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与青蒿素
屠呦呦瑞典演讲全文:青蒿素是中医药给世界的礼物
屠呦呦瑞典演讲全文:青蒿素是中医药给世界的礼物应诺贝尔奖委员会邀请,屠呦呦于XX年12月7日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进行了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的主题演讲。
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诺贝尔大厅,XX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三位获奖人共聚一堂。
在日本科学家大村智、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分别发表演讲之后,85岁的屠呦呦身着蓝色套装,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走上讲台。
“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
”在演讲中,屠呦呦首先对诺贝尔奖评委会和诺贝尔基金会表示感谢。
随后,屠呦呦介绍了40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中,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
屠呦呦介绍,中医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在中药青蒿。
又经过很多次失败以后,1971年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即改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者冷却,然后再用解溶液去除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药品。
在1971年10月的实验中,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以1克每公斤体重的剂量,通过连续三天对病人口服给药,实现对疟疾抑制率100%。
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抗疟药效的突破,是发现青蒿素的关键。
在随后的临床研究中,对30例病人治疗全部显效。
研究者们于1972年12月开始对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进行探索,与上海科学研究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和生物物理所合作,最终确定了青蒿素的立体结构,并于1977年在中国的《科学通报》上发表。
随后,经过不断改进,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持续获得成功,并引发国际关注。
“大家可能觉得这不过是一段普通药物发现的过程,但是当年在中国,从已有XX多年沿用历史的中药青蒿中发掘出青蒿素的历程却相当艰辛。
”屠呦呦在演讲中说,1969年,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参加全国“523抗疟研究项目”,屠呦呦被指定负责,并组建项目科研组,承担抗疟项目的研发,这个项目在当时属于保密的重点军工项目。
屠呦呦教授及研究团队首先发现青蒿素论文
屠呦呦教授及研究团队首先发现青蒿素论文•相关推荐屠呦呦教授及研究团队首先发现青蒿素论文现如今,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屠呦呦教授及研究团队首先发现青蒿素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及其领导的研究团队成功分离提取191号青蒿中性提取物样品并证实其对鼠疟原虫有100%抑制率。
1972年3月,屠呦呦在全国抗疟专业会议上报告该实验结果。
1972年11月8日屠呦呦及其领导的研究团队率先分离出有效单体青蒿素。
1973年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率先由临床人体试验证实青蒿素的抗疟作用。
1973年以后,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基础上,其他科研院所相继成功提取青蒿素,并发现青蒿素含量更高的青蒿产地。
1973年至1975年,在中药研究所协调组织下,各研究院所协同破析青蒿素结构。
1995年11月30日由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用x-衍射确认青蒿素化学结构。
1976年1月屠呦呦及生物物理所李鹏飞向中科院有机研究所通报青蒿素化学结构鉴定结果。
1977年,以屠哟呦为主要作者的文章“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在《科学通报》发表。
1977年,屠哟呦因率先发现青蒿素所作的贡献获中医中医研究院先进工作者奖状。
1978年11月召开全国会议通过屠呦呦及其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的青蒿素治疗疟疾科研成果鉴定。
1978年中央级科技报刊《光明日报》详细报道了屠呦呦及其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青蒿素的.经过。
1978年,屠呦呦及其领导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青蒿素研究团队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状。
1979年,以屠呦呦为主要作者的文章《青蒿素的结构和反应》在《化学学报》发表。
1979年,《青蒿素》获《国家发明奖》。
1981年,屠呦呦在首届《青蒿素国际会议》上作《青蒿素的化学研究》报告。
1982年,屠呦呦以唯一的代表身份出席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并领取唯一的发明奖章和奖状。
屠呦呦与青蒿素
屠呦呦与青蒿素2015年10月5日,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10月6日上午,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她还通过央视发表自己获奖感言,她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公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在诺贝尔奖之前,大部分人或许都不知道屠哟哟是何许人,一夜之间她蜚声国内外,而以她为领导的研发小组研制的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也被大家所熟知。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
