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2讲 课时提升作业(十九)

合集下载

2014年高考一轮复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二讲1

2014年高考一轮复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二讲1

C
2.20世纪80年代前期,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 说“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 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 难。……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 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上述材料反 映的实质是 A.必须坚持长期对外开放政策 B.由于“人家封锁”,给中国带来困难 C.建国后,曾长期实行“闭关自守” D.关起门来搞建设是发展不起来的
大连 烟台 环渤海地区
结合此图分析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塔城 伊宁
满洲里
黑河
长春
珲春
乌鲁木齐
银川 西宁 拉萨
呼和浩特 秦皇岛
天津
全方位
多层次
瑞丽
宽领域
青岛 连云港 长三角 南通 上海 万县 宜昌 武汉 重庆 九江 温州 宁波 长沙 福州 贵阳 厦门 昆明 深圳 东兴 珠海 广州 汕头 闽三角 河口 北海 湛江 珠三角 海南
D
4、我国已经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 A.沿海开放城市一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 区—内地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 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 开放城市 C.内地—沿海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 济特区 D.经济特区—内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 济开放区
B
④到21世纪初,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意义
• 1.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 家; • 2.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人民的生 活; • 3.解决了温饱问题,向全面小康迈进。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过程和特点。
国际:
3.意义:
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新局面。

2014高中历史全程复习方略配套课件:专题十二第2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及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2014高中历史全程复习方略配套课件:专题十二第2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及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三年未考
新中国成立后土地制 度的变迁(含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中 国由思想禁锢转向对 外开放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内容 (1)重新确立了_________、_________的指导方针。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2)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___________________上来的战略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决策。 (3)做出实行_________的决策。
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社会制度属性的思想束缚。
(2) 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此后,中国市场化进程大大加快,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基本框架逐步形成。
问题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提示:计划与市场只是经济手段,并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格局
20世纪90年代初,初步形成_________—沿海开放城市—___ 经济特区 沿 _____________—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 海经济开放区 对外开放格局。 3.影响
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问题1:经济特区“特”在哪里?
提示: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 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仍然实行社会
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给我们松绑》,要求扩
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 反响。 探究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 (1)所有制形式: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
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 管理体制: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 史地政特训秘籍 专题十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 史地政特训秘籍 专题十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十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对联——中华民族文化瑰宝,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体现。

新中国成立初,对联“看红旗,五星不定;扭秧歌,进退两难”可能出自( )A.土地改革中的地主B.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商业资本家C.“大跃进”中的农民D.“文化大革命”中的知识分子2.右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的部分情况,该图反映了( )A.“一五时期”我国的工业发展非常缓慢B.“二五时期”我国的农业比重明显上升C.中共八大路线的贯彻使工业比重明显上升D.计划经济的实行导致服务业比重基本稳定3.商业广告是促销的重要手段。

据史料记载: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民国初年得到显著的发展,1953年后消失,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

材料中广告业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A.经济困难,物资匮乏B.企业热衷产品直销C.三大改造,政府取缔D.国家实行计划经济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尽管人类花了几百万年才在1830年达到第一个10亿人口,但只需一个世纪便能达到第二个10亿人口,只需30年便能达到第三个10亿人口。

”世界人口达到“第三个10亿人口”时的中国人口( )A.大幅度增长B.下降C.增长乏力D.不增不降5.1959年10月1日,中国举行新中国成立10周年阅兵。

参加国庆游行的群众抬着各种炼钢高炉模型,手捧公共食堂做的食品,高呼“为用十年左右时间主要工业产品赶上英国而奋斗”“人民公社万岁”等口号。

产生这种“狂热”的主要原因是( )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B.“抗美援朝”胜利C.“左”倾错误影响D.三大改造完成6.下图是中国《1957-1965年国家经济增长走势图》,导致这种巨大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A.“一五”计划、三大改造B.三大改造、中共“八大”C.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D.“大跃进”运动、国民经济调整7.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有关其表述正确的是( )A.结果都保护了农民利益B.都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C.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营方式D.都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8. 1979年9月24日英国《卫报》刊文《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新的长征开始了》说:“中国一定要在本世纪末成为一个工业和军事大国。

高三历史课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的探索

高三历史课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的探索

中国社会主文建设的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1966)文革时期——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民经济的恢复 社会主义改起步曲折发展■伟大的历史转折H —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曲折历程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起步(1953T956年)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动乱”的十年(1966—一1976年)复习题:建国后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背景、措施及意义。

