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资本市场成功上市的民营企业历史的瞬间精选版
万向走进美国大事记
万向走进美国大事记●1984年,鲁冠球把万向节卖到了美国,这是中国汽车零部件首次进入“汽车王国”。
此事引起了极大轰动,国内外媒体纷纷报道,而鲁冠球的跨国买卖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1986年,杭州万向节厂被国务院确定为万向节出口基地,拥有自营进出口权。
这以后,鲁冠球开始大批派人出国考察学习培训。
骨干员工几乎全都经历“欧风美雨”的洗礼。
●1992年前后,鲁冠球开始筹划在美国建立营销公司。
前期准备工作用了近两年,1994年,外经贸部正式批准成立万向美国公司。
作为万向集团海外拓展的支点,万向美国公司的发展是跳跃式的。
●1995年销售额350万美元,1997年突破2000万美元,1999年突破4500万美元。
●从1996年起,集团下属万向钱潮公司和万向美国公司,分别作为制造商和经销商,同时进行了QS9000认证达标。
通过不懈努力,万向钱潮公司和万向美国公司分别于1998年初通过UL公司的QS9000认证。
●2001年公司斥资购买了在纳斯达克上市、生产制动器的Universal Automotive Industries Inc.的21%的股份。
通过所有这些投资,万向将1000名新员工招到了麾下。
●2002年,万向集团设在美国的万向美国公司成功收购了美国上市公司UAI,成为中国乡镇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的第一案。
●2003年,万向美国公司成功收购了美国一家“百年老店”、翼形万向节传动轴的发明者和全球最大的一级供应商――洛克福特(Rockford)公司。
万向以33.5%的股权成为洛克福特的第一大股东。
这是万向在海外兼并收购的第26家企业。
●2006年,万向曾经在竞购美国环球控制系统公司(Global Steering Systems)时败于一家位于纽约的私募基金,但2008年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这家基金被迫清盘。
私募基金的清算者找到万向,希望出售设备;管理层也找上门来,希望万向拯救公司。
2009年,万向集团最终成功收购了这家公司。
周华康:帮助中国企业美国上市第一人
周华康:帮助中国企业美国上市第一人
周华康先生毕业于美国纽约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AT&T公司,美国AVON PRODUCTSTNC.AMERICA EXPRESS INC.SCHERING.PLOUGH INC等公司工作多年后,于1992年创立中国旅美科技协会,并任首任会长,创立美国华纳国际集团公司任董事长,公司主要由在美国著名大学获得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并在美国著名公司工作多年的资深科技专家及商界人士组成。
公司业务包括金融服务、信息服务、技术转让和进出口贸易。
他还曾率领“旅美学人`九五`规划考察团”回国,受到国内有关领导接见,并应邀担任科技顾问,是旅美华人领袖之一。
主要从事在美国资本市场的投
资、融资业务。
曾经率领金融专家为多家美国和中国企业在美国成功上市。
如三乐生物工程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
目前正在为国内数家高新科技企业做投资、融资、重组,及到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帮助企业产品打入欧美市场。
赴美上市案例
赴美上市案例近年来,中国的科技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影响力。
为了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和提高企业价值,许多中国科技企业开始考虑赴美上市,以获得更多的资金和更高的估值。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家赴美上市的中国科技企业的案例,探讨这一趋势的原因和影响。
一个典型的赴美上市案例是中国电商巨头阿里巴巴在2014年选择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阿里巴巴是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拥有庞大的市场份额和强大的技术实力。
其决定赴美上市的主要原因是希望通过此举获得更多的资金和资本市场的认可,同时提高企业的全球影响力。
首先,赴美上市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资金。
美国证券市场规模巨大,拥有丰富的投资资源和广泛的投资者群体。
通过在美国上市,企业可以吸引更多的资本和投资者,以支持其业务发展和扩张。
阿里巴巴的上市融资规模达到了创纪录的25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IPO (首次公开募股)之一。
这笔资金极大地加强了阿里巴巴的财务实力,为其在中国和全球范围内的扩张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其次,赴美上市可以提高企业的估值和市场认可度。
美国资本市场对高科技企业有着广泛的关注和兴趣,投资者更愿意为有潜力的科技公司提供更高的估值。
相比之下,中国的资本市场对科技公司的估值相对较低,往往不能充分体现企业的潜力和价值。
通过在美国上市,企业可以获得更高的估值,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阿里巴巴的赴美上市为公司估值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其市值随后迅速突破了2000亿美元的大关,成为亚洲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
