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与胚胎学

合集下载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20章 胚胎学绪论

组织学与胚胎学:第20章 胚胎学绪论
腹部 时间:大多在排卵后12-24
小时内
(一)受精的过程分为三期 1.顶体反应:精子释放顶体酶,溶蚀放射冠和透明
带的过程 精子释放顶体酶,解离放射冠卵泡细胞 精子与精子受体 ZP3 结合,释放顶体酶,在透明 带形成孔道
2.精卵细胞融合: 次级卵母细胞完成第二次减数分裂,排出第二极 体;精子细胞核进入卵母细胞 雄原核、雌原核形成并融合,受精卵形成;
第20章 胚胎学绪论 General Embryology
精、卵膜接触
精子进入卵子的刹那间
一、胚胎学内容 1.胚胎学定义: 研究从受精 卵发育为新 生个体的过程 及其发育 机理的科学
2. 胚胎学的研究内容: 包括生殖细胞发生、受 精、胚胎发育、胚胎与 母体关系、先天 性畸形等
3. 胚胎发育时间以及分期 胚胎发育(38周,266天) (1). 胚期: 受精-第8周末
外胚层 中胚层 内胚层
脊索
脊索出现 口咽膜、泄殖腔膜出现
2020/10/23
第18天胚盘 3(9 示脊索形成)
第3周小结(主要变化)
①出现中胚层,三胚层胚盘形成 ②中轴结构建立 ③口咽膜和泄殖腔膜形成 胚外中胚层的变化
三、胚层分化和胚体外形建立 (第4~8周) (一)三胚层的分化
1、外胚层的分化----神经系统、皮肤表皮等
约在第五周出 齐,共约42~44 对。
间介中胚层
轴旁中胚层 间介中胚层 侧中胚层
侧中胚层的分化
体壁中胚层 胚内体腔 脏壁中胚层
胚内体腔 胚外体腔
3、内胚层的分化
原始消化管的形成:内胚层构成卵黄囊的顶, 在胚盘向腹侧的卷褶变化下,内胚层被卷成原始消 化管。
矢状面
横断面
A
B
卵黄囊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H.E染色:是最常用的组织切片染色方法。

是用苏木精和伊红染料进行染色,简称HE染色。

苏木精是碱性染料,能和苏木精结合的称嗜碱性,呈蓝色;伊红是酸性染料,能和伊红结合的称嗜酸性,呈红色。

PAS反应:又称过碘酸-Schiff反应,简称PAS反应,是组织化学方法中的一种,用于显示多糖和粘多糖。

PAS反应阳性时呈红色,表示有糖原和多糖的存在。

第二章细胞第三章上皮组织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的胞质和胞膜共同向外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其内含有许多纵行微丝。

在光镜下为所见的纹状缘或刷状缘。

其功能是增加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

纤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胞质和胞膜共同向外伸出的能摆动的细长突起,其内含有纵行排列的微管。

纤毛比微绒毛粗而长,光镜下可见。

其功能是能快速、定向和有节律地摆动,把粘附在上皮表面的分泌物和颗粒物等向一定方向推送。

缝隙连接:又叫通讯连接。

呈斑状,相邻细胞膜上有许多柱状颗粒,每个颗粒由6个亚单位围成,中央有小管。

相邻颗粒对接,小管相通。

缝隙连接的功能是传递化学信息。

连接复合体:如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细胞连接同时出现,则称连接复合体。

基膜:是介于上皮细胞基底面与结缔组织间的一层薄膜。

PAS反应呈阳性。

电镜下基膜分为基板(由上皮细胞产生)和网板(由成纤维细胞产生),具支持、连接作用及半透膜性质。

第四章固有结缔组织浆细胞:形态:光镜——圆形或卵圆形,核小而圆,偏位,染色质呈车轮状,胞质嗜碱性;电镜——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丰富。

功能:分泌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考的可能性不大)分子筛:是由透明质酸借蛋白质与其他糖胺多糖结合而构成有许多微小空隙的网状结构。

小于空隙的水、营养物、代谢产物、激素、气体分子等可以通过;大于空隙的大分子物质、细菌和肿瘤细胞等则不能通过,构成局部可限制性扩散的防御屏障,可防止细菌蔓延。

第五章软骨和骨骨单位:位于骨密质的内、外环骨板之间的纵行圆筒状结构域,又称哈弗斯系统(Haversian system),为长骨干的基本结构单位,由以中央管为轴心,10-20层骨单位骨板呈同心圆环绕;内含组织液、血管和神经,并有骨小管相互通连等。

组织学和胚胎学重点归纳

组织学和胚胎学重点归纳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归纳第一章组织学绪论本章重点:1、掌握:组织学、石蜡切片术、光镜结构、嗜酸性、嗜碱性、HE染色法和超微结构的概念2、了解:常用的研究方法一、组织学的内容和意义1、组织学概念:研究正常人体的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2、组织学研究水平:组织、细胞、亚细胞和分子。

