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高新区融资服务体系建设研究_以成都高新区为例

合集下载

高新区调研报告材料:以改革创新推动转型发展,建设高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高新区调研报告材料:以改革创新推动转型发展,建设高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以改革创新推动转型发展,建设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某某高新区发展解析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提出2018年要着力抓好八个方面工作,“全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排在首位,这也是启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121”战略、高质量推进“强富美高”新南京建设的重要抓手。

按照“两落地一融合”决策部署,我市去年启动了全市科技园区整合设立工作,集中力量打造15个高新园区,推动15个高新园区管理机构和运作平台实质性运作。

在此背景下,某某区委区政府组织建立某某高新区,就是要以创新推动某某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实现某某高质量发展。

今年年初出台的市委一号文件《关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向全市上下释放一个强烈的信号,表明一个鲜明的态度,就是南京要发展、必须抓创新,南京抓创新、必须争一流。

目标在前,重任在肩,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全市15个高新园区纷纷行动,拿出具体思路和举措狠抓落实,园区发展和产业规划、招才引智等深度整合工作也有序展开、稳步推进。

但同时,在推进高新区建设中,发展之路总是充满坎坷,全市各地区高新区的发展也遇到了诸如发展模式趋同,体制机制运行不顺等诸多问题和困惑,这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严重影响和制约着高新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我经为期一周的专项调研,通过考察某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情况和现实困惑,形成此调研报告。

围绕转型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探索可复制的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政策、措施,以期借此能探求某某高新区发展新路。

第一部分某某高新区发展概要一、我市高新区主要指标发展情况市两落地一融合推进办、市科委、市统计局联合发布《关于2018年全市高新区(园)创新发展主要指标前三季度进展情况的通报》结果显示,1—9月,全市15个高新区(园)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875.69 亿元,占全市比重达到76.3%。

规上高新技术制造业产值占全市的91%,规上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占全市的73.31%,园区已日渐成为我市创新名城建设的排头兵。

借鉴分析科技园区投融资典型案例

借鉴分析科技园区投融资典型案例

借鉴分析科技园区投融资典型案例(一)投融资改革中的“中关村模式”简单说来,“中关村模式”就是针对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投融资促进模式和方案。

详细地来说,这种具有中关村特色的投融资模式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规律,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不同融资需求特征,以企业信用建设为基础,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采用多方合作的方式,既拓宽间接融资渠道,又通过促进创业投资、组织发行高新技术企业集合信托计划和企业债券、推动企业改制上市等多渠道,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制定了促进不同阶段企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体系,把各种资源,包括政策、资本、技术、市场整和在一起,支持企业,然后功成身退。

中关村科技园区针对处于初创期、快速成长期和稳定发展期的企业制订了有针对性的投融资促进方案。

针对初创期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中关村管委会为填补“投资空白”,解决市场失灵,在全国率先设立了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实施创业投资企业风险补贴政策,研究促进天使投资发展,搭建了创业投资促进工作平台;针对快速成长期企业担保难、贷款难问题,中关村管委会设立了针对重点企业群体的担保贷款绿色通道、组织发行高新技术企业集合信托计划和企业债券、开展信用贷款试点,搭建了专门服务于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贷款担保平台;在促进稳定发展期企业发展方面,主要是实施改制上市资助政策,促进具有一定规模企业的产(股)权流动,使企业借助资本市场进一步做强做大,积极开展中关村企业股份报价转让试点,搭建产(股)权交易平台和专业化的企业改制上市服务平台。

1、针对初创企业的创投促进体系针对初创期企业出现的“投资空白”,中关村管委会创新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式,建立投资引导放大机制,促进创业投资在园区的业务聚集和物理聚集,于2001年年底设立了“中关村科技园区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对经认定的创业投资机构投资于园区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跟进投资资金支持。

政府虽然以股权方式出资,但不介入投资管理,而是委托专业投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机制。

成都高新区主导产业发展规划

成都高新区主导产业发展规划

成都高新区主导产业发展规划(2008年-2017年)(送审稿)为推进成都高新区“一区一主业”产业发展,根据《成都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成都市工业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发展的试行意见》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分析(一)“一区一主业”产业现状1、国内及成都市产业现状从电子信息产业看,我国在积极承接国际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产业规模逐步壮大,技术创新能力逐步增强,本土企业竞争力日益提高,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加速形成,产品进出口快速增长。

成都作为中国传统的电子工业基地和新时期电子信息产业的战略性、功能性部署区,电子信息产业是成都主导产业之一,是成都“十一五”规划重点和优先发展的产业,目前已形成完善的电子信息产业体系。

从生物医药产业看,我国生物医药研发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中居于前列,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抗肿瘤新药、治疗原发性肝癌注射液等20多种重大创新药物已实现产业化。

北京、上海、石家庄、长春、广州、深圳、长沙等地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初具规模,集群化发展态势明显。

生物医药产业是成都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成都现有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150余家,从业人员3万余人,是国内重要的医药生产和流通基地,在国内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具有重要地位。

2、高新区产业现状近年来,成都高新区坚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主导产业定位,形成了软件及服务外包、集成电路、通信、光电显示、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集群。

2008年,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57.3亿元,同比增长41.6%,主导产业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8.6%。

主导产业集群的规模迅速壮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撑、拉动作用逐渐显现,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在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方面,已获得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等国家级基地授牌,天府软件园等一批产业发展载体相继投入使用,成功培育了卫士通、迈普、国腾、任我行、颠峰等一批本土软件企业,引进了IBM、SAP、赛门铁克、微软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软件及服务外包企业总数达520家,初步形成了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游戏动漫、信息安全、行业应用及嵌入式等几大特色领域,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信息安全产品生产基地和第三大游戏产品研发、运营中心。

