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

汉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意思是要治理国家,运用武力是不能使众人信服的,如果文化没有改变,之后会被别人以同样的方式压倒。我们生活成长在文化之中,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不同民族的品格。我们同时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由我们体现和创造。那么,我们首先有必要分析一下什么是文化。“文()”,是个象形字,绘画的像一个正面的“大人”,特别放大了胸部,并在胸部画了“心”,其意义是“外界客观事物在心里面的整体影像”。在甲骨文中,“文”的本义是指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化()”,是个会意字,甲骨文中,从二人,象二人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以示变化。“化”的本义为变化,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等。“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文”与“化”并联使用,最早见于《周易•贲卦》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观察天道的变化,从中看出要发生的变化;注重人的文化发展规律,来治理好天下。”

中国古代的“文化”二字,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

多年来,许多学者专家有关“文化”的定义数以百计,但笔者认为,文化是人所独有的,时时处处体现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方式,它是人类在探索阶段的创造过程,也是人类社会不断积累的有形成果。

宗教与人文精神中道德价值相结合是周时宗教的一大特色。中国的宗教有一个特点,就是与政治保持联系,宗教不是独立的。甚至有一部分宗教成为了统治者进行意识统治的工具,因此宗教的神圣性与神的权威性在某种意义上被淡化了。在周之前,因为神与统治者是直接的关系,统治者的失德被看作是神的意志,因此天命权威在周代及其以后是衰落的,于是宗教力量逐渐淡去,人文精神与民本思想则不断演进,中国自此缺少宗教发展的动力。因此,中国人开始追求理性的事实,道德自律就是理性之事。儒家也讲天命,只不过由神性变成了道德法则性。孔子成为圣人,而不成为神人,打破了阶级上人的高低之分,转而从仁德上,把人为分为君子与小人。子曰:“仁者,爱人”,这种“仁”

的思想,是“礼”的思想的内化。孔子讲求慎独的工夫,是一种由己身出发,逐步向外推演的逻辑,也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中国人的伦理秩序、长幼尊卑。孔子讲求个人如何塑造自己,从小的方面是服从于家庭间的伦理关系,从大的方面是要明确社会分工,规定各种社会角色。由此看来,从孔子起,中国的个人就是渺小的、不被发现的、个性被压抑的,这一点明显有别于西方。

重文轻武、向自己内心用功、圆熟老到、重面子等中国人的人性特征与儒家是有密切联系的。孔子之后,儒家理论进一步发展,孟子与荀子分别从德性与知性两方面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孟子的性善说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只认为人的天性都是相近的,孟子则认为人性皆有善端,四端与四心一一对应———“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又认为,之所以人与禽兽有区别,正是因为人有仁义礼智这四端:“人之所以异于禽善者,几希。庶民古之,君子存之”。孟子并不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有善,人有的是善端,承认后天的作用。孟子的性善论最终要落实在社会的整合上,他的社会整合思想即是以民为本、上下兼顾,孟子的理论体现着人人平等之义。最接近当代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是荀子的思想,他的性恶论虽在中国不占主流,但是他天人分途观念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使他成为了一个人本主义者,其社会分析的起点是人而不是神。荀子认为善由“伪”而成,强

调了礼义道德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在徐复观著《中国人性论史》中这样说道:“孔子思想之中心在仁,而荀子学说之中心在礼。且孔子将礼内化于仁,而荀子则将礼外化而法”。

看来,孟子重注内在修养,荀子重师法教化,这也影响了法家的思想。孟子与荀子关于社会分工的思想,大体都犯了同一个错误。孟子为劳心活动辩护,认为劳心与劳力的社会分工是与生产领域内的社会分工同样重要或更为重要的社会性分工。当然这是有一定意义的,他宣扬了学术文化。荀子则更重视“分”的功能,认为这是使“群”有秩序不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如荀子曰:“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土大夫以上至于公侯,莫不以仁厚知能尽官职”。同时,荀子还主张要选一些“大儒”作为社会管理者,显然又是把劳心与劳力区分开来。荀子孟子这样论述社会分工的后果是,过早的将劳心与劳力这两者区分开来,使劳心的知识分子不关注于生产的事情(劳力)。这是由于中国人过早的向里用力,忽视了经济生产领域,心思全放在人生的问题上。生产技术、机械进步一直被知识分子(劳心者)当作“奇技淫巧”而不予重视。这样,劳力者心智不比劳心者高,又无闲暇可以思考。劳心者却只务于人事,便断了科学技术发展之路,西方机械工业的发达,正是因为劳心者又劳力,对自然界是一种求取生存与发展的态度,发明创造便由此产生。

儒家思想发展到董仲舒时代取得了正统地位。董仲舒糅和了阴阳家的思想,对儒家作了许多新的诠释。至此儒家思想不仅巩固了封建统一的中央集权,并进一步加深了对后世的影响,思想的初步统一也在此完成。在这里有必要提一些法家的思想,法家思想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但是法家将政治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他的理想社会只有富强的社会,伦理、道德是无地位的。这在一个本来就已经形成了伦理本位且阶级对立不强的中国过于偏离现实。中国自古“以孝治天下”,无论立法、执法都考虑伦理的因素。中国虽是一个强权政府社会,但单靠法治是远远不够的。“(法家)他们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不太关心人的终极理想和精神超越,不太过问历史和理性的价值与依据,而是更关心一种思想、学说如何‘物化’为可以操作和实现的技术与制度,从而去解决日益迫切和紧张的社会秩序问题”。法家的这种实用性与功利性,有一定的现实积极意义,但中国的秩序是远远不能仅用这些法家理论来解释和规范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