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教学设计新版济南版 .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3单元 第3章 第1节 物质运输的载体(第3课时)教案1 济南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册第3单元第3章第1节物质运输的载体(第3课时)教案1 济南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列举ABO血型的类型。
②了解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血量的关系。
③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
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2、能力目标:参与关于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调查;提升判断推理、讨论分析的能力。
课前准备:1、教学准备:教师模拟血型鉴定,配制模拟血液及血清,分别装入滴瓶中并作标记备用,载玻片、吸管。
另准备少量医用采血器、标准血清、消毒棉棒备用。
2、要求学生分好实验小组;选好小组发言人。
教学过程:奥地利科学家兰德斯泰纳①凝集反应是指红细胞和它相对抗的凝集素相遇时,引起红细胞聚集成团的现象。
例如:A型血人的红细胞中含有A 展示搜集的有关资料,讨论展示问题:②经进一步的研究,兰德施泰纳发现人类的红细胞含有两种凝集原,分别是A凝集原和B凝集原;人类血清中则含有与它们相对抗的两种凝集素,分别是抗A凝集素和抗B凝集素。
【说明】:血型鉴定的实验原理:根据凝集原与凝集素之间的免疫反应关系,用已知的凝集素(抗体)鉴定被检者红细胞上的未知凝集原(抗原)。
展示实验加深对原理的理解:方案一:先在载玻片的左边滴一滴A型血清,在右边滴入一滴B型血清,再把血样滴入左右两边,观察到实验现象后,再对照老师给的鉴定反应图片就知道某人的血型了。
“我”的血液分别和发生了凝集反应,表3.3—1为ABO血型系统中各种血型的血液相互混合后出现的现象,据表分析每一种血型的人输血时可接受的血液类型。
慧眼识珠(3):C 分钟学生在课下去实验室在老师的指导下进不沉淀代表没有凝血,赵灿的血型是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文字量不多,知识量也较少,但是却与人类生活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这些内容学生也很感兴趣,渴望获得相关知识的欲望也很强烈。
基于此,正好鼓励、支持、学生课前通过上网等多种途径查阅、收集了解有关血型与输血的知识,并展开调查,课上交流。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三单元 第三章 第一节 物质运输的载体教案1 济南版
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通过观察新鲜血液的分层现象,描述血液的组成及血浆的功能。
(重点、难点)②通过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能够识别各种血细胞。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使用显微镜的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血液成分的实验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本节课从视频《春晚童星邓鸣贺患白血病,需不断输血治疗》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血液为什么如此重要?”“血液有哪些部分组成?”导入新课。
然后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从宏观上认识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再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由从微观上辨别、对比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形态数目结构大小。
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讨论,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探索生命的奥秘。
课前准备:鸡,注射器,两只试管,试管架,5%的柠檬酸钠溶液,显微镜,人血的永久涂片,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利用图形进行指导)⑷分析各小组观察的结果,总结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①血小板形状不规则,最小,不容易找到。
②利用红细胞的立体模型,讲解红细胞形状是两面凹的圆饼状。
③告诉学生怎么做临时血液涂片,试做临时血液涂片然后观察。
板书设计第一节 物质运输的载体(1)组成:水、葡萄糖、蛋白质、无机盐 血 浆 功能:运输血细胞,营养物质、代谢废物具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是 细胞。
用显微镜观察人的永久血涂片时,在同一视野看到最多的血细胞在密集处的颜色 色色,在视野中观察到的有 ,观察白细胞时,要将,使视野变暗。
视野中很少看血液红细胞:两面凹圆饼状无细胞核血细胞白血病:圆球状有细胞核血小板: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教学反思:亮点:亮点一:利用视频《春晚童星邓鸣贺患白血病,需不断输血治疗》导入新课,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亮点二:本节课首尾呼应,并为下节课设置悬念,使学生对下节课充满期待。
建议:观察血液的分层现象应该在课前提前准备好以便观察结果,因为静置需要一段时间当堂课看不到实验结果,或者当堂只演示实验过程,观察上一个班的实验结果。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下册第3单元第3章第1节《物质运输的载体》教案济南版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下册第3单元第3章第1节《物质运输的载体》教案济南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①说出ABC血型的类型及鉴定的过程。
(重点、难点)②了解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血量的关系。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观察和分析能力。
