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盈余管理分析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探析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探析引言盈余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获得的收益减去开支后的净利润。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盈余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经营管理工作,可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成果和市场声誉。
过度管理盈余可能会导致市场失落,从而影响公司的市场声誉和发展。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几个方面,探讨对策来解决这一问题。
盈余管理能力的评估方法在进行盈余管理能力的评估前,必须了解财务报表。
通常情况下,用来分析盈余管理能力的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
以下是几个盈余管理能力的评估指标:1.盈利能力:以盈余总额、资本回报率、净利润率为评价的指标,这些指标反映了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盈利能力的高低。
2.管理质量:该指标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来衡量。
首先,可以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判断管理层是否有效地管理了企业。
其次,可以通过分析企业的竞争力来评估企业的管理质量。
3.准确性:该指标是评估企业财务报表准确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是管理层的一项重要职责。
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尽管管理盈余是成功企业所必需的,但这种管理活动在一些情况下可能导致负面结果,包括:优化利润优化利润的目的是通过尽可能增加利润来提高企业的市场地位和赢取投资者的信任。
然而,如果企业盈余管理过于严格,可能会危及公司的声誉。
这可能会导致其他错误。
操纵成本有些企业在经营期间寻找各种方式来追求利润最大化。
其中一个常见的方法是通过操纵成本来减少利润。
这种做法可能会影响公司的声誉和财务记录。
非法操作一些企业在经营期间可能会追求资本回报率的最大化,而不考虑合法性和道德性。
这种非法操纵可能导致企业和员工承担更高的法律和财务风险。
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为了规范和管理盈余管理,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下面是一些可能的对策:加强风险控制可以采取风险控制措施来规范盈余管理。
这些措施可能包括建立管理风险评估框架、制定科学的企业治理结构、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等措施。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析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析引言盈余管理是指企业通过调整报表科目的选择、计算方法和会计政策等手段,以达到影响财务报表信息传递和决策者判断的目的。
作为上市公司的重要财务指标之一,盈余管理对投资者、管理者、监管机构等都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进行探析,并就其影响、原因和对策进行讨论。
盈余管理的现状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盈余管理普遍存在。
一方面,一些公司会通过改变会计政策、计算方法等手段来操纵财务数据,使得公司实际盈利情况与报表盈利情况产生偏差。
另一方面,还有些公司会通过虚构交易、关联方交易等方式进行盈余管理,以达到合理化利益配置的目的。
在盈余管理中,存在以下几个常见现象:1. 实际盈利与报表盈利的偏差有些公司会通过调整会计政策、计算方法等手段,使得报表盈利与实际盈利产生偏差。
这种偏差可能会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误导,同时也影响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程度。
2. 信披不准确由于盈余管理的存在,某些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可能会存在不准确或不完整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很难准确评估公司的财务状况和未来发展潜力,从而影响投资决策。
3. 监管不力盈余管理的存在也与监管不力有关。
一些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审核可能存在疏漏,或者对盈余管理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导致一些公司滥用盈余管理手段。
盈余管理的影响盈余管理对各方面都产生重要影响,具体包括:1. 投资者由于盈余管理的存在,投资者很难准确评估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风险,从而影响投资决策。
如果投资者无法获取真实的财务数据,可能会误判公司的价值和潜力,带来投资风险。
2. 公司盈余管理对公司也产生影响。
一方面,虚构盈余可能会导致公司信誉受损,进而影响公司的融资能力和业务发展。
另一方面,盈余管理还可能导致公司在决策制定和资源配置方面出现问题,使公司的长期发展受到阻碍。
3. 监管机构盈余管理的存在也对监管机构产生挑战。
盈余管理可能使监管机构无法准确评估公司的财务状况和运营情况,从而影响其监管决策和措施的制定。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案例分析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案例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为实现某种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财务操作手段,通过对财务数据的处理和调整,使公司的盈余水平达到预期的目标。
盈余管理既可以对企业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可能会引发负面的后果。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分析,探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原因、手段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案例背景:某上市公司ABC是一家在中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制造业公司,主要经营电子产品。
在2019年和2020年的年报中,该公司的盈余水平出现了明显的波动。