此外,赴美上市还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和全球知名度。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和科技创新中心,其资本市场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一家赴美上市的企业往往能够吸引更多媒体和投资者的关注,加强品牌曝光度和市场认可度。
阿里巴巴的上市引起了全球媒体的广泛报道和关注,使更多的国际投资者了解和认可了阿里巴巴的品牌和业务。
然而,赴美上市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首先,赴美上市需要遵守美国证券监管机构(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严格规定和披露要求。
MBA经典案例分析
(一)百年企业史20个变革瞬间1、福特的流水线1913年,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首创流水线,在产品标准化、零件规格化、工厂专业化、作业专业化、机器及工具的专门化的基础上,利用高速传送装置,把生产过程组成流水作业线,强制工人快速操作,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把成本降到最低限度。
在手工生产时代,装配一辆车要728个人工小时,福特流水线把它缩短到12.5个小时,最后达到每十秒钟生产一辆车。
在此之前,轿车售价在4700美元左右,1914年降到每辆360美元。
“汽车的价格每下降一美元,就为福特多争取来1000名顾客。
”福特的市场份额从1908年的9.4%上升到1914年的48%。
轿车第一次成为人民大众的交通工具,汽车改变当时美国社会之巨,仍然是今天互联网没有达到的高度。
流水线生产甚至成为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罪恶的代名词。
2、丰田生产模式诞生1950年,一个年轻的日本工程师丰田英二到福特的工厂考察,结论是,美国汽车公司的生产方式不适合日本。
恰在1973年秋天,全球发生能源危机,此时也是丰田公司资金紧张、劳资冲突使其接近破产的时候。
丰田英二和另一位名叫大野耐一的工程师开始推动一些新型的生产管理方法:降低成本、看板生产、零库存,这就是丰田精益生产模式的萌芽。
丰田精益生产模式可概括为:“在第一时间使适当的产品到达适当的地点,同时使浪费最小化和适应变化。
”主要理念是:不使次品流入下一个流程;不断改善,排除不必要的程序,降低产品成本。
主要发明者大野耐一回忆,丰田公司在其中一项管理方法——“看板生产”上至少花了10年以上的时间才得以推行成功。
如果生产中出现问题,生产线立即停止,检查差错——停板是整体生产线的责任而不是叫停的工人的责任。
大野耐一写到:“在此期间,我为了让人明白看板,不断地激励生产现场督导者,有些人则写信向我的上司告状,说大野这家伙开始做一些不管用的工作,希望我能够停止此事的风声屡有所闻”。
大野在回忆这段故事时称自己是“抱着万一有误就得剖腹自杀的心情来干的”。
海尔在美国的成功经营奥秘
标准,今年又在原能耗值的基础上, 说 白 了 就 是 用 当 地 的 人 做 当 地 的
源部制定的苛刻要求, 只能望 “ 订单 ” 企业, 其总裁迈克尔・杰马原是美国
中国的 ." 倍,产品技术、人员素质、 购,其中有一项就是家电,采购额非
但其主要管理人员都是美 的要求,就是不管产品是什么品牌, 独资企业,
经营策略
!"#"$%&%#’ (")’*)+
海尔在美国的成 功经营奥秘
!韩正忠
今年来, 青岛海尔总部不断接到 从大洋彼岸—— — 美国海尔生产中心 传来的好消息: 世界上最著名的连锁 店—— — 沃尔玛又新进两种小型电冰 箱和两种小型冷柜, 并同美国海尔签 订了购买 %""""" 台冰箱的合同。海 尔在美国最受欢迎的产品—— — 学生 今年市场占有率可望由原来的 !$& 上升到 ’"& 。海尔冷柜市场前景看 好, 已在美国同类型号中占据了三分 之一的市场。 海尔的窗式空调机也具 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该产品已占美国 市 场 的 (& , 今 年 的 销 售 量 可 望 翻 番。 “ 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 艰辛 ” 。海尔在美国的成功并非一蹴 而就, 而是脚踏实地, 锐意创新, 扎扎 实实奋斗的结果。
“ 三位一体” 经营模式: 标志 着海尔本土化战略的成功实施
%))) 年 ’ 月 (" 日,在美国南卡 罗 莱 纳 州 中 部 的 坎 姆 登 市
!" 湖南经济 !""!# $
% &’()*+ , ,海尔投资 -""" 万美元的 海尔生产中心举行了奠基仪式。 一年 多以后, 第一台带有 “ 美国制造” 标签 的海尔冰箱从漂亮的生产线流下来, 海尔从此开始了在美国制造冰箱的 历史。 海尔成为中国第一家在美国制 造和销售产品的公司。 连同先前在洛 杉矶设立的设计中心和在纽约设立 的贸易公司,美国海尔形成了 “ 三位 % 即设计、 一体化” 生产、 营销 , 的本土 化经营模式。 韩国的 一位家电 老板在 参观了 海尔美国工厂后,感慨地对张瑞敏 说: “ 我们韩国的家电企业都很佩服 你, 我们也想去美国但从来没人敢在 美国建厂, 成本太高, 风险太大。 ” 的确, 在美国设厂劳动力成本是 企业管理、 关税等各方面的压力张瑞 敏不是不知道。 但他还是坚定不移地 走着 “ 三位一体化 ” 的道路。 “ 我们在 美国设厂本身就是自找苦吃, 只有这 你不去大海行驶, 你就永远不知道风 浪的险恶。 ” 当然, 自讨苦吃 不等于 盲目冒 进。张瑞敏说, 海尔去美国绝对不是 冒险。如果单从劳动力成本上看, 可 能不合算, 但中国加入 /01 以后, 进 入美国就不仅是一个劳动力成本的 问题, 而是非关税进入成本的问题。 那时候消费者对产品技术要求会更 高,如果技术和管理跟不上,就是零 关税也进入不了。 在充分估算风险的 同时,他认为,进美国毕竟有成功的 可能, 但如果不进美国就连一次机会 都没有。 张瑞敏认为, 在美国设立设计中 心、贸易公司,有利于海尔感受美国 消费者需求的微妙变化和对百货商 店实施库存监测, 从而更能保障及时 供货和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产品。 建立 生产中心, 意味着对美国的消费者和 销售商的一种承诺: 海尔将长期在这 里为顾客服务和提供后勤保障。 这自 然会使海尔的零售商和消费者对海
