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放系统, 耗散结构到钢厂的能量流网络化集成

合集下载

农业系统工程复习参考题及答案

农业系统工程复习参考题及答案

复习参考题1、农业系统工程的概念和任务?2、农业系统工程:运用系统学的思想和理论、工程学的方法, 研究农业系统结构与功能、运行原理, 制定宏观农业决策与专业农业决策, 建立农业综合体系和技术体系。

农业系统任务:1.阐明农业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系统的整体运行原理。

即建立农业系统理论;2.阐述农业系统的研究方法。

即建立系统方法;3.阐述农业经营与农业技术、农业环境的关系。

即制定农业宏观决策与专业决策。

列举1-2个世界震惊的系统工程应用事件?1、20世纪四十年代, 贝尔电话公司首先使用“系统工程”这个名称, 并在设计电话自动交换机等项工作中开始使用系统工程方法。

2.几乎同时, 美国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实施第一颗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

3.20世纪六十年代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实现则是正式运用系统工程方法的伟大胜利。

3、系统论包括哪几个主要观点?系统论:认为自然界、社会界各种事物广泛地以系统的形式存在, 系统具有整体性的功能, 整体性功能大于各要素功能之和。

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信息论、控制论、灰色系统理论创始人?系统论: 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耗散结构理论: 比利时普里高津提出信息论: 美国坎农提出控制论: 美国维纳创立灰色系统理论: 华中科技大学邓聚龙提出。

农业的概念?包括哪些部门和要素?农业:是人类对植物、动物进行种植、饲养, 并将其产品为人类利用的一种综合性产业。

农业所包含的范围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八个部门。

4、农业结构研究的任务和准则?5、农业结构方面的研究任务是: (1)纵向协调不同层次各子系统的关系;(2)横向协调同一层次各子系统的关系;(3)总体协调整个农业系统的关系。

准则: 总体最优化是评价结构优劣的唯一标准。

6、农业系统功能分析要解决两个重要问题?各用什么方法去解决?要解决两个重要问题: (1)同一级子系统在实现上一层系统功能中所起的作用;第一个问题可用计算功能评价系数方法解决。

(2)不同层次子系统在实现系统整体功能中的作用。

综合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综合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最新综合自然地理学1、环境:那些围绕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诸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就是该主体事物的环境。

2、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地理环境部分。

3、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按一定规律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4、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自然地理系统中的化学元素,由一种存在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存在形式,并伴随一定的空间位移的运动过程。

5、内在联系的整体性:指自然地理系统的各组成要素(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统一整体的特性。

其中任一要素发生变化,必然引起其余要素发生相应的变化,某一部分发生变化,必然引起其相邻部分发生相应的变化。

6、系统的结构:就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特殊网络关系。

即是系统内部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流通渠道。

也可以理解为系统的骨架。

7、系统的功能:是指物质、能量、信息在系统内传递转化的外部表现。

8、熵:一个描述系统无序性(即混乱度)的物理量。

9、耗散结构: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只有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就可以从原有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故称为耗散结构。

10、平衡态:系统内部到处均匀一致、长时间不发生任何宏观过程的系统状态。

11、非平衡态:系统内部不是均匀一致,有宏观过程发生的系统状态叫非平衡态。

12、系统的状态:某一时刻系统内部各种性质的综合表现。

13、状态函数:当系统由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是,系统的性质也要相应地发生改变。

有些系统性质仅与系统的初始状态(简称始态或初态)和终了状态(简称终态)有关,而与系统具有的变化过程或路径无关。

在热力学中,把具有这种特性的系统性质叫做状态函数。

14、可逆过程:当系统发生某个过程后,系统按照原来的路径恢复到原有系统所处的状态,而不在环境中留下任何永久性变化的过程。

贝纳德效应 一个被误读的错误

贝纳德效应 一个被误读的错误

贝纳德效应一个被误读的错误??贝纳德效应: 一个被误读的错误19世纪末,科学家们研究给液体加热产生对流的问题,法国人贝纳德(H.Bénard)于1900和1901年报道了他对这一现象所作的研究:在金属盘(直径约10 cm的圆形或边长10 cm的方形)内装粘性液体,如熔化的鲸腊油,液体深度在0.5~1mm。

利用蒸汽从下面加热,液体上表面是开放的,与室内空气接触。

当液体上下温度差很小时,液内仅有自下而上的热传导,而当温度差达到某一临界值时,液体内发生有规则的对流,用光学方法观察或将铝粉放入液体即可看到周期性流动显示出的六角形花纹。

这种空间周期性结构的出现被称作贝纳德效应。

要想完整准确地理解或解释贝纳德效应,无疑需要通过复杂的流体力学分析才能解决。

这个实验采用平底金属盘,被加热的液体很薄,而液体有一定粘性;蒸汽加热使得加热很均匀平缓,有利于观察所产生的对流。

显然,当稳定的对流形成时,液体内部必然发生了分层运动,向上流动的液体带走了热量。

但是,流动的液体将对包裹其内的液体产生法向应力,以保持相对的体积量运动;相反,被裹挟的液体又会对液面产生向外的应力。

因此,在不考虑更细节的流动特质的前提下,可以将这个对流形成的动态液面简化成静态的液面。

静态液面具有表面张力,虽然应力的来源不同,但是殊途同归,具有相同的表象,只不过是对流的机制更复杂一些罢了。

把贝纳德实验中的六角结构看作是一个个静态的肥皂泡,那么有关贝纳德效应的解释就容易得多了。

当我们把贝纳对流简化成平铺液面的静态气泡,由于各向同性,可以进一步用几何的方式来考虑这个问题。

在正多边形中,能够铺满平面不留缝隙且保持和圆形的最大相似性的正多边形只有3个:正三角形、正方形和正六边形,无疑后是最佳选择,这就是贝纳德花纹的形状。

贝纳德效应是普利高津在耗散结构论中被大量引证的一个例子,用来说明在远离平衡时的自组织现象。

现在我们通过上面的分析,尽管系统有外界在不断输入能量,但是真正形成贝纳德效应恰恰是内部液体形成相对稳定的对流,导致了液面形成,这跟大小均匀的肥皂泡铺满液面的效果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它们都是表面应力造成的挤压效应。

协同理论

协同理论

协同理论协同论(synergetics)亦称“协同学”或“协和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多学科研究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理论。

其创立者是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哈肯(Hermann Haken)。

1971年他提出协同的概念,1976年系统地论述了协同理论,发表了《协同学导论》,还著有《高等协同学》等等。

简介协同论主要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自己内部协同作用,自发地出现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

协同论以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等为基础,吸取了结构耗散理论的大量营养,采用统计学和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不同的领域的分析,提出了多维相空间理论,建立了一整套的数学模型和处理方案,在微观到宏观的过渡上,描述了各种系统和现象中从无序到有序转变的共同规律。

协同理论协同论是研究不同事物共同特征及其协同机理的新兴学科,是近十几年来获得发展并被广泛应用的综合性学科。

它着重探讨各种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时的相似性。

协同论的创始人哈肯说过,他把这个学科称为“协同学”,一方面是由于我们所研究的对象是许多子系统的联合作用,以产生宏观尺度上结构和功能;另一方面,它又是由许多不同的学科进行合作,来发现自组织系统的一般原理。

客观世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系统;社会的或自然界的,有生命或无生命的,宏观的或微观的系统等等,这些看起来完全不同的系统,却都具有深刻的相似性。

协同论则是在研究事物从旧结构转变为新结构的机理的共同规律上形成和发展的,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类比对从无序到有序的现象建立了一整套数学模型和处理方案,并推广到广泛的领域。

