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_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功》教学设计《功》学情分析本班学生思维活跃,听课认真,对物理现象有浓厚兴趣,但思维深度不够,思维准确性欠佳,抽象思维还不成熟。
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具体的动态实例,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认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功》学生学习效果测评一、学生课堂表现测评二、结果分析简化教学模式,教师做到精讲,学生才能多练,才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要启发学生,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
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维能力。
《功》教材分析《功》在初中物理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是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三大主题之一,本节内容不仅是本章内容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能量的重要铺垫。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功的概念,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并用公式简单计算解决策略:通过创设情境,复习旧知来循序渐进引入本节内容,同时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自学,通过自学来理解功的概念以及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由学入教,由学定教。
难点:能准确判断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解决策略:利用课本“想想议议”栏目中的实例,区分力是否对物体做功,认识力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另外再利用以前所学的惯性知识来总结另一个力不做功的情况,本环节设计小组讨论,利用小组讨论来拓宽思维。
课时设置:一课时第三节《功》评测练习例题1:质量为50kg的雪橇上装载了350kg的货物,一匹马拉着它沿水平道路将货物匀速运到3000m外的货场。
如果雪橇行进中受到的摩擦力是800N,求马运货时做的功。
例题2: 在平地上,用50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00N的箱子,前进了10米,推箱子的小朋友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m,他做了多少功?课堂检测:1、下列属于功的单位的是( )A.焦耳B.牛顿C.牛•米D.焦耳/秒2、某人用50N的力把一物体竖直向上移动了2米,该人做功()A. 40JB. 60JC. 100JD. 140J3、下列关于功的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A.只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力就对物体作了功B.物体只要移动距离,就做了功.C.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又移动了距离这个力就一定做了功.D.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则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功.4、一个同学用50N的水平方向的力将一只重为5N的足球沿水平方向踢了出去,足球在地上滚了40米才停下来.在球滚动的过程中,脚对球做的功是( )A. 0JB. 200JC. 2000JD.条件不足,无法计算5、下列情况下,人没有对物体做功的是( )A、工人把一堆砖从地面抬到三楼B、工人把板车从甲地拉到乙地C、某人提着水桶在水平地面上走D、学生推着自行车进校门6、一个人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沿水平方向拉木箱,使木箱分别在光滑和粗糙两种不同的水平地面上前进相同的距离。
初中物理_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功》设计教学教学重点:建立功的概念;能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会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判断力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没做功,识别“垂直无功”。
三、教学过程四、课堂练习:见当堂检测题五、课堂小结:通过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了解学生学习成果和心理体验。
前面已经学习了“力”,学生知道了力作用在物体上一定会产生一定的效果。
但是不知道有些力作用在物体上会对物体有“贡献”或“成效”,有些力没有。
对物体有“贡献”的就对物体做了“功”,没有“贡献”的就对物体没有做“功”。
通过“力对物体有贡献”来理解“功”的含义。
学生对力的三要素已经有所认识,知道了力有方向性。
移动距离这一概念已掌握,但对于距离与力的方向关系的理解,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困难。
功的单位:焦耳(J),同学们也是刚刚接触,因而在训练中要加深对这一单位的理解。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发现学生都能够准确的理解功的含义,并能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达到了目标,学习效果很好。
效果分析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较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上来,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
教师讲课有激情,学生学习有热情,实验设计简单易懂易操作。
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解决力学问题时,如果从能量角度研究,有时会更简便。
研究功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通过做功研究能量的变化,为研究能量转化过程奠定定量分析的基础。
对功的概念的认识水平直接影响能的概念的形成和功能关系的建立。
本节内容有“力学中的功”和“功的计算”两部分构成。
其中,“力学中的功”通过研究工作是否有成效使学生认识到做功包含两个必要因素,为功的计算打好基础。
“功的计算”明确了功的计算方法。
从定量的角度研究功。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难点是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的辨析,对做功有初步认识。
教学中,可以利用教科书“想想议议”栏目中的实例,区分力是否对物体做功,认识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强调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一致。
初中物理_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能够对“力的成效”方面的知识进行理解与运用,在学习过程需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实验和实例分析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来构建“功”的概念。