美国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和经验
美国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和经验美国作为全球最具创新力的国家之一,其创业生态系统一直备受瞩目。
从硅谷到纽约市,美国涌现出了数以万计的创业公司,这些公司不仅推动了美国经济发展,还带来了数不尽的创新和颠覆性的变革。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美国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和经验,并寻找其中的启示。
首先,我们来谈谈美国成功的创业案例。
Google的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被公认为最成功的创业者之一。
他们在1998年创立了Google,这一搜索引擎迅速成为了全球最为流行和最受信任的搜索引擎之一,Google的成功得益于其创始人以及团队长期坚持的创新和风险投资理念。
另一个成功的案例是Uber。
Uber是一家打车软件公司,其创始人特拉维斯·卡兰尼克在2009年成立了这家公司,今天Uber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打车软件公司之一。
Uber的成功在于其创始人的创新思想和强烈的企业文化,而这些创新思想和企业文化都是Uber创始人从获得经验中吸取的。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美国的创新创业经验。
首先,美国致力于为创业公司提供各种支持和服务。
在美国,创业公司可以获得的资金和资源非常丰富,这些对于初创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美国还鼓励企业家精神,给予创业者巨大的创业空间和自由。
其次,美国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和技能教育。
在美国,高等教育以及职业培训机构提供了一流的课程和培训机会,帮助年轻人和经验丰富的企业家掌握必要的技能和知识。
此外,美国还鼓励企业家与行业领导人进行交流,并支持他们建立更强大的自由创业生态系统。
最后,美国历史上的创业成功者如贾斯汀·比伯和比尔·盖茨等人也告诉我们,坚持并不断尝试新的想法和策略,实践并学习如何成功,是创业之路上最重要的经验。
在一个充满着不确定性和瞬息万变的市场中,企业家们需要保持执着和决心,不断创新和尝试。
总之,美国创新创业的成功经验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家们提供了大量启示和经验,不仅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如何更快地成功,也可以更好地应对今天更为复杂的商业挑战。
美国股市发展史
资本市场参与者必读———资本剧透百年纵横自从华尔街在18世纪末成为美国的金融大街以来,一批又一批的追梦人在这里粉墨登场,可上演的剧目却是一成不变:少数圈内人大发横财,多数梦想发财的人到头来两手空空。
瓦克尔特教授说:“普通老百姓时常受到诱惑,卷入华尔街的骗局和它的剧情,但是他们经常处于食物链上的最后一环。
”普通老百姓是这样,而对那些华尔街行业的众多普通职业人士来说,华尔街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梦想的街!伤心的路!1551年,英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公司-----MUSCOV股份公司,最早的股票投资者是喜欢探险的伦敦商人。
但西方的股票和证券交易所最早却产生于1611年的荷兰,英国和法国也在较早时候建立了证券交易所。
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于1811年由经纪人按照粗糙的《梧桐树协议》建立起来并开始营运。
较晚建立起来的美国股票市场却是对现代意义上的证券投资最有典型意义的,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纽约证券交易所逐步变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证券交易市场,美国也成为证券投资的中心。
我们对西方股票市场和股票投资理论的研究,也以美国为主,基本也可以窥得西方现代股票投资和股票投资理论发展的全豹。
美国股票市场和股票投资近200年的发展大体经过了四个历史时期。
一、第一个历史时期是从18世纪末至1886年,美国股票市场初步得到发展美国证券市场萌芽于18世纪末,1811年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建立标志着严格意义的美国证券市场真正形成,但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立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美国马里兰州和费城的证券交易所在交易规模和活跃程度上和美国纽约交易所都相差无几。
与其他交易所不同,纽约证券交易所禁止庞氏(Ponze)骗局式的融资,这帮助了纽约证券交易所在与其他交易所竞争中胜出。
1850年代电报的发明,强化了纽约证券交易所对其他地域股票交易所的影响,其他交易所被迅速的边缘化,华尔街成为美国股票和证券交易的中心。
