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吸收与原子发射光谱

合集下载

原子发射光谱法_原子吸收光谱法_原子荧光光谱法的比较

原子发射光谱法_原子吸收光谱法_原子荧光光谱法的比较

TECHNOLOGY WIND [摘要]通过三种方法的比较,可以得知不同的分析方法所适用的元素。

本文主要从基本原理,研究对象及温度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关键词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的比较赫健(辽宁省有色地质局一0四队测试中心,辽宁营口115007)1基本原理三者从基本原理来看其相同点是:相应能级间的跃迁所得的3种光谱,波长或频率完全相同,而且发射强度、吸收强度、荧光强度与元素性质、谱线特征及外界条件间的依赖有关系基本类似。

因此,原子发射光谱法中的问题,在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法中也大多同样存在。

2研究对象三者之间也存在根本区别:从3种方法的研究对象来看是有区别的:原子发射光谱法是研究待测元素激发的辐射强度;原子吸收光谱法是研究待测原子蒸气对光源共振线的吸收强度,是属吸收光谱;原子荧光光谱法是研究待测元素受激发跃迁所发射的荧光强度,虽然激发主式与发射光谱法不同,但仍然是属发射光谱。

而原子荧光光谱法既具有发射光谱分析的特点,以与原子吸收法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介于两者之间,在某些方面兼具两者的优点。

谱线数目不同,复杂程度不同,光谱干扰程度也有很大差别:发射光谱谱线多,由谱线重叠引起的光谱干扰较严重。

由于基态原子密度较其他能级原子密度大,受激吸收机会占优势,因此原子吸收线多限于一些以基态为低能级的共振吸收线,其谱线数目远比发射线少,谱线重叠引起光谱干扰也较少。

由于只有产生受激吸收之后才能产生荧光,因此荧光谱线大多是强度较大的共振线,其谱线数目更少,相对光谱干扰也少。

3温度温度变化对原子发射强度、吸收强度、原子荧光强度的影响不同:激发态原子随温度变化是以指数形式变化,而基态原子数因温度变化引起的变化是很小的,实际上接近于恒定值。

这是由于参加跃迁的低能级的激发能一般很小(基态激发能等于零),玻尔慈曼因子近似等于1,因此原子吸收强度受原子化温度变化的影响,比发射光谱受激发温度影响小。

第三、四章:原子发射、吸收光谱法

第三、四章:原子发射、吸收光谱法

灯电流:空心阴极灯的发射特性取决于工作电流。灯电流过 小,放电不稳定,光输出的强度小;灯电流过大,发射谱线 变宽,导致灵敏度下降,灯寿命缩短。选择灯电流时,应在 保持稳定和有合适的光强输出的情况下,尽量选用较低的工 作电流。一般商品的空极阴极灯都标有允许使用的最大电流 与可使用的电流范围,通常选用最大电流的1/2 ~ 2/3为工 作电流。实际工作中,最合适的电流应通过实验确定。空极 阴极灯使用前一般须预热10 ~ 30 min。
分析线:用来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的特征谱线. 灵敏线:每种元素的原子光谱线中,凡是具有一定强 度,能标记某元素存在的特征谱线. 最后线:即元素含量降低或减少到最大限度时,仍能 坚持到最后的谱线.
分类:纯样光谱比较法、铁光谱比较法
铁原子光谱
3.4.2 光谱定量分析
一、原理:根据试样光谱中待测元素的谱线 强度来确定元素浓度。
4.1 概 述
定义:基于测量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对其特征谱
线的吸收程度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 优点:灵敏度高,10-15-10-13g ;选择性好;测量 元素多;需样量少,分析速度快 。 缺点:测定不同元素需要换灯(传统);多数非 金属元素不可测
4.2 原理
4.2.1基本原理:在通常情况下,原子处于基态, 当通过基态原子的某辐射线所具有的能量或频 率恰好符合该原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所需的 能量或频率时,该基态原子就会从入射辐射中 吸收能量,产生原子吸收光谱。 △ E=h=hc/
峰值吸收测量示意图
4.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定义:用于测量待测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基 态原子蒸汽对其特征光谱线的吸收程度并进行 分析测定的仪器.
分类条件 类型 按原子化方式 火焰离子化 非火焰离子化 按入射光束 单光束 多光束 按通道分 单通道 多通道

原子荧光、原子吸收和原子发射

原子荧光、原子吸收和原子发射

原子荧光光谱简介原子荧光光谱是1964年以后发展起来的分析方法。

原子荧光光谱法是以原子在辐射能激发下发射的荧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的发射光谱分析法。

但所用仪器与原子吸收光谱法相近。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法具有很高的灵敏度,校正曲线的线性范围宽,能进行多元素同时测定。

原子荧光光谱是介于原子发射光谱和原子吸收光谱之间的光谱分析技术。

它的基本原理是基态原子(一般蒸汽状态)吸收合适的特定频率的辐射而被激发至高能态,而后激发过程中以光辐射的形式发射出特征波长的测量待测元素的原子蒸气在一定波长的辐射能激发下发射的荧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原子荧光的波长在紫外、可见光区。

气态自由原子吸收特征波长的辐射后,原子的外层电子从基态或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约经10-8秒,又跃迁至基态或低能态,同时发射出荧光。

若原子荧光的波长与吸收线波长相同,称为共振荧光;若不同,则称为非共振荧光。

共振荧光强度大,分析中应用最多。

在一定条件下,共振荧光强度与样品中某元素浓度成正比。

该法的优点是灵敏度高,目前已有20多种元素的检出限优于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原子发射光谱法;谱线简单;在低浓度时校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宽达3――5个数量级,特别是用激光做激发光源时更佳。

主要用于金属元素的测定,在环境科学、高纯物质、矿物、水质监控、生物制品和医学分析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原理原子荧光光谱法是通过测量待测元素的原子蒸气在辐射能激发下产生的荧光发射强度,来确定待测元素含量的方法。