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
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最感兴趣。
大学毕业后,屠呦呦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
那时该院初创,条件艰苦。
屠呦呦在设备简陋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
其中,研制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是她最杰出的成就。
当年轻的屠呦呦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她当然不会意识到,在漫长而曲折的研究“抗疟”的道路上,有一顶金光闪闪的王冠正在等待她来摘取。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约数1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2亿人患疟疾,百余万人被夺去生命。
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
当时正值美越交战,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多万人。
屠呦呦诺贝尔演讲: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屠呦呦诺贝尔演讲: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屠呦呦,女,药学家。
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
[1]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
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
以下是店铺整理了屠呦呦诺贝尔演讲: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希望你喜欢。
人民网斯德哥尔摩12月7日电(记者李玫忆、刘仲华、实习记者王娜)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12月7日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出席诺贝尔报告会,发表了题为《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的演讲,向现场的1千多名观众展示了青蒿素的发现过程。
她在演讲中介绍了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强调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希望中西医有机结合,优势互补,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从而造福人类。
等待演讲:观众寒风中排队热情高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是北欧医学研究重镇,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就是该校下设的一个机构。
12月7日的诺贝尔演讲就在这里举行。
今年的演讲地址在医学院新落成的医学礼堂。
该礼堂外形似一艘巨大的帆船,外立面是金光闪闪的玻璃幕墙。
礼堂内能容纳1千多观众,是整个学院最大的礼堂。
礼堂座位分为媒体区和观众区。
考虑到因为屠呦呦获奖引发的热潮,此次诺贝尔演讲的组织者11月初就开始媒体注册和登记,而10多天后注册网址就显示媒体席位已满员。
由于大村智获奖,从日本和欧洲各地赶来的日本媒体有10多家,记者有30多人。
而屠呦呦的获奖也吸引了大批国内外华文媒体的热情。
从中国内地、欧洲各地赶来的中国媒体也有10多家。
由于本网记者注册较早,获得了第一排的座位号。
屠呦呦的诺奖之旅吸引了在瑞华人华侨的高度关注。
来到礼堂门前,已经有数百名华人在排队等待入场了。
屠呦呦:中草药研发的奠基人和领航者
屠呦呦:中草药研发的奠基人和领航者屠呦呦是中国的一位中草药研发专家,她被誉为中草药研发的奠基人和领航者。
自1970年代开始,屠呦呦就开展对疟疾的研究工作,并在1981年发现了青蒿素这种中药成分可以治疗疟疾。
因此,屠呦呦也被誉为“青蒿素之母”。
青蒿素是一种从青蒿植物中提取的有效成分,是治疗疟疾的关键药物。
在过去,疟疾一直是全世界的一种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每年有数百万人因疟疾而死亡。
在屠呦呦开发出青蒿素以后,它被广泛应用于疟疾的治疗,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和疾病的传播率。
屠呦呦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也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她的工作在1985年被国际药物技术研究中心授予“阿拉比科技奖”,并在2011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物医学奖。
撰写诺贝尔生物医学奖评审报告的时候,评审委员会高度评价了屠呦呦在中草药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
她因此成为了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女性,也是第十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科学家。
屠呦呦不仅为中草药研发贡献了杰出的成果,也为中国的科研事业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和创造力。
她的实践经验和科学精神,不仅在国内,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屠呦呦的成果意味着中医药的历史文化底蕴已经跨越了时空隔断,成为了一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研究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屠呦呦的贡献离不开她所领导的中科院中药研究所的团队合作。
