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七章 微生物的感染与致病-1

合集下载

细菌各论重点

细菌各论重点

第一章革兰氏阳性球菌——————葡萄球菌属G+·人源菌株含SPA,能与多种哺乳动物IgG Fc片段非特异性结合。

·毒力因子主要包括酶和毒素,可引起两类疾病:侵袭性疾病:主要引起化脓性炎症。

通过各种途径侵入机体,导致皮肤或器官的多种感染,甚至败血症。

毒素性疾病:由葡萄球菌产生的外毒素引起。

1.α毒素:损伤细胞膜的毒素,对多种哺乳动物红细胞有溶血作用,对白细胞、血小板、肝细胞等均有损伤作用。

2.肠毒素:按抗原性不同,分为A、B、C1、C2、C3、D和E 7个血清型,均可引起急性胃肠炎即呕吐为主要症状的食物中毒。

3. 凝结酶:能使含有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集的酶类物质。

有助于致病菌株抵御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

①游离凝结酶:使液态纤维蛋白原变成固态纤维蛋白。

②结合凝结酶:使纤维蛋白原与菌体交联而致细菌凝结。

4.耐热核酸酶、纤维蛋白溶酶、透明质酸酶等:利于细菌蔓延。

·微生物学诊断:1.标本的采集:化脓性病灶采取脓汁、渗出液;败血症采取血液;脑膜炎采取脑脊液;食物中毒则分离采集剩余的食物、呕吐物和粪便。

2.直接涂片检查:直接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

3.分离培养: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血平板上生长更佳,致病菌株溶血;高度耐盐,能在高盐培养基上生长。

4.细菌鉴定:①产生凝结酶和耐热核酸酶②产生金黄色色素,有溶血性③分解葡、乳、麦、蔗糖,产酸不产气,致病菌株能分解甘露醇。

——————链球菌属G+·兰氏分群法:用温热的稀盐酸浸出C抗原(群特异性抗原),与特异性血清作沉淀反应,将链球菌分为20个血清群(A-V,缺I和J)。

同群链球菌间,因表面蛋白质抗原不同,又分不同型。

·按照溶血现象分类①α型溶血性链球菌:菌落周围有不透明绿色溶血环。

多为条件性致病菌。

②β型溶血性链球菌:菌落周围形成彻低透明的无色的溶血环。

致病力强。

③γ型链球菌:不产生溶血素,菌落周围无溶血环,也称为不溶血性链球菌。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类别:必修课编号: 50101164 学时:72(45+27)主编姓名:晏辉钧单位:中山医学院职称:讲师主审姓名:江丽芳单位:中山医学院职称:教授授课对象:本科学生专业:医学类各专业年级:二年级编写日期:2005年9月一、教学目标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

它是一门与临床医学和感染性疾病密切联系的基础学科。

根据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七年一贯,本硕融通,较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原则,紧紧围绕培养未来高级临床医师的目标,本课程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临床医学各科的感染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等奠定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有助于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

与五年制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比较,应处理好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新一点、精一点、深一点”的特色。

1. 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1) 了解病原微生物学分类、基本形态结构以及与功能、诊断的相互关系(2) 掌握病原微生物致病作用和引起的免疫学反应(3) 掌握预防和控制病原微生物流行和传播的原则2. 智能培养:(1) 自学能力的培养:课堂上讲授重点、难点,结合课本每个章节后列出的热点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有关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现将主要的有关参考书籍、资料等列于其后:期刊:如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病毒学分册、传染病和流行病学分册、免疫学分册等)书籍:闻玉梅主编的《现代医学微生物学》等(2) 思维能力:突出讲课的层次和思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以及防治感染性疾病的原理,引导学生将基本理论与病原学诊断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病例引导的方式,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七章-食品中常见微生物-细菌全文

第七章-食品中常见微生物-细菌全文

Micrococcus
2. Staphylococcus(葡萄球菌)
z 球形,0.5-1μm,单在、成对、或葡萄状,无 运动性,嗜温,兼性厌氧,在10%NaCl中生长 z Staphylococcus aureus 经常引起食源性疾病
z S. carnosus(肉葡萄球菌)用作加工一些发酵香
肠。人、动物、和鸟类皮肤。
Psychrobacter
(二) 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菌
1. Escherichia(埃希氏菌属)
z 直杆状,1×4μm,运动或不运动,嗜温,发 现于人、温血动物和鸟类肠道内容物 z 许多株无致病性,但一些引起人和动物发病, 引起食源性疾病 z 是食品卫生的指示菌(理论上无致病性),用 于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 z 重要的种:Escherichia coli
细胞内革兰氏-阳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李氏杆菌
3. Bifidobacterium(双岐杆菌)
z 不同形状的杆状,单在或成链,V形或星形,不运 动,嗜温,厌氧 z 代谢碳水化合物为乳酸和乙酰acetate z 发现于人、动物、和鸟类的肠道 z 有的用作益生菌。(B. bifidum双歧双歧杆菌, B.
Escherichia coli
2. Proteus(变形杆菌属)
z 直、小杆菌,0.5×1.5μm,高运动性,在琼脂 培养基上形成扩散生长 z 人、动物肠道和环境 z 许多与食品腐败有关 z 种:Proteus vulgaris(普通变形杆菌)
Proteus vulgaris
3. Salmonella(沙门氏菌属)
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 of Lactococcus lactis subsp. "diacetylactis" growing in pairs of ovoid cells.

微生物学复习题Doc1-03

微生物学复习题Doc1-03

绪论1什么是微生物,它包括哪些类群?2简述微生物的生物学特征,并举例说明。

3为什么可把列文虎克称为“微生物学先躯者”,巴斯德称为“微生物学的真正奠基人”, 科赫称为“细菌学奠基人”?4科赫在微生物学研究方法和病因论方面有何贡献?5 什么是微生物学?学习微生物学的任务是什么?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1 什么是革兰氏染色?其原理是什么?2 比较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成分和构造。

3 细菌的细胞结构包括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试说明这些结构及其生理功能。

4 什么是菌落?怎样识别细菌和放线菌的菌落?5名词解释:磷壁酸,LPS,基内菌丝,芽孢,质粒,缺壁细胞,原生质体,原生质球,支原体,L型细菌6 根据外表特征,原核生物分为哪六种类型?第二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1.试列表比较各种真菌孢子类型、主要特点和代表种属。

P62表2-52.试述酵母菌的形态和繁殖方式。

(繁殖方式见P55页)3.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四大类微生物的细胞形态和菌落特征。

P63表2-6 4试比较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区别。

P46表2-15 名词解释真核微生物霉菌蕈菌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1 名词解释病毒亚病毒因子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卫星病毒卫星RNA 包涵体空斑枯斑噬菌斑溶源性溶源菌温和噬菌体病毒: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其本质是一种只含DNA或RNA遗传因子,它们能以感染态和非感染态两种状态存在。

噬菌斑:噬菌斑是指在宿主细菌的菌苔上,噬菌体使菌体裂解而形成的空斑。

2 什么叫烈性噬菌体,简述其裂解性生活史。

3 什么是效价,简述测定噬菌体效价的双层平板法。

4 什么是一步生长曲线?它可分为几期?各期有何特点?答: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称作一步生长曲线。

