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合集下载

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及答案解析卷

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及答案解析卷

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及答案解析卷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时为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代中秋文化寻绎张之为中秋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时令节日,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君王的祭月仪典,而演变为民俗节日,据现有资料考察,是唐代的事。

唐是中秋节发展的关键时期,形成了形式多元、内涵丰富的中秋文化,奠定了流衍至今的中秋节俗的文化基调。

中秋节的形成,唐玄宗是关键人物。

开元十七年,玄宗将自己降诞之日八月初五定为“千秋节”(《唐会要》卷二九)。

这是唐代最重要的大节,举国欢庆。

庆典上,玄宗要向四品以上的官员赐金镜,群臣献寿,也要进奉宝镜。

这些镜子被称为“千秋镜”。

“月宫镜”就是千秋镜的一种,纹饰上或有明显的月轮图案,或刻画桂树、嫦娥、蟾蜍、玉兔等月宫神话元素。

唐代月宫镜中出现的形象系统与今日所流传的基本一致,说明当时对月宫世界的想象已经成熟。

《太平广记》记载了一个玄宗游月宫的故事,约略如下:开元年间的中秋十五日夜,玄宗在宫中玩月,被一名叫罗公远的异人接引前往月宫,见到仙女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

玄宗于是密记其声调,归召伶官,依其声调,作《霓裳羽衣曲》。

(《太平广记》卷二二)这则材料的重要性非比寻常。

它揭示了从八月五日千秋节向八月十五中秋节转换的契机。

中秋玩月习俗多见于中晚唐之后,暗示了玄宗死后,千秋节自然消亡,中秋节才转而代兴。

两者的民俗记忆互相勾连:盛世天子玄宗、盛大的欢宴、月神话的元素、赏月的行为。

更重要的是,但这个故事却透露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那就是神话正在向艺术领域渗透、转移。

中秋文化同样渗透到了文学领域中。

赏月是中秋节俗的核心,唐诗当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咏月诗。

其实“月”是诗歌最古老的意象之一,《诗经?陈风?月出》就有“月出皎兮”的经典咏叹。

但唐代的咏月诗有其独特之处。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高一月考语文科参考答案201810选择题(17题5分,其余每题3分)1.A试题分析:“直接说出体验的名称,正是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的无能。

”强加因果。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

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

此题“直接说出体验的名称,正是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的无能。

”强加因果。

2.C试题分析:“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不妥,“寻言”应该是“能够写出好诗”的必要条件,可改为“只有善于‘寻言’才能写出好诗”。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张冠李戴、混淆范围、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选项C混淆逻辑范围。

3.B试题分析:“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

可以看出,从“有”外去寻找“无”的诗意之美。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混淆范围、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等。

选项B曲解文意。

4. B【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语言和手法的鉴赏。

解答此题时要通读全文,关注细节,明确主旨,分析手法,结合内容做出准确判断。

B项,“事件是不真实的”理解错误。

这句话的是意思是史书记载的多是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战争,史书中看不到生活的丰富和趣味,感悟不到历史永远前行而不可逆转的形势。

【月考试卷】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月考试卷】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8-2019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长期以来,我们将“装饰”单纯看成是一种“美化”的手段。

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影响中国以后,不少艺术家和设计家更将“装饰”和“设计”对立起来,以为“无装饰”或者“反装饰”才是“现代设计”。

这种狭隘的观念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已为人所共知。

近年来后现代主义思潮传入中国,一些艺术家和设计家又肤浅地、表面地将装饰手段运用到创作和设计当中,堆砌古今中外的装饰风格和装饰手段,使作品呈现杂乱无章“非驴非马”的可笑面貌,这种情况在目前的建筑设计和室内外装饰设计当中表现最为明显,生吞活剥“玻璃幕墙”、“金字塔”、“高科技”之类的设计风格和设计手法,近些年那种不知所云的“古典风格”、“欧亚风情”更是大行其道,造成了中国装饰艺术发展的重大失误。