团队的成员共同努力,也是屠呦呦充满信心和勇气的动力来源。
他们的共同成果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也为中国的中药学术打开了新的局面。
屠呦呦的杰出成就反映了中国在医学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表明了中国的中医药事业已经在国际舞台上建立了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
作为研究者和学者的楷模,屠呦呦奉献了自己的人生,谱写了中药研发事业的辉煌篇章。
我们应当珍惜并且重视中草药研究,同时也应当祝愿屠呦呦在一生中更多收获,拥有更加辉煌的成就。
屠呦呦是中国的一位中草药研发专家,她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中药研究和全球公共卫生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屠呦呦与青蒿素》阅读练习及答案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屠呦呦与青蒿素①2015 年10 月5 日,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10 月6 日上午,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她还通过央视发表自己获奖感言,她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②在诺贝尔奖之前,大部分人或许都不知道屠哟哟是何许人,一夜之间她蜚声国内外,而以她为领导的研发小组研制的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也被大家所熟知。
③屠呦呦1930 年12月30 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
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
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最感兴趣。
大学毕业后,屠呦呦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
那时该院初创,条件艰苦。
屠呦呦在设备简陋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
其中,研制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是她最杰出的成就。
当年轻的屠呦呦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她当然不会意识到,在漫长而曲折的研究“抗疟”的道路上,有一顶金光闪闪的王冠正在等待她来摘取。
④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约数10 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2亿人患疟疾,百余万人被夺去生命。
特别是上世纪60 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
青蒿素的故事
青蒿素的故事
青蒿素,又称抗疟素,是一种有机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疟疾。
它的故事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由一位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的努力和发现。
那时,疟疾是全球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每年导致数百万人感染,数十万人死亡。
屠呦呦是中国科学院罗辑思研究员,她决心找到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她花了多年的时间研究传统中草药,并最终在中国传统草药青蒿中发现了一种有效成分。
屠呦呦的研究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支持,他们成立了一个科研团队开始系统地提取和研究青蒿素。
经过不断的实验和测试,屠呦呦团队最终成功地研发出了青蒿素的制剂,并进行了临床试验。
在实验中,青蒿素表现出惊人的疗效。
它能迅速降低疟原虫感染者的病情,缓解症状,并在短时间内使其康复。
这个重大发现引起了国际医学界的关注和赞赏。
1979年,屠呦呦领导的团队将青蒿素的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
权威医学期刊《科学》,这次发表使青蒿素以及屠呦呦的名字得到了全球的认可。
屠呦呦也因此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科学家。
随后,青蒿素被广泛用于治疗疟疾,以及其他一些疟疾不易治愈的寄生虫感染病。
青蒿素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重要的科学发现,更是中国科学家的奋斗史和创新精神的象征。
青蒿素的研究也带动了全球对疟疾的关注和防治工作的加强。
疟疾的发病率得到了显著的下降,疾病对人类的威胁大大减轻。
青蒿素的故事彰显了科学家的责任与使命感,也展现了科学发现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青蒿素的成功是对人类健康的重要贡献,也是世界科学发展的一段里程碑。
屠呦呦与青蒿素的发现基本原理
屠呦呦与青蒿素的发现基本原理
屠呦呦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药学家。
她在1969年接手了一个全国性大协作项目——“523”任务,该任务涵盖了疟疾防控的所有领域。
在接手任务后,屠呦呦翻阅古籍,寻找方药,拜访老中医,对能获得的中药信息,逐字逐句抄录。
在汇集了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2000余种内服、外用方药的基础上,课题组编写了以640种中药为主的《疟疾单验方集》。
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屠呦呦面临研究困境时,又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进一步思考东晋 (公元3-4世纪)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
