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的发展与劳动分工的演进

合集下载

劳动分工深化、产业组织演进与报酬递增

劳动分工深化、产业组织演进与报酬递增

劳动分工深化、产业组织演进与报酬递增一、劳动分工及其深化劳动分工是指人们社会经济活动的划分和独立化、专门化。

具体地说,分工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技术上的联合方式,即劳动的联合方式,简称劳动方式,马克思称之为生产方式或生产技术方式,它属于生产力范畴。

这种生产方式或生产技术方式的存在与其所处的特定社会生产关系没有直接的联系,它是技术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的产物,由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技术发展水平,特别是生产工具的性质和状态所决定。

“劳动的组织和划分视其所拥有的工具而各有不同。

手推磨所决定的分工不同于蒸汽磨所决定的分工。

”“工具积聚发展了,分工也随之发展”,“机械方面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使分工加剧”。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161-166页。

)按其本身的形成过程和内在属性,劳动分工可以分为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

所谓“自然分工”,即在人类社会初期以人自身的生理条件差异为基础而自然形成的分工,在自然分工体系中,不同的生产者个体分别担负不同的劳动或生产职能。

所谓“社会分工”,是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以社会经济活动被划分为不同的生产功能和劳动方式为基础的分工。

在这里,“劳动方式”的含义可以从广义的和狭义的两个方面去理解。

从广义上说,劳动方式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采取的劳动组织形式,具体包括劳动组织者之间和劳动组织内部的分工和专业化协作形式、劳动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劳动组织的规模与状态等。

从狭义上说,劳动方式即指劳动者个体进行生产活动时的行为方式或“操作”方式。

更具体地说,按协作的水平不同划分,可以有简单协作和复杂协作的劳动方式等;按劳动组织的规模不同划分,可以有个体劳动方式和集体劳动方式等;按劳动者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划分,可以有内部劳动方式和企业之间或社会内部劳动方式,等等。

如果考虑到上述按不同标准划分的各种劳动方式之间的多种组合,则劳动方式将更加纷繁多样。

但是,尽管如此,劳动方式这一范畴的外延无非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单个生产组织内部,二是各个生产组织之间或社会内部。

分工与合工理论研究——以服务业为例

分工与合工理论研究——以服务业为例

分工 人员 的工作成 效 ,企 业 内需 层层 请 示并 层层监 督 , 形 成本, 因而能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 由于当时工人多为“ 劳 成金 宇塔状 的层 级结 构 和集 权控 制模式 。 为 日益庞 大 的 动 型员工 ”不 具有 从事 多种 活 动( 工作 ) 成 , 或 的技 能 , 当时 且 企 业基 本 组织 形 式 。分 工 的结 果 是极 大 地 提高 了生产 效 自动化 程度低 。 因而 , 大规模 生产 产 品必须 进行 细致 的 要
思想, 亨利 ・ 福特 首先放 弃 “ 人一 事 ” 将生 产 过程分 成 多 一 。 尔弗雷德 ・ 斯隆 则将 分工 理论 应用 于管 理 工作 中 ,将 管理 因此 , 文将 1 纪 、9世 纪 的 生产 者假 设 为 “ 本 8世 1 劳动 基 于 当时 的“ 动 型员 工 ” 现实 条 件 限制 , 用 “ 劳 的 采 分 个 活动 , 个员工 负责其 中一小部 分 , 每 组成 流水 生产线 。阿 型员工 ” —— 以出卖劳 动力 为主 的员工 。 人 员依专 业组 合 在各个 职 能部 门之 内 。此外 , 为确保 专业 工 理论 ” 完成 产 品 的生 产 时 , 工 产生 的收 益远 远 大 于 来 分
工” 假设 , 并对分工与合工的均衡进行研究。 出结论 : 得 合工可提高服务业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合工乃是服务业的发 展趋 势。
关键 词 : 工; 工 : 务业 舍 分 服 分工理个产 品完 整 流程 中的 活动 大多 手工完 成 :
1 分 工及 存在 的问题 。亚 当・ 密 ( d m S t)7 6 . 斯 A a mi 1 7 ( ) h 5 工人 技能 单一 。工人 大 多知识 较 少 、 能单一 。 技 多数 不

制造企业服务化的理论依据及动因分析

制造企业服务化的理论依据及动因分析

制造企业服务化的理论依据及动因分析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制造业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尤其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竞争的日益加剧、消费需求模式的变化以及新技术导致的交易成本降低等,服务化或服务增强已成为当今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之一。

放眼全球,世界大多数制造企业的服务收入在总收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如1980年GE来源于服务活动的收入占其总收入的%,到了1995年这个比例已经超过50%,而2003年之后更是超过了六成。

