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劳塞维茨战争理论的国际关系意义 ——对战争“三位一体”本质的一种解读

合集下载

战争论读书笔记

战争论读书笔记

战争论读书笔记《战争论》读书笔记《战争论》是一本由克劳塞维茨所著的军事理论著作,它被广泛认为是军事学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中充满了对战争本质的思考和分析,旨在揭示战争的规律和战争胜利的途径。

通过阅读《战争论》,我对战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战争的防范与处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首先,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明确提出了战争的本质是政治,并强调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政治目标。

他认为战争是一种极端的政治手段,是在政治斗争无法解决问题时的最后手段。

这一观点使我明确了战争与政治的紧密联系,战争并非一种单纯的冲突行为,而是政治手段与目的的延伸。

其次,克劳塞维茨谈到了战争的三个基本要素:敌人、指导战争的政府和武器手段。

他指出,了解敌我差异是战争取胜的关键,指导战争的政府必须具备明确的政治目标和正确的指挥能力,而武器手段则是实现战争目标的具体工具。

这一观点使我认识到,战争胜利与全面了解敌情、正确决策和有效运用武器密不可分。

再次,克劳塞维茨强调了军事战略的重要性。

他认为,战争胜利主要取决于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军事战略应该以政治目标为导向,既要注重整体布局和战略计划,也要关注具体战役的执行和战术手段的运用。

这一观点使我了解到,只有正确的军事战略才能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最后,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提出了战争的不确定性和变数性。

他认为,战争是一种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活动,战争中的各种变数无法完全掌控。

面对不确定性,战争指挥者需要具备灵活的思维和快速的反应能力,以应对战争中各种意外情况。

这一观点使我认识到,战争决策和指挥需要灵活应对,不能刻板地遵循既定战略和计划。

通过阅读《战争论》,我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复杂性和严峻性。

战争不仅是一场冲突,更是一场政治的延伸。

只有充分理解战争的本质和规律,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并实现政治目标。

因此,我们需要在和平时期加强军事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不断提高战争指挥者的能力和素质,以应对世界上各种不确定因素带来的挑战。

《战争论》提出的最精彩的思想有

《战争论》提出的最精彩的思想有

《战争论》提出的最精彩的思想有《战争论》是克劳塞维茨的经典之作,对于战争的本质、战争的规律、战争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深刻而全面的分析,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本文将就《战争论》提出的最精彩的思想进行阐述。

一、战争的本质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是国家政治的延续,是政治手段的一种。

他指出,“战争本质上是一种政治行为”,“战争的目的在于迫使对方屈服于自己的意志,以便由自己支配或控制对方的行动”。

这种政治行为是通过武力手段来实现的。

克劳塞维茨认为,政治与战争紧密相连,政治是战争的先导,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战争是为了实现国家政治利益的需要而进行的,因此,只有当国家的利益受到侵害,无法通过和平手段解决问题时,才能采取武力行动。

这也是战争最根本的本质。

二、战争的规律克劳塞维茨提出了著名的“战争三要素”:政治、军事、人民。

政治是战争的指挥部,它决定战争的目的和方向;军事是战争的武器库,它为战争提供武器和技术支持;人民是战争的基石,战争胜利的关键在于人民的支持和参与。

这三要素是战争决胜的关键因素。

克劳塞维茨还提出了战争变化的规律,即战争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但战争的形式和手段会不断变化。

他认为,战争的形式会随着时间、地点、文化等因素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但战争的本质却始终不变。

三、战争策略克劳塞维茨提出了“全力以赴”的战争策略,即在战争中必须尽可能地发挥一切力量,采取最大决策,以求最终胜利。

他认为,战争是一种极端的手段,只有全力以赴才能胜利,中途停顿或妥协只会导致失败。

克劳塞维茨还提出了“集中兵力”的战争策略,即在战争中要把兵力集中到一个决定性的地方,对敌人进行攻击,取得决定性胜利。

这种战略在历史上多次被证明是有效的。

同时,他还提出了“间谍战”、“反间谍战”等战略,这些战略在现代战争中仍然得到了广泛应用。

四、战争与和平克劳塞维茨认为,在任何一个时期,和平与战争都是存在于社会中的两种不同状态。

和平时期是战争时期的准备阶段,战争则是和平的终止。

战争论主要观点

战争论主要观点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被誉为影响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

克劳塞维茨本人也因此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

全书分为八篇,《战争论》为译者选译的精华本。

在书中,作者揭示了战争从属于政治的本质,指出了人的因素尤其是精神力量的作用,阐述了战争性质向民众战争转变的历史趋势,探讨了战略和战术、进攻和防御、战争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歼敌等理论。

)1、战争只能根据概然性的规律推断克劳塞维茨在探讨战争的属性问题时认为,战争的目的就是要战胜敌人、打败敌人,透过战争的全部现象就其本身的主要倾向来看,战争是个奇怪的三位一体:暴烈性的要素,使战争成为一种盲目的自然冲突,概然性和偶然性的活动,使战争成为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作为政治工具的从属性,使战争成为一种纯粹的理智行为。

这三个方面,分别主要同人民、统帅和它的军队以及政府有关。

他说:"这三种倾向像三条不同的规律,深藏在战争的性质之中,同时起着不同的作用。

"他在探讨战略和战术区别的问题时指出:"战术和战略是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相互交错,但在性质上又不相同的两种活动,如果不精确地确定它们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彻地理解它们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彻地理解它们的内在规律和相互关系"。

他还在把所谓绝对战争和现实战争联系起来考察的基础上指出,由于在纯概念的抽象领域里:所思考的对象"是一场自行其是的、除了服从本身内在的规律以外不受任何其他规律约束的那些力量的冲突",因而它导致了战争的行动在经常不断的相互作用下趋向极端。

