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3doc初中语文
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教新课标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一
语文八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一【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翻译文言文。
3、理解作者是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后生勤奋学习的。
【教学步骤】一、情境导入1、比一比,看谁说的厉志的名人名言多。
2、听一听,看谁在听老师讲解文学常识的时候记的笔记多。
3、导入: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明确:1、“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人,明初著名散文家。
他生活在元末明初,少时家贫,却勤奋好学,曾受业于元末有名学者吴莱、柳贯、黄晋等,以文章著名。
元代至正年间被举荐为翰林院编修,借口父母年老,坚辞不就,入山隐居著述。
朱元璋起义后,接受朱元璋璋征聘,任江南儒学提举和太子经师,后官至《元史》编修总裁官、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部主事等,负责或参与《元史》《国史》《日历》的编修以及开国之初许多典章制度的订定工作,从文治方面对明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贡献,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尤其长于传记的写作,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在当时影响很大。
解题:本文写于洪武十一(1378)年。
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
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
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二、朗读课文1、全班朗读:要求:声音响亮,字音准确,句读明晰2、教师范读:要求:认真听读,仔细笔记,划出停顿3、正音再读:要求:读出语气,读出情感三、解词析句1、组内讨论⑴教师将课文分成四段,标清其止。
⑵学生根据欣赏板块一来解词析句。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二十四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二十四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现身说法,以自己年轻时代的求学经历启发马生,以达到劝学的目的。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1、复述课文,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二、教学重点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复述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五、教学时间:二教时。
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方法一: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板书课文标题)方法二:同学们,在五单元前面几篇课文里,我们学习了几种古代不同体裁的文章,如吴均的书信体山水小品文——《与朱元思书》、陶渊明的自传体文章——《五柳先生传》、韩愈的议论性文章——《马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体裁为赠序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看看作者是怎样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
二、作者简介:宋濂,明初文学家。
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现渐江义乌人)。
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
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
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
八年级语文下册24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新人教版
24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及本课内容和本单元教学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1)诵读课文,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虚词和实词,培养古文阅读能力。
(2)学习文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课文,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刻苦学习的精神,激励自己勤奋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虚词和实词,培养古文阅读能力。
学习文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如何用自身体会勉励马生作为教学难点。
教法学法:朗读、自主合作与探究教学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能准确翻译“求学经历”一层原文。
教学过程:一、直入课题并板书课题与作者。
二、简介作者与文体特点。
1、请学生简要交流预习所查阅的作家作品,教师适当进行订正与补充。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
明初文学家。
是当时的“开国文臣之首”。
本文出自《宋学士文集》。
2、关于“序”古代“序”有两种:一是介绍、评论文章的序;一是临别赠言的赠序。
本文属于赠序。
《送东阳马生序》是作者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
这是赠序,有别于介绍评价的序。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请学生注意标划字音停顿。
教师板书生字,让学生注音书写。
最后订正。
(1)字音:嗜(shì)学砚(yàn)逾(yú)约叱(chì)咄(duō)俟(sì) 负箧(qiè)曳(yè)屣(xǐ)皲(jūn)裂媵(yīng)人烨(yè)然持汤沃(wò)灌以衾(qīn)拥覆绮(qǐ)绣缊(yùn)袍敝衣多音字:容臭(xiù)既加冠(guān) 僵劲(jìng) 日再食(sì)通假字:四支僵劲支---肢“肢体”皆被绮绣被---披“穿”(2)停顿: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从·乡之先达∕执经扣问以∕中有足乐者盖∕余之勤与艰∕若此2、学生自由朗读至少两遍,要求读得准确流畅。
语文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3篇
语文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准确、熟练地诵读课文。
3.学习用对比来表现中心的手法。
4.了解书序和赠序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合作探究领会作者的良苦用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勉励学生刻苦学习的用意,并能学习这种刻苦勤奋的美德。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的内容,领悟作者的用意。
难点运用对比来表现中心的手法,体会这种手法的表达较果。
教学突破本文是一篇赠序,作者想通过它来劝慰马生勤奋学习。
要在学习中养成朗读的好习惯,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并且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书序和赠序的不同。
课堂实录:第一课时师:同学们听说过序这种文体吗?生:(齐说)没有。
师:序有书序和赠序两种。
书序在书的前面,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由等;赠序用于临别,即临别赠言,内容多是劝勉、誉扬之词。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篇赠序《送东阳马生序》。
(老师板书课题)师:通过预习,你认为作者送给马生赠序的目的是什么?生: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有所成就。
师:对。
大家对这篇赠序的主旨理解的很正确,作者有勉励的目的。
谁你将你搜集到的和作者及写作背景相关的信息向大家介绍一下?生1: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明初文学家,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著有《宋学士文集》。
