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化学(4)

合集下载

【环境化学】第一章 大气环境化学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主要污染物

【环境化学】第一章 大气环境化学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主要污染物
把大气圈看做一个盒子,是各种大气组分的储库 (Reservoir)
当Fi=Ri时,大气组分的质量Mi恒定(千百年的地质 变化过程中,Fi=Ri)
23
当Fi > Ri时:
污染物相 对积累
24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主要污染物
1.3 大气环境化学研究中的基本概念
3. 停留时间(Residence time)
27
研究停留时间的意义
某组分的停留时间越长,表明该组分在离开大气或转 化成其它物质以前,在环境中存留的时间也越长;
某组分的停留时间越长,表明该组分在大气中的储量 相对于输入(出)来说是很大的,即使人类活动改变 了该组分的的输入(出)速度,对其总量的影响也不 明显;
若组分停留时间越短,其输入(出)速率的改变就对 总贮量很敏感。
28
大气中各组分的停留时间
惰性气体:Ar、Ne、He、Kr、Xe- τ >107(a),准永久性气体或 非循环气体
生物循环气体:N2(100a)、O2(6000a) H2(5a)、 CO2(10a) CH4(2.4a)、N2O(8~15a) CO(1a) -可变化组分
小于1年的气体: H2O(10.1d) O3(<1d) SO2(<0.02a)NH3(1d) NO和NO2(<1 month)-强可变化组分
21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主要污染物
1.3 大气环境化学研究中的基本概念
2. 汇(Sink)和汇强(Ri)
汇- 指大气组分从大气中去除的途径和过程
降水湿去除 化学反应转化 地表物质吸收或反应去除 向平流层输送
汇强-从大气输出组分的速率(Ri)
22

第2章 大气环境化学-4-转化

第2章 大气环境化学-4-转化

NO2(aq) k=9.90×10-8mol.L-1.Pa-1 × )
+
K 2 NO 2 (g) + H 2 O ←1 → 2 H
+ NO
− 2
+ NO
− 3
K NO(g) + NO 2 (g) + H 2 O ← 2 → 2 H
+
+Leabharlann 2 NO− 2K 1 = 2 .4 × 10
−8
(mol.L
★ 3.3.3氮氧化物的气相转化 氮氧化物的气相转化
的氧化: (1)NO的氧化: ) 的氧化 O3为氧化剂: NO+O3 → NO2 + O2 为氧化剂: + RO2·具有氧化性,可将 具有氧化性, 氧化成NO 具有氧化性 可将NO氧化成 2: 氧化成 NO + RO2· →NO2+ RO· O2从RO·中靠近 的-CH2-摘除一个 ,生成 中靠近O·的 摘除一个H·,生成HO2·和相应醛。 和相应醛。 中靠近 摘除一个 和相应醛 RO· + O2 → R′CHO + HO2· HO2· + NO → HO· + NO2 式中R′比 少一个碳原子 少一个碳原子。 式中 比R少一个碳原子。 HO·和RO·也可与 直接反应生成亚硝酸和亚硝酸酯: 和 也可与NO直接反应生成亚硝酸和亚硝酸酯 直接反应生成亚硝酸和亚硝酸酯: 也可与 HO· + NO → HNO2 RO· + NO → RONO
3.3.6 氮氧化物污染的控制
3.3.6 氮氧化物污染的控制
通过改进燃烧方式来控制NOX的生成和排放量。降低 的生成和排放量。 通过改进燃烧方式来控制 燃烧温度; 降低O 分压; 减小烟气滞留时间; 燃烧温度 ; 降低 2 分压 ; 减小烟气滞留时间 ; 降低燃 料中的N含量和严格控制空气过剩系数。 料中的 含量和严格控制空气过剩系数。 含量和严格控制空气过剩系数 缺点:燃烧不完全,烃类化合物、烟尘、 缺点 : 燃烧不完全 , 烃类化合物 、 烟尘 、 CO的排放 的排放 有所增加。 有所增加。

