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民间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民间文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国民间文学概论课程编码:095528课程类别:专业限选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本科开课学期:第四学期课程学时:32学时课程学分:2学分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并修课程:无教学方法:多功能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
课堂讲授、视听、观看教学录像、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相结合。
选用教材:黄涛编著《中国民间文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第2版参考书:1 .段宝林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4版。
2 .田兆元敖其主编《民间文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8 月第1版。
3 .万建中主编《新编民间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5月第1 版。
二、课程教学目标民间文学是与作家文学并驾齐驱的两大文学组成部分之一。
民间文学概论是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限选课程。
它的主要教育目标是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让学生认识民间文学的地位和价值;掌握民间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民间文学的重要作品;并初步掌握进行民间文学田野作业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分析鉴赏民间文学作品的能力;从而丰富和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民间文学概述(共4学时)(一)教学内容:第一节民间文学的概念知识要点:什么是民间文学,是和作家文学并行的一种文学,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创作。
它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
民间文学的范围与性质,民间文学的文艺属性,民间文学的民俗学属性第二节民间文学的价值与功能知识要点:民间文学的功能,生产生活的独特伴侣:劳动生产中的知识传授;阶级斗争中的精神武器;社会交往中的礼俗功能;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娱乐。
民间文学的价值,科学研究的珍贵资料:民间文学与民俗学、人类文化学(语言、民族);民间文学与哲学;民间文学与历史学;民间文学与自然科学(农业、气象、水文、地理、医学、心理学)。
民间文学(大纲版)G
民间文学概论:概念、特征、功能、价值。
第一节民间文学的界定与分类一、定义:在西方国家,一般称它为Folk(民众)-lore(知识),“民众的知识学问”;前苏联专家称之为“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日本称之为“口承文学”。
民间文学即一个民族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
二、学科定位:民俗、民俗学与民间文学民俗(Folklore),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例如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待人接物、年节岁时的传统行为方式。
民俗学,即研究民俗的学问。
民俗之“民”的学科对象:民俗之“俗”:William Thoms最初提出的关于“民俗”的概念是风俗、习惯、迷信、仪式、歌谣、寓言。
它包括了三个方面: 1、语言方面:歌谣、寓言;2、行为方面:风俗、仪式、习惯;3、精神信仰方面:迷信、仪式但主要仍以精神方面为主,强调精神动因而忽视形式方面。
当代民俗学中的民俗分类1、物质民俗:居住、服饰、饮食、生产交易、交通、科技;2、社会民俗(社会结构方面);3、精神民俗;4、口承语言民俗(中国称广义的民间文学):主要依靠口语作为传承、创造的媒介:a、民俗语言 b、民间文学(狭义)三、民间文学的分类(体裁)(一)散文作品:1、神话2、传说3、民间故事(二)韵文作品:1、歌谣 2、长诗 3、谚语4、歇后语5、民间谜语。
(三)民间讲唱和曲艺:1、评话类 2、相声类 3、快板类 4、鼓曲类(四)地方戏曲(民间小戏)第二节民间文学的特征民间文学的特征是多方面的,这里所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与作家书面创作相比较而言,指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即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
一、民间文学的集体性1、集体性的含义及表现:创作、流传中的集体性特点,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重要标志。
作家文学作品创作的整个过程都由作家独立完成,创作成果有版权的保护。
民间文学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创作者,它是集体创作、集体传承的。
《民间文学教案doc》 - 课程名称民间文学概论
《民间文学概论》教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间文学的概念、对象和范围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的集体创作,它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口头传承与传播,表现广大人民群众集体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
确定民间文学范围的准则:(一)民间文学创作者是“人民”集体。
“人民”是一个历史概念,不同的社会阶段它有不同的含义。
(二)在内容上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理想和愿望。
(三)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是人民大众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产物。
民间文学的艺术形式包括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包括史诗、叙事诗)、民间曲艺、民间小戏、谚语、谜语、歇后语等口头文学形式。
