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教案

合集下载

山居秋暝课案教案5篇

山居秋暝课案教案5篇

山居秋暝课案教案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心得体会、申请书、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读后感、作文大全、演讲稿、教案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experiences, application forms, work plans, work reports, post reading feedback, essay summaries, speech drafts, lesson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山居秋暝课案教案5篇这份《山居秋暝》课案教案是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这篇唐代诗人王维的经典作品而设计的。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创意】通过两首诗学习,着眼于指导学生了解一些欣赏古诗的方法,为学生进入高中做过渡与衔接。

【教学内容与目标】1.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指导学生欣赏诗歌,并进行初步实践。

【课时与课型】1.一课时2.学法指导课【预习要求】1.朗读诗歌,读注释,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

2.找资料,看看别人是如何品味这两首诗的。

3.查找两位诗人的相关资料。

【教学板块】1自读自诵2.欣赏品诗方法3.学写诗联赏析【教学线索】1.用译写解说内容2.用描述表现诗境3.用吟诵传情达意4.用评说深入赏析【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学板块一自读自诵(一)知人论世读经典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资料2方法指导1)姓名字号2)朝代3)重要人生经历和思想4)重要成就5)代表作品6)写作背景3示例1)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2)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3)关怀现实政治,同情百姓疾苦,对社会状况有深刻的体验。

4)四个人生阶段: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到了成都,后再度飘泊,病死在湘江上。

大历五年(770)冬,已半身偏枯的诗人贫病交困,漂零在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的一叶扁舟上,几天后,诗人便溘然长逝了,终年五十九岁。

5)成就:诗现存1500多首,生动的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现实,准确的展示了唐王朝由盛转衰急剧转变,被称为“史诗”。

6)背景:本诗写于767年,离川,漂泊峡中时。

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

(二)学生自读诗歌,旁批,读注释,背诵。

分三个层次:1、读出节奏,读清楚韵脚2、译读,边读边译。

《山居秋暝》优秀教案1

《山居秋暝》优秀教案1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1山居秋暝|人教(部编版)《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了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诵读课文。

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4、对王维思想的了解。

5、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鉴赏诗歌。

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三、教法学法: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四、教材分析:王维属于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这也是王维的代表作品,很能体现王维诗歌的特点。

五、学情分析:学会分析诗歌的手法与情感。

对于学生而言是新的知识,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注重对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能够体会诗歌的情感,从而欣赏诗歌的美。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请同学们看黑板上“亦诗亦佛,佛性为诗,诗入佛境;半隐半仕,仕不碍隐,隐在仕林。

”这副对联写的是哪位诗人?(诗佛王维)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诗佛王维,感受一下他的《山居秋暝》的独特魅力!二、识作者: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开元九年(721) 进士。

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闲居蓝田辋川。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三、(略说)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

王维的这类诗的题材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创作成就。

四、知背景:《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他在终南山下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五、析题目,初步感知:诗题中“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这是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呢?明确: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与反思(推荐2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与反思(推荐2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与反思(推荐2篇)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与反思第【1】篇〗知识目标:了解诗人王维,掌握诵读要领,把握诗文内容、结构、主旨。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朗读、理解、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诗文意象的理解,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诗文的朗读,结构,主题。

教学难点:理解意象,体味诗画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1、导入对王维大家能了解多少?王维(701—761),字摩诘,先世为太原(今山西祁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开元九年(721)进士。

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闲居蓝田辋(wǎng)川。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著有《王右丞集》。

四十岁为界限,之前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做一番事业,后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

四十多岁后,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

人称“诗佛”。

读他的诗,往往给人一种超尘脱俗、清新秀雅的感觉。

总是描绘出一派恬美,幽静的山水田园风光。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维山水田园诗中成就最高的一首《山居秋暝》。

2、听读感知(1)听录音:要求边听边体会诗中情感,想象诗中意境。

(2)学生诵读,注意节奏、停顿3、回答问题(1)诗歌的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信息?明确:题“山居秋暝”,“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山居”,点明了地点,并表明所描绘的是山村的生活情景。