2」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的内容、特点。

3亠“一五”计划的背景、任务、主要成就、意义。

4」三大改造的概况(方针、原则、过程)、实质、意义。

5、《论十大关系》的内容、意义。

6、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意义。

7、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路线的内容、评价。

8-'‘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原因、特点、危害。

9」十年建设时期正确的探索、经济建设的成就。

十年建设时期的主要失误及原因、教训。

11v文革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经验教训」国民经济的恢复背景:建国初经济形势严峻措施=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2) 合理调整工商业;)3) 土地改革意义:D为巩固政权奠定了经济基础2)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条件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的背景、内容、特点背景.到1952年底,随着____________ 的完成和' ____________ 的迅速恢复,为我国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内容:“一化”——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衣造。

特点: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五拜计划•背景J1、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2、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仟峯J1、建立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优先发展重工业)口刃[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I•:•成就二J953—1957年,超额完成(鞍山钢铁、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玉门油孑门5P 叶城我国生产的第一架喷汽式飞机[第十个五年计划主要建设成就(疙、(1953-1957年)A ^-Lr• /吵新理铁路' 新建公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方针:原则:道路:积极发展,稳步前进自愿互利互助组——初级社一高级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法:政策: 、道路:国家资本主义赎买政策(创举)加工订货一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实质:变革生产关系——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根本原因——“左"倾错误原因: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大跃进运动特点:高指标、浮夸风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原因:认为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高越能促进生产发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 特点:“一大二公”危害:严重损害人民利益,影响了生'产积极性正确探索:1v 1956年,《论十大关系》2、中共"八大”|3、1960年,提出“八字”方针,开始国民经济调整I—1X^-K成就:h 1958年,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路线2、1958年,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教训:1v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2、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2014高考历史复习课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归(精)

2014高考历史复习课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归(精)
和1953年开始的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 C.为消除“左”倾错误而采取的措施
(
)。
D.为了调整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
解析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时间是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
主义改造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属于对生产关系的调 整,而调整生产关系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生产力。 答案 D
பைடு நூலகம்警示
能力。
该题错因主要是学生缺乏对相同或相近事件的比较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识不清
简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第
一,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手段和方法,不是区别姓“社” 还是姓“资”的标志。第二,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二者之 间不存在着根本矛盾。第三,计划和市场要结合。 【典例】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 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 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 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这段论述的主 要意义在于 ( )。
【例1】 (2011· 北京文综,19)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
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年代 开始年
全民 41.5
集体 3.2
公私合营 4
私营 个体手工业 30.7 20.6
结束年
54.5
17.1
27.2
0.04
1.2
( )。
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A.1946 1949 C.1966 1976 B.1952 1956 D.1978 1982
2014高考历史复习课件
专题归纳整合
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1.第一次:土地改革。

(江苏专版,新人教)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必修二)

(江苏专版,新人教)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必修二)

本热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 产关系的变革历程及对中国社会经济和“中国道路”模式探索 的影响。第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由计划经济到20世纪七八十年
代经济体制改革,再到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探索历程及其影响,同时明确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各自的特点 及其利弊影响。
复习备考时,一方面要注意梳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 演变历程及其各自的特征。另一方面,要注意与美国的罗斯福 新政、20世纪30年代的斯大林模式进行比较,探究各自的不同 特征及其利弊影响。
经济体制
利弊影响
1956— 1978年
以国营经济和 集体经济为主 体的单一公有 制经济占统治 地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有效地集中了人 力、物力、财 力,推动了我国 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发展,但单 经济体制 一的公有制结构 与我国生产力发 展水平不相适应
所有制结构 从单一公有制 经济转变为公 有制经济为主 体的多种经济 成分并存的经 济
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 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核心内容是发 展多种所有制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模式,实行 政企分开等,从而增强了企业活力,使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
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核心内容是把企业推向市场。这次 调整将进一步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十二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 道路
本单元时间断限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包括了现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 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张图学透 社会主义 建设的
起步
特点:集中力量优先发展
重工业。
意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
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 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 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
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解析: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冷战下的东西方对抗不会制 约美英工业发展,故B项错误;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完成三大改造
面对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的
(1953—1956年)
局面,党和政府仅用三年时间,工农 业生产就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为开展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实施“一五”计划 (1953—1957年)
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 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过程:农业:组织农民参加农业
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手工业: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 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 公私合营的高潮。
A.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C.新中国改造民营资本的壮举 D.新中国利用市场关系发展经济
第(5)题
解析:据材料中“1956年”“公私合营股票”等信息可以判断是对资本主义 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方式是公私合营、赎买等)。新中国成立初期 国民经济的恢复是在1952年完成的,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2讲 课时提升作业(十九)含解析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2讲 课时提升作业(十九)含解析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课时提升作业(十九)(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后者不同于前者的是( ) A.改变了此前的土地所有制性质B。

