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思考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思考
校 本教 材简 单的说就是 学校 的专业领 导和教师为 了有效 的 实现学校 的教 学 目标 、达到教 育学生 的 目的 ,而对教学 内容 进 行的灵活的开发、设计和 拓展 。 校 本教 材有 很大 的灵活性 ,可 以根据 学校和学 生的具体情 况进行 实施 。在 以 “ 就业为导 向”的职业教 育教学改革 中积极 的开发校本教 材能够使 学校根据 学校 的具体情 况和学校 所开 设 的专业对应 的具体 的职业 岗位群进 行校本教材 的设计 ,更好 的 开设 与未来工作 岗位相对接 的课程 。 ( )以 “ 三 市场为取 向” 开展校企合作教 学 要实现 以 “ 就业 为导 向” 的职业教育 的教 学改革 ,没有 企 业的参与是 不行 的。这 也是职 业教 育 区别于其他 普通教育 的一 个很重要 的特色 。由国际职业教 育的共 同经验 来看 ,校企结 合 也是职业教 育发展 的必然趋势 。以市场为导 向的校企合作教 学 的教 学改革在 实现校企 两方面合作 共赢 的基础 上 ,尤其能使 职 业教 育取得更大 的成就 。 以市场 为导 向,能让职业教 育的教学体 系和课程设置顺 应 市场对人才 的需求合理 的做 出调整 。对于职业教 育来说 ,培养 出的最好 的人 才不外 乎是适应 市场 要求的人才 。而校企合作教 学能够解决 职业教育 学校 设备短缺 的问题 ,使 学生在学好理论 基础课 的同时 ,能更好 的把所 学的知识应 用到 具体 的工作实 践 中 ,提高学 生的动手能 力 ,搭建一 个学生 由学校J N快速走 向 N 社会 工作 岗位 的平 台。而 学生参与 到企业 的具体 工作 中也能在 定程度 上解决 企业专 业技能型人 才的不足 ,这会 在很大程 度 上提高企业参 与校企合作 教学 的热 情 ,为更 多的学生提供更 多 的实践平台 ,形成一个 良性 的循环 。
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改革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般 来 讲 ,每 一 种 职 业 都 会 随 着 社 会 的发 展 经 历 产 生 、 发 展 、消 失 ,学 校 要 有 效 地 解 决 学 生 就 业 适 合 市 场 需 求 的 问题 ,学 生 所 学 的知 识 、 技 能就 必 需 与 当 时 就 业 岗位 的需 求 和 要 求 相 对接 , 否 则 毕业 生 就 得 不 到 企 业 的 认 可 ,或 在 相 同专 业 毕 业 生就 业 竞 争 中 处 于 劣 势 。但 目前 ,我 国 的 高
以就 业为导 向进行 课程 改革实践 中的几点 思考
◎韦杰斌 广西 农业职业技术学 院
【 摘要】本文从不同视角探讨 了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所遇到的瓶颈,并提 出应对的策略,以期对当前高职院校以就业为 导 向进 行课 程 改革 的实 践 活动 具有 现 实 意义 。
【 键词 】就 业 为 导 向:课 程 改革 ; 思考 ;对 策 关
一
、
进 行 以就 业 为 导 向课 程 改 革 中 的瓶 颈
职业 教育 就 是就 业教育 ,最终 目的是使 每个 学 生毕业 后 能顺 利进 入 岗位 就导 向的课 程 改 革 还 处 于 摸 索 阶 段 ,缺 乏行 之 有 效 的运 行 机 制 ,我 们 往 往 把 以就 业 为 导 向进 行 课 程 改 革 的 困难 更 多 归 结 于政 府 政 策 、企 业 积 极 参
动 、 全 方 位 、深 层 次 的 剖析 极 少 ; 另外 ,各 高 职 院校 都 有 等 上 级 提 供 改 革 范例 的心 态 , 导致 改革 就 多停 留在 文 字 纲 要层 面 上 的工作 。 2 课 程 内容 整 合 改 革缺 泛 与服 务 区域 经 济 对 . 接 的特征 ,难 与就 业 市场 与 时具 进
以就业为导向发展职业教育思考论文
以就业为导向发展职业教育的思考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异军突起。
“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热点,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
本文分析了就业导向的理论依据,深入探讨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对学生进行职业前途的导向教育,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完善的行动教学体系等。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教育改革金融危机过后,就业形势回暖,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一路回升,但我们还是经常看到用人单位以大学生“缺少实习经验”为由拒绝应聘,有些大学生表现出“专业技能水平低或学习能力不强”的缺陷等相关报道。
就业形势向好,但是大学生在找工作时仍存在不少问题,导致自己迟迟找不到理想的“饭碗”。
大学生在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实习经验”。
那导致大学生求职困境的原因何在?1 职业教育的缺陷目前,职业教育主要存在两大“缺陷”,一是师资,二是课程体系。
先说师资。
职业学校的教师大多接受过良好的学科教育,多是硕士、博士,他们的数理逻辑、语言智能十分发达,但他们的实践能力匮乏,根本无法接受职业教育技能型的授课方式。
他们大多是从学校毕业就到高校任职,他们只是在变相的重复课本上的知识。
而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多生于90年代,他们朝气蓬勃、个性鲜明,逆反心理强。
上大学以前的机械重复已经抹杀了他们的学习热情,现在“苦尽甘来”,再让他们照抄照搬,必然受到学生的心理排斥。
由此看来,职业学校最欠缺的就是“双师型”的教师,最欠缺的是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而有些学校乃至上级主管部门却仍然以“拥有多少个博士、硕士教师”为荣,并以此作为对学校的考核标准。
其实最终受苦的还是学生!再来说教学体系。
迄今为止,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都是学科型的,还没有形成一个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体系,高职的课程只是大学课程的简化版,而中职的课程也就是高中课程的简化版,如此一来,“换汤不换药”,职业教育仍然是“旧瓶装新酒”。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论分析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论分析摘要:现如今,教学模式的改革是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关键之处。
在我国,中等的职业教育教学的体系已经开始步入关键的模式转换期。
这种转换是有方向的,就是朝着就业的方向进行转变,打破了传统的以抽象的教学理论知识为主的学习教学模式,打破了原来工作与学习之间存在的一种二元的割裂状况。
这种模式的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这个工程设计面非常的广,他涉及到了专业的设置、教学体系的改革还有双师型的师资的建设等等。
如果想要这个工程能够有顺序、有效率的进行,我们需要不断的去整合社会上的各种力量。
这篇文章就针对有关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导向理论改革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参考,带来帮助。
关键字:就业导向;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论;【中图分类号】g717一、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内涵界定。
所谓以就业为方向的中等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就是以岗位、工作或是职业为基本的依据来设计的职业的教学模式,这种以就业为向导的教育教学模式能将就业和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大学生就业的目的。
在中等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中最大限度的将工作岗位与职业要求相对接的包括:1.专业的结构和职业的分类相互对接,根据职业的分类来确定专业,学校对专业的设置要和现如今市场经济的人才需求相对接,依据劳动力的市场来及时的调整学校里的专业设置以及招生的人数;2.工作的任务和课程的设置相互对接,就是说课程的体系结构必须要跟工作的的体系结构相互匹配,按照工作的任务的相关性质来进行课程的设置;、3.教学的内容要和职业的能力相互对接,教学内容体系的设置要根据有关的工作岗位对学生的知识要求、技能要求、态度要求来设置。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的理论。
将课程体系重组和职业能力标准作为核心,开发大类的专业教学的标准。
主要的专业的教学标准的开发是导向教学模式形成的第二个核心的项目,这个项目从职业的能力标准开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到对教师的资格的要求、实验的实训的装备等方面促进了教学质量不断的提高。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思政教学创新浅析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思政教学创新浅析随着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高职教育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
作为高职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思政教育更加需要考虑就业导向。