(2)请同学反复朗读后,找出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描绘的画面。

意象:山、雨、月、松、泉、石、竹、莲、舟空山秋雨图、明月松间图、清泉石上图、竹林深深图、莲动渔舟图。

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

(3)作者对这些画面的描绘目的是什么,就是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从哪句诗可以得知?目的是要表达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反面衬托出他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归隐的渴望。

部编版《21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部编版《21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教案山居秋暝【教学目标】:1. 了解王维,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抓住意象,品味意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3. 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诗歌。

2.了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教学难点】:1.抓住意象,品味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摩诘指的是谁呢?是唐代诗人王维。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1.初读感知课文(自由、放声),把握大意(学生体会,老师解题)A.学生自己理解大意问题:《山居秋暝》这首诗写了什么?答案:诗歌通过具体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B.解题辅助理解问题:山居秋暝应该如何理解答案:山居:隐居在山间。

秋:季节,指秋天。

暝:傍晚。

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2.正音、辩形、释意暝:ming 傍晚喧:xuan 浣:huan三、再读课文,领悟内涵1.找意象(学生讨论归纳)问题: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傍晚秋景图,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这幅美景图呢?下面大家默读诗歌,找出文中所描绘的景物。

答案:山,雨,月,松,泉,浣女,渔人2.品读诗句,领悟内涵( 学生感受品读相关诗句)(1)学生谈景物给人的感受问题:诗中作者写的这么多景物给人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谈谈?答案:A首联:山,空气,特点是空旷、清新。

(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雨后山林之感受品味空旷清新的韵味)板书:空山——空旷雨——清新问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么笔下说是“空山”呢?答案: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说课稿(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说课稿(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说课稿(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说课稿第1篇】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山居秋暝》,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对象、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山居秋暝》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必修)第三册第二单元第三篇课文《近体诗六首》的第一篇古诗。

掌握这首诗的学习方法能为接下来的诗歌学习打下基础。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秀丽景色,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歌的重要艺术手法,是用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

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堪称王维的代表作。

(二)说教学目标pan > 根据新课程的标准,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出发,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大家请看说课PPT。

学完这节课,学生应该掌握这首诗的基本内容,我特别制定了教学目标的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能学会总结出解读这类题材的一般方法: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来赏析一首诗。

突出这点,旨在引导学生系统的思考问题,通过知识间的迁移促进知识的系统化,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三)说教学重难点只有掌握了诗歌的内容和以动衬静、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才能更好的领会诗歌要表达的情感、抒发的志向。

所以,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这方面的知识要作为重点进行讲解,应该多讲解几次。

而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评析作品的这种系统的思考方法,对高二的学生来说之前可能没有养成这种习惯,所以知识的系统化及知识间的迁移这块是教学的难点,应该多引导学生思考。

二、说教学对象高二的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强,有着丰厚的知识基础而且感知能力较强,对古诗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经验方法积累,掌握了一些诗歌方面的文学知识及艺术表现手法。

《山居秋暝》教案范文(精选3篇)

《山居秋暝》教案范文(精选3篇)

《山居秋暝》教案范文(精选3篇)《山居秋暝》教案1重点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难点培养鉴赏能力课型讲授课教具多媒体课件目的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学习诗人精妙的构思,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方法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教学内容与教学进程一、导语设计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诗三百》到堪称百世之师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从刚健清新的汉魏乐府,到多彩多姿的南北朝民歌,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诗《山居秋暝》。

二、介绍近体诗的常识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律诗”)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它跟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代以后才有格律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绝句共有四句话,分两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绝”“七绝”。

二、四句要求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律诗共有八句话,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律”和“七律”。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非常讲究平仄。

三、赏析王维的《山居秋暝》1.简介王维王维,字摩诘,是唐代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来,由于政局的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

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这首诗就反映了诗人过隐居生活的愿望。

2.品读诗歌(教师范读,学生齐声朗读)3.分析首联:第一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的“空”在这里不当空空荡荡、一无所有讲,而是由虚空的意思引申为深远和宁静。

