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7章.体外循环
(医学课件)体外循环技术
•体外循环技术概述•体外循环技术操作流程•体外循环技术的临床应用•体外循环技术的并发症及防治•体外循环技术的培训与资质认证目•体外循环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录定义原理定义与原理发展历程体外循环技术自20世纪50年代诞生以来,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完善,现已成为心外科手术、心肺复苏等治疗的重要技术手段。
临床应用体外循环技术广泛应用于心外科、胸外科、神经外科等领域,为各类手术提供了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发展历程与临床应用适应症禁忌症适应症与禁忌症术前准备病情评估医生、护士和麻醉师等组成的专业团队,共同讨论手术方案和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制定应急预案。
术前讨论术前准备术中操作使用适当的麻醉药物,使患者进入全身麻醉状态,并实施气管插管等操作。
麻醉诱导体外循环建立心肌保护手术操作通过股动脉和股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通路,将患者的心脏和肺脏与手术区域隔离。
在手术过程中,使用心肌保护液等物质,确保心脏在手术期间的正常功能。
根据病情和手术方案,实施相应的手术操作。
术后处理030201心外科手术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手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03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治疗肝移植手术01肝移植手术02肝肿瘤切除术肺动脉狭窄矫正术心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婴幼儿复杂先心病手术婴幼儿复杂先心病手术术中并发症及防治出血01血栓形成02气体栓塞03器官功能衰竭体外循环可能会对其他器官的功能产生影响,如肾功能衰竭。
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感染术后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医生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并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神经系统并发症体外循环过程中可能会对神经系统造成影响,如意识障碍或肢体运动障碍。
医生需要评估患者的神经系统状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术后并发症及防治特殊情况下的处理与应对措施患者不耐受对于一些特殊患者,如年老、体弱或患有多种疾病的患者,可能需要特殊处理和应对措施。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整理)077章体外循环.
第77章体外循环第1节体外循环原理和用品一、外循环概况和原理(一)体外循环概况体外循环临床实践从开始至今近50年历史,当回顾Lillehei首次描述人体交叉循环(图77-1)和Gibbon首次将体外循环成功应用于患者的经历时,我们很难想象老一代学者面临的困难。
再看看当今体外循环的发展,我想老一代学者亦同样难以估计当今体外循环在理论、设备、实践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和进步。
目前全世界每天开展2000例体外循环手术。
体外循环已广泛地用于心脏外科、胸部肿瘤手术、肾脏肿瘤的切除、复苏术、创伤、介入治疗支持、肝移植、中毒抢救等方面。
体外循环是指将血液从左心房或右心房引出,经泵氧合注入动脉,从而为外科或其他的治疗方法提供有利条件。
另外体外循环中还可进行有效的温度调控,心肌保护液的灌注,手术野的血液回收、超滤等。
由于篇幅有限,本章体外循环主要介绍三大部分:第一,机械性装置,如泵、氧合器、滤器、超滤器等;第二,体外循环的管理,如血液抗凝和拮抗、流量和压力调节等(作为体外循环医务工作者应在这二方面均有良好知识和技能);第三,体外循环在非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体外循环工作的开展尚需和外科医生及麻醉医生的充分配合,并需要良好的监测手段。
虽然体外循环有很大的发展,但很多问题尚需不断地完善和探索。
(二)体外循环基本原理我们用一张示意图(图77-2)简述体外循环的基本原理。
未氧合的血液通过静脉管(O)从右心房(或上下腔静脉)以重力引流的方式至氧合器(H)的静脉回流室。
在静脉引流管和动脉输入管道上有血气监测装置(J),可连续监测和判断机体的氧供和氧耗的平衡情况。
在静脉引流管有一流量调控装置(K),可控制静脉回流量或心脏充盈情况。
静脉回流室同时接受心外吸引(B)和心内吸引(C)的血液(或液体)。
心外吸引或俗称右心吸引,一般通过吸引头(L)和滚压泵(B)将心腔外或可见视野的血液(或液体)吸至回流室。
心内吸引(俗称左心吸引)一般以一特制导管(M)置于心腔内,通过滚压泵(C)将心内非可见血液吸至回流室,它可防止左心膨胀。
