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散文读书笔记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通用15篇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通用15篇《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我读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便被封面上那一望无际的大沙漠所吸引。
封面上的沙漠,沉静而悠远,夕阳的余辉在这里投下一片阴影,近在眼前的是一道道车轮碾过的痕迹。
这些轨迹,是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化的艰辛跋涉?抑或是文化的苦苦追求与探索?《风雨天一阁》写了一座经历数百年风雨沧桑的普通的楼阁,被一代代人世代保护着,却终被强盗偷窃所骚扰,成为“一种极端艰难,又极其悲怆的文化奇迹”。
天一阁承载的文明与历史太多太多。
天一阁的命运正是当时中华文化的命运,中华的许多许多文化宝藏在静静地经历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风雨洗礼之后,竟未为人所敬,不为人所珍,最终落入虎口。
而当其几近灭亡时,人们才恍然醒悟,慌忙中搜寻回几粒残碎不堪文化碎片,叹息不已,可惜已晚了。
《苏东坡突围》使我明白才华横溢、豪放高达的一代文豪苏东坡被一群奸诈卑鄙﹑强词夺理的小人诬陷时的无奈与痛苦,被排挤,被批判,被嘲笑,被流放,可他却并未丧失继续努力生活、前进的勇气。
我小时候曾为苏轼美妙清澈的水调歌头所倾心,为他“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所震撼,现在则为他的涅槃重生所深深感动和钦佩。
他的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
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习惯于淡泊和静定。
他的艺术和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的成熟了。
在历史和文化中永远地站住了脚,永不流放。
如此多的历史的真相和文化的美丽多愁在书中铺展开来,一种从未有过的穿越的恍惚在心底荡漾开去。
虽然我们对文化的了解可能只是一点点的表面,但我分明听到了那样深沉的脚步声,咚咚咚,在叩响中国文化的大门。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2拿起《文化苦旅》,我的心情是沉重而有压力的,“文化苦旅”顾名思义,这一条文化苦旅是艰辛的。
一改以前的轻松潇洒,文字多了份苍老和沉重。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余秋雨说:“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引发人生沧桑感。
余秋雨散文之《山居笔记》读书笔记
余秋雨散文之《山居笔记》读书笔记篇一:《山居笔记》读书笔记拿起余秋雨的《山居笔记》很是喜欢,被他的无界的知识领域,美丽的语言技巧,发人深省的语言所吸引,让我在一周之内(只是下班后的晚上)就读完了。
跟随他的笔墨从几代皇帝或工作或休闲抑或避难的承德避暑山庄到流放者的土地东北宁安县,再到让苏东坡赤壁怀古的黄州赤壁、已然消逝的渤海国、千年庭院岳麓书院、富甲一方的山西、作者的故乡有着悠久文明和无数豪家的余姚最后在祖国的最南端天涯海角终止这场旅行同时跟着他一起剖析了历史问题,理解了科举、魏晋风骨和小人这些深刻的话题。
他这个笔记是想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资料查阅了断一些疑难文化课题,历史告诉我们就像最后一篇一样,虽然沮丧但都是我们要面对的。
从《一个王朝的背影》至《历史的暗角》,不管品读历史,还是回味人生,很多难题还需继续探访,这些问题当然不可能轻易找到答案但所能做的就是呼吁更多的学者亲身去感触和研究,我们现在文化与商业的狭路相逢,会是怎样一个结果还无人可知,只是对抗一直存在。
从康熙王朝的盛世到慈禧,一个朝代的兴衰已跃然纸上,避暑山庄也就见证了这些变故。
佩服康熙的“修德安民”不修长城,钦佩他的远见和多方知识。
后来的雍正、乾隆虽没有他们父辈那般伟大,却也各有才华,做了不少贡献,但倒后来的道光、咸丰气数已尽。
慈禧建一颐和园和避暑山庄对峙,意味着热河的雄风早已吹散,清朝从此阴气重重、劣迹斑斑。
清朝灭亡后,社会动乱,世事忙乱,人们也没有心思去品咂一些这次历史变更的苦涩厚味,就匆匆赶路了,直到王国维在颐和园投水而死,才让全国的有心人肃然沉思。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他是为文化而死。
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
改朝换代是必然,或许文士不能忍受文化的衰落?最近看了一些宫廷剧,提到宁古塔,从余的考察中才知道原来在东北,这片让我曾经觉得富硕、豪爽的土地,原来有过这么多悲伤,阴暗的过去。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5篇)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5篇)《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文化苦旅是一部十分优秀的散文集。
轻描淡写却能带来不可描述的震撼,每一个字都能敲击心灵。
就像一个满脸褶子的蹒跚老人用很轻很轻的语气向你诉说我们曾经的文明。
从怎样的风姿无限走向怎样的屈辱无奈、荒凉殆尽,给你带来真实感、冲击感。
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吸引你去探寻,去追索那解读文明的密码。
去改变、向上,追求更好。
所谓文化苦旅,是文化在时间空间上的运动关系。
但文化怎能是苦的呢?苦的是这段旅程,背负这段旅程的人。
文化慢慢相融,磨合,剔除,隐没,放大,添加,这段旅程是艰苦的。
而这些历程掺杂在历史古迹和历史人物的经历中,这些是人文山水,也是文化历史。
如<莫高窟》一文中有余先生说“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以人类的几大文明为背景,一代代的佛像都在石窟里深刻而又通俗地端庄着,微笑着,快乐着,行动着,苦涩着,牺牲着。
渐渐地,这一切都与中华历史接通了血脉,甚至成了一部坚石雕刻的历史。
依照时间顺序把莫高窟的历史一一介绍,只缓缓陈述事实,却能分明感觉到笔耕的沉重和深刻的思想。
苦的是背负着一段旅程的人。
文化的一切改变,都将由人作为主体来承受。
读这一字一句,都想面对面地感受他们呻吟的哀叹和遗憾。
如书中提到的康熙皇帝,因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融,成就了一代政治家精神的强健,也成就了一代霸业。
处理复杂的西藏事务和蒙古事务,解决治理黄河、淮河和疏通漕运等重大问题。
而如同刘宗同、傅山、李颙等誓死反清的文人,中华文化的厚度不止带来自豪感,还有更多的厚重感。
这种文化的历程便是伤害,他们拼命护守正统的那份热血,便会成为束缚与桎梏,是浮于表面而不可回避的痛。
能有这样一群人,是汉文化洋洋自得的一面,也是这位历史老人走向尽头的征兆。
又如多篇提及的贬官文化也苦了一代又一代人。
遭贬,最惨的结果便是流放。
作者是这样说的:“与杀相比,流放是一种长时间的折磨。