国家级高新区融资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成都高新区为例

国家级高新区融资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成都高新区为例

已建成 面 积 超过 1 0万 平方 米 . 0 形 尽 快 完善 高新 区融 资服务 体 系 . 为
日益 缩 小 。创 新 孵化 体 系 . 然 配
服务 和创 新 能力 等 “ 实 力 ” . 软 上 与 汇 聚 了大 量 优 秀 企 业 、 才 、 术 人 技 硅谷 、 桥 、 波 、 剑 筑 班加 罗 尔 等世 界 和 资金 等 高 端 要 素 . 电子 信 息 、 生
经过多年 的发展 . 国 5 我 4个 高 新 区发 展迅 速 . 划 面积 已达 8 规 2
遇 到较 大 困难 。 成 资 金 紧 张 . 造 企 业 的经营 发展 受 到严 重威 胁 。 对 针
国家 级 高 新 区多 数 已 基 本 完 成 了
设 施 方 面 与 世 界 先 进 园 区的 差 距
日益 凸显 . 少企 业 在 生产 经 营上 不
体 系 . 疑 是 完 善 国 家 级 高 新 区 点 之 一 。 而 , “ . 2 汶JI 无 然 受 5 1 ” 大地 业 担 保融 资 体 系 。 0 8年 。 中小 r 20 为
“ 环境 ” 重要 的 内容之 一 软 最 初进 入 “ 次创 业 ” 二 阶段 以来 . 都 成
存在 的 问题 f 】 一 银行 信 贷 门槛 仍较 高
板 ( 权 代 办转 让 系统 ) 点 工 作 。 股 试 如 能 获得 批 准 . 为成 都 高 新 区企 将
业 进 入 多层 次 资 本 市 场 提 供 独 特 的资源渠 道 。 f 政 府 资金 的 支持和 引导作 四)
20 0 8年 7月初 签订 了《 中小 企 业担
企业 后 备 库 . 中 约 2 其 0家 企 业 为
改制上市 重点企 业 . 别 瞄准主板 、 分

考察方案

考察方案

考察目的、考查内容、考察项目、考察人员、考察时间、日程安排基本就是这些,按照这个格式写。

当然考察结束还要一份详尽的考察报告。

祝你顺利!一、 活动目的为开阔班主任视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不断为广大教师补充进行思想教育所需的新知识,我校努力为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做好服务工作,经过精心策划,特与宁海桃源小学就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及如何加强班级管理,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等问题进行交流研讨.二、带队领导及职责组 长:谢增焕 校长副组长:闻洪波(区班主任带头人)张宁宁(德育主任)成 员:18位班主任组长负责外出考察的全面工作;副组长策划活动方案、与友好学校的联系、负责安全工作、以及安排住行等,要确保考察工作安全、有序,以达预期目的。

三、具体安排1、考察时间:12月16日下午----12月17日下午2、考察对象:宁海桃源小学3、行程安排:12月16日下午一节课后校门口集合清点人数后东城百汇上车出发,晚上入住金橙果酒店,第二天进行交流活动12月17日具体安排:8:30----9:00 学校教育特色经验介绍9:00----9:40 桃源小学观摩中队活动9:50----11:00班主任经验交流(代表我校交流的老师有:李娜、夏倩、翁红园)11:30中餐;(活动结束早下午回宁波,结束迟的话晚饭后回宁波)4、 请教导处统一安排课务。

5、 班主任会议布置有关安全事项。

6、考察出发前各班工作与配班老师做好衔接工作。

7、考察回来各班主任要上交一份心得体会。

(注意事项:16日 零下3度----4度,天气比较冷,请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带上身份证、听课本等,学校活动最迟周五晚上结束,也请安排好家里的事物。

关于赴XXX区学习考察的方案为深入学习XXX区在规划编制及实施、园区和项目建设及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我区将于XX月XX日(星期五)组织区四个班子、辽阳经济开发区班子相关领导及有关单位负责同志赴沈阳市沈北新区和铁西区学习考察。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成都市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的通报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成都市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的通报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成都市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的通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12.11•【字号】成府发[2012]46号•【施行日期】2012.12.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成都市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的通报(成府发〔2012〕46号)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鼓励我市哲学社会科学战线多出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经申报、推荐、受理评议、公示等程序,并经2012年11月28日市政府第123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决定授予《成都通史》等100项成果为成都市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名单附后),现予以通报表彰。

希望全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学习先进,开拓进取,不断创新,为成都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作出更大贡献。

