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树人

合集下载

周树人简介

周树人简介

周树人简介周树人(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是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原名周樟寿、字豫山。

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

后改字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改名周树人。

鲁迅(周树人)是大哥,周作人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即风筝里的弟弟)。

“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从此成为世人最崇敬的笔名。

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鲁迅是周树人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1881年9月25日诞生。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

鲁迅资料

鲁迅资料





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 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 害命 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使命更加有效,而也 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 到是鲁迅参照朱熹的名言写的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 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 。 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 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 --鲁 迅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 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鲁 迅




出生日期:清光绪七年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 出生地: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鲁迅 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豫才。至三十八岁,使用鲁迅 为笔名。 祖父:周福清(1838~1904),原名周致福,字震生,又 字介孚,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翰林院庶吉 士,曾任江西金溪县知县,此时正在北京任内阁中书。后任 内阁中书。 父亲:周伯宜(1861~1896),字伯宜,曾改名文郁,秀 才,闲居在家。因肺结核而死。 母亲:鲁瑞(1858~1943)当地举人鲁希曾三女,思想颇 为开通,出身于绍兴平桥村一户官宦人家,没念过书,但以 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 二弟:周作人(1885-1967),暮年译《希腊神话》 三弟:周建人(1888-1984),曾任浙江省省长,全国人 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鲁迅十 二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 年纪尚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 做家务;为免影响学业,他必须作好精确的时间安排。 此后,鲁迅几乎每天都在挤时间。他说过:「时间,就 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鲁迅读书的兴趣 十分广泛,又喜欢写作,他对于民间艺术,特别是传说、 绘画,也深切爱好;正因为他广泛涉猎,多方面学习,所 以时间对他来说,实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条件 和生活环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罢休。 在鲁迅的眼中,时间就如同生命。「美国人说,时间就 是金钱。但我想时间就是性命。倘若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 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因此,鲁迅最讨厌那些 「成天东家跑跑,西家坐坐,说长道短」的人,在他忙于 工作的时候,如果有人来找他聊天或闲扯,即使是很要好 的朋友,他也会毫不客气地对人家说:「唉,你又来了, 就没有别的事好做吗?」

周树人

周树人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20日),字豫才,原名樟寿,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浙江绍兴人,为20世纪中国的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评价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生平[编辑]早年[编辑]1881年9月25日(中国农历八月初三),鲁迅出生在中国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府城内东昌坊口(今属绍兴市越城区)的一个书香门第,名为周樟寿。

祖父周福清是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在北京任官员。

鲁迅与周恩来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学始祖周敦颐。

父亲周伯宜是一名秀才,母亲鲁瑞。

1892年,11岁就读于家乡绍兴的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

1898年,17岁离开家乡的三味书屋,进入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改名为周树人。

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并与陈衡恪结下友谊,1901年毕业。

1893年(光绪十九年),祖父周福清因为科举舞弊案而被革职下狱,鲁迅兄弟则被安插到离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难。

周福清被判“斩监候”入狱8年,因此周家每年必须花费大笔资金,使周福清得以活命。

家道开始衰落,同时其父亲周伯宜也重病在床,1896年病故。

家庭的变故对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

而童年的生活场景,百草园、咸亨酒店、外婆家一带的农村等地,成为后来鲁迅的两部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散文集《朝花夕拾》的重要素材来源。

鲁迅颇受进化论思想影响,爱读新思想的书,尤其是翻译的小说。

留学日本[编辑]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笔记,上有藤野先生的注解鲁迅像(仙台市博物馆)鲁迅与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等著名作家都为留学日本派。

1902年2月,21岁的鲁迅赴日本,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2年后(1904年9月赴仙台)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1912年改制东北大学医学部)学习现代医学。

鲁迅介绍

鲁迅介绍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内容讲解
《鲁迅全集》搜集了鲁迅生前所创造上的佳作,包括小说、杂文、散文、日子等,他的作品精湛 感人。 杂文创作 最充分体现鲁迅先生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还应该首推他的杂文。“杂文”古已有之, 在外国散文中也能找到类似的例证,但只有到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到了鲁迅的手中,“杂文”“是 匕首、是投枪”,这种文体才表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鲁迅一生写了《坟》《热 风》《华盖集》《华盖续集编》《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且介停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5部杂文集。在这15部杂 文集中,鲁迅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其中有无情的揭 露,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 的论断, 有激情的抒发,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烈的赞颂,笔锋驰骋纵横,词采飞扬,形式多样, 变化多端。它自由、大胆地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 道路。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小说创作 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 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像《孔乙己》, 《祝福》 、《阿Q正传 》、《故乡》等都是一把批为我们所熟悉的作品。
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鲁迅名言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 圆月。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故乡》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 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 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 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 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药》

