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朝宗临证试效方
子午流注纳子法
1.选中模版中的图片(有些图片与其他对 而不是组合)。
2.单击鼠标右键,选择“更改图片”,选
3. 在“替换为”下拉列表中选择替换字体。 4. 点击“替换”按钮,完成。
赠送精美图标
辨证:肝阳偏亢,木火扰动心神(实证)
按子午流注纳子法治疗:
时辰:午时。 取穴:方案1:时穴少冲(木)病 穴:太冲。方案2:神门、太冲。方案3:神门、 心俞、太冲
针刺手法:泻法,少冲也可用刺血法。
在辨证归经上的意义
假如病人发病有较规律的时间性,可按十 二经脉与十二时辰配属关系,进行分经, 再循经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例如:头 痛多在上午7-11时(辰、已)发作,此时 气血旺于胃、脾二经,故针灸治疗可选胃 脾二经穴位,用药已可以调理脾胃方药为 主治之。
子午流注针法
概念
纳子法又称纳支法,是按一天十二时辰顺 序去配合十二经脉,进行按时取穴的方法。
依据:人体在一天十二时辰之中,每一时 辰都有一个经脉脏腑的气血当旺,反映在 经络俞穴上,则当旺之时为开,己过或时 辰未到为阖,古人有“逄时为开,过时为 阖”之说。
优点:推算简单。缺点:用时局限。
本经补母泻子取穴法
俞募开穴法
本法以时辰为参量,在某脏腑气血当旺 之时,取用某脏腑的背俞穴及募穴。如 午时手少阴心经气血当旺,取心俞(心 的背俞穴)和巨阙(心的募穴)。本法 可和其他方法结合应用。
临床应用举例(一)
王某,女,40岁。一周前与其丈夫争吵生气后, 出现夜间难以入睡,甚至彻夜难眠,伴心烦易 怒,两胁胀痛,心悸,口苦咽干,头昏痛,舌 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孙朝宗临证试效方》
1、字体安装与设置
2、替换模板
如果您对PPT模板中的字体风格不满意,可进行批量替换,一次性更改各页面字体。 1. 在“开始”选项卡中,点击“替换”按钮右侧箭头,选择“替换字体”。(如下图)
必效方
【必效方】1、乌发丸:生首乌150克黑芝麻l5克霜桑叶30克桑椹30克旱莲草30克女贞子15克生地30克金银花30克菟丝子30克杜仲30克金樱子15克豨莶草30克侧柏叶30克黄精30克怀牛膝15克桃仁15克红花15克西洋参30克代赭石30克做蜜丸每丸9克重每日三次每次1丸三个月一疗程。
【验证病案】:2007年8月,山西省太原薛女,35岁,来西安专程治疗脱发。
在某脱发治疗研究所治疗几月无效,并被告之,毛囊已破坏无法再生。
后经西安亲戚介绍来我处治疗,刻诊,全头毛发脱落已尽,仅脖子一周有稀疏几根余发,戴一假发,心情焦急,望大夫给予精心治疗以后将重谢云云。
把脉弦细数,舌尖边红苔白腻。
余告之,短期恐难长发需常期服药,患者说只要能治好,服多长时间都可以。
我看其信心较大,许其给予治疗。
将乌发丸改汤服用三个月,再诊,全头已长出黄色绒毛发,其间因头皮痒甚略为调整了几味药,大体未变。
随后改汤为丸又服用四个多月,头发已长全而且乌黑茂密,后专程赴西安感谢。
此例是我治脱发最严重一例,而且时间长达七个月之久,耗时可谓长也,如不是患者能坚持又怎能大功告成。
吾自临证以来用此丸治疗脱发(包括斑秃白发)无数,一般三个月,几乎未有不效者。
后学者不可小视此方。
2、主治阴囊潮湿:生牡蛎30克枯矾60克黄丹30克研粉外用。
将阴囊温水洗净,擦干用粉,擦揉2-3遍。
【验证病案】:2008年3月8日西电公司一退休高工白某找到我拿出一张药方,说吃了十几付了,治疗阴囊潮湿效果一点不明显,没啥作用,阴囊还是水渍渍,很是懊恼不爽,并说此是省上某名老中医的方子,问我有什么办法。
我看了方子说这是二妙散加减,方子用得不错。
但是临床效果并不理想,我有一方保你药到病除,随后写下上方并帮其加工好,交待清楚便用方法。
该工看如此简单之方而且价格不到2元,很不在意。
曰:这能治病?我说试试看嘛!又不费事,常言:单方气死名医。
一句戏言,三天后该工找到我,一进门就冲我一说你真神了!你那药真管用,两次后阴囊潮湿就干了。
张志远临证七十年15首好方应用经验
张志远临证七十年15首好方应用经验张志远老师实在是太博学了,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以下内容是节选的部分内容,和大家分享。
一、少腹逐瘀治疗不孕河北玉田先贤王清任虽不长于文,却属有阅历的实践家,《医林改错》所记各种处方皆从经验中来,是岐黄界公认奇人。
其少腹逐瘀汤:当归10克,川芎7克,赤芍7克,生蒲黄10克,炒五灵脂7克,肉桂3克,没药7克,延胡索3克,炒干姜1克,炒小茴香1克。
水煎,分2次服。
对妇女月经延期、量少、色暗下块、痛经、子宫内膜增生流血不止,都有作用。
老朽临床以之治疗不孕症,凡盆腔炎、输卵管阻塞,精卵无法相遇者,连吃15~30剂,即可解决这难题。
但在用量上,常增加半倍,即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效果堪称理想。
二、通窍活血治黄褐斑老朽验证,除肝硬化满脸黧黑外,青、壮年颜面局部晦暗,色素沉积、黄褐斑,要以通窍活血汤加减调治,常开当归10克,川芎9克,丹参12克,桂枝9克,三棱9克,莪术9克,赤芍9克,桃仁9克,红花9克,益母草9克,大黄2克,生姜15克,老葱15克。
水煎,分3次服,连续应用1个月,即逐渐消退。
麝香昂贵,可摒弃之。
但吃养阴或补益药则加重。
三、黄元御黄芽汤应用经验山东昌邑先贤黄元御“贵阳贱阴”学说引起后人不少争议,然其温养补正的论点则为医林所称赞。
他受《伤寒论》理中丸启发,创制黄芽汤:人参、茯苓、干姜、炙甘草,单刀直入,药少而精,属代表作。
本方温中散寒、健脾益气,兼制水邪,对体虚无力、食欲低下、停饮心挣证,有良好疗效。
老朽以之治疗胃炎、消化不良、大便不实、遇冷即泻者,都有明显的疗效剂量随病况而定。
四、左金丸加入绿茶粉物美价廉疗效提高左金丸为姜汁炒黄连、盐水泡吴茱萸六比一合成,偏重寒凉。
主治肝火冲肖,土被木克,胸闷、嗳气、灼心、嘈杂、泛恶、吐酸、腹痛,常用于食管炎、胃炎、十二指肠炎。
老朽经验,对肠炎热泻、结肠炎大便溏,下利脓血也有一定作用,在此基础上,加入占黄连六分之一的绿茶粉末,调理肠道炎,疗效提高,物美价廉,可随证观察。
排石名方【三金排石汤】,清利湿热、通淋排石,横扫胆结石、肾结石、膀胱结石
排⽯名⽅【三⾦排⽯汤】,清利湿热、通淋排⽯,横扫胆结⽯、肾结⽯、膀胱结⽯⼤家好,我是沈⽼师,前⼏天给⼤家讲了治疗增⽣、结节、囊肿的⽅⼦。
然后就有好多⼈给我留⾔体内有结⽯怎么办?因此今天我就在这⾥和⼤家聊聊结⽯的问题。
⾸先谈治疗之前,要先知道结⽯从何⽽来?结⽯就是因饮⾷中草酸积存过多、脂肪、蛋⽩质摄取过多,⽇积⽉累形成不易溶解的钙盐。
虽⼤部分通过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排出体外,但仍少量残存在体内形成结⽯。
在中医上认为结⽯是体内湿热浊邪蕴结不散,或久经煎熬形成的砂⽯样病理产物。
常因饮⾷不当、湿热下注或情志不遂、肝⽓郁结等情况引起疏泄失职,⽇久积累因此形成结⽯。
因此⽆论是肾结⽯、胆结⽯、胃结⽯等治疗都应以清热利湿、消⽯化⽯为主。
所以今天就给⼤家分享⼀个清热利湿,散结消⽯的⽅⼦,该⽅⼦出⾃《孙朝宗临证试效⽅》,名叫三⾦排⽯汤。
该⽅中⾸先加⼊⾦钱草,其味微寒、⽢、咸。
归肝经、胆经、肾经、膀胱经。
有清热利湿、散瘀⽌痛、排⽯解毒之效,为君药。
然后加⼊海⾦沙,味⽢、咸、寒。
归膀胱、⼩肠经。
有功效清利湿热,通淋⽌痛之效。
在临床上主要⽤于热淋、⽯淋、沙淋、⾎淋、膏淋、尿道涩痛等症状的治疗。
再加⼊鸡内⾦,即家鸡沙囊的内壁味⽢性平,归脾、胃、⼩肠、膀胱经。