成都市人民政府2012年12月11日附件:成都市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名单一、一等奖(10项)1.《成都通史》(专著)《成都通史》编纂委员会2.《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3.《成都市社会建设研究》(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课题组市社会科学院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4.《还权赋能:奠定长期发展的可靠基础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改革实践的调查研究》(专著)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综合课题组5.《成都城市国际营销战略--创造田园城市的世界标杆》(专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院课题组6.《新型城市化进程中的地方法治路径选择--以成都法治城市建设的实践为例》(研究报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市司法局、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7.《一场意义深远的改革试验--对成都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实践的认识与思考》(论文)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8.《成都农村土地确权和流转的实践与探索》(专著)陈家泽市社会科学院吴建瓴成都学院蒋青市委党校张克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9.《成都市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年度报告》(2011)卷(调研报告)吕信伟市教育局刘智慧成都农业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陈蕾市教育局秦建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张惠市教育科学研究院10.《成都学概论》(专著)何一民四川大学二、二等奖(33项)11.《城市圈层结构理论与成都经济社会的圈层分析--统筹城乡发展的空间基础》(论文)牛文元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付允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刘怡君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12.《“西部天眼”与“西四角”经济区构想--基于成渝增长极的中国经济“蝶形模式”》(研究报告)李后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韩毅四川《读城》杂志社13.《对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背景下成都城市空间发展的思考》(论文)戴宾西南交通大学邓立新市政府研究室14.《成都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研究报告)何礼市经信委张文军市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潘方勇市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王福平市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张远岗市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15.《成都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研究报告)江昀成都理工大学唐冰寒成都理工大学陈卓成都理工大学沈丹成都理工大学吕晖成都理工大学16.《天府新区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研究》(研究报告)周先元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贾滨洋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黄建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李晶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尹德生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17.《成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广义原真性得失》(论文)朱直君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8.《成都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专著)任心甫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于建华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王建华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吴映清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邹渝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19.《四川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丛书成都卷》(专著)市委党校课题组20.《成都这八年--科学发展的城乡一体化道路》(专著)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21.《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城乡居民主观幸福差异研究--以成都市为例》(专著)方刚西南交通大学22.《应对--灾后重建中的司法对策和实践》(专著)牛敏市法院23.《中国协商民主--理论与实践探析》(专著)李仁彬市委党校黄国华市委党校杨子均西南交通大学吴亚梅成都工业学院吴碧君市委党校24.《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中国化及其实践研究》(专著)张晓雯市社会科学院25.《中小企业梯形融资模式--实务运作与案例分析》(专著)汤继强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26.《农民经济权益保障研究--基于成渝城乡一体化改革的思考》(专著)杜伟四川师范大学黄善明四川师范大学黄敏四川师范大学徐文渊四川师范大学曾竟芳四川师范大学27.《中国文化产业振兴之路--走进金手指》(专著)陈伯君市政府法制办28.《城乡一体化中农民文化权益保障研究》(专著)徐莉四川师范大学孙希红四川师范大学庹君四川师范大学朱晓燕四川师范大学29.《从制度上保障党内言论自由》(论文)刘益飞市委党校30.《1923-1949中国共产党成都历史(第一、二卷)》(专著)市委党史研究室课题组31.《都江堰“百年档案”记忆》(专著)都江堰市档案局(馆)课题组32.《我的教育心》(专著)李镇西成都武侯实验中学33.《现在的我们--“5·12”大地震都江堰幸存者口述》(专著)殷波都江堰市政协王国平都江堰市文联34.《中国电子政府模式与选择--基于U型政府门户网站的探索》(专著)李金兆市经济信息中心郭念东市经济信息中心董亮市经济信息中心徐霁市经济信息中心徐忠波市经济信息中心35.《龙门山地区史前遗址分布的地质学观察--“5·12”大地震对四川省史前考古的几点启示》(论文)陈剑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36.《四川马尔康县哈休遗址2006年的试掘》(论文)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管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课题组马尔康县文化体育局37.《历史叙事传统语境下的中国古典小说审美研究》(专著)刘云春成都学院38.《巴中石窟研究》(专著)雷玉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39.《清代四川地方城市的重建--兼论清代城市建设中的国家与地方》(论文)范瑛四川大学40.《代际定位与文学越位--“80后”写作研究》(专著)王涛成都学院41.《女性形象与女权话语--20世纪初叶中国西方文学女性形象译介研究》(专著)罗列市翻译学会42.《杨升庵书论》(专著)倪宗新新都区政协43.《个人成长与社会化》(专著)卢勤成都学院三、三等奖(57项)44.《从政府上网到网上政府--中国政府网站实践者丛书成都卷》(专著)市经济信息中心课题组45.《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实践》(论文)杨波市委政研室王文敏市委宣传部46.《发展城市基层民主与加强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论文)郑卫国市委党校47.《成都构建社区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以成华区社区建设为例》(专著)李荃辉成都理工大学李向前成都理工大学龚世达成都理工大学林枫成华区委宣传部曾立君成华区民政局48.《加快成都西部现代物流枢纽建设研究》(论文)赖齐市政府研究室邓立新市政府研究室邹克俭市政府研究室袁宗文市政府研究室49.《地震灾后重建与统筹城乡战略相关问题研究》(专著)门生市国资委韩轶中共彭州市委薛晓东电子科技大学王勇中共彭州市委50.《成都市村镇建设概论》(专著)李世庆市建委51.《画图成意画图成都--历史文化资源的文化符号与文化产业创意》(专著)罗明市社会科学院52.《党内民主示范带动人民民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成都为例》(研究报告)王凡市委党校53.《成都仿古文化街区社会用字的调查研究》(研究报告)刘兴均成都学院54.《成都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2003-2010)》(研究报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55.《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又好又快地推进重点镇建设》(研究报告)市委政策研究室课题组56.《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联盟模式研究》(研究报告)西华大学课题组57.《国务院批准〈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成都影响的分析报告》(研究报告)市发改委课题组58.《成都市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的对策研究》(研究报告)市发改委课题组59.《从体制改革入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论文)中共锦江区委、锦江区人民政府课题组60.《青白江区探索园区社会建设新模式的做法和启示》(研究报告)潘祖龙青白江区人民政府61.《关于我市城市组织规模调整的调研报告》(研究报告)市委政策研究室课题组6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市场经济道德规范的实施路径》(论文)蒋家胜成都职业技术学院63.《我国农民工就业代际差异研究--以成都市为例》(研究报告)陈藻市委党校64.《试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权救济制度之构建--基于四川省成都市S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证调查研究》(论文)胡燕市社会科学院65.《以发展权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论文)刘嘉汉市政协研究室罗蓉市委政策研究室66.《基于GIS的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层次划分研究》(论文)王明杰市经济发展研究院67.《在城乡统筹发展中推进农村金融创新》(论文)高洁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周杰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朱艳婷市经济发展研究院68.《“农民主体,自主发展”模式研究--成华区“198”区域统筹城乡发展的探索与创新》(研究报告)李平成华区委党校杨荣军成华区委党校何徐兴成华区委党校李晓峰成华区委党校干庆文成华区委党校69.《关于成都市青白江绿色发展模式的研究》(研究报告)刘越青白江区委党校70.《社科视野下的成都60年》(专著)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71.《宋代成都府政研究》(专著)官性根西华大学72.《试论十二桥文化的生业方式》(论文)何锟宇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73.《国学经典导论》(科普书)谭平成都学院万平成都学院邓经武成都学院程建忠成都学院殷晓燕成都学院74.《成都英烈大典》(工具书)市委党史研究室课题组75.《成都市锦江区志(1991-2005)》(资料书)锦江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课题组76.《中共成都市温江历史(1949-1978)》(专著)温江区委党史研究室课题组77.《再论温江鱼凫村遗址第三期文化遗存的性质》(论文)李明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78.《金沙遗址的初步分析》(论文)江章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79.《金沙遗址聚落形态的初步认识》(论文)周志清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80.《农村教育共同体构建:基于成都郫县的探索与实践》(专著)柯玲成都学院81.《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专著)刘敏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万中成都学院82.《学校管理与地缘文化》(专著)姚便芳成都学院83.《行走在生态教育的路上》(专著)成都玉林中学附属小学课题组84.《论教师的课堂创新素养》(论文)张伟四川师范大学杨斌成都七中初中学校85.《公办中小学民主管理委员会建设的实验研究--成都市青羊区现代学校制度实践探索》(研究报告)青羊区人民政府课题组86.《公诉运行机制实证研究》(专著)王昕市检察院87.《中美档案馆比较--以档案馆的公共性为切入点》(论文)张晓霞成都学院88.《行政处罚群众公议:理论逻辑与制度建构》(论文)黄仕红市委党校89.《最后的羌声部落》(科普读物)苏伟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王琦市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90.《成都大皮影的文化记忆》(科普读物)罗兰秋成都体育学院赵洪成都皮影艺术博物馆邬红丽成都体育学院91.《领导干部心理健康与心理疏导研究》(专著)郑卫国市委党校万涛市委党校杨峻峰市委党校郑宇星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李发戈市委党校92.《精神治疗与宗教信仰--从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分歧说起》(论文)孙恪廉市委党校93.《天府古镇羊皮书》(工具书)袁辉市建委任桂园重庆三峡大学李世庆市建委杜鸿雁市建委94.《温江区地名通览》(工具书)温江区民政局课题组95.《锦江名片》(科普读物)锦江区人民政府课题组锦江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96.《锻炼就这么轻松》(科普读物)胥江青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7.《畅游中国(上、下)》(科普读物)青羊区青少年宫课题组98.《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专著)贺继明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蒋家胜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凌红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范华亮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李江源成都职业技术学院99.《提高班主任工作成效的心理辅导技术》(专著)曹璇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黄静梅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周玫锦江区教师进修校杨伟成都树德中学黄立刚四川大学附属中学100.《在音符中徜徉的美育》(专著)寇忠泉成都高新实验小学。

