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1、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2、观察法和调查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观察者通过感观直接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把观察后果按时间顺序作系统记录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是运用各种调查的方法了解被调查者对某一事物(包括人)的想法、感情和满意。
3、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特有的、经常性的、稳定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社会知觉和自我知觉:社会知觉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包括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个人对群体,群体对个人、群体对群体的知觉,以及个人间,群体间关系的知觉,简而言之,社会知觉就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
自我知觉是社会知觉中一种特殊的形式,在个体行为活动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个体的自我知觉,既包括对自己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则无,又包括对自己的目标与发展途径的认识。
5、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6、态度:是指个体对瓮城事所持有的一种持久而又一致的心理和行为倾向。
1、激励:指的是鼓舞、指引和维持个体努力指向目标行为的驱动力,它对行为起着激发、加强和推动的作用.2、挫折:由于某些主观成分的原因遇到验证以克服的困难,使目标无法实现、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这种目标无法实现,需要得不到满足的紧张状态就叫“挫折”3、强化: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环境的作用下会采取一定的行为。
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行为的频率就会增加;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
这种状况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强化”4、群体:组织中的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5、群体规范:是由群体成员们建立的行为准则,或是指群体对其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1. 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2. 行为: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
广义的行为除上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广义行为的概念实际是把心理和行为统称为人的行为。
3.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4.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它也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过程中最简单的最初的反映形式,是构成知觉和思维等复杂的高级的反映形式的基础。
5.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组合整体反映。
6. 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7. 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8.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9. 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10. 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11. 工作参与度:是指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
12. 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13. 气质:是指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14.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15.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6. 控制方位论:是指个人行为能否达到某种结果靠那方面原因控制的看法。
组织行为学讲义第一章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及其学习研究方法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及其理论基础,掌握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并初步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及科学的研究方法应具备的主要特征,熟悉四个步骤的研究过程;知识要点:1.组织、行为、组织行为学的概念2.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学科3.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目的4.