周树人

周树人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

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字豫山、豫亭。

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祖父:周福清(1838~1904),原名周致福,字震生,又字介孚,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江西金溪县知县,此时正在北京任内阁中书。

父亲:周伯宜(1861~1896),字伯宜,曾改名文郁,秀才,闲居在家。

因肺结核而死。

母亲:鲁瑞(1858~1943)当地举人鲁希曾孙女,思想颇为开通,出身于绍兴平桥村一户官宦人家,没念过书,但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能力。

二弟:周作人(1885-1967),暮年译《希腊神话》。

三弟:周建人(1888-1984),曾任浙江省省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儿子:周海婴(1929—2011),周海婴是鲁迅和许广平仅有的儿子,出生在上海,他1952年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无线电专业。

原国家广电总局副部级干部,无线电专家。

曾任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鲁迅研究会名誉会长,著有《鲁迅与我七十年》等书。

2011年4月7日凌晨5时36分周海婴在北京医院因病医治无效逝世。

长孙:周令飞,周海婴长子,社会工作者、国际大型文化活动制作人,1953年生于北京,1969年北京景山学校毕业,1980年出国深造,赴日本富士电视台进修电子媒体。

次孙:周亦斐,在私营公司工作;三孙:周令一,在日本广播学会北京办事机构担任摄像;孙女:周宁,远嫁日本,有双胞胎女儿田中华莲和田中悠树。

曾孙女:周璟馨,1985年生。

在台北长大,身高160厘米,体重43公斤,身材比较瘦小,给人的印象比较清新时尚。

鲁迅简介

鲁迅简介

鲁迅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且介亭杂文》等。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绍兴鲁迅纪念馆绍兴鲁迅纪念馆始建于1973年。

2003年初,为恢复鲁迅故里的传统风貌,与环境尺度不协调的陈列厅被拆除,恢复为周家新台门。

新建的纪念馆位于鲁迅故里东侧,它东接鲁迅祖居,西邻周家新台门,北毗朱家台门,南临东昌坊口,与寿家台门隔河相望。

绍兴鲁迅纪念馆,在市区都昌坊口。

包括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和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

鲁迅诞生在都昌坊口新台门周家,并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

我们小时候所学的课文《少年闰土》中鲁迅与闰土之间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辛亥革命前夕,鲁迅又回到故乡,先后在绍兴府中学堂、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担任教职。

他的光辉一生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是在绍兴度过的。

建国以后,鲁迅在绍兴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以及他留下的许多珍贵的文物资料,得到了珍重和保护,建立了纪念馆百草园百草园在鲁迅故居的后面,占地近2000平方米,原来是新台门周姓十来户人家共有的一个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谷。

这是鲁迅童年时代的乐园,常来玩耍嬉戏,品尝紫红的桑椹和酸甜的覆盆子,在矮矮的泥墙根一带捉蟋蟀、拔何首乌,夏天在园内纳凉,冬日在雪地上捕鸟雀。

鲁迅简介

鲁迅简介

人生格言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 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 3、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鲁迅·无题) 4、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鲁迅·无题) 5、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鲁迅.无题) 6、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答客诮) 7、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鲁迅题三义塔) 8、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鲁迅·悼杨铨) 9、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评《史记》)
伟大的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
中文名: 鲁迅) 中文名:周树人(鲁迅 鲁迅 别名: 别名:鲁迅,周樟寿,周豫才 国籍: 国籍:中国 民族: 民族:汉 出生地: 出生地:浙江绍兴 出生日期: 出生日期:1881年9月25日 逝世日期: 逝世日期:1936年1家,杂文 家,思想家 毕业院校: 毕业院校:南京路矿学 堂,仙台医学院 代表作品: 代表作品:《呐喊》 《彷徨》,《故事新编》 《狂人日记》《朝花夕 拾》 身高: 身高:161厘米 重要事件 :新文化运动 概况 鲁迅(1881.9.25— 1936.10.19),现代著 名思想家、文学家、革 命家。浙江绍兴人,原 名周树人,字豫山、豫 亭,后改名为豫才。
年轻时的鲁迅
鲁迅主要作品
字。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1000万字,其中著作600万字,辑校和书信400万 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 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 代表作有: 代表作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阿Q正传》等皆收于 《呐喊》中)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 散文诗集:《野草》《故乡》 论文集:《门外文谈》 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 编的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 学》《伪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 《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8部。

