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万物有灵论对日本语言的影响

合集下载

从针信仰看江户初期日本人的即物主义价值观

从针信仰看江户初期日本人的即物主义价值观

从针信仰看江户初期日本人的即物主义价值观作者:向璐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8年第05期内容摘要:针祭,是日本从江户初期开始兴起的一个民间节日,它的原型是中国的社日。

对针的崇拜在我们看来虽有些不可思议,但却恰好从民俗学的角度展现了该时期日本人的即物主义价值观。

本文试阐明针祭的中国原型及日本元素并联系多神信仰这一日本本土思想根源结合江户初期特定历史背景来论证日本人即物主义价值观同时是说明日本对外来文化吸收时的融合性,以就商于方家。

关键词:针祭国民性民间信仰即物主义一.“针祭”的原型和在日本的变迁“针祭”在江户时代初期由中国传入日本,而后在日本各地广泛传播,于江户时代中后期达到兴盛。

针信仰在日本的建立不仅仅是对中国文化的吸收,更结合了本国固有节日事八日以及民间淡岛信仰,得到了日本人民的推崇和发扬。

针祭的中国“原型”---社日针祭的原型是中国的社日。

社日,顾名思义就是以社祀活动为中心内容的节日。

“社者,土地之神,土地阔不可尽祭,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

1”社神是在农耕经济基础上产生的观念信仰[1],源于先民对土地的崇拜,而后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盛大节日社日,在中国历史上传承达数千年之久,“可谓最普遍之佳节”[2]。

社日最初只在春季举行,仲春之月,阳气发动,万物萌生,自然是祭祀的好时机,于是最初人们选择二月中吉利的甲日作为百姓祭祀社神的日子。

到了秦汉时期,为了迎合官服春秋两季更换的需要,有了春社祭和秋社祭两个社日。

“春祭社以祈膏雨,望五谷丰熟;秋祭社以百谷丰稔,所以报功2”;汉朝之后,社日成为了一个被百姓广泛接受的民间节日。

并且有了官社和民社的不同。

“今夫穷鄙之社也,叩盆拊瓶,相和而歌,自以为乐也。

3”;时至魏晋南北朝,社日德国莫比以往更大并且在该时期,佛、道信仰也渗入了其中,村社生活相应地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与佛教、道教有关的社会活动。

唐宋时期,社日达到全盛。

社日成为了妇女儿童的节日,在社日当天,勤劳的妇女得以休息,“今朝社日停针线,起向朱樱树下行。

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分析

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分析

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分析作者:李晓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30期摘要:日本的传统文化之中,最重要的要素就是真实,由此日本的文学观念也受此影响较大,在其发展的历程中不断的与其融合互相辉映,特别是其中“物哀”概念的提出,是日本的文学领域逐步成熟的标志,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日本的美学理念也在深深的扎入了日本文学家的心中,它立足于真实,强调艺术要和生活相贴合。

不能孤立于生活之外而存在,强调自然美,遵循诚实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日本文学;物哀;美学价值作者简介:李晓宇(1980-),男,汉,河南省汤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中圖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0--02前言:“物哀”概念的提出,最早出现在日本的某个史书当中,主要表示感叹等意思,但是随着日本文学的不断发展,其基本内涵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延伸,从过出去的感叹词,到现在的能够表达任何一种情感。

本文从日门文学的发展与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阐明了“物哀”的具体概念,并进行了美学意义的品鉴,从具体的影响进行了讲解,介绍了日本“物哀”文化的兴起和具体的成因,将其美学价值进行了深入探讨,实现了对其美学价值的深入了解。

1、日本文学的发展与现状分析日本的传统文化之中,最重要的要素就是真实,由此日本的文学观念也受此影响较大,在其发展的历程中不断的与其融合互相辉映,特别是其中“物哀”概念的提出,是日本的文学领域逐步成熟,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日本的美学理念也在深深的扎入了日本文学家的心中,它立足于真实,强调艺术要和生活相贴合。

不能孤立于生活之外而存在,强调自然美,遵循诚实的基本原则。

特别是在今后的日本文学的发展上,这种基于真实原则的“物哀”为其注入了新的灵魂,使日本的文学界除了许多文学巨匠,丰富了世界文学的构成和发展,为世界各国的文学发展提供了必要支持[1]。

日本文学的特征

日本文学的特征

日本文学的特征加藤周一日本文学与西方文学和中国文学比较,具有若干明显的特征。

那就是:第一,涉及文学在文化整体中的作用;第二,涉及历史的发展类型;第三,涉及语言及其文学表现法;第四,涉及文学的社会背景;第五,涉及世界观的背景。

探讨这些特征的相互关系,就会弄清贯穿于各历史时期的日本文学现象的固有结构(至少是一种固有模式)。

在这种结构的框架内,无疑是可以有条理地叙述随着时代而变化的日本文学的。

所以,同时假设这种结构,前提是为了在一般的发展过程中找出其规律性的东西来。

文学的作用文学和造型艺术在日本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各个时代的日本人,主要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而不是在抽象的思辨哲学中表现他们的思想。