②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本节的学习,体验血液对生命的重要作用,形成珍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②通过讨论使学生逐渐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的观念教祛及学祛分析.为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选择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作为本谍的总体i殳计。
即学注在敎师指导下.从生活中来岀现交通事故等需紧急输血,创设学生探究学习的情境,通过卑则测自己的血型''学空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讨论、交流、展示汇报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持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点在載学环节里体现岀来,授课时对学生说明以便于其更好的记忆知识,同时在每一个环节之后都设计一个^趁热打铁”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达到"堂堂猜、课课清"的目的。
课前准备:1、教学准备:教师模拟血型鉴定,配制模拟血液及血清,分别装入滴瓶中并作标记备用,载玻片、吸管。
另准备少量医用采血器、标准血清、消毒棉棒备用2、学生了解血型发现史,收集奥地利科学家兰德施泰纳的生平和事迹。
教学过程:学生阅读课本46页输血与血型并讨论:安全输血要研究血型系统,人类常见血型是怎样的?(答案:ABO血型系统:A 型、B型、AB型和0型)学生自己动手测定血型可以加深印象,巩固知识同时亦可激发学习兴趣。
测测自己的血型12-18分钟血型A型标准血清(抗B凝集素)B型标准血清(抗A凝集素)A不凝集凝集B凝集不凝集AB凝集凝集0不凝集不凝集【导入过渡】:如何利用这两种凝集素测定血腥呢?兰德施泰纳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如下规律:【背影知识】:想设计思路:先在载玻片的左边滴一滴A型血清,在右边滴入一滴B型血清,再把血样滴入左右两边,观察到实验现象后,再对照老师给的鉴定反应图片就知道某人使学生真正掌握抽象的知识有助于理解学习。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三章 第一节 物质运输的载体教学设计 (新版)济南版
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内容简析】《物质运输的载体》是济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第一课时主要包括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及血常规化验单两部分内容,这也是本章内容的重要部分。
本节的知识核心是血液。
对于血液学生有着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有过流血、抽血、验血的经历,同时对血液的成分、各种成分的功能又不了解,有着一定的神秘感甚至恐惧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验展示、视频演示等方法与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充分结合实际,完成对血液的理性认识升华。
【学情分析】通过一学期的生物课程学习,初一下学期的同学对于生物学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对于生物学实验,尤其是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但是学生往往还不容易在表象背后深刻思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点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描述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认识三种血细胞。
过程与方法:解读和识别血常规化验单,体验生活和科学的密切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健康的生活。
【教学重点和难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教学方法】实验法、视频演示分析法、列表归纳法【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人血永久涂片、显微镜、教学过程:反馈检测】1.血液中含水量最多并且与体内的物质运输有关的成分是( )A 、红细胞B 、白细胞C 、血小板D 、血浆2.显微镜下红细胞与白细胞的区别是( )A.两面凹的圆饼状、无细胞核B.比白细胞大、有细胞核C.数量少、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D.个体小、无细胞核3.下列血细胞中有细胞核的是( )A..成熟的红细胞B.白细胞C.血小板D.三种血细胞都有细胞核4.氧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主要是( )A.游离态B.与红细胞结合 C.与血红蛋白结合 D.与血浆结合5.某同学面部长了一个疖子,其顶端出现了一个脓头,该脓头主要是什么形成的( )A. 红细胞B.血浆C.死亡的白细胞D.死亡的细菌.6.如图,将新鲜的血液分别放入A 、B 、C 、D 四支试管中,其中A 、B 试管中不加任何物质,C 、D 试管中加入抗凝剂,静置24小时后,其中正确的图示是 ( )7.右图是用显微镜观察到的人血涂片视野,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③的数量最多,具有运输氧的功能B.①个体最大,能够吞噬病菌C.②个体最小,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D.①②③三种血细胞中只有③没有细胞核8.在“观察加入抗凝剂的血液”的实验中,人体的10毫升血液和抗凝剂混合后一段时间,出现了左图所示的现象,据图分析回答以下的问题:(1)血液中运输养料和废物的主要是图所示的部分。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三单元 第三章 第一节 物质运输的载体教学设计 (新版)济南版-(新版)济南版初中
《物质运输的载体》一、教材与学情分析《物质运输的载体》是某某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的第一节,人从生物圈中获取食物和氧气,并把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到生物圈中,都必须通过循环系统的运输。
血液是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循环系统的基础,本节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七年级学生对新奇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渴望探索其中的奥秘。
大多数学生有过流血、抽血或验血的经历,这是学习本节课的有利因素。