体外循环
第76章呼吸机的结构和机械通气模式第78章病人体位第77章体外循环2010-03-28 07:21:13| 分类:临床麻醉学|字号大中小订阅第1节体外循环原理和用品一、外循环概况和原理(一)体外循环概况体外循环临床实践从开始至今近50年历史,当回顾Lillehei首次描述人体交叉循环(图77-1)和Gibbon首次将体外循环成功应用于患者的经历时,我们很难想象老一代学者面临的困难。
再看看当今体外循环的发展,我想老一代学者亦同样难以估计当今体外循环在理论、设备、实践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和进步。
目前全世界每天开展2000例体外循环手术。
体外循环已广泛地用于心脏外科、胸部肿瘤手术、肾脏肿瘤的切除、复苏术、创伤、介入治疗支持、肝移植、中毒抢救等方面。
图77-1体外循环是指将血液从左心房或右心房引出,经泵氧合注入动脉,从而为外科或其他的治疗方法提供有利条件。
另外体外循环中还可进行有效的温度调控,心肌保护液的灌注,手术野的血液回收、超滤等。
由于篇幅有限,本章体外循环主要介绍三大部分:第一,机械性装置,如泵、氧合器、滤器、超滤器等;第二,体外循环的管理,如血液抗凝和拮抗、流量和压力调节等(作为体外循环医务工作者应在这二方面均有良好知识和技能);第三,体外循环在非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体外循环工作的开展尚需和外科医生及麻醉医生的充分配合,并需要良好的监测手段。
虽然体外循环有很大的发展,但很多问题尚需不断地完善和探索。
(二)体外循环基本原理我们用一张示意图(图77-2)简述体外循环的基本原理。
未氧合的血液通过静脉管(O)从右心房(或上下腔静脉)以重力引流的方式至氧合器(H)的静脉回流室。
在静脉引流管和动脉输入管道上有血气监测装置(J),可连续监测和判断机体的氧供和氧耗的平衡情况。
在静脉引流管有一流量调控装置(K),可控制静脉回流量或心脏充盈情况。
静脉回流室同时接受心外吸引(B)和心内吸引(C)的血液(或液体)。
心外吸引或俗称右心吸引,一般通过吸引头(L)和滚压泵(B)将心腔外或可见视野的血液(或液体)吸至回流室。
077章.体外循环
第77章体外循环第1节体外循环原理和用品一、外循环概况和原理(一)体外循环概况体外循环临床实践从开始至今近50年历史,当回顾Lillehei首次描述人体交叉循环(图77-1)和Gibbon首次将体外循环成功应用于患者的经历时,我们很难想象老一代学者面临的困难。
再看看当今体外循环的发展,我想老一代学者亦同样难以估计当今体外循环在理论、设备、实践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和进步。
目前全世界每天开展2000例体外循环手术。
体外循环已广泛地用于心脏外科、胸部肿瘤手术、肾脏肿瘤的切除、复苏术、创伤、介入治疗支持、肝移植、中毒抢救等方面。
体外循环是指将血液从左心房或右心房引出,经泵氧合注入动脉,从而为外科或其他的治疗方法提供有利条件。
另外体外循环中还可进行有效的温度调控,心肌保护液的灌注,手术野的血液回收、超滤等。
由于篇幅有限,本章体外循环主要介绍三大部分:第一,机械性装置,如泵、氧合器、滤器、超滤器等;第二,体外循环的管理,如血液抗凝和拮抗、流量和压力调节等(作为体外循环医务工作者应在这二方面均有良好知识和技能);第三,体外循环在非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体外循环工作的开展尚需和外科医生及麻醉医生的充分配合,并需要良好的监测手段。
虽然体外循环有很大的发展,但很多问题尚需不断地完善和探索。
(二)体外循环基本原理我们用一张示意图(图77-2)简述体外循环的基本原理。
未氧合的血液通过静脉管(O)从右心房(或上下腔静脉)以重力引流的方式至氧合器(H)的静脉回流室。
在静脉引流管和动脉输入管道上有血气监测装置(J),可连续监测和判断机体的氧供和氧耗的平衡情况。
在静脉引流管有一流量调控装置(K),可控制静脉回流量或心脏充盈情况。
静脉回流室同时接受心外吸引(B)和心内吸引(C)的血液(或液体)。
心外吸引或俗称右心吸引,一般通过吸引头(L)和滚压泵(B)将心腔外或可见视野的血液(或液体)吸至回流室。
心内吸引(俗称左心吸引)一般以一特制导管(M)置于心腔内,通过滚压泵(C)将心内非可见血液吸至回流室,它可防止左心膨胀。
体外循环简介
精选可编辑ppt
7
精选可编辑ppt
8
滚 压 泵 结 构 示 意 图
精选可编辑ppt
9
精选可编辑ppt
10
精选可编辑ppt
11
流量调节
泵流量决定于每分钟泵头的转速(RPM) 和每转泵的排空容积(SV)
容积的多少由泵管的大小和泵头挤压长短 而决定
体外循环中的管理工作——动静脉插管问题
1.动脉插管易出现的问题: ①型号选择不当,过粗或过细,影响血压或泵压过高; ②插管位置、方向不当,管道扭曲,造成灌注压低,泵压高。 预防及处理:选择弹性好、内径合适的插管,插管和动脉供 血管道连接后,注意管道的位置,以防扭曲、打折。若转中 出现问题应及时纠正并给予脑保护措施。 2.静脉插管易出现的问题: 型号选择不当; 位置不当,过深,脱出。 转中测静脉压应为负值或零,若发现引流不畅或病人颜面发 绀应及时告知外科医生调整。
4.降低血液粘滞度,改善组织灌注。
精选可编辑ppt
62
预充液管理及血液稀释
血液稀释对机体的影响:
1.CPB中,血液粘滞度下降可因增加血流量和减少 微循环前阻力而改善微循环;
2.血液携氧能力:HCT在30%时,携氧能力最佳; HCT在20%以下,携氧能力急剧下降。