它的艺术风格简朴明朗、刚健清新,表现手法多为情节章句的重迭、复沓,语句的夸张,固有体例和套话的运用等。
(四)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
民间文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广受群众的欢迎。
它常常“不翼而飞”,从古传到今,一直活在人民心中。
在流传过程中,又为广大群众不自觉地加工和锤炼。
第二节学习民间文学的目的和意义(一)保护和继承各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二)吸取民间文学丰富的精神食粮和艺术营养(三)深入探讨民间文学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四)充分发挥民间文学的多功能价值思考题1、什么是民间文学?2、学习民间文学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3、你是否曾听人讲述过令你感动的民间文学作品?第二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功能和社会价值第一节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一)集体性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特征是民间文学区别与作家文学的重要标志。
即它是由集体创作、集体加工、集体流传、集体保存,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共有的特征。
(二)口头性民间文学的口头性特征,包括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两个方面,是区别于作家文学的书面创作和书面流传的重要特征。
(三)变异性民间文学的另一显著特征是变异性。
变异性主要指民间文学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流传,在流传过程中发生变异,从而产生异文的现象。
(四)传承性民间文学虽有不断变化的特点,但同时也有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这些因素使民间文学世代相传递,形成传统,这就是民间文学的传承性特征。
《民族民间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民族民间文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Folk Literature课程代码:011841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分学时数:2学分36学时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修订人:海力波修订日期:2007年3月10日审核人:徐赣丽审核日期:2007年3月15日审订人:莫其逊审订日期:2007年3月20日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一)课程性质《民族民间文学概论》是民族地区高等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
(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民间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中国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代表性作品,学习和掌握民间文学采录、整理、研究的原则与方法,培养民间文学教学和研究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中国民族文化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鉴赏和接受力。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第一章概论(理论讲授2学时)讲授内容:1.民间文学学科的由来:与民俗学等相关学科的渊源关系、对其具有多学科价值的“特殊的文学”之说的理解。
2.民族民间文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范围:定义、我国55个少数民族人民自古以来所创造和流传的“口头文学创作”。
3.民族民间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其源头活水的地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和形式上、文学与文化内涵上的独特性。
4.学习民族民间文学的目的与意义:继承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促进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建设和谐社会。
5.学习民族民间文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站在劳动人民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田野调查、增强学科的学术含量、建设系统的理论与研究方法。
重点:民间文学的概念、研究对象与范围。
难点:民族民间文学的多学科价值、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民族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理论讲授2课时)讲授内容:1.直接人民性和民族性的理解:与底层民众的社会生活水乳交融的关系、从内容到形式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特色与思想、语言风格。
《民间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民间文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006702课程名称:民间文学英文名称:Folklore课程类别:汉语言文学专业限选课学时:32学分: 2适用对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考核方式:考查,分散开卷考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民间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限选课。
课程旨在全面系统的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介绍民间文学的基本原理、民间文学的主要体裁、民间文学的田野作业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课堂讲授的主要内容为解析民间文学的概念、辨析民间文学的各种体裁、掌握田野作业的方法和技巧,能够在此基础上深入了解文学的性质,初步具备田野作业的能力。