在此基础上,本文旨在探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思政教学创新所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一、就业导向思政教育的必要性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既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也要具备良好的素质与意识。
而高职教育的生源具有年龄偏小、专业程度相对不高、认知水平不齐等特点,使学生在面对求职、就业等方面存在较多困难和挑战。
因此,高职思政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通过一系列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评价标准等,使学生能够在学校期间掌握实用的职场技能、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掌握求职技巧、具备职业素养,为学生顺利融入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高职思政课程创新的现状和问题就业导向的高职思政教育需要有多元化、针对性强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
然而现状是,很多高职学校的思政教育大多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课堂形式单一,教学内容过于抽象,缺乏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因此学生不免出现对课程的厌烦和不适应,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
与此同时,即便存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而学生的参与度也和应该的水平有所脱钩。
有的学生不愿意参与教学,或是表现出反感的情绪,往往是因为教学内容与学生自身的兴趣、愿望和专业不太相关,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针对性强的高教思政教学创新方式1.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高职思政教育要以就业为中心,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需以社会需求为依据,课程内容也应该紧紧围绕就业问题和职场实践展开。
例如,应该设计课程来掌握职场交流技巧、求职必备的技能、面试技巧等。
2.注重教学实践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以实现知识与技能并举。
如校内实践,将学生分组进行模拟企业,体验企业管理、运营和协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
3.提高学生参与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理解学生的需求、填补学生的知识短板,善于找到学生的兴趣所在,通过特别设计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不再囿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兼顾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力的培养,更加贴近实际,加强实践提高实用技能和职业素养。
浅论高职课程改革之原则:以就业为导向
浅论高职课程改革之原则:以就业为导向(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论文关键词:高职课程改革就业导向论文摘要: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和生命力,为此,高职课程改革必须以此为依据来进行:课程开发着眼于特定的职业内涵;课程实施着眼于就业技能和创业意识的培养;课程管理着眼于课程结构优化和从业素质的提高;课程评价着眼于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职只有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办出职教特色,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从业的适应率和创业的成功率,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站稳脚跟,并最终实现高职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培养的是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重在“实用”,即具备某一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因此,高职课程的开发、实施、管理与评价都应围绕培养学生掌握特定职业岗位能力(综合职业能力)这一中心来进行,课程改革必须以就业为导向。
一、课程开发着眼于特定的职业内涵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术人才,这类人才因其职业岗位的具体性和多样性特点,其从业素质和要求也各不相同。
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应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着眼于特定的职业内涵,课程的开发须围绕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来进行。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职业岗位的内涵(类型)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职业对就业者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高职教育必须重视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课程开发应立足于特定的职业内涵,在深人分析国家与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针对特定职业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知识、技能进行课程整合,将不同职业所要求的职业标准融人到课程标准之中,从而不断适应社会职业岗位变化的需要。
早在20世纪30年代,黄炎培先生就强调指出,“职业教育的原则着重在社会需要”,“使学校与社会沟通,可望教育与职业接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9年4月26日到30日在汉城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上,副总干事鲍维尔再次阐述按需施教的主张:“职业教育的办学机构今后不能再强调我能做什么,我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而要强调需要我做什么,需要我培养出什么样的人。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探讨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探讨1. 引言1.1 背景介绍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就业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滞后,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部分学生在毕业后难以就业,导致了人才浪费和社会不稳定。
为了推动职业教育改革,许多国家开始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
通过与企业合作、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建立就业信息平台等措施,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提高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面对国际竞争的压力,我国也亟需改革现有职业教育体系。
本文将结合国外的成功经验,探讨我国就业导向职业教育改革的路径,分析改革对学生和社会的影响,为未来职业教育改革提出建议。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有望构建起更加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1.2 问题提出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体系在以往的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教育与就业之间的脱节,导致许多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的局面。
一方面,由于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许多学生在校期间所学技能与实际岗位需求不匹配,导致毕业后无法顺利就业。
一些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同时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竞争力。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也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必须对现行职业教育体系进行改革,以就业为导向,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在这一背景下,探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问题变得尤为重要。