组织行为学技能的五个等级;狭;广义的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是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组织行为学不是研究人的一般心理行为规律的,而是研究各种工作组织中人的工作行为规律的;这些工作组织涉及的面很宽,比如工商企业、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甚至部队等;工作行为主要包括涉及影响组织成员积极性和组织绩效的行为管理、差异管理、激励管理、团队管理和权力管理等;1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它综合运用了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还有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有关人的行为的知识与理论,来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2组织行为学涉及三个重要的方面,即观察、个体、群体;对他人行为的了解,主要是通过观察获得的;观察者运用自己的眼、耳、鼻、舌、皮肤等,直接观察人的行为,或者采用录像机和摄影机等现代科技手段协助观察;通过对外在行为的分析去推测人的内在的心理状态;个体是组织的基石,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的核心,研究组织行为的规律性,首先要研究个体是如何影响组织的,同时,要研究组织通过什么来影响个体的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及满意度,个体差异又如何影响其行为和工作绩效;群体是介于个体与组织之间的一级组织,它是个体直接工作的地方,个体对组织和社会的贡献是通过群体实现的;3研究与学习组织行为学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正确认识人的行为,理解人的行为,预测人的行为,引导人的行为,控制或改变人的行为,以便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组织工作绩效;通过科学的测试手段,对组织成员的心理素质及各方面的能力进行诊断,做到了解自己,完善自己,了解他人,理解他人,激励他人;二、组织行为学的技能一个管理者具备组织行为学的技能是很重要的;美国密歇根大学组织行为学教授约翰·威根将组织行为学技能分为五个等级,即本本型、本本与情景结合型、能力型、熟练型和专家型;,他论者,;行为学;微观的组织行为学主要是分别研究个体、群体和领导的心理与行为规律;宏观的组织行为学把组织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组织的心理与行为规律;1988年,美国的罗伯特·维卡教授和富兰克林·斯克伯兹教授,又进一步提出了“组织科学Organizational Sciences”的概念;他们从微观和宏观、理论和应用这两个方面,把组织科学划分为四个组成部分,如图1-3所示;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征二、四个步骤的研究过程三、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一、研究方法的主要特性研究方法是揭示研究对象的手段;方法与手段是达到目的的桥梁,学好用好组织行为学,要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是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的方法;它是正确全面结实研究对象的重要手段;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以下六个主要特性: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科学的研究方法,必须公开说明研究的全过程、所使用的程序、所测的变量和所采用的测量方法;要使其他的研究人员只要按照这样的程序去做,就能得到同样的结论;2.收集资料的客观性如实地客观地进行观察和实验,这是最重要的原则和特点,研究者要尽量避免受自己的个性或主;,就资料;2.分析和评价在收集客观数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综合、系统分析和评价,说明个体、群体、组织的行为和环境产生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要强调分析方法的系统性,最后,提出研究评价报告;3.预测和推断运用上面系统分析和评价所得到的带有规律性的结论进行演绎推论,就能预测和推断个人、群体或组织在未来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可能产生的行为反应和工作绩效,从而对他们的工作作出计划安排;4.检查和验证接着在实施计划安排的实践中,进一步检查和验证上面的预测和推论是否准确;如果实际结果与预测相符,则验证了预测的准确性,并进一步验证了前述研究结论的正确性;如果实际结果与预测不相符,则应根据在实践中所收集到的新数据和资料,对原来的预测和安排进行修正,甚至对所根据的研究结论本身进行重新审查或修正;三、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研究方法1.观察法对他人行为的了解注意是通过观察获得的;观察是取得直接资料和间接经验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没有条件进行访问或实验的场合,观察是取得资料的主要途径;除了观察者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观察人们的行为外,还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采用录像机和录音机协助观察;观察法多种多样,大致有两种分类方法:;;凡是,保,也测验的质量,现在许多国家明确规定,用于人员选拔的测验量表,信度系数必须达到或超过0.8,效度系数必须达到或超过0.6,方才合乎要求,否则不能予以认可;4.案例法案例法是研究人员利用组织正式的或非正式的访问谈话,发调查表和实地观察所搜集的资料,以及从组织的各种记录与档案中去搜集有关个人、群体或组织的各种情况,用文字、录音、录像等方式如实地记录下来,提供给学生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进行研究或讨论、分析;案例法是体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历史与现实、教学与研究、科学与艺术五统一的极好方法;它提供了许多学习和研究的建议,为解决未来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作了虚拟的培训;5.