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工程碳汇生态效益补偿研究

合集下载

基于碳汇的森林生态补偿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基于碳汇的森林生态补偿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基于碳汇的森林生态补偿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摘要: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自然灾害频发,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

保护生态环境,谋求绿色发展是新时代背景下的重中之重,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山东省更是如此。

本文以森林碳汇为切入点,估算山东省森林碳汇的经济价值,分析山东省森林碳汇生态补偿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完善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实现森林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碳汇;生态补偿;市场化;森林1、引言研究表明,主要的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CO₂),其温室效应大约与其他温室气体效应持平,因此减少CO₂的排放量变得尤为重要。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林木、林下植被和土壤都能够吸收温室气体,释放氧气,这一过程也被称为森林碳汇。

并且利用植物功能吸收CO₂相比工业化手段的成本要更低,更经济[1]。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众多生态功能,比如固碳释氧、涵养水源、保持生物多样性等等,这些生态服务都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作为公共物品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搭便车”的经济学现象。

为了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需要对森林生态服务的提供者进行适当的经济补偿,弥补其损失,该机制就是生态补偿,其最终目的是保护森林生态环境。

生态补偿实质是人类对于破坏自然价值损失的一种纠正[2]。

碳汇交易作为一种主要的森林生态补偿的市场化手段,我国陆续在一些森林资源丰富的省份开展了碳汇交易试点。

2、山东省碳汇经济价值估算森林碳汇经济价值估算的关键要素是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要利用生物学方法计算森林系统碳储量。

主要的碳储量计算方法有生物量法、森林蓄积量转换因子法、涡旋法、箱式法等等[3]。

本文采用森林蓄积量转换因子方法估算山东省森林碳量。

首先,通过森林活立木蓄积量转换系数算出森林生物量,再通过容积密度得到生物量干重,最后利用含碳率计算出森林林木固碳量。

其次,利用林下植物碳转换系数和林地碳转换系数计算出林下植被固碳量以及林地固碳量,最后三者的和就是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4]。

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分析

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分析

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分析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退耕还林,恢复土地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碳汇,促进可持续发展。

针对退耕还林工程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分析,对于科学理解其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下文将从生态环境效益、社会经济效益两个方面,对退耕还林工程进行综合效益评价分析。

一、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环境效益1. 恢复土地生态功能。

退耕还林工程通过植树造林,恢复和重建森林生态系统,减缓土壤侵蚀,改善生态环境。

大量植树造林不仅能够提高森林覆盖率,还能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地质量,增强土地的生态功能。

2. 增加碳汇。

植树造林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排放。

退耕还林工程通过植树造林,将部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植物生物量,增加森林地区的碳汇储量,有助于缓解气候变化的问题。

3. 保护生物多样性。

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可以恢复和保护濒危植物和野生动物栖息地,提高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程度,保护珍稀物种,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

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环境效益主要表现在恢复土地生态功能、增加碳汇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这些效益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减缓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1.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退耕还林工程改善了荒山荒地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的利用价值,使得农村的经济收入有了新的增长点。

农民参与植树造林,不仅可以增加劳动收入,还可以通过资金补助和生态护林等方式获得收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2. 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退耕还林工程提高了森林覆盖率,改善了生态环境,提升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可以改善人们的身心健康,还可以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和生态旅游资源,为农民提供更多的生计支持。

3. 促进生态旅游发展。

植树造林恢复了生态环境,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退耕还林工程改善了自然环境,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娱乐和旅游体验,推动了景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当地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

林业退耕还林与生态补偿

林业退耕还林与生态补偿

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生态补 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
技术支持:加强技术支持, 提高退耕还林效率
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参与, 形成多方合力
政策调整:根据实际情况, 适时调整退耕还林政策
监测评估:建立监测评估体 系,确保退耕还林效果
生态补偿机制将更加完善,覆盖范围更广 生态补偿标准将更加科学合理,更加符合实际需求 生态补偿方式将更加多样化,包括资金补偿、技术支持、政策扶持等 生态补偿将更加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
实践案例中,政府通过 生态补偿政策,促进了 农民增收,实现了生态 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实践案例中,政府通过 生态补偿政策,提高了 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 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
实践案例中,政府通过 生态补偿政策,促进了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汇报人:
退耕还林与生态补 偿的协同发展是未 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退耕还林与生态补 偿的协同发展可以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退耕还林与生态补 偿的协同发展可以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退耕还林与生态补 偿的协同发展可以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添加 标题
案例一:陕西省退耕还林工程
添加 标题
案例三:云南省退耕还林工程
添加 标题
案例五:甘肃省退耕还林工程
生态补偿机制的概念和意义
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背景和原 因
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步骤和流 程
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和改进
制定生态补偿政策,明确补偿标准和范围
完善生态补偿法律法规,保障补偿权益
建立生态补偿基金,确保资金来源稳定
加强生态补偿宣传,提高公众参与度
加强生态监测和评估,确保补偿效果
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确保持续发展

退耕还林调研报告

退耕还林调研报告

退耕还林调研报告1. 背景介绍退耕还林是指政府根据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需要,对农耕土地进行退耕,并将其恢复为森林或其他自然生态系统的过程。

