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王国吐谷浑(八)
草原王国吐谷浑(七)
草原王国吐谷浑(七)作者:任玉贵解生才来源:《群文天地》2015年第02期科技荟萃吐谷浑在科技方面,如冶金、造桥(河历,如青海省境内黄河上游的大母桥)、筑城(吐谷浑四大戌城、青海都兰香日德白兰古城、海南共和优俟城等)、育马(青海骢、舞马)等方面很有成就,风姿绰约,一睹真容,仪态万千,灵气十足,遗世独立,昔今仍然。
据朱世奎先生《册府元龟》《五代会要》《隋书》《新旧唐书》《资治通鉴》《水经注》等汉文典籍,和国内外学者有关的研究资料,以及笔者在白兰等地及黄河谷地田野调查所得,仅就吐谷浑人在立国350多年中,对科技方面的贡献,粗线条的评介,引起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者的兴趣和重视。
造桥。
黄河自古以来中华大地上的第二天堑,奔腾澎湃,浊浪滔天,非舟楫难以飞渡。
聪明的吐谷浑人,在青海境内黄河上游狭窄的峡谷地方,建造了名为河历的桥梁,因为桥的两岸伸出的悬臂两两相握,民间形象地称之为握桥。
这在中国和世界桥梁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最早记载河历桥的是《水经注·沙洲记》:吐谷浑于河上作桥,谓之河历,长一百五十步,两岸累石作基阶,节节相次,大木纵横更镇压,两边具来,相去三丈,并大材以板横次之,施钩栏,甚饰,桥在清水川东也。
其特点是:第一、在黄河峡谷的狭窄处,选用两岸原始森林中高数十米的松、柏、杉树,层层搭建成悬臂式河中无桥墩的跨黄河的大木桥,并不妨碍河道的畅通。
第二、选用两岸天然岩石作桥基,大桥的重量始终落于天然岩石的桥基上,稳固可靠。
第三、符合刚体力学的杠杆原理,支点在中间,重臂始终大于力臂,这是河历桥的科技亮点。
笔者从2007年至2010年期间的田野考察中,发现从黄河的龙羊峡上游至孟达峡下游有多处可以造这种河历桥的地方,如:虎跳峡枯水季仅5.7米,公伯峡仅13米,野狐峡中的尕马羊曲也只有30多米。
笔者猜想吐谷浑人在青海境内的黄河上不止造一座河历桥。
2010年夏,《中国土族》记者辛元戎君,在青海省玉树州境内的一条小河上,拍摄到了一张这种微型的河历桥的照片,颇为珍贵。
吐谷浑——精选推荐
吐⾕浑在古代历史长河中,青海这块⼟地⼀直是多民族相互融合,农牧民多次交融更替的地区。
尤其在公元4世纪初⾄5世纪中叶,我国古代历史进⼊分裂割据的东晋⼗六国时期,先后统治青海或在青海展开⾓逐的政权就有⼋九个之多,有时以某个民族为主⾃⽴为王,有时⼜为了⽣存归属祖国内陆政权的邦国为王。
其中最辉煌⽽光耀的是在两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这⾥曾有过⼀个战争与和平、繁荣与动乱、团结与纷争的多民族古代王国——吐⾕浑,曾经⼀度成为当时我国西北地区举⾜轻重的强国。
其辖地在繁荣时期,以现在青海省境内为中⼼,“⾃西平临羌城以西,且末以东,祁连⼭以南,雪⼭(青海阿尼玛卿⼭)以北,东西四千⾥,南北⼆千⾥。
”其疆域“东⾄叠川(今⽢肃迭部县东南),西邻于阗(云南),北接⾼昌(新疆),东北通秦岭(陕西),⽅余千⾥”。
⽽正是这样⼀个具有350多年历史的王国,曾经影响巨⼤的历史⽂化品牌,不仅⽬前在国内外了解的⼈很少,就是我们青海⼈也对其知之甚少。
吐⾕浑原是我国东北地区古代游牧民族部落之⼀,原为鲜卑族慕容部落联盟的⼀⽀,早期居于现今辽宁省东部的义县境内,史称辽东鲜卑。
公元3世纪末(时间⼤约在公元283—289年,相当于晋太康四年⾄⼗年之间),鲜卑慕容部族酋长慕容涉归之庶⼦吐⾕浑和谪⼦慕容廆两⼈因草场发⽣纠纷⽽⽃争,其⽭盾尖锐,吐⾕浑遂率领其族⼈约1700余帐向西迁移。
吐⾕浑西迁之初,先在阴⼭停留⼤约20余年,即今内蒙古河套地区以北的阴⼭⼭脉游牧。
虽然这⾥原为匈奴故地,⽔草丰盛,但由于有早于吐⾕浑在此的游牧民族拓跋鲜卑族(后形成蒙古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已居此地,⼜时值永嘉之乱,受当时的前秦、西晋等威胁,只好南越陇⼭,再度向西迁移到达枹罕(当今⽢肃省临夏地区),依洮河流域与众多羌族部落融合相处。
后⼜向西进⼊青海,与当地⼟著羌族众部落交错杂居相处。
当时的青海⾼原地区⼟著先民以古羌众部族为主,但也有在秦汉时期由内陆及东北迁徙来的部分汉族和鲜卑⼈。
吐谷浑
草原王朝吐谷浑吐谷浑王国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传奇,这个由从东北的白山黑水间千里跋涉、辗转迁徙到青藏高原上的吐谷浑人建立的草原王国创造了诸多奇迹:350多年的存国时间开创了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最长的纪录;成就了丝绸之路南道几个世纪的繁华;培育了中国历史上闻名遐迩的千里马“青海骢”。
它的历代国王中涌现了许多雄姿英发、见识不凡的杰出之士……1600多年前,吐谷浑人在神奇而瑰丽的青藏高原上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令人扼腕叹息的历史长歌。