“来”,助词,无义。

与“去来江口守空船”的“来”同义。

“新”,清新。

词序应为秋晚空山雨后天气新。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1《山居秋暝》教案(2)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1《山居秋暝》教案(2)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1《山居秋暝》教案(2)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山居秋暝》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掌握《山居秋暝》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解释文中词语和句子的方法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引导学生进行思辨与讨论,提高学生留言和表达能力。

3.通过多种形式展示文章,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意识到自然美好,珍惜环境。

2.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山居秋暝》的主旨和主题。

2.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隐喻和比喻。

2.分析句子结构,掌握其意思。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山居秋暝的图片,让学生猜测文章的主题。

2. 学习新课1.讲解并解释文章中的生字生词。

2.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朗读文章内容。

3. 深入讨论1.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文章的主旨。

2.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分析和解读。

4. 练习与巩固1.布置作业,让学生整理课文内容。

2.设计有趣的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通过多种形式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心得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课文阅读方面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耐心去引导和解释,同时也要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以上是本次课程的教案,希朥能对教学有所帮助。

《山居秋暝》教案

《山居秋暝》教案

《山居秋暝》教案•相关推荐《山居秋暝》教案(精选7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山居秋暝》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山居秋暝》教案篇1教学目的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3、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讲解《山居秋暝》。

教学步骤一、课前引入、复习诗歌的知识。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

我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

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也许只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

你看: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

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

(《栾家濑》)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这一类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然而意境还是异常幽静的。

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反而是构成这意境的主力。

你能说不是有点奇怪吗?照我看来,这就是人们把王维的优秀山水诗和那些冷漠枯寂的作品区别开来,认为他的诗丰缛而不华靡的原因之一。

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丽和平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

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

这里要着重谈的是中间那四句。

中间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

写秋,前人很容易写出一片哀颓萧杀: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

(雍陶)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

山居秋暝教案

山居秋暝教案

山居秋暝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人山居的生活情境,感受秋天的景色和氛围。

2.理解并分析《山居秋暝》这篇诗的主题和意境。

3.培养学生欣赏和表达诗歌的能力,提升语言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理解《山居秋暝》诗的主题和意境。

2.培养学生积极欣赏和表达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通过课文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运用诗歌语言表达自己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山水音乐和展示秋天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景色和氛围。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对秋天的印象,以及秋天是不是一个适合诗人创作的季节等。

2.分析诗歌(10分钟)让学生阅读《山居秋暝》这首诗,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分析诗歌的主题、描写手法以及所传达的情感。

3.讨论思考(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他们思考以下问题:- 诗中的山居秋暝景色给你什么感受?- 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什么情感?- 你能从《山居秋暝》中读出哪些关于生活的思考?4.欣赏朗读(10分钟)请几位学生依次朗读《山居秋暝》这首诗,让全班同学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师可以就诗中的重要词句进行解释和讲解,增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5.表达创作(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和诗歌语言,创作一首描写秋天山居景色的小诗。

鼓励学生运用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表达对秋天的独特感受。

6.展示交流(15分钟)请学生自愿分享自己创作的小诗,课堂上进行展示和交流。

每位学生可以陈述自己的创作灵感、表达方式和与《山居秋暝》的联系。

7.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强调《山居秋暝》这首诗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和感受。

也可以让学生回答一些关于诗意的问题,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延伸:1.以《山居秋暝》为基础,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古代文人的山居生活,并与现代生活进行对比。

2.通过学习其他相关的山水诗,拓展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山居秋暝》教案

《山居秋暝》教案

《山居秋暝》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居秋暝》。

(2)理解《山居秋暝》的诗意,体会诗人对山居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学会欣赏和评价古典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山水和田园生活的热爱,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诗歌深层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山居秋暝》的课件和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山居秋暝》的文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齐读《山居秋暝》。

2. 字词讲解(1)教师讲解诗中出现的生僻字词。

(2)学生跟读并记录。

3. 意象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等。

(2)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的感悟。

4. 意境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诗中的意境,如宁静、清新、淡雅等。

(2)学生静心思考,体会诗歌的美。

5. 朗读与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山居秋暝》。

(2)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教师鼓励学生背诵《山居秋暝》。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学生抄写《山居秋暝》。