生2:明初宋濂被征招作江南儒学提举,并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所以宋濂在朝迁中名气很大,官职显赫,马生拜谒他,就容易理解了。
生3:这篇文章是宋濂晚年写的一篇劝学文章。
当时作者已辞官应诏到应天朝见明太祖,太子学生马君则认同乡和晚辈的身份来拜见他,在他将回家探亲之前,宋濂写了这篇文章赠送给他。
师:这几位同学在课前预习中做了充分的准备,能够把作者及写作背景详细地介绍给大家,大家一定要坚持这种课外搜集信息的学习方法,对提高你们的文化素养非常有益。
现在我们来学习课文,我范读第一段,同学们注意不认识的字词,朗读的语气及停顿。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熟练地背诵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经历,激励学生发奋读书,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3、自主、合作、探究方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教学重点】熟练地背诵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激励学生发奋读书,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掌握重点词词义。
【教学安排】两教时第一教时【教学要点】作者简介;正音、诵读全文;划分节拍;解读熟读翻译第一段一、介绍作者、解题,导入新课:1、宋濂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
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
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
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
年老辞官。
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
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著有《宋学士集》。
2.解题:这是作者写给他的同乡后生马君则的一篇文章,节选自《宋学士文集》里的《朝京稿》。
这是一篇“赠序”,它不同于一般印在书前评介作品或说明写作目的的“序”。
赠序是古代文体之一,有临别赠言的性质。
本文的重点是叙述自己的力学苦学的情况,以激励对方努力学习为目的。
“生”是对晚辈的称呼,也有亲密的意思。
东阳马生: 东阳的马君则。
3.中国古代刻苦求学的例子。
囊萤映雪:(晋车胤和孙康的学习故事)囊萤,以囊盛萤。
《晋书·东胤传》:“(胤)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以照书,以认继日焉。
”《尚友录》卷四:“孙康,晋京北人,性敏好学,家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
”悬梁刺股(战国苏秦的学习故事,也叫“头悬梁,锥刺股”)《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址三引《汉书》:“孙(敬)花色品种字文宝,发学,晨夕不休。
乃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时大儒。
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精品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doc初中语文
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精品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doc初中语文宋濂【课型】自读课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把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
2.把握对比的写作手法,学习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3.了解序和赠序的不同,了解省略主语的句式和一词多义的用法;过程与方法利用文中的对比展开讨论,层层剥茧,领会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用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教学重点】1.把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明白得。
【教学难点】对比手法讲明〝勤且艰〞及主语省略的两种情形【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设想】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明白得。
文章思路清晰。
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那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纳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
在教学时,能够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明白得到内容明白得,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明白得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明白得。
【课前预备】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大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讲:〝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讲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那么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1. 解题:这是作者写给他的同乡后生马君那么的一篇文章,节选自«宋学士文集»里的«朝京稿»。
这是一篇〝赠序〞,它不同于一样印在书前评介作品或讲明写作目的的〝序〞。
赠序是古代文体之一,有临不赠言的性质。
本文的重点是表达自己的力学苦学的情形,以鼓舞对方努力学习为目的。
八年级人教版,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 - 小学作文】【篇一】八年级人教版,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设计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词语,了解作者与文体知识,背诵课文。
2.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3.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词语,了解作者与文体知识,背诵课文。
2.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积累文言词语,了解作者与文体知识,理解文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浙江义乌)人。
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中,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颇丰。
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
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
著有(宋学士文集》。
序,是一种文体:分书序和赠序两种。
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赠序创于唐初,用于临别赠言,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柳宗元的(送薛存义序》,多为赞颂、勉励、祝愿、惜别之辞。
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1,2,)标出段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序:文体名,有书序、赠序二种,本篇为赠序。
致:得到。
嗜(shì)学:爱好读书。
假借:借。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
弗,不。
之,指代抄书。
走:跑,这里意为“赶快”。
既:已经,到了。
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成年。
硕(shuò)师:学问渊博的老师。
游:交游。
八年级语文下册 24《送东阳马生序》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④作者的勤奋又体现在哪里?
明确:体现在“手自笔录”、“色愈恭,礼愈至”、“略无慕艳意”等语句上。
⑤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
从师:未尝稍降辞色、叱咄未有问而不告 勤奋
表现手法: 对比
教学反思
3、检查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二、学习研讨:
1、精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他求学时的艰难的?
