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管理路在何方
中国式管理的反思与走向
在管理实践领域,对中国式管理的重视,往往来自于经理人的切身体验。发展较好的企业,侧重于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培育员工的良好行为规范,或者是用中国式教化手段消解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内在张力。经营出现问题的企业,则更为垂青中国式管理,尤其是看重那些兵法权谋式的谋略和智慧,因为这类企业急需解决眼下的问题,而技巧性内容更适用于见招拆招。由此,导致在实践中的中国式管理,尽管影响很广泛,但层次普遍不高。在运用传统文化方面,由于历次政治运动的冲击和制度的变迁,现在顶多只是弥补传统文化的断裂,广为传播的所谓经典,最有影响者不过是传统文化的启蒙层次。对经典的真正研究,尚未走进实践领域。即便是启蒙层次的经典,也以通俗化大众化的解释为基础,为我所用,急用先学,甚至简单附会的实践者较多。现实中的企业家和经理人,同民国时期的一批具有深厚传统文化修养的实业界人士(如著名的状元实业家张謇等人)相比,文化积淀的深浅立马可见。真正对传统文化具有内在追求的企业家,主要是靠自我感悟、反求诸己来体现中国式管理的传统精神,如文化水平不高的民营企业家孙大午就是如此。而对传统缺乏敬意却又要充分利用传统的企业家,则更倾向于实用性的计谋和红色管理中的具体手段,而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整体把握和对革命传统的深度了解。
中国式管理的最大问题在于源于中国的传统情境和源于西方的科学方法如何结合。倡导中国式管理,势必要强调中国情境,而要在中国情境中提炼出特有理论,难免要同西方的科学方法产生抵牾。仅仅讲孔孟老庄,只能是自说自话,西方人弄不明白言不尽意的中国式感悟。而一旦要用西方的科学方法研究中国传统,从本质上就属于西学而不再是中学。一旦用西方逻辑体系来解释儒家道家,那就会只有中国元素而没有中国学问。比如,学界有人以博弈理论来解释中国古代的和谐概念,以机会成本和交易成本来解释民族传统,本质上就变中国式管理为管理学在中国。所以,中国式管理的学术突破,要害还是“中西结何预测都是愚蠢的,但对未来趋势做出判断却至关重要。在可以看见的将来,中国式管理还将会继续发展。关于中国式管理有可能出现的突破式进展,在两个方面值得关注。
走中国式的管理路线(职场经验)
走中国式的管理路线(职场经验)作者:王吉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的进入,中国的企业无论在技术和管理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进步。
但随着大家共同的进步,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了出来。
比如,管理如何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问题。
西方式的管理是“以物为中心”,在近代资本主义的条件下演变为具有一定科学形态的管理理论。
从20世纪初泰罗教授发展成为科学化的理论体系,泰罗制的实行,形成了流水线大工业生产,改变了全人类的生产与生存方式,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的整体效率,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劳资关系紧张等负面的效果。
为了纠正泰罗制的缺陷,现代又涌现出来了大量西方新的管理思想。
这些新思想都强调人才的作用,但还是主要是把人当作一种资本、一种生产要素,还是逃不了人是经营活动中的一部机器的思维定势。
这都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悖的。
众所周知,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仁爱文化特征的。
仁爱文化崇尚“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之心。
因此,一个更符合中国式管理的企业管理方式应当是“以人为中心”,做到人本管理的方式。
中国式的管理思想时刻考虑的是,如何能使员工由你让他们干好转化为他们心甘情愿的自己想干好,使他们在企业如同在家里一样,把企业的事当成自家的事。
虽然说制度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但中国企业还是必须更强调一些情感因素在里面。
以“求善”、“求治”为目标,强调心理的作用,倡导依靠领导者榜样“身教”的力量和道德感召力来调动和团结全体群众,达到管理的目标。
实际上,西方式的管理方式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国情。
如以西方式的管理理论来看,最重视的是通过分析影响市场发展,从需求、供给、替代、新入及竞争等因素,来分析决定企业应该选择进入怎样的市场进行竞争。
这样的分析方法看似科学,然而其起源于西方市场环境相对成熟。
比如在西方市场,如果是做消费品产品,企业基本可以判断每年的增长可能是在百分之几的范围。
中国管理学界的困境和出路本土化领导研究思考的启示
中国管理学界的困境和出路本土化领导研究思考的启示一、简述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本土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应该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体系。
这既有利于提高我国管理学界的国际地位,也有助于推动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此外我们还应该关注管理教育和培训的问题,在培养人才方面,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同时要注重实践教学,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管理人才。
面对中国管理学界的困境,我们要敢于创新,勇于突破努力推动本土化领导研究的发展,为我国企业管理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二、中国管理学界的困境话说回来我们的管理学界也面临着不少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这个问题并不是中国独有的,全球范围内的管理学界都存在着类似的困境。
那么我们的管理学界具体有哪些困境呢?第一个困境,就是理论跟不上时代。
现在的社会发展得飞快,科技日新月异,但是我们的管理理论却往往滞后于时代。
这就导致了我们在面对新的管理问题时,往往找不到合适的理论来解决。
这就好比一个人的思维和行动总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那么他在这个时代就很难立足。
第二个困境,就是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实质。
在我们的管理学界,有很多人过于追求学术地位和名誉,而忽视了研究的实际意义。
这就导致了很多研究成果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真正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这样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的管理实践来说,无疑是一种浪费。
第三个困境,就是缺乏创新精神。
现在的管理学界,很多人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很少有人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创新。
这样的学术氛围,对于我们的管理学界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因为只有不断地创新,我们的管理学界才能保持活力,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那么面对这些困境,我们的管理学界应该如何出路呢?接下来我将从本土化领导研究的角度,谈谈我的一些思考。
1. 国际化背景下的挑战在国际化背景下,中国管理学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浅析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析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企业管理者需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和提升管理能力,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挑战。