(2)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歌,进行欣赏和评价。

(3)学生思考自己对山居生活的看法,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邀请学生找出其他描写秋天景象的诗歌,与《山居秋暝》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各自的表现手法和意境。

2. 绘画创作:鼓励学生根据《山居秋暝》的意境,进行绘画创作,展现自己对山居秋暝的理解。

七、评价反馈:1. 课堂参与度: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对其表现给予积极评价。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抄写《山居秋暝》和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给予评价和建议。

王维《山居秋暝》教案(通用6篇)

王维《山居秋暝》教案(通用6篇)

王维《山居秋暝》教案(通用6篇)王维《山居秋暝》教案(通用6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维《山居秋暝》教案(通用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王维《山居秋暝》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深刻理解王维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能力目标:培养和提高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深刻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感受诗中的图画美。

教学难点:领悟诗歌主旨,感受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问答、情境教学相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在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两首古体诗之后,今天我们转入近体诗的学习。

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他们的山水田园诗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

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

二、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人。

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著有《王右丞集》。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其诗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苏轼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课文讲解(一)讲解近体诗的相关知识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时间分界为唐代,唐以后的诗称为近体诗。

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等几种,在字数上有五言,七言两种。

近体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每一个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节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一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教案(优秀4篇)

《山居秋暝》教案(优秀4篇)

《山居秋暝》教案(优秀4篇)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这里是漂亮的小编给大家找到的《山居秋暝》教案【优秀4篇】。

《山居秋暝》篇一教学目的]1.品读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诵读课文。

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3.对王维思想的了解。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思考: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王维)二、走近王维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开元九年(721) 进士。

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闲居蓝田辋川。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较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三、诵读: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四、初步感知:1.这是一副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居” 、“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山居”:山中的居所。

“秋暝”:秋天的傍晚。

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2.抓住意象空山新雨后,时间、地点、天气(背景)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景物:月、松、泉、石(主体)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人物:浣女归、渔舟下(主体)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诗人愿望(抒情)王孙自可留。

3.发挥想象,联想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

请抓住意象特别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

(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范文)山居秋暝雨说停就停了,村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

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寺院敲响的晚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里缓缓游动。

五年级上册语文《山居秋暝》教案精品范文3篇

五年级上册语文《山居秋暝》教案精品范文3篇

五年级上册语文《山居秋暝》教案精品范文3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020年老师们要继续加油啊。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五年级上册语文《山居秋暝》教案精品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上册语文《山居秋暝》教案精品范文一1、通过诵读推敲诗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风格特点。

3、培养学生探究、质疑、批判的文化精神。

教学重难点:1、要求学生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

(难点)教学安排:一学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作者简介由英文诗歌《红豆》引出诗人王维。

王维字摩诘,太原人。

其思想以四十岁为限分前后两个时期。

早年王维积极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用诗笔写爱情,如《红豆》,写亲情和友情,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四十岁后,则清心寡欲,流连山水,寄情田园,于是有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他在长安东南置下宋之问的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从此,暮鼓晨钟,青灯黄卷,沉迷于佛法禅理当中。

今天我们选学一个反映他后期生活的篇章《山居秋暝》。

(出示课题)二、教师范背或指名学生背诵默写。

三、诵读指导。

(节奏停顿,语气语调)四、学生谈初读感受,自由评析,教师点评。

五、鉴赏全诗。

(引导学生探究、质疑、批判。

)要点:1、新雨——清空山——幽秋意清明首联交代节令天气,秋雨过后,群山如洗,空明清幽。

“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相,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2、颔联起笔写景,先高处着笔,神圣静穆,展现画面的高度。

再低处收束,流动延伸,拓开环境的深度。

这是一幅清泉映月图:朗月如镜,纤尘不染,照彻诗人灵魂,清泉自流,逝者如斯,当为人生倥偬。

一静一动,一色一声,和谐安适。

“松、泉”两象言归隐之情趣,古人归隐,均言埋迹林泉,遁形江湖。

3、前四联写自然万象,此联起,写人物活动。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因要符合诗律,故用倒文,实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山居秋暝》教案优秀9篇

