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复习思考题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思考题

社会心理学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答:社会心理学是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社会心理学试图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到他人实际的、想象的或隐含的存在的影响。

2、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哪三个阶段?答:1、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古代一直到19世纪上半叶,是社会心理学形成前的准备阶段,主要依据主观思辨和猜测去阐明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这一时期理论的系统化和条理化直接为后来社会心理学的各理论流派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2、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是人类社会发生重大历史变化的时期,真正可以说是社会心理学形成标志应该是1908年应该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不约而同出版了同名教科书《社会心理学》,这一时期,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有三大理论来源,及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群众心理学和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3、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上世纪20年代起,社会心理学开始走向科学,进入确立期。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从描述转变为实证,从定性研究转变为定量研究,从理论转变为应用,从大群体分析转变为小群体研究。

3、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答:社会心理学形成标志应该是1908年应该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不约而同出版了同名教科书《社会心理学》。

4、为社会心理学诞生提供了直接理论来源的理论是哪些?答:一条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为人性虽然不能摆脱生物遗传的纠缠,但受到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影响;另一条来自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社会源于人的本性,人的社会等级是由人内在的心里气质决定的。

5、社会心理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答:1924年奥尔波特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一书。

6、什么是社会认知?它有哪些特点?答: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认知的特点:1、直接性;2、整体性;3、选择性;4、防御性;5、惯性。

社会心理学 第4版 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第八章复习思考题

社会心理学 第4版 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第八章复习思考题

《社会心理学(第四版)》复习思考题第八章社人际关系1.人际关系的定义是什么?人际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答案: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入深的角度来看,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情感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1)定向阶段。

定向阶段包括对交往对象的注意、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

(2)情感探索阶段。

这一阶段的目的,是探讨彼此共同的情感领域来进行角色性接触,而不是仅仅停留于一般的正式交往模式。

(3)情感交流阶段。

人际关系发展到这一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开始出现实质性变化。

彼此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已经确立,沟通和交往的内容开始广泛涉及自我的许多方面,并有中度的情感卷入。

(4)稳定交往阶段。

随着交往双方接触次数的增加,人们在心理上的共同领域会进一步扩大,并伴有深度的情感卷入,自我暴露更深入广泛。

此时,人们已经可以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性的个人领域。

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少友谊关系能达到这一情感层次。

许多人仅仅是停留在第三阶段的同一水平上。

2.社会交换理论和公平理论关于人际关系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答案: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人们通过社会交换获得心理与物质酬赏,因此人们会尽量寻求并维持酬赏大于付出的人际关系。

人们从关系中获得的好处是人际关系形成与维持的一个重要原因,人们总是希望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回报。

人际关系能提供给个体的六种重要报酬:(1)依恋,(2)社会融合,(3)价值确定,(4)可靠的同盟感,(5)得到指导,(6)照顾他人的机会。

公平理论认为人们并非简单地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利益,他们还要考虑关系中的公平性, 即关系双方贡献的成本和得到的回报基本是相同的,公平的关系才是最稳定、最快乐的关系。

根据公平理论,过度受益和过度受损的关系中,交往双方都会对这种关系感到不安,旦双方都有在关系中重建公平的动机。

社会心理学思考题

社会心理学思考题

景的重要性。

(当同学考我一个较难的问题的时候,我答不上来,我就会认为他知识比我丰富,但这是内在的因素,喜欢的这一情景中的外在我对她的第一印象是严厉Luce和Raiffa设计的一种情景,用以研究在利益冲突情况下人们的选择。

(两个人逃课,老师想他们都承认错误,于是分开谈话。

都承认那么他们俩都扣平时分5分,如果都不承认那么扣2分,如果一个承认一个不承认,那么承认但很难做决定,犹豫了半天,我觉得我的核心特质是优柔寡断,很难改掉)(一个人想去抢行人的钱人提出一个很大的要求,在对方拒绝之后,紧跟着提出一个很小的要求,这时候小要求被满足的可能性增加。

给我买MP3而是被看作一个总体时所引发的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

(在企业的某一项目小组的任务执行中,领导把每个组员都进行分别谈话说你是个非常有潜力的人,我很看好你。

这样,整那么就发挥不出这么好的效(我失恋了,很伤认为在某些情境中,个体的自我认同被团体认同所取代,个体越来越难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行为,而是集中注意于团体情境之上。