它基于“很多子系统的合作受相同原理支配而与子系统特性无关”的原理,设想在跨学科领域内,考察其类似性以探求其规律。

哈肯在阐述协同论时讲道:“我们现在好像在大山脚下从不同的两边挖一条隧道,这个大山至今把不同的学科分隔开,尤其是把‘软’科学和‘硬’科学分隔开。

耗散结构论 百度百科

耗散结构论 百度百科
远离平衡态是指系统内可测的物理性质极不均匀的状态,这时其热力学行为与用最小熵产生原理所预言的行为相比,可能颇为不同,甚至实际上完全相反,正如耗散结构理论所指出的,系统走向一个高熵产生的、宏观上有序的状态。
(2)非线性
系统产生耗散结构的内部动力学机制,正是子系统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在临界点处,非线性机制放大微涨落为巨涨落,使热力学分支失稳,在控制参数越过临界点时,非线性机制对涨落产生抑制作用,使系统稳定到新的耗散结构分支上。
耗散结构是自组织现象中的重要部分,它是在开放的远离平衡条件下,在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通过能量耗散和内部非线性动力学机制的作用,经过突变而形成并持久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
耗散结构理论提出后,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很多领域如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经济学、哲学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评价普里戈金的思想时,认为它可能代表了一次科学革命。
1. 1
2. 2
3. 3
4. 4
一、耗散结构论的产生
二、耗散结构论的几个基本概念
1. (1)远离平衡态
2. (2)非线性
3. (3)开放系统
4. (4)涨落
5. (5)突变
三、耗散结构论的基本思想
四、耗散结构论的重大缺陷
1. 1
2. 2
3. 3
4. 4
五、对耗散结构论等的改造
1. 1
2. 2
3. 3
4. 4
展开
编辑本段
一、耗散结构论的产生
19世纪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发展观。一种是以热力学第二定律为依据推演出的退化观念体系,它认为,由于能量的耗散,世界万物趋于衰弱,宇宙趋于“热寂”,结构趋于消亡,无序度趋于极大值,整个世界随着时间的进程而走向死亡;另一种是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为基础的进化观念体系,它指出,社会进化的结果是种类不断分化、演变而增多,结构不断复杂而有序,功能不断进化而强化,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向着更为高级、更为有序的组织结构发展。显然,物理学与生物学、社会学中的这两种观点至少表面上在发展观上是根本对立的。难道生命系统与非生命系统之间真的有着完全不同的运动规律吗?为此,物理学家普利戈金创立了“耗散结构论”,他认为,无论是生命物质还是非生命物质,应该遵循同样的自然规律,生命的过程必然遵循某种复杂的物理定律。

钢铁企业物质流、能量流及其相互关系

钢铁企业物质流、能量流及其相互关系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钢铁企业物质流和能量流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和优化方法 。
结合先进的能源管理和环保技术,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生产流程和管理制度,实现 钢铁企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钢铁企业物质流、能量流及其相互关系,为其他工业领域提供可借鉴 的经验和启示。
THANKS FOR WATCHING
案例二
总结词
某钢铁企业应用能源回收与再利用技术,实现了能源 的有效利用和生产成本的降低。
详细描述
该钢铁企业针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弃能源,采 用了先进的能源回收技术。通过余热回收、余压发电 等技术,将废弃的能源转化为可再利用的能源,并重 新用于生产过程。这不仅减少了能源的浪费,还降低 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时,该企业还采用了能源管理 信息系统,实时监测和管理能源的利用和回收,提高 了能源利用效率。
新的物质实体加入到生产过程中。
钢铁企业的物质流具有系统性。各个生产环节之 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完整的生产系
统。
钢铁企业物质流分类
根据物质流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可以将 其分为直接物质流和辅助物质流。
直接物质流是指直接参与产品生产的原材料和半 成品等,如铁矿石、煤炭、焦炭、钢坯等。
辅助物质流是指为生产提供辅助作用的材料和能 源等,如水、电、燃气、氧气等。
钢铁企业物质流、能 量流及其相互关系
2023-11-09
目录
• 钢铁企业物质流概述 • 钢铁企业能量流概述 • 钢铁企业物质流与能量流的相互关系 • 钢铁企业物质流与能量流的案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CHAPTER 01
钢铁企业物质流概述
钢铁企业物质流定义
钢铁企业的物质流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从原材料的采购、 运输、储存,到生产加工、产品制成,直至产品运输、销售 过程中,一系列物质实体的流动过程。

流程管理-3钢铁制造流程的解析与集成

流程管理-3钢铁制造流程的解析与集成
3
3.1 钢铁制造流程的结构、功能及演化
3.1.1 流程系统的结构特点
n 多组元性:反应 - 凝固 - 加热 - 形变 - 相变等 n 组元间的相关性和相干性 n 整体性:流程集成体 =〈组元集合,关系集合〉
整体的结构、特性、状态、行为、功能、效率
结构:组元与组元之间关联方式的总和。
p 框架结构(静态结构) p 运行结构(动态结构)
功能:一种特殊的性能,是对外界发挥出来的有效作 用的表征。
6
3.1.2 流程系统的功能 未来钢铁制造流程
的三大功能: p 钢铁产品制造功能 p 能源转换功能 p 社会部分大宗废弃
物处理、消纳功能
7
3.1.3 流程系统的演化
流程的结构、功能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n 流程演化的动力:
p 内部因素:组元性质、功能的改进,组元间合作、竞争、
区别
静态有序结构
动态有序结构
结构形式 “死的”,微观粒子 “活的”,微观(介观)的
按某种特定规则排列 不停运动构成了宏观上稳
构成的
定的结构
形成机制 确定的外界环境;不
稳定条件 平衡时通过与外界有 能量、物质交换性达
到稳定
系统远离平衡态,在外界 环境物质和能量对系统的 作用下形成;形成后仍需 要“新陈代谢”
解析-集成 优化
2
3.1 钢铁制造流程的结构、功能及演化
3.1.1 流程系统的结构特点
物质流 能量流 信息流
制造流程
物质流 能量流 信息流
n 组元(工序、装置):用于进行物质或能量的储运、传输
或转换的基本加工步骤
n 结构:组元之间“关系”(连结)的整体(集合与排列) n “流”:资源、事件在节点与连结器之间的运动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2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2

一、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环境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层1、广义的地球表层上自大气圈对流层顶部,下至岩石圈沉积层底部(陆地部分在地下5~6km,海洋部分平均在海面以下4km处),2、狭义的地球表层指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的交接面,上限离地面不超过100m,相当于对流层近地面摩擦层下部—地面边界层,下限为太阳辐射能可到达的深度。

第二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1、从研究对象看,地理学可以分为:①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自然地理学;②研究经济地理环境的经济地理学;③研究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的人文地理学。

三者的研究对象组合起来便是地理环境,这是地理学研究的整体的对象。

2、从研究层次看,地理学可分为:①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②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③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组成要素的部门地理学,如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和部门人文地理学。

3、从研究领域看,地理学可分为:①理论性的理论地理学研究,即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阐述;②应用性的应用地理学研究,即应用理论和具体方法的阐述;③区域性的区域地理学研究,即运用上述两种理论和方法对特定区域进行具体的研究。

上述三方面可依次概括为:三分支、三层次和三重性。

综合自然地理学从“三分支”来看,它属于自然地理学范畴;从“三层次”来看,它又属于部门综合的层次;从“三重性”来看,它包括综合理论研究(如整体性规律、时间演替规律、地域分异规律等)、综合应用研究(如农业土地类型、农业自然区划等)和综合区域研究(如中国土地类型、中国自然区划等)。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结构二、自然环境的组成(l)对流圈。

