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应对机场非法干扰行为维护民用航空安全
处置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行为程序
处置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行为程序
处置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行为的程序通常由以下步骤组成:
1. 检测:当发现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行为时,需要立即进行检测确认。
这可以通过监测系统、飞行员报告、机场人员报告等多种途径进行。
2. 确认:一旦确认存在非法干扰行为,需要尽快确保确认非法行为的具体情况,包括行为的性质、位置、威胁程度等。
3. 通知:及时通知相关机场及航空公司的安全负责人,以及相关的监管机构(如民航局、公安机关等)。
通知的内容应包括已知的非法行为情况和应对措施。
4. 应对:根据确认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例如,可以采取紧急起飞或返航、关闭飞行区域、派遣安保人员等措施,以防止非法行为对航空安全造成威胁。
5. 调查:对于发生的非法行为,应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追踪,获取相关证据,以便后续追责和法律程序。
6. 处理:根据情况,对干扰航空安全的人员进行处理。
这可能包括逮捕、起诉、处罚等。
7. 安全评估:对整个事件进行回顾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未来的应对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程序可能会因国家、地区以及不同情况而有所不同,最好参考当地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指导文件。
此
外,保障民用航空安全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航空公司、机场管理部门、公安、军队以及相关行业部门的密切合作和信息共享。
处置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行为程序
处置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行为程序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行为是指任何非法妨碍、干扰或破坏民用航空器和空中交通工具正常运行以及影响乘客、机组人员和地面人员的安全的行为。
这种行为严重威胁民用航空安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置。
以下是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行为的处置程序。
第一步:及时发现和报告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行为发生后,必须立即通过适当的渠道向相关部门报告。
一般情况下,机组人员和地面人员应当积极留意飞机及周边环境的异常情况,如不明飞行物、威胁性言行等,并及时向航空交通管制部门或警务部门报告。
第二步:快速响应和处理相关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快速调派人员到达现场。
一方面,应加强对目标飞机的空中监控,确保飞行安全;另一方面,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保障乘客、机组人员和地面人员的安全。
第三步: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针对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行为,相关部门应依法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
首先,应依托航空交通管制系统实施巡航和警戒,确保相关飞机在空中的安全。
同时,可以加强对空域的监控和巡逻,依法拦截、驱离非法入侵飞机。
第四步:调查和取证在保障乘客和机组人员安全的前提下,相关部门应立即展开调查,确定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行为的性质、目的和背后的组织力量,并及时采集相关证据。
这些证据将作为后续法律追责和防范类似行为的依据,确保飞行安全和公共秩序。
第五步:追究责任和法律惩处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行为属于严重违法行为,相关部门应将其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方面,要依法对行为人进行拘留、起诉和审判,以维护社会安全和法治秩序;另一方面,要积极加强对相关组织的打击和取缔,遏制类似行为的蔓延。
第六步:加强预防和安全保障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行为的处置不仅仅是一次应急处置,更是对民用航空安全的重要警示。
相关部门应加强预防工作,建立健全防控机制,提升空域和机场的安全保障能力。
同时,要强化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提前预判和化解潜在危险。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条例
【类别】国家法规【编号】【下发日期】【施行日期】【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防止对民用航空活动的非法干扰,维护民用航空秩序,保障民用航空安全,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一切民用航空活动以及与民用航空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从事民用航空活动的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民用航空器适用本条例;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条民用航空安全保卫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
民用航空公安机关(以下简称民航公安机关)负责对民用航空安全保卫工作实施统一管理、检查和监督。
—1 —第四条有关地方人民政府与民用航空单位应当密切配合,共同维护民用航空安全。
第五条旅客、货物托运人和收货人以及其他进入机场的人员,应当遵守民用航空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第六条民用机场经营人和民用航空器经营人应当履行下列职责:(一)制定本单位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方案,并报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备案;(二)严格实行有关民用航空安全保卫的措施;(三)定期进行民用航空安全保卫训练,及时消除危及民用航空安全的隐患。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航的外国民用航空企业,应当向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报送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方案。
第七条公民有权向民航公安机关举报预谋劫持、破坏民用航空器或者其他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行为。