怎样创建和发展中国现代装饰艺术,已经不仅是一个艺术问题和设计问题,而且成为了文化问题和社会问题。

装饰艺术是人们改变旧有事物的面貌使之变化更新的活动,装饰艺术家追求的是“形式美”和“造型美”的统一,“外美”和“内美”的统一。

装饰艺术是最普遍的艺术形式,装饰艺术的发展推动了艺术的发展,从这一立场出发,有艺术史学者认为:“美术史主要是一部装饰艺术史。

”超越将装饰艺术仅仅看成“形式美”的观念,如何将装饰艺术与造型作为一个整体对待,将注重装饰的传统工艺设计与注重结构和造型的、被称为“无饰之饰”的现代工业设计作为一个整体对待,将现代艺术、现代设计和现代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对待,是创建中国现代装饰艺术学派首先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未来世纪世界的变化、未来世纪中国的变化,无疑将极大影响中国装饰艺术的发展。

创建中国现代装饰艺术学派,必须研究和思考未来世界的变化,未来中国的变化。

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对中国的艺术和设计、包括装饰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何使中国现代装饰艺术适应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同时,又避免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种种弊病,如何正确处理社会环境与艺术和设计的关系,是创建中国现代装饰艺术学派必须解决的又一重要课题。

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葫芦岛协作校2018-2019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2017-2018学年长沙一中高一上阶段检测)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经典是民族文化传承的精神源泉,而经典阅读则是传承与激活民族文化精神的关键环节。

经典阅读曾经只限于少数学者,并通过相对固定的教育场所得以薪火传递。

当今,我们则可以借助大众媒体的多元途径,将经典阅读推向大众。

在此过程中,有两种选择:一是由学者个体阅读引导大众阅读;二是由学者个体阅读取代大众阅读。

显然后者更受欢迎。

这标志着传统的经典阅读与传授方式的重大变化:一是在对象上,由知识阶层转向大众群体;二是在空间上,由教育场所转向媒体空间;三是在方式上,由讲——读互动转向单向传授。

学者、媒体与大众群体三向合力,意味着一个新的经典传播时代——经典“代读”时代的到来。

②经典“代读”热的兴起,是大众传媒与学者群体携手合作、一同满足大众精神需求的时代产物。

以上三者在经典“代读”中融为一体,是基于以下原因:一是大众媒体的泛生活化。

在当今时代,媒体内化为人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是知识精英的抗边缘化。

面对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与商业逻辑的残酷选择,日益趋于边缘状态的知识精英渴望走出书斋,重返文化中心舞台。

三是经典崇尚的中介化。

随着大众精神追求的高涨,崇尚经典成为新的时代风气,然而大众群体普遍无法自主阅读,不得不求助于学者“代读”,以获得对经典的了解和体会。

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第一次统测试卷(注:本试卷共8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消遣.(qiǎn)慰藉.(jí)戕.害(qiāng)欣.悦不已(xīn)B.狭隘.(ài)靛.青(diàn)槁.暴(gǎo)依偎.(wèi)C.峥嵘.(róng)遒.劲(qiú)磕.绊(kē)睫.毛(jié)D.苌.弘(cháng)跬.(kuǐ)步可镂.(lóu)锲.而不舍(qì)2.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我们有理由坚信:峰回路转,两岸的风景在变,可水仍是水,生命的舟辑,最终还是握在掌舵人的手中。

B.即使对于温柔慈详的母爱,我也曾犯过盲目反抗的错误。

C.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付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D.你不可能设想在一个没有空气和水的星球上,滋长出如此斑斓的生命。

3.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有些人自己只是半瓶醋...,却总爱在别人面前指手划脚,炫耀自己。

B.张老师看到课堂上气氛有些沉闷,不断点火..,同学们的积极性很快被激发起来了。

C.巴以局势日益紧张,鲍威尔紧急飞赴中东斡旋,敦促双方执行中东路线图计划,布莱尔也不断为其敲边鼓...。

D.《宋词欣赏》课上,小赵听到小高说宋词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的话题,马上反驳说:“我们可以换汤不换药.....,用词的形式来写新时代的生活嘛。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日本内阁府近日发布一项灾区重建的重要方案,打算用3~5年时间彻底处理灾区的所有废墟和海啸所产生的垃圾。

B.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父母与子女能否消灭代沟,关键是父母要能够对下一代有更深的了解与同情,在思想上不至于老旧得太追不上孩子的时代。

C.只有当劳动与兴趣、爱好乃至理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潜藏在每个人身上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2018-2019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试卷

2018-2019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试卷

绝密★启用前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年语文试卷级第一次月考试1、请在试卷指定位置作答,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