目前,世界排名前几位、传统上属于制造业的企业都宣称自己是服务商。

可以说,全球制造业服务化正成为一种方兴未艾的产业调整新趋势。

实践表明,国外优秀企业的人均产值之所以能达到中国制造业同行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差别就在于他们不是投资于技术含量低的零部件或者单台机械的生产制造,仅靠卖力气、卖产品赚钱,而是占领了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金融服务、设备成套、系统集成、工程承包等高端市场,直至为客户提供整体的问题解决方案。

同时,利用其在全球价值链高端运作的经验,靠技术、标准、服务、品牌去获取高额利润。

因此,区别于传统的制造业经济,服务经济背景下的企业商业模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正如孔翰宁、张维迎等(2008)所描述的那样,“2010年商业模式的特征将是:提供解决方案而不是产品,客户接触的新途径、紧密的客户关系、生态系统、便利、更富有弹性的价格体系和快速转型。

”制造企业服务化的概念界定“服务化”一词由Vandermerve和Rada于1988年最先提出。

他们对服务化的解释,简单地说就是制造业企业由仅仅提供物品或物品与附加服务向物品——服务包转变。

完整的“包”包括物品、服务、支持、自我服务和知识,并且服务在整个“包”中居于主导地位,是增加值的主要来源。

其后的一些学者在探讨服务化问题时,大多沿用这一概念。

也有学者从战略角度提出了相类似的概念,包括“服务增强”概念(Berger, Lester,1997),“基于服务的价值创新”概念(Kim, Mauborgne, 1997),“新型制造业”(Orucker, 1990; Quinn, 1992; Houghton, Pappas, Sheehan, 1999),“产品服务增值战略”概念(叶勤,2002),“制造业的服务化经营”(郭跃进,2002)等。

国际分工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国际分工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关键词 : 生产性服务业; 国际分工 中图分类号: 7 文献标 识码 : F A
段, 服务职能的复杂性、 重要性、 多样性有 就越长 、 附加价值就 越大 , 各种作为 中间
所 不 同。
投 入 的 生产 性 服 务 也 越 重 要 , 以生 产 性 所
人 类 的产 业 时 代 由农 业 开 始 , 业 的 服 务 业 的形 成 与 发 展 也在 情 理 之 中 了。 农
生产性服务业,又称 生产者服务业 , 发展产生了为农业服务的交通运输业、 邮
2 O世纪后半期企业 内部管理职能的
是指市场化非最终消费服务 , 即为企业或 政 业 、 商业 等 机 器 大 工 业 所 需 要 的大 规 外包成为主流趋势, 大量跨 国公司开始关 政 府 组 织 的产 品 或 服 务 的 生 产 提 供 中 间 模 资金投入导致融资需求 的产生 , 从而催 注核心能力与业务的发展 , 把商务活动外 投 入 品 的一 系 列 人 力 、 本 、 识 密 集 程 生 了 金 融 业 : 规 模 的 生 产 , 要 大 规 模 包 到 专 业服 务 公 司 来 经 营 , 而 使 得 生 产 资 知 大 需 从
国际分工出现新 的局面, 并成 为促使其继 分 工 的主 要 经 济 , 以迂 回或 间 接 方 式使 担。跨国企业 为追求生产效率, 是 不再 自己 续深化 的条件和动力 。 用劳动所取得的经济 。 如果把所有零部件 生产所有的中间产 品、 组建所有 的生产服 分 工 演进 中生 产 性 服 务 业 的产 生 和 服务 都 放 在 企业 内部 进行 生产 , 么纵 务职 能 部 门 , 是 把 资源 主 要 配 置 在 生 产 那 而
产 性服务业 的产 生是 国际分工持续演 化 并 不是 由工 厂 或产 业 部 门 的规 模 产 生 , 而 业化程度 的提高使生产 经营的许 多环节

《国际贸易原理》平时作业1-4参考答案

《国际贸易原理》平时作业1-4参考答案

《国际贸易原理》平时作业第一次(第一次)一、单项选择题1.国际贸易额指用货币表示的一定时期内世界各国的( C )的总和。

C.进口贸易额2.贸易逆差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 B )。

B.出口总额小于进口总额3.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反映( D )。

D.一国的出口商品去想和进口商品来源4.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指(C )。

C.各类商品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5.对外贸易依存度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 A )的比重。

A.进出口总额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6.国际分工体系形成于(A )。

A.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7.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赫克歇尔-俄林的学说都是主张(B )。

B.自由贸易8.俄林认为( B )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

B.价格的国际绝对差9.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基础是(C )。

C.各国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不同10.依照“两优取最优,两劣取次劣”的原则进行分工的思想是( B )提出的。

B.大卫·李嘉图11.资本充裕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和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这种说法源于(C )。

C.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说12.能够反映商品供求关系变化的价格是( B )。

B.世界自由市场价格二、判断题1.生产国与货物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对第三国来说,则是转口贸易。

(×)2.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指一国进出口交易的地区分布或国别分布。

(×)3.对外贸易额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进口总额与出口总额之和。

(√)4.二战前,工业制成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其次才是工业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