黄昏的时候,我们来到了青海湖西面约7公里处的伏俟城古城遗址,天空中正下着细雨。
“伏俟”是鲜卑语,“伏俟城”意为“王者之城”,是曾经在青藏高原上存国350余年之久的草原王国吐谷浑的都城。
在雨雾中远远望去,静静地横卧在我们前方的伏俟城就像是吐谷浑王国盖在青海湖环湖草原上的一枚印章,让人悠然向往。
但当我们走近时,却发现这座在历史上声名显赫的古城实际规模并不大,其城墙残高约有6米,周长约800多米,除了枯草与泥土,城内没有任何建筑遗留。
我们是在暮色四起时离开的,回首望去,伏俟城已隐没在了浓深的黑夜中,正如1300多年前,它从历史中隐没一样。
远涉千里上高原吐谷浑民族的兴起和王国的建立都是由一场小小的马斗引起的。
1700多年前,在今天的辽宁彰武、铁岭一带,生活着中国古代民族鲜卑族的慕容部落。
吐谷浑是这个部落首领涉归的庶长子,统率着1700户部众,而嫡出的年仅十六岁的弟弟慕容由于身份高贵,于公元284年继任了可汗之位。
不久,慕容和吐谷浑两部的马群在草场上马斗,兄弟俩为此发生争执,吐谷浑一气之下率部众向西远徙。
一个新的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就这样传奇般地开始了。
吐谷浑人的西迁是一次长达30年的艰苦卓绝的长途旅程。
他们西迁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两晋十六国时期,这是继春秋战国之后的又一个乱世,是又一个群雄并起的时代。
但这一次逐鹿中原的主角是来自北方的马背民族,鲜卑、匈奴、羌、氐、羯等民族从今天的蒙古草原、东北、西北等地呼啸而来,在从东起山东,西至新疆,南到淮河长江的辽阔土地上先后建立了十六个小国家。
戏说吐谷浑
这期间吐谷浑和北朝的西秦连续作战。西秦是北朝中非常弱小的一个
割据朝廷,但是
吐谷浑既然以文化立国,武功果然就不照。可谓屡战屡败,连王庭都
让人兜了好几次。
但是羌人的效忠思想既然已经建立,每次大败后吐谷浑都能慢慢恢复
。树洛干死后,
其弟慕容阿柴为王。阿柴在位期间不长,但是死的时候作了一件很有
名的事,就是要
自己的子弟分别折一根箭和一束箭,然后说了番团结就是胜利的道理
,然后才死。
阿柴之后,其弟慕容慕贵,慕容慕利延相继为王。兄弟团结,果然不
同。吐谷浑的军队
乘西秦和北凉连年作战两败俱伤之际,先是和北凉军队合力灭了宿敌
西秦,然后马上
乘北凉军队满载而归渡黄河的时候偷袭,又灭了北凉。顿时国力大张
老祖宗早就干过。既然是羌王来贡,朝廷当然要重视。自汉朝班超以来,凡四夷来朝,一定要重赏高官来拢罗。这样如果本朝衰败,就算花钱买个太平;如果本朝强盛,那就乘机干涉“四夷”的内部事物,作为血腥扩张的前奏。当时的中原皇帝石虎之流虽然昏乱,这点基本常识还是有的。
得了重赏的慕容吐谷浑顿时成了羌人的文化英雄。脚跟战稳不必说,慕容吐谷浑开始动开了别的念头。
--
几十年中,慕容家族重用儒生,不断向羌人输灌王权的概念。当然也有强硬的一面,慕容吐谷浑死后其子慕容吐延继位。吐延的作风就相当强悍,人称“项羽”--由此也可以看出慕容家族在羌人眼中实际是中原汉文化的代表。吐延一生东征西讨,连横合纵,联合几个,打击几个,颇有武功,不过他自己最终死在羌人的反对派的刀下。之
条件,只要不用马上兑现,都可以答应。结果伏允听到乞援的请求后
想了想,说
老夫政坛混了几十年,弹劾案都接过好几个了,什么没见过?估计别
草原王国吐谷浑(十)
草原王国吐谷浑(十)作者:任玉贵解生才来源:《群文天地》2016年第01期后裔分布吐谷浑国为吐蕃所吞并后,其国虽灭,但它的部落却仍在吐蕃地区中存在,诸如西部鄯善的太子达延芒结波和原吐谷浑大臣素和贵等仍都拥有重兵,且在以后唐与吐蕃的战争中,常随吐蕃出征。
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攻破长安之役,史称“吐蕃以吐谷浑,党项兵二十万东略武功”。
时距吐谷浑亡国已一百余年,而其兵员仍大量存在,只不过为吐蕃所役使而己。
在吐蕃境内这样众多的吐谷浑族,自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为吐蕃所同化融合,这就给我们按图索骥以考察其遗族的线索。
据《北史·吐谷浑传》记载:“逐水草庐帐而居,以肉酪为粮。
西北诸杂种谓之阿柴虏。
”阿柴虏是西北诸少数民族(主要是羌、氐族各部落)对当时吐谷浑的称呼。
阿柴一名是后起的,当时吐谷浑王阿豺都沙州时所得名,据通晓青海历史的吴均先生说,吐蕃时代文书中,“常称吐谷浑为霍尔和阿辖,可能霍尔是吐蕃对吐谷浑未亡国前时的名称”。
按“霍尔”即是“浑”的对音,霍、浑乃一音之转。
而阿辖则是其后的俗称。
吴先生说:今四川甘孜地区的藏族部落仍称为霍科后(藏语译音),意为霍尔地方;又昌都北面的丁青地区,原名霍尔三十九族,亦称霍尔甘孜,其部落首领叫作霍尔吉恰,意为霍尔总管;又在今青海省黄南州泽库县也有个部落浇和日措玉,意译为和日西部(族)。
“和日”即霍尔的今译。
泽库县位置正在河曲中心,居贵南之东,是当时吐谷浑沙州地区;昌都、甘孜地虽偏南,但与白兰相望。
从民族名称和地望看来,上述地区一部分现已藏化的民族,有可能是吐谷浑的遗裔,因为现在这里的藏民自己也自称为霍尔或霍尔地方、霍尔总管,说明他们和藏族仍不完全相同。
从上述名称的存在,使我联想到目前青海广大地区中,与此相同的地名,依然很多。
