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说明文阅读:大型动物灭绝的后果素材

合集下载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2007福建泉州永春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2007福建泉州永春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刘易斯•斯科特的《雨林》一书列出的数字表明,雨林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相当于40多个足球场)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

每年有一个纽约州大小的雨林永远消失。

斯科特警告说:“如果雨林按照这种速度减少,到本世纪末,大部分雨林都将消失。

”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永久丧失一大批物种。

物种将濒临灭绝。

很多物种现在就遭到危险。

橙色皮毛的猩猩(因其脸像人脸,被称为“森林老人”)过去在亚洲的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

由于其栖息地遭到极大破坏,这种在树上生活的唯一的一种大猩猩越来越少,只能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和婆罗洲找到。

到底有多少其他动植物已灭绝或濒临灭绝?无人知晓,也根本无法知道。

地球上人们尚未发现的生物还有95%,它们的情况又如何呢?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150万种不同物种的生物,其中一半是昆虫。

然而昆虫共有1000万种乃至一亿种,而且大部分在热带雨林生活。

听任热带雨林消失意味着人类会失去许多:……砍伐和焚烧热带雨林远不止毁灭无数的动植物物种。

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毁灭意味着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

这是一种连锁反应。

绿色植物和海藻是一种特殊的生物。

它们吸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从土壤(或海洋)中吸取的水混合,形成一种单糖、葡萄糖和氧气。

这种奇妙的变化通过植物中的绿色素(叶绿素吸收日光进行化学反应,即光合作用)完成。

树木将从空气中摄取的二氧化碳以葡萄糖的形式保存起来,能有效地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热带雨林的树木生长很快,对促进光合作用起着重要作用。

这些林木每年从空中摄取上百万吨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而工业和汽车尾气的污染也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因而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极为必要。

温室气体吸收地球表面反射的热量,不让热量漏失,结果引起全球气温升高。

利用“刀耕火种”毁林兴建农场造成了双重后果。

首先,砍伐林木减少了光合作用,最终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同时也会减少大气中生命必不可少的氧气含量(光合作用对氧气循环极为重要,确保大气中不缺乏氧气)。

初中语文2023中考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

初中语文2023中考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材料一:亚洲象四肢粗壮,几乎垂直于地面,像四根柱子。

它体型庞大,雄性肩高可达3.2米,体重可达5.4吨。

亚洲象有着很高的智商和独特的思维能力,更有堪比人类的记忆力,它们能精准记住大面积区域内食物和水源的位置。

亚洲象常年都在行走,在寻找食物和季节迁移时,它们都能在丛林中开辟新的“象道”,偶尔也会借用人类开辟的道路。

在西双版纳,1991—1995年,有30头亚洲象因偷猎致死。

1996—2005年,亚洲象得到严格保护,中国境内的大象基本摆脱了被猎杀的厄运。

人象冲突的焦点,已经从盗猎和杀戮,变成了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摘编自刘东黎《观象》)材料二:2021年,一群来自西双版纳的野生亚洲象一路向北迁移,进入昆明。

在当地政府的柔性引导和细心呵护下,终于,它们在外“游荡”数月后,向南跨过元江,重返家园。

这群陆地“巨无霸”的大胆行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有日本媒体专门做了一期节目,详细介绍这次长达数百公里的“奇幻旅行”,称“中国政府对迁移中大象的呵护令人印象深刻”。

而网友则表示:“逛吃逛吃,一路溜达,大象之旅诠释了什么叫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显然,“野象北移”事件已经成为一个缩影,见证了中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付出的努力,也向全球展示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

近些年来,我国不断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保护了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在维护重要物种栖息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生物多样性保护:在美丽的中国,看生机如此盎然》,《光明日报》2022年4月25日)材料三:生物多样性不仅指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还包括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一方面,每种生物都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的,这些个体的基因组成是有差别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基因库;每种生物又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并且与其他的生物种类相联系。

另一方面,某种生物的数量减少或灭绝必然会影响它所在的生态系统;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也会加速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

雅思阅读题物种灭绝3600

雅思阅读题物种灭绝3600

雅思阅读题物种灭绝3600(最新版)目录1.引言:物种灭绝的现状2.物种灭绝的原因3.物种灭绝的影响4.应对物种灭绝的措施5.结论:物种灭绝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人类的责任正文1.引言:物种灭绝的现状地球正处于新一轮物种大消亡中,据科学家估计,当前每天有几十种动植物物种正在灭绝。

这一现象并非由小行星等自然灾害引起,而是人类活动所导致的。

生境破坏、环境污染、现代工业的恶果以及迅速的人口增长都是促使物种灭绝的原因。

2.物种灭绝的原因物种灭绝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可以归结为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森林砍伐、过度捕捞、土地开发等行为不断破坏着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此外,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也使许多物种无法适应新的环境,最终导致灭绝。

3.物种灭绝的影响物种灭绝会对地球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的影响。

每个物种都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一个物种的灭绝可能会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甚至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

此外,物种灭绝还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影响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4.应对物种灭绝的措施为了应对物种灭绝,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首先,政府应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严格监管。

其次,企业和个人也要承担起环保责任,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科普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让更多人参与到环保事业中来。

5.结论:物种灭绝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人类的责任物种灭绝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破坏了生物多样性,还可能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