分为潜伏期、裂解期和平稳期。

潜伏期:指噬菌体的核酸侵入宿主细胞后至第一个成熟噬菌体粒子装配前的一段时间,它分为隐晦期和胞内累积期。

常见的医学病原微生物

常见的医学病原微生物

82
来源;⑥对许多抗生素敏感。 与人类有关的衣原体病 沙眼、包涵体性结膜炎、衣原体性肺炎、非淋菌性尿道炎、
衣原体性宫颈炎、性病淋巴肉芽肿等。 2.支原体(mycoplasma)是一类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是目前已知的
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微生物,繁殖方式多样,主要呈二分裂繁殖,还有 断裂、分枝、出芽等方式。与人类感染有关的主要是肺炎支原体、人型支原体、生殖器 支原体和溶脲脲原体。支原体大多不侵入机体组织与血液,一般为表面感染,在呼吸道 或泌尿生殖道上皮细胞粘附并定居后,通过不同机制引起细胞损伤,如获取细胞膜上的 脂质与胆固醇造成膜的损伤,释放有毒的代谢产物如神经(外)毒素、磷酸酶及过氧化 氢等。支原体对热的抵抗力与细菌相似。对环境渗透压敏感,渗透压的突变可致细胞破 裂。支原体对重金属盐、石炭酸、来苏尔敏感,红霉素、四环素、链霉素及氯霉素等可 抑制或影响蛋白质合成,有杀灭支原体的作用。
3.螺旋体(spirochete)是一类细长、柔软、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 生物。在生物学上的位置介于细菌与原虫之间。它与细菌的相似之处是:具有与细菌相 似的细胞壁,内含脂多糖和胞壁酸,以二分裂方式繁殖,无定型核,对抗生素敏感;与 原虫的相似之处有:体态柔软,胞壁与胞膜之间绕有弹性轴丝,借助它的屈曲和收缩能 活泼运动,易被胆汁或胆盐溶解。在分类学上由于更接近于细菌而归属在细菌的范畴。
人类对致病性葡萄球菌有一定的天然免疫力,只有当皮肤粘膜受创伤后,或机体免 疫力降低时,才易引起感染,患病后所获免疫力不强,难以防止再次感染。应注意个人 卫生,皮肤创伤应及时处理,合理用药,避免滥用抗生素。
2.链球菌(Streptococcus)是化脓性球菌中的一类常见细菌,广泛存在于人及动 物的粪便和健康人的鼻咽部,引起各种化脓性炎症。其主要致病物质有:链球菌溶血素、 致热外毒素、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和 M 蛋白等。常见所致疾病:

第七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传染

第七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传染

3.促进扩散和转移 有些细菌侵入机体后,在体内生长繁殖,破坏组织结构,并扩散 转移。 主要与侵袭性酶有关; • 透明质酸酶:链球菌、葡萄糖球菌等,使人体透明质酸分解, 使组织疏松透性增强,而利于细菌生长、繁殖。 • 胶原酶:产气荚膜梭菌、溶组织梭菌,使肌肉胶原蛋白水解, 利用扩散。 • 链激酶:也称纤维蛋白溶酶。许多溶血性链球菌产生此酶,是 一种酶的激活剂,激活血浆中纤维蛋白酶原为纤维蛋白溶酶, 溶解凝固的血浆和纤维蛋白凝块溶解,使细菌和毒素扩散。
一、病原菌引起传染的必要条件
1、病原菌的毒力与数量 2、传染途径(侵入门户) 3、易感动物 4、外界环境条件
死亡 毒力、数量 >抵抗力 毒力、数量 <抵抗力 传染病 康复, 产生免疫 带菌者或 带毒者
病原 机体 微生物 防御
侵入 生长 机体 繁殖
传染
机体 防御
隐性传染
1、病原菌的毒力与数量: 1) 具有一定毒力,能破坏和抵抗动物机体的 防卫机能。 2) 具有一定数量,可在动物机体内生长繁殖。
抗体
超敏反应
抗原 抗毒素
常见外毒素
类 型 细菌 外毒素 疾病 作用机制 症状和体征 神 破伤风梭菌 痉挛毒素 经 毒 素 肉毒梭菌 肉毒毒素 破伤风 阻断上下神经元间正常 骨骼肌强直 抑制性神经冲动传递 抑制胆碱能运动 神经释放乙酰胆碱 抑制细胞蛋白质合成 肌肉松弛麻痹 肾上腺出血心肌 损伤、外周神经 麻痹 表皮剥脱性病变
区别要点 存在部位 细菌种类 化学组成 理化特性 毒性作用 抗原性 甲醛处理 外毒素 由活细菌产生而释放 或分泌到菌体外 以G+菌多见 蛋白质 不耐热,不稳定,易 受氧化剂破坏 强。对组织器官具有 高度特异性症状独特 强。剌激产生大量抗 制成类毒素 内毒素 为细胞结构成分, 菌体溶解后释放 以G-菌多见 脂多糖 耐热,稳定,能被 酸水解 弱。无特异中毒症 状 弱。 不能制成类毒素

微生物课件(周德庆)第七章Part 1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微生物课件(周德庆)第七章Part 1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内容提纲♠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基因工程♠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一、几个基本概念u遗传(heredity):生物体最本质的属性之一。

指生物的上一代将自己的一整套遗传因子传递给下一代的行为或功能,它具有极其稳定的特性。

u遗传型(genotype):又称基因型,指某一生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的总和;是一种内在可能性或潜力,其实质是遗传物质上所负载的特定遗传信息。

u表型(phenotype):指某一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及内在特性的总和,是遗传型在合适环境条件下的具体体现。

是一种现实性。

基因型+环境条件代谢发育表型几个基本概念u变异(variation):生物体在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遗传物质的结构或数量发生的改变,亦即遗传型的改变。

变异的特点:a.在群体中以极低的几率出现,一般为10-6~10-9;b.性状变化的幅度大;c. 变化后形成的新性状是稳定的,可遗传的。

u饰变(modification):指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改变而只发生在转录、转译水平上的表型变化。

特点是:a.几乎整个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发生同样的变化;b.性状变化的幅度小;c.因遗传物质不变,故饰变是不遗传的。

引起饰变的因素消失后,表型即可恢复。

例如:粘质沙雷氏菌:在25℃下培养,产生深红色的灵杆菌素;在37℃下培养,不产生色素;如果重新将温度降到25℃,又恢复产色素的能力。

二、微生物是生物学基础研究中最热衷的模型生物n个体的体制极其简单;n营养体一般都是单倍体,方便建立纯系;n易于在成分简单的组合培养基上大量生长繁殖;n繁殖速度快;n易于积累不同的中间代谢产物或终产物;n菌落形态特征的可见性和多样性;n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群体中各个个体作用的直接性和均一性;n易于形成营养缺陷型;n各种微生物一般都有相应的病毒;n存在多种处于进化过程中的原始有性生殖方式;一、三个经典实验证明了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是DNAl经典转化实验l噬菌体的感染实验l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一)转化实验光滑型(S)粗糙型(R)有荚膜菌落光滑分泌毒素致病无荚膜菌落粗糙无毒不致病1.实验材料:肺炎双球菌:球形细菌,常成双或成链排列,可使人患肺炎,也可使小鼠患败血症而死亡。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考试论述题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考试论述题答案