这一政策旨在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改善土地质量,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退耕还林政策的背景、目标、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调研和分析。

2. 调研目的和方法2.1 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情况、效果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政策的进一步改进和优化。

2.2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以下方法: - 文献研究:分析相关政策文件、学术研究论文和专家观点,了解退耕还林政策的背景和理论基础。

- 实地调研:前往退耕还林项目所在地,与相关部门负责人、农民和村民进行访谈,了解政策的实施情况、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 数据分析:收集退耕还林项目的统计数据,对项目的覆盖范围、造林面积和生态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估。

3. 调研结果3.1 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情况根据调研结果显示,退耕还林政策在我国的实施情况较好。

政府通过资金补贴、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等方式,鼓励农民主动退耕还林。

目前,已经有大量的耕地成功退耕,转为森林或其他自然生态系统,对生态环境有着积极的影响。

3.2 退耕还林政策的效果调研显示,退耕还林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首先,退耕还林项目的范围逐渐扩大,覆盖了许多地区。

其次,大量的退耕还林工程改善了土地质量,提高了水土保持能力。

此外,退耕还林也促进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生物多样性的增加,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3.3 退耕还林政策存在的问题但是,调研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地区的退耕还林项目管理不到位,存在着资源浪费和效果不佳的情况。

其次,农民参与程度不高,缺乏对政策的认知和理解,导致一些土地仍然继续耕种,无法实现退耕还林的目标。

此外,一些地区的退耕还林项目缺乏长期的监测和评估,无法有效衡量政策的实施效果。

4. 建议和展望鉴于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 加强退耕还林项目的管理,建立健全的项目管理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实施效果。

退耕还林的生态作用及实施措施

退耕还林的生态作用及实施措施

退耕还林的生态作用及实施措施退耕还林是指将原本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造成为森林或草地的一项生态治理措施。

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种植树木和草本植物,恢复土地的植被覆盖,增加碳汇,改善生态环境。

本文将重点介绍退耕还林的生态作用以及实施措施。

1. 天然水源保护: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壤侵蚀,改善水土保持能力。

植被覆盖可以有效地截留雨水,降低径流速度,增加土壤孔隙的保持量,提高水土保持能力。

通过增加树木和草本植物的数量和种类,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水分保持能力,保持水源的供应稳定性。

2. 生物多样性保护:退耕还林可以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为许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生存和繁衍的场所。

种植的森林和草地可以吸引大量的鸟类、昆虫和其他野生动物,营造出一个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3. 碳汇增加:退耕还林可以增加土壤和植被的碳储存量,减轻温室气体的排放。

森林和草地具有较高的碳储存能力,通过种植更多的树木和草本植物,可以增加土壤和植被中的碳含量,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减轻气候变化的影响。

4. 土壤改良:退耕还林可以改善土壤的肥力和质地,促进土壤生物活性的提高。

种植树木和草本植物可以将大量的有机质输入土壤,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的结构和通气性,增加土壤中养分的存储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高土壤的肥力。

1. 制定长期的退耕还林规划: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制定全面的退耕还林规划,包括退耕还林的目标、时间表和具体措施。

规划应考虑地区的土地利用状况、生态环境的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确保退耕还林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2. 加大财政投入: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促进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实施。

可以设置退耕还林的专项资金,用于森林和草地的种植和管理,支持农民的转产安置和生态补偿。

3. 加强宣传和教育: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媒体宣传、社区教育和培训等方式,提高公众对退耕还林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浅谈我国退耕还林工程

浅谈我国退耕还林工程

浅谈我国退耕还林工程我国退耕还林工程是指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减轻土地过度开发的压力,实施农田退耕,将退耕土地还给自然,进行森林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修复的大规模工程。

这个工程自2000年开始实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系统功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但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发,许多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同时,农业发展对土地和水资源的需求也导致了农田的大规模占用和开垦,使得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森林资源减少,生态系统功能下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决定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通过退耕还林来保护土地资源,恢复生态环境。

退耕还林工程的主要任务包括确定退耕面积,划定退耕还林区域,进行森林植被的建设和生态系统的修复等。

在确定退耕面积时,要考虑农田占用水土资源情况、耕地利用率和农民生活方式等因素,确保退耕工程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在划定退耕还林区域时,要充分考虑地理环境、土地利用状况、生态系统功能等因素,使得退耕还林的效果最大化。

在进行森林植被建设时,要选择适宜的树种,推广适宜的种植方法,确保植被覆盖率达到规定要求。

在生态系统修复方面,要进行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重建起生态系统的功能。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已经累计实施退耕面积超过3亿亩,恢复植被覆盖近60%,有效促进了森林资源的增加,改善了生态环境。

退耕还林工程使得一大批弃耕农田得到了治理和利用,实现了土地资源的最大化保护和高效利用。

同时,退耕还林也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退耕还林工程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可以有效保护土地资源,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土地资源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基础。

另一方面,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可以提升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林业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综述

林业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综述

林业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综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注日益增加。

林业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一些地方滥伐林木、破坏林地生态环境,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系统的失衡。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提出了林业生态补偿机制,旨在通过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本文就林业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林业生态补偿机制的概念及意义林业生态补偿机制是指政府、企业或者个人对于林业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进行补偿的一种经济手段。