死了倒也罢了,可怕的是人还活着,种种残忍都要用心灵一点点去消受,这就比死都繁难了。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篇1____《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____1.背景介绍:《把栏杆拍遍》是著名作家余秋雨的一篇散文,该*通过对辛弃疾生平和人格魅力的描述,展现了一位壮志凌云、坚毅不屈的豪杰形象。
在南渡后的仕途生涯中,辛弃疾始终坚守着保家卫国的信念,但壮志难酬,最终悲愤而终。
2.深入分析:*中,余秋雨以辛弃疾的人生经历为线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坚韧性格。
作者用“把栏杆拍遍”这一动作,形象地表现出辛弃疾在人生道路上的彷徨、痛苦、挣扎和无奈。
这种通过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等手法,深入剖析人物形象的特点,让人深刻理解辛弃疾的性格魅力和家国情怀。
3.个人观点:我认为这篇*很成功地表现了辛弃疾的坚毅和无奈。
虽然他的一生充满了挫折和悲剧,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
他的坚定信念和执着精神让人深受感动。
4.对比与参照:与其他历史人物的*相比,《把栏杆拍遍》在人物塑造上有着独特的魅力。
例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通过对刘和珍的深入刻画,展现了革命者的勇敢和牺牲精神。
而《把栏杆拍遍》则通过对辛弃疾的生动描绘,展示了古代文人的坚韧和无奈。
5.创作风格:余秋雨的创作风格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基础,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生动描绘,展现了人物的个性和精神风貌。
他的文字流畅优美,富有感染力,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人性的光辉。
6.结论与评分:总的来说,《把栏杆拍遍》是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它成功地塑造了辛弃疾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深入剖析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让人感受到了辛弃疾的坚韧和无奈。
从文学角度来看,我给这篇*打9分。
它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度的思考,展现了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让人深受启发。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篇2《栏杆拍遍》是一本令人深思的书籍,它讲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辛弃疾的生平和他的诗词作品。
作者通过深入研究辛弃疾的生活和思想,将其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哲学理念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通用15篇)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通用15篇)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读了雅荷清影代友人而发的《一次旷世的文化苦旅》,这篇__主要是记述玄奘西行取经的事迹的,让人想起了余秋雨先生的《行脚深深》,我也将他的几句话录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在古代的中国大地上,走得比较远的有四种人:一是军人,二是商人,三是诗人,四是僧人。
军人奉命,商人逐利,远行的目的比较浅显。
诗人的远行就深刻的多了,因为他们的步伐踩踏到了精神领域;然而相比之下,精神目的更为明确,因此也走得更为艰苦的却是僧人。
”“这些远行的僧人,不像军人、商人那样成群结队,大多是形影孤单;也不像诗人、文人那样总有诗文纪行,大多数是默默无声。
但正是他们,一年一年走下去,终于走出了惊人的精神成果。
”这惊人的精神成果是什么?那就是:穿越闭塞,走向开阔;穿越孤独,关爱世界;穿越荒凉,营造胜景!余秋雨先生这些年的负面新闻已经够多,但并不影响他在对于中国文化领域里的苦旅和跋涉所取得的巨大成果。
他宁肯放弃一个正厅级的高位不坐,自讨苦吃,扑下身子遍访中华古老大地上的文化遗迹,甚至走出了国门,探访尽可能探访得到的文化遗址,为了什么?为了寻找我们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发展的生命基因,寻求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和发明的优秀文化对社会进步、民生繁荣的文化因素。
这样的价值取向,这样的利益取舍,这样的荣辱选择,难道不是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心理承受吗?也正是因为他敢于并勇于作出这样的艰难选择,因而也成就了他在文化领域的研究中高蹈独步,卓有建树。
哪个人都不是完人,都或多或少地有点这样那样的缺点或毛病,即使是伟人也都概莫能外。
所以,对于像余秋雨先生这样的文化学者,我们也应当作出我们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取长弃短,趋利避害,“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方为正确的态度。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2《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所收作品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
全书的主题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余秋雨《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5篇
余秋雨《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5篇余秋雨《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1提起余秋雨,可能想说得太多,满腔话语积压于心底,随时都有迸发出去的可能。
但我还是愿意只打开一个小口,让那话语如涓涓细流一样涌出,将自己再次滋润。
读余秋雨的第一篇散文,是他的《文化苦旅》的开篇之作——《道士塔》。
当时,我第一遍读,愤恨;第二遍读,无奈;第三遍读,就只有压抑了。
目睹的一个个惊人的流失数,我的压抑与它共存。
王元禄是个罪人,没有错。
但是,将敦煌文化的大量流失、出卖之罪完全归咎于他——那样一个20世纪初中国随处可见的猥琐、短目之人,更像是嘲笑自己。
因为,他的卑微,实在不配承受这罪。
他意识不到这份文明的伟大与灿烂,他只知道一百卷经卷值一个铜板,一车古画值三块大洋;他只知道如果在飞天甜美、神秘的微笑上刷一点白石灰,墙壁就干净了;他只知道本以强盗身份来这里的斯坦因,是西方来东方“取经“的人。
他的卑微,承受不起这罪!我的压抑与这些耻辱共存。
正像余先生喊出的:“我好恨!”终于,《莫高窟》紧随其后,让我稍稍欣慰,余先生用敦煌壁画上明快的、油彩一般的语言,从诞生曙光的时候起,描绘到飞天腾空撒花的唐初鼎盛之期。
欣慰于毕竟我们厚重的土地,还以它三千年孕育出的魔力,留住、或是说吸引住了一部分文明,就算是文明的碎片,也能使后人从中拾取精华,沐浴灵魂。