影响:个体责任感的丧失和对团体的敏感度增加。

原因:匿名性、自我意识下降。

最重要的是个体责任感的丧失(例:行深入思考时,更多的使用“中心途径”,即关注论据。

当人们不花太多时间去推敲信息内容时,更多采用“外周路径”,即关注不用深思的外部线索。

广告中,大多用的是“外周路径”。

卖防晒霜的广告,强调的是买了他们的产品能阻挡紫外线对皮肤的上海并有滋润嫩白会做外部归因:我工作是因为奖金高。

如果没有奖金,人又会做内部归因:我工作是因为我有兴趣。

个体将成就归因与内在兴趣而非外在奖励。

给一个内在兴趣高的人外在奖励会使其密的接触;团体内部有合作且有成功的机会;团体内部有支持平等的规范)下,对立团体间的直接接触可以减少其存在的偏见。

(比如我和一个同学的关系很紧张,在一次偶然的班级聚会上,大家都玩high了,然后我开始和她交流,发现她没我想的那么难相处,最后关系挺融洽)方案:定期举办一些公司聚会或交流会,给雇员与雇员之间有个直接接触的机会,为态度是在事实发生之后,用来使已经发生的东西产生意义的工具,而不是在活动之前指导行动的工具。

社会心理学思考题

社会心理学思考题

思考题
第七章 人际交往
1. 什么是人际交往,人际交往的过程是什么? 2. 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有哪些? 3. 人际交往的可分为哪几类? 4. 简述人际交往的动机理论。 5. 什么是体语,其功能是什么? 6. 什么是人际距离,如何判断人际距离? 7. 人际距离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思考题
第八章 人际关系
思考题
第五章 社会认知
1. 什么是社会认知?有哪些种类? 2.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有哪些? 3. 什么是印象管理?印象管理的方法有哪些? 4. 印象管理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思考题
第六章 社会态度
1. 什么是社会态度,社会态度有哪些成份? 2. 社会态度具有哪些功能? 3. 社会态度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4. 简单评介三种认知协调理论。 5. 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有哪些? 6. 态度改变的方法有哪些?
理论。
思考题
第三章 自我意识
1. 什么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有哪些成份? 2. 简述自我意识发展的理论。 3. 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的方式有哪些? 4. 自我行动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5. 自我行动的方式有哪些?
思考题
第四章 社会动机
1. 动机有哪些特征?决定动机模式的心理因 素有哪些?
2. 内部动机的内驱力是什么? 3.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有什么作用? 4. 影响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因素有哪些? 5. 高成就动机者有哪些共同特征?
社会心理学思考题
思考题
思考题
第一章 绪论
1.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2.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什么? 3. 社会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有何关系? 4. 简评社会学习论与角色理论。 5. 简评归因理论。
思考题
第二章 社会化
1. 什么是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 2. 家庭与学校社会教化功能有哪些? 3. 社会化对个体未来发展的影响? 4. 综合评述三个学派关于道德社会化的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19、一些心理学的实验表明,他人在场能够缩短人们完成任务的时间提高完成任务的准确性,我们可以将这种现象称为(C)。
A.去个性化作用 B.社会懈怠作用 C.社会助长作用 D.社会干扰作用20、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代表人是(B)
A.弗洛伊德 B.斯金纳 C.冯特 C.罗斯
4、社会角色: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处于特定社会地位,并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
5、从众:个体因团体压力影响,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表现出同团体内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6、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认知者对他人或事物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
7、再社会化:是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情况,个体有意将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进行重大的调整甚至忘记,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
四、多项选择
1、在维纳的归因理论中,属于不稳定外因的是(BD)
A能力 B环境 C心情 D运气 E努力
2、利他行为的特征有(ABCD)。
A、利他行为的目的是有益于他人; B、利他行为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
C、利他行为不求任何回报; D、利他行为具有自我牺牲性;
A、道德社会化 B、政治社会化 C、法律社会化
D、人格社会化 E、性别角色社会化
14、社会环境的构成包括:(ACDE)。
A、家庭 B、政治制度 C、学校和日托中心
D、同辈群体 E、大众传媒
15、缓解角色冲突的方法有:(ABD)
A. 准备阶段 B. 辩论阶段 C. 劝解说服阶段
D. 攻击阶段 E. 心理隔离阶段
11、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这主要是由下述原因造成的:(ABCE)。
A.社会心理是一个内涵、意义不很确定的概念

(0029)社会心理学复习思考题

(0029)社会心理学复习思考题

(0029)《社会心理学》复习思考题一、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划“√”,错误的划“×”)1.人到老年,个体的社会化不再继续进行。