成都高新区产业发展情况简介

成都高新区产业发展情况简介

成都高新区筹建于1988年,1991年被批准为中国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有规划面积130平方公里,是四川省和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聚集地。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精密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以及集成电路、软件及服务外包、生物医药、精密机械、通信、光电显示六大产业集群。

目前,在国家科技部综合排名中,成都高新区位列中国56个国家级高新区第四位,中西部高新区第一位。

一、西部大开发十年来产业发展基本情况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十年以来,成都高新区抢抓机遇,锐意改革,扩大开放,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迅速提升。

2009年以来,成都高新区(集中建设区)实现产业增加值396.5亿元,增长25.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9.02亿元,增长32%;固定资产投资370.4亿元,增长28.8%,其中工业投资193亿元,增长45%;全口径财政收入114.55亿元,增长9.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64亿元,增长22.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7亿元,增长30%;外贸出口26.88亿美元,增长33.98%;成都出口加工区进出口总额达到64.2亿美元,增长35.2%,继续居中国中西部(含东北)出口加工区第一位。

三大主导产业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8.6%;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增长26.9%;出口2.1亿美元,增长27.8%。

2010年是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开局之年。

按照成都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成都高新区紧紧围绕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天府新城建设等中心工作,全力以赴抓好推进落实。

1—6月,完成产业增加值221.2亿元,增长29.3%;固定资产投资174.5亿元,增长15.3%;财政总收入86.3亿元,增长69.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12亿元,增长30.1%;合同外资2.4亿美元,增长356.4%;到位外资4.79亿美元,增长85.9%。

成都高新区 调研报告

成都高新区 调研报告

成都高新区调研报告成都高新区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成都高新区成立于1991年,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

高新区以高新技术为主导,以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目标,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创新创业基地。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成都高新区的发展状况,探讨其亮点和存在的问题。

二、发展状况1. 产业结构:成都高新区产业结构合理,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先进制造为重点。

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猛,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打造了以半导体、软件和信息服务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2. 创新实力:成都高新区拥有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包括中兴通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电子院等,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大动力。

高新区还积极引进和培育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形成了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3. 人才优势:高新区拥有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为区域内的科技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培养环境。

高新区还设立了人才公寓和人才住房,吸引高层次人才前来创新创业。

4. 政策支持:成都高新区拥有一系列扶持政策,如提供创业投资、税收优惠等。

高新区还与银行合作,为创业企业提供贷款和风险投资支持。

三、亮点1. 创业创新氛围浓厚:高新区具有强烈的创新创业氛围,成立了众创空间和孵化器,提供办公场所和相关服务,为初创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2. 人才引进机制健全:高新区建立了科技人才引进和评价制度,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度。

通过提供低成本的科研平台和丰厚的科研经费,活跃了人才流动和创新活力。

3. 产业链完善:高新区对电子信息产业进行了重点培育,形成了包括半导体芯片、软件开发和信息服务等在内的完整产业链。

这有利于提高产业集聚效应和竞争力。

4. 政策扶持到位:高新区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提供优惠贷款、税收减免等支持措施,吸引了大量的创新创业企业前来落户。

四、问题与建议1. 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虽然高新区的创新实力较强,但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建议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大对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培育更多的创新型企业。

成都高新区读地手册

成都高新区读地手册

成都高新区读地手册摘要:一、成都高新区简介1.成都高新区的成立背景2.成都高新区的发展历程3.成都高新区的区域范围及地理位置二、成都高新区的优势与特点1.政策优势2.人才优势3.产业优势4.创新优势三、成都高新区的经济发展1.主要产业领域2.经济发展成果3.未来经济发展方向四、成都高新区的投资环境1.投资政策与优惠2.创新创业生态3.生活配套设施五、成都高新区的对外合作与交流1.国际友好城市2.国际合作项目3.对外交流活动正文:成都高新区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成立于1988 年,是成都市的科技、经济、文化核心区域。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成都高新区已成为国内领先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成都高新区位于成都市南部,地处四川盆地成都平原,东临成都市锦江区,南接天府新区,西邻双流区,北靠青羊区。

总面积约430 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成都高新区的优势与特点表现在政策、人才、产业、创新等多个方面。

首先,成都高新区享有国家级高新区的优惠政策,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其次,成都高新区聚集了大量优秀人才,形成了以高校、科研机构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再次,成都高新区产业发展成熟,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最后,成都高新区注重创新创业,建立了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经过多年的发展,成都高新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

在主要产业领域方面,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突破万亿元,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装备制造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未来,成都高新区将继续加大产业创新力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成都高新区投资环境优越,政府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大,为投资者提供了诸多优惠政策。

此外,成都高新区还拥有丰富的创新创业资源,为创业者和投资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生活配套设施方面,成都高新区拥有完善的交通、教育、医疗、商业等设施,为企业员工提供了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12.30•【字号】成办发[2011]110号•【施行日期】2011.12.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服务贸易正文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成办发〔2011〕110号)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成都市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十二月三十日成都市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11年10月,我市被科技部列为第一批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试点城市,试点期限为2011年10月至2014年6月。

根据科技部《关于开展第一批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试点的函》(国科函高〔2011〕180号)要求,为进一步明确试点工作目标任务,推动试点工作顺利开展,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工作思路及基本原则(一)总体目标。

深化集成电路设计、数字新媒体、软件、信息安全等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围绕生产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一批现代服务业行业标准规范;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企业;开发一批现代服务科技产品和知名服务品牌,形成现代服务业产品链;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综合研究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现代服务业技术平台,形成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实施一批现代服务科技示范工程,创新商业模式,构建现代服务业应用示范体系;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聚集区,带动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依托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促进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