唐后,风格一次次改变,风沙一次次动摇这里,但是,风骨从未泯灭过。
然后,飞天神秘的微笑朝向了日不落,这微笑后面是愤恨,是压抑,是无奈……余秋雨《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2因为《文化苦旅》我走近余秋雨。
还记得那时青春年少,轻狂无知,在书架上瞥见了他的名与作品,那书架是那样高啊,我不屑地走过了,没有人知道我的不屑中有许多许多的敬畏。
那让我不敢顾盼的高度渐成了心中最神秘的暗泉,也许正是这份感觉拉着我走近了他。
他有许多头衔和称号,许多鲜花和掌声,但在我心中,他只是一个浪迹天涯的旅人。
历史与现实隔着一段距离,正是这段距离把祖国山山水水中沉淀的文化层层剥离,于是在明媚的湖光山色中,文化离我们越来越远,有谁在览尽名山大川后找到了其中博大精深的内涵了呢?然而,终于有一个人肯在旅游的时候背起沉甸甸的文化,将沉埋于山水间的历史,执着成一程苦苦的旅行,读后感《文化苦旅读书笔记4篇》。
余秋雨散文之《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第一篇:余秋雨“千年一叹”读后感余秋雨《千年一叹》读后感历史,每每重拾,都会有一份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一千年走一回,却有阵阵叹息传来,轻轻的,缓缓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中传来,也从恒河畔边传来.当曾经的辉煌成了寂寞,当神庙已经破残,当人们开始遗忘,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文明已经衰落,历史也开始褪色了.翻开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我沉浸在眼前落寞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只有曾鼎盛一时如今却衰落得如此彻底的古文明。
于是冒险开始,抵达希腊时他所见的只有狭孝陈旧和人民的闲散。
干净的痛苦一定会沉淀,沉淀成悠闲,悠闲是痛苦的补偿,痛苦是悠闲的衬垫,今天的希腊也就是在冷落中与世无争,闲散自如,而埃及却不同,它昔日的辉煌,几经割断,古文字无人能识,古文献无人能懂,本体文明几近湮灭,只有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和金字塔中可看到一点文明古国的样子。
而古巴比伦遗址的复原,更让人语塞,他们铲平重建古城遗址,却连带着将那份强烈的历史沧桑感湮灭了。
文明的衰败也直接导致了当地人民的贫困,孩子总是让人心疼的,伊拉克有太多的失学儿童,他们连字也不认识,可他们的祖先却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的人。
很小的孩子,本该天真无邪快乐生活,却硬生生地被与政治联系了起来,学校里教授的只是像“打-倒美国,反对禁运”之类的口号。
战争让许多孩子的父亲离开了,生活的重担便压在了孩子稚嫩的肩膀上,他们蜡黄的脸,深深的大眼睛,显示着他们这个年龄不该有的沉重。
河流是孕育古文明的基石,而在印度恒河边,却让我领略了前所未有的震惊。
无数黑压压的人全都泡在恒河里,以为这样就可以将病痛治愈,还有长时间拥塞在河边等死的人,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将自己的骨灰撒入恒河。
在恒河边,所能看到的是,人的肮脏,人的丑陋,人的死亡,就这样夸张的裸露,都可以毫无节制地释放给他人,释放给自然。
恶浊的烟尘全都融入了晨露,恒河彼岸上方,隐隐约约的红日托出一轮旭日,没有耀眼的光亮,只是安静上升。
余秋雨散文集读书笔记
余秋雨散文集读书笔记《余秋雨散文集读书笔记》余秋雨,一位备受读者喜爱的作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常常以深邃的感悟和细腻的文字打动人心。
在《余秋雨散文集》中,有许多经典之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是我对其中几篇文章的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
《文化苦旅》是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
文中,余秋雨讲述了他去美国学习的经历,分享了他对中西文化的思考和感悟。
文章以亲身经历为背景,将个体经历和文化对话相结合,深入浅出地将复杂的文化问题诠释得通俗易懂。
这让我感到教育的力量。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对文化的广度有了更深的理解,也理解了文化交流的意义和价值。
另一篇我喜欢的文章是《深入浅出美育课》,这是一篇关于美育课程的讨论。
余秋雨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读者,在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如何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他通过散文的形式,向读者展示了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让我感到深刻的是,美育教育不仅仅是对艺术的欣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修养。
这让我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能够将美育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
除了以上两篇散文,还有一篇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烟雨迷踪》,这是一篇描写雨巷的文章。
余秋雨通过细腻的文字和富有张力的叙述,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虚实交错的世界。
他的描写很有诗意,让我仿佛看到了雨巷中微弱的灯光,感受到了冷雨滴在身上的触感。
这样营造出来的氛围让我联想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是否能够像余秋雨一样真实地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余秋雨的散文充满着深刻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怀。
在《烟雨迷踪》中,他写道:“散文是有情的文字,也能寄托有情的心。
”这句话让我更加理解了散文的魅力。
散文不仅可以展示作者的才华和思考,更能触动读者的内心,引发共鸣。
通过阅读余秋雨的散文,我对文化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对美育的意义有了更多的感悟。
他的散文让我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和生活态度,更加关注身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读完这本散文集,我深深地被余秋雨的思想感染和教益,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感知生活,关注文化,修养自己的心灵。
《余秋雨散文》优秀读书笔记(精选7篇)
《余秋雨散文》优秀读书笔记(精选7篇)《余秋雨散文》优秀读书笔记(精选7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
