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消息二则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

八年级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

八年级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一、课文内容。

- 内容概述。

- 这则消息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报道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战况。

开篇点明时间“二十一日”,接着写地点“长江前线”,人物是“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事件为“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文中用“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一句,概括地叙述了事件的核心内容。

然后描述了渡江战斗的具体情况,如“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还提到了国民党军的毫无斗志,“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 语言特色。

- 简洁准确:全文短小精悍,用简短的文字传递了大量信息。

例如“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简洁地描绘出渡江时的环境和我军的气势。

- 用词生动:“摧枯拉朽”一词形象地写出了人民解放军锐不可当的气势,把国民党军的不堪一击表现得淋漓尽致。

- 内容概述。

- 这则消息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文章首先总述“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接着按照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分别叙述。

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西路军三十五万大军与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东路军三十五万大军则遇到较为顽强的抵抗,但我军英勇善战,也顺利渡江。

文章最后指出“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 语言特色。

- 层次分明:按照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依次叙述,条理清晰。

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这样的叙述使读者能清楚地了解整个渡江战役的进展。

- 富有气势:“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的战线”等词语,展现出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的宏大规模和磅礴气势。

2017秋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_1 消息二则 (共22张PPT)

2017秋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_1 消息二则 (共22张PPT)

图解技法
分 析 表 达 方 式 及 其 作 用
记叙: 使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 让读者 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了解事 情的来龙去脉。
描写: 生动形象地再现人、景、物等,使其 特点更 加鲜明。
说明: 介绍某一事物的特征,便于读者了解 和把握。 议论: 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起到 统领全
篇、画龙点睛的作用。 抒情: 抒发某种情感,使文章具有感染力。
1.消息二则
④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了许多。首先我觉得 我的善心比孩子 们淡漠得多,也少得多,或许我 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存、利益、 脸面、尊严,而 对其他生命和生灵的生存处境及他 ( 它 ) 们所受 到 的伤害,并不是太关心,即使关心,也不是感同 身受和倾力相 助,即使关心了,也并非完全不求 回报。总之,我觉得,仅就善 良、纯洁这些人性 中最美好的东西而言,我们不是与日俱增,而 是 与日俱减。
1.消息二则
答题步骤:第一步,认真阅读指定语段,仔细品味。 第二步,准确判断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并回想其作用。 第三步,结合语句内容分析表达方式的作用,根据下面的答题格式灵活作答。 答题格式:运用了××的表达方式, 作用是:……(用意)+深化中心。 [答案]议论。作用:赞美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的善良与纯真,揭露了美好的人性 日益流失的社会现状,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1.消息二则
那蝴蝶也许翅膀受伤了,跌入水中又使 翅膀过于沉重而无法飞 行。小男孩将一枝柳条伸 向水面,但柳条太短,小女孩又折了 一枝柳条, 解下自己的红头绳将两根柳条接起来,终于够着 那 只蝴蝶了,然而它仍然不配合,不知道赶快爬 上这小小“生命 线”。小女孩急忙摘下头上的蝴 蝶形发卡,系在柳条的一端, 让小男孩投向水面 的蝴蝶附近,示意它:这是你的同伴来搭救 你了, 你不认识我们,你总该认识你的同伴吧。

1.消息二则

1.消息二则

溃退 kuì 执行 zhí 横渡héng
诸城 zhū 歼灭 jiān 督战 dū
签订 qiān 要塞 sài
芜湖wú
荻港 dí 授予 shòu yǔ 摧枯拉朽 cuī
锐不可当 dāng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1、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的时间、 地点、人物和事件。
2、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比较完整/ 具体)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告 知的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
例句: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东面的防线又被我军突破(越过)了。
“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而“越过” 的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过程。
1、概括写出人民军队所向无敌、战绩辉煌的两 个短语是_冲__破__敌__阵__,___和__横__渡__长__江____ 2、“百万”是夸张吗?为什么?
消息二则
毛泽东
狭义: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 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广义: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 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 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 专访、调查报告、评论、社论、报告文 学等。
三特点
真实性、及时性(时效性)、准确性
五结构
标题、导语、主题、背景、结语
1、快速朗读新闻,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 闻报道的内容。 2、再读新闻,理清新闻的六要素。 3、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 东路军”的顺序叙述?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写。西 路军和 中路军所遇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 路军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两路军 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详写东路激战, 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 放军的渡江区域"一句中的"(不含)"、"均"有何 表达作用?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基础知识梳理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基础知识梳理