力争到2014年,完成科技示范工程5-8个,建成现代服务技术平台10-15个,建成现代服务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45家以上,培育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140家以上;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4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速13%以上,生产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43%;服务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建成全国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国际国内高端服务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和辐射西部、面向全国、世界一流的西部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

成都高新区发展记之三发展与跨越产业发展是高新区的生命线范文

成都高新区发展记之三发展与跨越产业发展是高新区的生命线范文

“产业发展是高新区的生命线”,这是成都高新人最基本的共识。

地处西部腹地的成都高新区到底该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围绕产业链做大、做强,不断地在创新中谋发展,在发展中持续创新,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中站稳自己的脚跟,高新人感觉到产业、市场正在释放着源源不断的动力,驱动着区域的发展与跨越。

“产业发展是高新区的生命线”,在高新人看来,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有的建设者已经为此付出了20年的青春与热血。

20年来,高新区步步为营,不断积蓄优势,成长壮大。

20年来,成都高新区经历了筹建期、创业期、成长期、跨越期四个阶段。

1988年到1990年,是成都高新区的筹建期。

1988年3月成都高新区开始筹建,同年7月获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同年10月获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1990年2月获国家科技部批准,规划面积24.6平方公里,先期开发2.5平方公里。

1990年,高新区实现产业增加值1990万元,工业增加值1300万元。

1991年至2000年,成都高新区步入成长期。

1991年3月6日,成都高新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定位为现代通讯、生物制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机电(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环保技术和新能源、新材料。

1996年,成都市委、市政府对成都高新区进行了区划调整,赋予成都高新区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并将规划面积扩展为47平方公里,产业定位修订为电子与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工程、食品工业。

这一时期,成都高新区形成了包括起步区、冯家湾工业园、新加坡工业园等组成的一区多园的产业格局,拥有西门子、阿尔卡特、普天、鼎天、地奥制药、恩威制药、吉泰安制药、迪康药业、旺旺食品、新成食品、美登高等一批重点企业。

2000年,实现产业增加值41.2亿元,工业增加值16.9亿元。

2001年至2006年,是成都高新区的成熟期。

2001年,随着西部园区的并入,成都高新区逐渐形成了南部园区和西部园区组成的产业布局,规划面积扩展到68平方公里,产业定位再次修订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制造(航空航天技术)。

成都高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_推动高质量发展

成都高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_推动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动能澎湃、产业蓬勃发展,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 3200亿元,全区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数稳居中西部第一……它便是充满朝气与活力的成都高新区。

作为国家级高新区的“元老”之一,成都高新区一直将科技创新融入血脉,抢先布局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正重点打造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创新药、高性能医疗器械、AI等产业链,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锻造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奋力打造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科技创新引领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1月10日,作为国内首条、全球首批高世代AMOLED生产线,京东方第8.6代AMOLED生产线项目正式签约落地成都高新区,将进一步巩固提升我国在全球显示领域的领先地位和市场份额;成都高新区企业辰显光电自主研发Micro-LED,建成了我国首条从LTPS驱动背板、巨量转移、修复到模组全覆盖的Micro-LED中试生产线,创造了全球业界产线建设的最快速度;万应微电子建成全国技术水平最高、服务功能最全、产业链条最完整的先进封装技术领域公共服务平台;华西精创神经可视化脊柱微创手术导航系统等4项技术全球全国首创……作为成都产业发展主阵地,成都高新区正大力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瞄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等产业链重点赛道,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集群,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破解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两张皮”等问题,推动中试平台建设是关键。

目前成都高新区已建成投运中试平台38个,聚集工程师1175人,助力中试项目获得融资超19亿元,未来5年预计带动产值超千亿元。

成都高新区首个“中试+”生态园区位于九兴大道,园区涵盖了研发设计、概念验证、中试制造、实训中心、孵化服务等全链条中试服务载体。

不少企业、高校实验室的成果都是从这里走向了生产线。

由蜂鸟智造(成都)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高新蜂鸟智能硬件中试平台是首批入驻园区的平台企业,平台专注于智能硬件项目中试研发,提供概念论证、中试熟化等服务,成功孵化了包括全球首款呼吸式捕蚊机、智能耳温枪、便携式投影仪等在内的多项中试成果。

成都高新区 典型经验做法

成都高新区 典型经验做法

成都高新区典型经验做法成都高新区的典型经验做法成都高新区是中国华西地区最大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示范区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成都高新区积极探索创新发展的道路,形成了一系列典型经验做法。

首先,成都高新区注重建设创新生态系统。

通过搭建创新服务平台、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等创新载体,高新区吸引了大量创新创业资源,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创新支持。

同时,高新区积极推行产学研合作,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其次,成都高新区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

高新区制定了一系列人才政策,包括人才补贴、住房保障和子女入学等措施,为高层次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同时,高新区积极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通过组织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和人才交流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氛围。

第三,成都高新区注重优化营商环境。

高新区推行“一窗受理、多证合一”等简化审批制度,提升了行政效能和企业办事便利程度。

高新区还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了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保障企业的创新成果得到合法保护。

此外,成都高新区还注重产业融合和创新创业的培育。

通过推进产业链的上下游融合和创新链的协同发展,高新区加快了传统产业的升级和优化,并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高新区还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贷款、风险投资等多种资金支持,助力企业实现快速成长。

总体来说,成都高新区通过建设创新生态系统、注重人才培育和引进、优化营商环境,以及产业融合和创新创业的培育等典型经验做法,成功促进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这些做法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也为成都高新区未来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国家级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国家级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国家级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1.引言1.1 概述概述国家级高新区是我国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科技竞争的日益激烈,如何提升国家级高新区的发展质量和效益已成为迫切的问题。

本文旨在就国家级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我们将分析国家级高新区目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剖析其发展现状。

随后,提出一些可行的措施和政策建议,以期能够促进国家级高新区的高质量发展。

国家级高新区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潜力。

它们聚集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和优秀的创新人才,具备了较高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然而,国家级高新区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链尚不完善,创新资源和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其次,一些国家级高新区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和创新环境,导致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高。

此外,国家级高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国家级高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认为,国家级高新区高质量发展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推进。

首先,要优化创新环境,完善科技创新支持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和技术创新。

其次,要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国家级高新区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利共赢。

最后,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出台有利于国家级高新区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便利化的创新创业环境。