第二篇大气环境化学4大气颗粒物

第二篇大气环境化学4大气颗粒物
4
4.1 大气颗粒物的分类
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 TSP):
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在滤膜上所收集的颗粒物的总质量 作为大气质量评价中的一个通用的重要污染指标。
长期飘 泊 在 大气中 颗 粒 直径小 于 l0m的 悬 浮 物 称为飘 尘 (Airborne particle),大于l0m的微粒,由于自身的重力作用而 很快沉降下来的这部分微粒称为降尘(Dustfall)。
19
4.6 大气中的放射性核素
2、人工产生的放射性核素
(1)核武器 (2)核电站 (3)燃煤的排放物
二、放射性核素对健康的效应
具中等半衰期的放射性核素危害最大 。
20
4.7 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颗粒物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较大的粒子可能停留在鼻腔及 鼻咽部,很小的颗粒可以进入并停留在肺部。
目前,世界上对可吸入粒子的粒径大小有两种意见,一种定 为l0m以下,一种定为l5m以下。
由于中国城市空气污染以煤烟型污染为主,目前计入空气污 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总悬浮颗粒物(TSP)。
23
4.8 环境空气的质量
24
15min测验
问答题: 简述大气环境中臭氧的化学过程。
25
16
4.4 大气中的无机颗粒物
天然源
颗粒物的天然源一般大于人为源载带量。由于颗粒物是易消 失的粉尘和海浪溅沫,其中大颗粒占优势,沉降迅速,对环境影 响不大,除非在散发源附近如火山爆发将大量颗粒物散发达数公 里之遥。
17
4.5 大气颗粒物中的有机化合物
大气有机颗粒物的来源及类型
大气颗粒有机污染物是指吸附和沉积在各种大气颗粒上的有 机物,大气中的另一类有机物为挥发性有机物。

环境化学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高度电离,电离层,稀薄
0 160 200 240 280 K
8
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
高度(km)3000
散逸层
(+ )
500
400 热成层 300
(+ )
200
100 越往上氧、氦等气体的原子态越多
90 中间层顶
80
电离层
紫外线的强烈照
射,N2和O2产生 不同程度的离解
度 高 k( m)
70 中间层
60
对流层
16
2.平流层(Stratosphere)
范围:高度12~50km 特征: ① 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上升, 温度大约为220~260K, 在
12~20km处温度基本不变。 ②由于高能电磁辐射比对流层强烈,所以光化学反应很
重要。 ③O3层即存在于此层下部,高度为15~35km处,其中
25km处浓度最高。
擦层边界层低层大气(1-2km)污染物 80
集中;自由层:自然现象对流层顶层:
水变冰,阻止氢的损失
60
X(km)
B、平流stratosphere
O2→O· + O · O · +O2→O3
O3→O · + O2 O3+ O · →2O2
40
吸收紫外线
C、中间层mesosphere
20
D、热层(电离层)thermosphere
1、要在江南地区顺利育苗,可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
夜间在秧田里灌水;人造烟雾的办法
2、温室内气温高于室外的原因是什么? 温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较高,水分充足,能更多的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效应好
3、农民在冬季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农业,是对哪些自然条件进行改造? 热量条件和水分条件

《大气环境化学》重点习题及参考答案

《大气环境化学》重点习题及参考答案

《大气环境化学》重点习题及参考答案1.大气中有哪些重要污染物?说明其主要来源和消除途径。

环境中的大气污染物种类很多,若按物理状态可分为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两大类;若按形成过程则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按照化学组成还可以分为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碳化合物和含卤素化合物。

主要按照化学组成讨论大气中的气态污染物主要来源和消除途径如下:(1)含硫化合物大气中的含硫化合物主要包括:氧硫化碳(COS)、二硫化碳(CS2)、二甲基硫(CH3)2S、硫化氢(H2S)、二氧化硫(SO2)、三氧化硫(SO3)、硫酸(H2SO4)、亚硫酸盐(MSO3)和硫酸盐(MSO4)等。

大气中的SO2(就大城市及其周围地区来说)主要来源于含硫燃料的燃烧。

大气中的SO2约有50%会转化形成H2SO4 或SO42-,另外50%可以通过干、湿沉降从大气中消除。

H2S 主要来自动植物机体的腐烂,即主要由植物机体中的硫酸盐经微生物的厌氧活动还原产生。

大气中H2S 主要的去除反应为:HO + H2S → H2O + SH。

(2)含氮化合物大气中存在的含量比较高的氮的氧化物主要包括氧化亚氮(N2O)、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

主要讨论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用通式NO x表示。

NO和NO2是大气中主要的含氮污染物,它们的人为来源主要是燃料的燃烧。

大气中的NO x 最终将转化为硝酸和硝酸盐微粒经湿沉降和干沉降从大气中去除。

其中湿沉降是最主要的消除方式。

(3)含碳化合物大气中含碳化合物主要包括: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以及有机的碳氢化合物(HC)和含氧烃类,如醛、酮、酸等。

