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地《故乡》教学案例3

合集下载

《故乡》教学设计(精选3篇)

《故乡》教学设计(精选3篇)

1.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2.了解作者是如何利用“对照”的手法来刻划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

3.初步掌握从动作、语言、外貌、心理和细节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探索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4.初步学会利用“对照”手法进行写作。

5.理解作者对文中人物的复杂感情。

6.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不屈努力的决心和信心;培养在逆境中百折不挠、坚毅不屈的不错心理素质。

1.重点: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描写方法。

“对照”手法的利用。

2.难点:从分析人物到提炼主题的思维训练。

“对照”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利用。

为实现教学目标,在学生熟读课文、认真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分三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二课时主要完成课文内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三课时主要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利用启示式教学法和合作探索学习法,重视语言品味和情感熏陶。

课前准备1.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阅读课本附录《谈谈小说》(第259 页)。

3.搜集有关鲁迅生平与创作的介绍。

课堂教学第一课时一.导入问题1 :谈谈你所认识的鲁迅。

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教师主要强调或者补充鲁迅《呐喊》的内容及创作背景。

问题2:什么是小说?阅读小说应注意些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第一问的答案(参见课课本附录《谈谈小说》)及小说的三要素。

二.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三.列出人物表提示:《故乡》中写到了那些人物?他们的身份各是什么?互相之间有什么关系?人物表:(按出场顺序)我(迅哥儿)我的母亲宏儿(“我”的侄儿)闰土(小时侯“我”家一个“忙月”的儿子,“我”的儿时好友)杨二嫂(“我”老家的街坊邻居)水生(闰土的第五个孩子)四.重点分析闰土提示:闰土是这篇小说重点刻划的人物,也是小说的主人公。

我们可以通过对闰土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问题1:闰土的身份是什么?他现在的生活景况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然后确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若有不同看法或者补充再发言,最后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

鲁迅《故乡》优秀教案

鲁迅《故乡》优秀教案

鲁迅《故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故乡》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鲁迅在文中的讽刺手法和批判精神。

(3)掌握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学会运用文学语言,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对故乡的热爱与批判,理解作者的故土情怀。

(2)认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民族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故乡》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分析鲁迅的讽刺手法和批判精神。

(3)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

2. 教学难点:(1)鲁迅笔下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如何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将文学作品中的元素运用到创意写作中。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实例,提高审美能力。

4. 实践法:进行创意写作,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故乡》文本及相关注释。

2. 参考资料:鲁迅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故乡》。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 课堂讲解:分析课文内容,讲解鲁迅的讽刺手法和批判精神。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就课文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展开讨论。

5. 案例分析:选取课文中的典型实例,分析作品的语言艺术。

6. 实践环节:让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尝试运用所学知识。

7. 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点评,总结课堂教学。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让学生阅读鲁迅其他描写故乡的作品,如《呐喊》、《彷徨》等,分析其对故乡的不同描绘手法和主题。

《故乡》优秀教案

《故乡》优秀教案

《故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学习文中对比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旧中国农民生活的艰辛与痛苦,激发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现在美好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

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主题,探讨造成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如人物、情节、环境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主题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3、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故乡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永远的牵挂。

每个人对故乡都有着独特的情感和记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鲁迅先生的《故乡》,看看他笔下的故乡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思考:小说围绕故乡写了哪些内容?(学生阅读后回答,教师总结: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依次写了“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经历。

)2、让学生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教师引导学生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方面进行概括。

)(三)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闰土找出文中描写闰土的段落,说说闰土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阅读后讨论,教师引导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分析。

总结闰土的变化:少年闰土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热情开朗;中年闰土麻木迟钝、愚昧落后、贫困愁苦。

思考:造成闰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从社会制度、封建礼教等方面进行思考。

)2、杨二嫂文中是如何描写杨二嫂的?分析杨二嫂的形象特点。

探讨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的作用。

《故乡》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故乡》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故乡》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故乡》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故乡》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本次教案设计的内容是对于人教版九年级必修的一篇课文《故乡》的教学。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由鲁迅先生所著,描述了作者的故乡,通过文字展示了故乡的美好和可爱之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思考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I. 教学内容1. 知识点:本次教学主要围绕以下几点:(1)理解课文的主题,分析文中的文学特色。

(2)理解课文所描述对象的形象特点与文中所描绘的精神特征。

(3)分析词句的修辞手法与语言特色。

(4)掌握课文中的重要性和深层次意义。

2. 教学目标(1)理解《故乡》这篇散文的主题,阐述鲁迅的文学特色。

(2)了解鲁迅在文中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并掌握相关的表达方法。

(3)能够分析,掌握课文所揭示的深层的思想及其反映的社会现象。

II. 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首先教师应当精读课文,并准备课堂所需的音视频资料及图片。

其次将设计好的教案打印出来,并准备好必要的教学用具。

2. 导入通过欣赏本节课的视频资料《故乡》,引导学生进入到课文的氛围中。

然后与学生分享一下个人故乡的经历和感受,进而激发学生对于家乡和家乡文化的情感认同。

3. 阅读理解(1)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分析课文的字、词、句和语篇,分析文学特色。