()2.团体的凝聚力越大,从众行为也越常发生。

( )3.在面部表情中,微笑是很重要的,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就说明了这一点。

( )4.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史中,最早以社会心理现象作为讨论的中心课题的,是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派。

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M.拉扎鲁斯和语言学家H.施坦塔尔。

()5.反向社会化是指个人接受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文化的过程。

()6.大众传播媒介指的是人们用来进行沟通信息的各种通讯与交往手段,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书籍等。

它既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其消极作用。

()7.个人的面部表情是先天的,与后天环境无关。

()8.社会判断是在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基础上对认知客体的评价和推论。

()9.事后诸葛亮在社会心理学上被称为证实偏差。

()1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的是一个人的态度的形成要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11.军人入伍后、罪犯入狱后都要接受新的教育,建立新的价值观体系,这是再社会化。

()12.“爱人者,人恒爱之”说的是人际交往的功利原则。

()13.人们常常认为他人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一致,这是一种虚假一致性偏差。

()14.“众人拾柴火焰高”说的是群体活动人数对活动效率的影响。

()15.群体规范对群体的发展既有积极作用,也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16.我国古代寓言《乌龟和兔子赛跑》的故事,说明了动机比能力更重要的道理。

()17.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18.领导提的建议和意见一般都会被大家认可,很少有人反对,这是从众现象。

()19.流行亦称时尚、风尚,平时讲的“热”、“时髦”、“时狂”等都是流行的不同表现形式。

()20.人们常讲的"望梅止渴",就是由于语言的参与而发生暗示作用,这说明暗示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发生着很大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复习思考题

社会心理学复习思考题

社会心理学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处于社会环境中的个人和群体的社会行为及社会心理的本质和原因,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科学。

2、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3、实验法实验法是社会心理学的一种基本研究方法,是指在条件控制下,对被试的社会心理现象有目的的观察。

4、社会角色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处于特定社会地位,并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

5、从众个体因团体压力影响,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表现出同团体内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6、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认知者对他人或事物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

7、再社会化是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情况,个体有意将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进行重大的调整甚至忘记,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

8、社会态度所谓态度,是指人们对一定对象相对稳定、内部制约化的心理反应倾向。

态度是一种心理反应倾向、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

态度是内部制约化的心理过程。

态度是相对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

9、归因所谓归因就是人们利用信息对自己及他人行为的原因加以推断的过程。

10、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按吸引的程度,人际吸引可分为亲合、喜欢和爱情。

亲合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喜欢是中等程度的吸引,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

)11、群体群体作为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相互依存、彼此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

在大部分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的彼此相互影响。

12、顺从是指接受他人请求,采取与他人请求相一致的行为的心理倾向。

13、服从服从是指在他人的直接命令之下做出某种行为的倾向。

14、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认知主体对认知客外在在特征的认识、对其内在特征的推理与判断,以及认知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理解与推断。

15、心理健康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9043)《社会心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一、判断题(判断对错,错误的....

(9043)《社会心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一、判断题(判断对错,错误的....

(9043)《社会心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一、判断题(判断对错,错误的说明理由)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核心是人际间的相互作用与社会影响。

