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精选4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精选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美丽的编辑给大家找到的《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精选4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
3、当堂背诵,积累成语警句。
4、通过朗读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5、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意。
【教学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当堂背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读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
教学过程一阶段:学请诊断《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篇二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精选7篇
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精选7篇《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能够总结出课文中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能当堂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指导学生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字词。
根据注释准确翻译并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结合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并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教学课时1课时课型选用诵读课型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基本步骤: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第二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第三步:读课文,测背诵效果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1.结合注释,走进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被尊为“圣人”。
他首开私人讲学的先河,主张“有教无类”,一改过去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的局面,起到了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
他向往西周的“太平盛世”,倡导施行“仁政”。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删修《春秋》,译注《周易》,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2.初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好语气字音:曰(yuē)说(yuè)愠(yùn)逾(yú)罔(wǎng)殆(dài)好(hào)焉(yān)停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读好语气:教师范读,让学生试读,要求读出语气舒缓,读出韵味。
3.定标——当堂背诵全文。
第二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方法一:译文背诵法1.译读课文——同桌讨论,翻译。
要求: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译读全文。
2.根据学生翻译情况,对照译文,指导学生背诵。
方法二:理解背诵法1.让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本文是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终身学习的效果三个方面来谈学习的。
2.让学生自读课文,在自己认为是阐述学习方法的语句下画上横线,在自己认为是阐述学习态度的语句下画上波浪线,在自己认为是阐述终身学习的效果的语句下画双横线。
论语十二章教案(优秀7篇)
论语十二章教案(优秀7篇)《论语十二章》课本教学教案篇一一、教学要求1.要求能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学习要点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
2.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
词语如“而”、“之”等;句式如宾语前置句等。
3.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三、作者生平1.孔子图片(参见本课PPT)2.孔子资料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其先世为宋国贵族。
少年时家境衰落。
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
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
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
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
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后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
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
山东的曲阜的孔府是我国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宫殿建筑,也是的旅游名胜。
论语十二章一等奖教案
论语(lùn yǔ)十二章一等奖教案论语(lùn yǔ)十二章教案3篇论语(lùn yǔ)十二章教案1这两天引导学生自学语文阅读上的古文《推敲》一文,指导了些方法(fāngfǎ),趁热打铁,开始引导学生学习《论语十二章》。
教文言文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xué sheng)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
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希望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使他们在情操修养,立身处事,为人治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导,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坚决的价值观和乐善好学的品格和气度。
当然也想借这些短小精炼的小短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多读。
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
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会按节奏读,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积累语言的习惯、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勾,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
把《论语》与生活结合,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觉得《论语》其实很生活化,她离我们很近,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
当然,教学中也存在缺乏之处,主要表现在:论语十二章教案1、由于古文中的知识点相比照拟多,毕竟是初一学生,有的同学在个别知识点可能还不够理解。
2、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但质疑能力还比拟差,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讨论来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
论语十二章教案2对于文言文,是最让师生头疼的文学体裁的一种。
从教这些年以来,我自己上了不少的文言文,也听了同校不少教师上的有关文言文的优质课。
尽管如此,但对于文言文的把握,我仍然觉得在这方面的教学上我做得不是很好。
1. 在教《论语》时,让学生能感觉到好似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论语》十二章教案
拓展阅读《论语》整本书,细细揣摩、梳理串联,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来明晰书中关键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孔子主要思想及其框经验,明确研习任务
1.回顾经验:筛选归纳,内引外联。
2.明确任务:探究“仁”和“君子”的内涵。
二、解答质疑,理解孔子之“仁”
1.缘形索义,推测“仁”的本义。
2.答疑解惑,辨析“仁”的真谛。
(1)心怀仁德就不会感到忧愁了吗?
(2)国君暴虐,臣子若忠君则不爱民,仁者该如何自处?