专2、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川3、适用对象:高一全体学生★预祝考生考试顺利★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

何为国学?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

有的学者认为,国学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从“科学”的意义上说本不可用(“学无分中西”),作为一个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因此建议不用或“缓行”。

然而事实上,这个概念已广泛流行,我们不可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与其建议不用或“缓行”,不如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

在我看,学界目前所讲的“国学”,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说,多数学者实际上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就是狭义的国学概念。

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除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外,还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与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大体相同。

将国学界定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实也是一个相当笼统、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略同于“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

我们通常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如马一浮先生所言“六艺统四部”,“国学者六艺之学也”。

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主张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而以成人之道为中心。

“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

〈〈汉书?艺文志》将中国古代的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隋书?经籍志》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以后不断调整、完善,至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

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

高一月考(一)语文试题一、基础知识测评(每小题4分,共28分)1.下列词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摸索.(suǒ)麦糟.(zāo)氾.南(fán)夜缒.(zhuì)B. 竹篙.(gǎo)斑斓.(lán)遏.止(è)共.其乏困(gōng)C. 杞.子(qǐ)被八创.(chuàng)阙.秦(quē)杯杓.(sháo)D. 青荇.(xìng)颓圮.(pǐ)秦伯说.(yuè)数.目(shù)项王【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然后结合字形和字义辨析读音正误。

本题中,B项,“竹篙”的“篙”应读gāo,“竹篙”指撑船的长竹竿,“篙”与声旁“高”音同。

C项,“被八创”的“创”应读chuāng,此处的“创”是名词,意思是“伤”。

“创”是多音字,读chuàng 的时候,意思是“开始(做)”,读chuāng的时候,意思是“创伤”“使受损伤”。

D项,“数目项王”的“数”应读“shuó”,意思是“多次,屡次”。

故选A项。

2.下列加点字的字义有误的一项是()A. 谁主沉浮..(坍塌,破败)..(诗中指盛衰)颓圮B. 浪遏.飞舟(阻止)百舸.(小船)C. 书生意气..(意志和气概)挥斥方遒.(强劲有力)D. 指点..(宇宙的广阔)..江山(评论)寥廓【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字的字义有误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本题中,B项,“百舸”的“舸”如解释为“小船”,与诗歌中的情境不合,“百舸争流”源自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诗中描写的是碧透的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生气勃勃。

2018—2019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语文月考试卷

2018—2019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语文月考试卷

2018—2019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阶段一语文科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学中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日记、信札、家谱、账本、碑铭、地图、辞典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会不断地扩大。

所以从‚三言二拍‛里头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也为大家熟悉。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没有这么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

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

但以传说或神话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里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一类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山海经》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

《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史记》都不敢采用。

虽然《山海经》里头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该归于史部,但其中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

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将其看成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

高一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高一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高一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XXX2018—2019第一学期12月份月考高一语文试题(B)试题说明:1、本试题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独立不迁”是XXX人格美的核心。

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

XXX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

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

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

但是,对于自XXX、长XXX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XXX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与“独立不迁”相联系着,XXX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XXX。

《橘颂》中说:“深固难徙,XXX求兮。

”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干顶天登时,保持独立的品德。

《橘颂》又说:“XXX独立,横而不流兮。

”必须脑筋清醒,是非明辨,才干保持本人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

无求与XXX浸透在XXX“独立不迁”的品德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圆满的境地。

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

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

XXX既说是“XXX之所作”,又说是XXX追记XXX 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

但XXX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XXX之手,而渔父与XXX的问答却实有其事。

XXX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XXX思想的可靠资料。

渔父问XXX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又问他:“举世浑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他答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又安能以XXX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渔父和XXX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说明:1、本试卷分第I、II 两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2、Ⅰ卷的答案用2B铅笔填涂到答题卡上;Ⅱ卷的答案有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

