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随堂课后作业:第4单元-14后赤壁赋+Word版含答案.doc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 4.14《后赤壁赋》 翻译及练习 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
后赤壁赋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2、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攀栖鹘之危巢正襟危坐而问客曰B.适有孤鹤,横江东来适千里者,三月聚粮C.今者薄暮为夫婿所薄D.履巉岩,披蒙茸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答案:D.危,前句是“高”,后句,危坐即端坐。
适,前句是“刚好,恰好”,后句为动词“到”。
薄,前句为“接近”,后句为“轻视”。
披,都是“分开”义。
1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既无伯叔,终鲜兄弟B.顾安所得酒乎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C.凛乎其不可留也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D.以待子不时之须以愚辞歌愚溪答案:B.既,前句表“已经”,后句是连词。
顾,都表转折。
其,前句为代词,后句语气副词。
以,前句连词,后句介词。
14、下面是关于《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比较,说法有误的一组是.A.前赋写江上秋月,景色宁静清爽;后赋写江岸冬景,境界寥落幽峭。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时作业:第14课 后赤壁赋
第四单元第14课一、基础积累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顾而乐之,行歌..相答行歌:即“歌行”,一种诗体B.曾日月之几何..几何:多少C.予乃摄衣..而上摄衣:提起下衣D.攀栖鹘之危巢..危巢:危险的鸟巢【答案】B【解析】A项,行歌:边走边唱。
C项,摄衣:提起衣襟。
D项,危巢:筑在树梢处的鸟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俯冯夷之.幽宫燕巢于飞幕之.上B.二客从.予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C.顾.安所得酒乎顾.野有麦场D.适.有孤鹤,横江东来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答案】C【解析】A项,均为结构助词,的。
B项,均为动词,跟随。
C项,可是/回头看。
D项,均为恰好。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翩跹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掠予舟而西.也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羽衣..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答案】C【解析】①句“下”和②句“西”均为方位名词用作动词“攻下”和“向西飞”,③句“侣”“友”为名词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④句“羽衣”为名词用作状语“穿着羽衣”。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①归而.谋诸妇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B.⎩⎪⎨⎪⎧ ①凛乎.其不可久留也②洋洋乎.与造物者游 C.⎩⎪⎨⎪⎧ ①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②醉则更相枕以.卧 D.⎩⎪⎨⎪⎧①予亦悄然.而悲②使之然.也 【答案】B【解析】A 项,①表承接关系;②表并列关系。
B 项,都用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C 项,①表目的的连词,来;②用于修饰与被修饰之间,相当于“而”。
D 项,①用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代词,这样。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用白描手法写景的一组是( )①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②江流有声,断岸千尺③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④时夜将半,四顾寂寥⑤曾日月之几何 ⑥山鸣谷应,风起水涌A .②③⑥B .①④⑤C .②④⑥D .②③⑤【答案】A【解析】④⑤不是写景。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第四单元 第14课 后赤壁赋 Word版含解析
第14课 后赤壁赋1.通假字(1)以待子不时之须.同“需”,需要。
(2)反.而登舟 同“返”,返回,回到。
(3)俛.而不答 同“俯”,低头。
2.古今异义(1)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古义:形容声音响亮悠长。
今义:形容声音突然停止。
(2)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古义:江山的景象。
今义:江河和山岭,多用来指国家或国家的政权。
(3)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古义:绝壁,陡峭的崖岸。
今义:岸边。
3.一词多义(1)顾⎩⎪⎨⎪⎧ 顾.安所得酒乎:可是道士顾.笑:回头看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四顾.寂寥:看(2)危⎩⎪⎨⎪⎧ 攀栖鹘之危.巢:高危.言危行:正直的秋日荒凉石兽危.:威严(3)适⎩⎪⎨⎪⎧适.有孤鹤:恰好,适逢舟行适.临汝:到,往4.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行歌.相答:唱歌。
②予乃摄衣而上.:上山。
③掠予舟而西.也:向西飞。
(2)名词作状语横江东.来:向东。
(3)意动用法顾而乐.之:以……为乐。
5.文言句式(1)草木震动:被动句。
(2)以待子不时之须:省略句。
(3)步自雪堂:状语后置句(“自”是介词)。
6.翻译下列句子(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译文:曾几何时,江山的景象已变得不认识了。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译文:于是我们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中心,听任它停在哪里就在哪里休息。
一、结构图解二、中心主旨这篇赋是苏轼在三个月后再游赤壁所作。
前赋着重写水,后赋着重写山;前赋着重写秋景,后赋着重写冬景。
在境界上,前赋安谧幽静,在消极中又有一种开阔旷达的胸怀。
后赋惊险恐怖、迷离恍惚,特别是通过道士化鹤的幻觉给文章笼罩上了一层缥缈的气氛,反映出作者消极处世的人生态度。
1.在复游赤壁之前,诗人写了“夜游黄泥坂”这样一件轻松而富有生活情趣的事情,这件事写得颇有波澜。
请找出文中显示情节变化波澜的动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顾→乐→叹→谋→游。