气态自由原子吸收特征波长辐射后,原子的外层电子从基态或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经过约10-8S,又跃迁至基态或低能级,同时发射出与原激发波长相同或不同的辐射,称为原子荧光。

原子荧光分为共振荧光、直跃荧光、阶跃荧光等。

发射的荧光强度和原子化器中单位体积该元素基态原子数成正比,式中:I f为荧光强度;$ 为荧光量子效率,表示单位时间内发射荧光光子数与吸收激发光光子数的比值,一般小于1;Io为激发光强度;A为荧光照射在检测器上的有效面积;L为吸收光程长度;& 为峰值摩尔吸光系数;N为单位体积内的基态原子数。

原子发射光谱和原子吸收光谱的区别

原子发射光谱和原子吸收光谱的区别

原子发射光谱和原子吸收光谱的区别
原子发射光谱和原子吸收光谱是研究原子的光谱现象常用的两种方法。

它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测量对象不同:原子发射光谱是测量原子在受激发后由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所发射的光线的现象,而原子吸收光谱则是测量原子从低能级吸收光子跃迁到高能级的过程。

2. 光谱形态不同:原子吸收光谱通常呈现为黑线或者缺失线的形式,称为吸收线,而原子发射光谱则是一系列明亮可见光线的集合,称为发射线,有时也称为亮线谱。

3. 测量方法不同:原子发射光谱常采用光谱仪测量,它通过分离和检测样品发射的不同波长的光线来得到光谱图谱。

而原子吸收光谱则通过测量样品中某个特定波长的光线的吸收强度来得到光谱图谱。

4. 应用方向不同:原子发射光谱常用于分析和确定不同样品中化学元素的存在和浓度,例如在冶金、环境、地球科学等领域。

原子吸收光谱则通常用于测量和分析样品中特定元素的含量,特别是对于微量元素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原子发射光谱和原子吸收光谱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原子的光谱现象,提供了研究原子量子结构和元素分析的有力工具。

原子吸收光谱法(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简称AAS)

原子吸收光谱法(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简称AAS)

双光束型:来自光源的光束被分 成两束,一束作测量光束,通过 火焰;另一束作参比光束;交替 进入单色器到达光电倍增管检测 比较
– 特点:消除因光源波动造成的影响,
但不能抵消因火焰波动造成的影响
完整版ppt
16
四、定量分析方法
1、标准曲线法:吸光度—浓度标准曲线
– 方法:
配制一组含有不同浓度被测元素的标准溶液 在与试样测定完全相同的条件下,按浓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测定吸 光度值 绘制吸光度对浓度的校准曲线。 测定试样的吸光度 查校准曲线上用内插法求出被测元素的含量。
完整版ppt
12
火焰原子化器和石墨炉原子化器可测定的元素
H Li Be Na Mg
火焰 火焰 & 石墨炉
He B C N O F Ne Al Si P S Cl Ar
K Ca Sc Ti V Cr Mn Fe Co Zn Cu Zn Ga Ge As Se Br Kr
Rb Sr Y Zr Nb Mo Tc Ru Rh Pd Ag Cd In Sn Sb Te I Xe
e- e-
e-
Dynode (9-13)
Quartz Window
*100 Million Amplification of Signal
Photomultiplier Tube Operation
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单光束型:空白溶液调透光率T 到100%。测试剂溶液的透射比
– 特点:仪器结构简单,不能消除因 光源波动造成的影响,基线漂移
完整版ppt
6
完整版ppt
7
原子化器
原子化:将试样转变为原子蒸汽的过程
原子化器的功能:提供能量使试样干燥、蒸 发和原子化。同时入射光束在这里被基态原 子吸收,因此也可把它视为“吸收池”。

原子吸收及发射光谱分析

原子吸收及发射光谱分析

样品的前处理(溶液化)
稀释法
用纯水、稀酸、有机溶剂直接稀释样品。 只适用于均匀样品 例)排放水、电镀液、润滑油等
干式灰化分解法
在马弗炉中加热样品,使之灰化 。 可同时处理多个样品。 注意低沸点元素Hg,As,Se,Te式分解法
常规酸消化
样品 + 酸(~300℃)于烧杯或三角烧瓶中,在电热板 或电炉上加热。 常规酸消化的优点是设备简单,适合处理大批量样品; 缺点是操作难度大,试剂消耗量大、每个试样的酸消耗 量不等,试剂空白高且不完全一致、消解周期长、劳动 条件较差。
二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GFAAS)是一种常见的成熟的方法, 它与火焰原子吸收法(FAAS)的主要区别在于原子化系统 。石墨炉采用电加热,石墨炉是原子化器,温度在18003000度。
原子化过程:干燥,灰化,原子化,清洗
ICP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技术
内容
① ICP-AES分析原理及特点 ② ICP-AES仪器 ③ ICP-AES分析方法 ④ 仪器的维护和保养 ⑤ ICP光谱法的新进展
(3)环境样品:土壤,水体,固体废物,大气飘尘,煤飞灰, 污水等.
(4)岩石和矿物.地质样品. (5)生物化学样品:血液,生物体. (6)食品和饮料:粮食,饮料,点心,油类,茶,海产品. (7)化学化工产品: (8)其它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 (9)核燃料和核材料.
ICP-AES可测定的元素
原子吸收及发射光谱分析
原子光谱主要有两大类:原子吸收光谱和原子发射光谱。在 分析化学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 火焰原子吸收法(FAAS)
基本原理
基态原子吸收了特定波长的光子后处于激发态。由于原子 结构复杂,能级较多,原子外层电子跃迁过程中能吸收的 谱线很多。把基态原子吸收辐射后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时所 吸收的谱线称为共振吸收线,因为它需要的能量最低,所 以大多数元素的共振吸收线是最灵敏的谱线。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是将被测化合物置于火焰下使其解 离为基态原子。当元素灯发出与被测元素的特征波长相同 的光辐射,穿过有一定厚度的原子蒸气的火焰时,一部分 光被火焰中基态原子所吸收。光强由I0减弱为I,利用朗伯 比尔定律可以求得被测元素含量。