对2.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交往本质上是“收益”与“代价”的“社会交换”。

错,这是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

3.角色偏常是指个人不能同时满足对其有意义的多种角色期望而履行不同角色时所出现的矛盾心态。

错,是角色冲突。

4.其他一切社会化目标的实现,也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对。

5.网络对青少年的社会化只有消极作用。

错,也有积极作用。

6.越是接近态度体系中心的核心态度,对行为的影响作用就越大。

对。

7.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源对态度的影响力增强。

错,其影响降低。

8.明星做产品代言人是因为有吸引力的人对公众具有巨大的说服力。

对。

9.预先警告会增强对态度改变的抵制。

错,如果目标靶卷入低可能会导致态度改变。

10.社会知觉与一般知觉没有区别。

错,社会知觉的对象主要是社会信息。

11.首因效应不如近因效应明显。

错,首因效应更明显。

12.人们会认为漂亮的人更合群这是晕轮效应。

对。

13.人们对别人进行判断的标准往往是自己。

对。

14.只有成人有印象管理,儿童没有。

错,儿童也有印象管理。

15.刻板印象可以发生在性别、职业、种族、地域、年龄等诸多方面。

对。

16.社会群体间的利益冲突会导致对对方群体的偏见。

对。

17.学校的教材中没有性别刻板印象的模式。

错,教材中也有性别刻板印象的模式。

18.身体语言的沟通具有保密性的特点。

对。

19.具有不同语言背景的人完全无法沟通。

错,可以借助于身体语言进行沟通。

20.争吵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

错,建设性的争吵不会导致人际关系破裂。

21.别人在场抑制了个人帮助别人的动机。

对。

22.漂亮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

对23.个体总的情绪唤醒水平会直接影响其侵犯行为。

对。

24.群体凝聚力越强,群体思维越明显。

对25.“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是一种社会助长现象。

对。

二、简答题1.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社工考研-社会心理学思考题 3

社工考研-社会心理学思考题 3

思考题31. 简述社会促进理论和社会懈怠理论的要义答案要点社会促进理论的要义:当人们在某一任务上的个人努力能够得以评估时,他人在场能够导致社会促进:人们在简单任务上的表现得到改善,但在复杂任务上的表现却下降了。

社会懈怠理论的要义:当个人努力得不到评估时,他人在场导致社会懈怠:人们在简单任务上的表现下降,但在复杂任务上的表现却得以改善。

2. 少数人影响与多数人影响发挥作用的方式是同样的吗?答案要点属于团体中的多数人,可以通过规范性影响来促使其他成员顺从。

少数人必须通过另一种主要手段——信息性社会影响,对团体施加影响。

多数派因为规范性社会影响常常能得到公开的顺从,而少数派则通常因为信息性社会影响而获得私下接纳。

3.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更倾向于为患乳腺癌的人捐款,而不愿意为患肺癌的人捐款。

请用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解释这种现象。

答案要点正义事件假设:人们做出助人行为经常是有选择性的,即对那些处于不是由于自己的过错而造成的困境的人给予帮助。

我们明显地看到人们的行为反应是和归因联系在一起的。

如果我们将处于困境中的个人的需要归因于不可控制的因素,那么,就会帮助。

如果将造成困难处境的问题归因于个人的选择,那么,公平要求我们不给予帮助,因为这是他的错。

根据这一原则,我们更倾向于为患乳腺癌(人们认为患者对生病没有责任)的人捐款,而不愿意为患肺癌的人捐款。

(我们或许认定,经常吸烟会导致此病)4. 亲密关系有哪些特征?答案要点(1)相互依赖,即双方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相互影响。

(2)共同活动。

(3)自我与密切伙伴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对方成为自己个人心理自我的一部分。

(4)交往动机的转变,由注重交易转变为追求共享。

(5)亲密感。

心理上的亲密感表现为广泛的自我暴露、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接纳。

(6)承诺。

双方都会表现出自己是可靠的、负责的、可以信任的。

5. 男性和女性在助人行为上的差异是什么?答案要点两性在所参加的助人行为数量方面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男性和女性似乎会作出不同类型的助人行为。

《社会心理学》思考题

《社会心理学》思考题

《社會心理學》思考題1. 心理學與“算命”最大的區別在哪裡?心理學是用科學的方法研究人們的心理活動,而算命只是經驗之談。

心理學的兩大分支各有什麼特點?心理學的兩大分支:(1)生理心理學- 從人的生理變化了解人的心理活動。

(2)社會心理學- 從人的社會行為了解人的心理活動。

2.“雙關”對社會知覺有甚麼影響?請從實際生活中找出一個例子加以說明。

知覺的背景和物件互相重疊、完全相同、或互成對象,又互成背景。

例子:一件事有兩種看法,在美女與醜婦的圖畫中,有人看見的是美女的側面,而有人看見的會是醜陋的老婦。

3. 舉例說明知覺的整體性給工作或生活帶來的影響。

(例如:商標品牌)知覺對象中的關鍵性的,強的成份,對知覺的整體性心理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非關鍵性的,弱的成份往往被掩蓋,發揮不了作用。