效果分析本节课设计的优点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身边的器材做实验,比如两次用到物理课本做实验,让学生搬水桶比赛等。
另外关于浮力做功和重力做功的情况不好理解,所以我设计了一个小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既巩固了浮力的知识又突破了浮力做功的认识。
本节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关于功的概念的教学。
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大多数学生能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一、教材分析1、“功”的地位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又是与能密切联系的一个物理量,它虽然是在力学中引入的,但却贯穿在整个物理学中,可以说一切自然现象都与功和能相联系,通过功(特别以后关于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定律)的教学,充分揭示了物理学各部分间的内在联系。
2、功的作用对功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来展开的。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功的研究为以后学习功率、能量的知识奠定基础。
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3、课程标准解读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学生应用实例去体验、分析的过程,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4、教学建议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学生常常容易会把生活中的“工作”“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没有做功,是哪个力在做功,因此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
这节课是在前面所学简单机械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来展开的,它既符合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
初中物理_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功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功的概念。
3.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4. 标签教学过程一、引人新课:提问: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
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
1.学生实验:用手匀速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4本书分别提到桌面上。
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答:两次移动的距离相同,提书包“累”一些,因为提书包需较大的拉力。
[移动相同的距离,需要的力越大越“累”]2.学生实验: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答: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为移动的距离较大。
[用同样的力移动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越“累”。
]3 .学生实验:用手将书包提5厘米左右和将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为什么?答:无法比较,因为两种情况需要的拉力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也不同。
力的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不同,无法比较哪次更“累”。
[来源:数理化网]讲述:由此,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人一个新的物理量——机械功(简称功)。
二、讲授新课:功这个物理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看图:这两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
答:都有力,物体都移动了一段距离。
问: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答:是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讲述:在物理学中就说图中的力对物体做了功。
请同学们看图:甲:用力而未移动距离;乙:水平方向移动的距离但水平方向上却没有力。
初中物理_《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11-1《功》【相关课程标准】知道机械功,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的含义。
【教学目标】1. 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力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能计算功的大小,并体验力对物体做功。
2.通过分析实例,能概括出力做功的必要因素和不做功的三种情况,并提高观察能力和概括分析的能力。
3.在分析过程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教学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教具】教师演示:塔吊、物块、小马拉车、多媒体课件等学生分组:小车、钩码、矿泉水、毽子、海洋球、木块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情景引入:西游记中唐僧的徒弟中谁的功劳最大?白龙马觉得自己功不可没,唐僧觉得白龙马徒劳无功。
那么,到底谁谁说得对呢?学完这节课就明白了,我们来学习一下物理学中的《功》。
(板书:第一节:功)二、新课教学(一)功的理解1、(体验活动一)举课本体验,引出力学中做功的含义在老师的指导下,每位学生都参与体验,教师继续帮助学生分析:在大家举起物理课本的过程中,举力作用在课本上,课本在举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我们的举力显示出了成效,我们就说:举力做了功。
2、(观察演示一)教师用塔吊模型将重物提升起来,并标明拉力方向和移动的距离。
重物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拉力对重物做了功。
3、(观察演示二)教师在黑板上拉动物块,并标明拉力方向和物块运动的距离,物块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拉力对重物做了功。
让学生总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帮助学生知道什么是力学中的做功(二)做功两个必要因素1、学生分析讨论课本想想议议里的四幅图例,分析做功的图例有什么共同点,不做功的图例为什么不做功?让学生总结出力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即判断力是否做功的依据。
