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课件
合集下载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5PPT课件 图文

有一句话说:“人的一生会遇到两个人,一个惊艳了时光,一个温柔了岁月。” 惊艳了时光的那个人,是青春回忆里最绚烂、最耀眼的存在,不后悔跟他经历过的快乐与感动,哪怕后来的大风大浪都是他给的,但还是想对他说,有生之年,欣喜相逢。 你给过我太多的快乐和感动,太多的收获和意外,也有太多的心酸和坎坷。可总归你来过我的生命,也带给我许多的美好和小幸福。我不知道是怎样的缘分让我们相遇,可我都不想去追究了,因为我相信每一种遇见,都有意义,每一个爱过的人,都有记忆。无论怎样,都是幸运的,因为你带给了我一些特殊的感受,以至于每次回味起来,都觉得人生是精彩的。 我始终还记得那年夏天你为了在我路过的城市见我冒着大雨开车几百公里,只为在车站短短的停留……我也记得在街头只因我看了一眼那各式的冰糖葫芦,你穿越熙攘的人群排队为我拿回最后一个糖葫芦欣喜的样子,不是爱吃甜食的我那晚一口气吃掉了那个糖葫芦,而你看着我憋得满嘴和通红的脸只是宠溺的笑笑……我还记得因为我随口一说自己都没在意的东西而你却把它买回来了,就在有次离别的车站,当我不告而别你知道后发疯的电话、视频和在机场着急的身影,手里还提着我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说过的东西时我就知道你就是那个惊艳了时光也温柔了我曾经岁月的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生的路坎坎坷坷,舍与得在一念之间,我也曾满怀期待所有的相遇与分别是事出有因或者可以久别重逢。可怎奈,当再次面临抉择时才知道有的相遇只是漫漫人生路上的一个劫,一份缘的未尽而已…… 谢谢你来过,谢谢你给过我那么多,也谢谢你给我那些惊艳的时光!很知足过去有你陪伴的时光,很怀念那些和你一起走过的日子。未来我不知道该怎么取舍,我也不知道以后又会怎样?可无论是什么我都不会后悔认识你了,无论你带给我的是恩赐还是劫难我都不后悔了,至少我感受过你的温柔,拥有过你的怀抱,也和你十指相扣的走过了一段路。所以,以后无论怎样你都是我不经意间想起和思念的人。 谢谢你来过!不管你是否真的快乐?不管岁月是否善待你我,也不管能否一直有你带给我的小确幸,还是谢谢你!谢谢你带给我的幸运,谢谢你曾为了我付出了全部的时间与爱,也谢谢你给我的岁月平淡和温情有于…… 没有太多的修饰,只是很庆幸曾经你也是我的“那个他”。谢谢你来过,谢谢你让我觉得我不会孤单,谢谢你用漫漫柔情,温暖了我的生命。你给的美好,我会悉数珍藏,用力保护的。
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复习课件(37张PPT)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 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 展之间的矛盾。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原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 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 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 代特征和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组成。
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题4表归纳整理了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过程,其中①
②③④处应依次填入( C)
时间
1978年 1982年 1987年 1992年
④
会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② 中共十三大 中共十四大 中共十五大
核心要素或关键词 ①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③
武装全党 确立为指导思想
学习本课后我的疑问 解决疑问的方法和途径 我的收获
6.学习历史,需要分清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下列表 述属于观点的是( D ) A.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
B.邓小平于1992年到南方视察并发表谈话 C.1997年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D.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 理论,其发展主要体现在( C ) A.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B.强调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 D.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原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 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 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 代特征和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组成。
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题4表归纳整理了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过程,其中①
②③④处应依次填入( C)
时间
1978年 1982年 1987年 1992年
④
会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② 中共十三大 中共十四大 中共十五大
核心要素或关键词 ①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③
武装全党 确立为指导思想
学习本课后我的疑问 解决疑问的方法和途径 我的收获
6.学习历史,需要分清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下列表 述属于观点的是( D ) A.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
B.邓小平于1992年到南方视察并发表谈话 C.1997年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D.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 理论,其发展主要体现在( C ) A.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B.强调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 D.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中国现代史》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课件(共11张PPT)

第11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 年 月 地点: , 2.内容 确立 、 的指导思想, 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 . 和实行 的重大战略决策。 形成以 为核心的党中央第 代领导集体。 3.意义:标志着我国走上 、 . 的正确道路。
二、改革开放
1(农村)1978年冬(安徽凤阳小岗村)--1982年(全国) 改革 内容:实行“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意义: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推 动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 2.对外 经济特区:1980年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开放 1988年 海南省 沿海港口城市:上海、天津、大连等14个。 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 地区、环渤海地区,上海浦东新区
公司制、股份制改革 邯郸钢铁总厂 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市场导向就业机制 养老、医 疗、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开放: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2001年加入 世界贸易组织(WTO) 三、思想: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提出“邓小平理论” 成为指 导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辉旗帜。
2000年27届悉尼 2004年雅典 2008北京奥运会(第一)
第12课 欣欣向荣的科教文体事业
一、 袁隆平: 年 科技 “八六三计划”6年3月
和网络技术:20世纪80年代
意义: 带动 战略
二、 战略 普及 年 教育和发展 教育 教育 两大举措1980年《 》 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长篇小说《 》《 . 文艺 》《 》《 》 1981年“ ” 1991年“ 工程” 四、体育:1984年 届 奥运会( )零的突破
第12课 欣欣向荣的科教文体事业
一、 袁隆平:1973年 籼型杂交水稻 “东方魔稻” 科技 “八六三计划”:《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
第三单元复习课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19张PPT)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 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由包产到户逐渐发展 而来,提高了农民生 产积极性。
2.城市改革 ——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改革试点: 四川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 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拓展延伸
实现了农业生产资料 的公有制,有利于农 村生产力的发展。
土地改革(1950年) 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 民土地所有制
建国以来,农 村生产关系的 人民公社化运动 四次调整
(1958年) 一大二公
超越了农村生产力发 展水平,打击了农民 生产积极性。
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3年) 走农业合作化的道路