(3)整理资料,让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作品特色并制作展板。

4. 练习与讲解(1)请学生回顾自己故乡的情况,并写下或讲述故事,互相分享。

(2)请学生找出文中所描绘的形象人物,掌握其形象特点,了解相关表达方式。

(3)采用问题传递方式,问答有关课文的问题和有关鲁迅思想的问题。

(4)根据学生回答的问题讲解文中的重要性和深层次意义。

5. 自主探究请学生自行查阅与本文有关的批评之类的文献,进一步加深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意义的掌握。

III. 教学效果经过本次教学,学生掌握了原著中的文学特色,并能够分析其中隐藏的社会问题与价值观念;同时还能够了解课文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并逐渐掌握相关表达方法。

鲁迅《故乡》优秀教案设计(通用8篇)

鲁迅《故乡》优秀教案设计(通用8篇)

鲁迅《故乡》优秀教案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鲁迅《故乡》优秀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鲁迅《故乡》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揣摩、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摘抄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

4、在本文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教给阅读方法。

教材分析:《故乡》写于1921年,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小说的内容博大精深,但文笔却质朴无华,语言精练但形象易懂,所以在文字疏通、情节理解、技法学习上并不需花大力气,可是人物形象及文中所含哲理需细细品味。

教学设想:课文不过是教会学生学习的例子,阅读教学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读懂具体的课文,而应该着眼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的语文素养。

本教案从营造轻松、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围入手,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反馈展示,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形象;品味语言,体会感情;理解朗读,积累词语;回顾过程,交流收获;并在本文的导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习习惯,授与给小说阅读的方法,为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提供借鉴。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流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关于故乡的话题,历代文人骚客唱出了许多凄婉的心声。

处于变革时代的思想家鲁迅先生,凭着满腔爱国热情,以其敏锐的感觉,深沉的思索,写下了《故乡》这篇小说。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同学们喜欢不喜欢读小说?能说说你们是怎样读小说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创作于1921年的一篇小说《故乡》,并通过这篇小说的阅读,探讨阅读小说的方法。

《故乡》教学设计优秀案例(精选11篇)

《故乡》教学设计优秀案例(精选11篇)

《故乡》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篇1 【设计意图】 《故乡》是一篇篇幅很长的课文,包涵的内容很丰富,人物性格鲜明。

因为时代的原因和鲁迅特有的风格使这篇课文很难理解。

备课的时候我翻阅了很多名家的教案,都是把重点放在对闰土和杨二嫂的分析上,记得我学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也是这样讲的,不同的只是细节上的区别。

我认为这样的设计使得学生对故乡缺少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在我的记忆里《故乡》就是闰土就是杨二嫂,至于故乡和这两个人的联系就没有印象了,更不要提故乡的主题意义。

所以我设计的时候就从整体感知入手,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我从读过这篇课文的直接感觉──悲哀(也是本文的灵魂、本质)入手,从整体上感受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再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分析这种感觉的来源──是故乡的什么使我如此悲哀呢?故乡的景物和故乡的人物。

重点分析人物,分析人物的时候,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重点分析闰土,次要分析杨二嫂,之后自然地总结:这样的故乡这样的故乡里的人,怎么不让我感到深深的悲哀。

面对这种现状,作者是怎样的态度?全文晦暗的主调里有没有一点亮色?从而理解课文结尾部分的含义,最后再给学生补充有关背景材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并深化文章主题──不只是我的故乡,当时的农村都是这样,当时的农民都是这样,这都是辛亥革命后,军阀割据、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对农民的盘剥造成的。

这样做既突出了重点,又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由现象到本质,透彻的领会课文主题。

在分析人物的时候,由相同的一个问题领起:这个人物的哪些方面使我悲哀?依然围绕悲哀这个主题。

带领学生分析闰土使我悲哀的方面有:生活的困苦、外貌的苍老、精神上的麻木、封建礼教的毒害(和我的隔膜)、和虚无的寄托,而杨二嫂决不是一个搞笑的人物,她使我悲哀的则是做人的尊严的丧失。

一个是农民,一个是小资产者,他们构成了农村的经济支柱,他们的状况代表了当时所有农民的经济、精神状况,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形,表达了作者的悲哀与愤怒。

鲁迅《故乡》教案教学设计

鲁迅《故乡》教案教学设计

鲁迅《故乡》教案教学设计 《故乡》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三⼗年内,特别是⾟亥⾰命后⼗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活⽇益贫困的历史。