九、文体知识
1、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新 闻特写、通讯、报告文学、新闻评论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所以新闻, 又叫 消息 ,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六要素为“5W+1H”,即:谁(Who)、何时(When)、何地( Where)、何事(What)、为何(Why)、过程如何(How),换一种说法就是: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发生过程。
2.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 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 ,有些事情需要交待。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 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 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四、读准字音
凌(línɡ)空 翘(qiáo)首
屏(bǐnɡ)息
酷(kù)似
一刹(chà)那 敦煌(huáng)
潇(xiāo)洒
绷(bēng)直
轻盈(yínɡ)
衰(shuāi)败 悄(qiǎo)然
眼花缭(liáo)乱
由衷(zhōnɡ) 震(zhèn)耳欲聋 屏息敛(liǎn)声
这篇新闻以特写镜头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中国姑娘吕伟在1.7秒的时 间跨渡中做出的优美的跳水动作,展现了其精湛的技术,赞扬了中国运 动员奋勇拼搏、为国争光的品质,洋溢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
新闻特写 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 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 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地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 体裁。它通过一个片段、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做出形象 化的报道。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1.《消息二则》

1.《消息二则》

01 我们要掌握的新闻体裁
消息
《消息二则》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新闻特写
《“飞天”凌空》
通讯
《一着惊海天》
新闻评论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01 你知道吗? 新闻六要素——5W1H
新闻的三大特点
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新闻背景是什么
01 你知道吗?
新闻六要素——5W1H
WHO 何人 WHAT 何事 WHEN 何时
WHERE 何地 WHY 为何 HOW 如何
新闻的三大特点
真实性、及时性、 公开性
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 结语
新闻背景是什么
是指对新闻事件的产生、发 展、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 社会环境和自然状况等,在新闻 作品中起衬托、对比和解释作用。
02
活动(实践)出真知
夯实基础
填字注音
01 当一回编辑
2 如果你是当时的报社编辑,请你从新闻的要素、 结构、特点等方面审核一下,这两则消息能不 能刊发?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陈述要有理有 据。
02 做一次播音
2 如果你是当时的播音员,你将怎样向全国人民 播报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请选择其中一则, 以播音员的身份播报消息。注意语调、语速、 节奏等要素。
03 作一点品鉴
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②找长一江找风:平这浪两静则,消我息军中万,船有齐一放个,反直复取出对现岸的。词语。去掉 ③这我个西词路语军,开句始子渡意江思,基地本点没在有九变江化、。安你庆能段把。它找出来吗 ④?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 甚为微弱。 ⑤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⑥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 以渡完。 ⑦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 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⑧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消息二则》

1.《消息二则》
准确:“冲破”与“突破”有所区别,“冲破敌阵”,“突 破安庆、芜湖线”都用的准确。又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 顽强”中“较为”二字也十分准确,突出了程度的差别。 精炼、铿锵:能用单音节的词就不用双音节的词,适当采用 文言词,如:“至发电时止”简短有力。
课堂小结
• 第一则消息短小精粹、一气呵成。本文反映了一个重大 历史事件,我军南渡长江,揭开了解放全中国的序幕。 可以想见,这场战役历经大小战斗无数,值得报道的动 人事迹无数,但是作者正文只用了区区199字(含标点), 便做了简洁而不失完整的报道。
6.电头,又叫做“消息头”,是消息体裁的外在标志。 它是用来表示稿件发出的单位、地点以及时间的。
根据所学知识,明确两则消息的“六要素”以及结构层次。
• 第一则
• 1.五要素

何时:
1949年4月20日午夜到21 日不到二十四小时
• 何人: 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
何地: 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 何事: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5、新闻的结构(5部分)
必 • 标题 是对事件的高度概括,包括正题、副题

可 少 的
• 导语 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
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三 部
• 主体 消息的主干,紧跟导语之后,它用充足的

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

背景 述指。新闻发生的历史背景、社会自然环境。
助 • 结语 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
• 第二则消息叙述了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的经过, 突出了我军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气势,揭示出人心向 背是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是我军胜利、敌军溃败的原 因所在。
课堂检测
• 1.请找出下列这则消息电头、导语和主体部分。