在2019年,公司的盈余为1亿元,但在2020年,盈余突然下降到5000万元,引起了市场的关注。
原因分析:经过对该公司的财务报表和资料的分析,发现了以下可能的原因:1. 销售额下降:公司在2020年的销售额较2019年有所下降。
这可能是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产品需求下降或者销售渠道不畅等因素导致的。
为了掩盖销售额的下降,公司可能进行了盈余管理。
2. 成本控制:为了维持盈余水平,公司可能采取了降低成本的手段,例如缩减员工数量、削减研发投入或降低生产成本等。
这种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公司的盈余水平,但可能会影响公司长期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3. 资本支出决策:上市公司往往面临大量的资本支出决策,例如购买新设备、扩大产能等。
在2019年,公司可能进行了大量的资本支出,导致成本增加,从而降低了当年的盈余水平。
为了在2020年恢复盈余水平,公司可能推迟了一些资本支出项目或者调整了资本支出计划。
盈余管理手段:上市公司在进行盈余管理时常常采取各种手段,从财务报表的编制和披露中隐藏真实的盈余水平。
以下是常见的盈余管理手段:1. 收入确认的时间安排:公司可以通过调整收入确认的时间来影响当期的盈余水平。
例如将部分销售收入延后到下一期,或者将一部分费用提前计入当期,从而调整盈余水平。
2. 资产负债表的调整:公司可以通过调整资产负债表上的项目,改变公司财务状况的呈现。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一、引言盈余管理是指公司通过调整会计政策、会计估计、会计核算方法等手段来影响盈余水平,以达到管理者或股东自身利益的一种行为。
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治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影員工技湾剣通公司管理人员常常会利用盈余管理来影响投资者对公司的认知,提升公司的股价,或者获得更多的股东收益。
盈余管理的滥用会对公司的财务健康和经营稳定性造成不良影响,如何有效防范和规范盈余管理行为,成为上市公司治理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对当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以期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1. 盈余管理手段多样化上市公司在进行盈余管理时,常常会利用多种手段来调节盈余水平。
比如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变更来调节其利润水平,增加或减少减值准备、资产减值损失等项的计提水平,以及通过业务的收入和费用确认时点的选择等手段来实现盈余管理的目的。
盈余管理还可能利用资产减值测试、收入确认、费用确认等方面的会计估计来将盈余调控到预期水平。
2. 盈余管理的不当行为频发在具体的实践中,一些上市公司滥用盈余管理手段来虚增或者压低盈余水平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不当行为既可能是出于管理者的个人利益,以牺牲公司整体利益为代价,在特定时间点上获得暂时的盈余增长,从而提升公司的股价或者获得其他利益;也可能是出于迎合投资者预期,避免股价下跌,稳定投资者信心;还可能是出于规避税负,避免因公司盈余增加所带来的更高的纳税负担。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可能影响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3. 盈余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在对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管方面,当前的上市公司治理机制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一方面是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导致公司内部对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管机制不够严格,很多时候盈余管理行为都是由公司管理层决策,缺乏独立、客观的监管和制衡;另一方面是由于监管机构对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管不力,很多时候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一直处于法律的灰色地带,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是指上市公司利用各种经济资源赚取利润的能力,是经营者经营业绩和管理效能的集中体现,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会通过盈利能力表现出来。
一、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财务指标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评价指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通用盈利指标,具体有:(1)销售毛利率。
销售毛利率是销售毛利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它反映了上市公司产品销售的获利能力, 是上市公司净利润的起点,没有足够高的毛利率便不能形成较高的盈利。
与同行业比较,如果公司的毛利率显著高于同业水平,说明公司产品附加值高,或公司存在成本优势,有竞争力。
与历史比较,如果公司的毛利率显著提高,则可能是公司所在行业处于复苏时期, 产品价格大幅上升;如果公司毛利率显著降低,则可能是公司所在行业竞争激烈, 在发生价格战的情况下往往会产生两败俱伤的结局,此时投资者必须警觉。
(2)销售净利率。
销售净利率是净利润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它与净利润成正比关系,与销售收入成反比关系。
上市公司在增加销售收入的同时,必须相应地获得更多的净利润,才能使销售净利率保持不变或有所提高。
通过分析销售净利率的升降变动, 可以促使上市公司在扩大销售额的同时注重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盈利水平。
(3)营业利润率。
营业利润率是营业利润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它与销售净利率相比,能更好地刻画公司主营业务对盈利的贡献情况。
净利润是营业利润加上补贴收入及营业外收支净额后得的结果,营业外收入或损失的持续性较差,排除这些影响能更好地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变化及比较不同公司盈利能力的差别。
(4)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是综合性最强、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指标。
