七年级上册历史公开课教案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生动的插图和案例,使学生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以及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西汉建立的过程,以及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从而提高学生对这一时期历史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汉的建立过程2.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历史案例和插图,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历史氛围。

2.问题驱动法: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历史案例及插图3.教学资源:收集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相关的历史资料,供学生课后拓展学习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插图,引导学生关注本课内容。

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呈现西汉的建立过程,重点介绍刘邦建立汉朝、文景之治等历史事件。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本课内容包括西汉的建立背景、汉高祖刘邦的崛起、文景之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具体情况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比较感兴趣,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知道汉高祖刘邦的崛起。

2.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汉的建立背景和汉高祖刘邦的崛起。

2.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该时期的特点。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促进学生互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2.教案:详细记录教学过程和内容。

3.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等。

4.练习题: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秦朝为什么会被推翻?西汉的建立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2.呈现(10分钟)介绍汉高祖刘邦的崛起,讲解西汉的建立过程。

引导学生关注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3.操练(10分钟)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公开课获奖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公开课获奖教案_0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一、教学目标1、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目标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措施的实施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难点:“文景之治”三、教学时数:1课时四、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初一学生刚刚接触历史这门学科,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弱,但是他们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在教学中要注意基础知识。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六、教学过程:导入:通过两首诗让学生猜历史人物(刘邦),请学生回忆刘邦做过的大事,其中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什么战争?结果如何?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汉朝究竟怎样呢?(学生回答:刘邦最终打败项羽,在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建立汉朝。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一.西汉建立1、西汉建立后,面临什么样的形势?通过《汉书·食货志》和牛车的图片让学生了解经济凋敝。

接着通过图表让学生了解经济凋敝的原因。

所以刘邦要想办法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王朝。

2、刘邦采取什么政策。

(休养生息)通过了解布衣将相的表格和一段视频,学生知道为什么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老师讲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与学生一起探究休养生息的意义。

二.文景之治首先了解汉文帝和汉景帝,然后提出问题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后,经济得到恢复,文帝景帝是如何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1、汉文帝在位时,有人献千里马,他拒绝接受,还下诏表明不受献礼。

对修建他的陵墓,汉文帝要求不许用金、银、铜等装饰,只可用瓦器。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公开课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公开课教案_0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西汉的建立。

2、了解汉初实行修养生息政策的措施、影响。

3、掌握文景之治的内容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研读与本课相关的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恭俭,他们这种简朴作风一直为史家所称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难点:汉初统治者为什么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三、教学设计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让学生观看视频。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看的一段戏曲,虽说是霸王别姬,但它却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历史事件,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历史事件吗?)2、导入新课。

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战胜项羽,统一了全国,建立了西汉。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3、聚焦主题,合作探究。

探究一:西汉建立(1)看刘邦像及“汉并天下”瓦当,阅读课文:汉朝什么时间建立的?建立者是谁?定都哪里?史称什么?(2)师:西汉建立之初,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第一部分西汉建立。

(3)展示材料: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让学生自读材料回答西汉建立之初,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4)想一想:汉初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的荒凉景象是怎样造成的?(5)思一思:假如你是汉高祖刘邦,你首先要做的是什么?(6)想一想:假如你是汉高祖刘邦,面对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的形势,你会怎么做?(7)小结:在这种情况下,汉初统治者只有采取措施尽快恢复经济,才能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权,达到长治久安。

于是汉高祖采取了轻徭薄赋,注重发展农业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措施。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二部分休养生息政策。

探究二:休养生息政策(1)学生读课本52页第一段,回答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

(2)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对当时社会有何影响?(3)小结:西汉到了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景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1课。

教材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内容包括:刘邦建立汉朝,汉朝的统治政策,文帝和景帝的治理,文景之治的表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具体内容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文字等多媒体材料来帮助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历史人物的特点等方面需要加以引导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汉的建立过程,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难点:文帝和景帝的治理策略,文景之治的表现。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基本内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帝和景帝的治理策略,归纳文景之治的特点。