《山居秋暝》教案优秀9篇

《山居秋暝》教案优秀9篇《山居秋暝》教案篇一一、导入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摩诘指的是谁呢?是唐代诗人王维。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写什么〕1、初读感知课文〔自由、放声〕,把握大意〔学生体会,老师解题〕A,学生自己理解大意问题:《山居秋暝》这首诗写了什么?答案:诗歌通过具体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黄昏秋景图。

B,解题辅助理解问题:山居秋暝应该如何理解答案:山居:隐居在山间。

秋:季节,指秋天。

暝:黄昏。

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黄昏秋景图。

2、正音、辩形、释意暝:ming;黄昏喧:xuan;浣:huan三、再读课文,领悟内涵〔怎么写〕1、找意象〔学生讨论归纳〕问题: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黄昏秋景图,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这幅美景图呢?下面大家默读诗歌,找出文中所描绘的景物。

答案:山,雨,月,松,泉,浣女,渔人2、品读诗句,领悟内涵〔学生感受品读相关诗句〕〔1〕学生谈景物给人的感受问题:诗中作者写的这么多景物给人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谈谈?答案:A、首联:山,空气,特点是空旷、清新。

〔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雨后山林之感受品味空旷清新的韵味〕板书:空山——空旷雨——清新问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鱼舟,诗人怎么笔下说是“空山〞呢?答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①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

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②“空〞不仅写出了清幽安逸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

山居秋暝教案

山居秋暝教案

山居秋暝教案《山居秋暝》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山居秋暝》这首诗。

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能够准确翻译诗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绘诗歌所展现的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对山水田园的热爱之情,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体会诗人高洁的情怀和追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

赏析诗歌中的写景名句,学习诗歌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色。

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4、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山水田园风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自己看到的景色。

提问学生:“当你们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色时,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从而引出课题《山居秋暝》。

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王维的生平,包括他的字号、所处的时代、文学成就等。

讲述王维隐居终南山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环境和心境。

3、初读诗歌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理解诗意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小组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重点讲解诗歌中“暝”“随意春芳歇”等重点字词的含义。

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翻译诗歌,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

5、赏析诗歌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组织学生讨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诗好在哪里?教师总结:这两句诗动静结合,“明月”是静态的,“清泉”是动态的,一静一动,相映成趣,描绘出了一幅清幽、明净的山间夜景图。

王维《山居秋暝》教案

王维《山居秋暝》教案

王维《山居秋暝》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王维的《山居秋暝》。

(2)了解王维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3)分析并欣赏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学会通过诗歌欣赏,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心灵宁静。

(2)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提高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1. 王维的《山居秋暝》诗句的理解和背诵。

2. 王维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的了解。

3. 王维山水田园诗风格的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境的领悟和表达。

2. 通过对诗歌的欣赏,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四、教学准备1. 王维的《山居秋暝》全文及其注释。

2. 王维的生平介绍资料。

3. 与王维山水田园诗风格相关的其他诗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王维的其他诗歌,如《鹿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2)简要介绍王维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 新课内容展示:(1)展示《山居秋暝》全文,引导学生朗读。

(2)对诗歌进行逐句解析,解释生僻词语,分析诗句的意境和主题。

3. 欣赏与讨论:(1)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山水田园之美,体会王维的诗意境界。

(2)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诗歌创作背景介绍:(1)介绍王维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讲解《山居秋暝》的创作背景,如王维在山居生活中的体验和感悟。

5. 诗歌背诵与默写:(1)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背诵,要求熟练掌握。

(2)随机抽取学生默写诗歌中的重点句子。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王维山水田园诗的风格特点。

(2)强调诗歌欣赏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1)背诵《山居秋暝》。

(2)写一篇关于《山居秋暝》的读后感,不少于200字。

山居秋暝(王维)教案

山居秋暝(王维)教案

山居秋暝(王维)教案山居秋暝(王维)教案山居秋暝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首脍炙人口的山水田园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

