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原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代〕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恋爱中的青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巾。
注释:少府:官名。
之:到、往。
蜀州:今四川崇州。
城阙(què)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
辅,护卫。
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
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
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泛指蜀川。
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
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同:一作“俱”。
宦(huàn)游:出外做官。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并邻,近邻。
无为:无须、不必。
歧(qí)路:岔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沾巾:泪沾手巾,形容落泪之多。
赏析: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翻译、赏析通用5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翻译、赏析通用5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翻译、赏析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城阙:指唐代都城长安。
辅:护卫。
三秦:现在陕西省一带;辅三秦即以三秦为辅。
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辅:以……为辅,这里是拱卫的意思。
三秦:这里泛指秦岭以北、函谷关以西的广大地区。
本指长安周围的关中地区。
秦亡后,项羽三分秦故地关中为雍,塞,翟三国,以封秦朝三个降将,因此关中又称“三秦”。
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译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
全句是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泛指蜀川君:对人的尊称,这里指“你”宦(huàn)游:出外做官。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古人认为陆地的四周都为大海所包围,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并邻,近邻。
无为:不要效仿。
歧路:岔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
意思是挥泪告别。
【译文】三秦之地拱卫着都城长安,弥漫的雾中怎么也望不到想象中的五津。
我与你都充满着离别愁意,(因为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外出做官的人。
只要四海之中有了解自己的人,天涯海角也好似亲密近邻。
(我们)不要在分手的路口,像青年男女那样(让泪水)沾湿佩巾。
【赏析】此诗是送别的名作。
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
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
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作者简介】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翻译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翻译《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翻译《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初唐四杰”之首王勃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注解1、城阙:指唐代都城长安。
2、辅:护卫。
3、三秦:现在陕西省一带;辅三秦即以三秦为辅。
4、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5、辅:以……为辅,这里是拱卫的意思。
6、三秦:这里泛指秦岭以北、函谷关以西的广大地区。
本指长安周围的关中地区。
秦亡后,项羽三分秦故地关中为雍,塞,翟三国,以封秦朝三个降将,因此关中又称“三秦”。
7、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译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
全句是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8、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泛指蜀川9、君:对人的尊称,这里指“你”10、宦(huàn)游:出外做官。
11、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古人认为陆地的四周都为大海所包围,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12、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13、比邻:并邻,近邻。
14、无为:不要效仿。
15、歧路:岔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16、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
意思是挥泪告别。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韵译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全诗翻译三秦之地拱卫着都城长安,弥漫的雾中怎么也望不到想象中的五津。
我与你都充满着离别愁意,(因为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外出做官的`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原文及翻译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原文及翻译查字典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筛选整理了:唐诗三百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原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原文翻译,《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作者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查字典语文网。
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原文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原文翻译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
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
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
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
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作者介绍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文学家。
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
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
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
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
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
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
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翻译赏析
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翻译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勃。
其全文古诗如下: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前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
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注释】⑴少府:官名。
之:到、往。
蜀州:今四川崇州。
⑵城阙(què)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
辅,护卫。
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
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
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泛指蜀川。
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⑶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