有健胃消⾷、涩精⽌遗、通淋化⽯的功效。
最后加以丹参通⾏⾎脉;⾚芍活⾎化瘀;⽜膝性善下⾏;滑⽯性滑利窍;枳壳破⽓⾏滞;茯苓健脾利湿等⼗味利⽔通淋的中药。
诸药合⽤有补益脾肾、清利湿热、活⾎祛瘀、通淋排⽯之效。
好了,今天就给⼤家分享到这⾥了。
【提醒⼤家⼀定要找专业的医⽣进⾏辨证调理,不要⾃⾏抓药。
】。
孙朝宗中医世家祖传秘方——?臌胀
孙朝宗中医世家祖传秘方——臌胀徐某,男,55岁,农民,1967年4月12日初诊。
罹肝硬化腹水已两月,初由愤怒饮酒诱起,在当地治疗月余不愈,特来求诊。
刻诊:单腹胀大,绷急如鼓,青筋横绊,按之坚满,肝脾未能触及,面色黧黑,赤丝血缕显露。
精神萎靡不振,胸闷不欲饮食,食后胀益甚,下肢轻度浮肿,小便黄少,大便欠调。
舌苔薄白,舌质紫暗,有瘀斑,脉弦细兼有结象。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
初由肝气抑郁,克伐脾土,继而气滞血瘀,清浊相混,疏通无权,以致经络壅阻,形成臌胀。
治以疏肝理气,健脾利水,活血化瘀,通络散结。
方用逍遥散加味。
处方:柴胡6g,茵陈9g,炒枳壳15g,槟榔片12g,川厚朴6g,郁金9g,当归6g,赤芍9g,大腹皮15g,茯苓18g,泽泻2g,生大黄6g,车前子25g(包布)。
水煎2遍,每日分2次温服。
二诊:上方连服4剂,小便增多,大便下青灰色稀物2次。
肿热显消,肝脾已能触及,肝大,肋下3指,脾大,肋下4指,按之疼痛,方证相符,再以原方加鳖甲25g,鸡内金12g。
煎服法同上。
三至五诊:上方连服9剂,腹胀十减其七,胸闷好转,今遵《内经》“大积大聚,衰其大半而止”之旨,宗上方踵步。
处方:柴胡3g,茵陈6g,炒枳壳12g,槟榔6g,川朴3g,郁金6g,当归12g,赤芍9g,红花6g,大腹皮12g,茯苓18g,泽泻12g,车前子(包布)、鳖甲各25g,鸡内金6g。
水煎服。
上方加减服20余剂后,诸症悉除而告愈。
该患者有家传水肿验方一首,据述:“此方传其祖父,不复再传,记得有鲫鱼与胡椒二物,不知其用法如何。
”孙鲁川先生度其方意遂嘱患者,用鲜鲫鱼2斤,去其鳞肚,每只鱼腹内放胡椒2粒(打破),用香油炸后,宽汤清炖,炖时加生姜67片,大茴香、食盐、白糖、味精各少许,其味馨香适口,每餐吃鱼喝汤,名为“鲫鱼胡椒汤”。
患者遵此法,于二诊后即相继服用。
实践证明,此方利水消肿效果良好,并无任何副作用,今予以介绍,仅供参考。
温某,男,39岁,农民,1967年9月5日初诊。
孙朝宗应用“实脾软肝法”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经验
消大 半 , 按之 柔 软许 多 。但重按 右 肋下 仍有 痛感 , 左 肋
下亦 觉 痞满 , 腹 部青 筋 显 退 , 饮食较前好转 , 下 肢 水 肿 尽 消 。诸证 渐渐 消退 , 更 当注 意饮 食 、 将 息 。 麸 炒 白 术 2 O g , 茯苓 2 0 g , 麸 炒 枳壳 2 0 g , 木香 1 0 g , 槟榔 1 0 g , 炒 莱 菔子 2 0 g , 焦 山楂 1 0 g , 川楝子 1 0 g , 红花 1 0 g , 鳖甲 3 0 g ( 打 为粗 末 ) , 甘草 1 0 g 。煎 服 方 法 即 食 疗 法 同 上 。 四诊 : 4月 6 日。 膨 胀 全 消 , 右 肋下按之痞痛 , 左 肋下 按 之发 现一 痞 硬 肿 块 如 掌 大 , 重 按 痛 甚 。 变 通 上 方重 在 软坚 活 络 。麸 炒 白术 2 0 g , 云茯苓 2 0 g , 麸 炒 枳 壳2 0 g , 木香 1 0 g , 槟榔 1 0 g , 炒莱 菔 子 2 0 g , 焦 山楂 1 0 g , 川楝 子 1 0 g , 红花 1 0 g , 鳖甲 3 0 g ( 打 为粗末 ) , 甘草 1 0 g 。 煎 服 方 法 即食 疗 法 同 上 。
血 通 络 之 品 。 方 以 实 脾 软 肝 方 加 减 调 之 。 麸 炒 白 术
二诊 : 8月 1 0 日 。 上 药 服 6剂 , 小便增多 , 腹 水 消 退 近半 , 下 肢 浮肿 随之 显减 , 胸 闷显宽 , 精神 颓萎好 转 , 上 方 即显效 机 , 仍守 上 方续进 。 三诊 : 8月 2 4 日。 上 方 迭 服 1 1剂 , 腹水全消 , 身 黄 腿 肿尽 褪 , 腹部青 筋 萎 缩 不 显 , 饮食好转 , 惟 颈 部 血 痣未平 , 再 守 上方 出入 。麸 炒 白术 1 5 g , 茯苓 2 0 g , 麸 炒 枳壳 2 0 g , 木香 1 0 g , 炒莱 菔子 2 0 g , 焦 山楂 2 0 g , 川 楝 子 1 5 g , 丹参 2 0 g , 红花 1 0 g , 赤芍 1 5 g , 甘草 1 0 g 。 煎 服 方 法 即食疗 法 同上 。 四诊 : 9 月 4 日。 服 上 药 后 , 重 按 两 肋 下 略 感 胀 痛, 硬 块未 及 。 白术 1 5 g , 茯苓 2 0 g , 麸炒 枳壳 2 0 g , 鳖甲 3 0 g ( 打为粗末 ) , 木香 1 0 g , 丹参 3 0 g , 赤芍 2 0 g , 红 花
孙朝宗中医世家祖传秘方——痒证
孙朝宗中医世家祖传秘方——痒证王某,女,82岁,居民,1975年3月8日初诊。
主述:每年春秋之季,两手腕外侧及下肢两踝上瘙痒不堪,搔之而痒不止,甚则搔破,流黄水,但仍觉没有搔到痒处。
心中烦扰,夜不得寐,颇以为苦。
3年来反复发作,未能治愈,脉象细数,舌红少苔。
患者八旬高龄,阴血已虚,血虚不能濡养肌肤,以致血燥作痒;心中烦扰,夜不得寐,乃心火偏胜,阴血不足之象。
治以养血润燥,散风止痒。
处方:生地25g,生首乌12g,当归6g,石楠叶15g,僵蚕6g,桑叶12g。
水煎服。
二诊:上药连服3剂,瘙痒减轻大半,心中烦扰已安,夜寐转酣。
前方颇合病机,仍以原方继进。
患者遵照原方,服药12剂,痒证解除,搔破处之血痂脱落而告愈。
本案治疗遵《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病痒疮,皆属于心”之旨,方用生地、首乌、当归养血润燥,益其血脉,配石楠叶、僵蚕、桑叶以散风止痒。
治者常说:“石楠叶配伍僵蚕,可为止痒之圣药,余经验多年而得之,当识此耳。
”韩某,男,88岁,居民,1974年9月25日初诊。
汗出当风,周身发痒已半月,曾服扑尔敏、苯海拉明均未奏效,瘙痒日渐加重,特来求诊。
刻诊:遍身搔痕,以胸部及两大腿外侧为甚,心烦意乱,夜难安眠,脉象细弦兼数,舌红少苔。
患者汗出受风,风热郁于肌表,故周身瘙痒难忍;病已半月,风热内扰心营,阴血亏虚,故心烦意乱,而难安眠。
治以养血清热,祛风止痒。
处方:石楠叶15g,僵蚕6g,桑叶18g,生地12g,赤芍6g,当归9g,丝瓜络、紫草各6g,连翘12g,水煎服。
服药3剂,瘙痒顿止,继守原方加麦冬、元参,服3剂后诸症悉平而痊愈。
本例与上例瘙痒症状相似,上例以血虚为主,故重用生地、首乌、当归,本例以风热郁于肌表为主,故以桑叶、连翘、丝瓜络为主,两例病同因异,故用药各有侧重,而均获奇效。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
本文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孙朝宗中医世家祖传秘方——噎膈
孙朝宗中医世家祖传秘方——噎膈王某,女,68岁,市民,1966年7月18日初诊。
初因肝气郁滞,胃气不降,饮食之时,始觉难下,或吞咽稍急,便梗阻于胸膈,需抬肩伸颈方可缓缓咽下,继之日甚一日,虽经多医治疗,皆不效,故邀往诊。
刻诊:每次饮食必噎,甚则呛咳酸苦,只能食稀粥、牛奶等流食,病来月余,面容憔悴,胸闷脘胀,小便短少,大便干燥,状如羊矢而数日一行,脉来沉细而数,舌红少津,无苔。