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余秋雨散文》优秀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余秋雨散文》优秀读书笔记1静静的夜里,很有咀嚼的心情,便选择了文章稍长的《山居笔记》,开始认真地阅读。
《抱愧山西》余秋雨考察晋商文化的兴衰,大至晋商文化的兴衰、山西的独有的民情风俗以及历史沿革、独特的地理环境、山西商人曾经活跃的历史舞台,小到“三晋会馆”的变迁、宋氏三姐妹传记中关于孔祥熙家乡的描写、中国第一家专营异地汇况和存放款业务和票号“日升昌”旧址、中国一代巨商的私邸乔家大院等等,时间空间跨度之广,思绪反差之强烈,让人感觉到一种磅礴大气。
《流放者的土地》有关流放地“宁古塔”的大量典籍资料,清朝的文字狱、朝廷冤案,安徽青年章铖的“科场案”似乎沥沥在目,一个人迹罕至却高官、学者荟萃的蛮荒之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遥远的绝响》说“我”和魏晋这段历史之间的缘,余秋雨有时站在今天评点,有时回到魏晋亲临历史的现场,看活脱脱一对可爱的人物阮籍和嵇康,让我们重温遥远的“即便是仰望一下,也会对比出我们所习惯的一切平庸”的“魏晋风度”。
《苏东坡突围》,《一个王朝的背影》,《遥远的绝响》,《脆弱的都城》,《风雨天一阁》。
我反复地掂量书里所有的篇章,跟着余秋秋雨追索文化生成的奥秘,感受文化历史的兴衰。
最后不得不叹服:这么多的人文史料何以汇聚到了余秋雨这便充满灵性?渐渐,和余秋雨对夜雨的诗意一样,有了一点新的思考。
《余秋雨散文》优秀读书笔记2读秋雨散文,就如读着一本厚厚的历史,更有万象的人生世态和丰富的个人情感。
秋雨的心是年轻的,他的心又是迟暮的。
有着儿童的天真,有着老人的睿智,因而有了天真的向往新奇的心,有了发自内心的对历史的感悟。
因此他的人生应是美丽的。
余秋雨散文读书笔记
余秋雨散文读书笔记余秋雨散文集文字拾掇1、第一根白发把生命的起点和终点连成了一条绵长的逻辑线,人生得任何一段都与它相连。
2、进入年老也是一种美好的况味,用不着吃力的搬种夏天的繁枝来遮盖晚秋的云天,什么季节观什么景,什么时令赏什么花,这才完整和自然。
3、错选了一种可能也便失落了其他可能。
---《关于年龄》4、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
---《最后的课程》5、李白时代的诗人,既炽恋着四川的风土人物,又向往着下江的开阔文明,长江于是就成了他们生命的便道,不必下太大的决心就解缆问桨。
脚在何处,故乡就在何处,水在哪里,道路就在那里。
---《三峡》6、与没有责任感的男人谈恋爱,就像与朝雾和晚霞厮磨,再美好也没有着落。
他们是男人,是已经长大的男人,再多情也不应该把女友的耳畔当作他们唯一的讲台,男人的讲台理应在更大的空间。
---《这样的男人》7、人们容易发现一目了然的小偷小盗,而对于一个分解开来的巨大骗局,却很艰难在各个局部上发现,反而实利的诱惑下八方用力,把荒唐推向更大的荒唐。
---《大桥的寓言》8、在这个世界上,众口喧腾的可能是虚假;万人耻笑的可能是真实;长久期盼的可能是虚假,猝不及防的可能是真实;叠床架屋的可能是虚假,薄弱瘦削的可能是真实。
9、其实,世间的一切平庸和杰出的界限也就在这里。
何谓平庸?做加法,层层叠叠的人云亦云;何伟杰出?做减法,力求简单的直奔事实。
10、真实老被嗤笑,因此杰出者总是数量不大。
人们总想躲开遗憾,因此,更大的遗憾总是紧紧跟随。
---《遗憾的真实》11、与谬误辩论,很可能获得真理;与无聊辩论,只可能一起无聊。
12、不要因为害怕被别人误会而等待理解,现代生活各自独立、万象共存,东家的柳树矮一点,不必向路人解释本来有长高的可能,西家的槐树高一点,也不必向邻居说明自己没有独占风水的企图。
做一件新事,大家立即理解,那就是不是新事;出一个高招,大家立即理解,那就不是高招。
任何真正的创造都是对原有模式的背离、对社会适应的突破、对民众习惯的挑战,如果眼巴巴的指望众人的理解,创造的纯粹性必然会降低,平庸,正在前面招手。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通用15篇)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通用15篇)《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起初,只因喜欢余秋雨古朴典雅的文笔,于是,床头开始有《文化苦旅》这本书的存在。
余秋雨的__有着儒生的清绝,却又不失那磅礴的力道,笔力千钧,一派奔流不息的洒脱。
借山水之景、风雅之物,寻求文化的灵魂直至生命的真谛,让人叹服。
他走在这一片广袤的土地上,用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品味,去深思,一次苦旅,然而,他将心置入其中,去品味那上千年文化所积累下的芳香。
对于__,我喜爱细品,所以至今,也才读了一半。
若说影响最深的,不是柔丽凄迷的《白发苏州》、《江南小镇》;不是给人以深邃苍凉之感的《道士塔》、《阳关雪》;也不是重在文化人格的《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而是那默然不语,一呆上千年的“都江堰”。
__初始,作者对都江堰并不怎么上心。
这点我倒是一样,不过秉着看完全本的习惯,还是跟着作者一同走进了那存在近千年的古老建筑。
年龄比长城更古老的它,明明鲜有人注意,却不辞辛劳地为着无数民众输送姑姑清流,若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便确确实实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若把他们比做人,长城便像父亲保卫着民族与家园,而都江堰便是只知奉献的乡间母亲,不炫耀,无所求,这样的它,让我敬,却也怜。
都江堰的水,踊跃着喧嚣的生命,不似大海的深沉,以奔腾的方式展现它层层叠叠的精神力量和恣意奔放的生命力。
万古清流今犹在,鲜闻当年都江堰。
喜欢都江堰之水的奔腾不息,喜欢都江堰的无私奉献。
古老的民族留下了古老的建筑,也展示了他们伟大而崇高的民族精神。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2当每一处山水都被赋予了感性的光环,当每一所名胜都被笼罩上人文的气息,当每一段命运都被烙刻着历史的变迁,当每一种情怀都被渲染出淡淡的忧思……文化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化,她拥有了自然的风貌;自然已不再是单纯的自然,她拥有了文化的情韵。
在三危金光笼罩之下、见证着中国一千多年文化层层累聚的敦煌莫高窟,今日依旧矗立在荒荒大漠之上,但她的历史、她的文化,早已在成车的经卷被运送到伦敦,运送到巴黎,运送到彼得堡,运送到东京时,就变得苦涩了——“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文化苦旅每章读书笔记
文化苦旅每章读书笔记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其中包含了作者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对中华文化的深度思考和探讨。
以下是对其中一些章节的读书笔记:
1、《道士塔》: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在敦煌的所见所闻,特别是关于道士塔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通过叙述道士塔的兴衰,作者揭示了近代中国在文化、历史和文物保护方面的困境和无奈。
2、《莫高窟》:这篇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以及其面临的保护问题。
作者通过对莫高窟的艺术和历史的深入了解,表达了对这个人类文化遗产的敬畏和珍视。