第一章微生物基本概念思考题1.从形态结构、培养特性和致病性上,比较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型微生物和非细胞型微生物(de)主要区别.(1)形态结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如细菌,只有原始核,由裸露(de)环状双链DNA构成,无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如真菌,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分化明显.非细胞型微生物如病毒,无典型(de)细胞结构,只能在活(de)易感细胞内生长繁殖.只有一种类型核酸(为DNA或RNA).(2)培养特性:细菌和真菌能在人工合成培养基上生长,病毒不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需采用鸡胚接种、动物接种和细胞培养方法培养.(3)致病性:细菌主要依靠侵袭力和内、外毒素致病.病毒可直接杀死宿主细胞,但主要是通过免疫病理损伤致病.第二章细菌(de)形态与结构思考题1.试比较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细胞壁结构上(de)差异及其在致病性、抗原性、染色性和药物敏感性(de)意义.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由肽聚糖和穿插其中(de)磷壁酸组成,特点是肽聚糖含量高,结构致密,为三维立体网状结构.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少,结构疏松,但具有由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构成(de)外膜.(1)致病性:脂多糖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O特异性多糖所构成,是细菌内毒素(de)主要成分.革兰阴性菌主要靠内毒素致病,而革兰阳性菌无内毒素,主要靠外毒素致病.(2)抗原性:磷壁酸是革兰阳性菌特有(de)成分,是重要(de)表面抗原.(3)药物敏感性:革兰阴性菌脂质双层上镶嵌有孔蛋白,可阻止一些抗菌药物如青霉素(de)进入,故绝大多数革兰阴性菌对青霉素不敏感,而大多数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敏感.(4)染色性:脱色时,革兰阳性菌肽聚糖结构更加致密,结晶紫不被脱出体外,菌体呈紫色.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主要成分是外膜,含大量脂质,可溶于乙醇,结构更为疏松,结晶紫易被脱出菌体外,故菌体最终呈红色.2.细菌(de)特殊结构有哪些各有何主要功能及医学意义细菌特殊结构主要包括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1)荚膜:具有抗吞噬作用,并参与细菌生物被膜(de)形成,与细菌(de)致病性有关.(2)鞭毛:细菌(de)运动器官,有利于细菌主动地趋向高浓度营养物质和逃避有害环境,与某些细菌(de)致病性有关.可用于鉴定细菌.(3)菌毛:普通菌毛具有黏附能力,与细菌致病性有关;性菌毛可传递遗传物质,与细菌(de)毒力或耐药性转移等有关.(4)芽胞:对热、干燥、化学消毒剂、辐射等抵抗力极强,是细菌在不利环境下形成(de)休眠细胞,在适宜条件下可迅速发芽转化为繁殖体,应以杀灭细菌芽胞作为判断灭菌效果(de)指标.芽胞(de)形状、大小、位置等可用于鉴别细菌.3.细菌L型是怎样形成(de)有何特点和临床意义细菌L型是细胞壁缺陷型细菌.少数自发产生L型,多数诱导产生L型,主要诱导剂有溶菌酶和作用于细菌细胞壁(de)抗生素如青霉素.细菌L型因缺乏完整(de)细胞壁,不能维持其固有(de)形态,呈现高度多形性,大多为革兰染色阴性.在高渗、低琼脂、含血清(de)培养基中能缓慢生长,2~7天后形成“油煎蛋”状细小菌落.去除抑制物后,L型细菌可返祖而恢复成原来形态(de)细菌.L型本身可能不致病,其致病性与回复有关.此外,有些L型亦有一定(de)致病性,并可引起免疫病理损伤.因此,细菌L型与许多慢性反复发作(de)感染有关,在临床上可引起尿路感染、骨髓炎、心内膜炎等,并常在作用于细胞壁(de)抗生素治疗后发生,易复发.在临床上遇到症状明显而标本细菌分离培养为阴性者,应考虑L型感染(de)可能性.4.试述革兰染色法(de)步骤、结果判定和医学意义.革兰染色法是最常用、最重要(de)染色法,其步骤是:在细菌涂片固定后,先用结晶紫初染、芦戈碘液媒染、95%乙醇脱色,再用稀释复红或沙黄复染.菌体最终呈紫色者为革兰阳性菌,染成红色者为革兰阴性菌.革兰染色法在鉴别细菌、指导临床选用抗菌药物、了解细菌致病性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de)意义.第三章细菌(de)生理思考题1.细菌分离培养和生化反应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有何意义为什么(1)感染性疾病(de)病原学诊断:由细菌引起(de)感染性疾病,最确切、最可靠(de)诊断依据(“金标准”)是,从患者标本中将病原菌分离培养出来,并鉴定其菌属、种和型.细菌(de)生化反应对菌体形态、革兰染色反应和菌落特征相同和相似(de)细菌(de)鉴定尤为重要.细菌药物敏感试验能指导临床选用抗菌药物治疗.(2)生物制品(de)制备:制备疫苗、类毒素、抗毒素等用于防治,制备菌液、抗血清等用于诊断.2.根据培养基(de)性质与用途,可将培养基分为几类培养基是人工配制(de)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de)营养基质.按营养组成和用途,可分为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鉴别培养基、选择培养基等;按物理性状分为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三大类.其中,平板固体培养基用作纯种细菌(de)分离;斜面固体培养基用于菌种(de)保存;液体培养基主要用于细菌(de)增菌;半固体培养基主要用于检查细菌(de)动力,即有无鞭毛.第四章消毒与灭菌思考题1.在防治疾病过程中,为什么强调医务人员一定要树立无菌观念和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从预防感染出发,医务工作者必须建立“处处有菌”和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这就要求必须对所用(de)物品(如注射器、手术器械、手术衣等)、工作环境(如无菌操作室、手术室、产房等)和人体体表进行灭菌或消毒,以确保所用(de)物品和工作环境(de)无菌或处于无菌状态.为防止疾病(de)传播,对传染病患者(de)排泄物和实验废弃(de)培养物亦须进行灭菌或消毒处理.2.简述湿热灭菌法(de)杀菌机制和各种湿热灭菌法(de)特点和用途.热力灭菌(de)杀菌机制主要是,促使菌体蛋白质(酶)变性和凝固,失去生物活性而死亡.(1)巴氏消毒法:72℃ 15~30s,可杀灭液体中(de)病原微生物或特定微生物,用于牛奶和酒类等不耐高温物品(de)消毒.(2)煮沸法:100℃ 5min,常用于饮水、食具、注射器等消毒.(3)间歇灭菌法:100℃水蒸汽15~30 min,取出后置37℃培养过夜,次日再加热一次,如此连续3d,可达到灭菌目(de),用于不耐高温(de)含糖、牛奶或血清等培养基灭菌.(4)高压蒸汽灭菌法:在一定蒸汽压下,水蒸汽温度达到121.3℃,维持15~20 min,可杀死包括细菌芽胞在内(de)所有微生物.这是最有效和最常用(de)灭菌方法,常用于一般培养基、生理盐水、手术器械等耐高温、耐湿物品(de)灭菌.3.简述化学消毒剂(de)分类与常用化学消毒剂(de)主要用途.(1)使菌体蛋白质变性或凝固:红汞(皮肤黏膜、小创伤)、乙醇(皮肤、温度计)、重金属盐类如高锰酸钾(尿道、阴道冲洗)、甲醛(浸泡尸体)等.(2)破坏细菌(de)酶系统:双氧水(外耳道、口腔冲洗)、碘液(皮肤)、氯(饮用水)等.(3)改变细菌细胞壁或细胞膜(de)通透性:新洁尔灭(洗手)、肥皂(洗手)、醋酸(空气消毒).第五章噬菌体思考题1.试述噬菌体感染细菌(de)可能结局.