它可分解成销售净利润率、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的乘积,通过该指标可以分析导致净资产收益率增加或减少的原因。
其数值越高,表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好,该指标较全面准确地衡量了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
另一类是上市公司特有的盈利指标,主要有:(1)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盈余管理是指上市公司为了影响利润或者盈余而利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或者会计准则,从而达到特定的经济目的的一种行为。
盈余管理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市场的稳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就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1. 盈余管理的手段多样化上市公司为了盈利或者达到一定的财务指标,通常会通过控制财务报表的内容和披露方式来进行盈余管理。
在确认收入和费用时进行变更,通过资本化开支来延缓费用的确认,通过盈余平滑和盈余操纵来影响公司的利润和盈余水平。
2. 小动作频繁,风险较高在实际操作中,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非常多样,一些公司可能会采用一些隐蔽的手段来进行盈余管理,例如在资产减值准备上进行调整、对资本支出和延期费用的确认进行干预等,这些小动作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却对公司的财务状况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旦暴露,将会对公司的声誉和市场形象产生严重的影响。
3. 法律监管缺失,监管力度不够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监管力度相对较弱,一些公司可能会利用这一漏洞进行盈余管理,导致公司经营风险的进一步扩大。
在监管方面,由于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监管部门在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一些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未被有效监督,给公司和投资者造成一定的损失。
二、对策研究1. 完善监管机制,加强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监管针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监管不力的问题,监管部门应当加大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
一方面,可以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审计力度,严格审核公司的财务报表,减少盈余管理的空间;可以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对于违规行为给予严格的制裁,确保上市公司不敢对财务报表进行盈余管理。
2. 提高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透明度为了减少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监管部门可以加强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提高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透明度。
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是指上市公司在财务报告中对盈余的处理和管理。
盈余管理既可能是合法合规的,也可能是不当的甚至是违法的。
盈余管理对于公司股东、投资者、监管机构、以及整个市场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其影响和应对措施。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层在编制财务报告时,通过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会计处理方法,来调节公司的盈余水平。
盈余管理可以通过合法途径进行,如合理运用会计政策选择权以及进行合理的盈余调整;也可以通过不当手段进行,如操纵财务数据来欺骗投资者。
盈余管理涉及到收入确认、费用计提、资产减值和财务报表披露等方面,是财务报告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二、盈余管理的形式1. 收入确认:管理层可以通过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来调节盈余水平。
在销售合同中存在可变现条件的情况下,管理层可以通过调整确认收入的时间点来实现盈余管理。
2. 费用计提:管理层可以通过提前或延迟计提费用来影响盈余水平。
延迟计提预计负债,提高当期盈余。
3. 资产减值:管理层可以通过操纵资产减值准备来影响盈余。
过度提高或减少资产减值准备,从而调节盈余水平。
4. 财务报表披露:管理层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和披露方式来影响盈余水平。
选择更为保守的会计政策可以减少盈余波动。
三、盈余管理的影响1. 对公司股东和投资者的影响:盈余管理可能导致公司盈余的真实性受到质疑,影响投资者对公司的投资决策。
如果盈余管理采用不当手段,可能导致公司股价受到负面影响,损害股东利益。
2. 对监管机构的影响:盈余管理可能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损害市场秩序和投资者利益,因此可能会受到监管机构的处罚和制裁。
3. 对整个市场的影响:大规模的盈余管理可能导致市场不稳定,影响市场信心和投资者对市场的信任度。
四、应对盈余管理的措施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监督机制,加强对盈余管理的监督和管控。
2. 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质量:通过加强信息披露要求、规范财务报告编制,提高财务报表的透明度和真实性,减少盈余管理的空间。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是财务管理领域一个重要的课题,盈余管理行为会影响公司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而影响投资者的决策和市场的稳定。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资本市场的深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象日益突出,引起了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研究盈余管理现状及对策,对于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市场秩序、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财务监管的加强,公众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监督力度不断加大,相关法规法律也在不断完善。
