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课程设计及其取向完整版
第四章 课程与教学的开发和设计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二、课程设计的取向
课程设计的三大基础——学科、学生、社会
(一)学科中心设计 (二)学习者中心设计 (三)问题中心中心设计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三、课程设计:目标的确立
(一)确立目标的要求:
1.范围 2.有效性 3.可行性 4.相容性 5.明确性 6.通俗性
(二)课程目标的叙写形式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第四章 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第一节 课程开发 第二节 课程设计及其取向 第三节 教学设计及其模式
第一节
课程开发
精品课程 《课程是指使课程的功能适应文化、社会、科学及人际关系需求的持续不
断地决定课程、改进课程的活动和过程。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由来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持续、动态、逐步完善的过程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与过程
1.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 4个不同角度划分 2.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
(1)分析情况 (2)制定目标 (3)确立方案 (4)理解并实施 (5)评价及修订
(四)校本课程的开发:支持与困难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第二节 课程设计及其取向
一、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 (一)课程设计
是指课程的实质性结构、课程基本要素的性质,以 及这些要互的组织形式或安排。
(二)课程开发
是决定、改进课程的整个活动和过程,包括确定课 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等阶 段。
(一)教学设计的特点
1.基本方法是系统方法 2.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是一个学习过程 4.关注“教”转向关注“学” 5. 创造性
(二)影响教学设计的因素
第二章幼儿园课程开发模式
和可操作性
第二章·第一节
一、 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
6、目标模式对幼儿园课程开发的影响
缺陷: (1)课程目标是由课程编制者确定的,往往难以与发
展中的儿童相适应。
(2)容易忽略那些难以转化为行为的方面。 (3)课程目标强调细化,与学前儿童整体地学习知识 和获得经验的学习方式之间存在距离。 (4)课程评价重结果,不重过程。
目标模式是以对社会有实用价值的目标作为课程开
发的基础和核心,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组织和评价学
习经验的课程编制模式。 3.哲学基础: 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
第二章·第一节
一、 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
4、方法论:
目标模式依据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从 行为目标的确定,到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再到课程的评价,构成了目标模式的经典性 程序,特别是行为目标的确立成为目标模式 的逻辑起点。
目标
兴趣、需 要和经验
1、幼儿刚入园,需要 熟悉了解情况,建立安 全感信任感 2、帮助幼儿适应 幼儿园的生活,情 绪安定地参与活动
内容、材 料
活
动
3、班级环境、 教师、同伴、 玩具等 4、组织幼儿认识 新同伴;体会群体 游戏的快乐;老师 和孩子建立亲密关 系,让孩子感到老 师喜欢自己
第二章·第一节
三、幼儿园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
(三)从现有的材料、内容、问题出发 兴趣、需要 和经验
目标
内容、材料
1、有一个电 视机箱子
活
动
2、有的幼儿不爱在大 家面前讲话,但所有的 孩子都对电视明星和节 目主持人感兴趣 3、促使幼儿大胆 讲话、态度大方
课程设计的三大取向
课程设计的三大取向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课程设计的三大取向:认知取向、行为取向和情感取向。
2. 学生能够通过实例分析,了解各个取向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3. 学生能够掌握不同取向下的教学策略和评估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运用三大取向进行课程设计的能力,能结合实际教学情境制定教学目标和计划。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课程案例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优化教学效果。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个符合三大取向的课程设计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养成积极主动参与课程设计的习惯,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 学生在课程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学生能够关注教育改革动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学科教学法课程,旨在帮助教师了解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为小学教育专业大三学生,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对教学设计有一定了解,但尚未系统掌握课程设计的三大取向。