作为地球上最发达的物种,人类对这一问题负有重要责任。

大型动物灭绝的后果

大型动物灭绝的后果

大型动物灭绝的后果地球上曾经出现过很多体形巨大的动物,比如恐龙、猛犸象、大地獭、柱牙象、北美野牛、蓝鲸等,如今它们要么已经灭绝,要么数量大减,濒临灭绝。

最新研究发现,大型动物的灭绝,导致地球营养元素无法再像过去那样广泛而均匀地扩散,其影响至今仍然可见。

虽然没有准确的定义,但通常情况下所谓“大型动物”(Megafauna)指的是体重在45公斤以上的动物,地球上最近的一次大型动物集体灭绝出现在1.2万年之前,也就是上一个冰期结束之后,至少有120种大型动物在这一时期永远地从地球上消失了。

气候变化是这场浩劫的原因之一,但最主要的因素应该是人类的猎杀。

如果说和硫酸是地球的动脉血管,那么这些大型动物就是地球的毛细血管,动脉固然重要,但毛细血管同样很重要,它们的存在保证了地球上的每一块地方都有机会获得宝贵的营养元素,满足植物的生长。

[来源:学|科|网]④陆地需要依靠动物来运输营养物质,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但为什么海洋也需要呢?即使有了洋流也还不够吗?答案很直接:还真是不够。

营养物质通常比重较大,时间久了就会沉入海底,所以大部分海洋的表面都极度缺乏营养物质,所以才会有“蓝色沙漠”的说法。

⑤2015年10月26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篇论文显示,鲸和海豚这类体形较大的海洋动物,同样可以为表层海水提供营养物质,因为它们大都在深海觅食,在浅海排泄。

过去的每年35万吨下降到了现在的8万吨。

⑦除此之外,海鸟和洄游鱼类也会把来自海洋的营养元素带到陆地上去。

同样拿磷元素来说,300年前每年都有15万吨磷元素被带上陆地,如今这个数字下降了96%,只剩下大约6000吨了。

都是圈养的,活动范围超不出栅栏。

⑨这篇论文的作者们呼吁各国政府重视这一问题,一方面要尽快采取措施恢复大型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另一方面要想办法扩大家养动物的活动范围。

这么做不仅可以保护生态环境,而且有助于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原因是地球上很多地方由于缺乏营养物质,植物无法正常生长,照到那里的阳光被白白浪费掉了。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理解:鲸落,深海中的温柔孤岛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理解:鲸落,深海中的温柔孤岛

鲸落,深海中的温柔孤岛①在地表之上,万物生长靠太阳。

但哪怕最清澈的海水,在200米以下也几乎是漆黑一片。

没有阳光,驱动生物界运行的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断绝,但是并非没有其他途径。

深海海底的生物可以依靠化学能合成和海面输送来的物质生存。

热泉口是它们的城市,洋流是它们的道路,从海面缓慢飘下来的食物碎屑(“海洋雪”)是它们的天降甘霖,而偶然落下的巨大身躯,则是它们在大洋荒漠之中的孤岛和绿洲。

这些躯体是鲸鱼的尸体,被称为“鲸落”。

②当一头鲸鱼死在大海中央时,它的庞大尸体会一直下沉到数千米的深海海底,然后在这里形成一个新的生态系统。

③当鲸鱼的躯体抵达海底时,会很快被盲鳗、睡鲨、深海蟹等生物发现。

鲸鱼90%以上的软组织会被它们吃掉,这顿盛宴一般会持续4-12个月。

④当这40多个物种的大号食腐者心满意足离去之后,轮到20余种多毛类和甲壳类小型生物入住,食物残渣可以维持它们两年的生存。

⑤但是,这一切仅仅是开始。

鲸鱼只剩下骨架时,深海的独特生态系统才真正展现。

深海并非没有氧气,但也谈不上多丰盛,因此会有大量的特殊厌氧细菌。

它们爬入鲸骨深处,分解其中的脂类。

⑥一些生物可以靠共生从这些细菌获得能量,另一些则可以直接吃掉细菌聚集成的菌垫。

鲸骨体型巨大,富含脂类,分解又十分缓慢,一头大型鲸鱼可以维持这样一个绿洲和里面上百种无脊椎动物生存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⑦如今,鲸鱼越来越少了。

全世界鲸鱼物种有80多个,但是只有达到30吨级别的大型鲸鱼才能真正形成繁盛的鲸落--这就只剩下不到十种,而其中一半是濒危的。

过去两百年里,工业化捕鲸将大型鲸鱼推入了十分危急的境地。

今天全球海洋里的鲸落数量,可能..不足以前的1/6。

⑧假如大型鲸类数量彻底崩塌,这对深海的生命意味着什么?⑨没人确切知道。

也许鲸鱼的消失会来得太快,不给生命留下足够的时间适应;也许生命依然能顽强地找到其他道路,重新学会绿洲之前的生存方式。

但是无论如何,如果鲸鱼没有了,鲸落这一庞大而温柔的奇迹,也会随之而去。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题:一只鲸鱼最后一次拥抱大海的方式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题:一只鲸鱼最后一次拥抱大海的方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鲸落——一只鲸鱼最后一次拥抱大海的方式①2020年4月,中国“深海勇士”载人潜水器完成本年度的首次科考任务,并收获了一个重要成果——在中国南海1600米深处发现了鲸落,这也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发现该类型的生态系统。