Folk literature is a restricted course for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jors. The course aims at systematically and systematically introducing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folk literature, the main genres of folk literature and the field work of folk literature to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jors. Classroom teaching is the main content of folk literature concept, analysis of the folk literature, grasp the fieldwork methods and techniques, which can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literature on the basis of in-depth , which can own to the initial ability of field work.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限选课。
《民间文学概论》教学提要全
《民间文学概论》教学提要全第一篇:《民间文学概论》教学提要全《民间文学概论》教学提要关于本课程的教学民间文学,是由广大劳动人民集体口头创作和传播的一种语言艺术。
文艺理论(文艺学)是研究各种文艺现象并阐明其基本原理的学科。
民间文艺理论(民间文艺学)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就文学领域而言,有作家文学理论和民间文学理论两大体系,这两个体系,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
前者主要是研究作家书面文学的创作规律,以具体的作家作品为对象;后者主要是研究民间口头文学的创作规律,以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及其有关诸种事象为对象。
由于属“选修课”,成绩是“考查”。
除平时了解到课、听课、讨论发言、提问回答等情况外,就课堂讲授的内容做一次作业;学期末交一篇搜集整理自己家乡的传说故事或民俗风情,或一篇评论指定的民间作品,篇幅2千字左右。
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民间文学?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故又称语言艺术。
”民间文学是广大劳动人民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和传播,反映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一种语言艺术。
高尔基指出:民间文学“主要是劳动群众的口头创作”(《给莫琳娜的信》)。
是“从他们自己的劳动经验中抽取出来的知识的总汇。
”(《高尔基文献集》)过去前苏联一直称民间文学为“人民口头创作”。
鲁迅也说:“既有消费者,必有生产者,所以一面有消费者的艺术,一面也有生产者的艺术。
”(《且介亭杂文。
论‚旧形式的采用‛》)民间文学具备一般文学的重要特质,固然是文学,但它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学。
其特殊在于,它以人民大众的生活方式而存在,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它是一个民族民众传承的生活文化之一。
国际上,对民间文学的研究,从一开始就纳入民俗学的范畴。
威廉。
汤姆斯:民俗是“在普通人们中流传的传统信仰、传说及风俗”,包括了“古时候的举止、风俗、仪式、迷信、民曲、谚语等等。
”(《人类学辞典》,台湾版)这显然是统指所有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民众文化现象,民间文学自然也不例外。
《民间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专业知识课程性质: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本课程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主要介绍民间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研究方法以及民间文学的类型和种类。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民间文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特征、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掌握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丰富学生的整体文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文学理论素养,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
2.设计思路:本课程根据大一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情况,循序渐进,在有限课时中突出重点,以点带面,重点讲述民间文学主要文类的概念、特征。
课程内容理论与田野调查实践相结合,这两部分在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注重课堂教学互动,引发学生对民间文学学科的兴趣。
课程的理论内容主要包括民间文学的定义、基本特征、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史诗与叙事诗、民间歌谣、民间俗语、民间文学的田野调查理论学习等。
田野调查实践通过确定选题,拟定调查方案(问卷)等,明确采访对象、流程,通过小组成员分工,设计合理可行的调查方案。
成员分工合作,完成对某一民间文学- 1 -文类讲述人(传承人)的采访和记录,最后提交调查报告一份(包括调查方案、原始记录资料文本和音频/视频资料)。
通过课堂讲述与田野调查实践相结合,加深学生对民间文学的理解,切身体会民俗、民间文学在真实语境中的传承样态。
3.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无先修课程。
二、课程目标民间文学课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知识核心限选课程,其教学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民间文学知识。