要根据概然性的规律推断战争,必须依靠情报。

他指出:"情报是指我们对敌人和敌国所了解的全部材料,是我们一切想法和行动的基础。

由于战争是一种敌我双方互相欺诈的行为,一方为取胜对方,总要千方百计地隐蔽真实企图,制造出种种假象,互相诱骗,因而使得在战争中所获得的情报中,往往有很大一部分是互相矛盾的,更多的是假的,绝大部分是不确实的。

战争论读后感1000字

战争论读后感1000字

战争论读后感1000字《以战争论》读后感。

《以战争论》是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经典著作,它不仅是一部军事著作,更是一部政治、哲学、战略等多学科交叉的著作。

克劳塞维茨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战争的本质、规律和特点,对于战争的发展和演变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对于战争的决策和指挥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考。

通过阅读《以战争论》,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克劳塞维茨的思想的深刻和独到之处,同时也对战争这一现象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首先,克劳塞维茨在《以战争论》中对战争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他指出,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政治的一种手段。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战争的本质和目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战争,国家可以实现自身的政治目标,维护国家利益,保卫国家安全。

这种政治目的决定了战争的性质和规律,也决定了战争的发生和发展。

克劳塞维茨的这一观点使我对战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认识到战争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冲突,而是一种复杂的政治行为。

其次,克劳塞维茨在《以战争论》中对战争的规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指出,战争具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这些规律和特点对于战争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影响。

克劳塞维茨提出了著名的“战争三要素”,政治目的、军事力量和指挥。

这三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和结果。

克劳塞维茨的这一观点使我对战争的规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认识到战争并不是一种偶然的事件,而是一种有规律可循的现象。

最后,克劳塞维茨在《以战争论》中对战争的决策和指挥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指出,战争的决策和指挥是战争胜负的关键,决定了战争的结果。

克劳塞维茨提出了“战争的理论”和“战争的实践”两个概念,强调了理论和实践的密切联系。

他认为,只有在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正确地进行战争的决策和指挥。

克劳塞维茨的这一观点使我对战争的决策和指挥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认识到战争的胜负并不取决于军事力量的强弱,而是取决于决策和指挥的正确与否。

通过阅读《以战争论》,我对战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认识到战争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冲突,而是一种复杂的政治行为。

《战争论》读后感(2篇)

《战争论》读后感(2篇)

《战争论》读后感《战争论》是德国哲学家克劳塞维茨创作的一部关于战争的经典著作。

这本书是克劳塞维茨对战争的深入研究和理论探讨,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战争的本质、原则和战争策略等方面的内容。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被克劳塞维茨的思考和观点所打动,对战争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战争论》从开始就提出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手段”的观点,强调战争与政治的紧密联系和依存关系。

克劳塞维茨指出,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政治的目标,并且在战争过程中,政治决策的重要性远大于军事行动。

这一观点使我对战争的目的和意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战争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达到政治目标而采取的手段,政治目标才是真正的目标。

通过战争,不仅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也能够削弱对手的实力,使得自己在国际关系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克劳塞维茨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的深刻剖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更加理解了战争的本质。

另外,《战争论》还强调了战争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现象,没有固定的规律和规则。

战争的结果是不可预测的,也无法完全掌控。

在战争中,各种因素和条件都可能发生变化,决策者必须能够面对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及时做出调整和决策。

这一点让我深感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也更加认识到战争的不确定性和危险性。

除此之外,《战争论》还对军事策略和战略思维进行了深入探讨。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的胜利不仅仅依靠武力的强大,更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战略思维和军事策略。

克劳塞维茨提出了“战争的三个要素”,即国家的军事力量、指挥和控制以及军事行动的目标。

他认为,只有在这三个要素的合理组合下,才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

这一点让我深感军事战略的重要性。

对于战争的决策者来说,必须有正确的战略思维,制定出符合国家利益和政治目标的战略,才能够在战争中获得胜利。

最后,《战争论》还对战争的正当性进行了讨论。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只有在遵循某种原则和规则的情况下才能够被认为是正义的。

他提出了“战争道义”的观点,即战争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则,不能够使用一切手段去达到政治目标。

战争论读后感

战争论读后感

战争论读后感《战争论》是法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的力作,它不仅仅是一部军事著作,更是一部深刻剖析战争本质的哲学著作。

读完这本书,我对战争的理解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对这位军事大师的思想深感敬佩。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一书中对战争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与一般人的想象不同,他认为战争不仅仅是政治的延续,更是政治的继续手段。

他认为战争绝对不是一种单纯的军事行动,而是对立国家之间斗争的一个结果。

战争的目的是通过武力摧毁对方,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标。

这种理解超越了一般人对战争的狭隘认识,使我对战争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战争论》一书还深入剖析了战争的特点和规律。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具有不可预知性和动态性。

战争的结果往往是由许多复杂因素决定的,决策者必须具备准确的判断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

他还提出了“战略三要素”:军事力量、决策能力和意志力。

军事力量是战争的基础,决策能力是战争的关键,而意志力则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这些观点使我对战争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让我认识到了战争背后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我认为,作为一部经典的军事著作,《战争论》不仅仅适用于军事工作者,更适用于广大读者群体。

克劳塞维茨的思想无疑是具有普世意义的。

无论是在军事领域还是在其他领域,都需要我们具备正确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克劳塞维茨提出的一些基本原则,如“知己知彼”、“目标一致”等,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同样适用。

读完这本书,我也更加意识到了战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它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也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最后,我深受《战争论》中克劳塞维茨对军事家的要求的启迪。

他认为,军事家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不断学习的能力,同时还要有正确的判断力和坚定的意志。

只有如此,军事家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这对我个人也是一种很好的提醒和启示。

无论在军事领域还是在其他领域,只有我们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读完《战争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战争论读后感3000字部队人员