比如《万叶集》,可以说它远比同时代的佛教理著,都更能明了地表现出奈良时代的人对事物的思考方法。

摄关时代[1]的宫廷文化,产生过高度精练的和歌及物语文学,但却没有建立独创性的哲学体系。

在日本史上,镰仓的佛教与德川时代[2]的一部分儒学大概是例外吧。

然而,法然和道元的宗教哲学,后来并没有发展成为体系。

仁斋和伹徕的古学,对以后的思想家影响很大,但也没有产生更为抽象、更为完整的思维。

日本文化无可争辩的倾向,历来都不是建设抽象的、体系的、理性的语言秩序,而是在切合具体的、非体系的、充满感情的人生的特殊地方来运用语言的。

另一方面,日本人的感觉世界,与其说表现在抽象的音乐里,莫如说主要表现在造型美术、尤其是具体的工艺作品上。

比如,摄关时代的艺术家,在佛像雕刻和画卷方面发挥了叹为观止的独创性。

但是,在赞歌和雅乐方面,日本人的独创性究竟发挥到何种程度是令人怀疑的。

诚然,在音乐方面,室町时代[3]创造了能乐,德川时代创造了净琉璃。

可是这以后,一度创造出来的这种音乐模式没有获得很大的发展。

室町时代采用水墨画发展成为狩野派[4]绘画,一方面出现了南宗画派[5],另一方面融合日本画,绽开了琳派[6]的绚丽的花朵,并终于产生了浮世绘[7]木版画。

日本文化与日本企业管理

日本文化与日本企业管理

日本文化与日本企业管理⏹在明治大学读国际政治博士的李永澍[shù][zhù]说,地震发生时他和大家一起下楼,然后在操场疏散,后来他才发现,自己的导师伊藤刚教授一直在办公室里继续工作。

福岛市政府公务员高成志一也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波,但按照往常训练的那样,等待地震停止后,他在关闭了各种电器后才离开市政府大楼。

地震发生时,有一中国记者恰好在当地学校上课,他写道“当地震持续了将近三分钟后,稍稍有所减轻,老师要求我们什么也不要拿,赶紧离开教学楼……老师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并关掉了电源。

”在避难所里,老人和小孩会优先得到照顾。

在仙台市上山通(等同于上杉路)小学的避难所中,有工作人员分发完食物后,才发现忘记了一名老人。

立即就有年轻人将手中的东西递给了这位老人。

避难所里也没有难闻的气味和垃圾,所有进入休息区的人,甚至每一个进入避难所的人还被要求脱去鞋子,换上专门的皮拖鞋,以保持室内整洁。

墙上还贴着各种指引,用多种语言写成,除日语外还可见中文、英文、韩文,甚至泰文等。

同时,为垃圾袋标明分类也是必须的,即使在这种危难的时候,日本人也没有放弃垃圾分类的习惯。

面对余震,日本人也表现得相当镇定,14日的深夜,余震再次袭来,仙台市役厅大楼开始晃动。

睡在记者身边的日本人抬起头来观望了一分钟,见没有大的动静,又再次睡去。

⏹面对物资的紧缺,大家则用排队来应对。

购买水如此,购买粮食如此,即使在加油站,即使面对几百米的队伍,几个小时的等待,所有的人都沉默地等在车里,无人按喇叭,也无人喧哗。

买不到东西的人也不会抱怨,只是默默地朝店员点头致谢,然后转身离开。

1946年,美国人鲁思·本尼迪克特在他的《菊与刀》一书中就这样描述日本人:“要想理解日本人,首先弄清楚日文中‘各得其所’这几个字的意思”、“日本人做事爱循规蹈矩,这是有他们自己的理由的。

因为在日本,只要你按规矩来,你就可以获得充分的安全感。

”日本作家加藤周一亦将其概括为,日本人在集团行动中发现自我的意义,不承认主张个人主义的心理要求。

中日美学思想之比较以自然观影响为中心

中日美学思想之比较以自然观影响为中心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在中国人眼里就是强调 天人浑然 相 融。“天”不 仅 指 与 人 同 根、同 体 的 自 然 万物,它作为自然万物的代表还指自然中的一种精 神:“实用功利的自然观所反映的主客体关系是社会 的、实践的;道家的‘以天合天’则是自然的、理想的, 是对世界的审美关系。”④这契合了道家所提出的“以 天合天”的命题,也反映了道家寻求自身精神解放的 心态。这种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是人类情感本真的体 现,它消除 了 主 客 间 的 界 限,达 到 了 忘 我 的 “天 地 与 我并生,万 物 与 我 为 一”的 境 界,使 精 神 上 达 到 自 然 畅美的状 态。 而 在 西 方,自 古 希 腊 起 就 把 人 看 作 是 “万物的尺度”,把自然置于人的陪衬地位,西方艺术 也长期以人 体 美 为 轴 心,到 了 17、18 世 纪 才 出 现 专 门以自然风景为题材的绘画与诗歌,但比起中国同 题材的 作 品 要 晚 千 年 左 右。 东 方 的 佛 教 追 求 的 是
2011 年 7 月 第 43 卷 7 月 号
学术月刊 Academic Monthly
July,2011 Vol.43 No.7
中日美学思想之比较
———以“自然观”影响为中心
周建萍
(徐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摘 要 ]东方美学思想注重 对 自 然 生 命 的 赞 美 和 讴 歌,尤 以 中 日两国为代表。中日两个 民 族 作 为 东 方 国 家,它 们 有 共 同 的 文 化 体 系 ,但 又 形 成 了 各 自 独 特 的 审 美 特 质 ,其 中 “自 然 观 ”的 影 响 对 两 个 国 家 美 学 思 想 的 形 成 发 挥 了 一 定 作 用 。 “天 人 合 一 ”的 自 然 观 念 在 中 国 人 眼 里 就 是 强 调 天 人 浑 然 相 融 ,它 消 除 了 主 客 间 的 界 限 ,达 到 了 忘 我 的 “天 地 与 我 并 生 ,万 物 与 我 为 一 ”的 境 界 ,使 精 神 上 达 到 自然畅美的状态。日本民 族 在 对 大 自 然 的 感 悟 中,随 着 自 然 风 物 的 花 开 花 落 、随 季 荣 枯 触 发 了 他 们 生 命 体 验 中 的 无 常 感 和 孤 寂 感 , 并升华到对人生的哲学 思 考,从 而 充 分 体 现 了 日 本 民 族 审 美 的 独 特性。 [关 键 词 ]中国 日本 自然观 审美 [作者简介]周建萍(1968— ),女,山东省郯城县 人,徐 州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副 教 授,主 要 从 事 美 学 、文 艺 学 研 究 。 [中图分类号]B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1)07-01015-06

