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传染病名词解释,大题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一)名词解释1. 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 感染: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

4. 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5. 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6. 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

按其发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与慢性携带者。

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且在体内繁殖并能排出体外;因而在许多传染病中,如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等,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7. 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特点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但在体内不繁殖且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

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原虫、结核杆菌等感染。

8. 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9. 流行: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10. 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包括: 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11.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包括: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12. 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他们都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

最新整理传染病名词解释、简答题、病例分析(含答案)学习资料

最新整理传染病名词解释、简答题、病例分析(含答案)学习资料

名词解释1、人体感染病原体后,在一定时间内对同种病原体不再易感称为感染后免疫。

2、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通过一定方式,到达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如空气、水、食物、苍蝇、手、吸血节肢动物、血液、土壤等。

3、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4、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长期潜伏成为携带者。

等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

5、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相当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转移、定位、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导致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的整个过程。

6、某些自然生态环境为传染病在野生动物之间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人类进入这些地区时亦科感染,称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或人兽共患病,如流行性出血热、鼠疫等,这种病所在的地区称为自然疫源地。

7、感染后免疫:人体感染病原体后,无论是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

8、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在临床上不出现任何症状和体征,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9、隐性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但没有任何症状和体征。

10、某些自然生态环境为传染病在野生动物之间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人类进入这些地区时亦科感染,称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或人兽共患病,如流行性出血热、鼠疫等,这种病所在的地区称为自然疫源地。

11、复发: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而使初发症状再度出现时,称为复发。

12、稽留热:体温39℃以上,24小时体温相差不超过1℃,见于伤寒、斑疹伤寒等。

13、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称为感染,亦称为传染。

传染病资料

传染病资料

一、名词解释:1.紧急接种: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病的流行,而对疫区和受到威胁区尚未发病的动物进行的应急性计划外的免疫接种。

2.散发性:疾病无规律性随机发生,局部地区病例零星地散发出现,各病例再发病时间与地点上无明显的关系时称为散发.3.疫源地:有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地区称为疫源地。

4.隔离:将不同健康状态的动物严格分离,隔开,完全彻底的切断其间的来往接触,以防疫疾病的传播,蔓延。

5.预防性消毒:结合平时的饲养管理对宿舍,场地,用具和饮水等进行定期消毒,以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

6.临时消毒: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及时消灭刚从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而采取的消毒措施。

7.封锁:切断或限制疫区的一切自由的日常交通,交流或来往,它是为了防止疫病扩散以及安全区健康动物的误入而对疫区或动物群体采取划区隔离,扑杀,销毁,消毒和紧急免疫接种等的强制措施。

8.地方流行性:在一定的地区和动物群体中带有局限性传播特征的并且时比较哮规模流行的动物传染病可称为地方流行性,或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地区性。

9.直接接触传播:指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不需要任何外界条件因素的参与而引起的传播方式。

10.间接接触: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的方式。

11.传播媒介:从传染源将病原体传播给易感动物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

12.垂直传播:从亲代到其子代之间的纵向传播方式。

13.水平传播:传染病在群体时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传播。

14.疫区:若干各疫源地连成片且范围较大时称为疫区。

15.动物检疫:指利用各种诊断和检测方法对动物及其相关产品和物品进行疫病,病原体或抗体检查。

16.疫病预防: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或消除疫病的病原,以降低已出现于畜群中疫病的发病数和死亡数,并把疫病限制再局部范围内。

17.免疫程序:根据一定地区、养殖场或特定动物群体内传染病的流行状况,动物健康状况和不同疫苗特性,为特定动物指定的接种计划。

传染病名词解释-大题

传染病名词解释-大题

【名词解释】1、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

3、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4、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5、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6、流行: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7、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8、潜伏期:从病原体侵人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9、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

临床表现通常是非特异性。

10、症状明显期: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通常获得体现,如具有特征性的皮疹、脑膜刺激征、黄疸、肝、脾大等。

11、恢复期: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12、再燃:是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13、复发:是指当患者进人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潜伏于组织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而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称为复发。

14、后遗症:是指有些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复正常的情形。

15、感染后免疫: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形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称为感染后免疫。

16、Dane颗粒:是指完整的HBV病毒颗粒,具有感染性。

传染病名词解释

传染病名词解释
1. Tubercle:结核杆菌毒力较弱、数量较少或免疫力较强时形成的以增生为主的结节状病灶,由上皮样细胞、朗格汉斯巨细胞加上外周的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构成,典型的中央可有干酪样坏死。
2. 原发综合征:原发肺结核在肺中部近胸膜处形成的原发病灶以及结核杆菌侵入淋巴管,并引流到肺门淋巴结导致的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表现为淋巴结的肿大和干酪样坏死。X显示哑铃状阴影。
3. 结核球:有纤维包裹的孤立的境界分明的干酪样坏死灶。
4. 伤寒小结(typhoid nodule)/伤寒肉芽肿(typhoid granuloma):增生的巨噬细胞吞噬伤寒杆菌、RBC和细胞碎片,聚集成团,形成的结节状病灶。是特征性病变,有诊断价值。
5. Waterhouse-Friderichsen syndrome(华-佛综合征):两侧肾上腺出血坏死,功能衰竭,导致皮肤粘膜出现出血点和淤瘢及周围循环障碍的综合表现,现在认为是LPS入血引起的中毒性休克和DIC,两者相互影响。
10.向心性肥大(Concentric hypertrophy):不伴心腔扩张的心肌肥厚。乳头肌和肉柱增粗,心腔不扩张,相对缩小。
11颗粒性固缩肾:高血压导致的两侧肾对称性缩小,质地变硬,表面凹凸不平,呈细颗粒状皮质变薄,皮髓质分界不清,包膜皱缩。
12.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有时出现血压急剧升高,出现头痛、意识障碍、抽搐等症状。
1.AS:主要累及大中动脉,以内膜的脂质沉积、内膜的灶状纤维化、粥样斑块的形成为基本病变,致管壁变硬、管腔狭窄,并引起一系列继发病变。
2.脂纹:AS肉眼可见的最早病变,为点状或条纹状黄色不隆起或微隆起于内膜的病灶。
3.粥瘤(Atheroma):由纤维斑块深层细胞的坏死发展而来,内膜面可见灰黄色斑块既向表面隆起又向深部压迫中膜。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一)名词解释1.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感染: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

4.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5.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6.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

按其发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与慢性携带者。

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且在体内繁殖并能排出体外;因而在许多传染病中,如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等,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7.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特点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但在体内不繁殖且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

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原虫、结核杆菌等感染。

8.9.10.和动物。

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11.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包括: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12.都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

