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 新人教版_讲解

合集下载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新人教版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一、教材分析:《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是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第二课,该单元分别从经济和社会生活两个角度阐述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系列变化,本课侧重于以新式交通工具,大众传媒,西方娱乐方式,社会习俗等为代表,说明自鸦片战争以来,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的步步深入,中国在社会生活领域里的变化。

本册教材的一条主线索是中国社会被动地,踉踉跄跄地迈入近代化的过程,本课是讲述生活中的近代化,与第一课是并列关系,本课各子目之间也是并列关系。

中国近代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变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中国被动地与国际接轨,融入世界的过程。

中国近代化的步伐尽管艰难,但势不可挡。

这是历史的进步。

二、课程标准: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的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教学目标: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以《申报》、商务印书馆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的变化。

学生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西方社会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客观上顺义了社会发展的潮流,是一种进步,但这些变化又是以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和社会进步观。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新式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

难点: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特点、原因、评价。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尘封的记忆——枣庄之变”昔日枣庄今日枣庄教师:通过以上这些图片,同学们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我们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教师:不仅是枣庄,整个中国都在变,变得越来越繁荣,越来越富强!感受了现代生活之变,那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打开尘封的记忆,走进一百多年前的中国,感受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半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到达。

通车后,可以先乘火车到海防,再转乘轮船到上
路本身及沿线地区,而使该地区成为它的“势力范围”。

而且因争夺路权往往发展到争夺矿权。

因此,凡铁路经过地区,沿线的矿山开采权往往也属修路国
的修建和火车的开通,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文化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的一段时间里,造船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大型的商船、战舰。

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当时造船的材料仍是以木材为
夕法尼亚州卡斯特。

出身于一个农场工人家庭,由于家境不济,从小就到机器年改进了蒸汽机,建成一艘新的轮船“克莱孟特号”,于1807
[学生回答]在技术性能上还有待更大的改进。

[教师引导]近代通讯和近代交通一样,都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这来,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也逐渐变得丰富。

这一点上,功不可没的,首推电影和
[教师板书]照相
曝光时间过长,光线的移动变化使照片上的物体模糊不清。

随后,尼普森又进劝说,来到这里的。

从“活动画片玩具”跨进电影时代,需要解决三个基本的技术难题,一是。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课件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课件

二、学生分析
1、初二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增强学 生学习的自信心。
2、我校(允山中学)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
有一定基础,但还缺乏必要的主动性;另外从
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要以情动人;通过提问
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教学目标
1、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2)掌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发生的变化及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 立和完善的情况。 (3)提高调查、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视频、图片、实物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发动学生对本地的衣 食住行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并在课堂上展示调查成果,拉近历史与现实 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历史就在身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能够认识: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 未有的巨大变化,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胜利。 (2)认识到国家关于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的要求, 人才竞争的需要,有利于进一步挖掘人的潜力;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 会保障制度, 保证了民众的基本生活,有利于民生安定、社会团结 ,是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教法学法
1、教法:主要采取图片教学法、材料教学法、 问题探究法以及情境创设法,并结合多媒体辅助 教学。
2、学法: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
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能力,能进行社会
调查,懂得查找和搜集资料,乐于参与教学活动,
对本地历史资源感兴趣,因此我采用自主合作 法—小组展示法—探究讨论法三种学习方法。
电 视 机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 平的提高,“旧四大件”早就被 “新四大件”所取代。

2024初二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范文

2024初二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范文

2024初二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变化》,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社会生活的变化》是2024年初二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这个单元主要介绍了人类社会生活从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并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通过学习这个内容,学生可以了解社会的变迁和进步,深入认识到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改变。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工业革命的意义,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社会的进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工业革命的影响,能够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难点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我采用了教法:引导探究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方式来探讨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工业革命的意义。

同时,学法是:启发式学习法和问题导向法,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会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图表、图片和视频等教学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教材内容。

同时,我还准备了一些历史文献和案例,以便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四、说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准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引入新课我将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农耕社会和工业社会的特点,让他们了解社会的变化和进步。

同时,我也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以及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是怎样的。

环节二、探究新知我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工业革命的背景和过程,同时引导他们关注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影响。