经某医院食道钡餐透视检查,诊断为食道上1/3憩室。
患者肝气郁结,滞于胸膈,胃气不得和降,久之津液灼伤,气滞血瘀而病噎膈。
治以养阴润燥,疏肝和胃,活血化瘀。
处方:瓜萎18g,炒枳实12g,北沙参9g,金钗石斛25g,白芍9g,丹参12g,红花6g,川郁金9g,川楝子12g,芒硝g,甘草 3g 水煎服。
二诊:上方连服4剂,饮食时噎梗感减轻,效不更方,原方继服。
三至四诊:上方连服7剂,近3日来,能食米饭、面条、面叶等食物,且未见噎阻,患者颇为高兴。
唯噫气未除,胸腹仍觉胀满。
大便已19日未通,再守原方,重用瓜蒌至30g,去枳实,加枳壳15g,以开胃宽肠。
五诊,前予降气通腑之品,初服1剂,即下燥矢22枚,继服2剂,又下燥矢14枚,后3日精神日振,食有香味,继予原方再进。
六诊:饮食基本恢复正常,偶尔出现轻微咽噎,胸部微胀,大便先干后软,再拟柔肝益胃、和血养阴之品治之。
处方:北沙参12g,金钗石斛25g,麦冬12g,乌梅9g,生地12g,当归6g,白芍9g,炒枳壳6g,砂仁3g,茯苓9g,甘草6g,生姜3片。
水煎服。
上方连服12剂,经某医院钡餐透视,食道恢复正常。
经云“膈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
恼怒伤肝,肝气郁滞,滞积成瘀,久之化源不足,津液干枯,上下不得通利而导致噎膈。
方用沙参、石斛、乌梅、瓜萎、白芍、甘草养阴润燥,柔肝和胃;枳实、郁金、川楝、芒硝理气解郁,破坚利膈;丹参、红花活血化瘀。
三诊时以枳壳易枳实开胃宽肠,以通燥矢,乃为权宜之变。
孙朝宗中医世家祖传秘方——妊娠病
孙朝宗中医世家祖传秘方——妊娠病1.妊娠恶阻郑某,女,25岁,工人,1969年2月15日初诊。
妊娠两月,恶心呕吐,不欲饮食,心中烦热,精神倦怠,今已7日。
自昨日又伴见头痛、头胀,小便短黄,脉来弦滑而数,舌苔薄黄质红。
患者怀孕两月,冲气上逆,胃气不得和降,因而恶心呕吐,不欲饮食,导致恶阻;心中烦热,头痛头胀,属内热夹感。
治以清热止呕,今仿王孟英法予以治之。
处方:霜桑叶30g,青竹茹、丝瓜络各12g。
水煎2遍,每日分2次温服。
服药3剂,诸症痊愈。
耿某,女,28岁,工人,1969年6月9日初诊。
怀孕3个月,恶心呕吐,甚则呕吐苦水,绿如菜汁,虚烦不得安寐,精神委顿,全身酸楚乏力,面色苍白不华,脉来弦细而滑,舌红苔薄黄。
患者怀孕3月,冲气上逆,胆胃之气不得和降,因而呕吐苦水;虚烦而不得寐,精神委顿,面色苍白,皆为血虚之候。
治以清热止呕、和胃宁胆,仍仿王孟英法予以治之。
处方:霜桑叶、青竹茹各12g,丝瓜络9g,生枣仁25g,生姜3片。
水煎2遍,每日分2次温服。
服药3剂而痊愈。
桑叶、竹茹、丝瓜络3味,乃王孟英先生用治安胎之圣药,药味轻清灵动,有不可言表之妙。
孙氏用其治疗妊娠恶阻,亦极效验。
例1郑某恶阻加感,故重用桑叶以清热止呕,表里双解。
例2耿某患恶阻,胆胃不和,故加生姜、枣仁,和胃宁胆,补虚除烦。
两例虽皆选用前人成方,但不拘泥成方,非读书明透者不能也。
笔者于临床治疗恶阻,亦喜用此方,莫不随手取效。
2.胎动李某,女,25岁,农民,1965年4月28日初诊。
妊娠4月余,在田间劳动时不慎跌仆动胎,腹痛见红,腰痛不得俯仰,胎动不安,有坠脱之虞,脉象细涩,舌淡苔白。
经云:“冲为血海,任主胞胎。
”今因不慎跌仆,腰腹剧痛见红。
显属冲任损伤之危候,治以调养冲任,佐以补气摄血。
方用寿胎丸加味治之。
处方:菟丝子18g,川续断12g,桑寄生18g,生黄芪12g,炒杜仲18g,甘草6g,阿胶1 (烊化)。
水煎2遍,每日分2次温服。
祖传五世名医临床惯用6大名方(建议收藏)
祖传五世名医临床惯用6大名方(建议收藏)孙朝宗为山东省著名中医孙鲁川之子。
其孙氏医学,肇自清末,祖传五世。
至三世孙鲁川、四世孙朝宗,医名鹊起,从游者众。
孙朝宗,为孙氏从事医学第四代,自幼拜当地针灸名家苏兆仪为师,尽得其传。
尔后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所积心得颇多。
1.便秘健脾养血方白术50克,当归、桃仁、杏仁各10克。
以上4味,水煮2遍,取汁300毫升,日分2次温服。
学习和运用体会用于便秘,便干难下,舌淡红苔白,脉沉。
久秘大便干结病人,乃阴不足以濡之。
若攻而下之则更伤津血;反之,若一味滋润则脾湿不化,更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故下之润之暂用有效,久则大便更秘。
盖便秘一症本源在于脾胃虚滞,而调理脾胃虚滞之药首推白术。
白术有通便之功,能使津液分一半于大肠,一半于小肠,善治久秘、虚秘。
故临证重用白术,可使脾气健旺,津血得复,便秘可疗。
<br/>2.燥咳、音哑惯用方细辛、黄柏、薄荷各5克。
以上3味先煮黄柏30分钟,后下细辛、薄荷再煮20分钟,取汁200毫升,日分2次温服。
用于急性咽喉炎,咽干,咽痛,声音嘶哑,咽部轻度红肿,舌质偏红少苔,脉细数。
皆由腎阴不得上乘,肺阴为之灼烁所致,法当坚腎阴生津,肺气清宣津得升,上焦弥漫之火,势必廓清,其音可复。
学习和运用体会细辛性味辛温,主入肺与腎经,入肺以宣发肺气,可发汗化痰,祛风止痛,主治咳逆上气,鼻塞多涕;入腎以通精气,正如《本草从新》所谓:“温行水气,润腎燥。
”孙朝宗先生指出:“细辛散肺气,人人皆知,不知细辛还可入下焦以激发腎气上达于肺窍,厥功甚伟也。
”临证中凡逢肺腎腎阴虚之燥咳,咽喉燥痒及阴虚音哑,中风失语等证,则采用肺腎同治,俾其腎阴得升,肺气得宣,诸症可疗。
3.冠心病常用四逆汤甘草6克,干姜、炮附子各3克。
以上3味,以文火久煎两遍,取汁300毫升,日分2次温服。
用于冠心病,胸中苦闷,不时作痛,痛时左侧较重,有沉重感,阴天疼痛频繁,时出虚汗,形寒畏冷,四肢不温,脊背畏冷,过劳则心悸汗出,气短似喘,口淡乏味,纳谷不香,二便调畅。
孙朝宗临证试效方
孙朝宗临证试效方孙朝宗临证试效方一,脾胃病方大广化汤方:木香10,陈皮10,枳实10,黄连8,吴茱萸3,苍术炭10,防风6,苏叶6, 香附10,郁金10,瓦楞子10,紫草6,炒杏仁6,炒桃仁6,山楂炭10,醋炙元胡6,醋炙五灵脂6,炒白芍10,甘草6,生黄芪10,大黄炭10,生姜6, 切片) ( . 1.胃脘痛(胃窦炎) 表某,38 岁,1991 年10 月15 日初诊.患者胃脘痛已10 年,几经治疗病将愈.旬日以来, 又绵绵作痛,不欲饮食,经钡餐透视,诊为胃窦炎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目前,脘痛喜温喜按,心中嘈杂不安,寐劣多梦,精神萎靡.有时呕恶,背部亦觉掣痛,腰膝酸软,四肢乏力, 大便时干时稀,有时灰黯,扪之上脘处有压痛,叩之胀满,按脐部,有漉漉水声,脉弦滑, 舌淡红,苔薄白,根部灰腻. 予大广化方,连续服药15 剂,胃气始得降下,续于原方去白芍,桃仁再服15 剂.月余(11 月28 日)复作钡餐透视,胃窦炎基本消失,十二指肠溃疡尚未愈全.仍予前方加减隔日服药一剂,至1992 年6 月17 日钡餐透视,胃及十二指肠无异常发现. 2.王某,36 岁,1993 年8 月3 日诊.患浅表性胃炎已半年余,曾服逍遥丸,胃必治,快胃片等其病减而未瘥.目前,胃脘痞胀不思饮食,胃中反酸,胃灼热感,每逢阴雨天病重,晴天病轻,脉弦滑,舌淡瘦小,苔白滑. 与大广化方连服7 剂,腹胀减轻,反酸亦轻,饮食增加,病叶已显小效,但未增任何不适之感,仍步原方化裁.断续服药月余,病若失,停药观察,至10 月中旬,胃中又有反酸,痞胀之感,原方化裁,偏重温通,继服药20 剂,11 月20 日经医院胃镜检查,胃炎基本消失, 不过有时尚觉胃脘痞满不适.大广化方3 剂,磨为细末加胆南星适量,装入胶囊,每日服3 次,每次6 粒.