(各3分,共45分)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组是()A.彷徨(páng)荡漾(yàng)青荇(xìng)B.颓圮(pǐ)笙箫(shēng)满载(zài)C.寂寥(liǎo)阙秦(jué) 长篙(gāo)D. 浮藻(zǎo)斑斓(lán)忤(wǔ)视2、下列加横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像染过一样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善良的C.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水浅的江底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游泳3、下列加横线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 秦王必悦见臣(动词,接见)图穷而匕首见(动词,显露)B 共其乏困(代词,指代使者)失其所与,不知(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C 子亦有不利焉(表陈述语气)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何)D 不得持尺兵(兵器)秦兵旦暮渡易水(军队)4、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在句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吾每念,常痛于骨髓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5、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活用形式与“发尽上指冠”中的“上”不相同的一项是A进兵北略地 B函封之 C秦军氾南 D 夜缒而出6、下列句子属状语后置的一句是()A夫晋,何厌之有 B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以其无礼于晋7、下列各组中加横线词活用情况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烛之武退秦师使使以闻大王B发尽上指冠箕踞以骂曰C太子迟之其人居远未来D晋军函陵又前而为歌8、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A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 B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C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D是寡人之过也9、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今日往而不反者 B.秦王必说见臣C.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D.卒起不意10、与“以其无礼于晋”中“以”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敢以烦执事 D.以次进11、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A.晋军函陵。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

南昌十九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联考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2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1、 B (作品三百零五篇是确数,五百年的跨度才是“大约”的)2、A(应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人民创作的一种体裁”,屈原只是发挥和完善者)3、 B (因果倒置)(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4、C(“是因为老妇人就坐在扁豆花旁”错,是因为扁豆花的自由生长不受打扰,而老妇人淡泊生活,清静幸福,豆如其人。

)5、C(“因为看到扁豆花且开且落,在秋雨中寂寥地开放,难免会为扁豆花悲伤”错,因为人生至此年老力衰,被冷落,受孤独,难免会产生寂寥的心绪。

)6、①排比、拟人、比喻、对比(写出一个没有分,两个1分,任意答出三个得2分)。

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扁豆生命力的顽强,以及扁豆花的美丽,(1分)为下文写扁豆的主人——老妇人作铺垫(1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0分)7、(1)CB(A.概括不当。

原文只是就饶宗颐自己的情况进行介绍,不具有普遍性,过于绝对。

E.“范围最广,成果最多”与原文不符,原文为“在同时代学者中很少能与之相比”。

D.“饶宗颐充满‘士夫气’”错,原文是说饶宗颐的书画艺术充满“士夫气”。

)8、①突出特点。

交代了饶宗颐是以学者兼而为艺术家的突出人物,②赞扬了他对艺术的探索永不停止的品质。

③承上启下。

上承对饶宗颐的学术成果的介绍,下启对饶宗颐在艺术上的主要成就的介绍。

④呼应题目。

提到饶宗颐学者兼艺术家的身份和地位,与题目呼应。

(写到一点1分,写到两点3分,写到三点5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9、(3分) C(A聘请/问;B派遣/休弃;C都是指旧交;D诚挚的样子/愚拙)10、(3分)D (A介词,引出地点/比;B代词,指严光/还是,表商量语气;C于是,就/人称代词,你的;D都表修饰)11、(3分)C(“差增”应该是“稍稍高大了一点”,“光武帝很生气他的不逊”选文没有明确的表述。

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东苑高级中学最新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经典通用课件材料

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东苑高级中学最新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经典通用课件材料

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东苑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第Ⅰ卷浏览题一、古代文浏览(36分)(一)论述类文本浏览(本题共3小题,9分)浏览上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民族的孝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中国历史上,“孝”是进入家庭观念中最早的伦理道德范畴。

传说尧时,“虞舜,性至孝”,感天动地,“帝尧闻之,遂以天下让焉”。

这可能就是中华孝文明的雏形。

“孝”大兴于周代,其初始意指尊祖敬宗、报本返初、生儿育女和延续生命;至孔子,使“孝”从其宗教与哲学意义转化为“善事父母”的纯粹伦理意义,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至《孝经》,“孝”这个反映家庭亲子关系的道德观念被全面政治化了。

孝文明在中国文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孔子提出了“孝为仁之本”,而儒家思想也就是以“仁”为中心的道德思想,可见“孝”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在《孝经》中,“孝”被置于道德规范的最高地位,“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说,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

“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本位,可以说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

孝文明对“孝”有明确的规定,并强调“孝”与“顺”的分歧。

曾子认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尊亲”不仅指爱崇,更有一系列礼仪规定;“弗辱”就是要安分守己,不许玷污祖上的名声和家族的尊严,还要保重父母给予的身体;“能养”并非普通的供养,而是敬养。