第1课《消息二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课《消息二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五、奠定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为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作了不 懈的努力。
资料链接
“消息”一词最早出现于《易经》:“日中则昃,月盈则 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意思是说,太阳到了中午就 要逐渐西斜,月亮圆了就要逐渐亏缺,天地间的事物,或 丰盈或虚弱,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时消减,有时 滋长。太史公亦曰:“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 。”皇侃注云:“乾者阳,生为息;坤者阴,死为消也。 ”由此可见,消息之义,盖已古矣。中国古代就把客观世 界的变化,把它们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把它们的枯荣、 聚散、沉浮、升降、兴衰、动静、得失等变化中的事实称 之为“消息”。只是到了近代才逐渐成为一种固定的新闻 体裁,所以“消息”又叫新闻。
作者简介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 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 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 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 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 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 家。
关于毛泽东的历史贡献
歼(jiān)灭 签(qiān)订 铜陵(línɡ)
认准字音
督(dū)战 芜(wú)湖 泄(xiè)气
溃(kuì)退 荻(dí)港
多音字识别 要塞(sài)
殷(yīn)切

瓶塞(sài)

阻塞(sài)
殷(yān)红
词义理解
溃退:军队被打垮而退后。 泄气:失去信心和干劲。 歼灭:消灭。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消息特点?
第一,用事实说话; 第二,短小精悍,概括性强; 第三,时效性强; 第四,具有固定的结构方式; 第五,大多数消息有电头或“本报讯”作为外在标志。

第一课《消息二则》

第一课《消息二则》

交流点拨:
1、背景: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结语: 人民解放军23日可全体渡过长江。 2、凝练的语言不仅概括了全文主要内容,而 且“百万”“横渡”显得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 上。 3、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战况三方面概 括全文。统领全文。 4、三路大军渡江盛况,进而指出我军渡江胜 利的重要意义。
(2)新闻的特点:传播性 (为了传播交流而 写)、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简明 性) (3)新闻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可适当 议论抒情。 (4 )新闻的六要素:“五个W ”+“1个H ” 即:When(何时) ,Where(何地) ,Wh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何 人) ,What(何事) ,Why(何故) ,How(如何) 。 (5)消息正文结构:倒金字塔结构,重要性 递减。
三、作者介绍:
• 毛泽东: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 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 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 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战略 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 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他还是一 位诗人,书法家。《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 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之一。
体味语言
• 准确 简略 有气势 (“百万大军”的数字准确简略,“不 含”一次的用法也体现了准确性……) • 详略得当
课堂小结
新闻就像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它是我们 了解社会、了解世界 的一个重要途径。让我 们养成良好的看书读报习惯,不断增长知识、 开拓眼界吧! 作业:拟写一则新闻“就新学期学校新近发生 的典型事件”
• 【找新闻导语的方法】 • 1.注意导语的特征。它简明扼要地揭示新 闻的核心内容,主题包括什么时间、什么 地点、什么人物、干什么事以及事件的意 义等。 • 2.注意导语的位置。 比较短小的新闻(只 一段话) 时一般是第一句话;比较长的新闻 (多段话) 时一般是第 一段话。

消息二则 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8篇

消息二则 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8篇

消息二则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8篇消息二则篇一教学目标1、在阅读过程中认识5个生字“冈、蝴、蝶、耀、颊”。

积累7个词语“春装、山冈、蝴蝶、雀跃、沉睡、照耀、面颊”。

2、按要求预习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能说文章说的春天的消息;用合适的方式理解词语“盼望”、“爱怜”、“雀跃”的意思。

3、体会春天来到时人们欢快的心情以及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继续学习预习课文。

在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能结合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

在学文的同时能选用合适的方式理解词语“盼望”、“爱怜”、“雀跃”的意思。

教学媒体春天图片课前学生准备1、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诗歌。

2、预习作业(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的字音。

(2)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盼望、爱怜、雀跃。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引人新课1、看画面,说景象。

(1)出示描绘春天景象的画面。

(2)按“春天到了,什么怎么样了”的方式说说春天的景象。

(3)说说:你对春天的感受。

2、春天是个值得赞美的季节,很多诗人都写过关于春天的诗歌。

谁能把你所知道的描写春天的诗歌读给大家听?预习反馈:诵读《咏柳》、《春夜喜雨》……3、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歌。

出示课题:1、春的消息齐读课题(理解题目中“消息”的含义)二初读诗歌,了解大意1、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分节朗读诗歌,学习字词。