从分散遗留的来说,黄河沿岸的贵德县有合尔家;化隆县有河什群、列仁河什家、河什家,循化县有贺隆堡(贺隆,藏语贺尔沟之意)。
以上河什或写为河日,口语或称河群,河家(亦即合尔家)。
草原王国吐谷浑(五)
草原王国吐谷浑(五)作者:任玉贵解生才来源:《群文天地》2014年第06期神奇都兰都兰地区盆地效应十分突出,高山之上森林环抱,峡谷之间红柳如云,年均气温较其他地区高出2-3益,香日德王城周围平畴无限,绿洲广阔,广泛种植大麦、蔓菁、青稞和菽粟,是我国青藏高原上富庶的“江南水乡”。
然而,所谓都兰王城,千疮百孔的烽火台,泥沙脱落,苇草飘抖,酷似衰弱老人,却有荒漠呈现昔日一束回光,吐谷浑留给现代的一个脚印。
据李朝先生撰文:目前所知的王城建于香日德,是由吐谷浑第八世王拾寅于452年在位时兴建的,先后有拾寅、度易侯、伏连筹……直至夸吕,历经5世7传,近150年间,均选择香日德作为王城的所在地,先后十余位国王以都兰为根据地,歌于斯葬于斯,聚族于斯,兴族于斯,发愤图强。
他们均以胸襟开阔,雄才大略而著称,实际控制疆域北达河西走廊,南达黄河上游,西抵西域,东到洮河流域、松潘草原,为西北赫赫有名的强国。
直到二十世纪50年代,许多生活在香日德老居民(如孔宪文、周泰、牛子文等)都能清晰地描述王城遗址的具体位置和许多文物传说。
据实地踏访测量,外城古城墙基约18米,残高3米(估计实高当在5米之上)、东西长约320米,南北宽约300米,四角有马面瞭望孔,城外有宽约8米的护城壕沟,依吐谷浑的信仰,内外城门均向东而开,内城东西长80米,南北宽70米,城北建有王室宫阙,按史籍描述,整个王城内部王宫巍峨,富丽堂皇,城内祭台佛堂、街衢馆舍、官衙民居等设施一应俱全。
放眼望去,坐落在城南的四座斥候台虎视环抱,宽阔湍急的香日德河从悬臂握桥下浩荡穿行,地理优势十分显著:出王城东南有通往果洛、玉树的白兰道,遥指吐蕃;西南可迎纳西域商贾,与西域诸国的高昌、芮芮、粟特、嚈哒、波斯等国建立通商友好关系,东行则至海南环湖,过河湟,下四川,通长安,远抵江南,与当时中原的西秦、刘宋、西魏、北魏、南朝通好,被封为白兰王、沙州牧、河南王等。
吐谷浑依靠自己独特的地缘优势,较为便利地与诸羌部族联合,建立姻亲关系,逐渐成为一个由吐谷浑贵族集团为主体,诸羌为基本国民,广泛吸纳汉族、匈奴余部等民族成分多民族共同体,形成了一个由士人、司马、博士等组成的文官行政管理体系,逐步由一个游猎、劫掠为生的豪强军事联盟转型为一个依靠畜牧、丝路贸易立国发展的统一多民族政权。
玉石之路和丝路南道及都兰吐谷浑墓葬群琐谈
CHINA'S TU NATIONMATX一、上古时期沟通中西交通的玉石之路丝绸之路是什么时候岀现的?通常认为是西汉张骞通西域以后。
所以人们把张骞通西域称为“凿空”,以为是中西交通及丝绸贸易的“开端”。
其实早在先秦乃至上古时代,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即已开始,大量考古文物资料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正如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指出的:“东西方的交通,决不是由张骞开始,汉以前就有。
因为史前时期的文化,东西两方有许多相同之处,例如彩陶,必定是东西文化两相交流的结果。
”m近些年又有学者提出:“在丝绸之路形成的1600多年前,就有一条和田玉的运输线在欧亚大陆上铺展,使中国古文明和西亚乃至欧洲古文明悄然交融。
”0和田玉产于昆仑山下之于圍,青海境内更有丰富的昆仑玉。
此地之玉东输中国本土由来已久,在距今6000多年的北方红山文化遗址和南方良渚文化遗址,都出土了大量的和田玉玉器。
古人对玉情有独钟,我国先秦文献中有大量以昆仑玉为媒介,联络西王母国与内地关系的传说记载,如《瑞应图》载:“黄帝时,西王母乘白鹿来献白环。
”《世本》载“舜时,西王母来献白环及珮”。
《穆天子传》载,周穆王在见西王母后,“取玉版三乘,载玉万只”,说明上古时期青海已有大量昆仑玉的开采和利用。
昆仑玉西输西亚诸国,从巴比伦、叙利亚发现古器物所用之玉,以及欧洲各国发现石器时代所用之玉皆为昆仑山的产物。
至于丝绢传入西方,早在公元前5世纪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等文献中就有记载。
我国第一部地理书《山海经》以及《管子》《淮南子》中对西域部族及地名的记载等,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汉以前中原地区与西域各国经济文化的交往,很早以前即已发生。
据考证,我国从上古到先秦逐步形成的通往西方的陆路通道的东段路线主要有三条:一是从关中或今河南北上经漠南阴山山脉至居延海绿洲(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弱水下游),趋向天山南北麓至西域,即所谓的“居延路”或“草原路”;二是从关中过陇山,经河西走廊入西域,即所谓的“河西路”;三是由祁连山南,沿湼水至青海湖,再经柴达木盆地而达今新疆若羌的古“青海路”。
吐谷浑古国的历史功绩