CO的天然来源主要包括甲烷的转化、海水中CO的挥发、植物的排放以及森林火灾和农业废弃物焚烧,其中以甲烷的转化最为重要。

CO 的人为来源主要是在燃料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

大气中的CO可由以下两种途径去除:土壤吸收(土壤中生活的细菌能将CO代谢为CO2 和CH4);与HO自由基反应被氧化为CO2。

《大气环境化学 》课件

《大气环境化学 》课件

PART 05
大气污染控制与治理
REPORTING
政策法规与标准制定
政策法规
制定和实施大气污染防治相关政策法规,包括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质量标准等,以规范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减 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标准制定
根据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为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
交通运
总结词
交通运输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尾气和颗粒物,如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 物等。
详细描述
交通运输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之一,主要来自汽车、摩托车和运输车辆等。 这些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尾气,其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如一氧化碳 、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
农业活动
总结词
农业活动如施肥、喷洒农药等会产生一定的大气污染物,如 氨气、氮氧化物等。
《大气环境化学》 PPT课件
REPORTING
• 大气环境化学概述 •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与形成 • 大气污染物的传输与转化 • 大气污染物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 大气污染控制与治理 • 大气环境化学的未来展望
目录
PART 01
大气环境化学概述
REPORTING
大气环境化学的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大气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大气环境中 化学物质的形成、转化、传输和影响 等过程的学科。
要点一
与地球科学
要点二
与生物学
研究大气化学与地球大气的相互作用,如火山喷发对大气 化学的影响。
研究大气污物对生物体的影响,以及生物体对大气污染 物的适应和进化。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其影响因素。
大气中化学物质的环境效应与健康影响

环境化学大气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大气环境化学
人为源
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 如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农业活动和 城市生活垃圾等。
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与传
大气湍流扩散
污染物在气流的作用下,通过扩散作用在大气中传播和稀释。
污染物传输
污染物在大气中随气流迁移,受到地形、气象条件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与归宿
化学反应
大气中的污染物可以与其他气体或颗粒 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化合物或分 解为其他物质。
污染控制策略制定 基于大气环境化学研究,制定针 对不同污染物的控制措施和减排 目标,有效改善空气质量。
气候变化应对 将大气环境化学研究成果应用于 气候变化应对策略的制定,推动 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
THANKS
感谢观看
大气环境质量的评估标准
国家标准
01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的大气质量标准,如PM2.5、PM10、二
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浓度限值。
世界卫生组织标准
02
与国际接轨的大气质量标准,为全球范围内的大气质量评估提
供参考。
区域或地方标准
03
根据特定区域或地方的环境条件和需求,制定更为严格或具有
针对性的大气质量标准。
动物迁徙和生态平衡等。研究大气环境化学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
03
促进可持续发展
通过研究大气环境化学,可以更好地了解大气中化学物质的变化规律,
为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可持续发展。
大气环境化学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回顾
大气环境化学作为一门学科,经历了从传统气象学和化学的分离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过程。早期的学者主要 关注气象现象和化学物质在大气中的分布,而现代的大气环境化学则更加注重化学物质在大气中的转化和传输机 制。

大气的环境化学第四章 对流层气相化学

大气的环境化学第四章 对流层气相化学

第一节 NO、NO2和O3的基本光化学循环
NO、NO2和O3之间存在着的化学循环是大气光化学 过程的基础
N 2 h O N O O 3 P
O 3 P O 2 O 3
O 3 P O 2 M O 3
(4—1) (4—2) (4—3)
<424nm

NO浓度与O3生成的关系
NO浓度低于2×10-12~10×10-12时, CO和CH4将消耗O3,成为O3汇
k N 1H 1 O k 2 14 H N O 2O O 7 k 114 H 70 个 2 /c 2 O 3 m 体 NCOO积 浓 和度 CH高4分 3 将于 生11 0成--11 0 数 2O时23,,成约 为O3为 的源 k11
1940年,美国洛杉矶首次出现光化学烟雾 1950s,Haggen-simt 确定了空气中刺激性气体为O3, 并初次提出有关光化学烟雾形成的理论。 继美国之后,光化学烟雾在世界各地不断出现,欧洲O3 污染与美国类似。 1980s,中国甘肃兰州和北京先后出现光化学烟雾。 20世纪末,京津地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都出现 了比较严重的光化学烟雾污染。
清洁大气中,非甲烷烃 含量很低 OH的生成主要依靠O(1D) 与H2O的作用 主要的汇是CO和CH4
二、NO在清洁大气化学过程中的作用
自然界除了向大气中排放CH4和CO外,还排放少量NO 和含碳数较高的碳氢化合物,这些天然CO、CH4和有机 物对O3的大气浓度有影响,主要取决于NO浓度。
CO OH CO 2 H H O 2 M HO 2 HO 2 NO NO 2 OH HO 2 HO 2 H 2O 2 O 2 HO 2 O 3 OH 2O 2