教学要求:1. 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程设计的三大取向。
2.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析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 注重培养学生的教育情感和职业道德,使其成为具有专业素养的教育工作者。
二、教学内容1. 认知取向教学内容的安排:- 理论知识:介绍认知取向的定义、特点和教学策略。
-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实例,分析认知取向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 实践操作: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认知取向的教学方法。
2. 行为取向教学内容的安排:- 理论知识:讲解行为取向的定义、关键要素和教学策略。
- 案例分析:分析行为取向在课程设计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与局限。
- 实践操作: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运用行为取向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计。
3. 情感取向教学内容的安排:- 理论知识:阐述情感取向的含义、价值及其在课程设计中的作用。
学前教育幼儿园课程概论
式、实现过程原则为依据。
(三)对过程模式的评价
儿童观——强调学习是一个学习者主动参与、探 究和建构的过程,彰显了学习者的主体性。
教师观——教师作为研究者出现,主体性得到尊 重和漳显。
教育观——主张教育要关注具有内在价值的活动, 强调教育是一种开放的过程。
对定义的解析:
1.幼儿园课程是“活动” 用活动解释课程的优越之处: (1)有利于改变课程工作者的视角,促使
他们同时注意问题的两个方面:学习对 象(教学内容)和学习主体(学生);
(2)活动自身是一种存在方式,教师看得 见,也比较容易把握和控制;
(3)活动一词更能反映幼儿学习的本质和 特点,因而也更适合于解释幼儿园课程。
三、以课程功能来分类 的课程类型
这是美国斯坦福大学艾斯纳教授的分类。 1.显性课程 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
程。 2.隐性课程 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
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3.悬缺课程 学校该提供却没有提供的学习经验,是存在
于理想的课程和实际的课程之间的流失的课 程。
一般包括: (一)生活情境设计(P29) (二)核心设计(P30)
思考题
1.名词:课程设计 2.幼儿园课程开发模式有哪些? 3.简述“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经典目
标模式原理)。 4.过程模式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5.按照价值取向的不同,课程设计有哪几
种基本的取向?各自包括的具体设计有 哪些?
第三章 幼儿园课程目标
教育目的 具体化 教育目标 具体化 课程目标
二、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基本取 向
根据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的见解,我 们把课程目标取向分为四种类型:
幼儿园课程概论(第二章开发模式与设计取向)
二、学习者中心取向
始见于18世纪卢梭的教育思想。从强调 学科内容的传统转变为强调儿童的需要 和兴趣。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杜威 都强调儿童中心取向。主要包括以下几 种设计: (一)经验中心设计(P31) (二)人本主义设计(P31) (三)开放教室设计(P32)
三、问题中心取向
重点是关于个人和社会生存的问题,从 社会问题及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出 发,因此内容经常是跨领域的。 一般包括: (一)生活情境设计(P33) (二)核心设计(P33)
第二节 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取向*
课程设计:课程的实质性结构、课程基 本要素的性质以及这些要素的组织形式 或安排。 课程的实质性结构:学习者、教师、内 容 课程的基本要素
一、学科中心取向
学科中心设计是最流行、使用最广泛的 课程设计,强调以知识为中心设计课程, 包括的具体类型在所有设计中最多,其 中最基本的形式包括三种。 (一)科目设计(P30) (二)学术性学科设计(P30) (三)广域设计(P31)
你认为知识是什么? 你认为目标明晰化好吗?