违背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C.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扩大D。

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2。

(2012·南安模拟)下图所示有关新中国农业发展的相同之处是( )A。

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重大变革B.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C。

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D.不断探索符合国情的农业发展道路3.(2012·泉州模拟)“生产队由队长同一个个农户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出生产指标和给这个农户的报酬。

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多劳多得.”这里描述的是()A.土地改革B。

三大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B。

实行从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的确立C。

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D.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5。

(2013·河南三市模拟)1982年,我国全年社会生产总值为9 894亿元,比上年增长9%;1983年,我国全年社会生产总值为11 052亿元,比上年增长10%。

其主要原因是()A.生产关系的调整初见成效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6。

(2013·福建四地联考)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基地,福建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巩固提升(人民版):专题12-2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含解析)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巩固提升(人民版):专题12-2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含解析)

(对应学生用书P227解析为教师用书独有)(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1979年3月,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建台以来的第一条商业广告:国产幸福可乐。

同时,美国也宣布可口可乐将重返中国大陆市场。

依据所学判断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中国民族产业面临挑战B.中国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C.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D.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解析D本题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的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依据时代背景,正确选项为D项。

2.某地区的民谣说:“端掉‘大锅饭’,懒汉变勤汉,实行‘大包干’,粮食大增产。

”这首歌谣创作于() A.建国初经济恢复时期B.社会主义改造时期C.人民公社化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解析D“端掉‘大锅饭’”是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事情,再结合“实行‘大包干’,粮食大增产”可以判断,这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结果,可知发生在改革开放时期。

3.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

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

按照其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评价相对较高() A.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B.1953~1956年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D由材料信息可知,西奥多·舒尔茨是对“小农的经济行为”进行的评价,A、B、C三项都是在农村中实行集体化或合作经营,与材料不符,排除。

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相对于人民公社化运动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故D项符合材料。

4.建国后我国农村政策归纳起来有三个步骤:给农民土地——给农民经营权——给农民补贴。

这体现了我党农村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①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作为调整农村政策的出发点②改革和调整农村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③依据国家经济的发展逐步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农民的收入④农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A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给农民土地”是指1950~1952年的土改;“给农民经营权”是指1978年开始实行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给农民补贴”是指近年来取消农业税和对农业实行补贴。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必修Ⅱ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必修Ⅱ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主政治的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保障 了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自治权 ,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
改革开放后政治体制改革深化
政治体制改革的启动和深化, 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 一步发展,加强了社会主义法 制建设。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推广和完 善,扩大了基层民主,保障了 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 表达权和监督权。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加强,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事业改革与素质教育实施
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
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促进了教育公平和提高教 育质量。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 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科技创新战略推动及成果展示
科技创新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推动了科 技事业的快速发展。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必 修Ⅱ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
道路的探索
汇报人:XX
20XX-01-27
目录
• 引言 •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回顾 • 经济建设成就及经验教训 • 政治建设成就及经验教训 • 文化教育科技事业发展及影响 • 社会民生改善与生态文明建设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复习目的与要求
01
义。
法治政府建设的加强,推动了政 府职能转变和行政效率提高,增
强了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05
文化教育科技事业发展及影 响
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与发展
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的确立,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 供了根本遵循。
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丰富了人民群 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我国提出了生态 文明建设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推动绿色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必修II 经济成长历程复习纲要(特长班专用)第三单元【考点扫描】考纲内容课标要求20 世纪50年代至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概述20 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基本线索】本单元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光辉历程。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为过渡时期,主要进行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

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到“文革”结束,为曲折发展时期,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取得了重大成就,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基本分期如下:【考点概要】考点1:20 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过渡时期( 1949~1956):社会主义建设起步。

( 1)建国初期( 1949~1952):巩固政权,恢复经济,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 2)“一五”计划( 1953~1957)——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背景:①新中国的工业基础差,底子薄;巩固国防,需加快工业化进程。

②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③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④借鉴苏联经验。

▲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 年):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2PPT课件(精选)27张PPT)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2PPT课件(精选)27张PPT)
概述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济 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 精编优质课PPT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2(共27张PPT)(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内 管理体制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体 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容 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制 改革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允许农产品进 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 购销体制 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改 入市场,自由买卖。 精编优质课PPT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2(共27张PPT)(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革 产业结构 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联系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近代被迫开放的教训,考查我国对外开放和坚持独立自主政策的必要性的认识,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

