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劳塞维茨:兵学理论

合集下载

军事理论:西方兵学

军事理论:西方兵学

军事理论:西方兵学《制胜的科学》苏沃洛夫(1729—1800),俄罗斯著名军事统帅和卓越军事理论家,俄国军事学术和军队改革的奠基人。

参加过反普鲁士的“欧洲七年战争、俄土战争和欧洲反拿破仑战争,一生率部作战35次,从未有过败绩。

历任步兵团团长、旅长、预备军军长、驻意大利北部俄军总司令等职,获元帅军衔。

在他统帅驻乌克兰俄军期间,他研究了亚历山大、汉尼拔和凯撒等人的战例,总结了自己所经历的战争的经验,写出了一部著名的军事著作《制胜的科学》。

《制胜的科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分队对抗演习或演习前的训练”,主要供军官使用,阐述了苏沃洛夫以贯穿冲击演练来训练军队的方法。

第二部分“向士气口授必须的知识”其中列举了苏沃洛夫关于战术和战斗勤务的基本原则。

其主要思想观点是:一、人是制胜的决定因素,因此应当把人置于优先位置来考虑,要注重战前对士兵进行严格的操练和实行铁的纪律,使每个士兵确信自己有力量,勇敢向前。

士兵这一名称理当包含军队中的所有人,上至最高级的将军,下至最低层的火枪兵、骑兵和步兵,这些人无例外地都要经受严格的训练。

要使士兵成为本领高超的战士,成为自己祖国的可靠卫士,就应该懂得如何训练,如何作战。

为此,应该让部队通过演练来熟悉战争中的各种现象,这些演练又必须非常接近于实战,这样,士兵就会把真正的战争看成不过是演习而已。

“训练从难,征战易。

训练从易,征战难”。

而军人服从命令是保持秩序井然的基础,军队的坚强指挥是建立在服从命令的基础之上的,故服从应该是绝对的,任何下属对上级的命令不仅不得争辩,就连议论也不许可。

二、战略行动的基本方法是进攻,无论是对不设防的野外,还是设防的城堡,都要坚决进行进攻。

“军事学术之真谛,是从敌人最要害的部位直接进攻敌人,而不是采取间接的迂回方式接近敌人。

只有的勇敢的进攻才能制胜”三、战术的基本原则是:“观察”、“快速”、“猛攻”。

观察的实质是要善于判断敌情和地形,及时制定正确的作战计划;快速是要求部队具有高度的机动性和突然性。

修昔底德、孙子和克劳塞维茨的理念,谁最接近战争的本质?

修昔底德、孙子和克劳塞维茨的理念,谁最接近战争的本质?

修昔底德、孙⼦和克劳塞维茨的理念,谁最接近战争的本质?提这个问题的⼈⼀定对三个⼈有所了解,因⽽⼀定对战争的研究⽐较深⼊。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

答主试答⼀下。

修昔底德是个史家,曾经做过雅典的领军,率兵在希腊北部与斯巴达将领伯拉西达作战,结果战败,依照雅典的法律,他被雅典城邦的公民⽤陶⽚放逐法投票放逐,从此远离雅典政治,流亡海外⼆⼗多年,然⽽此间,他接触到了⼤量卷⼊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各⽅⾼级将领,并且很可能与其中颇⼤⼀部分⼈有过深⼊的交往。

在政治上既然⽆法铸就辉煌,他就决意在其其他⽅⾯有所成就,他年轻时候曾经见过希罗多德在雅典发表演说的场⾯,为希罗多德的智慧折服,打算步希罗多德的后尘,在历史记述⽅⾯创造伟⼤的功业。

当时,希腊世界对伯罗奔尼撒战争因何爆发,雅典和斯巴达的对抗趋向如何,有各种不同的意见,⼤多数⼈认为是伯利克⾥个⼈的私欲引爆了这场战争,因⽽归罪于伯利克⾥⼀⼈。

修昔底德对此有不同意见,决意为伯利克⾥辩护,并且提出⾃⼰关于这场战争的真正原因,这就是他撰写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动机。

但是,随着战争进程的深⼊,随着修昔底德年龄和阅历的增加,他逐渐意识到,这场希腊世界史⽆前例的战争很可能已经超越了谁对谁错的区分,很可能已经超越了正义与⾮正义的界限,⽽变成了⼀种哲学,⼀种对⼈性、对战争与⼈类事务、战争对⼈类世界关系的哲学性的思辨。

在垂垂⽼矣的他看来,这场战争已经没有胜负,没有对错,有的只是死亡,只是战争带来的对⽣命的践踏,对⼈类法律、习俗、德性的全⾯颠覆,⽽所有的⼈,不论是⾝居⾼位者,还是普通百姓,都难逃战争,难逃战争的宿命。

在⽼年修昔底德的眼中,他终于看清了战争不是短促的⼀击,不是投⼊其中的双⽅想控制就能控制得了的,战争是暴⼒的,是流⾎的,是有其内在能动性的,是“最严厉的教师”。

战争教会投⼊其中的⼀切⼈事物去做他们在和平状态下根本不会做或者不敢做的那些事情,战争完全变幻了⼈世。

因此,修昔底德对战争的认识,应该说是哲学性的,⽽他的哲学是悲剧性的,⽆论投⼊战争的⼈或者城邦做出多么⼤的努⼒,最终都要被战争强⼒改变,变得迥异于最初的⾃⼰,⽽且没有任何⼀⽅能够获得真正的胜利,战争就是潘多拉魔盒,⼀旦开打,就会释放出吞噬⼀切的妖魔。

克劳塞维茨的攻势防御思想是指

克劳塞维茨的攻势防御思想是指

克劳塞维茨的“攻势防御”思想是指A:要把进攻和防御紧密结合B:要先发制人、主动攻打敌人C:要用巧妙的的打击构成防御的盾牌D:不要进攻注重防御正确答案:要把进攻和防御紧密结合要用巧妙的的打击构成防御的盾牌克劳塞维茨军事思想精髓:克劳塞维茨:先从军,再著《战争论》1780年6月,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普鲁士马格德堡布尔格镇的一个贵族家庭。

1792年,12岁的克劳塞维茨在波茨坦一个步兵团当士官生。

1793年,克劳塞维茨参加了普法战争。

1795年,15岁的克劳塞维茨升为少尉。

1801年秋,21岁的克劳塞维茨进入柏林军官学校学习,得到普鲁士军事改革的倡导者柏林军官学校校长香霍斯特的赏识。

香霍斯特对克劳塞维茨的思想和活动有很大的影响。

1803年,23岁的克劳塞维茨从柏林军官学校毕业,在香霍斯特的推荐下,克劳塞维茨担任奥古斯特亲王的副官。

1806年10月,26岁的克劳塞维茨在对法作战中被俘。

1807年10月释放回国后,任普鲁士军事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1809年,29岁的克劳塞维茨进入普鲁士总参谋部工作。