三、解答质疑,理解孔子之“君子”
《论语》十二章教案
教学目标
1.缘形索义,比较“仁”“君子”本义与孔子之说的差异,认识儒家对其内涵的发展。
2.通过内引外联、辩证分析,解答自身困惑,从而获得了对关键概念更为深入和质实的理解。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使用内引外联的方法,梳理课内外文本信息,解答预习中产生的具体困惑。
教学难点:
在解答具体问题的基础上提炼出“仁”“君子”的抽象准则。
2.在内容上获得结论:仁者克己复礼、不忧不惧。但“仁者无忧”并非是说仁德之人永远无忧无虑,而是强调其言行坦荡因而问心无愧。“仁者好礼”也不意味着僵守四勿、愚忠一君,而是要带着真挚爱人之心,灵活变通地合宜处事。“君子”自省修身,谦逊爱人,礼乐治国。但“君子”并不追求衣衫褴褛、口舌笨拙,而是爱财有道、言行一致,“文质彬彬”也不是要我们拘泥于外在的和顺温雅,其核心要求在于表里如一、澄澈真实。
1.缘形索义,推测“君子”本义。
2.答疑解惑,提炼“君子”原则。
(1)非衣衫褴褛、口舌笨拙者不可为君子?
(2)“文质彬彬”是怎样的境界?
四、获得结论,形成小结
1.在方法上形成小结:聚焦于看似熟悉的概念,边阅读边思考,提出具体问题,而后联系与此话题相关的更多章句,形成一个框架体系,从而获得了对关键概念更为质实的理解,也对概念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2023最新-七年级语文课文《论语》十二章教案(优秀6篇)
七年级语文课文《论语》十二章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6篇《七年级语文课文《论语》十二章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论语〉十二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六章内容。
一、导入,出示学习目标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二、初读感知朗读课文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
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论语》十二章教案及教学反思
《论语》⼗⼆章教案及教学反思《论语》⼗⼆章教案及教学反思 作为⼀名到岗不久的⽼师,我们的⼯作之⼀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的教学能⼒,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是⼩编收集整理的《论语》⼗⼆章教案及教学反思,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第⼀课时 教学⺫标 1、积累⽂⾔词语,理解各章语录,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
2、通过理解,感受孔⼦光辉的⼈格魅⼒;开阔胸怀,提⾼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3、联系⾃⾝学习经历,体会课⽂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法 重点朗读、背诵;评点《论语》⼗⼆章内容。
难点深层理解《论语》⼗⼆章内蕴。
教材分析与教法设想 《论语⼗则》是七年级上册第⼆单元的最后⼀篇课⽂,是学⽣接触古代经典⽂化的开始,可以说肩负着使学⽣学习并热爱古典⽂化的使命。
教师应精⼼备课、厚积薄发,真正开启学⽣的智慧。
《论语》⼗⼆章选⾃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本记录孔⼦及其弟⼦⾔论的语录体古籍。
《论语》⼗⼆章谈的是学习⽅法、求知态度、道德修养和为⼈处世之道。
《论语》⼗⼆章保留了《论语》⼗则中的6章,新添了6章,分别是3、6、8、10、11、12章。
从中可以看出在道德修养和为⼈处世⽅⾯上所占增加更多。
因此,其丰富的语⾔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理发展正处于萌芽阶段的初中⽣,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学情分析:从教育⼼理学的分析看学情:这是学⽣进⼊七年级后第⼆次学习⽂⾔⽂,前⾯接触的是《世说新语》两则,学⽣对⽂⾔⽂的学习理解尚且存在较⼤难度,⽽且学习兴趣⽐较低。
板书设计 《论语》⼗⼆章 四书: 五经: 教学过程 ⼀、⾃主学习 (⼀)知识准备展⽰课前搜集的⽂学常识 (⼆)预习指导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合作探究 探究点1:翻译课⽂。
三、达标测评 1、孔⼦(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世界⼗⼤思想家之⼀。
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论语十二章的基本内容和要点。
2.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论语十二章的主旨和重要观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道德问题,并体会其中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中庸之道”。
2. 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四、教学过程:1. 教师导入:以应对考试为主题,引入论语十二章的主旨:“人生而知之者,上也。
”并引用孔子的名言:“吾学无所不至。
”说明学习是为了应对生活的各种挑战。
2. 学生独立阅读:学生仔细阅读论语十二章,并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惑。
3. 教师解读:教师解释论语十二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强调“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即遵循一种适度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
4. 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总结各自记录的理解和疑惑。
同学们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互相交流思考。
5. 学生报告: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向全班报告小组讨论的结果。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并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
6. 教师点评: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7. 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论语十二章的场景,讨论各种道德问题,并给出自己的答案和解决办法。
8.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和应用的作文,并写出自己认为的一个恰当的例子。
五、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和发言表达的清晰度。
2. 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和作文的质量。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思考,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的目的。
同时,通过角色扮演和写作的活动,使学生对“中庸之道”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具体化。
《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案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和主题;2. 分析和理解《论语》十二章中的哲学思想;3. 培养学生对《论语》十二章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4. 提供学生思考和讨论的平台,促进学生对人生、道德和伦理问题的思考。
教学步骤:1. 导入:-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章的内容以及孔子的主要思想。
- 提出问题:你觉得《论语》十二章会涉及哪些主题和话题?2. 预习:- 让学生在课前阅读《论语》十二章,并分析章节的主题和内容。
3.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并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章节进行深入讨论。