大气圈底部对流运动最显著的大气圈层,主要由气态物质组成。

这里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 和几乎全部水汽。

它的下界是海陆表面,上界随纬度、季节及其他条件不同而不同。

根据观测,对流层的平均厚度在低纬度为17—18 公里,在中纬度为10—12 公里,在高纬度为8—9 公里。

耗散结构理论简介

耗散结构理论简介

耗散结构理论简介耗散结构理论是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论。

系统科学领域中把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合称为“新三论”。

而将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合称为“老三论”。

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先后创立并获得迅猛发展的三门系统理论的分支学科。

虽然它们仅有半个世纪,但在系统科学领域中已是资深望重的元老,合称“老三论”。

人们摘取了这三论的英文名字的第一个字母,把它们称之为SCI论。

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陆续确立并获得极快进展的三门系统理论的分支学科。

它们虽然建立晚于“老三论”,却已是系统科学领域中年少有为的成员,故合称“新三论”,也称为DSC论。

耗散结构论还与协同论一起构成了协同管理科学应用的理论基础。

耗散结构林理论由比利时布鲁塞尔学派著名统计物理学家普里高津(I.Prigogine)提出并创建。

1969年“理论物理学和生物学”国际会议上,普利高津发表了论文《结构、耗散和生命》首次正式提出耗散结构的概念。

因为创建耗散结构理论普利高津荣获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

耗散结构是指处在远离平衡态的复杂系统在外界能量流或物质流的维持下,通过自组织形成的一种新的有序结构。

“耗散”一词起源于拉丁文,原意为消散,在这里强调与外界有能量和物质交流这一特性。

耗散结构的概念是相对于平衡结构的概念提出来的。

长期以来,人们只研究平衡系统的有序稳定结构,并认为倘若系统原先是处于一种混乱无序的非平衡状态时,是不能在非平衡状态下呈现出一种稳定有序结构的。

普利高津等人提出: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某一特定阈值时,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能量与物质,就可能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的有序状态,这种远离平衡态的、稳定的、有序的结构称之为“耗散结构”。

这种学说有力地回答了开放系统如何从无序走向有序的问题。

耗散结构理论被成功地应用到物理、化学、生物、社会系统。

2020年广西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96分答案题库(一)

2020年广西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96分答案题库(一)

2020年广西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当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96分答案题库(一)(共50题,共100分)一. 单项选择题(共20题,共40分)1. 目前我国哪项第四代裂变反应堆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2分]A高温气冷堆B超临界轻水堆C钠冷快中子堆D熔盐堆2. ()的膜技术在城市污水领域应用的专利申请量已经赶超美国,跃居至全球首位。

[2分] A德国B日本C中国D俄罗斯3. 核能是满足能源供应、保证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柱之一。

以下哪点不是核能发电技术的优势:()。

[2分]A技术成熟性B投资成本低C可持续性D运行经济性4. 我国首次应用于北极科考的水下滑翔机是()。

[2分]A“蛟龙”号B“深海勇士”号C“海翼”号D“鹦鹉螺”号5. 对地观测卫星的用途不包括以下哪种:()。

[2分]A资源B气象C海洋D通信6. ()通常是指具有新型作用机制的药物、可以提高对可能受益患者识别的药物、或对现有疗法进行改善的药物。

[2分]A新一代疫苗B重大创新药物C干细胞D基因编辑7. ()世纪中叶,人类对煤炭资源的规模化利用,推动了欧洲的工业革命。

[2分]A18B19C20D218.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包括优化以下方面的结构:()。

[2分]A优化产品结构和品质结构B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C优化技术结构和经营结构D优化科技机构和研究布局9. 下列不是高能中微子实验装置的有()。

[2分]A美国冰立方中微子天文台B俄罗斯立方公里中微子望远镜C欧洲立方公里中微子望远镜D上海光源10. 截至2017年,我国能源结构中,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新能源大约只占()左右。

[2分]A1%B5%C20%D50%11. 20世纪(),科学家拉开了实验寻找希格斯玻色子的序幕。

[2分] A70年代B80年代C90年代12. 基因编辑技术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末期。

[2分]A60年代B70年代C80年代D90年代13. 第一代基因编辑技术指的是()。

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
你的生命更充实,更真实;丰盈你的内心,使你的内心更慈悲,更善良。所以生活的美好,缘于一颗善良的心,愿我们都能 善待自己和他人。
一路走来,愿相亲相爱的人,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百年好合。愿有情有意的人,不离不弃,相惜相守,共度人生的每 一个朝夕……直到老得哪也去不了,依然是彼此手心里的宝,感恩一路有你!
己先查看一遍,把用不上的部分页面 相互包容,相互懂得,才能走的更远。 相遇是缘,相守是爱。缘是多么的妙不可言,而懂得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否则就会错过一时,错过一世! 择一人深爱,陪一人到老。一路相扶相持,一路心手相牵,一路笑对风雨。在平凡的世界,不求爱的轰轰烈烈;不求誓
删掉哦,当然包括最后一页,最后祝 言多么美丽;唯愿简单的相处,真心地付出,平淡地相守,才不负最美的人生;不负善良的自己。 人海茫茫,不求人人都能刻骨铭心,但求对人对己问心无愧,无怨无悔足矣。大千世界,与万千人中遇见,只是相识的 开始,只有彼此真心付出,以心交心,以情换情,相知相惜,才能相伴美好的一生,一路同行。
你越渴望的东西,也许越是无情无义地弃你而去。所以美好的愿望,就会像肥皂泡一样破灭,只能在错误的时间遇到错的人。 岁月匆匆像一阵风,有多少故事留下感动。愿曾经的相遇,无论是锦上添花,还是追悔莫及;无论是青涩年华的懵懂赏
识,还是成长岁月无法躲避的经历……愿曾经的过往,依然如花芬芳四溢,永远无悔岁月赐予的美好相遇。 其实,人生之路的每一段相遇,都是一笔财富,尤其亲情、友情和爱情。在漫长的旅途上,他们都会丰富你的生命,使
耗散结构的必要条件:
1。 首先,产生耗散结构的系统都包含有大量的 系统基元甚至多层次的组分。基元间以及不同的 组分和层次间还通常 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
2。产生耗散结构的系统必须是开放系统,必定同 外界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系统科学中的老三论新三论