第八条对维护民用航空安全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或者个人,由有关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给予奖励。
第二章民用机场的安全保卫第九条民用机场(包括军民合用机场中的民用部分,下同)的新建、改建或者扩建,应当符合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关于民用机场安全保卫设施建设的规定。
—2 —第十条民用机场开放使用,应当具备下列安全保卫条件:(一)设有机场控制区并配备专职警卫人员;(二)设有符合标准的防护围栏和巡逻通道;(三)设有安全保卫机构并配备相应的人员和装备;(四)设有安全检查机构并配备与机场运输量相适应的人员和检查设备;(五)设有专职消防组织并按照机场消防等级配备人员和设备;(六)订有应急处置方案并配备必要的应急援救设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1996.07.06•【文号】国务院令第201号•【施行日期】1996.07.06•【效力等级】行政法规•【时效性】已被修改•【主题分类】民航,治安管理正文*注:本篇法规已被: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发布日期:2011年1月8日,实施日期:2011年1月8日)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01号)现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安全保卫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总理李鹏1996年7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防止对民用航空活动的非法干扰,维护民用航空秩序,保障民用航空安全,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一切民用航空活动以及与民用航空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从事民用航空活动的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民用航空器适用本条例;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条民用航空安全保卫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
民用航空公安机关(以下简称民航公安机关)负责对民用航空安全保卫工作实施统一管理、检查和监督。
第四条有关地方人民政府与民用航空单位应当密切配合,共同维护民用航空安全。
第五条旅客、货物托运人和收货人以及其他进入机场的人员,应当遵守民用航空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第六条民用机场经营人和民用航空器经营人应当履行下列职责:(一)制定本单位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方案,并报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备案;(二)严格实行有关民用航空安全保卫的措施;(三)定期进行民用航空安全保卫训练,及时消除危及民用航空安全的隐患。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航的外国民用航空企业,应当向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报送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方案。
第七条公民有权向民航公安机关举报预谋劫持、破坏民用航空器或者其他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行为。
第八条对维护民用航空安全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或者个人,由有关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给予奖励。
处置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行为程序
处置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行为程序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行为是指在民用航空中,由于某些原因,导致航空器受到到不法干扰,从而拦阻了飞行安全。
这是一种特别不安全的行为,不仅会损害乘客和机组人员的生命安全,还会对航空公司造成经济损失。
因此,我们在面对这种行为时,必需严格处置。
先介绍一下处置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行为的几个步骤:一、紧急处理一旦发觉有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行为的情况,第一时间需要紧急处理。
我们应当实行快速、决断的措施,并尽可能地削减破坏航空安全的影响。
实在措施可以包括紧急求助、紧急跳机、紧急迫降、紧急撤离等。
当然,在执行这些措施时,应当依照安全规章要求和操作规程,确保乘客和机组人员的安全。
二、调查取证紧急处理之后,我们需要对事情进行认真的调查取证。
这一过程需要对事件的原因、起因、时间、地点、目的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
同时,也要追查事件的始作俑者,进行跟踪调查,找寻相关线索。
在这个过程中,应当收集证据,实行多种手段进行调查,如采集现场视频、电子邮件、通讯录等。
三、处置行为者在得到了充分的证据后,我们可以实行相应的措施对行为者进行处置。
这一过程需要依法依规,确保行为者受到应有的惩罚。
我们可以实行以下行动:逮捕线索明显的嫌疑人,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对相关机构和个人进行管束和惩处,确保相应的法律、制度和工作程序得到落实。
四、落实防备对策当然,我们应当认得到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行为的危害性,并加大防范措施。
我们应当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安全宣扬教育,提高机组人员的安全意识,为民航行业供给更加有效的安全保障。
针对常见的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行为,应当渐渐推出适应于不怜悯况的应急预案,并进行不断的演练和优化。
在处理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行为时,我们应当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安全为首要目的,依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对干扰民用航空安全的行为实行有力、适时、有效的处置。
同时,也要加强安全管理和防范措施,为民航行业的进展供给坚实保障。
处置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行为程序
处置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行为程序处置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行为是非常重要的,并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
下面是一个一般性的程序示例:
1. 寻求报警和通报:如果发现任何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的行为,首先应该立即报警,通知相关执法机构和民航管理部门。
