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精品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精品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精品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是本套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本课题主要介绍溶液的概念、特点以及溶液的形成原理。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溶液的本质,掌握溶液的形成过程,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题前,已经掌握了溶解、混合等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但溶液的形成原理和溶液的特点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已有知识的激活和迁移,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道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2.理解溶液的形成原理。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溶液的形成原理。

2.溶液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讨论法、讲授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通过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通过讲授系统地传授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滴管、酒精灯等。

2.实验药品:食盐、蔗糖、水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溶液的概念,如:“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将固体物质溶解在水中,如食盐、蔗糖等,这种混合物就称为溶液。

”2. 呈现(10分钟)呈现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如:“将食盐放入水中,经过搅拌,食盐能够均匀地分散在水中,形成一个均一的混合物。

”3. 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溶液的形成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巩固(5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溶液的特点,如:“溶液是一种均一的混合物,其中溶质能够均匀地分散在溶剂中。

”5. 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的形成原理,如:“溶液的形成是由于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6. 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溶液的概念和特点,以及溶液的形成原理。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案(共1课时)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案(共1课时)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案(共1课时)一. 教材分析溶液的形成是化学中的重要概念,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主要介绍了溶液的定义、特征以及溶液的形成过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溶液的本质,掌握溶液的形成原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溶液现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物质的基本概念,对物质的组成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溶液的形成过程和溶液的特征,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深入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定义和特征,掌握溶液的形成过程。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溶液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溶液的形成过程。

2.溶液的特征。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

2.讲授法:讲解溶液的定义、特征和形成过程。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溶液现象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溶质、溶剂等。

2.课件:溶液的形成过程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溶液现象,如盐水、糖水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溶液?溶液是如何形成的?2.呈现(1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溶液的定义和特征,讲解溶液的形成过程。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溶液的形成过程,并解释实验现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溶液的形成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溶液现象的理解。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溶液现象。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如何判断一个物质是否溶于水?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溶液的定义、特征和形成过程。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有关溶液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学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学案新人教版

课题1 溶液的形成【学习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知道溶液在科研、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学习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学习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情景导入生成问题1.海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为什么将少量蔗糖固体放入一杯水中,搅拌后固体消失?2.出示学习目标,由学生对学习目标进行解读。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溶液1.阅读教科书P26,观察【实验9-1】,思考:实验现象:蔗糖逐渐溶解,固体消失了.混合物的特点:各部分组成相同.解释(用微粒的观点解释):蔗糖分子扩散到水分子中间。

2.阅读教科书P26—28,观察【实验9-3】思考: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特点是均一性、稳定性;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两种液体互溶,一般把量多的叫做溶剂,量少的叫做溶质;如果其中一种是水,一般把水叫做溶剂。

溶剂是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最常用的溶剂是水;碘酒中酒精是溶剂,碘是溶质。

3.阅读教科书P27,观察【实验9-2】,填表实验表明: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也是不同的;知识模块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1.【活动与探究】根据教科书P29的实验药品和仪器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归纳整理:阅读P29最后一段内容:吸热>放热:温度下降;吸热<放热:温度升高;吸热=放热:温度不变.错误!1.阅读教科书P30,观察【实验9-4】2.【交流】阅读教科书P30最后一段至P31第一段,了解乳浊液定义及其特点;认识生活中的乳化现象。

乳浊液是:像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小液滴,静置后又聚集在一起,这种溶液叫乳浊液。

乳化是指:像洗涤剂等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小液滴而不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种现象叫乳化.交流展示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溶液知识模块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知识模块三:乳化现象检测反馈达成目标一、当堂检测1.在蔗糖水中,溶质的小微粒是蔗糖分子,在碘酒中,溶质的小微粒是碘单质,在食盐水中,溶质的小微粒是氯离子、钠离子。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3.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实验。在合作过程中,学生互相学习、交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同时,小组合作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4.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本节课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发展。通过自评、互评和他评等方式,给予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鼓励学生持续发展。
2.强化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热爱,增强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的能力。
3.教育学生将化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为人类发展贡献的意识。
4.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化学知识在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问题驱动、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及性质。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态度。
5.教师引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本节课注重教师引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教师在教学中起到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主体作用,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的案例亮点体现了教学的人性化和科学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实践能力。通过情境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多元化评价和教师引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等教学策略,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更加深入地了解溶液的本质,掌握溶液的相关知识,并能够将所学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从而提高生活质量,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生活情境: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溶液为例,如盐水、糖水等,引导学生了解溶液的普遍存在。

