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2016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案(2)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
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显得有些拘谨,不够积极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增强课堂互动。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论语》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将仁爱之道运用到生活中。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论语》中的场景,体验儒家思想在实际交往中的应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过程。
此外,对于教学难点和重点的把握,我觉得这次课的处理还算得当。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实践活动,学生们对《论语》中的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仍然对难点知识掌握不够牢固,这需要我在课后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巩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以下改进措施:
1.加强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儒家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举例解释:
-教学难点一:在讲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断句,并解释“北辰”、“众星共之”等词汇在文中的含义,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整句话的意思。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三维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2.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3.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难点: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初读课文预习与交流1.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以“仁的学说”,“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
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
孔丘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陬邑(zōu yì)人。
孔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2.背景链接《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选自《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共20篇。
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三)精读(一) 文章朗读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交流点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说课稿第1篇】教学简说:“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人。
”谁有这样伟大的人格魅力,让司马迁这样的大历史学家心向往之。
古史亦有:半部《论语》而治天下!虽曰夸张,然实则确也!《论语》作为中华古典文献巨著之一,蕴含着厚重的传统文化精髓,其中所体现的孔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对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影响深远。
《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在历史上一直是蒙童教育的必读典籍。
全书二十篇,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即古人所云:微言大义。
今天,我们重读《论语》(亦或初读),就是以心向往之的探究精神去品味厚重精髓中的微言大义,将经典古籍化为今用,吸收前人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品德修养的精神食粮。
《论语》里有许多句子发展成为成语、名言、警句,其数量之多,流传之广,在中国的典籍中可谓独占鳌头!所选十则,各有所侧重,或谈学习态度与方法,或谈思想品德修养,亦或直切孔子之核心思想“仁”。
教读这些,要谨记三要:其一,激发文言兴趣,自主探究学习;其二,注重生成发散,完善知识积累;其三,创造“反刍”条件,沉淀锻塑人格。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激趣热身任务:搜集主题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活动:主题预设走近儒家传统文化(结合北师大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十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走近孔子(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主题活动:《孔子世家》司马迁、《孔子:第一位教师》冯友兰、《孔孟》黄仁宇、《四书五经的假面目》南怀瑾、《孔子家语》王肃、《儒学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余翔林等)、走近《论语》(《论语》相关简介及评论)学情预估:传统文化知识的搜集与整理长期以来是语文学习的“禁区”,学生相对来说比较陌生,同时又略显有点难度,因此,平时我在阅读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比较注意让学生搜集、分类并进行整理这方面的知识,依此作为文言学习的知识储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第【1】篇〗【学习目标】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重点难点】重点:目标二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二、文本探究(一)请概括各章所蕴涵的道理。
1.小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蕴涵的道理。
【明确】1.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做事要勤勉,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
本章议论“什么是好学”,四句话,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
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2.孔子讲了仁与礼、乐的关系,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3.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4.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
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5.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6.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
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
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7.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说课稿新人教版
读《论语》,品千年经典精华知孔子,悟圣洁美好人生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篇目《〈论语〉十二章》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12课课文。
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
第三单元所谈论的“学习生活”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学习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
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知晓学生学情1、从教育心理学的分析看学情:这是同进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尚且存在一定难度,而且学习兴趣较低。
2、从学生基础分析:我们位于城乡结合部,生源严重不足,所照学生基础薄弱,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应降低难度。
2、要上好这节公开课,教师必须在预习课上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三、学法和教法1、根据学生学情,我们在预习课上应指导学生要充分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章语录的意思。
为将来继续学习古文打下坚实基础。
2、分类整理归纳法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
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
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
这也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
3.情景教学法(德育方式)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
教师充分利用语文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点拨学生。
初中学生已逐渐产生了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渴望知识,追求真善美,思考人生的价值,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虚词,如“说、知、朋、行、而、之”等。
2.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的胸襟,提高处世的能力。
3.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自身修养。
重难点: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虚词,如“说、知、朋、行、而、之”等。
2.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自身修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二章》。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提示及要求:1.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结合注释自学课文,分析本文所选每章的内涵。
明确:1.2.(略)3.第一章:讲了学习的方法、乐趣和个人修养三个方面。
第二章:讲述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第三章: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引申为修德进学的各个阶段。