这使她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
1972年11月,屠呦呦所在的中药研究所团队从青蒿中分离出活性成分青蒿素1。
他们利用高分辨质谱、元素分析、光谱数据和X-射线分析法确定了青蒿素的分子式、结构式及晶体学数据,利用红外光谱及化学分析法鉴定了结构中奇特的过氧基团。
屠呦呦曾说过,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
青蒿素的发现,为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抗疟药。
如今,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ACT)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疟疾治疗的最佳疗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这就是屠呦呦与青蒿素的发现基本原理。
屠呦呦的故事-历经艰难终发现青蒿素_
屠呦呦的故事:历经艰难终发现青蒿素青蒿素发现历程:用沸点只有34.6℃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来提取青蒿1970年,课题组的主要精力还是开展对胡椒的深入研究,2—9月,先后送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测试胡椒等各种提取物和混合物样品120余个。
经效价测定,发现胡椒经分离提取后,不能提高效价;调节成分比例,虽能提高效价,但远不如氯喹。
1971年广州会议上,“523”中医中药工作只能上、不能下的目标被再次明确。
由此,屠呦呦课题组被充实到4人,“屠组长”的麾下,才算真正有了3个团队成员。
直至1971年9月初,筛选了100余种中药的水提物和醇提物样品200余个。
他们期盼着能有所收获,但结果令人失望——筛选过的中药里,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最高的也只有40%左右。
难道史书上记载不可信?难道实验方案不合理?难道在中医药这个宝库中就发掘不出宝来?一个氯喹不可超越,一个常山已到了尽头,真的就无路可走了吗?“重新埋下头去,看医书!”屠呦呦的执拗和坚持带动着大家。
从《神农本草经》到《圣济总录》再到《温病条辨》……厚厚的一摞医书被翻得书角微卷。
很长一段时间,青蒿这种不起眼的菊科植物,都不是最受关注的药物,直到有一天,屠呦呦决定:用沸点只有34.6℃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来提取青蒿。
这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温度正是青蒿素提取的关键。
青蒿在中国的应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关于青蒿入药,最早见于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其后的《神农本草经》等典籍都有记载。
青蒿治疗疟疾则始于公元340年间的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之后宋《圣济总录》、元《丹溪心法》、明《普济方》等著作均有“青蒿汤”“青蒿丸”“青蒿散截疟”的记载。
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除收录了前人的经验外,还载有治疗疟疾寒热的实践,清《温病条辨》《本草备要》,以及民间也有青蒿治疗疟疾的应用。
在反复研读文献过程中,《肘后备急方》关于青蒿的描述给了屠呦呦新的启迪。
在各种传说中,这个场景往往被描述为:在某一天的凌晨或者深夜,阅读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时,屠呦呦被灵感击中——那本古方上说:“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屠呦呦与青蒿素
1973年,屠呦呦合成出了双氢青蒿素,以证实其羟(基)氢 氧基族的化学结构,但当时她却不知道自己合成出来的这种 化学物质以后被证明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还要强得多。
7
成 果 汇 报
1972年3月,按照523办公 室的安排,屠呦呦以研究 小组代表的身份报告了青 蒿中性提取物的实验结果, 她报告的题目是:“用毛
青蒿素
之母 屠呦呦
第一门诊部 高雪
1
当地时间 2015年10月 5日,瑞典斯 德哥尔摩, 诺贝尔委员 会举办新闻 发布会,宣 布2015年诺 贝尔生理学 或医学奖得 主。中国药 学家屠呦呦, 美国科学家 威廉-坎贝尔、 日本科学家 聪大村分享 该奖项。
2
个人简介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 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 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聘为硕 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 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 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 的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 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THE END
谢谢您的聆听!
22
9
那些值得学习的品格
团结友爱
“因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 科学家的荣誉,大家一起研究了几十年,能 够获奖不意外。”——屠呦呦
艰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斗
屠呦呦的老伴李廷钊说,研究青蒿素的 时候,屠呦呦每天回到家都满身酒精味, 后来甚至患了中毒性肝炎。
低调朴素
青蒿素发现
青蒿素发现
青蒿素的发现与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的研究密切相关。
以下是青蒿素的发现历程:
1.屠呦呦的研究背景:
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正面临疟疾的大流行。