噬菌体侵入宿主菌后有两种结局:一是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释放出大量(de)子代噬菌体,这类噬菌体称为毒性噬菌体;二是噬菌体核酸整合到宿主菌染色体基因组中,随细菌DNA复制而复制,随细菌(de)分裂而传代,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也不引起细菌裂解,即为溶原状态,这类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或溶原性噬菌体.2.为什么质粒、噬菌体和转座子可作为基因工程(de)重要载体噬菌体基因数量少,结构简单,容易获得大量(de)突变体,已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de)重要工具.例如,利用λ噬菌体作为载体,构建基因文库;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可将外源目(de)基因插入到噬菌体衣壳蛋白基因中,以融合蛋白形式表达在噬菌体表面,从而简化抗体库和单克隆抗体(de)筛选过程.第六章细菌(de)遗传与变异思考题1.试述细菌(de)生物学性状变异及其在医学实践中(de)意义.(1)耐药性突变:耐药菌产生、选择标记.(2)毒力突变:减毒活疫苗研制、新现传染病(de)产生.(3)营养缺陷体突变:新药诱变作用检测.(4)高产突变:抗生素等药品、食品生产.(5)抗原性突变:逃逸免疫机制.2.什么是质粒质粒DNA有哪些主要特征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de)遗传物质,大多由闭合环状双链DNA组成.质粒DNA(de)特征:①具有自我复制(de)能力;②所携带(de)基因往往赋予宿主菌新(de)生物学性状(如F质粒、R质粒、毒性质粒、代谢质粒),增加细菌在不利环境下(de)存活机会;③非生命活动所必需,可自行丢失或消除;④可在细菌之间转移.3.试述抗菌药物(de)作用机制和主要种类.临床应用(de)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和化学合成抗菌药物.抗菌药物(de)作用机制主要有:(1)抑制细胞壁(de)合成:主要有:①β-内酰胺类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②糖肽类如万古霉素.(2)干扰细菌核糖体(de)功能,抑制蛋白质(de)合成:主要有:①氨基糖苷类如链霉素;②四环素类如四环素、多西环素;③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3)抑制核酸(de)合成:主要有:①喹诺酮类如环丙沙星,可抑制DNA聚合酶,干扰DNA复制;②利福霉素类如利福平,抑制DNA依赖(de)RNA聚合酶,干扰mRNA(de)合成;③磺胺类药物如磺胺甲恶唑,竞争抑制核酸前体物质(de)合成.(4)影响细胞膜(de)功能:多黏菌素作用于革兰阴性杆菌(de)磷脂,使细胞膜受损,细胞质内容物漏出,引起细菌死亡.4.试述细菌产生耐药性(de)生化机制和遗传机制,并举例说明.如何防止细菌耐药性(de)产生和扩散(1)耐药(de)生化机制:①灭活作用:这是细菌产生耐药性(de)最重要方式.细菌被诱导产生灭活酶,通过修饰或水解作用破坏抗生素,使之失去活性;②靶位改变:通过产生诱导酶对抗生素(de)作用靶位进行化学修饰,或通过基因突变造成靶位变异,使抗菌药物不能与靶位结合,失去杀菌作用;③药物累积不足:通过减少药物吸收或增加药物排出,使菌体内(de)抗生素浓度明显降低,不足以杀死细菌.(2)耐药(de)遗传机制:①基因突变:由突变产生(de)耐药性一般只对一种或两种相类似(de)药物耐药,且比较稳定,突变频率较低;②R质粒接合转移:细菌(de)耐药性质粒(R质粒)可携带一种或多种耐药基因,主要通过接合方式在相同或不同种属细菌之间转移,造成耐药性(de)广泛传播;③转座:当转座子或整合子插入某一基因时,可因带入耐药基因而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并与多重耐药性(de)产生密切相关.此外,还有转化和转导等方式.为了提高抗菌药物(de)疗效,防止耐药菌株(de)出现和扩散,应合理、科学地使用抗菌药物.在使用抗生素前,除危重患者外,应根据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敏感(de)药物.联合用药必须有明确(de)指征,如病原体不明或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de)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剂量要足,疗程要尽量缩短.5.试述细菌遗传物质(de)主要种类及其特点.(1)细菌染色体:为一条环状双链DNA,含核蛋白,但缺乏组蛋白,无核膜包围.有4000多个基因,遗传信息是连续(de),无内含子,功能相关(de)基因组成操纵子结构.(2)质粒:是染色体外(de)遗传物质,为环状闭合(de)双链DNA.(3)转座元件:是存在于细菌染色体或质粒上(de)特异性DNA片段,可在质粒与质粒之间或质粒与染色体之间随机转移.转座元件主要有插入序列和转座子.其中,转座子不能独立复制,必须依附在染色体或质粒上与之同时复制.在结构上分为中心序列和二个末端反向重复序列.中心序列带有遗传信息,如常带有一种或多种耐药基因.(4)整合子:是可移动(de)基因元件,由5'端保守序列、中间(de)可变序列和3'端保守序列组成,具有启动子、整合酶基因和位点特异性(de)重组表达系统,可识别和捕获外源基因和基因盒,尤其是抗生素耐药基因.6.试述微生物基因组序列测定(de)意义.(1)研究病原微生物(de)致病机制及其与宿主(de)相互关系:阐明病原微生物致病基因及其产物对于了解其致病机制至关重要.根据病原微生物(de)全基因序列,应用现代生物信息软件对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可以确定哪些基因与毒力有关,为研究细菌(de)致病性和毒力因子提供了有效(de)途径.(2)寻找更灵敏及特异(de)微生物分子标记,作为诊断、分型等依据:通过测定多种致病与非致病微生物(de)基因组序列,可以获得大量(de)基因信息.如特异DNA序列用于诊断,菌株特异性基因用于分型,特异性毒力基因用于判断疾病进展,耐药基因用于预测临床治疗效果等.(3)促进抗微生物新药(de)开发和新疫苗(de)发展:病原菌全基因组序列(de)测定一方面能揭示细菌耐药(de)确切机制,另一方面可找到对细菌生存必不可少并在感染过程中常优先表达(de)因子.选择这些因子作为抗菌药物(de)靶位点,可设计出具有很强针对性(de)药物.病原菌全基因组序列(de)测定还可大大加速新疫苗(de)研制.第七章细菌(de)感染和免疫思考题1.试述正常菌群转化为条件致病菌(de)条件.(1)宿主免疫防御功能下降:宿主先天或后天免疫功能缺陷,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烧伤或烫伤,接受放疗与化疗,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免疫防御能力普遍下降,成为免疫容忍性宿主,易发生机会性感染.(2)菌群失调:当较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或抗生素使用不当时,可诱发菌群失调,体内原本处于劣势(de)机会致病菌(耐药菌)则趁机大量繁殖,成为优势菌,引起疾病.(3)定位转移:正常微生物群在其原籍生境通常是不致病(de),如果转移到外籍生境或无菌部位,则可能致病.2.试述细菌致病(de)物质基础.物质基础包括菌体表面结构、侵袭性酶类和内外毒素等.例如,鞭毛运动逃离不利环境;菌毛黏附作用,避免被排除体外;荚膜抗吞噬作用.透明质酸、链激酶、链道酶有利于链球菌在组织或血液中扩散.尿素酶有利于幽门螺杆菌创造适合生长(de)中性微环境.内毒素引起发热反应、内毒素休克、DIC 等.外毒素引起特殊临床病变.3.试比较内毒素与外毒素(de)主要区别.细菌内毒素与外毒素(de)主要区别区别要点外毒素内毒素产生菌存在革兰阳性菌与部分革兰阴性菌由活菌分泌,少数细菌死革兰阴性菌细菌死亡裂解后才释放脂多糖.主要毒性组分是部位化学组成稳定性毒性作用抗原性亡后释放出蛋白质.