吐谷浑古国的历史功绩作者:任玉贵来源:《柴达木开发研究》2018年第02期如何看待吐谷浑历史贡献,是近代至当前乃至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颇有影响的问题,正确评价吐谷浑历史贡献,须建立在基本了解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
即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各民族团结,友好往来;认同汉文化为主的多元共生。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其悠久的历史,灿烂辉煌的文明,博大精深的文化,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华夏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吐谷浑民族立马中原,驰骋青海高原,吸纳了汉文化丰厚的营养,坚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在青藏高原创建了一个卓尔不群的文明古国。
其历史贡献彪炳千古,光辉灿烂,正如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说:“在青海建立起的吐谷浑国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光辉标志。
”附国守边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孕育了我们民族特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风尚,形成了全民族共同认同的心理素质和精神风貌。
这种民族精神,始终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
据史记载,慕容部在辽东时,其上层人物“倾慕华风”,成为鲜卑文化的一大特征。
吐谷浑虽然到了蛮荒的西北,但对中原文化的倾慕则有增无减。
吐谷浑二十二代有十五位国王或可汗雄才大略,高瞻远瞩,胸怀大志,叱咤风云。
他们大都博学多才,精通汉文,熟悉典章,有的还精研天文历算。
吐谷浑这样的文化背景,其建国的方略、治国驭民,无不打上中华民族思想的烙印,并常以中原政权及其历代“圣明帝王”为其安身立命之榜样。
据史记载:前后汉之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变。
在前汉之世,政治家的眼光,看了天下,还是不该就这么苟安下去的。
后世的政治家,奉为金科玉律,所谓“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与天下安”,是这时候的人所没有的。
他们看了社会,还是可用人力控制的。
一切不合理的事,都该用人力去改变,此即所谓“拨乱世,反之正”。
出来负这个责任的,当然是贤明的君主和一班贤明的政治家。
吐谷浑第二代国王吐延“雄姿魁杰,号曰项羽”。
消失的文明系列之——吐谷浑古国
消失的文明系列之——吐谷浑古国那些曾经璀璨的城郭,在时间的流淌下失去了踪迹;文明肇端及其嬗变的轨迹,是后世人们久已淡忘了的记忆。
通过文字,我们仍能触摸到那些已经失落的文明。
「消失的文明系列」带您慢慢打开这幅历史的长卷,一段段远古的文明在回望中,逐渐展露出她神秘的笑靥·······选自:《消失的文明》作者:胡杨柴达木盆地东南端的都兰县,在这片方圆2万多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已发现上千座至少有1500年历史的古墓。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对都兰古墓群进行了大量的发掘、研究,特别是对位于都兰县察汗乌苏镇东南约10公里的热水乡的血渭号大墓的发掘,一个关于吐谷浑汗国的真相正在一步一步展现在世人面前。
神秘的青藏高原,曾是多民族先民生活繁衍之地。
先后有羌戎、吐谷浑、吐蕃等古代民族在这里生活,其中吐谷浑王国在青藏高原上立国达350多年,其鼎盛时期的疆域东起甘肃南部、四川西北匕,南抵今青海南部,西至新疆若羌、且末,北隔祁连山与河西走廊相接,在吐蕃王朝兴起之前,与中原唐王朝并足鼎立,是青藏高原上的第一王国。
他们为什么来到这里?在这里发生过什么?什么原因让他们最终为后起的吐蕃所代替?一直以来,人们不断试图搜寻这个神秘的王国在这里生活的蛛丝马迹。
吐谷浑为何远赴青海吐谷浑又称吐浑、退浑,是我国西北的古代民族之一。
吐谷浑本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支。
西晋末,首领吐谷浑率部西迁到枹罕(今甘肃临夏)。
后扩展,统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匕地区的羌、氐部落,建立国家。
至其孙叶延,始以祖名为族名、国号。
南朝称之为河南国;邻族称之为阿柴虏或野虏;唐后期称之为退浑、吐浑。
以上就是吐谷浑的来历了。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其实吐谷浑原本并不是一个国家的名字,而是一个人的名字。