实验31原子发射光谱和原子吸收光谱观测分析

实验31原子发射光谱和原子吸收光谱观测分析

光谱检测技术实验讲义2015.10.10原子光谱测量(A) 原子发射光谱测量【实验目的】1.学会使用光学多通道分析器的方法。

2.了解碱金属原子光谱的一般规律。

3.加深对碱金属原子中外层电子与原子核相互作用以及自旋与轨道运动相互作用的了解。

【仪器用具】光学多通道分析器WGD-6,光学平台GSZ-2,汞灯,钠灯,计算机。

【原理概述】钠原子光谱特点:钠原子光谱分四个线系:主线系:np →3s ( n = 3,4,5, …)锐线系:ns →3p ( n = 4,5,6, …)漫线系:nd →3p ( n = 3,4,5, …)基线系:nf →3d ( n = 4,5,6, …)各线系的共同特点:1.同一线系内,越向短波方向,相邻谱线的波数差越小,最后趋于连续谱与分立谱的边界。

2.在同一线系内,越向短波方向,谱线强度越小。

各线系的区别:1.各线系所在光谱区域不同。

主线系只有3p →3s 的两条谱线(钠双黄线)在可见区,其余在紫外区。

锐线系和漫线系的谱线除第一条线在红外区外,其余都在可见区。

基线系在红外区。

2.由于s能级不分裂,p、d、f能级由于电子自旋与轨道运动作用引起谱项分裂,它们是双重的。

这些双重分裂随能级增高而变小。

因此,根据选择定则,主线系和锐线系是双线的。

主线系双线间的波数差越往短波方向越小,锐线系各双线波数差相等。

漫线系和基线系是复双重线的。

3.从谱线的外表上看,主线系强度较大,锐线系轮廓清晰,漫线系显得弥漫,一般复双重线连成一片。

【实验步骤】1.检查多通道分析器工作状态。

2.点燃汞灯,利用汞灯的546.07nm,576.96nm,578.97nm三条谱线为光学多通道分析器定标,起始波长为440nm。

3.点燃钠灯,实时采集钠灯发射光谱,利用已定标的数据,测出钠谱线双黄线的波长。

4.将光学多通道分析器的起始波长分别改为460nm、480nm、500nm、520nm,重复步骤2和3。

5.求钠双黄线波长的测量平均值,分析误差。

常用元素分析方法

常用元素分析方法
10
X射线荧光光谱
X射线荧光光谱法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 主要使用X射线束激发荧光辐射,第一次是在1928年由格洛克尔和施雷伯提出的。到了现在,该方法作 为非破坏性分析技术,并作为过程控制的工具,广泛应用于采掘和加工工业。原则上,最轻的元素,可分析 出铍(z=4),但由于仪器的局限性和轻元素的低X射线产量,往往难以量化,所以针对能量分散式的X射线 荧光光谱仪,可以分析从轻元素的钠(z=11)到铀,而波长分散式则为从轻元素的硼到铀。
电子探针在表面材料分析中的应用
电子探针显微分析
14
X射线能谱分析
X光电子能谱分析的基本原理:一定能量的X光照射 到样品表面,和待测物质发生作用,可以使待测物质原 子中的电子脱离原子成为自由电子。该过程可用下式表 示: hn=Ek+Eb+Er 其中: hn:X光子的能量; Ek:光电 子的能量;Eb:电子的结合能;Er:原子的反冲能量。 其中Er很小,可以忽略。
5
原子吸收光谱
应用: 原子吸收光谱法已成为实验室的常规方法,
能分析70多种元素,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环 境卫生、冶金矿山、材料、地质、食品、医药 等各个领域中。
如图是我们实验室光催化降解染料所测的光谱图, 主要是对污染物的降解,运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来测其 吸光度的降解。
6
原子发射光谱
原子发射光谱法,是指利用被激发原子 发出的辐射线形成的光谱与标准光谱比较, 识别物质中含有何种物质的分析方法。用电 弧、火花等为激发源,使气态原子或离子受 激发后发射出紫外和可见区域的辐射。某种 元素原子只能产生某些波长的谱线,根据光 谱图中是否出现某些特征谱线,可判断是否 存在某种元素。根据特征谱线的强度,可测 定某种元素的含量。一次检验可把被检物质 中的元素全部在图谱上显现出来,再与标准 图谱比较。可测量元素种类有七十多种。灵 敏度髙,选择性好,分析速度快。在司法鉴 定中,主要用于泥土、油漆、粉尘类物质及 其他物质中微量金属元素成份的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较复杂且不准确。

实验31 原子发射光谱和原子吸收光谱观测分析

实验31  原子发射光谱和原子吸收光谱观测分析

期末考核实验31 原子发射及吸收光谱观测分析临床医学钟潇健04384087(A) 原子发射光谱观测分析【实验目的】1.学会使用光学多通道分析器的方法。

2.了解碱金属原子光谱的一般规律。

3.加深对碱金属原子中外层电子与原子核相互作用以及自旋与轨道运动相互作用的了解。

【仪器用具】光学多通道分析器WGD-6,光学平台GSZ-2,汞灯,钠灯,计算机。

【原理概述】钠原子光谱特点:钠原子光谱分四个线系:主线系:np →3s ( n = 3,4,5, …)锐线系:ns →3p ( n = 4,5,6, …)漫线系:nd →3p ( n = 3,4,5, …)基线系:nf →3d ( n = 4,5,6, …)各线系的共同特点:1.同一线系内,越向短波方向,相邻谱线的波数差越小,最后趋于连续谱与分立谱的边界。