高中语文课时作业14后赤壁赋(含解析)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高中语文课时作业14后赤壁赋(含解析)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基础巩固层]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临皋.(ɡǎo)黄泥坂.(bǎn)翩跹.(qiān)B.霜露.(lù) 薄.暮(bó) 摄.衣(shè)C.携.酒(xié) 斗.酒(dǒu) 栖鹘.(ɡú)D.虬.龙(qióu) 寂寥.(liáo) 戛然(ɡā)B [A项,“皋”读“ɡāo”,“跹”读“xiān”;C项,“鹘”读“hú”;D项,“虬”读“qiú”,“戛”读“jiá”。
]2.下面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而谋诸.妇诸:各B.投诸.渤海之尾诸:之于C.臣尝闻大王好乐,有诸.诸:之乎D.告诸.往而知来者诸:他们A [诸:之于。
]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掠予舟而西.也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羽衣..翩跹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C [①②均为方位名词作动词,“攻下”、“向西飞”。
③“侣”、“友”为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④“羽衣”为名词作状语,“穿着羽衣”。
]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白描手法写景的一组是( )①人影在地,仰见明月②江流有声,断岸千尺③山高月小,水落石出④时夜将半,四顾寂寥⑤曾明月之几何⑥山鸣谷应,风起水涌A.②③⑥B.①④⑤C.②④⑥ D.②③⑤A [④⑤不是写景。
][阅读提升层](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高中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随堂课后作业:第4单元-14后赤壁赋+Word版含答案
第4单元-14后赤壁赋[基础巩固层次(A)]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A.临皋.(ɡǎo)黄泥坂.(bǎn)翩跹.(qiān)B.霜露.(lù) 薄.暮(bó) 摄.衣(shè)C.携.酒(xié) 斗.酒(dǒu) 栖鹘.(ɡú)D.虬.龙(qióu) 寂寥.(liáo) 戛然(ɡā)【解析】A项,“皋”读“ɡāo”,“跹”读“xiān”;C项,“鹘”读“hú”;D项,“虬”读“qiú”,“戛”读“jiá”。
【答案】 B2.下面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归而谋诸.妇诸:各B.投诸.渤海之尾诸:之于C.臣尝闻大王好乐,有诸.诸:之乎D.告诸.往而知来者诸:他们【解析】诸:之于。
【答案】 A3.下列各句不属于名词作动词的一项是()A.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B.行歌.相答C.履.巉岩D.襟.三江而带.五湖【解析】D项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
A、B、C都是名词作动词,分别译为:穿着羽衣、唱歌、登上。
【答案】 D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白描手法写景的一组是( )①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②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③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④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⑤曾明月之几何 ⑥山鸣谷应,风起水涌A .②③⑥B .①④⑤C .②④⑥D .②③⑤【解析】 ④⑤不是写景。
【答案】 A[阅读提升层次(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秋声赋.欧阳修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钅从钅从铮铮,金.铁皆鸣。
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余谓童子曰:“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
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粤教版-语文-高一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教学案 第四单元14 后赤壁赋
◆14后赤壁赋全文以时间为序记述了我与客重游赤壁的经过,表面上是写游赤壁之乐,其实是曲折地宣泄自己贬谪生活的郁闷,同时也是形象地演绎自己的人生哲学。
作者以空灵的文字塑造了一只孤鹤的卓拔不群的形象,寄托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也流露出一种与世无争的豁达。
学会谅解谅解是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谅解是温和的细雨,能浇灭燃烧于人们心中的怒火。
齐桓公谅解并重用曾险些射死自己的管仲,从而成就了霸业;蔺相如谅解多次羞辱自己的廉颇,留下“将相和”的美谈;唐太宗李世民谅解、重用屡次为自己“挑刺”的魏征,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相反,那些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之人,又有哪个能作出一番事业呢?古人尚能如此,在社会生活日趋复杂的今天,人与人之间更需要谅解。
那么,怎样才能学会谅解呢?谅解,需要沟通。
客观事物纷繁复杂,个人的思想认识常常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误解和冲突。
因此,当自己与他人产生矛盾或误会时,要主动与对方交谈,认真倾听对方的诉说。
这样,才能沟通彼此的思想,从而消除误会和隔阂。
谅解,需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积极地换位思考,更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就更容易谅解别人。
谅解,需要忘却。
忘却,是谅解的良方。
克制性的谅解,不是真正的谅解,它不能祛除感情伤口上的脓水,医治感情上的创伤。
只有那种不记、不究的谅解,才是真正的谅解。
我们提倡谅解,但是,谅解也不是无原则的一味迁就、退让。
对于那些有损民族、国家和集体利益的行为,还需要勇敢地站出来,与之作坚决的斗争。
让我们学会谅解吧!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和谐,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赏读: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百姓。
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
——桓宽《盐铁论·地广》赏读:不因为贫穷而改变一个人的气节,不因为地位、身份低下而改变一个人的志向。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教学案:第四单元 14后赤壁赋 含答案
◆14后赤壁赋全文以时间为序记述了我与客重游赤壁的经过,表面上是写游赤壁之乐,其实是曲折地宣泄自己贬谪生活的郁闷,同时也是形象地演绎自己的人生哲学。
作者以空灵的文字塑造了一只孤鹤的卓拔不群的形象,寄托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也流露出一种与世无争的豁达。
学会谅解谅解是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谅解是温和的细雨,能浇灭燃烧于人们心中的怒火。