本文将从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方面进行浅析。
一、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1. 资源整合和创新驱动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之一是资源整合和创新驱动。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企业需要整合各类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企业管理者需要注重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2. 信息化和数字化转型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企业管理方式也在发生变革。
现代企业管理趋向于信息化和数字化转型,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企业可以更好地理解市场需求和用户行为,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 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现代企业管理重视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注重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企业需要建立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同时注重团队建设和协作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整个企业的战略执行能力。
4. 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现代企业管理还需要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注重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回馈社会,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声誉。
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评价标准。
2. 全球化布局和市场拓展随着中国经济的融入全球化进程,未来企业将积极进行全球化布局,寻求市场拓展和资源整合。
跨国合作和国际化经营将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策略,企业管理者需要具备跨文化管理能力和国际视野。
3. 管理智能化和自动化未来,管理智能化和自动化将成为企业管理的新趋势。
随着智能技术的应用,企业管理流程将更加精细化和自动化,管理决策将更加科学和准确,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效果。
4. 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未来企业管理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绿色生产和绿色供应链将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需要致力于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中国式的企业管理模式究竟何在?
中国式的企业管理模式究竟何在?1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
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
我们不妨把孙武子的兵法和鬼谷子的纵横学说联系起来分析。
2“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的《鬼谷子》则研究事物发生变化之前的征兆,通过变化征兆判断出变化结果,从而引导变化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两者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既然已经谈及用兵打仗了,必然是战争即将爆发了。
换言之就是:兵法是为战争服务的。
至于百战百胜,只是用兵的水平问题。
如果导致战争的因素刚刚出现一点征兆就被遏制了,岂不是更好?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
”“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兵不费。
”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不动刀兵就可以取得胜利。
抛开战争不说,如果任何事物都在发生变化之前,刚刚出现变化征兆时,就已经在预料之中了,用人的智慧引导变化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就是一种大智慧的表现。
两千年前鬼谷子就已经把这种大智慧总结成了理论体系:纵横学教育体系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而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失。
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人之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
春秋战国时代,鬼谷子的学生苏秦,要告别鬼谷子,准备下山干大事业,鬼谷子对他说:在最危机的时候,请不要忘记我给你的《鬼谷子》,苏秦草率的说:“我可以倒背如流!”苏秦来到强大的秦国,对秦王说:“如果大王您用我的智慧,我可以保您夺取天下”。
秦王觉得来人是个狂人、疯子,把他“请”出了秦国。
于是“头悬梁,椎刺股”的故事就诞生了。
失败的苏秦想到了老师鬼谷子临别时的教诲,开始发奋领会《鬼谷子》。
当他感到心领神会的时候,来到了赵国。
对赵王说:“大王认为赵国与秦国相比谁强大?”赵王说:“秦国强大。
”苏秦又说:“如果秦国举全国之兵进攻赵国,赵国如何?”赵王说:“只有亡国。
什么叫中国式管理
什么叫中国式管理?依据大学之道来从事的管理,就叫中国式管理。
就是合理化管理;(各国合理的标准不一样)成功的管理;管理要现代化是自己的管理要现代化,不是盲目移植别人的管理。
管理一定要制度化,但是制度化管理一定不是好管理。
大学之道以前被当做一本修身养性的书,其实他更应该是一本管理书籍。
中国人只理会那些合理的制度,那些不合理的制度,我们根本不理会。
干部就是处理那些依法行不通、模棱两可的事情,依法行得通,员工就处理完了,处理不了的事情找你,你还说依法办理那就是笑话,就是官僚了。
中国的制度可大、可小、可松、可紧。
中国人的思维是有深度、有层次的,而不像外国人的思维是平面的。
美国式管理:(以事为本)1、核心能力本位:中国人会承认运气不好,他就是不承认没有能力;你告诉一个中国人你能力不足,他比谁都火大。
我能力不足,你做给我做看看,你不做给我看就算了,还说我能力不足,没有一个中国人会承认我的能力不足。
我们会说,先来回到了,运气不好了,这些不是真心话,是安慰的话,因为我们不能接受能力不足;中国人之福气有本事的人,我们不欣赏有能力的人;当我们讲到没人很有能力,这句话机几乎都是不好的话,你要小心哦,他有能力,他很可怕,我们说这个人有本事,有本事我就服了么。
中国人讲我有能力,但是不够;美国人讲,我有能力,就够了,他们比较单纯,我们有能力的人经常死的快,所以说见不得人家好啊,好人不能出头啊,多错了,中国社会,没有一个人会受委屈的,就是你有没有本事而已。
一个有能力的人,他要加上表现的让大家很欢迎,他就是本事;一个有能力的人,他一表现所有人都要打击他,就表示他没有本事了,只有能力而已了;2、依法办理一刀切法有不周到的地方,法经过文字后就开始扭曲了,完全依照法,就是不负责任了。
中国人是合理处理事情,依法很多人不服,你这什么规定,你家的规定,你这种规定算什么规定。
3、短期考核美国一般是一年考试,中国人是十年、百年。
就一个短期考核,害死后面人。
中国式管理之道
中国式管理之道中国式管理之道在国内,有着很多与西方管理方式截然不同的“中国式管理之道”。