提供详细的信息,包括发生地点、时间和具体的行为描述。
2. 协助调查:一旦报警,等待执法机构的到来,并配合他们的调查工作。
提供必要的协助和信息,协助他们确定行为的性质和威胁程度。
3. 进行紧急措施:如果非法行为威胁到民航飞行的安全,执法部门可能会采取一些紧急措施,如疏散人员、封锁区域或者拦截嫌疑人。
在这种情况下,应当遵守执法人员的指示,并全程配合。
4. 保护并安抚乘客:在处理非法干扰事件的过程中,乘客的安全和安抚是至关重要的。
执法部门和航空公司应该尽力保护乘客的安全,并向他们提供必要的协助和援助。
5. 调查和起诉:一旦情况得到控制,执法部门将会展开深入的调查,并寻求对嫌疑人进行起诉。
从事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行为的嫌疑人可能面临严厉的刑事惩罚。
这只是一个一般性的程序示例,实际的处理过程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和地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在任何情况下,紧急情况应当尽快报警并与执法部门和相关机构合作。
第 1 页共 1 页。
处置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行为程序
处置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行为程序处置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行为需要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1. 确认干扰行为:当有人或物品对民用航空安全构成威胁时,首先需要确认是否存在非法干扰行为。
可以通过航空监控系统、安全口岸人员的报告或乘客的举报等途径获取信息。
2. 启动应急机制:一旦确认存在非法干扰行为,航空公司或机场安保部门应立即启动应急机制,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配合处理。
应急机制包括应急预案、紧急通讯机制和协作流程等。
3. 采取措施保障航班安全:在非法干扰行为发生的航班上,应立即采取措施以保障乘客和机组人员的安全。
这可能包括寻找办法阻止或控制犯罪分子的行动,确保飞行器能按计划完成航程。
4. 联络相关部门和协助:航空公司或机场安保部门应及时联络相关执法部门、航空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机构,寻求他们的支持和协助。
这些部门通常具备处理恐怖事件、反恐技能和资源。
5. 收集证据并报案:在完成基本处置后,机场安保部门应继续收集相关证据,比如监控录像、安全扫描记录、乘客证言等。
这些证据可以用于后续的司法调查和追责工作。
应尽快将相关情况向执法机关报案。
6. 安抚乘客和处理后续问题:在处理恐怖事件或其他严重非法干扰行为后,航空公司应积极与乘客沟通,提供必要的支持和
帮助。
根据情况,可能需要提供替代交通工具、食宿安排和安全咨询等。
需要强调的是,处置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行为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通常需要由专业部门和有关执法机构共同参与和配合。
因此,各部门和机构之间的紧密协作和通讯非常重要,以确保高效应对和处理。
处置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行为程序
处置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行为程序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行为是一种严重威胁公众安全和国家安全的犯罪行为。
为了保障航空安全和维护社会秩序,相关部门需要制定专门的处置程序来应对这类事件。
以下是一种可能的处置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行为的程序。
一、接警和立案1. 监控探测:通过各种现代化的监控设备,对民用航空领域进行全面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 报警接警:一旦发现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的行为,相关人员立即报警,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
3. 调查核实:警方接警后,立即派遣专业人员前往现场进行调查核实,了解事件的详细情况。
二、现场处置1. 包围封控:警方在第一时间将事件现场进行封控,防止非法干扰行为的蔓延和扩大。
2. 人员疏散:确保现场人员的安全,进行有序的疏散,并将人员移离危险区域。
3. 协调联动:与航空公司、机场管理部门、防爆专家等各相关单位进行紧密协调和联动,共同制定处置方案。
4. 抓捕嫌疑人:警方派出特警小组,积极展开抓捕行动,将嫌疑人纳入控制,并防止其对民众和警方造成伤害。
三、应急处理1. 疏导航空交通:如有必要,相关部门会临时调整或关闭附近航线,确保空中交通安全。
2. 疏导旅客:安排专门人员协助被迫中断航班的旅客重新安排行程,并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服务。
3. 威胁性物品处置:对威胁性物品进行安全处置和爆破处理,以确保现场的安全和航空运营的正常进行。
4. 维护秩序:在事件处置的过程中,各相关部门需维护现场的秩序,避免引发恐慌和混乱。
四、法律追究1. 依法判罚:对非法干扰航空安全的行为,一经查证属实,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并依法进行相应的刑事和行政处罚。
2. 刑拘嫌疑人:对涉案的嫌疑人依法刑事拘留,加快案件进程,确保司法程序的公正和有效进行。
3. 审理案件:相关部门将立即启动案件审理程序,确保案件的顺利进行,给予被害人和社会一个公正的裁决。
五、加强预防和保障1. 优化机场设施:通过加强机场安保设施的建设和改进,提高对非法干扰航空安全行为的防范能力。
处置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行为程序
处置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行为程序
1. 监测报警:一旦发现有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行为,航空管理机构或航空公司的监控中心会立即接到报警信息。
2. 航空交通管制:航空交通管制部门会与相关机场和航空公司的安全保障部门通信,确保飞机与其他航行器的安全,并根据情况对周围空域进行限制或关闭。
3. 飞行员报告:飞行员会向航空交通管制部门报告非法干扰行为的具体情况,包括时间、地点、非法干扰的性质和影响等。
4. 警方介入:航空交通管制部门会立即联系当地警方,并提供必要的情报信息,警方将介入处理,追踪干扰行为的源头,并采取适当的行动。
5. 安全疏散:如果非法干扰行为威胁到飞机和乘客的安全,航空公司和机场的安全保障部门会立即启动安全疏散程序,确保乘客和机组人员的安全。
6. 调查和起诉:警方会对干扰行为进行调查,并根据法律规定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起诉。
航空管理机构和航空公司也会对事件进行内部调查,并采取相应纪律和安全措施。
7. 安全改进:航空公司和航空管理机构会根据事件的教训,改进安全管理措施,提高对非法干扰行为的识别和处置能力,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第 1 页共 1 页。
无人机干扰民航处置预案
一、编制目的为保障民用航空安全,预防和应对无人机干扰民航事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民航机场范围内发生的无人机干扰事件,包括无人机非法入侵机场净空区、无人机侵入机场周边空域、无人机在机场附近飞行干扰航班正常起降等情形。