周树人简介

周树人简介

05
周树人的生平轶事与纪念
周树人的生平趣事与传闻
生平趣事
• 曾在江南水师学堂学习航海技术 • 曾在东京振武学堂学习陆军 • 曾在绍兴府中学堂任教
Hale Waihona Puke 传闻• 有关周树人与鲁迅的兄弟关系传闻 • 有关周树人与许寿裳的友谊传闻 • 有关周树人与陈独秀的同事关系传闻
周树人的纪念活动与遗址
纪念活动
• 周树人诞辰纪念日 • 周树人逝世纪念日 • 周树人作品诵读活动
现实主义文学观的影响
• 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 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 对世界文学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周树人的个性主义文学观
个性主义文学观
• 强调个性解放 • 崇尚自由、平等、博爱 • 倡导人文关怀
个性主义文学观的影响
• 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 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 对世界文学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周树人的其他文学创作及其影响
其他文学创作
• 诗歌创作 • 剧本创作 • 寓言创作
其他文学创作的影响
• 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 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 对世界文学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03
周树人的文学思想
周树人的现实主义文学观
现实主义文学观
• 深刻揭露社会黑暗 • 批判封建礼教 • 关注民生疾苦
周树人的文学作品对后世的影 响
• 对后世的影响 • 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 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 对世界文学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周树人的文学思想对后世的影 响
• 对后世的影响 • 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 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 对世界文学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文言文 周树人

文言文 周树人

文言文周树人
以下是一篇关于周树人的文言文:
《鲁迅赞》
周树人,生于清末,浙江绍兴人也。

家道中落,幼时多艰,而志存高远。

早年求学东瀛,学医以救国,后弃医从文,以笔为刃,与封建礼教、黑暗势力抗争。

树人之文,犀利冷峻,如刀如剑,直指人心。

其小说《狂人日记》、《阿Q 正传》等,皆为传世之作,暴露社会弊病,唤醒民族精神。

杂文更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针砭时弊,毫不留情。

树人之精神,独立自由,不屈不挠。

其思想之深邃,超越时代,对后世影响深远。

可谓中国现代文学之巨匠,民族精神之楷模。

赞曰:鲁迅之精神,如明灯高悬,照亮人心;其文章之力,如巨斧开山,劈开愚昧。

吾辈当承其志,扬其精神,为中华之复兴而努力。

周树人文学家的心灵之旅

周树人文学家的心灵之旅

周树人文学家的心灵之旅周树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邃的思想洞察力,为中国文化贡献了一部宝贵的瑰宝。

本文将从周树人的成长经历、文学成就以及思想影响等方面,探索他的心灵之旅。

一、成长经历周树人于1897年出生在一个农家,他的童年在乡村度过。

从小生活在农村的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农村生活有着深入的了解和体验。

这段成长经历为他日后创作的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独特的视角。

在十几岁时,周树人进入了国内一所知名学府,开始接触更广阔的世界。

在大学期间,他痴迷于文学、哲学和艺术,开始独立思考和探索。

这段经历为他日后成为一名文学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文学成就周树人在文学创作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他的作品以独特的笔触、深情的描摹以及对于人性的深入剖析而著称。

他的代表作之一,《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阿Q这个平民角色为主线,通过对其生活经历的叙述,展现了社会底层的困境和人性的复杂性。

作品中,周树人运用讽刺和自嘲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现实中阶级冲突和人性的虚伪。

《阿Q正传》的出版和影响使周树人成为中国文学领域中备受瞩目的作家之一。

另一部重要作品是《狂人日记》,这部短篇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了一个精神病患者的内心世界和思想历程。

作品中,周树人通过对疯狂与正常的边界模糊的讨论,探讨了人性的种种弱点和社会的种种不完美。

《狂人日记》凭借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思想深度,为周树人赢得了更广泛的声誉。

三、思想影响周树人是一位独立思考者,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因为他的思想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他的作品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现实的种种问题。

通过对农村和底层人民的真实描摹,周树人展示了社会中的不公和人性的弱点。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使读者深刻地反思社会现实,并思考如何改变。

周树人的思想深度和文学成就对当代文学和社会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启迪了许多后来的作家和思想家,激发了社会上的改革和进步的需求。