(√)5.需求相似理论又称作需求偏好相似说或收入贸易说,是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的,它用国家之间需求结构的相似性来解释工业制成品的贸易发展。

(√)6.当两国之间人均收入水平趋于接近时,其需求结构也趋于接近,产业间的贸易发展倾向因此也就越强。

阐述服务的发展历程

阐述服务的发展历程

阐述服务的发展历程服务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起源。

从古代开始,人们已经开始提供各种服务来满足彼此的需求。

然而,服务业的真正发展始于工业革命时期。

在工业革命之前,大部分的服务都是由个体农民或手工艺人提供的。

他们根据自己的技能和经验提供各种服务,比如种植作物、制作工艺品等。

这些服务通常在小范围内进行,主要面向当地的居民。

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社会开始快速发展和变化。

新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导致了大量的生产和劳动力需求,从而促使了服务业的快速增长。

首先,随着城市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娱乐、教育和医疗等服务设施。

人们需要去剧院、图书馆和医院等地方获取相应的服务。

这些服务设施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便利,同时也为服务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市场。

其次,随着交通和通信的进步,服务业也开始与其他行业之间形成了更紧密的联系。

人们可以通过邮件、电话和电报等方式进行远程交流,从而促进了商务活动和金融服务的发展。

同时,交通的方便也使得物流和旅游等服务得以快速发展。

第三,随着科技的进步,服务行业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各种服务可以通过线上平台提供,比如电子商务、在线教育和远程医疗等。

这些新兴的服务业形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同时也为服务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总的来说,服务的发展历程可以看作是从个体提供服务到集体提供服务的转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化,服务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从小范围内的个体服务到大规模的机构化服务,人类社会对于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同时服务业也在不断扩张和创新。

可以预见,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服务行业将继续发展壮大,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规律

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规律

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规律生产者服务业不是一个新的产业部门,早在物物交换时期就已经出现的经济活动了,只是早期的生产者服务业主要是为商品的生产者与使用者之间的运输与流通需求提供服务,后来这些生产者服务业也跟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逐渐繁荣。

及至上个世纪的后期生产者服务业才快速地繁荣发展起来,在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显著,大部分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中生产者服务业的比重已经超越工业的地位了。

顾名思义,生产者服务业是为生产者服务的经济活动,而不是为消费者服务的活动。

然而,发展至今,它已经不是单纯的在商品生产者与使用者之间的运输、流通与保全的服务活动了,而是作为知识与技术的载体进入到经济中的各个产业部门之中,属于高度专业化分工、技术与知识密集,以及具有高度地理集中行为的服务活动。

从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得出,生产者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是基于专业化劳动分工与企业服务职能外部化的驱动作用。

生产者服务业分解自制造业的内部,并因为制造业的繁荣发展而快速增长起来。

生产者服务业的增长是一种需求导向的增长,也就是说生产者服务业会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而逐渐繁荣。

然而,发展的现实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全球经济中作为生产制造基地的发展中经济,无疑地,其服务业的经济比重是随着工业化进程而有所提升,但相对于发达经济,其生产者服务业的增值能力比较低,那些具有高增值与支配能力的生产者服务主要还是集中在发达经济。

因此,在全球化不断深化及发达经济主导的国际劳动分工的格局底下,发展中经济是否能够从发达经济的发展经验与经历中,寻找突破制约的途径,找出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对策。

论文的内容就是从理论与发展的角度与观点研究,找出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原因与规律,以探讨是否有可以供发展中经济借鉴的政策。

全文除导论和结论外,共分三章十二节。

主要内容如下:第二章生产者服务业与现代经济发展。

本章首先对生产者服务业的定义、特征与分类作出界定。

然后对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与增长的因素与原因,进行理论分析,以及发展现状与趋势的探讨。

中国服务业的发展与变革

中国服务业的发展与变革

中国服务业的发展与变革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业已经成为了关键的战略领域。

从过去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导向,到现在服务业的崛起,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了服务业的战略地位,并加强推进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因此,本文将从服务业的发展历程、现状、趋势以及正在发生的变革进行分析和阐述,展示中国服务业的发展与变革。

一、发展历程服务业是经济的第三支柱,它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80年代初,国际上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充分证明,服务业是发达国家当中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而在中国,服务业最早是在文革后的80年代初才开始出现的。

1986年,服务业比重达到13%,这标志着中国服务业的出现和崛起。

之后,服务业的比重逐年上升,达到了2018年的52.2%。

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初期启动(1980年-1992年),此阶段最初的改革的模式是由数平、饭店等先正式开放,随后,1982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比例的指导中对服务业也进行了首次提及,但是具体的引导政策并未出台。