战争论读后感3000字部队人员

战争论读后感1. 战争的本质《战争论》这本书是克劳塞维茨的经典之作,他在书中深入探讨了战争的本质与规律。

对于战争这一复杂而又残酷的现象,克劳塞维茨给予了深刻的分析和思考。

在我看来,战争是一种政治手段,是国家之间为了实现利益而使用的暴力行为。

而在战争中最基本的元素便是部队和人员。

2. 部队的作用部队在战争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陆军、海军、还是空军,都是国家实施战争的主要手段。

在战争中,部队不仅要执行作战任务,还要保障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克劳塞维茨在书中对于部队的组织、训练和运用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这为我们深入了解部队的作用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3. 人员的素质部队的作战效果与人员的素质息息相关。

在战争中,作战人员的意志品质、精神状态和战斗力都将直接影响着战局的走向。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对人员的素质和战斗力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了人员素质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影响。

人员的培训和选拔显得至关重要。

4. 对战争的思考在深入阅读《战争论》的过程中,我不禁思考着战争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战争的形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阵地战已经不再是主要形式,而是更多的是夹杂着政治、经济、信息等多种因素的复杂战争。

我们需要不断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应对今日战争的挑战。

5. 总结通过阅读《战争论》,我对于战争这一复杂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部队和人员作为战争中的核心要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人员的培训和选拔、部队的组织和运用等方面的思考也将对未来战争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们需要认真学习《战争论》中的思想,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综合素质,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6. 个人观点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我们可能无法改变整个战争格局,但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素质,为国家的安全与和平做出贡献。

我也希望国家能够更加重视军事力量的建设,提高部队的整体素质,以更好地应对未来战争的挑战。

在这篇文章中,我对《战争论》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回顾。

战争论读后感

战争论读后感

战争论读后感《以战争论》读后感。

《以战争论》是德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代表作之一,它被誉为世界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于战争的本质、规律和策略有着深刻的剖析和阐述。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克劳塞维茨对于战争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也对战争这一现象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克劳塞维茨在《以战争论》中提出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手段”的观点,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本质。

他认为,战争是政治目的的一种手段,是为了实现国家或民族的政治利益而进行的斗争。

这一观点使我深刻地意识到,战争并不是一种孤立的行为,而是与政治密切相关的,它是政治的延续,是政治目的的实现手段。

只有将战争与政治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理解战争的本质和规律。

除此之外,克劳塞维茨还对于战争的策略和战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战争的胜利取决于战略上的正确选择和灵活运用。

在战争中,要根据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和政治目的的需要,制定出正确的战略方针,并且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和变化,以适应战争的发展和变化。

同时,他还强调了指挥官的重要性,认为指挥官的能力和智慧对于战争的胜利至关重要。

这些观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战争不仅仅是一场力量的较量,更是智慧和策略的较量,只有在战略上做出正确的选择和灵活运用,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通过阅读《以战争论》,我还对于战争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是充满变数和不确定性的,它有着自己的规律和特点。

在战争中,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地理环境、政治因素等都会对战争的结果产生重要影响,而这些因素都是不确定的,需要在战争中不断地调整和变化。

这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战争是充满变数和不确定性的,需要在战争中不断地进行分析和判断,以适应战争的发展和变化。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以战争论》,我对于战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克劳塞维茨深刻的思考和独到见解使我对于战争的本质、规律和策略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使我对于战争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和理解。

《战争论(全三册)》[德]克劳塞维茨著读后感

《战争论(全三册)》[德]克劳塞维茨著读后感

《战争论(全三册)》[德]克劳塞维茨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战争论(全三册)》[德]克劳塞维茨著读后感《战争论》是德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代表作,被誉为“军事理论的圣经”。

近日,我有幸阅读了这部巨著,深感其观点独特,文字犀利,旁征博引,触类旁通。

在这部作品中,克劳塞维茨以深邃的洞察力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对战争本质、战争规律、战争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为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克劳塞维茨对战争本质的论述让我耳目一新。

他认为,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手段。

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观念中战争与政治的分离,使我明白了战争与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

克劳塞维茨指出:“战争不是单纯的技术较量,而是意志和决心的较量。

”这一观点强调了战争中的精神因素,使我认识到,在战争中,士气、意志和决心的重要性不亚于物质力量。

其次,克劳塞维茨对战争规律的探讨让我受益匪浅。

他提出了“战争迷雾”的概念,指出战争中的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和预测困难等问题,使我明白了战争中的风险和挑战。

克劳塞维茨还提出了“战略棋盘”理论,将战争比作一场棋局,强调了战略谋划和兵力部署的重要性。

这一观点使我认识到,在战争中,战略眼光和谋略的运用至关重要。

再次,克劳塞维茨对战争策略的阐述让我深感其智慧。

他主张在战争中采取“进攻为主,防御为辅”的策略,认为进攻可以夺取胜利,防御可以保持优势。

克劳塞维茨还提出了“重心打击”理论,主张集中力量打击敌人的薄弱环节,以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

这些策略思想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使我明白了在战争中如何运用战略和战术。

第二篇范文《战争论(全三册)》[德]克劳塞维茨著读后感——从现代战略视角重新解读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是军事理论的里程碑,其对战争的深刻洞察至今仍具有深远的影响。