三、工作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加强无人机干扰民航的防范和应对措施,及时发现和处置无人机干扰事件。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建立健全无人机干扰民航事件应急指挥体系,明确各级职责,确保事件得到及时有效处置。
3.快速反应、协同处置。
建立无人机干扰民航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4.科学决策、依法处置。
根据无人机干扰民航事件的性质、影响和危害程度,依法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四、组织体系1.成立无人机干扰民航事件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负责无人机干扰民航事件的应急指挥和协调。
2.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和应急处置工作的组织实施。
3.成立无人机干扰民航事件应急处置小组,负责无人机干扰民航事件的现场处置。
五、应急处置措施1.信息报告(1)机场值班室发现无人机干扰民航事件后,立即向指挥部报告。
(2)指挥部接到报告后,迅速核实事件情况,并启动应急预案。
2.应急处置(1)现场处置①机场值班室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启动应急响应机制。
②无人机干扰民航事件应急处置小组迅速到达现场,了解事件情况,采取以下措施:a.现场指挥,确定应急处置方案;b.对无人机进行驱离、迫降或拦截;c.对机场周边进行巡逻,防止无人机再次干扰;d.对受干扰航班进行安全检查,确保航班正常起降。
②信息发布a.机场值班室通过机场广播、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发布无人机干扰民航事件信息。
b.及时向民航局、地方政府、航空公司等相关单位报告事件情况。
③善后处理a.对无人机干扰民航事件进行原因调查,追究相关责任。
b.对受干扰航班进行后续保障,确保旅客正常出行。
处置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行为程序范文
处置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行为程序范文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是一种严重违法行为,对航空运输和旅客安全产生严重威胁。
针对此类情况,有关部门应当立即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置,以确保民众的航空安全。
以下是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行为的程序范文,以便参考。
一、报警与紧急通知发现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行为后,首先应立即向当地公安机关报警,通报详细情况,并告知是否需要紧急调度相关机构参与处置。
同时,应通过航空公司或机场运营单位等渠道向所有相关人员发布紧急通知,提醒大家保持警惕并采取安全措施。
二、封锁现场与隔离嫌疑人一旦确认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行为发生在机场或飞机上,相关部门应立即封锁现场,限制人员出入,并迅速将嫌疑人隔离并控制住,以防止其进一步危害。
同时,相关人员应当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确保自身安全。
三、调度专业力量为了高效处置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行为,应立即调度专业力量,包括但不限于航空安全专家、爆炸物品处理专家、特警等。
他们应迅速赶到现场,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为后续处置提供科学依据。
四、评估潜在威胁与风险在明确嫌疑人、事发地点等基本信息后,专业力量应针对潜在威胁与风险进行评估。
这包括确定嫌疑人是否携带爆炸物品、武器等危险物品,以及可能引发的后果和影响范围。
评估结果将直接影响后续处置措施的制定和执行。
五、制定处置方案并实施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具体的处置方案,并确保各相关部门和人员明确职责和任务。
同时,应进行适当的演练和模拟训练,提高处置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
在实施过程中,各部门应密切配合、紧密协作,确保处置行动的快速、高效。
六、保障乘客安全并维护次序在处置过程中,应尽可能保障乘客的生命安全。
特别是对于乘客的疏散和撤离工作,需要有专人负责指导和组织。
同时,要维护良好的秩序,防止恐慌和混乱。
航空公司和机场运营单位要积极配合处置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协助。
七、加强事后调查与处理一旦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行为得到有效处置,相关部门应立即展开事后调查。
处置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行为程序
处置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行为程序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不仅危害了民众生命财产安全,也对航空业务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维护民用航空安全,保障航空业务正常运行,必须加大打击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的力度,严肃处理违法行为,确保航空运输安全可靠。
一、明确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的定义和范围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是指以任何方式,有意地对民用航空器、机场、航空器载客载货等设施、人员进行破坏、攻击、威胁或干扰,影响民用航空器正常飞行、航空器的安全运行和乘客、机组人员的生命安全的行为。
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的行为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 飞机劫持:指未经授权擅自进入飞机驾驶舱,对机组人员实施暴力威胁,强行改变飞机航向或者要求实施迫降等行为。
2. 制造航空器上的爆炸物品:指在飞机上携带、制造、藏匿爆炸物品或危险化学品,用于对飞机进行恐怖袭击。
3. 恐怖攻击:指有组织地对民用航空器或机场进行爆炸袭击、劫持人质等恐怖袭击行为。
4. 发射激光干扰航空器:指在民用航空器起降或飞行过程中,用激光器照射飞行员或飞机驾驶舱,干扰飞行器的正常飞行。
5. 制造虚假爆炸威胁:制造虚假的爆炸威胁或恐怖袭击信息,导致飞机或机场的紧急处置,影响正常飞行和运营。
二、加强对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的打击措施为了加强对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航空业务安全,必须采取以下措施:1.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立法工作,明确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行为的法律责任和处置措施,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对非法行为进行严惩。