二、改革开放的展开
1、农村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开始: 四川、安徽(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逐步推广,形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意义: 使生产者有了自主权,又把他们的责任、权 利和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 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大发 展。
提高了农民生产积 极性,解放了农村 生产力。
(3)1986年,色社会主义法
律体系。
四、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实践
1.中共十二大: 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命题。
2.中共十三大: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整地
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南方谈话”: 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4.中共十四大: 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文革”结束后,“两个凡是”束缚着人 背景: 们的思想,阻碍着“左”的错误的纠正。 时间: 意义: 1978年5月11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复习课件

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课程标准与考纲知识对照
课程标准
考纲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
的实践
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重难点突破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不同
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涉及生产关 系方面。人民公社化与大跃进的不同点在于:人 民公社的建立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片面地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违背了生 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大跃进”的发动, 反映了我党不顾经济发展不顾客观规律,片面地 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②1953—1956年,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特点:实现生产资料的 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因: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③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特点:形成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体制。原因:中共缺乏建设经验,借鉴苏联的经济模式。地位:造成严重 经济困难,同时也取得巨大成就。
(2)社会主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1956—1978年):它是建国 以来形成的。其特征是生产销售过程高度集中、高度统一,这种体 制在建国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对三大改造,都起过积极作用。这 种体制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3)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1985年以后):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 改革,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 经济。多种所有制经济是指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 经济、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等。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课程标准与考纲知识对照
课程标准
考纲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
的实践
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重难点突破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不同
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涉及生产关 系方面。人民公社化与大跃进的不同点在于:人 民公社的建立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片面地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违背了生 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大跃进”的发动, 反映了我党不顾经济发展不顾客观规律,片面地 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②1953—1956年,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特点:实现生产资料的 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因: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③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特点:形成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体制。原因:中共缺乏建设经验,借鉴苏联的经济模式。地位:造成严重 经济困难,同时也取得巨大成就。
(2)社会主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1956—1978年):它是建国 以来形成的。其特征是生产销售过程高度集中、高度统一,这种体 制在建国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对三大改造,都起过积极作用。这 种体制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3)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1985年以后):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 改革,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 经济。多种所有制经济是指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 经济、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等。
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26张PPT)

中共十二大
中共十三大
师 是 改 为 革 什 开 么 放 说 总 邓 设 小 计 平 立 指 导 邓 地 小 位 平 的 理 确 论
中共十四大
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通过的党章确立它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十五大
合作探究二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 十七次、十八次全国代 表大会
1.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
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 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 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 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
论。 ——邓小平
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党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 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 开放遇到姓“资”姓“社”等问题的困扰。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 决,就会影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这关键时刻, 邓小平于1992年初到南方视察。
展。
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如春风般 吹向祖国各地,大家都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取得的伟 大成就,但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 的。那么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邓小平对建设社会 主义做出了哪些贡献,邓小平理论又是怎样形成和 确立的。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些知识。
合作探究一
邓小平理论指 导地位的确立
1.中共十八大的主题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 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而奋斗。
《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PPT课件4 (共23张PPT)

对外开放
邓小平与习仲勋讨论建设经济特区
对外开放
1979年4月,邓小平与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同志谈话。他说: “……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 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开放前的深圳
