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历史常考基础20练15

合集下载

2014高考历史常考基础20练9

2014高考历史常考基础20练9

2014高考历史常考基础20练9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北宋时期与之并存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疆域为“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甘肃固原东南),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这个少数民族政权是() A.西夏B.辽C.金D.吐蕃2.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其中“靖康耻”是指()A.辽宋订立“澶渊之盟”B.金军掳走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灭亡[来源:Z§xx§]C.宋高宗解除岳飞兵权D.宋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3.“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京洛胡尘满人眼,不知能似浙江不?”反映了两宋之际背井离乡的文人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其中的“胡尘”之“胡”是指()A.党项族B.契丹族C.蒙古族D.女真族4.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一书中指出,蒙古帝国使得许多区域性文明发生了迅速相互接触。

这种接触产生的积极作用是()A.实现了中国大一统B.新民族——回族开始形成C.创制了行省制度D.加强了对琉球的管辖5.(2011·北京东城区调研)辽、西夏、金三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相似之处是() A.兴起于我国东北地区B.都曾与宋朝的政权并立C.都是被蒙古族政权灭亡的D.都创制了相同的少数民族文字6.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闯关东》,引起广大观众的收看热潮。

元代对东北黑龙江地区的管辖是()A.设立行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B.实行册封,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C.设立机构,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D.加强统治,由中书省直接管辖7.《天工开物》中记载“(成分)以消石(硝石)、硫磺为主,草木灰为辅。

消性至阴,硫性至阳,阴阳两神物相遇于无隙可容之中。

其出也,人物膺(承受)之,魂散惊而魄齑粉(粉身碎骨)”。

文中提到的是()A.造纸术B.印刷术C.磁石D.火药[来源:学,科,网Z,X,X,K]8.(2011·湖北孝感高中综合测试)“经、史、子、集”是我国古代常用的图书分类法。

201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拓展提升15: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1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拓展提升15: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1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拓展提升(十五):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基础强化】正误判断:关于下面的知识要点表述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百家争鸣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的大变革 ( )。

2.汉初实行黄老之学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低下,经济凋敝 ( )。

3.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 )。

4.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具有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的特点,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 )。

5.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的本质是封建大一统思想 ( )。

6.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严重动摇,直接原因是佛教和道教的迅速传播( )。

7.理学中积极的思想有和谐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力行意识。

消极影响有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观念、因循守旧观念、重礼轻法观念等( )。

8.程朱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分歧在于对世界万物的本原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天理”,而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存在于人心( )。

9.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是指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

10.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从根本上体现时代潮流的是“经世致用”()。

答案1.√ 2.√ 3.√ 4.√5.×正确答案: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的本质是君权神授思想6.√7.√8.√9.√10.×正确答案: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从根本上体现时代潮流的是“工商皆本”【易错、易混、误区盘点】错误追踪:下面题目中有两个答案是错误的,请指出、改正。

1.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主张有哪些?答案“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孔子教育思想中客观上与其维护原有统治秩序的政治主张相矛盾的是什么?答案“因材施教”。

3.“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是什么?答案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4.诸子百家中,在统治人民的方法上区别最大的两位思想家是谁?答案孟子和荀子。

5.荀子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思想并不完全一致,但仍把他作为儒家代表人物,主要是因为什么?答案荀子提出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的主张。

2014高考历史常考基础20练7

2014高考历史常考基础20练7

2014高考历史常考基础20练7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1·石家庄二次质检《新唐书·食货志》载:“唐都长安,而关中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故常转漕东南之粟。

……节级转动,水通则舟行,水浅则寓于仓以待,则舟无停留,而物不耗失。

此甚利也。

”据此判断我国古代史书“食货志”记述的主要内容是A.主要历史人物的活动B.京城的迁移和变化C.社会经济状况及经济政策的演变D.山川河流的走向2.唐朝前期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

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A.“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B.“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3.2011·河北唐山一模“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也催生了一批批城市的兴起与繁荣。

”材料不能说明A.古代城市的特点B.古代城市发展的原因C.城市中已经打破了坊、市限制D.古代城市多为当地的政治中心4.唐诗“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反映了A.从商之人众多,商业活动活跃B.社会动乱,人们不敢出门C.正值农忙,人们闭户外出生产D.人们都去从事手工业生产5.2011·武汉2月调研据《新唐书·地理志》“羁縻州”条载:“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

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唐太宗采取的措施与下列相符的是A.设北庭都护府 B.设瀚海都督府C.设忽汗州都督府 D.封皮罗阁为云南王6.2011·湖北八校联考《旧唐书·安禄山传》:安禄山者,本营州杂胡杂胡指唐朝粟特人。

粟特是古代中亚的商业民族,属于伊朗人种,喜欢沿着丝绸之路往来经商,唐朝有其大量的聚居点,营州即是其中之一,其父粟特人,其母突厥人,安禄山原名安阿荦山,后改为安禄山。