1810年,30岁的克劳塞维茨升为少校,任柏林军官学校战略学和战术学教官,同时为王太子讲授军事课。

1812年4月,克劳塞维茨反对普鲁士国王与拿破仑结盟,辞职到俄国参加反法战争。

1813年,33岁的克劳塞维茨在俄国升为上校。

1814年,克劳塞维茨从俄国回到普鲁士。

1815年,克劳塞维茨先后担任军参谋长和军团参谋长,并开始研究军事理论。

1818年,38岁的克劳塞维茨担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并升为将军。

克劳塞维茨担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的12年间致力于《战争论》的写作。

1830年,克劳塞维茨调任军团参谋长。

1931年11月16日,51岁的克劳塞维茨病逝。

克劳塞维茨的妻子在1932年到1933年间整理出版了《克劳塞维茨将军遗著》共10卷,《战争论》是其中的第一、二、三卷。

《战争论》的事实基础[MISSING IMAGE: ,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彻底摧毁了法国的封建制度。

克劳塞维茨的军事教育思想

克劳塞维茨的军事教育思想
② ③
: “在数学和军事学方面具有深 斯特评价他 ” “从能力、判断力、 勤勉和学识 邃的知识
④ ” 各方面,…… 都 出 类 拔 萃。
〔德〕 弗兰茨· 法比安 : 《克劳塞维茨传 》 , : 《克劳塞维茨传 》 , 〔德〕 弗兰茨· 法比安 : 〔德〕 威廉 · 冯 · 施拉姆 《克劳塞维茨
从军官学校
⑦ ” 力和洞察力的人, 才能得到军官的职位。
此时的克劳塞维茨经过多年的自修, 已经是
⑧。 他被任 “具有传授这种学识的非凡天才 ”

克劳塞维茨在柏林军官学校学习期间受到
沙恩霍斯特赏识。沙恩霍斯特不仅发现了这个天才 , 而且给他以慈父般的帮助 , 克劳塞维茨称之为 “我 。 精神上的父亲” 施勒格尔, 德 意 志 浪 漫 主 义 文 学 理 论 家 、 翻译家,其妻子史达尔夫人,法国作家。
的爱国主义精神。战争的危机与灾难、 放逐 的绝望与希望、归来的危险与新生, 使他的 军事历史观和哲学观进一步成熟。1809 年, 克劳塞维茨担任了沙恩霍斯特主持的军队改 革办公室主任,成为普鲁士军队改革派核心 人物之一。 ( 三) 克劳塞维茨有浓厚的教育情怀 耶拿战败使克劳塞维茨认识到普鲁士统 帅部的无能和优柔 寡 断。 他 在 《关 于 普 鲁 : “军 士在巨大灾难中的消息 》 一文中指出 事事务的高级军事领导没有头脑,直到上尉
35 页。

毕业后,克劳塞维茨被任命为普鲁士奥古斯 特王子的副官,这一时期成了他成长过程中 最重要的阶段。他加入军事协会,研究康德 哲学和各种历史、军事著作,同时还冷静地 观察宫廷生活, 倾听国王和显贵们的谈话, 正是这些亲身经历使他很早就认识到: 战争 和政治有不可分割的关系。1806 年, 与奥 古斯特王子被送往法国的拘禁之行激发了他 · 76·

克劳塞维茨战争理论的国际关系意义----——对战争“三位一体”本质的一种解读

克劳塞维茨战争理论的国际关系意义----——对战争“三位一体”本质的一种解读

一对克劳塞维茨其人及其学说的研究,始自《战争论》第一版问世的1832年,然则实际兴起于19世纪后半叶。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克劳塞维茨研究仅局限于欧洲甚至德国本土,且成果有限。

该研究及其成果的兴盛,出现于两次世界大战之后。

克劳塞维茨研究在近代时期的欠发达,部分原因在于克劳塞维茨的战争学说含有深刻的哲学思考,但其军事实用性和短期效用显然不及同时代另一位拿破仑战争研究者约米尼(A.H.Jomini)的学说。

(注:约米尼(1779-1869年)是与克劳塞维茨同时代的著名军事理论家和拿破仑战争研究者,关于其生平及学说,参见A·H·约米尼:《战争艺术概论》(中译本),解放军出版社1986版。

)19世纪末和20世纪,战争与革命的发展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显现出克劳塞维茨理论的真理性和深刻性,从而引起学术界甚至世人的关注。

在这个历史时期,《战争论》的各种译本广泛流传,克劳塞维茨研究逐步深入并出现了两大标志性突破。

其一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领袖对“暴力”的理解和运用,他们特别强调并重视“战争是政治的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的论断,(注: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除斯大林之外均对克劳塞维茨的思想学说表示认同和赞赏。

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和通信中多次提及克劳塞维茨及其著作;列宁深入研究过《战争论》并留下万余字的读书笔记;毛泽东也依据克劳塞维茨的基本思想创造性地提出“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的论断。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列宁军事文集》,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斯大林军事文集》,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毛泽东军事文集》;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

)这就突破了把克劳塞维茨理论视为战争教条并作单纯军事理解和应用的传统的普鲁士——德意志方法,(注:将经典理论奉为教条、对经典理论只作字面理解而不作时代性和哲学性思考,是一种普遍倾向。

这一点在近现代德国军事家对待克劳塞维茨学说的问题上尤为明显。

《战争论(全三册)》[德]克劳塞维茨著读后感

《战争论(全三册)》[德]克劳塞维茨著读后感

《战争论(全三册)》[德]克劳塞维茨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战争论(全三册)》[德]克劳塞维茨著读后感《战争论》是德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代表作,被誉为“军事理论的圣经”。

近日,我有幸阅读了这部巨著,深感其观点独特,文字犀利,旁征博引,触类旁通。

在这部作品中,克劳塞维茨以深邃的洞察力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对战争本质、战争规律、战争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为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克劳塞维茨对战争本质的论述让我耳目一新。

他认为,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手段。

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观念中战争与政治的分离,使我明白了战争与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

克劳塞维茨指出:“战争不是单纯的技术较量,而是意志和决心的较量。

”这一观点强调了战争中的精神因素,使我认识到,在战争中,士气、意志和决心的重要性不亚于物质力量。

其次,克劳塞维茨对战争规律的探讨让我受益匪浅。

他提出了“战争迷雾”的概念,指出战争中的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和预测困难等问题,使我明白了战争中的风险和挑战。

克劳塞维茨还提出了“战略棋盘”理论,将战争比作一场棋局,强调了战略谋划和兵力部署的重要性。

这一观点使我认识到,在战争中,战略眼光和谋略的运用至关重要。

再次,克劳塞维茨对战争策略的阐述让我深感其智慧。

他主张在战争中采取“进攻为主,防御为辅”的策略,认为进攻可以夺取胜利,防御可以保持优势。

克劳塞维茨还提出了“重心打击”理论,主张集中力量打击敌人的薄弱环节,以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