但是很少学生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以及每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
教师应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观察血液的分层现象和人血的永久涂片,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认识血液的各种成分,总结其功能。
针对教科书中提出的讨论题和一些实际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⑴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⑵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过程与方法目标:⑴观察血液的成分和人血永久涂片,培养观察能力,提高使用显微镜的技能;⑵通过血常规化验单的测定值与正常参考值的比较,学会认识血常规化验单,并能初步预示某些疾病,增强学以致用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⑴通过本节的学习,体验血液对生命的重要作用,形成珍爱生命的良好品质;⑵通过对血液成分和功能的学习及对化验单的解读,充分认识生命的物质性及生物与自然的统一性,增强热爱自然、善待生命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1. 血液的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
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
三、教法学法分析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难点,本节课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进行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
通过分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合作的能力,同时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探究精神。
四、教学过程流血、血常规化验单等图片,创设情境问:我们看到的这些图片都与什么有关系?问:你能根据自身的经历谈谈对血液的认识吗?同学们对血液了解的可真不少,血液的成分有哪些,各有什么功能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神秘的液体!身的生活经验相结合齐答:血液举手谈自己的经历的自身经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三单元 第三章 第一节 物质运输的载体教案 (新版)济南版
《物质运输的载体》今天非常高兴跟同学们一起学习、交流,首先祝同学们学习进步,学业有成。
请看大屏幕——铁路交通网运输线这个繁忙的铁路网,源源不断的运送着不同物资以满足祖国建设的需要,而我们人体也有一个由血管和心脏构成的运输网络。
铁路运输的载体是火车,而我们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的问题。
(板书)第三章(板书)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教案人体内运输物质的载体就是血液。
血液能够成为运输的载体,是与其组成相适应的。
这节课我们就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进行探讨。
(板书)一.血液的组成和功能首先我们通过一个演示实验来认识血液的组成(板书)实验:观察加入抗凝血剂的血液师:(同学们,看试管)这是一只按照课本要求在含有少量5%柠檬酸钠溶液中,加入10毫升新鲜鸡血,轻轻摇动静置24小时后的一只试管。
1.柠檬酸钠溶液的作用是什么?生:防止血液凝固(对照没加柠檬酸钠溶液)2.轻轻摇动的目的是什么?生:使血液跟柠檬酸钠溶液充分混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试管,看血液出现什么现象?生:分层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试管,按照颜色分为几层?引导仔细观察3层你认为血液由几部分的组成?让学生概括:血液是由两部分组成的:血浆和血细胞师:根据血液的组成,你认为血液是组织还是器官?组织师:谁能用一句简单的话总结出:“为什么说血液是流动的组织”?大屏幕:血液的组成(板书)1.血液的组成(板书)血液:血浆和血细胞(板书)红细胞(下层)、白细胞和血小板(中间薄层)很好。
我们首先来探讨血浆(板书)(1)血浆请同学们仔细看书回答,思考回答以下问题:大屏幕:血浆的颜色怎样?所占血液的比例是多少?(淡黄色的液体,占55%)血浆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大屏幕(答案)血浆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大屏幕(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下面我们来学习血浆运载的血细胞。
(板书)(2)血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下面我们首先通过实验,初步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板书)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按照实验提示,对照图3.3—2,分组做实验,做好观察记录,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2019年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物质运输的载体》教案
课时课题:第三章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第2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三种血细胞的功能。
(重点、难点)(2)解读和识别血常规化验单,体验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通过解读和识别血常规化验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青少年要注意全面饮食,并多吃富含蛋白质和铁的物质,预防贫血。
(2)通过血细胞异常症的介绍,使学生了解物极必反的哲学道理。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血液的组成成分方面的相关知识。