综上所述,国家级高新区是我国实现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发展高质量的国家级高新区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以上提出的建议和措施,相信国家级高新区的发展将会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在撰写本文时,我们将按照以下结构来呈现国家级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成都天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成都天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成都天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佚名
【期刊名称】《城市交通》
【年(卷),期】2022(20)6
【摘要】成都天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府规划院”),是政府投资平台一-成都天府新区投资集团下属全资国有企业,也是国家级新区--四川天府新区最重要的规划技术服务载体和智库平台;自2013年成立以来,在城乡规划、市政设计、景观设计、工程咨询、广告会展、大数据信息化建设等多个领域为天府新区规划建设及广大客户积极服务,在支撑公园城市规划建设方面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专业优势和竞争能力。

【总页数】2页(PI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
【相关文献】
1.成都高新区或可成为天府新区的"中坚力量"——与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面对面
2.从城市空间形态角度谈城市道路规划设计r——以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为例
3.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r——以成都天府新区兴隆湖生态湿地公园为例
4.城市新区的教育设施布局规划方法探讨——以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教育设施布局规划为例
5.成都市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探析——以成都市天府新区直管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设计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市高新区发展情况的调研与思考(调研报告参考)

我市高新区发展情况的调研与思考(调研报告参考)

关于我市高新区发展情况的调研与思考一、全市高新区发展的现状(一)全市高新区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国家高新区数量位居全省第四,现有12家国家级高新区、24家市级高新区和数十家国家高新区分园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示范引领作用。

一是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顶梁柱"。

2022年,全市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73万亿元,高技术产业增加值6425亿元。

36家高新区以占全市不到3%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市超32%的GDP总量、40%技术合同成交额、50%的高技术企业和54%以上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

二是成为全市高技术企业发展的“策源地”。

2022年,全市高新区拥有高技术企业11196家,占全市总数的56%;全市高新区市级以上创新平台超过2000家,各高新区基本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主导产业;全市高新区集聚了31个国家级、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2022年新获批6个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新增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高新区的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等撑起了全市汽车产业走廊;高新区的精细化工、资源循环利用、军民融合智能装备、智能机电等竞争力持续提升,形成产业特色。

三是成为全市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全市先后出台了硬核科技十条、高企十条,以及瞪羚企业培育、科创平台体系建设等一系列有突破有成效的政策措施。

(二)全市高新区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整体发展不平衡。

全国169家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位列前50的全市只有3家,全市还有一半国家高新区排名在100位以后,特别是还有2家高新区排名在全国垫底,高新区争先进位面临较大压力。

二是路径特色不鲜明。

全市大部分高新区走的还是招商引资、造房建厂的老路。

有的还在靠地产开发支撑,园区间产业趋同、特色不特、大杂燃现象突出,新旧动能转换不快、创新动能还不强,没有形成活跃的创新创业氛围,对人才、资本的吸引力不足。

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全市高新区大专以上人员、科技人员、科研活动经费内部支出的均值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关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十届“博文杯”大学生百项实证.doc

关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十届“博文杯”大学生百项实证.doc
刑司
学院
郑文强
初探微博打拐的局限性及其对策——基于武汉、汕头、深圳等地的实证调研
张帆
会员卡预付费制下消费者法律权益的实证调研——基于违法成本和维权成本角度
李航
死刑适用标准实证研究与量化模型建构——以对药家鑫案的反思为出发点
刘涛丞
由辅协警队伍发展现状引发的思考及初步解决建议——以惠州市惠城区公安分局为例
罗晓琳
基于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双汇集团“瘦肉精”事件为例
周傲尘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下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现状、难点、解决方案的实证分析——以武汉地区上市公司为例
公管
学院
俞振鹏
关于大学生“知识扶农”的实证研究——以武汉高校为例
胡玮
谁来负担我们的垂暮之年——基于对武汉市养老院的实证调研
项目名称
哲学院
李志超
当代大学生新环境适应性问题研究——以华中七校大学生转专业后面临的问题为例
王玥
武昌地区乞丐生存状况调查及安置建议分析
经济
学院
王珊
个人核心竞争力对大学生村官就业的影响实证调研分析——以武汉市周边地区大学生村官为例
于海
基于供求理论的应对用电短缺的短期政策探究——以武汉市为例
张博
从政府规制视角考察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基于中国面粉城永城市月饼企业调查研究
刑司
学院
冯羽
和谐社区建设的可行性探究——以武汉市东西湖区常青花园小区为例
王晓
以社区居民委员会为基础的社区矫正执行模式构建的探究——以洪山区为研究对象
外国语学院
高家伟
商务英语人才就业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吴薛佳
关于外语类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研究 ——以武汉地区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为例

成都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成都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成都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与启示摘要:从后发追赶型经济体现代化的演变规律来看,依靠低廉要素成本和广阔市场需求,后发经济体可实现压缩式高增长。

开发区作为一定区域空间内通过要素集聚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载体,在过去三十年中,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了强有力的带动作用。

然而,随着潜在增长率逐渐收敛至前沿国家水平,后发优势对维系高增长的作用愈加有限,很多开发区因此遇到发展瓶颈。

本文通过对成都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经验的总结,为我国开发区转型提出三条参考建议:一是要转变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推动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二是要坚持深化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三是要适应国际产业分工和新技术革命发展趋势,深化对外开放,为企业深层融入全球价值链提供良好制度环境。

关键词:高新区,转型,高质量发展开发区作为一定区域空间内通过要素集聚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载体,在过去三十年中,对地区经济增长发挥强有力的带动作用。

然而,随着潜在增长率逐渐收敛至前沿国家水平,后发优势对维系高增长的作用愈加有限,这也是近些年开发区遇到发展瓶颈的深层原因。

为突破瓶颈,实现新一轮以高质量为核心特征的发展,成都高新区就贯彻新发展理念进行了一系列有益实践,取得积极成效。

本文通过总结成都高新区推进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做法和经验,为我国开发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一、成都高新区推进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一)主导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生态不断完善成都高新区以构建产业生态圈为统领,转变招商工作重点,着眼产业链全景图,以优化产业结构生态为目标,以强链补链精准招商为抓手,促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提质增效。

2018年全年,电子信息制造业123家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产值3000.5亿元,同比增长20.41%;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400亿元,销售上亿元的品种达26个,在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升至第6位;新登记新经济企业11139户,增速达25%①。

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

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

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第一篇: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简称“成都高新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南部。

成都高新区于1991年3月14日批复成立,是全国第五个国家级高新区,也是成都市申报的首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成都高新区占地面积212.47平方公里,辖18个街道和5个管委会,目前下辖5家国家级产业孵化器和1家省级产业孵化器,形成了“一区、两链、三基地”的产业布局。