(1)纠正字音,重点指导:“冈”的读音是第一声,“颊”的读音是jiá。

完成多音字练习。

piǎo()jīn()tǔ()漂禁吐piào()jìn()tù()(2)掌握字形,重点指导“耀”和“颊”的字形3、通读全文,边读边想:你知道了哪些春天的消息。

读后交流。

三反复诵读,体味诗蕴1、轻声读诗歌,圈出诗中所描写的春天的景物。

交流:描写了哪些景物?要求学生连贯地说一说。

板书:春风春水小鸟蝴蝶雏菊枝头的绿苞明丽的阳光田野里的小草2、再读课文,想想:为什么选择这些景物?通过这些景物,你能感受到什么?交流、小结:作者描写了春风、春水;小鸟、蝴蝶;雏菊、枝头的绿苞;明丽的阳光、田野里的小草,因为这些都是春天到来时最具特点的景物,使人感受到春天是充满生机的。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

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

5.何故 6.如何
新闻六要素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何人 何时 何地 何事 何故
如何
30万人民解放军
1949年4月20日午夜起至22日2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1949年4月20夜起至22日22时
芜湖、安庆之间
南渡长江 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
的命令(解放全国) 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二十 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 至江阴 横渡长江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先后 渡江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安安庆庆 九江
九江
芜湖 芜湖
江阴 江阴
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梅
《新闻两则》
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
1.“西起九江(不含)”中的“不含”能否去掉呢?为什么?
①不能去掉。 ②“不含”的意思是不包括,在句子中说明九江不包括在渡江 范围内;准确反映了渡江范围,体现了新闻的准确性; ③如果去掉,就不能准确陈述事实,可能引起歧义。
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
2.“至发电时止”可以换成“到目前为止”吗?
①不能换。②“至发电时止”指的是到电文发表的时间为止, 时间交代十分明确,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③“目前”只 表示在说话的时候,“到目前为止”交代的时间不精确,所以 不宜替换。
新闻语言具有准确性和真实性,其目的是向读者提供 最新的事实,那么新闻好像应该是中立的、纯客观的,
那是不是意味着不带任何作者的主观情感呢?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 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① 胜利者的自豪感从“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中毫不隐讳地流露出来。②“经营了三个半月”表示国民党反动 派准备得很充分,按理长江防线应当是牢不可破的,但是后面紧 接着说国民党军溃退之快,二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对比中愈 显出我军势不可挡,敌军不堪一击。

1.消息二则解析

1.消息二则解析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何故: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如何: 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西路军 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 五万已渡过大部,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 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语言的准确性。
3、还有议论。“此种情况,一方面…… ,另一方面……”
议论揭示了敌败我胜的原因,提高了新闻的政治和思想高度。
拓展训练:
给下面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字)(2014河南中招题) 中国青年报5月15日电为鼓励广大青少年编创、制作、传播优秀微电 影作品,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青团中央启动 2014“向上•向善”中国青少年微电影大赛活动。大赛突出“向上• 向善”的活动主题。“向上”即心系祖国、追求梦想,勤奋学习、 提高本领,开拓进取、创新创业,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向善” 即正直善良、诚实守信,爱岗勤勉、敬业奉献,敬老爱幼、睦亲敬 邻,助人为乐、热心公益。参赛作品分为微电影成片和微电影项目 书两类,获奖者将得到荣誉证书和奖金,获奖作品将推荐至中央、 省市电视台和知名网络媒体进行展播。
不能,因为“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更能够 说明解放军的英勇。“溃退”更能说明国民党军队败退的 程度。这句话表达了对人民解放军赞美的情感,字里行间 透出了豪迈的情怀。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的是一场大战, 却只用了不到二百字,作者为什么不详细写渡江和战斗的 情景?
本文不足二百字,是大手笔,只是几笔粗线条勾勒的
主要作品除论文外还有《沁园春·雪》《七律·长征》
《清平乐·六盘山》等诗词。