传染病的名词解释

传染病的名词解释

传染病的名词解释传染病,又被称为传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导致的疾病。

这些病原体可以是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微生物,它们能够感染人体,引起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在传染病的定义中,关键的概念是“传染”。

传染指的是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例如空气、水、食物等)或直接接触(如触摸、飞沫传播等)进入人体,并在体内繁殖,最终引发疾病。

正因为传染的特性,传染病在人群中往往会呈流行态势,迅速传播开来。

传染病的症状因病原体的种类而异,有些传染病可能轻微,只表现为轻微不适或暂时的不适,而有些则可以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危及生命。

常见的传染病包括流感、麻疹、肺结核、艾滋病、疟疾等。

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措施包括基础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合理净化环境、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等。

此外,疫苗接种对于预防一些传染病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疫苗通过引入适量的病原体或其部分,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使其产生抗体,从而增强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

传染病的防治除了个体层面的预防措施外,也需要借助公共卫生系统的干预。

公共卫生部门在监测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当疫情暴发时,卫生部门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如疫情报告、疫苗接种、隔离患者、采取清洁消毒措施等,以有效控制传染病的蔓延。

在传染病控制的过程中,医学科研机构也起着关键的作用。

医学研究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传染病的病理机制、病原体特性以及传播途径等,为预防和治疗传染病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此外,近年来,随着基因编辑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也开始探索用基因工程的手段来预防和治疗传染病,这将在未来对传染病的防控产生深远的影响。

然而,传染病的控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传染病具有突然性、多样性和高传染性的特点,时刻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此外,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更是具有挑战性。

全球化和高度联通的世界使得疾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大大增加。

一个小小的传染源很容易通过航班和火车等交通工具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对全球公共卫生和社会稳定产生严重影响。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规律★1、感染(infection):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感染。

动物被病原体感染后会有不同的临诊表现,从无任何症状到有明显症状甚至死亡,这种不同的表现称为感染梯度(gradient of infection)。

这种现象是病原的致病性、毒力与宿主特性,例如易感性、病理反应和临诊反应综合作用的结果。

2、朊病毒(也称朊粒)感染(prion infection):又称长程感染。

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且最后常以死亡为转归的病毒感染。

3、重复感染(recurrent infection):指动物体对某种或某些病原的多次重复感染,其原因主要是机体的免疫力不足,免疫机能下降或与免疫抑制等因素有关。

4、抗感染免疫(anti-infectious immunity):在多数情况下,动物机体的内环境不适合侵入的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或动物机体能迅速动员全身的防卫力量将该病原微生物消灭,使其不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

5、动物传染病学:是研究动物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预防和消灭这些传染病方法的科学。

它包括研究动物传染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性,预防和消灭传染病的一般性措施,以及各种动物传染病的分布、病原、流行病学、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临诊症状、诊断和防治措施等。

★6、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是指由特定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有一定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其中人兽共患传染病(zoonosis)是指人与脊椎动物共同罹患的传染病,如鼠疫、狂犬病等。

7、易感性(susceptibility):动物体对某种病原微生物缺乏抵抗力或免疫力低时,不能抵御病原体的入侵而感染,则称为动物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而具有易感性的动物常被称为易感动物。

8、兽医流行病学(veterinary epidemiology):是研究动物群体中疾病的决定因素和分布规律,制定有效防制对策并评价其效果的科学。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感染性疾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及寄生虫(蠕虫、原虫)等感示人体而产生的疾病。

2.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引起的,可由人传人、或由动物传人以及相继传播的感示性疾病称为传染病。

3.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确切地说是致病微生物侵入人体,引起机体免疫系统反应以抵御入侵,并相互作用所发生的一系列病理过程。

4.病原携带状态:是指病原体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繁殖并将病原体排除体外的这种状态。

它的特征是病人无症状及有传染源,是重要的传染源。

5.隐性感染:有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感染宿主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

在临床上病人不出现任何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不出现生化方面的改变。

确定隐性感染的唯一途径是通过免疫学检查发现宿主产生了特异性免疫应答。

宿主通过隐性感染后大多可获得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病人也可以成为病原携带状态,成为无症状携带者。

6.潜伏性感染:机体的免疫力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寄生于宿主的某些部位而潜伏下来,待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引起显性感染。

潜伏性感染时,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不作为传染源,是与病原携带状态最大的区别。

19.弛张热:24小时体温波动超过2℃,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

7.显性感染:又称为临床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病原体数量多、毒力强的前提下,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特别是机体发生免疫病理反应,导致组织损伤,生理功能改变,随之出现一系列临床病理体征和症状,即临床病理表现,称之为显性感染8.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9.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某些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

10.易感者:是指对某种致病因子缺乏足够抵抗力的人或动物。

11.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四周播散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疫源地,即可能发生新病例或新感染的范围。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

1.传染病:由具有致病性的生物(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群、任何动物间传播并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感染性2.内毒素:菌体中存在的毒性物质的总称。

其化学成分有磷脂多糖-蛋白质复合物,毒性较弱。

抗原。

3.外毒素:指某些病原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一种代谢产物,其主要成分为可溶性蛋白质。

毒性较强。

抗原。

4.类毒素:利用外毒素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的特点,用甲醛等处理后脱毒的外毒素,毒性虽消失,但免疫原性不变,故仍然具有刺激人体产生抗毒素以起到机体从此对某疾病具有自动免疫的作用。

相当于疫苗,广泛地应用于预防某些传染病。

(白喉、破伤风)5.抗毒素:对毒素(通常指外毒素)具有中和作用的特异性抗体或含有这种抗体的免疫血清。

相当于抗体,用于被动免疫治疗。

6.隐性感染:轻微病理变化,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病原体和抗体最常见7.病原携带:人体不出现疾病表现,但却携带并排出病原体8.显性感染:病理改变明显,出现临床特有表现最易识别9.潜伏性感染:病原体寄生在人体的某个部位,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可引起显性感染,无传染性和免疫反应10.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只出现最初的临床症状为止特点:各种传染病长短不一;每种都有一个相对不变的限定时间(最长最短)流行病学意义:追溯传染源和确定传播途径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期限确定免疫接种时间;评价预防措施效果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11.传染期:传染病患者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流行病学意义:决定传染病人隔离实现的重要依据传染期的长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疾病流行特征12.病原携带者: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但能派出病原体的人13.临床症状患病时,由于机体生理功能发生异常病人主观感受到的不适或感觉或病态,自己向医生陈述或是有别人怠诉的痛苦感受痛苦的异常感觉14.体征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具有诊断意义的征候15.再燃:有些传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逐渐减轻,但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和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传染病,名词解释