初二历史说课稿社会生活的变化

初二历史说课稿社会生活的变化

初二历史说课稿社会生活的变化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

小编准备了初二历史说课稿社会生活的变化,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各位专家、同仁:大家好!下面,我向各位汇报《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中的教学尝试。

一、教学内容
根据课标要求,本课从社会生活的角度展示了中国迈向近代化的历程。

作为社会生活史的主题教学,本课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内容庞杂、内涵深刻。

内容庞杂是指本课中社会生活”涉及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社会习俗等方面,内容多,空间广,勾勒出一幅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图卷。

内涵深刻在于作为本册书的收尾篇,本课是中国政治、经济、思想近代化回归生活的表现,体现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特点,透视出历史的变迁。

因此,本课的主旨就是在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之中感受文明的演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 新人教版

《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说设计理念:“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想要硬塞的老师,不过是在锤打冰冷的铁。

”美国学者贺拉斯曼的这句名言鞭挞了灌输教学模式,也向我们昭示:必须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充满热情、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教材内容是有限的,如何让学生的思维向教材之外扩展,如何改变常规教学思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的思维和表现“活”起来,是我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二、说教材:《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0课的教学内容。

本课以近代西方工业社会文明向中国社会发散其巨大影响,促使中国人民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乃至社会习俗都发生着深刻变化为基本线索,从交通通讯、文化生活及社会习俗三个方面讲述了清末民初,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步步深入,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渐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生活的变迁,展示着社会生活随着时代潮流进步的特点。

同时本课内容又与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社会生活的变化紧密相关,所以本课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说学生:八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

而这一课的教学内容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让学生大量的收集相关的图片、视频片段,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并使学生们认识到历史来源于生活,生活见证历史。

但学生往往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对此,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感性认识,引导他们透过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感知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在逐步形成的强烈反差中引发学生的深刻思考,同时也把近代屈辱的历史回归到本质的生活中。

本课涉及的变迁范围较广,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应该在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多种途径获取这种变化的种种表象,这样才不会形成以教师一言堂的局面。

四、说教学目标:(一)知识能力目标:掌握火车和轮船、有线电报、照相和电影、新闻报纸和出版事业等在中国的出现及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化。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的说课稿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的说课稿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的说课稿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的说课稿新干三中邹晓波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六单元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我将从学情分析、本课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和流程、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设备的使用、教学效果预期以及如何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等方面进行说明:一、学情分析在对吉安一中初二(6)同学进行学情调查时,我询问了学生以下问题:1、大家远距离旅行时通常搭乘的交通工具是()A、轮船B、火车C、汽车D、飞机2、这些交通工具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伴随着向西方学习的思潮,中国又出现了什么样新的通讯工具、娱乐方式、大众传媒及礼仪?3、这些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是一帆风顺的吗?为什么?通过对学生答题情况的整理分析,我得出了如下结论:1、一部分同学对教师的提问无动于衷,原因可能在于八年级学生已不像七年级学生那样对历史课充满新鲜与好奇,也没有九年级学生面临的升学压力,更由于功课的增加以及观念上的影响(认为历史是副科和对开卷考试的错误认识),他们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开始下降。

2、其它同学回答第一问时踊跃积极,也知道这些交通工具是近代时传入中国的,能列举一些如电报、电影、报纸和握手等其它社会生活变化的现象,说明作为重点中学中的城市学生知识面较广。

3、有少部分同学能联系到上一课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历程而回答出社会生活的变化过程也是艰难的,也是由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的。

反映出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八年级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比较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且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的创造性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及地位: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从鸦片战争到民国时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步步深入,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渐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生活领域发生变化的一些情况。

本课内容又与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紧密相关。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说课稿 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说课稿 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说课稿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
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0课)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六单元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本套教材的编排充分体现了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的特点。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从鸦片战争到民国时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步步深入,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渐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生活领域发生变化的一些情况。

