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建构文化研究_译后记_下_王骏阳

合集下载

矛盾与并置 森佩尔理论体系的梳理与解读

矛盾与并置 森佩尔理论体系的梳理与解读

矛盾与并置——森佩尔理论体系的梳理与解读摘要:文章通过对森佩尔建筑理论体系发展形成脉络及其自身递进关系的分析,厘清当下建筑学者对其理论本身让人困惑的两个方面——材料与建构(本体)和“编织”理论(隐喻象征性)的研究。

通过对当代国内外建筑实践案例的研究,分析建筑作品中对森佩尔理论不同方面的体现于侧重,论述森佩尔建筑理论体系对当代建筑实践的深远影响。

在当代语境下反思其理论对建筑实践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戈特弗里德·森佩尔建筑四要素材料和构造建构编织隐喻The juxtaposition of contradiction and-- Car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Semper's Theory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al theory of Gottfried Semper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on his theory from architectural theorists such as Kenneth Frampton and David Leatherbarrow we clarify that his theory itself has two confusing aspects- Materials and Construction (Ontological) and "Textile" theory (Metaphor).According to cases study of architecture both domestic and abroad, we get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se works and Semper’s theory. Then discuss the profound impact of Semper’theory on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practice. Reflections on the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his theory to architectural practice in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Keywords:Gottfried Semper;The Four Elements of Architecture;Material and Construction;Tectonic;Textile;Eclectic Ontological Metaphor上世纪60年代末,随着文丘里(Robert Venturi)的著作《建筑的矛盾性和复杂性》问世,后现代主义思想开始风起云涌。

建构的思辨

建构的思辨

建构的思辨摘要:“建构”这一话题被人们广泛关注,但普遍缺乏对其较深入的认识。

本文对“建构”的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辨性的解读,从而挖掘其本质意义。

关键词:建构;风格;形式;思辨西方的“建构”文化在19世纪由于森佩尔(Gottfried Semper)等学者的著作得以传播。

其后又由弗兰普顿(Kenneth Frampton)等学者在当代继续研究发展。

“建构”的含义,从狭义的角度理解是指材料、结构和构造方式所形成的建造逻辑关系。

从广义的角度讲是“诗意的建造”,其建造方式能够体现艺术性、文化性和地域性,非常注重建筑的建造方法,是联系建筑物质和精神层面的纽带。

中国学者将“建构”引入国内,意在改善国内建筑设计行业理论贫乏、文化缺失,不注重建筑本体的表现,反而走向盲目形式化与风格化的现实困境。

“建构”在中国原本是拿来当“药”用的,于是当中国的“欧陆风”全面消退后,“建构”不得不承担起“形式”的任务。

当冠以“建构形式”的作品以某种形象出现时,“建构文化”也就尴尬地落入了“风格”的俗套。

建构与风格之辨“风格”最早是指一种举止,或者是做事的方式。

风格的概念引入建筑是从16世纪开始的,布隆代尔认为风格就是建筑物的性格、意义、目的以及身份。

而现代意义上的风格意识的形成,则直接起源于历史进化论与文化相对观,也就是说,通过对世界各种不同的地域文化进行对比与交流,建筑师们意识到哥特式建筑或者东方的传统建筑完全不能够以古典的美学原则来衡量时,风格意识就开始了。

风格意识引起人们的分类与辨识,它的本意是各种文化与时代的建筑都有自身起源与文化历史的真实性。

然而,风格意识在19世纪走向极端,反过来影响了我们对于建筑的认知与设计理念,而演变成仅仅是为了某种特定的兴趣、口味或者文化的象征性表达,形成风格的样式设计甚至引起了风格的滥用。

其实风格就是综合了特定地域特征的材料、结构、气候、功能要求,再加上文化特定性而形成的一种系统性的建造模式,而不是简单地采用石头模仿木结构,或者在传统的内陆城市模仿外来的“地中海风情”的建筑样式。