情景模拟法情景模拟法是根据被试者所担任的职务,测试者编制一套与岗位实际情况相似的测试场景,将被测试者放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由测试者观察其才能、行为,并按照一定规范对测试行为进行评定;情景模拟测评,一般通过公文处理、小组讨论、上下级对话、口试等方法进行;无领导小组讨论,在人员选拔、岗位晋升工作中应用广泛,从讨论中可以了解被试者的语言表达、思维、应变、驾御等方面的能力;由于情景模拟方法具有针对性、客观性、预测性、动态性等特点,所以对人员考核的信度、效度较高,但对主持者的技术要求也比较高;6.实验法由于人类行为的复杂性,许多变量不容易控制,因而人们很难确定,一定形式的行为就是某一组织特点的直接产物,而实验法能克服现场研究法中的缺点;这种方法要求先假设一个或多个自变量对另一个或另几个因变量的影响,然后设计一个实验,有系统地改变自变量,再测量这些改变对因变量的影响;例如对工作场所内的嗓音强度予以不同的改变,以探求噪音强度与对工作效率、工作速度是否存在函数关系;实验法有两种类型:,,使学。
《组织行为学》课堂笔记
《组织⾏为学》课堂笔记《组织⾏为学》课堂笔记第⼀章绪论⼀、组织、组织⾏为学的概念1.组织1)含义:组织是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由⼈构成,为了达到共同的⽬标,通过权责分配与层级结构所构成的完整的有机体。
注:“组织”含义的五个层次⑴组织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组织不能脱离社会环境,且组织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⑵组织由⼈构成:⼈是组织的主体。
⑶组织的存在是为了达到共同的⽬标:没有⽬标,不称之为组织。
⑷组织通过权责分配与层级结构构成。
⑸组织是完整的有机体:由于组织由⼈组成,所以组织有⽣命特征。
2)作⽤:⑴⼈⼒汇集。
⑵⼈⼒放⼤:团队的绩效应当⼤于团队中每个⼈的绩效之和。
2.组织⾏为学:综合运⽤于⼈有关的各种组织,采⽤系统分析的⽅法,研究组织管理当中⼈的⼼理和⾏为的规律性,⽤科学的⽅法改进管理⼯作,充分调动⼈的积极性,以便于⼩实现组织⽬标的⼀门学科。
⼆、⼈性观的发展注:依据西⽅对于⼈性的假设,⽽⾮依据中国对于⼈性的假设。
1.1900~1927年:理性经济⼈假设(X理论):以泰勒(泰罗)代表的科学管理为代表。
基本假设:1)⼈的本性是不喜欢⼯作的,只要有可能就逃避⼯作。
2)由于不喜欢⼯作,所以绝⼤多数员⼯需加以控制、强迫和指挥。
3)⼈在本性上是不能⾃律的,容易受到他⼈的影响。
4)⼈们⼯作是为了⽣存,只有⾦钱与其它物质利益才能激励⼈⼯作,才具有驱动⼒。
2.1920年始:社会⼈的假设:以梅奥为代表的⼈际关系管理(霍桑试验)为代表。
基本假设:1)⼈⼯作的主要动机,并⾮经济利益,⽽是社会需要,是需要从同事中获得的基本认同感。
2)⼯作的科学化、合理化使⼯作变得简单乏味,因此必须从⼯作关系中获得⼯作的意义。
3)⾮正式组织的社会影响⽐经济诱因对⼈的影响更⼤。
4)⼈们最期望融洽上下级关系,并期望领导能承认并满⾜其社会需要。
3.⾃我实现⼈性假设(Y理论):以麦格雷⼽的⾃我管理为代表。
基本假设:1)⼈⼯作是具有⾃主、挑战、个⼈成长、充分发挥⾃我潜能等更⾼要求的。
组织行为学08组织文化建设
第七节 组织道德与组织公共关系
• 一、道德的内涵和特点 • 1、所谓道德是指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
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以 善和恶、荣誉和耻辱、正义和非正义、诚实和 虚伪等概念,通过社会的舆论、人们的内心信 念的力量,来评价和影响人们的各种行为。 • 2、组织道德是在社会道德大背景下,在组织 内部存在的群体道德规范。它反映出组织独特 的道德观念和道德风尚。
组织行为学08组织文化建设
• ⑵精神凝聚 • 精神凝聚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 为每一位员工提供施展聪明才智的舞台; • 尊重每一位员工的民主权利 ; • 尊重和鼓励员工钻研技术、探讨经营、提高个
人才干和素质,并有计划地对其进行培训; • 在组织内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 • 培养良好的组织文化,使员工在此微观文化中
• 一、理想 • 理想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未来的一种期
望、一种向往。理想是人们的人生奋斗目标, 是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反映。 • 二、追求 • 所谓追求是指人们行为的现实目标指向。在现 实生活中,可追求的东西很多,但每个人实际 选择的目标总是有限的,正是这些被选定的目 标,指引其行为、维持其行为,并日益趋近目 标。
二、物质凝聚与精神凝聚
⑴物质凝聚
• 提供员工满意的劳动报酬(工资、资金和津 贴);
• 提供员工满意的公共福利(食堂、宿舍、托幼 园所、体育馆、影剧院、舞厅、浴室、活动中
心、图书室等);
• 提供员工满意的劳动保护(安全技术设备、工 业卫生设备、职工的例假与休假制度、女职工
劳动保护等);
• 提供员工满意的劳动保险
组织行为学08组织文化建设
• 五.个人文化因素
• 个人文化因素,是指组织领导者和员工的思想素 质、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对组织文化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华侨大学张向前-第08章 组织机构与组织设计
▪ (五)、 适当的授权原则
▪ 组织日益庞大,业务活动日益复杂和专业化后, 往往使原来的组织分工职责权力不能适应需要。 必须实行授权,授权是领导将部分事情的决定权 由高阶层移至低阶层。授权可将某些职能转交给 下级,也可以针对某事把某项特殊任务的处理权 交给下级,完成后权力收回。
▪ 领导者可以把职权授予下级,但责任不可下授, 工作可以让下级干,但出了问题领导者还要对自 己的上级负责。当然,得到权力的下级要对授予 自己权力的领导者负责。
30
▪ (2).使职位具有弹性 ▪ 第一,按任务和目标需要设立岗位,不按
人设岗。 ▪ 第二,干部的定期更换。 ▪ 第三,实施职工一专多能、一人多岗,使
岗位人员有弹性。
▪ 第四,实行多种用工制度,使组织内人员 富有弹性。
31
六、组织设计的权变理论
▪ 1 组织必须适应于工作任务 ▪ 2组织必须适应技术工艺特性 ▪ 3组织要适合于外部环境