3、组织(1)构成: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2)类型: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二、组织学技术简介1、光镜技术石蜡切片术:取材、固定、脱水、包埋、切片(5 ~10 µm 厚)、染色、封片苏木精- 伊红染色法(HE染色法):苏木精为碱性染料,使染色质和核糖体着紫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使胞质和细胞外基质着红色嗜酸性:组织细胞中的结构与酸性染料亲和力强者称为嗜酸性.嗜碱性:组织细胞中的结构与碱性染料亲和力强者称为嗜碱性.光镜结构: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组织细胞结构2、电镜技术超微结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的组织细胞的结构.第二章上皮组织本章要点:掌握:上皮组织的特点及分类;被覆上皮的分类,各类的分布及功能(掌握)熟悉:腺上皮和腺的概念,外分泌腺的一般结构;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的功能意义了解: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的结构特点一、概述:(一)上皮组织的特点1、上皮组织由大量排列紧密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的细胞外基质组成2、上皮细胞具有明显的极性(游离面、基底面和侧面)3、基底面附着于基膜4、上皮组织内大多无血管5、上皮组织内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二)分类与功能分类:1、被覆上皮-分布于体表,体内管、腔、囊的内表面2、腺上皮-构成腺体功能:保护、吸收、分泌、排泄二、被覆上皮1、单层扁平上皮又称单层鳞状上皮特点:表面光滑,利于液体流动,减少器官间磨擦分布:内皮:心血管、淋巴管内表面间皮:心包膜、胸膜、腹膜其它:肺泡、肾小囊2、单层立方上皮特点:细胞呈立方形(侧面观)或多角形(表面观),核圆居中分布:甲状腺滤泡、肾小管3、单层柱状上皮特点:细胞呈柱状(侧面观)或多角形(表面观),核长圆形、位于基底部分布:胃、肠、胆囊、子宫等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特点:由柱状细胞、梭形细胞、锥形细胞和杯状细胞构成,核位置参差不齐;细胞基底部均附着于基膜;基膜明显分布:呼吸道5、复层扁平上皮又称复层鳞状上皮特点:表层细胞呈扁平状;中层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基底细胞矮柱状,有增殖能力;基底面凹凸不平分布:皮肤表皮-角化口腔、食管和肛管-未角化6、变移上皮特点:细胞为多层,细胞形状和层数因器官功能状态不同而异分布: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三、腺上皮和腺腺上皮:由腺细胞组成的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腺:以腺上皮为主构成的器官腺的分类:(1)外分泌腺:分泌物经导管排至体表或器官腔内,如汗腺、唾液腺(2)内分泌腺:无导管,分泌物释入血液,如甲状腺外分泌腺由分泌部和导管两部分组成四、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游离面—微绒毛、纤毛侧面—紧密连接、黏合带、桥粒、缝隙连接基底面—基膜、质膜内褶、半桥粒1、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功能;增加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2、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功能3、紧密连接:紧密连接又称闭锁小带,位于细胞侧面顶端。

组织学与胚胎学绪论

组织学与胚胎学绪论
滑面内质网(无核糖体附着)—与糖、脂类、固醇类激素合成有关。
4、高尔基复合体—细胞的加工厂
• 光镜下:网状或小泡状,又称内网器。
• 电镜下:复合体,即扁平囊泡、小泡、
大泡。其中扁平囊泡是主体
高尔基复合体
• 粗面内质网合成的“外销性”蛋白质进入内 质网腔后,在管腔盲端以为小泡,并融入 扁平囊。蛋白质在扁平囊中经过浓缩、加 工及包装形成颗粒状分泌物质,再移至扁
附着核糖体:合成“外销性”输出蛋白质,如抗体、激素等。
注:单个存在的核糖体称单核糖体,不参与蛋白质合成。
•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结构单位为多聚核糖体
3、内质网—多功能的膜性小管系统
• 由一层单位膜围成的扁囊状或小管状结构。与核膜和质膜相连续,在
细胞质中纵横交错,互相沟通连接成网。
粗面内质网(有核糖体附着)—与蛋白质合成有关
第三节 细胞增殖—分裂方式
四、细胞周期的生理意义
• 分裂间期:合成DNA,复制两套遗传信息,为进入 分裂期做准备。
• 分裂期:保证遗传的稳定性。
01
膜内外物质转运的载体
作为受体,特异性结合激素、
02
神经递质、抗原及一些药物
作为酶,具有催化作用
嵌入蛋 白功能
03 04
作为具有个体特异性的抗原
05
能量的转换器
3、膜糖
• 含量较少,存在形式糖脂和糖蛋白。
(二)细胞膜的功能
A 维持细胞的完整性 B 选择性的进行物质交换 C 构成细胞屏障 D 构成细胞支架
(二)细胞器
1、线粒体——细胞的供能站
构成:由内外两层单位膜及内外两
个腔构成,呈杆状、线状或颗粒状。
线粒体嵴—部分内膜向内褶叠形成
板状或管状结构—特征性结构

组织与胚胎学重点知识归纳

组织与胚胎学重点知识归纳

组织与胚胎学重点知识归纳一、组织学基础知识1. 组织学的定义:组织学是研究动植物组织结构及其功能的学科。

2. 组织的定义:由一定类型的细胞和其外细胞间质所组成的结构。

3. 组织学的分类:包括四大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4. 组织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常规组织学染色技术、电子显微镜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等。

二、胚胎学基础知识1. 胚胎学的定义:胚胎学是研究生物个体从受精卵到胚胎成熟的发育过程的学科。

2. 受精卵的形成:受精卵由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发育为胚胎。

3. 胚胎发育的阶段:包括受精、分裂、囊胚形成、胚胎形成等阶段。

4. 胚胎发育的调控:包括基因调控、细胞信号传导、细胞分化等过程。

5. 胚胎发育的异常:包括胚胎畸形、胚胎停止发育等异常情况。

三、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关系1. 组织学与胚胎学的联系:组织学研究的是成体组织的结构与功能,而胚胎学研究的是胚胎发育的过程,两者相互联系,共同构成生物学的基础。

2. 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应用:组织学和胚胎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等领域。

例如,组织学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胚胎学的研究有助于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

四、组织学与胚胎学的重要概念1. 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的组织,具有覆盖和保护作用。