这种管理方式通过强调人际关系、情感共鸣和团队合作,赋予了中国企业特有的韧性和创造力。
本文将阐述中国式管理之道的特点、优势和发展趋势。
中国式管理之道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首先,中国式管理注重人际关系。
在中国企业中,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往往不仅仅是雇主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而是更为亲近和融洽的关系。
领导者会关心员工的生活、家庭和个人发展,这样的关系建立了一种亲密和信任的氛围,有利于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团队合作。
其次,中国式管理强调情感共鸣。
管理者会给员工更多的关怀和理解,通过共情和体谅,建立起一种共同的情感和价值观,从而激励员工更好地投入工作。
再次,中国式管理重视团队合作。
团队是中国企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员工更倾向于通过协作和合作来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
团队合作的特点是相互尊重、相互依赖和相互学习,使得中国企业更加有活力和创造力。
中国式管理之道的优势在于其适应性和灵活性。
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和不同背景的大国中,中国式管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成为其能够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
中国人重视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将这些融入到管理中,进而形成了独特的管理风格。
与此同时,中国式管理也借鉴了西方的管理理念和实践,汲取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并加以利用。
这种混合的管理方式使得中国企业既可以在本土市场获得成功,也能够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
中国式管理之道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发展趋势。
首先,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企业需要更加开放和国际化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传统的中国式管理可能在跨国企业中面临一些障碍和挑战,需要更加注重国际交流和合作。
其次,中国式管理需要更加注重创新和变革。
在这个信息时代的发展背景下,中国企业需要不断创新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发展。
作为管理者,应当引导员工不断思考和创新,鼓励他们提出新的观点和建议。
再次,中国式管理需要更好地与企业战略和目标相结合。
中国式管理的三大难题
中国式管理的三大难题中国式管理的三大难题在不远的从前,中国管理者从对西方式的管理是何等的崇拜和模仿,不过,没多久,我们又掉头又说这西方式的管理不是个东西,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
于是,中国式管理的思想又应运而生(关键是市场有需求),大有全面取代西方式管理之势也。
中国式的管理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孕育而生的,从理论上来说,应该可以解决许多中国式的问题,或者说中国独有的问题,但是,以笔者的个人观点来看,这中国式管理却也存在三大难题,难题一:尊敬中国人敬天敬地,就是不敬人,古语有说是文人相轻,其实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却是人人相轻,开车的看不起走路的,走路的看不起扫路的。
同时,国人不但对在自己之下的人看不起,对在自己之上的人也看不起,总要在心理上找些平衡的,别人发财,一定是坑蒙拐骗,投机倒把。
偷税漏税发得不义之财。
别人升官,一定是黑金开道,对阿谀奉承才升的官。
别人娶美女,总要怀疑这美女在历史上有什么不清白的地方~~~~总之,看不得别人过得比自己好。
谁也看不起谁,自然谈不到尊敬这么一说。
不过,国人虽然缺少尊敬别人的习惯,却有着希望别人尊敬自己的强烈心理需求,这个用俗话来说,叫给面子。
在管理工作中,同样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管理者看不起被管理者,被管理者也看不起管理者。
都却又同时希望获得对方的尊敬,此为中国式管理的第一难也。
按说这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敬,是有效管理的基本前提,毕竟,这管理的核心就是管人,管理者只有真正尊敬下属,才有可能提升管理绩效,同样,作为下属,对管理者从其职务到个人,也应该尊敬才是,但是,国人却很难做到这一点。
原因何在?国人为什么不习惯尊敬别人?这与国人千百年来的人生价值取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西方人注重人与自然的差异,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不断发现更多的自然规律,这对生产力发展得以提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人与人的关系则强调自由平等(所以西方人非常注重人权)。
在中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则讲究和谐共处,追求天人合一。
制度创新中国式管理境界
制度创新中国式管理境界在现代社会中,管理制度是组织运作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变,中国式管理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管理境界。
本文将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探讨中国式管理的境界,并分析其特点和优势。
制度创新在中国式管理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式管理强调的是以人为本,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积累。
在制度创新方面,中国式管理将以往的刻板和僵化的制度进行了优化和调整,注重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活力。
例如,中国式管理鼓励员工提出意见和建议,并通过团队讨论和决策来达成共识,使员工在工作中更有主动性和参与感。
在中国式管理中,制度创新也注重平衡和协调各方利益。
中国式管理倡导的是和谐与稳定的发展,而不是单纯追求短期利益。
制度创新将各方利益整合在一起,并通过“双赢”的方式来促进组织的持续发展。
例如,在中国式管理中,企业和员工的利益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制度创新,可以建立起合理的薪酬制度和晋升机制,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归属感,从而实现组织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中国式管理还注重制度的灵活性和变革能力。
制度创新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个不断优化和适应变化的过程。
中国式管理倡导的是“活”的组织,通过制度创新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挑战。
例如,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中国式管理通过制度创新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从而实现持续创新和发展。
中国式管理的制度创新还注重以人为本和关注员工的需求。
中国式管理强调员工的个人发展和成长,通过制度创新来满足员工的需求和帮助他们实现自身价值。
例如,在中国式管理中,可以通过制度创新来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和晋升通道,使员工能够不断学习和成长,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总之,制度创新是中国式管理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中国式管理境界的重要体现。