2014年高考历史备考 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系列 专题1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含解析)

2014年高考历史备考 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系列 专题1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含解析)

2014年高考历史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系列专题1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含解析)知识背一背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50年代中期)(一)背景1、战后美苏同盟关系破裂,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成为主要矛盾;2、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3、美国妄图凭借强大的实力称霸世界;但是美国的称霸野心遭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4、二战刚刚结束,人们对战争深恶痛绝,和平成为时代的潮流,美、苏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二)具体表现:1、政治:(1)美国: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表明美苏关系公开破裂,标志着“冷战”的开始;(2)苏联:成立情报局2、经济:(1)美国:1948年“马歇尔计划”(又叫“欧洲复兴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2)苏联:成绩经济互助委员会,与美国抗衡3、军事:(1)美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2)苏联:成立华约(1955年: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三)影响1、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使世界分为两大阵营2、美苏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3、使近半个世纪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4、爆发了局部“热战”——朝鲜和越南战争,引起了世界的动荡,威胁了世界的和平。

5、在两大集团对峙的夹缝中,第三世界国家发起不结盟运动,实力不断发展壮大。

例题:(2013年福建卷文综)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

中国战士高唱“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入朝参战。

入朝部队的称呼是()A.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B.东北野战军C.中国人民解放军D.中国人民志愿军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60、70年代)(一)根本原因:各国经济发展(二)表现: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1)形成原因①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②现实因素: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的丧失,要求改变战后初期受美国支配的局面;③外部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认识到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保障自身安全和发展;④思想渊源:远源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限时规范训练第15课时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限时规范训练第15课时

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5课时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经济(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原创题)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与材料反映时期相符合的生产工具应该是()。

A.铁制工具B.曲辕犁C.风力水车D.石刀石斧解析从材料中的“惟以伐木,纵火焚烧”可以看出其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当时的生产工具是石制工具,故选D项。

A、B、C三项出现的时间要晚,且C项属于灌溉工具,皆排除。

答案 D2.(2013·武汉模拟)西汉桑弘羊说:“铁器者,农夫之死士(敢死的勇士)也。

”他这样说的主要原因是()。

A.当时农民必须用铁器B.农业生产开始使用铁器C.当时冶铁业技术提高D.铁器成为必备生产工具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

“铁器者,农夫之死士也”,意思是铁器是农业必备之生产工具,故D正确。

A项错在“必须”,B项错在“开始”,C项与题干材料无关,皆排除。

答案 D3.(改编题)从图一到图二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C.生产关系的变革D.劳动力减少,井田制遭到破坏解析图一是指井田制,土地属于国家所有,不允许土地买卖;图二实质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这种变化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变革。

答案 C4.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一下,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这种提水工具最早出现于()。

A.汉代B.曹魏C.唐朝D.北宋解析从材料判断此灌溉工具的动力是水力。

而隋唐五代时期,在长江流域发明了高转筒车以引低处水灌溉高处农田。

答案 C5.(2013·武汉模拟)有史学家说:“(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而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

”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

A.手工业的发展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C.商品经济的发展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解析由材料中“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可以看出,主要描述的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状况,依据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2014高考历史考前20天冲刺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014高考历史考前20天冲刺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014高考历史考前20天冲刺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空坐标知识纵横中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差异规范答题类——材料信息与教材结论冲突时怎么办,洞察命题意图是关键[增分策略指导]备考练习中会遇到试题材料信息与所学教材结论相冲突的情况,此时应怎样做,正确的方法是:(1)阅读并正确理解材料。

首先,粗读材料,大致了解一下材料的主旨,确认属于教材中哪一方面的知识;其次,依据材料认真分析设问,这是关键之处。

第三,在完成前两步基础上带着问题再仔细研读材料,应根据问题,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2)体会命题意图。

我们应尽力去体会命题者的意图。

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

具体回答问题时,有的设问要求依据材料回答,此时就要根据材料中所反映出来的信息作答,而不要想当然,用书本上的内容来“硬套”答案。

(3)根据要求组织答案。

作答时要注意按问作答,简明扼要,还要做到史论结合。

[典型案例展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

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

上曰:“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

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

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

”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太祖)敕中书省曰:“朕初以边戍馈饷劳民,命商人纳粟,以浙淮盐偿之,盖欲足军食而省民力也。

令既数年所输甚薄,军饷不供,岂盐价太重,商人无所利而然欤?尔中书其议减盐价,俾输粟于西河、梅川,庶粮饷可给而内地之民省挽运之劳。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请回答:(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太祖对商人的态度。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如何认识明初的重农抑商政策。

(8分)[阅卷话得失][点评] (1)该卷形式上做到了答案要点化、提示化、序号化等规范要求。

(2)内容上有较大偏差,尤其是回答第(1)问不看材料信息要求,纯凭经验主义误答为“重农抑商”。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阶段性测试题(15)第1单元评估测试(含解析)岳麓版必修4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阶段性测试题(15)第1单元评估测试(含解析)岳麓版必修4