2. 结缔组织:由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基质组成的组织,具有支持和连接作用。

3. 肌肉组织:由肌纤维构成的组织,具有收缩和运动作用。

4. 神经组织: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的组织,具有传递和调节神经信号的作用。

5. 受精卵:由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的初级胚胎。

6. 分裂:受精卵在发育过程中细胞的不断分裂和增殖过程。

7. 囊胚:受精卵在早期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囊状结构。

8. 胚胎形成:囊胚进一步发育,形成具有器官结构的胚胎。

五、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进展1. 组织工程学:利用细胞和生物支架等材料重建组织和器官的方法,为组织修复和再生提供新途径。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1、组织(tissue):由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构成的人体结构单位称为组织。

人体的基本组织有四大类型,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2、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细胞外基质又称细胞间质,由细胞产生,主要由生物大分子构成,如蛋白多糖和糖蛋白等,是细胞生存的微环境,对细胞有支持、保护和营养等作用,对细胞的增殖分化、运动和信息传导也有重要影响。

3、免疫组织化学术(immunohistochemistry):根据免疫学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检测组织和细胞中多肽和蛋白质等抗原物质的一种技术称为免疫组织化学术,这种方法特异性强、敏感度高、应用广泛。

4、内皮(endothelium):铺衬与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为内皮,其表面光滑,利于血液和淋巴流动。

5、间皮(mesothelium):覆盖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为间皮,其主要功能是保持器官表面光滑,减少器官间的摩擦。

6、微绒毛(microvillus):微绒毛是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及细胞质向外突出而形成的微细指状突起,其主要生理功能是扩大细胞的表面积。

7、纤毛(cilium):纤毛是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向外伸出粗而长的突起,中轴有“9+2”规则排列的微管。

纤毛可定向摆动,从而将粘附于上皮表面的分泌物及有害物排出。

8、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紧密连接又称闭锁小带,单层柱状上皮中的紧密连接位于相邻细胞间隙的顶端,呈箍状环绕细胞顶端,该处相邻细胞膜呈间断融合,融合处细胞间隙消失,未融合处有极狭窄的细胞间隙存在。

紧密连接除有连接作用外,尚有屏障作用,可防止物质穿过细胞间隙。

9、中间连接(intermediate junction):中间连接又称黏着小带,多位于单层柱状上皮紧密连接的下方,呈带状环绕上皮细胞,此处相邻细胞间有15-20nm宽的间隙,间隙内充满细丝状物质,横向连接相邻细胞膜。

组织与胚胎学课程介绍

组织与胚胎学课程介绍

组织与胚胎学课程介绍组织与胚胎学课程介绍组织学(histology)与胚胎学(embryology)是医学课程中的基础学科。

组织学着重研究人体细微结构及与其机能的关系。

胚胎学则着重研究人体结构发育分化的程序和生长变化的规律性。

组织学定义:组织学是借助于显微镜观察人体微细结构的一门学科。

研究内容:人体的组织是由细胞和细胞间质发育分化形成的,而器官系统则又是由几种不同组织发育分化所构成。

所以组织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细胞、组织和器官系统三部分。

1、细胞(cell)定义:是人体形态结构的基本单位,是一切生物体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分化的形态学基础。

结构特点:人体具有多种(210多种)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的细胞。

功能特点:执行着多样的机能活动。

它们在身体内互相调节和互相合作,以维持整体的生命活动。

2、组织(tissue)形成:在胚胎发育时期形成。

组成:由一些形态相似、功能相近的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细胞间质)所组成。

分类:由于细胞的种类和特性不同,组织也相应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3、器官和系统(organ and system)形成:是在胚胎发育的早期由几种不同的组织发育、分化和互相结合所形成。

器官的组织特征:也是在胚胎发育早期从几种不同组织发育分化和互相结合形成的,成体的各个器官和各种系统均各有其细微结构的组织特征,并执行一定的功能。

组织学的研究,就是阐明在正常情况下,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形态结构和其生理活动,以及它们在人体内的相互关联和意义。

成体各器官、系统分别具有其细微结构的组织特征,执行着特定的功能。

如:口腔、食道、胃、肠等均由不同的组织发育、分化和结合而成,它们具有各自不同的形态结构特点,但却执行着共同的功能,即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除糟粕。

胚胎学在医学中称人体胚胎学(human embryology)。

定义:是研究人体发生、生长发育及其机理的学科。

研究内容:生殖细胞形成、受精、卵裂、植入、三胚层形成与分化、胎膜与胎盘、器官系统的发生与功能的建立、先天畸形等。

组织学与胚胎学总结

组织学与胚胎学总结
(一)生殖细胞(germ cell) 又称配子(gamete)。 包括精子和卵子,均为单倍体细 胞(23条染色体)。
1.精子的发生、成熟: 2.卵细胞的成熟:
组织学与胚胎学总结
组织学与胚胎学总结
(二)受精(fertilization) 1、定义:
指成熟的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 受精卵的过程。 2、地点:一般在输卵管壶腹部。
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是指将取出卵细胞和精子在母体外受精并发育到 早期胚胎阶段;
–然后移植入母体子宫内,任其继续发育直到诞生; –国际上把这种形式的体外发生叫做体外受精—胚
胎移植。由此诞生的婴儿常规的叫做“试管婴 儿”。
组织学与胚胎学总结
二、受精后第一周的变化: (一)卵裂(cleavage): 1、定义:受精卵的早期分裂。
胚胎学
Embryology
组织学与胚胎学总结
第一部分:胚胎学绪论
Part One:
Embryological Introduction
组织学与胚胎学总结
一、胚胎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及意义 (一)定义:
胚胎学(embryology)是研究从受精 卵发育为新生个体的过程及其机理的 科学。
组织学与胚胎学总结
受精卵在发生上述变化的同时,并 沿着输卵管 向着子宫腔方向运动。到 第4天,胚泡也进入子宫腔, 继续运 动,到5-6天,极端滋养层外的透明带消失, 暴露的极端滋养层细胞与子宫内膜的上皮相接,植入 开始。
组织学与胚胎学总结
(三)意义:
1、理论意义: 能帮助人们用科学唯物主义的观点理解生命 个体的发生和发育。
2、实践意义: (1)能更深地理解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
遗传学等学科中的某些内容。 (2)产科医生只有掌握胚胎学知识,才能对孕