本教案将围绕这首诗的主题、结构、意境以及艺术特点展开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一、课堂导入在开始讲解这首诗之前,教师可以通过放映一些秋天山水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秋天山居的美景。

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关于山居秋暝的相关知识,例如王维的创作背景以及他的山水田园诗创作特点等。

二、诗歌品读教师请学生齐读全诗《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然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逐句解读:1.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人描绘了雨过天晴后的空山景色,暗示秋天的到来。

2.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描绘了明亮的月光照耀在松树间,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流下。

3.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通过描写隐约的竹丛声音,表达了归来的浣衣女儿们的喧闹和莲叶在渔舟下的摇摆。

4.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以“王孙”自比,表达了诗人愿意自由自在地留在这山居秋暝之中的情愫。

三、主题探究教师带领学生讨论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学生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思考:1. 自然与人的关系: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了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展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2. 游山感受:诗人通过描写山居环境,表达了游山的心情和感受,传递了对山居生活的向往。

3. 留恋和自由:诗人通过自我比拟,表达了在山居秋暝中的随意逍遥和留恋之情。

四、艺术特点分析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例如:1. 山水田园意境:诗人以山水田园为背景,描绘了宁静秋暝的景色,展示了山水田园诗的典型特点。

2. 清新自然的描写: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手法,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景色,展示了王维独特的写景能力。

3. 暗示与借景: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暗示了时间的变化与季节的更迭,借景抒发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五、诗歌赏析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整体的赏析,让学生自由发表对这首诗的感受和理解,鼓励学生通过个人的角度来解读和赏析这首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居秋暝
教学目标:
1、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认识王维创作后期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学难点
品味诗中所描写的山村景色,体会诗人向往隐逸生活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和煦的阳光洒满了教室,新的一天又来到了,同学们,露出你们灿烂的笑脸,让我们一起用最美妙的、最动听的声音来诵读吧!
2.在学习了《送元二使安西》之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

二.作者介绍
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唐代山水田园诗人。

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

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

有《王右丞集》。

三、诗歌朗读指导
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四、诗中有画
(一)题解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王维隐居辋川之时。

他在那里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

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后人评价
王维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的诗笔触清新自然,使我国的山水田园诗在陶渊明、谢灵运之后达到又一高峰。

后人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苏轼称赞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本诗即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

(三)诗中有画
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既然说“诗中有画”,我们就把诗想象为一幅古典的山水画。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

参考范例:“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
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竹喧归浣女”。

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7、总结画面内容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五、画外之意
1、说到这儿,我们把握了诗中蕴含的画面,对“诗中有画”有了初步体会。

学诗不但要把握内容,还应体味作者的感情。

从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山居秋景的喜爱,对山村生活的向往,始终流露出诗人远离人世、回归田园的愿望。

如此,我们还不能算是完全读懂了这幅画。

因为这幅画不能把诗的尾联概括进去。

2、翻译尾联,并体会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天的芳华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衰败,秋景却很美,我还是愿意留居山中,不想归去。

尾联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

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3、看诗的尾联,我们有一个疑问:王维本在做官,为何向往隐居生活呢?做官是入世,隐居是出世。

唐代诗人,尤其是盛唐诗人大都渴望步入仕途以实现人生抱负。

要解开这个谜,我们必须了解一下王维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
王维早年曾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但由于身在仕途,也曾一度有过匡世济时的理想。

特别是在张九龄拜相以后,王维曾极力称颂张九龄的一些政治主张,得到张的赏识与信任。

但随着张九龄的罢相,王维的仕途也渐趋坎坷,对当时的官场开始感到厌倦;在这种情况下,早年对佛教的信仰开始在他的心中占据重要的位置,40岁以后便“吃斋奉佛”,曾一度在终南山和辋川别业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以与友人赋诗唱和相酬为乐,表现出厌恶世俗、逃避现实的隐逸情趣。

本诗便较为典型地体现了诗人的这种情绪。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山居秋暝》表现了王维向往田园生活的思想倾向,也流露出对仕途失望,厌弃官场的情绪。

同时,我们还学会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