大师作品分析

大师作品分析

B
63
参考书目:
1. 弗兰普顿.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张钦南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 2. 史密斯.建筑理论(下)—勒柯布西耶的遗产.王贵祥译.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 弗兰普顿.建构文化研究.王骏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工业出版社,2007 4. 柯洪编著.建筑评论—现代建筑与历史嬗变.刘托译.北京京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5. 罗杰•H •克拉克,迈克尔•波斯.世界建筑大师名作图析.汤纪敏,包志禹译.北京:中国建筑工工业出版社, 2006 6. 路易斯 康的空间构成—图说20世纪的建筑大师 原口绣昭 著 徐苏宁 吕飞 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B
19
柯布西埃从人体尺度出发,选定 下垂手臂,脐,头顶,上伸手臂 四个部位为控制点,与地面距离 分别为 86,113,183,226厘米。 这些数值之间存在着两种关系: 一是黄金比率关系;另一个是上 伸手臂高恰为脐高的两倍,即226 和113厘米。
利用这两个数值为基准,插入其 他相应数值,形成两套级数,前 者称“红尺”,后者称“蓝尺”。 将红、蓝尺重合,作为横纵向坐 标,其相交形成的许多大小不同 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称为模度。
美国,阿拉维纳曾为得克萨斯州奥斯汀的圣爱德
华大学设计了学生宿舍(2008年)。
B
62
圣爱德华大学宿舍
作业任务书
以组为单位(4人/组),从现代主义或其后的建筑大师中选择一位大师在欧洲的建筑 作品进行分析:
(1)与周边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区位、建筑布局、交通组织、外部空间、出入口、景观组织等,绘 制黑白图,归纳总图设计特点; (2)建筑功能布局与空间组织:绘制功能分析图、平面与垂直交通空间组织的类型与特点、空间限 定的方式、家具布局分析,总结特点; (3)建筑形态与造型:建筑形体组合与构图、各立面的构图、轴测、开窗方式、建筑造型特点; (4)建筑结构与材料运用:建筑结构形式以及各结构构件的连接方式建筑材料的运用、建筑细部构 造分析。

中国建筑史考研复习重点

中国建筑史考研复习重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论(一)书目1.《建筑十书》:①人体的直接接触;②学院派——视觉分析,以美学为基础。

2.《建构文化研究》弗兰普顿王骏阳译用批判的眼光去接受。

3.《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代》德,清华王贵祥译从上世纪90年代降到50年代,从农耕到工业4.《建筑理论新译成》论文集。

①意大利,郑时龄译②关于后工业时代③从60年代到90年代④是建筑学建构的理论依据。

5.《西方建筑史》卢梭(英)①西方文明三大基石:希腊的逻辑性(古典哲学),基督教,近代科学。

②启蒙(Enlighten)建筑是西方现代建筑学的开始,在启蒙时期提出重视功能、装饰没必要。

③人类文明三大阶段(三个浪潮):a.农业革命:强烈讲究等级、低水平、建筑类型少、没有职业建筑师、星火相传、地域差异较大、地域特征压倒历史特征b.工业革命:功能分类多、建筑类型多、注重模数机械化生产推动了建筑文明、开始强调创新、突破地域界限、时代特征压倒地域特征、地域区别几乎消失c.后工业时代:复杂的拼装的图像的复制文化、非标准化、价值尺度、审美取向多样化、多元化、解构、信息技术、建筑无产地、能耗高同时注重环保、可能还是现代建筑只是多元化了、工具完善。

文丘里不能代表后现代,他是古典的/现代的。

④三大基石对应的建筑:古典建筑、中世纪建筑、近现代建筑。

6.《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龙忠庆的学生,华南理工毕业,XX开业。

按建筑类型分类,偏理论。

受李约瑟(英)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影响。

7.《大乘的建筑观》李祖元,汉宝德,所提出的观点主要是针对美学纯粹主义的社会倾向的回应。

建筑发展的未来走向——商业化、艺术化、大众化。

8.《中国建筑的类型与结构》刘致平9.《中国建筑的现代性批判》郑时龄的博士论文10.《大趋势》托夫勒,预言家11.《建筑理论与历史》卡夫里,郑时龄译12.“建筑是浪费空间的艺术”菲利普·约翰逊——同济综合楼13.“建筑是和目的性的艺术”黑格尔14.建筑应瞻前顾后。

建构文化研究_肯尼思_弗兰姆普敦

建构文化研究_肯尼思_弗兰姆普敦

2013.04 - 131 读 书Book reviews编辑_刘 珺 设计_刘小玲1 建构文化研究本书是肯尼思·弗兰姆普敦(Kenneth Frarnptorl)继他的经典著作《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之后又一部令人翘首以待的鸿篇巨著,必将对现代建筑发展的讨论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言以蔽之,本书是对整个现代建筑传统的重新思考。

弗兰姆普敦探讨的建构观念将建筑视为一种建造的技艺,它向迷恋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主流思想提出有力的挑战,并且展现了一条令人信服的别开生面的建筑道路。