2024年春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24年春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研究溶液的物理性质,如粘度、表面张力、导电性等,并尝试解释这些性质与溶液组成的关系。
- 探索溶解过程中的热力学原理,理解溶解热、溶质与溶剂间的相互作用力等概念。
- 分析溶液的环保意义,研究如何通过溶液处理技术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
板书设计
① 重点知识点
- 溶液的定义与组成
- 溶剂、溶质
- 溶解过程特点
课后作业
1. 解释溶解过程中溶剂和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答案:溶剂和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主要包括范德华力、氢键、离子键等,这些作用力使得溶质能够被溶剂分子包围并分散在溶液中。
2. 描述如何通过实验确定一种物质的溶解度。
答案:可以通过在不同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中加入该物质,记录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溶质量来确定溶解度。
3. 列举三种不同类型的溶液,并简要说明它们的性质。
答案:
- 酸性溶液:pH小于7,具有酸味,能与碱反应。
- 碱性溶液:pH大于7,具有苦味,能与酸反应。
- 中性溶液:pH等于7,无味,酸碱指示剂呈中性。
4. 解释溶解热的概念,并说明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答案:溶解热是指单位质量的溶质在标准状态下溶解于溶剂时放出或吸收的热量。溶解过程中,如硝酸铵溶解于水时吸热,导致溶液温度降低;而像氢氧化钠溶解于水时则放热,使溶液温度升高。
- 项目导向学习:设计实验项目,如配制特定浓度的溶液,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溶液配制的步骤和技巧。
2. 教学活动设计
- 角色扮演:学生模拟科学家,探索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增强学习趣味性。
-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溶解实验,观察溶解现象,分析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规律。
- 游戏:设计溶解度排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溶解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化学:第九单元 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学案(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化学:第九单元 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学案(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第九单元课题1 溶液的形成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学习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学习难点:1、乳化和溶解的区别2、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课前反思:1.海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2.为什么将少量蔗糖固体放入一杯水中,搅拌后固体消失?同步学习:一、溶液1、溶液形成过程的实质【实验探究】观察、分析实验9-1:蔗糖、食盐溶解。

并从微观角度分析:溶液形成过程的实质。

蔗糖溶于水后,蔗糖会,水会变味,是因蔗糖以的形式均一地到水分子中,形成一种的混合物。

食盐(氯化钠)溶于水后,食盐(氯化钠)会,水会变味,是因氯化钠以和形式向水中,形成稳定的氯化钠溶液。

溶解属于变化。

2、溶液的定义和组成【思考】结合蔗糖溶解、食盐溶解的实验现象,思考下列问题。

(1)如果外界条件不变,烧杯中的蔗糖与水会不会分离?_________。

这体现溶液的_________性。

(2)如果把烧杯中的溶液倒出一部分,那么它的浓度、密度与原溶液相比是否一样?_________。

这体现溶液的_________性。

(3)如果向盛有食盐溶液的烧杯中加入一小勺高锰酸钾。

搅拌后,还能看到高锰酸钾吗?_________ 。

这说明同一液体中可以溶解_________(填“一种”或“多种”)可溶性物质。

小结:【定义】溶液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_________另一种物质里,形成_________的、_________的_________ 。

其中,被溶解的物质叫做_________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_________。

因此,从组成上看,溶液是由_________和_________组成的。

_________溶解在_________中形成溶液。

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练习】在蔗糖溶液中,溶质是___,溶剂是___。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 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溶液的形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一,隶属新课标中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是初中化学对混合物体系进行研究的主要部分,是学生后期学习酸碱盐之间的化学反应的基础;溶液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多数学生知道海水的滋味,都喝过糖水,打过点滴,品尝过汗水的味道等。

在实验中也多次用到溶液,如:盐酸,硫酸铜溶液等,所以在本节的学习中,本课知识是关于溶液的初步认识,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等;本节内容不仅能使学生初步认识溶液,又能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探究未知知识,并且为将来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与酸碱盐的知识打下基础。