大多为A-B型毒素多不耐热(60~80℃30min被破坏)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性作用,引起特殊(de)临床病变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可被甲醛脱毒形成类毒素脂质A耐热(160℃ 2~4h才被破坏)弱,毒性作用大致相同,有发热反应、内毒素血症、内毒素休克和DIC等弱,刺激机体产生(de)中和抗体作用弱,不被甲醛脱毒形成类毒素4.以破伤风梭菌和伤寒沙门菌为例,试述影响感染过程发生与发展(de)主要因素.致病菌侵入宿主能否致病,主要取决于细菌(de)毒力、侵入数量、侵入部位和机体免疫力(de)强弱.(1)毒力:破伤风梭菌靠破伤风痉挛毒素致病.伤寒沙门菌具有菌毛、Vi抗原、内毒素.(2)侵入数量:破伤风痉挛毒素毒性仅次于肉毒毒素.(3)侵入部位:破伤风梭菌需有厌氧微环境.伤寒沙门菌通过粪-口途径传播.(4)宿主免疫力:破伤风愈后免疫力不持久,伤寒愈后可获得终身免疫.5.试述病原菌抵抗宿主免疫防御机制(de)主要策略.(1)抗吞噬和消化作用:有些致病菌能引起吞噬细胞凋亡.有些致病菌(如肺炎链球菌)具有荚膜,可抵抗吞噬细胞(de)吞噬作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能使血浆中(de)液态纤维蛋白原变成固态(de)纤维蛋白,沉积于菌体表面,阻碍吞噬细胞(de)吞噬.有些胞内菌虽被吞噬细胞吞噬,但能抵抗杀伤作用,在吞噬细胞中生存和繁殖.(2)产生IgA蛋白酶:流感嗜血杆菌能产生IgA蛋白酶,水解宿主黏膜表面(de)SIgA,降低其免疫防御机能,增强致病菌在黏膜上皮细胞黏附与生存能力.(3)抗原变异:通过修饰菌体表面抗原,可协助致病菌逃避宿主特异性免疫应答.(4)干扰补体活性:某些致病菌能抑制补体活化或灭活补体活性片段,抵抗补体(de)溶菌、调理及趋化作用.6.什么是内源性感染为什么目前内源性感染有逐渐增多(de)趋势内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来自患者体内或体表(de)感染,大多为机会性致病菌,少数是以潜伏于体内(de)致病菌.机会性致病菌大多来自患者自身,亦可来自其他住院患者、医务人员或医院环境.近年来,由于免疫容忍性宿主(de)增加和抗菌药物与介入性诊治手段(de)广泛应用,机会性致病菌所致内源性感染呈不断上升趋势,已成为二重感染(de)主要病原菌.7.试述医院感染病原菌(de)主要特点.引起医院感染(de)常见病原体具有以下微生态学特点:(1)大多为机会致病菌:病原体主要是患者体内(de)毒力较低(de)、甚至是无致病力(de)机会致病性微生物,如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白假丝酵母菌等,以及来自医院环境中(de)非致病性微生物.(2)具有耐药性:由于在医院环境内长期接触大量抗生素,医院内耐药菌(de)检出率远比社区高,尤其是多重耐药菌株(de)出现,使许多抗生素失效.(3)具有特殊(de)适应性:一些细菌在获得耐药性质粒(de)同时,也可能获得侵袭力及毒素基因,从而增强其毒力,更容易攻击免疫力低下(de)宿主.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具有黏附于插(导)管、人工瓣膜等医用材料表面(de)能力,可形成生物被膜,增强对抗生素、消毒剂和机体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de)抵抗能力.8.试述二重感染产生(de)原因和防治措施.二重感染是指在抗菌药物治疗原感染性疾病过程中,造成体内菌群失调而产生(de)一种新感染.在正常情况下,宿主正常菌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而维持动态平衡.但是,当较长期或大量服用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生素时,宿主正常菌群中(de)敏感菌株大部分被抑制,来自医院环境(de)或体内原本处于劣势(de)耐药菌则趁机侵入和大量繁殖,成为优势菌,引起疾病.例如,抗生素使用不当时,可破坏肠道内微生态平衡,寄居在肠道(de)艰难梭菌趁机迅速生长繁殖,释放大量(de)外毒素A和B,引起假膜性肠炎.若发生二重感染,除立即停用正在使用(de)抗菌药物外,需对临床标本中优势菌类进行药敏试验,以选用敏感药物治疗.同时,亦可使用微生态制剂,如双歧杆菌、乳杆菌等益生菌,协助调整菌群类型和数量,加快恢复微生态平衡.9.试述外毒素(de)主要种类和作用特点.根据作用机制和所致临床病理特征(de)不同,外毒素可分为神经毒素、细胞毒素和肠毒素三大类.①神经毒素:通过抑制神经元释放神经介质,引起神经传导功能异常;②细胞毒素:通过作用于靶细胞(de)某种酶或细胞器,致使细胞功能异常而死亡,引起相应组织器官炎症和坏死等;③肠毒素:可引起胃肠道各种炎症、呕吐、水样腹泻、出血性腹泻等症状.根据作用部位(de)不同,外毒素可分为膜表面作用毒素、膜损伤毒素和细胞内酶活性毒素.根据肽链分子结构特点,外毒素又可分为两大类:①A-B 型毒素:是由两种不同功能(de)肽链构成完整毒素;②单肽链毒素:主要包括膜损伤毒素和磷脂酶类毒素.10.具有超抗原性质(de)细菌毒素有哪些有何生物学作用具有超抗原性质(de)主要有葡萄球菌肠毒素A~E、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链球菌致热外毒素A~C、链球菌M蛋白、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A等.细菌毒素性超抗原作为一类强大(de)免疫激活因子,生物学效应主要有:①对免疫系统(de)直接效应:SAg可超常量地激活T细胞.由于T细胞被大量激活后,随之出现凋亡,T细胞数量骤减,必然使宿主免疫功能下降,继发免疫抑制.此外,SAg 还可能大量激活B细胞,使之分化为浆细胞,产生自身抗体,引起自身免疫.例如,毒性休克综合征患者常伴有关节炎等;②由细胞因子介导(de)间接效应:SAg超常量激活T细胞和MHC分子表达细胞,使之分泌过量(de)细胞因子,尤其是IL-1、IL-2、IL-6、TNF-α和IFN-γ等,导致免疫功能严重紊乱,往往对机体产生毒性效应,与毒性休克样综合征、食物中毒、链球菌性肾小球肾炎、猩红热等密切相关.11.试述抗细菌感染(de)免疫特点.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是杀灭和清除胞外菌(de)主要力量,黏膜免疫和体液免疫是抗胞外菌感染(de)主要免疫机制.特异性抗体(de)作用有:阻断致病菌黏附与定植、中和外毒素、调理作用、激活补体等.体液免疫对胞内菌感染作用不大,主要依靠以T细胞为主(de)细胞免疫,主要包括CD4+Th1细胞和CTL.12.试述医院感染(de)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患者绝大多数是婴幼儿和老年人.婴幼儿由于免疫器官尚未发育完善,免疫功能处于未完全成熟状态.老年人免疫水平随着寿命(de)延长却相应地呈下降趋势,并可能患有免疫受损(de)基础性疾病,对微生物感染(de)抵抗力较青年人和中年人低.因此,婴幼儿和老年人较易发生医院感染.现代医疗手段(de)应用,如接受激素、免疫抑制剂、化疗和放疗,以及介入性诊治手段,使医院患者免疫防御功能受损(de)机会增加,受到机会致病菌感染(de)机会亦相应增加,尤其是抗菌药物(de)不合理应用,可导致微生态失调而出现二重感染.对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实施全方位(de)监测,认识医院感染现状及其特点,是制定控制与管理医院感染规划和措施(de)依据.控制医院感染(de)关键措施是清洁、消毒、无菌技术、隔离、净化、合理使用抗生素、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一次性使用医用器具、监测和通过监测进行效果评价.其中,手部卫生如洗手最为重要,是阻断医护人员经操作导致在患者之间传播疾病(de)关键环节,手部卫生“达标”可明显减少医院感染(de)发生.第八章细菌感染(de)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第七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试卷及答案