从交易品种上看,当时各主要证券交易所最初交易主要品种是商品、联邦政府债券和新独立的州政府债券,也包括部分银行和保险公司的股票。
案例研究三 新东方在美国成功上市
案例三新东方教育集团在美国纽约交易所成功上市一、引言美国当地时间2006年9月7日16点06分,被称为今年纽约交易所上市最成功的IPO、代码为“EDU 的新东方美国存托凭证终于在20.88美元处结束其第一天交易。
与其15美元发行价相比,新东方收盘价上涨达5.88美元,涨幅为39.2%。
作为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的最大股东,俞敏洪拥有该公司31.18%股权。
一个交易日俞敏洪身价上涨137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超过1亿元,财富总值超过10亿元人民币。
百富榜制作者胡润表示,只要股价不发生“意外”,俞敏洪明年将铁定出现在他的百富榜中。
二、新东方简介新东方由俞敏洪等人创建于1993年,是中国最大的私立教育服务机构。
自2002年以来,中国每年都有超过10万名学生赴国外留学;随着中国更多地参与世界经济活动,国内外企业对英语熟练员工的需求日增,新东方在成人和孩子的英语教育中也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目前,新东方在国内24个城市拥有25所学校、110处教学中心,2005年的注册学员达87.2万名,未来新东方集团还打算增设8-10所新学校。
新东方还瞄准了网络群体,希望同海外对手如Kaplan和Princeton Review等机构直接竞争。
新东方还通过13家自营书店和约5000家第三方书店销售其教材而大获其利。
在公司的收入来源结构中,外语培训和考试准备课程占新东方集团2006年总收入的89%,也是该公司主要收入来源和增长动力。
新东方的营收来源还包括销售教育资料。
资本市场一直看好这个中国教育产业的标志性机构。
三、上市动机在上市成功后,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谈到了新东方的上市动机,他说,“我们在中国民办教育行业中率先上市,主要来自我们的内部需求。
我们长期做教育,一直以来就在观察,发现中国民办教育行业长期困扰的问题:一是民办教育企业后劲不足,缺乏资金支持;二是作为培训学校,不能异地办学,没法扩展,所以必须公司化。
从我们公司内部来说,学校不改成企业,就不能吸收优异的人才。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在美投资成功案例及经验
··2013年第7期一、民营中小企业在美经营的成功案例(一)浙江安吉福浪莱公司由传统制造业进入生物产业安吉福浪莱工艺品公司是浙江省湖州市一家从事竹制品生产的民营企业。
现有职工600多人,产品以出口为主,年销售额约2000万美元。
该公司先后在美投资设立两家公司,一家从事竹制品销售的传统业务,另一家在美从事医用生物制品研发及销售业务。
在初始阶段,医疗用品需要美监管部门认证,市场开拓难度较大,前期投入远远大于利润,但该公司坚持以传统业务为支撑,走转型升级的道路。
2012年,随着各项产品认证完成,该公司医用生物制品业务开始快速增长,产品先后打入中、美、欧盟、印度、非洲市场。
据该公司测算,传统竹制品利润在15%左右,而生物科技产品毛利率在50%以上。
因市场前景广阔、利润丰厚、该公司已经在国内投资2亿人民币新建生物制品生产基地,以美国子公司为平台开拓国际市场,争取营业收入每年翻一番,走出一条由传统产业向高科技产业进军之路。
(二)河北金环公司并购美公司品牌开拓国际工程市场河北金环钢结构有限公司是河北省石家庄市一家民营企业,在国内拥有多项建筑工程承包和设计资质,职工近千人。
2008年,为开拓国际市场,金环公司与美国一家老牌钢结构公司洽谈品牌授权,意外得知该公司因受金融危机影响,资金链断裂,面临破产倒闭的困境。
于是,该公司果断将品牌授权谈判改为收购谈判。
收购完成后,金环公司留用了全部美方管理人和雇员,使美公司起死回生,并购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随着美经济复苏和国际市场拓展,公司业务开始快速增长。
美国公司原先只有200余名雇员,目前雇员人数增长到330余人,年营业收入已达7500万美元。
(三)青岛金王公司投资美页岩油汽开发青岛金王公司是山东省一家民营企业,公司原先以蜡烛制造及出口为主业,员工1000余人。
2008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在美投资成功案例及经验(商务部驻休斯敦总领馆经商室)编者按:近年来,在“走出去”政策鼓励下,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我民营中小企业抓住历史机遇,在美投资的步伐明显加快。
名人创业成功真实案例成功励志故事
名人创业成功真实案例成功励志故事每个人都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现在很多成功创业的人士,他们的成功也是建立在自己的努力奋斗和艰苦拼搏上。
今天小编在这分享一些名人创业成功真实案例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名人创业成功真实案例一:美国加州高速公路两旁,精致典雅的别墅群林立,那曾是初到美国读博士的朱敏的梦想之一。
不过当他第一次创业成功,有钱买下这里别墅的时候,发现自己并无心思去享受这样的别墅,而是在琢磨怎样把自己的产品推向世界。
36岁作为第一批国家公派留学生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深造,并第一次接触电脑的朱敏,5年后已经开始在美国连续创办了2家it公司,将他的产品推广到财富1000强中的大多数公司,并且利用自己在美国的地位与影响力为中国企业搭起了国际平台。
2011年《华侨华人蓝皮书》发现,如今,由华侨华人创办或担任首席执行官的公司约占硅谷公司总数的三分之一。