所以,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

同时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为以后的教学做准备。

【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糖水、汽水等,在化学课上接触过硫酸铜溶液、过氧化氢溶液等,对溶液有一定的了解,但没有从化学的角度对溶液进行深入的认识。

通过本课程前八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对一些化学研究的方法(如对比法、归纳法等)已有一定的了解,对于合作学习的方式也有了一些体验。

【课标解读】1.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2. 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和汽油也是最常见的溶剂;3. 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设计思路】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师生合作,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核心的教学形式,着重做到两个体现,四个突出。

两个体现:1.体现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学科理念。

2. 体现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理解溶液的组成,掌握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2.掌握溶解过程的原理,包括溶质粒子在溶剂中的扩散。
3.学会运用溶解度曲线分析溶解度与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关系。
4.能够进行简单的溶液配制实验,并准确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二)教学难点
1.溶解度的概念及其与溶解过程的关系。
2.设计一道与溶液配制相关的实际应用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在课堂上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例如:假设你需要制备500mL浓度为0.1mol/L的NaCl溶液,请计算所需NaCl的质量,并说明配制方法。
3.收集生活中的溶液应用实例,如自制饮料、药物配置等,分析其原理,并撰写200字左右的案例分析报告。
4.溶液配制:讲解溶液配制的步骤、方法及注意事项,强调实验操作的精确度和安全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a.溶液是如何形成的?
b.溶解度受哪些因素影响?
c.溶液配制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2.分享成果: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四)课堂练习
1.对溶解现象有直观的认识,但对其中的原理和规律理解不够深入。
2.在实验操作方面,学生具备基本的实验技能,但在准确配制溶液、控制实验条件等方面仍有待提高。
3.学生在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但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4.情感态度上,学生对化学实验充满兴趣,但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存在畏惧心理。
1.实验探究:通过动手实验,观察溶解现象,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溶液形成的过程。
2.图表分析:利用溶解度曲线,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溶解度与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关系。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课题1 溶液的形成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课题1 溶液的形成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 溶液的形成导学案一、导入•导入目标:了解溶液的概念和形成过程,熟悉溶质、溶剂和溶解度的概念。

•导入方式: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溶液现象,引发学生思考。

导入引导通过展示一小瓶色彩鲜艳的果汁溶液,问学生: 1. 你认为什么是溶液? 2. 这个果汁为什么可以被称为溶液?请学生思考,不要给出回答。

二、概念解释溶液的概念溶液是由两种或更多种物质按一定比例调配而成的均匀透明的物质,在溶液中,溶质和溶剂是密不可分的。

溶质溶质是指在溶液中溶解的物质,存在于溶液中的物质以离子、分子或原子的方式存在。

溶剂溶剂是指溶液中的一种物质,用于溶解溶质。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一个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在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量。

三、探究活动学生完成以下探究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问题。

活动材料•两个玻璃杯•水•食盐活动步骤1.在两个玻璃杯中倒入相等的水。

2.在一个玻璃杯中加入少量食盐,搅拌均匀。

活动观察1.观察加入食盐后的玻璃杯,回答以下问题:–加入食盐后,溶液的颜色变化了吗?–搅拌后,食盐是否完全溶解?–实验后,观察到溶液中是否有剩余的食盐?活动总结1.总结溶解的过程,并说明溶质和溶剂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解释溶解度的概念。

四、拓展练习请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 试举出生活中的几个例子,解释其中的溶质和溶剂。

2. 为什么溶质可以溶解在溶剂中?有什么因素会影响溶解度?五、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溶液的概念和形成过程,熟悉了溶质、溶剂和溶解度的概念。

我们还通过探究活动观察了溶液的形成现象。

在拓展练习中,我们思考了溶质和溶剂在生活中的例子,并探讨了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掌握了这些知识后,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溶液现象,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中。

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对溶液的形成和特性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9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9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1)溶液的形成过程及其微观机制的深入理解,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和模型来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认识。
(2)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涉及到比例和百分比的转换,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数学与化学知识结合的挑战。
(3)溶解度曲线的分析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图表阅读和数据分析能力,这对部分学生来说可能存在难度。
2.教学目的: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回顾物质的状态,为新课溶液的形成做好铺垫。
3.教学方法:采用提问法,激发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营造积极氛围。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
-溶液的概念、组成和特点: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剂是溶解度较大的物质,溶质是溶解度较小的物质。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可逆性等特点。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自主发现溶液的形成规律。
-利用问题驱动法,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帮助学生逐步攻克重难点。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2.教学策略: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等,直观展示溶液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抽象思维的困难。
4.教学支持:
-提供丰富的实验材料,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
-准备充足的教学辅助工具,如溶解度曲线图表、计算模板等,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难点。
-创建学习平台,提供课后复习资料和在线答疑,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出示一瓶汽水,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汽水是什么状态的物质吗?它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思考作业要体现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创新观点。