3.过度稀释会导致血液中凝血因子及血小板浓度降
2.预充液及药品的准备:血、血浆、白蛋白、 甘露醇、甲基等。
3.根据手术术式决定体外循环的温度,稀释 度,灌注流量及灌注方法。
精选可编辑ppt
57
体外循环物品的安装
尽量减少接头的使用,避免加重血液破坏。
充CO2利于排除气体。 排气时泵转速大于100转/分。
体外循环的概念
体外循环的概念
体外循环是指在程序中使用循环结构时,循环条件的判断不是在循环体内部进行,而是在循环体外部的控制结构内进行判断。
具体来说,体外循环通常在循环结构的外部使用条件语句判断循环是否继续执行。
只有当条件满足时,循环才会执行,否则循环将被跳过。
这种循环结构常用于需要先判断条件再执行的情况,例如先读取一个值,再根据这个值来决定是否执行循环。
体外循环的一个常见示例是do-while循环,它的循环体会先执行一次,然后在循环结尾进行条件判断,如果条件满足,则继续执行循环体,否则结束循环。
另一个常见的体外循环是for循环,其中的循环条件通常在循环的第三个部分进行判断。
它首先执行循环的初始化语句,然后在每次循环结束时执行循环的迭代部分,再在控制结构内部判断循环条件是否满足,根据结果决定是否继续执行循环。
总而言之,体外循环是一种在循环结构外部进行条件判断的方式,用于控制循环是否执行和何时终止循环的流程。
体外循环的概念
体外循环的概念
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ECC)是一种医疗技术,它通过建立人工循环系统暂时替代或辅助患者的心肺功能。
在该过程中,血液从体内通过管道引流出,经过一个特殊设备(心肺机)进行氧合和二氧化碳排出,然后由血泵驱动将富含氧气的血液重新输回体内动脉系统,从而保证在实施手术时维持全身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和氧气需求。
应用场景包括但不限于:
1. 心脏手术:在进行心脏直视手术(如冠状动脉搭桥、心脏瓣膜置换、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矫正等)时,需要停止心脏跳动以确保手术视野清晰,这时就需要依赖体外循环来支持生命体征。
2. 大血管手术:涉及主动脉瘤切除及血管置换等手术时,体外循环可以提供无血操作环境,保护重要脏器免受缺血损伤。
3. 器官移植:在部分肝、肾、肺等大器官移植手术中,可能需要用到体外循环以保持受者在移植过程中的血液灌注和气体交换。
4. ECMO(体外膜肺氧合):对于急性呼吸或循环衰竭的重症患者,可采用ECMO作为临时性生命支持手段,让受损的心肺得到休息和恢复的机会。
5. 肿瘤治疗:某些情况下,在对心脏附近的大肿瘤进行手术时,也可能应用到体外循环技术。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体外循环的应用领域还在不断拓宽,不仅限于上述经典场景,也在更多复杂和高风险的临床治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医学课件)体外循环技术
体外循环技术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完善,现在已经成 为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体外循环的基本组成
血泵
用于将血液从体内引出并推动其在体外 循环系统中流动。
氧合器
一种特殊设计的膜肺,能够将血液中的 二氧化碳排出并补充氧气。
滤器
用于过滤掉血液中的杂质和微小颗粒。
管道和连接器
体外循环启动
介绍体外循环启动前准备工作,如麻醉、消毒、插管连接等。
体外循环过程
描述了体外循环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技术要求,如血液引流、气体交换、血液回输等。
体外循环技术出血并发症的原因、预防和处理方法 。
介绍了栓塞并发症的成因、预防和处理方法 。
感染
其他并发症
描述了感染并发症的成因、预防和处理方法 。
列举了其他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肾功能不 全、肺损伤等及相应的处理方案。
03
体外循环技术的临床应用
体外循环技术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01
体外循环技术在心脏手术中是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应用之一。
02
在心脏手术中,体外循环技术可以提供无血、无二氧化碳的环境,使医生能够 清晰地看到手术视野,同时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
学习和掌握体外循环技术的术后处理技能,包 括血液回收、滤过与输血等。
体外循环技术的模拟训练
模拟设备训练
通过模拟设备进行训练,包括模拟体外循环设备、模拟手术室等,练习操作技能 。
模拟手术训练
通过模拟手术进行训练,包括模拟手术流程、模拟术中处理等,培养手术综合能 力。
体外循环技术的实战演练
动物实验
通过动物实验进行实战演练,包括手术流程、术中处理、术 后处理等,提高技术水平。
体外循环PPT
引起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 氧的摄取减少,血 的危险性增大。
➢ 3.不含胶体易导致心肌水肿。 液粘滞度升高。
摘自:《体外循环中心肌保护措施的评价》,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1年第22卷第5期