华侨华人对硅谷作出的巨大贡献和取得的成就,不仅极大地改变了美国社会对华人的“刻板”印象,也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硅谷创业在朱敏看来,在美国创业的想法源于硅谷的创业氛围。
“在硅谷,对一个人的评价和认可非常简单,就只是基于你是否创过业,是否创业成功过。
如果你只是在一个大企业做高管,虽然薪酬也很不错,但也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怕被人看不起。
”朱敏攻读工程经济博士所在的斯坦福大学,正位于几千家各种各样新型的科技公司和各国精英聚集地硅谷。
得益于在美国的教育环境,他被学校鼓励参与实践,于是一边在ibm工作,一边读书,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也因此步入it领域。
在这种火热的创业环境中,1991年,在自家的车库里,朱敏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创业,创建了futurelabs,主要产品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网络的“会议演示沟通系统”。
然而除去一般创业的困难,在美国创业的更大难处在于,虽然美国社会还算比较多元,但一个华人想要融入这样的社会并不容易,特别是进入主流社会,去找美国人给你投资就更难。
朱敏回忆道,开始时美国人不投他,但他的产品吸引了一个新加坡人主动充当了他的天使。
美国资本市场成功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历史的瞬间
美国资本市场成功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历史的瞬间――陕西博迪森在全美证券交易所举行敲锣仪式摘自:搜狐博客2005年9月29日,中国民营企业的代表——陕西杨凌博迪森又一次成为美国证券市场注目的焦点。
上午9:20分,在全美证券交易所安排的欢迎博迪森在美国上市的招待早餐后,全美证券交易所交易大厅一片肃静,交易所副总裁保罗先生面带微笑地走向博迪森董事长王琼,将一把槌体上印着“Bodisen Biotech Inc. (BBC)”的金槌递到王琼手中。
此时,作为亚洲第一家在美国主板上市的农化型企业的董事长面对大厅里所有的人激动地说:我代表博迪森的全体员工向全美证券交易所、纽约国际证券公司和纽约国际集团表示衷心的感谢!然后敲锣三下,整个大厅均被这位来自中国的民营企业家的风采所感染,顿时几百人起立鼓掌。
之后,全美证券交易所96岁的交易员邀请王琼在全美证券交易所大厅内翩翩起舞。
当天,全美证券交易所的巨型屏幕上反复滚动着一条新闻:全美证券交易所欢迎博迪森董事长兼CEO 王琼。
包括世界日报、凤凰卫视美国台、东亚电视等六家媒体对博迪森在全美证券交易所举行敲锣仪式进行了现场报道,下周二博迪森还将在纽约国际集团总部接受凤凰卫视的独家专访。
从一家普通的位于西安郊区的化肥工厂到第一家在美国证券市场主板成功上市,市值一亿三千万美元的亚洲第一家农化型企业,陕西杨凌博迪森在短短的一年半时间内就完成了中国民营企业真正走向国际资本市场的历史性的跨越。
此前,在美国时间2005年8月26日,杨凌博迪森从美国OTCBB市场成功升板至全美证券交易所,从2005年7月7日开始申报到2005年8月22日最终获得批准仅用了50天,创造了美国境外企业在美国证券市场升板成功的新纪录。
同时,也意味着一项由中国民营企业创造的美国证券市场升版奇迹在全美证券交易所诞生了。
就是这家农化企业,在华尔街投资银行美国纽约国际集团及其下属的美国纽约国际证券公司的带领下只用了88天时间,于2004年3月1日通过借壳上市在美国那斯达克股市创业版OTCBB挂牌,同年又是在该投行带领下,于7月5日在法兰克福股票交易所挂牌交易。
中国企业美国上市的历史
中国企业美国上市的历史从1992年起,中国公司开始在美国上市,与中国企业在香港证券市场的变动周期类似,中国企业在美国证券市场上市经历了极大的起伏,其大致经历4个阶段。
第一阶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首次中国热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中国公司在美国上市有两类形式,一类是在香港上市的国企H股以美国存托凭证方式(ADR)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如青岛啤酒、上海石化、马鞍山钢铁等8家公司,另一类为外资或中资的公司以境外的公司收购收购中国国内的资产,境外公司直接在美国上市,如华晨金杯汽车、中国中策轮胎和正大易初摩托。
华晨金杯汽车是首家在美国发行股票上市的中国公司,于1992年10月9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首批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几乎都是制造业公司。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是中国经济刚开始对外资开放,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强劲吸引了国际投资者。
中国股票在美国上市后,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
青岛啤酒在美国发行获得200多倍的超额认购,而华晨金杯汽车在上市后的一个多月内,股价从发行价的16美元上涨至33美元。
第一次中资股热潮从1992年持续到1994年即开始消退,中资股股价大幅下跌。
此轮下跌一方面是受到墨西哥的金融危机引发的新兴市场信心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中国上市公司本身的原因。
上市公司在上市后暴露出公司运作的不透明、信息披露不及时等的管理缺陷,而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又使公司的经营出现很大的困境。