下⾯是店铺为⼤家整理鲁迅的关于《故乡》的教学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故乡》教案设计篇⼀ 教学⽬标 1.能准确、流畅、富有感情地诵读本⽂。

2.能⽤简洁的语⾔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3.通过反复诵读,能说出⼩说中议论句的含义和作⽤。

4.能通过⼈物命运前后的对⽐,说出造成⼈物命运的根本原因。

教学准备 1、通读课⽂两遍,查字典解决不会读和不懂的字词。

2、查资料,收集整理能反映1921年前后的社会状况的⽂字图⽚等。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回到那个年代 组织学⽣交流⾃⼰收集整理的⽂字图⽚,⽼师介绍本⽂的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亥⾰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民,尤其是农民,⽇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政治权利的⽣活。

⼩说写于1921年1⽉,后由作者编⼊他的⼩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物,⼤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活。

1919年12⽉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说《故乡》。

⼆、整体感知 速读课⽂,⽤简洁的语⾔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深冬的某天,“我”回故乡卖屋搬家,见到了杨⼆嫂和闰⼟,感受到农村经济⽇益凋敝,农民⽣活⽇益贫困,最后我动⾝离开故乡,宏⼉的话寄托了我的希望。

三、品味“变化”——“景”变: 本⽂主⼈公是⼆⼗年后再回故乡的,此时的故乡“景”与“⼈”必然有了⼀定的变化。

请再次细读课⽂,先找出景物的变化变化。

1、组织学⽣从景物的⾊彩、形态、温度等⾓度来分析本⽂主⼈公脑海中故乡景物的特征,并给脑海中的风景拟名(如“神异的图画”、“⽉下绿滩”等)。

鲁迅《故乡》的优秀教案

鲁迅《故乡》的优秀教案

鲁迅《故乡》的优秀教案鲁迅《故乡》的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2.把握文章运用对比和议论来突出主题的写法。

3.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1.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突出主题。

2.理解议论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1.把握小说的主题。

2.分析闰土、杨二嫂、“我”三个形象的内涵。

3.理解篇末议论的内涵及其作用。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梳理文章脉络,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解题,了解小说三要素。

“故乡”这一题目,不仅交待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

题目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在“我”眼中“故乡”却是如此衰败、萧条,特别是人与人之间,都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让我感到悲凉,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二、导入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故乡总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依靠、最甜美的回忆。

故乡的变化总是牵动着我们的情思,1919年12月,在外奔波多年的“迅哥儿”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故乡,他看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来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故乡》。

三、内容分析(一)字词讲解(注意下列词语的书写、读音及意义)。

1.注意下列词语的书写、读音。

阴晦(huì)萧索(xiāosuǒ)愕(è)然鄙(bǐ)夷嗤(chī)笑瑟索(sèsuǒ)折(shé)本惘(wǎng)然恣睢(zìsuī)2.注意下列词语的书写、意义凄凉隔膜展转影像心绪聚族而居易主无端如许苏生偶像(二)检查预习情况、梳理文章脉络。

1.(第一部分是前五个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我”回故乡。

“我”在故乡所见到的萧条景象以及“我”的悲凉的心情,并且交待了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从第六自然段开始到“已经一扫而空了。

”写“我”在故乡。

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主要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深刻反映了旧时代中国农民的悲惨生活和精神痛苦。

《故乡》教案

《故乡》教案

《故乡》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故乡》的主题思想,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魅力。

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3.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朗读、默读、复述、讨论等阅读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题,分析课文结构和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课文中的部分生字词和难以理解的句子。

三、教学准备1.课文《故乡》。

2.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论故乡,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故乡的印象和感受。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预测课文内容。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三)生字词学习1.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辅导。

2.学生朗读生字词,教师纠正发音。

(四)课文解析1.分析课文结构,划分段落。

2.分析课文主题,引导学生理解。

3.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第二课时(一)复习1.复习课文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复习生字词,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二)课文深入分析1.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象征等。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故乡的作文。

2.搜集关于故乡的诗歌、散文,进行阅读分享。

五、教学反思2.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故乡的景点,了解故乡的历史文化。

2.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分享自己的故乡故事。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故乡》,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魅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默读、复述、讨论等阅读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重难点补充:第二课时(二)课文深入分析1.写作手法分析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课文中发现了哪些对比的地方?”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比如,‘我’与‘闰土’的对比,‘我’的期望与现实故乡的对比,这些对比揭示了什么?”2.修辞手法分析教师指出:“鲁迅先生在课文中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比如‘我的心却像被线穿了似的,一天比一天地紧迫’这句中用了什么修辞?”学生回答“比喻”,教师继续引导:“这个比喻生动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四)课堂讨论1.难点讨论教师提问:“课文中有哪些地方你们觉得难以理解?”学生提出难点后,教师引导:“比如说‘我所记得的故乡,不是这样的’这句话,作者为什么这么说?”2.疑问解答学生提问:“老师,为什么作者会对故乡的变化感到失望?”(五)课后作业1.作文作业教师提示:“在写作关于故乡的作文时,注意运用我们在课文中学习到的对比和修辞手法,让你们的作文更加生动。