系统科学中的老三论新三论

系统科学领域“老三论”、“新三论”一、引言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是本世纪四十年代先后创立并获得迅猛发展(de)三门系统理论(de)分支学科.虽然它们仅有半个世纪,但在系统科学领域中已是资深望重(de)元老,合称“老三论”.人们摘取了这三论(de)英文名字(de)第一个字母,把它们称之为SCI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是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陆续确立并获得极快进展(de)三门系统理论(de)分支学科.它们虽然时间不长,却已是系统科学领域中年少有为(de)成员,故合称“新三论”,也称为DSC论.二、“老三论”、“新三论”理论概述1、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系统论(de)创始人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系统论要求把事物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研究,并用数学模型去描述和确定系统(de)结构和行为.所谓系统,即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de)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de)、具有特定功能(de)有机整体;而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de)一个更大系统(de)组成部分.贝塔朗菲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系统观点、动态观点和等级观点.指出复杂事物功能远大于某组成因果链中各环节(de)简单总和,认为一切生命都处于积极运动状态,有机体作为一个系统能够保持动态稳定是系统向环境充分开放,获得物质、信息、能量交换(de)结果.系统论强调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系统本身与外部环境之间互为依存、相互影响和制约(de)关系,具有目(de)性、动态性、有序性三大基本特征.控制论是着名美国数学家维纳(Wiener N)同他(de)合作者自觉地适应近代科学技术中不同门类相互渗透与相互融合(de)发展趋势而创始(de).它摆脱了牛顿经典力学和拉普拉斯机械决定论(de)束缚,使用新(de)统计理论研究系统运动状态、行为方式和变化趋势(de)各种可能性.控制论是研究系统(de)状态、功能、行为方式及变动趋势,控制系统(de)稳定,揭示不同系统(de)共同(de)控制规律,使系统按预定目标运行(de)技术科学.信息论是由美国数学家香农创立(de),它是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从量(de)方面来研究系统(de)信息如何获取、加工、处理、传输和控制(de)一门科学.信息就是指消息中所包含(de)新内容与新知识,是用来减少和消除人们对于事物认识(de)不确定性.信息是一切系统保持一定结构、实现其功能(de)基础.狭义信息论是研究在通讯系统中普遍存在着(de)信息传递(de)共同规律、以及如何提高各信息传输系统(de)有效性和可靠性(de)一门通讯理论.广义信息论被理解为使运用狭义信息论(de)观点来研究一切问题(de)理论.信息论认为,系统正是通过获取、传递、加工与处理信息而实现其有目(de)(de)运动(de).信息论能够揭示人类认识活动产生飞跃(de)实质,有助于探索与研究人们(de)思维规律和推动与进化人们(de)思维活动.2、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以下黑体字部分是不同表述而已)新三论是指:突变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1.突变理论突变论是法国数学家托姆创立(de).突变论是通过对事物结构稳定性(de)研究,来揭示事物质变规律(de)学问.一个普通系统(de)质变,不仅仅是通过渐变,突变方式也能实现质变.突变理论告诉人们,不是所有(de)自然、社会、思维状态都可以被控制者随意控制(de),而是只有那些在控制因素尚未到达临界值之前(de)状态是可控(de),如果控制因素一旦达到某一临界值,则控制为随机(de),甚至会变成无法控制(de)突变过程.突变理论告诉人们,事物(de)质变方式除渐变方式之外,还有一种突变方式,如何掌握突变方式问题,是一个科学思维问题.而由突变方式引起(de)质变自然时效要高.创造者如何求得这种时效,关键在于树立突变观念和掌握突变思维(de)方法与艺术.突变理论是比利时科学家托姆在1972年创立(de).其研究重点是在拓扑学、奇点理论和稳定性数学理论基础之上,通过描述系统在临界点(de)状态,来研究自然多种形态、结构和社会经济活动(de)非连续性突然变化现象,并通过耗散结构论、协同论与系统论联系起来,并对系统论(de)发展产生推动作用..突变理论通过探讨客观世界中不同层次上各类系统普遍存在着(de)突变式质变过程,揭示出系统突变式质变(de)一般方式,说明了突变在系统自组织演化过程中(de)普遍意义;它突破了牛顿单质点(de)简单性思维,揭示出物质世界客观(de)复杂性.突变理论中所蕴含着(de)科学哲学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de)内容:内部因素与外部相关因素(de)辩证统一;渐变与突变(de)辩证关系;确定性与随机性(de)内在联系;质量互变规律(de)深化发展.突变理论(de)产生突变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de)一个新(de)数学分支.许多年来,自然界许多事物(de)连续(de)、渐变(de)、平滑(de)运动变化过程,都可以用微积分(de)方法给以圆满解决.例如,地球绕着太阳旋转,有规律地周而复始地连续不断进行,使人能及其精确地预测未来(de)运动状态,这就需要运用经典(de)微积分来描述.但是,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中,还有许多突变和飞跃(de)过程,飞越造成(de)不连续性把系统(de)行为空间变成不可微(de),微积分就无法解决.例如,水突然沸腾,冰突然融化,火山爆发,某地突然地震,房屋突然倒塌,病人突然死亡…….这种由渐变、量变发展为突变、质变(de)过程,就是突变现象,微积分是不能描述(de).以前科学家在研究这类突变现象时遇到了各式各样(de)困难,其中主要困难就是缺乏恰当(de)数学工具来提供描述它们(de)数学模型.那么,有没有可能建立一种关于突变现象(de)一般性数学理论来描述各种飞跃和不连续过程呢这迫使数学家进一步研究描述突变理论(de)飞跃过程,研究不连续性现象(de)数学理论.1972年法国数学家雷内·托姆在结构稳定性和形态发生学一书中,明确地阐明了突变理论,宣告了突变理论(de)诞生.突变理论(de)内容突变理论主要以拓扑学为工具,以结构稳定性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条新(de)判别突变、飞跃(de)原则:在严格控制条件下,如果质变中经历(de)中间过渡态是稳定(de),那么它就是一个渐变过程.比如拆一堵墙,如果从上面开始一块块地把砖头拆下来,整个过程就是结构稳定(de)渐变过程.如果从底脚开始拆墙,拆到一定程度,就会破坏墙(de)结构稳定性,墙就会哗啦一声,倒塌下来.这种结构不稳定性就是突变、飞跃过程.又如社会变革,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法国大革命采用暴力来实现,而日本(de)明治维新就是采用一系列改革,以渐变方式来实现.对于这种结构(de)稳定与不稳定现象,突变理论用势函数(de)洼存在表示稳定,用洼取消表示不稳定,并有自己(de)一套运算方法.例如,一个小球在洼底部时是稳定(de),如果把它放在突起顶端时是不稳定(de),小球就会从顶端处,不稳定滚下去,往新洼地过渡,事物就发生突变;当小球在新洼地底处,又开始新(de)稳定,所以势函数(de)洼存在与消失是判断事物(de)稳定性与不稳定性、渐变与突变过程(de)根据.托姆(de)突变理论,就是用数学工具描述系统状态(de)飞跃,给出系统处于稳定态(de)参数区域,参数变化时,系统状态也随着变化,当参数通过某些特定位置时,状态就会发生突变.突变理论提出一系列数学模型,用以解是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中所发生(de)不连续(de)变化过程,描述各种现象为何从形态(de)一种形式突然地飞跃到根本不同(de)另一种形式.如岩石(de)破裂,桥梁(de)断裂,细胞(de)分裂,胚胎(de)变异,市场(de)破坏以及社会结构(de)激变…….按照突变理论,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中(de)大量(de)不连续事件,可以由某些特定(de)几何形状来表示.托姆指出,发生在三维空间和一维空间(de)四个因子控制下(de)突变,有七种突变类型:折迭突变、尖顶突变、燕尾突变、蝴蝶突变、双曲脐突变、椭圆脐形突变以及抛物脐形突变.例如,用大拇指和中指夹持一段有弹性(de)钢丝,使其向上弯曲,然后再用力压钢丝使其变形,当达到一定程度时,钢丝会突然向下弯曲,并失去弹性.这就是生活中常见(de)一种突变现象,它有两个稳定状态:上弯和下弯,状态由两个参数决定,一个是手指夹持(de)力(水平方向),一个是钢丝(de)压力(垂直方向),可用尖顶突变来描述.尖顶突变和蝴蝶突变是几种质态之间能够进行可逆转(de)模型.自然界还有些过程是不可逆(de),比如死亡是一种突变,活人可以变成死人,反过来却不行.这一类过程可以用折迭突变、燕尾突变等时函数最高奇次(de)模型来描述.所以,突变理论是用形象而精确(de)得数学模型来描述质量互变过程.英国数学家奇曼教授称突变理论是“数学界(de)一项智力革命——微积分后最重要(de)发现”.他还组成一个研究团体,悉心研究,扩展应用.短短几年,论文已有四百多篇,可成为盛极一时,托姆为此成就而荣获当前国际数学界(de)最高奖——菲尔兹奖.突变理论(de)应用突变理论在在自然科学(de)应用是相当广泛(de).在物理学研究了相变、分叉、混沌与突变(de)关系,提出了动态系统、非线性力学系统(de)突变模型,解释了物理过程(de)可重复性是结构稳定性(de)表现.在化学中,用蝴蝶突变描述氢氧化物(de)水溶液,用尖顶突变描述水(de)液、气、固(de)变化等.在生态学中研究了物群(de)消长与生灭过程,提出了根治蝗虫(de)模型与方法.在工程技术中,研究了弹性结构(de)稳定性,通过桥梁过载导致毁坏(de)实际过程,提出最优结构设计…….