②但你知道吗?鲸落其实是一个很残忍又悲壮的过程。

当一只鲸鱼预感到自己快死亡的时候,它会悄悄寻一片深海域,然后孤独地等待最后时刻的到来。

等到气息消绝之后,鲸鱼巨大的身体便会沉落到漆黑的深海。

而此刻,那些聚集在鲸鱼旁边的海洋生物便会蜂拥而至,疯狂吞食鲸尸。

从鲸鱼停止呼吸的那一刻起,到巨大的身体被分食干净,大概需要4-24个月的时间。

而在这段时间里,除了早就守候在鲸鱼旁边的海洋生物外,还会有成千上万只海洋生物被鲸鱼血肉的腥味吸引过来,等到它身上90%的皮肉被消解之后,这群嗅着味道来的海洋生物才慢慢散去。

但这还只是开始,在这些海洋生物离开之后,一些体型较小的甲壳类生物便会在鲸尸上安家落户,接着啃食鲸尸上残余的软组织,它们会在鲸尸上停留大约两年的时间。

尽管鲸尸的最后一丝血肉也被蚕食干净了,但鲸落的过程还远远没有结束;等甲壳类生物离开之后,食腐蠕虫和厌氧细菌开始进入鲸骨中,分解并吸食其中丰富的脂类,它们要在鲸骨中生活50到100年。

这样,在鲸骨中的养料被吸食殆尽后,鲸鱼的残骸便在海底逐渐化作礁岩,成为一些海洋生物的寄居场所,这场盛大且漫长的仪式才算画上了句号。

③所以,鲸落不仅指死掉的鲸鱼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食、分解的漫长过程,还指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中所含的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

据不完全统计,在北太平洋的深海中,至少有43个种类的13490个生物体都是依靠鲸落而生。

鲸尸从海平面沉落至深海,然后在长达上百年的被分食、分解的过程中,成为海洋里最温暖的绿洲,给贫瘠的深海带来了巨大的养分,就像《禅定荒野》里面说的那样,“鲸落海底,哺暗界众生十五年”。

④一鲸落,万物生,这才是鲸落真正的样子,美丽又残忍,残忍却包容。

impacts and mass extinction托福阅读

impacts and mass extinction托福阅读

impacts and mass extinction托福阅读大量灭绝与生态系统的影响自地球形成以来,物种的出现和消失一直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然而,过去五亿年中,发生了五次大规模的生物大灭绝事件,这些事件对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托福阅读文章对大规模灭绝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对于整个生态系统来说具有潜在的灾难性影响。

它们导致了大量物种的迅速消失,从而打破了生态平衡,并导致生态系统中的连锁反应。

这些连锁反应可能会对其他生物群体和生态系统产生长期影响。

首先,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会导致生态位的空缺。

在灭绝事件发生后,对环境中特定资源的利用减少,而生态位的空缺则给其他物种提供了机会来扩展自己的存在。

例如,在白垩纪与古近纪之交的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中,恐龙灭绝后,哺乳动物得以迅速扩张,并成为主导物种。

这种竞争优势的转变,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大规模灭绝事件对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产生了巨大冲击。

物种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被打破,导致食物链中的连锁反应。

以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为例,当许多海洋生物灭绝时,食物链中的初级生产者大量减少,这导致了大规模的生态系统崩溃。

这种食物链的瓦解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整个食物网的结构,并对食物资源的可用性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此外,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还可能导致生态系统中的失衡。

在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之间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来保持平衡。

然而,大规模的生物灭绝可能中断这些相互作用,导致物种丧失其自然天敌或共生伙伴。

这种失衡可能导致植物过度生长或生物多样性的下降,从而进一步削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最后,虽然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对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影响,但生物也有可能适应这些变化,并通过进化来填补空缺。

恢复和再生的过程需要数百万年,但新的物种将逐渐演替灭绝的物种,重新建立起生态平衡。

总而言之,大量灭绝事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复杂而广泛的。

江苏省13市2024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

江苏省13市2024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

江苏省13市2024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1.(2024年江苏苏州市中考)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15题。

蚊子为什么没有被雨滴砸死?①闲逛细雨中对于人们来说,或许是浪漫而满意的,但对体积微小的昆虫而言,譬如蚊子,雨中闲逛简直是一场灾难。

一滴雨的重量可达到蚊子体重的50倍之多,人们所谓的毛毛雨,在蚊子看来,不亚于一辆辆甲壳虫汽车从天而降。

但是,在这“甲壳虫汽车雨”中,蚊子却能够毫发无损,这是什么缘由呢?②为破解这一谜题,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胡立德教授与美国疾控中心合作,对雨中飘舞的蚊子进行了高速摄像,以视察蚊子被雨滴击中瞬间的行为。

