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修订的两大标志性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标准修订的两大标志性的变化
第一个大的变化是从双基变四基。
(双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到现在以四基为目标(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第二个大的变化是由双能变四能。
过去仅仅强调的分析和解决问题双能,现在增加了两个,就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现在的四能是指: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
浅谈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的课堂评价不仅要关注教师,更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特别关注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善于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从而有所感悟,有所创新的能力。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在教学中对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如何培养的。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的确,提出一个问题,特别是一个好问题是难能可贵的。
首先,教师应使学生明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道理。
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
同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其分析;对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
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摸索,大胆创新。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师提出问题引发生提出问题”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发现并在思考和发现中快速搜索并生成解决问题的意识。
1、对基本概念、公式的提问
弄清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定理的涵义及其中隐含着的条件、公式的适用范围及公式的变形,是学好小学数学的基础和前提。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的训练,重心逐步转向学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2、对解题过程的提问
解题是学习数学的一个方面,但单纯做题,既不思考,也不提问,效果一定不好。
当你有目的地向自己提出问题时,也就变成你的问题,而假使你能适当地应用这些问句和提示来问你自己,它们可以帮助你解决你的问题。
根据波利亚的解题表,我给学生归纳出下列的提问:(1)已知一些什么条件?(2)所求解的问题需要什么条件?(3)还缺少哪些关系?(4)可以从哪个角度来架设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5)以前曾见过它吗?(6)能否用一个相同或相似的模型去替代它?(7)是否有一些特殊情况可帮助分析?(8)你能解问题的一部分吗?(9)用了全部的条件吗?(10)你能检验结果吗?(11)能否用不同方法得出结果?在教学中我经常按这些问题向学生发问,因而不少学生也逐步学会了按这些问题进行自问自答,这样大大提高了解题的能力,也培养了提问题的能
力。
.
3、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提问
怎样分析、综合?怎样联想?怎样总结?如何探索?如何转化?如何构造数学模型?……可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是非常多的,学生模仿、实践的机会也是很多的。
4、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不少现象与数学相关,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生在身边的现象,然后概括成数学问题。
如生活中储蓄的利率问题,物价的折扣问题,生活中的缴费问题,生产中的成本问题等等。
在平时结合所教内容,渗透应用题的教学,并收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给学生以示范作用。
三、创设问题情景,营造提问氛围
无论在课外还是在课堂内,教师应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
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预习、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问题。
特别在课堂上要创设问题情景,营造一种问题的氛围,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机会鼓励学生提问。
总之,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不但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