主要产业涵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已形成以IC设计、通讯设备、IT服务和软件开发为核心的完整产业链。

作为成都市的科技创新发展高地,成都高新区拥有数量众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等院校,包括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

其中,科技创新板块以成都国际科技合作园、成都西部智谷、川商创新谷等为代表,成为带动成都及周边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除此之外,成都高新区建设了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包括高效便捷的交通、完备的教育、医疗、商业、文化等配套设施,极大地提高了区域投资吸引力和居民生活品质。

在政策上,成都高新区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企业主体创新奖补、高层次人才引进补贴、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等,为企业和科技人才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作为四川省和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成都高新区在未来将继续围绕创新引领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推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高地。

第二篇:成都高新区已经成为了全国知名的产业聚集地,拥有大量领先的企业和高新技术人才,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备受关注。

为了进一步提升成都高新区的品牌影响力,展示成都高新区的创新和发展成果,成都高新区辖区内的各行业也进行了广泛合作,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生态圈。

成都高新区的发展经历了多年的努力和探索,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科技创新。

作为一座高科技实力强大的城市,成都高新区深耕技术领域,着力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发展。

成都高新区 第一议题制度

成都高新区 第一议题制度

成都高新区第一议题制度
第一议题制度可以是关于成都高新区的经济发展方向及政策的制定。

具体内容可以包括:
1. 经济发展定位:确定成都高新区在经济发展中的定位,明确重点发展的产业和领域,如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

2. 政策支持:制定相应的政策,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税收优惠、融资支持、人才引进等政策支持,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3. 产业布局:确定成都高新区的产业布局,合理规划各类产业的布局和发展,促进不同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

4. 人才引进: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优秀企业家和创业团队到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

5. 创新支持:加强创新支持体系建设,建立创新资源共享平台,提供创新创业孵化器和技术研发中心等支持设施。

6. 产业培育:重点培育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增强产业的竞争力和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

7.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通信、水、电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8. 环保措施:制定环保措施,推动可持续发展,推广清洁能源利用和环保技术,保护生态环境。