①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

完 善
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②1997年,中共 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
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深 化
精 编 优 质 课 PPT人民 版历史 必修二 专题三 中国社 会主义 建设道 路的探 索2( 共27张 PPT)( 获奖课 件推荐 下载)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改革开放
考纲要求
考纲解读
考查角度
十一届三 中全会关 于改革开 放的决策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 中全会有关改革开 放决策的内容,认 一般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 识其对我国开创社 内容及意义、影响的理解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014年高考历史备考 艺体生文化课百题突围系列 专题2.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含解析)

2014年高考历史备考 艺体生文化课百题突围系列 专题2.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含解析)

2014年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文化课百题突围系列专题2.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含解析)【知识背一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1949-1956)1、过渡时期总路线(1)背景:1949-1952年新中国政权巩固和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2)内容:1953年6月制定。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指导方针。

(即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

(2)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中国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一)正确决策1、中共八大(1956)(1)背景: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内容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八大路线是正确的,符合国情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2、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0)(二)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运动: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

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农业,追求经济建设不切实际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指标。

(2)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中央政治局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岳麓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岳麓版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岳麓版)一、考纲与课标考纲:(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课标:(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二、复习方法学习本专题要抓住一条主线,两个阶段,四个重点。

一条主线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两个阶段是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分为前后两大阶段。

四个重点: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三、知识要点一、过渡时期:(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前提:(1)国民经济恢复期,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

2、纲领: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3、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1)特点: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2)成果:1957年底“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4、意义:初步建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

(二)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目的:为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过程:(1)农业改造: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特征:土地入股、统一经营)到高级农业生产社。

2014高考历史考前20天冲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014高考历史考前20天冲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014高考历史考前20天冲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空坐标知识纵横 世界历史上三大发展模式的比较规范答题类——“三读”“三找”“三界定”,大题满分不是梦[增分策略指导]一、材料要“三读”二、要点要“三找”三、答案组织要“三界定”[典型案例展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要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3)帮助农民逐步改进生产技术……用什么办法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呢?当然,国家要大力帮助……另一条道路是新道路,是领导农民组织起来,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1953年4月) 材料二联产承包责任制采用了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

——中共中央“一号文件”(1983年) 材料三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快制定具体办法,确保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

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

——中共中央“一号文件”(2010年) 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生产发展困难的主要原因。

“新道路”的实施对农村生产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做了怎样的调整?这种调整有何作用?(6分)(3)依据材料三,指出现阶段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如何调整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十九)(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后者不同于前者的是( )A.改变了此前的土地所有制性质B.违背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C.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扩大D.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2.(2012·南安模拟)下图所示有关新中国农业发展的相同之处是( )A.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重大变革B.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C.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D.不断探索符合国情的农业发展道路3.(2012·泉州模拟)“生产队由队长同一个个农户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出生产指标和给这个农户的报酬。

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多劳多得。

”这里描述的是( )A.土地改革B.三大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B.实行从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的确立C.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D.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5.(2013·河南三市模拟)1982年,我国全年社会生产总值为9 894亿元,比上年增长9%;1983年,我国全年社会生产总值为11 052亿元,比上年增长10%。

其主要原因是( )A.生产关系的调整初见成效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6.(2013·福建四地联考)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基地,福建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下列史实与该结论相符的是( )①设厦门为经济特区②设福州为沿海开放城市③开辟闽东南地区为沿海经济开放区④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视察地A.①②B.①③C.①②③D.②③④7.(2013·宁化一中模拟)邓小平曾如此解释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因为它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开放厦门,因为它对着台湾;开放海南、汕头,因为它们对着东南亚。

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开发的主要背景是( )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环太平洋经济圈崛起C.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8.(2013·三明模拟)每年的“两会”期间,中国政府的工作报告都会盘点过去一年的收获,阐明未来一年的方向。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报告中的词汇从“斗争”转向“和谐”,如1978年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往往有感情色彩强烈的词汇,如“恶毒”“小丑”“一小撮”“倒行逆施”等;20世纪90年代出现“依法治国”“服务”等词汇,“经济”高频率出现;进入21世纪,“科学发展观”“全面小康”等新词不断涌现。

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有( )①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②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③社会的发展进步④坚持改革开放政策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9.据入世谈判中国代表龙永图回忆,一般国家入世需要1~3年时间,而我们用了16年。

