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通史复习:明清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课本P.21
知识点三: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明末清初的活跃思想,实质上是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 和发展。儒家能在中国史上占一优势地位,因它是从民本 思想这条根上孕育而出。儒家民本思想强调“民为邦本”, 树立君主的权威,托命于君主,从而形成“民本—尊君” 的基本框架,同时构建君道规范和君臣关系准则。这一时 期的民本思想与传统民本思想又不尽相同:以“民本—限 君”的基本模式,在罪君的基础上对君主权力加以严格限 制。然而,由于黄宗羲等人没有设计出一个取代君主专制 制度的方案,他们仍旧属于儒家范畴。
请思考:明遗民是如何反思明亡教训的?
知识点三: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为什么教科书说顾炎武等人“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 (必修三课本P.20)? ——明清之际的活跃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区别 近代西方民主的基本含义,据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讲词》中 说,即人民的政府、由人民来治理、为了人民。孙中山将其翻译 为“民有”“民治”“民享”。 明清之际思想家不乏“民有”“民享”言论,如黄宗羲的“ 天下为主君为客”,为官者应当“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 非为一姓也”,但他们缺乏“民治”的内容和措施。
——摘编自王德民、郑菲《课标内容在课堂层面的落实与贯通——以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为例》,《历史教学》2014年6月上半月刊
知识点一:君主专制与经济、文化的横向贯通 明中后期,随着人们对财富的追求,财富积累加剧,但同时 带来了贫富不均、官场腐败,加之皇帝怠政所带来的政治黑暗, 都不断拷问着传统道德底线。陆王心学针对社会混乱,认为只有 救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并由此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在认识论上宣称“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目的在于加强道德 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事实上,接受陆王心学的并 非当权统治者。明中后期君主专制体制的保守性,使明政府对陆 王心学几乎没有任何有效的针对性措施。倒是在野的思想家、文 学家、各类清流人士,受其影响、启悟颇多。
——摘编自丁翀《源头活水来自哲学高度——以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儒学新思想的教 学为例思考“好课标准”》,《中学历史教学》2015年第1、2期
知识点二: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形成的政治背景 这种恶劣的政治生态打破了王阳明“得君行道”的政治幻想 。生活在一个“治”既无“道”,“君”也不体现“理”的政治 世界,他无论如何也不能再接受“求理于事物”的说法了,将天 理收归内心,首先提出“知行合一”说,其内涵是:即知即行, 即行即知,以求圣学,不必“得君行道”了。 稍后他即探究“知行之本体”为“良知”:“吾心之良知, 即所谓天理也。”而“致良知”是为了“天下可得而治”和“救 斯民之陷溺”。虽最终目标与程朱理学所倡之“治国平天下”无 异,但“致良知”却不必寄希望于仁君、朝廷,而是径自从下层 社会和平民入手。
——摘编自何忠礼《科举制起源辨析》,《历史研究》1983年 第2 期
知识点四:科举制度的演变 唐代的科举制度在隋代的基础上有了极大的发展。如在考试 科目上实现了“分科取士”。在考试内容方面,各科考什么,怎 么考,也开始有了相应的规范。 但是,唐代的科举制度仍然存在不少弊端。最突出的问题是 “行卷、求知己”之风盛行,“公荐、通榜”占很大比重,寒士 靠试卷成绩被录取登科的比例是很少的。由于主考官相对固定, 稍有手腕的举子通过“行卷”预先博得主考官的青睐,或是通过 各种关系取得“公荐”机会;而官僚之间则官官相护,官家子弟 中第的概率要比寒门子弟高很多。据统计,唐代科举平均录取人 数尽在20人左右,寒门子弟登科授官的比例不占优势,而崔、 卢、李、郑、王、韦这六个士族门阀,共有宰相102人。
——摘编自王德民、郑菲《课标内容在课堂层面的落实与贯通——以“明清君主专制 的加强”一课为例》,《历史教学》2014年6月上半月刊
知识点二: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形成的政治背景 程朱理学的特点是向外,认为天理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主张格物致 知。“儒学从先秦到宋代,一直贯穿着一个基本的整体规划,即通过‘内 圣外王’的活动历程,以建立一个合理的人间秩序。”从格物致知到正心 诚意再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有士大夫的自身修为修炼的要求,也有 渴望成为帝师、导君以道的政治谋求。这种政治理念与哲学基础是建立在 两宋的政治生态之上的。 赵宋王朝依靠兵变上台,为不再重蹈兵变之覆辙,宋太祖确立了“文 治”的政治取向。在这种政治取向下,有宋一代优容在朝的士大夫,未曾 屠戮因言获罪的士大夫,还显示出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雅量。士在 宋代不仅是文化主体,而且也发展了高度政治主体的意识。