人教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 溶液的形成 导学案

人教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 溶液的形成 导学案

溶液的形成导学案一、导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溶液,比如喝茶、喝咖啡、洗衣服等等。

那么,你知道什么是溶液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化学下册第九单元的第一个课题——溶液的形成。

二、概念解释1.溶液:指两种或更多种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均匀混合的体系。

通常由溶质和溶剂组成,其中溶质的量较少,溶剂的量较多。

2.溶质:指在溶液中溶解的物质,通常是固体或气体。

3.溶剂:指在溶液中溶解溶质的物质,通常是液体。

三、溶解的条件溶解是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溶解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发生。

1.温度: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有利于溶解,温度降低则溶解度减小。

2.浓度:溶质在溶剂中的质量占总溶液质量的比例,称为溶液的浓度。

溶液的浓度可以通过溶质质量与溶剂或溶液总质量的比值来表示。

3.搅拌:搅拌能加快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溶解过程的进行。

四、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通常用表示溶质在单位溶剂中的质量的比例来表示溶解度。

1.饱和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当溶质在溶剂中溶解达到一定程度后,继续增加溶质的量就不能再完全溶解,此时溶液被称为饱和溶液。

饱和溶解度是指在饱和溶液中单位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2.过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如果继续加入溶质使其溶解超过饱和溶解度,形成的溶液就被称为过饱和溶液。

过饱和溶液是不稳定的,稍有扰动就会析出溶质。

五、实践探究请同学们在实验室自己操作,将盐加入一杯水中搅拌,看看能否将盐完全溶解在水中。

观察盐的溶解过程中是否有温度变化。

在实验完成后,同学们可以尝试调整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比例,观察溶解度的变化。

六、总结提升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溶液的形成和溶解的条件。

温度、浓度和搅拌是影响溶解过程的重要因素。

我们还学习了溶解度的概念,并进行了实践探究。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加深对溶解的理解。

下面是一些思考题,你可以尝试回答并与同学们分享:1.除了盐溶解在水中,还有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2.除了温度、浓度和搅拌,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溶解过程?3.你有没有想到其他的实际应用场景,涉及到了溶解的知识?七、课堂延伸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溶液的形成和溶解的条件,通过实践探究加深了对溶解度的理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学反应、混合物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内容。溶液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质状态,对于溶液的概念、特征和形成原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3.讲解溶液的形成原理,引导学生理解溶解过程,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等。
4.通过实例分析,讲解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引导学生掌握溶解规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配任务给各小组,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探究溶液的形成原理和特征。
2.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如配制不同浓度的溶液,观察溶液的变化。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治学的态度,让学生明白科学是一门严谨的学问。
3.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环保意识,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了解到化学实验中的药品和溶剂都是宝贵的资源。
4.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学以致用的观念,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溶液的概念,如饮料、药剂等,让学生感受到溶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溶液的形成过程,如将固体物质溶解于溶剂中,观察溶液的变化。
3.利用多媒体展示溶液的形成原理和实验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溶液的本质特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问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溶液是什么?溶液是如何形成的?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如何?
4.问题导向与思考: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溶液知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溶液的定义,了解溶液的组成和分类。
2.学会使用实验方法观察和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掌握溶液的浓度概念。
3.熟悉溶液的物理性质,如颜色、透明度、密度、粘度等,并了解这些性质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4.学会运用溶液的化学性质进行实验操作,如溶解、沉淀、电解等。
3.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和讲解,确保学生能够真正掌握。
4.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确保学生对溶液的形成、性质和浓度等知识点的掌握,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完成课本第9单元课后习题1、2、3题,重点巩固溶液的定义、分类、溶解度及溶液浓度的计算。
2.引导学生了解溶解度的概念,讲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力等,并通过实验验证。
3.讲解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如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等,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4.分析溶液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颜色、密度、电解质等,并通过实验现象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2.通过展示一些神奇的溶液实验现象,如酸碱指示剂的变色、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习溶液的形成和性质做好铺垫。
3.提问学生关于溶液的已知知识,如溶解、溶质、溶剂等概念,为新课的学习搭建知识框架。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1.详细讲解溶液的定义、组成和分类,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确溶液的概念。
3.教学评价:
-结合课堂表现、实验操作、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等多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导学案