承分厂、特大型轴承分厂、军用轴承分厂等。 ▪ (5) 地区专业化——按不同地区进行分工。如:北京分公司、东北分公司、
西南分公司。 ▪ (6) 顾客专业化——按不同的顾客群进行分工:如:妇女商店、儿童用品
商店、华侨商店、机关服务部、中老年服装商店等。
26
▪ (七)、 执行与监督分离原则
▪ 在组织设计时,应将外部监督人员与执行人员在 组织上分开,避免二者组织上一体化。否则,由 于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利益上趋于一体化,而使监 督职能名存实亡。
微型电池研 究室
销售服务部
16
▪ 特点:在一个企业内对具有独立产品市场、 独立责任和利益的部门实行分权管理(独立 核算、自负盈亏的利润中心);总公司只保留 预算、重要人事、方针战略等重大权力
组织行为学
2.行为学派阶段,行为学派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60年代。代表人物是梅约、麦格雷戈等,他们提出了著 名的人际关系理论。在行为科学的发展史中被称为里程碑式的实验就是1924年开始的霍桑实验。美国哈佛大学心 理学教授梅奥1927年接管并主持了霍桑实验。霍桑实验是指在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 系列的心理学研究的总称。实验1924年开始,直到1932年。梅奥的重要研究成果产生了人际关系理论。
研究对象
人们为何越来越重视组织行为学,主要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是组织中人的行为与心理。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充满竞争,而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竞争,是人的素质的竞争,换句话说 是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竞争。因此,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的作用显得日益重要。如果一个企业中员工素质不高,或者员工的积极性未调动起 来,那么,这个企业中的资金、土地、原料、设备、信息等物质因素都不能实现其真正价值。虽然机器人的出现 和电脑的普及会代替一部分人的工作,但是脑力劳动者比例随之增高是一个人人皆知的事实。
1980年中国心理学会工业心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组织行为学的起步。中国行为科学学会成立于 1985年,实际上是组织行为学会,迄今为止各省市基本上都成立了行为科学学会。
研究机构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有两个工业心理学的专门研究机构从事组织行为学的研究。
一个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经济与心理行为研究中心(原名工业心理研究室),另一个是浙江大学的 工程心理学(原杭州大学的工业心理专业)。它们均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我国人力资 源管理热的兴起,全国许多高校的管理学院的部分教师开始从事组织行为学的教学和研究,一批硕士生和博士生 以组织行为学领域作为学位论文的课题。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课程复习资料一、判断题01.受聘于耶鲁大学的美国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于1912年发表了《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一书,并被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
02.乔治·埃尔顿·梅奥,通过霍桑试验,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系统地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为组织行为学的形成奠定了实验和理论基础,在西方心理学界他被公认为工业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和管理心理学的先驱。
03.行为科学成为对企业员工在组织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的学科,其研究范围涉及员工的需要、动机、个性、情绪、态度,特别是人群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
04.195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莱维特正式开始用“组织行为学”代替原来所用的工业心理学、工业社会心理学等名称,使得组织行为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05.学者斯蒂芬P.罗宾斯在论述企业社会责任时将其区分为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两个部分,认为一个企业只要履行了经济和法律责任,就算履行了社会义务,而社会责任则是在社会义务的基础上再加上道德责任。
06.远程办公可以使组织跨越地理位置的限制,与掌握关键技能的工作人员保持接触。
07.信息技术在办公场所和生产场所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工作强度,带来了工作效率,而且对于员工的生理和心理也不会产生副作用。
08.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学科,虽然它具有自身独立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但与管理学、行为科学、管理心理学等邻近学科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09.心理学探讨的人的个性是指把人看成一个综合的整体,反映一个人之所以成其为自身而区别于他人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的综合,其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10.由于文化的不同,人们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学习潜力,不同的生物节律、反应时间和对挫折的忍耐力。