【内容结束】1.3 研究意义职业教育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探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当前社会对于就业问题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模式研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模式研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不断推进,职业教育在促进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模式是当前时代所急需的。
本文将从需求分析、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探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模式,并介绍一些成功的案例。
一、需求分析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专业技能、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模式,首先需要从就业市场的需求出发进行需求分析。
通过调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了解各个行业的就业形势和需求特点,来创设相关专业课程和实训项目。
还需充分考虑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和企业对人才的用工需求,为学生提供与市场需求匹配的课程内容和技能培训项目。
二、课程设置基于需求分析,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模式需要合理设置课程。
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其提供接地气、贴近市场的课程内容。
具体来说,可以设置职业发展规划、职业技能培训、行业实践、生产实训等课程,鼓励学生参与专业实践项目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战能力。
这样做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就业需求和企业用工需求,增强学生的竞争力和就业能力。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职业教育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注重学生实际操作和实践,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跨学科教学、项目驱动教学等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还可以引入行业顶尖人才和企业导师,进行产学研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四、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模式的关键环节之一,建设良好的实训基地将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更好的保障。
学校需要加大对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投入,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建具有高水平的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包括设施设备的完善,还需和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市场需求的实践环境。
浅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即 高 等性 和 职 业性 。 高 职 院校 既 不 同 于本 科 院校 的 “ 学科” 型 教 育. 又不 同于 成 人 教 育 机 构 的 “ 理论 补偿 ” 型教育 , 其 核 t k , 是 高 等 职业 技 术 教 育 。高 职教 育 是 一 种创 新 教 育 , 体 现 了 时 代特 色 和 社会 需求 , 它 采 取 更 加 灵 活 多 样 的方 法 , 为企业培养所需 的 专业理论够用 、 生产操作熟练 、 组 织 能 力 较 强 的 复 合 型人 才 。 随 着社 会 的 发展 与进 步 , 企 业 对 人 才 的要 求 越 来 越 高 , 我 们 通 过 深 入 企 业 进 行 调 查 ,认 为 高 职 要 培 养 出适 合 企 业 需 求 的 高 技 能人 才 , 必须从课程设置 、 教 学 内 容 和 教 学 模 式 等 方 面
进 行 改 革 ,改 革 的思 路 是 以就 业 为 导 向 ,主 动 适 应 社 会 的需 要, 培 养 出企 业 需 要 的人 才 。 课 程设 置 要 与 实际 需 求 相 结 合 根 据 企 业 用 人 单 位 反 馈 的信 息 .新 人 职 的 大 学 生 大 多 说 起 来一 套 一 套 , 做起来却束手无策 , 且 理 论 相 对 滞 后 。这 充 分 反 映 了大 学 课 程 设 置 的科 学 性 欠 佳 ,教 材 上 的知 识 点 落 后 于 行 业 的技 术 发 展 , 学生实践应用知识欠缺 , 动 手 能 力 较 差 。理 论课 程 的设 置 关 系 到知 识 的 系统 性 ,实 践 课 程 的设 置 则 关 系 到知 识 的实 用 性 。系 统性 是必 要 的 , 实用 性 则 是 必 需 的 。课 程 设 置 得科 学 与 否 . 会 直 接影 响教 学 效 果 的 优 劣 。 高职教育 应使教 、 学、 做三 位一体 , 需 要理论 , 但 无 需 太 深, 需要实践 , 但不能过简。 高 职 院 校 在 课程 设 置 方 面 , 应 当遵 循基础理论够用 、 专业理论 扎实 、 实践教学为 重 、 实 用 技 术 优 先的原则 , 合理选择理论 教材 、 专 业 教 材 和实 训 教 材 , 使 学 生 学 有 所用 、 学有所精 、 学有所长。 为 使课 程 设 置 贴 近 现 实需 求 ,学校 每 年可 有 组 织 地 深 入 企 业 调研 , 了解 企 业 对 知 识 和 技 术 的 需 求 , 听取 企 业 对 课 程 设 置 的 建议 , 不 断 完 善课 程结 构 。 二、 教 学 内容 要 做 精 当 加工 高 职 院 校 要 给 教 师 充 分 的 自主 权 ,允 许 教 师 对 教材 进行 二 次 加 工 。教 师 可 根 据 企 业 调 研 结 果 , 结合教学实际需要 , 对 内容 进 行 浓缩 与 拓 展 , 有减有增 , 适 当调 整 , 以 期 教 给 学 生 有 用、 够 用 的知 识 。 在教学内容裁剪上 . 教师要结合具体专业实际 , 可 以 有所 教, 有所不教 。 选“ 材” 施教 , 适 应 为 主 。根 据 专 业 的具 体 情 况 , 将 课 程 内容 分 为 “ 必教内容” 、 “ 必学内容” 和“ 选 学 内容 ” 。 必 教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改革方略浅析
以就 业 为导 向的高职 教 育改 革方 略浅析
段 秋 双
( 南质 量 工 程 职 业 学 院 , 南 平 顶 山 4 70 ) 河 河 6 0 0
摘
要 : 90年初建立职业大学到现在 , 国高职教 育得到 了大力推进 和快速发展 。近年 以就业为导 向的 自1 8 我
高职教 育改革被社会各界提及 。本文将从师资、 课程设置、 实习、 实训奈件 、 学生 能力和观 念等方面进行分析 , 探讨
设备 都不能 满足 升格 后 的高 职 教育 教 学需 要 。校 内外 实
习实 训基地 更是有 名无实 , 国家在高 职院校 实习 实训 方面 配套 的政策 、 法规 还 不健 全 , 现有 的 实 习实 训基 地 在 高职
( ) 一 师资力量 薄弱 ,双师型 ” “ 教师 匮乏 高等 职业 教育培 养 的人 才 群 体不 仅 要具 有 必 要 的理
高职教 育是高 等教育 的重 要组成部 分 , 以培 养具 有 是
一
课 程模 式— —学 科型 模 式 , 三 个 中 心 ” 教 师 中心 、 即“ : 课
定 理论 知识 和较强 实 践 能力 , 向生 产 、 设 、 面 建 管理 、 服
堂 中心 、 本 中 ,课 程设 置是 “ 课 t; l 三段 式 ” 基 础课 、 : 专业 技
务第 一线职业 岗位 的实用 型 、 技能 型专 门人 才 为 目的 的职 业教 育 。这 是联合 国教科 文组织 对高 职教育 的 准确定 位 , 同时也 指 明高 职教 育 的根 本 任务 —— 培养 具 有一 定 理论
知识 和较强 实践能 力 , 向生 产 、 设 、 面 建 管理 、 服务 第 ~线
术基础课 、 专业课 ; 学方法是课 堂讲 授为 主 , 教 实践 教学 处
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职业教育改革
王 雪丽 范义敏 ( 庄铁路职业 石家 技术学院)
还 高职 的 课 程 只 是 大 学 课 摘要: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 , 但也面l 临就业难的 问题。本 文分析 的 , 没 有 形成 一 个 行 动 导 向 的 课 程 体 系 ,
程 的简 化 版 ,而 中职 的 课程 也就 是 高 中 课程 的 简 化版 ,如 此 一 来 , 发展思路: 对学生进行职业前途 的导向教 育 , 加强“ 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 “ 换汤不换药 ”职业教育仍然是 “ , 穿新鞋 走老路” 目前提 出的项 目 。 构建完善的实践 教学体 系等。 教学改革虽然是尝试阶段 , 但从各个方面看来很是可行。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就业导 向 教育改革 三 、 业教 育路 在 何 方 职
了就 业 导 向 的理 论 依 据 ,进 而 探 讨 了新 时 期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在 就 业 导 向 下 的