——摘编自肖云豹《思想史教学常见误区分析——以“明末清初的思想活 跃局面”为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年第12期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习建议(P.3) :认识中国古代思想的特征,应当看到各家思想,特别是儒家思 想,在不同的时代都曾发生过相应的历史变化。 一 百家争鸣(课前提示,P.4):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 孟子和荀子对于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贡献。 二 汉代儒学(课前提示,P.9):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 成为正统思想。 三 宋明理学(课前提示,P.13):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 走向成熟,使儒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课前提示,P.18):明清之 际思想界的活跃使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 在政治、文化上的统治地位。
——摘编自肖云豹《思想史教学常见误区分析——以“明末清初的思想活 跃局面”为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年第12期
知识点四:科举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度与以往的选拔制度(察举制、九品中 正制)相比,特点有三: 第一,士子应举,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 长官特别推荐。 第二,举人及第或黜落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校才 能决定。 第三,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士人定期赴 试。
——邓乐群《论宋明遗民的不同特点》,《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1期
材料四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罢丞相 教训一—— 始也……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 政治:君主专制 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 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摘编自丁翀《源头活水来自哲学高度——以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儒学新思想的教学为例思考“好 课标准”》,《中学历史教学》2015年第1、2期
知识点二: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形成的政治背景 在这种政治生态下,明初理学就开始出现与宋代程朱之学不 同的政治取向与哲学取向。明初理学家大体都从个人的角度,探 讨“内圣”之学,由于政治生态的险恶,他们只好退至修身、齐 家的安全领域,而不敢触及治国、平天下的危地。到16世纪, 明代政治更加腐败,政治生态继续恶化。明太祖时“廷杖”并不 去衣,受创尚较轻,但武宗正德年间就改为“去衣廷杖”,官员 往往立毙杖下。王阳明就曾经“去衣”受“廷杖”,以致“既绝——以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儒学新思想的教 学为例思考“好课标准”》,《中学历史教学》2015年第1、2期
知识点三: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材料一 或问异端,先生曰:与愚夫愚妇同的,是谓 同德;与愚夫愚妇异的,是谓异端。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二 愚夫愚妇,与知能行便是道。圣人经世只是 家常事。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条理处。圣人之道无 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
——摘编自丁翀《源头活水来自哲学高度——以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儒学新思想的教学为例思考“好 课标准”》,《中学历史教学》2015年第1、2期