中国式管理通过制度创新,注重平衡各方利益、提高组织的适应能力和关注员工的需求,实现组织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中国式管理的制度创新将不断推动管理境界的发展,为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和壮大注入新的力量。
中国管理现状:未来管理的发展方向
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
——《》对管理概念的定义,西方管理学界虽无统一说法,但是“管理是通过对组织的人力及其他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实行有效的组合而快速实现组织目标过程”的说法,则为多数人所赞同。
如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指出:“管理就是实施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和控制”。
他们强调“目标管理”或“成果管理”,偏重于从管理程序和管理手段角度规定管理的本质。
然而,从管理程序和手段规定管理的本质,则势必造成对管理主体的忽视。
中国管理哲学不同于西方管理科学,它是一门大写的“人学”。
诸子百家的管理思想虽有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即“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物为本”。
这是中国与西方管理学的根本区别。
现在,西方某些管理学家也认识到西方管理科学的不足和片面,十分赞赏中国的“修己治人”的管理哲学。
如柯维[1]在《与成功有约》一书中指出:“唯有反求诸己,从观念和品德做起,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才能使你在人生各个层面表现出众”。
杜鲁克在《有效的管理者》再版序中说:“一般的管理著作谈的都是如何管理别人,本书的目标则是有效地管理自己。
只有那些有能力管理自己的人,才能成为好的管理者”。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国哲学所讲的“人”,不只是“经济人”,还是有道德、有智慧、有理想的“全面人”。
所谓以人为本的“人学”,即是孔子说的“政者,正也”[2],把管理主体和管理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管理是始于“正己”,终于“正人”的历程。
在“正己”与“正人”中,更重视管理主体的“修己”及其垂范作用。
中国所谓管理学,也就是商道即人道的“修己治人之学”。
这一命题,是从体用结合的高度来立论的。
所谓“修己”,就是要求管理者通过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内在道德素质,树立自己的良好外在形象,实施“形象管理”。
“修己”是“治人”的前提和基础。
“治人先修己”,只有管好自己,才能管好他人。
在管理学上,这叫作自我管理。
所谓“人”,是在“修己”的基础上,如何提高管理水平、管理艺术实施有效管理的问题。
浅析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析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我国现代企业管理在面临挑战和问题的也逐渐呈现出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企业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需求。
未来我国现代企业管理需要提升管理效率和创新力,持续学习和适应市场变化是关键。
建议企业不断优化管理模式,加强人才培养和管理,同时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以适应未来的市场环境。
企业管理的发展需要不断追求创新和变革,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我国、现状、发展趋势、挑战、问题、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建议、效率、创新力、持续学习、市场变化。
1. 引言1.1 现代企业管理的概念理解现代企业管理是指利用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通过设计组织结构、规划和控制资源,以实现企业既定目标的过程。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下,现代企业管理不仅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石,也是推动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之一。
现代企业管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指令性管理,而更注重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潜能,倡导团队合作和内外协调。
它强调科学决策、有效执行和持续改进,致力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理念包括市场导向、客户至上、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等。
企业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注重客户满意度,培养员工的专业素质和团队精神,实现组织的整体协调和高效运转。
现代企业管理不仅是企业运行的基础和保障,更是企业发展的引擎和动力。
只有不断吸收新知识、不断改进管理方法,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取得长足发展。
1.2 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性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良好的企业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生产效益,帮助企业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
有效的企业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建立强大的竞争优势,提升市场竞争力,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企业管理还可以帮助企业规范管理行为,提高企业形象和信誉,获得更好的社会认可度。
浅析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析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1. 引言1.1 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背景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背景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过程。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企业管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企业管理逐渐走向规范化和现代化,从传统的家族式管理逐渐向专业化、科学化转变。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管理不再只是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组织和协调,更需要注重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管理也逐渐向信息化、数字化转变。
通过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手段,企业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管理和决策。