高级技工 , 出现了“ 高级技工荒 ” 。这充 分暴露 出我国职业教育 与岗 ( ) 一 重视对学生进 行职业前途的导向教育 位需求不相 匹配 的弊端。 对学生进行职业前途 的导 向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 帮助学 生认 面 对 日趋 严 峻 的就 业 形势 ,教 育 部 明确 提 出 以就 业 为 导 向 , 加 识和 了解 自己的个性 , 确定 自己未来 的就业 目标。在大学里 , 提到就 快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这一发展 方向的提 出并 非空 中楼 阁 , 业 , 好像是很遥远的事 , 实从近些年 日益严峻 的就业形势来看 , 其 对 有 其 深 刻 的理 论 依 据 。 大学生提前进行职业干预 , 不仅可能 , 而且必须。在这里 , 我们 不提 以就 业 为 导 向发 展职 业教 育 的 经济 学 思 考 职业教育 , 而换 一个对大学生来说更具 亲和力的名词: 生涯教育。生 ( ) 一 以就 业为导 向发展职 业教育是获取 人力资本投 资收益 的 涯 教 育 可 以说 是 为学 生 的人 生 做 准 备 的教 育 , 校 方 面 应 将 生 涯 教 学 必然 选 择 育作 为一种工具 、 —种技能教给学生, 使学生端正职业观和就业观, 尽早 经济学是关于投入—— 收益的科学 , 其研究核 心是如何 以最小 明确人生方向及发展路径。 同时, 学校还应对学生进行“ 创业耄 ”虽然并 唷 。 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从经济学 意义上说 , 以就业为导 向发展职 不是何—个大学生毕业后都可以走上 自主创业的道路, 但我们身边确实也 业教育既可 以满足社 会发展和经济 建设 的需要 , 也可 以满足人 民群 不乏学生成功创业 的个 案。 国外许多国家的创业 教育模式 已经 彰显 众 的根本需求。因为就 业不仅 能为国家带来经济 的增长 , 也能 为高 其优势。创业教育关键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种创业的意识, 建立一种职 职 院校毕业生及 家长带来人力资本投 资收益 。具体来说 , 职业教育 业自 , 信 教会学生创业方法 , 这对他们今后就业是 十分有利的。 投资对国家来说 , 是提高生产率、 经济效益和增加 国民收入 的来 源 i ( 加强“ 二) 双师型” 教师队伍 建设 , 提高教师队伍水平 对个人来说 , 是获得理想职位的条件 。 业教育促进经济发展 , 职 主要 所谓 “ 师型 ” 双 师资队伍 是指 既是讲 师 , 又是工 程师 或经济 师 是通过为社 会培养合格人 才来 实现 的, 这就决定 了职 业教育的 中心 等 , 有两种职业 资格证 书 的教 师队伍 : 具 以及既有 教师 , 有工程 又 任务和基本 方向。如 果职业教育培养 的人才不能很好地就业 , 不能 师、 经济 师等的教师队伍 。因此 , 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 满足社会生产对高素质 劳动者 的需 求, 职业教育就没有实现它的经 能力 , 提高教师的实验实训水平是关键。可 以采用“ 出去 , 走 请进来” 济功能。从另 一个角度看 , 家长花钱 送子 女到职业院校读 书 , 这本身 的方式 实行 多层 次师资培养 规划 ,实现高素质 师资 队伍建设 的目 是一种人 力资本 的投 资行 为 , 为 了实现未来 收益 的“ 累 ” 是 积 而非 标 。 “ 出去 ” 学 院 鼓 励 中 青 年教师到生产 一线 参力工程实践 , 昌 走 是 Ⅱ 捌 教 “ 消费 ” 。任 何 投 资行 为均 是 为 了一 定 的 目标 利 益 , 长和 学 生 的 智 师、会兼职, 家 吐 以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前 , 门 目 划 所在 力投资行 为, 是为 了实现就业 , 通过就业 、 创业 获取 收入来补偿 投资 院校已经完善了相关文件 , 正在 实施 当中。所谓 “ 请进来 是学校从社 成本并获利 。职业院校承担羞为人力资本增加附加值的责任 , 只有 会上的企事业单位聘请既有专业理论 ,又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 、 让学生如期实现就业 或通 过创业致 富 ,其附加值 才能成 为交换价 管理 人员兼任 专业 课或实践环 节的教学工作 , 以密切教学与企业实际 值, 才算真正实现职 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功 能。 的结合, 缩短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距离。同时通过 “ 帮 、 可以促使 传、 带” ( 以就业 为导 向发展职业教育是 人 二) 才供需达到平衡的重要途径 专业 教师从兼职教师那里学到许 多实际技能 , 从而使得教学水平不 劳动力市场供需理论认为 , 劳动力 的数量和素质 、 给和需求 , 断提 高。 供 给经济发展以极大 的影响。若劳动力供给不足 , 会导致生产不足 , 从 ( ) 三 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物流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 而 限制经济规模的扩大 ; 若劳动力供给 大于需求 , 则导致就业 不足。 高职 教育业培养 的是基层操作和 管理人 员,所 以实践性很强 。 劳动力供需的调整 , 就是解决劳动力 的就业问题。职业教育只有不 因此要培养 出符合社会 需要 的各种人 才, 就应 当加强实践 环节 的教 断满足市场需求 , 提供社会所需要的各类技术型人才和高素质 劳动 学 ; 引导学生理 论联 系实际 , 着重培养学生 的职业技能 , 使学 生从业 者, 其毕业生 才能得到充分就业。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发挥得越充 后能快速适应工作 岗位 。在 目前高职 院校快速 发展 的形势下 , 高职 分 , 会 的 物质 财 富 增 长 越 快 , 应 地 职 业 教 育 得 到 的回 报 率 也 越 院 校 应 想 办 法 多 渠 道 解 决 教 育 经 费 短 缺 问 题 , 大 对 实训 、 验 设 社 相 加 实 高 , 而增 强 个 人对 职 业 教 育 的 需 求 , 个 人 对 职 业 教 育 需 求 的 增 进 而 备的投入 ,加强校 内外 实训基地建设 。特别是建立分布于港 口、 货 强又能推进 整个职业教 育的发展和壮 大。可见 , 职业 院校毕业 生充 运 、 仓储 配送企 业、 货代企 业等 的校 外 实训 基地 , 大校 企联 系密 加 分就业是职业教育发展 形成 良性循环 的一个重要保证 , 以就业 为导 度 , 既可以充分利用社 会资源 , 节省资金投入 , 可以让学生在学 习 又 向发展职业教育恰恰是 实现这一 良性循环的必要条件 。 期间就可 以到相关企业进行认识 实习和生产实 习, 以此来提高学 生 二 、 业 教 育 的 缺 陷 职 的实际操作能 力。构 建完 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 目前高职物流专业教 目前 , 职业教育主要存= 大‘ 舀 审 ‘ 缺陷”—是师资, , 二是课程体系。 学改革的重点 , 是培养 出一线操作和管理 人才的关键所在。 先说师资。职 业学校 的教 师大多接受过 良好 的学科教育 , 数理 总之 ,就业 才是硬道理” 以就业 为导 向 , “ , 就业 就是一根 “ 指挥棒 ” , 逻辑 、 语言智能 十分发达 , 而他们 面对 的恰恰是数理 逻辑 、 语言智 能 由它来主导一切教育教学活动。 非常薄弱的学生群体 , 这样老 师教得辛苦 , 学生 也学 得辛苦 , 师们 老 参 考 文 献 在一遍遍的重复教授 中感叹着 “ 孺子不可教” 而学生也在机械 的操 , 1 翟帆. 范绪锋. %的就业率说 明了什么. 5 5 中国教育报 ,0 3 1 — 1 2 0— 12 . 练中渐渐失去 了学 习的热情 。为什 么会如此呢 7 原因正是 由于我们 2方列等. .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现状调查 . 月谈 , 0 4, ) 半 20 《. 2 的老师都是学科型 的,根本无法接 受职业教育技能型 的授课 方式。 3石滨. . 就业导向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 改革. 沿海企业与科技.0 5 1 ) 20 (1.
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
XIB IZ I I O 西北职教期以就业为导向当教育部长周济谈职教提速时,职业教育正进入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时期,为引导职业学校在新一轮的发展中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职业学校就要依靠特色专业来体现其在社会中的中坚地位。
而真正的职业教育就是专业教育,主要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动力、以社会财富为依托。
职业教育要深入地高质量、高速度地发展,就业是关键;课程改革、提高教师水平、加大实训基地建设是根本。
一、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课程改革要体现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改革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模式。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体现实用性和先进性,大力提倡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一体化和综合化,以满足学生就业、升学和个性发展的多元化需要,而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是指根据一个或几个相关职业群体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从众多知识,能力要求中筛选出来并按教学规律组织起来的内容及其实施过程,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规划和设计,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落脚点,课程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对从事某一职业的从业者所必备的职业能力的层层分解,层层落实,是为课程的学习者构建通向就业的桥梁,现代职教课程论强调以职业分析为依据来筛选,组织教学内容,就是为了保证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落在实处,为教学内容的“必须、够用”提供依据,职业分析要强调其现实性,即当前某一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