当时,疟疾是中国南方农村地区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对人民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2.青蒿素的发现:
1970年,屠呦呦领导的研究小组开始研究青蒿素(Artemisinin)。
屠呦呦研究组通过对中草药青蒿(Artemisia annua)的提取和分离,最终从中发现了一种能够迅速治疗疟疾的有效成分,即青蒿素。
3.发现的重要性:
青蒿素被证明对疟疾的治疗非常有效,尤其是对恶性疟疾,具有快速、强效、低毒的特点。
这一发现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关注,并被认为是现代医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4.荣誉与奖励:
屠呦呦因为她在青蒿素的发现和研究中做出的卓越贡献,于2015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个奖项不仅是对屠呦呦个人的认可,也是对中国科学家在药物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的肯定。
青蒿素的发现对全球疟疾防治做出了杰出贡献,成为一种重要的抗疟药物。
它的研究和应用不仅挽救了许多生命,也为医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案例,强调了中草药中可能蕴含着重要的药物资源。
屠呦呦 一生倾情青蒿素
屠呦呦一生倾情青蒿素作者:来源:《科学大观园》2018年第05期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2015年,屠呦呦因此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
屠呦呦一辈子都在和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顽疾——疟疾作斗争。
2015年10月,因其发现的青蒿素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成为史上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得奖、出名都是过去的事,我们要好好干活。
” 2018年初,屠呦呦略显焦急。
在这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眼中,“新年”更多只是一个时间概念,在提醒她“还有很多事要做”。
临危受命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其名“呦呦”源自《诗经》中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1969年1月底,39岁的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实习研究员屠呦呦,忽然接到一项秘密任务:以课题组组长的身份,研发抗疟疾的中草药。
疟疾,中国民间俗称“打摆子”,是由疟原虫侵入人体后引发的一种恶性疾病,已经在全球肆虐了几千年,患者得病后高烧不退、浑身发抖,重者几天内就会死亡。
中国军方从1964年起开始抗疟药研究。
1967年5月23日,国家科委和解放军总后勤部在北京召开“抗疟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代号为“523”项目的大规模药物筛选、研究在全国7省市展开。
截至1968年,参研机构筛选了万余种化合物和中草药,均未取得理想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1969年1月21日,中医研究院受命加入“523”项目。
屠呦呦的同事、曾任中药研究所所长的姜廷良研究员告诉记者,当时,大学时学习药学、毕业后又脱产学习过两年中医、科研功力扎实的屠呦呦,遂被委以重任。
“屠呦呦的责任感很强,她认为既然国家把任务交给她,就要努力工作,一定要把这个事情做好。
”屠呦呦的同事、中药所廖福龙研究员说。
最初,课题组只有屠呦呦一个人。
她用3个月时间,收集了包括植物、动物、矿物药在内的2000多个方药,并在此基础上编辑成包含640个方药在内的《疟疾单秘验方集》,送交“523”办公室。
屠呦呦,作文素材,典型例文
•
•
影响:中国籍,诺奖,自然科学……这几 个关键词在诺奖产生交叉,注定会引爆亢奋的 国内舆论:继莫言后,屠呦呦获奖,无疑再度 圆了国人的诺奖梦;作为首位获得该殊荣的中 国科学家,虑及其“空前”一面,它也令中国 人的科学类诺贝尔奖情结得到了部分开释。中
国本土科学家首获诺奖,无疑令国人振奋。土生土 长、中医学、“中国制造”等,也触动了人们的自 豪感。这种零的突破,也纾解了不少人的“科学类 诺奖焦虑”。正因如此,欢呼、庆贺、受鼓舞,也 成了公众共有的表情。青蒿素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显著降低,在改善人类健康和减少患者病痛方面的 成果无法估量。
• 价值贡献:
• 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此时正值美越 交战,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万人,疟疾同样困扰越军。 美国不惜投入,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最终也未找到理 想的抗疟新药。越南则求助于中国。 • 1967年,中国正处于“文革”时期,毛主席和周总理 下令,联合研发抗疟新药。 遍布全国60多个单位的 500多名科研人员开始研发抗疟新药。中药部分的不同研 究小组开始尝试多种中药,包括常山、乌头、乌梅、鳖甲、 青蒿等成千上万种中药,筛选出的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 和中草药,均未能有令人满意的效果。在190次失败之后, 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 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该成果得到重视, 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 • 青蒿素发现于1972年,时过四十年才被授以国际大奖, 原因何在?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09年统计:全球 感染疟疾者多达2.5亿人,将近一百万人因感染疟原虫而死 亡。时间和实践充分证明,青蒿素是目前防治疟疾疗效最 好的药物,否则2.5亿疟疾感染者中,还会有更多的人丧失 生命。
屠呦呦与青蒿素
屠呦呦与青蒿素青蒿素救了好多人生命的神奇药物,是中国的科学家发现的。
发现它,靠从中国古代的药物里寻找灵感,也靠现代的科学技术。