长期服之.1994 年3 月21 日,又作胃镜检查,提示,胃炎消失.食欲正常, 嘱停药. 3.宋某,男,40 岁.患浅表性胃炎.目前形体虚弱,精神委顿,面色苍白不华,不欲饮食, 胃脘绵绵作痛,大便经常溏薄,四肢疲倦,脉沉细,舌质淡,苔白腻.属中气亏虚,胃气寒滞之证,治当调补中气,祛寒化滞,大广化方加减. 木香10,陈皮15,良姜6,姜黄10,吴茱萸5,炒枳壳10,增夏15,防风10,海螵蛸15, 紫苏10,苍术10,生地炭20,砂仁6,元胡10,当归6,山楂炭10,生黄芪10,甘草10, 上药以水4 杯,文火煮取1 杯,药渣再煮,取汁 1 杯,日分 2 次温服.忌食辛辣,油腻及甜酸之品. 治疗经过:连续服药12 剂,仍胃疼不瘥,大便稀薄,仍守原方,苍术炒炭,加白术炭,了皮炭,桂枝炭,黑良姜炭续服.连续服药18 剂,大便稀薄愈,腹疼已止,形神渐旺,脉亦不若前甚,舌质已转红活,苔亦不若前之腻滞,嘱继续服药,每服3 剂,休息 1 天.又继续服药26 剂,体质明显好转,经胃镜检查,浅表性胃炎痊愈. 4.周某,男,55 岁,1992 年7 月 6 日诊.胃脘痛,迄今年余,脘腹痞胀,绵绵作痛,甚则呕吐酸水,泛泛不欲食,四肢倦怠,懒于动作,形体逐渐消瘦,大便经常稀薄,小便清长, 前在某医院作钡透视提示:轻度胃溃疡.脉象沉细,舌质淡白,舌苔薄白,根部罩灰. 寒郁中脘,气滞痞痛,……治当温中祛寒,理气化滞,恐一时难复,治当缓图,宗大广化方意. 木香10,良姜6,姜黄6,吴茱萸5,海螵蛸15,陈皮15,半夏15,苍术炭10,白术炭10, 防风6,紫苏梗15,炒元胡15,白及10,炒枳壳10,云苓15,黄芪10,炒香附20,黄连5, 甘草10, 二诊:上方连服6 剂,诸证均减.仍守原方继进. 三诊:原方加台参10,继续服之. 四诊:服药30 余剂,溃疡消失.但脉尚弱,予香砂六君丸,人参归脾丸,嘱服药两个月, 以资巩固. 养荣败毒饮方太子参10,黄芪10,炒白术10,甘草10,生地炭30,炒白芍15,黄芩10,北沙参15,知母10,陈皮15,炒枳壳15,半夏15,蒲公英15,紫草15,杏仁10,川楝子10,扁蓄10,槟榔10,内金10,炒麦芽10,桃仁6,当归10,焦山楂10,大黄6, 上药以水 4 杯,煮取1 杯,药渣再煮,取汁 1 杯,日分2~3 次温服.忌食辛辣,臭腥,黏腻之品. 主治:湿热胃脘作痛(各型胃炎及胃,肠溃汤,属于湿热郁蒸型者) . 在临床经验中,治胃不可过于滋柔,又必加以运降行气,疏肝之品,一应胃宜降则和之旨; 在某些程度上,若发现胃病,口干口苦,舌红有瘀者,又必加入化瘀解毒之品,方克有成. 1. 胡某,男,48 岁,1984 年10 月2 日诊.患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已七八年之久,饮食稍不注意则腹痛脘胀,常服干酵母,胃可必舒治疗.3 月前,曾患痢疾,输液打针,内服小檗片,呋喃唑酮等, 痢下虽止而又留有经常腹痛, 大便时硬时溏不瘥, 届秋以来, 胃脘作痛较前为甚, 去某医院镜检,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炎,口服西药旬月不已,转来中医治疗.刻下脉象细数,舌红无苔,边有瘀血斑痕,口干口苦,精神萎弱,不欲饮食,脘腹胀满,掣痛不已, 大便初头干燥,继则便溏,姑与养荣败毒饮调治.原方蒲公英加至25g,大黄加至15g. 二诊:上方连服6 剂,每日大便泻下两次,其色灰褐,黏腻腥臭难闻,腹胀略减,疼痛略缓, 其他症状如前.虑其病来多年,初服显效,再服无效者多矣,当灵活变动其方之量,继续进服,寻求生机,再定缓急之治. 太子参10,生地炭30,白芍15,黄芩15,蒲公英30,北沙参20,麦冬20,紫草20,内金20,扁蓄20,杏仁10,大黄炭10,炒麦芽20,知母10,陈皮10,赤石脂20, 水四杯,煮取一杯,再煮,取汁1 杯半,日分3 次温服. 三诊~五诊:上方连服6 剂后,腹痛止,略感腹胀,精神好转,口苦止,仍感口干,食欲较前增加,但仍感纳后运迟.继服20 余剂,舌仍红,略有薄苔,脉来不若前甚,综而观止, 生机有望,仍宗前方,略作增减,缓图治本. 太子参10,黄芪10,炒白术10,生地炭30,北沙参10,麦冬15,炒枳壳15,半夏15,陈皮15,紫草20,内金10,当归6,焦山楂15,大黄炭10,扁蓄10,杏仁10,桃仁10,甘草10, 六诊~八诊:上药连续服药30 剂,胃镜检查诊断为浅表性胃炎.食欲转馨,但仍不敢太饱, 太饱则消化缓慢.口已不干,腹胀大减,可以安寐,大便成形,脉已和缓,余以上方为散剂, 装入胶囊,每日饭后服6 粒,长期调养. 2.苏某,男,48 岁.1995 年10 月诊.患萎缩性胃炎数年,西药杂投寸效不显,以致形体削瘦,精神憔悴,面色苍老,少气懒言,腹痛绵绵,痞满不已,纳少运迟,寐劣多梦,大便数日一行,初头干燥,脉来细数,舌红紫无苔.予养荣败毒饮10 剂,每日煎服 1 剂,日分3 次温服,忌食酒肉,黏腻之腥臭之品. 治疗经过:患者连服10 剂后,胃脘膨胀减轻,疼痛亦不若前甚,观其形体,精神,仍无起色,脉与舌象仍如前诊,仍予原方续进,每服3 剂,休息一日,又断续服药30 余剂,好转. 仍与养荣败毒饮加大太子参,黄芪各一倍服之.继一个半月后来诊,胃镜示:浅表性胃炎. 症状减大半,余拟原方加重大黄炭,生地炭,为散剂,装入胶囊,一日分3 次,每次 6 粒. 长期服之.一年后体重增加,基本痊愈. 石斛饮方石斛30,麦冬20,生地20,元参20,白芍20,龙骨20,牡蛎20,砂仁10, 上8 味,以水3 杯煮取 1 杯,再煮取汁 1 杯,日分2 次温服. 功效:滋阴清热. 主治:胃热阴虚证,烦热口渴,头痛牙痛.肾阴不足,肝阳亢盛之头晕目眩,盗汗耳鸣心以及心悸失眠等. 方义:……应用此方时,又当活用,脾胃之阴不足者,多用石斛.心阴不足者,多用麦冬. 肾阴不足者,多用生地.肺阴不足者,多用元参.肝阴不足者,多用白芍.阴虚虚阳僭越重者,多用龙牡,此又本方之通变法.至于临证加减之法,又存乎其人.例如心悸不已可加柏子仁,虚烦不寐者又可加酸枣仁,远志,便燥不利者,可加瓜蒌,火麻仁或大黄;阴虚劳热者,又可加龟甲,鳖甲,丹皮,地骨皮.心中虚热,状如流火者又可加丹皮,木通,山栀, 毛根,细丹参,牛膝.以引火下行.头痛,牙痛,又可加桑叶,菊花,石膏,知母等. 3.王某,55 岁.素患高血压病,以复方降压片,罗布麻片等治疗.甲戍夏热,届秋不迭,民病热者多,患者身胖汗出多,以致五内阴亏,口舌干燥,多饮凉水而渴不止,某医与六味地黄丸,不效.至某医院检查,诊断为尿崩症,打针输液六七日,寸效不显.目前,口干,饮水多,出汗多,小便亦多,头目有时昏眩,心中悸惕不安,寐劣多梦,周身乏力,脉弦数, 舌红少津.综合脉证分析,证属脾胃阴虚,肝阳僭越,阴伤及肾之候,拟石斛饮.以白芍为君,更佐龙牡,龟甲,药进3 剂,口干减轻,饮水亦减,汗出亦少,继按原方迭服9 剂,渴竟止,头目昏眩,口干舌燥,相继而瘥,心悸已平,夜寐已酣.后与石斛原方,小其制剂, 断续服药1 月,精神振作,体力好于往昔. 和胃生津汤方太子参15,北沙参12,麦门冬12,生山药12,生甘草10,细陈皮10,砂仁壳6,炒谷麦芽各6,生姜片5,黄谷米25, 上11 味,以水 3 杯微火煮米熟汤而成.日分2 次早晚温服,忌食黏滑辛辣,腥臭之品. 功效:和胃生津,润燥降气. 主治:胃中津气不足所引起之口燥,咽干,纳呆难消,呃逆不降,大便干燥,胃中烦热,脉象细数,舌红少津者. 1.胃呆陈某某,女,60 岁,1976 年12 月10 日初诊.患中风1 年,卧床不起.近 3 月以来,不思纳谷,纳后呆滞于胃,久久不得消化.医予理气,消导,峻下之品治疗无效.有时呃逆,大便十数日一行,脉象细数,舌红少津. 辩证治疗:综观脉证,显属脾胃气阴两虚.治以和胃生津法. 处方:石斛25,竹茹12,生甘草6,砂仁3,水煎服. 