然而,当我们从现代战略视角重新审视这部著作时,会发现克劳塞维茨的观点并非全然适用于当今世界的复杂性。

在此,我将尝试从现代战略的角度对《战争论》进行解读,并探讨其意义与目的。

克劳塞维茨战争理论的国际关系意义——对战争“三位一体”本质的一种解读

克劳塞维茨战争理论的国际关系意义——对战争“三位一体”本质的一种解读

一对克劳塞维茨其人及其学说的研究,始自《战争论》第一版问世的1832年,然则实际兴起于19世纪后半叶。

在很长一段时期,克劳塞维茨研究仅局限于欧洲甚至德国本土,且成果有限。

该研究及其成果的兴盛,出现于两次世界大战之后。

克劳塞维茨研究在近代时期的欠发达,部分原因在于克劳塞维茨的战争学说含有深刻的哲学思考,但其军事实用性和短期效用显然不及同时代另一位拿破仑战争研究者约米尼(A.H.Jomini)的学说。

(注:约米尼(1779-1869年)是与克劳塞维茨同时代的著名军事理论家和拿破仑战争研究者,关于其生平及学说,参见A·H·约米尼:《战争艺术概论》(中译本),解放军1986版。

)19世纪末和20世纪,战争与革命的发展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显现出克劳塞维茨理论的真理性和深刻性,从而引起学术界甚至世人的关注。

在这个历史时期,《战争论》的各种译本广泛流传,克劳塞维茨研究逐步深入并出现了两大标志性突破。

其一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领袖对“暴力”的理解和运用,他们特别强调并重视“战争是政治的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的论断,(注: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除斯大林之外均对克劳塞维茨的思想学说表示认同和赞赏。

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和通信中多次提及克劳塞维茨及其著作;列宁深入研究过《战争论》并留下万余字的读书笔记;也依据克劳塞维茨的基本思想创造性地提出“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的论断。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战士1981年版;《列宁军事文集》,战士1981年版;《斯大林军事文集》,战士1981年版;《军事文集》;战士1981年版。

)这就突破了把克劳塞维茨理论视为战争教条并作单纯军事理解和应用的传统的普鲁士——德意志方法,(注:将经典理论奉为教条、对经典理论只作字面理解而不作时代性和哲学性思考,是一种普遍倾向。

这一点在近现代德国军事家对待克劳塞维茨学说的问题上尤为明显。

毛奇、施利芬、鲁登道夫乃至希特勒仅仅部分地理解了克劳塞维茨,回避了军事的政治属性,他们将军事凌驾于政治、以手段代替目标的态度和做法,完全背离了克劳塞维茨学说的本意。

战争论读后感

战争论读后感

战争论读后感普鲁士将军卡尔·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是一部经典兵法著作,自出版以来对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本书从战争的本质、性质、原则、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探讨,为我们理解战争及其规律性提供了宝贵的见解。

克劳塞维茨开篇就强调战争的政治属性,认为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国家实现其政治目标的手段。

他指出,政治目的决定了战争的性质、范围和规模,而战争本身则对政治产生深刻的影响。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是一种极端形式的暴力,具有固有的不确定性和残酷性。

战争中充满着混乱、摩擦和非理性的因素,难以完全预测和控制。

克劳塞维茨提出了战争的著名的"三位一体"理论,认为战争是由暴力、仇恨和偶然性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暴力是战争中最为基本的手段,仇恨提供战争的动机,而偶然性使战争的进程难以确定。

在克劳塞维茨看来,战争并不是一种科学,而是一种艺术,需要指挥官具备判断力、创造力和果断性。

克劳塞维茨强调战争的非线性发展。

他认为战争的进程往往不符合线性逻辑,而是充满着曲折和反复。

战争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和困难,需要指挥官灵活应变,随机应变。

克劳塞维茨提出了"摩擦"的概念,指战争中客观存在的各种阻力因素,这些因素会消耗力量、减缓速度并增加不确定性。

克劳塞维茨认为,制胜的关键在于集中兵力,创造局部优势。

他强调以主力攻击敌方薄弱环节,力争在决定性时刻取得突破。

克劳塞维茨还主张主动出击,先发制人,以牵制敌人,控制战局的主动权。

同时,他也强调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反对盲目蛮干。

《战争论》中还包含了丰富的作战准则和战略思想。

克劳塞维茨强调情报的重要性,认为指挥官必须充分了解敌情,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

他还主张灵活运用兵力,根据战况的变化及时调整部署。

在战略层面,克劳塞维茨认为应制定周密的作战计划,但计划必须适应战争的非线性发展,并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是一部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的著作,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克劳塞维茨眼中的战 争规律

克劳塞维茨眼中的战 争规律

克劳塞维茨眼中的战争规律战争,这一人类社会中最激烈的冲突形式,自文明诞生以来就如影随形。

而在对战争的研究中,卡尔·冯·克劳塞维茨的思想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所阐述的战争规律,为我们理解战争的本质、特征和发展提供了深刻的洞察。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不是孤立的行为。

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这一观点揭示了战争与政治的紧密联系。

政治目的决定了战争的目标和规模,战争只是实现政治目标的工具。

当政治目的无法通过和平手段达成时,战争就成为了一种选择。

但战争的进行又会反过来影响政治,战争的结果可能改变政治格局和态势。

战争是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

在战争中,各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使得战争的进程和结果难以预测。

天气、地形、情报的准确性、敌方的行动、友军的配合等等,都可能对战争产生重大影响。

这种不确定性要求指挥官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果断的决策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

同时,克劳塞维茨强调了战争中的“阻力”。

这种阻力包括了物质上的困难,如装备的损耗、补给的困难,也包括了精神上的压力,如士兵的疲劳、恐惧和意志的动摇。

战争中的阻力会使得战争的实际情况与预期产生偏差,增加战争的复杂性和困难性。

克劳塞维茨还指出,战争中的“重心”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重心可以是敌人的军队主力、关键的战略要地、重要的补给线等等。

找到并打击敌人的重心,能够迅速打破战争的平衡,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但要准确地找到重心并实施有效的打击,需要对战争形势进行准确的判断和精心的策划。