2. 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健全航空安全联防联控体系,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共同打击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行为。
3. 强化安全检查:加大对航空器、机场、航空安全设施等的安全检查力度,提高对潜在威胁的识别和监控能力,确保航空器和乘客的安全。
4. 加强技术防范:加强对航空器的安全技术防护,提高航空器的抗干扰能力,防止非法劫持和干扰。
航空器非法干扰应急处置预案
一、总则1. 编制目的为确保我国航空器运行安全,提高应对航空器非法干扰事件的能力,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预案。
2. 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3)《民用航空器运行安全管理规定》(4)《民用航空安全检查规则》(5)其他相关法律法规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发生的航空器非法干扰事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1)非法拦截航空器(2)空中暴力行为(3)航空器劫持(4)航空器蓄意破坏(5)其他对航空器运行安全构成威胁的非法干扰事件二、组织体系1. 成立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航空器非法干扰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2. 成立现场指挥部现场指挥部负责指挥、协调、组织现场应急处置工作。
3. 成立应急指挥部应急指挥部负责协调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工作,确保应急处置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三、应急处置程序1. 预警与报告(1)各部门、各单位应加强航空器非法干扰事件预警工作,提高防范意识。
(2)发现航空器非法干扰事件后,立即向现场指挥部报告。
2. 应急响应(1)现场指挥部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应急处置工作。
(2)各部门、各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迅速采取应对措施。
3. 现场处置(1)现场指挥部组织警力、消防、医疗等救援力量,对现场进行警戒、封锁、救援。
(2)对非法干扰人员进行控制,确保现场秩序。
(3)对受影响的航空器进行安全评估,确保其安全运行。
4. 后期处置(1)对非法干扰事件进行调查,查明原因,追究责任。
(2)对受影响的航空器进行修复,恢复正常运行。
(3)对应急处置工作进行总结,完善应急预案。
四、应急处置措施1. 预防措施(1)加强航空器运行安全管理,提高航空器安全性能。
(2)加强航空器安全检查,防止非法干扰事件发生。
(3)加强航空器乘务员、机组人员的安全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民航业非法干扰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一、总则为保障航空安全,提高民航应急处置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民航实际,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民航领域发生的非法干扰事件,包括但不限于:非法侵入航空器、空中恐怖事件、劫机事件、爆炸物威胁、枪支弹药威胁、空中骚扰、非法干扰航空器运行等。
三、组织体系(一)成立应急处置指挥部应急处置指挥部由民航局、航空公司、机场、公安、消防、卫生等部门组成,负责统一领导和指挥应急处置工作。
(二)设立应急办公室应急办公室设在航空公司,负责应急处置工作的日常协调和联络。
四、应急处置程序(一)事件报告1. 发现非法干扰事件时,立即向应急办公室报告。
2. 应急办公室接到报告后,立即向应急处置指挥部报告。
(二)应急处置1. 采取隔离措施,确保事件现场安全。
2. 确定事件类型,启动相应应急处置预案。
3. 组织救援力量进行现场救援。
4. 保障旅客和机组人员安全。
5. 保护现场证据,协助公安机关调查。
6. 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报告事件进展。
(三)应急处置措施1. 非法侵入航空器:立即启动航空器紧急撤离程序,确保旅客和机组人员安全撤离。
同时,配合公安机关进行现场调查。
2. 空中恐怖事件、劫机事件:立即启动航空器紧急撤离程序,确保旅客和机组人员安全撤离。
同时,配合公安机关进行现场调查,必要时实施空中拦截。
3. 爆炸物威胁、枪支弹药威胁:立即启动航空器紧急撤离程序,确保旅客和机组人员安全撤离。
同时,配合公安机关进行现场调查,必要时实施空中拦截。
4. 空中骚扰:立即采取措施制止骚扰行为,保障旅客和机组人员安全。
同时,配合公安机关进行现场调查。
5. 非法干扰航空器运行:立即采取措施制止干扰行为,保障航空器正常运行。
同时,配合公安机关进行现场调查。
(四)应急处置结束1. 事件得到有效控制,旅客和机组人员安全撤离。
2. 公安机关调查完毕,确认事件性质。
3. 应急指挥部决定结束应急处置。
机场非法干扰应急预案
一、总则为保障机场安全运行,提高应对非法干扰事件的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机场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机场范围内发生的各类非法干扰事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1. 航空器非法干扰;2. 无人机非法干扰;3. 低慢小航空器非法干扰;4. 其他影响机场安全运行的非法干扰事件。
三、组织机构与职责1. 机场应急救援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机场非法干扰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2. 机场应急指挥中心:负责接收、处理非法干扰事件信息,及时向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报告,并协调相关部门进行应急处置。
3. 机场公安部门:负责现场处置、调查取证、抓捕犯罪嫌疑人等。
4. 机场运行保障部门:负责机场设施设备的保障,确保应急处置工作顺利进行。
5. 机场地面服务部门:负责旅客疏散、安置、安抚等。
四、应急处置流程1. 信息报告:发现非法干扰事件后,立即向应急指挥中心报告,并详细说明事件情况。
2. 启动预案:应急指挥中心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本预案,并向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报告。
3. 现场处置:机场公安部门立即赶到现场,进行处置、调查取证、抓捕犯罪嫌疑人等。
4. 旅客疏散:机场地面服务部门根据现场情况,组织旅客疏散、安置、安抚。
5. 设施设备保障:机场运行保障部门确保机场设施设备正常运行,为应急处置工作提供保障。
6. 信息发布:应急指挥中心及时向相关部门、旅客发布事件信息,引导舆论。
7. 恢复运行: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后,恢复正常运行。
五、应急响应级别根据非法干扰事件的严重程度,应急响应分为四个级别:1. 一级响应:针对重大非法干扰事件,如航空器劫机、恐怖袭击等。
2. 二级响应:针对较大非法干扰事件,如无人机、低慢小航空器非法干扰等。
3. 三级响应:针对一般非法干扰事件,如轻微非法干扰、设备故障等。
4. 四级响应:针对一般性突发事件,如旅客骚乱、火灾等。