2.在同一线系内,越向短波方向,谱线强度越小。

各线系的区别:1.各线系所在光谱区域不同。

主线系只有3p →3s 的两条谱线(钠双黄线)在可见区,其余在紫外区。

锐线系和漫线系的谱线除第一条线在红外区外,其余都在可见区。

基线系在红外区。

2.由于s能级不分裂,p、d、f能级由于电子自旋与轨道运动作用引起谱项分裂,它们是双重的。

这些双重分裂随能级增高而变小。

因此,根据选择定则,主线系和锐线系是双线的。

主线系双线间的波数差越往短波方向越小,锐线系各双线波数差相等。

漫线系和基线系是复双重线的。

3.从谱线的外表上看,主线系强度较大,锐线系轮廓清晰,漫线系显得弥漫,一般复双重线连成一片。

【实验步骤】1.检查多通道分析器工作状态。

2.点燃汞灯,利用汞灯的546.07nm,576.96nm,578.97nm三条谱线为光学多通道分析器定标,起始波长为440nm。

3.点燃钠灯,实时采集钠灯发射光谱,利用已定标的数据,测出钠谱线双黄线的波长。

4.将光学多通道分析器的起始波长分别改为460nm、480nm、500nm、520nm,重复步骤2和3。

氢原子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

氢原子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

氢原子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
氢原子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是研究氢原子能级和电子跃迁的重要实验现象。

1. 氢原子发射光谱(Emission Spectrum):当氢原子受到能量激发后,其电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会释放出能量,产生特定波长的光线。

这些发射线的组合形成了氢原子的发射光谱。

氢原子的发射光谱是一系列离散的亮线,其中最明显的是巴尔末系列(Balmer Series),包括红线、蓝线和紫线等。

2. 氢原子吸收光谱(Absorption Spectrum):当氢原子处于低能级状态时,它可以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线,使得电子跃迁到高能级。

这些被吸收的光线在光谱上会出现黑线,形成了氢原子的吸收光谱。

氢原子的吸收光谱与发射光谱相对应,是一系列离散的黑线,其中最明显的是巴尔末系列。

这些光谱现象对于了解氢原子的能级结构和电子跃迁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为原子和分子光谱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并对量子力学的研究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同时,氢原子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也被广泛应用于天文学、化学和物理学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中。

1/ 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与火焰发射光谱法的区别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与火焰发射光谱法的区别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与火焰发射光谱法的区别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ry,AAS)和火焰发射光谱法(Flame Emission Spectroscopy,FES)是常用的分析化学技术,用于测定金属离子的含量。

两种方法在分析原理、仪器设备、样品制备、分析过程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下面将逐一进行介绍。

一、分析原理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是通过原子吸收过程来测定金属离子的含量。

当光通过样品中的金属离子溶液时,如果与金属离子相应的原子能级的能量与光的能量匹配,这些光将被吸收,导致读数下降。

根据比尔-朗伯定律,光的吸收与浓度成正比,可以通过测量光的吸收程度来计算金属离子的含量。

2.火焰发射光谱法:FES是通过原子发射过程来测定金属离子的含量。

在火焰中加热样品,使金属离子转化为对应的原子,然后激发这些原子,使其发射特定的光谱线。

通过测量特定光谱线的强度,可以计算样品中金属离子的含量。

这种方法可以测定多种金属元素,但不适用于测定非金属元素。

二、仪器设备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主要由光源、单色仪、样品室、探测器和信号处理系统等组成。

光源常用的有中空阴极灯和镁弧灯,单色仪则用于分离并选择出感兴趣的特定波长的光线。

探测器通常为光电倍增管,用于测量吸光度。

信号处理系统可将探测器的信号转化为数值,并进行数据分析。

2.火焰发射光谱法:FES的主要仪器设备包括光源、单色仪、样品室、探测器和信号处理系统等。

光源一般采用火焰或电火花形式,可以将样品中的元素激发为原子态。

单色仪用于分离并选择出感兴趣的特定波长的光线。

探测器通常为光电倍增管,用于测量光谱线的强度。

信号处理系统可将探测器的信号转化为数值,并进行数据分析。

三、样品制备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对样品制备的要求相对较高。

一般要求样品溶液中金属离子的浓度在光程范围内能够测量,并且不会产生干扰。

通常需要对样品进行预处理,如稀释、不溶物过滤、酸溶解等,以满足测量要求。

仪器分析第6章 原子吸收光谱

仪器分析第6章 原子吸收光谱
火焰类型正确。根据燃气与助燃气比例可将火焰 分为:化学计量火焰,富燃火焰,贫燃火焰。
化学计量火焰 由于燃气与助燃气之比与化学计量 反应关系相近,又称为中性火焰,这类火焰,温 度高、稳定、干扰小背景低,适合于许多元素的 测定。
富燃火焰 指燃气大于化学元素计量的火焰。其特 点是燃烧不完全,温度略低于化学火焰,具有还 原性,适合于易形成难解离氧化物的元素测定; 干扰较多,背景高。
(3)原子吸收法的选择性高,干扰较少且易于克服
(4)原子吸收条件下,原子蒸气中基态原子比激发 态原子数目多得多,所以测定的是大部分原子,这 就使得原子吸收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原子吸收光谱的特点:
优点: (1) 检出限低,10-10~10-14g; (2) 准确度高,RSD约1%~5%; (3) 选择性高,一般情况下共存元素不干扰; (4) 应用广,可测定70多个元素(各种样品中) 局限性:难熔元素、非金属元素测定困难;不能同 时多元素测定
澳大利亚物理学家瓦尔西发表了著名论文:《原 子吸收光谱法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奠定了原子吸收 光谱法的基础,之后原子吸收光谱法迅速发展。
原子吸收光谱与原子发射光谱的比较:
(1)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利用的是原子吸收现象,而 发射光谱分析则基于原子发射现象
(2)原子吸收线比发射线的数目少的多,这样谱线 的重叠概率小
✓ 单道双光束型:利用参比光束补偿 光源引起的基线漂移。
1. 光源
作用:辐射待测元素的特征光谱(共振线和其它 非吸收谱线),以供测量之用。
要求: A. 能辐射锐线光源 B. 辐射的光强度必须足够、稳定且背景小 C. 灯供电稳定,以确保光强度稳定 空心阴极灯、蒸气放电灯、无极放电灯
空心阴极灯结构
♫ 干燥:试液随升温脱水干燥,由液体转化为固 体。一般情况下,90~120℃,15 ~ 30 s。