我国企业管理也受到国际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背景是在经济转型和市场化进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不断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
只有不断改进和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2 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意义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有效的企业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使企业更具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良好的企业管理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促进员工的个人成长和团队协作精神,从而实现员工和企业共赢。
现代企业管理可以加强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及时应对市场变化和风险挑战,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企业管理还可以促进企业的创新和科技发展,引领企业走向更加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意义非常重大,对企业的发展和成功至关重要。
2. 正文2.1 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可以说是充满挑战和机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变革性。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企业往往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决策效率低下、市场敏感度不足、创新能力不足等。
我国现代企业管理也取得了一些进步和成就。
一辩稿—中国式管理
中国式管理是指建立在中华文化主导下,融合了中西管理优秀思想的中国特色管理模式。
走向,指结合现实,何者在未来的成分会增多。
这里的科学,指西方管理科学,其特点是建立决策程序和数学模型,并以经济效果作为评价依据。
经验特指东方管理哲学,包括建立在东方文化传统基础上的价值观、制度观等内容。
我方认为中国式管理走向经验的原因是(纵观日本企业发展之路)经验不但能解决西方管理科学水土不服的问题,使我国企业实现突破式发展,而且有助于形成我国企业的竞争优势,在未来会被学者、企业家更多的研究和应用。
【经验重要性】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为东方国家,日本的发展对我们有很深的借鉴意义。
作为向西方学习的典范,日本在单纯的学习和模仿之余结合了自身的特点,实现了理论创新。
例如企业文化的提出,很好的结合了大和民族忠勇勤劳的特点,实现了员工个人价值与企业目标的统一,从而使日本出现了一大批跻身全球五百强的知名企业。
可见,挖掘经验,重视传统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解决问题有效性】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企业处于稳定发展状态,但是我国却缺乏具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的大型企业。
从以前的百废待兴,努力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脚步,到如今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需要不再是简单模仿,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超越。
近年来我国企业一直致力于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科技共享局面已经形成,我国企业的物质条件已经达到了需要的水平。
但是这一系统的实施与运作却面临层层阻碍,我国企业面临的首要管理问题是内耗严重,而内耗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源自中国文化传统,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扎根于每个社会个体,深刻影响着华人的思维、行为模式。
相比西方管理科学的水土不服,东方传统哲学,在企业内部有助于形成长幼有序的组织结构和差序格局;在企业外部,有助于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长期的、稳定的关系网络,因而可以有效解决此类问题。
理论的形成是一个实践总结循环往复的过程,我们确实还要继续研究西方管理科学,但是我们更要结合东方哲学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管理模式,使我们有能力向日本一样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管理发展道路。
浅析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析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现代企业管理发展也在不断地进步和改变。
在现代企业管理方面,目前我国企业的管理现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管理模式落后我国许多企业的管理模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上,缺少新的技术和管理理念。
企业必须要拥抱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紧跟世界的潮流,自我巩固、自我改善。
二、职业素质不高企业中的管理人员职业素质不高,管理知识还较为薄弱,没有真正掌握先进管理理论及实践方法,因此企业的运营管理质量也较低。
三、变化缓慢企业的管理体制改革缓慢,企业探索和转型意识不足,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快速变化。
四、企业文化不完善许多企业文化建设还存在差异和不足,企业经营理念较为陈旧,未能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也未能达到企业发展的长期目标。
五、信息不透明在我国的企业管理中,信息不透明现象还具有一定的存在。
企业内部的信息流传不畅,企业的管理层也很难了解到员工、市场和客户的真实需求和想法。
一、数字化管理数字化管理是未来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需要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管理,如ERP、CRM等,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二、人力资源管理现代企业管理需要注意人性化管理,更注重企业员工的激励机制、人才培养和员工组织文化,以提高员工的责任心和归属感。
三、创新驱动如何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效地保持领先优势,需要不断的创新驱动,通过创新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全球化视野随着全球化发展和市场的不断整合,企业需要在管理和组织上引进国际先进理念,建立全球化视野和潜在的国际竞争优势。
五、智能化趋势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管理需要加快智能化升级,如机器人与人机协作,以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六、绿色环保企业应该将绿色环保与企业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健康的基础。
总之,我国现代企业管理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
只有拥抱数字化时代、注重人性化管理、加强创新驱动和智能化升级等方面,并以具有全球化视野和绿色环保为发展导向,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长期成功。
中国式管理走向何方?