04
PART
体外循环监测及液体管理
体外循环监测
动脉压、CVP
动脉压过低:低SVR、主 动脉插管位置异常等
动脉压高:动脉插管位置 异常、SVR高或麻醉偏
舒芬等,吸入麻醉药可增
加右向左分流,诱导减慢
➢ 合并CHF型,吸入麻醉诱
导不是最佳选择
➢ 插管要求ACT>300s ➢ 转机要求ACT>480s。 ➢ 转机前需追加适当计量的
镇静、镇痛、肌松药 ➢ 上下腔静脉阻断后,停呼
吸,主动脉阻断后从冠状 动脉入口灌注心肌停跳液
摘自:《瓣膜病合并冠心病体外循环中的心肌保护》,中国当代医药,2012年3月第19卷第9期
停跳液灌注方式
逆灌
经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 冠状静脉系统不会因冠脉系统的广泛病变或粥 样硬化所受累,且冠状静脉窦系统几乎引流心脏 供血的各部分,冠状静脉通过毛细血管和心肌冠 状间隙和心肌细胞相通, 因此依赖冠状静脉窦系统的逆行灌注对梗阻远 端心肌的保护作用可能更可靠和有效。
两者区别
CPB和ECMO的区别
CPB
ECMO
使用场所
手术室
手术室、ICU、病房、急诊室、院外急救等
目的
静脉血储血槽 管路连接 ACT 低体温 形式 运输 使用时间
心脏手术时暂时 替代心肺功能 有 复杂 >600s 常用 静脉-动脉 不便 一般<8h
短期或长期支持心肺功能或接受器官移植
无 简单 150~200s 少用 静脉-动脉或静脉-静脉 方便 可达一周
体外循环
(1)经右房单根插管适用于升主动脉、主动脉瓣、二尖瓣和冠状动脉手术。通过单根插管引流下腔静脉和 右房血液。
(2)上、下腔静脉插管游离上、下腔静脉,套阻断带,右心耳荷包缝线内切开,插入上腔静脉引流管。通 常在靠近下腔静脉入口处的右房外侧壁缝置荷包缝线,插下腔静脉引流管。如果手术中不必切开右房,则两个荷 包缝线可置于右房壁的任何部位。经心耳荷包缝线内插管时,剪开心耳及心耳内肌小梁,以两把血管钳提起心耳 内外侧缘插入引流管。
并发症
并发症
人工心肺机经过数十年的临床应用和改进,目前已能为外科医师提供比较好的安全时间和安全程度,能够用 之进行很多种心脏手术。但灌注对机体的影响仍为不可完全避免,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代谢性酸中毒及呼吸性碱中毒 灌注时有一定程度的组织缺血、缺氧,乳酸增加,因而出现代谢性酸中毒。机器内吹入高浓度氧,二氧化碳 易于排出,造成过度换气,因而出现呼吸性碱中毒。 2.血液有形成分破坏 灌注后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均下降,纤维蛋白原下降,可以有血红蛋白尿、溶血性黄疸及进行性贫血。凝血功 能障碍需1~7天才能恢复。 3.电解质失衡 灌注使血钾降低,毛细血管内皮通透性增加,组织水肿。 4.肾功能下降 灌注时低血压、肾血流减少、代谢性酸中毒和血管反应等,均可导致肾功能下降,尿量、尿钠减少,而尿钾 增
谢谢观看
体外循环
一门临床医学技术
01 并发症
03 实施
目录
02 构成 04 插管技术
基本信息
体外循环是利用一系列特殊人工装置将回心静脉血引流到体外,经人工方法进行气体交换,调节温度和过滤 后,输回体内动脉系统的生命支持技术。在体外循环过程中,由于人工装置取代了人体功能,因此也称心肺转流, 体外循环机也称为人工心肺机。进行体外循环的目的是在实施心脏直视手术时,维持全身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 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体外循环应用范围不断扩展,不仅在心脏、肝、肾、肺等大血管手术中获得应用,在肿瘤 治疗、心肺功能衰竭的患者的生命支持方面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临床医学的一门重要技术。
体外循环PPT
(四)体外膜肺氧合与体外生命支持
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erane oxygenation,ECMO)与体外生命支 持(extracorpreal life support,ECLS),是指针对一些呼吸或循环衰竭病人,通过 特殊体外循环设备,较长时间辅助或替代心肺功能的技术。目的是为心、肺疾病治疗与功 能恢复争取时间
体外循环
(一)体外循环的概念
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or 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是利用特 殊装置将回心静脉血引出体外,进行气体交换、调节温度和过滤后,输回体内动脉的生 命支持技术
(二)体外循环的基本装置
➢ 血泵(blood pump) 为驱使体外氧合血单向流动,回输体内动脉,代替心脏排血功能的主 要部件 ➢ 氧合器(oxygenator) 能氧合静脉血,排出二氧化碳,替代人体肺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件 ➢ 变温器 利用循环水温与导热薄金属隔离板,降低或升高血液温度的装置 ➢ 滤器 由20~40μm微孔的高分子材料滤网组成的装置,放置于动脉供血管路,用于有效滤除 血液成分或气体等形成的微栓 ➢ 附属装置 包括各种血管插管、连接管道、贮血器以及检测系统等
心肌保护
(一)概念