到课程结束时,学生应能:(1)掌握民间文学的基本概念和属性,了解其社会意义和功能,为以后的全面学习打下基础;(2)了解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正确把握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认识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的相互影响。
掌握神话产生时代所赋予它的全部特点,认识神话在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了解中外古代著名神话。
掌握传说的概念与基本特征,能够将传说与历史、神话加以区分,熟悉传说的基本类型和代表作品,并能够鉴赏、分析在中国影响深远的四大传说。
民间文学教学大纲【说明】本门课的学习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系统地
民间文学教学大纲【说明】本门课的学习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的民间文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具备分析研究各种体裁的民间文学作品的能力,学会搜集整理民间文学,民俗资料的方法技巧,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了解中国各民族民间文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中国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本文】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本章的目的在于从基本理论上说明什么是民间文学,民间文学的范围包括哪些内容(体裁)。
同时掌握民间文学的诸种特征,了解其社会功能.为以后的全面学习打下基础.内容要点:一、民间文学研究的国际性二、民间文学广阔的研究领域三、从影视人类学看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手段:讲授、讨论、思考授课时数:2作业与思考民间文学的国际性及其研究价值第二章民间文学的学科属性与基本特征教学目的:通过了解民间文学学科属性的独特性,掌握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这样对民间文学在文学艺术中的价值和意义都能够有深刻地认识。
内容要点:一、民间文学的概念二、民间文学的范围首先,应弄清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界限。
民间文学与民俗学是各自独立的人文学科,但两者又互相依存、交融,有密切的联系。
其次,应划清民间文学和非民间文学的界限。
不能将民间通俗文学和所有的群众创作都看成是民间文学,同时,对作家取材于民间文学的创作成果,应作具体分析。
民间文学作品体裁的范围,大致可分三大类:散文类作品,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等;韵文类作品,包括史诗、叙事诗,民歌、谚语、谜语等;散韵相间类作品,主要是民间说唱和民间戏剧。
三、民间文学的特征1、集体性民间文学集体性是指民间文学作品是由集体创作、集体流传,为集体服务,并为集体所共有。
2、口头性口头性是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的本质特征,它在民间文学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3、变异性变异性也叫“变易性”,或“变动性”。
它是由口头性、集体性派生出来的,它的内涵是指口头文学在流传过程中,允许传播者对原作加以变动,继续参与创作加工.因此这种口头创作处在不断变化状态中。
民间文学教学大纲
民间文学教学大纲一、引言1.1 研究民间文学的重要性1.2 教学目标和内容1.3 教学方法和手段二、民间文学的概述2.1 定义和特点2.2 发展历程2.3 形式和体裁三、民间故事3.1 故事的分类和特点3.2 民间寓言3.3 民间神话3.4 民间传说4.1 诗歌的定义和特点4.2 民间歌谣4.3 民间节令歌4.4 民间工歌五、民间曲艺5.1 曲艺的定义和特点5.2 民间戏曲5.3 民间评书5.4 民间相声六、民间舞蹈6.1 舞蹈的定义和特点6.2 民间舞蹈的分类6.3 民间舞蹈的功能和意义7.1 美术的定义和特点7.2 民间绘画7.3 民间剪纸7.4 民间刺绣八、民间音乐8.1 音乐的定义和特点8.2 民间乐器及演奏技巧8.3 民间音乐的形式和表现方式九、民间文学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9.1 民间文学的传承和保护9.2 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9.3 民间文学的教育价值十、教学案例分析10.1 民间文学的教学案例及实施步骤10.2 教学案例的评价和分析十一、教学评估11.1 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估11.2 实际应用能力的评估11.3 学生参与度的评估十二、教学资料和参考书目12.1 推荐教材和参考书目12.2 网络资源和期刊文章结语本大纲旨在系统介绍民间文学的相关知识和教学方法,希望能够为民间文学教学者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指导和参考,促进民间文学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学习和教授民间文学,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民间文化,提高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传播与交流。
民间文学概论 教学大纲
民间文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民间文学概论》是对民间口承文学的范围、特征、价值、体裁及各种具体形态作品进行综合性研究和专题性分析相结合的基础理论学科。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价值及其与人文学科和作家文学的关系,掌握民间文学的范围、基本特征、体裁分类方法等理论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对民间文学的兴趣和搜集整理、调查研究的基本技能,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民间文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打好基础。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由综合理论、专题分析和作品阅读三部分组成。
综合理论,主要讲授民间文学的源流论、创作论、类型论、特征论、关系论、功能论、价值论、传承论、鉴赏论及史学理论等。
专题分析,主要讲授民间文学类型中的散体类型(神话、传说、故事)、韵体类型(民间歌谣、史诗、谜语、谚语等)、散韵合体类型(评话类、相声类、快板类、鼓曲类及少数民族曲种)等各种体裁的具体研究。