组织学与胚胎学

组织学与胚胎学

组织学与胚胎学
一、组织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
组织学是生物学中研究生物体内各种组织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化学成分的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包括动植物体内各种细胞所组成的组织,如神经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等。

组织学主要通过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组织的形态结构,借助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组织的生理功能和化学成分。

二、胚胎学的基础和发展
胚胎学是生物学中研究胚胎形成、发育和生长的学科。

胚胎学的基础是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对象包括受精卵、胚胎和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和组织。

胚胎学的发展离不开显微镜技术、细胞培养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的支持。

胚胎学对于理解生命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关系与意义
组织学和胚胎学都是生物学中重要的学科,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组织学研究的细胞与组织构成了胚胎的基本单位,而胚胎学研究的发育过程中包括许多组织形成和分化的过程。

通过组织学和胚胎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生物体内不同组织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同时,组织学和胚胎学的进展也为医学、生物技术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四、结语
组织学和胚胎学作为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生命的本质、发展规律以及疾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生物体内不同组织的结构与功能,并为人类健康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希望在将来的科学研究中,组织学与胚胎学能够有更加深入的探索和突破。

以上即是关于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简要介绍,希望能为读者对这两个领域有所了解提供一点帮助。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件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件
强调组织学和胚胎学在医学研 究中的重要作用,包括干细胞 研究和组织再生。
总结
1 组织学与胚胎学的联
系和区别
总结组织学和胚胎学的联 系和区别,强调它们在生 物学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的互补性。
2 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望组织学和胚胎学的未 来发展方向,如组织工程 和胚胎干细胞研究。
3 研究意义和社会价值
强调组织学和胚胎学的研 究意义和社会价值,如促 进疾病治疗和生殖健康。
3
不同胚层和器官的形成过程
解释胚层和器官的形成过程,如原肠胚层和中胚层的分化。
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应用
组织学在疾病诊断中的应 用
探讨组织学在疾病诊断和治疗 中的重要性,如组织活检和病 理学分析。
胚胎学在生殖医学中的应 用
说明胚胎学在辅助生殖技术和 胚胎选择中的应用,如体外受 精和基因编辑。
组织学和胚胎学在医学研 究中的重要性
细胞和组织的分类
解释不同种类的细胞和组织,并说明它们在身体 中的功能。
组织学技术和常用染色方法
介绍组织学研究中的常用技术和染色方法,如切 片技术和免疫组化染色。
胚胎学
1
胚胎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阐述胚胎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包括早期胚胎学和现代胚胎学的研究方法。
2
胚胎发育的阶段和特征
描述胚胎发育的各个阶段和特征,例如受精、分裂、胚胎腔形成等。
《组织学与胚胎学》PPT 课件
本课件介绍了组织学和胚胎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组织学的原则、组织的结构 和功能,以及胚胎发育的阶段和形成过程。
组织学
组织学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介绍组织学的定义和基本原则,包括细胞和细胞 组织的结构特点。
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探讨各种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例如神经组织、肌 肉组织和结缔组织。

组织学与胚胎学 名词解释

组织学与胚胎学  名词解释

组织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HE染色法:又名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苏木精染液为碱性,主要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与胞质内的核糖体着紫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主要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着红色或粉红色。

PAS反应:又名过碘酸希夫反应。

显示多糖和糖蛋白的糖链。

糖被强氧化剂过碘酸氧化后,形成多醛,后者再与无色的品红硫酸复合物(即希夫试剂)结合,形成紫红色反应产物第二章上皮组织内皮: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

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

微绒毛:是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及细胞质向外突出而形成的微细指状突起,其主要生理功能是扩大细胞的表面积。

纤毛:是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向外伸出粗而长的突起,中央有两条单独的微管。

纤毛可定向摆动,从而将粘附于上皮表面的分泌物及有害物排出。

质膜内褶: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折向胞质所形成的许多内褶,内褶间含有与其平行的长杆状线粒体,扩大了细胞基底部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迅速转运。

第三章结缔组织分子筛:由氨基聚糖与蛋白质共价键结合而成的聚合体。

大量蛋白多糖聚合体形成有许多微孔的筛状结构,称为分子筛。

小于微孔的营养物、代谢产物、激素等可通过;而大于孔隙的大分子物质,细菌等则被阻挡。

趋化性:当受细菌产物,炎症变性蛋白等物质刺激后,细胞伸出伪足,沿这些化学物质的浓度梯度朝浓度高的部分定向移动,聚集到产生和释放这些化学物质的部位。

这种特性称趋化性。

第四章血液血象:血象是检查血细胞形态、数量、比例及血红蛋白数量的总称。

网织红细胞:新生的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是从骨髓进入血液。

细胞内残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细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其数量代表骨髓的造血功能。

溶血:红细胞膜破裂,血红蛋白溢出,称溶血。

第五章软骨和骨同源细胞群:靠近软骨中心软骨细胞越成熟,体积渐大,圆形或椭圆形,成群分布(多为2~6个聚集)它们由同一个幼稚软骨细胞分裂而来称为同源细胞群。

组织学与胚胎学

组织学与胚胎学

组织学与胚胎学组织学是一门研究动植物细胞和细胞组织构成的有机结构的科学,它也被称为解剖学和细胞学。

它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也是医学的基础学科。

它主要研究物体表面、体内及细胞层之间结构关系和功能性,以及动植物细胞和细胞组织的形态和发育机制。

组织学还研究细胞组织的病变,包括每一类疾病的具体病理变化。

胚胎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植物和动物胚胎的发育,主要是研究胚胎发育如何实现精密的调节。