9. 产学研结合: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建立产学研联合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通过制定这些方针和政策,能够有效地推动成都高新区的经济发展,吸引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和投资,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的繁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其他融资服务平台建设初 见成效
1.技术产权交易平台。 高新区成立了技术成果转化 服务中心,不断加强与沪深两地技 术产权交易所的交流合作,引导中 小科技企业到技术产权交易所挂 牌交易,通过出售产权等方式筹集 资金或引入投资者,有效缓解了企 业的资金困难。 2.中介服务平台。
近年来成都高新区积极探索 引进、建立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努 力完善园区中介服务体系,为企业 的科技创新、资金融通、改制上市 等活动提供专业服务,极大地便利 了企业相关业务活动的开展。
(三)搭建利用多层次资本市 场的融资平台
1.积极推动和鼓励企业上市融资。 建立和完善企业上市资源后 备库,对入库企业重点扶持;围绕 电子信息、软件、生物医药、精密机 械制造等优势产业,联合券商,选 拔优秀企业进行重点培养,积极组 织科技型中小企业准备进入国内 创业板、中小板市场,并推动有条 件的企业到海外上市。建立并加强 与上交所、深交所及境内外证券交 易所的长期业务合作关系。 2.鼓励中小企业进入新三板。 积极争取成为新三板试点园 区,动员具备条件的企业改制,并 建立相应的信息资源库,通过各种 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科技型中小 企业进入新三板。 建立企业改制服 务中心,为企业改制建立长效机制。 3.建立成都高新区高新技术产 权交易中心。 充分利用四川建立和恢复技
企 业 后 备 库 ,其 中 约 20 家 企 业 为 改制上市重点企业,分别瞄准主板、 中小板、创业板和海外市场。并明 确规定对进入上市后备队伍的企 业,从改制到完成上市,分阶段给 予高额奖励和补助。在这些政策的 支持下,园区内企业积极踊跃做好 上市准备。 高新区还积极申请新三 板(股权代办转让系统)试点工作。 如能获得批准,将为成都高新区企 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提供独特 的资源渠道。
城市 2009.6 50
城市 城市管理 city
小企业提供了 1 亿元的贷款担保, 并积极与当地信用联社协商,于 2008 年 7 月初签订了《中小企业担 保贷款合作协议》,获得了 2 亿元 的中小企业贷款授信额度。 此外, 高新区还与进出口银行成都分行 磋商合作,建立进出口银行对外向 型中小企业贷款平台。这些措施极 大地改善了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状 况,有力地促进了园区经济发展。
(四)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发展 滞后
成都高新区内,专 业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 还很不完善。 近几年,到 高新区来考察投资机会 的创投机构众多,然而 在与众多科技型中小企 业商谈后,却很少有能 达成投资协议的,其中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新 区内缺乏专业的风险投 资中介服务机构,无法起 到沟通资金供需双方 , 以降低双方信息不对 称的风险的作用。
二、成都高新区融资服务体系 存在的问题
(一)银行信贷门槛仍较高 目前,成都高新区与银行合作 每 年 只 能 为 500 多 家 中 小 企 业 提 供平均不超过 200 万元的贷款,而 高 新 区 有 近 5000 家 企 业 , 它 们 对 资金的需求是巨大的,银行每年提 供 的 10 多 亿 元 贷 款 ,根 本 无 法 满 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继续探寻有效 途径,强化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 作,协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仍是 高新区构建投融资服务体系努力 的重要方向。 (二)对资本市场的利用水平 较低 成都高新区目前在国内主板、 中小板、香港联交所上市的公司仅 有 15 家 ,无 论 是 上 市 公 司 总 数 还 是直接融资总额都比国内先进园 区少很多。如中关村现有境内外上 市公司 98 家,2007 年,通过 IPO 融 资总额约 620 亿元。 中关村还是全 国“新三板”即股权代办转让系统 试 点 园 区 ,目 前 已 有 20 家 企 业 正 式挂牌。 (三)创业投资发展滞后、投资 机制尚未形成 虽然已有成都博创、成都新兴 和成都创投等几家风险投资公司 对中小科技企业开展了投资业务, 但多数资金仍主要投资于风险小、 技术成熟、经营比较稳定的企业, 而最需要资金的创业企业却不能
(四)政府资金的支持和引导作 用加强
成都高新区财政每年安排不 低于 5000 万元的创新创业专项资 金,用于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科技 创业和创新创业环境建设;每年安 排不低于 1000 万元的应用技术研 究与开发资金,用于支持技术创新 性强、市场前景好的重点科技新项 目。 高新区还积极帮助企业申请国 家 中 小 企 业 技 术 创 新 基 金 ,2007 年,共有 16 家企业获得立项,是 54 个国家高新区中最多的。成都高新 区还设立了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专 项资金,对获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基金等支持的项目,按国 家和省规定的比例匹配扶持。
城市 城市管理 city
王磊王淼
国家级高新区 融资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 ——以成都高新区为例
经 过 多 年 的 发 展 , 我 国 54 个 国家级高新区多数已基本完成了 基础设施和配套体系建设,在硬件 设施方面与世界先进园区的差距 日益缩小,然而在管理体制、配套 服务和创新能力等“软实力”上,与 硅谷、剑桥、筑波、班加罗尔等世界 一流园区的差距仍然明显。如何尽 快完善国家级高新区的“软环境” 建设,健全内生增长机制,全面提 高自主创新能力,走内涵式发展道 路,成为国家级高新区突破发展界 面障碍、提高发展层次、赶超世界 一流园区的关键。而健全融资服务 体系,无疑是完善国家级高新区 “软环境”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2.完善企业信用贷款担保模式。 拓宽金融机构参与科技型中 小企业信用贷款试点范围。积极吸 引其他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信 用社等金融机构参与试点;完善中 小企业联保或创业企业联保贷款 模式。 凡在成都高新区的创业企 业 ,规 模 在 300 万 元 以 下 的 ,贷 款 额度在 50 万 元~100 万 元 之 间 ,实 行联保贷款,不需担保机构,也不 需缴纳互保金,由联保企业实行无 限联带责任;设立小企业贷款风险 补偿基金,促进银行机构发放小额 信用贷款。由高新区财政列支,设 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补偿 基金主要是对银行当年新增小企 业贷款形成的风险进行补偿。 3.加 强 与 金 融 机 构 合 作 ,不 断 创新金融品种。 针对科技创新型企业、围绕重 点产业,设立绿色贷款担保通道并 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在目前的留学 生贷款担保、软件贷款担保以及出 口贸易担保品种上,加强与国开行、 进出口银行及中信银行等的合作, 扩大特色贷款担保种类。如:生物 医药担保贷款、精密机械担保贷款 以及成长性企业信用担保贷款。积 极与人民银行、银监局沟通,开展 园区诚信试点和知识产权质押贷 款试点等。 (二)建立和完善园区创业投 资体系 1.设立创业投资风险补贴资金。 在高新区已设立的创业投资 引导资金下,增设创业投资风险补 贴资金,以鼓励和引导区内创业投 资机构向初创期中小企业投资,吸 引境内外创投机构入园投资,促进 高新区创业投资发展,推动高新区
(二)创业投资体系基本形成 成都高新区高度重视创业投 资机构的引进、培育和风险投资机 制的建立、完善。先后成立了成都 新兴创业投资公司、成都盈泰投资 管理公司、成都博创风险投资公司 和成都创新投资公司。截至目前, 各 公 司 已 有 10 项 对 外 投 资 ,投 资 总额 1.2 亿元。 此外,高新区还成立 了国有独资的成都高新创新投资 有限公司,并已有 10 多项投资,投 资 总 额 达 到 5000 万 元 。 高 新 区 吸 引了深圳创新投资成都公司、新华 投 资 、天 盈 投 资 等 20 余 家 投 资 机 构 落 户 园 区 ,注 册 资 本 达 到 15 亿 元,已投资了卫士通股份、药友科 技 等 30 余 家 高 新 技 术 企 业 。 高 新 区还积极筹备建立创业投资引导 基金,经过与进出口银行磋商,共 同发起设立规模为 15 亿元的创业 投资引导基金。 (三)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取得 积极进展 高新区管委会积极引导、帮助 企业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截 至 2008 年 6 月底,共有 15 家企业 成功挂牌 上 市 ,1 家 企 业 通 过 发 审 会,上市企业数量约占成都市的一 半。为帮助企业改制上市,高新区 还筛选了 60 多家企业进入拟上市
以成都高新区为例,自 21 世纪 初进入“二次创业”阶段以来,成都
高新区发展迅速,规划面积已达 82 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及配套体系日 益完善,创新创业环境日益优化, 已建成面积超过 100 万平方米,形 成全国规模最大的创新孵化体系, 汇聚了大量优秀企业、人才、技术 和资金等高端要素,电子信息、生 物医药和精密机械制造三大优势 产业集群发展态势良好,各项经济 指标在全国 54 个国家级高新区中 均名列前茅,已成为我国中西部投 资、创业、工作和生活环境最好的 区域之一,2006 年被国家科技部选 定为首批“创建世界一流园区”试 点 之 一 。 然 而 ,受 “5·12”汶 川 大 地 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成都高 新区融资服务体系不健全的矛盾 日益凸显,不少企业在生产经营上
遇到较大困难,造成资金紧张,企 业的经营发展受到严重威胁。针对 这一严峻形势,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尽快完善高新区融资服务体系,为 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推 动高新区向更高层次发展。
一、成都高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融资服务体系 建设现状
(一)债权融资渠道不断拓宽 为降低银行信贷门槛,有效解 决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成都 高新区与国家开发银行四川省分 行签订中小企业贷款合作协议,并 引入担保公司,共同构建了中小企 业担保融资体系。 2008 年,为中小 企 业 贷 款 超 过 10 亿 元 ,有 效 缓 解 了中小企业资金困境。高新区还成 立了高新科技信用担保公司,为中
术产权交易市场的契机,调整扩大 高新区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功 能,争取使其成为全省高新技术细 分产权交易中心。同时,支持技术 产权交易中心与深沪两地产权交 易中心建立合作机制,共享市场信 息和市场资源,畅通非上市中小股 份制企业产权流通渠道。
(四)建立园区企业信用信息 平台
建立和完善行业自律组织— —— 信用促进会。 由金融办牵头,联合 中国人民银行四川分行、银监局, 组织高新区内企业、政策性银行及 商业银行等共同组建成都高新区 信用促进会。 建立园区企业信用信 息数据资源库和网上信用信息平 台。 引入信用估评中介服务机构, “政府推动、政策引导、市场化运 作”,各信用促进会成员共同参与 决策,建立高新区网上信用平台,录 入并发布数据,供社会公众查询使 用,最终建立起信用资源丰富、人 人守信的信用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