还要重视其前瞻性,即未来某一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而这更加体现在课程实施即具体教学中,倡导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目标来引导教学组织的过程,学生通过对行动过程全面,主动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
二、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机制,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水平1、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的主力,师资队伍水平决定专业建设水平,职业学校要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教师培养培训计划,形成促进教师积极向上,不断学习和探索的激励机制,重点选拔和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要拓宽渠道,广开门路,加强师资的培养,要将师资队伍建设和开展示范专业建设,推进产学研结合,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工作结合起来,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舞台和载体,在实践中着力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现代教学技术应用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评价的四个问题
育 教 学 评 价 是 其 中 重 要 的 一 环 职 业 教 育 教 学 评 价
是 一项 理论性 和技 术性很 强 的工作 , 谁 评 ?谁来 为
体 ”企 业和社 会用 人单 位是 内隐 的 , 又是 客观存 ; 但 在 的 一 个 价 值 利 益 诉 求 者 .可 称 为 “ 性 价 值 主 隐
评 ? 评 什 么 ? 怎 么 评 ?是 当 前 职 业 教 育 教 学 必 须 明
确 和 解 决 的 四 个 问 题
一
体 ” 鉴 于 上 述 认 识 . 以 把 职 业 教 育 教 学 评 价 的价 。 可
、
为 谁 评 : 学 评 价 的 价 值 主 体 教
值主体 分为 : 生 、 校 和社 会企业 。 学 学
想 和后 者 的 政 府 教 育 政 策 都 清 楚 告 诉 我 们 . 业 教 职
育 教 学 的 评 价 是 为 了学 校 建 设 发 展 评 按 照 国 务 院 2 0 年 《 定 》 求 , 业 教 育 要 05 决 要 职
“ 持 以就 业 为 导 向 深 化 教 学 改 革 . 要 培 养 面 向 生 坚 产 、 设 、 理 、 务 第 一 线 需 要 的 合 格 人 才 ” 包 括 建 管 服 :
教 学 评 价 的 目 的 是 什 么 ?发 展 性 评 价 强 调 评 价
不 是 为 了 鉴 别 , 是 为 了 改 进 和 发 展 : 育 部 在 制 而 教
定 全 国 重 点 职 业 学 校 教 学 质 量 评 价 标 准 时 明 确 指
出“ 评 促 改 、 评促 建 、 建结合 、 在 建设 ” 评 以 以 评 重 是
1为 学 生 评 以 就 业 为 导 向 的 职 业 教 育 教 学 要 . 为 学 生 的职 业 技 术 能 力 发 展 服 务 . 从 过 去 的 知 识 要 本 位 传 统 走 向 能 力 提 高 为 教 学 的 目 标 。 ̄f 的 价 值 ¥z r t 取 向也 要 由 过 去 的 知 识 本 位 走 向 能 力 本 位 . 以 是 要
以就业为导向发展职业教育问题的对策
的知识 、 力和素 质要 求未做 能
要 提 出 建
议 和 对
校, 以为 这样就 找到 了学校 发 深入 的 了解 , 培养 出的人 才 不 展 的道路 , 实这是 没有认 识 符合 市场的 需要 。 其 到 职业教 育的本 质 , 没有 真正
将 其正 确 定位 。
2 业 教 育 结 构 不 合理 .职 4 ,教 师 素 质有 待 提 高
忽略 了一 个 重要 的 问题 就 是
职 业 院校 需要 的是 “ 师型 ” 双
术 含 量 高 的 专 业 得 不 到 发 展 。 同层 次之 间的职 业教 育 不 衔 接 不上 , 职前教 育与职后 教
收 稿 日期 :0 5—1 —1 20 1 6
的师 资队伍 。 目前 , 业院校 职
育 、学历教 育 与非 学历教 育 、 教 师无论 在数 量 、结构 、层 次
作者简介 : 徐平 (9 5一) 女 , 宁人 , 门大学教 育研 究院博士研究生 . 究 17 , 辽 厦 研 方 向 为 高等 教 育社 会 学。
和 素 质 等 方 面都 不能 适 应 职
业教 育发 展 的 需要 。
些 不 可
徐
亚
避 免 的 问 题。 此. 为 针 对 这 些 问题 我们
院校 在 发 展 的过 程 中忽 视 职 业化 教 育 ,过 多强 调 理 论 教
些职 业 院校 设 置 专业 时没 有
经过充 分的调 研 , 对人 才所 需
学 ,一 味 地 想 升 格 为 本 科 院
设联 建 厦 门 是培 0 一 养和 一 门 大 学 以 研 究 院 , 系最为 紧密 , 0 培 厦 育主要 教育 福 就 业 为 导 训基 本 就业 者的教 育 。 这 个 从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模式研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模式研就业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向。
这种改革模式旨在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模式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传统的职业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很少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现实社会对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仅凭理论知识难以胜任工作。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参与实践,实践活动的内容要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职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模式注重与企业的合作。
传统的职业教育往往与企业脱节,学生毕业后很难找到适合的工作,这是因为学校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专家来授课,提供实践机会,还可以与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训。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与模式,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模式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职业教育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往往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现实社会对员工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了专业知识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
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可以不断地提高这些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模式是一种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与企业合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
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魏冬云【摘要】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高等职业院校要准确定位,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2004年4月,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高等职业院校只有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才能真正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旋律,课程是教学改革的核心。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课程改革,总目标是要适应社会需要。
一是课程改革必须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类别需要。
二是课程改革必须满足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类别的需要。
三是课程改革必须满足教育观念、教育规律、人才标准的发展需要。
四是课程改革必须满足受教育者就业、职业发展和个人成才的需要。
一、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中提出就业导向和指导方针,不但有利于进一步积极推进高职教育课程改革,解决长期以来高职教育课程难以从根本上突破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学生综合能力难以直接胜任职业要求的现状,而且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产学合作教育在课程中的落实。
同时,通过双证书教育的推行,可以把职业认证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把职业要求与教育、就业联系在一起,同时,也把个人、社会和企业联系在一起。