周作人的美文名词解释

周作人的美文名词解释

周作人的美文名词解释周作人(1898年-1974年),原名周树人,字作人,号空山,祖籍浙江淳安,生于苏州。

早年留学日本,先后就读于苏州第二中学和青岛大学。

他以文学才华和敏锐的思想而闻名于中国文坛,被尊称为“周老师”或“周校长”。

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内容丰富多样,笔触细腻,语言优美,深受读者喜爱,被誉为“美文之王”。

一、美文:卓越的文字表达艺术美文是指具有优美的文字、卓越的叙述技巧和深入的思想内涵的文学作品。

周作人的美文以散文为主,其文字流畅、简练,语言优美见长。

他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充满鲜明的形象感,打动读者的心灵。

他在作品中从生活的细节中发现美,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真挚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种独特的表达艺术使得周作人的美文作品充满了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二、名词解释:对人性的深入剖析周作人的美文作品中,常常对人性进行深入剖析。

他以旁观者的角度观察和思考人们的行为和内心,通过对人性的揭示,展现出真实而复杂的人类情感和思想。

他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举止,勾勒出人性的善恶、矛盾和追求,呈现了人性之光辉与黑暗的并存。

他对人性的剖析不仅触动人们深思,也让人们更加了解自己和他人,拥有更加宽容和理解的心态。

三、周作人的散文:追求真、善、美的人生态度周作人的美文作品中强调追求真、善、美的人生态度。

他试图通过自己对人性、生活和艺术的思考,探寻出一种对美的追求和信仰。

他倡导清新、自由、纯粹的心灵境界,主张在喧嚣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美好。

他用文字传递真善美的价值观,引领读者品味美好的生活,通过审美的方式提升人们的心灵境界。

他的散文作品中流露出积极向上、恢弘豪放的人生态度,鼓舞读者追求卓越、追逐梦想。

四、美文的影响与现实意义周作人的美文作品对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他的作品以优美而准确的语言表达,以深入而细腻的思想描绘,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典范之一。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富含着人文关怀和社会思考,有助于人们认识现实、规范行为、加强道德建设。

周树人的故事

周树人的故事

周树人的故事摘要:一、周树人简介二、周树人的文学成就1.鲁迅小说集2.鲁迅散文集3.鲁迅杂文集4.鲁迅学术著作三、周树人的思想观念1.启蒙思想2.民主与科学3.反对封建主义四、周树人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五、周树人名言摘录正文:周树人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周树人。

他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自幼聪颖过人,酷爱文学。

青年时期,他投身于民主与科学的启蒙事业,倡导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

周树人的文学成就举世瞩目。

他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面,批判了旧社会的腐朽。

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回忆录的形式,描绘了童年时光的点点滴滴,充满温馨和感慨。

此外,他还创作了大量的杂文,如《热风》、《且介亭杂文》等,深刻地剖析了社会现象,展示了他的敏锐洞察力和高超的讽刺艺术。

在思想上,周树人是一位启蒙者。

他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主义和迷信,主张民众觉醒,为国家进步注入新的活力。

他的许多观点和论述,如“救亡图存”、“国民性改造”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树人的文学成就和思想观念,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奠基人”,为新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周树人一生勤奋好学,留下了许多名言警句,如“人生的路上,真正的幸福是追求真理,真正的英雄是追求真理的人。

”“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劳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

”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追求真理、奋发向前。

总之,周树人是我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文学成就和思想观念深入人心,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树人

周树人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

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字豫山、豫亭。

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中年以后的鲁迅先生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在绍兴,周家算得上一门望族,做官经商且都不说,单是人丁的繁衍,就相当可观,所以到鲁迅出世的时候,周家已经分居三处,彼此照应,俨然是大户了。

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做过江西一个县的知县老爷,后来又到北京当上内阁中书,成为标准的京官。

绍兴城并不大,像周介孚这样既是翰林,又做京官的人,自然能赢得一般市民的敬畏。

周家门上那一钦点“翰林”的横匾,正明白无误地宣告了周家的特殊地位。

鲁迅真是幸运,他的人生长途的起点,就设在这样一处似乎距乐园相当近便的地方。

中国是个讲究父权的国家,独钟那种粗暴专横,将子女认为私产的父母。

你就是生在再富裕的家庭里,倘若遇上这样的父母,你的童年仍然会被糟蹋的。

鲁迅的运气如何呢?周介孚虽然脾气暴躁,有时候要打骂孩子,但在教鲁迅读书这件事上,却显得相当开通。

那时一般人家的孩子,开蒙总是直接就读四书五经,叫一个六岁的孩子天天去念"学而时习之",他会多么痛苦?周介孚却不这样,他让鲁迅先读历史,从《鉴略》开始,然后是《诗经》,再然后是《西游记》,都是选小孩子比较感兴趣的书。