传染病,名词解释
z 内源性传染: 原体寄居在动物体内动物不 临床 状,当动物机体抵抗力下 时或 原体
毒力增强
力使动物发 。
z 传染源:传染
原体在其中寄居、 、 殖,并 向外 排出 原体 动物机体 为传染
源。
z 垂 传播: 原体
子宫初乳 径在在上下两代动物之 传播。
z 源地:有传染源及其排出 原体污染 地区 为 源地。包括传染源、 污染 物体、房 、
、 愈或死亡后,或 在 区 封 前,为消灭 区内可 残
原体所
全 彻底 消毒。

z 毒 :利 外毒 对热和某些化学物 敏感 特点,
处 后 毒 外毒 ,毒性 消
失,但免 原性不变,仍然具有刺激机体产 抗毒 以 到机体从此对某 具有 动免 作
。 当于 ,广泛应 于 某些传染 ( 喉、 伤 )
z 混合传染: 两 以上 原微 物同时参与 感染。
发 率,控制 延。
z 毒/固定毒
毒:在 然情况下分 到 狂犬 流 毒株,(接 后潜伏期 , 外 位接 容
易侵入
和唾液内,在感染
中易发 毒包涵体。)
固定毒:“ 毒” 一 列 家兔 和 内传代,对家兔潜伏期变 ,对原宿主
毒力下 , 具有固定特征 狂犬 毒叫固定毒;(潜伏期 ,不侵犯唾液 ,对
人和犬 毒力几乎完全消失。(检 ))
死亡率=某期 内(因某 )死亡总数/同期平均人口数×100%
z 挫型传染:开始时 状
,与急性 例 似,但特征性 状尚未出 即
消 、恢复
健康 , 为 挫性感染。
z 媒介 :指将 原体从传染源传播 易感动物 各 外 因 。可以是 物(叫做媒介 或媒 物,
如 );也可是无 命 物体(叫做媒介物或污染物)
z 然 源地:存在 然 源性

传染病定义名词解释

传染病定义名词解释

传染病定义名词解释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
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
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

传染病的特点是有病原体,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感染后常有免疫性。

有些传染病还有季节性或地方性。

传染病的分类尚未统一,有些
按病原体分类,有些按传播途径分类。

传染病是一种可以从一个人或动物传播给另一个人或动物的疾病。

病原体是传染病的罪魁祸首,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微生物。

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传播,例如空气传播、接触传播、
食物和水传播以及昆虫传播等。

传染病的流行通常需要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传染源是指携带病原体并能够将其传播给其他人或动物的人或动物。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传播到易感人群的途径。

易感人群是指
容易感染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为了预防传染病的传播,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例如接种疫苗、保持个人卫生、避免接触传染源、加强环境卫生和消毒等。

如果出现传染病的症状,应及时就医并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以避免疾病的传
播。

传染病名词解释

传染病名词解释

1.潜伏期:由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直到临床症状出现为止这段时期。

2.内源性感染:病原体寄居在动物体内动物不表现临床症状,当动物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或病原体毒力增强而表现致病力使动物发病。

发生传染病时为随时消灭从动物体内排除的病原体而进行的反复不断多次的消毒。

3.随时性消毒:发生传染病时为随时消灭从动物体内排除的病原体而进行反复不断多次的消毒。

4.自然疫源性疾病:某些传染病病原体不依赖人类而生存并传染给人类和动物疾病。

5.特异性疗法:应用针对某种传染病的高免血清、痊愈血清、卵黄抗体等特异性生物制品进行治疗,只对特定病原体有效而对他种病无效。

1.抗感染免疫: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此宿主不适应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动物机体调动防御力量,将病原微生物消灭,从而不表现任何临诊症状和病变,该过程称抗感染免疫。

2.病毒持续性感染:指动物长期持续的感染状态。

由于入侵的病毒不能杀死宿主细胞而形成病毒与宿主间的共生平衡,感染动物可长期或终生带毒,而且经常或反复不定期地向体外排出病毒,感染其他动物,但常缺乏临诊症状,或出现与免疫病理反应有关的症状。

3.Vertical transmission:垂直传染指母体到后代两代之间的传播,包括经胎盘、卵、产道传播。

4.疫病的防制: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或消除疫病的病原,以降低已出现于畜群中疫病的发病数和死亡数,并将疾病限制在局部范围内。