本节内容主要是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与三种血细胞功能相关的疾病,如贫血、发炎、流血和止血等的学习。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本堂课利用图片、实验、谜语、视频、多角度的问题设计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与归纳,培养他们收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其教学思路是先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在获得整体认识后,再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点拨拓展,以便使学生认识得到深化,视野得到开拓。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新鲜鸡血凝固块、培养皿、解剖刀、3份验血单等。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收集血常规化验单。
教学过程:27你的血液中白细胞多,可能有炎症课件呈现三份验血单检查人 刘平安检查项目结果 参考值单位110110~/L。
请据图回答问题是红细胞。
某人经常精神不振容易此人红细胞数目为3×1012板书设计: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2)教学反思:此前三位老师的教案设计合理到位,逻辑层层递进,有条不紊,可以说已臻很高的境地。
这使本人从中受益匪浅,收获颇多,同时又有心余力绌之虞,唯恐撰写时画蛇添足,贻笑大方。
但是“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所以本人仍然鼓起勇气对原教案进行大胆审慎的取舍和调整,以响应“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号召。
基于以上分析,本人在撰写这篇教案时坚持既借鉴又创新的原则。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只有不断汲取别人教案的精华,才能不断进步,得心应手。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下册 3.3.1 物质运输的载体教案(2) (新版)济南版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下册 3.3.1 物质运输的载体教案(2)(新版)济南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三种血细胞的功能。
(重点、难点)2、解读和识别血常规化验单,体验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解读和识别血常规化验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青少年要注意全面饮食,并多吃富含蛋白质和铁的物质,预防贫血。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血液的组成成分方面的相关知识。
本节内容主要是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与三种血细胞功能相关的疾病,如贫血、发炎、流血和止血等的学习。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在本节课中采取“激趣-体验”式教学,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现象进行体验和探究,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有效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部分。
同时,通过对血细胞功能的学习能够引导学生关注卫生保健,注意合理饮食,学会预防常见血液疾病,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的教育。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新鲜鸡血凝固块、培养皿、解剖刀等学生准备:学生课前进行预习,收集血常规化验单。
教学过程:这些现象都是怎么回事呢?你想不想解开这些谜团呢?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就能解决这些问题了。
【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 2 】引导探究层层推进25分钟(一)探究红细胞的功能10分钟知识点一:红细胞的功能1、问题引导、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认真默读学习课文45—46页,并用笔把重点和有疑问的地方进行圈划。
完成下面的自学检测题。
【多媒体展示】一、探究红细胞的功能(1)红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2)什么是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的特性是(3)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4)什么情况下可以视为贫血?(5)怎样预防和治疗贫血症状?2、自学展示:各小组的同学分别选一位同学回答自学提纲中的问题。
3、拓展探究【多媒体展示】一、小实验(1)取培养皿中新鲜鸡血凝固块,迅速将血块切开观察其切面和外表面的颜色有不同?认真默读课文,并用笔把重点和难点进行圈划。
七年级生物下册 3.3.1 物质运输的载体教案 (新版)济南版
第三章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教学目标重点难点1、知识目标(1)描述血液的组成及功能,识别血细胞的形态(2)说出人体内的血细胞的数量和功能。
(3)举例说明贫血和发炎等病症的表现和原因。
2、技能目标尝试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熟练使用显微镜3、情感目标认同符合献血条件的公民都有无偿献血的义务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血液的组成和各自成分的主要功能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板书设计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血液的组成功能:血浆水蛋白质葡萄糖等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红细胞运输氧等血细胞白细胞防御疾病血小板止血和加速凝血教学策略本课采用“五、三”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教学。
创设点按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开展活泼生动,有效的生物活动,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血液的成分及各自的功能。