第四章: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和复习的必要性。
第五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第六章:赞扬颜回的安贫乐道。
第七章:阐述学习乐趣的重要性。
第八章:这是孔子所提倡的安贫乐道。
第九章:谈学习态度,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第十章:感叹时光的流逝。
第十一章:说明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
第十二章:谈增进学业、修养人格的问题。
二、合作学习——探究文意1.本文中哪些是讲学习方法的?哪些是讲学习态度的?哪些是讲个人修养的?2.文章论述学习方法时强调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明确: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如“传不习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
3.“温故而知新”中“温故”与“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明确:这一章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 义? 此题较为灵活,学生能联系学习实际略谈体会就行。如学习要谦虚,学 习要“学”与“思”相结合等。
板块七、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多方比喻,蕴含丰富;逐层深入,脉络分明。 如“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如浮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等表现了孔子对于富贵,对于时光 的态度。
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学的文言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 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从朗读训练到理解文章字句 的意思到挖掘文章的精神内涵,都应由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互动的形式完 成,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使 他们能通过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 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品位,从而为今后的文 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 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 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教学过程 应突出学生的 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 语文能力。“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 、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新课标语) 这是在告诉我们,学生应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进行充分 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
板块六、精读课文,探究内涵 1.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 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习态度上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上强调独立思考和复习。
2.文笔优美,感情真挚。 作者在回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时运用了诗一样美丽的语言,让 读者情不自禁地产生朗读的欲望。充满着诗情画意的语言带给读者美的 享受,同时在字里行间还流露出作者对老师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12《论语》十二章》优质课教案_0
三、诵读入境
1、字音(了解了孔子和《论语》,现在让我们正式进入《论语》十二章的学习。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而诵读的首要任务,即是读准字音。请大家一起来看一下文中的这些字词,究竟该怎么读?)(展示幻灯片,给重要字词正音及课下列出的二个通假字的读音。)学生读两遍字音
第三章
1、这一章是孔子的自述,通过他的自述你发现一个人的成长和修养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循序渐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自身学习和生活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用学来的道理指导自己的言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字词及句式,疏通文意。
2、通过朗诵,感受文言文语言之美,背诵前四章。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用学来的道理指导自己的言行,体现学以致用的效果。
教学方法
2、合作成果展现,学生翻译剩下的三章。(配合幻灯片进行翻译,过程中教师及其他同学进行指正)。
第பைடு நூலகம்章
1、这一章你读到了什么信息?
2、你能“对症下药”吗?用原文的话来填空。
阳阳是个中学生,每天晚上睡觉都无法很快入睡,他总会把当天发生的事在脑海里过一遍。如“我今天的作业完成吗?课文复习了吗?”(传不习乎?)“同学昨天要我帮忙找一下黑板报的模板,估计他会满意吧?”(与人谋而不忠乎?)“今天答应了隔壁班小丽,明天带她去买书,可不能失约!”(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你觉得他是不是病了?如果不是你能用对应的哪几句话地宽慰她?
5、全班大声地、节奏准确地朗读课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选自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
这三方面内容均归属于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范畴。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曾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因此,本文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深入养成教育。
【学情分析】由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基础较差,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较差,实词积累少,因此在阅读中存在一定困难。
所以本文要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拔钉子”的方法,掌握重点词语,并且注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
2.积累文言词汇。
3.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过程与方法坚持在独立自主、合作交流,以诵读为主的学习方法中,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哲理深刻的名言警句,批判吸收儒家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以诵读为主,通过自读、合作、听讲,逐步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解读各章语录,理解文章的大意。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质疑讨论点拨法【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
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就是这众多文献巨著中的一部,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能流利朗读及背诵课文。
2.理解每则语录的内容,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
3.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教学重难点1.积累归纳,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思及有关句子的含义。
2.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刚入学,在小学时又强调快乐学习,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够重视,因此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论语十二章》是学生本学期接触的第二篇古文,由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基础较差,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较差,实词积累少,因此在阅读中存在一定困难。
所以本文要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拔钉子”的方法,掌握重点词语。
并且注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设计(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读儒家经典1.介绍孔子及《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被后世尊称为“圣人”。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通六艺者72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二十篇,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2.轻松听一听:学生听教师朗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
3.大胆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说课稿第1篇】《论语》十二章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我们所效法。
《论语》文简义长,质朴含蓄;语言形象,富含哲理;易于成诵,琅琅上口,是旧时传统教育下蒙童的必读书。