日本人“实用主义”性的宗教观

日本人“实用主义”性的宗教观

日本人“实用主义”的宗教观一、日本人的信仰1、含义:日本人的宗教观,也反映了日本文化中的“实用主义”。

对很多的日本人来说,从古代开始祭祀祖先所在的寺庙,就是自己的宗教。

2、分类:三个宗教:日本固有的神的信仰(即神道),佛教,西方的基督教一个道德:中国兴起的儒家思想3、实用主义的宗教观的特征:①宗教观贯穿人的一生出生的时候,去参拜神社结婚的时候,在神社或基督教的教会举办日常生活中,遵守儒教等的道德规范去世的时候,在佛教的寺庙举行葬礼②“一国多教”、“一家多神”据日本文化厅调查(2003年12月末~2006年)神道:1亿777万佛教:9555万基督教:191万其它:1071总计:2亿1475万。

大约是日本人口(1亿2770万)的2倍。

除了基督教和新宗教的信徒之外,日本人基本上都同时信仰佛教和神道两个以上的宗教。

这也表示了日本人没有虔诚的宗教信仰,可以说反映了日本人“有用则信,无用不信”的“实用主义”的宗教观念。

4、所有宗教的基础里都蕴含着“万物有灵论”。

万物有灵论:宇宙万物都含有灵魂,对此产生崇拜的原始信仰。

萨满教(通过巫师施展巫术为中心的宗教)、一神教、多神教,都是在这个原始的神的概念上成立起来的。

二、神道发展历史1、含义:在这片土地上,从古代到现代,神道都是日本人的精神文化的中心。

神道是日本自古以来多神教的信仰。

2、内容①这个世间的包罗万象都是神创造的,都蕴含着神灵。

——“自然崇拜”据《古事记》记载,草木之间在聊天,国土上到处的岩、石、树、叶都在交谈,夜晚像鬼火一样奇怪的火灾燃烧,白天成群的昆虫拍动翅膀的声音,到处都是热闹的声音。

日本人,认为神无处不在,因此树木、山川、岩石等都会祭拜。

这被称为“万物有灵论”,或者是“精灵信仰”。

②神道,对古代的人怀有深重的敬畏之心。

——“祖先崇拜”以“记纪”(古事记和日本书纪)描写的神话传说为基础,尊敬神灵,尊重祖先,举行祭祀。

在日本古代各氏族,在谈论自己的家世时,会和神话、祭拜神灵的祖先、信仰的神灵等联系在一起。

中日谚语比较视域下日本人的自然观

中日谚语比较视域下日本人的自然观

中日谚语比较视域下日本人的自然观作者:陶云静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6年第4期陶云静(西藏民族大学,陕西咸阳712082)摘要:由于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中日谚语所表达的意义具有相似性,除社会生产方式不同外,地理区位、生态气候、物种分布等自然因素的差异也使得两国的谚语在表达方式、喻体象征物上存有差异。

日本谚语中海岛文化、盛产的樱花和爱护动物以及天人合一等内容和谨慎、精小、具体等形式就集中展现了日本人的自然观。

关键词:谚语;日本;自然观;中日比较doi:10.16083/ki.1671—1580.2016.04.051中图分类号:H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4—0171—03投稿日期:2015—12—03作者简介:陶云静(1989-),女,甘肃临夏人,西藏民族大学,助教,硕士。

研究方向:日汉同声传译。

一般来说,所谓谚语就是经人们世代传承所形成的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富有深刻含义的定型化语句。

虽然不同的国家都有各类谚语,但总体来说,谚语具有短小、意味、风趣(即3S,shortness,sense,and salt)三个特征。

根据产生和流传时代(古谚和今谚)、地域语言(官话谚语和方言谚语)、行业(农谚和渔谚)和作用(讽颂性谚语和经验性谚语)等,可以将谚语分为不同种类。

同样,也可以划为社会生活类、自然现象类两个基本类别。

汉文化圈中的中国和日本就有丰富的谚语。

以往的中日谚语研究,已对两国谚语的起源、韵律、节奏、构造、互译等进行了探讨。

然而,对比中日自然类谚语的喻体,不难发现日本人有着独特的自然观。

一、日本谚语中的海岛文化首先,相较中国,日本有诸多关涉海洋的谚语。

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人们的生活与海洋密切相关。

日本是世界上渔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海洋文化已经渗透到日本人生活的各个方面,谚语也不例外。