就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而言,主要是要为社会和企业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更应贯彻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原则。
具体来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应是使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真正体现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性,以其获得的能力和素质受到行业企业的欢迎与社会的承认,减小以至消除所学与所用之间的偏差。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应以满足产业界的要求为宗旨,即以就业为导向,以新的职业能力内涵为目标构建系统化的课程。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考
连 云 港 市广播 电视 大 学 , 江苏 连 云港 2 2 0 2 06
摘 要: 随着职 业教 育生源数量的 下降, 职业院校 的竞争 日趋 激烈 。职 业 院校要 充分认 识职业教 育 的本
质, 明确职业教 育的人 才培 养模式 , 以职业生涯教育 为主 线, 面实施职 业素质教 育。 全 关键 词 : 职业教 育; 培养模式 ; 职业生 涯教 育
维普资讯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 u a o in s a i o r l f a g uR do&T lv in U iesy 2 0 . o. 9 n J ee io nv ri 0 8 4 V 11 s t
以就 业 为 导 向 的 职 业 教 育 发 展 思 考
等 职 业 学 校 办 学 水 平 的重 要 标 准 。
在 20 0 7年全 国普通 高校 毕业 生就业工 作会 议上 , 教 育部部 长周 济提 出 : 要切 实把就 业状 况作为 高校本 科教 “ 学评估 的一级指标 , 作为高 职院校和独立学院教学评估 的 核心指标 ” 深刻理解 “ 。 职业 教育 就是 就业 教 育”, 助 有 于职业 院校达 到 “自觉地 按 照教 育规 律 不断 明确 办学 指
旗帜, 长安大 学认 为 “ 业生 的 就业 空 间有 多大 , 毕 学校 的 发展空 间就 有多 大” 宁波职业 技术 学 院也 提 出“ 生 , 学
就 是 学 院名 片 ” 办 学 理 念 。 作 为 职 业 院 校 , 何 最 大 限 的 如
发现 的问题 就是 最好 的市场 调查 。2只有将 用 人单 位 的 L
目前 , 以 就 业 为 导 向 ” 办 学 理 念 已 经 逐 渐 成 为 各 “ 的
对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教学管理思考
对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管理的思考摘要: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深化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我校积极加强教学管理,努力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现对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管理问题进行探讨研究。
关键词:职业学校就业教学管理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a)-0232-011 调整和改进课程设置(1)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各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向进行了调整,确立了以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培养目标,按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增加技能实训,提高实践教学的知识、技术含量。
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
具体做法是调整和改进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设置。
学校曾经组织专业教师开展行业人才需求情况的调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训练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结构和比例。
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最大限度实现课程设置与职业、工作岗位要求的对接。
如我校旅游酒店专业、网络专业、工程测量专业,原来专业理论课比较多,动手操作少,学生学习没有兴趣。
针对这种情况,进行教学改革,对网络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减少文化课,增加了专业课和实践课。
(2)文化课与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培养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充分考虑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突出技能和实践教学,学校组织教师积极编写、整理校本教材。
如文化课的英语、数学和专业课的3g、声乐、舞蹈等编写了校本教材。
(3)学校专业课程设置要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调动学生参加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积极性。
每学期各专业制定出技能达标要求和考核办法。
(4)学校要把职业指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课程设置范畴,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和爱岗敬业精神。
就业课实践教学改革设想(3篇)
第1篇一、背景与意义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国高校纷纷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掌握求职技巧、提高综合素质。
然而,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导致学生在实际求职过程中难以运用所学知识。
因此,开展就业课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就业课实践教学改革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1. 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对实践能力要求提高。
2. 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实际需求。
3. 国家政策支持,要求高校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4. 企业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就业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4. 缩短学生与企业之间的差距,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
二、改革目标1. 建立完善的就业课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在求职过程中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4. 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
三、改革措施1. 改革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教学比重(1)优化课程体系,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就业课教学过程。
(2)增设实践性课程,如求职技巧、面试技巧、职业规划等。
(3)开设校企合作课程,邀请企业专家为学生提供实际案例和指导。
2. 创设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实践效果(1)建立校内实践基地,如模拟招聘会、创业孵化园等。
(2)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
(3)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和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质。
3. 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等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开展翻转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讨论和实践。
(3)引入在线教学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动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42150-152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7卷第4期J.Changchun Inst.Tech.(Soc.Sci.Edi.),2016,Vol.17,No.4ISSN 1009-8976CN 22-1322/CDOI :10.3969/j.issn.1009-8976.2016.04.042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思考收稿日期:2016-11-11基金项目:长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长春市高校成人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CSKT2015ZX —0049)作者简介:许晓冰(1974—),女(汉),河北丰润,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教育管理。