1、消息二则

1、消息二则

议论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 点只存在于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 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 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导语 ,在文中的作用是 1.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看是__________
自由朗读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互动探究 探究四:“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 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
点和发电时间。 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总结延伸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不超过10个字)(山
东省威海市中考题)
目前,全球已有85个国家的2300余所高校开设了汉语课 程,3000万外国人正在学习中文。许多外国人为留学、就业、 投资、贸易等,苦学“方块字”,苦练“中国话”。英国计划 在未来五年内拨款100万英镑普及中文学习;美国将汉语纳入 国民教育体系;韩国不少企业都开设中文学习班。
他的文学书法论文诗词分别有: 《沁(qìn)园春·长沙》《沁园 春·雪》《长征》《论持久战》 《反对自由 主义》……
互动探究
探究一: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
When 何时,是1949年2月10日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
Where 何地,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 Who 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 What 何事,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Why 何故(起因),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

1. 《消息二则 》课件(47张PPT)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 《消息二则 》课件(47张PPT)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重大历史事件。这一战役声势浩大,但作者只用了不 到二百字,就对这次战役做了简洁又不失完整的报道。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横渡长江
课文细读品味
2.“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 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 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 毫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这三句话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分析了我西路军取得 胜利的原因,突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揭露了国民党违背人民 意愿的本质,增强了新闻的思想深度,提升了其政治高度,深 化了文章的主题。
长江》非常凝练,文中第
四句的描写有无必要?
导 思
4
作者除了重点描写人民
解放军外,为什么还要
交代敌人的表现?
课文初读感知
读 朗读指导: 法 指 ① 第一则消息朗读时要用慷慨激昂、充满豪情的语气去读。 导 ② 第二则消息朗读时要沉着有力,要读出我人民解放军渡江
作战的英勇气概和磅礴气势。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运用叙议结合的写作手 法,分析了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的原因,突出了我军英勇善战、 锐不可当的气势。 运用此法,突出了品格。
一课一法
使用注意事项: 1. 以“叙”为主。叙述类的文章要以“叙”为主,它是 情、理、趣等赖以存在的基础,因此对所叙述的内容的选择、 整理和加工,尤其重要。 2. 以“议”辅“叙”。要对人物或客观事物进行恰当的 分析和评论,对问题发表见解、主张,以说服他人。
必考字词梳理

字音易错

1.溃( kuì )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写 写

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部编版语文
2. 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 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 复。
结语
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真 实、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 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
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间、 地点、战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 的渡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
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 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得细心体 味。文中的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
人民解放军百万 大军横渡长江
1、标题及其作用
简洁、概括 。其中 “百万”、“横渡” 二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表现 了人民解放军无坚不摧的力量和压倒一切 敌人的气势。
2.找出文章导语部分并分析其作用
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到“均 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作用:高度概括事件主要内容、从作战 兵力、作战区域及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 文,引起下文。语言简明扼要,概括性 强,及时准确。
4、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
必 不
标题 主标、副标
可 少 的
导语 常为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
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领
三 部 分
主体
起下文。 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 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大
背景 和阐释。

背景指新闻产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历史背景等。
结语
5、新闻的六要素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 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生于清朝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 韶山冲,去世于中华人民共和 国北京。中国革命家、政治家、 战略家、理论家和中国共产党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诗 人,书法家。毛泽东被视为是 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 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 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1、消息二则

1、消息二则

主标题,不写新闻事实。
副标题,位于主标题之后,主要是用事实对主标题作
些补充和解释。解释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主标题不写事实, 只提出一种论断或疑问,标题所准备的新闻事实,全部写在副 标题中。另一类是,主标题已承担一部分叙事的任务,副标题 所作的解释,范围可大可小,比较灵活。补充也有两种:一是 补充主标题以外的次要事实;二是对主标题所写事实的续报 。
系 等。其作用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
到 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一条完整的新闻消息,一般包括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五个部分。
作家作品
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
芝),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人,马 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 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书 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 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 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诗词方面的代表作有《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
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
新闻
狭义——消息 通讯 广义 消息
报告文学
特写
......
2、新闻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 原因、经过、结果。
①when:何时②where:何地③who:何人 ④what:何事⑤why:何因⑥how:何果
3、新闻结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电头:电头指发电讯稿件播发的新闻单位、地点、时间的说明,包
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 志的政治家,运筹帷幄的军事家。
他在人民心中被尊为神。 他16岁,就道出“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做声”的霸气; 他17岁,立下“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的誓言; 他25岁,喊出“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击水三千里”的壮语。

《消息二则》重点注释积累【2021部编版八上第1课】

《消息二则》重点注释积累【2021部编版八上第1课】

《消息二则》重点注释积累
1.消息二则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毛泽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
重点课下注释:
【摧枯拉朽】这里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麻朽垫力被迅速摧毁。