近几年来,社会上重新掀起读《论语》、学《论语》的热潮,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编写也顺应了这种形势,在原来十则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两则,有的谈学习方法和态度,有的谈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新课标》对7-9年级文言文学习的总体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初一学生接触文言文时间不长,缺乏古文功底,学习上可能有畏难情绪,但是初一的学生也有他们明显的优势,他们有对初中学习的新鲜感,他们乐于探索,勇于展现,竞争意识强烈,而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学的文言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从朗读训练到理解文章字句的意思到挖掘文章的精神内涵,都应由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互动的形式完成,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使他们能通过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品位,从而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因此,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有以下设想: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注重节奏与语气,并在诵读中加以体会其内在含义3.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4、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理解《论语》蕴含的精华思想,深入理解孔子将治学和修身结合的思想境界,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论语》十二章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论语》中的情境,体验其中的道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的心得体会。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论语》十二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首先,《论语》的语言简洁而深刻,需要学生们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在讲授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词义理解存在困难。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一难点,我在课堂上增加了对重点词汇和句式的解释,并通过例句来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继续加强学生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其次,在引导学生将《论语》中的道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时,我发现学生们在这一方面的思考还不够深入。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这些观念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或者是缺乏将理论付诸实践的经验。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后续的教学中,设计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和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论语》的智慧,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2.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经典文化的能力,领略《论语》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提升人文素养。
3.强化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分析、讨论《论语》中的名句,学会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说课稿第1篇】《论语》十二章说课稿教材分析:《论语》是语录体散文,大多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是古代儿童有蒙学读物。
文章篇幅短小,内容浅显,适合当代儿童学习。
朗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分明,适合于口传相授。
所选的章节都是孔子思想的精华部分,意义深远,发人深省。
这十则精选语录主要是谈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的,具有普通的教育意义。
学生情况分析:初一学生刚接触文言文,缺乏古文功底,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
所以,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学古文的兴趣,并要求他们能通过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从而也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构思:要求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含义,理解每则语录的意蕴。
在理解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注重节奏与语气,并在诵读中加以体会其内在含义,加深理解形成自我认识与自我建构,并且要求学生当堂背诵。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完成教学任务,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能顺利地背诵下来。
为更好地理解《论语》蕴含的精华思想,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畅谈对它的感悟与启示。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孔子和《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人教版(2016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3.增加课堂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儒家思想的魅力,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4.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2.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和观点。这说明他们已经能够主动思考,将儒家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但我也要注意引导他们更深入地探讨问题,避免讨论流于表面。
3.实践活动中的角色扮演,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地体验了儒家思想在实际中的应用。从他们的表现来看,这个环节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在组织活动时,我要更加注意时间的分配,确保每个小组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展示。
4.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认识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对这方面的引导,让学生们明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5.课堂总结时,学生们对今天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较好。但仍有个别学生存在疑问,我需要在课后及时关注他们的学习情况,为他们提供个别辅导。
1.加强课堂互动,鼓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
-对于重点内容,通过讲解、示例、练习等多种方式反复强调,确保学生熟练掌握。
-针对难点内容,采用直观教学、案例教学、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降低理解难度。
-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教学效果。
-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儒家思想的实际应用,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论语十二章》。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难以抉择的情况?”(如选择诚信还是利益)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儒家智慧的奥秘。
《论语》十二章教案
七上语文第12课. 《论语》十二章. 教案设计者:王奎审稿:2016级语文组【教学目标】:1、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3、当堂背诵,积累成语警句4、通过朗读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5、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修身做人【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2、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意【教学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2、当堂背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读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学请诊断1.教师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的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初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
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行、形、义。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悦.乎(yuâ) 传.不习乎(chuán)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hào)3.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
在公认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
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授课典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 12 《论语》十二章
12 《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提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4. 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5.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提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3.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章。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二、作家作品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创始人。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
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写法较灵活。
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三、初读课文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论语》十二章教案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案1第1课时1.读准字音,辨别字形,掌握朗读本文的技巧。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导入一:点题型[设计意图]介绍《论语》及其意义,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为在学习中更好地把握《论语》的深刻含义做好铺垫。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倡导。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导入二:关联型[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升入初中后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引出课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及时了解孔子的兴趣。