第七章 第八章原子发射和吸收光谱

第七章 第八章原子发射和吸收光谱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特点
(4) 检出限低。一般光源可达10~0.1μg﹒g-1(或μg﹒cm-3),绝
对值可达1~0.01μg。电感耦合高频等离子体(ICP)检出限可
达ng﹒g-1级。 (5) 准确度较高。一般光源相对误差约为5%~10%,ICP相对误 差可达1%以下。 (6) 试样消耗少。
(7) ICP光源校准曲线线性范围宽可达4~6个数量级。这样可测
特征谱线
{ 强度I:
波长λ: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
影响谱线强度:
(1)激发电位---谱线强度与激发电位是负指数关系, 激发电位愈高,谱线强度愈小,因为激发电位愈高, 处在相应激发态的原子数目愈少。
(2)跃迁概率---电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在 符合选择定则的情况下,可向不同的低能级跃迁而 发射出不同频率的谱线;两能级之间的跃迁概率愈 大,该频率谱线强度愈大。所以,谱线强度与跃迁 概率成正比。
扰的最后线与灵敏线。
元素激发电位低、强度较大的谱线,多是共振 线----灵敏线 样品中某元素的含量逐渐减少时,最后仍能观 察到的几条谱线(也是该元素的最灵敏线)----最后线
谱线的自吸和自蚀
自吸:原子在高温发射某一波长的辐射,被处在边 缘低温状态的同种原子所吸收的现象。
元素浓度高自吸严重时将谱线中心完全吸收--自蚀。
8-2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基本原理
• 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
样品转化为原子蒸气后,绝大部分处于基 态,光源发射的共振发射线通过原子蒸气,其 入射光强度为I0,产生共振吸收,透射光的 强度I与电磁辐射通过原子蒸气的宽度(即火 焰的宽度)L的关系(同有色溶液吸收电磁辐射 的情况完全类似)服从吸收定律。
共振线与吸收线
定元素各种不同含量(高、中、微含量)。一个试样同时进行 多元素分析,又可测定各种不同含量。

原子吸收光谱和原子发射光谱的区别

原子吸收光谱和原子发射光谱的区别

原子吸收光谱和原子发射光谱的区别根据有关资料,比较完整的解释:原子吸收光谱原子吸收光谱法(AAS)是利用气态原子可以吸收一定波长的光辐射,使原子中外层的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的现象而建立的。

由于各种原子中电子的能级不同,将有选择性地共振吸收一定波长的辐射光,这个共振吸收波长恰好等于该原子受激发后发射光谱的波长,由此可作为元素定性的依据,而吸收辐射的强度可作为定量的依据。

AAS现已成为无机元素定量分析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分析方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该法具有检出限低(火熖法可达ng?cm–3级)准确度高(火熖法相对误差小于1%),选择性好(即干扰少)分析速度快等优点。

在温度吸收光程,进样方式等实验条件固定时,样品产生的待测元素相基态原子对作为锐线光源的该元素的空心阴极灯所辐射的单色光产生吸收,其吸光度(A)与样品中该元素的浓度(C)成正比。

即A=KC 式中,K为常数。

据此,通过测量标准溶液及未知溶液的吸光度,又巳知标准溶液浓度,可作标准曲线,求得未知液中待测元素浓度。

该法主要适用样品中微量及痕量组分分析。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根据蒸气相中被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对其原子共振辐射的吸收强度来测定试样中被测元素的含量。

其优点与不足:<1> 检出限低,灵敏度高。

火焰原子吸收法的检出限可达到ppb 级,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的检出限可达到10-10-10-14g。

<2> 分析精度好。

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中等和高含量元素的相对标准差可<1%,其准确度已接近于经典化学方法。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的分析精度一般约为3-5%。

<3> 分析速度快。

原子吸收光谱仪在35分钟内,能连续测定50个试样中的6种元素。

<4> 应用范围广。

可测定的元素达70多个,不仅可以测定金属元素,也可以用间接原子吸收法测定非金属元素和有机化合物。

<5> 仪器比较简单,操作方便。

<6>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不足之处是多元素同时测定尚有困难,有相当一些元素的测定灵敏度还不能令人满意。

原子发射光谱和原子吸收光谱的区别

原子发射光谱和原子吸收光谱的区别

原子发射光谱和原子吸收光谱的区别
原子发射光谱和原子吸收光谱是光谱学中两种不同的分析技术,它们主要通过原子在光的作用下产生的能级跃迁来获取信息,但它们的原理和应用有所不同。

下面是它们的主要区别:
1.原理:
-原子发射光谱(Atomic Emission Spectroscopy,简称AES):在原子发射光谱中,样品原子首先被激发到高能级状态,然后从高能级跃迁回到低能级,释放出特定波长的光。

这些发射的光经过分光仪的分析,可以得到特定元素的光谱线,从而确定样品中含有的元素种类和浓度。

-原子吸收光谱(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简称AAS):在原子吸收光谱中,样品中的原子通过吸收入射光的能量而跃迁到高能级状态。