目标模式
评价
内容
目标
实施
过程模式
评价
目标
实施
内容
(二) 过程模式的设计流程:
(1)设定一般目标
(2)实施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 (3)论述、反思
(4)评价教学活动引起的结果
(三)过程模式的基本内容
1.以过程为焦点 卢梭“回归儿童的本性” 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
记忆生活中的安全标识 理解“礼貌”的含义 能够接受游戏中的等待 形成乐于助人的好品格 能够辨认红、黄、蓝 能听信号爬 会唱3/4拍歌曲 能用标准的普通话在同伴面前大胆说出 自己想说的事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全】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及习题集第一部分:三本教材的比较三本教材: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 2000年2、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 2004年小结: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基本包含了张华的《课程与教学论》中的所有知识点,并在他的基础上新增了课程与教学政策,更加详细的阐述了课程实施的取向、模式和影响因素,对于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这一块钟启泉在书中对当代中外的改革分开进行了详细阐述。
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与其他两个作者还有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书每章的开头该章内容的结构图,便于读者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和框架;书中每一小结后都有一个相关的案例,供读者阅读和参考。
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结构清晰,第一章是概论,第二、三、四章是课程论的内容,第五至十三章都是教学论的内容。
与张华和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相比较,他的书新增内容有校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管理。
王本陆的《课程与教学论》最大的特点是每一章都是由一个问题情境来引出该章的主题,每一章的开头也都会列出本章学习目标,每一章的结尾都有小结、阅读导航和扩展学习三个部分,其书后还附有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条目式教案示例、卡片式教案示例、表格式教案示例。
第二部分:《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选用教材:张华着《课程与教学论》2000年版)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本章复习建议: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
从历年的真题来看,要练习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1918年,美国着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截至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建立起来。
幼儿园课程概论(第二章开发模式与设计取向)【可修改文字】
你认为知识是什么? 你认为目标明晰化好吗?
目标模式
评价
目标
内容
实施
过程模式
评价
实施
目标
内容
(二) 过程模式的设计流程:
(1)设定一般目标 (2)实施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 (3)论述、反思 (4)评价教学活动引起的结果
(三)过程模式的基本内容
1.以过程为焦点 卢梭“回归儿童的本性” 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
自己想说的事
如何选择学习经验
◆ 学生有机会去实践的经验; ◆ 使学生实践后能获得满足和强化的经验; ◆ 学生力所能及的经验。
组织经验
连续性:对于重要的目标,要让学生有机会 反复接触;
顺序性:是后学的经验建立在前面学习的基 础上;
整合性:课程经验横向联系。
课程评价
评价的目的在于检查课程的实际效 果与预期的教育目标之间的差距。
分析,从而确定目标,编制课程。 查特斯:分析成人活动得出课程的目标,把理想
也视为课程的有机组成,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
博、查 理论的局限性:
基于“活动分析”、“工作分析”的课 程开发过程仿似工厂产品的开发,相当 机械,把学校当成工厂,把学生视为有 待加工的原料;忽视儿童需要。
泰勒原理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论专家、评价 理论专家,“现代课程论之父”、“当 代教育评价之父”。
验)? 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评价
教育计划)?
课程开发程序
课程目标的确定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课程实施 课程评价
泰勒课程开发模型
社会
哲学
学科专家
来源
尝试性目标
筛子
学习者
心理学
精确目标
课程设计四种取向
课程设计四种取向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知识,理解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高学生的XX技能,培养学生的XX情感和价值观。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了解XX学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3.学会应用XX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XX方法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2.能够进行XX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3.能够有效表达和交流XX学科的相关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对XX学科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发展历程和现状、应用XX方法解决问题等方面。
具体的教学大纲安排如下:1.第一章: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节1.1:XX概念的定义和内涵–节1.2:XX原理的表述和解释2.第二章:XX学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节2.1:XX学科的历史发展–节2.2:XX学科的现状和趋势3.第三章:应用XX方法解决问题–节3.1:XX方法的基本步骤–节3.2:XX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案例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阐述,系统地传授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XX学科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学会将XX学科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让学生亲身体验和验证XX学科的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的XX学科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第二章 幼儿园课程开发模式
(2)强调目标的行为导向,要求确立明确、可以
测量的外显性行为目标。 (3)目标模式把一般的、宽泛的教育目的分解成 具体的行为目标,形成目标体系,以便课程实施。
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对幼儿园课 程的开发有什么启示?