公司在上市后公布的中报和年报业绩与公司管理层在上市推荐时所做的预测有很大出入,国际投资者大量抛售中国股票,形成了中资股的第一次低潮。
第二阶段 1997年的H股基建航空板块和红筹股热潮1997年上半年,香港市场开始复苏,中资股迎来第二次上市高潮,此轮上市的主体主要为两类,一类是航空及铁路、公路、电力等基础设施领域的H股公司,如华能电力国际、中国东航、南方航空、大唐发电等,另一类为红筹股公司,主要是从事垄断业务的公司,如中国移动(0941,前称中国电信),以及地方政府背景的北京控股(0392)、上海实业(0363)等。
海外上市天堂里的民企故事
名控股股东 分别购买了南美一 个小
国——圣 文森 特岛国的护照 ,“ 身” 变
进入上市审批程序 。l 0天 后,中国
证监会正 式批 准裕兴在香港创业板上 市 。2 0 00年 1 3 月 1日,裕兴 电脑成 为
成 为持有外 国永久居 留权的 中国华侨。 同时 ,北京 金裕兴 电子技术有 限责任 公 司的l 名创始股东中的 1 人通过协 6 2
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 ,有 了符 台国际
规范 国际认 同的商 业计 划书、 招股说 明书 ;香港宝盛财务顾 问公司作为侨
兴的推荐人 ,为他们从美 国找好 了包 销商和律师 美 国的包销 商和纳斯达
本却比国内高许多。 国内主板上市综台
纳 斯 达 克 的 开 瞄 先 锋
19 年 , 9 5 创建 才三 年的侨 兴, 已
个在纳斯 达克上市 的中国 民营企业
—
重要的是 ,想到 了、看到 了.就要去
做 。 ”
—
当时没有掌声 ,没有鲜花。
去纳斯达 克上市 的确需 要勇气 。 政策壁垒横在侨 兴面前。侨兴很 自然
暗 澶 番 港 的 健 看
I9 年 l 月 , 96 2 由祝维沙牵头成立
目光只 好转 向海外 ,香港 、新加
定去很童; 于 门槛不高 , 侨兴 已经 完全符
股市场上市 ,但 当时由于 受到额度管
维普资讯
理限制 而搁 浅。19 年初 ,裕兴确定 99 在香港创业板上市 的 目标 .并选择了 曲线上市的路线——到境 外注册公司 , 间接上市 , 避开 中国证监会的 审批 程序。 19 年 8 ,祝维 沙和 公司另外 99 月
一
步发展的最凡瓶颈。 吴瑞林 , 这位 讦 兴的创始 』 ,想到 r上市 。 、 上市?去哪里?国 内?得先打量
美国上市公司集体“创造历史”
的首 次全 面亏 损 。
该 第 四 季度 数 据 也 激 起 了外界 ,
l3 9 5年 S P 0 & 5 0整 体 数 据创 立 以 来 期 下 滑 逾 三 分 之 二 , 而 已公 布 季 度 数 据 股 票 分析 的怀 疑 。尽 管 听 上 去 最 近 J
的欧洲 S o x 0 t x 6 0成 分股 公 司的 盈 利 迄 月 的形 式 已经被 分 析 家 差评 到底 ,4 最后 真 实 的数据 还是 比预期 差 上很 多.
愤不主 管 的价 排 ,使 这 些 员工 得 到 合 理 妥 善 对 待 。H R 值 都 与 公 司 的 C 0相 当 。 可 悲 的 是 , F
在 这 次 裁 员大 潮 中,几 乎所 有 公 司
的H R表 现 都 不 如 人 意 , 只 有 极 个 别
发挥 了其 应 有 的作 用 。 面对 裁 员 ,H R
如何是好 。 H R首 先 要 让 员 工 知 道 , 他 们 是
H R最后 的任 务 是 抚 平 伤 痛 。在 解 职 后 的 一 段 时 间 , 人 们 需 要 一 个 发 泄 情 绪 的 通 道 ,此 时 的 H R应 该 成 为 人 们 哭泣 时
英 国 《 融时报》20 年 3月 1 金 09 6日
伴 随 经 济 萧 条 和 危 机 的 不 断 深 今 较 上 年 同期 下 滑 3 . % 花 旗 集 团 的 12 。
入 ,s e 0 & 5 0中 9 4的 成 分股 公 司去 8
美 国股 市 首席 策略 师 T b a : v o ih o is L k v c e
地 将 这 个 噩 耗 抛 出去 将 使 事 情 更 遭 。
H R要 让 这 名 员 工 的 老 领 导 跟 他 进 行
从无到有马斯克的奇迹创业史的文章
从无到有马斯克的奇迹创业史的文章从无到有:马斯克的奇迹创业史马斯克(Elon Musk)作为一个全球知名的企业家和创新者,以其独特的商业眼光和大胆的决策而闻名。
他成功地创办了一系列颠覆性的科技企业,包括特斯拉、SpaceX和SolarCity等。
本文将追溯他从无到有的创业历程,探讨他所取得的奇迹般的成就。
一、早期的创业梦想马斯克出生于南非,自小就展现出对科技和探索的浓厚兴趣。
在他还是一个年轻人的时候,他就立下了改变世界的宏伟目标。
他希望通过创办自己的企业来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离乡背井的决定为了追求更广阔的机遇,马斯克选择离开南非,前往美国深造。
他在斯坦福大学攻读物理学和经济学,并开始了他的创业之旅。
他深受互联网的影响,意识到网络时代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
三、创办Zip21995年,马斯克与他的兄弟金淼(Kimbal)一起创办了Zip2公司。
该公司致力于开发和提供在线城市指南服务,为用户提供相关商务信息。
这个项目在当时是非常前卫的创意,也引起了许多投资者的关注。
四、初创期的困难与挑战尽管Zip2在概念和市场前景上取得了成功,但初创期间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
马斯克和他的团队经历了资金紧缺、技术挑战以及市场竞争等问题。
然而,马斯克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坚定的信念,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
五、Zip2的成功和出售经过几年的努力,Zip2终于在市场上取得了成功,成为当时行业的领军企业。
这使得马斯克有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来支持他未来的创业计划。