大气环境化学

大气环境化学

大气环境化学绪论1.大气环境化学主要研究大气中对环境有影响的重要组分在大气中的来源、存在形式,迁移过程中的化学转化,归宿以及对大气质量的影响等。

2.大气环境化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现场试验研究,实验室研究和模式计算。

3.一个大气即所有的污染问题都发生在同一个大气下,各种问题通过自由基化学或关键物种的化学过程而彼此相关联,应采取综合性的方法对各种相关的污染问题进行整体考虑,以避免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问题。

第一章1.大气由还原性气氛向氧化性气氛转化。

2.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层,热层和外层。

3.对流层厚度随纬度季节不同而变化。

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90%以上的水汽集中在对流层中,大气中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形成在此层内。

4.自对流层顶向上到55km左右的气层成为平流层。

平流层特点:1.空气没有垂直对流运动,平流运动占据显著优势;2.空气比下层稀薄得多,水汽、尘埃的含量甚微,很少出现天气现象;3.在高约15~35km的范围内,有厚约20km的臭氧层,因为臭氧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使得平流层温度升高。

5.大气组分按其停留时间长短可分为准永久性气体,可变化组分和强可变组分。

6.大气组分的浓度表示方法:1)混合比浓度:这种浓度表示法主要用于气态污染物,对于大气中的低浓度物质是适用的。

公式:p29 2)这种浓度表示方法用于比ppt还要低的浓度水平,如自由基浓度等,表示每立方厘米空气中有多少个分子、原子或自由基。

公式p29 3)质量浓度表示法:p307.自由基在其电子壳层的外层有一股不成对电子,它们对于增加第二个电子有很强的亲和力,因此能起强氧化剂的作用。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2月份公布的新标准)第二章1.污染物来源:人为源有燃料燃烧,工业排放,固体废弃物的焚烧,农业活动排放,生物质。

天然源有自然尘,森林、草原火灾,火山活动,森林排放,海浪飞沫,海洋浮游植物、海洋表层。

2.大污染物的汇机制。

1)干沉降:重力沉降,与植物、建筑物或地面相碰撞而被捕获的过程;2)湿沉降:大气中的物质通过降水而落到地面的过程;3)化学反应去除:污染物在大气中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其他气体或粒子而使原污染物在大气中消失;4)向平流层输送。

大气环境化学

大气环境化学

03
全球合作
面对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各国间的合作将更加紧密,共同开展跨国
的大气环境化学研究项目,推动全球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大气环境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和价值
揭示污染源
通过研究大气环境化学过程,可以深入了解污染物的来源 和传输路径,为制定有效的污染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预测环境变化
大气环境化学研究有助于预测未来环境变化趋势,为应对 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提供决策支持。
02 大气环境化学基础知识
大气组成与结构
描述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大气主要由氮气(约78%)、氧气(约21%)、氩气(约1%)等组成,还有少量其 他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臭氧等。
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各层温度和高度不同,对流层是 地球表面最主要的保护层,也是人类生活的主要环境。
大气环境化学
目录
• 引言 • 大气环境化学基础知识 • 大气环境化学过程 • 大气环境化学的影响 • 大气环境化学的防治措施 • 未来展望
01 引言
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人类生存的基础
01
大气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提供呼吸所需的氧气,调节气候,
保护生物多样性。
维持生态平衡
02
大气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循环和转化维持着地球生态平衡,对生
02
大气中的化学反应主要受温度、湿度、光照和大气组成等因素影响。
03
化学反应可以是大气污染物之间的反应,也可以是大气污染物与大气 成分之间的反应,如光化学反应、氧化反应等。
04
这些反应可以导致大气污染物的转化、分解或合成,从而影响大气的 质量和人类健康。
03 大气环境化学过程
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