3、《阳关雪》: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在阳关的所见所闻,通过对阳关雪的描绘,表达了对中国古老文化和历史的怀念和敬仰。
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冲击的忧虑。
4、《沙原隐泉》: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在沙漠中的所见所闻,通过对沙原隐泉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欣赏。
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力感。
《文化苦旅》:这篇文章是全书的总结,作者通过对自己的旅行经历的回顾,表达了对中国文化的敬畏和珍视,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类文明的思考和探索。
总的来说,《文化苦旅》是一部深度探讨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散文集,作者通过对各地的描绘和思考,表达了对中国古老文化的敬畏和
珍视,同时也表达了对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冲击的忧虑和思考。
这本书不仅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有着重要的价值,也对全人类的文明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余秋雨散文读书笔记
余秋雨散文读书笔记余秋雨散文读书笔记一、简介余秋雨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学者,也是文化名人和散文大师。
他的散文作品以清新自然、真挚感人的风格而著称,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欣赏。
本文将分享我对余秋雨散文的读书笔记,通过对他作品的细读和思考,来领略其中的美学享受和文化味道。
二、《豆棚诗话》《豆棚诗话》是余秋雨的代表作之一,本书主要谈论文学创作的理念和方法,以豆棚这个简朴的农民屋舍为背景,展示了作家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感悟。
作者通过他对自然和生活的领悟,向读者传达出对传统价值的珍视和批判,倡导真实和朴素的生活态度。
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让我对文学创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三、《山海经讲座录》《山海经讲座录》是余秋雨对中国古代神话文化的探索和解读,他通过解读《山海经》这部古代宝典,展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神话世界和精神追求。
作者通过对神话的解读,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引发了我对文化遗产的思考和探索。
四、《沧浪之水》《沧浪之水》是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以苏州为背景,描述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作者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触觉,将苏州园林的美景和人文历史与读者分享,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了苏州这座城市的魅力和韵味。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苏州的了解更加全面,这也激发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五、《干校六记》《干校六记》是余秋雨的自传体散文,记述了他在农村插队、下乡的经历和感受。
作者以写实的笔触和真实的情感,展示了插队生活的艰辛和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通过这本书,我深入地感受到了那个特殊时期的历史变革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也更加敬佩余秋雨这位坚持追求梦想并且不断创作的作家。
附件:本文档不含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1.版权:指作者或权利人对其原创作品享有的法律权利。
2.著作权:指作者对其个人创作作品享有的专属权利。
3.侵权:指他人未经作者或权利人授权而使用、复制、传播、发表等侵犯著作权行为。
《余秋雨山居》读书笔记_心得体会5篇
《余秋雨山居》读书笔记_心得体会5篇秋雨先生亲身走遍多地,每到一地则去深深感受琢磨与此地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思考自身与人生的感触。
直到读完全本,不禁感叹文学大家何以成为大家,一本书读下来,竟能让人感触颇多,犹如醍醐灌顶,脑中清明,受益匪浅。
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余秋雨山居读书笔记精选五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余秋雨山居读书笔记1以前爱读余秋雨的书,尤其是《文化苦旅》,读的时候觉得美得无可言说,至今这本书仍然是我最爱读的书目之一。
余秋雨的文字,美妙,又让人感觉深邃,他常常把历史与文学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番厚重的文化之感。
因此,读他的文章,除了是文学的享受之外,更是对史学的补充与思考。
暑假期间,闲来无事到书店逛,看到余秋雨的书《山居笔记》,很是喜欢这个名字,觉得颇符合我所向往的山居之风,随手翻了几页,便买回家中。
那次共买了四本书,这本书当时只是翻看几页之后,觉得似乎有些艰涩,便搁置在案头,一晃就是几个月。
几个月后,买的书读完了,也没有找到新的阅读方向,就拿来这本书,细细品读起来。
这一读不要紧,我又深深现在余秋雨的文字里,徜徉在文学与历史所交替兼容的世界里,随着他的文字,游走在各地,游走在各朝各代,游走在各个名人名士身边。
跟随余秋雨,我走进了清朝的历史,那破败王朝的背影,看到历代流放者那凄凉落寞的生活,感慨人生无常,谁又能抵挡的了那些事故变迁呢?苏东坡的突围,让我感慨哪个朝代对于大师的埋没,想到历代大师都经历的摧残,想到我们国人嫉妒品质的劣迹其实由来已久,其实根深蒂固,早已化为血液里一丝我们不远承认的遗传。
《愧抱山西》则描述了一代晋商的发家成名史,让我对山西有了一番新的认识,敬佩山西晋商的精名能干,敬佩他们的审时度势,敬佩他们的种种。
正是这些优秀品质,使得一代晋商在异乡的土地上扎根发芽,开花结果,遍地的分号,无不诉说着这个人群的智慧。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一切都发生变化之后,山西晋商似乎一夜蒸发。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精选15篇)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第一次拜读余秋雨的作品,便被深深吸引。