11.群体的个性是由与之有接触的群体中的成员们塑造的,也是由个体对群体这个统一体的认识塑造出来的。
12.研究表明,内控者与外控者相比对工作更不满意、缺勤率更高、对工作环境更为疏远、对工作的投入程度更低。
《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全)
《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一)章节名称:组织行为学概述教学目标:1. 理解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2. 掌握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3. 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历史和发展。
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组织行为学的定义、研究内容、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组织行为学的历史和发展。
教学内容:1. 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介绍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讲解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如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文化和组织变革等。
3. 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阐述组织行为学在组织管理和发展中的作用。
4. 组织行为学的应用领域:介绍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设计和组织变革等方面的应用。
5. 组织行为学的历史和发展:概述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过程和重要里程碑。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案例或问题,引发学生对组织行为学的兴趣。
2. 讲解:进行PPT演示,讲解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研究内容、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组织行为学的历史和发展。
4.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组织行为学历史和发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二)章节名称:个体行为分析教学目标:1. 理解个体行为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个体行为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3. 了解个体行为对组织的影响。
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个体行为的概念、特点和影响因素。
2.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理解个体行为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内容:1. 个体行为的概念:介绍个体行为的定义和特点。
2. 个体行为分析的方法:讲解个体行为分析的常用方法,如心理分析、行为科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
3. 个体行为分析的技巧:介绍个体行为分析的实用技巧,如观察、调查和数据分析等。
组织行为学基础知识
组织行为学基础知识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从而提高组织绩效的学科。
它综合运用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理解、解释和预测组织中人们的行为。
一、个体行为个体是组织的基本组成部分,个体的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1、人格人格是个体独特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
常见的人格特质理论包括大五人格模型,即开放性、责任心、外倾性、宜人性和神经质。
了解员工的人格特质有助于预测他们在工作中的行为和表现,例如,责任心强的员工更可能按时完成任务,注重工作质量。
2、价值观价值观是个人对事物重要性的判断和评价标准。
不同的价值观会导致员工在工作中的目标和动机不同。
具有强烈成就导向价值观的员工可能更追求高绩效和职业发展,而注重工作生活平衡价值观的员工可能更关注工作环境和工作时间的合理性。
3、知觉知觉是个体对周围环境信息的选择、组织和解释。
知觉具有主观性,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能有不同的知觉。
在组织中,管理者需要意识到员工的知觉偏差,避免误解和冲突。
4、态度态度包括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度和组织承诺。
工作满意度高的员工往往工作效率更高,离职率更低。
工作投入度反映了员工对工作的专注和热情,而组织承诺则体现了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
5、学习个体通过学习来适应工作环境和改进工作表现。
强化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都为理解个体学习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例如,通过及时的奖励和表扬,可以强化员工的积极行为。
二、群体行为群体是由两个或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集合。
1、群体发展阶段群体通常经历形成、震荡、规范、执行和解体这几个阶段。
在不同的阶段,群体的特点和问题各不相同,管理者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来促进群体的发展和绩效。