上方连服 6 剂,胃苏思纳. 2.余治家村汶昌,乙丑仲秋,患肝胃气滞,医与大下之后,胃气顿衰,旬月以来,不思纳谷, 甚则食之即吐,呃逆频作,形体显削,口燥咽干,反不欲饮,心烦少寐,大便七八日一行. 脉细数,舌红少津.与和胃生津汤.生姜100g,捣如泥挤压取汁两汤匙,兑汤药,一次服药2~3 汤匙,一日夜频服6~8 次.3 日后,呃逆不作,可食米粥不呕吐.连服上方10 剂, 饮食正常,形体显增,精神振作. 黑胡桃散方胡桃皮 1 个,胡椒5~7 粒,干姜2g,小茴香2g. 制法:将胡椒,干姜,小茴香,装入胡桃皮内,外用泥土封固,放入灶内煨之,以封泥焦黑为度,去泥土,刷净,胡桃呈黑黄色为度,轧为细末,每服4g,日2~3 次,白水或米汤送下. 功效:温中散寒,暖胃止痛. 主治:胃气虚寒作痛,或饮食寒凉之品,引起之胃脘疼痛等证. 1.吕某,男,50 岁.1966 年10月6 日诊.本年患胃脘作疼,久治不愈其痛隐约,绵绵不已, 饮食稍有不慎,或感凉气,则拘急剧痛,手足逆冷,呕吐涎沫,或大便溏薄.身体逐渐削瘦, 倦怠乏力.余授此方,连续应用1 月余,胃痛竟除,饮食培增. 2.高某之子16 岁,经常胃脘痛,有时呕吐酸水,苦水,蛔虫,形体瘦小,面色苍白.余授此方.3 月后其母来诊头痛,述及其子应用此方,效果良好. 3,少腹痛患者男,43 岁.患左少腹作痛,数月不已,余诊之为寒滞肝脉证,因其恶服中药,余授此方,患者以法脬药7 日,病竟除. 分消理中汤柴胡10,升麻6,厚朴10,陈皮12,炒山楂12,茯苓20,炒扁豆12,泽泻12,生姜6 片, 大枣3 枚为引. 上药以水3 杯,煮取1 杯,药渣再煮,取游击战1 杯,日分次温服. 功效:温中理气,化滞散结. 主治:脘腹痞满,呕哕腹痛,下利清谷,身痛疲倦,脉搏缓滑,舌苔腻垢等. 1.腹痛泄泻顾某某,男,61岁,1968 年8 月11 日初诊.7 年前,患腹痛泄泻,某医院诊断为肋肠炎, 与土霉素,黄连素治疗,其病时好时坏,迄今未能根除.日前,面色萎黄,精神疲倦,大便溏薄,日行3~5 次不等,泄泻时略感腹痛,无下坠感,周身畏冷,四肢不温脉象沉缓,舌质淡白,苔白腻. 辩证治疗:脾胃气滞,病来已久,中焦升降失司,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治以益气健脾,化滞畅中之法调之,方仿分消理中汤意. 柴胡10,升麻6,厚朴10,陈皮12,炒山楂12,茯苓20,炒白扁豆15,泽泻12,生姜6, 大枣 3 枚(去核)为引. 上药以水3 杯,文火煮取 1 杯,药渣再煮,取汁 1 杯,日分2 次温服.忌生冷,黏滑,腥臭之品.另要注意适温避寒等. 二诊:8 月14 日.连服上方 3 剂,大便泄泻减轻,日行2~3 次,腹痛已轻,而小便较前为多,略有下坠感,他证尚无起色.腹痛减轻而小便增多,中焦已显分消之机,此佳象也,仍守上方出入缓图功效.续用上方,量稍有出入. 三诊:8 月18 日.迭进上药3 剂,腹痛止,大便仍日行2~3 次.然泄泻既久,脾之下趋之势已成,原方加赤石脂,改生姜为干姜.参芪术草,仍不敢用之过早,恐其壅补生变. 柴胡10,升麻8,厚朴6,陈皮12,炒山楂10,茯苓 2 炒白扁豆12,泽泻10,干姜3,大枣 3 枚(去核)赤石脂10, 煮法,禁忌同上. 四诊:8 月23 日.连进上方5 剂,加仿伤寒桃花散意,泄泻止,大便成形,日行1~2 闪. 唯面色萎黄,精神疲倦,周身畏冷,四肢不温,尚未痊愈.观其饮食有加,脾胃健运之渐, 轻进补益之品,观其所以,现商治法.上方加台参10,焦白术10,砂仁5,甘草10g. 煎服,禁忌同上. 9 月 2 日.连服上方9 剂,精神振作,面色略显红润,周身渐觉温暖,四肢已转温和,食欲增加,纳谷馨香.脾胃健运有权,阳气得以布化周身,脉来较前有力,仍守原方同入,冀望逐渐康复乃幸. 柴胡10,升麻6,陈皮15,炒山楂6,茯苓20,炒白扁豆12,泽泻10,大枣3 枚(去核) . 2,胃脘痛潘某某,女,41 岁,1981 年7 月7 日初诊.因工作失顺,气郁于内,初由两胁胀痛,发展到胃气不降,自服开胸顺气丸,病未减而增大便溏薄,脘痛腹痞,呕吐酸苦,嗳气,不欲饮食,心悸寐劣,两手发冷,迄今月余,脉象弦细,舌质偏红,苔白腻. 辩证治疗:肝气抑郁,不得发泄,故两胁胀痛,甚则克伐于中宫而脘痛.……脉与舌象均属于肝郁胃滞之候,治宜舒肝理气,化滞和胃,予分消理中汤加减调之. 柴胡15,厚朴10,陈皮15,炒山楂10,茯苓15,泽泻15,炒白扁豆12,炒莱菔子10,生枣仁30,生姜6 片,大枣3 枚.上药以水 3 杯,煮取 1 杯,药渣再煮,取汁1 杯,日分2 次温服. 二诊:7 月11 日.连服上药3 剂,两胁痛减轻,食欲增加,他证尚无变化,仍守上方续进. 柴胡15,厚朴10,陈皮15,焦山楂10,云苓20,泽泻15,炒白扁豆15,生枣仁30,半夏20,竹茹10,甘草10,生姜6 片引.煮,服法同上. 三诊:上药迭进 6 剂,中脘显宽,中焦之浊气始得分消,嗳气吞酸已止,食有馨味,寐意转安,中气得伸,两手渐温.唯大便仍每日泄泻两次,度其病情,略以小补,以观转机.上方除竹茹加台参10,赤石脂10,大枣 3 枚(去核)升麻6, . 四诊:服上药后,大便成形,小溲增多,脉来冲和,舌苔白腻已化,精神食欲均可,为巩固疗效,书一小方,嘱其归里,不复求诊. 柴胡8,升麻5,焦白术10,台参10,云苓15,枣仁30,甘草10,生姜6 片,大枣3 枚(去核) ,半夏10,陈皮10,炒枳壳6,煮,服,禁忌诸法如前. 3.寒滞胃痛杜某某,男,45 岁,1987 年 2 月 4 日初诊.患胃痛已 5 年,感受寒凉易于举发,饮食生脘腹胀痛,有时大便稀薄,近两月来,病情加重,服多种成药无效.刻下,腹大如盘,按之疼痛难忍,若着寒冷尤重,不欲饮食,痞胀难消,精神疲倦,少气懒言,面色苍灰无光,四肢不温,大便不畅,一日三四次.脉象没迟舌淡,苔白腻罩灰. 阴寒之气,滞于中焦,脾胃升降功能失司,以致寒聚不散,腹大如盘,疼痛难忍.病来已久,痞胀难消,脾阳不伸,中焦化源亏虚,传导不利而大便不畅,脉与舌象,均属寒滞胃腑,清浊混淆之候,治当理气温中,祛寒化滞.拟分消理中汤意. 柴胡15,厚朴10,陈皮15,焦山楂15,云苓15,炒白扁豆12,炮干姜8,森香10,甘草6, 炒枳壳10,泽泻12,炒苍术10,炮元胡10,煮服法同前. 二诊:2 月9 日.继续服药 3 剂,第3 剂药下后,约半时许,腹中漉漉,状如。
孙朝宗重用桑叶平肝风经验医案
孙朝宗重用桑叶平肝风经验医案桑叶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
其性寒,味苦、甘;归肺、肝经。
其基本功效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多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肺热咳嗽、燥热咳嗽、肝阳上亢、目赤昏花等。
临床常用量为5~10 g。
孙朝宗重用桑叶平肝风著名中医学家孙朝宗教授擅用桑叶平肝风。
孙老认为,桑叶一药,苦甘而寒,入肝、肺二经,功可祛风清热,凉血明目。
《重庆堂随笔》:“桑叶……息内风而除头痛,止风行肠胃之泄泻,已肝热妄行之崩漏,胎前诸病,由于肝热者尤为要药。
”孙师认为:“桑叶少用则清肺,多用则平肝泻肝,因桑得其星之精,其主风,风气通于肝,故桑叶善平肝风、泄肝热。
”临证中每每重用桑叶30~60 g,治疗肝热风动之目昏脑胀、耳鸣头摇、项强抽搐,以及木火刑金之咳嗽、咯血等症。
如治付某,女,43岁,2001年10月21日来诊。
患者16年前汗出受风致四肢关节隐痛,紧束不利,甚则半身沉重,心率快于65次/分则胸闷心烦,头昏头痛,脘满纳呆,平日怕惊易怒,上症逢风雾天时加重或诱发,观舌暗红体胖,苔白,脉来弦细。
多年来以“神经官能症”多方治疗效差。
经云:“风气通于肝。