这一机制是基于对生态系统内在价值的认识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用以弥补资源利用者对生态系统的负外部性,并激励其更好地保护和管理林业资源。

林业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可以有效地促进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恢复,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从而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关于林业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逐渐增多,学者们对于这一机制的理论基础、政策制定和实施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对于生态补偿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探讨了生态补偿机制的内涵、适用范围和制度设计等方面的问题。

在政策研究方面,学者们分析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林业生态补偿政策,并总结了这些政策的特点和经验。

在实证研究方面,一些学者通过对具体案例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林业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在国外,林业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进展。

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相应的生态补偿政策,并对这些政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美国的生态补偿政策主要针对私有林地的保护和管理,强调市场化机制和生态服务市场的建设;欧盟的生态补偿政策则主要关注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重点生物多样性区域,采取了补偿补助和奖励措施。

林业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现状呈现出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相结合、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相互借鉴的态势。

林业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林业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林业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效果分析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

在这一背景下,林业生态补偿政策应运而生,旨在通过经济手段激励保护者积极参与生态保护与恢复工作。

本文将对林业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

首先,林业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对于森林资源的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干扰,全球森林资源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而林业生态补偿政策的出台,为森林资源的保护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通过对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济激励,政府鼓励森林保护者积极参与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从而减少了森林资源的破坏和滥伐现象。

这种政策的实施使得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管理,为后代留下了更多的绿色财富。

其次,林业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对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生态系统退化的背景下,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是当务之急。

林业生态补偿政策通过对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的经济激励,吸引了更多的参与者投身于生态恢复项目中。

这些项目包括森林植被的恢复、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栖息地的修复等。

通过这些努力,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得到了提升。

此外,林业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也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农村地区,林业资源是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然而,由于过度砍伐和不合理利用,农村地区的森林资源正面临着枯竭和退化的风险。

林业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为农民提供了一种可持续利用森林资源的方式。

通过参与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农民可以获得经济补偿,同时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这种政策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还促进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尽管林业生态补偿政策在促进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政策的执行和监管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由于资源分散和监管不到位,一些地区的生态补偿资金使用不当,甚至出现了腐败现象。

退耕还林前后森林碳储量变化及碳汇经济价值估算——以洛宁县为例

退耕还林前后森林碳储量变化及碳汇经济价值估算——以洛宁县为例

Ab s t r a c t :T hi s pa p e r a n a l y z e d t he f o r e s t c a r b on s t oc ks a n d e c o no mi c va l u e of f or e s t c a r bon s i nks
贾松 伟 。
( 1 . 河 南科 技 大学 经济 学 院 , 河南 洛阳 4 7 1 0 2 3 ; 2 . 河 南科 技 大学 高等 教育 与 区域 经济 发展 研究 中心 , 河 南 洛阳 4 7 1 0 2 3 )
摘 要 :以洛 宁 县 为 例 , 选取 1 9 9 9年 和 2 0 0 7年 2个 年 份 , 研 究 退 耕 还 林 前 后 的 森 林 碳 储 量 及 碳 汇 经 济
河南农 业科 学 , 2 0 1 3 , 4 2 ( 1 1 ) : 6 8 — 7 1
J o u r n a l o f He n a n Ag r i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
退 耕 还 林 前 后 森 林 碳 储 量 变 化 及 碳 汇 经 济 价 值 估 算— — 以洛宁县为例
价值 , 以期 为该地 区森林 资源的 经营管理和碳循 环研 究提供 重要科 学依据 。结 果表 明, 洛 宁县 森林植
被 总碳储量 由 1 9 9 9年 ( 退耕 还林前) 的2 7 6 . 8 4 2万 t 增加到 2 0 0 7年 ( 退耕 还林后) 3 5 0 . 6 4 9万 t , 即 退耕 还 林 工 程 实施 8 a , 洛 宁县森林碳储 量增 长 了 7 3 . 8 0 7万 t , 年均增加 9 . 2 2 6万 t , 说 明该 县 森 林 植 被 的碳 ; 1 2 作 用较 强 ; 同 时与 1 9 9 9 年 相 比, 2 0 0 7年 洛 宁 县 森 林 碳 ; 1 2 的 经济价 值 增加 了 4 6 4 1 . 6 5万 元 , 达到了 2 2 0 5 2 . 2 4万 元 。 由此 可 见 , 退 耕 还 林 大 幅增 加 了森 林 的碳 储 量 , 但 同 时也 提 高 了碳 汇 经 济 价 值 。 关键 词 : 森 林碳储 量 ; 碳 汇 ;经 济 价 值 ; 洛 宁 县 ;退 耕 还 林 中图分 类号 : S 7 l 8 . 5 2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4—3 2 6 8 ( 2 0 1 3 ) 1 1 —0 0 6 8 —0 4

[对策,效益,生态]探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的完善对策

[对策,效益,生态]探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的完善对策

探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的完善对策1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存在的主要问题1.1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概念不清森林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是一项科学系统的工作,在目前我国我这项工作中还存在些许问题,首先第一点就是森林生态补偿概念不清晰的问题,在实际的效益补偿工作中,相关部门没有制定出一套可行性高的制度,导致补偿体系不完善,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相关部门与广大民众对生态补偿的概念没有清楚的认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含义或概念是体系形成的关键点,对概念没有统一的认知必然会导致森林生态效益机制的性质、目的、范围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