突变理论在社会现象(de)一个用归纳为某种量(de)突变问题,人们施加控制因素影响社会状态是有一定条件(de),只有在控制因素达到临界点之前,状态才是可以控制(de).一旦发生根本性(de)质变,它就表现为控制因素所无法控制(de)突变过程.还可以用突变理论对社会进行高层次(de)有效控制,为此就需要研究事物状态与控制因素之间(de)相互关系,以及稳定区域、非稳定区域、临界曲线(de)分布特点,还要研究突变(de)方向与幅度.2.协同理论协同理论是联邦德国科学家哈肯创立(de).系统由混乱状态转为有一定结构(de)有序状态,首先需要环境提供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当一个非自组织系统具备充分(de)外界条件时,怎样形成一定结构(de)自组织呢协同理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极好(de)方法,那就是设法增加系统有序程度(de)参数──序参量.这种序参量决定了系统(de)有序结构和类型,这就是哲学中指出(de)外因是变化(de)条件,内因是变化(de)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e)观点.协同理论告诉人们,系统从无序到有序(de)过程中,不管原先是平衡相变,还是非平衡相变,都遵守相同(de)基本规律,即协调规律.这对于创新工作极为重要.将这一规律运用到创造性思维中,学会寻求思维系统(de)有序量,使其思维系统有序化,从而达到创新工作(de)有序,自然就会形成一系列有序(de)、协调(de)思维方法与艺术.协同论是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着名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在1973年创立(de).他科学地认为自然界是由许多系统组织起来(de)统一体,这许多系统就称为小系统,这个统一体就是大系统.在某个大系统中(de)许多小系统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它们(de)平衡结构,而且由旧(de)结构转变为新(de)结构,则有一定(de)规律,研究本规律(de)科学就是协同论.协同学理论是处理复杂系统(de)一种策略.协同学(de)目(de)是建立一种用统一(de)观点去处理复杂系统(de)概念和方法.协同论(de)重要贡献在于通过大量(de)类比和严谨(de)分析,论证了各种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从无序到有序(de)演化,都是组成系统(de)各元素之间相互影响又协调一致(de)结果.它(de)重要价值在于既为一个学科(de)成果推广到另一个学科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人们从已知领域进入未知领域提供了有效手段.3.耗散结构论自组织现象是指自然界中自发形成(de)宏观有序现象.在自然界中这种现象是大量存在(de),理论研究较多(de)典型实例如:贝纳德(Bé nard)流体(de)对流花纹,贝洛索夫-扎鲍廷斯基(Belousov-Zhabotinsky)化学振荡花纹与化学波,激光器中(de)自激振荡等.自组织理论除耗散结构理论外,还包括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等,它们力图沟通物理学与生物学甚至社会科学,对时间本质问题等(de)研究有突破性进展,在相当程度上说明了生物及社会领域(de)有序现象.耗散结构是自组织现象中(de)重要部分,它是在开放(de)远离平衡条件下,在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de)过程中,通过能量耗散和内部非线性动力学机制(de)作用,经过突变而形成并持久稳定(de)宏观有序结构.耗散结构理论(de)创始人是伊里亚·普里戈金(Ilya Prigogine)教授,由于对非平衡热力学尤其是建立耗散结构理论方面(de)贡献,他荣获了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普里戈金(de)早期工作在化学热力学领域,1945年得出了最小熵产生原理,此原理和翁萨格倒易关系一起为近平衡态线性区热力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普里戈金以多年(de)努力,试图把最小熵产生原理延拓到远离平衡(de)非线性区去,但以失败告终,在研究了诸多远离平衡现象后,使他认识到系统在远离平衡态时,其热力学性质可能与平衡态、近平衡态有重大原则差别.以普里戈金为首(de)布鲁塞尔学派又经过多年(de)努力,终于建立起一种新(de)关于非平衡系统自组织(de)理论──耗散结构理论.这一理论于1969年由普里戈金在一次“理论物理学和生物学”(de)国际会议上正式提出.耗散结构理论提出后,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de)很多领域如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经济学、哲学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着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评价普里戈金(de)思想时,认为它可能代表了一次科学革命.耗散结构理论可概括为:一个远离平衡态(de)非线性(de)开放系统(不管是物理(de)、化学(de)、生物(de)乃至社会(de)、经济(de)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de)变化达到一定(de)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de)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de)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de)非线性区形成(de)新(de)稳定(de)宏观有序结构,由于需要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或能量才能维持,因此称之为“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5]可见,要理解耗散结构理论,关键是弄清楚如下几个概念:远离平衡态、非线性、开放系统、涨落、突变.(1)远离平衡态远离平衡态是相对于平衡态和近平衡态而言(de).平衡态是指系统各处可测(de)宏观物理性质均匀(从而系统内部没有宏观不可逆过程)(de)状态,它遵守热力学第一定律:dE=dQ-pdV,即系统内能(de)增量等于系统所吸收(de)热量减去系统对外所做(de)功;热力学第二定律:dS/dt>=0,即系统(de)自发运动总是向着熵增加(de)方向;和波尔兹曼有序性原理:pi=e-Ei/kT,即温度为T(de)系统中内能为Ei(de)子系统(de)比率为pi.近平衡态是指系统处于离平衡态不远(de)线性区,它遵守昂萨格(Onsager)倒易关系和最小熵产生原理.前者可表述为:Lij=Lji,即只要和不可逆过程i相应(de)流Ji受到不可逆过程j(de)力Xj(de)影响,那么,流Ji也会通过相等(de)系数Lij受到力Xi(de)影响.后者意味着,当给定(de)边界条件阻止系统达到热力学平衡态(即零熵产生)时,系统就落入最小耗散(即最小熵产生)(de)态.远离平衡态是指系统内可测(de)物理性质极不均匀(de)状态,这时其热力学行为与用最小熵产生原理所预言(de)行为相比,可能颇为不同,甚至实际上完全相反,正如耗散结构理论所指出(de),系统走向一个高熵产生(de)、宏观上有序(de)状态.(2)非线性系统产生耗散结构(de)内部动力学机制,正是子系统间(de)非线性相互作用,在临界点处,非线性机制放大微涨落为巨涨落,使热力学分支失稳,在控制参数越过临界点时,非线性机制对涨落产生抑制作用,使系统稳定到新(de)耗散结构分支上.(3)开放系统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一个孤立系统(de)熵一定会随时间增大,熵达到极大值,系统达到最无序(de)平衡态,所以孤立系统绝不会出现耗散结构.那么开放系统为什么会出现本质上不同于孤立系统(de)行为呢其实,在开放(de)条件下,系统(de)熵增量dS是由系统与外界(de)熵交换deS 和系统内(de)熵产生diS两部分组成(de),即:dS=deS+diS热力学第二定律只要求系统内(de)熵产生非负,即diS>=0,然而外界给系统注入(de)熵deS可为正、零或负,这要根据系统与其外界(de)相互作用而定,在deS<0(de)情况下,只要这个负熵流足够强,它就除了抵消掉系统内部(de)熵产生diS外,还能使系统(de)总熵增量dS为负,总熵S减小,从而使系统进入相对有序(de)状态.所以对于开放系统来说,系统可以通过自发(de)对称破缺从无序进入有序(de)耗散结构状态.(4)涨落一个由大量子系统组成(de)系统,其可测(de)宏观量是众多子系统(de)统计平均效应(de)反映.但系统在每一时刻(de)实际测度并不都精确地处于这些平均值上,而是或多或少有些偏差,这些偏差就叫涨落,涨落是偶然(de)、杂乱无章(de)、随机(de).在正常情况下,由于热力学系统相对于其子系统来说非常大,这时涨落相对于平均值是很小(de),即使偶尔有大(de)涨落也会立即耗散掉,系统总要回到平均值附近,这些涨落不会对宏观(de)实际测量产生影响,因而可以被忽略掉.然而,在临界点(即所谓阈值)附近,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时涨落可能不自生自灭,而是被不稳定(de)系统放大,最后促使系统达到新(de)宏观态.当在临界点处系统内部(de)长程关联作用产生相干运动时,反映系统动力学机制(de)非线性方程具有多重解(de)可能性,自然地提出了在不同结果之间进行选择(de)问题,在这里瞬间(de)涨落和扰动造成(de)偶然性将支配这种选择方式,所以普里戈金提出涨落导致有序(de)论断,它明确地说明了在非平衡系统具有了形成有序结构(de)宏观条件后,涨落对实现某种序所起(de)决定作用.(5)突变阈值即临界值对系统性质(de)变化有着根本(de)意义.在控制参数越过临界值时,原来(de)热力学分支失去了稳定性,同时产生了新(de)稳定(de)耗散结构分支,在这一过程中系统从热力学混沌状态转变为有序(de)耗散结构状态,其间微小(de)涨落起到了关键(de)作用.这种在临界点附近控制参数(de)微小改变导致系统状态明显(de)大幅度变化(de)现象,叫做突变.耗散结构(de)出现都是以这种临界点附近(de)突变方式实现(de)。