比方说汉语谚语“宁做鸡头,不做凤尾”,这句话说成日语就是「鯛の尾より鰯の頭」。

真实的闲寂与超然——日本艺术家山元(特纳)伸二之禅

真实的闲寂与超然——日本艺术家山元(特纳)伸二之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禅的实质即一切都是精神性的存在 , “ 心外 无境 ”。禅是无 ,
弹 是 有 ,弹 是 实 ,禅 是 虚 ,禅 是 天 地 万 物 ,禅 是 离 语 言 对 待 的 ,
是 不可说的 , 一说即不中 。在信弹人 的心 目中,花不一定是红 的,
柳 不 一 定 是 绿 的 , 他 们 从 否 定 的 层 次 去 认 识 更 深 的 境 界 。 禅 语 是
不合逻辑的 ,但 它有更高的境 界 ;禅语是不合情理 的 ,但它有更
深 的 涵意 。 E本 的 禅 宗 最 推 崇 的 是 先 验 的 孤 绝 , 日本 文 化 用 语 叫 作 “ 1 在 闲 寂 ”。 它的 真 正 意 义 是 “ 困 ”, 贫 消极 一 点 说 就 是 “ 不随 社 会 时 尚”。 之 所 以 称 其 为 “ 困 ” ,是 因 为 它 不 执 着 干 一 切 世 俗 的 东 西 ,诸 贫 如 财 富 、权 利 、 名 誉 等 等 。而 且 ,在 这 种 “ 困 ” 人 的 心 中 ,他 贫
万物 。
在 S n i 眼 中 ,每 个 生 命 都 有 自 己的 守 护 者 或者 说成 是 居 hij 的 住 者 。 在 日本 民 俗 文 化 中 :河 流 、 石 头 和 树 木 每 一 样 都 是 有 意 义
的生命存在体 。每一个生命 体都值得尊 敬。禅以静默打破一切 , 日本宗教信仰生命 体精神 的永生 ,基于这两种 力量 。S ij 有意 h ni 或 无意识地表 达着他的思考 ,正 如他摆 脱 自身的 固有经 历一样 ,
空 洞 的 。他 说 ,对 于 短 暂 瞬 间 与 自然 起 源 的 创 作 方 面 其 内 质 是 相 同 的 。关 于 对 作 品 的 诠 释 , 他 似 乎 很 少 关 注 外 界 的 评 价 ,对 褒 奖

空寂:日本民族审美的最高境界

空寂:日本民族审美的最高境界

[1] 通口清之.日本人与日本传统文化[M].王彦良,陈俊杰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2] 诹访春雄在.日本的幽灵[M].黄强,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3] 柳田圣山.禅与日本文化[M].何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89.[4] 任厚奎.东方哲学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5] 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李安宅译.北京: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1986.[6] 吴舜立.从自然观到审美观[J].东方丛刊,1996,(2).[7] 今道友信.东方的美学[M].蒋寅,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8] 东山魁夷,黑川纪章,河合隼雄,等.日本人与日本文化[M].周世荣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9] 铃木大拙.禅与日本文化[M].北京:三联书店,1989.[10] 范作申.日本传统文化[C].北京:三联书店,1992.--------------------------------------------------------------------------------“空寂”作为日本民族独特的美学范畴,它的形成自然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日本民族固有的自然条件、自然观以及植物美学观的影响。

而且,其“空寂”之美学范畴也是在成功地吸收了中国禅宗思想之后形成的。

如果说日本民族固有的自然条件、自然观以及植物美学观是日本民族审美的“空寂”美范畴形成的“土壤”的话,那么,中国禅意识的渗透就是“空寂”形成的“阳光”和“雨露”。

正是在这种土壤、阳光、雨露的共同培育下,日本民族审美的“空寂”美范畴才得以萌芽和形成;日本民族审美的“空寂”美范畴更由于其本身体现了日本民族的审美理想且符合日本人的精神构造而终于发展成为日本民族审美的最高境界。

一要研究“空寂”是如何生发、升华成为日本民族审美的最高境界的,首先必须研究日本的自然条件。

因为自然条件是日本文化的摇篮[1](p1),也是“空寂”产生的摇篮。

日本文化中顺应自然之万物有灵观念的美学启示

日本文化中顺应自然之万物有灵观念的美学启示

日本文化中顺应自然之万物有灵观念的美学启示作者:刘美娇来源:《人间》2016年第18期摘要:日本著名的学者梅原猛曾经在《共生和循环的哲学》一书中提到:“如果想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就必须了解该国家的宗教意涵。

”可见宗教与文化间的关系十分紧密。

这种宗教信仰,以至于人生态度,产生了日本在观看事物角度与众不同的地方,比如说:枯山水庭园,是完全异于西方甚至东方其他国家的庭院设计,从一种空无,或者无生命的大小石头所组成的空间概念,演绎成或山或水的空寂形式,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再者,“旬”的观念,在日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无一不在,从材质、图案、用色无一不遵循自然的时序,也因而四季流转的视觉意象,总是那么细致地体现在了日本的许多生活方面。

本文以尊重自然之美为切入点,研究和式美学理念的和,静,清,寂静的艺术美学冥想。

关键词:宗教文化;自然观;素寂之美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259-01纵观日文化脉络,神道教可说是最为普遍的宗教信仰,一般而言成为神道。

基本上神道乃起源于日本史前时代的信仰和习惯,特别是对自然的崇拜,也因为此信仰理念,深深地影响着日本的生活形态与审美观念。

所谓的神道,即是多神之道,所以按照神道的理念,亦即神无所不在,动物、植物,甚至无生命的石头、流水或山岚等都受到神灵的操纵与指示,于是衍生万物有灵论的观念,因而崇尚自然的人生观,也衍生出顺应自然、接受自然、配合自然的时序的人生哲学,即使不完美,也认为是一种历史的痕迹,或者是千载难逢的契机。

从信仰衍生的自然观,形成了日本人的精神结构,充满着纤细、敏锐且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雅致情趣,所以日本会配合自然的时序,更改生活中的物件,如器物、图案,以维持生活与自然脉动合一的情趣与质感。

同样地,日本人从自然中了解生命的无常与运作的轨迹,从中感受自然的灭绝之美与物哀之情,所以自然的时序总是牵动着日本人的纤细心思,因此日本人从“崩坏”与“新鲜”的对比中,了解物哀与无常的道理,在建筑空间中障子与柱子的横木会随着时间而腐朽,然而障子的纸张可以重新贴换,所以以鲜明的障子观看户外自然的流转,是一种与自然共融的生活方式。