现代化的深圳
Hale Waihona Puke 对外开放为什么会选择这几个城市作为经济特区?
毗邻港澳、重要侨乡
主权不完整下 适应列强对 半殖民地化 近代 被迫开放 华侵略 程度加深
主权完整主动 为了发展本 国家逐渐走 现代 开放 国经济 向富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内改革
仅仅是出于填饱肚子的原始冲动,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按 下手印的第二年,包产到户的小岗村有了多年没见的好收成。
1980年产粮 1981年产粮 1982年产粮
5.02亿公斤 6.70亿公斤 7.15亿公斤
凤阳县 农业生 产三年 三大步
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生产自主 权,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
当堂巩固
三、材料说明题 (1)材料1反映了当时农村生产怎样的状况?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在计划经济下,农民集中劳动,生产积极性不高。 原因:农民缺乏生产自主性,收入少。
(2)材料2中提到的协议书出现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
1978年,出现在安徽凤阳小岗村
2021年毛概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复习课件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就提出了建设新文 化的奋斗目标。 ●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事关文化改革发展 全局的根本问题。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 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道路。
3.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 道路,实施新驱动发展战略, 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 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第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第三、优化创新环境
4.必须健全城乡发展 一体化体制机制。
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按生产要素分配,就其内容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 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二是 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三是 管理知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
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如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发展理念改革、 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 综合性、系统性、战略 性转变)
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三点:
一、 中国共产党
二、人民当家
的领导
作主
三、依法治国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是人民当家作主的 和依法治国的根本 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 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 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 点和归宿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 人民治理国家的基 本方略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第三单元_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_复习课件

5、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 的指导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 有重要意义
大会作了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并写入党章。
这次大会的灵魂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邓小平理 论的主要 内容
• 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根本任务:解放发展生产力 • 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 • 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 战略步骤:三步走战略 • 党的领导:坚持中共的领导核心 • 依靠力量:工人、农民、知识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 分子,各族人民 • 祖国统一:一国两制 • 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 • 社会主义
3.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 期的是( A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4.假如你是一位记者,采访了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你的采访报道中不应出现以下哪个观 点?( B ) A.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 B.阶级斗争为纲 C.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D.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
3、过程 (1)80年设立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 (2)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3)85年起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4)88年划定海南为经济特区 (5)90年开放浦东(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 标志)
四、对外开放
4、格局: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内地 5、特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实行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原因是分散的个体经 济影响生产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工业化建 设的需要。核心内容是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 料的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主题8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课件

《民法通 则》和 《刑法》 等法律
基本上形成了以_____为核心的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在政治 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等方面有法可 意义 依的局面,广大人民群众法制观念不断提 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
宪法
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民主法制建 设与经济建 设的关系
经济建设的关系民主法制建设为经济建设 提供法律保障,经济建设为民主法制建设 奠定基础
扩大公有化 规模,提高 实质是追求 平均主义
严重挫伤了农 民生产的积极 会主义建设道 路中的失误
始
有化程度越
高,就越能 促进生产的 发展
公有化程度, 性,是探索社
家庭 联产 承包 责任 制
1978 年底 开始
党中央正确总 结了农业合作 化和人民公社 化的教训,作 出实行经济体 制改革的决策
坚持土地 公有制, 改变经营 管理方式, 实行分户 经营、自 负盈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认识邓小平在历史上的贡献。 分析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带来的变化,认 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体 会改革开放和历史发展的艰难曲折。
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及伟大历史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4.邓小平强调,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
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
A 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为此,我国采取的对策是
(
) A. 建立经济特区 C.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 实行国有企业改革
练兵营
5.深圳原来是贫穷落后的小镇,现已发展成为现 代化的城市。有人以“一夜城”来形容深圳的 迅速崛起,说明了( C ) A.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上来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生产者的积 极性 C.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D.改革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北师大版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 :
时间:1978.12. 地点: 北京 .