”今患者内有肝风脾湿,故相随之而作,风雾来则肝风起,脾湿升,故病重;天气晴,外风息,则体内风湿也消而病轻,病如风云遮日,时晴时阴。
治取周慎斋之和中饮意,以平肝疏风,健脾和中。
处方:桑叶50 g,酸枣仁30 g,当归10 g,白芍10 g,柴胡10 g,防风15 g,陈皮20 g,半夏20 g,茯苓20 g。
上药水煮2次,共煎500 ml,和合再煮,取汁400 ml,分2次温服,上方连服10剂,诸症减半。
继以上方加减调治,服药月余,告愈。
孙光荣临证九个基础方
孙光荣临证九个基础方1“入门九方”,是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传授给弟子的临证九个基础方,是孙教授临证经验之真传。
9首方剂,以脏腑为纲,以孙教授特有的“三联药组”的形式组方,别具一格,自成一家,亦体现孙教授重视脏腑辨证的学术思想。
1.心者,君主之官也。
心主神明,安神定志西党参10g,生北芪10g,紫丹参7g(君),干小麦15g,大红枣10g,生甘草5g(臣),云茯神15g,炒枣仁15g,川郁金10g (佐),灯心草3g(使)。
(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下同)。
此方乃在张仲景《金匮要略》之“甘麦大枣汤”加减化载而成。
方中君药组益气活血,臣药组养心柔肝,佐药组安神开郁,使药组清心安神。
四组药共奏养心柔肝、安神定志之功,可用于治疗失眠症、更年期综合征、焦虑、抑郁症、心悸等。
2.肝者,将军之官也生晒参10g,生北芪15g,紫丹参10g(君),北柴胡12g,川郁金12g,制香附12g(臣),法半夏10g,广陈皮10g,淡黄芩10g (佐),大红枣10g,生姜片10g,生甘草5g(使)。
此方乃《伤寒论》之“小柴胡汤”加减化裁而成。
方中君药组益气活血,臣药组疏肝解郁,佐药组清热化痰,使药组益气生津,调和诸药。
凡与气、血、痰、热相关的疾病,均可以此方加减。
3.肺者,司呼吸,为娇脏、储痰之器,变则为咳喘西洋参7g,生北芪7g,紫丹参7g(君),炙麻绒10g,北细辛3g,生姜片5g(臣),漂射干10g,清紫菀10g,款冬花10g(佐),清半夏7g 五味子3g 大红枣10g(使)。
此方乃《金匮要略》之“射干麻黄汤”加减化裁而成。
方中君药组益气活血,臣药组解表散寒,佐药组降逆定喘,使药组化痰和中。
四联药组共奏解表散寒、化痰降逆之功,用于治疗肺失清肃,气机上逆之咳喘上气,喉中痰鸣辘辘,痰鸣如蛙,咳吐不利者。
4.脾者,中州也,运化水谷,变则为吐泻生晒参10g,生北芪15g,紫丹参7g(君),老干姜10g,上肉桂5g,炙甘草12g(臣),炒白术10g,炒六曲15g,谷麦芽各15g (佐),大红枣10g(使)。
孙朝宗治疗胸痹心痛四法
孙朝宗治疗胸痹心痛四法
刘政;孙松生;阎俊霞;孙梅生
【期刊名称】《山东中医杂志》
【年(卷),期】1997(16)11
【摘要】孙朝宗治疗胸痹心痛四法德州市中医院(253013)刘政孙松生阎俊霞德州市立医院(253000)孙梅生关键词胸痹心痛通心阳和胆胃化瘀痹调奇经孙朝宗主任医师临证治疗胸痹心痛病,采用通心阳、和胆胃、化瘀痹、调奇经四法,取得满意效果,报告于下。
1通心阳《金匮...
【总页数】3页(P515-517)
【关键词】胸痹心痛;通心阳;和胆胃;孙朝宗;中医药疗法
【作者】刘政;孙松生;阎俊霞;孙梅生
【作者单位】德州市中医院;德州市立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220.5
【相关文献】
1.孙朝宗应用“实脾软肝法”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经验 [J], 闫俊霞;刘希良
2.孙朝宗调奇经、通心阳治疗心痛经验 [J], 闫俊霞;刘希良
3.保元汤合桃红四物汤对胸痹心痛病气虚血瘀的治疗评价 [J], 张颖
4.《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胸痹心痛卷》治疗胸痹心痛用药规律研究 [J], 武文洁;苏丽
清;裘越;喻嵘
5.孙朝宗治疗癃闭四则 [J], 孙松生;孙梅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孙光荣 效验方:安神定志汤】
【孙光荣安神定志汤】 组成: 西党参10g 生北芪10g 紫丹参7g 干小麦15g 大红枣10g 生甘草5g 云茯神10g 炒枣仁10g 川郁金10g 灯心草3g 适应病症: 脉象:细数,细数无力,细数且涩。 舌象:舌质淡红,舌苔白薄,或苔少,或少津。 症状:精神恍惚,五心烦热,潮热阵阵,呵欠连连,虚汗淋淋,悲伤欲哭,难寐多梦 ,言行异常。 随症加减举例: 抑郁症:加制远志10g,石菖蒲10g;月经衍期或停经者,加益母草、香附各12g。 狂躁症:加合欢皮10g,灵磁石5g,石决明20g。 更年期综合征:加银柴胡12g,地骨皮10g,制鳖甲15g;盗汗甚剧者,再加浮小麦15g ,麻黄根10g。 网瘾症:加炙远志10g,石菖蒲10g,合欢皮10g,灵磁石5g。
备急灸法
备急灸法-宋DAI古人云:凡为人子而不读医书,是谓不孝。
则夫有方论而不传诸人者,宁不谓之不仁乎?然方书浩博,无虑万数,自非夙昔究心,未易寻检。
本朝名医团练使张涣著《鸡峰普济方》外,又立《备急》一卷。
其方皆单行独味,缓急有赖者,张公之用心其可谓切于济人者矣。
仆自幼业医,凡古人一方一技,悉讲求其要,居乡几四五十载,虽以此养生,亦以此利人。
仆今齿发衰矣,每念施药惠人,力不能逮。
其间惠而不费者,莫如针艾之术。
然而针不易传,凡仓卒救人者,惟灼艾为第一。
今将已试之方,编述成集,锓木以广其传。
施之无疑,用之有效,返死回生,妙夺造化。
其有稍涉疑难之穴,见诸图书,使抱疾遇患者,按策可愈,庶几少补云。
宝庆丙戌正月望杜一针防御壻(木隽)李闻人耆年述屈指量法例以薄竹片或以蜡纸条,量手中指中节横纹,取上下截齐断,为一寸,男左女右。
诸发等证葛仙翁刻石江陵府紫极宫,治发背、发肩、发髭、发鬓、发肋,及一切恶肿法,已上数种,随其所发处名之也,其源则一,故灸法亦一本。
然数种中,死人最速者,发背也。
其候多起于背胛间,初如粟米大,或痛或痒,色赤或黄,初不以为事,日渐加长,肿突满背,疼痛彻心,数日乃损人,至此则虽卢扁不能治矣。
惟治之于初,皆得全生。
其余数种,皆依法早治,百无一死。
凡觉有患,便用大蒜切片如钱厚(如无蒜,用净水和泥捻如钱样用之),贴在疮头上(如疮初生便有孔,不可覆其孔),先以绿豆大艾炷灸之,勿令伤肌肉,如蒜焦,更换,待痛稍可忍,即渐放炷大,又可忍,便除蒜灸之,数不拘多少,但灸至不痛即住。
若住灸后又肿又痛,即仍前灸之,直候不肿不痛即住。
每患一个疮,或灸三百壮、五百壮,至一二千壮方得愈者,亦有灸少而便愈者。
若患三五个疮,并须各各依法灸之,灸后不肿不痛则愈矣。
男女同法。
孙真人治石痈亦如此法灸之。
石痈者,其肿发至坚,如石有根,故名之也。
灸之石子当碎出即愈。
此系当头用大蒜灸法,议论互见后竹马灸法中。