学生对血液感到很新鲜,甚至有些恐惧,因此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交流,各自对血液的认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可以出示一张医院的血液化验单,让学生回忆和讨论血液化验单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将课前准备好的血液分层演示装置(可以用畜禽的血)演示给学生看,并让学生讨论资料分析中的2个问题,使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血液的有关知识。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收集各种血液化验单。
2、准备加抗凝剂的和未加抗凝剂的家畜(家禽)血样,准备人血永久涂片,显微镜。
3、查询相关资料和视频。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血液方面的资料,预习并尝试提出相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2)联系生活实际及收集III能力训练(1)课本“大家谈”(2)学习方法总总结(3)实际运用,检测达标情况依据所学知识(1)再次回忆贫血的原因。
(2)讨论白细胞多(少)对人体的影响。
如列表比较法根据所学知识,解决达标检测问题巡视指导并参与学生的分析,作出的评价并鼓励学生。
教师参与学生的设计,评价并激励学生。
(完整版)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下册3.1《物质运输的载体》教学设计济南版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下册 3.1《物质运输的载体》教学设计济南版《物质运输的载体》是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的第一节,人从生物圈中获取食物和氧气,并把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到生物圈中,都必须通过循环系统的运输。
血液是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循环系统的基础,本节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我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四个环节,其中新课学习主要是通过第二个环节中的四个活动来完成的,敬请指导老师和专家指点。
教学过程环节设计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分钟)多媒体展示“白求恩大夫为战士输血的图片”,让学生讲述白求恩大夫为八路军战士输血的故事。
我接着导入陈述:“由此可见血液对人类有重要意义,那么,血液有什么作用呢?它的成分是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运输的载体》,一起来认识人体内物质运输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血液。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故事,又不能解释清楚的问题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2。
参与活动,探究新知(35分钟)活动一观察思考获取真知⑴首先让学生畅谈对血液的认识,学生结合平时的生活体验,会就血液的颜色、出血状况、化验抽血等畅谈自己对血液的认识。
我在学生畅谈后告诉学生,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了解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⑵接着我开始做演示实验“观察加入抗凝剂的血液”.让学生带着三个问题观察思考:加入抗凝剂的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出现什么现象?血液有几部分组成?为什么说血液是流动的组织?⑶学生分成四组,对问题进行讨论,展开组内互动.讨论后填写《导学案》中的观察报告。
⑷最后各组推荐一位代表汇报观察结果。
设计情境和意图:结合学生平时对血液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充分交流对血液的认识,了解血液的颜色和状态,引发问题,然后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观察、思考、讨论得到答案,这是感性认识上升理性认识的过程。
活动二自己动手分组实验⑴按照课本实验的要求,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内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图片,辨认红细胞、白细胞,并比较它们的形态特点和数量,将观察到的结果填写在《导学案》中的探究实验报告中。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三章 第一节 物质运输的载体(第1课时)教案 济南版
第三章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血液的组成及功能,识别血细胞的形态(2)说出人体内的血细胞的数量和功能。
(3)举例说明贫血和发炎等病症的表现和原因。
2、技能目标尝试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熟练使用显微镜3、情感目标认同符合献血条件的公民都有无偿献血的义务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血液的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创设点按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开展活泼生动,有效的生物活动,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血液的成分及各自的功能。
学生对血液感到很新鲜,甚至有些恐惧,因此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交流,各自对血液的认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可以出示一张医院的血液化验单,让学生回忆和讨论血液化验单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将课前准备好的血液分层演示装置(可以用畜禽的血)演示给学生看,并让学生讨论资料分析中的2个问题,使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血液的有关知识。
教法边讲述,边观察,边实验,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收集各种血液化验单。
2、准备加抗凝剂的和未加抗凝剂的家畜(家禽)血样,准备人血永久涂片,显微镜。
3、查询相关资料和视频。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血液方面的资料,预习并尝试提出相关的问题。