环境管理-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fxc 精品

环境管理-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fxc 精品

Ⅰ、大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污染物
种类繁多,产生危害和受到关注的大致有100 多种。
目前,被列入空气质量标准的污染物主要有: 颗粒物、SO2、CO、NO2、(CH)及O3等,早 在1982年我国就颁布了《大气环境质量标 准》,规定了主要污染物在空气中的浓度值。
Ⅰ、大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污染物
⑴含硫化物:H2S、SO2、SO3、H2SO4、
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迁移是指由污染源排 放出来污染物由于空气的运动使其传输和分散 的过程。大气圈中空气的运动主要是由于温度 差异而引起的。
第二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
一、辐射逆温层
大气垂直递减率(Г ):随高度升高气温的降低率。
表达式:Г=-dT/dz
此式可表征大气的温度层结: 当Г>0时,称为正常层或递减层;
SO32-、SO42-、有机硫化物等。 来源:①火山喷发:H2S、 SO2等
②土壤厌氧微生物与植物释放:H2S、(SO2) ③陆地上降雨:SO2 、SO42④风吹起的海盐:SO42⑤人为活动
Ⅰ、大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污染物
⑵含氮化合物 NO、NO2、N2O5、NH3、NO3-、 NO2-、NH4+硝
至1200℃。 (2)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电离层。 5.逃逸层:> 500Km
Ⅰ、大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污染物
三、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
1、概念
当大气中某种物质的含量超过了正常水 平而对人类和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时,就构 成了大气污染。使大气产生污染的物质称大气 污染物。
Ⅰ、大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污染物
2、分类 按物理状态:气态污染物、颗粒物 按形成过程: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 按化学组成: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 含碳化合物、含卤化合物
烃类----甲烷、乙烯、乙炔、丙烯和丁烷等; 醛类----甲醛、乙醛、丙醛、丙烯醛和苯甲醛等, 还有少量多环芳烃和芳烃。

大气环境化学概论

大气环境化学概论

dT
dz
>0 =0:等温层 <0:逆温层
这时气层稳定性比较弱,有利于 污染物的迁移和扩散。
污染物的运动不受温度的影响
这时气层稳定性很强,对于大气 的垂直运动起着阻碍作用,不利 于污染物的迁移和扩散。
2.1 温度层结
第2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
2.1.2 意义
研究大气温度层结可用于判断气块稳定情况、 气体垂直混合情况,并考察污染物扩散情况。
(23)高架连续点源地的面地轴面线最质大量质浓量度浓度
( xm,a0x ,
0,
H2) Q Q z euH2uyy
z
exp(
H2
2
2 z
)
2.3大气污染数学模式
2.3.2 有效源高的计算 有效源高H=烟囱高度h+烟羽抬升高度ΔH
经验关系式
H
vsd u
1.5
2.68105
p
Ts Ta Ts
d
H
▪大气污染物的概念 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 对环境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 ▪大气污染物的分类: 从形成过程:一次、二次污染物 从存在状态:气态和固体颗粒态的污染物
从化学组: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 含碳化合物、含卤素化合物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污染物
1.3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
少量的水汽和固体杂质。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污染物
1.2 大气层的结构
对流层(troposphere) 平流层(stratosphere) 中间层(mesosphere) 热 层 (thermosphere ) 逸散层(escape layer)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污染物
1.2 大气层的结构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4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4

臭氧层的形成与耗损
(3)ClOx·
平流层中ClOx·来源: 甲基氯的光解:CH3Cl + hυ→ CH3· + Cl · 氟氯甲烷光解: CFCl3 + hυ → ·CFCl2 + ·Cl CF2Cl2 + hυ → ·CF2Cl + ·Cl 氟氯甲烷与O· 的反应: CFnCl4-n + O· → ·CFnCl3-n + ·ClO
42
Mario J. Molina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决定将1999年Sasakawa环境奖授予麻省理工学院
(MIT)地球、大气和行星科学教授Mario J. Molina,以表彰他在大气科学领域中作
出的全球性贡献.该项奖金金额为20万美元,被认为是最受尊重的环境奖.
Molina和他的同事发现了以前不知道的反应,在极地平流层冰云表面氯原子
蒙特利尔议定书
¾ 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协调下,1987年制定了《关于消耗臭氧 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其目标是先限制,后完全淘汰 臭氧层耗损物质。
¾ 我国在1991年加入该行列。 ¾ 第十一次《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方大会于1999年11月29日
至12月3日在北京召开,发展中国家进入实质性履约阶段,实 现主要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和消费冻结的目标。 ¾ 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中国政府已承诺于2010年实现全 面淘汰氟里昂,2000年4月29日通过的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 治法》使氟里昂淘汰有了法律保障,根据《中国逐步淘汰消 耗臭氧层物质的国家方案》,我国采取了以行业整体淘汰氟 里昂计划。 ¾ 湖北省已制定2007年、武汉2005年全面淘汰氟里昂的规划。
¾ 从人均来看,我国人均CO2排放量低于世界平均 水平,到2025年可能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虽然仍 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水平,但已丧失人均CO2排 放水平低的优势。

环境化学知识点总结及课后答案

环境化学知识点总结及课后答案

环境化学知识点总结及课后答案环境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绪论内容提要及重点要求:本章主要讲解了环境化学在环境科学中和解决环境问题上的地位和作用。