确实,弗兰姆普敦据理力争的观点就是现代建筑不仅与空间和抽象形式息息相关,而且也在同样至关重要的程度上与结构和建造血肉相连。

组成全书的十个章节和一篇后记追根溯源,努力挖掘当代建筑形式作为一种结构和建造诗学的发展历史。

弗兰姆普敦对18世纪以来法兰西、日耳曼和不列颠建筑史料的近距离解读为本书的理论框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他清晰地阐述了结构工程与建构想象是以何等不同的方式呈现在佩雷、赖特、康、斯卡帕和密斯的建筑之中,以及建造形式和材料特征是如何在这几位建筑师的建筑表现中发挥相辅相成的作用的。

此外,弗兰姆普敦的分析还表明,这些元素贯穿在某位建筑师作品中的方式也就构成了评判该建筑师整体建筑发展的基础。

这一点尤其突出地体现在弗兰姆普敦对佩雷、密斯和康的建筑作品和思想态度的历史威份的分析之中。

在弗兰姆普敦看来,积极主动地挖掘建构传统对于未来建筑形式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可以为现代性和“先锋派”历史地位的讨论提供了全新的批判性视角。

2 自然的建筑换个角度来看,20世纪的人们都在追求像混凝土一样不接续的时间,执著于把没有固定形态的东西固定下来。

混凝土只是行将消亡的不安定事物的最后呼喊。

只要人们稍具敏锐的观察力,抱持及时替换受损部件的勤勉态度,木质结构建筑就会维持其顽强的生命力,细水长流,永无尽头。

当某个事物与它所存在的场所产生幸福的联系时,我们就会觉得它是自然的。

建筑学建构的辨析

建筑学建构的辨析

建筑学建构的辨析摘要:建筑学的建构近期有了新的概念内涵,它从建筑的本体性出发,抗衡着当下建筑各种游戏式的形式的表现,本文从辨析建构的概念内涵出发,探讨了从本体性认识建筑的视点与办法。

关键词:建构、节点、诗意建筑学建构的概念来自于英文单词“tectonic”,但将tectonic翻译成建构,却并没有得到广泛的统一。

我国的英汉字典一般将tectonic译成“构筑的”、“构造的”或“建筑的”,很多时候却作为地理学上的词语出现。

但词根“tect-”表明“tectonic”来源于建筑学领域。

“tectonic”与类似的词语“structure(结构)”、“construction(建造)”、“fabric(构造)”、“detail(细部)”在表达的涵义上有所不同,structure、fabric、detail表达的是一种形态和结果,tectonic和construction之间的涵义可能最为接近,都表达一种过程,tectonic更加是表达了一种特指的过程。

作为名词,tectonic意为木匠或建造者。

作为动词,是指木匠工艺和斧工活动。

【注1】国内最为详细论述“tectonic”的著作是《当代建筑构造的建构解析》,它阐述的词源学解释是:tectonic源自于晚期拉丁语“tectonicus”,希腊语的来源是建造者的“tektonikos”,工匠则来自于希腊语“tekton”。

将这些意思组合起来,tectonic表示一种由具有特殊手艺的人(主要指木工)完成的,目的是遮蔽的活动。

【注2】把“tectonic”归纳提高到建筑文化层次研究的是美国人肯尼思·弗兰姆普敦,他始于1986年研究,首先在1993年以德文出版了著作《Study in Tectonic Culture----The Poetics of Construction in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y Architecture》,在这本著作中,弗兰姆普敦系统详细地论述了“tectonic”。

《建构文化研究》译后记(下)

《建构文化研究》译后记(下)
ABS ICT TR W rte i f m of h ta s a or i n n or t t e r n lt s
( f r t e ,或者 是批 判性的 ( r i I,但是 它 ai f ma i ) v cic ) ta
们 都 不 同那 种所 谓 的 “ 描述 性理 论 ”( s r tv dec i ie p te r s h o i o顾名思义 ,“ e 规范 性理论为特定 问题提供
t e . hr e
新的或者说旧话重提的解决方案 ; 其功能是为建筑 实 践 建立 新的规范 。 与之不同 ,排 除性理论 “ ” 阐述 的 是 那些设计 中应该避免的标准 。 奈斯比特没有对 “ ” 肯
定 性理论 ”作进一步说 明,但是也许不难理解 ,就像 “ 范性理论 ”与 “ 规 排除性理论 ”构成一个二 元对立 的范畴一样 ,它与 “ 批判性理论”属于另一个二元对 立的范畴 。关于 “ 批判性理论” ,奈斯比特这样写道 :
“ 比规范性 和排斥性写作 更为广泛 ,批 判性理 论审视
建筑世界与其服 务的社会之 间的关系。通 常,这种争 辩性的写作都会 表达一类号 : U0 4 T 2 11 T 一2 ; U 0 .
文 献 标 识 码 :A
革。在许 多可 能的诉 求中,批 判性理论 的意识形态基 础可以是马克思主义或女权 主义。批 判性理论 的一个 典型案例是建筑 师及 理论家肯尼斯 . 弗兰姆普敦 的批
Fa t nS t de e tncC l r P r rmp o u isi T co i ut e(at S n u
接要
毫构”与 “ 批判毫筑学” 文章 以译后记 的形式对弗兰姆普敦 《 建构文化 1“ 在 《 为建筑 学思考一个 新议题—— 16 —g s 9 51 g 年