3.案例分析:通过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景之治的表现。

4.师生互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历史地图:展示西汉疆域变迁的地图。

4.参考资料:相关历史文献和论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如秦朝的衰落、楚汉争霸等,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呈现(10分钟)介绍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重点讲解刘邦称帝、定都长安等关键事件。

引导学生了解西汉的建立。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文景之治的基本内容。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教案新人教版
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文景之治对国家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3. 文景之治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文景之治的特性和历史影响。
过程:
选择“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等典型政策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实施过程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政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到现代社会治理中。
在当堂检测环节,我通过选择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和论述题等多种题型,检测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从学生的回答中,我发现他们对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培养了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②从文景之治的成功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以指导现代社会治理?
③谈谈你对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理解,以及在本节课中的应用。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点评,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思考,提高历史素养。
八、重点题型整理
1. 论述题:请论述文景之治时期“轻徭薄赋”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效果。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分析、现实启示等。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西汉建立过程、文景之治的基本概念和案例分析。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3)案例分析题:
分析“轻徭薄赋”政策对汉初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4)论述题:
请结合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的历史背景,论述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分析历史事件中的运用。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汉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以及文景之治的特点,从而加深对我国历史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具体到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部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结合已学知识,来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时间顺序、因果关系等方面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认识西汉时期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汉的建立过程2.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意义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2.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3.课堂讨论分组安排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音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西汉的建立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西汉时期的历史背景,拓展知识面。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的重要一环,本课主要介绍了西汉的建立以及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使学生了解到西汉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以及文景之治时期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秦朝的灭亡和汉朝的建立,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掌握。

但学生对于西汉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以及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和平稳定的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热爱和平、追求稳定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汉的建立过程。

2.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3.和平稳定的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辅助资料,自主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理解和平稳定的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辅助资料。

2.多媒体设备。

3.历史地图。

4.案例分析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秦朝为什么会灭亡?汉朝是如何建立的?激发学生对西汉建立过程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西汉的建立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刘邦称帝、楚汉争霸等历史事件。

同时,展示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如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社会稳定等。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探讨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秦朝的基本情况;2.了解西汉的建立及其意义;3.了解“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西汉的建立及“文景之治”。

2.教学难点:学生需要对“文景之治”进行深入理解。

三、教学内容1.秦朝的基本情况–地理位置–社会制度–政治制度–文化特点2.西汉的建立及其意义–暴君秦二世被推翻–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西汉的意义3.“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影响–改革法律制度–推行教育–诸侯地方自治–对外扩张和稳定边疆–影响:兴盛文化、社会秩序稳定。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小组讨论3.制作PPT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扼要讲述秦朝的基本情况秦朝的基本情况是学生们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剪裁和重点可自行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决定。

第二步:西汉的建立及其意义1.讲述暴君秦二世被推翻和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

2.西汉的意义:秦末乱世结束,中国社会开始步入稳定和发展的道路。

第三步:“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影响1.根据教材,讲述“文景之治”的特点。

2.分组讨论“文景之治”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第四步:课堂总结、问题讨论1.通过制作PPT形式讲述本课内容的总结。

2.小组讨论和展示“文景之治”的影响和意义。

3.回答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疑问和问题。

六、教学评估1.每堂课结束后做一个小结,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课堂讲解和小组讨论的评分。

3.期中和期末考试对所学知识的检测。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重点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及“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影响。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要加强对关键知识点的讲解。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去理解“文景之治”的影响和意义,增强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公开课教学设计_1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公开课教学设计_1

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西汉的建立、修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思考内在的因果关系。

2.过程与方法:研读与课本相关的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3.情感态度价值观: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恭俭,他们这种简朴作风一直为史家所称颂。

二、学情分析众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对这一段历史都有所涉及,大多数七年级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课堂有效学习参与人数、思考的广度和深度应该较以往更多、更深入。

三、重点难点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难点:“文景之治”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喜欢下象棋吗?那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象棋图上的楚河、汉界字样?这是以下棋比照历史上的“楚汉之争”。

同学们还记得秦朝灭亡后,楚汉之争的故事吗?请哪位同学来给大家讲述一下。

答:秦朝灭亡后,拥兵自重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项羽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