2、学以致用利用力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以下实例中的力是否对物体做功,组内交流讨论,并总结出力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初中物理_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11-1《功》【相关课程标准】知道机械功,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的含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功的概念。
2.会运用功的公式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与分析。
过程与方法3.通过观察与体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培养爱国情感和公德素养【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会运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把握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具】足球、起重机(模型)、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播放视频:嫦娥二号探测器成功发射的情景为圆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新中国几代航天人坚持不懈,戮力同心。
他们“劳苦功高、功勋卓著、功不可没”,三个成语都在说“科技人员工作的成效和贡献很大”,物理学中的“功”是什么含义呢?(板书:功)二、新课教学(一)功的理解活动一:1、看几个动态场景,描述人的工作成效是怎样的。
⑴从地面上拾起足球:人给球一个向上的力,使得足球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
⑵推着婴儿车前进:妈妈给车一个向右的力,使得车向右移动了一段距离。
⑶插下飞镖:手给飞镖一个向下的力,使得飞镖向下移动了一段距离。
⑷托起物理书:手给书本一个向上的力,使得书本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
2、(小组交流,师友互助)这几个力的工作成效有什么相同点?小组汇报。
总结:作用在物体上的一个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
在物理力学中,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交警为疏导交通独自推抛锚公交车20多米“交警叔叔暖暖的行动,做功了吗?”请说明理由。
(二)做功两个必要因素活动二:1、体验:尝试着对身边的物体做功,并向自己的同伴说明做功的理由。
2、汇报:展示自己做功的情景,阐述自己做功的理由。
思考:结合自己的体验,说一说“做功的过程有哪几个必要的因素?”(小组交流,师友互助)小组汇报。
总结:做功要有两个必要因素⑴力⑵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
初中物理_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学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没有做功;2.通过观察,了解功的定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探究活动;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重点:功的概念,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分析放在地上静止的箱子受到的力,然后给箱子推力让箱子运动,分析对箱子运动有贡献的力,并初步提出功的概念。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对物体的受力进行分析,并能够甄别出对物体运动有贡献的力是哪个,对功有初步的认识。
(二)分析人向上提物体以及沿水平方向推小车过程中的共同点:比较并提出功的概念。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力和移动距离有一定的认识,在对功有进一步理解的基础上正式提出功的概念。
(三)对起重机吊起的货物的过程进行分析:画出拉力并标出前进距离。
让学生自己总结做功的条件。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力以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前进距离有直观地认识,并引导学生总结做功过程。
(四)通过图示分别展示三种不做功的例子,并让学生分析为什么不做功。
以叉车工作过程以及提水平走以及提水上楼梯为例加深学生对做功过程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不做功的过程进行逐个详细分析,让学生具有甄别能力,并加深对做功的认识。
(五)小组讨论总结功的计算、单位及实例演练。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组内讨论加深对功的进一步理解,并进行演练。
(六)针对性练习:不做功的情况与做功的情况掺杂在一起考察。
设计意图:让学生加深对不做功情况的判断。
课堂小结对功的概念、计算公式以及不做功的三种情况进行总结.设计意图:回顾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学情分析八年级同学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了解了力的作用效果,这些知识都为学习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初中物理_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功的概念,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一.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二、功的计算1. 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W=Fs2.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1焦=1牛·米(1J=1N·m)【布置作业】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学情分析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教学中应遵循具体--抽象---具体的原则。
本节之前学生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认知水平来构建“功”的概念。
在学习过程中仍需一些直观认识作为依托,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借助演示和实例分析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效果分析学生在整堂课的过程之中,学生对于功的理解不是很准确,明确的知道了功的单位,功的计算公式,但是对于功的计算理解的不是十分的深刻。
对于两种做功的方法理解的也不是很准,具体地说是指能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能够说明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材分析本课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功是能量的开端,本节有承上启下的作业。
本节内容由“力学中的功”和“功的计算”两部分构成。
其中“力学中的功”通过研究工作是否有成效使学生认识到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为功的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功的计算”明确了功的计算方法,从定量的角度研究功。
初中物理_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功》教学设计[课题]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11-1《功》[课时] 1课时[课标相关内容]3.1.3 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过程。