1.2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市场化机制欠缺在森林生态效益的市场中存在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将公共利益与私人相互结合。

目前我国的生态效益市场仍然处在探索阶段,出现了部分生态效益市场交易的案例,其中主要是流域水文服务交易与碳汇贸易两方面。

但是相关部门没有对其市场化的重点要素进行研究,例如市场的主体、市场的目标群体、市场的范围等。

2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完善建议2.1 明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概念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前提条件是需要相关部门对生态效益补偿的含义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还应当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概念范畴进行界定,用来解决以往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范畴界定不清、模糊的问题。

另一方面,森林生态效益问题中应当包括天然林的保护工作以及退耕还林工程还有重点生态公益林的基金制度。

相关部门还需要为以后的工作制定目标以及指明奋斗方向。

2.2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多渠道融资对于生态效益机制的完善还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首先是可以使相关部门加大参政转移支付的力度,通过调整现有的财政转移支付结构的方式,增加与生态效益与生态保护相关的专项资金,在定向专项的申报条件中说明与生态保护相关的内容。

其次是发展多种融资渠道,可以通过宣传的方式,加强社会大众对生态效益的了解,以及深林生态效益补偿会给人们生活带的改变;私人企业融资渠道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条道路,需要对私人企业进行鼓励,针对做出贡献的企业制定出相关优惠政策;还可以通过与国家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加强联系,得到专家的指导与支持;通过建立相关基金的方式向外内外有关机构进行融资。

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分析

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分析

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分析退耕还林工程是中国政府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所实施的重要社会事业。

该工程旨在通过采取补偿措施和政策引导措施,将耕地逐渐转变为林地,从而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本文将对退耕还林工程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分析。

1. 经济效益(1)纵向效益从长远发展来看,退耕还林工程能够创造大量的经济效益。

首先,退耕还林将积极促进森林资源的再生和保护,增强区域内的抗风险、稳定水土、改善气候、保障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利于提高区域的生态综合效益,同时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其次,退耕还林工程可以为国家防止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提供保障,以此保护和加强了土地生产力、维护了生态平衡,从而使地方经济能够更加稳定和健康的发展。

退耕还林工程可以将原先的农业用地转变为林地,使得市场需求得到满足。

退耕还林工程同样还促进了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丰富了当地的旅游产品,开发了一些旅游景区和公园,为合理的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

2. 生态效益(1)水土保持退耕还林工程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功能,通过植树造林和种草等方式,可以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的发生,对于生态系统的维护和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

(2)气候调节森林是全球复杂生态系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影响全球气候的发生和发展。

退耕还林工程能够促进森林覆盖率的提高,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和人类空气污染的危害,促进大气的净化、气温的调节,从而为人类提供更加健康的自然生态环境。

(3)生物多样性森林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所在,退耕还林工程能够增强区域内的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对于野生动物种群的再生、保护和维护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社会效益(1)提高民生水平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将为农村社区带来更好的生态环境,间接促进地方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提高了民生水平。

(2)促进社会发展退耕还林工程能够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增加当地就业机会,进而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为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创造更为宽松的社会环境。

退耕还林的生态作用及实施措施

退耕还林的生态作用及实施措施

退耕还林的生态作用及实施措施退耕还林是指将农田还原成林地的一种生态修复措施,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增加森林覆盖率,并提供生物多样性的栖息地。

以下将详细介绍退耕还林的生态作用以及实施措施。

退耕还林的生态作用:1. 增加森林覆盖率:退耕还林可以将原本的农田转变成生态林地,增加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

2. 保护水源地:退耕还林能够改善水源区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和水质污染,提供清洁的水源。

3. 促进生物多样性:退耕还林将农田恢复为自然林地,为各种动植物提供了更多的栖息地,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

4. 碳汇效应:退耕还林能够吸收和固定大量的二氧化碳,减缓气候变化,并发挥重要的碳汇效应。

5. 保护生态风貌和景观:退耕还林能够恢复山区原有的自然景观,保护生态风貌和生态文化遗产。

实施措施:1.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根据土地适宜性和生态环境要求,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退耕还林项目。

2. 加强宣传和教育: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教育,让他们认识到退耕还林的重要性,并提供相应的支持政策和技术指导。

3. 提供适当的补偿和激励措施:对于愿意退耕还林的农民,可以提供适当的补偿和激励,例如给予土地流转补贴、生态补偿等。

4. 种植适宜的树种:根据地域和生态环境特点,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种植,例如在干旱地区选择耐旱树种,在山区选择喜阴树种等。

5. 引入先进的林业技术:引入先进的林业技术,提高退耕还林的效益和效果,例如建立高效的林业基地、采用科学的造林方法等。

6. 加强监测和评估:及时监测和评估退耕还林项目的效果,并进行科学总结和交流,以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

退耕还林是一项重要的生态修复措施,通过将农田还原成林地,能够提高森林覆盖率,保护水源地,促进生物多样性,增加碳汇效应,保护生态风貌和景观。

实施退耕还林需要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加强宣传和教育,提供适当的补偿和激励措施,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种植,引入先进的林业技术,加强监测和评估等措施。