《故乡》教学案例及评析

《故乡》教学案例及评析

《故乡》教学案例及评析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故乡》,使学生了解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典型作品,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学批判思维,使他们能够从多个角度分析文学作品,并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

教学步骤: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提问学生对《故乡》这个标题的理解,让学生猜测故事可能发生的地点和主题。

阅读与讨论:1.学生阅读《故乡》的文本,可以分段进行,每段后面停下来进行讨论。

2.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和背景。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激发思维碰撞。

思考与理解:1.学生理解文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并进行个人或小组讨论。

3.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辩论,提高他们的批判思维和论证能力。

作文与表达:1.设计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作品,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表达能力。

评析:这个教学案例采用了分层次的阅读与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作品的内容,并在讨论中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想象力。

通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文本,培养他们的文学批判思维,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此外,教学案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和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通过个人写作任务,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然而,教学案例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可以更加具体和细致,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并给出相关的建议和指导。

此外,教学案例可以加入一些扩展阅读和研究的内容,拓宽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

总的来说,这个教学案例设计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对于教授《故乡》这样的经典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初中语文课教案故乡教案

初中语文课教案故乡教案

初中语文课教案故乡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了解鲁迅及其作品《故乡》的创作背景,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小说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刻的内涵。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如鲁迅的生平介绍、小说创作的背景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故乡》的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鲁迅把小说的标题定为《故乡》?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合作探讨(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深入理解小说的象征手法和深刻的内涵。

2.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对小说主题思想的探讨。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小说的主题思想。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一篇关于故乡的作文。

2. 推荐一本关于故乡的文学作品,简要介绍其内容并说明推荐理由。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鲁迅的《故乡》,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象征手法和深刻的内涵,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结合学生的亲身经历,激发他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故乡教案范文(精选3篇)

故乡教案范文(精选3篇)

故乡教案范文(精选3篇)故乡教案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故乡教案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故乡教案1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把握文章的叙述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授和小组合作,学生可较为熟练地进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创作时代背景,学生可深刻体会作者对封建制度的决绝的摒弃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教师讲授和小组合作,学生可较为熟练地进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教学难点】结合创作时代背景,学生可深刻体会作者对封建制度的决绝的摒弃态度。

三、教学方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学生说说学过的鲁迅的小说中,不变的元素是什么。

互动两轮,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答案:鲁镇。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1、教师提问,学生独立思考,回顾:结合所学小说谈谈鲁镇在鲁迅的小说中的意义。

(明确: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同时为人物活动和故事情节进展提供了空间。

)2、同桌讨论,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事的?(明确:插叙。

有关于主要人物的主次事件,在叙述主要事件中穿插次要事件。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1、独立思考,回顾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明确:与人物相关事件——从每一件事中提取人物的性格特征——整合)2、教师示范以此思路分析少年闰土的形象。

3、同桌合作,分析中年闰土的人物形象。

(明确:生活贫苦、内心麻木,坚守封建礼教,没有主动改变自身状态的中年底层农民。

)4、小组合作:为什么闰土会从一个天真聪明机智果敢的少年变成一个麻木落魄的中年人?(明确:外部原因—动荡的时局,统治阶级的压迫;内部原因—闰土自己的性格使然;闰土自身性格的形成深受封建制度浸染以及所处的社会时代的影响。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小组讨论,如何理解“我知道我在走我的路”?鲁镇在这篇文章中又有怎样的意义?(明确:这句话采用了双关的修辞。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故乡》课堂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1《故乡》课堂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引言教学是传承文化,传递知识,栽培人才,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中,文艺作品经常被运用来达到深化学生思想、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情感等作用。

本文将以《故乡》为例,探讨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如何对该篇文艺作品进行教学的具体实现以及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1. 教学目的①了解《故乡》的情节、人物和背后的社会背景。

②深刻理解文中所传达的哲理和人生哲学。

③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感受能力,引领学生进入文艺世界。

④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 教学基本要求①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权利,鼓励学生的思考和发现。

②在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全面发掘文本深层的意义和价值,启迪学生的思想境界。

③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能力。

④重视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掌握基本技能,提高其综合素养。

二、教学内容分析《故乡》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文章深刻地反映了旧中国封建家族的罪恶和无情,表现了梦想破灭后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作品中,主人公一进城就遇见了他的亲戚,他们表现出傲慢无礼、势利眼、不尊重工作。

本文篇幅较短,文笔简洁,寓意深刻,文化内涵丰富,适合用于高中语文的阅读和讲解。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 教学方法①模拟法:通过模拟古代的家庭、家庭继承和婚丧嫁娶等社会事情。