明确:三个方面:无书之苦、求师之难、生活之艰。
②根据第二段内容,请具体指出作者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求学路途艰难;衣服破旧;食物粗劣。
③文中写了教师的态度和同舍生的生活,各有什么作用?
(3)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4)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四、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明确:作者从读书中得到精神上的快乐,不在意生活的贫困。
⑥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
明确:是为了鼓励马生勤奋学习,同时,文章由自己的经历写起,现身说法,读起来也更亲切平易。
⑦读了本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明确: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学习要敢于发问;学习要有主动性;学习要勤奋刻苦;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新人教版
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现身说法,以自己年轻时代的求学经历启发马生,以达到劝学的目的。
2、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交流、拓展等,领会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一、导入新课1、导语: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劝学名篇《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宋濂。
(板书课文标题)2、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内容,学习用对比手法来表现中心的写法。
(2)、学习古人立志成才,勤奋苦读的优秀品质。
二、听读课文,理解内容。
(1)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明确:本文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勤奋学习和艰难求学的经历,勉励同乡晚辈马君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2)由此,你能找出本文的中心句吗?明确: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齐读)三、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1、文章的中心是叙述作者求学时的勤奋与艰难的,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请引用原文的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第一段总写,突出勤奋;第二段详写,突出艰苦。
)明确:一是小时候,家贫无书,靠借书、抄书来顽强学习。
二是成年后,求教无师,不得不到百里之外,从师叩问。
三是求学异常艰苦,负籍远游,环境恶劣。
四是生活贫寒,粗茶淡饭,衣着破旧。
2、家贫无书,没有老师,旅途艰险,生活艰苦,作者宋濂的求学之路可谓困难重重,而他最终却学有所成,成为一代大儒。
那么,你认为宋濂之所以能获得成功的原因(秘诀)有哪些?明确:原因之一:作者具有非凡的毅力,能十几年如一日地勤学苦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八年级语文下册24《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24《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新人教版送东阳马生序(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
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
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
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
年老辞官。
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
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嗜学(hi4)怠(dai4)叩问(kou4)绮秀(qi3)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五、学习课文1.指名学生朗读。
2.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句。
3.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之:指抄书。
(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
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4.思考探究。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
主要语句有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
古人送别时,往往以诗相赠,有时还给这些诗写上一篇序,以介绍有关情况。
唐初以后,单独写的临别赠言的文章,也叫序,内容多是勉励、劝慰兼抒发自己胸臆,或对某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又叫“赠序”(和“书序”不同)。
本文就是明代的名士宋濂写给同乡晚辈的一篇赠序。
我们学过的《(指南录)后序》是一篇书序,书序是写在书的前面或后面,意在交待成书的过程、背景等。
二、明初散文’明代初期的散文作家大都经历了社会动乱,对治乱兴亡的体验较深,因此创作比较贴近现实。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4《送东阳马生序》教案3新人教版
学生相互讨论问题
思考并集中展示问题 1、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 是当时的 “开 国文臣之首”。本文出自《宋学士文集》。 关于“序” 古代“序”有两种:一是介绍、评论文章的序;一是 临别赠言的赠序。本文属于赠序。 《送东阳马生序》是作者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 这是赠序,有别于介绍评价的序。 2、重点语句朗读节奏: 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3
教学 反思
采用朗读和探究的方式,学生感悟到作者艰辛的求学经历和良苦用心,从而正 确地看待师生关系,养成勤奋学习,不怕吃苦的优良品质。
4
自主学习
1
的
)家 )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本文选
他与( )、( 自( )
教师巡回指导,并强调重点。 二、自主学习阶段: 1、简介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放录音朗读课文,注意节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初步领会文章内容,试着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结合注释通译全文,标出疑难之处。 三、在科代表的带领下,小组内相互交流自己的认识 讨论自学中未解决的问题和新发现的疑难 四、各组科代表为代表交换各组意见,解答疑难问题, 老师筛选问题并通过提示启发的方式帮助同学解决 激情互动:
2
余∕因得•遍观群书 从•乡之先达∕执经扣问 以∕中有足乐者 盖∕余之勤与艰∕若此 3、重点词语: (1)重点实虚词:以书下为主, 每:经常。 于:向。 因得:因此能够。 (2)活用词: 笔录:用笔抄写。(名词做状语) (3)多义词: 无从致书以观 (来) 以 计日以还(相当于连词“而”) 课下完成作业
送东阳马生序
课 题 备课人 知识 与能 力 教 学 目 标 过程 与方 法 情感 态度 价值 观 1、 了解作者及文体。 2、 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熟练地朗读课文。 送东阳马生序 课型 新授 课时 1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知和识记:嗜、砚、逾、硕、俟、衾、烨、叱、咄、皲裂、媵人、容臭、负箧曳屣等实词的形、音、义;理解“以”字的用法;了解“弗之怠”的句式特点。
2.了解序的内容、特点和要求。
3. 筛选出重点语句,理解课文的层次和对比论证的手法。
4.体会和学习古人刻苦求学和虚心求教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研(独立)——初次解读(一)导入一:古人说“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想学有所成想成就一番事业不经一番磨砺是很难成功的。
追思古人那凿壁偷光的专心,闻鸡起舞的恒心,悬梁刺股的决心……抚古思今感慨良多,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明学士宋濂看看他在怎样的环境下最终学有所成的。
导入二:《送东阳马生序》这篇赠序,行文流畅,隽永凝练,宋濂告诉我们“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这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为什么几百年来宋濂的这篇文章依然有着强大的说服力,鼓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今天,让我们一起次走近宋濂。