③通过视频,胡立德教授与他的探讨小组分析了雨滴击中蚊子不同部位的各种状况,计算出蚊子被雨滴击中的瞬间所受到的作用力,以及其后随雨滴向下移动的距离。

他们发觉,蚊子并不像人们可能推想的那样去躲避雨滴,也不会因遭到雨滴的冲击而受伤,隐私之一就在于蚊子体重极轻。

④原来,蚊子被雨滴击中时并不进行抵抗,而是与雨滴融为一体,顺应它的趋势落下。

假如雨滴击中蚊子的翅膀或腿部,它会向击中的那一侧倾斜,并通过“侧身翻滚”的高难度动作,让雨滴从身体一侧滑落;当雨滴正中蚊子身体时,它先顺应雨滴强大的推力与之一同下落,随之快速侧向微调与雨滴分别并复原飞行。

⑤探讨者还发觉,当雨滴击中栖息于地面的蚊子时,雨滴的速度在瞬间减小为0,这时蚊子就会承受相当于它体重10000倍的力,足以致命。

当蚊子在空中被击中并采纳“不反抗”策略时,它受到的冲击力就减小为其体重的1/50至1/300,此时,这雨滴就像一根极细小的羽毛压在了蚊子身上——这是蚊子能够承受的。

⑥虽说蚊子柔弱如风中柳絮会被雨滴砸得摇摆不定,但正是由于它体重极轻,雨滴在与蚊子碰撞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减速,它的动能也几乎没有转化为能量击打在蚊子身上,而是让蚊子瞬间加速下降,从而化解了高速下降的雨滴带来的巨大冲击。

这就像是“以柔克刚”,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小小的蚊子还是个太极高手呢!⑦蚊子在雨中安稳无恙的另一个隐私,是覆盖它们全身的细毛具有疏水性。

中考语文例题解析:说明文阅读(2)

中考语文例题解析:说明文阅读(2)

中考语文例题解析:说明文阅读(2)(十一)(2004•福州)“空气长寿素”——负氧离子每当我们来到原野,漫步海边或走进森林的时候,总感到那里的空气特别的新鲜,浑身充满了轻松的感觉。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长寿素”——负氧离子。

负氧离子是一种带电的微粒。

早在一百年前,科学家们就发明了空气带电现象。

空气之所以带电,就是因为其中含有负氧离子。

那么,负氧离子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知道,大气中时常发生高压放电现象——闪电,就在闪电发生的瞬间,其周围的空气即被电离,从而产生了大量的负氧离子。

研究表明,树木、花卉释放出的芳香挥发物质具有增加负氧离子的功能。

此外,喷泉本身就是一个负氧离子发生器,甚至海里的浪花、喷花的淋浴头也都会产生负氧离子。

这就是原野、海边、森林里的负氧离子格外多的原因。

负氧离子在空气中不会无限增多,也不会长期停留,而是不断产生、不断消亡。

据测定,北京北海公园每立方厘米的空气中含有负氧离子800多个,而在行人拥挤的王府井大街仅200个左右。

负氧离子惧怕灰尘、细菌、病毒,一旦碰到这些小的颗粒,就会发生电荷的传递,致使灰尘和细菌的颗粒变大,当空气托不住它们时便降至地面。

这就是负氧离子多的地方有毒颗粒少、空气格外清新的原因。

负氧离子对人的健康非常有益。

它不仅能使空气清新,还可以灭菌、除尘、治病。

当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很高时,能抑制多种病菌的繁殖,降低血压,消除疲劳,促进肌体的新陈代谢,调节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

正因如此,人们才称负氧离子为“空气长寿素”。

据最新出版的美国《生活》杂志报道,世界上三个有名的“长寿村”——巴基斯坦东部的芬扎、厄瓜多尔南部的毕路卡其巴以及前苏联高加索的一个村庄,仅百岁以上的寿星就有数百人。

这三个长寿村皆是群山环抱、绿树成荫,负氧离子浓度很高。

懂得了负氧离子的有关知识,我们就要在工作、学习之余经常到郊外、森林、海边去放松放松,这对身体健康是非常有益的。

《生物物种大灭绝》说明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生物物种大灭绝》说明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生物物种大灭绝》说明文阅读练习及答案①地球上自6亿年前出现动物以来,曾发生过6次“生物物种大灭绝”事件。

除了最为著名的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恐龙灭绝事件,规模最大、对生物开展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发生在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未期。

近日,美国《科学》杂志公布了由中、澳、美、德等国科学家的最新发现:导致2.5亿年前的生物大灭绝事件的“元凶”,极有可能是硫化氢。

②根据化石记录,在寒武纪末期、奥陶纪末期、泥盆纪末期、二叠纪末期、三叠纪末期和白垩纪末期均发生过物种大灭绝事件。

其中,2.5亿年前的二叠纪生物灭绝事件是规模最大、涉及生物类群最多、影响最深远的一次。

研究说明:二叠纪未期,陆生生物大约70%的科未能摆脱灭绝的命运:海洋中那么至少有90%以上的物种在这一时期消失。

在陆地上超过3/4的脊椎动物消失了,蜥蜴类、两栖类、兽孔目爬行类也急剧衰落。

繁盛于古生代早期的三叶虫、四射珊瑚、横板珊瑚、蜓类有孔虫以及海百合等全部绝灭,腕足动物、菊石、棘皮动物、苔藓虫等也遭受严重的打击。

在这次大灭绝中,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也彻底更新,成为地球历史从古生代向中生代转折的里程碑。

其发生原因,科学界曾经提出过种种猜想,有的认为是超大规模火山爆发或者海平面的下降导致,有的认为是由于彗星、小行星等天体对地球的撞击,但是各种说法一直以来都未有充分证据证明,大灭绝的原因一直是个谜。