齐桓公谅解并重用曾险些射死自己的管仲,从而成就了霸业;蔺相如谅解多次羞辱自己的廉颇,留下“将相和”的美谈;唐太宗李世民谅解、重用屡次为自己“挑刺”的魏征,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相反,那些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之人,又有哪个能作出一番事业呢?古人尚能如此,在社会生活日趋复杂的今天,人与人之间更需要谅解。
那么,怎样才能学会谅解呢?谅解,需要沟通。
客观事物纷繁复杂,个人的思想认识常常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误解和冲突。
因此,当自己与他人产生矛盾或误会时,要主动与对方交谈,认真倾听对方的诉说。
这样,才能沟通彼此的思想,从而消除误会和隔阂。
谅解,需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积极地换位思考,更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就更容易谅解别人。
谅解,需要忘却。
忘却,是谅解的良方。
克制性的谅解,不是真正的谅解,它不能祛除感情伤口上的脓水,医治感情上的创伤。
只有那种不记、不究的谅解,才是真正的谅解。
我们提倡谅解,但是,谅解也不是无原则的一味迁就、退让。
对于那些有损民族、国家和集体利益的行为,还需要勇敢地站出来,与之作坚决的斗争。
让我们学会谅解吧!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和谐,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赏读: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百姓。
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
——桓宽《盐铁论·地广》赏读:不因为贫穷而改变一个人的气节,不因为地位、身份低下而改变一个人的志向。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4单元 14后赤壁赋
语文·选修2/唐宋散文选读(粤教版)14后赤壁赋苏轼诗歌赏析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十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断火试断茶,诗酒趁年华。
译文: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
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
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乘年华尚在啊。
赏析: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人生态度。
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下片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
这首词情由景而发,情景交融。
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
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天衣无缝。
文言积累宗悫乘风破浪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
叔父炳高尚不仕。
悫年少时,炳问其志。
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
”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
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译文: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
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
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
”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
”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
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
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
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粤教版+练习):第四单元+第14课后赤壁赋+Word版含答案.doc
第14课后赤壁赋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不朽诗情。
赤壁只因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选自百度文库)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雨任平生”的一生。
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哪里的天空中,【课内挖掘】吟诗赴宴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
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
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
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
其余五人轰声叫好。
“我先来。
”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
“秦叔宝长安卖马。
”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
“苏子卿贝湖牧羊。
”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
“张翼德涿县卖肉。
”第四个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过来。
“关云长荆州刮骨。
”第五个迫不及待地抢走了骨头。
“诸葛亮隆中种菜。
”第六个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
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地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选自古诗文网) 【课外运用】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沧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
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2019-2020学年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第四单元14后赤壁赋Word版含解析
14后赤壁赋六月二十昼夜渡海苏轼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一生。
【赏析】这首诗是苏轼最后留下的作品之一。
作者借由一次夜渡海洋的经历,显现出老而弥坚的性格和旷达的胸襟。
苏轼暮年受政敌的伤害,被贬至海南儋州。
元符三年 (1100) 遇赦召还。
诗人北归程经琼州海峡时,连日的风雨突然停止,云散月明,一派蓝天碧海情形。