复习提问5分钟1.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有哪些2.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是什么3.防止空气污染的有效措施是什么4.烟草中对人有害的物质是什么世界无烟日是哪一天学生回忆、看书、讨论等,要给出准确、规范的答案。
将复习旧知,强化知识的识记和落实。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5分钟大屏幕投影四幅图片上述图片和什么有关关于血液同学们并不陌生,那么,同学们对它知道多少它对人体的健康有何重要意义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些问题。
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自由发言,充分交流对血液的认识,了解人体血液的状态和颜色。
2019年(春)季七年级生物下册3.3.1物质运输的载体教案1新版济南版-
2019年(春)季七年级生物下册3.3.1物质运输的载体教案1新版济南版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ABO血型的类型及鉴定的过程。
(重点、难点)2.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观察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体验血液对生命的重要作用,形成珍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教法和学法指导:以常见的车祸急救入手激发学习兴趣,并提出与本节相关的问题,从而导入新课。
在学生重温血型发现史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教师为学生提供与本部分知识相关资料、图片等,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所涉及的问题,从而获得知识。
血型的分类依据和鉴定方法是本课的重难点,学生很难理解。
因此在课上强化了发现史的思维过程,淡化了血型配型的原理(该内容是高中生才能理解的水平);血量和献血的知识学生自学能学会,因此教师不讲。
通过无偿献血的学习,利用图片和调查自己身边的人献血的实例,使学生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课前准备:1.教师搜集血型发现过程的相关资料2.学生了解血型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他认为,正是这种红细胞凝集现象导致了输血的失败。
后来经过深入研究,发现了ABO 血型。
A型、B型、AB型和O型。
思考问题:1.是谁在什么时间发现的血型?他是怎样发现的?2.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输血的失败?3.常见的ABO血型系统分为哪几种类型?除此之外你还听说过什么血型?4.血型的发现有什么重要意义?点拨:ABO血型系统分型的依据:每个人的血清中都不含有与他自身红细胞凝集原相对抗的凝集素。
因此,A型血人的血清中只含有抗B凝集素;B型血人的血清中只含有抗A 凝集素;AB型血人的血清中两种凝集素都没有;O型血人的血清中则两种凝集素都有。
即:1、19世纪,奥地利科学家兰德施泰纳在实验中发现:一个人的红细胞,在遇到某些人的血浆时,这些红细胞会凝集在一起,也就是发生了凝集现象;遇到另外一些人的血浆时,不发生凝集现象。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下册第3单元第3章第1节物质运输的载体(第1课时)教案2(新版)济南版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下册第3单元第3章第1节物质运输的载体(第1课时)教案2 (新版)济南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描述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重点)②、实验: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③、能描述各种血细胞的功能(重点)④、解读和识别血常规化验单,体验生活和科学的密切关系。
2、能力目标:能够熟练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
解读血常规化验单,体验生活离不开科学。
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通过探究血液成分的实验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血液成分和功能的学习以及对化验单的解谏,充分认识生命的物质性以及生物与自然的统一性,增强恐爱自然、善特生命的情感。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本节的教学内容,学生很熟悉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血液,但是对于血液的成分和功能了解的不多,课堂上要注重学生活动为主体°cn要通过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活动,合作交流、分析讨论,得出科学结论。
〔2)教法注重实验祛、归纳法°(3)学习方法上重点体现分析、讨论、总结归纳.(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解释生活中蕴含的科学。
课前准备:1、备好课;制作PPT课件;显微镜;人血的永久涂片。
2、探究实验的材料器具:家畜的新鲜血液;试管,量筒,试管架;质量分数为5%的柠檬酸钠溶液。
3、要求学生分好实验小组;网上搜集关于血液的知识,形成对血液的初步认识。
教学过程:物质运输的载体(一)过渡:血液是流动在心脏和血管内的红色液体,属于结缔组织,它在人体内执行着重要的运输功能。
血液的组成是怎样的?有着怎样的功能呢?血液的组成和功能一:演示实验,宏观探究观察血液的分层现象展示步骤:(1)在试管内加入少量质量分数为5% 的柠檬酸钠溶液(一种抗凝剂)(2)用注射器取10毫升新鲜血液,注入试管内轻轻摇动几次。
(3 )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观察导向:①试管出现了什么现象?②血液分几层?各层颜色有什么不同?③推测柠檬酸钠的作用是什么?讨论问题:①你认为血液可能有几部分组成? 展开想象,兴趣浓厚激情踊跃,知海探求观察现象:①出现分层现象。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3单元 第3章 第1节 物质运输的载体(第3课时)教案2 (新版)济南版
物质运输的载体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说出ABO血型的类型及鉴定的过程。