即使读唐诗,也是先选白居易那些比较浅直的诗,然后再读李白和杜甫,这就大大减轻了鲁迅开蒙的苦闷。

祖母更是特别疼爱他,每每在夏天的夜晚,让鲁迅躺在大桂树下的小板桌上,摇着芭蕉扇,在习习的凉风中给他讲故事,什么猫是老虎的师父啦,什么许仙救白蛇啦,鲁迅直到晚年,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兴味和惬意。

周树人简介 (2)

周树人简介 (2)

周树人简介1. 周树人的生平周树人(1897年9月25日-1975年12月20日),原名周濂,字树人,四川奉节人,中国现代作家、诗人、教育家和革命家。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人物之一,被誉为“新月派”早期代表人物。

周树人于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

在大学期间,他热衷于文学创作,并与郭沫若、茅盾等人结为朋友。

在“新月派”形成之前,周树人的作品已显示出独立个性和才华。

周树人的文学创作涉及散文、小说、戏剧以及诗歌等多个领域,他的代表作品有《闰土传》、《鲁镇》和《希腊之梦》等。

他以真实的生活题材和细腻的艺术手法,刻画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与希望,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文学创作,周树人还积极参与国内外的社会运动和政治活动。

他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之一,曾担任过抗日战争期间的中共地下党组织负责人。

他还积极参与爱国救亡运动,并担任过北伐战争期间的南京临时政府的官员。

2. 周树人的文学成就周树人的创作风格独特,具有较强的个人特色。

他倡导文学艺术应该与社会现实相结合,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描写来表达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批判。

他的作品通常以真实的背景和细腻的情感来打动读者,深入人心。

在《闰土传》中,周树人以自己的家庭为原型,写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生活和命运。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活逼真,故事情节曲折动人。

他通过对家族传统与现实社会的冲突,抨击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性,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鲁镇》是周树人的又一力作,小说以农民为主角,写了一个小镇上贫苦农民的生活和命运。

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剥削,呼吁人们反对封建制度,争取自由和平等。

周树人的诗歌作品也充满激情和思想性,他的诗歌将个人情感与社会关怀融为一体。

他的诗歌常以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为表现对象,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社会的批判。

3. 周树人的教育理念和贡献周树人在教育领域也有重要的贡献。

他主张教育应该立足于人民的实际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周树人 介绍简介-周树人 简历-周树人 作品,名人故事

周树人     介绍简介-周树人     简历-周树人     作品,名人故事

精心整理周树人介绍简介-周树人简历-周树人作品,名人故事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

在这一生中他写了小说,散文,杂文.鲁迅出身于没落的士大夫家庭。

1898年到南京求学,先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月191898年他1902神。

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阿Q正传》。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

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

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

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奔流》、、后,,集》。

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

小说《祝福》、《阿Q 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鲁迅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曾因为母亲的安排娶朱安为妻,但朱安其貌不扬,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思想很陈旧,鲁迅的家乡绍兴有一种风气,看不起离婚的女人,鲁迅心善,不想让朱安沦落到如此地步,只好借出去工作为由,离开了朱安,后另娶了许广平,1929年于上海生下了周海婴。

周树人说话风格

周树人说话风格

周树人(鲁迅)的说话风格特点如下:
1. 直截了当:周树人的语言直接而犀利,往往一针见血,直指问题本质。

2. 深刻犀利:他的语言充满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见解,往往能够一语中的,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真相。

3. 富有讽刺和批评性:周树人的语言常常带有讽刺和批评的色彩,对社会现象进行犀利的批判和揭露。

4. 活泼生动:他的语言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活泼,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5. 简洁明快:周树人的语言简洁明了,言简意赅,易于理解,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总之,周树人(鲁迅)的说话风格以其深刻犀利、富有讽刺和批评性、活泼生动、简洁明快等特点著称,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树人的散文

周树人的散文

周树人的散文一、《光辉岁月》《光辉岁月》是周树人的一篇散文,通过对岁月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的感慨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文章开篇即以光辉的岁月作为比喻,形容岁月的流逝如同阳光一样灿烂而美好。