5.炭疽(Anthrax):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

特征:突发高热,症状急剧,突然死亡,动物天然孔流血,血液凝固不良呈酱油色,尸僵不全,腹围增大,臌气,尸体迅速腐败,脾极度肿大,皮下浆膜下有出血性胶样浸润。

6.疯牛病是一种由朊病毒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致死性、中枢神经性疾病。

以潜伏期长,病情逐渐加重、终归死亡为特征。

病牛主要表现行为反常,运动失调,轻瘫,体重减轻,脑灰质海绵状水肿和神经原空泡形成。

死亡率很高。

传染病名词解释、简答题、病例分析

传染病名词解释、简答题、病例分析

名词解释1、人体感染病原体后,在一定时间内对同种病原体不再易感称为感染后免疫.2、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通过一定方式,到达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如空气、水、食物、苍蝇、手、吸血节肢动物、血液、土壤等.3、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4、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缺乏以将病原体去除,病原体长期潜伏成为携带者.等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5、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病症为止的时期. 相当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转移、定位、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导致临床病症出现之前的整个过程.6、某些自然生态环境为传染病在野生动物之间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 人类进入这些地区时亦科感染,称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或人兽共患病,如流行性出血热、鼠疫等,这种病所在的地区称为自然疫源地.7、感染后免疫:人体感染病原体后,无论是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8、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引起或只引起稍微的组织损伤,在临床上不出现任何病症和体征,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9、隐性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稍微的组织损伤,但没有任何病症和体征.10、某些自然生态环境为传染病在野生动物之间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人类进入这些地区时亦科感染,称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或人兽共患病,如流行性出血热、鼠疫等,这种病所在的地区称为自然疫源地.11、复发: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而使初发病症再度出现时,称为复发.12、稽留热:体温39c以上,24小时体温相差不超过1C,见于伤寒、斑疹伤寒等.13、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称为感染,亦称为传染.14、散发:是指某些传染病散在发生,其发病率是某地近年来的一般水平.15、流行:是指某些传染病的发病率显着高于某地近年来的一般水平.论述题1、试述传染病的预防:1、答案要点:传染病的预防主要针对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根本环节来采取举措,即治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①治理传染源: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参考最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对有传染性的患者进行隔离和治疗、对接触者进行检疫或预防、对病原携带者进行治疗或隔离或教育、对感染动物进行处理;〔5分〕②切断传播途径:切断起主导作用的传播途径,如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改善环境卫生,消灭传播媒介,采取消毒举措等;〔5分〕③保护易感人群:增强体质以提升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预防接种以提升人群的主动或被动特异性免疫力.〔5分〕2、试述传染病感染过程中可能出现哪几种表现:2、答案要点:①病原体被去除〔3分〕②隐性感染:3分〕③显性感染:〔3分〕④病原携带状态:〔3分〕⑤潜伏性感染:〔3分〕3、试述传染病的根本特征:3、答案要点:①有病原体:一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的病原体引起的,虽然目前还有一些传染病的病原体未被确定;②有传染性:传染病能通过某种途径传染给他人,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③有流行病学特征:在质的方面有外来性和地方性之分;在量的方面有散发、流行、大流行、爆发流行;可有季节性、地区性、不同人群〔年龄、性别、职业等〕的分布特征;④有感染后免疫:病后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问做题1、如何限制传染病的流行?答案要点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体环节,缺一不可,假设切断任何一个环节,流行即告终止.〔1分〕1、治理传染源〔1分〕2、切断传播途径〔1分〕3、保护易感人群〔1分〕2、答案要点:①流行病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居住地、曾去地、过去史、疫苗接种史、发病季节、当地疫情等;②临床表现: 包括病人的病症与体征,发生的时间、强度,有无特殊体征等;③实验室检查:包括一般检查与病原特异性检查,病原体、抗原、抗体、核酸检查等.名词解释1、母婴传播〔Mother-children transmission〕:已感染HIV的孕妇可通过胎盘、产程中及产后血性分泌物或喂奶等将HIV传播给婴儿,此称之为母婴传播.2、是指人在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抑制〔如恶性肿瘤、皮质激素长期应用〕的情况下,一些不容易侵犯普通人集体造成损害的病原体〔如卡氏肺抱子虫、弓形虫,隐球菌等〕所致的感染,称之为时机性感染.3、卡波氏肉瘤〔Kaposi's sarcoma 〕是HIV与人庖疹病毒8型共同感染所导致的恶性肿瘤,常侵犯皮肤或黏膜.4、是指在免疫缺陷病毒的直接与间接作用下,CD4+T淋巴细胞功能受损和大量细胞破坏,造成细胞免疫缺陷,易致各种严重时机性感染和恶性肿瘤,病死率高;这一慢性致命性传染病称之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又称为艾滋病.5、肺抱子虫肺炎pneumonia,PCP〕:由肺抱子虫引起的肺炎,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及短期发热,呼吸急促和紫绢,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肺部少有罗音, X线胸片表现为间质性肺炎,痰或支气管灌洗液等检出肺抱子虫可作出诊断.问做题1、艾滋病是通过哪些方式传播的?答案要点①性接触传染,这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主要的传播途径;〔1分〕②注射途径传播,这在我国是主要的传播途径,药瘾者共用针头,血友病患者应用第m因子和注射含HIV的血和血制品,均可传染;〔1 分〕③母婴传播,感染本病的孕妇可通过胎盘、产程中及产后血性分泌物或喂奶等传播给婴儿;〔1分〕④其他途径,包括应用病毒携带者的器官进行移植,人工受精等.此外医护人员被污染的针头刺伤或破损皮肤受污染有可能受感染.〔1分〕2、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严重时机性感染是什么?答案要点1、最常见的严重时机性感染为肺抱子虫肺炎.〔1分〕2、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及发热,呼吸急促和发绢,动脉血氧分压降低.〔1分〕3、肺部X线征为间质性肺炎.〔1分〕4、诊断须依靠痰或支气管灌洗液进行抹片染色找肺抱子虫滋养体和包囊.〔1分〕3、艾滋病毒感染后其自然病程可分为哪几期?艾滋病常见的表现有哪些?答案要点艾滋病毒〔HIV〕感染人体后经2〜10年潜伏期开展为艾滋病,在临床上分为三期:急性感染期、无病症感染期、艾滋病期.