大家已经步入中学了,能告诉我,你们习惯初中生活了吗?有些同学依然摇头,十几门的课程让我吃不消;小学的好朋友被分到别的班级,我很孤单;住校的生活让我很想家……学习生活上的烦恼接踵而至,我该怎么办?其实大家的这些烦恼,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一位至圣先师已经为我们解决了。
他就是——孔子。
哪位同学来介绍他呢?一、补充文常[设计意图]为学生及时补充相关资料,这为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每一章的思想内涵做好铺垫。
【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相关信息,教师再出示课件,补充相关内容,生加深对作者和作品的印象。
】1.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文。
3.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了解作品。
1.激趣导入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其中有人说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
”那么同学们,最完整的保存孔子的智慧的书,你们知道是哪一部吗?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论语十则》2.了解孔子和《论语》相关知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智慧的语言。
二、诵读感知1.范读:学生听朗读录音,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点击播放课文录音)2.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â邑)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诲女(rǔ)知之乎不知为(wãi)不知是知(zhì)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停顿间隔。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1.教学第一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子曰”:子,古代用作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这里可译为先生、老师,指孔子孔子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学了、学过,后面省略了学的内容;而,顺接连词;时,按时,时时;习,温习、实习;之,代学习的内容。
学了(什么),按时温习它,不也愉快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共同学习、研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别人;知,了解;而,转折连词;愠,恼恨、怨恨;君子,这里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却不恼恨(他),不也是有修养的人吗?(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包含三层意思: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层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
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层表明了学须有友。
《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
”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
这一层讲的是朋友间虚心互学的学习态度问题。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层直接表明了个人修养的问题,其实也表明了学习态度的问题。
《论语·宪问》篇孔子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可以帮助体会这一层的含意。
这一层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
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
既要学书本知识,又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
2.教学第二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3.教学第三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旧的(知识);而,顺接连词;以,把,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为,作为、当作。
复习旧知识,能够领悟新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这一则表明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
语言虽简,含意却很丰富。
这里的“知新”,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大。
这里的“温故”自然也不只是重复阅读,而是在不断复习的过程中,思考探究,获得新体会,掌握新知识。
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
4.教学第四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顺接连词;思,思考;则,就;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只是读书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苦思苦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
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
这见解是很精辟的。
5.学习第五则。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这一则是讨论正确的学习态度:要老实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四、拓展体验: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五、课外延伸1.(必做题)从问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选做题)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继续学习后五则。
2.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3.拓展延伸,练习巩固。
教学设计一、课文导入背诵检查,提问前五则哪些是有关学习态度,哪些是有关学习方法,哪些是思想修养。
我们这一节课继续学习后五则。
二、合作探究学习后五则6.教学第六、第七则。
①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②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子曰:“见贤.思齐焉..也。
”(《里仁》)..见不贤而内自省贤:贤人齐:相同焉:语气词自省:自我反省翻译: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出示课件16)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以上两则讲述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总之,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7.学习后三则,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a.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从字面和深层含义两个层面探究本句的含义。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翻译)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本则讨论思想品德修养:“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人们要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终身。
[探究第二句]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理解: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处于浊世,君子能洁身自好。
哲理:经历磨难,培养意志,成就大事。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三句]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
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师小结:这两句谈修身做人的道理: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
“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反面要求。
其中都包含了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的思想。
三、探究十则如何分为三类: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
求知态度: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传不习乎?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修身做人:(出示课件25)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③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⑤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语言积累。
(一)成语归纳①温故而知新:温习已学过的东西,又有新的体会。
②见贤思齐: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
③任重道远:负担沉重,路程遥远。
④死而后已:到死为止。
⑤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几个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要的,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
(二)重点文言实词不亦说乎。
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而殆。
士不可以不弘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一词多义1.大家到文中找到有“为”的句子并和第五课中出现的相比较。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为,替。
项为之强。
为,因为。
为之怡然称快。
为,因为。
以丛草为林……。
为,作为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被。
可以为师矣。
为,做。
知之为知之……为,是。
仁以为己任。
为,作为。
前三句中的为字读wâi,后面的读wãi。
2.可以:可以为师矣。
可以:可以凭借。
士不可以不弘毅可以:能够3.知人不知而不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