3.2.2 知道机械功和功率,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和功率的含义。
[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或生活中的例子,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2.通过合作性探究,展示性交流,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学会合作的意识。
3.明确计算功的大小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4.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在计算中,学会认真审题、统一单位的良好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
[教学难点] 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评价设计]1.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生活中做功实例的学习,检测目标1的达成;2.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比较生活中做功实例共有特点的过程,检测目标2的达成;3.通过创设情境,采用控制变量的科学研究方法,引出功的表达式,采用自学方式,明确表达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检测目标3的达成;4.通过例题教学,让学生交流、分析,检测目标4的达成。
[教具]小车木块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1.回顾力的作用效果。
通过图片再现力的作用情景,引导学生回顾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说明了力可以做什么。
2.提出问题:能不能说明力可以做成什么?也就是力的成效如何?顺势引出功的概念。
这样做的理由一是在概念教学中,强调概念引入的目的,要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没有这个概念行不行?这个概念用来解决什么问题?只有让学生明确了这个概念引入的目的,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多年教学实践表明,对于思维特点已处于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的初二学生来说,这种引入方法符合他们的心理与认知特点。
初中物理_《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课标要求:知道功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功的含义课标的细化要求:①知道功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功的含义。
②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③理解功的计算公式。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学习者分析学生对力的三要素已经在前面已认识,知道了力有方向性。
移动距离这一概念已掌握,但对于距离与力的方向关系的理解,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困难。
功的单位:焦耳(J),同学们也是刚刚接触,因而在训练中要加深对这一单位的理解。
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讲授法学习方法探究法、分析法、归纳法、训练法教学器材钩码、定滑轮、动滑轮、弹簧秤、铁夹台、CAI课件教学过程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说明和媒体运用新课引入提出问题:人们在使用机械时发现,省力的机械不省距离,省距离的机械不省力,力与距离是什么关系?学生开始做如下实验:得出结论:Fs=Gh说明:①力与距离的乘积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物理量②物理学中把这个物理量定义为“功”①学生探究②学生在做此实验前,应让学生考虑怎样才能省力?怎样才能省距离?如:上仙公山的路盘旋而上。
如:扳手扳螺丝等等③学生在做实验时,老师应巡视,并启发学生做实验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提出课题:做功了吗新课教学提出问题:怎样才算做功了呢?给出书本中的例子,让学生考虑哪些力做了功?汽车的牵引力使汽车移动一段距离,牵引力做功了吗?吊车的作用力使货物移动一段距离,吊车对货物做功了吗?小孩用力推车,满头大汗,车却未动,小孩做功了吗?小孩用力推箱,箱子被推动了,箱子的重力与支持力做功了吗?汽车的牵引力做了功吊车对货物做了功小孩没有做功④重力与支持力没有做功教学过程新课教学通过上述实例的分析,由学生讨论得出:学生讨论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⑴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⑵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联系实际,举例生活中做功的例子,讨论做学生讨论《功》学情分析本章是在学生已学习了初中阶段的质量密度、运动和力、压强和浮力、力和机械等绝大部分的力学知识之后继续学习的一章。
初中物理_11.1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1.1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功的两要素,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探究功的原理。
【新课引入】如上图,用细绳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前进,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作出它的受力示意图,哪个力对木块的移动作出了贡献?在力学中,我们把对木块的移动作出贡献的这个力,说它对物体做了功,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功的一些知识。
【自主学习】:功1、让学生自学课本第一、二自然段,完成以下问题:力学主要是研究的关系。
如果一个作用中物体上,物体在,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多媒体课件上物体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小组内讨论总结。
我们的结论是要想做功必须同时具备和。
【小组互动】1、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
(让各小组对举出的例子互评,正确的予以肯定,错误的进行指正。
)【想想议议】1、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1)你把书包举高过程的中是否对书包做功?(2)举在高处停留不动的过程中是否做功?(3)张明同学提着书包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张明对书包做功了吗?(4)李强同学用脚踢足球,足球在地面上滚动了一段距离,脚对足球做功了吗?(5)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通过以上几个实例我知道有三种情况不做功:1、2、3、【自主学习】:功的计算1、做功必须有力和距离,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初中物理_第一节 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功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功的概念。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人:提问:同学们都学过那些力?追问力的方向又如何?尝试(一)如图,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请画出他的受力示意图。
