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课件(2)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教学设计2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是本册教材的第二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和寻找生物。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材以探究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对周围生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的观察往往是表面的,不够细致。
此外,学生尚未系统地学习过生物知识,对生物的基本特征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发现生物的基本特征,并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生物的生命现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和寻找生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生物的基本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增强学生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难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寻找生物。
2.探究教学法: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生物的基本特征。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生物的基本特征。
2.实验材料:准备植物、动物等生物标本,以及非生物物品。
3.分组标志:为各小组准备标志,方便学生识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课件,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同时,教师提出本课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生物标本和非生物物品,让学生初步感知生物的基本特征。
同时,教师提出观察任务,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生物和非生物的差异。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等活动,验证生物的基本特征。
2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课件
• 知识与技能: • 1、能将自然界中的物体分为有生命的和没 有生命的两大类。 • 2、初步了解有生命物体有哪些基本特征。
• 当我走进树林, • 眼前一片勃勃生机, • 无声的树木在生长, • 美丽的鸟儿在歌唱。 •
• • • •
当我走进池塘, 眼前一片粼粼波光, 快乐的鱼儿在跳跃, 青青的水草在舞蹈。
提出问题
• 同学们,看到课题,你想想知道道什么?
什么是有生命的物体?
到哪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在寻找时要注意什么?
• 爱护生命,不乱折花草树木,不伤害动物。 要注意安全,有水的地方和高的地方要特 别小心; • 尽量不要惊动有生命的物体,不要伤害它 们;如果是到校外寻找,记得一定要和大 人打招呼。
说说它们是有生命的物体吗?为什 么?
总结
• 能够生长、能繁殖后代、都要吃东西、都 需要呼吸
• 当我走进田野, • 。。。
美丽的大自然处处都有生命存在, 这节课我们就来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提出问题
• 同学们,看到课题,你想想知道什么?
• • • •
什么是有生命的物体? 到哪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有生命的物体是什么样子的? 在寻找时要注意什么?
提出问题
• 同学们,看到课题,你想想知道什么?
寻找要细心,不要遗漏屋檐下、墙角、天空里,提醒学生植物也有生命。
汇报 展示
汇报 展示
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
• 因为它们都要吃东西;它们都需要呼吸; 它们都能繁殖;它们对刺激都有反应;它 们都能长大;会是死亡 • 它们具有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 所以它们是有生命的
要珍爱生命
• 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 生命是宝贵的,因为生命只有一次
苏教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 《02做一位小科学家》 公开课精品课件
2、人和黑猩猩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人和黑猩猩相同之处 吃东西 能繁殖 要呼吸 会长大 能运动,需要空间 要喝水,有生死
人和黑猩猩不同之处 人会制造东西 人会说话 人能直立行走 人大脑发达。 人有思维 人会劳动
3、找出动物、植物与人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
动物、植 物与人
形态不同,生活方式不 能繁殖,能长大, 同,生活习性不同。人 需要营养,需要 还有思维,会劳动,有 阳光、空气、水, 语言,会使用工具。 有生死。
• 猜测:溶解得快慢和水温有关
• 实验设计:用两个烧杯,分别 倒入凉水,和热水同样多,然 后,同时放入同样多的食盐, 观察溶解的情况。
条件
热水
溶解的快慢 快
凉水 慢
我概括的水的特点
• 水是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液体。
四单元 它们是什么做的 1、常见材料
天然材料 铁矿石、石油 木材 石料 棉花 蚕丝 土
我观察的植物是 杨树
冬青
外形
高大、挺拔 大圆球
• 的不同
高矮
十几米高 一米多高
• 我认为植物 的共同特征 叶子
手掌的、桃形 椭圆形
是:
花
• 需要阳光、
水分
生长环境
无花 野外路边
无花 校园
• 呼吸、营养、 能生长、繁
3、校园里的小动物
• 我观察的小动物是:外形 蚂蚁
•
身长
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胸部分三节。腹也有很多节。
纸的名称
纸 各种纸的不同用途
纸的用途
面巾纸
做餐巾
白纸
做课本、写字
宣纸
写毛笔字
蜡纸
包装物品
纸的名称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课件(1)
巩固练习
有生命
• •
有生命
没有生命
没有生命
有生命
没有生命
没有生命
发现
有生命的物体:
提出问题
1.什么是有生命的物体? 2.有生命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
猜测问题
1.会运动 2.需要水 3.会长大 4.会呼吸 5.需要营养
6.能生死 7.会繁殖 8.会排泄 9.有反应 10. ……
01 教学背景
Teaching background
03 教学分析
Teaching background
02 教学过程
Teaching background
04 教学设计
Teaching background
教学备用模板
感谢您的下载观看
MOMODA POWERPOINT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Fusce id urna blandit, eleifend nulla ac, fringilla purus. Nulla iaculis tempor felis ut cursus.
得出结论
凡是能生长,能繁殖后代的 物体我们称它是有生命的物体。 有生命的物体简称生物
没有生命的物体成为非生物。
生物分为:动物 植物 微生物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活动程序:
→ → → 发
现
提
→出问
题
对 问 题 猜 测
寻 找 证 据
得 出 结 论
结束语
亲爱的孩子们!你们通过自己的努 力经历了与科学家一样的方法成功 完成了这节课的任务。老师为你们祝 贺以你们为骄傲。以后的科学课都 这样的探讨哦!同学们再见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课件3
探索生物的奥秘
珙桐(鸽子树)
金丝猴
鳄鱼
朱鹮
马褂木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有生命的物体
自
生物
然
无生命的物体
四
个
类
蕨类植物
群
种子植物
地球上的植物大约有 30多万种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常见绿色开花植物,约25万种)
动物的种类更多, 约有150多万种。
无脊椎动物
95%
动
物
的
脊椎动物
分
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类
5%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
除了动物和植物外,还有真菌、细菌、病毒等微生物。
谢谢观赏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2.1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苏教版 (共12张PPT) (1)
校园中的风景
校园中的风景
校园中的风景
校园中的风景
校园中的风景
校园里有什么?