六、保障措施1. 加强安全防范:严格执行民航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机场安全检查,提高安全意识。
机场扰乱行为的专项预案
一、编制目的为确保机场运行安全、旅客出行秩序,预防和减少机场扰乱行为对机场正常运营和旅客出行造成的影响,特制定本专项预案。
二、编制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3. 《民用机场管理条例》4. 《中华人民共和国飞行基本规则》5. 《民用机场运行安全管理规定》6. 《民用运输机场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管理规则》三、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所有在中国境内运行的民用机场,针对机场内发生的扰乱行为进行预防和处置。
四、工作原则1.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加强机场安全管理,提高旅客安全意识,预防扰乱行为的发生。
2. 快速反应,及时处置:对发生的扰乱行为,机场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置。
3. 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对扰乱行为的责任人,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
五、扰乱行为的界定扰乱行为是指旅客在机场内或民用航空器上,故意扰乱机场正常秩序,危害旅客人身财产安全,危及公共安全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形:1. 拒绝接受安全检查或干扰安全检查;2. 未经允许进入或试图进入禁区和敏感区域;3. 在机场内或民用航空器上吸烟、饮酒;4. 打架斗殴、辱骂他人、故意损坏机场设施设备;5. 未经允许携带危险品或违禁品;6. 擅自开启或干扰应急设备;7. 其他严重影响机场正常秩序的行为。
六、应急处置措施1. 信息报告:机场工作人员发现扰乱行为时,应立即向机场应急指挥中心报告,并启动应急预案。
2. 现场处置:机场应急指挥中心根据情况,迅速组织警力、安保人员等到达现场,采取隔离、控制等措施,确保现场秩序。
3. 情况评估:对扰乱行为进行评估,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调查或移交相关部门处理。
4. 后续处理:对扰乱行为的责任人,依法依规进行处罚;对受伤旅客进行救治;对现场进行清理和恢复。
5. 信息发布:及时向旅客发布相关信息,消除旅客恐慌,恢复正常秩序。
七、预防措施1. 加强安全宣传:通过多种渠道,向旅客宣传机场安全知识,提高旅客安全意识。
处置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行为程序范本
处置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行为程序范本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是一种违法行为,对民用航空运输系统和旅客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及时有效地处置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行为,特拟定以下程序范本:一、接报与情报核实阶段1. 接报阶段:(1) 接到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的报警或情报后,接报人员应立即记录报警/情报的具体内容、来源和联系方式,并迅速报告上级部门。
(2) 上级部门收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工作人员进行紧急讨论,确定处理方案、指定责任人。
2. 情报核实阶段:(1) 负责情报核实的工作人员应第一时间与报警/情报来源沟通,了解详细情况,并保持与其持续联系。
(2) 根据情报内容,工作人员应尽快核实报警/情报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包括与航空运输系统相关的信息、可能存在的威胁和危险因素等。
(3) 核实过程中,工作人员应积极与其他相关部门(如公安、安检、航空公司、机场管理部门等)协作配合,获取更多信息支持和情报交流。
二、信息共享与行动决策阶段1. 信息共享:(1) 核实情报后,工作人员应将相关信息及时汇总整理,形成专题报告或情报分析报告,并报告给上级部门。
(2) 上级部门应及时组织会商,与公安、安检、航空公司、机场管理部门等进行信息共享,并形成联合行动方案。
2. 行动决策:(1) 经过会商和信息共享后,上级部门应根据航空运输系统的情况、非法干扰行为的严重程度、民众安全等因素,制定相应的行动决策。
(2) 行动决策应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得出的,在确保民用航空安全的前提下,兼顾处置效率和限制对正常航空运输的干扰。
三、行动处置阶段1. 行动准备:(1) 接到行动决策后,工作人员应立即采取必要措施,组织人员和物资进行行动准备。
(2) 行动准备包括制定详细行动方案、确定行动人员和装备、开展培训和演练等。
2. 行动执行:(1) 根据行动方案,行动指挥员指挥行动人员执行任务,确保行动目标的顺利实施。
(2) 行动人员需根据行动方案,迅速进入行动状态,采取严密的安全防范措施,确保行动安全和民用航空运输的正常秩序。
积极应对机场非法干扰行为维护民用航空安全
积极应对机场非法干扰行为维护民用航空安全【摘要】因航班延误、取消所引发的旅客冲击跑道、霸机占机等非法干扰行为在我国频频发生,严重扰乱了机场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
为了维护我国民航安全,必须深入探讨发生在机场上的非法干扰行为,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积极应对。
对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行为给予严厉制止和处罚。
同时,航空公司当提高航班正常率,完善大面积航班延误预警和应急机制,规范航班延误后的服务工作,从源头上遏制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关键词】航班延误;机场;非法干扰行为近年来,全国各大机场接连发生多起由于旅客不满航班延误、冲击跑道、霸机占机等恶性突发事件,其行为性质不断升级,影响越来越恶劣,后果越来越严重,这不仅给航空公司的正常运营带来巨大损失,也严重阻碍了我国民航业的发展。
一、事件评析及行为定性航班延误、取消是自航空运输业诞生以来就一直存在的难题,它不仅给旅客出行造成诸多不便,也严重影响航空公司的信誉和竞争力,损害其经济利益。
诚然,在航班延误的情况下,乘客有权得到相应的赔偿,但这种“合理诉求”必须通过合法的渠道和手段提出和解决。
如果旅客采取极端手段行使这种权利,危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这是法律所不能容忍的。
对于全国各大机场发生的多起恶性突发事件,笔者认为其性质是属于严重破坏机场运营安全的非法干扰行为,存在巨大的潜在危害性。
对于发生在机场的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的行为,我国法律和国际公约早已明文禁止。
我国《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条例》规定:“机场内禁止攀(钻)越、损毁机场防护围栏及其他安全防护设施;随意穿越航空器跑道、滑行道;强行登、占航空器及扰乱机场秩序的其他行为。