《文化苦旅》是作者余秋雨第一本游记文化散文,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物以寻求文化灵魂,探索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构成,余秋雨先生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
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写本书。
写出了因为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那苦苦的味道,为这本记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滋味。
他用美妙的文字一步步将我们带入文化意识的河流,让我们思考,让我们深省。
在他的笔下,历史是那样的深邃苍凉。
跟随作者走进书中,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跟随作者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
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
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布满足义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丽,而是一种人性的、深层的蕴藏。
读《文化苦旅》并不是在欣赏山水风景,而是在对历史的沧桑的一种回顾,叹息和哀伤,也是对人生的一种激励。
看莫高窟不是看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2翻开泛黄的书卷,仿佛踏上历史的列车,和余秋雨先生一起追寻历史留下的足迹……从《道士塔》的漫漫黄沙开篇,和着异乡漂泊者的脚步声结束,从两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直读到两千年后非常时代的吴江船,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苦旅,它涵盖了太多,它承受了太多,它让一颗不堪负重的心灵,只能用沉默的眼泪来回答历史上那些太多的委屈,痛苦与太多的无可奈何。
脚深深的陷入黄沙之中,身后的脚印以被没停过的风一遍又一遍地卷向四处,不象那屈辱的历史,任这漫天风沙吹了几千年,也吹不走黄昏下,一个衣着破旧的道士心满意足的捂着被几枚金币塞满的口袋,恭维的目送几个露出贪婪笑容,拉着一车车敦煌石窟的宝藏心安理得消失在黄沙的边缘那凄凉的景象;吹不干一个受尽屈辱的民族淌血的心。
读书笔记《文化苦旅》
读书笔记《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文化苦旅》篇1洇染历史的气息,泅渡年岁的长河,中华悠悠上下五千年,文化繁荣、昌盛、经久不衰。
一位痴迷于历史文化与古典艺术的老人——余秋雨,穷其一生探索、追寻,为世界文明开启了新大门,于是,中华文化被记录,凝聚着智慧结晶,浓缩在厚重的书页里。
翻开泛黄的书页,瑰丽的文化穿越了泱泱历史,苦苦等待。
天府之国的都江堰,饱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滋润、灌溉、按部就班、历久弥新,滚滚而去的洪水被驯服,与青城山和乐,成为中华道教的课堂。
西域被打通,长达几个世纪的文化被开凿,在黄沙漫漫中,流传、继承、发扬、永不衰竭。
毋庸置疑,这片几乎是人类精神的发源地——西域,蕴藏着厚重、沉甸甸的古文化。
在风烟迷蒙中,我看到了敦煌的道士塔,屹立在那里,又诉说着古文化的来之不易。
中华民族的巨大悲剧——王圆篆是道士塔的主人,这个几近文盲的农民,懦弱又愚昧,“黑乎乎的`,亮堂一点多好呢!”于是,飞舞的铁锤,洁白的刷子,交相挥动。
壁画上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领,什么都没了。
雕塑婀娜的体态成了碎片,婉丽的面容变成泥巴,长达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灰飞烟灭!在那个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又来了一群人——外国的考古学家,他们与塔的主人进行世界上最不公平的交易,他们用极少的钱换取了华夏的无价之宝,一箱又一箱,一车又一车,穿过褚红色的山峦,消失在了飞扬的黄沙中。
我仿佛看到了西天凄艳的晚霞下,一个古老的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浩浩荡荡的马车,将大量的经卷、文物转移,美其名曰安放在了地球另一端的博物馆中。
中华文明造成难以言状的损失,受到外人狠狠地践踏!文化的旅程苦涩不堪,在余秋雨厚重的文字中,我看到华夏文明,一苇以航,来到二十一世纪。
身为祖国的希望,我们应时刻捍卫着中华文明,守护着长达几世纪的文物古籍,永远不退让,坚持祖国利益至上,让中华文明不再叹息,让惨重的损失不再重蹈覆辙。
身为祖国的接班人,我们应传承发扬中华文化,使之繁荣昌盛,灿烂辉煌!读书笔记《文化苦旅》篇2“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笔记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笔记篇1《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我沉浸在余秋雨的文字中,一部关于中国文化的长篇散文。
《文化苦旅》如同一支清流,穿行于苍茫的大地和历史的长河之间,用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笔触,揭示了文化的魅力和艰辛。
余秋雨的写作风格独特,他的文字犹如历史的画卷,既富有诗意,又充满哲理。
他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个个鲜活的历史场景。
他的文字犹如一位智者,引导我们深入探索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文化的内涵。
他强调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历史遗产,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通过描绘山水风物,余秋雨展示了文化的深邃和广大。
他在寻求文化的过程中所遇到的艰辛和困苦,更突显出他对文化的执着和坚定。
同时,《文化苦旅》也带给我深深的思考。
我们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对文化的尊重和敬畏?我们如何对待历史的遗产?这些问题在余秋雨的文字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思。
他提醒我们,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根基。
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文化,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总的来说,《文化苦旅》是一部深入浅出地揭示中国文化的作品。
余秋雨的文字犹如一位智者,引导我们走进历史的长河,感受文化的魅力和艰辛。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也更加珍视和期待中国的文化传承。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笔记篇2《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文化苦旅》是当代著名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