吐谷浑原是辽东鲜卑慕容部首领涉归的庶长子。
《晋书》卷九七《吐谷浑传》记载:“吐谷浑,慕容庾之庶长兄也,其父涉归分部落一千七百家以隶之。
三江源古文明之草原古国:吐谷浑
三江源古⽂明之草原古国:吐⾕浑2019-10-09墓冢绵延的⾕地周安指着⼭脚下⼀个个隆起的⼩⼭包告诉我们:“那些都是古墓。
”作为都兰县⽂物派出所的⼯作⼈员,周安已经和这些古墓打了7年交道了。
他和3个同事的任务就是看守这些古墓,以防盗墓分⼦盗掘。
都兰地处青海省柴达⽊盆地的东南⾯,⾪属于海西蒙古族藏族⾃治州,这⾥在古代是羌、吐⾕浑和吐蕃等民族的聚居之地,分布着众多的古遗址、古城址和古墓葬。
上世纪50年代,青海省⽂物普查时曾经调查过都兰县的古墓群,并将其中的英德尔⽺场、科肖图⼤墓定为省级⽂物保护单位。
但由于当时认识不⾜,有关部门认为这些古墓是盗掘后的汉墓,并未引起重视。
20多年之后,1982年5⽉初的⼀天,青海省⽂物考古所的许新国、苏⽣秀、刘⼩何⼀起拾乘长途汽车,到都兰调查岩画。
现在担任青海省⽂物考古所所长的许新国当时30来岁,刚从北京⼤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没⼏年。
许新国回忆说:“那天晚上7时左右我们到达了鲁丝沟。
这⾥属于察汉乌苏乡西台村的牧场,⼀位叫达洛的藏族牧民邀我们留宿。
第⼆天,达洛引导我们找到了岩刻画,有两匹浮雕的马、⼀组三尊的坐佛像和⼀组三尊的⽴佛像。
对这些岩刻图像,我们⽤了⼀上午的时间进⾏绘图和照相。
达洛告诉我们,前⾯察汉乌苏河的对⾯有许多古墓葬,这引起了我们极⼤的兴趣。
”察汉乌苏是蒙古语“⽩⾊的⽔”之意,但许多⼈称之为“热⽔”,因为这条河的源头是数⼗眼温泉。
24年前那个5⽉的中午,当许新国⼀⾏渡过察汉乌苏河,穿过⼭⼝之后,属于热⽔乡扎马⽇村的⾎渭草原就展现在他们⾯前。
只见⼀座座圆形的坟堆散布在⼭脚和两⼭之间,有的坟堆⾼五六⽶,直径20⽶;有的已经被盗墓者挖开,盗洞周围散布着⼤⼤⼩⼩的⽯块。
在距离4.5公⾥的地⽅,耸⽴着⼀座巨⼤的古墓,⾼30⽶,底部基座宽160⽶,整体呈平⾯梯形,封⼟外形像两个叠在⼀起的“⽃”。
这座墓葬规模宏⼤、⽓势雄伟,在其周围还散布着⼏⼗座⼤⼩不等的墓葬。
第⼀次见到规模如此之⼤的墓葬,许新国惊呆了。
历史上的慕容复与吐谷浑
历史上的慕容复与吐谷浑公元788年,正是唐德宗贞元四年。
虽说已经到了隆冬腊月,塞外漠北更是寒风萧瑟。
然而朔方节度副使、左金吾大将军慕容复的府第却是张灯结彩、喜气盈门。
就在这年十二月,唐德宗李适颁旨,慕容复嗣位安乐州都督、袭爵青海国王、加授乌地也拔勒豆可汗称号。
当然国王也罢、可汗也罢,无非是个显贵的尊号,并不是真正的裂土分茅,但来自朝廷的封号毕竟非同小可,值得隆重庆贺一番。
这位慕容复大将军在历史上并没有辉煌的功绩、显赫的声名。
新旧唐书对他都是一笔带过,那么何以唐德宗对他如此垂青加封显爵呢?只因慕容复乃是与大唐有姻亲的当年西域吐谷浑王族的后代子孙。
吐谷浑是国名也是人名,其开国之君吐谷浑是鲜卑人,他们家世代都是鲜卑贵族。
吐谷浑的曾祖名叫莫护跋,曾经协助司马懿平定公孙渊,被封为率义王。
率义王非常前卫,爱赶时髦。
他率先仿效汉人束发戴起步摇冠。
在鲜卑人看来是奇装异服不伦不类,不无讽刺的管莫护跋这支部落叫“步摇”,由于方言口音奇妙的发展变化,天长日久“步摇”就读成了“慕容”(音韵训诂的学问在下不懂,不敢妄论)。
莫护跋对这种讥讽似乎也坦然接受,慕容竟然就变成了这族人的姓氏。
极力汉化向中原政权靠拢也不是没有好处的。
莫护跋家族逐渐内迁地位也逐步上升,吐谷浑的父亲慕容涉归被封为了鲜卑单于。
按说吐谷浑作为慕容涉归的长子,应当继承单于之位。
可惜他是小老婆生的,地位卑贱——正史上连他的生年和生母名姓都没有记载。
结果这个宝座轮到了吐谷浑的异母弟弟奕洛瑰(慕容廆)来坐。
慕容廆也是一代豪杰,五胡十六国中的四燕国都是他的后裔所建,他还亲手奠定了前燕的基础。
《天龙八部》里慕容博父子念念不忘的就是重建祖宗的大燕国——这个且放下不提。
慕容廆以嫡子身份继承大位,却始终对才略不输给自己的大哥吐谷浑不放心。
另外慕容涉归临终前分封给吐谷浑牧民七百户(也有说一千七百户的),有一定实力。
所以慕容廆总想向吐谷浑找点碴。
某年春天,牲畜发情,吐谷浑和慕容廆两部的马匹公母相斗,这种不值得惊动村委会的小事却让慕容廆找到了借口,他派人责怪大哥说:“先公处分于兄异部,何不远徙,而致马斗相伤?”弟弟的心思吐谷浑一清二楚,他也不甘心久居人下。
草原王国吐谷浑光辉灿烂的历史遗存
草原王国吐谷浑光辉灿烂的历史遗存
任玉贵
【期刊名称】《中国土族》
【年(卷),期】2012(000)004
【总页数】7页(P21-27)
【作者】任玉贵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草原王国吐谷浑伏俟城 [J], 解生才
2.长篇历史小说《吐谷浑王国》出版发行 [J], 角羊
3.长篇历史小说《吐谷浑王国》首发式暨作品研讨会在西宁举行 [J], 郭晓芸
4.吐谷浑王国兴衰与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大背景 [J], 任玉贵
5.土族作家李卓玛新作问世长篇历史小说《血玉马鞍·吐谷浑王国》出版 [J], 郭晓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吐谷浑人的作文