必修三第一单元评估测试本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2013·淮安)下图漫画体现的是哪位思想家的观点( )A.荀子B.墨子C.韩非子D.老子2.(2013·大庆实验)“《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材料最能体现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A.老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3.(2013·济宁)“这部分人已经完全遗弃了儒家学说的老一套保守传统,他们是第一批认同新社会秩序的人,……认识到只有统治者本人……才是真正的起作用和负责任的人。

”材料中的“这部分人”指的是战国时代的(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4.(2013·北京朝阳)这是一位生活于公元前4世纪前后的伟大的思想家,后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学宗师。

他的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 )A.克己复礼 B.民贵君轻 C.天人感应 D.格物致知5.(2013·德州)“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礼法),上(尚)功用,大(重视)俭约,而僈差等(忽视等级差别)。

”这句话应是战国时期哪两个学派之间的争鸣( )A.儒家、道家B.儒家、墨家C.法家、墨家D.墨家、道家6.(2013·江门)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和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体现了( )A.“君权神授”思想 B.“大一统”思想 C.反专制思想 D.理学思想7.(2013·新泰)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

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

2014高考历史常考基础20练9

2014高考历史常考基础20练9

2014高考历史常考基础20练92014高考历史常考基础20练9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北宋时期与之并存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疆域为“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甘肃固原东南),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这个少数民族政权是() A.西夏B.辽C.金D.吐蕃2.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其中“靖康耻”是指()A.辽宋订立“澶渊之盟”B.金军掳走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灭亡[来源:Z§xx§]C.宋高宗解除岳飞兵权D.宋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3.“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京洛胡尘满人眼,不知能似浙江不?”反映了两宋之际背井离乡的文人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其中的“胡尘”之“胡”是指()A.党项族B.契丹族C.蒙古族D.女真族4.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一书中指出,蒙古帝国使得许多区域性文明发生了迅速相互接触。

这种接触产生的积极作用是()A.实现了中国大一统B.新民族——回族开始形成C.创制了行省制度D.加强了对琉球的管辖5.(2011·北京东城区调研)辽、西夏、金三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相似之处是() A.兴起于我国东北地区B.都曾与宋朝的政权并立C.都是被蒙古族政权灭亡的D.都创制了相同的少数民族文字6.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闯关东》,引起广大观众的收看热潮。

元代对东北黑龙江地区的管辖是()A.设立行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B.实行册封,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C.设立机构,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D.加强统治,由中书省直接管辖7.《天工开物》中记载“(成分)以消石(硝石)、硫磺为主,草木灰为辅。

消性至阴,硫性至阳,阴阳两神物相遇于无隙可容之中。

其出也,人物膺(承受)之,魂散惊而魄齑粉(粉身碎骨)”。

文中提到的是()A.造纸术B.印刷术C.磁石D.火药[来源:学,科,网Z,X,X,K]8.(2011·湖北孝感高中综合测试)“经、史、子、集”是我国古代常用的图书分类法。

2014高考历史常考基础20练3

2014高考历史常考基础20练3

2014高考历史常考基础20练3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

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秦王,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他为能够有效地“制六合”而采取的措施是A.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统一文字C.统一货币 D.统一度量衡2.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

某同学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A.《汉书》的记载 B.民间的传说C.史学家的研究论文 D.秦简的记载3.2011·湖北宜昌高三检测以下是秦朝从中央到地方官僚机构的一幅简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秦朝代表中央负责监察郡县官吏的是A.御史大夫 B.郡守C.县令 D.监御史4.2011·浙江调研司马迁说秦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指的是①结束割据统一全国②穷奢极欲大兴土木③焚书坑儒控制思想④大权独揽强化皇权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①④5.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到:“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

当时没有一个敢于想像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

”“划时代的突破”指的是A.分封制的实行 B.郡县制的推行C.科举制的创立 D.行省制度的创立6.2011·安徽合肥八中月考2002年湖南里耶出土了大量竹简如右图,它是公元前222年至公元前208年的官署档案。

竹简上提到洞庭郡等地名和守丞、令守等职官,据此可以推断当时A.分封制已推广到江南地区 B.楷书作为标准字体通行全国C.货币、度量衡得到统一 D.郡县制已经推行7.根据《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指出中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农民政权的地点,是今天的A.河南淮阳 B.陕西西安C.安徽宿州 D.河北平乡8.2011·天津南开区模拟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中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部分土地给列侯,这些列侯A.归中央直辖 B.归行省管辖C.归王国管辖 D.归郡统辖9.西汉时发展了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这些选官制度主要有①科举制②士族制③察举制④皇帝征召A.①②③④ B.①④C.③④ D.②③④10.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

2014高考历史常考基础20练7

2014高考历史常考基础20练7

2014高考历史常考基础20练7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1·石家庄二次质检)《新唐书·食货志》载:“唐都长安,而关中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故常转漕东南之粟。