【业已】已经。

【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形容平静无事。

【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补充:
【溃退】指失败,狼狈不堪,没有秩序地撤退。

战斗力微弱。

溃:在此意为溃散、溃败。

【泄气】本意为自气球或轮胎中排出空气或其他气体,也引申为泄劲、放弃。

【督战】在前线监督作战。

【要塞】筑有永久工事、准备长期坚守的国防要地。

也解释为构筑了堡垒的地方。

1.消息二则

1.消息二则

(2)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7.据了解,渡江战役要有百万大军渡江,那么,标题中的“三 十万大军”改为“百万大军”行不行? 不行。因为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 8.等所有大军渡江胜利之后再写新闻发表,可以吗? 不可以。 因为这样的好消息必须及时告诉给全国人民。
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
消息主体如何展开?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 渡长江》这则消息的内容。
背景
品析语言,领悟情感
从理论上说,新闻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
中立的、纯客观的。但是,完全中立的、客观的,不带主观
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
请你判断这两篇消息的作者倾向哪一方。
从哪些倾向词句可以看出?这其中蕴含了一种什么样的
情感?
1.试解释下列句子中黑体词语的含义。 (1)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 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摧枯拉朽: 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2)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风平浪静: 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比喻平静无事。
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到“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 (对西路军渡江情况加以评论)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 (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2.这几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的? 时间上:二十日夜——二十一日下午五时—— 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 渡江部队: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内容上:第二层与第一层 第三层与第二层
第二层开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开头“二十日夜起”紧密 衔接; 第三层开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我军突破了”一句起 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把第二层与第三层衔接起来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精讲
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 渡过长江。”“已”和“大约”能否去掉?
不能去掉,“已”是“已经”,表明解放军三 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 个概数,不是确数。
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 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 退。”“经营、溃退”能否换成“构筑、败退”?
结构梳理
渡百人 长万民 江大解
军放 横军
冲破敌阵 导语:渡江概况
横渡长江
中路军首战告捷(略写) 主体 西路军所向无敌(较详)
东路军战绩辉煌(详写)
扬展 我渡 军江 将战 士役 神胜 威况
拓展延伸
一纸吓退十万兵
1948年10月,党中央驻西柏坡。傅作义探知情 报以后,准备出动近10万大军和骑兵突袭中共首脑 机关。当时国共主要战场在东北和西北,而党中央 周围卫戍部队仅一万多人,形势十分危急。26日, 毛泽东办完大事以后,自言自语道:“要给傅作义 一点厉害看看。”周围的人不明白:“我们身处险
◆多音字
sāi( 塞子 )