主要内容: 1、确立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的指导思想, 2、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 来和 改革开放 的重大战略决策,
3、形成以 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意义: 我国从此走上 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正确道路。
第三单元复习
曲阜市实验中学历史教研组 八年级备课组
社会主义部分(中国现代史)
1949-1956底 1956-1966
过渡时期
巩固政权 “一化三改”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十年)
1966-1976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78、1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
单元知识结构
对内
建
改革
设 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 农村 责任制 城市 国有企业改革
市场 经济
伟中 大国
开放
对外 开放
特区—开放城市—开放区— —浦东新区
的特 历色
科教兴国 科技 袁隆平—高新计划—信息化
史社
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
转 折
会 主
一国两制 理论—运用—两岸关系
义 民主法制 新宪法
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APEC、WTO
邓小平理论 提出(确立)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主要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三、对外开放的过程
1.1980年,经济特区 4个:深圳、珠1984年,沿海 开放城市 14个:北海、湛江、广州、 福州、温州、 宁波、上海、南通、连云港、青岛、 烟台、大连、天津、秦皇岛
; / 作文加盟品牌排行榜
;
置佐史 广州刺史欧阳纥举兵反 乃还京师 时年二十二 邑六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课件

一、对内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改革(1978年)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凤阳小岗村) 措施:
“包产到户”,建立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 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承包给各户农家使用,保 内容: 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作用: 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调动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促进中国农业大发展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土地改革 农业合作化 人民公社化 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
建国后农村政策的四次调整
名称
土地改革
情况
1950-1952。把地主土地所有制改为了农民 所有制,土地私有制的性质没有改变,解放 了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1953-1956, 将土地私有制改为公有制,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进一步提高生产力。 1958年,土地仍是公有,提高公有化程度 扩大公有化规模,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伟大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1、召开:
2、内容:
①思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②政治: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③组织: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 领导集体 3、意义: 我国从此走上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5.右图是1998年为了纪念 一次转折性会议召开20周年 而发行的纪念章。这次会议 是( C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共八大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二大
6.1978年被称为“中国命运大转折”的一年, 这一“大转折”指的是(B ) A.中共八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7.既是鸦片战争后第一批开放的通商口岸, 又是新时期最早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的是 ( C ) A.广州 B.深圳 C.厦门 D.上海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北师大版

2、1999年12月20日回归
计算机和 网络技术 的广泛运用,人类的社 会生活向 信息 化发展。
二、
的战略(教育)
措施:普及九 年义务教育和发展高等教育 。 三、文艺体育事业百花齐放
文学奖:茅盾文学奖 ;精神文明建设: 五个一工程 ;
第一枚奥运会金牌: 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 。
内容:(前提、主体部分、特别行政区)
。
。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主要形式:家 庭 联 产 承 包 责 任 制 .