??? 中国式管理至上世纪80年代西方管理理论引入中国提出之时,主要有三种学派观点。
??? 第一种观点是中国式管理客观存在。根据权变理论,管理在不同地域,受不同民族、文化、政治体制的影响,因而管理应当在解决不同问题时要因地适宜,根据不同环境选择不同方案。这一类学派认为,中国企业所独特是与政府的亲密关系,在生产、销售、服务过程中,政府在掌管中承担重任,有时甚至不已市场规律行事,以政治意识为主导,是中国具有特色的市场经济模式。主要代表人物有曾仕强、席酉民、苏东水等。
??? 第三种观点认为,管理实践不存在地域性之分,然而管理理论却存在地域性之分,也就是赞同管理在实践方面的相通性,却认为存在地域性的管理理论,管理理论应当区分地域差异,寻找在不同国情环境下的管理论。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有陈春花、杜豪等。
??? 持有第一种观点的人数,近年来随着曾仕强“中国式管理”演讲热捧而逐渐增加,他们往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热爱,特别对儒家、法家等经典思想崇拜;反对所谓的“欧洲中心论”;竭力支持中国在世界的核心地位,以证实他们的爱国情怀。第二种观点可能由于中国向来强调人和,讲究和气,对批判、反对、冲突字眼比较敏感,因此站出来批判中国式管理的寥寥无几,即使提及,也是简单带过,很幸运的是,张弈曾经以专著的形式批判中国式管理的缺陷,即《中国式管理批判:走出中国管理的围城》。持第三种观点的其实实际上还是第一种观点,他们强调地域性的管理理论以指导独特背景下的管理活动,也强调管理在实践方面的相通性。我们通常说的中国式管理正是中国式管理理论在管理世界中的指导应用,而管理在实践中的应用在世界各地都是一致的,只有唯一的目的使工作富有成效。
??? 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研究30多年的李树林认为,管理本土化就是要在中国转型期间将西方管理理论中有用于中国的理论结合中国国情创造出的管理,其主要含义有三种,就是:充分发挥我国民族独有的优势;学习吸收西方管理理论;利用西方管理理论是为了创造更发达的管理本土化。与此相同的是,最近看到的一本书《解码中国管理模式》(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年1月)中金蝶软件总裁徐少春提及的中国管理模式实践特点大概也是这样。在我所看到的中国式管理的含义中绝大数中国式管理支持者都认同这点。
企业管理中国式的管理
企业管理中国式的管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经济的发展一直居于全球范围内的领先地位。
这种快速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国式的企业管理模式。
与其他国家的管理模式不同,中国式企业管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特点和优势,并探讨它们是如何成就了中国经济的奇迹。
中国式企业管理的特点:1. 精细的内部管理:中国式企业管理鼓励企业内部员工间的沟通和交流,并通过细致的内部管理来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这种管理模式中,每个员工都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和职责,并通过各种内部渠道进行有效的协作和沟通。
2. 注重人才培养:中国式企业管理注重员工的发展和培养,尤其是注重高层管理人员的培养。
通过对员工进行培训和奖励,企业成功地吸引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加入到企业中,这些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和动力。
3. 合理的资源配置:中国式企业管理注重对资源的合理配置,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通过认真分析经济环境、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企业可以做出更明智的战略决策,并在必要时进行战略调整。
4. 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中国式企业管理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并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的推进。
企业通过举办各种慈善活动以及领导人的榜样作用来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并在社会上取得了良好的声誉和形象。
中国式企业管理的优势:1. 强大的创新力:中国式企业管理鼓励员工的创新能力,让员工寻找自己的创造性和潜力,并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机会。
这种开放和创新的环境,激发了员工的创业动力,也为中国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2. 高度的适应性:中国式企业管理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它能够快速地调整策略和资源,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经济环境。
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企业可以更迅速地反应市场需求,并通过灵活调整策略来保持竞争力。
3. 高效的执行力:中国式企业管理注重高效的执行力,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执行能力。
通过强化监管机制和减少官僚化,企业可以更好地协调资源和人才,提高企业的执行力和绩效。
现代中国企业管理的路径思考
现代中国企业管理的路径思考随着中国企业的迅速发展,企业管理成为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重要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改革和管理理论创新都在不断推进,在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企业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现代中国企业管理的路径思考。
一、强化素质教育企业的高效运行离不开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国家的新锐管理人才来自于各类高校。
因此,优化教育体制,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企业管理未来几年努力的目标。
针对成年人的小型管理课程、论坛和交流活动,可以加强知识和技能的交流和实践,不断拓宽知识技能的范围。
为适应未来企业高速发展并妥善面对复杂的经营环境,应发展多种智能技能的职业教育课程,通过实践体验培养潜在的领袖人物。
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增加企业补贴能力。
因此,企业管理方应注重这一方面的建设。
企业管理人员要加强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充分运用现代工具和媒介,将企业文化贯穿企业管理和运作的全过程,包括哲学理念、行业标准、团队协作、创新发展等。
三、推行公正公平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关键。
要想在激励机制上取得真正的进展,需要落实公正公平的原则,对不同岗位之间的奖金和福利进行不同的考量与安排,避免唯一的奖励对象、岗位内部互相竞争,强化层次感和团队意识,推动企业文化的建设和福利分配的公正公平,提高员工幸福指数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当前,企业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也是一个企业亟需解决的难题之一。
企业管理者应对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作予以重视。
管理层应重视企业现状和未来市场发展趋势的分析和研究,建立科学的管理框架,根据实际需求、时限、质量从各个细节展开管理,使企业管理体系整体运作起来更加高效。
总之,现代中国企业管理的路径思考需要加强素质教育、推行公正公平的激励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的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式管理路在何方?