林业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

林业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

林业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林业生态补偿机制是指国家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对林业生产和保护活动进行补偿,以激励和引导各方面参与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制度安排。

林业生态补偿机制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林业生态补偿的机制林业生态补偿机制主要包括直接补偿和间接补偿两种方式。

直接补偿是指国家对林业生产者和保护者给予经济补偿,以弥补其因参与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活动而产生的经济损失。

间接补偿是指国家通过实施相关政策措施,为林业生产者和保护者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以提高其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林业生态补偿的政策林业生态补偿政策是国家为实现林业生态补偿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这些政策主要包括林业补贴政策、税收优惠政策、金融支持政策等。

林业补贴政策是指国家对林业生产和保护活动给予财政资金支持,以鼓励和引导各方面参与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

税收优惠政策是指国家对林业生产和保护活动给予税收减免优惠,以降低其生产成本和财务负担。

金融支持政策是指国家通过加大林业信贷投放、优化林业金融服务等方式,为林业生产者和保护者提供金融支持。

林业生态补偿的效果评价林业生态补偿机制和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价是检验其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手段。

效果评价应从生态环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进行。

生态环境效益评价主要包括森林资源增长、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经济效益评价主要包括林业生产者收入增加、产业发展等方面;社会效益评价主要包括就业、民生改善、社会参与等方面。

林业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复杂问题,需要从多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在实践中,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林种、不同树种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补偿标准和政策体系,以提高林业生态补偿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同时,要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提高各方面对林业生态补偿的认识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林业生态补偿的良好氛围。

农业碳汇功能及其补偿机制研究

农业碳汇功能及其补偿机制研究

研究发现,上海市的碳源碳汇结构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发生了显著变化。具体 表现为:(1)碳排放量不断增加,但增速逐渐减缓;(2)碳汇能力有所提升, 但仍相对较弱。进一步分析显示,上海市碳源碳汇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 能源消耗、产业
结构、城市化进程、环保政策以及气候变化等。在未来气候政策的影响下, 上海市的碳源碳汇结构有望得到进一步优化。
二、文献综述
农业碳汇功能是指农业生态系统通过一系列过程,如土壤碳固定、农作物生 长和农业废弃物分解等,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并储存于生物质和土壤中的过 程。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对农业碳汇功能进行了大量研究,涉及定义、原理、 测定方法以及提升策略等方面。
然而,农业碳汇功能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气候变化、环境压力等。因 此,补偿机制在农业碳汇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补偿机制是通过一定的政策 手段和资金支持,对发展碳汇农业所产生的外部成本进行内部化,以促进农业碳 汇功能的发挥。
二、滨海盐沼湿地的蓝色碳汇功 能
滨海盐沼湿地是一个高效的碳汇。湿地中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 二氧化碳,并将其储存在植物组织和土壤中。同时,湿地中的微生物也发挥了重 要的作用,通过分解有机物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这种过程使得滨海盐 沼湿地成为一个
重要的碳储存器,对于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2、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机制是一种通过对生态服务功能付费的方式, 激励农业主体保护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机制。具体实践中,政府可以通过提供 补贴、税收减免等措施,对发展碳汇农业的主体给予经济补偿。
五、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农 业碳汇功能及其补偿机制进行深入探讨。首先,系统梳理相关文献资料,对农业 碳汇功能和补偿机制的概念、原理和现有研究进行全面评价。其次,结合实际案 例,

林业碳汇生态补偿机制

林业碳汇生态补偿机制

林业碳汇生态补偿机制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林业碳汇生态补偿机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该机制以促进林业碳汇的形成和保护为目标,通过对环境进行生态补偿,实现了生产和保护的良性循环,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林业碳汇是指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形成的森林生态系统的有机体和土壤有机质等的积累。

生态补偿是指在实现自然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目标之间,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政策措施等手段进行的环境保护补偿、生态保护和修复等措施。

林业碳汇生态补偿机制是将这两个概念相结合,通过生态补偿的形式,促进林业碳汇的形成和保护。

林业碳汇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需要依靠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参与。

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生态补偿的对象、内容和标准,并通过税收、补贴等方式,激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

企业应当主动承担环境责任,开展碳中和等行动,实现环境保护与商业利益的双赢。

社会应当积极参与,提高环保意识和科学素质,促进全民环保行动的开展。

在具体实施中,林业碳汇生态补偿机制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科学制定生态补偿标准,根据不同生态系统的净碳固定能力、生产效益、生态贡献等因素进行评价,并建立完善的监控和评估机制,确保补偿效果可量化、可持续。

二是实现生态补偿的多元化,除了直接的补贴和奖励之外,还可以采用债券、基金、保险等金融工具,进行投资和融资,扩大补偿规模和深化其影响。

三是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建立有效的信息公开、投诉处理和追责机制,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确保生态补偿过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总之,林业碳汇生态补偿机制是生态文明建设和气候变化治理的有效途径。

通过激发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各方应当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林业碳汇生态补偿机制的顺利实施,为美丽中国和美丽世界作出贡献。