2、群体角色群体中的成员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如任务角色、维护角色等。
明确的角色分工有助于提高群体的效率。
3、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行为准则和标准。
它可以是正式的规章制度,也可以是非正式的约定俗成。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概括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概括)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1、组织的概念:组织实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2、组织的含义要点:1)组织是动态的组合活动过程,是指组织工作或组织活动。
2)组织是相对静态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
3)组织必须具有共同目标,而他自身则是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
4)组织是有一定的需要动机,情感和进取心的团体意识和精神的结合体.5)组织是一个投入产出的的系统,它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成独立的法人,并且具有调节,适应发展变化功能的开放系统。
6)组织是物的系统、人的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相结合的社会技术系统。
3、行为的概念:行为是有机体的所作所为及其活动.4、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5、组织行为的精神实质: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研究目的。
6、管理者为什么要研究组织行为学:改善领导与群众以及各种人际关系、调动广大职工群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增强群体凝聚力和整个组织的活动,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7、领导的实质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8、越是高级脑力劳动者,就需要实行具有人情味的管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9、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又是具有两重性和应用性的学科.10、组织行为学正是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生理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相结合的产物。
11、个体是组织行为的基础和出发点。
组织行为的层次关系,个体—群体—组织-外部环境(1至4层)12、组织行为学既有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一般规律性这种自然属性,又具有特殊规律性这种社会属性。
13、心理学是以人的心理现象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14、工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的。
20081226组织行为学习题答案详解
第一章1.“行为一般是可以预测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同意这种说法。
按行为理论:人的行为,是指人在日常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有目的的活动。
其基本特征:①目的性②意识的调节性③差异性④可塑性;人的行为模式:Array行为是环境刺激、生理内驱力、遗传、过去经验或训练以及年龄等的函数,即B=f(S,P,H,T,A);人能够自觉确立目标,以目标来引导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所以,行为是可以预测的。
人的行为既有共同的模式,也存在差异,主要有:①个体因素,②环境因素,③情势因素。
2、定义组织行为学,说明它的特点。
答:组织行为学是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从而提高管理者对本组织及其成员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能力,以便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点:1、跨学科性(综合性)。
组织行为学通过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在组织管理工作的实践中,来解释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因而属于综合学科,具有综合性特点。
2、层次性。
从系统观点来分析,组织行为学是综合研究组织中个体、群体和整个组织的心理与行为的发展规律,以及它们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知识系统。
这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层次,即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和组织的外部环境。
3、权变性。
权变法认为:不存在那种在任何组织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最佳管理模式。
各种各样的管理行为可能适宜于不同的情况,它完全取决于当时管理人员所处的环境条件。
4、系统研究代替直觉。