……节级转动,水通则舟行,水浅则寓于仓以待,则舟无停留,而物不耗失。

此甚利也。

”据此判断我国古代史书“食货志”记述的主要内容是()A.主要历史人物的活动B.京城的迁移和变化C.社会经济状况及经济政策的演变D.山川河流的走向2.唐朝前期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

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A.“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B.“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3.(2011·河北唐山一模)“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也催生了一批批城市的兴起与繁荣。

”材料不能说明() A.古代城市的特点B.古代城市发展的原因C.城市中已经打破了坊、市限制D.古代城市多为当地的政治中心4.唐诗“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反映了()A.从商之人众多,商业活动活跃B.社会动乱,人们不敢出门C.正值农忙,人们闭户外出生产D.人们都去从事手工业生产5.(2011·武汉2月调研)据《新唐书·地理志》“羁縻州”条载:“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

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唐太宗采取的措施与下列相符的是()A.设北庭都护府B.设瀚海都督府C.设忽汗州都督府D.封皮罗阁为云南王6.(2011·湖北八校联考)《旧唐书·安禄山传》:安禄山者,本营州杂胡(杂胡指唐朝粟特人。

粟特是古代中亚的商业民族,属于伊朗人种,喜欢沿着丝绸之路往来经商,唐朝有其大量的聚居点,营州即是其中之一),其父粟特人,其母突厥人,安禄山原名安阿荦山,后改为安禄山。

2014高考历史 必考点精选题系列 综合试卷1(含解析)

2014高考历史 必考点精选题系列 综合试卷1(含解析)

2014高考历史必考点精选题系列综合试卷1(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

共1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2014年广东揭阳一模)学者萧功秦论及古代某一制度时说:“()即是维系政治精英与社会精英相互依存关系的纽带,也是维系社会各阶层对君主、儒家意识形态和国家权威效忠的基础”。

这一制度应是( )A.科举制度 B.君主制度 C.分封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25.(改编)人口变动是指人口状况随着时间和所处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过程,A.汉唐时期人口数远远超过北宋,经济更为发达B.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C.经济重心南移和战争频繁导致人口不断南迁D.北宋人口数量的减少说明战乱严重和土地兼并严重26.(原创)明代是我国古代图书出版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图书发行渠道主要有三种,其一是固定店铺,二是集市贸易,三是流动售书。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八股取士的推动C.印刷术的发展与成熟D.商品经济的发达27.(2014年广东潮州一模)人类历史中其实只发生了一件事,即1800年前后开始的工业革命。

只有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和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之分,人类其他的历史细节有意思,但不关键。

”按照这一西方学者理论和逻辑,中国历史如果也分成两个部分,具有转折意义的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甲午战争 D.辛亥革命28. (改编)1937年2月,中国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制定的《五年建设计划》,则在政策上对于资源委员会的重工业建设计划做了进一步的确认,强调中央政府应立即举办钢铁、机器、电料、电力、制酸、制碱、酒精、炼油等重工业及基本化学工业。

这表明国民党( )A.力图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局面B.开始大规模的国家建设运动C.致力于改善当时的国计民生 D.积极为抗战做好经济备战29.(原创)下图所反映的事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所产生的最大影响是A.缓解了城镇的就业压力B.造成知识断代,缺乏人才C.加重了农村和农民的负担D.推动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30.(2014年安徽合肥二模)“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

2014高考历史考前20天冲刺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和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2014高考历史考前20天冲刺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和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2014高考历史考前20天冲刺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和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时空坐标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二、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知识纵横明清时期,中国和西方历史的不同走向模板应用类——解答比较类非选择题的答题规范[增分策略指导][典型案例展评]材料一18世纪英国某政治家这样描述英国政体:立法机构中的代表权是合法政府的基础……国王是议会的一部分……在立法机构中,人民牵制贵族,贵族牵制人民。

两院则防止行政机构越权。

这样,正如机械中的三个分力,共同代表公众的自由和幸福之路线的方向。

材料二路威在《文明与野蛮》一书中提出了人类政治文明建设的两难:“人类老是在两个交替办法之间翻来覆去。

有时候他要想建立秩序,有时候他渴望自由……”而政治文明建设就是试图实现秩序和自由两者的契合。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18世纪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4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美国是如何做到“政治文明建设就是试图实现秩序和自由两者的契合”的。

(6分)(3)英美两国政体有何差异?两国政体又有何相同之处?(8分)[阅卷话得失][点评] 优点:考生甲答题较规范,第(1)问能够紧扣主要特征作答。

第(2)问也能围绕1787年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说明美国是如何“试图实现秩序和自由两者的契合”的。

缺点:第(3)问比较英美两国政体的差异,对美国政体的把握有误,美国政体是总统共和制,而在比较相同之处时则又回到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方面。

解答比较类设问一定要注意明确比较对象,比较角度,依据设问条理作答。

[点评] 第(1)问要求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英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考生乙一是没有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二是没有把握住“18世纪”这一时间限制。