第二阶段是快速发展(1993年-2002年)。

此阶段,服务业已成为国家实现改革开放和经济增长的核心之一,而且迅速蓬勃发展。

第三阶段是全面提升(2003年至今),伴随着全面推进服务业改革和开放及产业转型升级。

过去的主要措施集中在优化服务业市场环境、推进服务业市场开放和促进服务业企业创新发展等方面。

二、现状目前,中国服务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不仅是因为服务业本身有利可图,还因为服务业对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城镇统筹发展、提高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现状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服务业的总体规模呈上升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当前服务业的规模呈现相对稳定的增长。

2019年,服务业的GDP占到了我国GDP的54.5%。

2.服务业的结构逐步优化。

服务业内从传统的商业和娱乐行业向现代高端服务业集中,如金融、资讯、科技等,这些行业急需更高质量、更智能化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简析我国服务业比重提高的趋势及影响论文

简析我国服务业比重提高的趋势及影响论文

简析我国服务业比重提高的趋势及影响论文简析我国服务业比重提高的趋势及影响论文上世纪中叶以来,发达国家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持续增长。

1947年美国服务业比重大约为60%,目前已接近80%。

日本服务业比重1955年为42%,上世纪70年代超过50% , 90年代超过60% ,目前已达到72%,2012年,世界各国服务业比重为:最不发达国家为45.6%,低收入国家为48.3%,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为51.2%,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为54.5%,高收入国家为74%。

从中明显体现出,收入水平和服务业比重的紧密相关。

一、我国服务业比重提高的形成因素201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6.1 %,首次超越第二产业,2014年上半年进一步上升到46.6%。

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经济增长,我国已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服务业比重上升符合各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

当然,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情况还需具体分析。

1.居民消费偏好变化是消费性服务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偏好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产业发展。

当前,我国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此阶段居民对生活品味、生活质量的要求增长较快,对服务行业的需求相对上升,自然而然地会提升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统计数据证明,我国居民消费正在由重实物消费向重服务消费转变。

按消费类别,可将居民消费支出分为八大类,即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居住和杂项。

比较1993年和2013年的城镇居民消费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和杂项等4项实物类消费在居民总消费中的比重下降,而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等3项服务类消费和居住支出在居民总消费中的比重上升。

农村居民消费的变化情况,也大体相同。

服务消费在我国居民总消费中份额增加的原因,是服务消费具有较高的收入弹性,而实物消费缺乏收入弹性。

根据数量模型测算,我国城镇居民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和杂项等消费的收入弹性分别为0.64,0.59,0.81和0.89,均小于1,表明对于衣食等生活必需品,随着收入增加,用于购买该类商品的支出增速慢于收入增速。

服务业的发展历史

服务业的发展历史

近年来,在产业发展的话题中,关于服务业的讨论日渐增多.尤其在上海,“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已经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然而,中国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近几年,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徘徊在33%左右,不仅远低于世界平均64%的水平,而且也低于低收入国家平均45%的水平。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200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也仅为48。

4%.这是什么原因?10多年前,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三、二、一”产业发展战略构想以来,关于二、三产业发展次序的争论一直在持续,制造业和服务业究竟是什么关系?现在,政府文件、统计年鉴和学术论文,基本在使用“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提法,三次产业的划分和农业、制造业、服务业是等价的吗?如果不是,区别在哪?长期以来,我们对服务业(或“三产”)的理解比较表面,常常把它和灯红酒绿联系在一起,仅指餐饮、百货、旅游和娱乐,近年来提出的现代服务业,其内容究竟指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从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层面给出答案。

今天我想从产业演进的历史与逻辑入手,谈一谈与服务业发展有关的几个问题.服务业与第三产业:不是一回事三次产业的划分,其逻辑起点是经济体系的供给分类,但现实中的产业分类是一个应用性、操作性的问题。

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划分应以是否生产或提供各种类型的农产品、制成品和服务为标准。

三次产业划分的思想是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A·费希尔首先提出的.他当时是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在其所著《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他把第一、二产业以外的所有经济活动统称为第三产业.按照三次产业发展的历史,第一产业是指通过人类劳动直接从自然界取得产品的部门,因此,农业和采掘业属于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是指对第一产业和本产业提供的产品(原料)进行加工的部门,工业和建筑业属于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是指对消费者提供最终服务和对生产者(包括三个产业的生产者)提供中间服务的部门。

可见,这是一个历史的进程。

行业发展与社会分工的演变

行业发展与社会分工的演变

行业发展与社会分工的演变在现代社会中,行业发展和社会分工紧密相关。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加速,各行各业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行业发展与社会分工的演变,并分析其对社会结构和个人生活的影响。

一、行业发展的演变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行业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信息时代的演变。

在早期的农业时代,人们主要从事农耕和畜牧业,社会分工相对简单。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大规模的工厂和机械化生产成为主导,以工业为基础的制造业蓬勃发展。

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引领了新一轮行业发展的浪潮。

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催生了许多新的职业和行业。

二、社会分工的演变行业发展的演变直接影响了社会分工的变化。

在农业时代,社会分工主要以家庭为单位,每个家庭完成自给自足的任务。

但随着工业的兴起,人们开始分工合作,工人、工程师、设计师等职业逐渐成为社会分工的代表。

然而,在信息时代的到来下,社会分工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从软件工程师到网红,从风投经理到数据分析师,职业的多样性使得社会分工进一步深化。