在艾滋病期临床谱十分广泛.〔2分〕主要表现有:①体质性疾病;②神经系统表现;③时机性感染;④继发肿瘤;⑤免疫缺陷并发的其它疾病,如慢性淋巴性间质性肺炎.〔2分〕六、病例分析试题分析:患者以长期低热为主要表现,具临床经过与伤寒、钩体和疟疾不符合;而结核病少见有鹅口疮及血白细胞低下, 加上既往有血制品的反复输注史,故本例最可能的诊断是艾滋病.(10分)名词解释1、同时感染(coinfection ):两种病原体同时感染一个机体.如HBV的感染与HD\e染同时发生.2、HBeAglflL清转换(seroconversion ):HBeAgi失而抗HBe产生称为e系统血清转换,标志病毒复制减少, 传染性降低.3、急性乙型肝炎在HBsAg?肖失后,但尚未出现抗-HBs之前这一段时间称为窗口期.4、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 ):两种病原体的感染相继发生.如HBV的感染根底上再出现另一种病原体的感染,如重叠HCV HDV、HEV或HAV勺感染.重叠感染常可使病情加重.5、Dan珊粒又称大球形颗粒,是完整的HBVW毒颗粒,包膜含有HBsAg, 核内含有环状双股DNA ,DNA-P,HBcAg .6、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 ):在重型肝炎或肝硬化时,由于内毒素血症、肾血管收缩、肾缺血、前列腺素E2减少、有效血容量下降等因素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降低,从而引起的急性肾功能不全.多为功能性的急性肾功能不全.7、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由于肝功能严重损害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出现意识障碍、扑翼样震颤、昏睡或昏迷等的临床表现.问做题1、HBV-DN能量检测有何临床意义?答案要点HBV-DN能量检测对于判断病毒复制程度,传染性大小,抗病毒药物疗效等有重要意义.1、诊断方面:①HBV DN麋HBV^在最直接白^依据;② HBV DN是HBVM制的标志;③HBV-DN强患者具有传染性的标志;④对血清学标志起补充诊断作用:〔2分〕2、治疗方面:①作为用药指征,HBV DNAM决定是否用抗病毒药的重要因素;②用于疗效预测,HBV DN雇目前判断乙肝抗病毒药物疗效最敏感的指标.〔2分〕2、如何阻断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答案要点阻断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有以下举措:1、增强产程和产后的卫生保护,在分娩过程中尽量预防血液和阴道分泌物污染新生儿的消化道、皮肤和粘膜.〔1分〕2、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注射HBIG100-200IU.〔1分〕3、3天后接种乙肝疫苗10 wg,出生后1个月和6个月时再各注射一次疫苗.〔2分〕病例分析1、答案要点〔1〕诊断:慢性丙型肝炎.活动性肝硬化.诊断依据:有慢性肝炎的病史、病症、体征;有输血史;有白蛋白减少、腹水、脾亢等肝硬化的表现.〔5分〕〔2〕本病例需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肝细胞癌等疾病进行鉴别.〔4分〕〔3〕本病例的治疗举措包括:一般疗法:卧床休息,增强护理.支持疗法:静滴白蛋白或新鲜血浆,补充维生素.对症治疗:预防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的发生,预防继发感染,预防损害肾药物,扩张血容量,使用增加肾血流量的药物,利尿等.保护和改善肝功能:可选用一些适宜的护肝药.肝移植:最后的治疗手段.〔3分〕〔4〕要明确本病例的诊断,需要检测抗HCV HCV RNA以支持丙型肝炎的诊断;需要用敏感的方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如HBsAg HBeAg抗HBs抗HBs抗HBC HBV DN碍;还要作B型超声波, 腹水常规及病理,以排除肝细胞癌.〔3分〕2、答案要点: 1、根据急性起病、明显消化道病症、肝大、肝功能异常、肝细胞性黄疸本病例的诊断最可能是病毒性肝炎.〔5分〕2、本例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细胞性黄疸如伤寒、钩体病等.〔5分〕3、本例有发热、黄疸表现应注意溶血性黄疸,但无腰痛、无酱油样尿、无贫血表现、直接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均升高不支持溶血性黄疸.患者年龄较大,有黄疸表现应注意阻塞性黄疸的可能.但无皮肤瘙庠、无白陶土样大便;体检肝肿大程度轻,腹部未及包块,无压痛等胆囊炎、胆道梗阻、肝癌、胰腺癌的根据;直接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均升高.〔5分3、答案要点:⑴ 诊断:慢性丙型肝炎,活动性肝硬化.诊断依据:有慢性肝炎的病史、病症、体征;有输血史;有白蛋白减少、腹水、脾亢等肝硬化的表现.〔4分〕⑵本病例需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肝细胞癌等疾病进行鉴别.〔3分〕⑶ 本病例的治疗举措包括:一般疗法:卧床休息,增强护理.支持疗法:静滴白蛋白或新鲜血浆,补充维生素.对症治疗:预防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的发生,预防继发感染,预防肾损药物,扩张血容量, 使用增加肾血流量的药物,利尿等.保护和改善肝功能:可选用一些适宜的护肝药.肝移植:最后的治疗手段.〔5分〕⑷ 要明确本病例的诊断,需要检测抗HCV HCV RNA以支持丙型肝炎的诊断;需要用敏感的方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如HBsAg HBeAg 抗HBs抗HBe抗HBc HBVDNA?;还要作B型超声波,腹水常规及病理以排除肝细胞癌.〔3分〕名词解释1、复发是由寄生于肝细胞内的迟发型子抱子引起的,只见于间日疟和卵形疟,多见于病愈后的3-6月.2、黑尿热,亦称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是大量被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在血管内裂解,可引起高血红蛋白血症,出现腰痛、酱油色尿,严重者可出现中度以上贫血、黄疸,甚至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也可由抗疟药物所诱发,如伯氨唾.论述题1、答案要点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分肝细胞内的发育和红细胞内的发育二个阶段.⑴ 红细胞外期当唾腺中带有成熟子抱子的雌性按蚊刺吸人血时, 子抱子随唾液进入人体,随血流侵入肝细胞,摄取肝细胞内营养,发育并裂体增殖,形成裂殖体.成熟的裂殖体内含数以万计的裂殖子.肝细胞胀破,散出裂殖子,释放的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开始红细胞内期的发育.⑵ 红细胞内期裂殖子从肝细胞释放出来,进入血流后很快侵入红细胞,先形成环状体,然后摄取营养,生长发育,分裂增殖,经大滋养体、未成熟裂殖体,最后形成含有一定数量的成熟裂殖体.红细胞破裂后,裂殖子释出,一局部裂殖子被吞噬细胞消灭;其余局部裂殖子再侵入其他正常红细胞,重复裂体增殖过程.2、答案要点间日疟典型发作常呈隔日的发作,可分为:⑴ 寒战期突起畏寒,寒战,面苍白,唇指发绢,脉速有力.寒战持续10min至2h;⑵ 高热期寒战开始后,体温迅速上升,常达40c或更高.全身酸痛,口渴,烦躁甚至澹妄,面色潮红,皮肤干热,脉搏有力,此期持续2〜6小时⑶大汗期高热后期全身大汗淋离,大汗后体温骤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⑷间歇期在两次典型发作之间有缓解间歇期,病症缓解,可有乏力.问做题1、如何进行抗疟原虫治疗?答案要点抗疟原虫治疗包括限制病症发作、预防复发和传播及预防三局部.限制病症发作及预防复发的用药原那么:⑴一般疟疾的治疗磷酸氯唾+伯氨唾.⑵ 耐药性疟疾的治疗可选用甲氟唾、磷酸咯蔡咤、青蒿素类,同时加服伯氨唾.⑶ 凶险型疟疾的治疗可选用磷酸氯唾注射剂、盐酸奎宁注射剂、磷酸咯茶咤或青蒿琥酯注射剂作静滴或鼻饲,清醒后加服伯氨唾.〔4〕预防性服药可选用氯唾、甲氟唾或乙胺喀咤.病例分析1、答案要点:此例患者的临床表现符合典型的疟疾发作,因此应诊断疟疾,依据是:⑴ 流行病学资料发病时处在疟疾的高发区〔海南山区〕,时间也是疟疾高发的夏季.〔5分〕⑵ 隔日发作的寒战、高热、继而热退大汗的典型疟疾临床经过;贫血貌,脾大体征.〔5分〕⑶ 实验室检查依据发现红细胞中的疟原虫〔环状体可能就是疟原虫的小滋养体〕,血液中红细胞数减少.〔4〕治疗可选择磷酸氯唾或青蒿素限制发作,继以伯氨唾预防复发.发热、头痛等予对症处理.名词解释1、伤寒的再燃:局部患者于缓解期,体温开始下降但尚未恢复正常时,又重新升高,持续5— 7天后热退为再燃.血培养在这段发热期可为阳性,可能与菌血症仍未完全限制有关. 