许晓冰(长春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长春130012)摘要:通过对职业教育就业能力的分析制定相应措施来提高就业意识、加强就业能力,并建立起一系列就业能力指标体系,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当前面临的社会就业问题,结合企业、行业发展现状,反向更新教学思想,以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为参考分析出适合当今就业环境的人才培养策略,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调整专业设置,改变教学方法,改进和完善当前教学环节中的不足,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实现就业的功能,为缓解当前毕业生就业困难、就业人才分配不均的现状作出相应的调整,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高素质人才,全力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976(2016)04-0150-03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而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也取得了很大进步并有了显著的成效。
职业教育能够为国家及社会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新兴实用型人才,这些人才能够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具有较高的素质和思想觉悟,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同时,在当今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环境下,只有适应竞争环境,了解市场需求,才能脱颖而出,无论是国家间还是企业间的竞争,最终都归结为人才的竞争,只有个体提高素质水平才能加强整体的竞争能力。
但是我国在职业教育方面仍有许多不足,所谓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站在为社会培养合适人才的角度上进行教学[1]。
一、我国职业教育教学现状经过多年的发展,以及2002年和2005年相继提出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实施贯彻,我国的职业院校数量、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数量、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例如2006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达到750万人,在校生也突破1700万人,2007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495万左右,其中职业教育毕业生占到高校毕业生总数的一半,而毕业生总数也在这一年首次超过社会新增工作岗位数的一半。
但是,就算作出了许多努力,我国在职业教育方面仍然有许多不足之处。
其中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人才分配不均,具体体现为“有事没人干,有人没事干”,职业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对专业技能的操作和掌握上尚待加强,大多数毕业生走出社会只能承担初级技工的职位,缺乏实践经验,而企业也难以花费大量时间和成本对毕业生进行统一培训,只能依靠裁员或者聘请资深人士,从而使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得不到显著提高,陷入又一个就业困境。
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过于单一,依然是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形式来进行设置的,不能够按照课程的主次轻重来合理安排,忽视了学生的个体需求,在学习相关课程的基础上没有依据学生的兴趣和其他需求设置一些补充课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知识拓展;其次,职业教育运用的依旧是旧式的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就在于老师全部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但是却不了解学生想学的知识是什么,学生是否能很好地消化这些知识,阻碍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不利于教学课程的开展,影响课堂学习氛围;最后,职业教育的目标和功能是以就业为导向,所以在进行职业教育时应当以能够促进就业的专业技能的培训为主,而辅以理论知识作为帮助,但是我国现在大多数职业教育仍然过度重视理论,而忽略了专业技能的重要性,也就弱化了人才的应用性,导致培养出的毕业生一时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需要花费更多精力继续学习,造成资源的浪费。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思想要想以就业为导向,转变原先的职业教育教学方式,就要先从思想上意识到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2]:(一)职业教育投资转变原先的职业教育教学方式,必然需要摒弃陈旧的落后的教学设施,从多渠道筹集更多资金作为职业教育的经费,用以购买先进教学设备,引进高素质高水平的老师和更加高质量的教材,投入大量资金作为支持。
当职业教育培训出的毕业生拥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时,就能够被企业所录用,从而解决就业问题,促进经济的发展,所以当职业教育培养不出社会合格人才时,它也就不能实现其经济价值。
以市场为导向,开展校企联合办学,使企业参与到职业学校对人才的培养中来,对双方而言都是利大于弊的。
企业可以利用职业院校的平台有针对性地培养适用于企业发展的专业对口人才,按照企业的要求为员工提供在职培训,为企业减轻了寻找专业人才的负担,同时也可保证人才的专业能力;职业院校利用企业的经济投资培训学生,减轻学校自身压力,毕业生就业问题也得以轻松解决。
另外,社会机构或个人的捐助也是对职业教育的一大支持。
就个人而言,一个家庭愿意将子女送至职业院校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就是一种经济投资行为,只不过是将钱投入到人身上,属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家长希望通过职业院校对子女的教育,使其掌握一门或多门专业技能,从而为将来的就业铺路,可以依靠这些专业技能找到相对不错的工作,一步步增加收入,获得理想的职位。
当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子女的收入就成为家庭投资的回报,时间越短收入越高,投资回报率也就越高,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资都是以获利为目的的。
职业院校承载着促进就业的重任,肩负着家庭及个人的期望,必须全力以赴,充分利用获得的各项资金支持为学生服务,培养他们的就业能力,让其能够自主就业或者创业,得到一定的回报,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二)人才培养定位准确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社会发展情况、企业和市场的需要,帮助个人解决供应和需求之间的矛盾,避免因人才培养目标的偏离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
职业教育在与毕业生和家长进行沟通时,要向其宣传先进的就业、择业观,抛弃旧的思想,不要只把目光放在国企、央企、事业单位、机关单位等工作上,还应该拓宽视野,多关注私企、外企、中小型企业等,结合自身兴趣与能力,以及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生产一线技能人员尤其是高技术人员缺乏现象大多都是因为毕业生眼高手低、没有正确判断当前形势所造成的,一方面在院校职业教育中没有特别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一方面院校没有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没有给予他们适时的帮助,让他们尽快了解自己、了解社会需要,从职业的角度深入思考自己的理想,引导学生做好充分准备融入职场和社会,促进就业率的提高。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举措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需要通过对职业教育就业能力的分析制定相应的提高就业意识、加强就业能力的措施和方针,建立起一系列就业能力指标体系,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当前面临的社会就业问题,结合企业、行业发展现状,反向更新教学思想,以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为参考分析出适合当今就业环境的人才培养策略,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调整专业设置,改变教学方法,改进和完善当前教学环节中的不足,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并实现就业的功能,实现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课程设置与专业岗位、教学体系与职业能力、教学评价依据与企业评价依据、专业结构与职业分类等之间的对接。