作品阅读,主要结合田野调查和文化语境分析一些代表性民间文学作品的内涵特质、产生流播与价值意义等。
(四)教学时数总授课54学时。
其中:综合理论与作品阅读:26学时;专题分析:28学时。
(五)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导向,以课堂讨论、课外阅读、田野作业为辅助,将课堂教学与文化现实联系起来,注重培养学生对口头传承文学的认知研究能力和文化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通过田野作业或视频形式观摩分析民间文学传承状况,通过课程作1.你认为分析语境构成体系的七大元素对研究民间文学有何重大意义?2.鲍曼的表演理论主要有哪些观点?阅读参考书:1.户晓辉著:《现代性与民间文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吕微、安德明编:《民间叙事的多样性》,学苑出版社2006年版。
3.(美)鲍曼著,杨利慧,安德明译:《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十四章民间文学田野作业与科学写定教学要点:讲授田野作业的原则要领,掌握田野作业的形式技巧与文本写定的科学方法,适当进行田野作业和文本写定训练。
民族民间文学教学大纲
《民族民间文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民族民间文学课程英文名称:Folk Literature Theories of China课程代码:BZ01184101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分学时:2学分,54学时(课堂教授48学时,课堂讨论6学时)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先修课程:文学概论、民俗学概论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一)课程性质《中国民族民间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之一。
(二)课程目的本课程意图在民俗文化的大框架下,立足文学特质,引导学生学习民族民间文学的基础理论,认识民族民间文学的基本性质、特征,了解中国各个民族民间文学各种体裁的基本知识,阅读国内各民族民间文学的重要作品,引导学生运用一些新的学术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对民族民间文学的几种重要体裁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充实和扩展学生的文学和语言知识,培养初步的学术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一)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文学的学习兴趣和对民族民间文化的爱好;在充分讲授民间文学概论基本知识的同时,将学科新的研究信息与成果有选择地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络等技术手段获取大量的相关信息与资料、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三)作业与调查除教材中的思考题外,适当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教材与学术著作和专业期刊,有针对性地布置一到两次课程论文为平时作业。
鼓励并指导学生利用假期在家乡或其他地点进行短期的民间文学调查采风活动。
(四)考核方式采用闭卷考试与平时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三、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与文学概论、民俗学、文化人类学、审美人类学、南方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等相关课程具有联系,但各有分工。
四、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一)建议教材周作秋主编《民族民间文学概论》(修订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二)教学参考书1.刘守华、陈建宪主编:《民间文学教程》,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民间文学教学大纲
民间文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学时:学分:适应对象:先修课程:文学概论、外国文学、中国历代文论等。
使用教材:《民间文学教程》,刘守华、陈建宪主编,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2月第1版。
参考书目:《中国民间文学概要》,段宝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民间文学概论》,钟敬文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中国俗文学概论》,吴同瑞、王文宝、段宝林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主要介绍民间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研究方法以及民间文学的类型和种类。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民间文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准和研究能力,有助于学生文学知识的丰富和发展。
二、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民间文学基本理论知识及其各类内容的特征;理解神话、传说、故事、史诗、歌谣、曲艺、戏剧的产生、发展和分类方法;识记主要的、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学作品。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课程内容:民间文学的基本理论要求:本章的目的在于从基本理论上说明什么是民间文学,民间文学的范围包括哪些内容。
同时掌握民间文学的诸种特征,了解其社会功能.为以后的全面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章课程内容: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要求:本章是民间文学涉及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的相互影响。
第三章课程内容:民间文学的采录要求:了解民间文学采录的方法和基本原则,加强采录的自觉性,利用身边环境,主动进行采风。
第四章课程内容:神话要求:掌握神话产生时代所赋予它的全部特点,认识神话在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掌握古代著名神话。