后摇起破烂的活似卧蚕形态的腿一抖,酷酷地从里面射出一道亮光,他抓住亮光尊贵地一晃,一套光溜溜、光闪闪的兵器『白风摇精水波矛』便显露出来,只见这个这件宝贝 儿,一边飘荡,一边发出“呀哈”的幽响……!猛然间爱瓜乌保镖狂魔般地念起晕头晕脑的宇宙语,只见他活似面条形态的屁股中,狂傲地流出三团光泡状的洋葱,随着爱瓜
内容: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我国主体部分坚持 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作为特别行 政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香港回归
1、1982年做出决策
2、1984年发表中英联合声明 3、1997年7月1日回归
澳门回归 1、1987年发表中葡联合声明
邓小平理论: 成为指导我国 改革开放和社 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光辉旗 帜(指导思想)。
家庭联产承包 农村 责任制 城市 国有企业改革
Hale Waihona Puke 市场 经济伟中 大国 的特 历色
开放
对外 开放
特区—开放城市—开放区— —浦东新区
科教兴国 科技 袁隆平—高新计划—信息化
史社
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
转会 折主
一国两制 理论—运用—两岸关系
义 民主法制 新宪法
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ppt课件

D 姓‘资”’的观点出自( )
A.马克思主义
B.列宁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
6、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
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是当代中国
C 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
称谓首次使用是在( )
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七大
ppt课件
36
7、邓小平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 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的会议是( )
实质是:否定党的领导; 否定社会主义道路; 否定人民民主专政;
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ppt课件
6
解决: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 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工业现代化 四
农业现代化 个
国防现代化
现 代
科技现代化 化
四
项
基
本
原
则
ppt课件
7
2、提出 中共十二大:1982年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 本路线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立国
之本),坚持改革开放(强国之路)】
ppt课件
1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是中国社会主义一个特定的历 史阶段,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三 大改造的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 化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的 时间。
ppt课件
42
ppt课件
43
(二)南方谈话
(1)背景: 出现姓“资”姓“社”问
题 (2)邓小平南方谈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政策变化和调 整的先后顺序是 ①土地改革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农业 集体合作化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①③④② D.①③②④ 3.邓小平说:特区是一个窗口,是技术的窗 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1980年国家 首先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不包括 A.深圳 B.上海 C.厦门 D.汕头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用一句话来评价邓小平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
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表现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不断完善; 2.政治协商制度的不断完善; 3.基层民主的发展和不断完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实行民主的前提和保证。我国普遍实行 了县和县以下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的制度。
8.读“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统计 曲线图”,从图上看出,全国农民家庭人 均纯收入(抽样份数:18529户)从1978年 到1982年呈现上升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 主要原因是
A.农村土地改革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农村逐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9.下列哪一个城市既是鸦片战争后第一批开 放的通商口岸,又是新时期对外开放最早的 经济特区 A.厦门 B.上海 C.广州 D.深圳 10.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改革的 重点是 A.私营企业 B.国有企业 C.合资企业 D.股份制企业
6.正确的思想路线是社会发展的灵魂。中 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思想路线是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以经济建设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7.在一座城市的市政府门前,有一 座标志性的雕像(见右图)名为拓 荒牛,这座城市就是在改革开放中,被誉为 “一夜崛起之城”。请问这座城市是指: A.上海 B.珠海 C.深圳 D.厦门
4.下列各项,属于右图所示 会议公报内容的是 A.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 导思想 C.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D.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5.一把历史年代尺展示了中国共产党80多 年的奋斗历程。下列年代尺中与1997年相 对应的方框里应该填写
5、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 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 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和两次历史性的飞跃。 请回答:三次历史性的变化和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分别 是什么?结合史实谈三次历史性变化的意义,从中得 到什么启示。
两次飞跃: 第一次是毛泽东思想。 第二次是邓小平理论。
(1)背景不同:鸦片战争后的“开放”是被迫的;当今 的开放是主动的。 (2)目的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为了便利外国经济 侵略 当今的开放是为了发展我国经济。 (3)影响不同:旧中国的“开放”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当今中国的开放增强了我国的 综合国 力。 (4)性质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 的产物;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党和国家为加速我国经济发 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11.一个外国旅游团到中国广东省旅游观光, 游客们纷纷提出要看看广东省最早进行改革 开放的经济特区面貌,如果你是这个旅游团 的导游,你应该带他们去的城市是 ①广州 ②深圳 ③珠海 ④汕头 ⑤厦门 ⑥湛江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②③⑥