】(二)疏通文字:1.注音与解释嗜shì逾.越yú加冠.ɡuān 叩.问kòu 叱.咄chì俟 sì负箧.曳屣.qiè xǐ衾qīn 日再食.sì龟.裂jūn 媵.人yìnɡ容臭. xiù烨.yè然蕴.袍敝衣yùn廪稍..lǐnshào 裘.葛qíu 遗wèi 馁něi 谒yè撰zhuǎn 贽zhì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的意思。
假借:借。
“假”也是借的意思。
弗之怠:不懈怠,不放松抄写。
走:跑。
逾越:超过预定的期限。
既加冠:已经到了成年。
患:担心,忧虑。
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
硕,大。
尝:曾经。
趋:奔向。
叩问:求教。
叩,问。
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高。
稍降辞色:言辞放委婉些,脸色放温和些。
【精品】八年级语文下册《24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案 新人教版word版
【课堂探究】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的?
从得书、从师、求学三个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
2.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有什么目的?你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
从“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作者告诫马生要珍惜优越的学习条件,勉励马生勤 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词类活用
(1)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腰佩_)
(2)余则缊袍 敝 衣处其间(名词作动词,穿着旧棉袄_)
(3)手自笔录(手,名词作动词,动手;笔,名词作状语,用笔_)
(4)录毕,走送之(动词作状语,跑_)
【拓展延伸】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完成本课校本作业。
2.预习第25课。
略无慕艳意(羡慕;欣赏)
(3)找出本文中的两个通假字:
①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肢体)②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
3.整体感知: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2)文章写出了自己学习时遇到了哪几方面的困难?请在原文中画出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并做好标注。
无书 之难(借书抄录)无师之难(百里外请教)求学之难(跋涉艰难、衣食粗劣、生活简朴)
24送东阳马生序
【教 学目标与重难点】
1.积累文言文词语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重点)
2.翻译并背诵全文,理解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难点)
3.体悟作者对年轻人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树立奋斗目标,激发学习热情。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准确、熟练地诵读课文。
3.学习用对比来表现中心的手法。
4.了解“书序”和“赠序”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合作探究领会作者的良苦用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勉励学生刻苦学习的用意,并能学习这种刻苦勤奋的美德。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的内容,领悟作者的用意。
【难点】运用对比来表现中心的手法,体会这种手法的表达较果。
教学突破:本文是一篇赠序,作者想通过它来劝慰马生勤奋学习。
要在学习中养成朗读的好习惯,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并且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书序和赠序的不同。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交流法四、教学课时:三课时五、学情分析: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这是一篇赠序。
明洪武年间,宋濂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致仕。
第二年,宋濂至应天去朝见明太祖朱元璋。
其时,在国子监读书的东阳人马君则以同乡晚辈的身份前来拜访,宋濂就写了这篇文章赠送给他。
作者以自己勤苦求学而功成名就的事实,现身说法,勉励后辈专心向学,刻苦自立,情真意挚,语重心长。
(板书课题及作者。
)2.宋濂(1310—1381),字景濂,自幼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一生刻苦学习,“自少立志,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德为己任,为学主X“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
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
文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
X基曾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被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
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
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
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
年老辞官。
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某某,途中病死。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24.《送东阳马生序》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能用普通话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自主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汇,合作探究筛选出重点语句。
学习重点,难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汇,合作探究筛选出重点语句。
学习模式或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导课明标,启发疑问1.引入新课:翻开历史画卷,不少仁人志士以勤奋为基石铺就成功之路:苏秦以铁锥刺股,发愤不已;路温舒取水中蒲叶,抄录《尚书》;朱买臣李密负薪挂角,且行且读;车胤孙康囊萤映雪,苦学不辍;祖逖沤心沥血,夜半闻鸡起舞;周恩来披肝沥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千百年来,众多的光辉形象一直在用他们自身的行为劝勉我们要努力拼搏,刻苦奋进。
今天我们也来结识这样一个人,看看他是怎样克服艰难困苦、自强不息,成为明代大学士的。
2.出示目标,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产生疑问激发学习动机。
自主学习,自解疑问自学指导一资料助读1.作者情况。
宋濂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
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
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
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
年老辞官。
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某某,途中病死。
他与X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著有《宋学士集》。
2.解题:这是作者写给他的同乡后生马君则的一篇文章,节选自《宋学士文集》里的《朝京稿》。
这是一篇“赠序”,它不同于一般印在书前评介作品或说明写作目的的“序”。
赠序是古代文体之一,有临别赠言的性质。
本文的重点是叙述自己的力学苦学的情况,以激励对方努力学习为目的。
“生”是对晚辈的称呼,也有亲密的意思。
东阳马生: 东阳的马君则。
自学指导二.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学生听读摹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好节奏、揣摩语气及情感。
八年级语文下册 24《送东阳马生序》复习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
(11)俟(其欣悦):等待,等。
(12)持汤沃灌:热水。沃灌,浇洗。
(13) 以衾(拥覆):以,用。衾,被子。
(14)日再食:再,两次。
(15) 緼袍敝衣:緼,旧絮。敝,破。
三、重点翻译。(教师说,学生翻译)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2、常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4、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