诗人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他将自己被贬谪海南视为一次“ 奇绝” 的经历,经过比较,形象描述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寄寓了诗人坚持操守、不随声附和的人生态度,以及豪放乐观的情怀。
全诗前半部分铺叙风景,融情入景,借景写情;后半部分议古论今,含而不露,寄意遥深。
首颔两联句句双关,将自己在政治斗争中一直清白自持、最后终于履险如夷的经历同自然界的天气变化联合无痕。
颈联则宕开笔墨,直抒胸臆,坦陈自己在政治风云中忘得失、齐荣辱的情怀。
最后一联更是他屡经风波、年龄虽老而节气不衰的倔傲性格的写照。
【思虑】这首诗寄寓了诗人如何的思想感情?【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虑答案。
[作者卡片 ]见《方山子传》一文此栏目。
[写作背景 ]本文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 (1082) 十月。
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订公务,不得擅离布置所,他的心情十分愁闷。
同年,他先后两次旅行黄州的赤鼻矶,“借地抒怀”,接踵写下《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
作者第二次旅行赤壁,离上一次只有三个月,但这里已经是一片初冬风景。
作者描述了冬夜的江岸,衬着出山间的悲凉氛围,并写出他单独登高而惹起的悲戚心情,结尾用白鹤道士的梦幻结束全文,表露出作者想象离开凡间,却不可以躲避现实的矛盾心理。
一、字音临皋 (ɡā o)坂 (b ǎ n)..巉岩 (ch án)蒙茸 (r ónɡ)..缟衣 (ɡǎ o)畴昔 (ch óu)..惊寤 (w ù).二、通假字①以待子时时之须.须,通“需”,需求②反而登舟反,通“返”,返回.③俛而不答俛,通“俯”,低头.三、一词多义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副词,正好.②某为泾州,甚适,少事形容词,安闲.(1) 适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动词,去、到.④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动词,女子出嫁①过临皋之下动词,经过.②飞鸣而过.我者动词,超出③谓言无罪过,奉养卒大恩名词,过失.(2) 过动词,超出④国都过百雉,国之害也.⑤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副词,过分.⑥愿枉车骑过之动词,拜见.①今者黄昏,举.网得鱼动词,举起②包举宇内副词,全都(3) 举.③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动词,攻陷.④杀人如不可以举.副词,尽①顾安所得酒乎副词,但是.②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动词,回头.(4) 顾③时夜将半,四顾寥寂动词,看.④大行不管.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动词,考虑四、词类活用①行歌相答名词作动词,唱歌.②履巉岩名词作动词,登上.③踞虎豹名词作状语,像虎豹..④掠予舟而西.也名词作动词,向西飞⑤羽衣翩跹名词作动词,衣着羽衣..⑥顾而乐之意动用法,以为乐.五、古今异义①须臾客去,予亦就睡.古义:走开。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检测:第四单元第14课后赤壁赋
第14课后赤壁赋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杨柳岸 ||,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 ||,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不朽诗情 ||。
赤壁只因苏轼而光芒四射 ||。
赤壁 ||,只属于苏轼 ||。
(选自 1)美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字体赏美文风雨任平生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风雨任平生” 的一生||。
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 ||。
苏轼一生风雨 ||,一生坎坷 ||,然而 ||,无论他走到哪里 ||,他的名字就响彻在哪里的天空中 ||,响彻在哪里的人们的心坎上 ||。
他的“一蓑风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 ||,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多少英雄豪杰 ||。
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这是他真情的告白||。
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美酒来面对如画的江山 ||,如梦的人生 ||。
古人说:“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 ||。
”美丽的西湖承载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梦||,苏轼虽被贬至此||,然而他没有悲怆||,没有哭天喊地||,没有愤愤不平||,风雨任平生||。
他懂得“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简单道理||。
于是||,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
他要让西湖储藏的心灵||,淹没他所有的痛苦 ||,所有的忧伤 ||。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后赤壁赋 练习 Word版含解析
一、基础考查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临皋.(ɡǎo)黄泥坂.(bǎn)翩跹.(qiān)B.霜露.(lù) 薄.暮(bó) 摄.衣(shè)C.携.酒(xié) 斗.酒(dǒu) 酒肴.(xiáo)D.虬.龙(qióu) 寂寥.(liáo) 戛.然(ɡā)解析:选B。
A项,“皋”读“ɡāo”;“跹”读“xiān”。
C项,“肴”读“yáo”。
D项,“虬”读“qiú”;“戛”读“jiá”。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识:认识B.适.有孤鹤适:正好C.掠予舟而西.也西:西方D.道士顾.笑顾:回头解析:选C。
西:名词作动词,向西飞。
3.下列各句不.属于名词作动词的一项是()A.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B.行歌.相答C.履.巉岩D.襟.三江而带.五湖解析:选D。
D.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
A、B、C都是名词作动词,分别译为:穿着羽衣、唱歌、登上。
4.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①复游于.赤壁之下②渔樵于.江渚之上B.①飞鸣而过我者.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C.①而.江山不可复识矣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D.①以.待子不时之须②举匏樽以.相属解析:选B。
A项,“于”都是介词,表处所。
B项,①代词,“的人”;②代词,“的地方”。
C 项,“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