实现改革的具体措施有如下几种[3]:(一)按专业岗位要求建立“项目课程”体系根据每个专业不同岗位的特殊要求,建立适合该专业岗位的“项目课程”体系,实行专业化定制和设计。
这样做可以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将职业教育中的每个专业进行具体的划分,具体地分析各个岗位对人才素质和水平的要求以及主要需求,使毕业生们在进行职业教育期间就对日后的工作内容、工作状态、职位晋升、职业规划等有初步的了解和思考,避免因为不了解而产生隔阂,实现课程设置和专业岗位的良好对接。
(二)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开发校本教材校本教材是职业院校进行职业教育时主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专业领导和老师根据校本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和计划,并灵活拓展、开发新的教学内容。
因为校本教材的灵活性,院校老师可依据“以就业为导向”来对教材进行改编,加入更多能够锻炼学生就业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教学内容,使教材内容更好地反映教学目的,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岗位涉及所独有的校本教材,更多更好地开设与未来工作相关联的课程。
(三)以“市场为取向”开展校企合作教学以市场为导向,开展校企联合办学,使企业参与到职业学校对人才的培养中来,对双方而言都是利大于弊的,能够实现共赢,使职业教育取得更大的成效,从国际职业教育的共同经验来看,这也是必然的趋势。
企业可以利用职业院校的平台有针对性地培151许晓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思考养适用于企业发展的专业对口人才,按照企业的要求为员工提供在职培训,为企业减轻了寻找专业人才的负担,同时也可保证人才的专业能力;职业院校可以更好地使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符合市场的需求,也利用企业的经济投资培训学生,引进更为先进的教学设备,减轻学校自身压力,增加学生实践经验,提高学生自主动手操作的能力,方便毕业生快速走上工作岗位,毕业生就业问题也得以轻松解决,实现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的良好对接。
(四)以“能力为本位”完善评价体系因为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所以缺乏经验丰富的教学老师,目前一部分教学老师都是从普通教育学校中出来的,缺少对专业职业教育的培训,在教学工作中还没有总结出相关经验,以致于不能够正确认识到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原则。
许多职业教育老师依旧秉持着原先的理念,认为理论重于实践,在教学时更加强调理论学习,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然而对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而言,要想以“就业为导向”,就必须充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让学生提前适应企业的工作内容,锻炼其适应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要明确企业对员工的考核不仅仅在于他的知识,更多的在于其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现教学评价依据和企业评价依据的良好对接[4]。
参考文献[1]徐平.以就业为导向发展职业教育问题的对策[J].成人教育,2006(11):8l-82.[2]余新.高职毕业生就业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1):50.[3]何丹.职业教育改革与就业探析[J].教师,2010(21):127-128.[4]周长富,赵斌涛.关于提高高职教育质量步履维艰的原因和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9):23-24.[5]徐道锦.探析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课程设计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1):178.[6]钟燕辉,邱志文,刘长灵.基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课程设计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0(7):148-149.The reflections on the re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employment-orientation”XU Xiao-bing(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Changchu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chun130012,China)Abstract:In this article,through the analysi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employment capacity,some appropriate meas-ures are made to improve employment awareness,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employ,establish a series of employment ability index system,and accurately identify talents training targets.Aiming at the current social employment prob-lems,combin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in enterprises and industries,the teaching ideas has been reversal updated.Taking the market and enterprise demand as reference,the talents training strategies suitable to the current employment environment have been analyzed,and the new curriculum system has been established.The teaching method should be changed.The shortcomings in current teaching environment should be improved.The vocation ed-ucation should be highly valued to achieve employment.In order to alleviate the difficulties in current graduates em-ployment situation,and the uneven talents distribution of current employment status,some corresponding adjustments should be made to train the comprehensive and high-quality talents who adapt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and wholly promot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Key words:employment-oriented;vocational education;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teaching reform(上接第149页)A study on strategies of deepening development to innovation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Jilin provinceZHANGRui,et al.(Changchu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chun130012,China)Abstract:Starting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Jilin province,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trategies of deepening development to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puts forward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model with comprehensive coverage and classified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apabilities of graduates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Jilin province;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deepening development 251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