第二章·第一节
一、 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
6、目标模式对幼儿园课程开发的影响 • 可取之处:
过程模式的目标与目标模式的目标之间的本质区别:
过程模式的目标只是总体教育过程的一般性的、宽泛的
目标。过程目标中的目标具有以下特征:
•反对设立具体的行为目标 •这些目标不构成评价的主要依据; •这些目标是非行为性的,使教师明确教育过程中内在的 价值标准及总体要求,而不是课程实施后的某些预期结 果。
第二章·第一节
学习过程是个体能动地与外界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
注重内在的、整体关联性认知结构的生成。
过程模式的逻辑起点是内容的选择,强调知识、活动
的内在价值。其设计程序如下:
过程模式的设计程序
设定一般性目标
实施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
评价教学活动引起的结果
过程模式中设定的目标与目标模式 中需要设定的目标有何区别 ?
二、 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
5、过程模式的特点
(1)课程设计看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2)学习不是直线式的、被动的反应过程,而是一个主动 参与和探究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实现儿童多方面的发展。 (3)教师应当是课程方案的设计者、研究者,在课程评价 中,教师应是诊断者 (4)形成性评价是改进课程、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5)目标是重要的,课程应该确定的是“一般性的目标” 或“总目的”。
第二节
幼儿园课程设计取向
学科中心取向
学习者中心取向 问题中心取向
课程设计的三种取向及评价
课程设计的三种取向及评价
在教育课程设计中,存在着不同的取向,这些取向影响了教育教学的目标和实施方式。
本文将介绍课程设计的三种取向及其评价。
一、学生中心取向
学生中心取向是指将学生放在课程设计的中心地位,以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为目标。
这种取向强调发现学生的优点和潜能,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评价方式主要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
二、社会认知取向
社会认知取向是指将社会认知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强调学生应掌握社会经验和技能,以实现社会化的目标。
这种取向要求教育者将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社交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方式主要包括项目评价、表现评价和反思评价。
三、教师中心取向
教师中心取向是指将教师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以教师的掌控和管理为主要手段,强调知识传授和考核。
这种取向强调教师的角色和作用,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和决策者。
评价方式主要包括考试评价、作业评价和教师评价。
总体来说,课程设计的取向会影响教育教学的目标和实施方式。
根据教育者的不同需求和教学目标,可以选择不同的课程设计取向。
同时,对于不同的取向,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以实现教育教学的
有效性和效果。
幼儿园课程设计取向
三、 问 题 中 心 取 向
(一)生活情境设计
1.哲学基础:改造主义 2.代表人物:斯宾塞 3. 具体理念 : 关注学习中解决问 题的程序;运用经验对基本生活 领域进行分析;跨学科;以学生 关心的事和社会紧迫的问题为起 点
补充:存在主义
• 存在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以强调个 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 • 代表人物有尼采、叔本华、雅斯贝尔斯、萨特和阿 尔伯特· 加缪等。 • 萨特的格言:“存在先于本质”,即除了人的生存 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道德和灵 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没有义务遵守某 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人有选择的自由。要评价 一个人,要评价他的所作所为,而不是评价他是个 什么人物,因为一个人是由他的行动来定义的。存 在主义否认神或其它任何预先定义的规则的存在。
二、 学 习 者 中 心 取 向
(三)开放教室设计
允许学生根据需要和兴趣,自 由组合,采用不同学习内容、 方式和进度,开展个性化活动。 教学无固定结构。
三、 问 题 中 心 取 向
寻找学科中心设计、学习者中 心的平衡 关注个人和社会生存的问题
三、 问 题 中 心 取 向
(二)核心设计
1. 哲学基础:进步主义、改造主 义 2.代表人物:福恩斯、博辛 3. 具体理念 : 将社会生活中困扰 人的问题作为核心,其他科目围 绕核心设计,共同服务于问题解 决。
(一)经验中心设计
1.哲学基础:进步主义 2.代表人物:杜威、拉格、舒梅 克 3.具体理念:根据儿童兴趣组织 学校教育,教育即经验的改组与 改造
二、 学 习 者 中 心 取 向
(二)人本主义设计
1.哲学基础:改造主义、存在主义 2.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3.具体理念:强调个人的潜能,强 调发展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人 际交往技巧,以人的全面发展为 目的,将情感领域与认知领域结 合。
课程设计知识取向
课程设计知识取向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第二章“生物的细胞结构”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包括细胞的基本组成、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器的类型和作用,以及细胞代谢的基本过程。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描述细胞的各个组成部分,解释细胞膜的选择性通透性,列举主要细胞器及其功能,以及概述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技能目标则强调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生物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能够认识到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激发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将严格按照教材的章节安排进行,第一节课将重点讲解细胞的基本组成,包括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第二节课深入探讨细胞器的类型和作用,通过实例分析各细胞器的功能及其在细胞代谢中的角色;第三节课结合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细胞呼吸的过程,并学会通过实验数据分析结果;第四节课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如在讲解细胞膜结构时,将运用讲授法和图解法相结合,直观生动地展示细胞膜的组成和功能;在讲解细胞器时,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生物现象,让学生深入理解细胞器的功能;在实验环节,将采用实验法和讨论法,鼓励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思考,并通过讨论交流心得,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准备将充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