钢铁制造流程实现能源高效转换和能量流网络化的必要性分析

钢铁制造流程实现能源高效转换和能量流网络化的必要性分析

钢铁制造流程实现能源高效转换和能量流网络优化集成的必要性分析摘要:关键词:钢铁能源高效转化物能级配能量流网络集成优化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艰苦努力,中国钢铁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强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

无论在装备技术、工艺技术,还是管理技术;无论在产品、质量还是成本、环境等方面,都已成为在国际钢铁界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钢铁大国。

中国冶金专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全新的视角给出了钢铁流程物理本质的定义,以流程工程的特征重新设定了钢铁流程的功能定位和功能拓展,为中国钢铁工业的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钢铁企业在历史新阶段,要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拓展工艺功能、产品功能和提高产品质量,必须对全流程相关装备和工序功能进行解析优化和协同优化开发,以装备技术、工艺技术、管理技术创新,实施集成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转换的全方位价值开发,追求能量流的系统高效集成,并实现全流程优化及自动化智能控制体系建设和运行,从而实现对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多样性支持”,已成为钢铁企业的时代命题。

一、钢铁企业能耗状况分析过去的几年既是中国钢铁工业高速发展也是节能降耗工作取得长足进展的重要时期,钢铁企业通过生产流程的工艺结构调整,淘汰落后工艺,优化用能结构及节能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并通过采取能源的“梯级利用、高效转化”等措施,实现了能源消耗大幅下降。

吨钢综合能耗已经由2000年的920kgce降低到2008年的630kgce,国内一些先进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图1:我国钢铁行业吨钢综合能耗变化趋势(注:吨钢综合能耗中电力折算系数为2005年以前为0.404kgce,2005年以后调整为0.1229kgce)从能源转化功能的角度,系统分析钢铁流程中的碳素流代谢过程,能源利用的潜力依然很大:冶金生产过程中消耗的有效能量仅占28.3%,而转化为余热余能的占71.7%,达到14.34 GJ/t钢材,折合490kgce /t钢材。

制药行业用能分析及节能探讨

制药行业用能分析及节能探讨
3 结论 结合(6)式可以定性分析我国医药行业的节能
减排方向: 1) 压缩空气系统优化(降低ηcηs) (1)加强运行维护;调整工作压力,降低负荷;
提高加载率等(提高εc,降低ηc); (2)合理规划压缩空气管路,定期测定漏气系
数(提高εs,降低ηs); 2)制冷系统优化(降低ηrηs) (1)优化设备配置、提高自动化控制水平(提高
0 前言 我国是制药大国,至2001年底原料药总产量
43万t,位居世界第二,制剂加工能力位居世界第 一,同时制药行业又是我国的高能耗,高污染行业。 在十一五期间对部分制药企业的能源审计中发现, 这些企业仍存在用能不合理的地方,如企业能源管 理制度不完善、设备管理粗糙、厂房车间环境恶劣、 空调能耗高、企业节能减排措施力度小以及制药工 艺的优化控制还有待完善等。本文将在审计的基础 上对我国制药企业的具体用能情况和节能减排措 施进行分析和探讨。
(5)
式中:Cvapor为蒸汽实际成本,Clvapor为有效蒸汽成本,
ηb、ηs和ηex分别为锅炉,蒸汽管网和蒸汽使用设备
的实际蒸汽需求系数。
将(4)和(5)代入(2)式可得 C : energy=(Cclηcηs+
图 7 蒸汽消耗流程
∑ Crlηrηs+ Celηe)ηdηt+Clvaporηdηsηex i
1 制药业工艺及用能情况 我国的制药工艺主要有中药制造工艺、西药制
造工艺、生物制药工艺三种,本文对两种比较成熟 且所占市场份额较大的中药制造工艺和西药制造 工艺进行分析。 1.1中药制造工艺流程
中药产品种类繁多,主要有片剂、胶囊、外用 膏、糖浆、颗粒等,为了方便研究本文将中药工艺简 化为:原料、提取、浓缩、干燥、加工(制片、胶囊、珍 珠粉等)和包装6个操作单元,如图1所示。

钢铁制造流程实现能源高效转换和能量流网络化的必要性分析

钢铁制造流程实现能源高效转换和能量流网络化的必要性分析

钢铁制造流程实现能源高效转换和能量流网络优化集成的必要性分析摘要:关键词:钢铁能源高效转化物能级配能量流网络集成优化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艰苦努力,中国钢铁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强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

无论在装备技术、工艺技术,还是管理技术;无论在产品、质量还是成本、环境等方面,都已成为在国际钢铁界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钢铁大国。

中国冶金专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全新的视角给出了钢铁流程物理本质的定义,以流程工程的特征重新设定了钢铁流程的功能定位和功能拓展,为中国钢铁工业的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钢铁企业在历史新阶段,要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拓展工艺功能、产品功能和提高产品质量,必须对全流程相关装备和工序功能进行解析优化和协同优化开发,以装备技术、工艺技术、管理技术创新,实施集成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转换的全方位价值开发,追求能量流的系统高效集成,并实现全流程优化及自动化智能控制体系建设和运行,从而实现对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多样性支持”,已成为钢铁企业的时代命题。

一、钢铁企业能耗状况分析过去的几年既是中国钢铁工业高速发展也是节能降耗工作取得长足进展的重要时期,钢铁企业通过生产流程的工艺结构调整,淘汰落后工艺,优化用能结构及节能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并通过采取能源的“梯级利用、高效转化”等措施,实现了能源消耗大幅下降。

吨钢综合能耗已经由2000年的920kgce降低到2008年的630kgce,国内一些先进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图1:我国钢铁行业吨钢综合能耗变化趋势(注:吨钢综合能耗中电力折算系数为2005年以前为0.404kgce,2005年以后调整为0.1229kgce)从能源转化功能的角度,系统分析钢铁流程中的碳素流代谢过程,能源利用的潜力依然很大:冶金生产过程中消耗的有效能量仅占28.3%,而转化为余热余能的占71.7%,达到14.34 GJ/t钢材,折合490kgce /t钢材。

华为是怎么“在商言熵”的?