一些上市公司仍存在利用会计政策、资产减值、收入确认等手段来操纵盈余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市场的公平公正。
有必要深入研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来规范相关行为,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
【研究背景】提出了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后续研究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盈余管理的因素,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
通过研究,旨在为上市公司未来改善盈余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促进公司内部治理的规范化和透明化,提高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保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通过深入研究盈余管理的现状,对未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发展趋势和规律进行展望,为相关部门和投资者提供决策参考。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促进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水平的提升,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是本文研究的重要方面,通过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及对策进行深入探讨,有助于揭示当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为监管部门提供参考依据,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
本研究也为上市公司提供了重要的对策建议,帮助其更好地管理盈余,提高公司的治理水平和透明度,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通过案例分析和对策实施手段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应对市场风险,还可以为学术界提供更多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成果。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促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规范化和健康发展,为投资者、企业和监管部门提供参考依据,推动整个市场环境的进一步优化。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析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析
中国上市公司在进行资本运作中,盈余管理一直备受关注。
在现今全球经济放缓的背景下,上市公司经营盈利十分重要。
盈余管理的探讨,能全方位的调控上市公司的资产配置,从而更好的达到全面、高效的利润运作,推动上市公司可持续稳健增长。
首先,上市公司在进行盈余管理的时候,应当考虑到发展和投资之间的平衡。
上市公司在实施盈余管理的时候,首先应当把握一个技巧,即灵活使用盈余资金,使其在进行科技投资和市场开拓的同时,保证经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增长,以及收益率的提高。
其次,上市公司在进行盈余管理的时候,要确保盈余的安全性。
上市公司首先要建立一套针对性的安全性管理机制,以确保盈余的可控性和安全性,有效避免盈余在投资活动中发生损失,确保盈余的有效利用。
此外,上市公司还应注重安全性检查,强化对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估,以确保投资行为的可靠性,有效控制投资风险,降低投资成本。
再者,上市公司在进行盈余管理的时候,要重视财务报表的完善性。
上市公司应增强对财务报表的完善性,以保证市场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有效反映企业实际经营活动的状况,全面展示企业财务状况,有助于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
最后,上市公司在进行盈余管理的时候,要做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当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上市公司开展信息化的可能性,有助于上市公司更好的展示财务信息,提升盈余管理的效率,简化组织管理
活动,增强准确性,降低风险。
总之,上市公司在进行盈余管理的时候,应当从多个角度进行考量,在投资与发展之间取得平衡,保证盈余的安全性,提升财务报表的完善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调整资产配置,实现良性循环,推动企业可持续增长。
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象的思考
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象的思考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飞速发展和上市公司数量的逐年增加,盈余管理现象也随之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在财务报表上存在着各种手段的盈余操纵。
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公司的真实业绩,也扭曲了市场对公司的判断,严重影响了交易者的决策。
本文将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象进行思考和讨论。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原因1.1管理机构的约束公司管理层对于公司业绩的表现会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公司的盈利表现不佳,则可能会受到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质疑,甚至可能会遭受法律制裁。
因此,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位和声誉,一些管理层倾向于通过调整会计方法、在财务报表中进行各种调整和编造虚假信息等手段来操纵公司的业绩。