2、、用力沿水平方向拉动木块前进,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什么力对木块的移动做出了贡献?由此,引人一个新的物理量——机械功(简称功)。
设计说明:学生通过受力分析贴身体会什么情况下力做功,为引出功的定义做铺垫板书: 15.1、功二、讲授新课1、定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显示出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Work)。
尝试(二)下面各图所展示的现象中,什么力对物体移动有贡献?力对物体做功,为什么?什么力对物体没有做功,为什么?(1)叉车举高货物过程中,叉车对货物是否做功?(2)马拉车运动过程中,马对车是否做功?通过上述实例的分析,由学生通过作图的方法讨论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
板书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有力作用在物体上(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设计说明:帮助同学们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方向,直观的判断。
紧接着让同学们用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下面几种情况,力对物体是否做功?(3)人背着背包沿水平路行走过程中,人对背包是否做功?(4)当抱着一摞书静止不动时,人对书是否做功?(5)踢出去的足球在滚动过程中,人对球是否做功?通过同学们的谈论,老师总结出力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三节《功》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节课授课的对象是初三一班(40人)的学生。
他们上课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喜欢回答老师的问题,善于小组交流与合作,有课前预习和记笔记的习惯,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
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我主要设计了很多学生亲自参与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效果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b.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b.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节知识,使学生认识“劳而无功”和“不劳无功”的意义,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不能劳而“无”功,亦不可不劳“有”功。
应该认真、扎实、刻苦地学习,练好基本“功”,从而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通过课堂活动的设计,和教师的步步引导,本节课在课堂效果方面实现了以下几点:
一,知识方面,大部分同学能熟练掌握做功的概念和有关功的计算。
二,在能力技能方面,通过对做功和不做功的实例的练习,让学生初步掌握功的概念。
同时,小组活动环节,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锻炼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三,情感方面,通过知识的学习,学生得到了情感方面的提升,认识到成功不在于先天的条件,而在于后天的努力。
教材分析
《功》是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九章第三节。
从内容来看这是一节典型的概念型新授课,主要是功的概念。
物理概念教学几乎遍及每一节初中物理课。
功是在学习了力的基础知识之后描述力的另一种效果的物理量,本节综合的应用力和运动关系等知识来展开介绍的,它既符合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
可以说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又为学习功率、机械效率、机械
能等知识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因此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并且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评测练习<功>同步练习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本节课以学生喜欢的视频导入新课,极大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增加了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得收获。
在情感教育方面,促使学生逐步学会在学习上自主能动性。
总之,本节课将物理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情感教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并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不足之处:
本节课因为内容简单,导致教学进度较快,有些学生跟不上。
特别是功的计算部分处理过快;在后几个环节中,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今后要注意教学各环节的时间安排的合理性;另外物理计算步骤的规范性也重视不够,对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了解的不够全面,教师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方法还有欠缺。
在授课过程中我还存在语速过快的情况,有些地方学生听不清楚,所以以后再这方面还学多下点功夫。
课标分析
能量是《课标》中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这充分说明了能量在初中物理课程中的重要地位。
本章通过功、功率的教学,为学生认识能做了铺垫。
由于只要求初中学生初步认识能量的概念,所以教科书并未追求能量概念的严密性,而是在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能量的概念——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又是与能量密切联系的一个物理量。
研究功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通过做功研究能量的变化,
为研究能量转化过程奠定定量分析的基础。
对功的概念的认识水平直接影响能的概念的形成和功能关系的建立。
对功的研究为以后学习功率、功的原理、机械效率、能量等知识奠定基础。
另外,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从新课程标准来看,这节课的内容既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重视学生应用实例去体验、分析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这节课计划用1课时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