关于《建构文化研究》-都市实践王辉

关于《建构文化研究》-都市实践王辉

从对东西方的一个同时性切片中,能深深感受到所谓“建构”在这两种社会环境下有多么大的差别。如果说在西 方,它是历史,那么在中国它是理论,而且是鼓噪革命的理论。非常遗憾的是,“建构”议题在2002年《时代建 筑》等媒体的热播之后不久,不再抢眼。这里,我想冒昧地提出一个看法,“建构”议题的断档是被过分学术化 造成的。当时有两个事件对此有一定的影响。
/s/blog_49e53b7301008fuh.html[2010-3-13 10:38:01]
关于《建构文化研究》的对话的对话_朱涛TaoZhu_新浪博客
如果说2002年前后的“建构”热由于教条主义的因素错过历史这班车的话,我希望王骏阳教授姍姍来迟的《建构 文化研究》中译本能够重新启动这班车。启动需要在读书中做到两方面。
它是否也是本理论书呢,或者更准确的说,它是否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呢,这颇有悬念。何谓理论意义,马列主义 回答得最好: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成为革命的力量。《建构文化研究》成书以来,好评如潮,读者如潮,但 并没有成为一种学派。当王骏阳、赵辰、朱涛诸兄讨论中涉及“风格”时,把风格的建筑观和建构的建筑观对立 起来, 也说明在当今西方实践中并没有产生“建构风格”,否则,建构也会站到风格的阵营。那么,这是否说明 弗兰普顿所期待的关于建构的“文化”没有巍然成风呢?非也。且不提卒姆托(Peter Zumthor)、威廉斯 (Todd Williams)等中坚分子, 纵观造型个性化极强的设计师,如哈迪德(Zaha Hadid)、盖里(Frank Gehry)等,都能用很精美得当的手段来处理复杂的设计, 有浓郁的建构风骨。而年轻一代只能从设计小室内起 步的,更是建构得不得了。可以说,建构早就成了文化。但它是基础的文化。在西方的教育水准上,它应当是门 基础课。讲它并不能排斥风格, 因为这二者不在一个平面上。

外国建筑史、建筑理论基本书单

外国建筑史、建筑理论基本书单

◘外国建筑史推荐书目基本书目+扩展书目+专题书目说明:课程建设的目的并非为了获得好的考试成绩和完成学分,而是去寻找专业和人生的风景。

对于本科阶段的外国建筑史课程来说,阅读就是通向这些风景的途径之一。

这里列出的书单,就是希望能为大家打开一些看得见风景的门。

这份推荐书目列出的主要是有关外国建筑历史、城市历史、建筑和城市理论的著作。

要去完成全部的阅读是不可能的,希望大家能够大致浏览基本书目并找到自己相对感兴趣的时期和领域,然后在扩展书目中找到进一步阅读的对象。

为了让大家了解一个在专门的研究领域里更加详细和专门的书单的重要性,后面列出了来自刘东洋博士的两个书单。

这个书单没有严格的排序,既包括了与建筑或者说与空间相关度较高的文学、哲学、艺术史和人类学读物(为了激发更多同学学习外国建筑史的兴趣),也没有仔细考虑建筑/城市、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现象学、建筑历史理论/设计方法论/形式理论/关于基地和材料等话题的专门讨论、严肃的研究/发牢骚的杂文/回忆录/只有观点没有逻辑的檄文等其实很重要的分野,而主要考虑了获得读物的便利程度和读物的经典性。

对于许多将来有计划攻读研究生、进一步学习历史和理论的同学来说,寻找到某个领域的相对更加专门化和体系化的书单尤为必要,相信大家到时候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获得恰当的建议,这里只是丢出一块砖头而已。