第七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试卷及答案

第七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试卷及答案1.构成细菌毒力的是()[单选题]*A.基本结构B•特殊结构C•侵袭力和毒素(正确答案)D•分解代谢产物E.侵入机体的途径2.与细菌致病性无关的结构是()[单选题]*A•荚膜B•菌毛C•磷壁酸D•脂多糖E•异染颗粒(正确答案)3•与致病性无关的细菌代谢产物是()[单选题]*A•毒素B•细菌素(正确答案)C•热原质D•血浆凝固酶E•透明质酸酶4•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物质是()[单选题]*A•荚膜B•菌毛C•芽胞(正确答案)D.血浆凝固酶E.透明质酸酶5.细菌内毒素的成份是()[单选题]*A•H抗原B•肽聚糖C•O抗原D.脂多糖(正确答案)E•荚膜多糖6•内毒素的毒性成份是()[单选题]*A•脂蛋白B•脂多糖C•脂质A(正确答案)D•核心多糖E•特异性多糖7•关于内毒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单选题]* A•来源于革兰阴性菌B•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C•性质稳定,耐热D•菌体死亡裂解后释放出来E•能用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正确答案)8•外毒素特点之一是()[单选题]*A•多由革兰阴性菌产生B•多为细菌裂解后释放C•化学组成是脂多糖D•可制备成类毒素(正确答案)E•耐热9•内毒素不具有的毒性作用是()[单选题]*A•食物中毒(正确答案)B•发热C•休克D•DICE•白细胞反应10•病原菌侵入血流,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并随血流到达全身其他脏器引起多发性脓肿称为()[单选题]*A•菌血症B•脓毒血症(正确答案)C•内毒素血症D•毒血症E•败血症11.具有粘附作用的物质有()[单选题]*A•RNPB•LTA(正确答案)C•P蛋白D•DAPE•DPA12•带菌者是指()[单选题]*A•体内携带有细菌但不产生临床症状的健康人B•体内携带有细菌且产生临床症状的病人C•体内携带有致病菌但不产生临床症状的人(正确答案)D•体内携带有致病菌且产生临床症状的病人E•以上都不是13•关于外毒素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单选题]*A•是活菌释放至菌体外的一种蛋白质B•由革兰阳性菌及少数革兰阴性菌产生C•性质稳定、耐热(正确答案)D•毒性强E•抗原性强14•能使细菌吸附到粘膜上皮细胞上的结构是()[单选题]*A•鞭毛B•菌毛(正确答案)C•荚膜D•R因子E•芽胞15•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单选题]*A•毒血症(正确答案)B•菌血症C•败血症[单选题]*D •脓毒血症E •内毒素血症16.下列能引起内毒素休克的细菌成份是()[单选题]*A •H 抗原B •O 抗原C •荚膜多糖D .LPS (正确答案)E .肽聚糖17.在疾病的流行中,一种容易被忽视的重要传染源是(A •急性期病人B •恢复期病人C •健康带菌者(正确答案)D •带菌动物E •患病动物18 •细菌毒力的强弱取决于()[单选题]*A •细菌侵入的门户B •机体抵抗力的强弱C •细菌侵入的数量D •细菌侵袭力及细菌的毒素(正确答案)E •细菌能否产生芽胞19 •对于菌血症的叙述正确的是()[单选题]*A •细菌侵入血流并在血中大量繁殖B •细菌侵入血流但不在血中繁殖(正确答案)C•细菌在局部生长繁殖产生毒素侵入血流D•化脓菌侵入血流并在血中繁殖E•只有产生外毒素的细菌侵入血流20.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单选题]*A.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种形成B•与生俱有,人皆有之C•对某种细菌感染针对性强(正确答案)D•与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密切相关E•对入侵的病原菌最先发挥作用21.不属于正常体液与组织中的抗菌物质是()[单选题]*A•补体B•溶菌酶C•抗生素(正确答案)D•乙型溶素E•白细胞素22•关于天然免疫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单选题]*A•完整的皮肤与黏膜屏障是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B•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是抗感染的第二道防线C•体液免疫主要针对胞外寄生菌的感染D•细胞免疫主要针对胞内寄生菌的感染E•抗体与细菌结合可直接杀死病原菌(正确答案)23•参与调理吞噬作用的受体有()[单选题]*A•PHA受体B•C3b受体(正确答案)C•PWM受体D.LPS受体E.ConA受体24.机体对外毒素免疫作用是依靠抗毒素的()[单选题]*A.调理作用B.粘附作用C.中和作用(正确答案)D.灭活作用E.清除作用25.为治疗菌群失凋症,应使用()[单选题]*A.维生素B.纤维素C.抗生素D.抗毒素E.微生态制剂(正确答案)26.因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引起的腹泻或鹅口疮多属于()[单选题]*A.内源性感染(正确答案)B•医源性感染C•交叉感染D.外源性感染E.隐性感染27.不是正常菌群致病条件的是()[单选题]*A.寄生部位改变B.全身免疫功能低下C•局部免疫功能低下D•菌群失调E•药物治疗(正确答案)28.引起医院交叉感染最常见的细菌是()[单选题]*A•伤寒沙门菌B•结核分枝杆菌C•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正确答案)D.乙型溶血性链球菌E.变形杆菌29.正常菌群是()[单选题]*A•无侵袭力的细菌B•不产生毒素的细菌C•健康人体内的致病菌D•健康带菌者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30•下列哪种细菌属于肠道正常菌群?()[单选题]*A•霍乱弧菌B•副溶血弧菌C•肠炎沙门D•大肠埃希菌(正确答案)E•军团菌31•因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引起的细菌性腹泻多属于()[单选题]* A•食物中毒B•细菌性痢疾C•过敏性反应D•菌群失调症(正确答案)E•霍乱样腹泻32•条件致病菌是()[单选题]*A•正常时不存在于机体内的非致病菌B•正常时存在于机体内而不引起疾病的细菌(正确答案)C•从外部侵入,但尚未引起基本的病原菌D•恢复期病人排泄的病原菌E•以上都不是33•防止医院感染的蔓延主要针对什么环节采取措施()[单选题]* A•病原体B•宿主年龄C•传播途径(正确答案)D•医院环境E•宿主基础疾病34•防止医院感染蔓延的主要措施是()[单选题]*A•消灭传染源B•保护易感者C•切断传播途径(正确答案)D•消毒灭菌E•合理使用抗生素35•下列疾病不需要肠道隔离的是()[单选题]*A•霍乱B•乙型肝炎(正确答案)C•甲型肝炎D.肠热症E.细菌性霍乱1.细菌外毒素的特点是()*A•耐热且抗原性强B•均由细菌合成后分泌至菌体外C•经甲醛处理后可脱毒成类毒素(正确答案)D•引起特殊病变和临床表现(正确答案)E•可引起DIC2•有关细菌毒素正确提法是()*A•只有G-菌产生内毒素B•外毒素主要由G+菌产生,其毒性作用大致相同C•多数外毒素均有毒性亚单位和无毒亚单位(正确答案)D•外毒素对热不稳定,60°C30分钟可被破坏(正确答案)E•内毒素可用鲎试验进行检测(正确答案)3•下列哪些物质可构成病原菌的侵袭力()*A•普通菌毛(正确答案)B•芽胞C•荚膜(正确答案)D•壁磷壁酸E•A族链球菌M蛋白(正确答案)A•发热反应(正确答案)4•内毒素可引起()*B•细胞毒作用(正确答案)C•内毒素血症(正确答案)D•多克隆B细胞激活(正确答案)E•食物中毒5.内毒素的特点有()*A•为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正确答案)B•菌体裂解后释放出来(正确答案)C•耐热性强(正确答案)D•抗原性强,能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E•各菌的毒性效应大致相似(正确答案)6.细菌外毒素的特点是()*A.均来源于革兰阳性菌B•化学成分为脂蛋白C•大多于细菌稳定生长期合成并分泌至胞外(正确答案)D•对机体组织具有选择性作用且毒性强(正确答案)E•可经甲醛处理脱毒成内毒素7.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包括()*A•皮肤与粘膜的屏障作用(正确答案)B•中性粒细胞的呼吸爆发作用(正确答案)C•乳汁中SIgA的作用D•胎盘屏障作用(正确答案)E•正常菌群拮抗作用(正确答案)8•关于抗感染免疫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体液免疫主要真对胞外寄生菌的感染(正确答案)B•细胞免疫主要真对胞内寄生菌的感染(正确答案)C•血脑屏障可保护中枢神经系统(正确答案)D•抗体与细菌接合直接杀死病菌E.SIgA主要抗局部感染(正确答案)9•人体的非特异免疫包括()*A•皮肤与粘膜的屏障作用(正确答案)B•血脑和胎盘屏障作用(正确答案)C•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正确答案)D•正常组织和体液中抗菌物质作用(正确答案)E•乳中分泌型IgA作用10•胞外菌感染免疫包括()*A•中性粒细胞与吞噬作用(正确答案)B•补体参与调理作用(正确答案)C•IgG抗体介导的ADCC作用D•抗毒素对体内相应细菌的中和作用E•CTL的杀伤作用11•有关抗胞外菌感染免疫的描述正确的有()*A•碱性多肽、白细胞素能直接损害菌细胞膜(正确答案)B•中和抗体行使主要特异性保护作用(正确答案)C•特异性细胞毒T细胞是杀灭细菌的主要力量D•青霉素能有效阻止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合成E•特异性抗体能增强炎性细胞的杀菌能力(正确答案)A•屏障作用(正确答案)12•人体非特异免疫包括()*C•正常体液和组织中拥有杀伤病原体的物质(正确答案)D•干扰素生成及作用(正确答案)E•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作用13.非特异免疫的特点为()*A•天生具有,与机体遗传特性密切相关(正确答案)B•针对某一微生物具有免疫力C•其免疫力可因相同细菌或其抗原再刺激而增强D.可因某些微生物的作用而后天获得(正确答案)E•抵抗病原体感染的首道屏障(正确答案)14.正常菌群构成机体生态平衡可表现在()*A•皮肤粘膜的生物拮抗作用(正确答案)B•参与机体物质代谢、营养转化和合成(正确答案)C•促进宿主免疫器官发育成熟(正确答案)D•刺激宿主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正确答案)E•—定的抑瘤作用(正确答案)15.对人致病的细菌有()*A•正常菌群B•条件致病菌(正确答案)C•潜在性致病菌(正确答案)D.致病菌(正确答案)E•机会致病菌(正确答案)A•精神状况B•年龄因素(正确答案)16.易感对象是永远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主要包括()*D•所处环境E•心理17•接触隔离适用的疾病有()*A•鼠疫B•天花C•急性呼吸道感染(正确答案)D•咽炎和肺炎(正确答案)E•狂犬病(正确答案)18•肠道隔离适用的疾病有()*A•麻疹B•腮腺炎C•霍乱(正确答案)D•甲型肝炎(正确答案)E•胃肠炎(正确答案)19•肠道内正常菌群的调节机制主要表现在()* A•由于胃酸的作用,多数细菌被杀灭(正确答案)B•肠蠕动使大量细菌排出体外(正确答案)C•肠道分泌物可抑制细菌生长(正确答案)D•微生物相互作用以保持稳定平衡状态(正确答案)E•只有ABC正确。