(重点、难点)②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观察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培养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课前准备:学生了解血型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提问4分钟【复习旧知】:1.血液的组成?2.血浆和三种血细胞结构、功能、异常症状?3.如何正确血常规化验单?学生回忆、回答等,要给出准确、规X的答案复习旧知,强化知识,为新知铺垫。
15-20分钟【过渡】安全输血要研究血型系统,人类常见血型是怎样的?②血型兰德施泰纳研究得出结论:ABO血型系统: A型、B型、AB型和O型。
临床最重要的血型系统。
你还了解哪些血型系统?【讲解】:ABO血型系统分型的依据。
血型凝集原(红细胞)凝集素(血清)A A 抗BB B 抗AAB A、B 无O 无抗A抗B【解释】:红细胞凝集成团?含有A型凝集原的红细胞与抗A凝集素相遇或者含有B型凝集原的红细胞与抗B凝集素相遇时,就会凝集成团,阻碍血液循环。
你知道自己的血型吗?③血型鉴定你知道血型是如何鉴定出来的吗?血型鉴定【背影知识】:血型A型标准血清(抗B凝集素)B型标准血清(抗A凝集素)A型、B型、AB型和O型。
比如Rh血型系统等真正了解ABO血型系统,并在书上记录下图表。
学生猜测讨论,但很难回答出结论部分同学课前提前了解:A型、B型、AB型和O型。
用标准血清鉴定。
大部分同学很想知道鉴定血型的方法。
使学生真正掌握抽象的知识有助于理解学习。
结合学生实际,自然过渡到血型鉴定。
变抽象为形象,形象直A 不凝集凝集B 凝集不凝集AB 凝集凝集O 不凝集不凝集图片:【分析讨论】看课本47页分析讨论①为什么输血前必须先鉴定血型?②各种血型的人输血时可接受哪几种血型的血液?你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吗?【总结】输血关系图:阅读背景知识,讨论血型鉴定的方案。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教学设计新版济南版
各分组观察教师课前准备好的加入抗凝剂和不加抗凝剂的试管,交流讨论。
教师提醒学生在观察时注意分层各部分的比例和红细胞的颜色。
学生认真观察,分析交流。
学生以同桌为分组单位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参照课本45页思考问题,学生填写第6表格前三行内容,并在实验报告单上用铅笔真实画出在视野中看到的血细胞。
第一节 物质运输的载体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内容简析】
《物质运输的载体》是济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第一课时要紧包括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及血常规化验单两部份内容,这也是本章内容的重要部份。本节的知识核心是血液。关于血液学生有着较为丰硕的感性熟悉,有过流血、抽血、验血的经历,同时对血液的成份、各类成份的功能又不了解,有着必然的神秘感乃至恐惧感。因此在教学进程中结合实验展现、视频演示等方式与学生从已有的生活体会动身,充分结合实际,完成对血液的理性熟悉升华。
1.血液中含水量最多而且与体内的物质运输有关的成份是( )
A、红细胞 B、白细胞 C、血小板 D、血浆
2.显微镜下红细胞与白细胞的区别是( )
A.两面凹的圆饼 状、无细胞核 B.比白细胞大、有细胞核
C.数量少、形状不规那么、无细胞核 D.个体小、无细胞核
3.以下血细胞中有细胞 核的是( )
A..成熟的红细胞 B.白细胞 C.血小板 D.三种血细胞都有细胞核
结合视频“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和“气体与血红蛋白的反应”师生共同总结三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完善表格填写内容。
【盘点收获】
血液
多媒体展示收集的血常规化验单,师生共同分析各化验单提供的信息并比较各化验单的显示项目,提出更方便患者查看的改进建议。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小组交流收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水滴系列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第一节物质运输的
载体教学设计新版济南版
【内容简析】
《物质运输的载体》是济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第一课时主要包括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及血常规化验单两部分内容,这也是本章内容的重要部分。
本节的知识核心是血液。
对于血液学生有着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有过流血、抽血、验血的经历,同时对血液的成分、各种成分的功能又不了解,有着一定的神秘感甚至恐惧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验展示、视频演示等方法与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充分结合实际,完成对血液的理性认识升华。
【学情分析】
通过一学期的生物课程学习,初一下学期的同学对于生物学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对于生物学实验,尤其是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但是学生往往还不容易在表象背后深刻思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点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描述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认识三种血细胞。
过程与方法:解读和识别血常规化验单,体验生活和科学的密切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健康的生活。
【教学重点和难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教学方法】实验法、视频演示分析法、列表归纳法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人血永久涂片、显微镜、
教学过程:
反馈检测】
1.血液中含水量最多并且与体内的物质运输有关的成分是( )
A 、红细胞
B 、白细胞
C 、血小板
D 、血浆
2.显微镜下红细胞与白细胞的区别是( )
A.两面凹的圆饼状、无细胞核
B.比白细胞大、有细胞核
C.数量少、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
D.个体小、无细胞核
3.下列血细胞中有细胞核的是( )
A..成熟的红细胞
B.白细胞
C.血小板
D.三种血细胞都有细胞核
4.氧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主要是( )
A.游离态B.与红细胞结合 C.与血红蛋白结合 D.与血浆结合
5.某同学面部长了一个疖子,其顶端出现了一个脓头,该脓头主要是什么形成的( )
A. 红细胞
B.血浆
C.死亡的白细胞
D.死亡的细菌.