• 我们的校园里有:塔松, 火炬树,垂榆,风景杨, 绿草,雏菊,三叶草等等 • 它们都是有生命的!
校园里还有什么?
• 我们的校园里还有:蚯蚓 ,七星瓢虫,蜗牛,苍蝇 ,蚊子,老鼠,蛇等等 • 它们都是有生命的!
名称
发现地点
()年()班
观察员(
)
观察须知
1,分成四个小组,每组安排一名小组记 录员,在寻找时随时记录小组内的发现。 2,注意安全,在校园内的小树林里或在 家附近有水的地方,或在特别高的地方
进行观察的时候要特别小心。
3.尽量不要惊动或者伤害有生命的物体。 4.如果是到校园外面去寻找,记得一定 要和成人打招呼,也要有成人陪同。
我的观察记录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课件:《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课件——第一课时
活动程序:
提 出 问 题
对 问 题 猜 测
寻 找 证 据
得 出 结 论
图片欣赏
提出问题
1.什么是有生命的物体? 2.有生命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3.在哪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4.寻找时注意什么?
猜测问题
1.会动。
2.会吃饭。 6.会死亡。 7.会繁殖。 8.会排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得出结论
生物体都能生长,能繁殖后代,有生命。 我们把这样的物体称为生物。 没有生命的物体称为非生物。
生物有植物和动物两大类。
课堂检测
1. 会动的物体都是有生命的。( × ) 2.人、动物、植物都是有生命的。( √ ) 3.冬天,有的树落光了叶子光突突的,这时就没 有生命了。( × ) 4. 机器人会说话,会运动,会工作,所以机器 人是有生命的。( ×) 5. 课桌是用树木做成的,树木是有生命的, 所以课桌也是有生命的。( × )
课后作业:
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
进行观察。然后写一份树的观察记录。
3.会长大。
4.会呼吸。
9.有思维。
10.……
5.会爬行。
寻找生命的特点
名称
花 草 柳树 蜗牛 蚂蚁 小鸟 蚯蚓 猫 文具盒
会动
× × ×
吃东西 长大 呼吸 爬行 生死 繁殖 排泄 反应
√ √ √ √ √ √ √ √ √ √
×
× ×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第二课时_苏教版 (共16张PPT)
• 5、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Charles Chaplin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Thursday, June 17, 2021June 21Thursday, June 17, 20216/17/2021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动物
除了动物和植物外,还有真菌、细菌、病 毒等微生物。
课后作业:
有生命的物体赋予非生命的物体以生命 力,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生机,课下我们 一起来欣赏生命世界的美景,并发挥你 们想象力,把它们写成一首小诗。
• 3、Patience is bitter, but its fruit is sweet. (Jean Jacques Rousseau , French thinker)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蜜的。10:516.17.202110:516.17.202110:5110:51:196.17.202110:516.17.2021
•
11、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 学和教 育学的 人。2021/8/820、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 也是学 生的教 育者, 生活的 导师和 道德的 引路人 。2021/8/82021/8/82021/8/8Sunday, August 08, 2021
苏教版小学科学3年级上册
第2单元
第1课
探索生物的奥秘
珙桐(鸽子树)
金丝猴
鳄鱼
朱鹮
•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 要学生 学的知 识,教 职员躬 亲共学 ;要学 生守的 规则, 教职员 躬亲共 守。2021/8/82021/8/8Sunday, August 08, 202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就没有生命了。(×)
4. 机器人会说话,会运动,会工作,所以机
器人是有生命的。(×)
5. 课桌是用树木做成的,树木是有生命的,
所以课桌也是有生命的。(×)
《我眼里的生命世界》
01 教学背景
Teaching background
03 教学分析
Teaching background
√
√
√
√
√
√
√
√
√
√√
√√ √
√Hale Waihona Puke √√√√ √√
√√
√√ √
×
× ×× × ×
得出结论
生物体都能生长,能繁殖后代, 有生命。我们把这样的物体称为 生物。 没有生命的物体称为非生物。 生物有植物和动物两大类。
巩固练习 有生命
有生命
有生命
无生命
无生命
二、判断
1、 会动的物体都是有生命的。(×) 2、人、动物、植物都是有生命的。( √ )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教学课件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活动程序:
提
对
寻
得
出
问
找
出
问
题
证
结
题
猜
据
论
测
提出问题
1、什么是有生命的物体? 2、有生命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3、在哪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4、寻找时注意什么?
猜测问题
1、会动。 2、会吃饭。 3、会长大。 4、会呼吸。 5、会爬行。
6、会死亡。 7、会繁殖。 8、会排泄。 9、有思维。 10、……
寻找生命的特点
名称
花 草 柳树 蜗牛 蚂蚁 小鸟 蚯蚓 猫 文具盒
会动
× × ×
√ √ √ √ √ ×
吃东西 长大
√
√
√
√
√
√
√
√
√
√
√
√
√
√
√
√
×
×
呼吸 爬行 生死 繁殖 排泄 反应
√
×√ √
√
√
√
×√ √
√
√
√
×√ √
√√
√√
√√
02 教学过程
Teaching background
04 教学设计
Teaching background
教学备用模板
感谢您的下载观看
MOMODA POWERPOINT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Fusce id urna blandit, eleifend nulla ac, fringilla purus. Nulla iaculis tempor felis ut cur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