- 每个小组讨论后,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成果。
4. 班级讨论:- 在小组汇报后,全班展开讨论,分享各自对不同章节的理解和看法。
-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他们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证思考和讨论。
5. 个人思考:- 让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回答一些问题,例如:你认为孔子在《论语》十二章中想要传递什么样的道德观念?你认为这些道德观念对当代社会还有意义吗?6. 总结归纳:-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讨论和思考进行总结归纳。
- 总结《论语》十二章的主题和内容,并回顾其中的重要哲学思想。
7. 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论语》其他章节,深入了解孔子的思想。
- 提供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对孔子的思想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教学评估:1. 在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中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2. 收集学生的个人思考问题的答案,评估他们对《论语》十二章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3. 观察学生是否能准确、清晰地总结和归纳本节课的内容和重要观点。
教学延伸:1.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活动,讨论《论语》十二章中的一些争议性观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2. 鼓励学生写作,根据《论语》十二章中的哲学思想,撰写一篇关于道德观念的文章,并分享给同学们。
3. 引导学生进行对话演练,扮演孔子和其他学生的角色,模拟讨论《论语》十二章中的对话和思考过程。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篇一:12 《论语》十二章(教案)】12 《论语》十二章知识与技能: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1.分“章”朗读课文,每读一章,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2.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解注释,说译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文章所阐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2.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践行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
3.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1.积累文言文词语,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完整地表达。
文言文词语、句子的理解与积累。
1.板块式教学思路。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3课时●第一课时●介绍孔子及其《论语》;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前四章;研读前四章内容。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二、预习交流,整体感知1孔子及《论语》作品简介: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搜集整理的资料。
明确: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优秀3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优秀3篇)《论语十二章》教案篇一教学内容《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教学难点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教学准备背诵课文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背诵导入二、合作探究1、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2、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3、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4、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三、朗读体会四、整理归类1、成语类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格言警句类(1)谈学习态度的第7、9章(2)谈学习方法的第1、2、4、5、12 章(3)谈修身做人的第1、2、6、8、11、12章(4)谈珍惜时间的第10章五、总结文言语法:1、通假字:(通谁读谁,通谁讲谁)说:通“悦”,读yuè,意为:愉快,知:通“智”,读zhì,意为:聪明。
2 、文言虚词(1)连词而:①顺接连词,表并列或承接关系,意为“并且”“而且”“就”或不译。
例:学而时习之任重而道远(并且)温故而知新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死而后已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不译)②转折连词,表转折关系,意为“却”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知而不愠③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例:提刀而立④修饰语,可译为“着”“地”例:默而识之(地)(2)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例:余知而无罪也。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5篇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报告、军训心得、学习心得、培训心得、条据文书、读后感、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reports, military training experiences, learning experiences, training experiences, doctrinal documents, post reading feedback,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5篇教案的准备可以让教师更好地安排课堂资源和教学工具,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当有合理的教学步骤和过程,帮助学生逐步提升学习能力,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论语十二章教案5篇
论语十二章教案5篇《〈论语〉十二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对课文内容进行归类的基础上,用较为简练的语言概况课文所选内容中孔子谈到的学习方法及态度,以及人格修养方面的思想观点。
2.联系自身,说说对文中有关“学习之道”以及个人修养论述的理解。
3.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探究《论语》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联系实际理解《论语》的思想内容及现实意义,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方法引导法和讲授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都知道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圣人,但你们知道吗?孔子生非其时,一生屡遭打击,从没有获得过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
如果我们细考孔子的一生,会发现他的一生无权无势,只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过治理国家之权。