1.2股东利益驱动上市公司的股东普遍存在对于公司股票价格和股权价值的追求,很多股东甚至对短期的股价波动也非常敏感,因此,公司利润的变化常常对于股价的波动产生重要影响。
为充分满足股东的利益,上市公司的管理层通常会通过暂时性的业绩管理手段来让公司的经营业绩表现得更加良好。
1.3市场竞争压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对市场的评价和反应表现得尤为重要,这种压力也常常促使企业管理层采用各种手段进行业绩操纵,以提高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增强其竞争力。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2.1对账龄分析调整每年公司需要对坏账准备进行调整,通过改变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和对账龄的范围限制等手段,公司可以通过降低坏账准备的计提量增加财务报表中的收益,提高企业利润。
2.2租赁管理企业的管理层可以通过调整租赁物承租期限、租金和租赁物评估等手段来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调整,影响财务报表中的财产和利润表信息,从而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
2.3受益管理企业的管理层可以通过调整公司的收入和支出时间,改变企业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等手段来对经营财务报表进行调整,虚增或虚少收入和支出等信息,以达到调整公司盈利的目的。
三、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象的风险3.1市场信任风险随着企业管理者通过不法手段来保障自身利益,市场会逐渐意识到企业真实情况与财务报表不符,使社会对企业的信任度降低,尤其是当社会大众对企业缺乏信心时,企业在信息披露和市场影响等方面受到的负面影响将变得更加严重。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案例分析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案例分析盈余管理是指公司通过各种手段来操纵和管理财务报表盈余水平的行为。
这种行为可能包括改变会计准则、调整会计估计、延迟或提前确认收入和费用等手段,以达到公司管理层所期望的盈余目标。
盈余管理在一些情况下可能是合法的,也可以是经济活动的一部分。
然而,当盈余管理被滥用或用于欺骗投资者时,就会对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盈余管理案例,本文将通过分析一家上市公司的案例来讨论盈余管理的行为及其对公司和投资者的影响。
案例背景:公司A是一家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从事制造业。
在过去几个季度中,公司A的盈余水平呈现较大波动,引起了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关注。
在公司A发布的财务报表中,存在一些异常的会计处理和会计准则选择,引发了人们对盈余管理的怀疑。
盈余管理行为分析:通过对公司A的财务报表进行细致的分析,发现了以下几种盈余管理行为。
1. 收入确认调整:公司A延迟了一部分收入的确认,使其在一个报告期内的盈余减少,以平均分配收入。
这样的行为可以让公司在未来的报告期中获得更高的盈余,达到管理层的目标。
2. 费用调整:公司A通过调整费用的计提时间和金额来实现盈余管理。
一些费用被推迟计提或高估,从而降低了当前报告期的费用数额,提高盈余水平。
3. 资产减值调整:公司A对某些资产进行了过度减值,从而在当期计提了更多的损失。
这种行为可以用来抵消未来可能的盈余波动,使公司的盈余水平看起来更加稳定。
4. 资本化支出:公司A将一些本应计入费用的支出资本化,将其分摊到多个报告期内。
这样做可以延长盈余的时间,提高当前报告期的盈余水平。
盈余管理的影响:盈余管理可能对公司和投资者产生以下影响:1. 误导投资者:通过盈余管理,公司可以使财务报表的盈余水平看起来更好,给投资者带来一种不准确的信号,误导他们对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的判断。
2. 稳定盈余:通过盈余管理,公司可以消除盈余的波动性,使盈余看起来更加稳定。
这可以通过调整收入和费用的计提时间和金额来实现。
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是指公司管理层通过某些手段和方法来操纵公司的财务数据,以达到控制公司利润和盈余的目的。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在企业管理实践中普遍存在,它是企业为了满足投资者的需求,提高公司股价和市值,减轻公司税负等因素所进行的一种运作。
盈余管理也容易导致企业财务信息的不真实和不可靠,对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带来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盈余管理的定义、原因、形式和影响等方面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是指公司管理层通过合理手段和方法,来调整公司盈余和利润等财务指标的过程。
一般是通过调整财务报表上的各项收入和支出,来达到改变公司盈余数字的目的。
它是一种企业管理行为,也是公司治理的一部分。
盈余管理并不完全等同于财务造假,它区别于违法行为,通常是在合法的框架内进行的。
但盈余管理也可能存在违规和违法的情况,比如故意隐瞒或篡改财务信息,误导投资者等。
因此在实践中,很难一概而论,盈余管理的定义也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和挑战性。
二、盈余管理的原因盈余管理有很多不同的原因,一般可以从公司内部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来分析:1. 公司内部原因(1)激励机制:公司管理层和员工的薪酬与公司盈余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如果公司业绩好,管理层和员工的薪酬一般会相应提高,因此他们可能会通过盈余管理来操纵公司业绩,以获取更多的薪酬。
(2)市场压力:投资者和分析师对公司盈余和业绩预期的不断提升,也会促使公司管理层采取一些措施来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推高公司的股价和市值。
2. 外部环境原因(1)监管环境:监管政策对公司盈余和财务报表的要求不断提高,企业为了规避风险和遵守法规,可能会采取一些盈余管理的手段来应对。
(2)税收压力:税收政策的不确定性和变化,也会影响到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企业为了减轻税收负担,可能会通过一些合法手段来操纵财务数据。