最终,刘邦的军队将项羽及部下包围在垓下,项羽兵败,刘邦取得了最终胜利。

过渡:一山不容二虎,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了四年的争夺,最终项羽兵败自刎,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封建王朝——汉朝。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讲授新课:过渡:汉朝建立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废墟上,为了巩固统治,汉高祖刘邦可能会面临哪些困难呢?一、汉并天下,白手起家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

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唐·王珪《咏汉高祖》过渡:首先通过一首诗,我们来了解西汉建立的基本史实。

请大家一起读一遍,结合课本51页第1自然段内容,等会儿请同学到前面来介绍汉朝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等基本史实。

材料研读:《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①。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②,而将相或乘牛车。

3.11《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3.11《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一、新课标标准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二、内容分析秦亡后,项羽、刘邦又进行了历时4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建立了我国历史上有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西汉。

西汉建立之初,由于秦末以来的长期战乱,经济凋敝,物价飞涨,社会动荡不安。

汉高祖刘邦为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实施了休养生息政策,将他新建的王朝稳定下来。

汉高祖的儿子文帝和孙子景帝统治时期,继续实施休养生息政策,减轻人民负担,使社会经济由恢复进入发展阶段,人民生活更加安定,史称“文景之治”。

汉初70年的历史,是社会经济从凋敝走向恢复和发展的历史,为汉武帝大一统奠定了基础,也为此后2000余年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1.了解楚汉之争的过程及结果,掌握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2.认识到休养生息政策适应了汉初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恢复。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设计意图】:以视频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开展新课学习。

(二)讲授新课1.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1)教师活动回答楚汉之争的基本概况。

(2)学生活动(3)教师活动楚汉之争与秦末农民起义有何不同?(4)学生活动(5)教师活动阅读教材阅读教材P63第二段,概况西汉建立的信息。

(6)学生活动2.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1)教师活动根据材料概括西汉建立时的社会景象。

材料1:(汉初)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材料2:(汉初)自天子不能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所盖藏。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准书》(2)学生活动①田地荒芜;②人口锐减;③国库空虚;④人民流离失所。

首要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一、教材内容分析《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处在《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这一单元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大一统是秦汉时期的主要特征,秦开创了统一的格局,西汉巩固开拓了统一的局面,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形成和发展,秦汉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课通过“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三项内容的介绍,主要讲述了汉朝初期的历史,面对秦末长期的战乱导致汉初经济萧条、国家贫困,汉初几代统治者都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使得政治清明,社会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成为汉武帝大一统局面出现的条件,从而使学生对西汉的建立和巩固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

二、课程标准知道西汉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 。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西汉的建立者、都城。

2、掌握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3、了解“文景之治”。

(二).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史料,通过讲故事、诵读顺口溜、个性板书的设计,培养学生对史料的理解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家国情怀。

2、成由俭败由奢.3、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恭俭,一直为史学家所称颂。

四、教学重点、难点:休养生息政策五、教学过程(一)由两名学生朗读唐朝诗人王珪的《咏汉高祖》导入新课。

(二)展标。

(三)自学检测:1.公元前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历史上称为西汉。

2。

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了。

3。

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历史上称之为””进一步了解学情,调节教学思路,做到有的放矢.(四)引导学生看多媒体课件,了解课文内容。

1、帝国之梦(1)西汉的建立背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全国。

时间:公元前202年。

都城:长安。

汉高祖:刘邦(2)通过《汉书.食货志》”人相食,死者过半。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新编教材的第一单元第三课,主要介绍西汉的建立和汉初的盛世局面“文景之治”。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1.西汉的建立:介绍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的历史事实。

2.黄帝和炎帝:讲述黄帝和炎帝的贡献,以及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3.尧舜禹的传说:介绍尧、舜、禹的传说故事,以及他们的贡献。

4.文景之治:阐述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以及出现的盛世局面。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古代历史人物的认知可能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让学生了解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同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事件,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黄帝、炎帝、尧、舜、禹等古代历史人物的主要贡献,认识“文景之治”的出现及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献资料的查阅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古代历史人物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西汉的建立过程,黄帝、炎帝、尧、舜、禹等古代历史人物的贡献,以及“文景之治”的意义。