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⑷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⑸同:一作“俱”。
宦(huàn)游:出外做官。
⑹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⑺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并邻,近邻。
⑻无为:无须、不必。
歧(qí)路:岔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⑼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
意思是挥泪告别。
【翻译】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注释译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注释译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注释译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⑴少府:官名⑵之:到、往⑶蜀州:现四川崇州⑷城阙(què)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
辅,护卫。
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现在的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
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
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泛指蜀川。
⑸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译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
全句是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⑹君:对人的尊称,这里指“你”⑺宦(huàn)游:出外做官。
⑻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⑼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⑽比邻:并邻,近邻。
⑾无为:无须、不必。
⑿歧(qí)路:岔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⒀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
意思是挥泪告别。
译文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
风烟弥漫,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作别时我心里想:你我都是志在四方的人;四海之内一定有知心朋友,哪会在乎路途的远近;别因为分手伤心地痛哭;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全文及注释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文及注释白居易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无山歌笛,尽是白发新。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这首爱别离的诗应是作者官拜江州、南海府等地时,即公元825年所作。
这首诗是写给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官员杜甫的,送杜少府,既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念之情,也表达了对杜甫蜀州任职的祝愿。
首先,“城阙辅三秦”是指都城长安,意思是如今(唐朝时期)长安城是辅佐蜀州的地方。
杜少府这时将离开长安,前往蜀州开始新的职位的工作。
“风烟望五津”表示从长安往西南方向眺望,可以看到五津,即五个渡口,指的是长江上的渡口。
这里形容了杜少府离开长安的场景。
其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好友离别的感慨之情。
虽然分别之处遥远,但作者依然相信友谊依然持续,两者之间不会有太大的隔阂。
接着,“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形容了诗人舍不得离别,流露出作者对友谊的珍视之情。
接下来的几句“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无山歌笛,尽是白发新。
”则通过描绘江南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离乡之苦以及对友谊的一种想望。
最后两句则表达了写诗者对友谊和离别的一种思考,不仅表达了离别之苦,也以对友谊的忠诚表达了自己对杜少府蜀州任职的祝愿。
【总结】: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白居易为他的朋友杜甫送别而写的。
通过对离别的描述,诗人展示了自己对友谊的深情厚意,表达了对杜甫新任职的祝福和对友谊的坚定信念。
整首诗表达了人们离别之苦和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未来的祝愿。
通过对江南景色的描绘,诗人创造了一种离别时的悲壮氛围,使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离愁别绪。
这首诗写得优美动人,意境深远,使人感受到了离别和友谊的深刻情感。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译文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译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译文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
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
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
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
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注释(1)少府:官名。
之:到、往。
蜀州:今四川崇州。
(2)城阙(què)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
辅,护卫。
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
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
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泛指蜀川。
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3)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
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4)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5)同:一作“俱”。
宦(huàn)游:出外做官。
(6)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7)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并邻,近邻。
(8)无为:无须、不必。
歧(qí)路:岔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9)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
意思是挥泪告别。
赏析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词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词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朝代:唐代作者: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一: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岔路上,伤心地痛哭;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译文二: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
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
第二句点出友人“之任”的处所——风烟迷蒙的蜀地。
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喻了惜别的情意。
“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
这一开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颔(hàn)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此次友人孤身前往蜀地,远走天涯,举目无亲,更觉惆怅,作者在这里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
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
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
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意、注释、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意、注释、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意、注释、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