第七章_疫苗概论

第七章_疫苗概论
当前使用的病毒疫苗多数是减毒活疫苗。
29
减毒活疫苗(弱毒疫苗)的优点: 活疫苗通常以模拟微生物自然感染状态来刺激
免疫应答,既可刺激体液免疫又可刺激细胞免疫, 特别是当以自然途径如口服或喷鼻免疫时,还可刺 激黏膜免疫。 因此具有免疫全面、免疫力持久等 优点。
23
弗氏佐剂(Freundadjuvant),是目前最常用于动物实验的佐剂, 它是将抗原水溶液与油剂(石蜡油或植物油)等量混合,再加乳 化剂(羊毛脂或吐温80)制成油包水抗原乳剂,称之为不完全弗 氏佐剂。如在不完全佐剂中加入分枝杆菌(如死卡苗)则称为完 全弗氏佐剂。 白油Span佐剂是用轻质矿物油(白油)作油相,用Span-80或 Span-85及Tween-80作为乳化剂制成的油乳佐剂,是当前兽医生 物制品中最常用最有效的佐剂之一。
在制备疫苗中常加入适宜的稳定剂或保护 剂,如冻干疫苗中常用的乳糖、明胶、山 梨醇等,以保证疫苗再加工和存储过程中 的稳定性。
在疫苗生产制备中常采用化学试剂灭活, 常用的化学灭活有丙酮、苯酚、甲醛、去 氧胆酸钠表面活性剂等,在后续的制备程 序中应从疫苗中除去,以保证疫苗的安全 性。
20
三、疫苗的种类
产生的抗体以sIgA为主,经粘膜上皮细胞分泌至 粘膜表面,为黏膜局部抵御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主要机 制。
28
2、减毒活疫苗(弱毒疫苗) 是指将微生物的自然强毒株通过物理的、化学
的和生物学的方法连续传代,使其对原宿主丧失毒 力,或只引起亚临床感染,但仍保持良好的免疫原 性、遗传特性,用这种毒株、菌株制备的疫苗就叫 减毒活疫苗。
皂角素是从南美种的皂角树皮提取出的具有免疫 刺激活性的一类物质。其中Quil A是皂角素中初 步纯化的产品,有促进Thl和Th2 T辅助细胞功能 和增强体液免疫的作用。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教材全集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教材全集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教材全集本教材旨在全面介绍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的相关知识,涵盖了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特点和致病机制,以及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研究本教材,读者将能够深入了解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以及人体免疫系统如何抵御这些病原微生物。

本教材分为以下几个章节:第一章:病原微生物概述本章介绍了病原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和病原性的基本概念。

读者将了解到病原微生物的多样性以及它们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第二章:细菌学本章详细介绍了细菌的结构、生长和繁殖方式,以及细菌对人体的致病机制。

读者将研究到各种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并了解到抗生素对细菌的影响。

第三章:病毒学本章探讨了病毒的结构、复制方式和致病机制。

读者将了解到各种病毒引起的疾病,并研究到病毒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第四章:真菌学本章介绍了真菌的分类、形态和生活史,以及真菌感染的致病性和治疗方法。

读者将了解到真菌感染的常见疾病,并对抗真菌感染有所了解。

第五章:寄生虫学本章涵盖了寄生虫的分类、寄生方式和致病机制。

读者将研究到各种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并了解到寄生虫感染的预防与治疗。

第六章:免疫学基础本章介绍了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和调节机制。

读者将了解到免疫系统如何识别和抵御外来病原微生物,并研究到免疫系统的相关概念和实验方法。

第七章:免疫系统异常与疾病本章详细讨论了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疾病,包括自身免疫病、过敏反应和免疫缺陷症。

读者将研究到这些疾病的病因、病理特点和治疗方法。

第八章:免疫预防与治疗本章介绍了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读者将了解到疫苗接种的重要性以及免疫治疗在某些疾病中的应用。

本教材全面而简明地介绍了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的核心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免疫系统的重要性。

希望本教材能够成为研究和研究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的好帮手。

该文档共计800字。

医学微生物学各章节复习要点和试题练习

医学微生物学各章节复习要点和试题练习

医学微生物学各章节复习要点和试题练习第一章微生物基本概念【考纲要求】1.微生物的定义。

2.三大类微生物及其特点。

【考点纵览】1.微生物定义。

2.微生物按其结构组成等,可分3大类: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历年考题点津】1.不属于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是A.螺旋体 B.放线菌 C.衣原体D.真菌 E.立克次体答案:D第二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考纲要求】1.细菌的三种形态及测量单位。

2.细菌基本结构的构成。

3.肽聚糖的结构。

4.革兰阳性菌和荫性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医学意义。

5.细菌胞质内与医学有关的重要结构与意义。

6.荚膜及其与细菌致病性的关系。

7.鞭毛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8.菌毛的分类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9.芽孢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10.革兰染色的步骤、结果判定和医学意义。

【考点纵览】1.细菌以微米为测量单位。

2.细菌按基本形态分三种:球菌、杆菌和螺形菌。

3.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和核质。

4.不同细菌细胞壁组成及结构不同主要成分为肽聚糖。

革兰阳性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四肤侧链和甘氨酸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革兰阳性菌肽聚糖仅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两部分织成。

除此之外革兰阳性菌有磷壁酸,革兰荫性菌有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

5.革兰阳性菌和革兰荫性菌细胞壁的区别。

6.不同抗生素作用机制。

7.质粒的概念和特点。

8.芽孢、荚膜、鞭毛和菌毛的概念功能和与细菌致病性的关系。

9.最常用的革兰染色的方法和医学意义。

【历年考题点津】1.细菌细胞壁特有的成分是A.肽聚糖B.外膜C.脂蛋白D.脂多糖E.类脂A答案:A2.细菌芽胞最显著的特性是A.抗吞噬性B.具有毒素活性C.耐热性D.粘附性E.侵袭性答案:C3.细菌“核质以外的遗传物质”是指A.mRNAB.核蛋白体C.质粒D.异染颗粒E.性菌毛答案:C(4~6题共用备选答案)A.中介体B.包涵体C.吞噬体D.线粒体E.异染颗粒4.与细菌的呼吸作用有关的结构是答案:A5.可用于鉴别细菌的结构是答案:E6.在病毒的增殖过程中,可出现的结构是答案:B第三章细菌的生理【考纲要求】1.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与方式。

第七章微生物的感染与致病

第七章微生物的感染与致病

第七章微生物的感染与致病[内容提要]细菌是否有致病性,经典的依据是柯赫法则,近年来提出的分子水平的柯赫法则对此标准作了补充和完善。

就某种病原菌而言,其致病性一般通过测定LD50来定量。

细菌的致病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毒力因子,包括侵袭力与毒素,以及毒力因子的分泌系统。

侵袭力导致病原菌在机体内定殖、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内化作用、繁殖与扩散。

毒素有外毒素与内毒素之分,外毒素是具有特异性毒性作用的蛋白质,典型结构为A-B亚单位的聚体。

内毒素为LPS的类脂A,耐热,具致热作用等。

细菌致病性的现代观点是将病原菌、宿主及二者的相互的作用综合考虑,纠正了只调节细菌本身的片面性,是认识的深化。

细菌的毒力可用人工的方法增强或减弱,并受到温度、离子浓度等多种环境因子的调节。

感染(infection)是指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

发病(disease)表示病原微生物感染之后,对宿主造成明显的损害。

病原菌(pathogenic bacteria)是指那些导致机体发病的细菌。

是一群高度特化了的微生物,为了自身的生存,已适应而且必须在宿主生物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有时可造成宿主发病。

从进化关系来看,病原菌是由非病原菌演变而来,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就病原菌的生活方式而言,绝大多数病原菌是寄生性的,又可分为专性寄生和兼性寄生两大类。

另有一些是寄居性的,在正常情况下对寄主不呈现致病作用,如动物肠道的大肠杆菌、皮肤上的化脓性链球菌等,当动物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致病,称为条件性病原菌或机会性病原菌。

还有少数是腐生性的,是在死物上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毒素以食物等为媒介进入人和动物体而致病,如肉毒中毒等毒素性食物中毒等,称其为腐生性病原菌。

微生物学研究侧重于感染。

因为感染的范围更广,发病仅仅是感染可能出现的后果之一。

感染不一定都导致发病,而发病则离不开感染。

如将防治传染病的重点转移到预防感染,则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第一节细菌的致病性和毒力病原菌能否引起宿主疾病取决于它们的致病性和毒力。