最终,Zip2被一家美国媒体公司以数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为马斯克积累了巨额财富。
六、太阳能和电动汽车的梦想对马斯克来说,Clean Energy(清洁能源)一直是他的梦想和使命。
他相信,通过改变世界对能源的依赖和利用方式,可以保护地球环境,为人类创造更加可持续的未来。
基于这个信念,马斯克相继创办了太阳能公司SolarCity和电动汽车公司特斯拉(Tesla)。
美国西苑资本成功案例
美国西苑资本成功案例尽管小龙虾是否真的会成为万亿级的大市场还存在着争议,但这并不妨碍国内的小龙虾特色餐饮企业借助资本力量,寻求跨越式发展的决心和步伐。
8月23日,“利荣集团&美国西苑资本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利荣集团正式公布了利荣集团小龙虾实体店落地规划,以及全新的上市规划部署及时间节点。
这意味着有着25年小龙虾产业链深耕和整合经验的利荣集团,正式开启了上市之路。
利荣集团董事长陈莉荣携利荣集团首席执行官张晖、利荣集团执行总裁郑元、利荣集团市场总监杜泽、高永奇、李军明、裴仁国等高管团队和美国西苑资本副总裁本·马克维奇、美国西苑资本亚太区主席陈东、深圳能量基金创始人徐丹,以及中国品牌管理研究中心总顾问、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商业模式研究工作室教授、农业部CGAPA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利荣集团高级经济顾问柳松等行业嘉宾一起见证了利荣集团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领先业界的资本陈莉荣在致辞中表示,通过精准定位、深耕产业链,如今的利荣集团已经形成了四大产业、七家子公司为主体的集团化公司。
小龙虾特色餐饮作为利荣集团的核心产业之一,更是凭借利荣集团强大的市场资源,现代化的运营管理和先进的分润机制,一路飘红。
为进一步提升利荣集团在小龙虾餐饮领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让利荣集团这艘航母更好地前行,在“跑马圈地”的进程中,利荣集团以“利荣家”、“翘公主”和供应链作为基础的“三驾马车”。
“‘利荣家’连锁加盟模式为我们奠定了基础,使得我们可以一直小步快跑;‘翘公主’让我们可以拥抱互联网,成为我们抢抓餐饮这个流量入口的平台。
而一键便达全国的供应链系统成为利荣集团各店都能盈利的保障。
”陈莉荣说。
在陈莉荣看来,如果说“三架马车”为利荣集团这艘航母的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那么,科研成果的市场化转换、养殖基地的拓展和人才培训基地的落成,将成为护航利荣集团这艘航母的三个护卫舰。
“科研成果的转化,加速了我们的产业化的进程;4800亩养殖基地的拓展,保障了我们的原料供应;自己的培训基地和培训学校,让我们有了随时整装出发的人才供应。
案例分析海尔在美国成功的奥秘[最新]
案例分析:海尔在美国成功的奥秘背景:1999年4月30日,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中部的一个人口为8000人的小镇坎姆登(Camden),海尔投资3000万美元的海尔生产中心举行了奠基仪式。
一年多以后,第一台带有“美国制造”标签的海尔冰箱从漂亮的生产线流下来,海尔从此开始了在美国制造冰箱的历史。
海尔成为中国第一家在美国制造和销售产品的公司。
从海尔最初向美国出口冰箱到现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海尔冰箱已成功地在美国市场建立了自己的品牌。
2003,美国的零售巨人沃尔玛连锁店开始销售海尔的两种小型电冰箱和两种小型冷柜,并同海尔签订了再购买100000台冰箱的协定。
海尔在美国最受欢迎的产品是学生宿舍和办公场所使用的小型电冰箱。
目前这类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是该型号冰箱的25%,在赢得新的连锁店客户之后可望增至40%。
海尔在卧式冷柜方面也取得成功。
该产品在美国同类型号中的市场占有率占三分之一。
海尔的窗式空调机也具有广阔的市场,该产品已占美国市场的3%,今年的销售量有望翻番。
美国市场是非常成熟的市场,是世界上最难进入的市场。
亚洲许多公司都在这个市场上栽了跟斗。
台湾的Acer,过去10多年花了10多亿美元在美国推销其品牌,但终于因亏损严重而退出了美国市场。
由于进入美国市场的艰难,我国国内公司目前主要通过接单生产或OEM的方式进入美国市场。
比如科龙,其在香港和东南亚的销售打的是它自己的品牌,但在美国和欧洲的销售都是OEM的方式,即它出口到美国的产品都以美国公司的品牌销售。
比如目前在沃尔玛连锁店销售的Magic Chef牌冰箱就是科龙设计和制造的。
目前在美国市场上的中国产品,打出中国品牌的企业,海尔是第一家。
下棋找高手(市场调查的目的:开拓新市场、开发新的用户群体)在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眼中,海尔国际化就像是一盘棋,而要提高棋艺,最好的办法就是找高手下棋,张瑞敏选择的高手是欧洲和美国。
0000海尔决定用自己的品牌进军欧美市场,他们的榜样是日本的索尼(通过对同行产品进行调查和分析,将产品与自己所对比学习,分析销售策略进行产品的销售。
美国商人不可思议的成功例子
美国商人不可思议的成功例子XX—也是出身于穷人家庭,成年以前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从父亲那里学到了讲求实际的经商之道,母亲又教会他精细、节俭、守信用、一丝不苟的长处。
这些自然是他日后成功的重要素质,却不是关键要素,父母遗传因素顶多能让XX小富。
至于他本人总结给儿子的所谓经验和教条,同样只是起辅助作用。
如果不是与石油结缘,XX再有能耐也不会有之后的成就。
美国宾州发现石油后,XX去调查情况。
他决定避开石油开采,耐心等待时机的到来。