为了既能获得无血手术野的条件,又能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所采用的预防措施和方法 称为心肌保护(myocardial protection)
(二)心肌保护的作用机制
➢ 使用高钾化学诱导方法,使心脏迅速停搏,避免电机械活动,减少能量消耗 ➢ 降低心脏温度,减缓心肌代谢率,保存能量储备。常用4℃心脏停搏液灌注,成人予冰屑、儿 童予冰水心包腔局部降温 ➢ 提供氧和能量底物,维持心脏缺血期间和恢复灌注后所需的能量物质 ➢ 心脏停搏液还必须是偏碱性(pH 7.6~8.0)、高渗(320~380mOsm/L)和细胞膜剂(利 多卡因或普鲁卡因),以保护缺血心肌适宜的代谢环境、完整的细胞结构和细胞膜质子泵功能
体外循环 ppt课件
ppt课件
1
一、体外循环的基本目的和概念
▲将回心的血液引出体外,使手术野达到“无血” ▲心脏安全的停搏在舒张期,手术野达到“安静” ▲在心脏停止泵血期间,以氧合血灌注外周脏器
ppt课件
2
把静脉血引至体外用人工肺进行氧和,排 出二氧化碳,用人工心把氧和血泵入动脉,这 样用体外的人工心肺机代替心脏和肺脏的功能 的血液循环,称作
四、体外循环对机体的影响 肾
急性肾功能不全 a. 大量RBC破坏,游离Hb增多,阻塞肾小管 b.术中低血压,肾缺血 c. 应用收缩血管的血管活性药物→肾血管痉挛
ppt课件
21
四、体外循环对机体的影响 脑
脑缺氧 原因:a. 灌注流量低→脑供血不足 b. 人工肺氧合不良→血氧分压下降 c. 过度血液稀释→血液携氧能力下降 d. 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30mmHg →脑血管痉挛 脑水肿 原因:a. 脑缺氧→血管通透性增强 b. 脑静脉回流受阻→脑静脉压升高,渗出增加 c. 过度血液稀释→水钠储留 d. 极度低蛋白→胶体渗透压下降,渗出增加 脑出血 原因:a. 凝血成份大量破坏 b. 肝素过量 c. 灌注中血压过高,静脉压升高 d. 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硬化 脑栓塞 ppt课件 主要是气栓、血栓、硅胶栓
15
四、体外循环对机体的影响
代谢性酸中毒
a. 灌注流量不足 b. 低温下血液粘度升高 c. 低温下血管收缩 d.非搏动性血流导致微循环栓塞 这些原因导致组织灌注不良、缺氧,无氧代谢增强
ppt课件
16
四、体外循环对机体的影响
电解质紊乱
低钾: a. 稀释性利尿 b. 排钾性利尿药 c. 低温下K+向细胞内转移
各种原因导致的术前、术后急性左心功能不全 不稳定性心绞痛持续不缓解 缺血性心律失常药物难以控制 急性心肌梗塞导致循环衰竭 人工心脏、心室辅助植入前后过渡措施 心脏移植前辅助措施
体外循环简介课件
体外循环简介
体外循环简介
滚 压 泵 结 构 示 意 图
体外循环简介
体外循环简介
体外循环简介
流量调节
• 泵流量决定于每分钟泵头的转速(RPM)和每转泵的排空容积 (SV)
• 容积的多少由泵管的大小和泵头挤压长短而决定
体外循环简介
泵管材料
体外循环简介
体外循环中的管理——温度的控制
1.掌握降温时机,需要保温的手术要及时保温 。有些手术需要在安放左心引流管后才能降 温。 2.根据病情、手术难易程度、氧合器性能等 来确定血液降温的温度。
体外循环简介
体外循环中的管理——温度的控制
根据病种及手术方法可将温度控制在下面几个阶段: 1.浅低温:35~32℃ 一般适用于VSD、ASD、CABG; 2.中低温:32 ~ 28 ℃ 一般适用于VSD合并畸 形、BVR、AVR、MVR/MVP、CABG+换瓣; 3.深低温:24 ~ 20 ℃ 适合大血管手术、复杂先 心病手术; 4.超低温:20 ℃以下, 停循环手术。
体外循环简介
液面及压力报警
体外循环简介
二、体外循环管理
体外循环简介
术前准备
1.了解病情:访视病人,阅读病例。 2.了解手术术式。 3.物品准备:根据手术需要准备体外循环用品;预充 液;药品等。
体外循环简介
病情评估
危险因素包括: 1.左心功能不全,LVEF<30%; 2.心衰; 3.年龄>65岁; 4.急诊; 5.再次手术; 6.肺高压,严重心率失常,脏器功能不全,恶液
体外循环简介
体外循环简介
理想的体外循环管道
• 良好的透明度、弹性及可弯曲性、不易扭结和压扁 • 良好的韧性、散裂率低
体外循环工作原理
体外循环工作原理体外循环是一种医疗技术,通过将血液从患者体内抽出,经过氧合和循环处理后再注入患者体内,从而替代心脏的功能,通常用于心脏手术、肺功能不全等疾病的治疗。
体外循环工作原理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取血、氧合、循环和回输。
首先是取血环节。
在体外循环开始前,医生会在患者身体的大动脉上开放一个或多个血管,将血液引出,形成一个血管导管。
这样的导管通常连接到一台特殊的血液泵或者机器,用来控制和监测血液的流量和压力。
一旦导管连接完毕,体外循环就可以开始了。
接下来是氧合环节。
将已经抽出的血液送入氧合器中进行氧合处理,通常是通过一种名为膜氧合的技术。
在氧合器中,血液会与氧气接触,经过气体交换,将二氧化碳排出,吸收新鲜氧气。
这个过程类似于人体的肺部功能,确保血液中的氧气饱和度达到正常水平。
然后是循环环节。
氧合后的血液会被送入一台名为泵的设备中,它可以模拟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将氧合的血液有效地循环到患者的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这样就确保了患者体内的细胞和组织能够得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保持正常的生命功能。