3、确认并比较三种一般的管理角色?人际角色:头面人物象征性首脑,必须履行许多法律性的或社会性的例行义务,迎接来访者,签署法律文件;领导者负责激励和动员下属,负责人员配备,培训和交往的职责,实际上从事所有的有下级参与的活动;联络者维护自行发展起来的外部接触和联系网络,向人们提供恩惠和信息,发感谢信,从事外部委员会工作,从事其他有外部人员参加的活动信息传递方面;信息传递角色:监控者寻求和获取各种特定的信息,以便透彻地了解组织与环境;作为组织内部和外部信息的神经中枢,阅读期刊和报告,保持私人接触;传播者将从外部人员和下级那里获得的信息传递给组织的其他成员---有些是关于事实的信息,有些是解释和综合组织的有影响的人物的各种价值观点,举行信息交流会,用打电话的方式传达信息;发言者向外界发布有关组织的计划、政策、行动、结果等信息,作为组织所在产业方面的专家举行董事会议,向媒体发布信息决策制定方面;决策角色:创业者寻求组织和环境中的机会,制定“改进方案”以发起变革,监督某些方案的策划,制定战略,检查会议决议执行情况,开发新项目;混乱驾驭者当组织面临重大的、意外的动乱时,负责采取补救行动,制定战略,检查陷入混乱和危机的时期;资源分配者负责分配组织的各种资源—事实上是批准所有重要的组织决策,调度、询问、授权从事涉及预算的各种活动和安排下级的工作;谈判者在主要的谈判中作为组织的代表,参与工会进行合同谈判关系方面的角色。
组织行为学全面复习资料
组织:就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立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当前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行为:是有机体所作所为及其活动。
首因效应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方法。
晕轮效应是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
投射是指以己度人的思想方法。
工作参与度:指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
心理测验法:应注意测验的信度和效度维持在一个合理范围内。
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部分,气质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能力则是完成某项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个性的结构:主要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部分组成。
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所连续地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职位及岗位的发展道路。
事业生涯管理:指组织和职工本人对事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角色同一性:是指对一种角色的态度与实际角色行为的一致性。
角色知觉:就是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
角色期待:是指别人认为你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应该做出怎样的行为反应。
协同效应:是指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每个物质作用的总和行为意向:介于一个人的认知,情感和外显行为之间,它指从事某种特定行为的决策。
迁就策略:主要是一种合作的倾向,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去满足别人的利益。
领导素质:一般是指领导者自身的内在条件,即在领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气质、能力、品质等个人特征。
社会心理学是把个人作为社会的人而研究其心理过程的学科。
民主型管理方式:是指领导者发动下属讨论,共同商议,集思广益,然后做出决策的领导方式。
人际应特质:人们在人际关系中有自己独特的反应倾向,这种倾向就是人际反应特质优势动机:整个动机结构中,总是有某一动机最为强烈,称为决定行为的主要因素,这一最强烈的动机就成为优势动机。
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学考研真题及详解(组织行为学部分)【圣才出品】
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学考研真题及详解(组织行为学部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1.自我管理团队2.情绪智力3.组织结构4.角色知觉二、简答题(每题10分)1.双因素理论的内容及对管理者的启示。
三、论述题(3选2,多答不加分)1.试述工作特征模型及其对管理知识型员工的应用价值。
2.试述组织和员工在职业生涯管理中各自的职责。
3.试述员工满意度及其测量方法。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1.自我管理团队答:自我管理团队通常是指由10~15人组成,队员之间或者是工作业绩息息相关,或者是从事相互依赖性的工作。
他们承担了很多以前由主管承担的责任。
一般来说,他们的责任范围包括:①计划和安排工作日程;给各成员分配工作任务;②总体把握工作的步调;做出操作层面的决策;对出现的问题采取措施以及与供货商和顾客打交道。
完全的自我管理团队甚至可以挑选队员,让队员相互进行绩效评估。
这样,主管人员的重要性就下降了,甚至可以被取消。
2.情绪智力答:情绪智力:是一种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并识别和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它包括:①自我意识:体味自我情感的能力;②自我管理:管理自己情绪和冲动的能力;③自我激励:面对挫折和失败依然坚持不懈的能力;④感同身受:体味他人情感的能力;5社会技能:处理他人情绪的能力。
3.组织结构答:组织结构是指对于工作任务如何进行分工、分组和协调合作。
管理者设计组织结构时,必须考虑的六个关键因素:工作专门化、部门化、命令链、控制跨度、集权与分权和正规化。
4.角色知觉答:角色知觉是指个体对于自己在特定情境中应该如何表现的认识和了解。
它来源于周围的多种刺激,如:朋友、书籍、电影、电视。
二、简答题(每题10分)1.双因素理论的内容及对管理者的启示。
答:双因素理论(有时又称保健—激励因素)由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Herzberg)提出。
08年自考“组织行为学(二)”主要人物和经典理论(3)
08年自考“组织行为学(二)”主要人物和经典理论(3)二十一、乔治-霍曼斯(美):1、他参加了梅奥领导的霍桑试验。