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深入中国文化的各个角落,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厚重和博大。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余秋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写作风格深深吸引。
他的文字既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又充满了人文关怀。
他以旅行者的身份,带领读者穿越历史,走过山水,体验文化的魅力。
在书中,余秋雨以“苦”字为题,寓意着文化的探索和追求是充满艰辛和痛苦的。
他以旅行的形式,将读者带入历史的长河中,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真实面貌,感受到了文化的厚重和博大。
余秋雨散文之《行者无疆》读书笔记
余秋雨散文之《行者无疆》读书笔记第一篇:读余秋雨《行者无疆》随想流浪,向着前方——读余秋雨《行者无疆》随想"北极圈的欧洲一侧,二千年的末了几天,我站在雪地里"这是余秋雨先生所著《行者无疆》自序中的第一句话,初看之时平淡无奇,却不曾想其中隐藏着余秋雨先生作为文人而对自我作出的探索与反思。
文人每每是脆弱的,恰如《东林悲风》中所说,文人何其柔弱无力,他们所仅有的也就是那么一点“骨气”,而所谓的“骨气”亦不过两点:一为脊梁骨,二为喉骨。
余先生在自序中也说:“文人脱离书斋总是伤害的,离开越远危险越大”。
然而他依然选择了走出书房,不,应该称为走出了“象牙塔”更为准确。
在自序中,余先生借用英国近代学者科林伍德的一段话指出了恒久困守书房的危害,他说,象牙塔看似雅致风雅,,却是一种自我囚禁?.囚禁在象牙塔里的文艺精英除了本身之外别无可谈,谈完了自己就互为观众?.全部无聊、麻烦、伤害,就产生于这种狭小空间里的“互为观众”?.科林伍德的这番论断颇有点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味道,但我也知道这屡见不鲜,伟大而明智的人每每心有灵犀。
于是,带着不达目标誓不回头的觉悟,余秋雨先生毅然选择了“叛逃”,化用当年余先生写过的一篇文章的名字,我称之为“余秋雨突围”。
“囚禁是叛逃的来由,但走得远了,这个来由徐徐退去,前一段路成了后一段路的来由。
”——余秋雨紧随余秋雨老师的脚步,和追溯千年的汗青,我们亦步亦趋地走进陈腐的都会,百年的大学,名流的故宅,优雅的墟落,陈设富厚的博物馆。
在体会欧洲文明的发展时期孕育发生的阵痛中,不停地与中华文化举行比拟思索。
这也许是余秋雨先生写这本书的终极目标。
在余秋雨老师的笔下,我看到了一个新的欧罗巴,一个隐藏在种种繁华、喧闹与豪情之中的欧罗巴。
原来,繁华的背后也有淡烟衰草,喧闹的身前亦是岑寂执着,那令人艳羡的豪情之下,也有着无比厚重的岁月的沉淀啊!不仅如此,原来——原来,贪婪的人性对于友谊的忠贞也不外是权势的犯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秋雨散文读书笔记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中国浙江余姚人,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荣誉院长。
余秋雨主要从事文化散文写作和艺术理论研究。
余秋雨散文读书笔记《道士塔》不知道这是第几次读这篇《道士塔》了。
每次的感觉却都是相同的,凝成那三个字:“我好恨!”恨愚昧无知、愚蠢透顶的王道士;恨数不清的贪官污吏,把珍贵的文物随意糟蹋;恨斯坦丁、伯希和、吉川小一郎……他们尽情地、冠冕堂皇地把书卷、画像、雕塑掠走;我甚至恨石窟的建造者,你们为什么不把密室得再隐蔽些、再牢固些,让文物过一百年再重见天日,让我国的研究者们好好地钻研。
但无论如何,那满满实实的一洞古物,已绝不再全属中国了。
属于中国的,只有高价买回的微缩胶卷。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道士塔》在写作手法上也极为优秀,讽刺、反语恰到好处,抒发感情时喷薄有力。
一声憨厚的笑、一具无知的身躯、一方惨白的石屋、一缕尖锐的炊烟、一支载着一个文明古国文化的车队、一抹凄艳的晚霞、一片颤抖的清单,还有一群为了敦煌文献倾入一生心血的专家。
?或许是想和王道士有个鲜明的对比,乐樽和尚仅仅因为那一道金光灿烂,就要筑窟造像,而且过了千百年,这里真的成了佛教圣地,或者说文化胜地。
各朝各代的文化精华都肆意在一樽樽精美的塑像上,于是汇成了色彩的长河、历史的长河。
再于是就散成了一种聚会、一种感召、一种狂欢、一种释放、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
而现在在莫高窟,成千上万的游客是否只把莫高窟当成一处名胜、一处由前人开凿后人欣赏的艺术殿堂,然后就轻飘飘地走过那10华里,丝毫不觉得劳累,对于历朝历代沉重的文化视而不见,那么就把那些石像当成泥土堆好了。
《阳关雪》,“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
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其实哪有什么法术,如果一定要说个答案,那我看两字足矣:文化。
这是人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崇敬的表现。
那一座坍了大半的土墩,若不是因为王维潇洒地挥笔写下了《渭城曲》,说不定早已溶解在时间里,无影无踪了。
也就是因为这一曲渭城,才使无数文人迎着寒雪烈日,来寻找土墩,寻找那个千年前穿过阳关的人,寻找千年后仍持之以恒却不得不失落的唐朝文化。
这便是大唐,能包含一切美与丑、繁荣与衰败。
所以有了唐朝诗人的洒脱、肆意。
但可惜唐朝是会结束的,于是经历了五代的纷乱后,一切全变了。
“风雨天一阁”的藏书令人称奇。
在这里我知道了天一阁是一个藏书楼,但实际上它已经成为一种极端艰难、又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范钦一生的心血需要他的子孙后代们用无私和奉献来延续,需要他们有人义无返顾、别无他求地承担起这艰苦的藏书事业,要么只能让一切都随自己的生命烟消云散,这本身就是对文化遗产的一种捍卫,这不由得不让我们对此苍老的屋宇和庭园倍加注目了。
在余秋雨“西湖梦”一文中使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西湖另外一个不被我所知的一面,林和靖这位以梅为妻、以鹤为子隐居孤山二十年,远避官场与市嚣看透一切的机智、狡黠的文人,一句“流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千古绝唱,然而,春去秋来,梅凋鹤老,剩下一堆梅瓣、鹤羽、象书签一般,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
从他的“上海人”一文中,让我们更加佩服他的生活和文化阅历,他用大量的篇幅从各方面描写了上海人,尖锐地刻画了上海人的那种无法自拔、中国近代史开始以来的最尴尬的一群,并引人思考撞出这种上海文明的契机。
上海人、上海人的生活环境、上海的地理优势是各具特色。
上海文明,首先是一种精神文化的特征,而对实际效益的精神估算却又是另一心理品性,还有就是发端于国际交往、历史的开放型文化追求,他们已经倾听过来自黄土高原的悲怆壮歌,也已经领略过来自南疆海滨的轻快步履,将整个城市陷入思索之中,继而又很深刻地指出如果要继写上海新历史,关键是重朔新的上海人,“如果人们能够从地理、空间上发现时间的意义,那就不难理解:失落了上海的中国,他就失落了一个时代;失落了上海文明,是全民族的悲哀”。