这些策略思想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使我明白了在战争中如何运用战略和战术。

第二篇范文《战争论(全三册)》[德]克劳塞维茨著读后感——从现代战略视角重新解读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是军事理论的里程碑,其对战争的深刻洞察至今仍具有深远的影响。

然而,当我们从现代战略视角重新审视这部著作时,会发现克劳塞维茨的观点并非全然适用于当今世界的复杂性。

在此,我将尝试从现代战略的角度对《战争论》进行解读,并探讨其意义与目的。

克劳塞维茨兵学理论

克劳塞维茨兵学理论

克劳塞维茨:兵学理论軍訓報告*爾·馮·克勞塞維茲(1781年-1831年),德國軍事家。

克勞塞維茨出生在普魯士馬格德堡的一個貴族家庭,12歲時就參加了普魯士軍隊,13歲就第一次走上了戰場。

1803年從柏林普通軍校畢業後擔任奧古斯特親王的副官,參加了1806年的普法戰爭。

在1808年,克勞塞維茨進入到沙恩霍斯特奠基的普軍總參謀部中任職。

當時法國大革命及拿破侖的軍事行動使普魯士內部也涌動著改革的潮流,這場變革與沙恩霍斯特、威廉·馮·洪堡、施泰因、哈登貝格等人的名字緊緊相連,克勞塞維茨所在的普魯士總參謀部自然成為了軍事改革的先鋒。

克勞塞維茨在1812年發表了名為《三個信條》的日爾曼民族解放綱領,在其中表達了改革派聯合俄國,抗擊拿破侖的觀點。

就在1812年5月克勞塞維茨來到俄國軍隊,在俄國抵抗拿破侖進攻的衛國戰爭中克勞塞維茨參加了奧斯特洛夫斯諾、斯莫棱斯克、博羅濟諾等會戰,擔任過柏林騎兵軍與烏瓦洛甫騎兵軍的作戰軍官。

1814年回到普魯士軍隊,1818年出任柏林軍官學校校長並晉升為將軍。

在擔任軍官學校校長的12年中,克勞塞維茨為後人留下了大量的資料,遺孀瑪麗整理出版了《卡爾·馮·克勞塞維茨將軍遺著》,這部巨著共十卷,著名的《戰爭論》是其前三卷,後七卷為戰史戰例,包括了1566-1815年中大小130余例會戰,記述了荷蘭獨立戰爭,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戰爭,菲特烈二世戰爭,拿破侖戰爭,1812年衛國戰爭,1813年德意志解放戰爭等。

克勞塞維茲和約米尼並列為近代西方兩大兵學家的克勞塞維茨﹙KarlVonClausewitz﹚,比約尼米年輕一歲,但出身與際遇卻有明顯的差異。

克勞塞維茨家族是普魯士西里西亞的小貴族,他的父親曾隨腓特烈大帝出征,他自幼便在軍人世家特有的環境中長大,十二歲時即加入陸軍。

*曾被拿翁俘虜一八○三年,克氏自普魯士陸軍大學,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並成為當時陸軍大學校長沙思霍斯特的得力助手,沙氏正受命著手軍事的改革,但改革的工作受到保守派的阻撓,師生二人為此感到有志難伸。

为什么说克劳塞维茨战争论被誉为西方近代兵学圣典

为什么说克劳塞维茨战争论被誉为西方近代兵学圣典

为什么说克劳塞维茨<战争论>被誉为西方近代兵学圣典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被誉为影响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

克劳塞维茨本人也因此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

全书分为八篇,《战争论》为译者选译的精华本。

在书中,作者揭示了战争从属于政治的本质,指出了人的因素尤其是精神力量的作用,阐述了战争性质向民众战争转变的历史趋势,探讨了战略和战术、进攻和防御、战争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歼敌等理论。

下面将简要分析为什么说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被誉为西方近代兵学圣典。

一、《战争论》以“绝对战争”理论曾长期引领西方乃至世界的军事学在近代以前,《孙子》受到中国和世界的普遍重视。

然而鸦片战争后,尤其是甲午战争失败后,在国内“孙子过时论”甚嚣尘上,大量的西方兵书被翻译引进,基本取代了以《孙子》为首的《武经七书》的地位,代之以西方的军事学术体系。

《孙子》的声誉也每况愈下,而《战争论》却备受追捧。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各国几乎没有反对《战争论》的声音,它占领了西方近现代军事学的高地。

19世纪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的扩展以及火炮技术的不断革新,军队作战方式与编制体制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在法国大革命与军事改革的推动下,军事学术领域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克氏的《战争论》正是在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

他在战争观方面有两大论点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个是他天才地提出了“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的观点,这一观点受到列宁的高度赞扬;另一个是“绝对战争理论”,这一理论源于黑格尔的“绝对真理”理论,曾受到列宁的批判。

克氏正是从哲学角度探讨战争的本质,提出“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的观点。

二、精神要素是战争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克劳塞维茨所说的精神因素(或精神力量、精神要素、精神素质等),主要是指统帅的才能、军队的武德等。

克劳塞维茨论理论(一~六)

克劳塞维茨论理论(一~六)

1《战争论》的根本要以在于•A、•B、•C、•D、我的答案:D2克劳塞维茨出生于那一年•A、•B、•C、•D、我的答案:C3影响战争的外部力量包括•A、•B、•C、•D、我的答案:A4克劳塞维茨说:“战争是一种暴力行为,对这种暴力的使用有没有限制”•A、•B、•C、•D、我的答案:B5克劳塞维茨的根本目的在于:•A、•B、•C、•D、我的答案:D6下列对战争中攻防的论述错误的是:•A、•B、•C、•D、我的答案:C7《战争论》的作者是:•A、•B、•C、•D、我的答案:B8关于克劳塞维茨,以下错误的是:•A、•B、•C、•D、我的答案:A9克劳塞维茨认为,武力冲突:•A、•B、•C、•D、我的答案:D10三次革命主义浪潮的共性是?•A、•B、•C、•D、我的答案:D11《帝国主义论》的作者是?•A、•B、•C、•D、我的答案:C12列宁强调无产阶级的唯一可靠代表和革命的领导者是?•A、•B、•C、•D、我的答案:B13《战争论》是一本字数很多、描写详实的作品我的答案:×14军事和政治双重意义上的取胜之道来自于《战争论》我的答案:√15加尔文神权统治的根本前提是尘世救主是上帝救世旨意的唯一代表。