森林碳汇生态工程造林技术与效益分析

森林碳汇生态工程造林技术与效益分析

森林碳汇生态工程造林技术与效益分析森林碳汇生态工程是指通过在森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植被恢复和造林,以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和改善森林结构,进而实现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吸收和固定,从而达到减缓气候变化的目的。

森林碳汇生态工程造林技术与效益分析是指在实施这项工程的过程中,对造林技术进行研究和分析,以及评估该工程所带来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本文将从森林碳汇生态工程的目的、技术要点和效益分析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森林碳汇生态工程的目的1. 减缓气候变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日益严重,森林碳汇生态工程成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一项重要措施。

森林作为地球上最主要的碳贮存库之一,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着重要的吸收和固定功能。

通过大规模的植被恢复和造林,可以增加森林碳汇,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从而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

2. 保护生态环境:森林不仅可以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还可以保护水源、净化空气、防治水土流失、维护生态平衡等。

通过森林碳汇生态工程,可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全面保护和恢复。

3. 提升经济效益:森林资源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财富,通过森林碳汇生态工程,不仅可以增加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还可以提升生态旅游、木材加工等相关产业的经济效益,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种苗选育:为了保障造林的效果,首先需要选育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树种种苗。

在种苗选育过程中,要注重树种的抗逆性和成活率,以保证造林效果的持久性。

2. 土壤改良:树种的生长发育需要良好的土壤环境,因此在进行造林前,需要对土壤进行适当的改良。

土壤改良主要包括施入有机肥料、石灰、磷肥等,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

3. 种植密度:种植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的树木数量,对于森林碳汇生态工程而言,不宜过密也不宜过疏。

适当的种植密度有利于提高碳汇效益和保证树木的良好生长。

4. 管护管理:在树木成活后,需要进行适当的管护管理,包括病虫害防治、修枝修剪、补植等工作,以保证树木的健康生长和造林工程的长期效益。

退耕还林前后森林碳储量变化及碳汇经济价值估算--以洛宁县为例

退耕还林前后森林碳储量变化及碳汇经济价值估算--以洛宁县为例

退耕还林前后森林碳储量变化及碳汇经济价值估算--以洛宁县为例贾松伟【摘要】T his paper analyzed the forest carbon stocks and economic value of forest carbon sinks in 1999 and 2007 in Luoning county so as to provide important scientific basis for forest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regional carbon cycle research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orest carbon stocks of Luoning county increased from 276 .842 × 104 t in 1999 to 350 .649 × 104 t in 2007 .Namely ,the forest carbon stocks increased by 73 .807 × 104 t during 8 years after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in Luoning ounty ,and the average annual increase of forest carbon stocks was 9 .226 × 104 t ,indi-cating that forest vegetation played a strong role in sequestrating carbon in this county .Mean-w hile ,compared with 1999 ,the economic value of forest carbon sinks increased by 46 .416 5 mil-lion yuan ,reaching 220 .522 4 million yuan in 2007 .Thus ,reforestat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for-est carbon stocks ,but also improved the economic value of carbon sinks .%以洛宁县为例,选取1999年和2007年2个年份,研究退耕还林前后的森林碳储量及碳汇经济价值,以期为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和碳循环研究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退耕还林工程碳汇生态效益补偿研究摘要: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目标的一项重要举措。

通过对目前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补偿问题研究现状的阐述,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进入“后补贴时代”以来的研究成果并指出了不足之处;同时基于碳汇交易的视角对现有生态效益补偿模式进行了评述,为实现由政府补偿转换为市场化补偿,提出了不断探索适合“后补贴时代”生态效益补偿新模式构建的建议,以期巩固退耕还林工程的有效成果,解决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退耕还林工程;碳汇;生态补偿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8-1749-031999年试点启动的退耕还林工程已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发挥了巨大作用;2007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标志着退耕还林工程进入了“后补贴时代”。

新时期下的补偿政策延长了补助期,同时补助标准减为前一阶段的50%。

补偿问题对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和效果巩固具有重大意义,就近年来专家学者对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研究和观点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并对如何进一步完善“后补贴时代”的生态补偿机制以及开展区域层面的碳汇交易进行了展望。

1 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补偿问题研究现状支玲等[1]分别以云南省会泽县和贵州省清镇市为例,通过实地调研,考察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对退耕农户的影响。

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一方面提高了退耕农户的收入,但同时加强了农民对国家政策的依赖性。

庞淼[2]以四川退耕还林区为例分析,认为后退耕还林时期补偿标准降低影响农户对工程的满意程度,且第二轮退耕补贴周期后林木收益可期,退耕农户尤为关注的林木采伐利用问题不容回避。

刘震等[3]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陕西吴起、定边及甘肃华池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分别运用收入增长法及征地法确定更为合理的退耕还林补偿标准及其补偿年限。

于金娜等[4]建立了碳汇效益函数,并将其纳入土地期望收益模型,计算出林木最优轮伐期,然后以黄土高原常见退耕树种刺槐为例进行实证模拟,认为现有退耕年限较为合理,但补偿标准偏低。

邱威等[5]在研究森林碳汇服务物理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应该建立与之相应的市场化机制,并从供求双方、价格机制、交易成本和政府的作用等几个方面对森林碳汇市场的构建进行了初步探讨。