它的研究内容、特点和发展动向,主要环境污染物的类别和它们在环境各图中的迁移转化过程。

要求掌握对现代环境问题的认识以及对环境化学提出的任务,明确学习环境化学的目的。

第一节环境化学地球的形成及其演化地球作为宇宙中较小的一分子,人们对其形成和演化过程的认识也有一个漫长的和递进的过程。

“星云假说”在当时,18世纪占有重要的意义。

由德国哲学家康德和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先后独立提出来的第一个科学的天体演化理论,具有代表性的:俘获说、灾变说、星子说,大部分各有其合理的部分,以现有的事实为基础又提出一些任意的假说,思想上带有片面性。

“星云假说”认为地球的形成是由星云状的物质凝聚的结果,这种星云是由尘埃和气体质点组成,它的体积很大,曾遍布在整个太阳系所占据的空间。

质点分布不均匀,在引力收缩的过程中,大部分物质向中心集结,逐渐形成原始的太阳。

同时,环绕在太阳周围的质点由于互相碰撞,向原始太阳的某一轨道面集中,而形成环绕太阳旋转的,包括地球在内的各个行星。

因单纯建立牛顿力学的基础之上,含有形而上学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思想认识不断发展,太阳系演化学说40多种。

演化:在地球形成之后的漫长地质年代,地球逐渐冷却,内中的物质同时发生异作用。

使地球逐步分出了不同的圈层,地核、地幔和地壳。

三个圈层位于不同的深度,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深度越深,密度、压力和温度越高。

软流层:集中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呈熔融状态,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由地幔顶部和地壳的坚硬岩石组成了厚约为70—100km的岩石圈同时地球上还分异出了水圈和大气圈。

由于有了水、空气给生物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形成了生物圈地球各圈层形成之后各个圈层之间并不是彼此独立,静止不变的,而是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原始大气成分(H、He)→部分C、N、O→CH→→→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环境:对某一生物主体而言,环境指的是那些影响该主体生存、发展和演化的外来原因和后天性的因素。

【环境化学】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H HOC H 2 CO 2H M H2 M 2HCO 2CO H 2
次级过程
对流层中由于有O2的存在,可进一步反应:
H O2 HO2 H O2 HO2
醛类光解是过氧自由基的主要来源
(7)卤代烃的光解
卤代甲烷的光解最有代表性,对大气 污染的化学作用最大,CH3X光解的初级 过程如下:
通常化学键的能量大于 170.9 kJ/mol, 所以波长大于700 nm 的光就不能引起 光化学离解。
2.大气中重要吸光物质的光离解
大气中的某些组成或污染物可吸收不 同波长的光 (1) O2、N2的光离解
氧分子的键能O为2 493.h8kJ/mol,O O
的紫外光(可p2以2,引图起2氧-的7氧光的解吸。收光谱) 240nm
其次,为使分子产生有效的光化学反应,光还必须被所作 用的分子吸收,即分子对某特定波长的光要有特征吸收光谱, 才能产生光化学反应。
光被分子吸收的过程是单光子过程, 由于电子激发态 分子的寿命<10-8s,在 如此短的时间内,辐射强度比较弱的情 况下,只可能单光子过程,再吸收第二 个光子的几率很小。(光化学第二定律)
2
A C 这两种过程为* 光化学过程 D1 D2
次级过程 初级过程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进一 步发生的反应,如大气中HCl的光化学反 应过程:
(初级过程) (次级过程)
HCI h H CI
H HCl H2 Cl
Cl Cl Cl2
大气光化学反应的规律
当激发态分子的能量足够使分子内的化学键断裂,即光 子的能量大于化学键时才能引起光离解反应。
(1)
迁:电子的(UV- vis),振动的(IR),转 动的(NMR),只有电子跃迁才能产生激发 态物种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4 重庆市区 1985-1986
137 广州市区 1985-1986 28.8 南宁市区 1985-1986 北京市区 1981 天津市区 1981 136. 6 158. 9
29.9
23.9 8.48 50.32 29.2
25.2
39.4 15.7 157.4 183.1
152. 2
85.4 45.8 141. 1 125. 6
的土壤、水体和植被等吸附去除的过程,具体包括
重力沉降,与植物、建筑物或地面 (土壤)碰撞而被 捕获 (被表面吸附或吸收)的过程。
酸雨
正常的未被污染的雨水 pH为 5.6 ,由大气中 CO2 和纯水平衡决定.pH<5.6的雨水定为酸雨. 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 SO2、NO和NO2, 即酸雨中的酸性化合物大部分是硫酸、亚硫酸、硝 酸、亚硝酸和少量有机酸.燃烧煤会将煤中的硫氧 化为 SO2 ,在工业和运输车辆发动机中 ( 全世界约 4 亿辆汽车 )会放出氮氧化物 NOx,硫和氮的氧化物是 衍生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
(3)颗粒物酸度及其缓冲能力
大气中跟粒物的组成很复杂,主要来源于土地飞起 的扬尘。扬尘的化学组成与土壤组成基本相同,因 而颗粒物的酸碱度主要取决于土壤的性质。
颗粒物对酸雨形成的作用: ①是所含的金属可催化SO2氧化成硫酸。 ②是对酸起中和作用。 (4)天气形式的影响
由大气颗粒物 pH缓冲曲线可 见,无酸雨地
项目
PH H+ SO42NO3ClNH4+ Ca2+ Na+ K+ Mg2+
重庆 4.1 73 142 21.5 15.3 81.4 50.5 17.1 14.8 15.5
贵阳市区 4.0 94.9 173 9.5 8.9 63.3 74.5 9.8 9.5 21.7
贵阳郊区 4.7 18.6 41.7 15.6 5.1 26.1 22.5 8.2 4.9 6.7
2.降水pH的背景值
表2—7列出了世界某些地区降水pH的背景值,从中 发现降水pH值均小于或等于5.0。 由于雨水存在足够的缓冲容量,pH在5.0一5.6之间 的雨水有可能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但没有超过天 然本底硫的影响范围,即不超出天然缓冲作用的调 节能力.因为雨水与天然本底硫平衡时的pH即为5.0。 如果雨水pH小于5.0,就可以确信人为影响是存在的。 因而认为把5.0作为酸雨pH的界限更符合实际情况。
4.96
日本神户
19.5
24
39
19
7.5
3