我的答案:√16战争与政治无关。

我的答案:×17克劳塞维茨的战争哲学和战略思想是“艺术”或“才能”的政治或军事理论。

我的答案:√18克劳塞维茨的思想影响了列宁发动十月革命。

我的答案:√19克劳塞维茨认为政治是战争的继续。

我的答案:×20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这一暴力行为的使用不存在任何逻辑限制。

我的答案:√克劳塞维茨论理论(二)已完成1什么使得真实的战争有别于纸上谈兵•A、•B、•C、•D、我的答案:B2战争“三位一体”所涉及的对象不包括•B、•C、•D、我的答案:C3克劳塞维茨论的两个关键词分别是•A、•B、•C、•D、我的答案:A4智力和创造力的创新运用是:•A、•B、•C、•D、我的答案:D5暴力最根本的驱动力是:•A、•B、•C、我的答案:C6克莱莱维茨理论的关键词除暴力外,还有:•A、•B、•C、•D、我的答案:A7克劳塞维茨对战争的分析有:•A、•B、•C、•D、我的答案:A8战争的所谓“摩擦”是指:•A、•B、•C、•D、我的答案:D9战争里的“天才”是指:•A、•B、•C、•D、我的答案:D10理论的三类潜能不包括:•A、•B、•C、•D、我的答案:B11以下对《战争论》说法错误的是?•A、•B、•C、•D、我的答案:C12关于克劳塞维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B、•C、•D、我的答案:D13下面那一个因素能激发原始的暴力•A、•B、•C、•D、我的答案:D14“天才”指的就是统帅或指挥官的智力和心理我的答案:×15暴力后面的驱动力是政治目的我的答案:√16独立的一次战争可以只是一场绝对战争。

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军事家克劳塞维茨的军事思想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作为20世纪最著名的纯粹
军事思想家之一,克劳塞维茨曾在欧洲大陆获得威望和广泛的认可。

他将军事思维的普遍原则纳入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简言之,他认为国家必须从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各个方面准备军事战斗。

政治上,为了达到军事优势,必须宣扬军事英雄主义和主权独立。

经济上,要建立本国垄断制度,确保供应链不受外来侵害。

文化上,要建立严格的按照纪律的作风,并根据自己国家情况制定发展战略。

法律方面,要确保灵活有效的兵役制度,以及切实可行的国防法律。

当一个国
家准备战争时,要采取坚定立场,采取最有利的策略,把目标集中在胜仗的取胜上。

而且,他认为要把军事准备放在优先位置。

保持军事优势,是国家安全发展的基础。

克劳塞维茨认为,一个强大的政府需要有力的军事参与。

因而,他强调军事实
力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坚持建设强大的军队,不断加强军事科技的研究和发展。

同时,他也提出强大的军队应该服从严格的纪律,并保持军队组织的严谨,培育出果断、聪明、有行动力的军事官员。

克劳塞维茨的军事思想对现代国家来说依然具有重大意义,越来越多的国家将
其作为军事建设和发展的基石。

我们应该遵循克劳塞维茨的思想,增强国家军事实力,全力保护国家安全与繁荣发展。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及其战略思想精髓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及其战略思想精髓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及其战略思想精髓作者:何辉来源:《国际公关》2021年第04期卡尔·冯·克劳塞维茨(Carl von Clausewitz,1780-1830)是19世纪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其所著的《战争论》是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著作之一。

克劳塞维茨在少年时代曾在一个普鲁士步兵团中当士官生,并参加过围攻美因兹城的战斗。

后来,他就读柏林军官学校。

自军官学校毕业后,参加过奥尔施塔特会战。

1809年,克劳塞维茨进入普鲁士的总参谋部。

1810年,他任柏林军官学校教官,并为王太子讲授军事课。

1812年,他因反对普王威廉三世同拿破仑结盟而辞去普鲁士军职,赴俄国参加反对拿破仑的战争。

他的多次战争经历以及军官学校教学生涯,为其创作《战争论》奠定了基础。

不过,克劳塞维茨生前未见到《战争论》出版便因病去世了。

他死于1831年11月,他的妻子整理出版了《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将军遗著》共10卷,《战争论》是其中的第一、二、三卷。

一、《战争论》的主要内容《战争论》共有三卷,其中第一卷为第一至第四篇,四篇标题分别是:论战争的性质、论战争理论、战略概论、战斗。

第二卷为第五、第六篇,两篇标题分别是:军队、防御。

第三卷是第七篇、第八篇,还包括一个附录。

从全书的篇章标题可以看到,克劳塞维茨对于战略问题的论述集中在第三篇战争概论之中。

然而,如果细读《战争论》,我们就会发现,在该书的其他篇章之中,实际上也闪耀着克劳塞维茨战略思想的火花。

二、影响最为深远的观点克劳塞维茨提出的诸多观点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观点是认为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他在《战争论》中写道:“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手段的实现。

”1后来,列宁曾经引用过克劳塞维茨的这一观点(“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2),由此其影响进一步扩大。

战争论读书笔记

战争论读书笔记

战争论读书笔记《战争论》读书笔记《战争论》是一本由克劳塞维茨所著的军事理论著作,它被广泛认为是军事学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中充满了对战争本质的思考和分析,旨在揭示战争的规律和战争胜利的途径。

通过阅读《战争论》,我对战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战争的防范与处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首先,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明确提出了战争的本质是政治,并强调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政治目标。

他认为战争是一种极端的政治手段,是在政治斗争无法解决问题时的最后手段。

这一观点使我明确了战争与政治的紧密联系,战争并非一种单纯的冲突行为,而是政治手段与目的的延伸。

其次,克劳塞维茨谈到了战争的三个基本要素:敌人、指导战争的政府和武器手段。

他指出,了解敌我差异是战争取胜的关键,指导战争的政府必须具备明确的政治目标和正确的指挥能力,而武器手段则是实现战争目标的具体工具。

这一观点使我认识到,战争胜利与全面了解敌情、正确决策和有效运用武器密不可分。

再次,克劳塞维茨强调了军事战略的重要性。

他认为,战争胜利主要取决于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军事战略应该以政治目标为导向,既要注重整体布局和战略计划,也要关注具体战役的执行和战术手段的运用。

这一观点使我了解到,只有正确的军事战略才能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最后,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提出了战争的不确定性和变数性。

他认为,战争是一种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活动,战争中的各种变数无法完全掌控。

面对不确定性,战争指挥者需要具备灵活的思维和快速的反应能力,以应对战争中各种意外情况。

这一观点使我认识到,战争决策和指挥需要灵活应对,不能刻板地遵循既定战略和计划。

通过阅读《战争论》,我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复杂性和严峻性。

战争不仅是一场冲突,更是一场政治的延伸。

只有充分理解战争的本质和规律,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并实现政治目标。

因此,我们需要在和平时期加强军事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不断提高战争指挥者的能力和素质,以应对世界上各种不确定因素带来的挑战。

战争论成为人人手中的军事经典主要得益于

战争论成为人人手中的军事经典主要得益于

战争论成为人人手中的军事经典主要得益于战争论成为军事经典是因为作者普鲁士军事理论家,西方近代军事理论奠基者——克劳塞维茨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克劳塞维茨本人也因此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

《战争论》是一部运用辩证方法全面论述战争基本原理的资产阶级军事经典著作。

作者克劳塞维茨(Carl von Clausewitz,1780一1831)出生于普鲁士的一个小税吏家庭,是德国近代的一位“造诣极高的军事问题著作家”(列宁语)。