对读书的一个基本忠告:1.不要贪多,翻阅很多本书不如精读几本好书,好的书总能激发你去读更多好书;但2.尽信书,不如无书;但3.祭,如在。

读,如晤。

一、基本书目〖教学参考书〗1.罗小未,蔡婉瑛编. 外国建筑历史图说(古代-十八世纪).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2.吴庆洲. 世界建筑史参考图集. 南昌:江西科技出版社,19993.陈志华. 外国古建筑二十讲. 北京:三联书店,2002意大利古建筑散记.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外国造园艺术. 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20014.陈志华,李宛华主编. 西方建筑名作(从古代至19世纪).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20005.童寯. 近百年西方建筑史. 南京:南京工学院出版社,1986新建筑与流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造园史纲.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6.弗莱彻建筑史(英文版,第20版). 北京:(知识产权)专利文献出版社,20017.G ardner's Art Through the Ages, Wadsworth Publishing,20048.《世界建筑史丛书》,一套12本,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⑴(英)S·劳埃德和(德)H·W·米勒,《远古建筑》 高云鹏译, 1999S. Lloyd, H. W. Müller, Architttura dello origini, Storia dell’architettura⑵(法)罗兰·马丁《希腊建筑》 , 张似赞、张军英译,1999Rolan Martin, Greek Architecture⑶(英)约翰·B·沃德-珀金斯,《罗马建筑》, 吴葱、张威、庄岳译,1999John B. Ward-Perkins, Roman Architecture⑷(德)汉斯·埃里希·库巴赫,《罗马风建筑》,汪丽君译,1999Hans Erich Kubach, Romanesque Architecture⑸(美)西里尔·曼戈,《拜占庭建筑》,张本慎等译,2000Cyril Mango, Byzantine Architecture⑹(法)路易斯·格罗德茨基,《哥特建筑》,吕舟、洪勤译,2000Louis Grodecki, Gothic Architecture⑺(英)彼得·默里 《文艺复兴建筑》,王贵祥译,1999Peter Murray, Renaissance Architecture⑻(挪)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巴洛克建筑》,刘念雄译,2000Christian Norberg-Schulz, Baroque Architecture⑼(英)米德尔顿和戴维·沃特金,《新古典主义与19世纪建筑》,邹晓玲等译,2000Robin Middleton, David Watkin , Neoclassical and 19th Century Architecture ⑽(意)马里奥·布萨利,《东方建筑》,单军、赵炎译,段晴校,1999Mario Bussagli, Oriental Architecture⑾(美)约翰·D·霍格 《伊斯兰建筑》,杨昌鸣等译,刘壮羽中校,1999 John D. Hoag, Islamic Architecture⑿(意)曼弗里多·塔夫里和弗兰西斯科·达尔科,《现代建筑》, 刘先觉等译,2000 Manfredo Tafuri, Francesco Dal Co, Architettura contemporanea〖其他译著·建筑〗鸣谢:整理时参考了《建筑师》104期包志禹《建筑学翻译刍议》一文。

中国建筑史考研复习重点

中国建筑史考研复习重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论(一)书目1.《建筑十书》:①人体的直接接触;②学院派——视觉分析,以美学为基础。

2.《建构文化研究》弗兰普顿王骏阳译用批判的眼光去接受。

3.《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代》德,清华王贵祥译从上世纪90年代降到50年代,从农耕到工业4.《建筑理论新译成》论文集。

①意大利,郑时龄译②关于后工业时代③从60年代到90年代④是建筑学建构的理论依据。

5.《西方建筑史》卢梭(英)①西方文明三大基石:希腊的逻辑性(古典哲学),基督教,近代科学。

②启蒙(Enlighten)建筑是西方现代建筑学的开始,在启蒙时期提出重视功能、装饰没必要。

③人类文明三大阶段(三个浪潮):a.农业革命:强烈讲究等级、低水平、建筑类型少、没有职业建筑师、星火相传、地域差异较大、地域特征压倒历史特征b.工业革命:功能分类多、建筑类型多、注重模数机械化生产推动了建筑文明、开始强调创新、突破地域界限、时代特征压倒地域特征、地域区别几乎消失c.后工业时代:复杂的拼装的图像的复制文化、非标准化、价值尺度、审美取向多样化、多元化、解构、信息技术、建筑无产地、能耗高同时注重环保、可能还是现代建筑只是多元化了、工具完善。

文丘里不能代表后现代,他是古典的/现代的。

④三大基石对应的建筑:古典建筑、中世纪建筑、近现代建筑。

6.《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龙忠庆的学生,华南理工毕业,香港开业。

按建筑类型分类,偏理论。

受李约瑟(英)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影响。

7.《大乘的建筑观》李祖元,汉宝德,所提出的观点主要是针对美学纯粹主义的社会倾向的回应。

建筑发展的未来走向——商业化、艺术化、大众化。

8.《中国建筑的类型及结构》刘致平9.《中国建筑的现代性批判》郑时龄的博士论文10.《大趋势》托夫勒,预言家11.《建筑理论与历史》卡夫里,郑时龄译12.“建筑是浪费空间的艺术”菲利普·约翰逊——同济综合楼13.“建筑是和目的性的艺术”黑格尔14.建筑应瞻前顾后。