③xx年,一个由中、美、德、澳等国科学家组成的小组开始对二叠纪生物物种大灭绝的成因进展研究。

澳大利亚科学家葛瑞斯在从帕斯盆地提取的岩芯样品中发现了于绿硫细菌特征的分子化石。

绿硫细菌是一种适合生存于厌氧、硫化氢丰富的透光带环境中的自养型菌类,能利用硫化氢、单质硫等进展光合作用。

他们并且发现,岩石中的碳、硫同位素、铁离子丰度等都出现异常变化,由此推断出生物大灭绝期间帕斯盆地一带的海区严重缺氧和水体富含硫化物,现在唯一和当时情况类似的地区就是死海。

专家推测:当时可能是因海洋透光层(海底200米左右,生物能自主进展光合作用生存的最远间隔)带有有毒硫化氢,“杀死”大量需要氧气呼吸的海底生物,并且这种有毒气体到达富集状态,向陆地扩散,造成陆地生物短时间内同样大面积“消失”。

2019-2020年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说明文阅读大型动物灭绝的后果素材语文版

2019-2020年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说明文阅读大型动物灭绝的后果素材语文版

2019-2020年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说明文阅读大型动物灭绝的后果素材语文版(xx娄底改编)阅读。

(7分)大型动物灭绝的后果袁越①地球上曾经出现过很多体形巨大的动物,比如恐龙、猛犸象、柱牙象、北美野牛、蓝鲸等,如今它们要么已经灭绝,要么数量大减,濒临灭绝。

这些大型动物不但具有无与伦比的观赏价值,还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

最新研究发现,大型动物灭绝导致地球营养元素无法再像过去那样广泛而均匀地扩散,其影响至今仍然可见。

②虽然没有准确的定义,但通常情况下所谓“大型动物”(Megafauna)指的是体重在45公斤以上的动物。

地球上最近的一次大型动物集体灭绝出现在1.2万年之前,也就是上一个冰期结束之后,至少有120种大型动物在这一时期永远地从地球上消失了。

气候变化是这场浩劫的原因之一,但最主要的因素应该是人类的猎杀。

③如果说河流是地球的动脉血管,那么这些大型动物就是地球的毛细血管。

动脉固然重要,但毛细血管同样很重要,它们的存在保证了地球上的每一块地方都有机会获得宝贵的营养元素,满足植物的生长。

④陆地需要依靠动物来运输营养物质,这个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海洋也需要呢?洋流难道不够吗?答案很直接:还真是不够。

营养物质通常比重较大,时间久了就会沉入海底。

所以大部分海洋的表面都极度缺乏营养物质,所以才会有“蓝色沙漠”的说法。

⑤2015年10月26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PNAS)上的一篇论文显示,鲸和海豚这类体形较大的海洋动物同样可以为表层海水提供营养物质,因为它们大都在深海觅食,在浅海排泄。

⑥这篇论文是由牛津大学牵头的一组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共同完成的,研究人员发现,自从300年前开始商业捕鲸之后,海洋中鲸的密度下降了66%-90%,其中体形最大的蓝鲸在300年前约有35万头,如今只剩下几千头了。

鲸和海豚等大型海洋哺乳动物种群密度的减少导致磷元素从海底运到海面的总量下降了75%,即从过去的每年35万吨下降到现在的8万吨。

高考语文最新时文 江豚之殇素材

高考语文最新时文 江豚之殇素材

江豚之殇2008年以来,江豚每年残废的案例都在20起左右,今年更是来势汹汹,一江二湖接连发生江豚伤亡事件。

以洞庭湖为例,至2012年3月初江豚锐减至85头,而此次12头江豚命殒又宣告了洞庭湖的江豚只剩70多头。

江豚再次告急!这是2012年4月16日中午,此前的42天内,洞庭湖水域接连发现12头江豚死亡,作为洞庭湖唯一一个专门保护江豚的组织——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承担了对这些江豚的处置工作。

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是一个成立于今年1月8日的民间组织,徐亚平是这个协会的会长。

“这是洞庭湖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江豚集体死亡事件,意味着洞庭湖江豚正在加速走向灭绝!”徐亚平忧心忡忡。

江豚,鼠海豚科的一个物种,作为国家二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这种生物的主要特征为:最大体长1.9米,体重一般39公斤。