三、盈余管理的形式盈余管理的形式多种多样,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 收入的操纵:通过虚增收入或者改变收入确认的时间来增加公司的盈余,比如提前确认收入、刻意拖延成本等。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探讨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探讨一、引言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在我国,由于特殊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方式具有独特的特点。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以期为规范上市公司行为、促进市场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运用会计方法和非会计方法,对财务报告中的盈余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特定的目的。
国内外学者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机、方式、影响因素和后果等方面。
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盈余管理的动机。
二是盈余管理的方式。
主要包括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应计盈余管理主要是利用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变更等手段来改变财务报表的盈余信息。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主要是通过真实的交易活动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三是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
主要包括政治成本、债务契约、管理层薪酬等。
四是盈余管理的后果。
主要包括市场反应、财务报告的质量等。
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盈余管理的动机。
主要包括筹资、避免退市、满足债务契约等。
二是盈余管理的方式。
主要包括关联交易、资产重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等。
三是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
主要包括股权结构、内部控制等。
四是盈余管理的后果。
主要包括市场反应、投资者保护等。
三、分析问题(一)筹资动机在我国,上市公司的筹资渠道相对单一,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是上市公司重要的资金来源。
因此,为了避免被暂停或摘牌,满足债务契约等,上市公司具有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
(二)关联交易关联交易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
上市公司通过与关联方进行交易,利用关联方之间的协议价格等手段来转移利润,达到调节财务报表的目的。
(三)资产重组资产重组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另一种手段。
上市公司通过资产重组,将不良资产或低效资产剥离,或通过并购等方式增加利润,达到调节财务报表的目的。
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分析
股现金流量等指标 , 弥补净资产收益率指
标 的不足 。在上述指标群 中 , 每股现金流 量是极其重要 的指标 , 该指标可 以揭示企
公 司管 理当局盈余 操纵 的最 大受害 者是公 司外部利益相关者 , 为了取信于外 部 相关利益 者 , 规范我 国市场秩序 , 为此
建议 :
业 盈利能力质 量 的高低 ,是 净的偏好而将 业 绩粉饰 谋求平稳 上升 的发 展 ,甚 至造 假 。同时如果连续三年亏损 , 上市公司股 票将被 终止上市 , 即被“ 摘牌退市 ” 。为 了
避免公司股票被戴上 s ,一些公 司会竭 T
显 然是 不科学 的 。例 如建立 一个指 标体 系, 综合 考核 上市公司的质量 。如设总资
营 『损益及所得税率 影响的净利润指标 , 生
尽量避 免会 将有助 于抑制上市公 司盈余操纵的行为 。 行股票和股票上 市的愿望 十分强烈 。 根据 变化有较科学的分析和预测 , 有关证券法规的规定 , 发行和上市股票 的
计处理 中“ 无法可依” 的现象 出现 。 照国 参
其次 , 应削弱净资产收益率指标 的地
五 、 强对 高级 管 理人 员 及 员工 加
的激 励和 约束
上市公 司要探索并规 范激励 机制 , 通
三、 实行 强 制停 牌 制度
我 国例行停牌 占了绝对 的比例, 警示 性停 牌信 息披露 内容流 于形式 。 为了维护
公司 , 默认 其会计操 纵行为 , 至与之 共 甚
谋 “ 作假 ” 。为 了改善注册会计师 审计关
尽量减少会计准 位 , 公 司必须具备连续三年盈利 的条件 , 于是 际会计惯例的发展趋 势 , 用一个指标体系取代单一 的净资产 收
管理层收购中的盈余管理剖析
【 关键 词 】 管 理 层 收 购 盈 余 管 理
启 示 对 公 司 的建 立 和 发 展 起 着 至 关 重 要 的 作 用 , 们 掌 握 着 企 业 他 的 核 心 信 息 . 企 业 中有 着 很 高 的 权 威 。MB 在 O企 业 管理 层 的 这 种 “ 强 内部 人 控 制 ” 为盈 余 管 理 的 实 施提 供 了机 会 。 超 。
信 息 不 对 称 , 理 层 有 可 能 凭 借 自 己 的信 息 优 势 侵 害 其 他 利 管
益 相 关 者 的利 益 。 在 已 实施 MB O的企 业 中 . 理 层 利到 了 法 律 的制 裁 。 但 这 里 的 教 训 似 乎 有
还 没 有 引 起 有 关 人 员 的应 有 重 视 , , 如 目标 公 司 管 理 层 在 利
筹 资 主 体 的 管 理 层 。 于 其 个 人 收 入 相 对 较 低 , 时 由 于我 由 同
国融 资 方 面 的 限 制 。 目标 公 司 的 管 理 层 不 太 容 易 筹 集 大 量 的
层 存 在 机 会 主义 动 机 , 他们 便 采 取 各 种 手 段 对 信 息 加 以筛 选 和歪 曲 , 惜 损 害 公 司 其 他 利 益 相 关 者 的 利 益 , 不 以实 现 自身
目的 并 获 取 预 期 收 益 的 一 种 收 购 行 为 。 在 实 施 MBO的 过 程
由公 司 管 理 层 和 职 工 持 股 会 成 立 “ 公 司 ” 然 后 用 “ 公 司 ” 壳 。 壳
来 购 买 目标 公 司 的股 份 。 由 于我 国 的融 资 环 境 和 法 律 制 度 的 限 制 , 实 行 这 种 方 式 时 会 遇 到 障 碍 。这 是 因 为一 方 面 , 国 在 我 《 司法 》 定 , 司 向其 他 有 限 责 任 公 司 、 份 有 限 公 司投 公 规 公 股 资 的 . 国 务 院 规 定 的 投 资 公 司 和 控 股 公 司 外 , 累计 的投 除 所 资 额 不 得 超 过 本 公 司 净 资 产 的百 分 之 五 十 ; 一 方 面 , 为 另 作
上市公司并购的盈余管理问题分析
价值工程———————————————————————作者简介:巩健飞(1994-),男,山东济南人,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管理会计。
0引言所谓的盈余管理其实就是企业进行的对外财务报表内容选择,主要目的是为了达成投资者对企业提出的业绩要求,企业管理层会在不违背财务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采取一些有效的调整措施,将对企业不利的信息进行隐瞒,对外展示出不真实的企业形象,进而达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目的,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仍占有一席之地。