吐谷浑人的作文西晋时期,吐谷浑率领部众走上了西迁之路,从辽河流域一路向西到达阴山脚下。
313年左右,又越过阴山,到达今天的甘肃省临夏地区,以此为据点不断地向四周扩张,逐渐形成了统治疆域包括今天甘肃南部、四川西北部和青海一部的西北地方割据势力。
329年,叶延以他祖父吐谷浑命名作新国号,建立了一个草原王国。
吐谷浑王国最强盛时期的疆域东起甘肃东南部、四川西北部,西到新疆若羌地区,南抵青海玉树地区,北隔祁连山与河西走廊为邻,是乱世中的西北“大国”。
吐谷浑共存在三百多年,其中多次遭到外敌的进攻,多次濒临亡国,但又东山再起,败而不亡。
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其利用有利的外部条件和地理优势采取积极的外交政策,在国际舞台上纵横捭阖。
常通商贾,积极发展外贸经济吐谷浑人以游牧经济为主,农耕和手工业为辅,在西北草原上放牧牦牛、马、羊、骆驼等牲畜,其中养马业在吐谷浑游牧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杀人及盗马者死”,由此可见,吐谷浑人对于马匹的重视程度。
吐谷浑人不仅善于养马,而且善于“育马”。
“青海周回千余里,海内有小山,每岁冬冰合后,以良牝置此山,至来春收之,马皆有孕,所生得驹,号曰龙种,必多俊异。
”吐谷浑人以波斯牝马与吐谷浑本地的牝马交配改良马种,培育而成了著名的“青海骢”,马匹耐劳耐寒,能够日行千里。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
吐谷浑虽然地瘠民穷,但是善于发掘自己的优势,充分开展多边贸易,积极介入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中,从而使自己成为外贸的中介人。
由于同属游牧民族,吐谷浑与西北各游牧民族在文化、语言、生产生活方式上具有着较高的相似性:“徒以商泽,故礼同北面。
”这使得吐谷浑能够较好地参与当时的国际贸易,从中获取外贸红利。
除此之外,吐谷浑还在边疆地区和周边国家开展互市贸易:“常通商贾,民慕其利,多往从之。
”由于吐谷浑与中原及西北各政权均有交往,加之兼并了鄯善、且末之后,其在中西交通中的地位更加重要,成为了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吐谷浑的国家地位愈显重要,成为了当时国际交往中的重要角色。
草原王国吐谷浑(四)
作者: 任玉贵 解生才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群文天地
页码: 31-36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5期
主题词: 吐谷浑 王国 草原 西部地区 和平 国家 朝贡
摘要:吐谷浑从正式建国到最终覆亡,共存在了350年之久.在最初的100年间,经过树洛干、阿豺等几代的国君努力开拓和苦心经营,吐谷浑逐步成为西部地区的一个强国.为了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四周强邻环伺的情况下,吐谷浑整体上采取了与其他国家和平交往的策略,不断接受各个强国的各种封赐,同时长期向它们朝贡.。
吐谷浑人——精选推荐
吐谷浑人吐(tǔ)谷(yù)浑(hún),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
本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
西晋末,首领吐谷浑率部西迁到枹罕(今甘肃临夏)。
后扩展,统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的羌、氐部落,建立国家。
至其孙叶延,始以祖名为族名、国号。
南朝称之为河南国;邻族称之为阿柴虏或野虏;唐后期称之为退浑、吐浑。
主要从事畜牧,产良马,兼营农业。
居庐帐,后渐有城居。
使用汉文。
与北魏及南朝均有密切交往。
6世纪中叶,其王夸吕自号可汗,都伏俟城(在青海湖西22.5千米)。
591年,隋以光化公主妻其王。
609年隋取其地,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
隋末复其故地。
635年唐遣军击之,立诺曷钵为可汗。
640年,唐以弘化公主妻诺曷钵,加封青海王。
663年吐蕃破其国,诺曷钵率残部奔凉州。
670年,吐蕃尽据吐谷浑地。
672年,唐迁其部于灵州,置安乐州,以诺曷钵为刺史。
吐蕃占据灵州后,吐谷浑更东迁朔方、河东。
五代时散处蔚州等地。
936年燕云地区割属契丹,这部分吐谷浑人便臣役于契丹,后世多同化于汉族或其他民族。
留在青海的吐谷浑,有学者认为即今土族的先民。
中国古代民族。
亦称吐浑,原为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西晋永嘉(307?312)年间首领吐谷浑率领从东北徒河之青山(今辽宁义县东北)西迁青海、甘肃一带,与羌人杂处。
後以吐谷浑为姓,其王夸吕建都青海湖西岸之伏俟城,始称可汗。
以游牧为主,产良马「青海骢」。