建构文化研究笔记

建构文化研究笔记

第一章建构的视野19世纪,建筑关注空间,克服风格相对化和折中主义。

建构:结构的诗意表现。

建筑包含建构,触觉,但是不否认空间性。

强调:建筑首先是构造,然后是表皮,体量,平面等更抽象的。

有物性,可体验。

建造由地点,类型,建构三个交汇而成、先锋建筑(立体主义、至上主义等)造型艺术转接到建筑中,是海市蜃楼。

建筑不是造型艺术。

建构词源Tectonic :实用而与情感和艺术协调一致的行为。

希腊人的建构,两种建造技艺:the tectonics of the frame the stereotomics of the earthwork 围合空间的构架体系体量的砌体结构材料置换:为保持传统符号价值,一种材料方式建筑属性出现在另一种材料方式的表现:希腊神庙的石料切割是对木构原型的全是。

建构与地形环境应该是建筑创作的本质,对待环境两种方式:模仿和诠释 mimesis and assessment场地超越了对审美和功能的感知,场地需要身体移动的感知。

建构与身体的隐喻P11 建筑理论过重所指与符号的关系,使人概念性的理解建筑。

身体经验被排除。

Ando:shintai神体,身临其境的感受。

(身体建构世界,世界建构身体,柔软的身体与坚硬的混凝土互动,神体产生)一种经验与感受另一种经验——身临其(建筑)境感受“神体”,这是一种隐喻过程。

Alvar aalto:芬兰市政厅,现象学意识,强烈的触感反差——砖石木气味——强化了建构体验。

建构与文化人类学音乐和建筑:最高最纯的非模仿性宇空艺术cosmic nonimitative arts再现与本体结构的象征因素和技术因素。

再现与本体:表皮再现结构(壁炉,填充墙)的组合特征与建筑核心(基座,构架,屋顶)的基本结构和本体之间。

象征——再现结构——本体。

Ornament 与功能,使用,礼仪有关的装饰。

Decorations与结构有关的装饰。

路斯虽然强调材料的本身,但是他却用大理石饰面遮掩了框架结构和填充墙体的连接关系。

华黎的建筑与在抽象中保留“_物”

华黎的建筑与在抽象中保留“_物”

26华黎的建筑是现代建筑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点也许可以作为本文的基本出发点。

然而何谓“现代建筑”?在这个问题上,建筑史学家和理论家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且不说冠以各种名称的现代建筑史学著作——从考夫曼(Emil Kaufmann)的《从勒杜到勒·柯布西耶:自主性建筑的起源与发展》(Von Ledoux bis Le Corbusier )到佩夫斯纳(Nikolaus Pevsner)的《现代运动的先驱》(Pioneers of Modern Movement ),从吉迪恩(Sigfried Giedion)的《空间,时间与建筑》(Space, Time and Architecture )到班纳姆(Reyner Banham)的《第一机械时代的理论与设计》(Theory and Design in the First Machine Age ),从柯林斯(Peter Collins)的《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Changing Ideals of Modern Architecture )到柯林·罗(Colin Rowe)的《美好意愿的建筑》(The Architecture of Good Intentions ),从弗兰姆普顿(Kenneth Frampton)的《建构文化研究》(Studiesin Tectonic Culture )到霍金斯(Dean Hawkins)的《环境想象》(The Environmental Imagination),光是以《现代建筑》(Modern Architecture )为名论述现代建筑的学者就不在少数——从希区柯克(Henry-Russel Hitchcock)到塔夫里(Manfredo Tafuri),从斯卡利(Vincent Scully)到弗兰姆普敦,从贝纳沃诺(Leonnardo Benevolo)到科洪(Alan Colquhoun)再到莱文(Neil Levine),这还没有包括像奥托·瓦格纳(Otto Wagner)这样的建筑师在 20世纪初就已经写就的以“现代建筑”为题的著作。

构·建·空间——大理大学一年级空间建构设计实践教学探索与深化

构·建·空间——大理大学一年级空间建构设计实践教学探索与深化

构·建·空间——大理大学一年级空间建构设计实践教学探索与深化内容摘要 “空间建构设计”作为《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的难点与热点,已经在国内多所知名建筑院校的引领与启发下普及与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