它研究了细胞分化的机制、表型的发生及其调节机制以及调节发育过程的机制。

胚胎学还涉及胚胎体内的多种分化细胞如何进行适当的调控发育和分化,以及它如何与环境因素有关。

组织学与胚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都是研究发育的细胞组织过程。

组织学着重研究细胞和细胞组织的构造和发育的机制,而胚胎学着重研究胚胎发育的调节机制、涉及细胞分化机制、表型的发生及其调节机制以及胚胎体内的多种分化细胞如何进行适当的调控发育和分化,以及它如何与环境因素有关。

因此,组织学和胚胎学密切相关,二者密不可分。

组织学和胚胎学研究的对象是动植物细胞和细胞组织的发育过程,其中细胞分化以及细胞组织形态和功能的发生和调控机制是它们的主要关注点。

组织学的研究方法涉及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包括传统的发育细胞学、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等,可以分析细胞和细胞组织的构造和形态变化;胚胎学则多涉及生物物理学和生物化学研究,其研究方法涉及到蛋白质和基因表达相关的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以及染色体形态学、细胞因子和发育素等分子细胞学领域。

因此,组织学和胚胎学在发育期间形态和功能变化的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育期间形态和功能的变化,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发育的机制,有助于探讨动植物的形态和结构之间的关系,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治疗疾病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并使研究人员能够更认识地探索和开发新的药物和治疗手段。

由于组织学与胚胎学的重要性,它们已经成为医学的重要学科。

近年来,组织学和胚胎学的研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发育机制从分子水平,到细胞水平,到组织水平,以及在细胞分化和细胞的调控机制的研究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展,对推动疾病的治疗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

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

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动物组织学是研究动物体内各种组织的结构、形态、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而胚胎学则是研究动物从受精卵到成体形成的过程,包括胚胎发育的各个阶段和胚胎器官的形成。

这两个学科在生物学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它们的相关内容。

一、动物组织学1. 组织学的研究对象组织学的研究对象是动物体内的各种组织,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等。

这些组织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需要通过显微镜等工具进行观察和研究。

2. 组织学的研究方法组织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组织切片、染色、显微镜观察等。

其中,组织切片是将组织切成极薄的切片,以便于显微镜观察。

染色则是为了使组织中的细胞和细胞器更加清晰地显示出来,常用的染色方法有血液染色、细胞核染色等。

显微镜观察则是通过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的形态和结构,以便于对组织进行分析和研究。

3. 组织学的应用组织学在医学、生物学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医学中,组织学可以用于病理学的研究,帮助医生诊断疾病。

在生物学中,组织学可以用于研究动物的生理和生化过程,以及研究动物的进化和分类等问题。

二、胚胎学1. 胚胎学的研究对象胚胎学的研究对象是动物从受精卵到成体形成的过程,包括胚胎发育的各个阶段和胚胎器官的形成。

胚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动物的胚胎,因此需要通过动物的繁殖和生殖技术来获取胚胎。

2. 胚胎学的研究方法胚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显微镜观察、细胞培养、基因工程等。

其中,显微镜观察是观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和结构变化,以便于对胚胎发育进行分析和研究。

细胞培养则是将胚胎细胞培养在体外,以便于对胚胎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进行研究。

基因工程则是通过改变胚胎细胞的基因来研究胚胎发育的机制和规律。

3. 胚胎学的应用胚胎学在医学、生物学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医学中,胚胎学可以用于辅助生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如试管婴儿技术等。

在生物学中,胚胎学可以用于研究动物的发育和进化过程,以及研究动物的遗传和表观遗传等问题。

组织学与胚胎学试题及答案

组织学与胚胎学试题及答案

组织学与胚胎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组织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A.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B. 组织的结构和功能C. 胚胎的发育过程D. 遗传物质的传递方式答案:B2. 胚胎学主要研究的是什么?A. 成年个体的生理功能B. 个体发育的早期阶段C. 细胞的分化过程D. 组织器官的成熟过程答案:B3. 以下哪个不是上皮组织的特点?A. 细胞间连接紧密B. 细胞形态多样C. 血管丰富D. 细胞间质少答案:C4. 肌肉组织的主要功能是什么?A. 保护和支持B. 收缩和舒张C. 营养和代谢D. 传导和保护答案:B5. 以下哪个是结缔组织的特点?A. 细胞间质丰富B. 细胞形态单一C. 细胞间连接紧密D. 血管丰富答案:A二、填空题6. 组织学中的四大基本组织包括上皮组织、肌肉组织、______和神经组织。

答案:结缔组织7. 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胚胎的外层细胞层称为______。

答案:外胚层8. 神经组织主要由______细胞构成,它们具有传导兴奋的功能。

答案:神经9. 心脏主要由______组织构成,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

答案:肌肉10. 胚胎发育过程中,中胚层分化形成______、骨骼、肌肉等结构。

答案:血管三、简答题11. 简述组织学和胚胎学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答案:组织学和胚胎学是医学教育的基础学科。

组织学帮助医学生了解人体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为理解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提供基础。

胚胎学则揭示了人体发育的规律,对于理解先天性疾病和发育异常具有重要意义。

12. 描述上皮组织的一般结构特点。

答案:上皮组织由紧密排列的上皮细胞构成,细胞间质较少,细胞间通过紧密连接、桥粒等结构相互连接,具有保护、分泌、吸收等多种功能。

四、论述题13. 论述结缔组织在人体中的作用及其主要类型。

答案:结缔组织是人体中分布最广的组织类型,具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多种功能。

主要类型包括纤维结缔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血液和淋巴等。

纤维结缔组织由纤维细胞和大量细胞外基质构成,具有弹性和韧性;软骨组织由软骨细胞和软骨基质构成,具有缓冲和支撑作用;骨组织是人体最硬的组织,提供支撑和保护;血液和淋巴是流动的结缔组织,参与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废物。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依据课本整理,中医,中西医,针推等专业用)组织学:研究正常人体微细结构与其功能关系的学科。