在这部军事学经典著作中,克劳塞维茨站在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进步的政治立场上,借助于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积极成果,对于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以后发生的“拿破仑战争”和欧洲各国民族解放战争的丰富历史经验,作出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他认为必须从一切战争现象的朴素联系和相互制约中去考察战争,提出了“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的继续”的著名论断;认为军事行动的基本目的是消灭敌人武装力量,军事艺术最一般的原则是兵力数量上的优势,集中兵力和隐蔽、迅速地来达成突然性;重视精神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等。

《战争论》是19世纪军事理论顶峰的伟大之作,它是可以与《孙子兵法》媲美的西方经典军事著述。

《战争论》是军事思想史上第一部自觉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方法系统地总结战争经验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

这部著作不仅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的基础,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重要理论的来源之一。

《战争论》将构成决定战斗运用的战略要素区分为五类:精神要素、物质要素、数字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

“第一类是精神要素及其作用所引起的一切;军队的数量、编成、各兵种的比例等等属于第二类,即物质要素;作战线构成的角度、向心运动和离心运动,只要它们的几何数值有计算价值则属于第三类即数字要素;制高点、山脉、江河、森林、道路等地形的影响属于第四类;最后,一切补给手段等属于第五类。

克劳赛维茨是哪个国家的军事思想家英国普鲁士法国

克劳赛维茨是哪个国家的军事思想家英国普鲁士法国

克劳赛维茨是哪个国家的军事思想家英国普鲁士法国克劳赛维茨(Claude Krussevic,1810—1911年)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克森-维尔德沃斯公爵府,是奥地利的军事理论奠基人。

克劳赛维茨从小就在战争中度过,长大后成为了一名军事家。

1890年克劳塞维茨在俄国创立"战争哲学协会"开始他的军事生涯。

他对世界各国近代战争思想作了许多研究和阐述,并著有《战争哲学》、《战争史》、《战斗艺术》、《作战问题及理论与实践》等书。

其最重要的观点就是:在任何战场上,必须使用最有效的战术战略;一切战役群都应拥有强有力的指挥才能战胜对手;战争将是一种长期不间断的工作,即使在困难环境下也能胜利。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他建立了一种以机动为基础的战略思想,并以此指导军事实践。

一、古代战争理论——战争是经济的基础克劳赛维茨认为战争和经济关系十分密切,“战争使国家的经济状况急剧恶化,这就决定了国家必须用多种手段来增加国家收入。

”他还认为只有国家收入增加了,人民生活才会更好,国家的长治久安才会得到保证。

所以在克劳赛维茨看来“战争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形式”是绝对不可以违背的。

从克劳塞维茨对当时各国政治经济状况分析中可以看出:“战争只有通过国家直接控制经济发展才能够实现它。

”他认为当一个国家处于动乱或内忧外患局面时,就需要依靠军事力量来实现国家稳定、经济发展。

因此,战争是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所必须耗费并消耗国家有限资源,且会给人民带来很大物质损失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

二、军事学说——克劳赛维茨的军事思想主要以战争哲学和战争史为主他的战争哲学主要是对19世纪后期西欧和亚洲的资产阶级进行研究,而其著名的作品有《战争哲学》、《战争史》、《战斗艺术》等。

他在战争哲学方面的主要观点是:以兵力决定一切,用兵力决胜一切,在军事领域中,最有效的战术战略就是一切战役群要用最有效的战术方法打胜仗。

而在战争史方面,克劳塞维茨的著作主要有:《作战问题及理论与实践》、《战斗艺术》、《战俘论》、《战争论及理论与实践》等。

孙子与克劳塞维茨的军事理论思想

孙子与克劳塞维茨的军事理论思想

军事思想概述
• 相似之处:
• (一)二人都有戎马生涯的实战经验和经历; • (二)二人都因著有不朽之作而立言成名;
• (三)二人所著之书均代表着完整的思想体系, 逻辑清晰,纲目分明,思想博大而深邃;
• (四)二人的军事思想都自上而下贯穿着从哲学 到战略再到战术的三个层面,都有着共同的哲学 基础。
军事思想综述
“孙子思想的清晰可以矫正克劳塞维茨的晦涩” “孙子的眼光精准,见识深远,并充满永恒的新意”
对于《战争论》而言, 近现代尚未有任何一部军事理论与思想著 作能够将之超越。
军事思想综述

对《战争论》而言,西方军事思想界认为:近现代尚 未有任何一部军事理论与思想著作能够将之超越。 它是19世纪西方军事理论顶峰的伟大之作; 是可与《孙子兵法》媲美的西方经典军事著述; 是军事思想史上第一部自觉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 方法,系统地总结战争经验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 价值。 它不仅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的基础,而且 也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重要理论的来源之一。
军事思想综述
古今中外众多学者一致公认的军事思想的不朽之作 包含博大精深的思想,同样值得好好研究的两部书 充满了智慧,蕴藏着一种无法形容的灵感的两部书
孙武《 孙子兵法》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
军事思想综述
• 对《孙子兵法》与《战争论》的评价
• 以色列战略专家克里福德(Martin van Creveld)曾 经说:“在所有一切的战争研究著作中,《孙子 》是最好的(the best),而《战争论》(On War) 则屈居第二(second best)”。
• 此种对战争的看法将向我们显示战争如何随其机 动的性质,以及引起战争的情况而变化。 • 政治家和指挥官所必须做的第一个、最高的、而 影响也最大的判断就是要确定其所从事的战争的 种类;既不要把它误认为,也不要尝试把它变成 为某种违反其本性的东西。

当孙子遇到克劳塞维茨

当孙子遇到克劳塞维茨

据说,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大多出在两个地方,一为中国之山东,一是欧洲的德国。

正如,在哲学界,中国有孔子,西方有马克思,都是泰斗级的人物,无独有偶,在军事学界,中国有孙武,西方有克劳塞维茨。

可惜的是,直到如今,当“新帝国主义”论借全球化的西风再度兴风作浪时,我们岂能忘记,这五百年来,世界一直都是笼罩在西方军事传统的影响之下,战争仍威胁着整个人类。

《孙子兵法》素有“东方兵学瑰宝”之尊,《战争论》亦享“西方兵学圣经”之誉。

二者分别代表了东西方军事文化的最高成就,可谓东西双璧,交相辉映。

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冷兵器时代、火器时代的战争后,目前正进入信息战争的时代,战争形态的信息化成为新军事变革的主要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侦察技术已经十分发达,情报手段越来越先进,侦察范围越来越广泛,战场空间感知已不再是神话。

可以说,情报在战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情报在信息战争时代已成为直接的作战要素。