日本神话-东方文学和日本文学

日本神话-东方文学和日本文学

第一节:东方文学和日本文学相关!1,文体介绍:(举例)隨筆(エッセイ):清少纳言《枕草子》&鸭长明《方丈记》&吉田兼好《徒然草》;散文(さんぶん):朱自清《荷塘夜色》;通史(つうし):《资治通鉴》;物語(ものがたり):《平家物语》;小説(しょうせつ):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童話(どうわ):格林兄弟《格林童话》;日記(にっき):《安妮的日记》;詩(し):《万叶集》&连歌&俳句(松尾芭蕉);2,文学的分类:地域划分(西方文学,欧洲文学,美国文学等);时间划分(上古文学,中古文学,近代文学等);流派划分(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意识流等);性质划分(贵族文学,民间文学,宗教文学,儿童文学等);内容划分(虚构文学,非虚构文学等);补充:(文学不单单是指文体,也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艺术作品。

)文学还有很多相关概念:学科,特指文学;统制文艺学,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等等。

3,东方:地理:包括亚洲的全部和撒哈拉大沙漠以北的非洲地区(黑非洲除外)(注:纯粹地理上的划分和文学上的地域划分是不完全一样的。

)東アジア:中国文化を中心として、朝鮮、日本、ベトナム等の国を含む。

中東:ペルシア&ユダヤ&アラブ。

南アジア&東南アジア:インド文化を中心として。

历史:起源于东方某些我民族和国家被罗马帝国所占领的时代,之后便被延续下来。

4,东方文化特征相关(类举而已,尚不全面。

)宗教:イスラム教;ユダヤ教;ヒンズー教;仏教;道教;キリスト教;人種:黒人;白人;黄色人種;茶色人種;言語の種類:日本語;中国語;英語;韓国語など;文化:多様;补充:(一神教同多神教相对,是只信奉一个神的宗教,比如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

而多神教同时信仰和崇拜很多神,比如说犹太教、基督教。

现代日本的神道教,海地的伏都教和在英国、美国新兴的威卡教都被认为是多神教,中国传统宗教揉合了儒、释、道三教的信仰,在寺庙中各种不同宗教的神灵被共同祭祀,也正是多神教典型之一。

西方人类学界万物有灵论研究述评

西方人类学界万物有灵论研究述评

西方人类学界万物有灵论研究述评
西方人类学界对万物有灵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柏拉图,他认为自然界的各种物质都拥有自己的精神。

近现代以来,西方人类学界对万物有灵论的研究逐渐深入,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是英国文学史上的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

伍尔夫将万物有灵论的观念引入到她的文学作品中,认为每个物体或人都有独立的思想、情感和意识,它们共同构成了这个世界的多个层面。

在《达洛维夫人》中,伍尔夫通过描述女主角克拉丽莎·达洛维夫人一天的生活,向读者传达了万物有灵论的思想。

她运用流畅的笔触,将克拉丽莎与周围景物的关系描绘得十分精细,让读者逐渐感受到了这种灵性的存在。

除了《达洛维夫人》,伍尔夫在《海鸥》中也深入探讨了万物有灵的理念。

小说中,海鸥被赋予了生命力和意识,引导着人们思考生和死、人类存在的本质、人和自然的关系等问题。

在《橘子香气》中,主人公奥兰多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漫长人生,最终意识到人类的身份、性别,与其他自然物种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在不断变化的时间与空间中,为了生存而适应不同的条件。

总体而言,伍尔夫对万物有灵论的探究与思考,深刻地影响了西方人类学界对这一主题的研究。

她的思想内核不仅打动了读者的心灵,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视角。

日本的神文化

日本的神文化

日本的神文化日本人信奉神灵,不仅在现实生活中,甚至在很多日漫里都有关于神灵的讲述。

比如一部很火的动漫《元气少女缘结神》,女主角奈奈生由于机缘巧合成为了土地神,从此开始了人神的生活。

日本的神文化有很长的历史。

同中国一样,他们也有很多关于神灵的传说。

天狗,是其中最有名的神灵之一。

在动漫《元气少女缘结神》中也有涉及。

在日本文化中,妖怪与神明并没有太大区分。

妖怪本身就是神明被贬到人间的形态,人们在通过巫女净化或是修建神社镇压后仍可以参拜。

天狗与河童、鬼可并称三大最知名的日本妖怪,其中天狗无疑是山林妖怪中最具震慑力的代表。

“天狗”一词来自中国。

《山海经-西山经》有云:“阴山……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

”如文中所述,最初的天狗是可以御凶的吉兽,但后来演变成用来形容彗星和流星,古人将天空奔星视为大不吉,所以天狗也变成了凶星的称谓。

日本最早关于天狗的记载见于《日本书纪》,也是用来比喻彗星和流星。

在日本,天狗因其形貌也被称作天狐,直到平安时代,日本的天狗也还是《山海经》中所述的形象。

中世纪开始,日本的天狗慢慢走上自己的演变之路。

今天我们熟悉的天狗形象已经和其最初的形象相去甚远,一般认为《今昔物语集》中记载的一种能飞天、依附人身,被称作“鹰”的怪物和佛教中一种也被称作“天狗”的鸱形怪物可能是现代天狗的原型。

最初天狗的形象是鸟喙人身,长着一对羽翼的“乌鸦天狗”形象。

而鸟形天狗最著名的传说就是日本第一大魔王崇德上皇啦,保元之乱中兵败的他在流亡中含恨而死,临终发下毒誓“愿为日本之大魔,为皇戮民,为民弑皇,此国永为乱世”,并咬舌以血写下诅咒经文,其怨灵遂化作金色大鸢身姿的天狗为害人间。

在认为天狗是怨灵作乱的传说中,崇德上皇向来是天狗首领。

而鼻高天狗形象的由来则应归因于佛教、修验道等宗教元素的融入。

镰仓时代,天台宗僧人因其修为高深成为欲超越佛教权威者的众矢之的,当时的《是害坊绘卷》就描绘了天狗挑战天台僧却惨败的故事。

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探析

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探析

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探析摘要:在日本的文学作品中,“物哀”的体现越来越普遍。