最初6年就在讨论一个问题:“中国到底是不是市场经济”。

当时我们反复讲,我们是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相结合的。

最后人家说你不要讲了,你就回答我一个问题,你们搞不搞市场经济?当时谁敢讲这个话呀!这说明( )A.中国需要进一步改革经济体制B.西方国家借经济问题施压中国C.世贸组织规则对中国发展不利D.中国入世需要权利与义务统一10.有人把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划分为初步探索、制度创新和纵深推进三个阶段,其中1993—2003年被称为制度创新阶段。

这里的“创新”具体是指( )A.按劳分配制度的创新B.管理模式的创新C.所有制方面的创新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新11.(2013·江南十校模拟)下表是美国、日本和中国部分年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变化表(单位:%),对该表解读正确的是( )A.美日之间的经济差距在逐步拉大B.体制改革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C.中国崛起导致美国经济急剧衰退D.福利开支增多使日本经济呈负增长12.(2013·长春模拟)下面所示的折线统计图最有可能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 )A.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变化情况B.人口增长率的变化情况C.与我国建交国家数量的变化情况D.单位GDP能耗的变化情况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19分,第14题21分,共40分)13.(2013·湛江模拟)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惊人成就。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从1949年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60多年。

在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历史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有这样一种观点:在肯定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历史性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

材料二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同志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发表了重要谈话,指明了改革的方向……南方谈话被誉为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宣言,影响极为深远。

材料三2004-2007年中美货物贸易进出口情况单位:亿美元——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1)改革开放以前30年,中国在经济和科技文化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6分)(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国内外背景。

(4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21世纪初中美贸易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其形成的重要历史原因。

(6分)(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取得惊人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分)14.(2012·福州模拟)为实现工业化,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一个国家的工业化不是走先前工业化国家的足迹(西欧中心主义),而是走它自己的时代的道路……熊彼特把以纺织工业为主导的英国产业革命结束在1842年,而把自此至1897年作为“蒸汽和钢铁时代”。

由于这两个年份恰好是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如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船矿路”。

这些新式产业的出现自然是西方文明冲击的结果,但是,“机船矿路”路线的形成……却不是西方的意思。

——吴承明《中国近代经济史若干问题思考——沉沦观和近代化》(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化兴起的时代背景。

(4分)与西方工业化发展历程相比,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化发展有何特点?(5分)材料二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

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材料三经过对新中国成立50多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和对世界经济发展认识的深化,以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思路和方针政策,完成了关于工业化认识上的转变。

中共十六大将“新型工业化”道路正式概括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工业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4分)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不得照抄原文)(2分)材料四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

它以福州、厦门为中心,以闽东南地区为主体,北起浙江温州,南至广东汕头,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衔接,依托沿海核心区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五大中心城市,是一个不同于行政区划的具有地缘经济利益的区域经济共同体。

如下图:(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福州和厦门成为海西建设中心的有利条件。

(6分)答案解析1.【解题指南】毛泽东时代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是片面提高公有化的程度、扩大合作化的规模,实行大规模的集体劳动和平均主义分配,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邓小平时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的前提下,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解析】选C。

毛泽东所提倡的是人民公社,邓小平提出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仍是公有制,但农民拥有了土地的使用权,自主权扩大,C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尽管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但分户经营不能反映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现代农业的方向是大农业。

2.【解析】选D。

本题考查对图片的解读能力。

A“农业生产合作社”体现的是农业合作化;“土地承包合同书”体现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形成的。

三幅图片记载的农村经营体制的改革体现了我国在不同时期对农业发展道路的探索。

3.【解析】选D。

从材料内容来看农民可以多劳多得,从而获得了产品分配的自主权,这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之一。

4.【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关键有两点,一是读图表,明确城乡差距最小年是1985年;二是联系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当时农村改革已经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认识。

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为1985年,此时的农村改革已经全面展开,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故农村和城市的差距相对来说较小。

其余几个选项与“1985年”这一时间点不符。

5.【解析】选A。

1982-1983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故A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于1984年全面展开,B错误;1983年对外开放刚刚开始,对外开放格局还未初步形成,故C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是在21世纪初,D错误。

6.【解析】选C。

本题考查福建对外开放的史实。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并不包括福建,④错误。

结合所学,①②③正确。

7.【解析】选B。

本题考查分析问题能力。

浦东开发是在1990年,而A、C、D分别发生在1991年、1992年和2001年,在时间上不能作为背景,排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