入射光的波长通常是特定元素的吸收波长。

吸收光强度与样品中特定元素的浓度成正比,通过测量吸收光强度的变化,可以得到样品中特定元素的浓度信息。

2.应用:
-原子发射光谱广泛用于分析样品中特定元素的存在和浓度,特别适用于多元素分析。

-原子吸收光谱主要用于分析样品中特定元素的浓度,它通常对特定元素的测量更为灵敏和准确。

3.灵敏度:
-原子发射光谱的灵敏度通常较低,对于样品中低浓度的元素可能需要高灵敏度的仪器。

-原子吸收光谱的灵敏度相对较高,可以测量样品中较低浓度的元素。

综上所述,原子发射光谱和原子吸收光谱是两种不同的光谱学分析技术,它们分别通过原子的发射和吸收光来获取样品中特定元素的信息。

原子发射光谱主要用于多元素分析,而原子吸收光谱则更适用于特定元素浓度的准确测量。

三种原子光谱(发射,吸收与荧光)产生机理

三种原子光谱(发射,吸收与荧光)产生机理

一、概述原子光谱是研究原子内部结构和原子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技术手段,也是物质分析学、化学分析学、化学物理学和光谱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原子光谱包括发射光谱、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它们是由原子在外界作用下产生的具有特殊波长和频率的光谱。

发射光谱是原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产生的谱线,吸收光谱是原子吸收外界光子导致能级跃迁的谱线,荧光光谱则是原子在受激激发后再跃迁回基态时放出的光谱。

本文将重点介绍三种原子光谱的产生机理。

二、发射光谱产生机理1. 激发当原子受到能量激发时,电子从基态跃迁到高能级,此时原子处于激发态,处于不稳定状态。

2. 跃迁在激发态下,原子的电子会趋向于迅速由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这个跃迁的过程伴随着光子的发射。

3. 能级结构原子内部的能级结构决定了发射光谱的特性,不同元素具有不同的能级结构,因而发射光谱对于元素的鉴定和定量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三、吸收光谱产生机理1. 能级跃迁吸收光谱是由原子吸收外界光子导致能级跃迁而产生的,能级跃迁的规律与波长和频率的关系可以用于确定原子的能级结构和特性。

2. 共振吸收当外界光子与原子的能级跃迁能量匹配时,发生共振吸收现象,这种吸收现象对于不同元素的吸收光谱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3. 吸收光谱谱线吸收光谱谱线的位置和强度反映了原子吸收外界光子的能力,可以用于分析样品中的元素及其含量。

四、荧光光谱产生机理1. 受激激发荧光光谱是原子在受到外界激发能量后处于激发态的荧光物质产生的光谱,激发的能量可以是光子或者其他激发源。

2. 荧光发射激发后的原子处于不稳定状态,随后电子会从激发态跃迁回到基态,并伴随着荧光发射。

3. 荧光光谱应用荧光光谱在物质分析、生物学、医学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研究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总结发射光谱、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是三种重要的原子光谱,它们具有独特的产生机理和应用价值。

通过对三种原子光谱的产生机理的深入理解,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原子内部的结构和性质,还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原子吸收、原子发射、原子荧光的异同1页

原子吸收、原子发射、原子荧光的异同1页

原子吸收、原子发射、原子荧光的异同1页原子吸收、原子发射、原子荧光是原子谱学中常见的三种现象,它们都与原子在吸收或发射能量后产生的特定的光谱有关。

本文将从原理、实验方法、应用等方面,对这三种现象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原理1、原子吸收:原子吸收的原理是当特定波长的光束照射到一定温度和压强下的原子蒸汽中时,原子会发生能级的跃迁,并吸收光束中与跃迁能量相等的能量。

因此,这种吸收现象也叫做吸收光谱。

2、原子发射:原子发射的原理是原子在受到能量刺激后,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释放出与跃迁能量等量的电磁波,形成一系列特定波长的光谱线。

这些特征光谱线是由于原子的每种元素具有其特有的能量差和能级结构而产生的。

因此,原子发射现象也被称为发射光谱。

3、原子荧光:原子荧光是指通过对激发某种原子的能级,让其发射出特定波长的电磁辐射,从而产生荧光现象。

通常情况下,原子的激发是通过将某种能源施加到样品中来实现的,如电子束、X射线、紫外线等。

原子荧光是由于被激起的原子在其基态中重新发射出辐射而形成的,所以也被称为复合光谱。

二、实验方法:原子吸收实验通常采用吸收分光光度计进行分析。

其原理是,在分光仪的光路中加入样品溶液或原子蒸汽,将特定波长的光通过样品或气体中,由于原子的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子被吸收而发生减弱。

根据钙、铜等元素的吸收峰的吸光度来定量分析元素的含量。

原子发射分析通常采用原子发射光谱仪进行分析。

通过电弧、火焰等能量来源刺激样品,使原子被激发到高能级,然后原子跃迁到低能级时释放出能量。

通过将产生的辐射收集到发射光谱仪中,经过光栅等光学元件分析并检测,得到具有特定波长的光谱线,从而可以快速、精确地确定样品中的元素。

原子荧光实验主要使用荧光光谱仪进行分析。

样品被辐射后,被激发的原子在退激过程中会辐射出一些光子。

这些光子被荧光光谱仪测量,并转化为一个荧光发射谱。

与其他发光技术(如发射光谱)相比,荧光光谱具有更广泛的应用。

在材料科学、生物医学、化学分析和环境监测等领域,荧光光谱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发射光谱与吸收光谱

发射光谱与吸收光谱
对非金属测定灵敏度低,仪器价格昂贵, 维持费用较高(耗用大量Ar气)。
二、光谱仪(摄谱仪 Spectrograph)
(见下页图)
光谱仪的核心是分光系统和记录系统
1. Prism spectrograph
B★
照明系统 (lighting system)
准直透镜
色散系统 (dispersive system)
b、是与自吸收有关的参数, 称为自吸系数。
由于系数a受测定实验条件的影响极大,所以 一般在被测元素的谱线中选一条线作为分析线, 在基体元素(或定量加入的其它元素)的谱线中 选一条与分析线均称的谱线作为内标线 (internal standard line,或称比较线),这两条谱 线组成所谓分析线对(分析线和比较线)。分 析线与内标线的绝对强度的比值称为相对强度。
光电法 光电法用光电倍增管、光电二极管或CCD检测 器直接获得光谱线的相对强度进行定量分析。
Phototube
4. 辅助观测设备:
1. 光谱投影仪 (Spectrum projector)
在进行光谱定性分析 及观察谱片时需要使 用影谱仪。一般放大 倍数为20倍左右,并 与标准铁光谱图进行 比较得出定性结果。
用火焰电弧等离子炬等作为激发源使被测物质原子化并激发气态原子或离子的外层电子使其发射特征的电磁辐射利用光谱技术记录后进行分析的方法叫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波长范围一般在190900nm一般情况下原子处于基态在激发光源作用下原子获得能量外层电子从基态跃迁到较高能态变为激发态108s外层电子就从高能级向较低能级或基态跃迁多余的能量的发射可得到一条光谱线
根据发射光谱所在的光谱区域和激发方法不同,发 射光谱法有许多技术,我们仅讨论常规的方法:用火焰、 电弧、等离子炬等作为激发源,使被测物质原子化并激 发气态原子或离子的外层电子,使其发射特征的电磁辐 射,利用光谱技术记录后进行分析的方法叫原子发射光 谱分析法,波长范围一般在190~900nm。