第五章课程内容:民间传说要求:掌握民间传说的基本特点,传说的主要门类及代表作品。
第六章课程内容:民间故事要求:掌握民间故事的基本特点和分类方式,对各种主题的代表作、艺术特征及社会功能有比较清晰的了解。
第七章课程内容:史诗与叙事诗要求:正确理解史诗的概念,掌握史诗的关键性特点;掌握创世史诗和英雄史诗的分类依据和各自特色。
中国民族民间教学大纲
中国民族民间教学大纲中国民族民间教学大纲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各民族的传统知识和技艺,中国教育部制定了中国民族民间教学大纲。
这个大纲旨在通过教育,使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促进民族团结和多元文化的发展。
中国民族民间教学大纲的制定是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对民族多样性的尊重。
这个大纲覆盖了包括汉族在内的各个民族的传统知识和技艺,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剧、民间工艺等。
通过学习这些传统知识和技艺,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各民族的文化魅力。
中国民族民间教学大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在学习传统技艺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亲自动手,通过实践来掌握各种技能。
例如,在学习书法时,学生们需要练习毛笔字的描写和结构,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模仿,逐渐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技能,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中国民族民间教学大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意识。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们可以培养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例如,在学习音乐时,学生们可以学习不同民族的音乐形式和乐器,通过欣赏和演奏这些音乐,培养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这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各民族的音乐和舞蹈。
中国民族民间教学大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通过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并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感到自豪。
例如,在学习民间工艺时,学生们可以学习和继承自己民族的传统手工艺技术,通过亲自制作和创作,感受到自己民族文化的独特之处。
这种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中国民族民间教学大纲的实施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由于中国各民族的传统知识和技艺非常丰富,教师们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有效地教授这些内容。
其次,由于传统知识和技艺的传承需要时间和耐心,学生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时间来学习和练习。
中国民间文学概论(第三版)教学资源库 民间文学概论课程大纲
民间文学概论本课学习目的和要求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口头创作、口头传播的语言艺术,主要反映大众的生活、思想和感情,表现大众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
它是一种重要的文艺现象,同时又是富于特色的民俗文化现象。
民间文学作品大都经过长期流传、千锤百炼,是无数人智慧与才能的结晶,往往思想精粹、艺术高超,其优秀之作完全可以同第一流大作家的名著媲美,正如鲁迅所说:“乡民的本领并不亚于大文豪。
”中国民间文学历史悠久,出现了许多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的经典文献。
它对作家文学的发展与繁荣也起了重要作用:在体裁上,不管是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还是词、曲、戏剧、小说,都起源于民间文学;历代的文学高潮都同民间文学有渊源关系;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大作家都受过民间文学的哺育,许多文学名著都取材或脱胎于民间文学。
所以,学好民间文学,不仅可以领略许多优美的民间文学作品的魅力,丰富自己的文学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而且能够大大有利于学习作家文学作品,更透彻地把握作家文学的发展规律。
同时,由于正在流行的生动活泼的民间文学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是民众生存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学习民间文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民众生活和社会文化,从一个别致而深切的角度把握时代、社会的脉搏。
民间文学概论是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它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民间文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阅读和熟悉民间文学的重要作品,认识民间文学的地位和价值,并初步掌握进行民间文学田野作业的方法,养成深入民间采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初步进行民间文学作品的科学研究,从而丰富和完善文学专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一、切实掌握民间文学的基本理论和独特规律,对民间文学有正确的认识,并注意学会研究民间文学的特有方法。
二、熟悉民间文学各种体裁的代表作品,掌握鉴赏、分析民间文学作品的视角和方法。