有效和足量的抗菌药物治疗可减少或杜绝再燃2、伤寒的复发:大约20-30刎氯霉素治疗的,思者在热退后1-3周临床病症再度出现为复发.此时血培养可获阳性,与病灶内的细菌未被完全清楚,重新侵入血流有关.少数患者可有2次以上的复发.3、伤寒细胞:巨噬细胞吞噬伤寒杆菌、红细胞、淋巴细胞及细胞碎片,称为伤寒细胞.4、玫瑰疹:大约一半以上的患者,在病程7〜14天可出现淡红色的小斑丘疹,称为玫瑰疹.直径2〜4mm压之褪色,多在10个以下, 主要分布在胸、腹及肩背部,四肢罕见,一般在2〜4天内变暗淡消失,可分批出现.有时可变成压之不褪色的小出血点.5、肥达反响(Widal reaction ):使用伤寒杆菌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副伤寒甲、乙、丙杆菌鞭毛抗原共五种,采用凝集法测定患者血清中各种抗体的凝集效价.论述题1、伤寒的诊断依据的答案要点:①流行病学依据:当地的伤寒疫情,既往是否进行过伤寒菌苗预防接种,是否有过伤寒病史,最近是否与伤寒病人有接触史,以及夏秋季发病等流行病学资料均有重要的诊断参考价值;②临床依据:持续发热一周以上,伴全身中毒病症,表情冷淡、食欲不振、腹胀;胃肠病症,腹痛、腹泻或便秘;以及相对缓脉,玫瑰疹和肝脾肿大等体征. 如并发肠穿孔或肠出血对诊断更有帮助:③实验室依据:外周血白细胞数减少、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肥达反响阳性有辅助诊断意义.血和骨髓培养阳性有确诊意义.2、伤寒肠出血的治疗要点:①绝对卧床休息,密切监测血压、脉搏和血便量的变化;②暂时禁食, 或仅进食少量流质;③如果患者烦躁不安,应给西地泮〔安定〕,10mg/ 次,肌内注射,必要时6〜8小时可重复1次;或者苯巴比妥,次, 肌内注射,必要时4〜6小时可重复一次;④补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⑤止血药:维生素K1, 10mg 饮,静脉滴注,每日2次.安络血,10mg/次,肌内注射,每日2次.止血敏,次,静脉滴注,每日2次;⑥根据出血情况,必要时给予输血.⑦经过积极的内科止血治疗无效,应考虑手术治疗.病例分析试题分析:患者中年男性,夏秋季发病;发热呈阶梯样上升,以后为稽留热型,伴胃肠病症,腹泻;肝脾肿大;白细胞总数减少,以淋巴细胞为主,肝功能仅轻度损害,无乙型肝炎病毒现症感染证据,肥达反响符合诊断效价,故本例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伤寒.〔5分〕鉴别诊断:患者无黄疽前期表现,热程超过2周,无谷丙转氨酶高度升高,故不支持急性黄疽型甲型肝炎.患者无到过疟疾流行区,无寒战、高热、大汗的间歇性发作,故不支持疟疾.〔4分〕患者无急起高热,眼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浅表淋巴结肿大,故不支持钩端螺旋体病.患者无热退病情加重,休克,少尿,多尿病史, 无充血出血体征,白细胞升高,故不支持肾综合征出血热.〔3分〕由于临床诊断考虑伤寒,所以.确诊阳性率最高的实验室检查为骨髓培养;临床经验病原治疗的首选药物为环丙沙星;病程可能出现的严重并发症为肠穿孔.〔3分〕名词解释1、里急后重:是指病人在患急性菌痢等时出现的急于去排便,但排不畅,似乎总排不净,频繁进出厕所的情形.2、粘液脓血便:是指粪便中含有较多粘液与脓血,与粪质不相混, 血色鲜红,是急性菌痢的典型粪便.四、论述题1、答案要点:⑴流行病学资料:有不洁食物进食史,与菌痢病人密切接触史,夏秋季发病,儿童、青年多见.〔5分〕⑵临床表现:忽然起病,发高热,腹痛腹泻,呕吐,食欲减退,粪便量少,里急后重,左下腹压痛.〔5分〕⑶实验室检查:血液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粪便镜检发现较多白细胞、脓细胞与红细胞,粪便致病菌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5分〕2、鉴别要点急性菌痢急性阿米巴菌痢1、病原及流行病学痢疾杆菌,夏秋季多见阿米巴原虫,散发性可引起流行性2、潜伏期数小时至7天数周至数月3、全身病症有发烧及毒血病症不发烧,少有毒血症胃肠道病症腹痛重,有里急后重腹痛轻,无里急后重腹泻每日数十次腹泻每日数次4、腹部压痛左下腹压痛多见右下腹压痛多见5、大便检查粘液脓血便量多,果酱样,腥臭,见大量红细胞、夏科莱登镜下见大量白细胞,脓细胞晶体,查见溶组织滋养体、包囊少数红细胞,可见巨噬细胞培养痢疾杆菌.6、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早期略增7、结肠镜肠黏膜弥漫充血水肿浅表溃疡,肠黏膜大多正常,有深切溃疡为烧瓶样地图状溃疡,以直肠、乙状结肠为主.病变主要在盲肠、升结肠,其次为乙状直肠每个要点〔3分〕3、答案要点:⑴一般及对症治疗:包括隔离、消毒、护理、休息、心理治疗、饮食、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5分〕⑵对症治疗:对高热、呕吐、腹泻、脱水、腹痛等的处理.〔5分〕⑶病原治疗: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剂量与疗程,如多西环素、环丙沙星等.疗程不应少于5~7天.〔5分〕4、答案要点:中毒型菌痢病势凶险,应及时采取综合举措抢救.⑴一般治疗:同急性菌痢.〔2分〕⑵病原治疗:静脉滴注杀菌类抗菌药物,如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头抱曲松等.⑶高热、惊厥的治疗:采用物理与药物降温举措,如体温不降、躁动及反复惊厥用亚冬眠疗法.〔3分〕⑷循环衰竭的治疗:包括解除微血管痉挛,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纠正酸中毒,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5分〕⑸脑水肿的治疗:使用脱水剂及皮质激素.〔3分〕⑹呼吸衰竭的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使用呼吸兴奋剂及人工辅助呼吸等.〔2分〕问做题1、细菌性痢疾的临床分型有哪些?答案要点急性:普通型、轻型、重型、中毒性.中毒性包括:脑型、休克型、混合型.〔2分〕慢性:慢性迁延型、急性发作型、慢性隐匿型.〔2分〕2、慢性细菌性痢疾发生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答案要点1急性期未及时诊断及抗菌治疗不彻底者;或为耐药菌株感染;〔2分〕2患者原有营养不良及免疫功能低下.〔1分〕3有慢性疾病如胃肠道疾病、慢性胆囊炎或肠寄生虫病.〔1分〕病例分析1、1.答案要点本病最可能的诊断是急性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混合型〕.诊断依据:①患者为儿童,夏秋季节发病,病前有不洁饮食史;②起病急骤,忽然高热,数小时内即出现反复抽搐、喷射状呕吐及意识障碍,瞳孔对光反响迟钝等中枢神经系统病症.同时有呼吸急促, 脉快,面色苍白,口唇发绢,肢端冰冷,尿少等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③化验检查: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均明显升高. 该患儿同时具有周围循环衰竭及中枢神经系统的临床表现, 故诊断考虑为中毒型菌痢〔混合型〕.为进一步诊断应立即做肛拭子或生理盐水灌肠取粪便, 假设肉眼可见粘液,镜检有白细胞或浓细胞及红细胞即可诊断. 确诊那么应送粪便细菌培养,可培养出痢疾杆菌.〔8分〕2.答案要点主要应与以下疾病鉴别:1〕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儿童多见,夏秋季发病,有高热,抽搐及意识障碍故需鉴别.但乙脑较中毒型痢疾病情开展缓慢,抽搐、昏迷一般多在病程2〜3天后出现,脑膜刺激征明显,少见周围循环衰竭表现.进一步鉴别可做脑脊液检查,乙脑时除压力升高外,可有蛋白及白细胞轻度升高〔毒痢时脑脊液正常〕.血清乙脑特异性IgM抗体阳性.〔4分〕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主要与爆发型流脑鉴别,本病也为儿童多见, 起病急骤,可出现头痛、呕吐、抽风及周围循环衰竭表现.但流脑发病多在冬春季,除可有上述病症外,皮肤粘膜可出现瘀点、瘀斑及出现脑膜刺激征〔休克可缺如〕,脑脊液检查呈化脓性改变.瘀点涂片可找见脑膜炎球菌,血培养脑膜炎球菌阳性.〔3分〕2、答案要点:1、请列出本病例临床特点.〔6分〕1)女,4岁.2)"发热、腹痛腹泻一天,伴抽搐、神志不情2小时〞3〕夏秋季发病,于2022年8月24日入院.有不洁饮食史,患儿曾进食没清洗的西红柿.4〕查体:T39C , P、R、BP正常.急性热病容,呼之不应,压眶有反响,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响弱.肠鸣音亢进,膝反射、跟腱反射亢进,踝震挛〔+〕.5〕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感染性血象.:白细胞18X 109/L,中性粒细胞86% 淋巴细胞14% 血小板150X 109/L.2、最可能的诊断及诊断依据,〔6分〕最可能的诊断:细菌性痢疾急性中毒型-脑型1〕女,4岁.2〕"发热、腹痛腹泻一天,伴抽搐、神志不情2小时〞。