後兼务农业,种大麦、粟、豆。
南北朝时先後隶属宋、齐、北魏。
7世纪时部分归附於隋。
唐时曾遣使朝贡,要求通婚、互市。
後以侵扰兰州、凉州一带,634年为唐击败,其王被部下所杀。
唐立慕容顺为西平郡王,後又立顺子诺曷钵为阿源郡王,妻以宗女弘化公主。
敕封青海国王。
663年牧地为吐蕃所据。
大部降附吐蕃,一部内徙灵州(今宁夏灵武)。
唐於其地置安乐州以诺曷钵为刺史。
8世纪安乐州被吐蕃攻占又散处朔方、河东(今内蒙古河套及山西北部)等地,称为「退浑」。
吐谷浑历代君主列表
吐谷浑历代君主列表吐谷(谷、读音“玉”)浑王朝是十六国时期至隋唐时期活跃于中国西北青海、甘肃及四川部分地区的游牧民族,源出自辽东鲜卑陡河部慕容氏。
吐谷浑原为人名,是西晋初年辽东鲜卑族首领慕容涉归之子。
慕容涉归生有二子,长子吐谷浑,为庶妻所生;次子慕容廆,为正妻所生。
284年,慕容涉归死,由嫡子慕容廆继位,称鲜卑单于或“可汗”。
慕容涉归临终前,哀怜庶长子,分给吐谷浑700余户(一说1700余户)分立门户。
于是,吐谷浑告别故乡,西迁至今青海、甘肃一带,与羌族混居。
312年吐谷浑在袍罕(今甘肃临夏)建国,并以此为中心驻牧,疆域北起甘松,南至白兰,东临洮河,西至于阗,幅员数千里。
389年,慕容廆迁居陡河(辽宁锦州),经常思念兄长,于是作《阿干歌》以纪念。
“阿干”鲜卑族方言即兄长之意。
所以,慕容廆子孙建立大燕国后,以《阿干歌》作为“鼓吹大曲”,在皇帝出行或祭祀宗庙、社稷之时,多演奏此曲。
吐谷浑终年不详,《晋书西夷传》说他活了72岁,有子60人;死后,其长子吐廷继为酋长。
吐延勇力过人,生性暴躁,后因争抢草场,被昂城羌族首领姜聪用剑刺伤,“剑犹在体”,便召其大将纥拔泥,吩咐他辅佐年仅10岁嫡长子叶延,说完拔剑而死。
329年,叶延在沙洲(今青海贵南县穆克滩一带)建总部,设司马、长史等官职,正式建立政权,以吐谷浑为姓氏、族名、国名。
因吐谷浑居于青海省黄河以南,故南朝称之为“河南国”,又因吐谷浑第七世酋长叫阿柴,故当地其他民族称其为“阿柴虏”或“野虏”,后吐蕃称之为“阿柴王国”。
吐谷浑建国早期仍习惯于游牧生活,善于养马,也从事农耕、开采铜、铁矿,到中后期才建筑固定都城。
吐谷浑初期,势力甚衰。
371年向前秦纳贡,吐谷浑王碎奚被苻坚封为“安远将军”、“湟川侯”。
碎奚生性淳谨,当时有三个兄弟争权,碎奚不能制止;部将将他们杀掉,碎奚内疚,感到没能尽到兄长的责任,忧郁成疾,于是立长子视连为嗣子,委以政事,自称“莫贺郎。
鲜卑人称父亲为莫贺郎,相当于汉人的太上皇之意。
吐谷浑古国
吐谷浑古国吐谷浑又称吐浑、退浑,是中国西北的古代民族之一。
原为鲜卑慕容部的一支,先祖游牧于徒河青山(今辽宁省义县东北)。
公元3世纪末至4世纪初,即晋太康四年至十年(283—289年)左右,鲜卑单于涉归庶长子吐谷浑,因与以母贵继单于位的嫡弟若洛廆(慕容廆)不和以及开拓新牧场的需要,率所部1700户从辽东慕容鲜卑中分离出来,西迁到今内蒙古自治区阴山。
南朝南齐书称呼『鲜卑慕容廆庶兄吐谷浑为氐王。
在益州西北,亘数千里。
其南界龙涸城,去成都千余里。
大戍有四,一在清水川,一在赤水,一在浇河,一在吐屈真川,皆子弟所治。
其王治慕驾川。
多畜,逐水草,无城郭。
』南朝梁书称呼其为河南国。
『河南王者,其先出自鲜卑慕容氏。
』313年(西晋永嘉末)左右,又从阴山南下,经河套南,度陇山,至陇西之地枹罕(今甘肃省临夏市)西北的罕原。
以此为抿点,子孙相承,向南、北、西三面拓展,统治今甘肃省南部、四川省西北和青海省等地的氏、羌等族。
317年(东晋建武元年),吐谷浑卒,长子吐延嗣位。
329年(咸和四年),吐延为昂城(今四川省阿坝境)羌酋姜聪所刺,临终时嘱长子叶延速保白兰(今青海省巴隆河流域布兰山,即柴达木盆地都兰县一带),以巩固其统治。
叶延在沙州立总部,仿汉族帝王传统,以其祖吐谷浑之名为氏,“亦为国号”。
初步形成了一套简单的管理国家的政治机构。
从此,“吐谷浑”由人名转为姓氏、族名乃至国名。
由于地处黄河之南,其首领受大夏、刘宋等封为河南王,故又被称为河南国。
此外,西北诸民族又以“阿柴虏”或“阿赀虏”、“赀虏”等作为对吐谷浑部众的贱称。
疆域东起洮水,西至白兰(今青海省都兰县、巴隆县一带),南抵昂城(今四川省阿坝境)、龙涸(今四川省松潘县),北达青海湖一带。
最盛时辖地西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且末县;北隔祁连山,与河西走廊毗邻。
后期的政治中心在伏俟城(今青海湖西15里,共和县铁卜卡古城)。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原为辽东鲜卑一支的吐谷浑逐渐与羌、氏、汉、匈奴、西域胡、高车等一些民族融合成为新的民族共同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狩猎圈中, 疏 密得 当 , 错 落有致 , 图案 已被分 成 两半 , 中间部 分残 缺 , 根 据绘 制 复原情 况来看 , 圈 中应
有 四组主 要 纹饰 。第一组 是一 对骑 驼射 虎 的纹样 。 骑
行, 为1 : 1纬二 重 组 织 。图案 边缘 为 青 、 黄 彩条 , 排 列 黄 色的小联 珠纹 。 背 面在 红 地之 上 , 织有一段 外 国文 字。 这段 两行 的 外 国织锦 文 字是 通过 中国文 物研 究