第(2)问能够结合1787年宪法,紧扣设问作答。

第(3)问的比较差异和相同之处,比较对象找到了,但未能把握比较角度,尤其是对“政体”这一历史概念理解不清,所以失分较多。

2014高考历史常考基础20练4

2014高考历史常考基础20练4

2014高考历史常考基础20练4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后汉书·西域传》记载:“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安敦王朝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瑇瑁,始乃一通焉。

”它所描述的史实是A.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B.日本“使译通于汉”C.大秦使者到达东汉 D.安息与汉朝交往频繁2.2011·北京东城区试题调研丝绸之路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

以下不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是A.大秦使者将象牙、犀角等礼物赠送给东汉皇帝B.中国铁器、丝绸西传C.中国的养蚕缫丝技术、造纸术西传D.佛教传入中国3.《资治通鉴》记载,西汉时期,匈奴“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然尚贪乐关市边关贸易,嗜汉财物,汉亦关市不绝,以中其意”。

对以上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A.战争没有阻断民族间的经济交流B.匈奴接受了汉朝先进的生产方式C.经济交流符合双方人民的利益D.匈奴对汉朝的物产有较大的需求4.2011·南昌市高三年级调研测试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

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

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5.东汉明帝让西域高僧在洛阳传教,为他们建造了A.龙门石窟 B.云冈石窟C.莫高窟 D.白马寺6.两汉时期我国开始走向世界,其中有使节往来的地区包括①欧洲②东亚③西亚④非洲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④ D.②③④7.2011·咸阳市高考测试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幅巨大的地图出现在观众面前,展现了中国古老的“丝绸之路”。

汉代时,沿着水陆两条“丝绸之路”,中华文明都可以传播到的是A.地中海东岸 B.非洲沿岸C.印度半岛 D.波斯湾8.2011·上海松江模拟右图是当代著名国画家龚进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蝶画精品《昭君出塞图》。

2014高考历史考前20天冲刺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4高考历史考前20天冲刺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4高考历史考前20天冲刺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空坐标规范答题类——解答非选择题的“一个前提,两个原则”[增分策略指导]大家都知道高考阅卷是“网上阅卷”,所谓网上阅卷是指试卷扫描后利用网络技术评阅试卷,通常是指在网络上评阅非选择题。

从评卷的操作角度来讲,有两个方面考生尤其要注意。

第一:字迹一定要清楚,答案要规范,书写要工整。

如果模糊不清,扫描之后很难保证阅卷人能够从中找到得分点。

第二:一定要注意答题区域,有的考生答题时粗心大意,如把26题的答案写在27题的答题框内,这样造成了失分就太可惜了。

为了有效应对高考网上阅卷,解答非选择题要注意“一个前提,两个原则”。

[典型案例展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科举与宋元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八股取士。

八股又叫制义,以宋儒注解的四书五经命题……作文要仿古人语气,替圣贤立言,采用特定的格式……八股取士并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既要考知识,更要考智力和悟性。

……考试有严密的程序,考官入院,提调官和监试官立即封锁内外门户,不得擅自出入。

……嘉靖以后,会试也要搜检。

考生所带考具均有规矩,如帽用单毡,鞋用薄底,砚台不得过厚……以防夹带。

开考后有巡绰官负责巡逻监督。

考生交卷时由受卷所登记收缴,转送弥封所编号密封,再送誊录所朱笔誊抄,对读朱墨二卷核对无误,将朱卷交同考官分房阅卷。

同考再向主考荐卷,均要写出评语。

名次确定后在公堂上调入考生原作墨卷对照字号,确定名单发榜。

殿试则较为简单,只有一场,收卷后同样弥封编号,交读卷官评定高下,报皇帝钦定名次,送内阁填写黄榜公布。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清人赵翼写《廿二史札记》,讨论到元朝末年的情况,其中有一个标题叫做“元末殉难者多进士”。

元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少数民族统治了汉族。

但在元王朝行将灭亡的时候,殉难的人仍以进士居多。

……有一个元代的汉族人在著作中说,他发现:金代《登科记》里的这些进士,在金朝快被蒙古灭掉的时候,很多都成为死难烈士,为金效劳的都是汉族人。

2014年高考历史前30天冲刺每天限时训练15

2014年高考历史前30天冲刺每天限时训练15

2014年高考历史前30天每天限时训练(2014年5月19日)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2小题48分。

在每小题所出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观察下列几种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你认为可以适用研究的主题是( )A.播种方式的变革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D.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25.2013年3月12日,一个特殊的族谱展览在佛山市图书馆开展。

66岁的佛山人庞日泉共花了18年时间手写完成了佛山陈氏、庞氏九卷族谱长卷,反映了这两个家族近千年的历史变迁,值得注意的是,女性也进入了其族谱。

“女性也进入了其族谱”的原因有( )①社会制度的变革②社会经济的发展③民主政治的进步④文化教育的普及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6.国外一些学者称誉中国的道教是“世界上唯一不强烈反对科学的神秘主义”。