张树川等[6]研究分析了退耕还林(草)工程中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认为中国当前的补偿政策缺乏以农民为主体的深入和系统的思考,应更全面深入地关注农户的生计,让“农民的知识”发挥创造性作用;在补偿的同时应考虑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方案,并由中央、地方、社会等多方共同协调合作完成。

在生态补偿资金的筹措方面,边玉花等[7]认为单纯的政府“直补”力量有些不足,也不能从根本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议利用退耕还林过程中的商业机会、经济政策、土地使用权等吸引广大的社会力量参与投资,将退耕区或沙区建设成为其原材料生产基地,带动农(牧)民致富,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从而实现生态恢复和经济发展双赢。

樊新刚等[8]通过对宁南山区退耕还林的生态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建立生态银行筹集资金等完善补偿机制的模式。

刘庆博等[9]提出,除了可来源于国家补偿、区域补偿和产业补偿之外,通常可以采用发行国债、建立生态建设补偿基金、开征生态补偿税、建立生态银行等渠道进行融资。

宋莎[10]提到,国外在生态效益补偿方面做的比较有特色的如美国、巴西和哥斯达黎加等国家,其主要的经验是利用竞争机制和经济激励手段确定生态效益的补偿标准和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渠道。

专家学者对退耕还林补偿资金的筹集提出了建议。

总结出两种生态效益的补偿方式,即政府补偿和市场补偿。

中国现行的生态补偿方式主要为政府补偿,基本依靠国家财政拨款进行补贴,主要原因是市场补偿机制发展尚不成熟,因此要将传统财政转移支付的“输血型”补偿转变为具有发展能力的“造血型”补偿。

建立和完善退耕还林经济补偿机制,对进一步调动农民和相关部门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持续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林业生态效益是一种外部性很强的纯公共物品,如何利用现有资源拓宽生态补偿资金融资渠道、创新生态补偿机制、建立长效增收机制是该领域未来的研究趋势。

2 基于碳汇的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补偿研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气候变化问题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签署,标志着人类开始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共同行动;在1997年《京都议定书》中制定了3种机制,其中的清洁发展机制(cdm)是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通过开展项目合作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将项目所实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用于完成发达国家的减排指标。

据cdm执行委员会(eb)统计,截至2012年10月,中国共有2 462个cdm项目成功注册,占东道国注册项目总数的50.99%;预计产生的二氧化碳年减排量共计约43 810万t,占东道国注册项目预计年减排总量的64.97%。

2.1 退耕还林碳汇效益评价杨艺渊等[11]采用生物量的方法,以实地调查数据为基础数据,分析探讨了新疆塔城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第一轮补助到期后生态林所获得的碳汇效益,确定了由生物量转换为碳储量的转换系数,并估算了新疆退耕还林的碳汇效益。

陈先刚等[12]收集了云南省2000-2006年各类退耕还林面积和树种数据,并根据云南省森林资源清查中的人工林生长估算不同情景下的林木生物质碳储量及其变化,最后得出退耕地造林林木生物质碳储量占云南省退耕还林工程林木生物质碳储量的33%~41%的结论。

焦树林等[13]通过对2000-2006年红枫湖流域内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的调查,对林区内主要的7种林木的碳净储量进行初步估算,通过对森林各树种蓄积量的预测,并根据模型估算未来10年红枫湖流域的森林碳储总量,依此计算其经济效益,结果显示固碳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通过以上学者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退耕还林地有巨大的碳汇储量,且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

但在研究过程中普遍认为由于退耕还林地大多实施林农或林草间作,鉴于此类林地退耕前均有植被覆盖,视同其碳储量没有变化,故在对退耕还林地进行碳汇效益估算与评价时仅计算林分的碳储量。

而许明祥等[14]通过研究黄土丘陵区土壤有机碳固存对退耕还林(草)的时空响应特征,分析了退耕还林(草)对土壤有机碳的短期影响和长期效应,结果表明,相对于坡耕地而言,退耕还林和退耕撂荒具有显著的土壤碳增汇效应,而退耕还草、退耕还果没有明显土壤碳增汇效应。

“肯尼亚农业碳项目”在2011年投入运转,该项目不仅是非洲启动土地碳信用额的开端,同时也为全球碳核算方法创造了新模式。

此外,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土壤碳抵消交易也表明土壤固碳项目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2.2 退耕还林区域碳汇交易补偿模式曹超学等[15]以碳汇为生态指标,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指标,对云南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129个县(区)进行综合评价,并以此结果为基础将各县(区)划分为3个等级,建议对不同等级的退耕还林区实施差异化生态补偿,意在寻求相对公平的差异化补偿方式;同时提出应开发出操作可行的碳汇计量及监测技术,为生态补偿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的观点。

朱广芹等[16]提出了从区域碳汇交易角度进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设想,分析了其适用性,并从补偿原则、补偿方式、补偿标准和补偿治理4个方面构建了基于区域碳汇交易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模式。

在补偿方式方面,拓展了政府补偿的方式,认为可以采取生态补偿基金的做法:首先计算出全国碳源与碳汇的差值,并以此为基线,超出均值的省份按所占比例缴纳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低于均值的省份按照所占比例获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