”违反上述规定的,由民航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对于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我国刑法规定:“聚众扰乱民用航空站或其他公共场所秩序,聚众堵塞交通或者破坏交通秩序,抗拒、阻碍国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情节严重的,对首要分子,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机场非法干扰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和应对机场非法干扰事件,保障飞行安全、公共安全和机场正常运行秩序,提高机场应对非法干扰事件的能力,特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3. 《民用机场管理条例》4. 《民用机场运行安全管理规定》5. 《民用运输机场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管理规则》6. 国家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三、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机场范围内发生的非法干扰事件,包括但不限于无人机非法干扰、地面非法干扰、空中非法干扰等。
四、工作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2. 快速响应,协同处置。
3. 依法依规,科学应对。
4. 保护人员安全,确保机场运行。
五、组织机构1. 应急指挥部:由机场总经理担任总指挥,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全面指挥和协调应急处置工作。
2. 现场指挥部:由现场指挥长担任,负责现场应急处置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挥。
3. 应急队伍:包括机场公安、消防、救护、安检、运行控制等部门的专门队伍,负责具体实施应急处置措施。
六、应急处置流程1. 接报:接到非法干扰事件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通知相关应急队伍和部门。
2. 现场处置:现场指挥部组织力量进行现场处置,包括:- 控制现场局势,确保人员安全;- 进行技术侦查,确定非法干扰类型和来源;- 启动反制措施,消除非法干扰;- 保护现场证据,协助调查。
3. 信息报告: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报告事件情况,并通报媒体。
4. 善后处理:事件结束后,组织调查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
七、预防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员工和旅客的防范意识。
2. 严格执行机场净空保护规定,加强空中和地面巡逻。
3. 建立非法干扰举报机制,鼓励群众举报非法干扰行为。
4.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形成联防联控格局。
八、附则1. 本预案由机场应急指挥部负责解释。
2.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通过本预案的实施,旨在提高机场应对非法干扰事件的能力,保障机场安全、有序、高效运行,为旅客提供安全、舒适的出行环境。
机场非法干扰应急预案方案
机场非法干扰应急预案方案一、预案目的本预案旨在明确机场在遭遇非法干扰时的应急响应流程、责任分工及处置措施,确保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机场的安全稳定运行。
二、组织机构成立机场非法干扰应急指挥部,由机场总经理担任指挥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统筹协调应急工作。
指挥部下设信息收集组、现场处置组、医疗救护组、后勤保障组等专门小组,各司其职,协同作战。
三、预警机制建立健全机场非法干扰预警机制,通过监控系统、情报信息共享等手段,实时监测可能的风险因素。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启动预警程序,按照预定级别进行通报,并做好应急准备。
四、应急处置1. 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指挥部迅速召集相关人员,进行紧急部署。
2. 现场处置组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评估情况,采取初步控制措施,防止事态扩大。
3. 信息收集组负责搜集事件相关信息,及时向指挥部报告,并提出处理建议。
4. 医疗救护组做好准备,一旦有人员受伤,立即进行救治。
5. 后勤保障组确保现场所需的物资、设备供应充足,保障应急处置顺利进行。
五、信息发布由指定的新闻发言人负责对外发布信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维护机场形象。
六、事后处理事件得到妥善处置后,进行事后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对预案进行修订完善。
同时,对受影响的旅客进行妥善安抚和补偿。
七、演练与培训定期组织非法干扰应急演练,提高员工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
加强员工培训,确保每位员工都能熟悉预案内容,明确自身职责。
八、附则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执行,由机场非法干扰应急指挥部负责解释。
预案应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更新,确保其时效性和适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极应对机场非法干扰行为维护民用航空安全
【摘要】因航班延误、取消所引发的旅客冲击跑道、霸机占机等非法干扰行为在我国频频发生,严重扰乱了机场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
为了维护我国民航安全,必须深入探讨发生在机场上的非法干扰行为,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积极应对。
对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行为给予严厉制止和处罚。
同时,航空公司当提高航班正常率,完善大面积航班延误预警和应急机制,规范航班延误后的服务工作,从源头上遏制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关键词】航班延误;机场;非法干扰行为
近年来,全国各大机场接连发生多起由于旅客不满航班延误、冲击跑道、霸机占机等恶性突发事件,其行为性质不断升级,影响越来越恶劣,后果越来越严重,这不仅给航空公司的正常运营带来巨大损失,也严重阻碍了我国民航业的发展。
一、事件评析及行为定性
航班延误、取消是自航空运输业诞生以来就一直存在的难题,它不仅给旅客出行造成诸多不便,也严重影响航空公司的信誉和竞争力,损害其经济利益。
诚然,在航班延误的情况下,乘客有权得到相应的赔偿,但这种“合理诉求”必须通过合法的渠道和手段提出和解决。
如果旅客采取极端手段行使这种权利,危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这是法律所不能容忍的。
对于全国各大机场发生的多起恶性突发事件,笔者认为其性质是属于严重破坏机场运营安全的非法干扰行为,存在巨大的潜在危害性。
对于发生在机场的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的行为,我国法律和国际公约早已明文禁止。
我国《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条例》规定:“机场内禁止攀(钻)越、损毁机场防护围栏及其他安全防护设施;随意穿越航空器跑道、滑行道;强行登、占航空器及扰乱机场秩序的其他行为。