以下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纸的发明 B.指南针的发明C.火药的发明 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27.洪武十三年九月,朱元璋废中书省,置“四辅官”。

《通纪》载:“九月丙午,置四辅官,以耆儒王本、杜佑、袭敩为春官,杜敩、赵民望、吴源为夏官,秋、冬官缺,以本等摄之,位列都督之次。

敕以协赞政事,均调四时。

月分三旬,人各司之。

”这表明( )A.朱元璋重视基层制度建设B.洪武年间官僚机构臃肿C.“四辅官”是重要决策机关D.机构改革为加强皇权服务28.有关清政府“闭关政策”的评价,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学者大都认为它具有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自卫说”)。

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对这样的认识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自杀说”)。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史学家视角不同会导致结论不同B.史学家自我否定说明评价标准缺失C.两种观点互相矛盾,都缺乏正确性D.“自杀说”比“自卫说”更正确29.1840年后,江浙一带有诗云:“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

2014高考历史常考基础20练8

2014高考历史常考基础20练8

2014高考历史常考基础20练8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是宋代极为流行的俗语,从这句话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宋代的哪一种社会现象A.中央集权 B.强干弱枝C.外患频仍 D.文人政治2.2011·哈尔滨市高考复习质量检测下图是北宋前期兵员增长示意图,其反映的现象说明了A.地方将领擅自扩充兵员增强军事实力B.“强干弱枝”的军事政策发生了变化C.政府为抵御边患和稳定内政而扩充军队D.宋太祖以后,统兵将领的地位逐渐提高3.为了解决唐朝后期五代十国以来国家的割据分裂问题,北宋初期采取了一系列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这些措施的积极作用或影响有①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②维护了国家的统一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④有利于各级政府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4.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

“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

”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

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A.秦代 B.汉代C.唐代 D.宋代5.2011·黄冈高三质量检测对司法权的控制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以及人权状况。

历代统治者都注意了司法集权,在我国宋代,宋初统治者为了扭转节度使控制地方司法的局面,规定A.地方司法人员由各州派文官担任B.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C.各州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通判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D.知州改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并规定“三岁一易”6.北宋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进士及第者成为“天子门生”。

此举的主要作用是A.铲除了藩镇割据局面赖以存在的基础B.把用人权全部收归中央管理C.为各阶层的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D.加强了中央集权7.2011·上海部分重点中学第二次联考在宗法观念盛行的封建社会,姓氏也有贵贱之分。

“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但在《百家姓》中却排序第一,由此可推断出该作品可能出现在A.西周 B.西汉C.唐朝 D.北宋8.2011·孝感模拟陆游名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的“王师”,按两宋军事管理模式,其调兵之权应属于A.节度使 B.枢密院C.三司使 D.转运使9.“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仲淹字希文。

2014高考历史常考基础精练20

2014高考历史常考基础精练20

2014高考历史常考基础精练20一.单项选择题:1.张籍的《贾客乐》:“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

……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

……”这首唐诗反映出唐朝()A.出现盛世和平景象 B.商业繁荣与发展C.政府鼓励商业发展 D.金钱至上的社会风尚2.央视播出的《乔家大院》,展现了闻名海内外的晋商乔致庸的传奇一生。

这一时期晋商等商帮涌现的历史条件主要有()①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②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③政府放弃了歧视商人的政策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3.明朝冯梦龙的《三言两拍》中有这么一段话:杨八志(陕西商人)与李氏商议道:“我……祖上原在闽、广为商,我欲凑些资本,买办货物,往漳州商贩,图几分利息,以为赡家之资,不知娘子意下如何?”该材料反映了()A.长途贩运的发展 B.八股取士扼杀人才C.认祖归宗的社会风气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4.古代俗语道:“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块地”,它反映了()A.封建社会以农为本 B.封建经济特征是自给自足C.封建社会商业繁荣 D.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5.清人黄遵宪写诗说:“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骊,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作者认为清初的海禁政策()A.在清初执行得极为严厉 B.影响人民的生产和生活C.有利于抵制西方侵略 D.对保卫海防有重要意义6.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以上现象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A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 .有利于巩固统治C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代长安)万年(县)领(朱雀门)街东五十四坊及东市;长安(县)领(朱雀门)街西五十四坊及西市。

”(《长安志》卷7)“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2014高考历史常考基础20练2

2014高考历史常考基础20练2

2014高考历史常考基础20练2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1·北京市东城区高三目标教学检测下列选项中,体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是①“相地而衰征”②“令民为什伍”③“为田开阡陌封疆”④“民年五十,免役收庸”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2.2011·广西玉林高中、南宁二中联考2011年是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61周年。