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 “开放”有何本质别?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大中型企业 小型企业
公司制、股份制、建 立现代企业制度 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
对外开放
1980年,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 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后来,又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
一夜崛起之城
对外开放的窗口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A.党的诞生 C.南巡讲话
B.打开国门 D.高举旗帜
1.我国基本形成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的核心是( A.民法 B.刑法 C.宪法 2.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宪法》是在哪一年( A.1981年 A.各级政协 A.官民平等 B.1982年 B.各级政府 B.人民当家作主 C.1983年 3.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
组织上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
导集体
伟大意义
1.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 的转折
2.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 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3.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
改革 对内
农村
城市
经济特区
开放
对外
开放格局
农村改革
1978年12月的一天夜里,安 徽凤阳县犁园公社小岗生产 队的18户社员的代表聚集在 村里一间屋里秘密写下了一 张契约。在契约中,每户农 民保证完成全年上交粮食任 务,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 如不成功,干部坐牢杀头也 甘心,如发生意外,社员保 证把干部的小孩养活到18岁。 18个农民在保证书上按了指 印或图章,之后他们把牲畜、 土地分到每户手中。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0年产粮 5.02亿公斤
1981年产粮 1982年产粮
6.70亿公斤 7.15亿公斤
影响: 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 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 的发展
城市改革
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公有制
分 三 个 方 面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政企不分 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 实行经营责任制 大锅饭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
)。 D.经济法
B )。
A )。 B )。
D.1984年 D.人民群众 D.民主管理
C.党代表会议 C.村务公开
4.“村官”由村民直接投票选举,体现了(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不断完善; ②政治协商制度的不断完善; ③基层民主的发展和不断完善。
三次巨变: (1)孙中山:辛亥革命 (2)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邓小平:改革开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启示: (1)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3)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歌曲《春天的故事》中写道:“1979年, 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 边画了一个圈……”这句歌词反映的是 A.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实施“863”计划 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经济特区“特”在哪里?有何作用? “特”在利用国家给与的优惠政策 作用:它们是以国家给与优惠的经济政策,吸 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 验,进行现代化建设。
3.香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澳门成功回归祖国的原因?
1、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
位的提高 2、“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3、灵活的外交政策和全国人民的 努力
4.中国共产党三次工作重心转移
时间 1927 年 背景 内容 意义
大革命失 由城市转到乡 从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 败 村 创了一条走向胜利的道 路。
1949 年
1978 年
新民主主 由乡村转到城 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 义革命即 市 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将胜利 的重大问题。 文化大革 由阶级斗争转 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命结束, 到以经济建设 设的新时期。 真理标准 为中心 问题讨论
《民法》
《商法》
《行政诉讼法》
12· 4全国法制宣传日宣传画 《刑法》 《婚姻法》 《民事诉讼法》
依法治国的原则: 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 律面前人人平等。
1.比较,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五 次调整和变革。
启示:
①要正确认识国情,制定农业政策必须结合当
时的国情,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②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坚持发展经济。 ③要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农业 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1989.12.26 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1次会议通过 1990.1.1正式施行 全国已建9万余个居民委员会
社会主义法制的加强
1954年版 一届人大一次会
1975年版 四届人大二次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版 五届人大五次会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我国已基本形成以宪 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民主政治制度。毛泽东、周恩来、邓 小平、邓颖超、李先念、李瑞环等先后担任过全国政协主席。
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终极目标 基层民主表现形式
“人民当家作主”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1998.11.4 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1999.1.1正式施行 到2004初全国已建73.2万余个村民委员会
第三学习主题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历史背景
“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人民的不满
1978年,真理标准 问题的讨论 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十一届三中 全会召开
时间
1978年12月
地点
北京
主要决策:
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 思想上 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政治上 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