超微结构:指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构组织:组织由形态结构相似、生理功能相近的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有机组合而成。

细胞外基质又称细胞间质,由细胞分泌产生,构成细胞外微环境,可调节细胞的发育和生理活动基本组织:组织由形态结构相似、生理功能相近的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有机组合而成。

基本组织是构建人体的基本材料,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四种类型。

H-E染色:指苏木精和伊红染色剂组合形成的染色方法,是最常用的染色方法。

嗜碱性:指组织细胞中的某一成分或结构对碱性染色剂产生较强亲和力的现象。

如对碱性染料苏木精亲和后呈紫蓝色的结构为嗜碱性。

嗜酸性:H-E染色中,组织结构易被酸性染料着色的性质。

极性:指上皮细胞的游离面和基底面在形态、结构和功能均存在明显差别。

内皮:分布于心脏、血管、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

其表面光滑,有利于血液和淋巴流动。

间皮:分布于胸膜、腹膜和心包膜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

可减少器官间摩擦。

微绒毛:微绒毛是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与胞质共同向细胞外形成指状突起。

电镜下微绒毛长约1.4μm、直径约0.1μm。

微绒毛轴心内电子密度中等,内含许多与微绒毛长轴平行的微丝。

微丝一端附着在微绒毛顶端的胞膜内面,另一端与微绒毛起始部下方胞质中的终末网相连。

微丝即肌动蛋白丝,可与终末网内的肌球蛋白相互作用,使微绒毛发生伸、缩运动。

微绒毛的主要功能是增加细胞的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物质吸收。

纤毛:纤毛长约5~10μm,直径约0.3~0.5μm。

电镜下纤毛轴心内含与纤毛长轴平行的微管,微管常以两条独立的单管为中心,其周围环绕九条二联微管,即“9+2”结构。

微管与纤毛的运动有关。

纤毛具有清除异物和运输物质的功能。

(机体某些上皮细胞的纤毛并不发生摆动,称此类纤毛为静纤毛,仅见于附睾上皮、内耳毛细胞和视网膜的视细胞等处。

组织学与胚胎学

组织学与胚胎学

上皮组织1.上皮组织的一般特征是什么?①细胞数量多,排列紧密,形态规则,细胞间质少.②上皮组织的细胞有极性分为游离面(含有纤毛和微纤毛特化物)和基底面(借助基膜与深层结缔组织相连接)④无血管,有丰富神经末梢2.比较单层扁平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和复层扁平上皮的形态结构、分类、功能。

3.何谓腺上皮和腺?腺分为那两类?腺上皮:具有分泌功能的上皮腺:主要由腺上皮构成的器官分类:分泌腺和外分泌腺。

区别主要在于:分泌腺无排泄管,分泌腺分泌的分泌物称激素,其分泌物直接进入细胞周围的血管和淋巴;而外分泌腺有排泄管,称腺导管,其分泌物通过腺导管输送到相应的组织或器官。

4.外分泌腺的结构特点和分类如何?局浆分泌腺:胞吐分泌或小分子直接透出顶浆分泌腺:细胞膜连同少量细胞质形成泡裹住分泌物向外排出全浆分泌腺:分泌时整个细胞分解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由微丝组成,可以扩大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

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较粗长的突起,能节律性定向摆动,电镜下可见纤毛中央为两条单独的微管,周围有9组双联微管。

纤毛能节律性定向摆动,排出细菌,异物和分泌物。

基膜: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一层薄膜,起支持作用,能进行物质交换,引导上皮细胞移动和影响增殖分化。

皮:位于心脏,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为皮,可进行物质交换和有利于血液和淋巴液的流动。

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有利于脏的运动。

结缔组织1.结缔组织的一般特征,分类和分布。

○1大量的细胞间质,包括基质和纤维。

○2细胞种类较多,数量较少。

○3分散而无极性,含血管和神经。

○4起源于胚胎时期的间充质。

分类: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

分布:分布广泛,形态多样。

如纤维性的肌腱、韧带、筋膜;流体状的血液;固体状的软骨和骨等。

在机体,结缔组织主要起支持、连接、营养、保护等多种功能。

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意义

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意义

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意义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两门密切相关的学科,它们对于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生命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组织学是研究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功能及相互关系的学科。

通过组织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生物体内不同组织和器官的构成和功能,以及它们在整个生物体内的相互协调和作用。

组织学的发展也促进了现代医学的进步和发展,为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影像学等学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胚胎学则是研究生物体从受精卵形成到发育成熟的过程的学科。

通过胚胎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生命的起源、发展和演化,并且了解生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胚胎学的研究也为生物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基础,如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

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本
质和机理,还可以为人类健康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因此,这两门学科的研究对于推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为突触?简要叙述它的电镜下的结构答:突触是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信息传递的部位,是细胞连接的一种方式。

可分为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

在电镜下的结构:前部:突触前膜,突触小泡;中部:突触间隙;后部: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

49、简述骨骼肌纤维的triad(三联体)的组成及位置与功能。

答:骨骼肌纤维的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横小管,肌浆内滑面内质网包绕每条肌原纤维形成纵小管,位于横小管两侧的纵小管扩大呈扁囊状,称为终池。