在中国的孝文明中,还强调“顺”,即允从父母的志愿,孔子对孝的简洁解释是“无违”,儒家所倡导的“孝”从本质下去说,就是服从长上的意志。

孝文明有侧重要的政治内涵。

“孝”本是规范家庭内部亲子关系的伦理道德,但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家国同构、君父同伦,“孝”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政治意义。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君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道,忠孝是一体的。

《孝经》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试卷语文(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2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美学所讲的“意象说”主张“美在意象”:美在“象”外之“意”,言外之情。

任何一件美的文艺作品,其本身或为声色,或为言词,都是有“象”的(“在场的东西”)。

能体悟到“象外之意”“词外之情”,就是一种美感。

此种美不是低层次的感性美,而是深层次的意境美、精神美。

“意象说”突破了美在声色之类的局限性,深刻地揭示了美之为美的本质内涵,不仅值得中国美学继承和弘扬,而且也值得世界美学借鉴。

但为什么要深入到象外,才能达到此种美的境界呢?“意象说”没有做论证。

我根据“万有相通”的哲学本体论认为,原因就在于,任何一件美的作品,都是作者凝聚了作品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的结晶。

这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说得通俗具体一点,就是指形成作品本身的背后的人、事物和社会历史背景等。

我们对一件作品的欣赏,不过是把凝聚在作品这一点“在场的东西”中无尽的内涵(“不在场的东西”)展现在想象中,点点滴滴地加以玩味;不过是回归到形成作品的母源,从母源中,我们对作品获得了一种“原来如此”的醒悟,从而产生了一种满足感。

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的愉悦”“美的享受”。

这种愉悦和享受不是感官的娱乐或感性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的满足。

杜甫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为什么能引起美感?“山河在”是一点在场的东西,但形成此“在”之背后的东西,则是什么都“不在”。

正是这什么都“不在”构成这“在”的内涵(此即司马光的解读:“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我们欣赏这诗句时,就回归到这“在”的母源——什么都“不在”,自然倍感凄凉。

但这里的凄凉绝非现实生活中的凄凉可以比拟,它是审美意义下的凄凉,它超越了现实生活中凄凉的现实性,给欣赏者引发了一种对“在”的内涵的醒悟,这种醒悟就是审美的愉悦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河南省信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河南省信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河南省信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试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

在信息化时代,体能与机械能不再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智能成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权威性标准,而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则进一步将这种决定性与权威性推向顶峰。

信息是什么?通常的意思是音讯消息及其内容和意义。

从本质上讲,信息是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现象,但是它必须通过主体的主观认知才能被反映和揭示。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来看,信息与人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的意识与客观世界之间的沟通。

客观世界所包含的各种信息通过与人的感官的相互作用进入人的意识,并在人的大脑中进行加工和处理,被翻译成人与人之间可以交流的语言再现出来。

人类语言成为这种被意识到的信息存在的唯一载体。

因此,信息与人的关系的本质可以表述为,人是信息的主宰者,信息为人所控制,为人服务。

然而,这种关系在信息化社会遭遇了或正在遭遇颠覆性的挑战。

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人们,包括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信息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有了这样的共识,人们放松而理所当然地沉醉于数字化信息带给我们的奇妙、自由、淋漓的快感。

而恰恰是这种人对信息逐渐形成并且巩固的心理依赖,将信息与人的本质关系置于了深刻的矛盾之中。

如前所述,现实中的信息必须以人类语言作为自己的唯一载体。

信息化时代诞生了一种特殊的语言,这种语言就是用以再现被人脑加工处理后的信息,并使之能够被认识、被理解、被获取、被保存、被利用以及被再造的计算机语言。

计算机语言虽然也是人类创造,并且也逐渐被广泛使用,但是其背后支撑它的强大的计算机技术却掌握在少部分专业人士手中,公众被远远地甩到了高科技发展的边缘,他们只能按照少数人事先设定的程序和规则在仅有的范围内去选择,成为数字化产品的被动接受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资料教育资料(一)葫芦岛协作校2018-2019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2017-2018学年长沙一中高一上阶段检测)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经典是民族文化传承的精神源泉,而经典阅读则是传承与激活民族文化精神的关键环节。