三、具备到社会上调查、采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来考察自己家乡和工作环境中的活态的民间文学,并能利用亲身调查的资料来领会、说明本课所学的理论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民间文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Folk Literature课程代码:011841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分学时数:2学分36学时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修订人:海力波修订日期:2007年3月10日审核人:徐赣丽审核日期:2007年3月15日审订人:莫其逊审订日期:2007年3月20日【本文由大学生电脑主页[ ]—大学生的百事通收集整理】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一)课程性质《民族民间文学概论》是民族地区高等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
(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民间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中国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代表性作品,学习和掌握民间文学采录、整理、研究的原则与方法,培养民间文学教学和研究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中国民族文化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鉴赏和接受力。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第一章概论(理论讲授2学时)讲授内容:1.民间文学学科的由来:与民俗学等相关学科的渊源关系、对其具有多学科价值的“特殊的文学”之说的理解。
2.民族民间文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范围:定义、我国55个少数民族人民自古以来所创造和流传的“口头文学创作”。
3.民族民间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其源头活水的地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和形式上、文学与文化内涵上的独特性。
4.学习民族民间文学的目的与意义:继承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促进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建设和谐社会。
5.学习民族民间文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站在劳动人民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田野调查、增强学科的学术含量、建设系统的理论与研究方法。
重点:民间文学的概念、研究对象与范围。
难点:民族民间文学的多学科价值、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民族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理论讲授2课时)讲授内容:1.直接人民性和民族性的理解:与底层民众的社会生活水乳交融的关系、从内容到形式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特色与思想、语言风格。
2.集体性与口头性的理解:创作上与作家文学个人创作的区别、流传上与作家文学书面流传的区别、在七大基本特征中的主导地位。
3.传承性与变异性的理解:对民族口头文学与民俗文化传统的继承、在流传过程中内容与形式上发生变异的途径与原因。
4.立体性的理解:民族民间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而存在、因此具有的多学科研究价值、对七大基本特征的总结归纳和彼此间的联系。
重点:七大基本特征的定义与相互联系、立体性的内容。
难点:集体性与口头性如何理解。
第三章民族民间文学与社会生活(理论讲授3学时)讲授内容:1.民族民间文学是对少数民族人民社会生活的直接反映、是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2.民族民间文学在少数民族人民社会生活中的广泛作用:生产劳动的亲密伴侣、社会斗争的锐利武器、自我教育的生动教材、自我约束的严厉法规、社会娱乐的良好工具。
3.民族民间文学在当今经济建设中的特殊作用:民间文学与社会生活各层面(包括经济活动)的历史联系、民俗旅游等文化开发活动中民间文学所起到的作用。
重点:民间文学是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及其现实作用。
难点: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在参与社会生活的程度上的差异。
第四章民族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理论讲授2学时)讲授内容:1.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源头与母体的关系如何理解,通俗文学在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间的桥梁作用。
2.民族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题材与思想内容、艺术表现形式、语言特点上的影响、民族民间文学在民族精神特质的表现上对作家文学及创作心理的深层次影响。
3.作家文学对民族民间文学的影响:积极与消极的影响及其原因。
重点: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及其源头、母体的地位。
难点:民族民间文学在民族精神特质的表现上对作家文学及创作心理的深层次影响。
第五章民族民间文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理论讲授1学时)讲授内容:1.民族民间文学对文化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学、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等相关学科的贡献:不可多得的民俗事项与民族心理特质的资料宝库。
2.文化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学、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对民族民间文学研究的贡献:提供了新颖的研究视角和调查、分析方法。
3.对民族民间文学文化性与文学性并重的特殊价值的了解。
重点:相关学科民间文学研究的贡献。
难点:民间文学的文化价值。