在战争中,精神因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士兵的勇气、指挥官的决心、军队的士气等精神力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物质上的不足。

一支具有高昂士气和坚定意志的军队,往往能够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取得胜利。

克劳塞维茨眼中的战争规律还包括了战争的“三位一体”性质。

他认为,战争是由原始暴力、仇恨和敌意,机会和概率的作用,以及作为政治工具的从属性所构成的。

原始暴力和仇恨是战争的根源性因素,机会和概率则增加了战争的不确定性,而政治从属性则决定了战争的目的和性质。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及其战略思想精髓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及其战略思想精髓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及其战略思想精髓作者:何辉来源:《国际公关》2021年第04期卡尔·冯·克劳塞维茨(Carl von Clausewitz,1780-1830)是19世纪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其所著的《战争论》是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著作之一。

克劳塞维茨在少年时代曾在一个普鲁士步兵团中当士官生,并参加过围攻美因兹城的战斗。

后来,他就读柏林军官学校。

自军官学校毕业后,参加过奥尔施塔特会战。

1809年,克劳塞维茨进入普鲁士的总参谋部。

1810年,他任柏林军官学校教官,并为王太子讲授军事课。

1812年,他因反对普王威廉三世同拿破仑结盟而辞去普鲁士军职,赴俄国参加反对拿破仑的战争。

他的多次战争经历以及军官学校教学生涯,为其创作《战争论》奠定了基础。

不过,克劳塞维茨生前未见到《战争论》出版便因病去世了。

他死于1831年11月,他的妻子整理出版了《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将军遗著》共10卷,《战争论》是其中的第一、二、三卷。

一、《战争论》的主要内容《战争论》共有三卷,其中第一卷为第一至第四篇,四篇标题分别是:论战争的性质、论战争理论、战略概论、战斗。

第二卷为第五、第六篇,两篇标题分别是:军队、防御。

第三卷是第七篇、第八篇,还包括一个附录。

从全书的篇章标题可以看到,克劳塞维茨对于战略问题的论述集中在第三篇战争概论之中。

然而,如果细读《战争论》,我们就会发现,在该书的其他篇章之中,实际上也闪耀着克劳塞维茨战略思想的火花。

二、影响最为深远的观点克劳塞维茨提出的诸多观点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观点是认为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他在《战争论》中写道:“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手段的实现。

”1后来,列宁曾经引用过克劳塞维茨的这一观点(“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2),由此其影响进一步扩大。

大一上军事理论知识点

大一上军事理论知识点

大一上军事理论知识点在大学期间,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课程,其中军事理论是许多学生感到陌生的一门课程。

军事理论旨在培养学生对军事知识的了解和理解,为以后的国家安全和国际关系的研究打下基础。

本文将介绍一些大一上军事理论课程中的关键知识点。

经典军事理论:日耳曼克劳塞维茨是军事理论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战争论》是研究军事战争的经典著作。

这本书系统地阐述了战争的本质、目的和策略。

大一上的军事理论课程通常会介绍克劳塞维茨的战争三要素,即政治目的、军事力量和战争理论的相互关系。

学习克劳塞维茨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国际军事关系的发展和战争的动因,以及战争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战略与战术:大一上的军事理论课程还会介绍战略和战术的基本概念。

战略是指在全局范围内制定并执行目标的计划。

它涉及军事、政治、经济和外交等多个领域,被用来指导决策者制定长期的国家安全政策。

而战术则是指在战争中实施具体行动的技术和方法。

学习战略和战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如何运用军事力量来达到战争目标,以及如何制定有效的军事计划。

军事组织与指挥:军事理论课程还会介绍军事组织与指挥的基本原则和理论。

军事组织是指军队内部的层级结构和职责划分,它通常由军队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决定。

指挥是指将军事任务分配给下级指挥官,并监督和协调他们的行动。

学习军事组织与指挥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军队内部的职责和组织结构,以及指挥者如何在战场上做出决策和应对各种情况。

军队装备与现代化:现代战争往往依赖于高科技装备和现代化军队。

大一上的军事理论课程可能还会介绍一些军队的装备和现代化建设。

这些内容涉及到军事技术的发展、武器装备的分类以及军队的训练和准备。

学习军队装备与现代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军队现代化的需求和挑战,以及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竞争和合作。

实战案例分析:除了理论知识,大一上军事理论课程还可能会介绍一些历史上的实战案例,如二战期间的战役和战术。

通过分析这些实战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军事理论的应用和实践,以及战争的复杂性和变化性。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概说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概说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概说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概说【引言】为了能够更好地认识战争,掌握战争的规律,克劳塞维茨在生命的晚期,创作了一部长篇著作——《战争论》。

这部著作对于战争相关人员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后代同样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性质分类】在《战争论》一书中,克劳塞维茨首先对战争作出了性质分类。

他认为,战争有三种性质,分别是政治性、暴力性以及不确定性。

其中,政治性是指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政治目的的手段;暴力性是指战争用暴力手段实现政治目的;不确定性是指战争的结果无法预测,是不确定的。

【目的范畴】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战斗中击败敌人,达到政治目的。

他认为,战争是一个政治目的的手段,是通过战争实现政治目的。

【战争的规律】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提出了战争的规律,即战争的本质特征、战争的条件和战争的实施方法。

他认为,战争是一个极端的状态,是政治与暴力的集中表现,因此,从战争的本质特征看,战争是一种斗争。

而战争的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政治、军事和民心,并且这三个方面都是必不可少的。

在战争的实施方法上,克劳塞维茨强调了战略指导军事战斗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战役是战争的细胞”,认为要想取得全局胜利,必须在每个战役中取得胜利。

【教育意义】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战争的著作,同时也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

通过这部著作,我们可以深刻理解人类斗争的本质、人类社会进步的规律,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与前途,学习人类智慧、建设和平社会的方法。