人教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导学案

人教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导学案课题1 溶液的构成〔第2课时〕学案班级姓名运用时间【学习目的】知识与技艺:探求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知道一些罕见的乳化现象。

了解乳浊液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进程与方法:学习迷信研讨和迷信实验的方法。

观察,记载,剖析实验现象。

发散思想,能将所学实际活学活用。

【重点难点】重点:知道重点几种物质溶解于水温度的变化;知道乳化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一些运用。

难点:物质溶于水后温度的变化在详细习题中的运用;乳浊液与溶液的区别。

【研学进程】知识点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药品:固态NaCl、NH4NO3、NaOH,和仪器:烧杯、试管、玻璃棒、温度计目的:探求它们溶于水是吸收热量还是放出热量?设计实验方案:〔可用文字表达或许画出简图〕结论:Array拓展:假设还提供其它仪器,你能否设计其它不同实验方案,表达它们溶于水时是放热还是吸热呢〔假定放热或吸热足够多〕?画出你所设计的实验装置简图。

知识点三、乳化现象旧知回忆:1、什么叫溶液?2、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是以什么方式存在的?仔细阅读教材第30面[实验9-4]按要求停止实验,并填写下表:阅读教材30面表格下面一段文字,乳浊液的定义:乳浊液:。

讨论:植物油在水中构成的混合物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加了洗濯剂的乳浊液可以动摇存在?乳化现象是指:讨论:乳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运用?试举几例思索:在厨房里我们常用洗濯剂清洗餐具上的油污和修车徒弟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二者在原理上有什么不同?【本课小结】:学完本课题你获取了哪些知识,将它总结上去?【课堂练习】1.将以下物质放入水中,能构成乳浊液的是〔〕A.白醋 B.食用油 C.食盐 D.酒精2.洗濯在生活、消费中不可缺少。

以下洗濯方法中应用乳化原理的是〔〕A.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B.修车工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C.用酒精洗去试管中的碘 D.汽油可洗去衣服上的油渍3.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参与以下某种物质,构成溶液的进程中,温度下降。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课题1 溶液的形成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课题1 溶液的形成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知识点1:溶液的概念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1)均一性:指溶液形成后,溶液中各部分的组成和性质是完全相同的,即同一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密度、颜色等都相同。

(2)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即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化)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出现分层现象,也不会析出固体物质。

拓展延伸 1.判断某物质是否是溶液,一般看以下两点:(1)是否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2)一种物质是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中。

2.有些物质(如蔗糖等)在溶液中是以分子的形式存在的,还有些物质(如氯化钠等)在溶液中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的。

易错警示 1.溶液一般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

如CuSO4溶液为蓝色,氯化亚铁溶液为浅绿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2.溶液是混合物,因此,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不是溶液。

【例】调味剂是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将下列调味剂加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食盐B.蔗糖C.味精答案:D点拨:能溶于水的物质加入水中才能形成溶液,而芝麻油不能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

知识点2:溶液的组成1.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水是最常用的溶剂,除此之外,酒精、汽油等也可以作为溶剂。

2.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1)根据名称。

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名称后加溶剂,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

如“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食盐水”中,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

但是一般水溶液中不指明溶剂,即未指明溶剂的溶液,溶剂一般是水,如“硫酸铜溶液”中,硫酸铜是溶质,水是溶剂。

(2)当固体或气体溶于液体形成溶液时,一般将固体或气体看作溶质,液体看作溶剂。

②另取两支试管,再分别加入1~2小粒碘和高锰酸钾,各加入2~3 mL 汽油,观察是否溶解及所得溶液的颜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课题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
1 溶液的形成教法演示引领学法
实验探究
归纳总结
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学习难点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导学过程
教学设计
学生积累一、导学过程:
知识点一:溶液
【实验探究1】食盐、蔗糖溶于水的情况。