此外,还提出了两种基于区域碳汇交易的森林生态效益市场补偿的形式:一是区域层面的森林碳汇交易;二是区域之间林业cdm碳汇项目。

杨水清等[17]通过对云南腾冲造林项目碳汇试点案例的分析,指出了项目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在森林碳汇贸易项目建设中如何发挥政府作用的几点建议。

陈冲影[18]以全球第一个正式注册的 cdm 森林碳汇项目(广西珠江流域再造林项目)为研究对象,采用参与式农村调研法分析了森林碳汇项目的运行机制及其对农户生计的影响,结果表明,森林碳汇项目从5个方面提高了农户收入的同时,也在5个方面造成了农户权利的损失。

何英等[19]认为国际森林碳汇交易市场发展迅速,而中国森林碳汇交易市场起步较晚,森林碳汇交易市场还处在建立和发展阶段,但具有较大的潜力,并且中国社会政治稳定是森林碳汇交易顺利进行的保证,森林发展空间大,森林固碳能力增长潜力大,开展森林碳汇项目具有许多优势。

谭志雄[20]通过借鉴当前国际碳排放权和森林碳汇市场交易模式,立足中国国情,提出了森林碳汇自愿交易模式和约束交易模式,并从市场交易要素、市场运行模式等方面对森林碳汇市场构建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森林碳汇交易市场的政策与制度创新。

很多学者依据现有林地碳汇研究进展从区域碳汇交易的角度进行了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补偿方面的研究,进而对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模式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但从总体上来说,目前我国开展的碳汇贸易项目还处于摸索和试点阶段,碳汇贸易市场尚未形成,对生态效益市场化补偿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退耕还林的实施蕴藏着巨大的碳汇效益,退耕还林碳汇交易的市场化机制将保护生态、提高农民收入与增加碳汇、改善全球气候行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更好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实现退耕还林区生态、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结论不完善的后退耕还林时期的补贴政策难以激励退耕农户的栽种积极性,政府财政上的“直补”对生态效果的巩固也非治本之策,当新一轮补偿到期后,依然面临生态退化的危险。

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将生态补偿的主体由政府逐渐过渡为生态受益者、环境资源的使用者、损害者,体现“谁受益,谁负担”的市场原则。

因此,将退耕还林工程带来的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退耕还林所产生的碳汇效益市场化是解决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换的必要方式;而实现退耕还林效益转换的有效途径是进行区域碳汇交易,同时也能满足退耕还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内部化的需要。

未来应加强对操作可行的碳汇计量及监测技术的研究,为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提供更科学的依据,进而更好地确定碳汇生态效益补偿标准,不断完善适合退耕还林生态效益市场补偿模式。

参考文献:[1] 支玲,李怒云,王娟,等.西部退耕还林经济补偿机制研究[j].林业科学,2004,40(2):2-8.[2] 庞淼.后退耕还林时期生态补偿的难点与问题探析[j].社会科学研究,2012(5):138-141.[3] 刘震,姚顺波.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补偿标准及补偿年限的实证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8,28(1):86-89.[4] 于金娜,姚顺波.基于碳汇效益视角的最优退耕还林补贴标准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7):34-39. [5] 邱威,姜志德.我国森林碳汇市场构建初探[j].世界林业研究,2008,21(3):54-57.[6] 张树川,左停,李小云.关于退耕还林(草)中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探讨[j].经济问题,2005(11):49-51.[7] 边玉花,李文红.完善退耕还林还草补贴政策的研究[j].农业经济,2009(2):8-9.[8] 樊新刚,米文宝,杨美玲.宁南山区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补偿机制探讨[j].水土保持研究,2005,12(2):174-177.[9] 刘庆博,支玲.退耕还林补偿问题研究综述[j].世界林业研究,2010,23(1):44-48.[10] 宋莎.云南省退耕还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区划研究[d]. 昆明:西南林业大学,2010.[11] 杨艺渊,高亚琪.新疆退耕还林工程碳汇效益评价——以塔城地区为例[j].林业资源管理,2011(6):37-40.[12] 陈先刚,张一平,詹卉.云南退耕还林工程林木生物质碳汇潜力[j].林业科学,2008,44(5):25-30.[13] 焦树林,艾其帅.黔中喀斯特地区退耕还林项目的碳汇经济效益分析[j].生态经济,2011(10):69-72.[14] 许明祥,王征,张金,等.黄土丘陵区土壤有机碳固存对退耕还林草的时空响应[j].生态学报,2012,32(17):5405-5415.[15] 曹超学,文冰.基于碳汇的云南退耕还林工程生态补偿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09,29(6):475-479.[16] 朱广芹,韩浩.基于区域碳汇交易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模式[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38(10):109-111.[17] 杨水清,文冰,娄玉娥.浅析政府在森林碳汇贸易项目建设中的作用——以云南腾冲试点项目为例[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7,27(5):64-68.[18] 陈冲影.森林碳汇与农户生计——以全球第一个森林碳汇项目为例[j].世界林业研究,2010,23(5):15-19.[19] 何英,张小全,刘云仙.中国森林碳汇交易市场现状与潜力[j].林业科学,2007,43(7):106-111.[20] 谭志雄.中国森林碳汇交易市场构建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2(2):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