经典阅读曾经只限于少数学者,并通过相对固定的教育场所得以薪火传递。

当今,我们则可以借助大众媒体的多元途径,将经典阅读推向大众。

在此过程中,有两种选择:一是由学者个体阅读引导大众阅读;二是由学者个体阅读取代大众阅读。

显然后者更受欢迎。

这标志着传统的经典阅读与传授方式的重大变化:一是在对象上,由知识阶层转向大众群体;二是在空间上,由教育场所转向媒体空间;三是在方式上,由讲——读互动转向单向传授。

学者、媒体与大众群体三向合力,意味着一个新的经典传播时代——经典“代读”时代的到来。

②经典“代读”热的兴起,是大众传媒与学者群体携手合作、一同满足大众精神需求的时代产物。

以上三者在经典“代读”中融为一体,是基于以下原因:一是大众媒体的泛生活化。

在当今时代,媒体内化为人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是知识精英的抗边缘化。

面对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与商业逻辑的残酷选择,日益趋于边缘状态的知识精英渴望走出书斋,重返文化中心舞台。

三是经典崇尚的中介化。

随着大众精神追求的高涨,崇尚经典成为新的时代风气,然而大众群体普遍无法自主阅读,不得不求助于学者“代读”,以获得对经典的了解和体会。

央视《读书时间》与《百家讲坛》的兴替交接,自然地成为其典范性的标志。

③从大众传媒时代本身的发展历程与规律来看,经典“代读”之火爆或缺陷,都具有某种历史必然性。

早在20世纪7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率先经历了类似的历史阶段。

其中法国电视二台创办于1975年1月的《毕沃读书》最具典范意义。

该栏目在约90分钟节目里,全是主持人、作者和读者一起自由论谈。

10多年间,这个高雅节目赢得了难以想象的20%左右的收视率,被称为法国的“文学弥撒”,法国作家、学者都将在《毕沃读书》中亮相视为无上荣耀。

西方的类似栏目,显然具有多重指向性意义,包括强化文化导向、标示思想高度、激活传播方式等意义。

由此表明,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形成了优良的电视读书氛围与传统,这是由其文明发展阶段与整体国民素养决定的。

④与西方相比,我国当前的经典“代读”在文化导向上无疑是一致的,但在思想高度与传播方式方面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开办于20世纪90年代,以央视《读书时间》为代表的一批读书栏目,一直无法摆脱收视率低迷的困扰,相继黯然落幕。

而《百家讲坛》之以“讲坛”为名,实际上是大学课堂在媒体虚拟空间的延伸与革新。

它将传播重心落在以文、史、哲为内容的文化经典上,并由此打造出易中天、于丹这样的“学术明星”。

在此,需要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有三:一是我们为何不能在《百家讲坛》兴盛之际,依然坚守《读书时间》?二是我们为何不能选择多方互动的自由论辩,只能接受由学者单向灌输的“代读”?三是我们为何总是局限于故事性、趣味性的欣赏口味,而缺乏应有的思想锐度与精神高度?这昭示着我国经典“代读”走向更高层次、实现自我超越的紧迫性与可能性。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1. 下列对全文内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 经典“代读”的缘起与走向。

B. 我国经典阅读对象及阅读内容形式的变迁。

C. 经典“代读”热的兴起及典范性标志。

D. 我国当前经典“代读”与西方相比的异同。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有关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大众精神追求的高涨及其普遍无法自主阅读是促进经典“代读”热兴起的原因之一。

B.《百家讲坛》栏目选择由学者个体阅读引导大众阅读的传授方式将经典阅读推向大众。

C.《毕沃读书》的成功表明西方发达国家的文明发展程度及整体国民素质水平都很高。

D. 我国当前经典“代读”与西方相比的差异昭示我国经典“代读”实现自我超越的紧迫性。

3. 下列各项中,对我国当前经典“代读”火爆原因概括有错的一项是(3分)()A. 媒体内化为人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经典“代读”的火爆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B. 知识分子渴望重返文化中心舞台,为经典“代读”提供了阅读的传授者。

C. 大众精神追求高涨,崇尚经典成为新的时代风尚,为经典“代读”的火爆提供了广泛的接受者。

D. 采用“讲——读”互动的方式,更符合大众的接受习惯。

而“代读”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故事性、趣味性,也更符合大众的欣赏口味。

(二)(2017-2018学年中山一中高一上段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春风教育资料教育资料(一)林斤澜北京人说:“春脖子短。