40
4.4
注:本表摘自唐孝炎,1990。
表2-9 国内部分城市降水化学成分(μmol/L)
SO42 205. 贵阳市区 1982-1984 5 NO321 Cl8.2 NH4+ 78.9 Ca2+ 115.6 Mg2+ 28.3 Na+ 10.1 K+ 26.4 H+ 84.5 PH 4.07
3. 降水的化学组成
(1)降水的组成
①大气中固定气体成分 ②无机物
③有机物
④光化学反应产物
⑤不溶物
降水的化学组成
(2)降水中的离子成分
降水中主要阴离子是SO42- ,其次是NO3-和Cl-,主要阳离 子是NH4+、Ca2+、H+ 。
① SO42-:地区差异大,1-20mg/L,我国高于外国
②含氮化合物:主要是NO3-、NO2-和NH4+,含量<1—3mg/L, 其中NH4+含量高于NO3-。
美国 Hubbard Brook 1973-1974 美国 Pasadena 1978-1979 加拿大 Ontario PH
34.5
31
18
31
6.5
3.5
15
3
52
4.30
55
50
12
22
5
16
6
2
114 3.94
19.5
31
28
21
3.5
3.5
24
2
39
4.41
45
19
10
21
11.5
5


11
③在国外,硫酸和硝酸是降水酸度的主要贡献者,两者的比 例大致是2:1;在我国,酸雨一般是硫酸型的, SO42-含量 约为NO3-的3-10倍,南方比北方小。
表2-8 国外部分地区降水化学成分(μmol/L)
SO42 NO3- Cl- NH4+ Ca2+ Mg2+ Na+ K+ H+
瑞典 Sjoangen 1973-1975
区颗粒物的pH
和缓冲 能力均高于酸
雨区。
八、大气颗粒物
1 大气颗粒物的分类及来源 2 颗粒物的粒度及表面性质 3 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组成 4 大气颗粒物的去除过程
1.1大气颗粒物的分类
粉尘(微尘、Dust)
颗粒直径:1 ~ 100 m; 物态:固体; 生成机制、现象:机械粉碎的固成
• 降水的酸度是酸和碱平衡的结果,研究酸雨必须 进行雨水样品的化学分析。 • 阳离子:H+、Ca+、NH4+、Na+、K+、Mg2+
• 阴离子:SO42-、NO3-、Cl-、HCO3• 根据电中性原理,对降水中化学组分作全面测定, 阳离子当量浓度之和必然等于阴离子当量浓度之 和。
表2-15 我国部分地区降水酸度和主要离子含量(μmol/L)
酸雨
中国20世纪80年代酸雨主要发生在西南地区(重庆、
贵阳等地),到90年代中期,酸雨已经发展到长江以南、
青藏高原以及四川盆地等广大地区,年均降水pH<5.6的 区域占全国面积的40%左右。
降水年平均pH小于5.6的地区主要分在秦岭淮河以
南,在此以北仅有个别地区。降水年平均pH小于5.0的地 区主要在西南、华东及东南沿海一带。 中国酸雨的主要致酸物质是硫酸盐,降水中SO42—的 含量普遍都很高。
5.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
(1)酸性污染物的排放及其转化条件:降水酸度的 时空分布与大气中SO2和降水中SO42-浓度的时空分 布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即SO2污染严重,降水中 SO42-浓度就高,降水的pH就低。 (2)大气中的氨:降水pH决定于硫酸、硝酸与NH3 以及碱性尘粒的相互关系。NH3是大气中唯一的常 见气态碱。由于它易溶于水,能与酸性气溶胶或雨 水中的酸起中和作用,从而降低了雨水的酸度。