6.如图,将新鲜的血液分别放入A 、B 、C 、D 四支试管中,其中A 、B 试
管中不加任何物质,C 、D 试管中加入抗凝剂,静置24小时后,其中正
确的图示是 ( )
7.右图是用显微镜观察到的人血涂片视野,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③的数量最多,具有运输氧的功能
B.①个体最大,能够吞噬病菌
C.②个体最小,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D.①②③三种血细胞中只有③没有细胞核
8.在“观察加入抗凝剂的血液”的实验中,人体的10毫升血液和抗凝剂混合后一
段时间,出现了左图所示的现象,据图分析回答以下的问题:
(1)血液中运输养料和废物的主要是图所示的部分。
其主要成分是,除上述功能外,还具有的功能。
(2)氧气进入血液后,主要由来运输。
(3)能吞噬病毒的结构存于图中的,能对止血和凝血起重要作用的结构存在于图中。
(4)静置一段时间后,量筒中B的部分呈色,C部分会变成。
【链接中考】
(2009年山东威海)下图是血涂片在显微镜下的一个视野图。
(用图中标号回答)
(1)当人被细菌感染而发炎时,图中的数量会显著增加。
(2)当图中的数量明显下降时,会引起人体皮下出血。
(3)当图中的数量过少时,会造成人体贫血。
(4)担负运输养料和废物功能的是。
【课后提升】
李老师从青岛赴西藏工作,半年后体检时发现血液中有一种成分显著增加,增加的成分最可能是()。
A、白细胞 B、红细胞 C、血小板 D、血浆
请用学过的知识试分析其中的原因。
【知识拓展】
血友病
血友病是一种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难以靠自身机能止血。
病情严重的患者只要皮肤受到轻微创伤就会流血不止,病情较轻的患者通过压迫止血等措施可以止血,但出血时间会比一般人长。
不过,这种看得见的出血并不是最可怕的,看不见的内出血才是威胁血友病患者的“不定时炸弹”。
科学研究逐渐发现,这是因为他们的血液中缺乏正常凝血所需的凝血因子蛋白质。
普通人不慎受伤出血,血液会在伤口附近凝成血痂并自动止血。
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需要80多种不同的化学反应,它们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层层传递,如果当中缺了一张牌,整个过程就会突然中断,使得患者无法正常止血。
血友病治疗目前主要采用凝血因子疗法,也就是给患者注射血液中所缺少的凝血因子Ⅷ或凝血因子Ⅸ。
这种方法不仅能迅速有效地止血,还可以用于预防出血。
20世纪90年代基因重组凝血因子Ⅷ的出现,则为血友病患者带来了更为安全的治疗选择。
通过有效的治疗和护理,血友病患者如今完全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学习和工作。
但科学家对血友病的研究并未就此止步,他们正在尝试用基因疗法治疗血友病,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
血栓
血栓栓塞性疾病在临床上甚为多见,涉及的病因相当广泛。
近年来,随着基础医学的发展,对血小板生物化学、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凝血因子化学结构以及超微结构研究的深入,对血栓形成过程有了更多的了解。
目前认为血栓形成是复合因素所引起的,其中血管壁、血小板、血流速度、血液黏度和凝血活性等,均有重要作用。
近来对于血液蛋白酶抑制物的研究,发现了一些先天性血栓性物质或先天性血栓倾向的病人,对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血栓形成的主要病变是血管闭塞、血流受阻引起相关的血管支配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产生相应组织、器官功能障碍的症状。
血栓性疾病的防治目的在于改善高凝状态、再疏通或重建血流通路,以防止组织缺血、坏死。
防治措施近20年来已有很大的发展,在临床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多经验和教训。
防治措施大体上包括抗凝疗法、溶栓疗法、抗血小板疗法等,抗血栓治疗方法的选择与病期有密切关系,四肢动、静脉血栓形成不超过48h者可进行手术取出血栓。
溶栓疗法也主要用于新近形成的急性动、静脉血栓。
抗血小板和抗凝剂主要用作预防血栓形成,对已形成的血栓作用不大。
【教后反思】
本节课内容较多,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切条件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认识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将“观察加入抗凝剂的血液”改成分组实验,学生观察更仔细,对血液的分层和凝固现象认识深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整堂课学生的参与程度积极,学习兴致高涨,课堂气氛热烈,教学过程充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