传染病名解

传染病名解

传染病名解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朊毒体,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由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病原体与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3:病原体:是指感染人体后可导致疾病的微生物与寄生虫。

4:感染谱:由于不同程度的适应,在双方的斗争过程中会产生各种表现,临床上称为-。

5: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6:显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通过病原体自身的作用或机体的过敏反应,不仅诱导机体的免疫反应,还导致组织损伤、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7: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8.传染源:指病原体在体内生长繁殖并可从体内排泄的人和动物。

9: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某些自然生态环境为传染病在野生动物之间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鼠疫和钩端螺旋体病等,人类进入这些地区时亦可受感染,称为-。

10: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的时期。

11:再燃:是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恢复正常的缓冲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和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体征和症状再度出现的情形。

12:复发:指患者进入恢复期后,由于残余病原体在体内繁殖一段时间而导致临床表现复发。

13: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省性传染病。

14:肝肺综合征:重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可能出现肺水肿、间质性肺炎、盘状肺不张、胸腔积液和低氧血症综合征等改变,称为-。

15: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合膜炎、口腔麻疹粘膜斑及皮肤斑丘疹。

16:Koplik斑:位于双侧第二磨牙对面的颊粘膜上。

是一个小白点,针尖大小为0.5~1m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

3、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4、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5、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6、流行: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7、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8、潜伏期:从病原体侵人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9、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

临床表现通常是非特异性。

10、症状明显期: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通常获得体现,如具有特征性的皮疹、脑膜刺激征、黄疸、肝、脾大等。

11、恢复期: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12、再燃:是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13、复发:是指当患者进人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潜伏于组织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而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称为复发。

14、后遗症:是指有些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复正常的情形。

15、感染后免疫: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形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称为感染后免疫。

16、Dane颗粒:是指完整的HBV病毒颗粒,具有感染性。

其直径约42nm,分为包膜与核心两部分。

包膜上蛋白质(小球状、管状颗粒)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核心部分为病毒复制的主体,内含环状双股DNA、DNA聚合酶(DNAP)、核心抗原(HBcAg)和e 抗原(HBeAg)。

17、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窗口期”:急性HBV感染时,当HBsAg已消失,而抗—HBs尚未出现之前的时期称为“窗口期”。

此期在血中只能检出抗—HBc(或同时尚有抗—HBe),因而抗—HBc是HBV感染的唯一指标,常作为急性乙肝诊断的证据。

18、病毒性肝炎:由多种肝炎(嗜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传染病。

19、赫克斯海默尔反应(赫氏反应):钩体病患者在接受首剂青霉素或其他抗菌药物后,可因短时间内大量钩体被杀死而裂解释放毒素引起临床症状的加重反应,常见高热、寒战、血压下降,称为赫氏反应。

发生后尽快应用镇静剂以及静脉滴注或注射氢化可的松处理。

20、SIR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是由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是机体对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反应。

21、败血症:是病原菌(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侵入血流生长繁殖并产生大量毒素和代谢产物引起严重毒血症的全身性感染综合症。

22、菌血症:少数细菌入血而未引起明显毒血症者称为菌血症。

23、脓毒血症:细菌栓子随血流可出现迁徙性炎症,如全身多处脓肿形成称为脓毒血症。

【简答题】其他能引起肝功能损害的病毒:EB病毒(EBV)巨细胞病毒(CMV)单纯疱疹病毒(HSV)风疹病毒(RV)1、在急性传染病中常见的热型有哪些?答:热型是发热性传染病的重要特征之一,具有鉴别诊断意义。

常见的热型有:⑴稽留热:体温升高达39℃以上而且24小时相差不超过1℃,见于伤寒、斑疹伤寒等的极期。

⑵弛张热:24小时体温相差超过1℃,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

⑶间歇热:24小时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正常提问之下,见于疟疾、败血症等。

⑷回归热:骤起高热,持续数日,间歇无热数日,高热重复出现,见于回归热、布氏菌病等;若在病程中多次重复出现,并持续数月之久时,称为波状热。

⑸马鞍热:发热数日,退热一日,又再发热数日,见于登革热。

⑹不规则热。

2、简述HBV基因组S区、C区、P区、X区的功能及基因组突变的意义。

答:HBV基因组又称HBV DNA,其长链有4个开放读码区S、C、P、X区。

S区又分为前S1、前S2及S三个编码区,分别编码包膜上的前S1蛋白、前S2蛋白及HBsAg,C区分为前C区和C区,编码HBeAg和HBcAg,P区编码DNA多聚酶。