”南方来的人觉得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其实,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

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

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

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这样的名句是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

这四句里没有提到风,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

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

这才草长,花开,莺飞……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

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

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

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

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

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

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

有天夜间,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

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臂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

清早,着大顿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

好不痛快人也。

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

到喜欢得不行时,连捎带来的粗暴也只觉着解气。

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阳光,牛尾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

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选自《北京晚报》)4. 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作者历经飞沙走石的北国春风,“有了别样的体会”,感到北国春风不如南国春风。

B. 作者“好不痛快人也”的感慨,源于对北国春风和人们在春风中劳作场景的感受。

C. 对比是本文的主要写法,如南国春风与北国春风的对比,麦苗返青与山桃鼓苞的对比。

D. 作者对北国春风欲抑先扬,把自己对北国春风的体会抒写得淋漓尽致。

5. 为什么作者起初在北方怀念江南的春风,后来却说“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请简析。

(6分)6. 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对江南春天中“看不见”的春风另有一番描述。

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样写好在哪里。

(6分)(三)(2017-2018学年湖南师大附中高一阶段检测)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陈道明:让世界无奈于我沈青黎陈道明一直被视为演员中的“异数”——在这个媒体热衷于制造话题的年代,他鲜有话题,也不迎合他人制造话题;而作为国内身价最高的男演员,他时常以演艺圈边缘人的姿态自居,对自己的身份若即若离。

而究其原因,是因为“演员”这个身份是命运强加给他的,他一直“很被动,总是被推着往前走”,也正因为如此,他不像许多同行那样执着于自己的身份,始终怀有“出离心”,懂得用内省的方式看自己。

陈道明有着公认的好演技,却经常以戏子自居,他珍惜上天赐予自己的安身立命方式,拍戏时迟到早退、不做功课、现场摆谱等情况从来不会出现在他身上。

陈道明是从慢时代里走过来的,沉默冷峻如他,他常常会在接受采访时情不自禁地提及早年的拍戏经历:那时候,一部小电影拍上四五个月,是常有的事。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演员变成了一个高负荷高回报的职业,拍戏也变成了一件非常浮躁的事。

很多剧组一开工,大家脑子里想的都是怎么提高效率,演员们也越来越关心合约完成后有多少钱打入自己的账号。

起初他屡屡强调:我是文艺圈的人,不是娱乐圈的人,但旧时的文艺圈逐渐分崩离析,让他无所依凭,内心的纠葛也越来越多,面对这种冲突,陈道明只好选择了精神上的遁世:他不再看电视,也不读报不看小说,而是寄情于书画和钢琴,并努力钻研古籍,将自己修炼成了最具文化修养的艺人。

1990年拍完《围城》之后,陈道明一直保持着一部戏歇两年的节奏,不想演的片子,给再高的价钱他也不演,但一旦接下一部,就会踏踏实实待到杀青,相比那些四处赶工的年轻演员,他反倒成了全剧组最清闲的人。

他拍戏还有个癖好,那就是不带工作椅,有时一站就是一天。

看到这么大牌的艺术家都站着,整个剧组只好全体陪站,陈道明也因此落下了“难搞”“不好合作”的名声,但他对此不以为意,只是淡淡地解释说:“我并非不好合作,只是觉得你首先要尊重职业,这个职业才会尊重你。

我无奈于这个世界,只好让这个世界也无奈于我。

”陈道明的名字取自《道德经》,暗合“道常无名”之意,但陈道明认为自己不算个得道之人,“按照老子的境界,得道的人身上应该有一种包容万物的平和,无为而无不为,而我还残存一些金刚怒目之气,对于大多数事情我可以避开、忍让,但是对于我参与的事,我就得把自己认为不对的那部分都统一好。

”陈道明在许多事情上特别有原则,比如他要拍戏,那么从进入剧组到拍摄结束前,他会一直穿着戏教育资料教育资料(一) 服,在他看来,每件衣服都应该有自己的神韵,必须要想个办法,让没有感情的戏服“附着”在自己身上,变成自己的一部分。

《楚汉传奇》拍了六个月,陈道明就把里面的几套戏服穿了六个月,拍完戏回家,他依然穿着刘邦的衫裤,期间从未穿过别的衣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