同时,也可以影响到我们对于人生的看法,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

【结语】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诠释了战争的真谛,阐述了斗争的规律,教育了无数人,影响了世界。

在今天,我们仍旧可以从其中感受到一种哲学、一种思想,仍然可以从其中汲取力量,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向和平、进步、发展的道路。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的基本思想观点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的基本思想观点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的基本思想观点
马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是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马克劳塞维茨发表的一篇著作,其中着重分析了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战争所带来的影响。

马克劳塞维茨认为,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是由经济因素驱动的,国家间的竞争也是由经济因素决定的。

他认为,国家之间的竞争可以通过经济力量来实现,而不是通过战争。

他认为,战争的结果可以是暴力的政治变革,也可以是经济上的发展,但是战争本身却是一种毁灭性的现象。

因此,马克劳塞维茨建议,为了避免战争,国家应该通过政治来解决矛盾,而不是通过暴力。

他认为,国家应该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繁荣,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而不是用暴力手段来改变政治结构。

他还认为,国家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国际法律体系,来保护和促进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以及维护国家的经济秩序。

此外,他认为,政治和经济合作是国家之间最有效的方式,因为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冲突,避免战争。

总之,马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是一篇重要的经典思想著作,深刻地剖析了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战争所带来的影响。

它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认为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繁荣,通过政治解决矛盾,建立一套完善的国际法律体系,以及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与经济合作,都可以有效地避免战争发生。

《战争论》 克劳塞维茨

《战争论》 克劳塞维茨

消灭敌人军队和保存自己军队这两种企图是相 辅相成的,因为它们是相互影响的,它们是同 一意图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消灭敌人这一企图具有积极的目的,能产生积 极的结果,这些结果最后可以导致打垮敌人。 保存自己军队这一企图具有消极的目的,能粉 碎敌人的意图,也就是说可以导致单纯抵抗, 这种抵抗最后只能延长军事行动的时间以消耗 敌人。

第一,人民战争是不容忽视的战争现象。 “ 一般说来,人民战争应该看作是战争 要素在我们这个时代突破了过去人为的限制 的结果,看作是我们称之为战争整个发酵过 程的扩大和加强 ”。
“一般说来,善于运用人民战争这一手 段的国家会比那些轻视人民战争的国家占有 相对的优势”。
三、 《战争论》的内容精要 (六)人民战争是整个战争发酵过程的扩大和加强

对战争理论应具有批判的态度:主要是 指把战争理论研究得出的正确结论应用 于实际事件,用以探讨原因产生了什么 结果,手段是否与目的相适应,指出作 战方法的正确与否,使战争理论更加接 近战争实际,并以此来证实和发展理论.
三、 《战争论》的内容精要 (四)理论不应是死板的规定而应是一种考察

战争理论应具有时代的特点,“ 各个时 代有各个时代的战争,各有其特有的限制 条件和范围。因此,尽管到处和时常有人 企图根据哲学原理制定战争理论,每个时 代仍然保留有自己的战争理论 ”。
三战争论的内容精要一战争只能根据概然性的规律推断二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三消灭敌人军队和保存自己军队是相辅相成的四理论不应是死板的规定而应是一种考察四理论不应是死板的规定而应是一种考察五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作用是融合在一起的六人民战争是整个战争发酵过程的扩大和加强七防御是由巧妙的打击组成的盾牌八战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简单的准则是集中兵力一战争只能根据概然性的规律推断?战争是一个由暴烈性概然性作为政治工具的从属性等主要倾向构成的奇怪的三位一体这三种倾向像三条不同的规律深藏在战争性这三种倾向像三条不同的规律深藏在战争性质之中同时起着不同的作用

《战争论》主要观点

《战争论》主要观点

<战争论>主要观点(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被誉为影响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

克劳塞维茨本人也因此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

全书分为八篇,《战争论》为译者选译的精华本。

在书中,作者揭示了战争从属于政治的本质,指出了人的因素尤其是精神力量的作用,阐述了战争性质向民众战争转变的历史趋势,探讨了战略和战术、进攻和防御、战争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歼敌等理论。

)1、战争只能根据概然性的规律推断克劳塞维茨在探讨战争的属性问题时认为,战争的目的就是要战胜敌人、打败敌人,透过战争的全部现象就其本身的主要倾向来看,战争是个奇怪的三位一体:暴烈性的要素,使战争成为一种盲目的自然冲突,概然性和偶然性的活动,使战争成为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作为政治工具的从属性,使战争成为一种纯粹的理智行为。

这三个方面,分别主要同人民、统帅和它的军队以及政府有关。

他说:"这三种倾向像三条不同的规律,深藏在战争的性质之中,同时起着不同的作用。

"他在探讨战略和战术区别的问题时指出:"战术和战略是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相互交错,但在性质上又不相同的两种活动,如果不精确地确定它们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彻地理解它们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彻地理解它们的内在规律和相互关系"。

他还在把所谓绝对战争和现实战争联系起来考察的基础上指出,由于在纯概念的抽象领域里:所思考的对象"是一场自行其是的、除了服从本身内在的规律以外不受任何其他规律约束的那些力量的冲突",因而它导致了战争的行动在经常不断的相互作用下趋向极端。

要根据概然性的规律推断战争,必须依靠情报。

他指出:"情报是指我们对敌人和敌国所了解的全部材料,是我们一切想法和行动的基础。

由于战争是一种敌我双方互相欺诈的行为,一方为取胜对方,总要千方百计地隐蔽真实企图,制造出种种假象,互相诱骗,因而使得在战争中所获得的情报中,往往有很大一部分是互相矛盾的,更多的是假的,绝大部分是不确实的。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第一篇论战争的性质第一章什么是战争一引言我们想首先研究战争的各个要素,其次研究它的各个部分或环节,最后就其内在联系研究整体,也就是先研究简单的再研究复杂的。