三、行业发展与社会结构行业发展对社会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传统的社会结构通常具有层级和等级制度,如贵族阶层和平民阶层。

而在现代社会,行业发展的多样性使得社会结构变得更加开放和多元化。

不同的行业和职业可以为个人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

这种开放性的社会结构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和个人的成长。

四、行业发展与个人生活行业发展的变化直接影响了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

在农业时代,个人的生活主要依赖于土地和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相对简单。

然而,在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被更多的选择和机会所塑造。

技术的进步和行业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工作、在线学习等,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变得更加灵活和多样化。

同时,行业发展也为个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个人的能力和努力将决定其在特定行业中的地位和收入水平。

什么是劳动?劳动的内涵概念演进与学术史梳理

什么是劳动?劳动的内涵概念演进与学术史梳理

什么是劳动?劳动的内涵概念演进与学术史梳理劳动是指人们通过付出体力或智力,创造产品或提供服务的活动。

劳动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劳动的内涵概念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变革而不断演变的,下面将对劳动的内涵概念演进与学术史进行梳理。

1.劳动的初级阶段:劳动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人类最早的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阶段。

在这个阶段,劳动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如狩猎、采集、捕鱼等。

劳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食物、衣物和住所,确保人类的生存。

2.劳动的农业阶段:随着农业的发展,劳动逐渐从狩猎采集转向农耕。

在这个阶段,劳动的目的是为了生产农作物,满足人们的食物需求。

农耕劳动不仅需要体力,还需要智力和技术,人们开始运用工具和农具进行劳动,提高生产力水平。

3.劳动的手工业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变革,劳动逐渐从农业转向手工业。

在这个阶段,劳动的目的是为了生产商品,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手工业劳动不仅需要体力和智力,还需要技术和技能,手工业开始出现分工和合作。

4.劳动的工业阶段: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劳动逐渐从手工业转向工业。

在这个阶段,机器代替了人的体力劳动,劳动的目的是为了生产大量商品,满足市场需求。

工业劳动需要高度的组织和管理,劳动者需要具备相应的技术和专业知识。

5.劳动的服务阶段:随着信息技术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劳动逐渐从工业转向服务。

在这个阶段,劳动的目的是为了提供各种服务,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

服务业劳动更加注重智力和创造力,劳动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服务技能。

劳动的内涵概念演进与学术史梳理可以看出,劳动的本质是人们通过付出体力或智力,创造产品或提供服务的活动。

劳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变革而演变,从最早的为了满足生存需要,到现在为了满足物质和文化需求。

劳动的发展也带动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进步。

在学术史上,劳动经济学、劳动力市场研究、劳动分工理论等学科和理论不断涌现,对劳动的研究和理解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方法。

社会分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社会分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社会分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社会分工是指不同个体或群体在社会活动中担负不同的职责和任务,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和互补,实现社会共同的目标。

而经济发展则是指社会在生产、分配和消费等方面的增长和进步。

社会分工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互相促进、相互依赖。

首先,社会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由于生产方式单一、人口较少,劳动力相对充裕,社会分工程度较低。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方式从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转变,劳动力要素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工人可以专注于某一道工序,通过专业化的劳动分工,提高了劳动效率。

每个人只需要学习和掌握某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不再需要全面掌握所有技术,从而减少了劳动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这种高效率的生产方式,以及由此带来的大规模生产能力,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社会分工也有助于创新和技术进步。

随着社会的分工越发细化,各个行业和领域得到了更深入的发展。

这种分工不仅体现在生产上,也体现在研发和科技创新上。

专业人才的出现,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例如,在医疗领域中,诊断、手术等环节被不同专业的医生分工负责,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专注于自己的领域,从而在技术和实践上更加熟练和精通。

这种分工也为研发出更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治疗方案提供了基础。

通过专业人才的分工合作,不断推动着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此外,社会分工还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不同地区和国家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优势。

通过专业化的分工,各个地区和国家可以依托自身的资源和条件,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

这样既可以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重复投入,又能够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

例如,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在渔业、海洋科技等领域可以发展壮大相关产业;而内陆地区则可以更加注重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土地和矿产资源。

这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推动经济的发展。

然而,社会分工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社会分工与劳动力的演变

社会分工与劳动力的演变

社会分工与劳动力的演变社会分工和劳动力的演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

通过将不同的劳动者分配到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社会分工使得生产效率得到提升;而劳动力的演变则是劳动者从简单的体力劳动向复杂的脑力劳动转变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社会分工和劳动力的演变,并对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剖析。