這是一種掩蓋現象。

商標品牌防侵權三措施:(1) 儘量不用外文譯音為商標定名--- 避免知覺的整體性對消費者產生負面影響。

例子:TASHIBO, TOSHIBO, TOSHIBA, TOSHIBI, TOSHIBO 消費者很難辨別真正的東芝品牌。

(2) 儘量讓商標的每一個字都有強的效果--- 避免掩蓋心理的不良影響。

例子:雙妹嘜(3) 注冊商標、保護商標--- 避免相似的是同一整體的因素影響。

(除把商標註冊外,還把所有與自己商標近似的商標全部註冊。

)例子:除了把“麥當勞”的名稱註冊,還把“麥當當”、“麥當那”等一起註冊。

4. 思維有什麼特點?思維有哪幾種形式,各有甚麼表現?思維是事物的一般屬性和內在的聯繫在大腦中的間接的,概括的反映。

思維層次越低,概括水準越低,對事物的認識越具體,越直接;思維層次越高,概括水準高,更易進行間接的抽象思維。

思維的基本形式有四種:(1) 直覺行動思維(先學前期,即1至3歲期間)(a) 這種思維是直接的,即是在感知具體事物中進行的。

(b) 這種思維是在行動中進行的,行動一停止思維活動就不再進行,也就是說單憑這種思維個人無法計劃行動,也無法預見後果。

社会心理学 乐国安第4版 复习思考题及答案汇总 第1--12章

社会心理学  乐国安第4版 复习思考题及答案汇总  第1--12章

《社会心理学(第四版)》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 .如何理解“作为一种学术思想或理论观点的社会心理学的存在,要比作为一门具体学科的社会心理学的出现在时间上早得多” ?答案:社会心理学从诞生至今仅历时百余年。

不过,它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至古希腊罗马的先哲以及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家。

因此,作为一种学术思想或理论观点的社会心理学的存在,要比作为一门具体学科的社会心理学的出现在时间上早得多。

通常的观点是把1908 年视为社会心理学的诞生之年。

但是在1908年之前,社会心理学的思想已经历了从古希腊时期到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以及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的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2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答案:社会心理学有一个很长的过去,但作为独立学科的历史并不长。

通常的观点是把1908 年视为社会心理学的诞生之年。

从古希腊时期到19世纪上半叶是社会心理学发展过程的第一阶段,可以称为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

在这一阶段中论及社会心理学的思想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是以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为代表的社会决定论,二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自然决定论。

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属于社会心理学形成的第二阶段,可以称为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这一时期与社会心理相关的流派主要有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和美国的社会心理学。

从20世纪20年代起,伴随着实验手段的运用,社会心理学完成了在其整个历史上最具革命意义的转折,大踏步地走向科学。

这是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即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真正的实证科学的时期。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到现在,社会心理学经历了深刻的危机之后进入了扩展时期。

这是世界范围内社会心理学新格局出现的时期,这一阶段最重:要的特征表现为社会心理学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普及与发展,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的本土化运动正在改变着以西方为中心的格局。

(9025)《社会心理学》复习思考题

(9025)《社会心理学》复习思考题

(9025)《社会心理学》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社会心理学2.社会心理3.社会行为4.社会化5.政治社会化6.道德社会化7.社会认知8.首因效应9.晕轮效应10.归因11.态度12.成就动机13.人际吸引14.亲社会行为、15.价值观、16.价值系统、17.价值取向18.群体规范19.群体极化20.冒险转移二、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并扼要说明理由。

1.社会心理学形成时期最有意义的标志性事件是,1908年在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导论》。

2.社会心理学只与心理学有交叉关系,与社会学无关3.当代社会心理学只存在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4.社会化就是社会教化和塑造人的过程。

5.刻板印象是指对某个个人的固定看法6.印象管理就是打扮自己,讨好别人。

7.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是从可控与不可控的角度分析成败原因的1578.态度构成成分的ABC模式是罗森伯格提出的。

9.成就动机就是想要将从事的工作尽可能做好的内在动力。

10.非语词沟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借助表情的沟通,二是身姿的沟通11.人际吸引就是相互交往的人与人,相互接纳和喜欢。

对的12.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是指在封建社会中,有情人难成眷属。

13.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只是场合不一样,其他没有什么区别14.人际关系从无关到关系密切要经历定向阶段、情感交流阶段、稳定情感阶段等三个阶段的发展。

15.人际关系可按其相互作用的水平分为零接触逐渐发展到深度卷入的七种状态。

16.深度卷入的人际关系表明交往的双方达到了完全一致,双方完全融为一体。

17.人的亲社会行为发生的原因主要是人的本能的反应34718.社会惰化的根本原因是个人在群体中的评价焦虑减弱,导致的责任意识下降。

三、简述题1.社会化的特点2.社会化的内容3.社会化的类型4.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化中的积极与消极作用5.社会化社会学习机制的主要内容6.社会知觉与物知觉的区别7.认知启发及其种类8.印象管理的策略9.态度的功能和作用10.菲斯廷格认识失调理论的主要内容11.对态度转变模式所揭示的态度转变的过程因素做简要的分析。