头圆,无喙突,体呈纺锤形。

无背鳍,仅在背鳍处有3厘米至4厘米长的皮肤隆起,高2厘米至4厘米。

体色灰黑,腹部较浅,一般不集成大群,多单独或二三头一起游泳。

繁殖高峰期在12月至翌年5月。

每隔两年产1胎。

被民间称为“江猪”的江豚是全球唯一的淡水江豚,与白鳍豚是长江中的一对难兄难弟。

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2500万年。

白鳍豚有“长江女神”的美誉,然而令人惋惜的是2007年被宣布功能性灭绝。

从此江豚成为我国淡水水域唯一的胎生哺乳动物。

尽管有白鳍豚的警示,尽管它也嘴角含笑,大脑被认为与海豚一样发达,智力与大猩猩接近,仍旧未能唤起人们的真正重视。

江豚已然不可避免地在重复着白鳍豚的悲剧,它的种群数量正在逐年锐减。

2006年的统计数据是,在长江、洞庭湖、鄱阳湖这“一江两湖”江豚主要生存水域的江豚数量仅1800头,其中长江1200头、鄱阳湖400头、洞庭湖200头。

这个数字少于大熊猫。

且江豚非正常死亡数远远超过其他所有濒危野生动物。

于是,江豚也悲壮地获得了一个称号——水中大熊猫。

被疑中毒2012年4月14日这一天。

物种灭绝(2010黑龙江哈尔滨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

物种灭绝(2010黑龙江哈尔滨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

物种灭绝谢小军①现在地球上的物种正处于地质史上又一次...大灭绝的时期。

世界上11%的鸟类已经踪影全无,非洲一些地方的类人猿减少了50%,亚洲40%的动物和植物将很快消失,到2025年,全球三分之二的海龟也将与我们永别。

②这仅仅是本次物种灭绝的冰山一角。

科学家估计可能每20分钟就有一个物种灭绝,也就是说一年可能会有27000个物种灭绝,而其中很多物种也许人类还闻所未闻便永远地消失了。

③自然灾害是地质史上前五次物种大灭绝的主要原因,但当前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却是由人类所驱动的。

④过度地垦荒伐木,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系统。

据统计,目前地球上超过四分之一的土地已被开垦,54个国家90%的森林已经消失。

南美亚马逊河流域的雨林正在以每年24000平方千米的速度消失,这相当于每小时有六个天安门广场那么大面积的雨林在消失。

⑤大肆地狩猎、捕捞是物种灭绝的又一原因。

美洲野牛在欧洲人到来之前有3000万头,由于不断捕猎,到1890年只剩下了750头;蓝鲸最初有30万头,大肆捕杀使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只剩下了几千头。

联合国声称由于过度捕捞,目前海洋中最主要的17种鱼类已有15种数量大幅减少,严重影响了海洋生物的生存。

⑥稀有物种的国际贸易对物种灭绝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种国际贸易一年的净利润能达到100亿美元,它的规模超过了非法军火贸易,仅次于毒品交易。

巨大的利益驱使一些盗猎的犯罪分子铤而走险,如象牙贸易虽在1990年就被国际社会明令禁止,但时至今日每年仍有4000头大象遭到猎杀。

⑦环境污染对物种生存而言也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重金属、阻燃剂、合成激素、杀虫剂等到处散播,无处不在;污水、酸雨、放射性废物、油污等正在不断蹂躏着生态系统。

⑧可见,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的各种不理性行为,严重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

加快了物种灭绝的速度。

面对当前的物种大灭绝,人类如果还不能清醒地认识到它的危机,还不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那么,今天的物种灭绝就会拉开明日人类终结的帷幕!(选自《知识就是力量》,有删改) 11.(2分)第①段中加点的“又一次”具体指第几次?12.(2分)指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初中说明文)物种大灭绝

(初中说明文)物种大灭绝

物种大灭绝日出日落,潮涨潮落,沧海桑田。

地球在时间的推动下进行了五次的“大换血”,然而第六次正在向我们悄悄逼近。

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是地球世上少有的灭绝事件。

其原因大多数人认为是气候变冷造成的——当时陆地聚集在极点附近。

巨大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气环流变冷,整个地球温度下降,冰川锁住了水,海平面下降,原先丰富的沿海生物被破坏的,导致了85%的物种灭绝。

第二次生物大灭绝的原因至今不明,但是我们知道它发生在距今约3.65万年前的泥盆纪后期,经历了两个高峰期,中间间隔了1000万年,遭殃的依旧是海洋生物。

第三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距今约2.5一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发生了地球史上最大的一次物种灭绝,但是它成为了生物烟花的转折点。

科学家们认为在二叠纪时期海平面下降和大陆漂移造成了此次物种大灭绝,因为大陆漂移使地球出现了泛大陆,以至于海面的结冰,而海岸线的后退造成了沿海生物的灭绝。

原先埋藏在海底的有机物被氧化,这个过程增加了二氧化碳,消耗了氧气。

使之缺氧,造成了96%的物种灭绝,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生物灭绝。

第四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距今约1.95亿年前的三叠纪末期,约有76%的物种灭绝,由于海面的上升与下降造成了缺氧,使大量海生物消失。

第五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距今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原因至今不明,它的贡献在于消灭了用之地球数年的恐龙,但是有75%-80%的生物与它陪葬,但是哺乳动物抓住了机会乘机发展,这才有了人。

最让人们关注的莫过于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因为它从工业革命是便悄悄来临,别惊讶,工业革命是我们用上了机器,但是因此树木也找到了破坏,生物链的基础被破坏了,生物网也就迅速瓦解,何况我们的一条条路使生物画出了界限——它们无法通过路。

以至于全世界平均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每小时有三个物种灭绝。

此时,我们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坐以待毙,二是造一艘宇宙飞船,飞离地球,等几十万年后,我们回来面对一个新的地球。

【初中说明文阅读】《人类捕鸟,灾难其后》阅读答案

【初中说明文阅读】《人类捕鸟,灾难其后》阅读答案

【初中说明文阅读】《人类捕鸟,灾难其后》阅读答案人类捕鸟,灾难其后林森①湖南省新化县槎溪镇鸟坳村位于千鸟道的罗霄山脉,是候鸟南飞的必经之地,近来,这里已成候鸟迁徙路线上的一个断点。