1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原因分析1.1投资者与管理者的企业发展目标不一致企业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自身获取更多的利润,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的企业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是完全分离的,投资者想要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都是通过管理者的汇报来实现的,基于此,企业更多的信息主动权是掌握在管理者手上的。
投资者希望看到的企业经营情况是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而管理层则是希望自身获得更高的薪酬,也就是说,两者之间的目标存在着根本上的差异。
为了解决目标不一致带来的矛盾,投资者会对管理层提出经营业绩要求,并以此激励管理层工作,而管理层为了达到投资者的要求就会采用盈余管理的方式“美化”自己的工作与业绩。
但是仍旧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这种方式不仅不会解决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矛盾,反而管理层为了获得更多的自身利益而给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损失。
1.2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想要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足够的资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仅依靠企业现有的资金是无法维持企业运转的,因此,外部融资很有必要。
外部融资企业会根据企业所提供的信息来对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进行判断,从而做出更有利于保证融资方利益的决策。
如果企业存在连续几年经营情况不好、亏损的情况,融资方为了保证自身的投资风险,将会做出抽回资金或者拒绝再次提供资金的决定,企业将会面临资金短缺甚至破产的严重后果。
因此,如果企业出现了亏损现象,却又想快速获得融资,企业管理层就会利用到盈余管理的手段,隐瞒一些财务信息,让融资方无法了解到真实的企业经营状况,帮助企业获得融资、度过经济危机。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加强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对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和改善证券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进行了研究,首先阐述了盈余管理的涵义,其次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再次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并提出了一些识别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方法,最后提出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
标签: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合并会计报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已经出现大量的盈余管理行为。
尤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盈余管理已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不容忽视的、具有普遍性的现象,过度的盈余管理会给企业、社会,乃至整个国家带来严重的危害,为此立足我国国情,深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是非常必要的。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在不违背现有法律法规、不违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等职业判断或构造规划交易事项等经营手段向企业外部一切会计信息使用者传递非真实的会计信息,以实现企业经营者自身利益最大化,以及影响其他以会计数字为依据的有关契约的履行结果的行为。
一、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因分析关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主要是从上市公司管理层角度进行分析,即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具体诱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上市公司经理人员奖金动机资本所有者为了消除委托代理带来的道德风险,往往会针对经营者对货币收入的追求,将经营者的薪酬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
而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考核离不开利润(或减亏)计划的完成情况和投资回报率、产值、销售收入、资产保值增值率、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等各种财务指标。
在奖金的动力和压力下,当出现实际经营业务没有完成业绩考核指标的情况时,上市公司的经理人员往往通过管理盈余来改变业绩考核指标。
2.债务契约动机债务契约中通常包含一些保证条款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如不能过度发放股利、不能进行超额贷款、计提一定比例的偿债准备金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盈余管理分析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综观现有的盈余管理计量方面的相关文献,盈余管理的实证计量方法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应计利润分离法、具体应计利润法以及盈余分布法。
盈余分布法通过分析确定可能实施盈余管理的阈值点,然后检验阈值处密度函数光滑或连续性来判断是否在阈值点实施盈余管理。
在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实施收购时,管理层会利用资本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会计监管制度的不完备性实施盈余管理,由于各家实施MBO的上市公司盈余水平存在显着差异,因此,很难合理确定一个阈值点以检验上市公司管理层是否实施盈余管理。