步骤食盐加入水中蔗糖加入水中
现象溶解溶解
结论形成混合物---溶液
解释:。

思考:我们得到的液体都是混合物。

每种液体各部分的性质都一样;只要条件不改
变,无论放置多长时间,每种液体都没有沉淀析出。

如此,你能给溶液一个定义?
【阅读】课本26页---27页
(一)、溶液
1.溶液:。

溶液的特征:。

2.溶质:。

如食盐、蔗糖等。

3.溶剂:。

如水(水是较好的溶剂,许多物质能
溶解在其中)。

溶质、溶剂、溶液三者之间的质量关系
【讨论】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溶液溶剂溶质氢氧化钠溶液
食盐水
硫酸铜溶液
碘酒
4 、常见的溶剂有 P27页
(二)物质的溶解能力
【实验探究2】教材27页实验9-2 填写教材P27页中的表格。

结论:碘难溶于水,易溶于汽油;高锰酸钾易溶于水,难溶于汽油;这说明:(P27页下端)。

1、
2、。

(三)、溶质与溶剂的辩证关系
【实验探究3】乙醇溶于水。

【实验9--3】
【实验步骤】取少量水于试管中,滴入少量乙醇,观察现象。

并填写表。

小结:(1)、液—液互溶时,溶质是、溶剂是。

(2)、通常:有水时,。

(3)、溶质可以为:体、体、体。

【提问】同学们能否举出溶质是气体的例子?如等。

知识点二、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阅读教材29页
【活动与探究】NH4NO3、NaCl 、NaOH分别溶于水时,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变化。

实验步骤:○1将温度计插入水中插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并记录水的温度;
○2向烧杯中分别加入NaCl 、NH4NO3、NaOH 用玻璃棒迅速搅拌,读出温度计的刻度并记录。

实验现象:
溶质加溶质前水的温度 / ℃加溶质后水的温度 / ℃
NaCl
NH4NO3
NaOH
实验结论:NaCl 溶于水没有现象;
NH4NO3溶于水时, NaOH 溶于水时。

【思考】我们已经知道:汽油可以把衣服上的油脂洗去,是汽油可以溶解油脂。

那肥皂水、洗涤剂也可以洗去油污,道理何在?
知识点三`:乳浊液【阅读教材30页】实验9—4 填写教材中表格
【实验探究4】油脂怎样溶解在含有洗涤剂的水中
试管内加入的物质[
现象把液体倒掉
后的试管是
否干净[
震荡前震荡后静置后
水和植物油分层浑浊分层否
水和植物油及洗涤剂分层浑浊浑浊但不分


乳浊液:。

实验结论:
1.人们把能使。

这种现象叫做乳
化现象。

确切地说是类似于形成水合分子。

乳化是乳化剂把大的液滴分散成
无数细小的液滴-----使大集团化解为“个体户”
2.汽油洗油污是油污溶解在汽油中,洗涤剂洗油污是乳化现象。

两者效果相同但原
理不同。

二、学完本节课你的收获(学生)/课后反思
三、【达标检测】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碘酒中的溶剂是水
B 把食用油放入水里,并用力振荡,食用油是溶

C高锰酸钾放入水中,形成紫色溶液 D.将少量氯化钠放入水中溶解,溶质是氯化

2.各种洗涤剂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中,下列洗涤中所用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的是
()
A 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B 用餐具洗洁精洗餐具上的油污
C 用水洗去盘子中的水果渣
D 用醋洗去水壶的水垢
3.下列液体属于溶液的是___________。

(填序号)
①啤酒②水③泥水④澄清石灰水⑤盐酸
4.根据生活常识判断,下列物质与水作用能放出大量热的是()
A.白糖
B.味精
C.生石灰
D.洗衣粉
5.把下列物质分别放到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A.面粉
B.氯化钠
C.汽油
D.蔗糖
6.可以作为溶质的是()
A.只有固体
B.只有液体
C.只有气体
D.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能力提高与历史回顾】1.某班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图所示实验装置,用来研究物质溶于水后温度的变化。

试猜想:
A B
(1)装置A产生的现象是,原因是。

(2)装置B产生的现象是,
原因是
四、完成课后习题:教师学生反思:
NaOH固体涂有石蜡的木
NH4NO3固体上面有水的玻璃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