但是研究这个问题时,比研究其他问题更有必要先对整体的性质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因为在这个问题上,研究部分时更必须经常考虑到整体。

二定义在这里,我们不打算一开始就给战争下一个冗长的政论式的定义,只打算谈谈战争的要素——搏斗。

战争无非是扩大了的搏斗。

如果我们想要把构成战争的无数个搏斗作为一个统一体来考虑,那么最好想象一下两个人搏斗的情况。

每一方都力图用体力迫使对方服从自己的意志;他的直接目的是打垮对方,使对方不能再作任何抵抗。

因此,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

暴力用技术和科学的成果装备自己来对付暴力。

暴力所受到的国际法惯例的限制是微不足道的,这些限制与暴力同时存在,但在实质上并不削弱暴力的力量。

暴力,即物质暴力(因为除了国家和法的概念以外就没有精神暴力了)是手段;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敌人是目的。

为了确有把握地达到这个目的,必须使敌人无力抵抗,因此从概念上讲,使敌人无力抵抗是战争行为真正的目标。

这个目标代替了上述目的并把它作为不属于战争本身的东西而在某种程度上排斥掉了。

三暴力最大限度的使用有些仁慈的人可能很容易认为,一定会有一种巧妙的方法,不必造成太大的伤亡就能解除敌人的武装或者打垮敌人,并且认为这是军事艺术发展的真正方向。

这种看法不管多么美妙,却是一种必须消除的错误思想,因为在象战争这样危险的事情中,从仁慈产生的这种错误思想正是最为有害的。

物质暴力的充分使用决不排斥智慧同时发挥作用,所以,不顾一切、不惜流血地使用暴力的一方,在对方不同样做的时候,就必然会取得优势。

这样一来,他就使对方也不得不这样做,于是双方就会趋向极端,这种趋向除了受内在的牵制力量的限制以外,不受其他任何限制。

问题必须这样来看。

由于厌恶这个残暴的要素而忽视它的性质,这是没有益处的,甚至是错误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对克劳塞维茨其人及其学说的研究,始自《战争论》第一版问世的1832年,然则实际兴起于19世纪后半叶。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克劳塞维茨研究仅局限于欧洲甚至德国本土,且成果有限。

该研究及其成果的兴盛,出现于两次世界大战之后。

克劳塞维茨研究在近代时期的欠发达,部分原因在于克劳塞维茨的战争学说含有深刻的哲学思考,但其军事实用性与短期效用显然不及同时代另一位拿破仑战争研究者约米尼(A、H、Jomini)的学说。

(注:约米尼(1779-1869年)就是与克劳塞维茨同时代的著名军事理论家与拿破仑战争研究者,关于其生平及学说,参见A·H·约米尼:《战争艺术概论》(中译本),解放军出版社1986版。

)19世纪末与20世纪,战争与革命的发展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显现出克劳塞维茨理论的真理性与深刻性,从而引起学术界甚至世人的关注。

在这个历史时期,《战争论》的各种译本广泛流传,克劳塞维茨研究逐步深入并出现了两大标志性突破。

其一就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与领袖对“暴力”的理解与运用,她们特别强调并重视“战争就是政治的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的论断,(注: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除斯大林之外均对克劳塞维茨的思想学说表示认同与赞赏。

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与通信中多次提及克劳塞维茨及其著作;列宁深入研究过《战争论》并留下万余字的读书笔记;毛泽东也依据克劳塞维茨的基本思想创造性地提出“政治就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就是流血的政治”的论断。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列宁军事文集》,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斯大林军事文集》,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毛泽东军事文集》;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

)这就突破了把克劳塞维茨理论视为战争教条并作单纯军事理解与应用的传统的普鲁士——德意志方法,(注:将经典理论奉为教条、对经典理论只作字面理解而不作时代性与哲学性思考,就是一种普遍倾向。

这一点在近现代德国军事家对待克劳塞维茨学说的问题上尤为明显。

毛奇、施利芬、鲁登道夫乃至希特勒仅仅部分地理解了克劳塞维茨,回避了军事的政治属性,她们将军事凌驾于政治、以手段代替目标的态度与做法,完全背离了克劳塞维茨学说的本意。

那一时期,在德国,只有德尔布吕克等极少数人真正理解了克劳塞维茨的思想。

见Edward Mead earl,et、,Makers of Modern Stratetgy:Military Thought From Machiaveli to Hitler,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1,pp、93-103,192-206,206-287,306-322,504-517、利德尔·哈特对此评价说:“在所有各种学术领域内,多数的先知者与思想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命运,那就就是她们的学说总就是被人误解。

克劳塞维茨的那些学生,背离了自己的老师,在战争目的的问题上并没有研究清楚,她们对于其原始观念的损害,甚至比其带有偏见而又主观的反对者还要严重。

”见B·H·L·哈特:《战略论》(中译本),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第463页。

)而从政治学、社会学角度与哲学高度探讨了矛盾与斗争、战争与与平、目标与手段等问题。

其二,利德尔·哈特(Liddle Harter)等一批研究者在解读克劳塞维茨理论的基础上,反思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二战后的一些局部战争,由此形成了战略学与大战略研究。