教材和参考书将作为基本资源,辅助以多媒体资料,如细胞结构动画、实验操作视频等,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此外,还将准备相关的实验设备和材料,确保实验环节的顺利进行。
在课程进行过程中,还将利用网络资源,如学术期刊、在线课程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和视野。
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学生的平时表现、作业、小测验和期末考试。
课程设计儿童取向
课程设计儿童取向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XX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维度: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熟练掌握XX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概念,理解XX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XX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XX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具备XX技能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对XX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XX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概念,理解XX学科的基本原理。
2.XX学科的方法和技术:通过实验和实践,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XX学科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使学生了解XX学科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XX学科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XX学科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方法和技术。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选择权威的XX学科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4.实验设备: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保障学生的实践操作机会。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
评估方式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课程设计的取向
课程设计的取向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章节“课程设计的取向”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理解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掌握如何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具备运用课程设计原理和方法,独立设计适合本年级、本学科的教学活动的能力;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的态度;引导学生认识到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培养其负责任、严谨的教学态度。
针对课程性质,本章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在理解课程设计原理的基础上,能够将其运用于实际教学活动中。
针对学生特点,本章节内容注重启发性和实用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教学要求方面,本章节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期望学生能够达到以下具体学习成果:1. 理解并掌握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2. 能够根据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制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设计教学活动,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优化和调整;4. 培养学生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热爱,形成积极主动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依据课程目标,选择以下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1. 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包括课程设计的定义、类型及作用;2. 课程设计的原则:涵盖系统性、科学性、实践性、创新性原则;3. 课程设计的方法:介绍目标导向法、过程导向法、学生导向法等;4. 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的关系:分析学科核心素养在课程目标制定中的作用;5. 教学目标制定:如何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和学情分析,制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6. 教学活动设计:包括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设计;7. 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明确教材章节,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确保教学内容有序进行。
简述课程设计的取向