社会心理学复习思考题

社会心理学复习思考题

社会心理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1.名词解释:社会心理、社会心理学2.简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原则3.简述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4.简述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5.简述社会心理学各派理论的基本观点6.简述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征及其主要代表人物7.简述社会心理学的现状与趋势8.试运用社会学习理论来解释生活中的社会心理实例。

9.理解社会交换理论对在日常生活中的解释人际关系的价值。

10.比较几种不同的认知理论11.分析自身的角色组合、遭遇的角色冲突及其解决途径。

12.深入理解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及其在解释自身与周围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价值,并尝试运用该理论来解释3个社会心理实例。

第二章社会化名词解释:社会化、早期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反社会化、反向社会化、社会比较、亚社会认同自然人如何变成社会人?个体发展过程中受到哪些社会因素影响?个体的社会化结果为什么不同?社会化究竟是怎样的过程?社会化与个性化是怎样的关系?就某个社会化问题阐述个人的看法。

你如何看待社会化过程中的关键期?第三章自我意识1.名词解释:自我、主体自我、客体自我、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个体自我、关系自我、集体自我2.举例阐述自我的特性。

3.如何促进自我的完善与发展?第三章社会认知1.什么是社会认知、社会知觉?为什么说社会知觉比对物知觉更困难?2.试结合生活实例,分析印象形成过程的确存在中心品质。

3.常见的社会认知偏差有哪些?如何解释各种认知偏差?4.认知启发导致的社会认知误差有几种?5.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有哪些?6.什么是刻板印象?举例说明刻板印象在社会现实中的不良影响。

7.什么是归因?请结合具体事例,尝试运用不同归因理论追寻事情的真正原因。

8.联系生活实例,思考在归因过程中会出现哪些偏差以及如何避免。

9.如何进行印象管理?10.行为主义和认知派如何解释印象形成的?第四章社会态度1.什么是态度?2.态度形成包括哪几个阶段?3.各态度改变的理论主要有哪些观点?结合实例说明。

社会心理学复习思考题

社会心理学复习思考题

《社会心理学》各章复习参考(以教材章节顺序为准)2014、6第一章绪论第三章社会心理的研究方法一、名词1、伦理性原则:社会心理学研究应该避免给被试带去伤害,坚持伦理性原则,就要遵守自愿参加原则、接近真实生活原则、有利研究设计原则、事后解说原则、自由终止原则、充足补救原则。

2、现象描述性研究:对一定社会心理现象或行为进行科学、客观、精确描述3、因果关系研究:确定不同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通常是为验证设想的因果联系或假说。

4、随机分配:每一位被试被安排到各种实验条件下的机会是完全均等的。

5、参与观察: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通过一定组织方式观察者介入进行直接系统的观察,由此收集人类社会行为的资料,进而分析和判断变量关系的方法。

6、现场研究:研究者亲临被研究情境(现场),对被试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的方法。

7、模拟实验:在实验室建造模拟实际社会生活的环境条件,在其中进行有控制的实验。

第六、七章社会认知一、名词1.社会认知:不仅包括对有关对象的外表特征的知觉,还涉及对有关对象的记忆、推理、判断、解释等复杂环节。

3.印象形成:对于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我们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4.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总体印象形成的现象。

5.表征性启发:人们根据当前信息或事件与其认为的典型信息或事件的相似程度进行判断。

6.偏见: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建立的对特定的人或事物的情感色彩明显的倾向态度。

7.投射作用:个体将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承受但又是自己具有冲动、动机、态度和行为转移到他人或周围的事物上。

8.印象管理(印象控制):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对自己印象的过程9.归因: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

10.自我价值保护:个体对自己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价,是一种自我支持的心理倾向。

二、理论、学说和假设1、关于印象形成的若干种解释(1)加法模式一个人的肯定评价上的特征越多,强度越大,则给人的总体印象也越好,越易为人所接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处于社会环境中的个人和群体的社会行为及社会心理的本质和原因,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科学。

2、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3、实验法实验法是社会心理学的一种基本研究方法,是指在条件控制下,对被试的社会心理现象有目的的观察。

4、社会角色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处于特定社会地位,并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

5、从众个体因团体压力影响,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表现出同团体内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6、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认知者对他人或事物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

7、再社会化是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情况,个体有意将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进行重大的调整甚至忘记,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

8、社会态度所谓态度,是指人们对一定对象相对稳定、内部制约化的心理反应倾向。

态度是一种心理反应倾向、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

态度是内部制约化的心理过程。

态度是相对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

9、归因所谓归因就是人们利用信息对自己及他人行为的原因加以推断的过程。

10、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按吸引的程度,人际吸引可分为亲合、喜欢和爱情。

亲合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喜欢是中等程度的吸引,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