但那些声名显赫的王公贵族们早已在历史的长空中灰飞烟灭,而孔子留下的那些宝贵思想直至今天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为他守丧三年方才洒泪而去,而子贡则整整为他守丧六年。
孔子到底有怎样的人格魅力,使得人们对他这样崇敬景仰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走近他的《论语》,来探寻其深邃的思想内涵。
出示任务:对《论语》十二章课文内容的简单回顾。
(二)再读课文,迁移阐发出示任务:1.在上节课学习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用较为简练的语言概括所选的这几则语录中孔子谈到的学习方法及态度,以及人格修养方面的思想观点。
反馈指导:注意语言的简洁准确。
2.结合自身在学习方法和态度方面存在的问题,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态度,并谈谈你对“学习之道”的理解。
反馈指导:注意与自身实际相联系3.围绕课文中阐述关于修身的章节,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谈谈对这些词的理解,并讨论这些关于修身的论述在今天是否有其现实意义?(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案一、研习任务一:研读文本,把握文意要求:结合课下注释,研读课文第二、七、九、十、十一章,疏通大意,把握内涵。
1. 第二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注解:(1)而:如果,连词,表示假设关系。
(2)仁:仁德。
(3)如礼何:“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
礼,指各种礼节规范。
翻译: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样对待音乐呢?”在这一章中,出现了孔子思想中三个核心的概念——仁、礼、乐,其中,“礼”是各种礼节规范,“乐”包括舞蹈和音乐,他们表现在外,而“仁”则自于人的内心。
就三者之间的关系而言,内心的“仁”可以表现在外显的“礼”“乐”之上。
一个人若心中无仁,礼乐皆失其本,他不会好好地对待礼乐,纵使他遵守礼乐规范,又有何意义?所以,仁为礼乐之本。
从这一章,我们既看到孔子对“仁”的强调,同时也看到了孔子对礼乐的重视。
在孔子的思想中,他一直把“郁郁乎周礼”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良药。
《礼记》中的一句话解释了缘由,“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
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礼“辨异”,即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有序则不乱;乐“统同”,即抒发感情,使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和谐。
礼乐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这就成为了孔子为那个动乱年代开出的药方。
而本章的出处——《八佾》所谈论的就是儒家的礼乐思想,主要记载了孔子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现实状况的不满或者孔子对传承、发扬礼乐思想所作的贡献。
2.第十章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注解:1.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附于先王之礼。
2.一日:一旦。
3.归:称赞、称许。
4.目:条目,细则。
论语十二章教案(4篇)
论语十二章教案(4篇)《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诵读《论语》一书中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
2.指导学生如何积累和诵读经典的方法。
教学重点:指导积累和记诵经典的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经典谈感受。
教学过程:复习一、创设情境,回忆孔子的言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二、初步了解孔子和《论语》出示白板:20世纪末,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一个人那里汲取智慧”。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这被科学家敬仰的人物,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子。
(简介孔子)孔子—我中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尊称孔子,我国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
他从小生活贫困,由于勤奋好学,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他曾办过私学,据说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
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周游列国,晚年从事整理和传播古籍的工作,整理了《诗》、《书》、《礼》、《易》等古代文献,编著了《春秋》。
师: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感觉到孔子是怎样一个人生:孔子是一位教育家,思想家。
生: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师:在《论语》一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是写孔子外貌的。
(出示白板):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师:这里的“子”指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温和又严肃,威严而又不凶猛,庄重而安详。
孔子的思想,尽管是两千年以前的,但它对人类具有永恒的意义。
你知道孔子说过哪些智慧的话语吗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生:寝不语,食不言。
生:……师:(展示《论语》一书),孔子说的这些话,全部在《论语》这部书中,《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徒弟的言行。
全书共20篇,500多章。
三、指导诵读师:今天,我们主要诵读《论语》一书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
(小黑板出示)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精选6篇)
《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语录的意义。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能融入学习态度、方法及品德的养成之中。
3.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4.学习分类整理笔记的方法;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教学步骤】一、导入提问:影响几千年中国思想文化的书是什么?有可能出现各种回答。
老师分析后可揭示答案:是《论语》。
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它成了中国正统思想的代表……然后老师还介绍了《论语》的另两个“最”: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
(对初一学生来说,这是新鲜的,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预习提问:(1)大家预习课文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
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子曰”呢?(2)《论语》的“论”,习惯上读lún。
谁知道《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3)孔子是怎样的人?为什么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对孔子和《论语》进一步的认识。
体现了新课标要求学生“初步具体搜集资料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全新概念。
此外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这为进一步学习课文作了铺垫。