简述课程设计的取向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对XX学科的兴趣和认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态度。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了解XX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3.熟悉XX学科的相关学科和跨学科知识。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3.具备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对XX学科感兴趣,有持续学习的动力;2.树立科学态度,具备批判性思维;3.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和环境问题。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实际应用案例。
教学大纲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安排:1.第一部分: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学科的历史背景、基本概念、核心原理等;2.第二部分:XX学科的方法和技术,包括常用的研究方法、技术手段、数据分析等;3.第三部分:XX学科的应用案例,包括实际问题解决、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
具体的教学内容将结合教材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目标,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教学方法的选择将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进行灵活运用和调整。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参考资料;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面;3.多媒体资料:制作或收集相关的多媒体资料,如课件、视频、音频等,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4.实验设备:准备必要的实验设备,让学生能够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课程设计及其取
向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第二节。
课程设计及其取向
一。
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
(一)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指课程的实质性结构,要素(目标、内容、方法及评价)的性质,以及这些要素的组织形式或安排。
---------------------结构,设计,要素,组织,安排
课程设计是指拟定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
----------设计组织各种要素。
(二)课程开发
“开发”是意味着发展、形成,是一个不断形成的过程。
“课程开发”是形成,实施,评价和改变课程的方式和方法,也就是我们强调的它是一种决定课程,改进课程的活动,过程,其中包括了课程设计以及设计的背景。
“课程开发“指使课程的功能适应文化,社会,科学及人际关系需求的持续不断的决定课程,改进课程的活动和过程。
--------对课程进行改革开发的过程
指决定课程的过程以及作决定时所依据的各种思想取向。
------也就是一开始进行课程开发时要先树立一种怎样的思想和价值观
二。
课程设计的取向
传统课程设计取向:
学科中心,社会中心,儿童中心
现代课程设计取向
学术理性主义,认知发展,人本主义,社会重建主义,科技取向。
(一)学科中心设计
1.学科中心设计的发展
学科中心设计强调从科学门类及分科知识体系出发,以知识为中心设计课程。
---知识
2.学科中心设计的基本形式
学科中心设计存在3种最基本的形式:科目设计,学科设计,大范围(广域)设计
(二)学习者中心设计
1.学习者中心设计的发展
学习者中心设计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目的,使课程适应学习者,而非学习者适应课程-----------学生的个性发展,兴趣,需要,适应
2.学习者中心设计的基本形式
“活动——经验”设计,开放教室设计,人本主义设计,激进设计等,这些设计的中心都是学习者,且都强调自主,自由,尊重,活动等等
(三)问题中心设计
1.问题中心设计的涵义
问题中心设计是对学科中心设计和学习者中心设计的进一步改进。
其重点是关于个人和社会生存的问题,既强调内容又强调学习者的发展。
课程的水平组织由所学习问题领域的范围和分类来确定。
---------------------解决社会的问题
2.问题中心设计的基本形式
两种形式:
(1)生活领域设计,解决生活领域的问题
(2)核心设计解决现代世界中所面临的社会的问题。
三。
课程设计:目标的确定
制定课程目标时,主要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范围
(二)有效性
(三)可行性
(四)相容性
(五)明确性
(六)通俗性
四。
课程设计:内容的选择
在选择课程内容时,除了要考虑到与目标的相关性之外,还要考虑到其他的方面
(一)内容的基础性和有效性---------什么是有效性呢---第一种
(二)内容要适应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第二种
(三)内容与社会现实的一致性-----第三种
一、选择题
1.确立课程目标要综合考虑()。
A:学生B:社会C:学科D:教师
2.课程开发的结果主要是基本政策,包括课程宗旨、课程性质、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的指导原则等。
这属于()课程开发
A宏观层次B中观层次C微观层次
3.___的课程设计注重儿童自身的兴趣需要。
( )。
A.社会改造主义B.人本主义C.进步主义D.结构主义
4.依据教学设计理论基础和基本取向的差异,可分为三类教学设计的模式:
A行为主义教学设计模式B人本主义教学设计模式
C认知主义教学设计模式D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
5.经典的课程开发模式是()
A、目标模式
B、过程模式
C、惠勒模式D.情景模式
6.学科中心设计的基本形式是___。
()
A.科目设计、学科设计、大范围B.活动-经验、开放教室、人本主义
C.生活领域设计、核心设计D.激进设计、科目设计
二、名词解释
课程开发课程设计目标模式过程模式
三、简答
1.比较课程开发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的理念与应用。
2.说明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并谈一谈自己的观点。
3.简述泰勒提出的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
4.评价不同的课程设计取向。
5.你认为应如何进行课程设计。
四、论述
1.试评述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
2.学习课程开发与设计有何意义你认为现行小学语文课程的开发模式是什么课程设计取向有何特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