【肠痈】男女同法孙真人治肠痈法云:肠痈之证,人多不识,治之错则杀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朝宗临证试效方孙朝宗临证试效方一,脾胃病方大广化汤方:木香10,陈皮10,枳实10,黄连8,吴茱萸3,苍术炭10,防风6,苏叶6, 香附10,郁金10,瓦楞子10,紫草6,炒杏仁6,炒桃仁6,山楂炭10,醋炙元胡6,醋炙五灵脂6,炒白芍10,甘草6,生黄芪10,大黄炭10,生姜6, 切片) ( . 1.胃脘痛(胃窦炎) 表某,38 岁,1991 年10 月15 日初诊.患者胃脘痛已10 年,几经治疗病将愈.旬日以来, 又绵绵作痛,不欲饮食,经钡餐透视,诊为胃窦炎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目前,脘痛喜温喜按,心中嘈杂不安,寐劣多梦,精神萎靡.有时呕恶,背部亦觉掣痛,腰膝酸软,四肢乏力, 大便时干时稀,有时灰黯,扪之上脘处有压痛,叩之胀满,按脐部,有漉漉水声,脉弦滑, 舌淡红,苔薄白,根部灰腻. 予大广化方,连续服药15 剂,胃气始得降下,续于原方去白芍,桃仁再服15 剂.月余(11 月28 日)复作钡餐透视,胃窦炎基本消失,十二指肠溃疡尚未愈全.仍予前方加减隔日服药一剂,至1992 年6 月17 日钡餐透视,胃及十二指肠无异常发现. 2.王某,36 岁,1993 年8 月3 日诊.患浅表性胃炎已半年余,曾服逍遥丸,胃必治,快胃片等其病减而未瘥.目前,胃脘痞胀不思饮食,胃中反酸,胃灼热感,每逢阴雨天病重,晴天病轻,脉弦滑,舌淡瘦小,苔白滑. 与大广化方连服7 剂,腹胀减轻,反酸亦轻,饮食增加,病叶已显小效,但未增任何不适之感,仍步原方化裁.断续服药月余,病若失,停药观察,至10 月中旬,胃中又有反酸,痞胀之感,原方化裁,偏重温通,继服药20 剂,11 月20 日经医院胃镜检查,胃炎基本消失, 不过有时尚觉胃脘痞满不适.大广化方3 剂,磨为细末加胆南星适量,装入胶囊,每日服3 次,每次6 粒.长期服之.1994 年3 月21 日,又作胃镜检查,提示,胃炎消失.食欲正常, 嘱停药. 3.宋某,男,40 岁.患浅表性胃炎.目前形体虚弱,精神委顿,面色苍白不华,不欲饮食, 胃脘绵绵作痛,大便经常溏薄,四肢疲倦,脉沉细,舌质淡,苔白腻.属中气亏虚,胃气寒滞之证,治当调补中气,祛寒化滞,大广化方加减. 木香10,陈皮15,良姜6,姜黄10,吴茱萸5,炒枳壳10,增夏15,防风10,海螵蛸15, 紫苏10,苍术10,生地炭20,砂仁6,元胡10,当归6,山楂炭10,生黄芪10,甘草10, 上药以水4 杯,文火煮取1 杯,药渣再煮,取汁 1 杯,日分 2 次温服.忌食辛辣,油腻及甜酸之品. 治疗经过:连续服药12 剂,仍胃疼不瘥,大便稀薄,仍守原方,苍术炒炭,加白术炭,了皮炭,桂枝炭,黑良姜炭续服.连续服药18 剂,大便稀薄愈,腹疼已止,形神渐旺,脉亦不若前甚,舌质已转红活,苔亦不若前之腻滞,嘱继续服药,每服3 剂,休息 1 天.又继续服药26 剂,体质明显好转,经胃镜检查,浅表性胃炎痊愈. 4.周某,男,55 岁,1992 年7 月 6 日诊.胃脘痛,迄今年余,脘腹痞胀,绵绵作痛,甚则呕吐酸水,泛泛不欲食,四肢倦怠,懒于动作,形体逐渐消瘦,大便经常稀薄,小便清长, 前在某医院作钡透视提示:轻度胃溃疡.脉象沉细,舌质淡白,舌苔薄白,根部罩灰. 寒郁中脘,气滞痞痛,……治当温中祛寒,理气化滞,恐一时难复,治当缓图,宗大广化方意. 木香10,良姜6,姜黄6,吴茱萸5,海螵蛸15,陈皮15,半夏15,苍术炭10,白术炭10, 防风6,紫苏梗15,炒元胡15,白及10,炒枳壳10,云苓15,黄芪10,炒香附20,黄连5, 甘草10, 二诊:上方连服6 剂,诸证均减.仍守原方继进. 三诊:原方加台参10,继续服之. 四诊:服药30 余剂,溃疡消失.但脉尚弱,予香砂六君丸,人参归脾丸,嘱服药两个月, 以资巩固. 养荣败毒饮方太子参10,黄芪10,炒白术10,甘草10,生地炭30,炒白芍15,黄芩10,北沙参15,知母10,陈皮15,炒枳壳15,半夏15,蒲公英15,紫草15,杏仁10,川楝子10,扁蓄10,槟榔10,内金10,炒麦芽10,桃仁6,当归10,焦山楂10,大黄6, 上药以水 4 杯,煮取1 杯,药渣再煮,取汁 1 杯,日分2~3 次温服.忌食辛辣,臭腥,黏腻之品. 主治:湿热胃脘作痛(各型胃炎及胃,肠溃汤,属于湿热郁蒸型者) . 在临床经验中,治胃不可过于滋柔,又必加以运降行气,疏肝之品,一应胃宜降则和之旨; 在某些程度上,若发现胃病,口干口苦,舌红有瘀者,又必加入化瘀解毒之品,方克有成. 1. 胡某,男,48 岁,1984 年10 月2 日诊.患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已七八年之久,饮食稍不注意则腹痛脘胀,常服干酵母,胃可必舒治疗.3 月前,曾患痢疾,输液打针,内服小檗片,呋喃唑酮等, 痢下虽止而又留有经常腹痛, 大便时硬时溏不瘥, 届秋以来, 胃脘作痛较前为甚, 去某医院镜检,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炎,口服西药旬月不已,转来中医治疗.刻下脉象细数,舌红无苔,边有瘀血斑痕,口干口苦,精神萎弱,不欲饮食,脘腹胀满,掣痛不已, 大便初头干燥,继则便溏,姑与养荣败毒饮调治.原方蒲公英加至25g,大黄加至15g. 二诊:上方连服6 剂,每日大便泻下两次,其色灰褐,黏腻腥臭难闻,腹胀略减,疼痛略缓, 其他症状如前.虑其病来多年,初服显效,再服无效者多矣,当灵活变动其方之量,继续进服,寻求生机,再定缓急之治. 太子参10,生地炭30,白芍15,黄芩15,蒲公英30,北沙参20,麦冬20,紫草20,内金20,扁蓄20,杏仁10,大黄炭10,炒麦芽20,知母10,陈皮10,赤石脂20, 水四杯,煮取一杯,再煮,取汁1 杯半,日分3 次温服. 三诊~五诊:上方连服6 剂后,腹痛止,略感腹胀,精神好转,口苦止,仍感口干,食欲较前增加,但仍感纳后运迟.继服20 余剂,舌仍红,略有薄苔,脉来不若前甚,综而观止, 生机有望,仍宗前方,略作增减,缓图治本. 太子参10,黄芪10,炒白术10,生地炭30,北沙参10,麦冬15,炒枳壳15,半夏15,陈皮15,紫草20,内金10,当归6,焦山楂15,大黄炭10,扁蓄10,杏仁10,桃仁10,甘草10, 六诊~八诊:上药连续服药30 剂,胃镜检查诊断为浅表性胃炎.食欲转馨,但仍不敢太饱, 太饱则消化缓慢.口已不干,腹胀大减,可以安寐,大便成形,脉已和缓,余以上方为散剂, 装入胶囊,每日饭后服6 粒,长期调养. 2.苏某,男,48 岁.1995 年10 月诊.患萎缩性胃炎数年,西药杂投寸效不显,以致形体削瘦,精神憔悴,面色苍老,少气懒言,腹痛绵绵,痞满不已,纳少运迟,寐劣多梦,大便数日一行,初头干燥,脉来细数,舌红紫无苔.予养荣败毒饮10 剂,每日煎服 1 剂,日分3 次温服,忌食酒肉,黏腻之腥臭之品. 治疗经过:患者连服10 剂后,胃脘膨胀减轻,疼痛亦不若前甚,观其形体,精神,仍无起色,脉与舌象仍如前诊,仍予原方续进,每服3 剂,休息一日,又断续服药30 余剂,好转. 仍与养荣败毒饮加大太子参,黄芪各一倍服之.继一个半月后来诊,胃镜示:浅表性胃炎. 症状减大半,余拟原方加重大黄炭,生地炭,为散剂,装入胶囊,一日分3 次,每次 6 粒. 长期服之.一年后体重增加,基本痊愈. 石斛饮方石斛30,麦冬20,生地20,元参20,白芍20,龙骨20,牡蛎20,砂仁10, 上8 味,以水3 杯煮取 1 杯,再煮取汁 1 杯,日分2 次温服. 功效:滋阴清热. 主治:胃热阴虚证,烦热口渴,头痛牙痛.肾阴不足,肝阳亢盛之头晕目眩,盗汗耳鸣心以及心悸失眠等. 方义:……应用此方时,又当活用,脾胃之阴不足者,多用石斛.心阴不足者,多用麦冬. 肾阴不足者,多用生地.肺阴不足者,多用元参.肝阴不足者,多用白芍.阴虚虚阳僭越重者,多用龙牡,此又本方之通变法.至于临证加减之法,又存乎其人.例如心悸不已可加柏子仁,虚烦不寐者又可加酸枣仁,远志,便燥不利者,可加瓜蒌,火麻仁或大黄;阴虚劳热者,又可加龟甲,鳖甲,丹皮,地骨皮.心中虚热,状如流火者又可加丹皮,木通,山栀, 毛根,细丹参,牛膝.以引火下行.头痛,牙痛,又可加桑叶,菊花,石膏,知母等. 3.王某,55 岁.素患高血压病,以复方降压片,罗布麻片等治疗.甲戍夏热,届秋不迭,民病热者多,患者身胖汗出多,以致五内阴亏,口舌干燥,多饮凉水而渴不止,某医与六味地黄丸,不效.