)11、群体群体作为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相互依存、彼此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

在大部分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的彼此相互影响。

12、顺从是指接受他人请求,采取与他人请求相一致的行为的心理倾向。

13、服从服从是指在他人的直接命令之下做出某种行为的倾向。

14、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认知主体对认知客外在在特征的认识、对其内在特征的推理与判断,以及认知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理解与推断。

15、心理健康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16、群体决策群体决策是由群体中多数人共同参与,共同进行决策的过程。

它一般先由个人提出各自的解决方案,然后从这些方案中进行筛选。

17、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人做判断。

18、晕轮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推断他也具有其他相似的或相互关联的特征,这种倾向被称为晕轮效应或光环效应。

19、去个性化去个性化就是个人在群体中丧失了对自我的控制,失去了个体感,与群体同一起来。

20、集群行为集群行为,是一种在人们激烈互动中自发发生的无指导、无明确目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众多人的狂热行为。

二、填空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可归纳为四大类,即观察法、实验法、个案法和档案研究法。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安全,友谊,爱与被爱和自我实现的需要3、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沙莲香认为,中国文化中的人性有双重含义包括“天性”和“仁性”,是中国文化赋予人性的双重特性。

4、哲学与生理学一起构成了心理学两大基础与支柱。

5、社会心理学是一门边缘性跨界学科,它自身既带有社会学的性质,又带有心理学的性质。

6、1908年以后,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在整个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总体格局站据了优势地位。

这种情形的出现要得益于达尔文进化论所取得的全面胜利。

7、在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中,其理论观点较为复杂,很少形成有统一理论基础的完整流派。

更多的只是在方法原则上方向大致相同,它们主要划分为三大派别:精神分析派别、行为主义派别、认知主义派别。

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的科学A.心理现象及其规律B.心理现象C.心理规律D.社会情境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2、我国早期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代表人物有()A.高觉敷B.严复C.梁启超D.潘菽3、马斯洛的“自我实现需要”是指()A.随心所欲B.事业心强C.成名成家D.做力所能及的事4、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或信息,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要求一致叫()A.同化B.内化C.服从D.从众5、社会化是指()的过程A.由社会人转变为自然人B.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C.获得职业技能D.学习社会知识6、三度归因理论是由()提出的A凯利B海德C维纳D贝姆7、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A弗洛伊德B斯金纳D罗斯8、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斯金纳B班杜拉C马斯洛D迪纳9、麦独孤在《社会心理学绪论》中用()解释人的社会行为A学习B本能C模仿D强化10、下列能力中,男性优于女性突出的是()A数学能力B语言能力C空间知觉能力D操作能力11、如果一个人的人格和他扮演的角色不一致,这属于( )上的问题A.角色期待B.角色冲突C.角色认知D.角色矛盾12、文化人类学家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侧重于()A.群体心理B.国民性C.人格13、我们使用的教材《社会心理学》的作者乐国安教授,是我国早期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代表人物()的学生。

A.高觉敷B.严复C.梁启超D.潘菽14、社会心理学在确立时期的特征是()A.定性研究B.定量研究C.群体研究D.理论研究15、“自我实现需要”是心理学家()提出来的A.华生B.弗洛伊德C.桑代克D.马斯洛16、如果你和一个人有数次交往,并以这人近期的表现对该人作出判断,这在社会认知中属于()A.刻板印象B.首因效应C.光环效应D.近因效应17、受他人的请求,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或信息,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要求一致叫()A.服从B.内化C.顺从D.从众18、个体因群体压力影响,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表现出同群体内大多成员保持一致的现象叫()A.顺从B.从众C.服从D.内化19、一些心理学的实验表明,他人在场能够缩短人们完成任务的时间提高完成任务的准确性,我们可以将这种现象称为()。

A.去个性化作用B.社会懈怠作用C.社会助长作用D.社会干扰作用20、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代表人是()A.弗洛伊德B.斯金纳C.冯特C.罗斯四、多项选择1、在维纳的归因理论中,属于不稳定外因的是()A能力B环境C心情D运气E努力2、利他行为的特征有()。

A、利他行为的目的是有益于他人;B、利他行为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C、利他行为不求任何回报;D、利他行为具有自我牺牲性;E、利他行为是为了当英雄3、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采用实验法的优点有:()。