2、提出了“群体形成的理论”,在1951年颁发的《人类群体》一书中指出,包罗群体在内的任何社会系统都存在于一个三维的环境中。
3、“三维环境”——物质环境、文化环境、技术环境。
二十二、K-卢因(美):1、“群体动力论”,他援引了场论和物理学中的立场概念,来说明群体成员之间各种力量彼此依存、彼此作用的关系。
2、组织变化理论,为了防止变化的失败,他提出了“解冻、变化、重新冻结”的三步变化模式。
3、库特尔-卢因提出了“力场分析理论”二十三、弗论奇&雷文:“权力结构”,他们指出:社会权力是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施加的潜在的影响,这里的影响是指受影响人在认识、行为和思想上发生的变化。
他们同时指出:权力是同组织关系、领导关系、政治事件密切关联的一个术语,可以按照不同的基准对权力进行分类。
1、奖赏权;2、强制权;3、仿效权;4、法定权;5、专长权。
二十四、莫雷诺(美):1、“社会关系测量法”,是在20世纪30年代创立的一种衡量和分析团体关系的学说,又称为:团体成员关系分析法。
2、社会关系计量表(图),莫雷诺认为,团体成员的彼此关系和彼此作用的关键是彼此之间的好恶感情。
二十五、罗伯特-宝尔斯:在哈佛大学社会关系实验室进行了试验,这是社会科学家首次以系统的方式对群体中的个体行为进行的分析研究。
通过研究,提出了一个综合性的人类行为分类系统——“交互作用过程分析理论”。
罗伯特-宝尔斯的主要贡献:1、提出了12种人类行为类型;(群体功能理论)2、提出了群体面临的共性问题是内部沟通和群体的组织与维持,同时指出了群体的行为过程将要经过4大阶段:定位、评价、控制、成员角色具体化。
3、他发现了一个规律:群体中单个成员的行为可以分为四大类(在社会情感方面的积极行为、任务相关行为、与任务相关的咨询行为、社会情感方面的否定行为),四类行为在不同类型的群体中所发生的概率是基本相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17年课程考试
《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有效期:2016年12月26日至2017年11月13日)
题目:
一、根据个性差异原理,论述企业如何科学地用人。
写作提示:
1. 个性差异的概念;
2. 个性差异的内容;
3. 个体差异的职业适应性;
4. 个性差异的应用原则。
参考文献:
[1]朱启臻.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2]程正方.现代管理心理学(第五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胡爱本.新编组织行为学教程(第三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二、论解决部门冲突的策略。
写作提示:
1. 组织冲突的含义;
2. 组织冲突的价值;
3. 组织冲突的化解方法。
参考文献:
[1]朱启臻.组织行为学[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2]刘明霞.组织行为学简明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戴维·布坎南等.组织行为学(第五版)[M].李丽等译.北京:经济管理
出版社,2011
三、比较三种主要领导行为理论的前提条件和适用范围。
写作提示:
可通过查阅资料任意选择三个领导行为理论进行评述,比较其理论前提和该
理论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参考文献:
[1]朱启臻.组织行为学[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2]顾培忠等.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程正方.现代管理心理学(第五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四、调查报告:××单位职工对工作满意度的调查。
写作提示:
1. 根据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对人的激励作用是不同的,通过
职工对工作满意度的研究,可以发现哪些因素使职工满意,哪些因素使职工
不满意。
2. 根据双因素理论分析影响职工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管理改革的建
议和对策。
参考文献:
[1]朱启臻.组织行为学[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2]程正方.现代管理心理学(第五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顾培忠等.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五、论工作压力的预防与疏导。
写作提示:
1. 工作压力的概念;
2. 工作压力的预防措施;
3. 工作压力的疏导方法。
参考文献:
[1]朱启臻.组织行为学[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2]斯蒂芬·P.罗宾斯等.组织行为学[M].孙健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12
[3] 顾培忠等.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具体要求:
1.从以上五个题目中任选一题进行写作,要切中题目。
2.论文字数3000字以上。
(专科2500字以上)
3.论文要有充分的实证资料,避免空对空,提倡使用本人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亦可适当用二手资料。
4.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课程内容,做到立论正确、主题明确、中心突出、论述有据。
5.论文要求规范化:
标题——内容提要(100—150字)——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6.论文要求结构严密,语言流畅,富有哲理,要体现学术性,不能用文学语言,也不能公文化。
7.引用资料要注明出处,文章最后列出参考文献,否则扣分。
题目所给参考文献仅供参考,论文写作不限于这些参考文献。
8.不在上述选题范围内写作,以及复制、抄袭别人论文,论文内容雷同者均以
零分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