让学生感受封建家庭的凄凉和残酷。

②引导法:通过学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来把学生引入到小说情节中,让学生进入文艺世界。

③比较法:通过对比《红楼梦》中地位高贵的大人物和《故乡》中下贱卑微的小人物,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封建家族的罪恶及其影响。

2. 教学手段①讲解法:通过详细的讲解来让学生理解文本的含义,把握文章的主旨。

鲁迅《故乡》优秀教案

鲁迅《故乡》优秀教案

鲁迅《故乡》优秀教案鲁迅《故乡》优秀教案「篇一」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情感态度目标了解旧中国的苦难,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重点分析、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难点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教学过程一、导入简介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回顾、复习了解巩固文体知识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1.简介“小说”2.简介背景听介绍了解背景及文常二、整体感知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分为三个部分:1.交代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2.“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阅读、讨论交流理清课文脉络结构3.“我”失望痛苦地离开故乡,寄希望于未来三、熟读课文四、作业抄写生字词鲁迅《故乡》优秀教案「篇二」一、教学目的1、认识《故乡》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肖像描写的技巧。

3、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情。

4、体会作者在小说末尾寄予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四、课时一课时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乡》就选自《呐喊》。

《故乡》这篇小说自发表以来,一直被选进各种各样的语文课本里,成为语文课里的一篇重要的文章。

从小学生到中学生,到大学生,从中国到外国,人们都把它当成一部经典来阅读。

尤其是日本,对这篇小说的更是十分重视。

原因是什么,是它深刻的思想和和高超的写作手法。

这些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此文。

二、简介小说创作背景说说作者及《故乡》创作情况。

鲁迅1898年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1919年12月又最后一次回故乡,接母亲来北京居住。

《故乡》便是根据这一段生活经历创作出来的。

小说中写的人和事是有事实依据的,但又经过了艺术加工,有虚构的成分。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4个(特级教师钱梦龙另外3个)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4个(特级教师钱梦龙另外3个)

特级教师钱梦龙:《故乡》课堂教学实录(上课之前,钱老师委托金华市教研员布置学生自读课文,提出疑问。

但钱老师到金华时却被告知“学生已看过课文,没有问题”。

于是立即补上了一堂“提问指导课”,结果全班共提出了600多个问题)一、导入新课师:昨天,同学们书面提出了许多问题,都提得很好。

有两位同学提了二十多个问题,又多又好。

大家提的问题涉及课文的各个方面,我把它们分为七类。

板书:一、一般疑问二、回乡途中的“我”三、闰土四、杨二嫂五、宏儿和水生六、离乡途中的“我”七、写景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第一步走得很好。

那么第二步该怎么走呢?大家说说看。

生:(齐)解决问题。

师:好。

在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之前,我先来考一考大家:《故乡》是在什么时候写的?生:1921年。

师:很好。

那么,在1921年的十年前,我国有一次很大的社会变动,是什么?生:辛亥革命。

师:这《故乡》写的就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的事。

那么,当时的社会情况怎样呢?……我提醒一下,可以联系本学期读过的另一篇鲁迅的文章《一件小事》,它的写作年代和《故乡》差不多同时。

回忆一下,《一件小事》写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没有?怎么写的?生:其间耳闻目睹了许多所谓国家大事: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师:很好,袁世凯、张勋是什么人?生:卖国贼。

师:对。

是卖国贼,是军阀。

当时辛亥革命的成果被军阀夺走了,辛亥革命有局限性。

那么,农民问题解决了没有?生:(齐)没有!师:怎么知道的?生:从《故乡》里可以看出,农民生活日益贫困。

师:对,当时的农民是日益贫困的。

这就是《故乡》的时代背景。

这个问题明白了,我们就可以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各类问题了。

现在,先请提出第一类问题——一般疑问。

二、讨论“一般疑问”生:92页第5行“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乡村”,为什么用一个“横”字?师:你很会“咬文嚼字”!为什么用“横”字?可以换上别的字吗?生:“有”。

师:好。

“远近有几个萧索的村庄”,也行。

生:用横字就显得这些村庄是乱七八糟的。

《故乡》教学设计【优秀6篇】

《故乡》教学设计【优秀6篇】

《故乡》教学设计【优秀6篇】篇一:《故乡》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通过学唱《念故乡》,重温已经学过的思念故乡的歌曲,从感性上让学生体验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情感。

2、知识技能目标:(1)了解作曲家生平和相关文化,激发学生用富有感情的声音来演唱《念故乡》。

(2)以小组单位设计歌曲的表现形式,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学生:(1)要求在课外从学过的课本中寻找思念故乡的歌曲,以小组为单位复习歌曲。

(2)带竖笛教师:多媒体课件、钢琴、世界地图教学过程:设计意图1、进教室(1)播放古诗歌曲《静夜思》(2)引导学生感受歌曲(1)听音乐进教室(2)谈谈对音乐的感受文字:念故乡创设思念故乡的氛围,让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思乡的情绪。