A可验证性强B偶然性大C因果关系明确D外部效度高E实验情境影响大4、提高合作的策略主要有()A. 建立持久的关系B. 增加识别对方行为的能力C. 要相互关心D. 要维护自己的声誉,保证相互信任E. 要保证对关系的控制力5、弗洛姆认为,爱的基本要素包括()A.关心B.认识C.亲密D.责任E.尊重6、在维纳的归因理论中,属于不稳定外因的是(重复)A能力B环境C心情D运气E努力7、群体决策具有()的作用。

A、可以减少偏见B、可以满足成员的自尊心、增强责任感C、可以加强成员间信息沟通D、可以减轻决策错误的罪责E、解决复杂问题比个体决策效果好8、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

A、群体的目标B、群体规模C、群体成员的共同性和互补性D、满足群体成员需要的程度E、群体的成熟度9、提高合作的策略主要有()A. 建立持久的关系B. 增加识别对方行为的能力C. 要相互关心D. 要维护自己的声誉,保证相互信任E. 要保证对关系的控制力10、群体压力的形成过程包括()几个阶段。

A. 准备阶段B. 辩论阶段C. 劝解说服阶段D. 攻击阶段E.心理隔离阶段11、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这主要是由下述原因造成的:()。

A.社会心理是一个内涵、意义不很确定的概念B.社会心理学是与社会学、心理学极为相近的一门学科C.社会心理学从其诞生到现在短暂的历史D.社会心理学没有自己的研究方法E.社会心理现象独特的存在和表现形式12、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A.华生B.弗洛伊德C.斯金纳D.班杜拉E.巴甫洛夫13、社会化的主要内容是:()。

A、道德社会化B、政治社会化C、法律社会化D、人格社会化E、性别角色社会化14、社会环境的构成包括:()。

A、家庭B、政治制度C、学校和日托中心D、同辈群体E、大众传媒15、缓解角色冲突的方法有:()A、角色规范化B、角色合并法C、角色扮演法D、角色层次法E、角色互换法16、工作不满足的反应:()。

A、退出B、建议C、忽视D、抗议E、忠诚17、社会知觉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

A、因果关系知觉B、对人知觉C、人际知觉D、对物体的知觉E、角色知觉18、人际关系的特征主要包括:()。

A、情感性B、个体性C、直接性D、社会性E、可感性19、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类型有:()。

A、既有关系与交往关系;B、工作关系、社会关系与家庭关系;C、情感关系、工具关系与混合关系;D、家人关系、熟人关系和生人关系;E、核心区关系、可靠区关系及有效区关系;20、群体具有以下特征:()。

A、群体首先必须是一群人,即两个以上的个体B、群体存在着一个结构,比如角色分工C、有一定的目标D、群体成员要明确意识到自己是属于某个群体的,以及群体的界限E、要有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五、案例分析1、罗森塔尔效应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美国的一所小学,从一至六年级各选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作了一番“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

然后以赞赏的口吻,将“最佳发展前途者”名单悄悄交给校长和有关教师,并一再叮嘱:千万保密,否则会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8个月后进行复试,奇迹出现了,名单上的学生,个个成绩进步快,情绪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老师感情特别深厚。

而事实上,罗森塔尔交给老师的名单只是随机抽取的。

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强烈的激励效果?谈谈这个故事对我们的启示。

2、“5·19球迷聚众闹事”“球迷聚众闹事”是体育比赛中经常出现的事件。

在中国,“5·19“一个最有影响、最有代表性的“球迷闹事”事件。

1985年,当时刚刚薮;年亚洲杯亚军的中国队在主帅曾雪麟的率领下向世界杯发起第三次冲击.区预赛小组赛中,中国队首战客场以0:0战平香港队,随后以4:0和胜澳门队,8:0和4:o大胜文莱队,只需在最后一场主场对阵香港队打平即可获得小组出线权,参加1 986年在墨西哥举办的世界杯。

最关键的时刻,中国队犯了轻敌错误。

5月19日,中国FA-以1:2列小组第二名.未能进入第二阶段的比赛。

由于中国队痛失了进军1986哥世界杯的绝佳机会,在比赛结束以后,现场约8万名球迷在沉痛打击下。

失望的球迷冲出体育场,开始沿街破坏物品,其中包括部分外国人46~'1"3不仅掀翻了球队的大巴.连路边停靠的小汽车甚至交通亭都未能幸皇‘t而曹雪麟和他的队员们,被迫躲在运动员楼中整整三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