在这个大环境之下再来审视东西方兵学,可以发现二者尤如两条暗河,在历史的山川河岳之间奔流不息,终于汇于一流,这个交汇点,就是东西方兵学各有侧重的情报思想。

台湾著名学者钮先钟先生在其《孙子三论》中对这两部著作作了言简意赅的宏观比较,视角新颖独特,发人深省。

为方便起见,钮先钟将比较结果罗列了十一条。

大略为:在战略层次上,孙子比较重视大战略,克劳塞维茨较为重视作战层次;在战争性质上两人有所暗合,且都有慎战思想;克劳塞维茨极端重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而孙子很少论政,其思想是以“兵”为核心,但孙子并非不知政治的重要,只是对于政治因素不曾作较深入的分析,却注意到战争与经济之间的密切关系;克劳塞维茨重视战斗,寻求决战,并以此为其全部战争理论的重心,将毁灭敌军视为最高理想,而孙子虽像克劳塞维茨一样重视攻击,但他认为攻击并非仅限于武力,使用武力是较低的层次;二人都对战争中的不确定性即“摩擦”(dieFriktion即阻力)和“机会”有所论及;对将帅的讨论中,克劳塞维茨认为“勇敢”(courage)是军人的首项要求,而孙子论将则“智”列为第一位,而“勇”则屈居第四位。

克劳塞维茨和他的《战争论》

克劳塞维茨和他的《战争论》

克劳塞维茨和他的《战争论》克劳塞维茨生于1780年,十二岁参加普鲁士军队,当士官生。

1803年毕业于柏林军官学校后,即担任普鲁士奥古斯特亲王的副官。

1806年参加了普法战争,当普军在奥尔施塔特会战溃败时被俘。

1807年10月释放回国。

1808—1809年任普鲁士军事改革委员会主席办公室主任。

1810年10月起任柏林军官学校战略学和战术学教官,同时为王太子讲授军事课。

1812年,因反对普鲁士臣服于拿破仑一世而转到俄军供职。

拿破仑进攻俄国时,他参加过奥斯特罗夫诺、斯摩棱斯克和博罗迪诺三大会战。

1814年4月回到普鲁士军队。

后参加了林尼和滑铁卢会战。

1818—1830年,克劳塞维茨在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的十二年间,致力于《战争论》一书的著作。

他先后研究了1566—1815年期间所发生过的一百多个战例,撰写了许多评论战史的文章,整理了亲身经历的战争经验。

1830年春由于调任炮兵部门工作,《战争论》的修订工作被搁置起来,1831年11月即因病去世。

他的《战争论》手稿由其妻子玛丽于1832—1833年陆续整理出版。

克劳塞维茨所处的时代,正是欧洲工业革命、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相继发生的时期。

工业革命改变了战争的工具与潜力,民主革命改变了军队的编组与精神,民族解放斗争改变了战争的性质与形态。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的新的社会关系,对于军事学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正如列宁在《战争与革命》一文中指出的那样:“他们改造了全部战略体系,废除了战争方面的一切陈旧规章,创立了新的作战方法,废除了旧军队,建立了新的、革命的、人民的军队。

”而当时的普鲁士还是一个落后的半封建的国家,普鲁士军队还保留着落后的建军原则和军事学术原则与一支为数不多的雇佣军。

在新型的法国军队的打击下,普军落后的军事原则遭到彻底的破产。

这就促使普鲁士爱国的军人们用批判的眼光去重新考虑他们的战略战术观点。

克劳塞维茨虽然是普鲁士王国的军官,信仰的是落后的君主政治,对当时的法国革命持反对态度,但是他看到了法国革命对军事学术发展的巨大影响。

克劳塞维茨的攻势防御思想

克劳塞维茨的攻势防御思想

克劳塞维茨的攻势防御思想一克劳塞维茨的“攻势防御”思想是指:要把进攻和防御紧密结合,要用巧妙的的打击构成防御的盾牌。

攻势防御是指为了反攻或进攻采取积极的攻势行动,挫败进攻之敌的防御。

积极防御既可以是战略指导思想,又可以是战役、战斗的作战原则。

介绍克劳塞维茨的“攻势防御”这种以攻势行动为特征的'防御作战,能从被动中争取主动,给防御增添活力,实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目的。

既可作为战略思想用于指导战争,亦可作为战役战术原则用于指导战役战斗。

当用于战略指导时,通常是在总体防御的态势下,灵活运用多种作战形式和战法,积极进行战役战斗乃至战略上的攻势作战,逐步改变战略形势,通过战略决战,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或挫败敌人的进攻,迫其停战,结束战争。

用于战役战斗指导时,以阵前出击、火力反击、反冲击、反突击、反空降、纵深打击等各种战法,积极主动地打击敌人,为辅助进攻或为转入进攻创造条件。

二克劳塞维茨的攻势防御思想指的是把进攻和防御紧密结合,要用巧妙的打击构成防御的盾牌。

克劳塞维茨被西方誉为“兵圣”。

克劳塞维茨用12年岁月写成的《战争论》是军事思想史上第一部划时代的战争理论经典。

三克劳塞维茨的攻势防御思想是指:是指以积极主动的攻势行动战胜进攻之敌的防御。

强调防御中必须有进攻,攻防结合,灵活运用,不断削弱和歼击敌人,克敌制胜。

相关知识:1、攻势防御出自克劳塞维茨主要著作是《战争论》。

克劳塞维茨认为把防御和进攻辩证地统一起来,防御中必须有进攻,攻防结合,交替运用。

2、这种以攻势行动为特征的防御作战,能从被动中争取主动,给防御增添活力,实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目的。

既可作为战略思想用于指导战争,亦可作为战役战术原则用于指导战役战斗。

3、克劳塞维茨在研究军事学术理论及其组成部分--战略学和战术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他反对军事学术中的“永恒的原则”,认为战争现象是不断发展的。

同时,他又否定在军事发展上存在规律性,并且断言“战争是一个充满偶然性的领域,是一个充满不确实性的领域”。

军事家名人故事:军事理论鼻祖克劳塞维茨

军事家名人故事:军事理论鼻祖克劳塞维茨

军事家名人故事:军事理论鼻祖克劳塞维茨1831年11月16日,普鲁士王国的一位将军因患霍乱病离开了人世。

可是他的名字却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后人淡忘,他就是享誉世界的军事理论着作《战争论》的作者卡尔˙冯˙克劳塞维茨。

克劳塞维茨于1780年生于普鲁士一个税务官家庭。

他从小酷爱军事,12岁参加普鲁士军队,13岁踏上与法国作战的战场,不久晋升为少尉。

1801年,他被选入柏林陆军大学深造。

在军校里,他刻苦攻读,勤于思考,获得了校长沙恩霍尔斯特将军的赏识。

军校毕业后,他被推荐到奥古斯特亲王的部队担任副官。

当时,反法同盟各国的军队与拿破仑的军队正在征战。

1806年,克劳塞维茨随亲王参加了着名的耶拿战役和奥尔施塔特战役,普军大败,他也在战败后被俘。

翌年被释放回国后,他深感陈旧的军事制度无法适应近代战争,因而积极呼吁和参与了普鲁士军队的改革工作。

1810年,克劳塞维茨被任命为柏林陆军大学的教官。

在任教期间,他编写了《军事训练概论》等着作,并给普鲁士王太子讲授军事课程。

1812年,因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与准备发动侵俄战争的拿破仑结成同盟,克劳塞维茨愤而辞去了教职,奔赴俄国参加了反抗拿破仑的战争。