3年后原油一再暴跌之时,XX出手与人合伙开设了炼油厂。
之后公司迅速发展,他又创立了标准石油公司,进而大肆收购兼并成立石油托拉斯。
冷静和冒险意识加上石油行业的历史机遇,终于造就了XX美国首屈一指的富豪地位。
资本市场的成功之道:来自NASDAQ的经验
资本市场的成功之道:来自NASDAQ的经验
凌宁
【期刊名称】《管理与财富》
【年(卷),期】2007(000)002
【摘要】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是美国经济持续繁荣、创新活动异常活跃的时期,也是美国柜台交易(OTC)市场由默默无闻的“丑小鸭”,发展为被全球资本市
场瞩目的“白天鹅”——NASDAQ的时期。
本世纪初,该市场更是在交易量、上市公司数量、上市公司市值等方面一度取代纽约证交所(NYSE),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资本市场。
那么,美国柜台交易市场是怎样走向成功的呢?这是现今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那些正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普遍关注的问题。
显然,这也是正在探索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我们所关注的问题。
【总页数】3页(P75-77)
【作者】凌宁
【作者单位】北京社会科学院经济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
【相关文献】
1.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提升了资本市场效率吗?——来自"一带一路"亚洲地区主要资
本市场的经验证据 [J], 曾峻;伍中信
2.从NASDAQ成功的经验看创业板制度的创新 [J], 张艳;崔晓溪
3.我国创业板交易制度的发展创新研究——借鉴美国NASDAQ市场的成功经验[J], 赵雅雯;雒立旺
4.内部资本市场、外部资本市场与外部融资——来自美国1980~2008年的经验证据 [J], 卢建新
5.资本市场发展迷雾中的反思--来自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监管的经验与教训 [J], 黄志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资本市场成功上市的民营企业历史的瞬间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美国资本市场成功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历史的瞬间
――陕西博迪森在全美证券交易所举行敲锣仪式
摘自:搜狐博客
2005年9月29日,中国民营企业的代表——陕西杨凌博迪森又一次成为美国证券市场注目的焦点。
上午9:20分,在全美证券交易所安排的欢迎博迪森在美国上市的招待早餐后,全美证券交易所交易大厅一片肃静,交易所副总裁保罗先生面带微笑地走向博迪森董事长王琼,将一把槌体上印着“Bodisen Biotech Inc. (BBC)”的金槌递到王琼手中。
此时,作为亚洲第一家在美国主板上市的农化型企业的董事长面对大厅里所有的人激动地说:我代表博迪森的全体员工向全美证券交易所、纽约国际证券公司和纽约国际集团表示衷心的感谢!然后敲锣三下,整个大厅均被这位来自中国的民营企业家的风采所感染,顿时几百人起立鼓掌。
之后,全美证券交易所96岁的交易员邀请王琼在全美证券交易所大厅内翩翩起舞。
当天,全美证券交易所的巨型屏幕上反复滚动着一条新闻:全美证券交易所欢迎博迪森董事长兼CEO王琼。
包括世界日报、凤凰卫视美国台、东亚电视等六家媒体对博迪森在全美证券交易所举行敲锣仪式进行了现场报道,下周二博迪森还将在纽约国际集团总部接受凤凰卫视的独家专访。
从一家普通的位于西安郊区的化肥工厂到第一家在美国证券市场主板成功上市,市值一亿三千万美元的亚洲第一家农化型企业,陕西杨凌博迪森在短短的一年半时间内就完成了中国民营企业真正走向国际资本市场的历史性的跨越。
此前,在美国时间2005年8月26日,杨凌博迪森从美国OTCBB市场成功升板至全美证券交易所,从2005年7月7日开始申报到2005年8月22日最终获得批准仅用了50天,创造了美国境外企业在美国证券市场升板成功的新纪录。
同时,也意味着一项由中国民营企业创造的美国证券市场升版奇迹在全美证券交易所诞生了。
就是这家农化企业,在华尔街投资银行美国纽约国际集团及其下属的美国纽约国际证券公司的带领下只用了88天时间,于2004年3月1日通过借壳上市在美国那斯达克股市创业版OTCBB挂牌,同年又是在该投行带领下,于7月5日在法兰克福股票交易所挂牌交易。
在美国纽约国际集团指导下,杨凌博迪森凭借从美国管理70亿美元的纽约国际证券公司的基金机构投资者以19倍市盈率获得了首期300万美元融资,建造了陕西省最大的农化企业生产厂房. 为了进一步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和市场份额,美国纽约国际集团将领导博迪森于今年年底前在英国伦敦交易所创业版AIM上市,计划再次融资1000万英镑(约1800万美元),这两次总额超过企业2倍净资产。
博迪森将成为中国第一家成功在海外三地上市且以高市盈率、极小的股权稀释成本大笔持续成功融资的中小民营企业。
令人兴奋的升板成功仅仅是博迪森国际化开局的第一步,仅仅依靠口号与策略并不能决定企业国际化的业绩,博迪森国际化前行的支点仍然来自于实实在在对于细节的把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企业管理的提升和对上市券商的慎重选择与积极配合。
博迪森在海外市场所取得的成功将会在中国民营企业中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也必将会成为更多欲进入美国资本市场的中国民企的楷模与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