特定项目应计法适合特定行业的某一项或一组应计项目。
而实施MBO的上市公司涉及多个行业,并且需对可能实施盈余管理的多个应计项目进行分析检验。
因此本文的实证研究不适合采用盈余分步法和特定项目应计法。
本文采用应计利润分离法进行实证研究。
应计利润分离法采用模型将应计利润分离为可操纵应计利润(DiscretionaryAccruals,DA)和不可操纵应计利润(Non—DiscretionaryAccruals,NDA),并用可操纵应计利润来衡量盈余管理的大小和程度。
Kaplan(1985)指出会计中权责发生制的本质是应计利润(非操控性应计利润)会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在对非操纵性应计利润的计量中应考虑经济环境的改变对应计利润产生的影响。
在利用应计利润分离方研究盈余管理的模型中,只有琼斯模型及其衍生的模型明确地将经济环境改变引入到对非操纵性应计利润的估计中。
Dechow,Sloan&Sweeny(1995)、Guay,Kothari&Watts(1996)、Thomas(20XX)等对应计利润分离法相关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表明,琼斯模型和修正的琼斯模型的实证研究结果相对较为可靠。
而陆建桥(1999)、陈小悦、肖星和过晓燕(20XX)、夏立军(20XX)的研究则证明,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琼斯模型和修正的琼斯模型同样较为适用。
考虑到中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的行为李清(20XX)、吴连生(20XX)、王婷等20XX、张雷20XX,而琼斯模型假设销售收入不会被操纵的可能性较低,因此,本文采用修正的琼斯模型对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盈余管理进行分析。
修正的琼斯模型如下:TA=NI一CFO(1)式中,TA。
表示应计利润总额,NI表示净利润,CFO.表示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这三个指标均为经过第t—l期期末总资产调整后的第t期数值。
TA产l(1/A_1)+仅2l(AREV.一AREC)/A
『-1j+3(PPECAl_1)(2);NDA=仅1(I/A1)+2l(AREV一AREC.)/A_1j+3(PPE/A}-1)(3);DA.=TA一NDA(4)式中,NDA表示经过第t一1期期末总资产调整后的第t期的非操控性应计利润,DA表示经过第t一1期期末总资产调整后的第t期的操控性应计利润,AREV。
表示第溯和第t一1期的收入差额;AREC。
表示第t期和第t一1期的应收账款的差额;PPE表示第t期期末的固定资产价值;A表示第t一1期期末总资产;、:、0【表示公司特征参数,可以运用估计期各项数值进行回归取得。
根据修正的琼斯模型,本文先采用配对公司的相关数据通过式2估计参数d、Q、仅,,然后将估计出的参数带人式3,采用样本公司相关数据计算出样本公司的非操纵性应计利润(NDA),最后通过式4计算实施MBO的上市公司在管理层收购当年及前后各2年的操控性应计利润(DA)。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自20XX年至20XX年期间实施管理层收购的上市公司。
本文主要研究上市公司管理层在实施MBO前后是否对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行为,因此,样本选取遵循如下原则:
(1)本文所研究的管理层收购是指实施收购后,管理层对上市公司具有实际的控制权,或能够对上市公司的生产运营产生重大影响,而带有股权激励性质的管理层持股的上市公司。
(2)本文以股权收购协议签署的时间作为实证研究中管理层收购的时间。
上市公司转让价格已经确定,并且转让价款一般也已支付,管理层实际上已经获得了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并且获得政府批准,因此,本文以股权转让协议的签署日作为管理层实施收购的时间。
(3)本文所研究的管理层收购剔除由于上市公司原大股东减持使管理层自动成为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
管理层没有足够的压力或动力在管理层收购前实施“向下”的盈余管理,或在管理层收购后实施“向上”的盈余管理,有可能会影响研究的整体效果。
(4)上市公司必须在MBO实施前2年上市交易,并且在MBO实施后2年内控制权没有发生变化;管理层收购完成当年及前、后2年的财务数据必须完整,必须是20XX年以前进行MBO的上市公司。
不考虑2ooo~之前实施管理层收购的上市公司。
因此选取了实施管理层收购的34家样本公司,见表(1)。
表(2)显示了实施MBO的上市公司年度及行业分布。
可以看出,样本公司的行业分布涉及13个行业,以传统行业为主,并且主要集中在制造业。
样本公司实施管理层收购的年度主要集中在20XX年和20XX年,这是由于在20XX年财政部一度暂停对国有上市公司实施管理层进行审批,因此,导致20XX年实施管理层收购的数量较少。
本文选取配对样本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与样本公司的所属行业相同或相近;与样本公司的资产规模在实施MBO的前一年较为接近;配对样本
公司在同一时期没有发生其它重大事项。
本文数据来源为上海证券交易所站、深圳证券交易所站、中国上市公司资讯(:s://)和国泰安数据库(CSMAR数据库)。
实证检验
(一)描述性统计样本公司描述性统计如表(3)所示(表略)。
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在实施MBO前后,公司的资产和净资产规模呈现同步增长的态势,但资产总额的增长幅度更为迅速;营业收入的增长趋势没有发生变化,现金流也一直保持与营业收入同步增长的趋势,但增长的幅度要小于营业收入。
而营业利润和净利润却呈现出先扬后抑的趋势,但均显着为正,这既可能是管理层在实施MBO前为降低收购成本增加费用或成本以减少公司的盈利,也可能是由于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在取得公司控制权后通过关联交易转移上市公司的利润。
因此,仅从实施MBO的上市公司5年的相关财务数据上无法判断上市公司在实施MBO前后是否进行盈余管理。
(二)回归分析样本公司财务状况差异性分析如表(4)所示(表略)。
可以发现,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总资产报酬率、营业利润率、全年实现的收入和利润均无显着区别(T检验和Z检验均不显着),这说明样本公司和配对公司的规模和经营情况比较接近,无显着差异,可以用配对公司比较好的控制规模、行业等对盈余管理行为分析的影响。
进一步地,如表(5)所示(表略),通过研究发现,实施MBO 的上市公司在管理层收购的前一年(T_1)和当年(T)的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均值和中位数均为负,并在5%的显着水平下显着;在管理层收购前的第2年(T_2),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均值和中位数均为正,但在5%的显着水平下不显着;在管理层收购后两年内(T+I,T+2),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均值和中位数均为正,并在5%的显着水平下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