这种叙述体现了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

本课内容又与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紧密相关。

所以本课占有承上启下的总结性地位。

 二、说目标
 在反复阅读教材、认真钻研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课标”)和《福州市初中毕业会考与高中招生考试说明》的基础上,我将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知识目标: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
(1)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
(2)辛亥革命的冲击
2、怎样看待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1)变化是有限的
(2)但代表了进步的方向
最后,巩固练习。
教学活动2
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创设情境1、“说走就走的旅行”
看情境资料回答:1918年从昆明到上海乘坐哪些交通工具比较快捷?
1火车、轮船传入中国之前,人们怎么出行?
2车、轮船传入是利还是弊?
(4)情境问题:到上海后怎么给家人报平安?
展示:“通信之变”图片
思考:有线电报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哪些方便?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点: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难点: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
课题名称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人教版)
说课教师
朱俄明
年级
初二
教学时间
1课时(45分钟)
学生分析
初二的学生有较强的感性认识能力,能较深的感受到社会生活的变化。但由于其生活阅历较少,加上对父辈、祖辈生活的了解甚少,所以要引导学生做好前期预习工作,课堂上才能更深入的学习。
⑴读报:“新礼服兴,翎(líng)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
看图:(略)
⑵思考:这些变化是在什么时候出现,从以上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1、剪辫、易服、废止缠足、改礼节;2、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互相尊重。

人教八年级历史上第20课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与说课稿

人教八年级历史上第20课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与说课稿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本课共包括三个子目: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出现;照相与电影的出现;剪发辫、改称呼;服饰的变化。

本课的背景:19世纪中期,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在经历了西方列强一系列侵略欺凌后,中国在急剧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社会风尚,开始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本课在以往教材中涉及很少,是重新编入的部分。

三个子目分别从交通通讯、照相和电影、风俗习惯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内容丰富多彩,都属于实际生活的典型事例,理论性不强,意在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和服饰的改变等基本史实,并试分析其原因,了解对社会的影响。

通过思考“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学生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客观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收集老照片、旧服饰等,形成对百年来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直观认识。

以服装图片展示的形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服装的内涵。

以新旧照片对比、中外男装对比、古今旗袍对比等,培养学生掌握对比学习的方法。

展现老电影《定军山》剧照,加深对中国早期电影事业发展状况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认识到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必然会促使人类的生活发生重大变化,中国也必将要从闭关锁国步入世界的轨道。

中国社会各方面受西方影响发生变化等都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教辅工具: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三、说重难点本课重点了解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情况,即知道照相和电影的出现、社会习俗的变化等。

本课难点通过参与式学习,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

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在分析的基础上能够知道这些变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四、学情分析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八年级学生无论在学习方法还是知识的积累上,都有了初步的基础,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说设计理念:
“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想要硬塞的老师,不过是在锤打冰冷的铁。

”美国学者贺拉斯曼的这句名言鞭挞了灌输教学模式,也向我们昭示:必须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充满热情、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教材内容是有限的,如何让学生的思维向教材之外扩展,如何改变常规教学思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的思维和表现“活”起来,是我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二、说教材:
《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0课的教学内容。

本课以近代西方工业社会文明向中国社会发散其巨大影响,促使中国人民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乃至社会习俗都发生着深刻变化为基本线索,从交通通讯、文化生活及社会习俗三个方面讲述了清末民初,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步步深入,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渐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生活的变迁,展示着社会生活随着时代潮流进步的特点。

同时本课内容又与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社会生活的变化紧密相关,所以本课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说学生:
八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

而这一课的教学内容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让学生大量的收集相关的图片、视频片段,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并使学生们认识到历史来源于生活,生活见证历史。

但学生往往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对此,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感性认识,引导他们透过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感知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在逐步形成的强烈反差中引发学生的深刻思考,同时也把近代屈辱的历史回归到本质的生活中。

本课涉及的变迁范围较广,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应该在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多种途径获取这种变化的种种表象,这样才不会形成以教师一言堂的局面。

四、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目标:
掌握火车和轮船、有线电报、照相和电影、新闻报纸和出版事业等在中国的出现及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

2.通过学习成果汇报、历史短剧表演等环节,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沟通的能力和方案策划能力。

3.通过近代社会生活同古代、现代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识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认识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这是以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代价的。

2.认识工业文明的传入改造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促进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3.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作用,它是历史的进步。