一、社会分工的演变人类社会从最早的原始社会进化到现代社会,社会分工的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原始社会,人们的生产活动主要以个体为单位进行,每个人都从事着多种不同的劳动活动,如狩猎、采集、打猎等。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逐渐开始进行农耕生产,农业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这使得社会分工得以扩大,农民专门从事农耕生产,而其他人则从事手工制作、商业交换等活动。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社会分工进一步加深。

机械化生产的兴起使得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工厂化生产模式逐渐成为主流。

人们的职业分工变得更加专业化,每个人都扮演着特定的角色,如工人、农民、医生、教师等。

这种分工使得社会在经济、科技等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为社会进步提供了动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的加剧,社会分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传播的全球化,知识经济开始崭露头角。

人们的工作内容也越来越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人从事服务行业、科研与创新等领域。

同时,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国际分工得以加强。

不同国家专门从事自己擅长的产业,形成了全球化的生产网络。

二、劳动力的演变劳动力的演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最早的原始社会,人们的劳动活动主要依靠体力,他们通过狩猎、采集等方式获取生活所需。

随着农业的兴起,人们开始进行农业生产,需要耕种、收割、养殖等劳动。

这要求劳动者拥有一定的体力和耐力。

随着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劳动力的要求发生了重大变化。

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设备的引入使得劳动者不再需要过多地依靠体力,而是需要具备更多的技能和知识。

劳动力逐渐向脑力劳动转变,人们开始从事管理、研发、设计等高级职业。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例子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例子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例子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例子在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它们是社会分工的重要体现,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在不同领域中的分工例子丰富多样,涵盖了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

本文将从不同领域中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例子,探讨其背后的原因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农业领域在农业领域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例子表现得尤为明显。

以种植业为例,种植作物需要经过科学规划、土壤改良、种子选育等一系列复杂过程。

这些过程需要有较高科学素养和专业知识的人员进行指导和管理,他们是这个行业中扮演着脑力劳动角色的人员。

而在具体操作上,则需要有大量从事田地耕作、播种施肥等任务的农民进行实际操作,他们是这个行业中扮演着体力劳动角色的人员。

这种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例子在现代农业中更加突出。

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生产中出现了大量的农机设备,这使得大量体力劳动得以机械化和自动化。

例如,农业机械设备使得大面积耕种、播种、收割等工作可以由机械设备来完成,从而减轻了人们的体力负担。

而脑力劳动则更多地集中在科研人员、农业技术专家等领域,他们通过研究和开发新的种植技术、新品种等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二、工业领域在工业领域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例子同样非常突出。

以汽车制造行业为例,汽车制造过程涉及到设计、生产、装配等多个环节。

设计过程需要有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设计师进行,并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模拟与优化。

而生产过程则需要有大量熟练操作技能并具有较强体力的工人进行装配与制造。

随着科技进步和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工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越来越多地被机器和自动化设备所替代。

例如,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使得许多重复性、繁重、危险的工作可以由机器人来完成,从而减少了工人的体力劳动。

而脑力劳动则更多地体现在研发新技术、改进生产流程等方面,这些都需要有高级工程师和科研人员进行指导和管理。

社会分工_精品文档

社会分工_精品文档

社会分工一、引言社会分工是人类社会中的重要现象之一。

它指的是在特定的社会组织中,人们根据能力和技能的不同,分工合作,以实现生产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社会分工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本文将从社会分工的概念、历史背景、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概念解析社会分工最早由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提出。

斯密认为,在一个社会里,劳动者的生产和交换是通过分工来完成的,每个人都从事着不同的工作,相互之间合作,以实现整体的生产效益。

社会分工的本质是通过合作分担劳动,提高生产效率。

自此以后,社会分工成为社会学和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

三、历史背景社会分工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

古代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主要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每个家庭自给自足,几乎所有的劳动都由家庭成员完成。

然而,随着城市的出现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从事不同的职业,逐渐形成了以专业分工为基础的社会分工模式。

工匠、商人、农夫等各种职业的出现,使生产力大大提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影响因素社会分工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科技的进步是社会分工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得到改进,人们可以利用更高效的技术手段进行生产,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分工的深化。

其次,市场需求的变化也是社会分工发展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行业和职业往往是为满足市场需求而存在的,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人们从事的职业也会相应调整,从而推动了社会分工的演变和发展。

再次,社会制度和文化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对社会分工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例如,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分工模式存在很大的差异。

五、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演进,社会分工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未来社会分工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信息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社会分工的深化。

社会学对社会分工的理解

社会学对社会分工的理解

社会学对社会分工的理解社会学是一门探究社会现象的学科,其中包括对社会分工的研究。

社会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社会学对社会分工的理解,以及分工如何影响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一、社会分工的定义社会分工指的是把不同的劳动力和资源分配到不同的经济领域中,从而实现不同产业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社会分工不仅是对经济活动进行合理组织管理的手段,还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社会引力,有助于促进人类社会整体的进步和发展。

从人类社会起源的最初阶段开始,社会分工就已经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随着历史的演进,社会分工也不断地演变和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分工模式。