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3、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6、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7、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8、遇逆旅,主人曰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四、理解背诵。
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
(4)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序、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2、表明第2段观点的句子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3、思考:(1)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3doc初
中语文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用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2.把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
3.把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把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明白得。
教学预备
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大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明白得。
文章思路清晰。
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那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纳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
在教学时,能够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明白得到内容明白得,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明白得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明白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讲:〝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讲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那么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板书课文标题。
)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
他是明朝要紧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
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伙儿吴莱、柳贯、黄晋等。
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
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
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
年老辞官。
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
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伙儿。
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样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判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不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嗜学(shì) 怠(dài) 叩咨询(kòu) 绮秀(qǐ)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五、学习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
2.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句。
3.教师引导学生把握以下字词或短语。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之:指抄书。
(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4)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
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晋。
(5)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
辞色:语言和脸色。
(6)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7)盖余之勤且艰假设此:盖,句首发语词。
我求学时辛勤困难的情形大体确实是如此。
4.摸索探究。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困难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4)依照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形。
(学生分小组讨论。
) ’
要点提示:
(1)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巨和用心之专。
、
(2)要紧表达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朴素、跋涉艰巨等方面。
要紧语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④余那么绵袍敝衣处其间。
(3)作者认为,勤奋和困难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巨困苦都能够克服。
这正是学有所成的全然缘故。
(4)要求学生描画,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明白得把握程度。
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明白得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
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巨,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六、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差不多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
有些地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画,使文章增加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
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形,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
文字简洁,而人物表情跃然纸上。
又如写奔跑途中的艰巨,寥寥数语,情态毕现。
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困难。
七、拓展探究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
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写成发言材料,下节课交流。
八、布置作业
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
2.背诵课文。
资料链接一、关于〝序〞
古人送不时,往往以诗相赠,有时还给这些诗写上一篇序,以介绍有关情形。
唐初以后,单独写的临不赠言的文章,也叫序,内容多是鼓舞、劝慰兼抒发自己胸臆,或对某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又叫〝赠序〞(和〝书序〞不同)。
本文确实是明代的名士宋濂写给同乡晚辈的一篇赠序。
我们学过的«(指南录)后序»是一篇书序,书序是写在书的前面或后面,意在交待成书的过程、背景等。
二、明初散文’明代初期的散文作家大都经历了社会动乱,对治乱兴亡的体验较深,因此创作比较贴近现实。
那个时期的要紧代表作家有宋濂、刘基、方孝孺等。
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
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因此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
刘基那么诗文兼长。
散文长于议论,风格古朴豪爽,锐利遒劲,且富于形象性,«郁离子»«卖柑者言»可为代表。
方孝孺是宋濂的学生,继承了宋的文统与道统,且有自己专门的风格。
他的散文雄健豪爽,犀利泼辣,如«蚊对»«指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