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意、注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简介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初唐四杰之一。
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
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
关于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说。
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岁。
据此,王勃应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
而王勃《春思赋》载:“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
”据此推算,则当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O年)。
此为王勃自述,当可信,所以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岁。
王勃是初唐诗坛上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只活了27岁,确实令人痛惜。
王勃自幼聪慧好学,为时人所公认。
《旧唐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
”又有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
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
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
”太常伯刘公称王绩为神童。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中有“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求刘祥道表荐。
刘即表荐于朝,王勃乃应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
此时的王勃,才14岁,尚是一少年。
沛王李贤闻王勃之名,召王勃为沛府修撰,十分爱重他。
当时诸王经常斗鸡为乐,王勃闹着玩,写了一篇《檄周王鸡》,不料竟因此罹祸,唐高宗认为是使诸王闹矛盾,将王勃赶出沛王府。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译文注释及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译文注释及赏析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代: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及注释译文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
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
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
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
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注释少府:官名。
之:到、往。
蜀州:今四川崇州。
城阙(què )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
辅,护卫。
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
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
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泛指蜀川。
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
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同:一作“俱”。
宦(huàn)游:出外做官。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并邻,近邻。
无为:无须、不必。
歧(qí)路:岔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
意思是挥泪告别。
赏析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
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翻译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翻译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翻译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翻译赏析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⑴城阙辅三秦⑵,风烟望五津⑶。
与君离别意⑷,同宦游人⑸。
海内存知己⑹,天涯若比邻⑺。
无为在歧路⑻,儿女共沾巾⑼。
注释⑴少府:官名。
之:到、往。
蜀州:今四川崇州。
⑵城阙(què )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
辅,护卫。
三秦,指长安城附近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
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降将,所以称三秦。
这句倒装句,意思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
五津:指岷江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泛指蜀川。
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⑶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处所。
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⑷君:对人尊称,相当于“您”。
⑸同:一作“俱”。
宦(huàn)游:出外做官。
⑹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⑺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地方。
比邻:并邻,近邻。
⑻无为:无须、不必。
歧(qí)路:岔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⑼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
意思挥泪告别。
译文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在宦海中浮沉。
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创作背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在长安时候写。
“少府”,唐朝对县尉通称。
姓杜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赏析此诗送别诗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情景,尾联点出“送”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注释译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注释译文 《送杜少府 之任蜀州》 作者:【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⑴少府:官名 ⑵之:到、往 ⑶蜀州:现四川崇州 ⑷城阙(què)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
辅,护卫。
三 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现在的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
秦朝末年,项羽 破秦, 把关中分为三区, 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 所以称三秦。
这句是倒装句, 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 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泛指蜀川。
⑸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译为:江边 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
全句是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⑹君:对人的尊称,这里指“你” ⑺宦(huàn)游:出外做官。
⑻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 下为四海之内。
⑼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⑽比邻:并邻,近邻。
⑾无为:无须、不必。
⑿歧(qí)路:岔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⒀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
意思是挥泪告别。
译文 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
风烟弥漫,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1/5与你作别时我心里想:你我都是志在四方的人; 四海之内一定有知心朋友,哪会在乎路途的远近; 别因为分手伤心地痛哭;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2/53/54/55/5。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与赏析