sè( 闭塞 )
sài( 要塞 )
dānɡ( 当之无愧)
kuì( 溃退 )
当 dànɡ(安步当车) 溃 huì( 溃脓 )
◆词语集注
经营: 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枯草朽木受
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文中 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溃退: 狼狈不堪地逃走,形容毫无秩序地撤退。
结构梳理
胜 我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长江
利三 南十
主体:渡江战斗于……诸城进击中
渡万 长大
背景: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江 军 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朱总司令的命令
整体感知
• 阅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和要素。 结构: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 江区域。概括介绍了人物、地点以及全局的战况,从 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 面总领全文。 主体:二十日夜起,……课文最后。
深入探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报道的 主体是写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为何是从中路 写起?何处详写?何处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作者报道三路大军渡江情况,并未平均使用笔 力。中路于20日首先渡江,所以先写。21日夜已渡 完,只用一句话就交待清楚了。至于其受阻情况, 因与西路一样,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所
教学课件
语文 八年级上册 RJ版
第一单元
第1课 消息二则
新课导入
走进作者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 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 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诗人、书法家,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及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 要创立者。主要作品有《实践论》《矛盾论》 《论持久战》等论文,《沁园春·雪》《七 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等诗词。
消息有三个特点:1.用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 虚构夸张(真实性);2.报道迅速及时(时效性强);3.语 言简明扼要(准确性)。
字词学习
芜湖( wú ) 诸城( zhū ) 溃退( kuì )
生难字
督战( dū ) 要塞( sài ) 歼灭(jiān)
荻港( dí ) 泄气( xiè )
锐不可当(dānɡ) 摧枯拉朽( kū )
境,还要给别人厉害看?”只见毛泽东拿起笔,很 快以新华社记者名义写了一篇评论:《动员一切力 量,歼灭可能向石家庄进扰之敌》,交中央电台向 全国广播。评论中说:为了紧急动员一切力量,配 合人民解放军歼灭可能逃向石家庄一带的蒋、傅军, 党中央已向保定至石家庄沿线及其两侧各县发出了 命令,限令3天内动员一切民兵及地方武装,准备好
课文精讲
再读课文,思考: 1.“西起九江(不含)”中的“不含”能否去掉呢? 为什么?
不能去掉,“不含”在这里准确反映了当时九 江不在渡江范围内,体现了新闻的准确性。
2.为什么不用“到目前为止”,而用“至发电
时止”? “到目前为止”交代的
时间不精确,“目前”只表 示在说话的时候。“至发电 时止”的时间交代明确,体 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以此路略去。次写西路,较详写。最后详写东路。 由于这里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更重要的是,这一 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 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我军进展时,和中西两 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 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主旨归纳
这则消息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 况,并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的根本原因,表现 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 概。
3.“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锐不可当……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这两句话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在文中起 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恰如其分地分析了敌溃 我胜的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 关键,深化了本文的思想。
4.作者在文中第一次提到“汤恩伯”的目的是 什么?
第一层(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的地点、渡过的人数。表 现了解放军攻击的神速和战果的辉煌。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 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志气,灭敌军 威风。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具体交代了东路军 的渡江作战情况。
消息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
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 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 夜,毛泽东又撰写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 新战况的新闻稿。23日夜,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 覆灭。
文体知识
消息
即狭义的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 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消息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即由主 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称为“倒金字塔式”结构。 消息一般包括标题(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背 景、结语等部分。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 的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解放军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 中国。 经过:中路军首战告捷;西路军所向无敌;东路 军战绩辉煌。 结果: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 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用事实证明国民党官兵不想再打了,事实 胜于雄辩,解放军的胜利、国民党的溃败已是 人心所向。
5.“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一句中的 “歼灭”和“击溃”两个词省略一个行不行? 为什么?
不行。“歼灭”是把敌人消灭掉,“击溃” 是把敌人打得溃不成军,完全丧失战斗力,连用 这两个词区别出不同的作战结果。去掉任何一个 则不合乎实际,表达也不准确。
一切可以使用的武器,以利于作战,尤其要注重打 击骑兵等等。这篇文章马上由新华电台广播,傅作 义见我方对他们的计划什么都知道了,还做了准备, 并有了歼灭部署。他生怕遭到埋伏,只好偷偷地将 刚开出来的部队又撤回北平,这出现代“空城计” 就这样结束了。
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作业
1.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体裁——消息,请联系 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消息的认识。(200字左右) 2.查阅有关“解放战争”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 历史,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芜湖: 芜湖,简称为“芜”,安徽省省辖市。 荻港: 长江港口之一。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泄气: 泄劲或放弃。 歼灭: 消灭。 要塞: 指险要的关隘,亦作要隘,常出现在边城
的要害处。 业已: 已经。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整体感知
• 朗读课文,并填充下列内容。
标题: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主体: 渡江战斗于……诸城进击中。 背景: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结语: 人民解放军……朱总司令的命令。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新华出版社2014年版)。两则消息 分别载于1949年4月22日、4月24日《人民日报》。
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 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仍然负隅顽抗,一方面构建长江防线,一方 面大搞“和平”阴谋。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 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 ”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清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本文不足二百字,却简而不陋,是大手笔,堪称 经典。对于渡江和战斗的情景,作者没有详细描写, 只是几笔勾勒,粗线条的介绍了渡江的时间、地点及 事件的结局。因为敌人“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 溃退”,在三十万大军面前简直不堪一击,所以也不 值得去详细介绍。
主旨归纳
这则消息用慷慨激昂的语言报道了人民解放军 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胜况,表现了我军将士英勇 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流露出人民必胜、敌 军必败的坚定信念。
不能,因为“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 更能够说明解放军的英勇。“溃退”更能说明国民 党军队败退的程度。这句话表达了对人民解放军赞 美的情感,字里行间透出了豪迈的情怀。
深入探究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的是一场 大战,却只用了不到二百字,你觉得效果如何?作 者为什么不详细写渡江和战斗的情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