穆胜原创 | 2013-04-18
当中国制造走上舞台,早就有学者兴奋地预言会出现“中国式管理”。
但与此相对的是,另一些学者却开始拿国内早前将经济学教材命名为《西方经济学》的笑料来泼冷水。
无论如何,喊了许久的“中国式管理”并没有如约而至、走上舞台。
显然,经济学没有东西方之分,因为这门学问是对于经济个体的高度抽象假设,外国人,中国人,都一样被假设为“理性人”。
但是,管理学却是针对具体对象的权变,不同的文化下有不同的人。
因此,从这个角度说,中国式管理到倒是可以期待的。
近年来,国内一些企业的先锋实践让人兴奋,似乎又让人看到了中国式管理的希望。
这些企业在各自领域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但是,他们走向成功的模式却各异。
由此,本来开始初露真容的中国式管理似乎又让人雾里看花。
我们可以尝试归纳这些模式,正如本期策划主题所言,好管理都有代价,正如一枚硬币都有两面。
也许,找出这些不同的中国式管理模式的代价,我们才能够把中国式管理看得更清楚,我们才会看清它们究竟路在何方。
当前,我们观察到的中国式管理无非三大类:
定价模式
一类是将员工所做的事情都精细化为物质回报,换句话说,干一元钱的事情就有一元钱的回报,这种模式也被称为“内部公司制”,即将市场机制引入企业。
典型的企业是海尔,其采用的“自主经营体”模式,让部门与部门之间进行交易,员工与员工之间进行交易,最大程度显化了员工贡献。
不夸张地说,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每天工作一结束,看看自己的表单,就知道自己今天有多少进账。
这种模式具有激励强度大和激励无死角的两大优势。
规则对于任何人都是公平的,员工劳动的定价是由内部的市场竞争决定的,质价对等。
换句话说,在这种模式的理想状态中,每个交易的对象都是监督者,根本不可能有任何人“搭便车”,获得超过自己付出的收益。
当员工投入不够,就会被交易对象抛弃,只能获得低收入,甚至会因为没有收入而被企业淘汰,而外部有才能的人才也会因为交易对象的需要,能无障碍地进入企业,并获得高收入。
于是,这种企业成为了一个交易成本极低的平台,总有最好的人来干出最好的事情。
这是除了激励强度和激励范围以外,定价模式在激励导向上的巨大优势!
这种好管理有代价吗?显然有!在企业内引入市场机制毕竟不同于真正的市场,企业生产的流程链条相对冗长,并不是每一个环节的半成品都在市场上有同类品相比较以形成定价,也不是每一个环节上外部厂商(员工)都能自由进入参与半成品生产的竞争。
所以,这种内部的市场上形成价格需要付出“代价”,为了建立内部公司制的员工贡献计量系统,企业必须补充大量的管理基础,如形成SOP (标准运营流程)、形成管理痕迹、上线ERP系统等等。
但中国的企业们是不是都像海尔一样等得起?付出绝对的成本是其次,如果必须付出高昂的机会成本,这种管理是不是还值得提倡,否则,等建立起这种精细的管理模式,市场空间早已被对手占据。
宗教模式
另一类是通过价值观形成对于员工的感召,使员工自我管理,心甘情愿地为企业奉献,这种模式可以成为“宗教式模式”。
虽然还能说完全达到,但典型的雏形是海底捞、苏州固锝等。
在这种企业里,制度是其次的,而让员工认同一种共同的价值观是主要的。
认同某种价值观会使员工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自觉按照组织的预期实施行为,而非简单的服从命令。
此时,追求物质上的收益已经不是员工最主要的诉求,相反,其更需要一种服从组织的价值标准且受到组织认可的归属感。
与定价模式殊途同归,这种模式同样具有激励强度大和激励无死角的两大优势。
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员工确信某种价值观时,其会产生巨大的动力。
这种模式的优势也不需要外部监督,因为企业对于行为的约束已经写入了员工的心里,员工自己就是监督者,一旦自己的行为突破了约束,其心中就会产生巨大的焦虑。
除此之外,宗教模式还具有成本低廉、操作简单的明显优势。
由于定价模式需要付出技术成本,当此类技术过于复杂而难以实施时,大多领导者都愿意走向宗教模式。
这种好管理有代价吗?显然也有!宗教模式不是一个精确的“行动指示器”,或者说不是一个资源配置的最优方案,缺乏激励导向上的优势。
依靠这种模式能够驱动员工统一行动,但却不能够驱动员工独立思考、随机应变。
举例来说,有些国家对于政治领袖形成了一种类似宗教领袖的崇拜,行动上也保持了高度一致,但却将努力用错了地方,始终无法有效释放生产力。