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与赏析本文是关于王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 儿女共沾巾。
【注释】:⑴少府:官名。
之:至农往。
蜀州:一作“蜀州”。
据《旧唐书•地理志》:“剑南道蜀州,垂拱二年分益州县置。
”垂拱二年为公元686 年,其时王勃已去世十年,故当以“蜀川”为是。
⑵城阙(qu )e: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
辅:护卫。
三秦: 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现在的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
秦朝末年, 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雍、塞、翟三国,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 所以称三秦。
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
⑶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泛指蜀川。
⑷君:对人的尊称。
⑸宦(hu d n)游:出外做官。
同:一作“俱”。
⑹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古代人认为中国疆土四周环海, 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⑺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并邻,近邻。
⑻无为:无须、不必。
歧(q i )路:岔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⑼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
这句意思是像小儿女那般挥泪告别。
【作者简介】:王勃简介与生平(本站最新考证)王勃描写天地山水的诗。
【朗读节奏划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写作背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大约作于乾封(唐高宗年号,公元666年正月一668年二月)年间,是王勃为送别一位到蜀地任县令的杜姓朋友而作,是其游蜀之前供职于长安时期的作品。
【翻译】:雄伟的长安城有辅佐的三秦,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别的情意,因为都是离家在外做官之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翻译与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翻译与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翻译与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文学家王勃的诗作。
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翻译与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原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⑴少府:官名。
之:到,往。
蜀州:一作“蜀州”。
据《旧唐书地理志》:“剑南道蜀州,垂拱二年分益州县置。
”垂拱二年为公元686年,其时王勃已去世十年,故当以“蜀川”为是。
⑵城阙(què):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
辅:护卫。
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现在的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
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雍、塞、翟三国,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
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
⑶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泛指蜀川。
⑷君:对人的尊称。
⑸宦(huàn)游:出外做官。
同:一作“俱”。
⑹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古代人认为中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⑺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并邻,近邻。
⑻无为:无须、不必。
歧(qí)路:岔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⑼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
这句意思是像小儿女那般挥泪告别。
【作者简介】: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
父亲王福畴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
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翻译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翻译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翻译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勃。
其全文古诗如下: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前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
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注释】⑴少府:官名。
之:到、往。
蜀州:今四川崇州。
⑵城阙(què )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
辅,护卫。
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
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
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泛指蜀川。
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⑶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
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⑷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⑸同:一作“俱”。
宦(huàn)游:出外做官。
⑹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⑺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并邻,近邻。
⑻无为:无须、不必。
歧(qí)路:岔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⑼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
意思是挥泪告别。
唐诗三百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诗三百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朝代:唐代作者:王勃原文: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写翻译写翻译写赏析写赏析纠错纠错分享评价:很差较差还行推荐力荐相关翻译写翻译写翻译译文及注释译文一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岔路上,伤心地痛哭;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译文二三秦护卫着巍...相关赏析写赏析写赏析赏析一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千古传诵,有口皆碑。
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
一洗古送别诗中的...赏析二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
第二句点出友人“之任”的处所——风烟迷蒙的蜀地。
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喻了惜别的情意。
“望”字不但拓宽了诗...赏析三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
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
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创作背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的。
“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
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1、城阙:指唐代都城长安。
2、辅:护卫。
3、三秦:现在陕西省一带;辅三秦即以三秦为辅。
4、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韵译】: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王勃,唐代诗人。
字子安。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这是他写下的一首送别诗。
它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化尽儿女悲酸之情,转化为大丈夫的慷慨之气。