D 项,“以”都是连词,表目的关系。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后赤壁赋苏 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导学】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同步检测第四单元第14课后赤壁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顾而乐之,行歌..相答行歌:即“歌行”,一种诗体B.曾日月之几何..几何:多少C.予乃摄衣..而上摄衣:提起下衣D.攀栖鹘之危.巢.危巢:危险的鸟巢答案 B解析A项边走边唱;C项提起衣襟;D项筑在高处的鸟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俯冯夷之.幽宫燕巢于飞幕之.上B.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C.顾.安所得酒乎顾.野有麦场D.适.有孤鹤,横江东来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答案 C解析A项结构助词“的”;B项“跟随”;C项“可是”/“回头看”;D项“恰好”。
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掠予舟而西.也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羽衣..翩跹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答案 C解析①句“下”和②句“西”均为方位名词用作动词“攻下”和“向西飞”,③句“侣”“友”为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④句“羽衣”为名词用作状语“穿着羽衣”。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归而.谋诸妇②侣鱼虾而.友麋鹿B.①凛乎.其不可留也②洋洋乎.与造物者游C.①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②醉则更相枕以.卧D.①予亦悄然.而悲②使之然.也答案 B解析A项前者表承接关系,后者表并列关系。
B项都用于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C项前者是表目的的连词,可译为“来”;后者用于修饰与被修饰之间,相当于“而”。
D项前者用于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后者是代词,译为“这样”。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用白描手法写景的一组是()①人影在地,仰见明月②江流有声,断岸千尺③山高月小,水落石出④时夜将半,四顾寂寥⑤曾日月之几何⑥山鸣谷应,风起水涌A.②③⑥B.①④⑤C.②④⑥D.②③⑤答案 A解析④⑤不是写景。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后赤壁赋课时作业含解析粤教版唐宋散文蚜
第14课后赤壁赋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不朽诗情。
赤壁只因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选自百度文库)美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字体赏美文风雨任平生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
苏轼,永垂不朽。
(选自语文网)吟诗赴宴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
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
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
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
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
”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
“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
“张翼德涿县卖肉。
”第四个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过来。
“关云长荆州刮骨。
”第五个迫不及待地抢走了骨头。
“诸葛亮隆中种菜。
”第六个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
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地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选自古诗文网)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沧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他想起了周瑜。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单元-14后赤壁赋[基础巩固层次(A)]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A.临皋.(ɡǎo)黄泥坂.(bǎn)翩跹.(qiān)B.霜露.(lù) 薄.暮(bó) 摄.衣(shè)C.携.酒(xié) 斗.酒(dǒu) 栖鹘.(ɡú)D.虬.龙(qióu) 寂寥.(liáo) 戛然(ɡā)【解析】A项,“皋”读“ɡāo”,“跹”读“xiān”;C项,“鹘”读“hú”;D项,“虬”读“qiú”,“戛”读“jiá”。
【答案】 B2.下面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归而谋诸.妇诸:各B.投诸.渤海之尾诸:之于C.臣尝闻大王好乐,有诸.诸:之乎D.告诸.往而知来者诸:他们【解析】诸:之于。
【答案】 A3.下列各句不属于名词作动词的一项是()A.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B.行歌.相答C.履.巉岩D.襟.三江而带.五湖【解析】D项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
A、B、C都是名词作动词,分别译为:穿着羽衣、唱歌、登上。
【答案】 D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白描手法写景的一组是()①人影在地,仰见明月②江流有声,断岸千尺③山高月小,水落石出④时夜将半,四顾寂寥⑤曾明月之几何⑥山鸣谷应,风起水涌A.②③⑥B.①④⑤C.②④⑥D.②③⑤【解析】④⑤不是写景。
【答案】 A[阅读提升层次(B)]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秋声赋.欧阳修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钅从钅从铮铮,金.铁皆鸣。
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余谓童子曰:“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
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
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B.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C.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D.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故”一般用在句首,前面要断开,可排除A、B两项;“商声主西方之音”独立成句,后面要断开,可排除C项。
故选D。