2、发声练习指导学生有力度变化的发声根据旋律线条的起伏,用有力度变化的声音演唱发声练习曲谱为后面运用力度变化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作铺垫。

3、用竖笛自学歌曲主旋律(1)老师这有三条旋律,请你自选一条吹一吹(2)强调附点节奏(1)用竖笛自选练习(2)钢琴伴奏练习第一局的同学站起来吹一吹、练习第二句……(3)分句唱一唱(1)3.5 5 3.2 1|2.3 5.3 2 — ||(2) 6 。

1 1 75 6 |61 75 6 — ||(3)3.5 5 1.23| 2. 1 26 | 1———||歌曲《念故乡》是由这三条旋律组成,学会了这三条旋律等于解决了识谱问题4、导入我们刚才练习的三条乐句是选自歌曲《念故乡》,这首歌曲是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在美国工作时写的观看多媒体认识作者(1)出示课题《念故乡》(2)展示德沃夏克的肖像让学生认识曲作者5、欣赏《念故乡》理解歌曲内容6、学唱歌曲(1)你了这首歌曲你想说点什么?(2)德沃夏克是哪个国家?指导学生找一找地图上中国在哪?捷克在哪?美国在哪?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接下来我们就来学唱这首感人肺腑的歌曲《念故乡》(1)视唱(2)学习歌词(3)练唱歌曲,注意速度、力度和情感(1)听音乐,谈初步的感受(2)回答:捷克在欧洲,美国在美洲,隔着太平洋(1)第一遍视唱,注意力度和速度以及情绪,第二遍视唱,抠出情绪,教师范唱与学生对比(2)全体用lu哼鸣,请一名学生配乐朗读;集体配乐朗读(3)带歌词练唱歌曲(1)播放歌曲《念故乡》(2)展示世界地图(3)地图上捷克和美国用红色展示出示歌谱(1)了解歌曲所想表达的情感(2)通过让学生在地图上找捷克、美国帮助学生理解身在他乡的情感层层递进学唱歌曲通过视唱、哼鸣使学生能感受歌曲的情绪,能正确演唱歌曲7、高潮:层层递进激发情感(1)你们想不想看德沃夏克的故乡(2)看船出海,引导学生给歌曲加旁白台词(3)在教师不断地引导中再次有感情的朗读歌词(4)激发有感情的唱,他把所有感情都宣泄在音乐上,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力度唱才能更好的表达出感情(1)观看德沃夏克的故乡(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说两句(3)有感情的朗读(4)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力度处理,并示范演唱;集体唱(1)观看德沃夏克的故乡(2)播放“看船出海”(1)通过观看德沃夏克的故乡,激起学生情感,有感情的演唱(2)让学生进行即兴创作,发挥想象(3)学生逐渐的投入到歌曲的情感中,并释放自己的情感8、音乐与相关文化它极度的思念故乡,写了一首令人轰动的《第九交响曲》,念故乡就是其中的片断,我们听听这首交响曲其它的乐章(2)欣赏《第九交响曲》播放《第九交响曲》让学生了解作者虽然命运坎坷但是非常乐观,我们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让学生养成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初中语文《故乡》第三课时 教案

初中语文《故乡》第三课时 教案
语文学科集体备课主备人:备课内容:8故乡
备课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
第课时总序第节
集体智慧(二次备课)
个性修订、增减
(个人三次备课)
教学
目标
1.了解小说的特点
2.理解文章主题
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
重点
1.了解小说的特点
2.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
难点
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教具
准备
U盘、课件
这段话告诉我们,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奋斗,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遥远,而且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奋斗,去实践,希望就能实现。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
板书
设计
闰土、杨二嫂和“我”
“分别代表‘辛苦麻木’、‘辛苦恣睢’、‘辛苦辗转’三种生活,
“辛苦麻木”农民们的人生,他们对现实的黑暗已经麻木,
教学
过程
教学
过程
教学设计
一、小结人物形象:
闰土——面对苦难的现实,只是寄希望于求神拜佛,是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广大劳苦民众的代表。
杨二嫂——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爱搬弄是非爱唠叨。
我——小说中的“我”,有作者的影子,但绝不要等同于作者。“我”飘泊在外,对故乡一直怀着美好的回忆,看到故乡衰败、冷漠的现实,深感悲哀、失望,但内心深处,还有着对故乡美好未来的憧憬。“我”对闰土怀有深厚的感情,表现了“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对劳苦人民的同情与爱,对等级观念的否定。
“我”是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二、研讨课文:
1.“她们应该有新的生活,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中“新的生活”是指怎样的生活?