字母也不是汉文拼音更不是藏文 , 全青海省考古所无
人能读懂, 后经辗转, 终 于将 这段 文 字破 译 。 方得 知
绶带环为联珠纹 , 下有璎珞状物。颈后 生飘带 , 该鸟
身、 翅部位均有鳞 甲状羽毛 , 且有联珠 圜带, 两足 立一
平 台之上 , 宾 花 为十样 花 。经 向 1 7 c m、 纬 圈以外 上部 空 间处 , 装饰 有 云 气纹和 九 个 圆点 纹 , 还 有汉文“ 吉” 字纹 和 相 对 奔 跑 的 动 物 纹
波 罗婆 文 字 , 其 字母 由阿拉 美亚 字母稍 加 变化 而 成, 用 于拼 写 中古波斯 的 波罗婆语 。文 字从右 向左 横
样, 圈外下部也有一个“ 吉” 字纹和一对山羊形象。在
不清无法辨认的破布条, 经笔者详细认真地绘制复原
后, 才发 现 这 件 文物 上 织 有一 排横 向 的 文字 , 心 里 感
到 万分 的激 动 。遗憾 的是 , 这段 拼 音 字母 既 不是 英 文
3 、 紫红地 中窠宝花舍绶 鸟锦( D R M1 P M2 : 1 6 0 )
根 据 残 片绘 制 复原得 知 , 图案 中心是 一个略 显 椭 圆形 的 花瓣 团窠 , 中间立 一侧 视 含 绶 乌形 象 , 鸟喙 所 衔 的
驼者头戴 圆形帽 , 身穿窄袖短衫 , 下着长靴 , 骑在双峰
骆驼 之上 , 回首拉 弓射 虎 ; 第二 组是骑 马射鹿 的 纹样 。
所林梅村先生, 转请德 国哥廷根 大学中亚文字专家马
坎基 ( D. NMa c K— e n z I e ) 教授 的研 究与鉴 定 。经他 确
马首带有花形头饰 , 骑 者在马上 回首拉 弓射鹿 , 鹿 体
流, 具 有 重要 价 值 。
宝座之上 , 太阳神头戴菩 萨宝冠 , 手持定印, 身穿尖领
窄袖 紧身上 衣 。在 太 阳神 的 两侧 有 头 戴 圆帽 背 背 王
值得 一 提 的是 这件 织 有 中古 波斯 人使 用 的钵 罗 婆 文 字锦 , 上 面 织有 “ 伟 大的 光 荣 的王 中之 王” 文字 ,
物基 本是 1 : 3的 纬二 重组 织 。
这 件 文物 的重要研 究价值 和 它的珍 贵性 。
2 、 红地 云 珠 太 阳神 锦 ( DR M1 P M2 : S 1 0 9 — 2 ) 经 笔 者 绘制 复 原后 得 知 , 太 阳神 圈 中的 纹样 基 本 完整 。
4 、 双 鸟含 绶 锦 ( DR _ XM 1 P M2 : S 1 6 3 ) 此锦 残 损
盖, 盖顶 附有双 龙形 饰物 。在 马 车两 旁并有 龙 首幡 迎
风 招展 , 构 图严谨 , 形 象生动 。
、
丝绸
1 、 钵 罗 婆 文 字锦 ( DRXM1 P M2 : S 1 6 1 ) 这件 缝
合成套状 的织锦属 纬锦 的裁边。红地, 显藏青、 灰绿、
黄 花 。正 面 中部 为一 行连 续桃 形 图案 , 图案 与纬 线平
这 是一 组 六 匹带翼 的神 马拉 车的 群像 ,马 分成 两组 ,
列 于 车体 两侧 , 各 组 相 悖 而驰 , 共 同 系驾 车体 。车 体
较 严重 , 经笔 者绘 制 复原后 而得 知 , 图案 团窠颇 大 , 团
窠外环有八片花瓣。窠 内有一对大鸟相对而立 , 两鸟 共 同衔着一付联珠绶带 , 鸟身上的羽毛以方块形纹饰 来显示,鸟足站立在联珠平台座上。窠外宾花已残。
狩 猎 圈 以外 上部 空 间处 有对鹿 、 对狮、 云 气纹 、 七 个 圆
点 纹 和 汉文 “ 昌” 字纹 。 这件 文 物 的年 代 被 定在 北朝
晚 期 至隋代 。
写 , 同欧 洲希 腊 罗马 系统 的 文 字从 左 向 右 的 写法 相
反 。就是 这 样一 件 具有 重要 价值 的 文物在 上 世 纪 8 0 年 代初 期摆 放 在笔 者 的 办公 桌 上 时 , 它 只是一 块残 损
上 可见 圆 点形 斑 纹 ; 第 三组 纹样 已残 缺 , 仅 能 见 对人 对兽 的下 半部 分 , 人 在兽 前 , 身 穿长袍 , 下摆 至膝 。兽 的 四肢粗 壮 , 可 能为狮 类动 物 ; 第 四 组是 一 对 手持 盾
认 。这段 文 字是 波斯 萨珊朝 所使 用的钵 罗婆 文 字 , 拉
前 窄后 宽 , 车 上设 有 栏杆 。 车轮 清 晰 可辨 , 可见 放 射
状车辐。车上置有莲花形 宝座 , 太阳神交脚坐于莲花
群文天地 ・ 2 0 1 5年第 3期
刀
义
丁 字母转 写如 下 :
第一行 第二 行
光 荣 的”
ML K a n ML K A= S a h a n S a h “ 王 中之 王 ” L B AG OH= Wu z u r g x wa r r a h “ 伟 大的 ,
牌和短剑的武士形 象, 相互作搏战状。武士身后各有
一
只鹦鹉 回 首而视 。
杖 的侧 面像人物, 似 为太阳神 的卫士。太阳神 身后有 靠背, 头部带有一圈联珠状光环 , 应 系头光。头光 两
是目 前所发现世界上仅 有的一件确证无疑 的 8 世 纪
波斯 文 字锦 。下 面将 都 兰所 出土 的精 品 文物 分 述如
下:
一
旁和靠背上方有 两个半身侧面人像 ,均戴 中国式幞 ( ) 头, 应是 官吏形象。在 太阳神头部正上方有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