其属于一种重要的思想和情感理念,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这里所说的“物哀”,指的是和自然景物进行接触时产生的抽象情感。

在日本的审美体系中,“物哀”主要包括了“物”、“情”、“意”三种,将其综合起来便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习惯。

通过对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物哀”进行分析,能对其文化风俗、社会趋势产生极深的了解。

在本文中,笔者也深度分析了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物哀”,而且剖析了其美学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日本;美学;文学作品;物哀;一、什么是“物哀”所谓“物哀”,指的是日本传统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体系或思想,同时也是人除了自身之外的世界的一种反映。

人们通过观察外部世界,从而采用主观的表达方式,展现出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物哀”在日本文学中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更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物哀”作为一个日本词汇,代表了细腻深层的情感、思想,其包含面非常广阔,很难用一个词语来进行概括。

其中的“物”指的是实际、客观的物体,而“哀”则包含了主观的情感态度和观念。

两者进行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概念。

最早所产生的“物哀”,来源于日本的古书《古语拾遗》。

其中将“物哀”作为一个形容词,展现出了对情感的表达,相当于中文里的“啊”。

在这个词中,“物”指的是世界上存在的客观事物,而“哀”则指的是一种思想、情感,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两者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物哀”的思想,在日本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常见的包括了傍晚的残月,以及秋天散落的花瓣、傍晚的夕阳等等。

在作者们看来,容易消逝的事物都是美好的,尽管这些景色属于现实事物的体现,但却被赋予了主观的情感,在文学作品中用来表现惋惜和哀愁,这就是“物哀”及其美学意义。

二、为什么会产生“物哀”(一)日本的地理环境原因日本的地理条件并不好,因为四面临海的缘故,频发地震、海啸、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日本人形成了面对自然灾害的坚强意志和心理。

论日本原始信仰中巫女的主体地位

论日本原始信仰中巫女的主体地位

论日本原始信仰中巫女的主体地位孥产怎摘要:巫术在日本思想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早期巫术的形态源于自然崇拜,旧石器时代已出现了带有巫的性质的器物与符号,此后巫术信仰的特征越来越明显。

其中,女子巫术在日本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文章从考古、文献、宗教以及民俗等多处视角,着重考察巫女的形成与演变过程,指出巫女信仰是日本萨满教的核心,同时具有浓厚的民间信仰底蕴。

关键词:原始信仰巫女卑弥呼神话民间信仰日本史前存在多种宗教形态,其中巫术在各种崇拜和信仰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女子巫术是日本萨满教的原型。

巫女信仰不仅存在于原始宗教中,即使大陆文化传播到日本,使其加速迈向文明、形成多元化的宗教之后,巫女的主体地位仍然没有改变,甚至一度出现“巫政一致”的局面。

上至天皇,下至民问,以巫女为主导的萨满巫术始终贯穿日本历史的各个阶段。

日本古代文化的不同层面,无论是军事、祭祀、祈禳,还是农业、天气、降神等法术,到处都显现有日本古代巫女的身影。

一、原始时代的巫古代日本人崇拜的对象极为广泛,笃信各种神灵、动植物以及无生命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

具有宗教色彩的原始意识,内含若干文化元素。

然而,通过大量的考古资料、古典文献及流传下来的民间习俗可以看出,日本原始宗教具有鲜明的巫术信仰特征。

t日本巫术也可以用“巫”、“巫俗”、“巫道”、“巫教”、“阴阳师”、“法术”或“萨满教”来表示其内含。

日本巫术信仰的萌芽,可以追溯到绳文时代以前。

人们使用骨、贝、石和粘土民俗研究2010.1等制作饰物,有的涂漆,有的着色,还出现了双手交叉的巫术用品。

1993年10月,在长野县信浓町日向林B遗址地下1.5米处,挖掘出一件大约25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装饰物。

这件穿孔石制品直径4.5厘米,高3厘米,呈圆柱状,中间有直径2厘米左右的圆孔,它是目前日本境内发现最早的人类活动饰物。

:此外,日本列岛其它地区也相继发现了旧石器时代饰物。

例如,北海道知内町汤里遗址,从长1.1米、宽0.9米的墓葬主人身上发现有孔石器、玉器等装饰品;北海道今金美町美利河1遗址,墓圹出土多件穿孔石器、玉器。

物哀美学的发展

物哀美学的发展

“物哀”美学的发展美学,乃一种独特的世界观。

物哀美学在不同时代形体及其内涵的呈现方式皆有变化,物哀的“萌芽”发展阶段,基本上可以理解为中国古代“物感说”理论的祖述。

日本文学理论领域中涵盖了“和歌论”与“物语论”,其中物哀是伴随和歌文学创作以及歌论的形成与发展,最后被本居宣长确定为“和歌论”的本体范畴。

在《假名序》中言道:“倭歌,以人心为种,由万语千言而成,人生在世,诸事繁杂,心有所思,眼有所见,耳有所闻,必有所言。

”被认为是“物哀”理论原型,因此,国学大师本居宣长正式确立了“物哀”论作为物语轮的本体论,催促了物语文学的新时代。

物哀的雏形阶段理论根源于《源氏物语》中《萤之卷》,受佛教无常思想的影响以文学形态“哀”存在于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中,转化成了具有“无常感”的审美情怀,它体现在自然美学、人生美学、社会美学以及死亡美学等多个物哀美学审美层面。

中世时期,经历了社会的动荡不安,末法思想将文学与宗教融合后实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物哀与悟道的一体化。