不得不承认,中国在发明制造药物这件事情上,做的不太好。
今天世界上用的药物,也包括我们每个人感冒发烧拉肚子需要吃的药,几乎全部都是外国人发明制造的。
因此青蒿素的故事,就显得特别珍贵,特别重要了。
所以今天咱们就多讲讲青蒿素的故事,特别是它的发明人,中国的科学家屠呦呦。
屠呦呦是1930年出生的,今年已经是87岁的老人了。
你可能会觉得呦呦,这个名字有点怪怪的。
实际上这个名字来自一首古诗,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这几句古诗的意思是说,春天到了,一头小鹿呦呦叫着,吃着田野上的青草。
说起这个名字,还有一个很意思的巧合。
屠呦呦先生发现了青蒿素,刚才这首古诗里面,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呦呦两个字和青蒿的蒿字,恰好同时出现了!所以有人开玩笑说,屠呦呦的爸爸给她起名字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她要发现青蒿素这种神奇药物啦。
当然这只是个玩笑了。
屠呦呦长大以后学习医学,39岁的时候,她还有很多别的科学家一起,被国家挑选出来,专门研究治疗疟疾的药物。
我们知道,在这个时候,奎宁这种曾经的疟疾特效药已经开始慢慢的不管用了,所以人们特别需要赶紧找到新的疟疾药。
屠呦呦他们的研究方法很有意思。
他们去看了好多古代中国的医书,从里面找到了好几千个据说能够治疗疟疾的药物。
他们想,既然古代的中国人记下了这么多药方,里面也许就有能治疗疟疾的神奇药物。
怎么找呢?这时候就需要科学实验了。
几千个药方,得一个个仔细研究看看管不管用。
屠呦呦他们是这么做的:他们先养了一些小老鼠,让小老鼠得上疟疾,然后给小老鼠一种一种的吃药,看看哪一种能够让小老鼠的病好起来。
就这样,他们找到了一些能够治疗疟疾的中草药,其中就包括青蒿这种植物。
接下来,怎么把青蒿这种植物变成每个人都能吃的药片呢?科学家们的很多尝试都失败了,他们怎么也没法从青蒿里提取出能治病的化学物质。
科学与思政视角的屠呦呦与青蒿素
科学与思政视角的屠呦呦与青蒿素屠呦呦是中国科学院的药学家、药理学家,也是中国科学界的一位杰出人物。
她以研发出青蒿素,从而成功治愈了疟疾而获得了诺贝尔奖,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科学家。
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科学方法论的作用。
她从中药中发现了青蒿的抗疟活性,并通过系统的科学研究,最终提取出了活性成分青蒿素。
通过大量的实验和临床试验,屠呦呦证明了青蒿素对疟原虫具有杀伤作用,并且对疟疾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
这一系列研究的强调了科学方法论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也让人们对中药治疗的价值重新认识。
屠呦呦的研究成果不仅在科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也在思政教育中具有重要价值。
她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科学精神,不仅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挽救了无数的疟疾患者的生命,也为全世界树立了一个杰出的中国科学家形象。
她坚持科学研究的初心和崇高使命,在艰苦的科研过程中始终以人民的健康为中心,这种科学家的品质和使命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崇敬的。
屠呦呦的研究工作还凸显了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作为中国科学家的代表,她的成就表明了中国在药物研究和创新领域的巨大潜力。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创新,大力支持科学家进行前沿研究,并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和资源。
屠呦呦的成功,不仅仅是她个人的光荣,更体现了中国科学家取得的巨大成就,对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屠呦呦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研发出青蒿素,为疟疾的治疗作出了重大贡献。
她的成果不仅在科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更彰显出了中国科学家的使命和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她的事迹激励着我们,坚持科学精神,为人民健康和国家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化学史话】-屠呦呦与青蒿素的发现
【化学史话】屠呦呦与青蒿素的发现屠呦呦(1930—),我国女药学家。
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
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是家里5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蒿)”,《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2011年获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美国临床医学拉斯克奖,2015年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同时也是首位获该奖的女性科学家。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她自幼耳闻目睹了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这也促使了她后来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所选专业正是当时一般人不感兴趣的生药学,但她认为生药专业最接近历史悠久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
大学期间,她努力学习,成绩优良,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兴趣极大。
1955年,从院系调整之后的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被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