(注:较著名的大战略研究者还有J·柯林斯、A·博弗尔、P·肯尼迪,见张春、时殷弘:“大战略:理论与实践”,《世界政治与经济》1999年第7期。

)哈特等人的解读并非完全准确与完整,但她们都一致承认克劳塞维茨就是现代战略的一个重要奠基人,并将克劳塞维茨的理论视为战略研究必须涉及的基础性内容。

这就是现当代条件下克劳塞维茨理论在应用领域的重大突破,它直接服务于国家的军事政治决策。

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迈克尔·霍华德(Michael Howard)与彼得·帕雷特(Peter Paret)的《战争论》新译本、威廉·施拉姆(Wilhelm von Schramm)的《克劳塞维茨:生平与事业》、雷蒙·阿隆(Remond Aron)的《战争哲学家:克劳塞维茨》等一系列名著的问世,(注:Michael Howard and Peter Paret,eds and trans、,On War,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6;Wilhelm von Schramm,Clausewitz:Leben und Werk,Esslingen:Bechtle Verlag,1997;Raymond Aron,Penser la guerre,Clausewitz,Gallimard,1976、)克劳塞维茨研究达到了一个高峰。

国外克劳塞维茨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者们不再拘泥于克劳塞维茨的生平、时代以及《战争论》本身,而就是把重点放在应用性研究,特别就是探究克劳塞维茨战争理论对国际关系特别就是对战争与与平问题的重大意义。

在这方面,较为突出的成果有彼得·帕雷特的《克劳塞维茨与国家:生平、理论及其时代》(注:Peter Paret,Clausewitz and The State:The Man,His Theories,and His Time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6、)与阿隆的《战争哲学家:克劳塞维茨》。

帕雷特与阿隆都就是当代颇负盛名的战略研究者与国际关系理论家,特别就是阿隆深受克劳塞维茨思想的影响,著有《与平与战争》这一国际关系经典著作。

(注:Raymond Aron,Peace and War:A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London:Weidenfeld and Nicolison,1966、)阿隆等人对克劳塞维茨思想学说的研究都部分地运用了国际关系的视角与方法,而国际关系思想史学者霍华德·威廉斯(Howard Williams)甚至将克劳塞维茨列为从修昔底德到马克思的国际关系思想史脉流中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

(注:Howard Williams,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Political Theory,London:Open University Press,1992,Chapter 10,"Clausewitz:The Strategic Dimension",pp、105-116、)中国的克劳塞维茨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学东渐”。

其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将由日本传入的《战争论》译成中文,其译名大多取为《大战学理》。

20世纪30、40年代,随着东亚危机与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克劳塞维茨研究开始在中国兴起。

国民政府当局不仅聘请德国军事顾问与教官,还多次批准刊印发行不同版本的《战争论》。

中国共产党也在延安组织过《战争论》研究会,认真研究克劳塞维茨学说并将其辨证地运用到抗日与反蒋斗争实践。

60、70年代,克劳塞维茨研究归于沉寂。

80年代以后,中国的克劳塞维茨研究重新兴起,虽仍就是介绍多于应用,且缺乏有影响力的论著,但学术界已有相当多的人士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在世纪之交推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

(注:新近较为完整地介绍克劳塞维茨理论的通俗性与研究性代表著作,分别就是夏征难:《西方战争理论经典——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浅说》,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吴琼:《〈战争论〉诠释》,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年版。

)二全部国际关系的历史,可以概括为“战争与与平”,这种概括虽则过于简单,但也就是恰如其分的。

国际关系研究无法回避战争问题,因而必须在相当程度上求助于有关的战争理论,在可供借鉴的理论中,克劳塞维茨的学说无疑最为引人瞩目。

克劳塞维茨理论的深度与广度,提供了从国际关系角度研究其哲学思考与理论范式的空间。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学说建立在对普鲁士军事文化传统与拿破仑战争所进行的深刻思考的基础之上,它不仅包含着深刻的军事学见解,还包含着诸如主权国家与战争工具的运用、政治与战争、战略与敌对冲突等一系列丰富的国际关系内容。

此外,她的军事理论并非就是单纯的战争教条,而就是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的历史哲学思考,从更深层次意义上讲,其理论甚至就是有关社会文化性质的哲理思考。

她对于战争本质的哲学抽象与思考,已经完全超出了军事本身的意义。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理论对国际关系的意义,最主要地体现在她对战争本质的哲学思考,亦即她的“三位一体”战争本质的论断。

(注:克劳塞维茨的战争本质观贯穿于《战争论》全书,在第一、第二、第八篇中尤为明显,其论述集中在第一篇第一章,“三位一体”的论断就在这一章的结尾,参见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23-47页;Peter Paret,Clausewitz and the State:The Man,His Theories,and His Times,pp、382-392;John A、Vasquez,ed、,Classic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86,pp、294-298、)她认为,从实践上分析并在理论上作总结,在其千变万化的表象之下,战争总就是暴烈性、不确定性(概然性与偶然性)、政治从属性的结合体。

她将这个奇怪的“三位一体”归结为盲目的自然冲动、自由的精神活动与纯粹的理智行为,并最简约地将它们与人民、军队与政府相联系。

她强调指出,“三位一体”的三种倾向像三条不同的规律深藏于战争的性质之中,同时起着不同的作用,任何一种理论都不能忽视其中的任何一种倾向,战争研究者的任务就在于使理论在这三种倾向之间保持平衡,就像在三个引力点之间保持平衡一样。

(注:克劳塞维茨:前引书,第46-47页。

)克劳塞维茨的这个论断就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较为客观明确的关于战争本质的科学解释。

暴烈性的特征就是战争的最基本特征,就是战争区别于其她人类社会冲突现象的最突出的特征,也就是战争逻辑的起点。

它就是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作用,即暴力手段与敌对意图共同作用下的对抗性交互。

它与时代条件与社会情感紧密联系,并且就其自身逻辑而言有着无限制发挥的趋向。

不确定性的提出颇具历史与哲学深度。

偶然性及其规律性反映概然性,作为复杂性现象(诸如战争这种社会性行为)的必然内涵,始终存在于战争进程的任何阶段,并且成为“战争迷雾”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