故乡教学设计一等奖鲁迅3篇

故乡教学设计一等奖鲁迅3篇

第1篇故乡教学设计一等奖鲁迅教学目标:1.明确小说的三个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2.通过对故乡的研究,把握文本中的人物、情节和环境;3.把握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个关键:1.掌握故事情节;2.描写人物语言、心理、形象等方面的方法;难点:3.小说的主题教学时间:三课时(其中第一课时主要是预习和阅读,第二、三课时主要是分析讨论、讲解课文) 教学过程:1.作品简介:当我们在小学的时候,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叫做“年轻的飞跃地球”,这是鲁迅的小说“故乡”的摘录。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顺便回顾一下鲁迅和他的作品。

2.解释小说的三个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3.掌握故事情节:用动词来概括整篇文章的内容。

哪个词是更好的“改变”!自然会导致以下结果。

4.环境描述:将我在家乡看到的场景与我记忆中的场景进行对比,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5.掌握字符:角色有什么变化?具体有哪些变化?作者的情感态度是什么?一个。

“跃土”:从四个方面比较青年和中年的跃土,把握跃土的“变化”。

(1)外观:(2)行动:(3)对我的态度:(4)对待“生活”的态度:结论:跃土是中国劳动人民在生活压力下奋斗的代表。

B.杨二嫂:(1)外观:(2)职业与性格:结论:杨二嫂是一个典型的平民形象。

C.“我”的形象与意义(1)我的想法和感受呢?(2)跳土如何处理?(3)如何应对家乡的变化和特点?结语:追求新生活、有希望的知识分子形象。

6.欣赏和理解关键段落:(1)最后五段,尤其是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体会了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描述捕捉到的鸟,理解动词的准确性。

7.小说的主题(1)“故乡”是中国精神的体现。

从儿童的天真和活力到成年人的愚蠢和愚蠢,它展示了普通中国人的生命和活力是如何被杀害的;(2)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3)向往纯洁的人之间的关系。

8.操作:(1)课后练习三到四个问题;(2)支持数据。

第2篇故乡教学设计一等奖鲁迅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小说的创作特色,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的《故乡》教学案例一、教学设想《故乡》是九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一单元选编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

《故乡》重在写故乡的人物变化,但是描写少年闰土的片段历来为人所称道。

作品通过描写儿时的“故乡”和理想中的“故乡”的巨大反差,反映了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真实状况,蕴涵着丰富的内容。

闰土的形象,是旧中国农民的典型代表。

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是因人而异的。

教学中要提倡理解的多样性,以此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个性。

对于课文主题的理解,要鼓励学生深入探讨,得出自己的见解。

这篇小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生活,分析时宜引导学生从历史、社会的演变等方面进行点拨和指导。

对作品中人物分析,要抓住“变”字,考察人物性格发展的外在和内在原因,进而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教学这篇课文时,应该丰富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把视点扩展到自己的家乡,通过自己家乡的人和事的变化,分析家乡的发展情况。

二、教学过程教学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把握特定时代中的人物形象2.分析对比手法、对话、外貌及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3.品味关键词句,理解小说的主题4.了解旧中国农民生活悲惨的状况5.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教学重点:1.“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2.小说中刻画人物的多种手法教学难点:“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

2.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教学流程:师生互动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费翔的一首《故乡的云》唱出了无数游子的心声,“归乡的路是那么漫长,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过,吹来故乡泥土的芬芳”。

当耳边萦绕着这熟悉的旋律时,多少人眼中饱含着柔情的泪水啊!故乡,一个让无数人位置魂牵梦绕的地方啊!鲁迅先生曾在阔别故乡二十余年后再回故乡,可故乡给了他短暂的惊喜之后,便把他推入了深深的思索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的小说《故乡》。

二、整体感知(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并用圈点勾画法进行相应勾画)同学们,阅读一篇小说,就如同认识一个人一样,只有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你才能与他相知交流。

从这篇小说中,你读到了什么?学生发言总结:1、感知人物: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我”问题设计:在众多人物中,谁是小说主人公?(你言我语,预计会落在“我”和“闰土”上,让学生展开辩论)教师总结:判断小说主人公要看人物在小说中是否通过他来表现小说“主题思想”。

这篇小说中闰土处在小说的中心地位,对表现小说的主题起决定作用,因此闰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

而“我”只是本文的线索人物。

2、感知情节(师生互动)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课文学习做准备。

给学生创造自由发表观点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三、品味作品。

整体感知小说情节,锻炼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学习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的方法;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1、谁能用最简练的语言将以上人物连成一段话,并表现小说的写作意图。

(学生复述情节)2、感知主题:此次回故乡,“我”的心情如何?为什么?(围绕“沉重、失望”,并阐述自己的理解。

)教师总结:阔别故乡二十余年,重履故土,内心应是按捺不住的欣喜与激动,而“我”却以沉重的心情感叹物是人非。

在离开故乡时,发自内心的呼喊:渴望人与人的沟通,渴望新生活。

3、神游《故乡》: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故乡给“我”的印象?(变)4、问题:那么,究竟故乡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①人变(以闰土为例展示课件,对比少年闰土中年闰土)少年闰土:(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动作)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