这些分工模式,不仅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了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社会分工的类型社会分工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现代社会中最常用的分类方式是按照产业类型划分。

比如,人们可以把社会分工分为工业分工、服务业分工、农业分工等。

此外,社会分工还可以根据性质、领域和层级等进行分类。

比如,就性质而言,可以分为直接生产性分工和非直接生产性分工;就领域而言,可以分为文化领域、政治领域、军事领域等;就层级而言,可以分为全球分工、国家分工、地区分工等。

三、社会分工的功能社会分工是现代社会运转的必要条件之一。

其功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类:1. 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社会分工通过各个领域内部的协作和优化,提高了生产效率。

因此,社会分工是现代社会富裕的基础之一。

2. 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社会分工让各个领域专门化和相互协作,从而能够为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的需求。

满足了社会各部分的需求,促进了社会整体的繁荣。

3. 拓展人的选择范围社会分工通过将需求细分成不同的领域,拓展了人们的选择范围。

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从事相关工作。

4. 增强社会的团结性社会分工可以促进社会不同部分的协作和合作,进而增强社会的团结性。

论服务业发展与分工的演进

论服务业发展与分工的演进

论服务业发展与分工的演进
夏晴;郑吉昌;姜红
【期刊名称】《中国软科学》
【年(卷),期】2004(000)010
【摘要】本文对服务业发展与社会分工的演进作了考察,认为两者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服务业是社会分工发展的结果,是一国分工发展的水平表现,分工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同时,服务业的发展又是分工深化和扩展的前提与条件.文章给出了经济部门相互作用的模型,剖析了服务业在分工经济中的整合作用的机理,分析了
网络性服务业的市场扩张功能,流通金融服务业提高交易效率和降低交易费用的作用,公共服务业降低内生交易费用的作用.
【总页数】7页(P149-155)
【作者】夏晴;郑吉昌;姜红
【作者单位】浙江树人大学,浙江,杭州,310015;浙江树人大学,浙江,杭州,310015;浙江树人大学,浙江,杭州,3100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9
【相关文献】
1.服务业的发展与劳动分工的演进 [J], 何勇
2.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 [J], 陈宪;黄建锋
3.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演进——机理分析及对策 [J],
官儆;桂丽雯
4.服务业分工演进的困境与服务外包组织模式的兴起 [J], 孙雪
5.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互动发展——刘俊杰教授《分工、结构演进与制度变迁》评介 [J], 张意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服务性劳动理论进展及当代解读——基于马克思劳动分工原理的分析

服务性劳动理论进展及当代解读——基于马克思劳动分工原理的分析

服务性劳动理论进展及当代解读——基于马克思劳动分⼯原理的分析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9, 8(7), 1229-1238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9 in Hans. /doc/9efb1e5b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32.html /journal/asshttps:///doc/9efb1e5b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32.html /10.12677/ass.2019.87169The Development of Service Labor Theoryand 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An Analysis Based on Marx’s Principle of Labor DivisionFan Jiang, Chunya Wu, Yuantai Xie*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Received: Jun. 28th, 2019; accepted: Jul. 11th, 2019; published: Jul. 18th, 2019AbstractFirstly, this paper combs the early mercantilists, agriculture-oriented schools, representatives of classical political economy and Marx’s viewpoints on service labor theory. Secondly, it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part of service labor belongs to productive labor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contemporary service labor theory, and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of the role and significance of ser-vice labor in today’s society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elaborated based on Marx’s division of labor principle. Thirdly, the reality of China is interpre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economy, that is the status and contribution of service labor are analyzed. Finally,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KeywordsService Labor, Marx, Theoretical Progress, 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服务性劳动理论进展及当代解读——基于马克思劳动分⼯原理的分析江帆,吴春雅,谢元态*江西农业⼤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南昌收稿⽇期:2019年6⽉28⽇;录⽤⽇期:2019年7⽉11⽇;发布⽇期:2019年7⽉18⽇摘要本⽂⾸先通过对早期重商主义者、重农学派、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以及马克思关于服务性劳动理论观点*通讯作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展,表现为报酬递增 的主要 “ 经济”是生产的资本化或迂回
方法的 “ 经济 ” ,这些 “ 经济”又主要与现代形式的劳动分 工的 “ 经济”相等同 ;即劳动分工的最大特点是迂 回生产方
式, 即生产要素和最终消费之间插入越来越多和越 来越复杂 的生产工具 、 中间产 品、 知识的专门化生产部 门, 使分工越
的科研是分工 的更重要的方面。 所谓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只是 反映了分工在这些领域发展 的重要性, 因此他强调分工 的好
业化的生产方式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是通过交易活动来 实现的。 一个人或一个企业越是专业化的生产, 就越 是要扩
处主要是在加速知识积累方面, 而不只是与物质资本的规模 经济有关。 卢卡斯 (98 根据贝克尔的理论把人力资本内 18 )
增长分析模型 中假定报,使一般均衡有解 ,达到帕累托最优, 从而能以数学形式完美地表现其理论 :如果将分工、 技术进 步、 报酬递增 等因素纳入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分析框架,则一
论做 出了贡献 。阿罗 (9 2 16 )从普通 的劳动与资本的 C b - o b D ul 定常规模收益的生产函数导出了一个规模报酬递增的 ogs 生产函数,并把它归功于学 习过程和知识 的外部效应 【。舒 1 ] 尔茨 (9 6 认为经济增长源于劳动分工和报酬递增 ,并强 18 )
学理论的核心是资源配置和 比较利益, 而杨格 的思想核心是 报酬递增 、 工的深化促进经济组织的演进。当然实 际经济 分 是二者的混合,既有 比较利益,又有报酬递增,由于前者的
市场规模 ,从而进一步促进 了劳动分工 的发展。
因此 , 在杨格 的思想里,报酬递增 、技术进步与劳动分 工呈相辅相成 、 相互促进的 良性循环,都是经济增长 中主要