拿破仑被打败后,他重又回到了普鲁士军队,开始从事战争理论的研究;1818年出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并晋升为将军,这年他38岁;在任12年,致力于军事理论和战争史研究,着书立说。

法国大革命、历次拿破仑战争和19世纪初欧洲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对于克劳塞维茨世界观、军事观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克劳塞维茨虽然对法国大革命持反对态度,但他同时也清楚地看出了这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軍訓報告<兵學理論-克勞塞維茲>*爾·馮·克勞塞維茲(1781年-1831年),德國軍事家。

克勞塞維茨出生在普魯士馬格德堡的一個貴族家庭,12歲時就參加了普魯士軍隊,13歲就第一次走上了戰場。

1803年從柏林普通軍校畢業後擔任奧古斯特親王的副官,參加了1806年的普法戰爭。

在1808年,克勞塞維茨進入到沙恩霍斯特奠基的普軍總參謀部中任職。

當時法國大革命及拿破侖的軍事行動使普魯士內部也涌動著改革的潮流,這場變革與沙恩霍斯特、威廉·馮·洪堡、施泰因、哈登貝格等人的名字緊緊相連,克勞塞維茨所在的普魯士總參謀部自然成為了軍事改革的先鋒。

克勞塞維茨在1812年發表了名為《三個信條》的日爾曼民族解放綱領,在其中表達了改革派聯合俄國,抗擊拿破侖的觀點。

就在1812年5月克勞塞維茨來到俄國軍隊,在俄國抵抗拿破侖進攻的衛國戰爭中克勞塞維茨參加了奧斯特洛夫斯諾、斯莫棱斯克、博羅濟諾等會戰,擔任過柏林騎兵軍與烏瓦洛甫騎兵軍的作戰軍官。

1814年回到普魯士軍隊,1818年出任柏林軍官學校校長並晉升為將軍。

在擔任軍官學校校長的12年中,克勞塞維茨為後人留下了大量的資料,遺孀瑪麗整理出版了《卡爾·馮·克勞塞維茨將軍遺著》,這部巨著共十卷,著名的《戰爭論》是其前三卷,後七卷為戰史戰例,包括了1566-1815年中大小130余例會戰,記述了荷蘭獨立戰爭,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戰爭,菲特烈二世戰爭,拿破侖戰爭,1812年衛國戰爭,1813年德意志解放戰爭等。

克勞塞維茲和約米尼並列為近代西方兩大兵學家的克勞塞維茨﹙Karl VonClausewitz﹚,比約尼米年輕一歲,但出身與際遇卻有明顯的差異。

克勞塞維茨家族是普魯士西里西亞的小貴族,他的父親曾隨腓特烈大帝出征,他自幼便在軍人世家特有的環境中長大,十二歲時即加入陸軍。

*曾被拿翁俘虜一八○三年,克氏自普魯士陸軍大學,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並成為當時陸軍大學校長沙思霍斯特的得力助手,沙氏正受命著手軍事的改革,但改革的工作受到保守派的阻撓,師生二人為此感到有志難伸。

不久,克民告別恩師隨軍作戰,遺憾的是,在普法交戰中,他非但未能立下戰功,反而在耶拿戰役中,被拿破崙浮虜,度過了三年的戰俘生涯。

從此,他對拿破崙即抱著欣賞而又痛恨的態度,在這段鬱鬱不遂的時間裡,克氏從失敗的教訓中,擷精取要,擬定了他的名著《戰爭論》的架構。

一八○七年,克氏自戰俘營歸國,再次參與軍制的改革工作,並成為陸軍大臣沙倫赫斯特﹙Scharauharst﹚將軍的參謀。

一八一二年,普魯士與法國締結同盟,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對拿破崙百般卑屈,使克勞塞維茲大表不滿,除上書國王抗議外,並憤而與其他三十幾位軍官辭職,出走俄國,並加入俄軍,成為俄國的軍事顧問。

在法軍征俄時,他曾在布羅地諾﹙Bordino﹚與約米尼兵戎相見,他目睹法軍安全渡過貝爾齊納河﹙Berezina﹚的情景,印象深刻。

約米尼當時即為賴由元帥的參謀長,渡河攻擊的計畫亦出自他的手筆。

*滑鐵盧會戰揚眉吐氣腓特烈成為三世迫於國內的壓力,加以拿破崙對同盟國家亦以一副征服者君臨天下的姿態,頗令與國難堪。

於是,他撕毀和約,於一八一三年再度向法國宣戰,克勞塞維茲和其他軍官秉於愛國熱忱上立即兼程返國,加入普軍,當時法國已因征俄遭逢風雪,困蹙而歸,元氣大傷,終在滑鐵盧會戰中,遭受致命一擊。

在此次會戰中,克氏正檐任第三軍團的參謀長,雖然沒有赫赫戰功,終有了揚眉吐氣的機會。

戰爭結東後,克勞塞維茲開始軍事學的研究,他繼續寫作早先的《戰爭論》﹙Vom Krieg﹚,並擔任萊因洲新成立軍團的參謀長,一八一八年他被任命為陸軍大學的校長,並得以晉升少將。

由於克氏曾有出走俄國的紀錄,國王和陸軍的保守分子為此不再重用他,克氏雖晉升少將,卻因此而被閒置了十二年,一直未再升以重要的職務,遑論大軍元師了。

不過,克氏在仕途上的失意,卻使他有更充裕的時間,從事戰史、戰例的研究,他對戰爭的本質,有十分精闢的見解,他認為「戰爭是政治的現象」,戰爭為政治目的而進行,戰爭的後果,亦具有政治的意義。

*「大戰略」思想應運而生故任何一重大的戰略計畫,不能純以軍事現象來研判,也不可以純軍事計畫去解決。

他的論點,做發了後世「大戰略」的思想,蘇俄即引為軍事、政治思想的基礎。

克勞塞維茲的《戰爭論》,由老毛奇元帥發揚光大,毛奇是普魯士的名將,他以克氏的思想架構,做為指揮大軍、擬定戰略的根據,從而打了三次大勝仗,而成為「德軍建軍之父」,但他不敢專美,反而處處宣揚克氏的《戰爭論》,稱許克氏,使這本兵學鉅著一時之間洛陽紙貴。

也因此,克氏被認定為德國軍事思想的靈魂。

有名的「希里芬計畫」,以克氏所主張的「目標集中,兵力集中」、「行動採取最大速度」的兩大原則,做為計畫的精神,更使克氏的思想在德國近代建軍史上,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克勞塞維茲一面強調防禦是戰爭的較佳形式,一面又指出,只有攻擊才能達到戰爭的積極目的。