佛教思想中逐渐转化的“积极无常感”为物哀融入了理性的部分,并且随着禅宗文化与武士道文化的影响,物哀美学深刻反思了生死感悟,从而确立了物哀的沉潜时代。

物哀论的确立阶段是本居宣长以日本复古神道作为意识形态的基础,完成了“物哀”理论体系。

通过《排芦小船》、《源氏物语》、《石上私淑言》、《紫文要领》等四部作品,构筑了完整的物哀体系,明确了文学领域中“人情”的文学概念。

自明治维新以降,日本民族开始运用西方美学话语阐释日本古典美学思想。

日本美学家运用各种西方美学理论,诠释了日本美学的审美思想,决定了日本物哀美学的展开阶段。

美学展述从近代到现代物哀美学三个方面开始,,包括世界苦的审美体验,同情美学以及意识形态理论。

随后细读三位作家阐释文学作品中的不同“物哀”内涵,谷崎润一郎的阴翳美中的悲凉感,川端康成的悲剧性和美的相互关系和三岛由纪夫的实践毁灭以求美中,都表现出了继承“物哀”美学,表现出东西方文化的不同特征。

印第安人相信万物有灵论

印第安人相信万物有灵论

印第安人相信万物有灵论,他们崇敬自然,对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报以敬畏态度。

他们认为大山是有生命的,并把这些山称作“父亲”。

印第安人相对比较封闭,他们不希望陌生人打扰他们的生活,直到今天,印第安人的许多村落还没有电、自来水和电视等现代生活设施。

目前美国有印第安人253万,分属560多个部落,居住在200多块印第安保留区内。

印第安人中,中低收入的人口占了绝大多数。

主要内容
在西雅图的土地上,回荡着印第安酋长西雅图的著名演说。

文章以饱含深情的语言,向我们表达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留恋和眷顾,表达了人们对土地的爱。

当时美国想收购印第安人的土地,所以印第安人酋长西雅图对白人们提出了要求,让他们爱护这里的每一样东西。

这片土地上所有的一切和我们的生活都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他们不是兄弟却胜似兄弟,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

产生了一咏三叹的效果。

强化了作者表达的情感,并深化了主题。

这片神圣的土地孕育了神圣的人民每一对神圣的双手创造着无穷的财富你们一定要用神圣的智慧经营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

中日文化中乌鸦的形象对比

中日文化中乌鸦的形象对比

2832017年2月下半月刊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的文化也在发生着变化,但“万物有灵”这一思想无论是对于日本人民的生活,还是日本的文学创作都自始至终影响深远。

在日本人民的生活习惯以及文学作品中,随处体现着“万物有灵”,他们敬畏自然,一直以来也与自然和谐共生,虽经历着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却依旧对自然十分敬重与爱护。

日本人对于花草树木都呵护有加,更毋宁说与人类一样有着鲜活生命的动物。

其实中华民族也自古讲究“仁爱”,这种人爱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互敬,也体现在人对动物的爱护上。

尤其是猫、狗等动物现在更是作为宠物走进千家万户,甚至与人类拥有着同样舒适的生活。

但是在两国文化中,动物所代表的形象其实也有着很大的差别,例如在中国被人们看似不吉之鸟的乌鸦,在日本却受到人们的尊重。

一、中国人眼中的乌鸦大约是因为乌鸦大多为黑色,且叫声凄厉,所以自古以来乌鸦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种不祥的征兆,俗话说:“乌鸦头上过,无灾必有祸”,虽然这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乌鸦还是因此深受人们厌恶。

甚至有传说称乌鸦能够嗅到死亡的气息,是大凶之兆。

在中国,与乌鸦相关的谚语、俗语也几乎都将乌鸦描述成为了负面的形象,例如:“天下乌鸦一般黑”、“乌鸦嘴”、“乌合之众”等。

还有中国的神话故事中往往都会将凤凰、喜鹊等描绘为美丽而受人喜爱的形象,而乌鸦则往往代表了丑陋、阴险等角色,例如在《凤凰和麻雀的故事》中,开篇便这样写道:“百鸟之中,凤凰最美。

可也怪,它偷偷娶了个最丑的乌鸦做老婆,……”在这篇故事中,乌鸦扮演了一个丑陋、蛮横而又极易嫉妒的坏老婆,以此衬托了麻雀的善良与机智。

就连许多影视作品中如要描绘一个荒凉恐怖之处,也会拍摄一树乌鸦,配上乌鸦凄厉的叫声,烘托不祥之感。

除了这些谚语故事外,也还有一些故事或俗语等也将乌鸦描绘成了团结、有孝心的动物,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乌鸦反哺”就描绘出了乌鸦的孝心。