)三、整体感知、诵读(1)提出要求:我们学习文言文,有三条基本方法:一是诵读,这是最基本的,凡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背得烂熟,不要求背诵的也要读得十分流畅二是用心领会课文的意思三是自己动手,积累词语。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相关推荐《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篇1教学内容:探究学习课文后六章。
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1、背诵上节课所学的六章,全班齐背和学生分则抽背。
2、重点词句翻译抽查:学而时(时:按时)习之,不亦说(说:通“悦”愉快)乎?有朋(朋:志同道合的人)自远方来吾日三省(省:反省)吾身与朋友交而不信(信:诚实)乎?传(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乎?”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无所得),思而不学则殆(殆:有害)。
”抽查个别基础不是特别好的学生,一来检查他上节课掌握情况,二来可以加强他们对这些重点实词的记忆。
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就让他把不会的词语记录到笔记中去,并叫其他同学补充。
二、探究学习后六章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这个环节以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和老师指导串讲法为主。
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自主结合手头资料扫除语言障碍,然后小组合作相互答疑,尽量字字落实,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位同学翻译或者答疑难点词语。
(如果学生有讲得不到位的,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或者是老师直接补充。
)老师则对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做小结,这个小结以串讲的形式展开,稍微详细一点,给基础好的学生巩固一下,给基础稍微弱些的学生一个查缺补漏的时机。
老师小结(多媒体展示):读注释翻译全文,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虚数,几个行:走焉:于之,在其中善者:长处、优点从:学习不善者:短处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十二章教案优秀7篇
〈论语〉十二章教案优秀7篇《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含义,感知课文内容。
2、梳理文章内容类别,感受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播放视频: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三千人齐诵《论语》片段。
2、学生谈感受。
3、生回答,师相机点评。
4、师导入课题(板书课题)二、关于孔子及《论语》有关资料1、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孔子和《论语》)2、浏览相关资料(PPT幻灯片)并讲解3、除了孔子以外,很多同学还知道老子、庄子、墨子等古代先哲。
那么“子”是他们的名字吗?结合你们的预习情况,哪位同学知道“子”的含义是什么?4、生回答,师相机点评。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配乐范读,并对学生提出要求。
2、生自由练读。
3、生代表范读,生互评。
4、抓住通假字加以解释,导入此知识点。
5、由此知识点导入“举一反三”,继而引入《论语》在学习方面的内容。
四、细读课文,理解感悟1、阅读课文,4人小组讨论,结合课下注释找出哪几章是与学习有关的?同时指导学生试着翻译相关句子。
2、逐句分析,逐字落实。
3、精读课文,探究文章的思想内涵。
读文章并思考,六章内容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态度?五、总结提高从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中我们能够得到那些启示?生交流后明确:学习态度强调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论语十二章篇二中学导学案第周第课时科目语文课题10.《论语》课型新授备课时间:.9.14主备人:张亚亚审核人________ 授课人_________ 年级七年级班级_________【学习目标】复习有关孔子和《论语》的知识,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3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
《论语十二章》优秀教案《〈论语〉十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背诵、默写《论语》十二章的原文。
- 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如“说”“愠”“罔”“殆”等。
- 理解十二章语录的基本意思,能准确翻译句子。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分析孔子及其弟子在这些语录中所表达的思想观点。
- 学会从语录中汲取有益的思想营养,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孔子及其弟子的人格魅力,体会儒家思想中的积极入世、修身养性等理念。
-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热爱之情,培养文化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 理解十二章语录的思想内涵。
- 背诵和默写课文。
2. 教学难点- 深入探究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 理解部分语句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并能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
三、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引导式的探究性学习方法。
通过设置一系列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分享,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材分析《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论语》十二章选取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语录,内容涵盖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等多个方面。
从教材的编排来看,这一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接触儒家思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字词的理解,深入挖掘语句背后的思想内涵,感受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
这些语录言简意赅,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对于学生的成长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关于孔子生平事迹的视频片段(如电影《孔子》中的精彩片段),然后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对孔子有哪些了解呢?”引导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孔子的相关信息,如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教案(三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理解积累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结合生活实际谈每章给自己的启示。
【教学方法】1.教法:朗读法、预习法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孔子及《论语》的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论,编纂的意思。
属语录体散文,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五经”)。