淮河流域的治理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

历史上位于淮河流域的重大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 B.芍陂 C.郑国渠 D.江南河3.2011·天星网试题调研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A.内容相同,性质相反B.都废除了奴隶制度而确立了封建制度C.都壮大了本国的军事实力D.都改变了所在国家的社会性质4.2011·郑州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预测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其突出表现为①分封制的大力推行②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③井田制的瓦解④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产生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5.商鞅确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正确的变法指导思想,改革态度坚决,取信于民,“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使令必行。

”以下符合商鞅变法影响的是A.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B.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许多有名的大商人。

范蠡在陶邑家富巨万,号称“陶朱公”C.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D.促进了手工业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有关手工业工艺的专著《考工记》6.2011·河北唐山模拟墨子说:“今也农夫之所以蚤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

”上述引文反映出在战国时期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B.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D.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7.2011·南昌市高三调研测试“它是世界文化遗产,2 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成为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

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自主演练15 2模块综合训练 (人民版,含答案)

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自主演练15 2模块综合训练 (人民版,含答案)

错误!__必修2模块综合训练__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朝奉"本为官名,宋代朝官有朝奉大夫和翰林郎。

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不愿人们称其“老板”,代之以“朝奉”的称谓。

久而久之,在徽州,朝奉便成了富有商绅的俗称。

到明末,世人通称徽商为“徽州朝奉”。

材料说明了()A. 徽商爱慕虚荣思想守旧B. 明清徽商的地位极高C。

老板不如朝奉称谓体面 D. 明清压制和歧视商人2。

“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

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

”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这首《调笑令》描写的是()3。

假如你是一位民族资本家,你在解放前可能的经历是( )①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有所改善,创办一家棉纺织企业,发展情况比较好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势头强劲③ 20世纪20年代,遇到很大困难,经营艰难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一度发展比较顺利⑤抗战胜利后很长时间,经营条件明显好转A。

①②③④⑤B。

②③④⑤C. ①②④⑤D. ①②③④4. 下列是中国19世纪后半期的经济状况统计表,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特点是()项目民族企业官办企业外商企业资金729万元1 753万元9 782万元企业数300家31家1 931家①资金少②规模小③技术力量弱④具有分散性A. ①②B。

②③④ C. ① D. ①②③5. 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A. 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B. 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C。

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D. 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6。

据资料统计,四川省在20世纪50年代森林覆盖率仍有20%,60年代森林覆盖率只剩9%,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人口急剧增长B. “大跃进”运动中毁林炼钢C。

盲目垦荒及商业性采伐 D. 长江流域洪灾频繁,造成水土流失7。

以下是中国部分年份经济发展指标简表()(注: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反映家庭生活水平的程度)此简表反映出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有()①改革开放促进经济迅速发展②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③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全方位的巨变A. ①③④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高考历史常考基础20练15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1·沅江模拟19世纪末,在中华民族处于危亡的历史关头,戊戌变法运动得到了后人的肯定,主要是因为它①要求救亡图存②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③要求发展资本主义④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度A.①② B.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2.19世纪末,康梁维新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C.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制是“进化之公理”D.“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3.2011·乌鲁木齐地区高三诊断性测验“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

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

”梁启超这段话指的是A.各地设立中小学堂 B.奖励创造发明C.准许官民上书言事 D.准许设立报馆4.2011·长春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调研测试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出现了由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意识形态层面的转变,这反映出①封建统治者进行制度变革,以挽救民族危亡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日益成熟③中国人民的日益觉醒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日益发展A.①②③④ B.①②④C.①②③ D.②③④5.中国近代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引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在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民主共和思想B.戊戌变法抨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C.戊戌变法使人们开始了解西方政治制度D.戊戌变法最终失败,宣告维新思想的结束6.2011·安徽皖南八校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

流血遍全国,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

”这说明康有为对革命的态度是A.赞成革命,为革命流血是值得的B.赞成革命,法国的革命道路是正确的C.反对革命,革命会造成悲惨的后果D.反对革命,革命不利于实行民主共和7.1900年7月14日,天津陷落,八国联军侵略者对天津实行殖民统治。

侵略者成立的殖民统治机构是A.联军委员会 B.“华尔洋枪队”C.都统衙门 D.占领委员会8.1900年以后,在天津老城南门外南市一带出现了租界与天津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并一度畸形繁荣的地区,俗称“三不管”。

这本质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的A.封建落后性 B.治安管理的不合理性C.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D.建设的散乱随意性9.2011·长沙模拟右图为现存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中国古代天文器“浑仪”。

1900年的庚子之变中,浑仪曾被侵略者掠往海外,1920年才归还。

当年这场战乱所造成的恶果是A.中国的领土所有权进一步沦丧B.中国完全被西方列强所瓜分C.中国内地被置于列强军事控制之下D.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深渊10.“瓜分豆剖燃眉急,扶清灭洋树大旗。

莫道中华尽懦弱,农民阶级志不移。

”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C.太平天国运动 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1.抄本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