大理大学建筑学专业立足于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一年级的《建筑设计基础》课教学改革在广泛学习外校先进经验的同时,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空间;建构;设计;教学;改革1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初衷及建构设计实践环节的引入大理大学建筑学专业2009年办学之初仍以传统布扎建筑初步教学模式为主,为了弥补其在造型基本方法等方面的不足,又将“三大构成”引入教学内容及作业设计中。

经过两届学生的教学实践总结,我们充分认识到这样的教学设计缺乏对建筑造型及空间生成过程的探索和思考,制约了学生对建筑空间及设计过程的理解。

我们深感学生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空间意识形态的建立,应该成为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重要内容。

教学团队在学习了大量国内知名院校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空间建构引入教学中,并以其为核心进行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设计。

建构是指建筑要素的真实呈现与建造逻辑的艺术表达,以体现真实自信的建筑艺术态度和精致诗意的建筑文化品位。

建构注重连接的艺术,强调回归和彰显建筑的本体美学价值。

早在2001年,顾大庆教授就在香港中文大学创办了建构工作室,并开始了建构教学实验。

之后东南大学等一批内地知名建筑院校相继开展建构教学与实践,逐渐形成了基于空间和建构的系统教学体系。

空间和建构已成为目前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所关注的两大主题,其中“空间设计”已经成为建筑教学的一个核心概念,而“建构设计”成为了当前建筑教育改革的热点。

“建构”教学的开展是建筑在物质实体上的回归,在专业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到建筑不仅仅是表面形式美的创造,同时建筑的材料、构造和结构方式所形成的建造的逻辑性产生的美,是建筑审美的又一重要价值取向。

十年观点I王骏阳华黎王辉章明

十年观点I王骏阳华黎王辉章明

十年观点I王骏阳华黎王辉章明“十年观点”活动现场©观点2019年04月13日下午13:30观点2019第01场 | 观点09场12位“观点”嘉宾齐聚以“十年观点”为主题直面自己的十年论述自己的十年间观点变化让我们更清晰地在观点的变化中看到中国建筑的十年之变“十年观点”我们将分三期推送本期推送王骏阳、华黎、王辉、章明的“十年观点”之变王骏阳 | Wang Junyang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实在不应该我第一个发言。

相较于各位在坐的执当代中国建筑之牛耳的实践建筑师们,我觉得所谓理论也好评论也罢,或者像我这样在学校教书的,都不过是些打酱油的。

至于说今天要讲的十年变化,我感到自己对建筑的立场、态度和看法在这十年中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如果有什么变化的话,只是关注点的不同而已。

从对“建构”的探究到对中国历史和当代问题的关注2007年《建构文化研究》中文版翻译出版算是我学术生涯比较重要的一件事;2011年,我在《时代建筑》上连续发表《建筑文化研究译后记》上、中、下,这是《建构文化研究》中文版问世四年后,这多少说明,“建构”是我这段时期比较关注的问题。

“建构”是建筑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但并非唯一问题,它一直存在,有时被忽略,也并非所有人对这个问题感兴趣。

比如说斯卡帕,很多人可能认为斯卡帕很有魅力,但是究竟有多少建筑师愿意或者能够像他那样从事建筑实践呢?最近几年,一个比较大的变化,是对中国建筑的历史和当代问题有了更多关注。

去年的《八十年后再看佛光寺》,七位当代建筑师提出了自己的视角,我自己更多是从历史理论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我提出的观点是,从历史理论的角度八十年后再看佛光寺,就是对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的构建进行反思,重新思考这一历史构建与中国建筑以及建筑实践的关系。

《建构文化研究》的翻译 & 《80年后再看佛光寺》探讨的组织最近几年写了一些关于当代中国建筑的文章,或是理论批评,或是作品分析,中文英文都有。

建构文化研究

建构文化研究
1750-1870年间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核心形式和艺术形式 总结
卡尔·弗雷德里希·辛克尔
一直处在本体和再现的建构形式 (ontological and representational tectonic form)的矛盾之中
卡尔·弗雷德里希·辛克尔 德国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建筑使他感到既惊恐又着迷,这促成了他形成了特别注重使用铁构架;
1830年落成的老博物馆(Altes Museum)中,对于面对皇家大花园的 立面上的巨型柱式的解释,辛克尔认 为建筑师的任务就是将规范的类型和 场地的要求结合起来,这一结合必须 建立在尊重场所和民族特征的基础之 上。对于纪念性建筑,况且是面对皇 家花园的纪念性建筑,其特征性就会 产生这样的形式。
建构文化研究 Chapter3
历史地位的讨论提供了全新的批判性。
建构文化研究 Chapter3
《建构文化研究》概述 建构的兴起: 1750-1870年间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核心形式和
艺术形式
建构的兴起总结
建构文化研究 Chapter3
《建构文化研究》概述 建构的兴起:
1750-1870年间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核心形式和艺术形式 总结
时期的核心形式和艺术形式
建构的兴起总结
建构文化研究 Chapter3
《建构文化研究》概述 建构的兴起 总结
弗兰姆普敦的建构观念:将建筑视为一种建造的技艺,它向迷恋后现代 主义艺术的主流思想提出有力的挑战。
弗兰姆普敦的观点:现代建筑不仅与空间和抽象形式息息相关,而且也 在同样至关重要的程度上与结构和建造血肉相连。
《建构文化研究》概述 建构的兴起:
1750-1870年间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核心形式和艺术形式 总结