最后是回输环节。
经过循环后的血液,再经过一次监测和处理后,通过另外一个导管重新注入患者体内。
这样,体外循环就完成了整个循环过程,患者的生命功能得以维持,手术操作也可以顺利进行。
除了上述的基本工作原理,体外循环还需要注意一些关键因素。
首先是血液的抗凝处理,由于血液在体外运行时容易产生凝块,因此需要添加抗凝剂来防止血液凝固。
其次是监测患者的生理参数,如血压、心率、饱和度等,确保患者在体外循环中的生命体征正常。
最后是维持循环的稳定性,避免血液循环的过速或过慢,保持正常的血流量和压力。
总的来说,体外循环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医疗技术,通过模拟人体循环系统的功能,帮助患者维持生命功能,在心脏手术等情况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体外循环在临床上的应用将更加广泛,为疾病治疗带来更多可能性。
名词解释 体外循环
体外循环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是一种医学技术,用于维持和替代人体心脏、肺脏功能的一种方法。
它通过机械装置将血液从身体中抽出,经过氧合、过滤等处理后再注入体内,以实现对心脏和肺脏功能的支持或替代。
1. 体外循环的原理体外循环的核心原理是将患者的血液引流出来,通过人工心肺机进行氧合、过滤等处理后再重新灌注回患者体内。
整个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1 血液引流在手术开始前,医生会在患者身上建立静脉和动脉通路。
手术中,通过插管等方式将血液引流出来,一般是从大静脉(如颈内静脉)或大动脉(如股动脉)中抽取血液。
1.2 氧合与过滤引流出来的血液进入人工心肺机中,在机器上经过氧合器进行氧合。
氧合器中有一个半透膜,通过这个膜,将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排出,同时吸收新鲜的氧气。
此外,通过过滤器可以去除血液中的杂质和凝块。
1.3 体外循环经过氧合和过滤处理后的血液会再次被注入患者体内,一般是通过大动脉(如股动脉)或心脏主动脉进行回输。
这样,血液就完成了从体内到机器再到体内的循环。
2. 体外循环的应用体外循环广泛应用于心胸外科手术中,尤其是那些需要停止心脏跳动、进行心脏修复或移植的手术。
此外,在一些疾病或创伤导致心肺功能严重受损时,也可以采用体外循环来维持患者的生命。
2.1 心脏手术在心脏手术中,如冠状动脉搭桥术、心室壁修补术等需要停止心跳进行操作时,使用体外循环可以保证患者的供氧供血,并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2.2 肺移植肺移植手术需要将捐赠者的肺移植到受体体内,这个过程需要停止受体心脏的跳动并进行连接。
体外循环在此过程中起到了维持血液循环和氧合功能的作用。
2.3 心脏支持装置在一些严重心衰、心脏病等患者中,为了维持生命,可以通过安装心脏支持装置来辅助心脏功能。
这些装置通过体外循环将血液引出体外,并通过机器进行氧合和过滤后再注入患者体内。
3. 体外循环的风险与注意事项尽管体外循环在医学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注意事项:3.1 凝血功能障碍由于机器处理可能会对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产生影响,使用体外循环时有可能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体外循环的名词解释
体外循环的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体外循环吗?体外循环啊,就好比是身体里血液循环的一个临时“替身”!比如说,心脏这个重要的“家伙”出问题了,需要停下来修一修或者换一换零件的时候,体外循环就登场啦!它能暂时接过血液循环的任务,保证身体其他部分还能正常运转。
想象一下,身体里的血液就像一条奔腾的河流,而心脏就是控制河流流淌的大坝。
当大坝要维修的时候,体外循环就像临时搭建的一条旁路管道,让水流还能继续流淌,不至于让整个系统瘫痪。
体外循环可不是简单的事儿哦!它需要一套复杂的设备和技术来支撑。
有专门的机器来充当“替身”的角色,还有各种管子啊、过滤器啊之类的来保障血液的干净和正常循环。
医生们就像是这场“血液循环保卫战”的指挥官,精心地调控着一切。
我记得有一次在医院,看到医生们为一个病人准备体外循环手术。
他们紧张而又专注地忙碌着,各种仪器发出的声音仿佛在演奏一场特殊的交响曲。
病人躺在手术台上,虽然有些害怕,但还是充满希望地看着医生们。
医生轻声安慰着病人:“别担心,体外循环会帮你度过难关的。
”这场景,真的让人感慨医学的神奇和伟大啊!
体外循环,真的是现代医学的一个奇迹!它能让那些原本可能面临绝境的病人有了新的希望和生机。
它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生命的道路。
所以啊,可别小看了体外循环这个名词,它背后蕴含着
无数人的努力和智慧,是拯救生命的重要手段呢!我觉得体外循环真的太了不起了,它给了人们更多生的机会和可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7章体外循环第1节体外循环原理和用品一、外循环概况和原理(一)体外循环概况体外循环临床实践从开始至今近50年历史,当回顾Lillehei首次描述人体交叉循环(图77-1)和Gibbon首次将体外循环成功应用于患者的经历时,我们很难想象老一代学者面临的困难。