第六章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交流与相互影响(理论讲授3学时)讲授内容:1.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与汉族民间文学的相互交流与影响:汉族对周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创新选择与吸收、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翻译、整理与辑录、少数民族对汉族民间文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乃至具体作品的吸收和再创作。
2.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相互交流与影响:生活习俗、语言、地域、信仰上的相近、相似的重要性。
3.从中国各民族民间文学的交流与影响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各民族民间文学交流与影响的必然性、不平衡性、创新性与民族特色与统一风格兼备的特征与成因。
重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与汉族民间文学的相互交流与影响。
难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第七章少数民族神话(理论讲授3学时)讲授内容:1.神话的本质及产生:对神话产生于人类童年的经典论述的理解、对神话定义的分析、神话研究的基本流派及理论。
2.神话与原始宗教:原始思维的特点及其成因、神话与原始思维的内在联系、神话与巫术和图腾崇拜等宗教行为间的历史联系、神话与宗教的联系与差别何在。
3.少数民族神话的内容与分类:六大类型及其亚型的分类、各类型中有代表性的作品的介绍、对神话作品流传演变的形式分析与文化内涵分析。
4.少数民族神话的艺术特征:幻想的不自觉性、形象的特殊性、境界的神奇性。
重点:神话的分类与内容、代表性作品的分析。
难点:神话与原始思维、原始宗教的关系。
第八章少数民族民间传说(理论讲授2学时)讲授内容:1.传说的含义与特征:传说的定义、如何理解传说本身民族性、历史性、传奇性的特征。
2.少数民族描述性传说:部落英雄、起义领袖、歌师艺人、反帝斗争四种传说类型及其代表性作品的介绍。
3.少数民族解释性传说:山川古迹、土特产、民族风俗按大传说类型及其代表性作品的介绍。
重点:传说的分类与内容、代表性作品的分析。
难点:传说的历史性与传奇性之间的关系。
第九章少数民族民间故事(理论讲授2学时)讲授内容:1.民间故事的含义与分类:广义与狭义的两种定义、神奇故事、生活故事、寓言和笑话四大类型。
2.民族民间神奇故事:神奇故事的含义、如何理解神奇故事幻想性、神气性、夸张性、拟人性、象征性的基本特征、民族民间神奇故事的内容:人与自然的斗争、阶级斗争与人际矛盾、道德观念与生活风俗。
3.民族民间生活故事:生活故事的含义,生活故事中斗争故事、劳动故事、家庭故事三大类型。
生活故事的艺术特点:篇幅短小主题鲜明,情节单纯平中见奇,轻松愉快,寓庄于谐。
4.民族民间寓言:民族民间寓言的含义与分类、简单的故事性、明显的比喻性、深刻的哲理性、鲜明的讽喻性等特征、总结生产生活经验、揭露邪恶势力、讽喻不良思想行为的基本内容及代表性作品的介绍。
5.民族民间笑话:民族民间笑话的含义、民间笑话的语言特点:夸张、谐音、婉言、圈套、比喻、诡辩法的运用、民间笑话的体裁特点:喜剧风格、情节精妙、形式短小。
介绍代表性作品。
重点:民间故事的含义分类与代表性作品的分析。
难点:故事类型的介绍。
第十章民族民间歌谣(理论讲授2学时)讲授内容:1.歌谣的含义:歌谣的定义与多种不同的称谓、民歌与民谣的区别、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中具有民族特点的歌谣类型的简介。
2.民族民间歌谣的分类与主要内容:劳动歌、习俗歌、情歌、生活歌、时政歌、历史传说歌、儿歌及各类型中有代表性的作品介绍与鉴赏。
3.民族民间歌谣的艺术特色:赋比兴手法的运用、精湛巧妙的构思、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多种章法和句式、多彩的韵律与节奏。
重点:歌谣的艺术特色。
难点:民歌与民谣的区分、民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第十一章少数民族史诗(理论讲授3学时)讲授内容:1.史诗的含义、种类与特征:史诗的含义、创世史诗(原始型与发展型)与英雄史诗(雏型、单一型、衍生型)的区分、史诗的基本特征为规模宏大、题材重大、主题严肃、格调庄重、形式上集各类口头文学形式之大成、以口头—书面形式流传、产生于特定的民族形成阶段与文明发展阶段,表现特定民族的宇宙观或民族形成与生死存亡的大事。
2.少数民族创世史诗:创世史诗的定义、类型与代表作品,发现创世史诗这一独特史诗类型的重要意义、南方少数民族中存在创世史诗群的历史文化原因。
3.少数民族英雄史诗:英雄史诗的含义与类型、对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的创作与流传的介绍。
4.少数民族史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如何把握史诗的多学科价值、如何理解少数民族史诗是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这一论断。
重点:史诗的文学与文化价值、史诗的类型与有代表性的史诗作品。
难点:史诗为何只能产生于特定的民族形成阶段与文明发展阶段、如何理解少数民族史诗是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
第十二章民族民间长诗(理论讲授2学时)讲授内容:1.民间长诗的源流:民间长诗的定义、叙事、抒情与说理长诗的分类、民间长诗得以形成的原因: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提供了社会条件和创作题材、喜歌喜唱的民族传统提供了创作温床、职业半职业性歌手在创作中起到重要作用。
2.民族民间叙事长诗:民间叙事长诗的含义、主要内容:反帝反封、爱情婚姻、生产与生活。
3.民族民间叙事长诗:民间叙事长诗的含义、主要内容:生产活动、风俗礼仪、感情生活。
4.民族民间说理长诗:说理长诗的含义与在各少数民族中的代表性类型、说理长诗的发现具有的文学与文化意义、说理长诗的内容与作用:宣扬传统道德、告示族规民约、调节矛盾纠纷。
重点:长诗的三大类型与代表性作品。
难点:说理长诗的内容、说理长诗与叙事长诗的区别。
第十三章民族民间谜语、谚语与歇后语(理论讲授2学时)讲授内容:1.民族民间谚语:谚语的定义、谚语的内容:农业生产、社会斗争、交际、传统道德、文化传承、日常生活、谚语精练、形象、结构严谨和谐的艺术特征。
2.民族民间谜语:谜语的定义与结构特点、物谜、事谜、字谜的区分、谜语的描写、连缀、诡词法等构成方式。
3.民族民间歇后语:歇后语的定义与构成、比喻、谐音、双关歇后语的分类、歇后语夸张、拟人、对比、假象的构成方法。
重点:民间谚语的定义与内容。
第十四章民族民间曲艺(理论讲授2学时)讲授内容:1.民族民间曲艺的含义:民间曲艺的定义、民间曲艺的历史发展过程、民间曲艺与民间宗教祭祀等民俗活动的关系。
2.民族民间曲艺的重要曲种:对壮、侗、黎、傣、苗等少数民族中流传的曲艺曲种与代表性剧目加以介绍。
重点:民间曲艺主要曲种与代表性剧目。
难点:曲艺与民间宗教祭祀等民俗活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