這種攻、守互用的戰略思想,其實與約米尼「內線作戰」的思想,異曲同工,從歐洲到美洲以至東方國家,百餘年來的戰爭,攻、守一體的模式,已大量被採用,這毋寧是克氏的啟迪。

*掌握戰場的不確定性一八一○年,克氏一面擔任原職,一面又成為普魯士宮廷的軍事講師,他將《戰爭論》的精華編為成《戰爭原理》一書,為皇太子講授軍事學,可惜這段因緣並未能使他獲得較佳的際遇。

克勞塞維茲認為戰爭不能以「設計」來主導,因為戰場狀況瞬息萬變,「計畫」將使兵力的運用受限,最佳的計畫即是掌握戰場上的不確定性﹙Uncertainty﹚,這可說是西方近代戰爭有關情報作戰的發軔。

克氏喜歡將戰爭與繪畫相提並論,他的戰爭思想已脫出純軍事的範疇,而摻入倫理學、哲學、天文學、心理學。

他以「頂點」﹙Culminating Point﹚的觀念,來說明臨機應變的重要性,他說:「除了兵力的適時集中、機動以外,最具有支配性、控制性的還是作戰的意志。

」他特別注意戰況危急,戰爭失利,指揮官所應採取的作為,如何從劣勢中扭轉不利,即以意志力及有限兵力,採取積極行動,判斷敵人的弱點,予以致命的一擊。

但他也不是個絕對攻勢主義者,他的這種理論,其實並無矛盾之處,他認為支配戰爭的「窮極法則」,是以破壞敵人戰鬥力的行為,為支配的最高原則,即使是弱者,對於優勢的敵人,也有公平的抵抗機會。

戰爭本為屈服敵人意志,實現自己意志,所使用的暴力行為。

克勞塞維茲的戰爭學,為近代西方兵學中最重要的戰爭哲學。

他在《戰爭論》中有一段話,甚值國人參考。

*全民戰爭的論點他說:「政府必須體認,國家的命運不能寄託在單一的作戰結果,縱使是決定性的會戰,因為,在失敗之後,常會因內在無窮的意志,與敵人攻勢的不能持續,而有轉機。

因此,無論這個國家是如何弱小,它仍不應放棄最後的努力,否則無異未戰先敗,不戰而屈。

」他與約米尼對「全民戰爭」都有共同的看法,在《戰爭論》中即有專章討論,這與他們的戰爭經驗自然有關。

但對東、西方國家的啟發與影響,則毋庸置疑,所謂「後備動員」制度,即源之於斯。

一八三○年,克勞塞維茲有了鹹魚翻身的機會,他調任砲兵指揮官,不久,又升任波蘭軍團的參謀長,遺憾的是,克氏長才尚未發揮之時,翌年,便因感染霍亂而與世長辭,他的皇皇鉅著雖由他的妻子出版,可是卻不曾暢銷,直到一八五六年後,才在毛奇元帥的力薦下,而成為兵學典範。

由於克氏一生都在陸軍中度過,所以他的論點便有偏頗陸軍之嫌,而他的軍旅中,也未曾觸及後勤方面的參謀業務,更未擔任過大軍作戰的指揮官,所以他對補給線等有關後勤的問題,亦未加以著意。

不過,有限的軍旅理念,並未使他的名將地位受到影響,近年來,更有人將他與我國的「孫子」並論,稱許他為德國的「孫子」。

克勞塞維茲「戰爭論」研究心得一、前言克氏戰爭理論仍有許多歷久彌新存在之價值,惟由於其參雜了辨證的思維,故僅循章摘句,斷章取義易生誤解,必須從全書結構精義中窺見思想堂奧。

二、戰爭性質克氏「絕對暴力思想」,易使後人誤入歧途,就野戰指導立場而言,應屬正確,但就戰爭指導而言,則本末倒置,因為戰爭的目的是和平,軍事的勝利只是達成和平的手段而已。

三、戰爭與政略之關係「戰爭是政治的工具」為克氏重要的理論。

因此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戰爭從有限性進入總體性,又由於近代核子武器驚人的毀滅性,人類只能憑藉各種不同之權力因素使戰爭有限化,來達到政治目的。

四、精神因素在軍事上之價值精神力在戰爭中的具體表現是:(一)研究敵人的可能錯誤。

(二)自己勇敢行為所造成的印象,(三)在絕望中的奮鬥。

但精神力絕非萬能,優秀的將領應該知道如何在決勝點上,造就凌駕敵人的優勢,來激發精神上無比的勇氣。

五、論摩擦摩擦就像畫家在動盪的畫布上作畫一樣,使戰爭循或然率進行,惟有憑藉天才的第六感才是克服摩擦最好的方法。

六、防禦是較強戰鬥方式之探討防禦的目的就是為了攻擊,就野略觀點而言,攻防是一體的,有了防禦方面的節約,才有攻勢方面的集中,今日反共復國戰爭的指導也是先採戰略守勢,待敵我優劣轉換後以攻勢來完成使命。

七、結論科技改變戰術而影響戰略,軍事理論更非聖經,應隨時做適當的修正,來開展我們的視野。

克勞塞維茲(Carl von Clausewitz)之戰爭論,雖然是一部一百五十餘年未經整理有關戰爭理論的初稿,但歷經許久以來世事滄桑的考驗,其存在之價值確如近世德國有名之兵學家羅辛斯基(Herbert Rosinski)所說的:「戰爭論是到現在為止,所曾僅見的最深入、最淵博、最有系統的戰爭研究」。

綜觀自十九世紀以來,克氏思想影響了普奧、普法、美國內戰、美西戰爭、俄土戰爭、日俄及第一次世界大戰,成為西方軍事思想之主流,而被尊為西方之兵聖,此項成就也達到了他最初想寫一本「不致於在兩三年後即被遺忘的書」的本意了。

然而克氏的時代背景,正值康德(Immannel Kant)的哲學為日耳曼的思想重鎮,黑格爾辯證法風行一時,所以他的論析均參雜了一些「玄學」(Metaphsics)的推理,而令一些只求尋章摘句、斷章取義的讀者難以理解,克氏真誠希望後世讀者們要從全書的結構中去發現它的真義。

茲就全書中,以個人愚見提出幾點作進一步的探討。

<一>、戰爭性質克氏認為戰爭是人類社會活動的另一種存在形式(the other form of being),和任何其他存在形式一樣,導源於一種基本概念(idea),但卻有其真正的現實性。

更由於克氏本身親身經歷拿破崙戰爭悲慘過程,因此在他的思維氣質上充滿了實用主義。

於是克勞塞維茲把戰爭看作是一種「暴力行動,以強迫對方滿足我方之意志的行為。

」換言之,暴力是手段,屈服敵人意志是目標,所以暴力應推到其最大的限度。

他痛斥不流血戰爭的舊觀念,並認定「把一種節制(Moderration)」原則引入戰爭哲學之中,實在是一種荒謬的想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