知识点二: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形成的政治背景 明太祖及其武装集团的主要成员大多以社会底层出身而参与推翻元朝 、争逐天下的斗争,尽管需要倚重士大夫,但其内心深处却抱着深深的戒 惧与敌意,文化上的自卑更加重了朱元璋的这种复杂情感。 在加强君主专制的同时,朱元璋加强了对士人的严密控制。朱元璋开 有明一代的酷烈政风,既没有宋代君主与士大夫“共定国是”的政治意识 ,更没有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施政理念了。朱元璋还开创性地针对士 大夫设立了种种凌辱和诛戮的刑罪:一是诛戮,二是做苦工,三是鞭打( 又叫廷杖),尤以“廷杖”为寻常施行之辱。以至在朝士大夫朝不保夕、 人人自危:“时京官每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 日。”在这一政治生态下,“明初文人多不仕”,朱元璋则专设一罪以惩 罚不肯出仕的士人。“苏州人才姚润、王谟被征不至,皆诛而籍其家。”
——摘编自袁廷虎《关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制度发展历程的认识与教学策略》,《历史教学》2013年 第12期
知识点一:君主专制与经济、文化的横向贯通 明中后期的君主专制尽管体现为制度上的皇帝独断, 但由于其内部所形成的皇权体制下的权力制衡,再加上实 际操作中皇帝的“垂拱而治”,事实上造成了其经济发展 的相对宽松:国家权力对民众的控制松懈,人们追求财富 的愿望增强,社会经济呈现多元化发展。正是在上述因素 影响下,徽商、晋商等商帮以及其他地域性商人活跃起来, 不同阶层、行业的人们以各种方式成为社会财富的拥有者。
——摘编自肖云豹《思想史教学常见误区分析——以“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为 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年第12期
知识点三: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为什么教科书说顾炎武等人“不具有近代的‘ 民权’意识”(必修三课本P.20)? ——明清之际的活跃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区别 首先,民治的途径是民选或曰普选。从“众治 ”主张出发,顾炎武提出选举基层官员的主张“各 得一乡之选”,但仍是由长老贤人推选本乡贤才, 再由上级定夺,最终决定权在上而非在下。
——摘编自肖云豹《思想史教学常见误区分析——以“明末清 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为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年第 12期
知识点三: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为什么教科书说顾炎武等人“不具有近代的‘民权’ 意识”(必修三课本P.20)? ——明清之际的活跃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区别 其次,民主的基本特征是“三权分立”。黄宗羲等人 虽然提出了以相权制约君权、学校议政等主张,但这与三 权分立相差较远。 再次,近代民主政治由于实现民选和三权分立,权力 来自民众,君主往往成为“虚君”。黄宗羲等人虽然对君 主专制进行了最为猛烈的抨击,但他们只是分君之权而非 虚君之位。
单元三 转型前夜的中华文明 ——明清时期 (1368—1840) 三、明清文化
知识点一:君主专制与经济、文化的横向贯通 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内阁等措施,都使专制皇权达到 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从政务运行的程序上看,虽然最后的决定权在皇上, 内阁却可以通过拟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左右皇帝的决策。阁臣、九卿等 高级官员须经朝廷官员联合推举产生,皇帝的用人权受到制度的很大限制, 皇帝必须得到士大夫官僚的合作才能坐稳江山。皇帝若要违制一意孤行, 就要冒遭到廷臣抵制的风险。皇帝越是暴虐无道,臣下以道事君之风愈炽, 大臣若因维护封建道统而遭廷杖,往往不以为辱,反以为荣。由于群臣敢 于以死直谏,皇帝不合理的行为就会受到官僚集团以不合作的形式加以抵 制。所以万历皇帝在与官僚群体意见不合时心灰意懒,在朝臣面前罢工二 十多年,但国家政务照常按照程式运转。
材料五 (明朝)嘉靖以来,王门(心学)弟子在朝廷和地 方身居显位者比比皆是……在他们的提倡下,终日清谈成了整个 教训二—— 官场的作风。什么国计民生……一概不学、不懂……心学蛊空了 思想:心学空疏 人们的灵魂。迂腐、愚昧、空虚,是这个时代士大夫阶层的共同 品格。
——张显清《晚明心学的没落与实学思潮的兴起》
——王艮《语录》
材料三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 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 种种自然在其中。
——李贽《答邓石阳》
黄宗羲 梨洲先生 明末清初
(1610-1695)
顾炎武 亭林先生 明末清初
(1613-1682)
王夫之 船山先生 明末清初
(1619-1692)
每当新旧王朝更替之际,总要涌现出一批缅怀故土,隐遁 请思考:亲历明朝灭亡,明遗民可能会 乡野,不仕新朝的知识分子。习惯上把他们称为遗民。 做哪些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