诗一开篇就是一幅极为精工的‚地名对‛,将一个壮观的景象展现给读者。
‚城阕‛指长安,宫门前的望楼叫阕。
‚三秦‛言陕西一带。
项羽灭秦时曾分秦为雍、塞、翟三国,故称‚三秦‛。
气势雄伟,点出了送别之地。
第二句的‚五津‛指的是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后泛指‚蜀川‛,点出了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
首联的意思就是:长安的城池宫阕被辽阔的三秦所辅卫,透过迷蒙的自然烟云纵目遥望蜀川一带。
这既是点明了送别之地,也微露了伤别之意。
为下文的‚离别‛‚天涯‛的诗魂的托出埋下的伏笔。
接下来的两句文思迭宕。
诗人因首联已对仗工稳,为了避免板滞,故此联以散调承之。
‚与君离别意‛,承首联写惜别之感,欲吐还吞。
好象是在说:跟你离别的意绪啊!……怎么说呢?唉!我们同是为了作官而远游他乡的人。
这中间的略一停顿,又一转折,把王勃欲送好友杜少府离秦赴蜀而感叹依恋却又无可奈何的离别意绪表现得十分自然准确。
这是情感的第一层流转。
但是,诗人的胸襟毕竟是开阔坦荡的,他没有让这种淡淡的伤感长驻,立即回勒收束,颈联推开一步,从构思方面看,可能是受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影响和启发,让意绪骋怀畅想,含激励、挚诚、热望于一炉。
无论走向四方八隅到处都有知己,远在天涯海角我们也象近邻一样。
此二句,奇峰迭起,自成高格;丹心剖白,伟词自镌。
成为千古流芳的绝句。
这是一次大幅度的转折,进而完成了情感的第二层流转。
尾联二句是诗人对杜少府的劝慰。
‚无为‛乃‚不要‛之意。
‚歧路‛乃‚分手‛之岔路。
意为:不要在离别分手之时,象小女儿一样沾巾涕泣悲伤。
‚送别‛是古典诗词写而不厌的重要内容。
但千篇万首,大都表现了‚黯然消魂‛的伤感情绪,又常常不能解脱。
王勃没有简单地回避伤感、沉郁,而是真实地转化了这种情绪,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赋予了积极的思想内涵,摆脱了伤感,升华为慷慨。
它的审美深度在于:从一般的‚黯然消魂‛的意境中跳出来,把读者领进一个更为慷慨的积极的情感领域。
这是一个直面人生的诗人真实心态的展示,是真正的人生情绪的美丽的升华,它的久传不衰,有口皆碑全赖于此。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韵译】: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年底就春风拂面。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注释】《次北固山下》:次,停宿,这里指船停泊。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临江,形势险固,因以为名。
这与金山、焦山合称‚京口三山‛。
客路青山外:行客要走的路还远在青山之外。
客路,旅途。
青山,指北固山。
行舟绿水前:远行的船却在近前的绿水之上。
绿水,指长江。
连上两句,大意是说,旅途舟行于青山绿水之间。
这里的‚客路‛和‚行舟‛运用的是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
潮平两岸阔:潮水上涨,与两岸齐平,使江面开阔起来。
风正一帆悬:船儿顺风而往,远远望去,开阔的江面上一叶轻舟,船帆好像悬挂在空中。
海日生残夜:海上一轮红日刚刚生起,夜色还没有完全退去。
还日,指长江下游宽阔满面上升起的太阳。
残夜,指夜将尽但还未尽之时。
江春入旧年:江上春来早,一年还没有过完,春天的脚步已经迈进了‚旧年‛的门槛指江春,江上景物萌动的春意。
入旧年,是说春意在旧年未尽就先新年而来了。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家书要送到哪里?想托北归的大雁带回洛阳。
乡书,指寄往家乡的书信。
归雁,指北归的雁,传说雁能传书。
【古诗今译】行客要走的道路呀,就在青青的北固山之外,碧波荡漾的长江之上。
江水潮涨,漫平两岸,江面变得浩浩荡荡,辽阔无边;顺风的白帆,远远望去,好像悬挂在碧蓝的空中。
红日从东海上冉冉升起,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
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赏析】王湾(693~751),唐代诗人,字号不详。
喻守真在《唐诗三百首详析》中说:‚王湾,洛阳人,先天中进士,开元中分校祕书,终洛阳尉。
‛曾经两次参加朝中校理群书工作,后任洛阳尉。
王湾成名很早,往来于吴、楚之间,著述很多。
公元712年中进士,次年(唐玄宗开元元年)出游吴地,由洛阳沿运河南下瓜州,后乘舟东渡大江抵京口(今镇江,即北固山所在地),接着东行去苏州,此诗当作于此时。
这是一首写风景的诗,作者就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即所谓的即景生情。
在旅途中,有感于江南春早,旧年将尽,远行未归,触发思乡情怀的一首抒情诗。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山青了,水绿了,天暖了,春来了,飘流他乡的游子舟行于‚青山‛之外,扬帆于‚绿水‛之前,清新而又明快,令人赏心而又悦目。
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描绘一幅如诗如画的青山绿水画卷,与下联的‚两岸‛、‚一帆‛对水陆的描写有着密切的联关系,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也为后文触发诗人的乡愁设下了埋伏的一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这一联完全是写景,积雪融化,汇集了千山万壑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此而愈发宽广,再加高高挂起船帆,使得江面愈加辽阔。
辽阔的江水衬托着‚一帆‛,勾勒出一幅鲜明壮美的大江行船图画。
‚平‛、‚阔‛、‚正‛、‚悬‛堪称为诗眼。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此联为即景生情之关键,北固山是扬子江的中段,早起的诗人举目东望,只见江天一色,一轮红日从东方江海相接的地平线上慢慢升起,回眸西探,却见西边天幕上的夜色尚未完全褪去;一夜之间已是中分二年,早上升起的海日预示着新的一年正在开始,春天已按捺不住自己的脚步,悄悄渡江北上走进了旧年。
‚生‛和‚入‛的选用,把一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乡做客日久,自然引起归乡愁思,诗人把浓浓的乡情巧妙地融入于‚海日‛、‚江春‛之中,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乡之情是自然而然,合情合理的,因此自然地引出尾联的盼望托雁传书。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看着眼前的‚平潮‛、‚悬帆‛、‚海日‛、‚江春‛,不由得萌发出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借鸿雁传书以寄托无尽的归乡情思。
这一联是中间两联景物描写所触发的思想之情,即景生情,也是对首联的照应,使作品中所描写的客观景物通通着上了人的感情色彩。
作品不仅清新流畅,容情于景,即景生情,同时又具有极其鲜明合理的层次性,诗中的任何两联之间都有着鲜明的逻辑顺序,不可随意调换。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译文:老友准备了鸡肴黍米饭,请我到园田农家作闲谈。
绿树把村子轻轻地环抱,青山在城外远远地倾斜。
开窗面对着晒场和菜园,对酒把话谈蚕桑和棉麻。
待到那一天九月重阳日,还要到此来共同赏菊花1. 过:拜访,探访,看望。
2. 具:准备。
3.鸡黍(shu 三声):指烧鸡和黄米饭。
4. 合:环绕。
5.郭:指村外。
6.斜:念 xia (霞),押 a 韵7.轩:窗户。
8. 场圃:农家的小院。
(场:打谷场。
圃:菜园。
)9.话桑麻:谈论庄稼。
10. 就:赴。
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就,文言文中很多都有此意,靠近接近,例如"就义"、"持就火炀上(《活版》)"10.菊花:既指菊花又指菊花酒。
12.把:拿、端。
13.重阳日:这里指夏历九月初九,人们常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这一开头似乎就象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
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
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
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
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
这个开头,不甚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至庄)‚绿树村边合‛,近景。
‚合‛,写出村边绿树环绕,自成一个幽静的天地。
‚青山郭外斜‛,远景。
‚斜‛,写出城外青翠的山峦遥遥耸立,构成一种旷远的境界。
远景映衬近景,描写出故人村庄环境的旷远幽静,诗人来到这样环境的村庄,自然心情十分愉快,心旷神怡。
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认为是忘情在农事上了,诚然不错。
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大谷场和菜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
话桑麻,就更让你感到是田园。
于是,我们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征。
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告别)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
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
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
朋友相待的热情,诗人作客的愉快,彼此友情的深挚,都深含在‚还来‛二字中了。
题东溪公幽居李白杜陵贤人清且廉,东溪卜筑岁将淹。
宅近青山同谢朓,门垂碧柳似陶潜。
好鸟迎春歌后院,飞花送酒舞前檐。
客到但知留一醉,盘中祗有水精盐。
【题解】东溪公,即杜陵贤人,姓名不详。
詹本注云:‚据诗意,东溪当在当涂县青山附近。
‛据此,则幽居亦在青山附近。
詹本又云:‚《系年》原系此诗于天宝三载,安注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