接着,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到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中,这些故事或让人动容、或让人思索,展现了人生百态和生活的真实性。

最后,周树人以“岁月无声,光辉不灭”的结尾,表达了对时间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视。

二、《在那遥远的地方》《在那遥远的地方》是周树人的另一篇散文,通过对乡村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文章以“那遥远的地方”作为引子,引发读者对故乡的遥远和渴望的情感。

接着,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的田园风光、乡村生活和乡亲们的情感世界,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而美好的地方。

最后,周树人通过对乡村文化的思考,呼吁人们要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不忘乡愁。

三、《看见》四、《一个人的朝圣》《一个人的朝圣》是周树人的一篇散文,通过对一个人的心灵之旅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内心世界的追求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文章以一个人的朝圣为主题,描述了一个人独自踏上心灵之旅的旅程。

在旅途中,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内心感受的表达,展现了一个人与自然、与内心的对话和交流。

在朝圣的过程中,作者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最终领悟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整篇文章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引发了读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内心的反思。

通过以上的几篇散文,我们可以看到周树人作品中所体现的丰富的思想和瑰丽的语言风格。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描绘了生活的点滴细节,展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社会的复杂性。

他以瑰丽的语言和深邃的思考,表达了对时间、故乡、现实世界和内心世界的思索和感悟。

周树人的散文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人的影响深远,他的作品也是我们思考人生和世界的重要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

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字豫山、豫亭。

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中文名: 周树人别名: 原名树人,又名樟寿,后改名豫才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 出生日期: 1881年9月25日 逝世日期:1936年10月19日 职业: 文学家,思想家,评论家 毕业院校: 南京路矿学堂,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主要成就: 领导新文化运动代表作品: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朝花夕拾》身高: 161厘米重要事件 : 新文化运动鲁迅作品集论文和讲义 ▪ 坟▪ 中国小说史略 ▪ 汉文学史纲要杂文集 ▪ 热风 ▪ 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 而已集 ▪ 三闲集 ▪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 ▪ 伪自由书 ▪ 准风月谈 ▪ 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 ▪ 且介亭杂文二集 ▪ 且介亭杂文末编诗文集 ▪ 集外集 ▪ 集外集拾遗▪ 集外集拾遗补篇小说集 ▪ 呐喊 ▪ 彷徨▪ 故事新编散文诗集 ▪ 野草回忆录 ▪ 朝花夕拾其他作品 ▪ 鲁迅自然科学论著 ▪ 古籍序跋集 ▪ 译文序跋集 ▪ 两地书目录鲁迅生平人物经历弃医从文小说创作杂文创作发起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病逝上海主要作品大事年表人物名言诗句言论家庭情况出生情况家庭背景家庭成员人物评价名人评价臧克家《有的人》社会荣誉鲁迅故居在线观看贴吧相册鲁迅生平人物经历弃医从文小说创作杂文创作发起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病逝上海主要作品大事年表人物名言诗句言论家庭情况出生情况家庭背景家庭成员人物评价名人评价臧克家《有的人》社会荣誉鲁迅故居在线观看贴吧相册展开编辑本段鲁迅生平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他一生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1881年9月25日出生。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02年考取留日官费生,赴日本进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

1904年,入仙台医科专门学校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鲁迅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三味书屋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

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

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

193鲁迅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

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坟》、《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

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

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

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语、日语、俄语、西班牙语、法语、德语、阿拉伯语、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编辑本段人物经历青年时期的鲁迅求学时期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作官的道路。

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友”(俗称“师爷”),倘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

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

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

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借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

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

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

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

《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著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

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

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

鲁迅先生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

1902年,他鲁迅先生画像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

他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

弃医从文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

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

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

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59.3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

有一次,一场电影中,鲁迅看到众多的“体格强壮,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在淡然地围观被当作俄国侦探处死的同胞。

鲁迅受到极大的打击,这时他已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

于是他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

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但是,鲁迅的思想不但为当时大多数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响应。

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

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

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

这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

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混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

五四运动之后,他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

在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小说创作鲁迅先生画像1918年5月15日,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它奠定了新文化运动(1919),推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

这篇小说,大胆揭露了人吃人的封建理念,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

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

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

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祥林嫂、爱心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

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

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是合理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

在《孔乙己》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

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鲁迅爱他们,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拥有做人的原则。

在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先生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阿Q正传(12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