若是说中国人反感甚至厌恶乌鸦的原因,除了乌鸦的外形和叫声外,还有很大一个原因便是神话带给人们的一种想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 是 为 了强 化 双 方 之 间 的共 感 ,使 会 话 得 以 更 顺 利 的进 行 。 三 、结 语
再来看几个普通的被动态的句子 : 例3 、①私c 耋 招母 芑 忙叱扎 。② 子犬e 耋 犬I : 之 岛扎 困 , ) ③扫客 芑 c 耋 店员c 二 骗 墨札 。 以上这几个被动态的句子 ,对 于主语来说 都是无法控 制的状 态。 将 实际行为 的主导者 、控制者从 主语 的位置上移开 ,想要增加全 句的 自发 性 。 2、自发性意味强烈的 自动词 例如 、① 卜丁 闵 <。例 E、①箱 泰 聋鞠c 于为。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只有了解了语言背后的文化现象才能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和使用日语当然万物有灵论在其它许多方面对日本文化产生过许多影响本文略谈一点浅见有许多文化现象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教 学 砷 究
略论万物有 灵 论对 日 零 语言 钓 影 响
汪垮琳 (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日语系 云南 昆明 6 5 0 5 0 0 )
基于 “ 精灵 崇 拜 ” 的 万 物 有灵 论 , 即泛 灵 论 ,这 是一 种 认 为 事 物 配 对 的词 在 E l 语 中有 很 多 ,样 式相 同 ,然 而 在 意 思 和 语 感 上 确 有 千差 万别。 二 、 共感 对 日语 语 法 的 影 响 1 、拟 人 化 万物有灵论最重要 的两 个关键 词就 是 自发 性和 共感 ,共感 即同 感 、共 鸣,也可 以用移情来 解释。移情在文学创作上是一种非常 常用 的形式 ,将感情移人审美活动之中,在万物有灵论 中,将灵魂 内面化 就是一种共感 的过程 。共感 ,也是拟人化这种隐喻的出发点 ,不仅在 日语里 ,在其它 的语言中 ,以拟人化为 中心的隐喻也数不胜数 。
用 到物 上 面 ,这 个 背 后 就 是认 可 内面” 的共感 加藤周一 曾经说过 ,近代 日本从德J l I 时代继承的财产有两个 。一 个 就是万物有灵论这一种世界观 、另一个就是被称作 集团意识的这个 体系。前面 已经提到万物有灵 ,即 自然和人类并不是对立 的,世界并 不是人类 中心主义。所以 日本人很少会坚信个人的绝对价值 、反对所 属集团的利益 。这一传统 ,造就 了 日本人强烈的集团意识 。在这个集 团范围内就称作 内面 、己方 ,在这个领域之外的就是外在 、与 己方相 对 的他 方 。 日语 中许多语法表现 、人 际关系表现都受到这种集团外 、集 团内 意识的影 响。举一个例子 , 日本人 在节 分时 ,有撒炒 豆驱 恶疫 的风
摘 要 :文化与语 言相辅相成 ,密不可分 ,文化影 响着语言 ,而语言则是反 映文化的重要工具。 日本语 言中的很 多语法表达方式都 蕴合 了 万物有灵论的 因素 ,本 文以万物有灵论的 自发性和共 感两方 面来剖析对 日语语 法的影响 ,以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日语语言。 关 键 词 :万 物 有 灵论 自发 性 共 感 日语
语语法的影响。 自发性 对 日语 语 法 的 影 响 1 、无 法 控 制 时 的 被 动 语 态 自发性 即能动性 ,意思是 自己主动做某事或者某行 为。指 的是外

例如 、①,
扎 为。 ,
微笑。 ②月 笑, ) 为。③森 e 耋
岛 L专
这几个例句 中,把非物之物比作人 ,把本来只能人类使用 的词语
中普遍存在着灵魂等灵性 的、有生命的东西 , 各种 自 然 现象都是 由于 在其作用下而产 生的世界观 。即相信动植 物等 自 然界所有东 西都有灵 魂 。万物有灵论 ,英语为 ”a n i mi s m” ,这一理论最早 由英国人类学家 爱德华 ・ 泰勒提 出 ,他认为精灵信仰不仅对于原始人 ,同样 对于文明 开化 的人而言也是 宗教 的基点 。日本 的人类 学家 岩 田庆治也 曾说过 , “ 万物有灵观 ”可 以称作是 “ 草木虫鱼教 ” ,他 主张人类 必须转换 到 草木虫鱼的角度来 观察 。也就是 当人类对没有灵魂 的对 象灌 输进灵魂 后 ,这个对象就从 i f , 理上外在的对对方的东西变成 了内面的已方的东 西 。当我们用动物 、植物等的视点来看待问题 时,这就是万 物有灵论 的思想。如果说 观察外在的动植物的 自发现象是万物有 灵观 ,那么使 外在的动植物内面化 ,让人心理产生拟人 化的共感也是 万物有灵观 。 。 现 以万物有 灵观的 “自发性” 和 “ 共感 ”两个 方面 ,来 剖析对其 日
也 就 是说 可 能 比起 出生 ,死 亡 更 能 受 主观 控 制 些 。 例2 、①病氖 死如。②He d i e d f o r h i s b e l i e f s .③见其生 ,不忍见 其死 。
俗 。他们一边撒一边会说,“ 福c 毒 内、鬼i 耋 外” 。这样一句简单 的话表 明了 日本人对 “ 内” 和 “ 外” 的态度 。内面这一共感 的场所 是幸福 的源泉 。共感将属于外 在的人 、动植物引入到内部 、己方 ,共感 、是 连接外与 内的关键。 即使是 日语的初学者也会 发现 , 日本人在会话 中经常会使用 “ c 耋 0、” “ 奄. j 寸耙 ”这类无 意义 、帮腔 附和的句子 ,在 日语会话 中, 与说话人保持共感 、共鸣能缩短 双方的距离感 , 日本 人多用 附和语 ,
出生的。
这三 个例句 中,日语和英语都有被动 的意味在 里面,表示是 主语 的那个人无 法控制 的事态 。而中文里面没有这种用法 。①句 中的生 丧 札 为这一词是生 ( 出生 、产 出)加 上表 被动 的扎 否形成 的被动 语 态。②b e b o n 也是仅用 于被动语态 。在 日语里面生命 的根源是 在人 r 的主观意识之外 的,等本人意识 到的时候 ,已经 出生很久了。 与此相对 ,“ 死亡”这个词语 ,在大多数语 言中都没有被动语态。

在的某事以人类无法控制的形态 自然而然地发生 了。人无法控 制的事 有很多。例如 :“出生” 这一词,在 日语 里面可谓算 是 自己无法 控制 的事情 ,是 属于外在的东西 ,不属于己方 的选择 。在表达这种 自己无 法控制的事态时 ,在 日 语和英语里 , 通 常都是使用被动语态。 例1 、① 女 子力 生 圭才 , L 。② 1 w a s b o m i n 1 9 8 9 .③我是在湖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