《论语》十二章,是其精华部分,主要谈求知和修养,学习之后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
3、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形、义。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è)乎传.(chuán)不习乎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第二阶段:自主探究1、教师泛读课文,然后学生自主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学生翻译课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学习了,然后时常复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就会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当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译文: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译文: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瓜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
多么有贤德啊,颜回!”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译文: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短处就要改正。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译文:孔子说:“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第二课时第一阶段:析读课文,落实词意句意。
对照书下注释,朗读课文,弄懂各章大意。
不懂的词句,师生共同解决。
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重点字词解释:(1) 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 时习:时常地复习。
(3) 说:通假字,音yuè,愉快.(4) 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5) 人不知:别人不了解自己。
(6) 愠:生气,发怒。
(7)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第二章: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重点字词解释:(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
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真诚、诚实 (5)传:老师传授的知识第四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重点字词:故:旧的,原来的。
此处指已学过的知识. 而:连词,表示顺承关系,就。
知:领悟,获得。
可:可以。
以:凭借。
为:成为,做。
第五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字词解释:而:连词,表示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本意是危险,这里指有害。
第二阶段:合作探究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小组内合作研讨,概括每一章所讲的内容。
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
第二句将学习乐趣。
第三句讲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不断温习,(知识)方能牢固,学习之乐;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第二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朱熹认为,重在为学。
“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
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思德修养。
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五章: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想结合,方能所得。
第六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清平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正确的学习态度。
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第八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贫图不义之财。
第九章:讲的是要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借鉴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告诉我们时光飞快流逝,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向做对比,说明立下大的志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十二章: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第四阶段:小结试背全文,比比看谁背得最准确。
第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阶段:1、导入:2、准确翻译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3、检查课文的背诵情况。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一.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1.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说通悦有通又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字?君子可以罔殆疏水匹夫朋二.试按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分类。
1、学习方法:(1)学而时习之。
(2)温故而知新。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学习态度:(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品德修养:(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乎吾身。
(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目标检测:一、下列哪些有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通悦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二、完成下列古今异义词1..不亦君子乎古: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今:对人的尊称2.可以为师矣古:能够/可以用…来…(可以要分开解释是单独两词)今:可以能够(表示能力)3.饭疏食饮水古:粗劣今:疏通,疏散4.饭疏食饮水古:冷水今:泛指一切水5.匹夫不可夺志也古:普通的人,男子汉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6.吾日三省吾身古:多次今:实指三个第三阶段:合作探究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能救本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吗?1、写作特点:(1)语言简洁、含蓄隽永。
(2)《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
2、影响:《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第四阶段:检测小结检查课文的背诵和全文的翻译、注释等,要求做到掌握干净、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