(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

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对生活的态度)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中年闰土:(外貌)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红肿,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对“我”的态度)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对生活的态度)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把希望寄托在神灵上。

第二课时②景变(课件展示)二十年前:这里有“深蓝”的天空,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美丽)二十年后: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阴晦)5、记忆中的的故乡和现实中的故乡真的不相同吗?为什么?(学生发表见解)教师引导:其实,以前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那时“我”是以纯真少年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罢了,所以世界显得那样单纯、美好,甚至有一丝神奇。

6、然而是什么原因让“我”觉得记忆中的故乡如此美丽,而现实中的故乡却如此让人失望呢?(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心情在作怪。

而心情的沉重主要来自于人的变化:儿时故乡,给我许多欢乐、甜蜜的回忆,甚至可以说代表了一种“理想”;而现实的“故乡”却面目全非,毫无生气,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纯真与温情,变得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使“我”感到“希望”的幻灭,心中无比的“悲哀”。

7、在表现人物二十年前的关系变化时,你觉得哪些情节最能触动你的灵魂?(学生发言)分析示例:一声“老爷”呼出了小说的主题儿时亲密无间的伙伴,二十多年后的聚首,一声悲惨而又冰冷的“老爷”生生把两个本该是“西窗剪烛”“夜话巴山”的朋友隔成了两个迥异的世界。

这中间,隔着的应该是推不倒的大山,填不平的汪洋,即使是愚公、精卫也奈何不了的山河。

8、这也带给作者深深的思考:齐读“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教师总结:真正好的文学作品,它能使我们感受到更多。

9、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环境描写对人物心情所起的渲染、烘托作用。

10、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理解小说主题。

11、引导学生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带着思想去朗读。

四、关注社会1、话题链接:更大、更普遍的东西,它就像是一个发光体,所能够照亮的范围是无限广大的。

于是作者写道:(课件展示)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同学们认为作者对待希望的态度是怎样的?(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有了希望不去实践,也就无所谓有;只有勇于实践,希望才能成为现实。

3、与闰土对话小说中的闰土,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民的代表;小说中的故乡,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村的代表。

生活在农村的我们,生长在农民家庭的我们,感受着新农村的巨大变化,此时此刻,你想对闰土说些什么?师生畅谈新农村建设:⑴我家昨天领到一笔数目可观的独生子女费,全家可高兴了。

⑵我家生活比较困难,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为我解除了后顾之忧。

⑶我家领到了一大笔种粮补助款。

⑷邻居女儿上大学,申请了助学贷款,是无息的。

……4、.与先生对话同学们,从阴晦的《故乡》中走出来,让我们畅然的呼吸新时代的空气。

忽然有所感悟:鲁迅先生之于“希望”的阐述,不正是今天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目标吗?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美好的图画与“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又是何等相似啊!先生若地下有知,定会含笑于人间了!请以“鲁迅先生,让我告诉您”为题,谈谈你身边的和谐社会。

(引发学生对新旧社会人际关系的认识,深刻理解“构建和谐社会”与鲁迅先生心声的共鸣)5、让想象飞起来假如可以穿越,21世纪的今天,“我”、“闰土”、“杨二嫂”、“宏儿”和“水生”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能不能让“我”再回一次故乡?能不能让昔日故乡的一切美好记忆重现?(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变化,深入理解我国人口政策、土地政策、“两免一补”等政策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当今社会的巨大变化融入教学)6、请闰土到你的家乡来做客:请展开合理的想象,表现一定的主题,编写一个故事。

(从所编的故事当中,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附:板书设计:故乡过去现在未来↓↓↓少年闰土中年闰土中年水生少年的“我”中年的“我”中年宏儿豆腐西施杨二嫂少年水生↓↓↓回忆中的故乡→现实中的故乡→理想中的故乡三、《故乡》教学反思:本文是一篇传统的教材篇目,也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如果教学中再走“介绍背景、分段、逐段分析、概括中心思想”的老路子,那就辜负了新课改教材选入此文的美意了。

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一. 遵循作者写作思路,走进作者心境,把握小说主题,引导学生学会阅读作品。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而感悟文章主题;然后采用探究方式,对有关问题进行研讨。

这样使学生对作品的认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对知识目标的掌握情况很好。

二. 加强作品与现实社会的链接,为作品注入时代的活力。

鲁迅作品中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不仅仅作用于小说所属的年代,而应是永久性的。

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作品与现实的链接,由作品中的“新生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由闰土“多子”的事实到今天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人心;由旧中国农民问题到今天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 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生活,与闰土做个对比,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

这些教学环节使学生思维敏捷,情绪高涨,教学效果甚好。

三. 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