再看看当今体外循环的发展,我想老一代学者亦同样难以估计当今体外循环在理论、设备、实践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和进步。
目前全世界每天开展2000例体外循环手术。
体外循环已广泛地用于心脏外科、胸部肿瘤手术、肾脏肿瘤的切除、复苏术、创伤、介入治疗支持、肝移植、中毒抢救等方面。
体外循环是指将血液从左心房或右心房引出,经泵氧合注入动脉,从而为外科或其他的治疗方法提供有利条件。
另外体外循环中还可进行有效的温度调控,心肌保护液的灌注,手术野的血液回收、超滤等。
由于篇幅有限,本章体外循环主要介绍三大部分:第一,机械性装置,如泵、氧合器、滤器、超滤器等;第二,体外循环的管理,如血液抗凝和拮抗、流量和压力调节等(作为体外循环医务工作者应在这二方面均有良好知识和技能);第三,体外循环在非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体外循环工作的开展尚需和外科医生及麻醉医生的充分配合,并需要良好的监测手段。
虽然体外循环有很大的发展,但很多问题尚需不断地完善和探索。
(二)体外循环基本原理我们用一张示意图(图77-2)简述体外循环的基本原理。
未氧合的血液通过静脉管(O)从右心房(或上下腔静脉)以重力引流的方式至氧合器(H)的静脉回流室。
在静脉引流管和动脉输入管道上有血气监测装置(J),可连续监测和判断机体的氧供和氧耗的平衡情况。
在静脉引流管有一流量调控装置(K),可控制静脉回流量或心脏充盈情况。
静脉回流室同时接受心外吸引(B)和心内吸引(C)的血液(或液体)。
心外吸引或俗称右心吸引,一般通过吸引头(L)和滚压泵(B)将心腔外或可见视野的血液(或液体)吸至回流室。
心内吸引(俗称左心吸引)一般以一特制导管(M)置于心腔内,通过滚压泵(C)将心内非可见血液吸至回流室,它可防止左心膨胀。
变温器(F),可根据患者不同情况调节体外循环管道内的温度。
气体混合器(Q)可根据患者血气情况调节不同的气流量和氧浓度。
体外循环中还可通过超滤器(G)排除一定的水分,使血红蛋白浓度达到合适的水平。
回流室的血液通过滚压泵或离心泵(A)注入变温器和氧合器。
气体混合器将一定浓度的氧送至氧合器使血液在其内发生氧合,氧合器的血流经动脉滤器(I)去除栓子,通过动脉插管(N)至患者体内,在动脉管道还有氧饱和度监测装置和气泡监测装置。
动脉滤器连有压力监测装置和循环排气管道,为了心肌保护专有一滚压泵(D)和管道负责晶体和血流混合停跳液的灌注,在其管道亦有压力监测装置和变温装置(E),图示(P)为心肌灌注针头。
二、体外循环用品(一)氧合器心脏直视手术中体外循环任务之一就是将静脉血氧合成动脉血。
这一过程靠人工肺(氧合器)来完成。
目前主要应用鼓泡式(简称:鼓泡肺)和膜式(简称:膜肺)两种氧合器。
1. 鼓泡式氧合器鼓泡式氧合器由氧合室、变温装置、祛泡装置、储血室所组成。
氧气经发散装置后,在氧合室内与血液混合形成无数个微血泡,同时进行血液变温,再经祛泡处理成为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氧合室是鼓泡式氧合器的关键部分。
发泡板由一金属碳化合物烧结而成,可透气,一侧的气体通过发泡板进入另一侧血液中即形成微泡。
工艺上要求发泡板气体微泡分布均匀,通气阻力小,不透水。
血气泡对血液的气体交换起有重要作用。
将纯氧通过发泡板吹入血中,由于血液有一定的粘滞性,形成无数微血泡。
微血泡为血液的气体交换提供了丰富的面积(图77-3)。
根据气体交换的原理,因静脉血的PO2低,PCO2高,即在血泡形成过程中向气泡内摄取氧,排出二氧化碳。
血气泡的大小决定着气体交换面积。
随着气泡直径减小,二氧化碳的排除逐渐困难,什么是血气泡的最佳直径,目前尚无最后定论,一般是根据氧合器,呼吸商来判断,即氧的摄取和二氧化碳的排除比为0.8可视为较好的氧合器。
微气泡的大小虽由发泡板的孔隙决定,但气流量对微气泡有一定影响。
当气流量过大,气流阻力增加,气体冲出发泡板,不利于血气泡的形成,并可加重血液的机械性损伤。
体外循环中因很多因素需要将温度降低,如停循环,低流量等。
在体外循环结束时,又需将体温恢复到正常水平。
这要求氧合器有很强的变温能力。
一般情况下变温装置和氧合器合为一体。
影响变温能力因素有:①原材料的导热性:这是热交换率的重要因素,金属和塑料为常用材料,其中金属导热性最为优良;②有效热交换面积:此面积越大越好,为了增加交换面积可采用多根细直径的塑料中空管道,也可在金属表面压上波纹;③血和水的温差:温差越大,热交换越好;④血和水流方向及流速:血流方向和水流方向应相反;血流越慢,变温能力越高,水流越快,变温性能越低。
水流量大要求管道有较强的压力承受能力,不能有水的渗漏。
为了增加热交换效能可在金属表面进行阳离子化学处理,亦可在变温器表面涂上黑色。
硅油可使微气泡的表面张力降低,使其消除。
但硅油本身可形成油栓阻塞微循环,为了克服这一难题,人们将硅油附着于海棉滤网上,当血气泡流过含硅油的滤网时,血气泡消失,成为动脉血。
这要求硅油在发挥祛泡作用时,不从海棉滤网上脱落,设计时塑料网的面积应适中,面积小,血气泡不能有效的消除,面积大,增加氧合器的动态预充量。
经过发泡、氧合、变温、消泡的过程,血液通过滤网进入储血室,最终通过动脉泵注入体内。
储血室根据氧合器适用范围,有一定的容量。
一般储血室底部为漏斗状,为精确估计容量,在储血室表面应有容量刻度。
2. 膜肺膜肺设计是参照肺部的呼吸方式,其方式有三个步骤:(1)气体在膜一侧被吸收溶解;(2)气体在膜内扩散;(3)气体从人工膜另一侧释放出来。