X从那篇《五城记》,我更加了解了背靠一条黄河、脚踏一个宋代的开封和《清明上河图》;只需六朝金粉就足以垂名千古的《石头城》南京,何况它还有明清两代的政治大潮,还有近代和现代的殷殷血火,展望气可吞天的未来;还有群山密布的西南边躲藏着一个“怕不辣”的成都,中国历史文化的丰盈偏仓,茶馆小吃与历史一起细细咀嚼品尝,等待着从深厚走向宽广;风韵浓厚与清甜,座落在黄河上游边的狭长古城,有着令人难以忘怀的牛肉面与白兰瓜,也在兰州民风中回荡,我们穿越千年无奈的高原时也会浮起一丝自豪;最后说的是广州的花市,不管潮涨潮退、云起云落,始终悠悠然地把庆祝打扮得最为诚实、最为透彻,这些都让我耳目一新,久久不忍合上我的书页。
作品是作者以一个文化人的身份,站到时代的角度上,发现生活和挖掘文化的极点!最大限度地批判了民族文化的微软之处,我觉得现在的作品很多都难以做到这一点了!这是我们应该借鉴的地方,我一直认为作品的作用就是要让读者看到自己的意图和真实所在!在这部作品真的把那些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不愧为文学的经典!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与心灵的挣扎,作者运用沉重的笔调阐释演绎了生命之歌。
如歌如泣,如怨如诉,让人荡气回肠,读后久久回味不已。
文章的细腻,感觉的独特,也让人佩服之至。
作者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这部《文化苦旅》的三十七篇文章文字优美,见解独到,是一部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好书。
它记录了大半个中国的人文故里、风土渊源,从莫高窟到江南小镇,从唐朝走到宋代,涉足当今,纵横交错,在这里我知道了好多好多的“人文山水”领略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人文。
通读完了这部“文化苦旅”,才真的有些了解到其中的一些文化渊源,关键词也就落在了这个“苦”字上,用余秋雨自己的话说:“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和古代文化和人文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的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的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
要摆脱也摆脱不了。
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的喟叹,常常像傻瓜一样木然伫立,一会儿满脑章句,一会儿满脑空白”,这种文化内涵的奔泻便有了“写文章的冲动”,只是“没料到的是我本为追回自身的青春活力而出游,而一落笔却比过去写的任何文章都显得苍老”,“我就是这样边走边想,走得又黑又瘦,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了最后一点少年英气,疲惫地伏在旅舍的小桌子涂涂抹抹……”从余秋雨的书我们能够读出他的人,他的文笔、睿智和探求人文的足迹都让我望尘莫及。
苦旅,不仅仅在人文。
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处处都要有这种勇于探求的精神,我们行走在苦旅中。
余秋雨散文读书笔记读着《余秋雨散文》,就如同读着一本厚厚的历史书。
书里更有人间百态,有爱恨情仇让人们去品味,去欣赏,从中获得心灵的升华。
初次接触他的文章,是语文课本上那一篇《信客》。
读毕,平淡的语调,朴实的语言却描绘得如此生动,令我不经心生敬佩。
专业点说,就是他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
余秋雨的散文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
余秋雨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
同时他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大段的排比,对偶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力度,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气势,使语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平淡无味,而富有了张力,富有了文采。
我欣赏《苏东坡突围》。
正如苏辙的那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正因为他太出色、太响亮,使得那些品格低下的谏臣有了嫉妒的目标。
然后苏轼就被你一拳我一脚的批判,甚至贬损。
八百多年前苏东坡先生的遭遇,本已尘封于历史之中,然而余秋雨先生的《苏东坡突围》,对曾经攻击过苏东坡先生的人经行强烈的反驳。
用词之尖刻,情绪之激昂,在文字之中尽显铺张。
恣意汪洋的文采、率真自信的个性、乐观豁达的气质,都是我们对这位大才子苏东坡的认识。
几百年来,其诗词文赋吟诵不绝,相传至今。
我欣赏苏东坡先生桀傲不驯的个性,乐观向上的情感,却每每心痛其人生频频遭遇的坎坷。
苏东坡是中华文明史上既不可遇又不可求的文化伟人,而他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正是促进他成为伟人的原因。
这些,在《苏东坡突围》中详细又透彻的体现了出来。
余秋雨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结合。
将历史写的活灵活现,把文化述的铿锵有力,引起我们反思。
正如专家们所评价的,"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
这,就是余秋雨。
这,就是《余秋雨散文》。
余秋雨散文读书笔记凡余秋雨的书,总要弄到手来过一遍,几乎算是追星式的关注了。
及《笛声何处》,有声音说余秋雨已经“江郎才尽”,实在写不出东西了,只好重又端出老本行谈论戏剧文化……我便也哂笑,是啊,余秋雨,你的笛声又何处呢?然而,他的苦旅,他的笔记,他的千年一叹,却分明胜似笛声悠悠在脑际!待到打开记忆的阀门,却又茫茫然秋雨苦旅所旅、茫茫然秋雨千年所叹。
于是把所收集的余秋雨散文书都找出来,依出版日期有序排列在一起,一一翻阅。
以为凭自己的阅读习惯,会有留于书间看表明阅读痕迹的标识或随想什么的。
可惜遗憾,我几乎要怀疑曾有自己的目光和思维驰骋其间。
似乎本来就未曾过目!只是追星似的在流言斐语里听了那么三两句,褒也罢,砭也罢,便等闲视之。
想起诗人何其芳对高尔基说的:“每一本书都像一个梯子,使他从兽类爬到人类。
”很不以为然:“那些书啊,就是连那些最打动过我的书在内,并不都是梯子,并不都是直立着的,引我上升。
大多数的书,它们连结起来倒象一个迷津,使我在里面摸索,苦闷。
”这位大诗人在一次搬家时,甚至对着成捆的书想:“我过去读过的书恐怕也有好几书架吧。
但是,乱七八糟读的结果,到底得到了多少益处呢?许多读过的书,用今天的要求来衡量,不是差不多读了等于没读吗?”诗人何其芳自然不会把读书否定到一无是处,但这的确是他谈读书的经验时这样说的。
我也不是要拿何其芳为自己徒劳的阅读作辩解。
倒是真羡慕那些作了高尔基梯子的书!纵观历代中外名人谈读书的精彩篇章,他们各执所言,各得其法,终是各个功成名就,而于我们却未必能够领会、受用。
我们还是我们,自我经历着,像诗人何其芳一样的“在里面摸索,苦闷。
”所以常常会听到这样渴求而又不自信的询问:“你最近在读什么书?”“有什么好书吗,推荐一下?”中国人因为对“读书人”历来有着特殊的情结,所以人人都有心做“读书人”。
有时我也这样的问,问别人,也问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