每条横小管与其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

骨骼肌的三联体位于A带与I带的交界处。

其作用是将兴奋从肌膜传到纵小管,通过调节肌浆中钙离子浓度,引起骨骼肌收缩或舒张。

50、简述intercalted disk(闰盘)的微细结构。

答:闰盘是心肌纤维之间特化的细胞连接,呈阶梯形。

在电镜下,闰盘的横位部分位于Z线水平,有中间连接、桥粒连接;纵位上有缝隙连接。

51、简述(骨骼肌)skeletal muscle fiber的光镜结构。

答:骨骼肌纤维呈细长的圆柱形,为多核细胞,一条肌纤维内含有几十个甚至几百个细胞核,位于肌膜下方。

核呈扁椭圆形,染色浅。

在肌浆中有沿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其上都有周期性的横纹。

肌纤维外包基膜,在肌膜和基膜之间可见肌卫星细胞。

52、简述(心肌)cardiac muscle fiber的光镜结构。

答:心肌纤维呈短柱状,有分支,并相互连接成网状。

心肌细胞一般有一个核,少数可见双核,核呈卵圆形,位于细胞中央,肌浆丰富,细胞内亦含粗细不等,界限不明的肌原纤维,周期性横纹不如骨骼肌明显。

在相邻细胞之间可见特化的细胞连接,呈阶梯状,称闰盘。

53、试述骨骼肌肌原纤维的光镜结构、超微结构和分子结构。

答:肌原纤维在光镜下沿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每条纤维上都有明暗相间的带,暗带中央有一条浅色窄带,称H带,H带中央有一条横行的M线。

明带中央有一条深色的Z线。

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

在电镜下,肌原纤维由粗、细两种肌丝构成,沿肌原纤维长轴排列,粗肌丝位于肌节中部,两端游离,固定于M线。

细肌丝位于肌节两侧,一端附着在Z线,另一端伸至粗肌丝之间,与之平行,末端游离,止于H带外侧。

细肌丝长1μm,直径5nm,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组成。

肌动蛋白由两列球形肌动蛋白单体相互连接成串珠状,并形成双股螺旋链。

原肌球蛋白是由两个多肽链缠绕形成的双股螺旋分子,嵌于肌动蛋白双股螺旋链浅沟内。

肌钙蛋白由三个球形亚单位构成。

粗肌丝长约1.5μm,直径15nm,由肌球蛋白分子组成,肌球蛋白分子形如豆芽状,分头和杆部。

头和杆的连接点及杆上有两处类似关节的结构,可屈动。

大量肌球蛋白分子集合成束,组成一条粗肌丝;分子尾朝M线,头朝Z线,并露于粗肌丝表面,称横桥。

54、试述心肌纤维和骨骼肌纤维超微结构的差别。

答:与骨骼肌比较,超微结构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心肌纤维内肌原纤维粗、细不等、界限不明显,线粒体更丰富。

肌浆网不发达,终池也少而小,多见二联体。

横小管较粗,位于Z线水平。

57、试述运动神经元(属多极神经元)的形态结构。

答:运动神经元可分为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

胞体表面有细胞膜,有接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胞核大而圆,核膜明显,常染色质多,着色浅,呈空泡状,位于胞体中央,核仁大而明显。

胞质又称核周质,有丰富的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

其中尼氏体强嗜硷性,粗大呈斑块状,为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神经原纤维由神经丝和微管构成。

运动神经元有多个树突,其结构和核周质基本相似。

树突分支上常见许多棘状突起,称树突棘,内有棘器,为数层滑面内质网形成的板层结构。

树突、树突棘极大地扩展了神经元的感受刺激的接受面。

仅一个轴突,较树突细、长,直径均一,分支少,分支呈直角分出,末端分支较多,形成轴突终末。

胞体发出轴突的部位称为轴丘,轴丘和轴突内无尼氏和高尔基复合体,但轴质内有大量与其长轴平行的微管和神经丝及滑面内质网、微丝、线粒体、小泡等,微丝较短,与神经丝、微管之间有横桥相连,构成轴质中的网架结构。

8.试述loose connective tissue的主要细胞成分的形态结构(含超微结构)及其功能。

答:成纤维细胞:细胞扁平,多突起,胞核大,卵圆形,核仁明显,胞质丰富,弱嗜碱性,富含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能合成、分泌蛋白质,构成基质和纤维。

并具有一定的吞噬功能。

浆细胞:细胞卵圆形或圆形,核圆形,多偏居细胞一侧,染色质成粗块状,从核中心向核膜呈辐射状排列。

胞质丰富,呈嗜碱性,核旁有一浅染区,内有高尔基复合体。

胞质内有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的多核糖体。

能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即抗体,和多种细胞因子。

巨噬细胞:细胞形态多样,常伸出较长的伪足。

胞核小,卵圆形和肾形,多偏心位,着色深,核仁不明显。

胞质丰富,嗜酸性,常含空泡和异物颗粒。

具有强大的吞噬和清除异物及衰老死亡的细胞的能力;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以及参与和调节免疫应答等功能。