至某医院检查,诊断为尿崩症,打针输液六七日,寸效不显.目前,口干,饮水多,出汗多,小便亦多,头目有时昏眩,心中悸惕不安,寐劣多梦,周身乏力,脉弦数, 舌红少津.综合脉证分析,证属脾胃阴虚,肝阳僭越,阴伤及肾之候,拟石斛饮.以白芍为君,更佐龙牡,龟甲,药进3 剂,口干减轻,饮水亦减,汗出亦少,继按原方迭服9 剂,渴竟止,头目昏眩,口干舌燥,相继而瘥,心悸已平,夜寐已酣.后与石斛原方,小其制剂, 断续服药1 月,精神振作,体力好于往昔. 和胃生津汤方太子参15,北沙参12,麦门冬12,生山药12,生甘草10,细陈皮10,砂仁壳6,炒谷麦芽各6,生姜片5,黄谷米25, 上11 味,以水 3 杯微火煮米熟汤而成.日分2 次早晚温服,忌食黏滑辛辣,腥臭之品. 功效:和胃生津,润燥降气. 主治:胃中津气不足所引起之口燥,咽干,纳呆难消,呃逆不降,大便干燥,胃中烦热,脉象细数,舌红少津者. 1.胃呆陈某某,女,60 岁,1976 年12 月10 日初诊.患中风1 年,卧床不起.近 3 月以来,不思纳谷,纳后呆滞于胃,久久不得消化.医予理气,消导,峻下之品治疗无效.有时呃逆,大便十数日一行,脉象细数,舌红少津. 辩证治疗:综观脉证,显属脾胃气阴两虚.治以和胃生津法. 处方:石斛25,竹茹12,生甘草6,砂仁3,水煎服. 上方连服 6 剂,胃苏思纳. 2.余治家村汶昌,乙丑仲秋,患肝胃气滞,医与大下之后,胃气顿衰,旬月以来,不思纳谷, 甚则食之即吐,呃逆频作,形体显削,口燥咽干,反不欲饮,心烦少寐,大便七八日一行. 脉细数,舌红少津.与和胃生津汤.生姜100g,捣如泥挤压取汁两汤匙,兑汤药,一次服药2~3 汤匙,一日夜频服6~8 次.3 日后,呃逆不作,可食米粥不呕吐.连服上方10 剂, 饮食正常,形体显增,精神振作. 黑胡桃散方胡桃皮 1 个,胡椒5~7 粒,干姜2g,小茴香2g. 制法:将胡椒,干姜,小茴香,装入胡桃皮内,外用泥土封固,放入灶内煨之,以封泥焦黑为度,去泥土,刷净,胡桃呈黑黄色为度,轧为细末,每服4g,日2~3 次,白水或米汤送下. 功效:温中散寒,暖胃止痛. 主治:胃气虚寒作痛,或饮食寒凉之品,引起之胃脘疼痛等证. 1.吕某,男,50 岁.1966 年10月6 日诊.本年患胃脘作疼,久治不愈其痛隐约,绵绵不已, 饮食稍有不慎,或感凉气,则拘急剧痛,手足逆冷,呕吐涎沫,或大便溏薄.身体逐渐削瘦, 倦怠乏力.余授此方,连续应用1 月余,胃痛竟除,饮食培增. 2.高某之子16 岁,经常胃脘痛,有时呕吐酸水,苦水,蛔虫,形体瘦小,面色苍白.余授此方.3 月后其母来诊头痛,述及其子应用此方,效果良好. 3,少腹痛患者男,43 岁.患左少腹作痛,数月不已,余诊之为寒滞肝脉证,因其恶服中药,余授此方,患者以法脬药7 日,病竟除. 分消理中汤柴胡10,升麻6,厚朴10,陈皮12,炒山楂12,茯苓20,炒扁豆12,泽泻12,生姜6 片, 大枣3 枚为引. 上药以水3 杯,煮取1 杯,药渣再煮,取游击战1 杯,日分次温服. 功效:温中理气,化滞散结. 主治:脘腹痞满,呕哕腹痛,下利清谷,身痛疲倦,脉搏缓滑,舌苔腻垢等. 1.腹痛泄泻顾某某,男,61岁,1968 年8 月11 日初诊.7 年前,患腹痛泄泻,某医院诊断为肋肠炎, 与土霉素,黄连素治疗,其病时好时坏,迄今未能根除.日前,面色萎黄,精神疲倦,大便溏薄,日行3~5 次不等,泄泻时略感腹痛,无下坠感,周身畏冷,四肢不温脉象沉缓,舌质淡白,苔白腻. 辩证治疗:脾胃气滞,病来已久,中焦升降失司,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治以益气健脾,化滞畅中之法调之,方仿分消理中汤意. 柴胡10,升麻6,厚朴10,陈皮12,炒山楂12,茯苓20,炒白扁豆15,泽泻12,生姜6, 大枣 3 枚(去核)为引. 上药以水3 杯,文火煮取 1 杯,药渣再煮,取汁 1 杯,日分2 次温服.忌生冷,黏滑,腥臭之品.另要注意适温避寒等. 二诊:8 月14 日.连服上方 3 剂,大便泄泻减轻,日行2~3 次,腹痛已轻,而小便较前为多,略有下坠感,他证尚无起色.腹痛减轻而小便增多,中焦已显分消之机,此佳象也,仍守上方出入缓图功效.续用上方,量稍有出入. 三诊:8 月18 日.迭进上药3 剂,腹痛止,大便仍日行2~3 次.然泄泻既久,脾之下趋之势已成,原方加赤石脂,改生姜为干姜.参芪术草,仍不敢用之过早,恐其壅补生变. 柴胡10,升麻8,厚朴6,陈皮12,炒山楂10,茯苓 2 炒白扁豆12,泽泻10,干姜3,大枣 3 枚(去核)赤石脂10, 煮法,禁忌同上. 四诊:8 月23 日.连进上方5 剂,加仿伤寒桃花散意,泄泻止,大便成形,日行1~2 闪. 唯面色萎黄,精神疲倦,周身畏冷,四肢不温,尚未痊愈.观其饮食有加,脾胃健运之渐, 轻进补益之品,观其所以,现商治法.上方加台参10,焦白术10,砂仁5,甘草10g. 煎服,禁忌同上. 9 月 2 日.连服上方9 剂,精神振作,面色略显红润,周身渐觉温暖,四肢已转温和,食欲增加,纳谷馨香.脾胃健运有权,阳气得以布化周身,脉来较前有力,仍守原方同入,冀望逐渐康复乃幸. 柴胡10,升麻6,陈皮15,炒山楂6,茯苓20,炒白扁豆12,泽泻10,大枣3 枚(去核) . 2,胃脘痛潘某某,女,41 岁,1981 年7 月7 日初诊.因工作失顺,气郁于内,初由两胁胀痛,发展到胃气不降,自服开胸顺气丸,病未减而增大便溏薄,脘痛腹痞,呕吐酸苦,嗳气,不欲饮食,心悸寐劣,两手发冷,迄今月余,脉象弦细,舌质偏红,苔白腻. 辩证治疗:肝气抑郁,不得发泄,故两胁胀痛,甚则克伐于中宫而脘痛.……脉与舌象均属于肝郁胃滞之候,治宜舒肝理气,化滞和胃,予分消理中汤加减调之. 柴胡15,厚朴10,陈皮15,炒山楂10,茯苓15,泽泻15,炒白扁豆12,炒莱菔子10,生枣仁30,生姜6 片,大枣3 枚.上药以水 3 杯,煮取 1 杯,药渣再煮,取汁1 杯,日分2 次温服. 二诊:7 月11 日.连服上药3 剂,两胁痛减轻,食欲增加,他证尚无变化,仍守上方续进. 柴胡15,厚朴10,陈皮15,焦山楂10,云苓20,泽泻15,炒白扁豆15,生枣仁30,半夏20,竹茹10,甘草10,生姜6 片引.煮,服法同上. 三诊:上药迭进 6 剂,中脘显宽,中焦之浊气始得分消,嗳气吞酸已止,食有馨味,寐意转安,中气得伸,两手渐温.唯大便仍每日泄泻两次,度其病情,略以小补,以观转机.上方除竹茹加台参10,赤石脂10,大枣 3 枚(去核)升麻6, . 四诊:服上药后,大便成形,小溲增多,脉来冲和,舌苔白腻已化,精神食欲均可,为巩固疗效,书一小方,嘱其归里,不复求诊. 柴胡8,升麻5,焦白术10,台参10,云苓15,枣仁30,甘草10,生姜6 片,大枣3 枚(去核) ,半夏10,陈皮10,炒枳壳6,煮,服,禁忌诸法如前. 3.寒滞胃痛杜某某,男,45 岁,1987 年 2 月 4 日初诊.患胃痛已 5 年,感受寒凉易于举发,饮食生脘腹胀痛,有时大便稀薄,近两月来,病情加重,服多种成药无效.刻下,腹大如盘,按之疼痛难忍,若着寒冷尤重,不欲饮食,痞胀难消,精神疲倦,少气懒言,面色苍灰无光,四肢不温,大便不畅,一日三四次.脉象没迟舌淡,苔白腻罩灰. 阴寒之气,滞于中焦,脾胃升降功能失司,以致寒聚不散,腹大如盘,疼痛难忍.病来已久,痞胀难消,脾阳不伸,中焦化源亏虚,传导不利而大便不畅,脉与舌象,均属寒滞胃腑,清浊混淆之候,治当理气温中,祛寒化滞.拟分消理中汤意. 柴胡15,厚朴10,陈皮15,焦山楂15,云苓15,炒白扁豆12,炮干姜8,森香10,甘草6, 炒枳壳10,泽泻12,炒苍术10,炮元胡10,煮服法同前. 二诊:2 月9 日.继续服药 3 剂,第3 剂药下后,约半时许,腹中漉漉,状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