微生物复习题

微生物复习题

-作业习题--第二章原核微生物复习题和扩展思考题1.试解释下列名词:肽聚糖,磷壁酸,溶酶菌,抗酸染色,间体,羧酶体,核区,质粒,附器,异形胞。

2.试比较以下各对名词: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胞壁质与拟胞壁质、脂多糖与脂多糖层、原生质体与球形体、鞭毛丝与轴丝、聚?β?羟丁酸颗粒与多聚磷酸颗粒、荚膜与粘液层、芽孢与孢子。

3.试从化学组成和构造论述细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4.根据革兰氏阳性细菌与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通透性来说明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5.试述几种细菌细胞壁缺损型的名称及其应用价值。

6.放线菌与霉菌均呈菌丝壮生长,单为何认为放线菌更接近于细菌而不接近于霉菌?7.什么是芽孢?芽孢的形成及其调节方式?试述芽孢的抗逆性机制。

8.蓝细菌有哪些不同于细菌的结构与成分?它们的功能是什么?9.立克次氏体有哪些与专性活细胞内寄生有关的特性?它们有什么特殊的生活方式?10.衣原体与立克次氏体都为专性活细胞内寄生,两者有何差别?11.支原体有何特点?哪些特点是由于缺乏细胞壁而引起的?12.螺旋体和螺菌有何不同?13.细菌细胞中的哪些物质有抗原作用?这些物质存在于哪些结构中?14.试从细胞的形态结构分析细菌与放线菌的菌落特征。

15.试就作用靶物质、作用机制、作用结果和作用对象等方面比较溶霉菌与青霉素对细菌细胞壁的作用。

复习题与扩展题1.试解释下列名词:真菌,酵母菌,霉菌,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真酵母,假酵母,酵母菌的芽殖,裂殖和芽裂殖。

2.试述酵母细胞的主要结构特征。

3.试述酵母菌的菌落特征。

4.举例说明3种酵母菌生活史的不同。

5.举2~3个例子,说明酵母菌与人的关系。

6.试述霉菌的细胞结构特征。

7.根据霉菌的细胞壁成分可将其分成哪8种主要类型?8.你如何能从众多的菌落中分辨出霉菌的菌落?9.霉菌可形成哪几种无性孢子,它们的主要特征是什么?10.霉菌有哪几种有性孢子,它们有何分类意义?11.说出3~4种常见霉菌的主要特征。

病理学课件:第七章 感染性疾病

病理学课件:第七章    感染性疾病
第七章 感染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
感染的基本概念 细菌感染 病毒感染 真菌感染 寄生虫感染
第一节 感染的基本概念
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影响感染发生、发展与结局的因素 感染的类型 感染时机体的反应 感染的预防
第一节 感染的基本概念
一、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1、寄生 parasitism:如果两种生物体生活在一起, 其中一方受益,另外一方受害(宿主,host)。 如寄生虫和微生物
三、感染的类型
1、不感染: 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很快被清除,不引起机体的病理 生理改变
2、隐性感染 inapparent infection: 病原体感染后,机体不出现明显的或者典型的临床表现, 但宿主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3、潜伏感染 latent infection: 感染后,病原体长期存在于病灶或特定部位,
2、感染 infection:病原体侵入人体定居,生长繁殖, 释放毒性代谢产物,与宿主防御功能相互作用, 引起宿主组织细胞不同程度损伤的病理过程
3、微生物 microoganism or microbe:一群体形微小、 结构简单、一般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生物
种类
非细胞型微生物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影响宿主易感性的因素: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力(关键因素) 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
影响宿主易感性的其它因素
1、遗传因素:种属特异性/个体差异性 大多数生物体不能感染人类,人类缺乏这些生物体感染的入侵
门户/人体并不能提供这些生物体寄生所需要的条件 多数人感染HBV后可激起强有力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清除病毒,
(1843~1910)
微生物学发展中的几个重要科学家及其贡献
1、列文虎克 (Antony van Leeuwenhoek, 1632~1723):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微生物名词解释第一章原核生物1.原核生物: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群。

2.细菌: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3.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的子细胞集团。

4.菌苔:多个纯种菌落连成一片即形成菌苔。

5.细胞壁:质膜外的刚性结构,主要成分为肽聚糖。

功能:①维持细胞特有形态,为细胞的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提供支持②具有分子筛的功能,阻拦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防止细胞渗透裂解③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和对噬菌体的敏感性6.磷壁酸:是结合在G+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可分为脂磷壁酸(与细胞膜相交联)和壁磷壁酸(与肽聚糖分子共价结合)两类,有甘油磷壁酸和核糖醇磷壁酸2类。

功能:1)浓缩细胞周围的Mg2+,2)作为噬菌体的特异吸附位点,3)赋予G+细菌特异的表面抗原,4)增强某些致病菌对宿主细胞的粘连。

7.外膜: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特有结构,由磷脂、脂多糖和多种外膜蛋白组成。

8.脂多糖(LPS):O –侧链(O 抗原)、核心多糖、类脂A组成。

功能:作为一种毒素(类脂A)结构多变,保护细菌免受宿主防御(O 抗原)使细胞表面带负电荷(核心多糖),吸附镁钙等2价离子,稳定细胞外膜结构(类脂A)噬菌体的吸附受体选择性吸收功能9.周质空间:质膜与细胞壁(G+)或外膜(G-)的空隙。

10.缺壁细菌:包括在实验室中自发缺壁突变形成的L型细菌,人工方法去壁得到的原生质体和球状体,和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的支原体。

11.聚β-羟丁酸(PHB):是细胞内贮藏颗粒中的碳源,具有贮藏碳源、能源和降低细胞内渗透压的作用,存在于固氮菌,芽胞杆菌中。

12.异染颗粒:是无机偏磷酸的聚合物,是迂回螺菌,白喉杆菌的磷源。

具有贮藏磷、能量和降低渗透压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微生物的感染与致病
[内容提要]细菌是否有致病性,经典的依据是柯赫法则,近年来提出的分子水平的柯赫法则对此标准作了补充和完善。

就某种病原菌而言,其致病性一般通过测定LD50来定量。

细菌的致病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毒力因子,包括侵袭力与毒素,以及毒力因子的分泌系统。

侵袭力导致病原菌在机体内定殖、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内化作用、繁殖与扩散。

毒素有外毒素与内毒素之分,外毒素是具有特异性毒性作用的蛋白质,典型结构为A-B亚单位的聚体。

内毒素为LPS的类脂A,耐热,具致热作用等。

细菌致病性的现代观点是将病原菌、宿主及二者的相互的作用综合考虑,纠正了只调节细菌本身的片面性,是认识的深化。

细菌的毒力可用人工的方法增强或减弱,并受到温度、离子浓度等多种环境因子的调节。

感染(infection)是指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

发病(disease)表示病原微生物感染之后,对宿主造成明显的损害。

病原菌(pathogenic bacteria)是指那些导致机体发病的细菌。

是一群高度特化了的微生物,为了自身的生存,已适应而且必须在宿主生物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有时可造成宿主发病。

从进化关系来看,病原菌是由非病原菌演变而来,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就病原菌的生活方式而言,绝大多数病原菌是寄生性的,又可分为专性寄生和兼性寄生两大类。

另有一些是寄居性的,在正常情况下对寄主不呈现致病作用,如动物肠道的大肠杆菌、皮肤上的化脓性链球菌等,当动物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致病,称为条件性病原菌或机会性病原菌。

还有少数是腐生性的,是在死物上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毒素以食物等为媒介进入人和动物体而致病,如肉毒中毒等毒素性食物中毒等,称其为腐生性病原菌。

微生物学研究侧重于感染。

因为感染的范围更广,发病仅仅是感染可能出现的后果之一。

感染不一定都导致发病,而发病则离不开感染。

如将防治传染病的重点转移到预防感染,则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第一节细菌的致病性和毒力
病原菌能否引起宿主疾病取决于它们的致病性和毒力。

一定种类的病原菌,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在特殊的宿主体内引起特定疾病的能力称为致病性(pathogenicity)。

细菌的致病性是针对宿主而言,有的仅对人致病,有的则仅对某些动物致病,而有的则对兼而有之。

不同的病原菌对宿主可引起不同的疾病,表现为不同的临床症
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