华为是怎么“在商言熵”的?

“熵”并不属于企业价值创造的要素,但“熵”在华为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也是很多政策出台的理论基础,理解“熵”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透视华为要素管理的内在逻辑和本质。

“熵”属于物理学范畴,但被任正非率先用于企业管理。

“我把‘热力学第二定理’从自然科学引入到社会科学中来,意思就是要拉开差距,由数千中坚力量带动15万人的队伍滚滚向前。

我们要不断激活我们的队伍,防止‘熵死’。

我们决不允许出现组织‘黑洞’,这个黑洞就是惰怠,不能让它吞噬了我们的光和热,吞噬了活力。

”华为是怎么“在商言熵”的?什么是“熵”?热力学第二定律又称“熵增定律”,其表述为:“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或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转换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

”简单理解就是,在自然条件下,热量只能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转ICT 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充满了非线性发展的不确定性和挑战,无须为企业刻意营造非线性环境。

只要通过开放性和远离平衡就能去“熵”,形成耗散结构,使企业逆向做功,从无序混乱重回有序发展华为活力引擎模型移,而不能由低温物体自动向高温物体转移,这个转变过程不可逆,要使热传递方向倒转过来,只有靠消耗功来实现。

后来玻尔兹曼又把熵和系统的紊乱度联系起来,系统紊乱度越高,它的熵就越大。

“对于孤立体系,系统的熵只能向着熵增加的方向运动”,这就是著名的熵增原理。

孤立系统在没有外部能量参与的情况下,最终会达到平衡,进入停滞状态,如同“死亡”。

任正非对此的理解是,“第一,热力学讲不开放就要死亡,因为封闭系统内部的热量一定是从高温流到低温,水一定从高处流到低处,如果这个系统封闭起来,没有任何外在力量,就不可能再重新产生温差,也没有风。

第二,水流到低处不能再回流,那是零降雨量,那么这个世界全部是超级沙漠,最后就会死亡,这就是热力学提到的‘熵死’。

”这里还要提出另一个概念——“耗散结构”,这个概念任正非也反复提及,因为耗散是对抗熵死的“解决方案”。

耗散结构理论及应用【优质最全版】

耗散结构理论及应用【优质最全版】

告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从而增加自身品牌的受众 耗散结构理的论出指现出都,是系以统这从种无临序界状点态附过近渡的到突这变种方耗式散实结现构的有。几个必要条件:
耗散结构理论成的功崛的起解,释使了人复们杂看系到统多在学远科离互平相衡渗态透时的出边现缘耗学散科结与构横这跨一各自学然科现的象横,断已科在学解正释如和雨分后析 春流笋体般、出激现光,器并、取电得子越回来路越、显化著学的反地
耗散结构理论指出,系统从无序状态过渡到这种 耗散结构有几个必要条件:
一、系统必须是开放的,即系统必须与外界进行物质、 能量的交换;
二、系统必须是远离平衡状态的,系统中物质、 能量流 和热力学力的关系是非线性的;
三、系统内部不同元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并 且需要不断输入能量来维持。
耗散结构理论的应用
比较详细的阐明了耗散结构的热力学理论。1971年— 1977年耗散结构的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这包括用非 线性数学对分叉的讨论,从随机过程的角度说明涨落和
耗散结构的联系。1977年普利高津等人所著《非平衡 系统中的自组织》一书就是这些成果的总结。之后,耗



理论的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主要是用非平衡统计方 法,考察耗散结构形成的过程和机制,讨论非线性系 统的特性和规律,以及耗散结构理论在社会经济系统 等方面的应用。
非线性:
系统产生耗散结构的内部动力学机制,正是子系 统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在临界点处,非线性机制放 大微涨落为巨涨落,使热力学分支失稳,在控制参数 越过临界点时,非线性机制对涨落产生抑制作用,使 系统稳定到新的耗散结构分支上。
开放性 :
在开放的系统中,靠与外界的能量和物质交换产 于孤立系统,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 其熵不减少,不可能从无序产生有序结构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开放系统、耗散结构到钢厂的能量流网络化集成殷瑞钰(钢铁研究总院,北京,100081)一、背景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艰苦努力,中国钢铁工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规模和行业竞争力显著提高,相应的吨钢能耗大幅度下降(图1),已明显缩短了与世界钢铁强国在整体水平上的差距。

中国钢铁工业用显著的发展业绩破解了西方学者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钢铁工业是“夕阳工业”的命题,证明了钢铁工业是基础工业,钢铁材料是“必选”材料。

但钢铁工业仍然面临极具挑战性的命题,突出表现在:“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排放、资源依赖型)问题尚未根本解决,能源成本、环境负荷以及碳减排等方面的压力很大。

这是中国钢铁工业未来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不容回避的新问题。

注:2000年之前为钢铁工业值,2000年及之后为重点大中型企业值。

图1 中国钢铁工业吨钢综合能耗的变化回顾改革开放30年走过的历程,中国钢铁工业所开展的节能降耗工作可归纳为以下三个重要阶段:(1)在20世纪八十年代,重点开展了钢厂防止和减少“跑、冒、滴、漏”;改进燃烧、提高热效率的单体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加强管理,开展工序装臵的晋等升级活动;提出系统节能的理论、概念等。

所采用节能技术的起点相对较低。

(2)20世纪九十年代,在生产流程的相关工序上重点开展了连铸、高炉喷吹煤粉、高炉长寿、棒/线材连轧国产化、转炉溅渣护炉以及大型超高功率电炉等先进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和推广应用,实现了生产流程的结构优化和吨钢能耗的大幅度降低,体现出90年代系统节能的特征;同时,逐步淘汰模铸、初轧/开坯、往复式轧机、平炉、混铁炉、化铁炼钢、“老三段”小电炉等落后工艺/装臵,体现出通过淘汰落后实现节能降耗的特点。

(3)进入21世纪以来,通过“三干”(干熄焦、高炉煤气干法除尘、转炉煤气干法除尘)、“节约用水”、“余能余热发电”等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逐步进入到全面、深入、系统地开发钢铁制造流程的“能源转换功能”时期。

展望未来5-10年,由于我们仍处在工业化中、后期的重要发展阶段,中国钢铁工业应采取何种发展战略和技术方法进一步实现节能降耗,值得深思和大胆探索。

2009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第356次香山科学讨论会,以“钢厂生产过程中能量流行为与能量流网络的构建”为主题展开学术研讨,旨在引导我国钢铁界从充分发挥钢厂三个功能(钢铁产品制造功能、能源转换功能、废弃物消纳-处理和再资源化功能)的视角,审视钢铁制造流程中铁素物质流和碳素能量流的行为、规律,探索与铁素物质流在时-空域上相关的碳素能量流的输入/输出特点和能量流网络的构建,以及相应的信息流集成调控。

籍此,进一步剖析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的潜力,寻求提高钢厂综合竞争力和多方位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能性,深入探讨相关理论的建立、技术开发和工程化实施的策略等。

二、钢铁生产流程所对应的热力学系统与耗散结构从热力学角度分析钢铁生产流程,可将研究对象概括成三种不同的热力学系统: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见图2)。

图2 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孤立系统的特征是与外界环境既没有物质交换也没有能量交换,这种系统是一种理论抽象的模型,地球环境中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参照系。