X区编码HBxAg。

HBV基因组易突变,S基因突变可引起HBsAg亚型改变或HBsAg阴性乙型肝炎,前C区变异可引起HBeAg阴性/抗HBe阳性乙型肝炎,C区变异引起抗HBc阴性乙型肝炎,P区变异可导致复制缺陷或复制水平的降低。

HBV基因组变异除影响血清学指标的检测外,可能与疫苗接种失败、肝炎慢性化、重型肝炎和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关。

3、试述重型肝炎的病因、诱因、临床表现特征。

答:⑴病因:各型肝炎病毒均可引起。

⑵诱因:妊娠、过度疲劳、精神刺激、饮酒、应用损肝药物、合并细菌感染、有其它合并症、手术等。

⑶临床表现及特征:⒈急性重型肝炎:①发病多有诱因;②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③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④黄疸迅速加深,有出血倾向、中毒性鼓肠、肝臭、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⑤发病二周内出现Ⅱ级以上肝性脑病、脑水肿;⑥可出现严重感染、肝肾综合征、大出血等并发症;⑦PTA<40%,胆酶分离,胆红素轻~重度升高。

⒉亚急性重型肝炎:①发病多有诱因;②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③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④黄疸迅速加深,有出血倾向、中毒性鼓肠、肝臭,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腹水;⑤二周以上至24周内出现Ⅱ级以上肝性脑病和/或脑水肿;⑥晚期可出现严重感染、肝肾综合征、大出血、脑水肿等并发症;⑦PTA<40%,胆红素>正常上限10倍,胆固醇、胆碱脂酶、白蛋白降低。

⒊慢性重型肝炎: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基础上发生,有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和/或临床表现;重肝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发病多有诱因。

4、简述各型肝炎的病原学诊断。

答:⑴甲型肝炎:急性肝炎患者在血清中检出抗HA V IgM,或急性期抗HAV IgG阴性,恢复期转为阳性,可确诊为甲型肝炎。

⑵乙型肝炎:血清HBsAg、HBeAg、HBcAg、HBV-DNA、抗HBC IgM当中有一项阳性,肝组织HBeAg和/或HBsAg或HBV-DNA阳性,可诊断为现症HBV感染,是否为乙型肝炎或何种临床类型乙型肝炎取决于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肝组织学检查。

⑶丙型肝炎:具备急、慢性肝炎临床表现,而同时抗HCV-IgM、抗HCV-IgG或HCV RNA 阳性,可诊断为丙型肝炎。

⑷丁型肝炎:具备急、慢性肝炎临床表现,有现症HBV感染,同时血清HDAg或抗HDIgM 或高滴度抗HDIgG或HDV RNA阳性,其中一项阳性或肝内HDAg或HDV RNA阳性可确诊。

⑸戊型肝炎:具备急性肝炎临床表现,同时血清抗HEV IgM或抗HEV IgG阳性可诊断戊型肝炎。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治疗原则:如无特殊并发症,应以休息、营养等一般治疗为主,避免滥用药物。

1. 一般治疗:休息、营养2. 对症治疗:选用1~2种药物即可(1)降黄疸药物:西药:熊去氧胆酸、腺苷蛋氨酸等//中药:苦黄注射液、黄疸茵陈冲剂、丹参等//淤胆型肝炎:糖皮质激素、苯巴比妥等(2)降酶药物:联苯双酯、水飞蓟类、甘草甜素类、垂盆草或五味子制剂等(3)其他:改善纳差、腹胀、恶心等症状3.抗病毒治疗:除丙肝外其他肝炎一般不需要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治疗原则:在一般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慢性乙肝的抗病毒治疗有病毒复制且肝功能异常为抗病毒指征。

常用药物:干扰素-- 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

核苷类药物-- 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恩替卡韦、阿德福韦、替诺福韦。

其他:膦甲酸、胸腺肽、氧化苦参碱等。

1. INF-α病例选择:①感染时间较短、年轻②有肝炎活动(ALT升高)史;③病毒滴度较低;④HBV无前C区突变;⑤非垂直传播者。

禁忌症:①肝脏储备功能差:失代偿肝硬化、TBIL>正常2倍②有明显的焦虑、抑郁等精神倾向者;③严重的心律失常;④WBC、PLT明显降低;⑤对本药过敏或用药后黄疸加深者。

2 核苷类药物-- 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恩替卡韦、阿德福韦、替诺福韦。

主要作用机理:竞争性抑制DNAP适应广范:重肝及肝硬化以及干扰素不能使用的病人都可使用,但疗程长、病毒变异、停药后易反弹为其缺点(二)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干扰素+利巴韦林疗效:通过正规的治疗,90%以上的病人可治愈重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病情能否逆转取决于存活肝细胞的数量及其再生能力治疗原则:及早发现与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防治并发症,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给肝细胞以再生的机会。

治疗措施:1 早期诊断,及早卧床休息;2 维持水、电解质、热量平衡;3抗病毒核苷类药物4 防治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药物:促肝细胞生长素,前列地尔、谷胱苷肽,甘草酸胺等5 支持治疗全血、血浆、白蛋白。

6 并发症防治(1)预防和控制出血;(2)预防和治疗肝性脑病:(3)防治肝肾综合征;(4)预防和控制感染。

7 激素仅用于急性重肝的治疗8 人工肝9 肝移植5、简述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原则及抗病毒治疗目的和方法。

答:⑴原则:采用综合性治疗方案,合理的休息和营养,心理平衡,改善和恢复肝功能,调节机体免疫,抗病毒、抗纤维化等治疗。

⑵抗病毒治疗目的:抑制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改善肝功能;减轻肝组织病变;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或延缓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

⑶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①适应症:有HBV复制同时ALT异常者。

②不适合治疗者:血清胆红素>正常值上限2倍;失代偿性肝硬化,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有重要器官病变。

(严重心、肾疾患,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以及精神、神经异常等)③治疗方案:a、普通短效干扰素,每次5MU,每周3次,或隔日1次,皮下或肌肉注射,疗程6个月,有效者继续治疗至1年或更长。

b、长效干扰素,180μg/次,1次/周,皮下注射,疗程4-6个月,无效者停药,有效者可继续治疗至12个月或更长。

④有利于干扰素疗效因素:病程短;女性;肝炎炎症明显,ALT升高明显;HBV-DNA滴度低;非母婴传播,未用过抗病毒药物等为有利于干扰素疗效因素。

⑤不良反应:类流感综合征;骨髓抑制;神经精神症状;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失眠、皮疹、脱发、癫痫、肾病综合征、间质性肺炎和心律失常等。

⑷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①已批准治疗对象:年龄大于12岁,伴有ALT升高胆红素低于50μmol/L和病毒活跃复制的肝功能代偿的成人慢性乙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