原子吸收光谱法发射光谱干扰

原子吸收光谱法发射光谱干扰

原子吸收光谱法发射光谱干扰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用于测定样品中特定元素的浓度。

然而,这种方法在测定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发射光谱干扰。

发射光谱干扰是指在分析过程中,样品中的其他元素的发射光谱对目标元素的吸收光谱产生干扰。

这种干扰可能导致分析结果的误差,影响测量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发射光谱干扰主要有两种类型:基体干扰和谱线干扰。

1. 基体干扰:当样品中含有高浓度的其他元素时,它们的发射光谱会在目标元素的吸收波长范围内产生基底信号,从而降低了吸收信号的准确测量。

这种基体干扰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吸收波长来避免或减弱。

2. 谱线干扰:当样品中含有与目标元素相同或非常接近的能级结构和谱线的其他元素时,它们的发射光谱可能与目标元素的吸收光谱发生重叠。

这种谱线干扰会导致目标元素的吸收信号被掩盖或低估。

为了减少谱线干扰,可以选择具有较好特异性和低亲和力的谱线,使用化学修饰剂或增加样品预处理步骤。

为了避免和减少发射光谱干扰,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选择合适的吸收波长,避免基体干扰。

2. 使用化学修饰剂或样品预处理方法,减少谱线干扰。

3. 进行基体校正或比较分析,将基体干扰效应最小化。

4. 应用多元素分析方法,同时考虑并校正多种干扰因素。

5. 优化仪器参数和分析条件,提高分辨率和选择性。

综上所述,原子吸收光谱法应用中需要注意发射光谱干扰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方法来减少干扰效应,从而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吸收与原子发射光谱的区别
原子吸收
原子吸收光谱仪是分析化学领域中一种极其重要的分析方法,已广泛用于冶金工业。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利用被测元素的基态原子特征辐射线的吸收程度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既可进行某些常量组分测定,又能进行ppm、ppb级微量测定,可进行钢铁中低含量的Cr、Ni、Cu、Mn、Mo、Ca、Mg、Als、Cd、Pb、Ad;原材料、铁合金中的K2O、Na2O、MgO、Pb、Zn、Cu、Ba、Ca等元素分析及一些纯金属(如Al、Cu)中残余元素的检测。

光谱仪器的产生原子吸收光谱作为一种实用的分析方法是从1955年开始的。

这一年澳大利亚的瓦尔什(A.Walsh)发表了他的著名论文‘原子吸收光谱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奠定了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础。

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Hilger, Varian Techtron及Perkin-Elmer 公司先后推出了原子吸收光谱商品仪器,发展了瓦尔西的设计思想。

到了60年代中期,原子吸收光谱开始进入迅速发展的时期。

电热原子吸收光谱仪器的产生1959年,苏联里沃夫发表了电热原子化技术的第一篇论文。

电热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绝对灵敏度可达到10-10g,使原子吸收光谱法向前发展了一步。

原子吸收分析仪器的发展随着原子吸收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原子吸收仪器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而其它科学技术进步,为原子吸收仪器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

近年来,使用连续光源和中阶梯光栅,结合使用光导摄象管、二极管阵列多元素分析检测器,设计出了微机控制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为解决多元素同时测定开辟了新的前景。

微机控制的原子吸收光谱系统简化了仪器结构,提高了仪器的自动化程度,改善了测定准确度,使原子吸收光谱法的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光谱法是依椐处于气态的被测元素基态原子对该元素的原子共振辐射有强烈的吸收作用而建立的。

该法具有检出限低准确度高,选择性好,分析速度快等优点。

度吸收光程,进样方式等实验条件固定时,样品产生的待测元素相基态原子对作为锐线光源的该元素的空心阴极灯所辐射的单色光产生吸收,其吸光度(A)与样品中该元素的浓度(C)成正比。

即 A=KC 式中,K为常数。

据此,通过测量标准溶液及未知溶液的吸光度,又已知标准溶液浓度,可作标准曲线,求得未知液中待测元素浓度。

原子发射光谱
一、原理: 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 原子发射光谱法(AES),是利用原子或离子在一定条件下受激而发射的特征光谱来研究物质化学组成的分析方法。

根据激发机理不同,原子发射光谱有3种类型:①原子的核外光学电子在受热能和电能激发而发射的光谱,通常所称的原子发射光谱法是指以电弧、电火花和电火焰(如ICP等)为激发光源来得到原子光谱的分析方法。

以化学火焰为激发光源来得到原子发射光谱的,专称为火焰光度法。

②原子核外光学电子受到光能激发而发射的光谱,称为原子荧光(见原子荧光光谱分析)。

③原子受到X射线光子或其他微观粒子激发使内层电子电离而出现空穴,较外层的电子跃迁到空穴,同时产生次级X射线即X射线荧光(见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在通常的情况下,原子处于基态。