难以计数的候鸟丧命于此。

人类捕鸟,灾难其后林森①湖南省新化县茶溪镇鸟村位于千鸟路罗萧山。

这是候鸟南飞的必经之地。

最近,它已成为候鸟迁徙路线上的一个断点。

无数候鸟在这里死去。

当地一名村民说,有一天,有足够的鸟杀死一吨。

这条迁徙路线以小型鸟类为主,每只约100克,一吨约为10000只野生鸟类。

②多么令人激动的残酷和数字!众所周知,人类的美好时光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鸟类的各种功能实现的。

③世界上超过85%的鸟类可以不同程度地捕食害虫。

即使是小麻雀也能捕食许多害虫。

燕子可以吃苍蝇、飞蛾和蚊子;啄木鸟可以吃天牛幼虫;灰喜鹊可以吃松毛虫等。

在繁殖季节,一只大山雀每天给鸟喂食100多次。

平均而言,每个鸟巢饲养3只鸟。

再加上大鸟的捕食,一天可以消灭400-500种害虫。

一窝大山雀可以在喂食幼鸟的过程中消灭10000多种害虫。

在欧洲,1000只紫翅椋鸟在繁殖过程中可以杀死22吨蝗虫,一吨蝗虫每天可以吃2500人的食物。

猫头鹰、老鹰和其他猛禽主要以老鼠等啮齿动物为食,这对控制农业和林业中的啮齿动物危害以及危险疾病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猫头鹰99%的食物是啮齿动物。

在夏天被猫头鹰杀死的老鼠相当于保护一吨食物;1.吃老鼠相当于保护1万或2万公斤粮食。

从这个角度来看,每一只鸟都能吃到足够的受害虫保护的食物,以供地球上的人数月食用。

④鸟类可以维持生物多样性。

它们与其他动植物一起生活和相互依赖。

每只鸟的消失意味着90种昆虫、35种植物和2-3种鱼类的消失。

在鸟类和植物的共生关系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依赖性,即许多植物的种子是由鸟类传播的。

野鹅、野鸭、鸽子、啄木鸟和乌鸦是植物种子的重要传播者,很多植物种子经过鸟类消化后,更容易萌生和成长。

蜂鸟、食蜂鸟、太阳鸟、啄花鸟、锈眼鸟、鹦鹉等鸟类嗜食花蜜,对有花植物的传粉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实用类) 伽马射线说生物大灭绝精练

201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实用类) 伽马射线说生物大灭绝精练

伽马射线说生物大灭绝4.4亿年前,地球进化历史上发生了一次严重的生物大灭绝,三分之二左右的物种毁于一旦。

最新研究表明,这次进化灾难的罪魁祸首可能是当时的伽马射线大爆发。

它破坏了地球的臭氧层,使得太阳紫外线肆无忌惮地辐射,给当时的地球生物带来了致命伤害。

研究小组负责人、美国堪萨斯大学天文学家阿德里安·梅洛特介绍说,这次生物灭绝被称作“奥陶纪大灭绝”,在进化史上5次最为严重的大灭绝中排名第二。

“对于这次生物灭绝,之前比较流行的理论解释是由冰期到来所致。

但我们研究后认为,有非常有力的间接证据可以说明,伽马射线爆发才是真正原因。

”该研究小组中有多位来自美国宇航局的知名天文学家,他们在美国天文学协会大会上报告了这一最新研究结果。

研究人员说,奥陶纪化石记录显示,当时三分之二的物种“突然从地球上消失了”。

但化石也表明,那场持续时间长达50多万年的冰期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

梅洛特说,伽马射线爆发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两种现象。

伽马射线“袭击”地球时,会破坏地球大气层平流层的分子结构,形成新的氮的氧化物(如二氧化氮)及其他化学物质,使得地球被一层“棕褐色的烟雾”包围,臭氧层也遭到严重破坏。

这时,紫外线强度比正常情况要强至少50倍,足以使地表生物丧命。

这一时期,大多数生活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生物,尤其是海洋浅水生物几乎都灭绝了,而深水生物则幸免于难,这也是“伽马射线说”的有力佐证。

伽马射线的第二个影响就是,大量氮的氧化物的形成使得地球大气层温度下降,地表降温,进而导致冰期的来临。

在这次生物大灭绝之前,地球上“超乎寻常的温暖”。

梅洛特说,突然出现的冰期使得气候专家们甚至根本找不到一个科学的模型来解释这一现象,“他们需要(某种解释)从这段冰期中跳出来,伽马射线就能做到这一点。

”梅洛特说,在地球45亿年的进化过程中,几乎可以肯定它曾“数次”受到伽马射线爆发的袭击,“每隔几百万或几千万年,就会有一次危险的伽马射线爆发”。

【初中说明文阅读】《北极洲的“消失”》阅读答案

【初中说明文阅读】《北极洲的“消失”》阅读答案

【初中说明文阅读】《北极洲的“消失”》阅读答案北极洲的消失在远古严寒的冰河时期,有一种巨大的哺乳动物猛犸象一直生活在西伯利亚至北极一带。

它们是地球自有生命以来,在陆地上繁衍生活过的大型史前动物之一。

可是,北北极洲的“消失”在远古的冰河世纪,从西伯利亚到北极有一头巨大的猛犸象。

它们是一种大型史前动物,自地球诞生以来一直在陆地上繁衍生息。

可是,北极地区不是被大洋覆盖的吗?猛犸象怎么能在北极地区生存呢?在上一个冰河时代结束之前,也就是大约一万年前,如果有人来到今天的北冰洋海岸,他们看到的根本不是海洋,而是草原。