当企业的生产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且外部的战略环境异常复杂时,其需要内部保持一种柔性(flexibility),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是一个“战略知觉点”,每个人都是一个“决策中心”,以至于能够第一时间接受战略信息,第一时间做出合理决策。
这些显然是宗教模式无法达到的。
所以,我们发现的在这条路线上成功的企业都是那些外部战略环境相对单纯、生产系统相对简单、员工任务相对明确的企业。
混合模式
现实中,建立精确的定价系统和建立组织的价值观都并非易事,所以,以上两种模式极少被单独运用,企业管理常常以两者相互配合的混合模式出现。
在这种混合模式中,员工既受到预期回报的吸引,是为了“钱”而工作,同时又基于对组织价值观的认同,是为了“心”而工作。
一方面,这类管理模式一般具有自己的定价系统,如指标绩效(KPI)考核、目标绩效(MBO)考核等,但这些考核并不
如海尔的“自主经营体模式”一般精准,无法达到分配的绝对公平。
另一方面,这类管理模式必须要求领导在能力和品德上受到员工认可,使员工相信领导能够带领企业取得业绩,并且在取得业绩之后会给予自己合理回报。
这种模式中,领导的领导力充当了员工获取回报的“信用托管”,起到了释放价格信号,补充原有定价系统不足的作用。
这种模式的优势也很明显:第一,不需要对形成定价系统付出过多的成本,员工仅仅需要接受一些简单的定价规则,甚至只需要接受领导者的方向性指派就会积极行动,因为他们总相信自己的付出领导会看得见,暂时的分配不公平,领导也知道自己吃了亏。
第二,相对于领导的多维价值观,对于领导能力的信任和这种“市场交易、支付对价”的理念很容易成为组织层面的共识。
例如,一些组织因为领导过往的优秀业绩而对其充满信心,一些企业可能形成“不让雷锋吃亏”的价值标准。
但是,这种模式也有代价,过于模糊的定价系统和单一维度上的价值观认可使得其激励强度相对前两类模式形成了衰减。
另外两种力量在某种程度上又是“左右互搏”的,一旦领导者不依赖于对于员工行为的精密定价系统产生的价格信号,就极有可能在组织内部产生不公平感,影响员工对于其“道德约束”的预判,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使得组织绩效陷入困境,进一步影响员工对其的能力的信任。
所以,采用混合模式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权衡(trade off),当领导力缺乏时,就应该引入定价系统进行弥补,而当价格信号不够精准时,就应该引入领导力进行调和。
路在何方?
定价模式和宗教模式都具有激励强度和激励范围上的优势。
两者效果上的不同在于:前者激励导向明确,但激励成本过高,后者激励成本低廉,但激励导向过于简单。
混合模式没有明显的短板,但在激励强度、激励成本和激励导向上的优势都是衰减的。
换句话说,我们并没有观察到一种普适性的“中国式管理”模式,“中国式管理”依然必须遵循管理中权变的法则。
进一步看,这些成功企业提供的案例中并没有过于明显的中国特色,在西方企业,同样有定价模式和宗教模式的样本。
那么,回到本文开始提出的问题——是否“中国式管理”的提法本来就是镜花水月?
那倒未必,走出中国,放眼东方,也许稻盛和夫倡导“阿米巴经营模式”正为“东方式管理”走出了一条路。
一方面,这种模式形成了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文化,使员工都认同敬天爱人的价值观,并认同以经营事业创造人生的辉煌,类似形成了一种宗教;另一方面,这种模式形成了关于员工创造价值的简单计量系统(相对海尔的“自主经营体模式”更易操作),即单位时间核算的会计系统,将员工的创造都进行相对精确的定价。
由此,稻盛和夫将企业的经营变成了一场激动人心的事业游戏,使员工乐在其中,并为之甘愿奉献。
这种模式实际上是混合模式的升级,但其由把定价模式和宗教模式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不仅保持了激励强度和激励范围上的优势,
还在激励成本和激励导向之间取得了巧妙地权衡。
过强的物质导向并不一定符合东方人的传统价值导向,过于讲究价值观的感召(要求大家学雷锋)也不一定完全符合当下的社会现实,在这些条件的约束下来“权变”,也就是这种“东方式管理”存在的意义所在。
至少在目前看来,这应该是代价相对更小的一种好管理,也是“中国式管理”的未来进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