”违反上述规定的,由民航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对于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我国刑法规定:“聚众扰乱民用航空站或其他公共场所秩序,聚众堵塞交通或者破坏交通秩序,抗拒、阻碍国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情节严重的,对首要分子,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
考虑到用于国际民用航空服务的机场上非法暴利行为损害全世界人民对民用航空安全的信心,扰乱各国民用航空的安全与正常经营,国际民航组织制定了《制止在用于国际民用航空的机场发生的非法暴力行为以补充1971年9月23日订于蒙特利尔的制止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非法行为的公约的议定书》(简称《蒙特利尔议定书》)。
该公约规定:“任何人使用任何装置、物质或武器非法并故意在为国际民用航空服务的机场上,对任何人实施导致或可能导致其严重伤害或死亡的暴利行为;或破坏或严重损坏为国际民用航空服务的机场的设施或降停在机
场的飞机,或妨碍机场的营运,如果该行为危害或可能危害机场的安全的即构成犯罪。
”
二、发生在机场上的非法干扰行为的特点
随着国际国内航空运输的发展,非法干扰的危害性日益凸现,特别是美国“9·11”事件更是给全世界人民敲响警钟,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越来越关注民航安全,并加大打击非法干扰行为的力度。
对于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非法干扰行为目前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触犯国际航空运输刑事公约和国内刑法的行为。
例如,实施或者企图实施劫持、爆炸航空器等。
第二类是可能危及飞行安全的行为。
例如,未经许可进入驾驶舱、企图打开驾驶舱门;殴打机组人员等。
第三类是扰乱秩序行为。
例如,寻衅滋事、殴打乘客;冲击机场、强行登占航空器等。
[1]本文所要讨论的发生在机场上的非法干扰行为则属于第三类——扰乱机场秩序的行为。
此类非法干扰行为较前两类行为的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事发原因特定
发生在机场上的非法干扰行为多数是由于航班延误、取消所引起的。
由于航空公司未能在事发后的第一时间与旅客进行有效的沟通,告知旅客航班延误、取消的原因,并指导旅客耐心等待或者转乘其他航班,提供其他必要的服务。
在后续赔偿事宜的商讨上,航空公司没有妥善处理部分旅客的需求,导致其不满航空公司的处理方式和服务态度,从而使矛盾激化,爆发肢体上的冲突。
(二)事发地点特定
此类非法干扰行为发生在机场内部,包括机场候机楼大厅、停机坪和滑行跑道等。
即使是旅客“霸机”,也发生在停放于机场内的航空器上,该航空器处于未飞行状态。
这一特点是发生在机场上的非法干扰行为区别于前两类行为的最显著的特征。
通常我们认为传统的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行为多发生在飞行中的航空器内或针对航空器本身。
但随着航空器大型化的实现和航空运输大众化时代的道路,航空器运载人员日趋复杂化,新型的非法干扰行为也不断攀升,且干扰方式越来越多样化。
(三)多为群体性事件
乘坐一架民航飞机的旅客,一般在百人左右,至少也有几十人,遇到大面积航班延误时,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人,而这样的群体,目的、利益相同,便于集中、利于组织。
部分群体在极少数人的煽动下,容易对机场、航空公司采取统一行动。
正是因为他们大都有“受害者”和“法不责众”的心理,所以行动起来往往会一哄而上,不计后果。
[2]因此,发生在机场上的非法干扰行为多表现为群体
性事件。
通过分析发生在机场上非法干扰行为的特征,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此类非法干扰行为。
在处理发生在机场上的非法干扰行为时,应注意结合该行为的特征,采取有别于其他两类违法犯罪行为的手段和方法,做到正确的处置,从而有效地保障机场秩序稳定,维护民航安全。
三、航空公司的应对措施及其评价
就发生在机场上的非法干扰行为,航空公司通常采取公力救济和私力救济两种方法。
(一)公力救济
根据我国《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条例》的规定,一旦在机场内发生扰乱机场秩序,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违法行为,民航公安机关应当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对其进行处罚。
因此,在发生此类紧急事件时,航空公司将第一时间请求机场公安机关到达现场进行支援,维护现场秩序,并对带头闹事人员采取强制措施。
但实践证明,此种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
在民法上,航空公司与旅客是平等的民事主体,对于因个别旅客违法行为直接导致航班延误的,航空公司完全可以按照民法上的过错责任原则向违法旅客主张赔偿其直接经济损失(如耗油损失、对其他旅客的延误补偿费、食宿费等)。
民事制裁将维护航空公司的正当权益,更重要的是,这将大大提高违法维权旅客的违法成本,对其本人和广大民众真正起到教育、警示作用。
(四)提高航班准点率,完善航班延误或取消的后续服务
目前,我国机场内发生的非法干扰行为的原因多是由于航班延误、取消及航空公司没有正确处理好与旅客之间的关系所引起的。
航空公司必须从自身抓起,提高航班准点率,保障旅客的出行时间。
只有从源头上抓起,减少航班延误或取消,提高航班计划的科学性,才能根本遏制机场非法干扰行为的再一次发生。
造成航班延误或取消的原因有许多,也很复杂,航班延误或取消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
此时,航空公司要做好相应的后续安抚工作,为受此影响的旅客提供满意的善后服务。
航空公司要制定有效的航班延误处置预案,提高对延误航班的处置能力。
特别是预先知道的延误,在旅客进机场前就通知旅客,让旅客有足够的时间重新安排行程。
同时对滞留在机场的旅客提供主动、周到的服务,将有力地减少旅客的抱怨,化解矛盾。
[6]另外,航空公司也应当提高对外公布航班延误真相的速度,让公众正确了解航班延误真相,获得公众的谅解。
航班延误、取消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中国由于航班延误、取消引发的非法干扰行为更是一项需要民航从业人员长期面对、妥善处置的课题。
航班延误在所难免,关键是事后如何处理。
航空公司应当努力提高航班正常率,建立面向公众的航班延误预报和通报制度,完善大面积航班延误预警和应急机制,规范航班
延误后的服务工作。
对于发生在机场上的非法干扰行为必须给予严厉制止和处罚。
只有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提高航空安全第一的意识,才能创造出一个稳定、和谐的民用航空运输环境。
参考文献:
[1]贺元骅.遏制航空运输非法干扰的法律对策[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03):76.
[2]辛天彤,隗寿河.慎用警力、果断处置、坚决维护航空运输秩序——浅谈民航公安机关如何处置航班不正常引发的非法干扰事件[J].中国民用航空,2006(10):38.
[3]许凌洁.旅客“黑名单”的合法性研究及制定和实施[J].中国民用航空,2012(04):22.
[4]刁伟民.航空旅客“黑名单”的法律分析[J].法学杂志,2012(07):129.
[5]刘南男.“违法成本低”——航空旅客违法维权事件频发的直接原因[J].中国民用航空,2012(08):70.
[6]林石平.正确认识和处理航班延误[J].中国民用航空,2004(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