基态原子受到激发跃迁到能量较高的激发态。

激发态原子是不稳定的,平均寿命为10-10~10-8秒。

随后激发原子就要跃迁回到低能态或基态,同时释放出多余的能量,如果以辐射的形式释放能量,该能量就是释放光子的能量。

因为原子核外电子能量是量子化的,因此伴随电子跃迁而释放的光子能量就等于电子发生跃迁的两能级的能量差,式中h 为普朗克常数;c为光速;ν和λ分别为发射谱线的特征频率和特征波长。

根据谱线的特征频率和特征波长可以进行定性分析。

常用的光谱定性分析方法有铁光谱比较法和标准试样光谱比较法。

原子发射光谱的谱线强度I与试样中被测组分的浓度c成正比。

据此可以进行光谱定量分析。

光谱定量分析所依据的基本关系式是I=acb,式中b是自吸收系数,
α为比例系数。

为了补偿因实验条件波动而引起的谱线强度变化,通常用分析线和内标线强度比对元素含量的关系来进行光谱定量分析,称为内标法。

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是标准曲线法和标准加入法。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优点是:①灵敏度高。

许多元素绝对灵敏度为10-11~10-13克。

②选择性好。

许多化学性质相近而用化学方法难以分别测定的元素如铌和钽、锆和铪、稀土元素,其光谱性质有较大差异,用原子发射光谱法则容易进行各元素的单独测定。

③分析速度快。

可进行多元素同时测定。

④试样消耗少(毫克级)。

适用于微量样品和痕量无机物组分分析,广泛用于金属、矿石、合金、和各种材料的分析检验。

二、发展: 1859年,基尔霍夫(Kirchhoff G R)、本生(Bunsen R W)研制第一台用于光谱分析的分光镜,实现了光谱检验;1930年以后,建立了光谱定量分析方法;原子光谱 --- 原子结构 --- 原子结构理论 --- 新元素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建立后,其在分析化学中的作用下降。

三、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的特点: (1)可多元素同时检测各元素同时发射各自的特征光谱; (2)分析速度快试样不需处理,同时对几十种元素进行定量分析(光电直读仪);
(3)选择性高各元素具有不同的特征光谱; (4)检出限较低 10~0.1mg×g-1(一般光源);ng×g-1(ICP) (5)准确度较高 5%~10% (一般光源); <1% (ICP) ; (6)ICP-AES性能优越线性范围4~6数量级,可测高、中、低不同含量试样; 缺点:非金属元素不能检测或灵敏度低。

四、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 在正常状态下,元素处于基态,元素在受到热(火焰)或电(电火花)激发时,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返回到基态时,发射出特征光谱(线状光谱);
五、原子的共振线与离子的电离线:原子由第一激发态到基态的跃迁:第一共振线,最易发生,能量最小;原子获得足够的能量(电离能)产生电离,失去一个电子,一次电离。

离子由第一激发态到基态的跃迁(离子发射的谱线):电离线,其与电离能大小无关,离子的特征共振线。

原子谱线表:I 表示原子发射的谱线;II 表示一次电离离子发射的谱线;III表示二次电离离子发射的谱线;Na 能级图 由各种高能级跃迁到同一低能级时发射的一系列光谱线;K 元素的能级图 Mg 元素的能级图 Mg:I 285.21 nm ;II 280.27 nm;
六、谱线强度原子由某一激发态 i 向低能级 j 跃迁,所发射的谱线强度与激发态原子数成正比。

在热力学平衡时,单位体积的基态原子数N0与激发态原子数Ni的之间的分布遵守玻耳兹曼分布定律: gi 、g0为激发态与基态的统计权重; Ei :为激发能;k为玻耳兹曼常数;T为激发温度;发射谱线强度:影响谱线强度的因素:(1)激发能越小,谱线强度越强; (2)温度升高,谱线强度增大,但易电离。

七、谱线的自吸与自蚀 等离子体:以气态形式存在的包含分子、离子、电子等粒子的整体电中性集合体。

等离子体内温度和原子浓度的分布不均匀,中间的温度、激发态原子浓度高,边缘反之。

自吸:中心发射的辐射被边缘的同种基态原子吸收,使辐射强度降低的现象。

自蚀:元素浓度低时,不出现自吸。

随浓度增加,自吸越严重,当达到一定值时,谱线中心完全吸收,如同出现两条线,这种现象称为。

谱线表,r:自吸;R:自蚀;
原子吸收光谱的灵敏度比发射光谱高得多。

原因是这样的,在两种方法中,都必须用到原子发生器,也就是将样品(一般为化合物,混合物)分解成原子,并以气态存在的设备,最一般的原子发生器就是火焰,大概可以达到2000k的温度。

发射光谱测量的是处于激发态的原子向基态跃迁时放出的光子,因此其谱线强度与激发态原子数直接相关(成正比),而吸收光谱测量的是基态原子向激发态跃迁因吸收光子而造成的暗线,其强度与基态原子数直接相关(成正比)。

一般讲,基态与激发态之间的能级差是在ev量级(比室温下原子的平均热动
能大概高两个数量级),因此即便是在2000k的高温下,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数相比处于基态的原子数也是微乎其微的(比如钠元素的原子只有十万分之一激发到了激发态,铁元素的原子只有十亿分之一离开基态,而锌元素则仅有百万亿分之一离开基态),绝大部分原子仍处在基态。

前面说过,吸收光谱的谱线强度由基态原子数决定,因此微量的试样就可以产生足够强的吸收光谱;相反,处于激发态的原子很少,只有试样内待测元素的含量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我们才能得到检测得出来的光谱强度,也就是说,这种光谱技术的分析灵敏度远比原子吸收光谱低。

除上述优点外,吸收光谱比发射光谱的可重复性,稳定性都要好。

在实际应用时,火焰的温度及周围环境的温度都是变化的,温度的变化对激发态原子数目影响极大(想想boltzman分布定律就知道了),而对基态原子数目却影响很小,也就是说:激发态原子数目的相对涨落是很大的,而基态原子数目的相对涨落却是很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