某抄本中有这样几句话“弟子同心苦用功,遍地草木化成兵。

愚蒙之体仙人艺,定灭洋人一扫平。

”这几句话A.反映了林则徐率清军抗击英国侵略的决心B.反映了邓世昌强烈要求消灭日本侵略者的斗志C.反映了维新斗士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信心和勇气D.印证了义和团运动过程中的反帝性和落后性12.2011·天津模拟坐落在天津市红桥区的吕祖堂是目前我国仅存的较完好的义和团坛口,现为义和团运动纪念馆。

后殿陈列有当年使用的传单和神牌上供奉着宋江、燕青等名号,显系效法梁山好汉。

这表明A.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农民起义B.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反侵略斗争C.义和团对清政府缺乏清醒的认识D.义和团运动带有盲目排外的倾向二、非选择题第13、14题各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

作为运动代表人物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基于这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等。

随着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

于是,他又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等。

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材料二“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

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全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可待也。

”——《请定立宪开国会折》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归纳李鸿章的主张及地主阶级走过的独特的工业化道路。

8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梁思想的核心内容。

4分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8分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织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

……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材料二1862年5月10日,英法军队以军舰大炮打败太平军,占领了宁波港。

5月16日,夏福礼给普鲁斯的报告说:“……结果打败了太平军,并把他们赶出城。

就在太平军撤离宁波的那天晚上,我们立刻把满清官员送去衙门复职,并把宁波正式移交给他们。

”材料三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莫克·维卡所说的“当前局势”指什么?为什么他认为“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6分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瓦德西为什么说“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列强又采取了什么方式侵略中国?结果怎样?10分3结合上述材料,指出清政府与列强关系的变化。

4分答案与解析1.解析:本题以“后人肯定戊戌变法”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与探究能力。

评价历史事件应把其放在相应的历史背景中去。

①②③都是运动的内容和意义,并且在当时具有进步性,符合题意;戊戌变法提倡君主立宪制度而非民主共和制度,故④不符合题意。

本题要求我们在备考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探究能力,多从近代化和文明史观角度分析、归纳问题。

答案: C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解题时应逐一弄清材料的含义。

A 项是洋务派的思想,C、D两项是革命派的思想,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3.解析:由材料中“得直达于上”可以看出人民可以上书皇帝,改变了过去那种无法表达自己愿望的状况。

答案: C4.解析: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了由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的过程,即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其中洋务运动坚持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学西方的技术而不革新落后的制度,故①错,排除含有①的A、B、C三项。

答案: D5.解析: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思想,但却是君主立宪思想,并不是民主共和思想;戊戌变法前人们通过维新思想的宣传已经了解了西方政治制度;戊戌变法最终虽失败了,但维新思想的影响并未就此结束,而在近代中国形成了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答案: B6.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维新思想和基本主张。

材料的核心意思为反对像法国一样的暴力、流血革命。

A、B与题意相反,材料未涉及民主共和内容,故A、B、D均应排除。

C项的表述与题意一致。

答案: C7.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八国联军侵略者对天津实行殖民统治的机构是都统衙门。

8.解析:本题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租界”、“地方当局”以及“本质上反映”等信息。

天津老城南门外出现“三不管”地带,是指租界和地方当局均不管理,由题干中的“租界”反映出当时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因此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近代天津城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答案: C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明确“1900年庚子之变”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战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深渊。

答案: D10.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

诗中“瓜分豆剖燃眉急”说明是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加深,面临被瓜分的危险。

“扶清灭洋树大旗”、“农民阶级志不移”很明显地说明此历史事件指的是农民阶级领导的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义和团运动。

答案: B1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从材料中的关键词“弟子”“遍地草木化成兵”“仙人艺”“灭洋人”等,可以看出这些口号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反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要求,同时也暴露了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分析四题肢,只有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1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

天津是当年义和团运动的中心之一,保留着大量义和团运动的遗迹和文物。

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农民运动,但并不以推翻清政府为目的,不是起义,故A项错误;B、D两项虽然本身与史实相符,但与题干中提供的材料没有关系,故排除;义和团供奉宋江、燕青等名号,实际上是“扶清灭洋”这一口号的体现,这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缺乏清醒的认识。

13.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概括问题的能力。

第12问解答的依据是材料,要注意回答问题的概括性和完整性;第3问应根据两次运动的特征,结合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

答案:1主张: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独特道路:先军工、后民用;先重工业、后轻工业。

8分2定宪法,开国会,实行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政体。

4分3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戊戌变法则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

8分14.解析:第1问可以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840年3月”进行了分析“当前局势”,从材料中“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分析,可知英国希望所谓的“关系改善”是指通过“和约”形式打开中国的大门,加紧对华商品输出。

第2问从“瓜分”二字入手,可知时间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然后判断当时中国发生的大事;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等,最后综合分析。

第3问从林则徐禁烟到中外反动力量勾结共同镇压人民运动到成为列强代理人方面分析。

答案:1“当前局势”指林则徐虎门销烟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提供了借口。

原因:中国地广人多,有望成为巨大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