2.教学难点:对古代历史人物贡献的理解和“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及意义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事件,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2.案例教学:以黄帝、炎帝、尧、舜、禹等古代历史人物为例,分析他们的贡献,使学生更加生动地理解历史。

3.文献资料查阅: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培养他们的资料查找和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新编教材。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的过程及其意义。

教材通过讲述刘邦建立西汉、文景之治等内容,让学生了解西汉初年的统治政策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同时,本课还涉及到了儒家思想在汉朝的兴起和封建社会的形成,为学生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奠定了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具体分析历史问题时,学生的思维尚处于直观形象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和图片来帮助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意义;理解儒家思想在汉朝的兴起和封建社会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历史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了解历史的重要性,培养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汉的建立过程,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意义。

2.难点:儒家思想在汉朝的兴起和封建社会的形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合作意识。

4.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加深对历史发展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3.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活动所需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设计说明本课主要讲述的是西汉初期的历史。

西汉建立之初,经济凋敝,物价飞涨,社会动荡不安。

为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生产,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为西汉的逐步强盛和后来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教师应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对汉朝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1.了解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

2.分析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3.体会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恭俭的作风。

重点难点重难点: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史料研读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汉书》(书目)。

2.影视资源:《中国通史》(纪录片)。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在反秦浪潮中,由项羽、刘邦领导的军队在斗争中逐渐壮大。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刘邦趁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秦朝灭亡。

秦朝灭亡后,项羽与刘邦为争夺国家统治权展开争战。

最终,谁取得了胜利?新王朝的统治者又是如何治理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的?二、预习检查1.说说西汉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2.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从“汉服”“汉字”“汉语”“汉学”引出历史上辉煌灿烂的王朝——汉朝,介绍汉朝的建立,并以记者采访的方式,引导学生模拟记者采访汉朝建立者刘邦的情境。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学习任务二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1.楚汉之争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63页的内容,梳理楚汉之争的相关知识。

学生回答:(1)背景: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分封诸侯,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含反思)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含反思)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程标准】知道西汉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西汉都城;知道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和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的措施和“文景之治”。

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利用教材,提取教材和其他资料中的有效历史信息,了解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文帝、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其繁荣局面为西汉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习重难点】重点: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难点: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刘邦的《大风歌》学生:朗诵教师:刘邦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平民皇帝,他48岁率众揭竿而起,56岁成为西汉的开国皇帝。

刘邦建立的汉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时期。

这位平民皇帝有着怎样的治国方略?西汉统治之初采取了怎样的统治政策?继他之后,汉朝又出现了怎样的局面呢?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展示:一、西汉的建立教师:楚汉之争,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

那么,刘邦是如何登上汉王朝的皇位的?生答:楚汉之争,刘邦胜利。

教师:从秦末农民起义到项羽兵败自杀,大规模的血腥战争持续了数年,而西汉建立后胜利者却无法欢欣鼓舞,因为留给开国君臣们的是一个满目疮痍、残破不堪的景象。

展示: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同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同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颜色相同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材料二将相出行乘坐的牛车讨论:结西汉初年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提示:状况: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到处残破荒凉的景象。

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展示:二、休养生息政策1.原因教师:汉高祖刘邦当上皇帝后,国家很穷,到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教材通过介绍刘邦建立西汉、文景之治等内容,让学生了解西汉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以及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

教材还通过插图、图表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事件。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进一步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此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可能较为表面,需要通过深入的学习和思考,理解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以及文景之治对西汉时期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理解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

2.教学难点: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文景之治对西汉时期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以及文景之治对西汉时期的影响。

4.情景模拟:学生进行情景模拟,扮演文帝、景帝等角色,亲身体验治国策略的实施。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辅助材料:历史图片、图表、视频等。

3.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有什么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2024-2025学年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2024-2025学年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一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二素养目标)①历史解释:通过对西汉初年社会背景的学习,理解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实施的原因。

②史料实证:通过研读史料,认识汉初统治者治国理政的成功之处。

③唯物史观:通过思考“文景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④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汉初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成功之处,认识到“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重难点:文景之治;休养生息政策。