【答案】 D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B.“衔枚”指古代行军时口中衔着枚,以防出声。
枚:古代行军时,士卒口衔用以防止喧哗的器具,形如筷子。
古代军队秘密行动时,让兵士口中横衔着枚(像筷子的东西),防止说话,以免敌人发觉。
C.“金”在古代是金属的通称。
如《劝学》:“金就砺则利。
”本文中“金铁”也是指金属。
D.“刑官”指执掌刑狱的官。
《周礼》把官职与天、地、春、夏、秋、冬相配,称为六官。
秋天肃杀万物,所以司寇为秋官,执掌刑法,称刑官。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项,本文中“金铁”不是指金属,而是指兵器。
【答案】 C7.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夜读时听到秋声,从而展开了对秋声的描绘,展示了秋声由远到近,由大而小的过程。
B.第二段是抒写秋声所带给人的感受。
作者概括了平日观察所得,运用骈偶句式和铺张渲染的赋的传统手法,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
C.第三段是全文的题旨所在,作者由感慨人生而叹自然,百感交集,黯然神伤。
着力指出,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流露了对自然界万物的同情。
D.第四段结尾处秋虫的和鸣,更衬出作者的感慨与孤独。
戛然而止的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
【解析】作者应是由叹自然而感叹人生。
【答案】 C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肃杀之气的余烈。
(2)自然会使他鲜红滋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光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驳。
【参考译文】欧阳子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一听,惊道:“奇怪!”这声音初听时淅淅沥沥,萧萧飒飒,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夜间(大海上)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
碰到物体上,钅从钅从铮铮,好像金属相击。
再(仔细)听,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正衔枚疾进,没有听到号令,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
于是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
”童子回答说:“月色皎洁,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
四下里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恍然大悟,叹道:“哦,原来这是秋天的风声呀,真令人伤感,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秋天总是这样:它的色调凄凄惨淡,云气消失,烟霭飘散;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远,日光明亮;它的气候清冷萧瑟,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苍凉,川流寂静,山林空旷。
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激昂。
秋风未起时,绿草如毯,丰美繁茂,树木葱茏,令人心旷神怡。
然而它一旦来临,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
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肃杀之气的余烈。
秋天是刑官行刑的季节,它在时令上属阴;秋天又象征着用兵,它在五行中属金。
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义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
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
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代表西方的一种声音,而七月的音律是“夷则”。
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凡万物过了繁盛期,都会走向衰败。
”“呜呼,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
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有无穷无尽的忧愁来煎熬他的心,又有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费心劳神,必然会损耗精力。
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鲜红滋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光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驳。
人非金石,为什么却要以不足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仔细想想吧,伤害自己的到底是什么,又怎么可以去怨恨这秋声呢?”童子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
却听得四壁虫声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语言表达层次(C)]9.请以“明月”为中心,写一段抒情文字,展现苏东坡的旷达。
不少于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轮明月照亮了赤壁的夜晚,辉映华章《赤壁赋》。
正是在这明月朗照的夜晚,苏子与友人荡舟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江面,与友人对酒当歌,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如醉如痴间,为山间明月与江上清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欣喜。
苏东坡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彰显无遗。
1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
①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②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
③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④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
不过,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1)材料中画线句子的顺序已打乱,请重新排序,使之语意连贯。
(只写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诗”的特点。
(不超过1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④②①③(2)篇幅短小,意蕴深远(意思相近即可)课内阅读(教师用书独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