1956年,全国掀起防治血吸虫病的高潮,在老师楼之岑先生的指导下,她对治疗晚期血吸虫病有效的中药半边莲进行了生药学研究。
后来,她又完成了品种较复杂的中药银柴胡的生药学研究。
这两项成果被相继收入《中药志》。
1959-1962年,屠呦呦参加卫生部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地学习了中医药知识,深入药材公司,向老药工学习中药鉴别及炮制技术,并参加北京市的炮制经验总结,从而对药材的品种真伪和质量以及炮制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
她还参加了卫生部下达的中药炮制研究工作,是《中药炮炙经验集成》一书的主要编著者之一。
20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
当时正值越南战争时期,美国政府曾公布,1967~1970年,在越的美军因疟疾减员数十万人。
疟疾同样困扰着越军。
屠呦呦 青蒿素
屠呦呦青蒿素屠呦呦是中国科学家,代表作为抗疟药物的青蒿素,具有较好的疗效。
屠呦呦的生平屠呦呦,在1930年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先后就读于南京大学和上海医科大学。
1955年,毕业后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工作。
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疟疾流行,特别是第二次反右路线运动之后,汶川农村地区大面积发生最为致命的间日疟。
当时的疟疾药物疗效低下,处理不当易致死亡。
屠呦呦被派往指导该地区的抗疟工作,她在野外调查期间,广泛收集、筛选草药,试制新型药物。
研究的过程中,一次屠呦呦正在田间挖青蒿时,听到当地村民之间说吃青蒿可以治疟疾。
后来经过实验验证,屠呦呦发现青蒿中含有有效的抗疟成分。
随着屠呦呦和她的团队不懈的努力,青蒿素在1972年被提取出来了。
从此,这种抗疟药成为了世界上治疟疾的最有效的药物之一。
这项成就使屠呦呦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青蒿素的疗效青蒿素是一种从中草药青蒿中提取的天然产物。
该药物可以杀死疟原虫,在短时间内消除疟疾症状。
该药物的疗效高,而副作用小。
这与青蒿素的化学结构有关,其分子构型上的一部分很像疟原虫代谢产物,因此它会攻击并摧毁疟原虫。
青蒿素也被广泛地应用于研究其他疾病,如抗癌、抗艾滋病和抗病毒的领域中。
屠呦呦以她的杰出成就成为了中华民族药物研究和全人类药物研究的杰出代表。
她revolutionised了药物研究和使用,青蒿素使人们对疟疾有了希望,同时也为人们解决了其他各种疾病的难题。
这种疗效高、副作用小的药物,无疑是屠呦呦学术研究的一大成就。
通过她的成功,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女性药物研究员在学术研究和公共卫生领域中的重要和积极地贡献。
参考文献1.Tu, Y. Y. (2016). Youyou TU: Inspiration How Chinese MedicineWorked for Malaria. Asia and the Pacific Policy Studies, 3(3), 376-389.2.莫宣学. (2016). 屠呦呦:“中国制造”的Nobel. 中国科学院院报(社会科学版), (2016 年03), 20-24.3.孟伟忠. (2016). 从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谈我国科学素质与创新能力. 中国科技论坛, (9), 6-9.。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作文素材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屠呦呦之名,或取于此。
当其时也,疟疾横行,生灵涂炭,医者束手,百姓呼号。
屠氏怀救苦之心,致力于药石之间,欲求破解之道。
乃搜集群书,钻研古方,历数载之苦辛,终于《肘后备急方》中得见一线生机,言青蒿可治寒热。
屠氏受此启发,立志以身试药,遂采集青蒿,亲自炮制,提取其精华。
然初次尝试,未获成功,青蒿素之秘,仍深藏不露。
屠氏不甘失败,反复推敲,终悟出高温可能破坏药物活性之理。
于是改进方法,采用低温提取,果然奏效。
青蒿素由此现于世人面前,其功在于治疗疟疾,效果显著,挽救了无数生命。
此乃科学之胜利,亦是中医药之光荣。
屠呦呦凭此成就,荣获诺贝尔奖,实至名归。
吾辈当铭记其功,传承其志,继续探索科学之奥秘,以造福苍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屠呦呦与青蒿素
川农业大学禽病防治研究中四川农业大学禽病防治研究中心
拉斯克-狄贝基临床医学研究奖(2011)
(Lasker DeBakey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Award)Lasker DeBakey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Award
授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以表彰她在青蒿素的发
现及其应用于治疗疟疾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The 2011 Lasker~DeBakey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Award honors a scientist who discovered artemisinin and its utility for treating malaria.
Dae-Kyun Ro, et al. Production of the antimalarial drug precursor artemisinic acid in engineered yeast. Nature, 2006,440
推荐阅读
n青蒿素:源自中草药园的发现
/LaskerAward-Chinese
n饶毅. 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 2011
Yi Rao New Drugs from Ancient Chinese Remedies: n Yi Rao. New Drugs from Ancient Chinese Remedies:
Unsung heroes in Unusual Times. 2011
n Lasker Awards 2011
p g
/media/index.htm
n2010年世界疟疾报告-WHO
Any Qus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