4.认识物质文明的变化是最根本的变化,引起精神领域的变化。

五、说重点难点:
本课包括三个子目:一是“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二是“文化生活的变迁”,三是“社会习俗的变化”,基于以上的分析,这三个子目都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如何在教学中不生搬硬套,而是潜移默化的让学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六、说教法学法
本课内容贴近于学生生活实际,资料容易收集,趣味性强,因此课前教师在帮助学生理清教材基本线索的同时,将学生分为交通、通讯、文化生活及社会习俗四个组,分头收集资料,以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育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课上每组选派一名同学进行展示,组织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归纳,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

指导学生自主编排历史短剧来深刻体会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层面以及对近代进步思想的更深思索。

七、说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1.提前一周下发活动预案。

2.学生分组。

3.成果审核。

在学生准备的过程中,老师着眼于三个方面给予指导:①调动成员间的交流、合作。

②指导学生整合信息,从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中得出结论。

③指导学生如何采取新颖、生动、有效的方式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引导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方案策划能力、合作意识和思维创新能力。

(二课堂展示:
[故事导入,创设情境]
播放近代电影传入中国时,人们既感到新奇,又感到恐惧的视频,引起学生兴趣,认真倾听,思绪追随老师进入课堂学习。

[交流展示,成果共享]
请四个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讲解收集的图文资料,教师给予评价并进行相应的补充。

第一组——交通工具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收集到轿子、独轮车、马车、快船等近代之前的交通工具;中国第一艘轮船“黄鹄”号、早期火车、中国第一辆进口汽车、上海第
一辆有轨电车、冯如设计的飞机等近代交通工具图片。

通过对比研究,学生们发现:新式交通工具主要以蒸汽机或内燃机、电力为动力,而中国传统交通工具主要靠畜力、水力、风力、人力等自然力。

交通工具的变化一方面便利了交通运输、经济文化交流、商品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火车、轮船等近代交通工具是伴随着列强的侵略引入中国的,它们的出现“便利于外国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

从而认识到近代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是以沦为半殖民地社会为代价的。

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也分别派代表进行展示。

第四组同学还在老师的帮助下,自主编排历史短剧《剪辫子的风波》,通过选定角色、设计人物对白、推敲人物动作、引导观察思索等一系列教学过程,逐步使学生深刻体验辛亥革命前后习俗、礼节和称谓等变化,并从中体会变化的意义。

老师可补充播放《孙中山论中山装的含义》的视频,指出中山装一方面反映了近代中国人对民主的不懈追求,同时也承载和担当了一种革命精神,它凝聚了中华民族一个半多世纪的不懈抗争,记录下了中国共产党人慷慨悲歌和奋斗历程,彰显了中华民族勤劳、创新、严谨、自信、威严的伟大品格。

新中国的历代领袖参加共和国庆典时都要穿中山装。

通过四组学生的研究展示,使学生自然生成认识:科学技术使社会进步、生活变化。

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和趋势。

[合作探究,思想升华]
(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我采用讲解法突破此教学难点,火车、轮船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有线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这些变化都是随着列强对中国的不断侵略而出现的;而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是在辛亥革命之后出现的。

引导学生归纳出变化的原因为:①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②辛亥革命的冲击。

(2如何评价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学生通过对中国近代之前和近代社会生活进行比较,可以总结出这些变化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这是其进步性。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局限性,我节选了老舍先生《茶馆》的一段文字(略。

通过简短的两句话及课本内容,学生很快就归纳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局限性——变化是有限的,很多变化只是出现在大城市中,广大农村变化没有这么大。

传统的习惯势力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的。

然后,老师指出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评价为:变化有限,且以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但这些变化却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

[归纳总结,拓展提升]
教师结合本课的板书进行总结。

(三课堂巩固:
让学生结合课本完成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情况一览表,强化重点,达到能力与知识双
丰收。

(四课后延伸:
将课前分组研究的课题和探究问题进行整理,以“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制作一份历史手抄报,优秀作品上传到网站。

让学生可以在网上欣赏有自己属名的作品,享受成功的喜悦。

八、说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识到:历史是有生命的,学生学习历史,不是通过老师的单一传授就能获得的,老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中提高自己的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