这片有许多猛犸象的广阔草原一直延伸到今天的北极。

草原?难道它铺在大洋的冰上吗?是的,但是冰不是现在这样的漂浮碎冰,而是巨大且完整的冰原。

冰河期的温度急剧下降,北冰洋自然不可能没有反应,当时浮冰相互联结成巨大完整的冰原。

也就是说,当时在北极地区虽然是海洋,但因冰原的覆盖形成了一块特殊的陆地。

人们通常称这种土地为“气候土地”。

它形成的不是海洋性气候,而是快速变化的大陆性气候。

冰河时期的北极是一个漂浮的“冰冻大陆”,被称为北极大陆。

当时北极洲的气候是“超大陆性的”,这里经常形成“持续不断的”强大反气旋以及它所特有的无云天气,致使冬天十分寒冷。

那时的猛犸象、麝牛、北极耗牛、北美野牛身上都披着一层厚而密的长毛,甚至能拖到地面。

为了维持生命,它们身上降起的部位积存有大量脂肪。

它们的食物便是那些未被冰雪覆盖的干草,当时干草到处都有,因为冰原上覆盖着一层土壤。

可是这些土壤又是从哪儿来的呢?在冰河时期,欧亚大陆北部不仅有冰川和冻土,还有无穷无尽的干旱草原。

在欧洲、西伯利亚和北美,一片干冷的草原上,旋风肆虐,尘土飞扬。

有时灰尘被风卷起,像柱子一样立在地上。

当然,尘埃是从高层大气带到北极的,并在某个地方降落了一段时间。

后来,它逐渐形成了一层越来越厚的黄土层,覆盖了下面的整个冰盖。

到了夏天,北极的太阳在无云的天空上昼夜照射,温度明显上升,尤其是深色土的表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型动物灭绝的后果
(2016娄底改编)阅读。

(7分)
大型动物灭绝的后果
袁越
①地球上曾经出现过很多体形巨大的动物,比如恐龙、猛犸象、柱牙象、北美野牛、蓝鲸等,如今它们要么已经灭绝,要么数量大减,濒临灭绝。

这些大型动物不但具有无与伦比的观赏价值,还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

最新研究发现,大型动物灭绝导致地球营养元素无法再像过去那样广泛而均匀地扩散,其影响至今仍然可见。

②虽然没有准确的定义,但通常情况下所谓“大型动物”(Megafauna)指的是体重在45公斤以上的动物。

地球上最近的一次大型动物集体灭绝出现在1.2万年之前,也就是上一个冰期结束之后,至少有120种大型动物在这一时期永远地从地球上消失了。

气候变化是这场浩劫的原因之一,但最主要的因素应该是人类的猎杀。

③如果说河流是地球的动脉血管,那么这些大型动物就是地球的毛细血管。

动脉固然重要,但毛细血管同样很重要,它们的存在保证了地球上的每一块地方都有机会获得宝贵的营养元素,满足植物的生长。

④陆地需要依靠动物来运输营养物质,这个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海洋也需要呢?洋流难道不够吗?答案很直接:还真是不够。

营养物质通常比重较大,时间久了就会沉入海底。

所以大部分海洋的表面都极度缺乏营养物质,所以才会有“蓝色沙漠”的说法。

⑤2015年10月26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PNAS)上的一篇论文显示,鲸和海豚这类体形较大的海洋动物同样可以为表层海水提供营养物质,因为它们大都在深海觅食,在浅海排泄。

⑥这篇论文是由牛津大学牵头的一组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共同完成的,研究人员发现,自从300年前开始商业捕鲸之后,海洋中鲸的密度下降了66%-90%,其中体形最大的蓝鲸在300年前约有35万头,如今只剩下几千头了。

鲸和海豚等大型海洋哺乳动物种群密度的减少导致磷元素从海底运到海面的总量下降了75%,即从过去的每年35万吨下降到现在的8万吨。

⑦除此之外,海鸟和洄游鱼类也会把来自海洋的营养元素带到陆地上去。

同样拿磷元素来说,300年前每年都有15万吨磷元素被带上陆地,如今这个数字下降了96%,只剩下大约6000吨了。

⑧那么,家养牲畜能否代替大型野生动物的这个功能呢?答案是极为有限,因为绝大部分家养动物都是圈养的,活动范围超不出围栏。

⑨这篇论文的作者呼吁各国政府重视这一问题,一方面要尽快采取措施恢复大型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另一方面要想办法扩大家养动物的活动范围。

这么做不但可以保护生态环境,还有助于降低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因为地球上很多地方因为缺乏营养物质,导致植物和藻类无法正常生长,照到那里的阳光被白白浪费掉了。

(选自《意林》2016年第5期,有改动) 第①~
②作比较:第⑥段将
大型动物数量的锐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