这一弥散过程完全是按照Fick's法则进行。
大部分高分子薄膜(气体通过率D)DCO2/DO2大于12:1。
硅胶膜的这一参数最接近人体肺泡膜,所以它是无孔膜肺的首选材料,其二氧化碳排除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以后人们发现有微孔的薄膜具有很强的气体通透能力,DCO2/DO2近似于人体。
血液与这些微孔膜接触时,立即产生血浆的轻微变化和血小板粘着,使微孔膜涂上一层极薄的蛋白膜,这层膜使血液自由流动,气体易于扩散,但不直接接触微孔膜,减轻了血浆蛋白的变性和血小板的粘着。
应该指出薄膜上的微孔不是圆形,而是如同带状。
当筛孔越小,孔面积越大时,气体交换能力越大,同时附在筛孔上的蛋白膜可承受很大的压力,不易发生血浆渗漏。
中空纤维管外走血管内走气,是解决层流的最好方法,血液在流动中不是直线运动,而是不断地改变方向,使血球血浆充分混合以达到单位面积的最佳氧合,正因为这种方式的血流,大大减少了中空纤维的用量,进而减少氧合器的预充量,另外这种方式氧合可靠性高,因为管内走血一旦某一中空纤维有微栓,将使整根纤维失去氧合作用,而管外走血可将血液分流它处,纤维内走的气体由于密度低,很难产生栓塞(图77-4)。
膜肺具有强大的气体交换能力,提高二氧化碳的交换只需增加气体的吹入量,而血流无需变化。
由于气血各走一边,在气流量增加时不会增加血球的破坏和降低氧合能力,也不会增加气栓的危险。
由于膜肺对氧具有很高的通透性,在氧吹入量很小的情况下就可达到最佳氧合,这些氧的吹入可通过气体氧浓度来调节,因此,膜肺在使用过程中容易调节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和pH。
膜肺的氧合原理类似人肺,气血不直接接触,没有使用鼓泡肺时的气泡产生和消除过程,对红细胞的损伤较轻。
膜肺可减轻血小板的消耗。
体外循环中补体大量激活,激活的补体作用于白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使白细胞聚集,在肺毛细血管内大量沉积。
白细胞趋化作用加强,释放溶酶体酶和组织胺等炎性介质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这与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有密切关系。
膜肺可减轻体外循环中补体的激活,从而减少白细胞在肺毛细血管中的沉淀。
这对减少体外循环肺部并发症具有积极意义。
在短时间的体外循环,膜肺和鼓泡式氧合器无明显差异,但在长时间的灌注中,膜肺的优势可得以充分的体现。
(表77-1)表77-1 膜肺和鼓泡肺的性能比较膜肺鼓泡肺氧合方式气体通过膜进行交换气血直接接触交换气体交换可控性好可控性差气栓产生极少较多血液损伤较轻较重使用时间7~8小时2~3小时预充量小大费用贵便宜并发症少较多人们在体外循环中发现,即使全身肝素化使血液不凝,但血液一接触异物可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它主要表现在血小板、白细胞和血浆炎性介质等方面。
肝素抗凝作用主要是抑制凝血酶,而对血小板无作用。
血液和异物接触,血小板发生聚集、粘连、脱颗粒。
有实验发现,在CPB中血栓素(TXA2)、血小板、血栓蛋白(B-TG)、血小板第四因子(PF4)明显增加,这都是血小板活化的结果,严重时可使微循环栓塞。
CPB中ACT虽是正常值4一6倍,眼底血管仍有栓塞现象。
血液和异物接触激活补体,补体可增加血管通透性,激活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促进激肽的生成。
同时激活白细胞使其释放大量的酶类和异性蛋白,如弹性蛋白、肿瘤坏死因子等。
激活的白细胞还产生大量氧自由基。
所有这些均导致心肺肾功能障碍,影响手术后恢复。
为了改善人造膜表面生物相容性,减轻炎性反应,人们进行异物表面处理尝试。
早期的表面处理是利用氯化三(十二烷基)甲铵和肝素固定于高分子化合物表面。
由于这种离子化合物不稳定,和血液接触就被冲走,特别和白蛋白这种离子亲和力强的物质接触涂抹的肝素易于脱落。
为了增加涂抹肝素的稳定性,人们试图通过共价键和肝素的氨基、羧基或羟基结合,但由于这种结合破坏了肝素的功能基团而难以发挥作用。
Baxter实验室成功地用氯化烷苯二甲胺和肝素以离子键结合成非水溶性化合物。
这种表面处理和血液接触后仅有5%肝素脱落,其余牢固和人工物质结合而具有抗凝作用。
Carmeda公司的技术人员发现,在肝素一端的粘多糖进行共价键结合,可将肝素牢固植入膜内,而另一端的功能基团具有抗凝活性,这类似于内皮细胞表面抗凝功能结构。
表面处理膜上的肝素和血液接触时,一端的功能基团立即和血液的A T-III结合,后者催化A T-III和凝血酶形成无活性的复合体。
由于肝素另一端牢固地植入在膜内,A T-III和凝血酶复合体随血流而去,进入体内可逆分解,而表面处理膜上肝素继续和新接触血液产生作用。
这样在没有全身肝素化时避免了血液凝集,同时防止了血液和高分子化合物接触。
表面处理膜上植入的肝素要大于1.0μg/cm2才具有很好的抗凝效果。
表面处理不会改变原有物质的特性,如氧合器膜气体交换功能、动脉滤器除栓子功能等,在120小时非肝素化转流中未见血栓。
有资料表明表面处理可明显减轻体外循环中血小板聚集,可减少白细胞的炎性介质释放,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液体渗出明显减少,提高了膜肺的安全性和气体交换稳定性。