步指出,交换决定分工,即市场范围决定分工,市场规模
在新古典经济学 中, 人们用资源的配置解释 贸易和市场 的功能 。例如,甲乙生产两 种产 品的相对效率不一样,则他
们可 以交换产品使大 家都 更幸福 。 但由于新古典 经济学假定
决定分工水平 。决定市场规模的主要因素则 又是收入水 平, 而收入水 平又取决于分工水平,这样 , 我们就得到了分工取 决于分工的循环论证的结论?杨格(9 8 在其经典论文《 12 ) 报
生产函数没有报酬递增 , 所以不能解释 为什 么生 产组织从 自 给 自足 发展 到越来越高的分工水平 。对于新古典经 济学 而 言, 均衡的生产率只有在发生外生的技术进 步时, 才会移动, 而对这种变化新古典经济学根本无法解释。 但对于杨格的理
酬递增与经济进步 中认为 :报酬递增取决于劳动分工的发
来越精细 , 具体表现为人均资本的增加,而人均资本的增加 促使人均收入 即收入水平 的提高, 而收入水平的提高扩大了
论而言,技术进步则是分工发展 的一 个结果。由此推断,即 使大家在开始时有 同样 的资源和技术,没有比较利益,也可 以通过分工和贸易改善所有人 的福利。 也就 是说新古典经济
1 问题 的 提 出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1 7 — 7 2 (0 78 0 3 — 3 4 9 一 2 0 )— 0 2 0 61 劳动分工这些对经济增长影响最大的 因素在新古典经济学 中
被放弃,剩下 的只有市场竞争 、资源配置 、一般均衡这些概 念。
斯密指出 :劳动生产力 的进步主要取决于劳动分工, 即 技术进步取决于分工。 那么,是什么影响 了分工呢?斯密进
何 勇
H Yo e ng
( 江西财经大学 国际经 贸学院 ,江西 南昌
N nh n 3 0 ]) a c a g 3 0 3
3 0 1) 3 0 3
(co lo n en t o a r d n c nm c ,J a g i U ie st f F n n e a d E oo i s in x S h o f It r a in lT a ea d E o o i s in x n v r i yo ia c n c n m c ,Ja g i

要: 技术进 步源 于劳动分工 。分工具有 自发演进 的正反馈机 制。技术进步能够导致报酬递 增的结果 ,所 以分 工的
演进才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作 为分工演进 的 自然结果,服务业在经济活动 中起 着重要甚 至是核心的作用 。发达 的服 务业已成为劳动分工深化和技术进步的前提 和条件。 关键词: 技术进步: 劳动分工: 报酬递增 中图分类号 :F 9 7 1
生化, 并用人力资本来解释持续的经济增 长。 他探讨 了物质
大与他人和企业的交易活动, 交易活动会产生交易费用。 在 分工的发展和演进过程中, 除了技术水平和市场规模外, 交
观点和 内容 已在 主流经济学的著作 中充分阐述, 下面我们主 要对以杨格 等为 代表 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进行展开和阐述 。
2 分 工 与 技 术 进步 的关 系
的、 不可分割的因素。 新古典经济学在其分析 框架 中不考虑
劳动分工 , 把技术进 步作为外生变量予 以给定, 而且在经济
除了杨格, 还有许多经济学 家的理论对 内生经济增长理
维普资讯
D v l p e t f S r i e n u t y a d h v l t n o D V i n f L b r e e o m n o e v c I d s r n t e E o U i f o i i o a o so
般均衡分析模型将出现内角点和无数个均衡解, 数学上已无 法处理和控制。 由于数学技术的限制, 报酬递增 、 技术进步 、
调劳动分工 ( 规模经济) 与竞争的市场可以通过企业家的组
织活动 而相容 。 实际上 , 门的企业家、 门的教育和专门 专 专
3 2
维普资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