结构理性与结构理性主义--从小茅屋到圣家堂

结构理性与结构理性主义--从小茅屋到圣家堂

结构理性与结构理性主义--从小茅屋到圣家堂摘要结构理性自有建筑以来就一直存在,而结构理性主义这一说法却是现代主义萌生阶段由理论家所定义的一个特殊时期的概念或者思潮,本文主要阐述自己对结构理性和结构理性主义的理解,并以高迪作为突破口,试图找到数字化设计方法下结构与建构以及装饰的统一。

结构理性结构理性由来已久。

吉迪翁以棚屋作为人类房屋的原型,最开始其实就是四根柱加上屋顶的结构。

这个最初的图景给后人一种印象,建筑之所以得来,最初都是由于需要,而需要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能够由最简单的形式建造起来。

也因得于这一原型被世人所接受,类型学所归纳的建筑原型分类,就是几种不同的结构。

而由这些简单的结构发展,得来现在我们所见的形形色色的建筑。

所以体现结构的建筑形态就变得理所当然了,从古希腊神庙的梁柱式结构,到古罗马的拱券穹顶结构,无一不是将结构完整的表现出来,成为建筑造型的主导因素。

时代不同,建筑材料的不同,导致发挥材料不同特性的结构产生,而原有的材料与结构由于人们的审美观念的惯性而在很长时间内得以保留。

就像古希腊的柱式在古罗马的建筑立面上得以保留,虽然有的也起着结构作用,但由于尺度不同,柱式在建筑整体的表达效果上有很大差异。

更多的柱式的使用是不起结构作用,而只是成为了建筑立面上的一种处理方式。

为人们所记住和称道的古罗马的建筑象征就不再是柱式了,而是它利用天然混凝土的拱券和穹顶支撑起来的巨大室内空间。

但这种感观的,经验的评价方式并没有上升为某种理论,而隐藏于人类感性判断的背后,真正把它作为某种“标准”却是到了近代以后的事了。

从古典到现代主义转型时期的结构理性主义表达结构的建筑被人们认为是“彻底的”、“纯粹的”、“美的”。

这一审美判断的由来可能正是由于上述建筑的起源与发展,并且伴随着时代与建造经济性的原因,被大家所接受。

我们是受过现代建筑教育的研究生,这种看法是否是由于已有教育给我们的误导,由于身在其中,不得而知,本人还是对这一看法持比较肯定的态度的。

金贝尔美术馆的拱顶建造简析

金贝尔美术馆的拱顶建造简析

Brief Analysis of the Arch Construction of Kimbell Museum金贝尔美术馆的拱顶建造简析文/王志强 Wang ZhiqiangABSTRACT作者简介王志强 南京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KEY WORDS金贝尔(Kimbell)美术馆的屋顶存在着结构与形式的非统一性。

该案例的这一点曾引起一定的争议。

本文对拱作为一种大跨结构的发展历程做简要的回顾,并且在这样的背景下考察金贝尔屋顶的结构与形式的关系。

如果将光的设计也加入考虑的话,该屋顶的设计可以看做是在当代结构技术的条件下提升筒拱的空间塑造能力的一次原型性尝试。

In the case of Kimbell Museum’s roof, the logic of the structure and that of form are not so much parallel, which has caused a widespread debate.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structure and form of the roof of Kimbell in the context of the arch and barrel-vault history. If we take account of light, the roof design could be viewed as an exploit of widening the spatial capacity of barrel-vault in the condition of modern structural technology.筒拱,结构与形式,光Barrel-vault,Structure and form,Light筒壳单元体的使用是建筑师路易•康(Louis I. Kahn)的金贝尔(Kimbell)美术馆最重要的特征,不仅仅在结构与功能上达到统一,并且普遍被视为对古罗马建筑的回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