肥大细胞:细胞圆形或卵圆形,核小,圆形或卵圆形,多位于中央,胞质内充满粗大的嗜碱性颗粒。

合成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机体过敏反应。

40、论述大、中、小动脉、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及其与功能的关系。

答:大动脉管壁三层结构中中膜最厚,有40-70层环行排列的弹性膜,弹性膜由弹性蛋白构成。

膜上有许多窗孔,各层由弹性纤维连接,其间还有少量的胶原纤维和环行平滑肌,故又称为弹性动脉。

其主要的功能是在心脏射血时发生弹性扩张积累强大的能量,当心脏处于舒张期即发生弹性回缩,释放能量推动血液在血管内形成持续性的不间断的血流。

中动脉管壁亦是中膜最发达,由10-40层平滑肌形成,其间还有少量的弹性纤维、胶原纤维。

故又称为肌性动脉,其内、外弹性膜都很明显。

其主要功能是通过管壁平滑肌的舒缩调节管腔的大小,从而调节分配到身体各部分和各器官的血流量。

小动脉管壁渐薄,内弹性膜明显,中膜相对厚,由3-9层平滑肌构成,也属于肌性动脉。

其主要作用是和微动脉一起通过管壁平滑肌舒缩,调节管腔大小从而调节分配到组织局部血流量。

小动脉和微动脉也是影响外周阻力的主要血管。

毛细血管数量多,分布广,管壁极薄,仅由一层内皮细胞和基膜构成。

管腔小,一般为6-8μm。

其主要功能是进行血管内外气体、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等的交换。

21、叙述表皮角质形成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的改变规律。

答:表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构成。

基底层附于基膜,为一层矮柱状基底细胞,胞质因富含游离核糖体,呈嗜硷性,有散在或成束的角蛋白丝;相邻细胞间有桥粒相连,基底细胞是表皮的干细胞。

棘层为基底细胞不断分裂,增殖迁移而来,此层较厚,约4-10层,细胞多边形,核圆形,细胞表面有许多短小棘状突起,并以大量桥粒相连,游离核糖体多,细胞弱嗜硷性,合成功能旺盛,胞质内角蛋白丝束增多、增粗,从核周放射状延伸至桥粒内侧;外皮蛋白沉积于细胞膜内侧,使其增厚;胞质内还形成板层颗粒并将脂质分泌物释放至细胞间隙。

棘层细胞不断角化向表面推移,形成颗粒层,细胞渐成扁平状,约3-5层,细胞核与细胞器退化,胞质内板层颗粒渐多,并出现来源不明的透明角质颗粒,形状不规则,强嗜硷性;浅表透明层、角质层细胞已完全角化,细胞间桥粒消失,呈嗜酸性均质状,松散脱落形成皮屑。

表皮由基底层到角质层经历了分裂增殖、分化、迁移、脱落过程,即角质形成过程,细胞形态从矮柱状到扁平,伴随着角蛋白与其它成分量与质的变化,胞质嗜色性从嗜硷性演变为强嗜酸性。

52、简述胃mucous-HCO3- barrier的形成和功能。

答:表面粘液细胞分泌含高浓度HCO3-的不可溶性粘液凝胶,覆盖于胃粘膜表面,形成一层碱性凝胶保护层。

此层物质即可将上皮与胃蛋白酶隔离,高浓度的HCO3-又可中和渗入细胞附近的H+,使其附近呈中性,从而抑制了酶的活性。

53、试述胃底和体部mucosa的微细结构。

胃底和胃体部粘膜共分三层,即上皮、固有层、粘膜肌层。

答:上皮:单层柱状,由表层粘液细胞构成,细胞色浅,上皮下凹形成胃小凹,其底部与胃底腺相连。

固有层为疏结缔组织,含大量胃底腺,组成细胞包括主细胞、壁细胞、颈粘液细胞、干细胞、内分泌细胞。

主细胞量多,圆柱状,核圆形,位于基部;胞质强嗜碱性,顶部充满酶原颗粒。

电镜下,含大量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主要分泌胃蛋白酶原。

壁细胞体积大,圆锥形,核圆,染色深,胞质嗜酸性。

电镜下胞质中有细胞内分泌小管,管壁和细胞顶富含微绒毛及微管泡系统,有极丰富的线粒体,少量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

粘膜肌层:为平滑肌,内环外纵。

54、试述小肠absorptive function有关的微细结构。

答:小肠内表面有三种扩大表面积的结构,即皱襞、绒毛和微绒毛,可极大的扩大吸收表面。

微绒毛表面还有糖衣,其内含有大量多种参与消化的酶物质。

吸收细胞内有丰富的滑面内质网,含多种酶类,可合成甘油三脂,与高尔基复合体协作可形成乳糜微粒,吸收细胞顶部相邻外有紧密连接,可阻止肠内物质由细胞间隙进入组织,保证选择性吸收的进行。

55、试述肝小叶的微细结构。

答:肝小叶是肝的基本结构单位,呈多角棱柱体,中央有中央静脉,肝细胞单行排列成条索状,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肝索之间为肝血窦,血窦在肝索相互连接成网状,并开口于中央静脉管壁。

相邻肝细胞局部胞膜凹陷并对合形成胆小管,胆小管相互连接在肝小叶的肝板内形成网络状管道。

肝血窦内皮细胞为有孔内皮,扁而薄,胞质内有大量的吞引小泡,内皮外无基膜,细胞之间松散连接。

肝巨噬细胞位于血窦内,有板状、丝状伪足附着于内皮细胞上或穿过内皮窗孔和细胞间隙伸入窦周隙,形状不规则,来源于血液单核细胞,具有变形运动和吞噬、吞饮能力。

窦周隙指肝细胞与血窦内皮细胞之间的狭窄间隙,充满来自血窦的血浆,肝细胞血窦面微绒毛浸于其中。

有散在的贮脂细胞和网状纤维。

54.小肠内营养物质氨基酸,要经过哪些微细结构被吸收、运送到合成蛋白质的基地?(可用箭头依次表示)答:小肠粘膜吸收细胞糖衣→微绒毛→吸收细胞内→基底面或侧面排出→上皮基膜→结缔组织→有孔毛细血管入血→门静脉→终末门微动脉→肝血窦→血窦壁内皮细胞和内皮细胞间隙→窦周隙→肝细胞微绒毛→肝细胞粗面内质网合成血浆蛋白57、简述(列表)superfacial nephron的组成及其各部分在肾内的分布。

组成分布①肾小体皮质迷路,肾柱②近曲小管皮质迷路,肾柱③肾单位袢(近直小管、细段、远直小管)髓放线髓质④远曲小管皮质迷路,肾柱58、简述filtration barrier (filtration membrane)的组成及其功能。

滤过膜(filtration membrane),或称滤过屏障(filtration barrier),由有孔内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三层结构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