宏观看待孤立系统,其过程的终极目标是系统的熵增为零,系统达到最高的均匀度和静态平衡。

在经典热力学研究中,通过孤立系统的平衡计算判据,以判断发生在孤立系统中各类过程进行的方向和限度。

需要指出的是,在回答过程进行的可能性、方向和限度时,并没有给出时间因素的影响。

封闭系统是在给定温度条件下与外界环境有能量交换,但没有物质交换。

从宏观看,该系统一般是处于近平衡状态,其自发趋势一是向某种平衡状态转变,其过程转变的结果与能量交换的多少有关;另一可能性是达到非平衡的稳定态,该状态的特征参数不再随时间变化。

可以看出,在研究封闭系统的变化过程时,已经需要考虑时间因素和其带来的影响效果了,因而较为接近现实情况。

钢铁生产中现实的例证如不进行物质交换的感应加热系统或电磁搅拌系统。

开放系统和外界环境之间是敞开的,即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换,这是自然界中最为普遍的现象。

从宏观看,当该系统处于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变化区域时,可通过某些干预措施和利用其内在的“涨落”及非线性相互作用机制,使该系统由某种混沌状态转变到动态-有序状态,形成所谓的“活结构”。

这种动态-有序状态的维持需要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物质交换(输入、输出),并使系统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会因外界微小的扰动而消失。

既然开放系统需要与外界有持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必然导致“流通量”(物质流和能量流)的介入和时间因素的全程参与。

改变“流通量”大小和变换干预措施(他组织手段),都可能使系统从一个动态-有序状态跃迁到另一个动态-有序状态。

这其中,已经体现出维持系统运行所必需的物质消耗和能量消耗的深刻内涵。

在钢铁生产过程中,开放系统随处可见。

可具体到某一单元工序的生产过程(如高炉炼铁过程或转炉炼钢过程),也可扩展到钢铁制造的全流程。

对于钢厂的实际生产过程而言,则期望获得消耗成本较低的动态-有序状态的持续保持。

普里高金把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内形成的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称为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必须在开放系统中才能形成,也必须和外界环境持续地发生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进而通过过程系统内部各组成单元的特征参数适度、合理的“涨落”和各单元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包括网络化整合、程序化协同等),耗散外界流入的负熵,在各组成单元之间产生协同作用和相干效应,形成动态-有序运行的耗散结构,使系统从混沌转向动态-有序,并获得自组织性和不同的自组织化程度。

钢铁制造流程具有诸多功能不同的组成单元、复杂的结构和与此相关的运行规律。

它具有多层次性(原子和分子、场域及装臵、区段过程、整体流程)、多尺度性(时间、空间、质量等)、有序性和混沌性(在功能、时间、空间等方面),也具有多种可能的连结-匹配和缓冲-协调(动态)方式。

钢铁制造流程整体效率/效益的提升,是以不断地追求最佳化的动态-有序新结构和连续(准连续)-紧凑方式运行为目标,并实现流程运行过程中耗散的“最小化”。

可以看出,研究钢铁制造流程的优化和技术提升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孤立系统/封闭系统的概念、方法来解决,以往人们习惯使用的对单元工序或过程的质-能恒算方法,只能为研究者获得维持单元工序或单元过程可以进行的静态平衡关系,却忽视了对所研究对象的本质—耗散结构的输入-输出特征以及各构成单元之间复杂关联关系的认识,因而掩盖了对研究对象持续改进的方向;在解决全流程系统优化问题时,拘泥于片面地追求局部“平衡”或某一单元工序特征指标“最佳”,可能反而会导致全流程运行过程中耗散的增大,引起得不偿失的效果。

三、钢铁制造流程运行过程的工艺表象与物理本质3.1 静态-局部的工艺表象钢厂的制造流程从表象上看,是由原料场、焦化、烧结(球团)、炼铁、炼钢、轧钢等生产单元所组成。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以为上工序的静态设计能力只要和下工序的静态设计能力相等,就可以通过并联-串联的方法来构建起钢厂的生产流程。

例如有300万t/a 的炼铁能力、300万t/a的炼钢能力和相应的轧钢能力,就是300万t/a钢厂。

出现上述情况的根源是把钢厂生产流程看成由原料储存-原、燃料处理-还原炼铁-氧化炼钢-钢液凝固-钢坯再加热-钢坯热压力加工等工艺过程的简单堆砌和捆绑构成的。

这种认识作为一种入门的工艺过程介绍似乎还可以,但作为对设计或实际生产运行(特别是动态-有序、连续-紧凑运行)的指导是不够的,甚至会产生误导。

3.2 钢铁制造流程的物理本质我们不能将钢厂的各工序简单相加看成是生产流程。

各工序相加在一起最多只是钢厂制造流程的静态表象,还不能说是制造流程的静态结构,静态结构还应包括总平面图布局和各种工序装臵容量和个数的合理性。

钢铁企业的生产过程实质上是物质、能量以及相应信息的流动/演变过程。

其动态-运行过程的物理本质是[1]:物质流(主要是铁素流)在能量流(主要是碳素流)的驱动和作用下,按照设定的“程序”,沿着特定的“流程网络”作动态-有序运行。

从热力学角度上看:钢铁制造流程是一类开放的、非平衡的、不可逆的、由不同结构-功能的异质单元工序通过非线性耦合所构成的复杂系统,其动态运行过程的性质是耗散过程。

在钢厂生产过程中,铁素物质流是一类多因子流,是被加工的主体。

碳素能量流则作为驱动力、化学反应介质或热介质,并按照工艺要求对物质流进行加工、处理,使其发生位移、化学/物理转换,实现以制造过程中物质、能量“耗散最小化”为核心的多目标优化。

例如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优、能源消耗低、过程排放少、生产成本低、环境/生态友好等。

由此看出,钢厂作为大尺度的开放系统,其运行模式比一般的化学反应、相变过程或单元操作过程要复杂得多。

从钢铁制造流程动态-有序运行过程的物理本质出发,可以推出其功能应拓展为:1)铁素流运行的功能——钢铁产品制造功能;2)能量流运行的功能——能源转换功能以及与剩余能源相关的废弃物消纳-处理功能;3)铁素流-能量流相互作用过程的功能——实现过程工艺目标以及与此相应的废弃物消纳-处理功能。

钢铁工业的未来发展,应该在充分理解钢铁制造流程动态-有序运行过程物理本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钢厂的功能,以新的模式实现生态化转型,融入循环经济社会。

四. 钢铁制造流程中物质流与能量流的关系从钢铁制造流程的现代设计、动态运行和信息化调控的角度分析,必须建立起“流”的概念,对“流”的行为进行动态-有序、连续-紧凑地规范运行,这就必然会涉及“流”的空间途径(例如平面图、立面图等)即“流程网络”和时间过程(例如动态作业表等)即“程序”。

“流”和“程序”、“流程网络”的优化组合、协同集成,就可以实现运行过程中物质、能量“耗散”的最小化。

4.1 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在钢铁制造流程中的角色钢铁制造流程中,“流”有三种载体来体现:以物质形式为载体的物质流,以能源形式为载体的能量流和信息形式为载体的信息流。

物质流是制造过程中被加工的主体,是主要物质产品的加工实现过程;能量流是制造加工过程中驱动力、化学反应介质、热介质等角色的扮演者;而信息流则是物质流行为、能量流行为和外界环境信息的反映以及人为调控信息的总和。

在制造流程的动态运行过程中,总体上看,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相伴而行、相互影响。

4.2能量流与物质流的关系从物质流为主体的角度上看,在钢厂制造流程中,物质流始终带着能量流相伴而行。

但若从能量流为主体的角度上看,在钢厂生产过程中,能量流并没有全部伴随着物质流运动,有部分能量流会脱离物质流相对独立地运行。

因此,能量流与物质流的关系是时而相伴,时而分离。

相伴时,相互作用、影响;相离时,又各自表现各自的行为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