[多媒体展示唐朝诗人王珪所作《咏汉高祖》中的诗句]“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

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经过楚汉之争,刘邦取得了全国政权,建立汉朝。

然而由于多年战乱的影响,汉初社会面临诸多的困难。

对此,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又出现了怎样的局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学习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多媒体展示楚汉之争形势图]师:根据材料,指出楚汉之争交战双方的领导者。

谁最终取得了胜利?你还知道这一时期的哪些历史典故呢?生:刘邦和项羽。

刘邦取得胜利。

鸿门宴、四面楚歌、兵败垓下等。

师:刘邦、项羽领导的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这两场战争的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生:不同。

两人的身份发生了变化,项羽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二人已从农民起义军的领袖蜕变为新的封建统治者。

楚汉之争是双方为争夺国家统治权展开的争战,战争性质变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

师:项羽死前叹道:“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你认为他的说法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多媒体展示探究问题及原因]师总结:刘邦方面:①赢得民心,入咸阳后废秦苛政,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

②重视人才,有萧何、张良、韩信等人的辅佐。

③有富饶的关中作为战略根据地。

项羽方面:①迷信武力,入咸阳后大肆杀戮,不得民心。

②刚愎自用,不重视人才。

③缺乏战略支援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汉高祖及继任者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教学难点:理解休养生息政策为后来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

刘邦的四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

公元前180年即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患病卧床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用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刘恒在位期间,重德治,兴礼仪,注重农业发展,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西汉的建立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回答西汉建立的时间是何时?建立者是谁?都城在哪里?
提示: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长安。

2.教师讲述:公元前195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同年崩,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

毛泽东评价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3.图片展示:“汉并天下”瓦当
“汉并天下”瓦当,直径17厘米,是西汉瓦当,陶质。

此瓦正面“汉并天下”4字凸起,篆书体。

“汉并天下”有称耀之意。

4.材料研读:《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建立初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按:醇驷即四匹毛色相同的马所驾的车),而将相或乘牛车”。

根据材料,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情况?
提示:说明了西汉初期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粮食奇缺。

5.历史再现:“与民休息”
(1)主要角色:汉高祖、大臣甲、大臣乙
(2)剧本:
汉高祖:(坐牛车出场,愁眉苦脸状)今朕已得天下,然面临诸多困难,不知采取何种政策治理天下?
大臣甲:大王莫愁。

臣以为可对刁民使用强政,严刑酷法,严加管理,使天下太平。

大臣乙:施暴政,天下更乱!秦朝灭亡就是最好的历史教训!只有休养生息,方能稳定局势,终使大业持久不败。

众臣争论不休……
问学生:如果你是天子,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治理天下?并说明理由。

目标导学二:休养生息政策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
(1)休养生息的含义是什么?
(2)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3)西汉的统治者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4)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有什么影响?
2.教师总结归纳:
(1)含义:在社会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之后,统治者实行轻徭薄赋政策,以保养民力,增殖人口,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

(2)原因:①客观上:经过长期战争的破坏,西汉初期呈现一派残破的景象,人口减少,经济萧条,粮食奇缺。

在这种情形下,恢复和发展生产成为当务之急。

②主观上:汉朝初年的统治者,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

汉初,一批有识之士研究秦朝二世而亡的经过,吸取了秦亡的教训。

(3)具体措施:①卸甲归田;②劝民还乡;③释奴为民;④十五税一。

(4)影响: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西汉农业的发展和恢复,有利于巩固西汉初期的统治,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目标导学三:“文景之治”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
(1)“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文景之治”的内容是什么?
(3)“文景之治”的含义是什么?
2.教师总结归纳:
(1)出现原因:文帝、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2)内容: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

②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

③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峻法。

④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3)含义: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史称“文景之治”。

三、课堂总结
西汉初建,社会经济凋敝,政权不稳。

高祖吸取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稳定政权。

文帝、景帝继续推行此政策,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为武帝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阅读材料,理解材料大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然后得出结论,了解“论从史出”的历史研究方法。

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了问题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小组讨论得到问题的答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评补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让学生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文景之治”的重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