北京市区 6.8 0.16 137 50.3 157 141 92 141 40 -
根据Cl-和Na+的浓度相近,可以认为这两 种离子主要来自海洋.对降水酸度不产生 影响。 在阴离子总量中SO42-占绝对优势,在阳离 子总量中H+、Ca2+、NH4+占80%以上,表 明降水酸度主要是由SO42- 、 Ca2+、NH4+ 三种离子相互作用而决定的。
表2-16 降水中离子浓度比较
地点
非酸雨(1981)① 酸 雨(1980)② 非酸雨(瑞典) 酸 雨(瑞典)
Σ (Ca2+ + NH4+ +K+)
419.6 209.6 8.74 4.39
Σ (SO42- +NO3-)
335.2 329.5 3.32 3.26
比较酸雨区与非酸雨区,发现阴离子Σ (SO42- +NO3-) 浓度相差不大,而阳离子Σ (Ca2+ + NH4+ +K+)浓度相 差却较大。
表2-18 气态氨的测定结果
(注:本表摘自王德春,1988。)
地区 酸雨 区 非酸雨 区
地点 贵阳 重庆 成都 北京 天津
日期 1984.9 1984.9 1985.9 1984.7 1984.7
NH3(µL/m3)
样品 16 12 2 10 4
1.7 5.1 4.8 44 22.8
北京>重庆>贵阳,土壤中的NH3挥发量随着土壤pH的上升而增大。 这是我国大气中NH3含量北高南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土壤偏酸性的地 方,风沙扬尘的缓冲能力低。因此,我国酸雨多发生在南方。
二氧化硫容易受紫外光的激 发活化,与空气中氧气进行光 化学氧化,产生 SO3 ,溶于水 即成 H2SO4 ,它是酸雨的主要 酸性成分. 硫是植物的必需元素,少量 二氧化硫被植物吸收后可进行 氧化、中和,不会受到伤 害.但是空气中含二氧化硫过 多,特别当它转化为硫酸烟雾 后,妨碍叶面气孔进行正常的 气体交换,影响光合作用,对 叶面组织产生腐蚀,出现失绿 斑点,甚至全部枯黄,引起植 物死亡.
举世闻名的大足石刻遭受酸雨的严重威胁
1 降水的pH

CO2作为影响天 然降水pH的因素 与纯水的平衡

在一定温度下,KW、KH、 K1、 K2、pCO2都是固定值, 根据CO2的全球大气浓度330mL/m3,将这些已知数 值代入上式.计算结果得pH=5.6,此值可看作未受污 染的大气水pH的背景值。把pH为5.6作为判断酸雨的界 限。pH小于5.6的降雨称为酸雨。
综上所述,我国酸雨中关键性离子组分是 SO42- 、 Ca2+和NH4+ 。作为酸的指标SO42- , 其来源主要是燃煤排放的SO2。作为碱的指 标Ca2+和NH4+的来源较为复杂,既有人为来
源也有天然来源,而且可能天然来源是主要
的。这与各地的自然条件,尤其是土壤性质 有很大关系。据此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 我国酸雨分布的区域性原因。
本世纪以来,全世界酸雨污染范围日益扩大,由北欧 扩展到中欧,又由中欧扩展到东欧,几乎整个欧洲地 区都在降酸雨。 20世纪80年代以来,除北美、欧洲以 外,东北亚主要是日本、韩国和中国的酸雨区迅速扩 展成为世界第三大酸雨区。 由于我国以燃煤为主,原煤入洗率仅占18%,绝大多 数原煤未经洗选就直接燃烧,煤的含灰量和含硫量较 高.几乎所有城市和工业区大气中颗粒物浓度全年均 处于高水平,超过国家标准几倍至十几倍.北方城市 在冬季采暖期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很高,在使用高硫 煤地区,二氧化硫污染更为严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